甘肃丝绸之乡 丝绸之路甘肃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甘肃丝绸之乡这个问题,丝绸之路甘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甘肃的风土人情
  2. 甘肃文化·丝绸之路的西陲孔道·河西走廊的著名关隘
  3. 为什么甘肃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之乡”

一、甘肃的风土人情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省内现有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有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积石山、张家川7个民族自治县,有39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8%。

从分布情况来看, *** 主要聚居在临夏 *** 自治州和张家川 *** 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 *** 自治州境内;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全省86个县、市、区中,除少数民族聚居的21个县、市外,其余65个县、市、区中均有散居的少数民族。

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江河奔流,地形相当复杂。这里有直 *** 云天的皑皑雪峰、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有莽莽漠漠的 *** 瀚海、有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 *** 和古丝绸乏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桥湾 *** 鼓: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境肉的拉卜楞寺,不但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 *** 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 *** 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彩。古朴典雅的临复 *** 寺,是 *** 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 *** 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 *** 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 *** 遗迹外,黄帝登临、广成子 *** 得道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和民间经济的交易场所。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 *** 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 *** 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月。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据 *** 勘界结果为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折合6.8亿亩。其中,农用地为3.81亿亩;建设用地0.14亿亩;未利用地2.87亿亩。人均占有土地26.31亩。人均占有耕地2.71亩,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05%,包括沙漠、 *** 、高寒石山、 *** 岩、低洼盐碱、沼泽等。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全省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86.2亿立方米,纯地下水8.7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总量约294.9亿立方米,人均1150立方米。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415.8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该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但流域内绝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封冻,河道坡降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内陆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个水系,有15条,年总地表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河流大部源头出于祁连山,北流和西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 *** 之中。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浅,水量小,河床多变等特点,但水量较稳定,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虽然甘肃省气候干燥,气象灾害危害重,但干旱气候区丰富的光能、热量、风力资源、大气成分资源等气候资源,是可再生利用的。可以根据甘肃省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展气候资源的分区规划,并根据各区的气候特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甘肃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总量为4544.02万公顷,人均占有量2公顷,居全国第5位;除沙漠、 *** 、沼泽、石山 *** 岩、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尚有2731.41万公顷土地可用于生产建设,占土地总面积的60.11%。各种林地资源面积396.65万公顷,有白龙江、洮河、祁连山脉、大夏河等地的成片原始森林,森林中的野生植物达4000余种,其中有连香树、水青树、杜仲、透骨草、五福花等珍贵植物;野生动物中列入国家稀有珍贵动物的达54个种或亚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野马、野骆驼、野驴、野牦牛、白唇鹿等。各类草地资源面积1575.29万公顷,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4.67%,其中天然草地15 *** .8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9.34%,是中国主要的 *** 基地之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24.15万千瓦,居全国第10位,可能利用开发容量1068. *** 万千瓦,年发电量4 *** .98亿千瓦小时。矿产资源种类多而储量丰富。能源矿产中,煤、石油、油页岩、天然气、地热水均有储量,仅煤炭就包括了无烟煤、一般用煤、焦煤、褐煤等几大类;黑色金属有铁、锰、钒、铬等及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熔剂灰岩、熔剂白云岩等14种,大部分已探明储量,铬铁矿、钒矿、菱镁矿及铸型用粘土等储量在中国居前5位;有色金属矿产包括了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矿产共28种已探明了储量,其中铜、镍、钴、铅、锌、锑、铂族、硒和碲等矿产是甘肃的优势矿产;此外尚有硫、磷、蛇纹岩、芒硝等非金属化工原料矿产9种和石棉、白云母、石膏、石灰岩等非金属建材原料矿产14种均已探明了储量。

甘肃农业经济中种植业居突出地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糜子、胡麻、油菜籽、甜菜、棉花、 *** 、烟叶、当归、 *** 参等,此外还有各种蔬菜瓜果种植栽培,形成了种类繁多、布局合理的种植体系,很多产品已成为甘肃省的名优特产,如河西甜菜(含糖率居全国第二位)、敦煌长绒棉、山丹油菜籽、兰州水烟、黑瓜籽、天水花牛苹果、秦安 *** 、岷县当归、纹 *** 、潞 *** 等。畜 *** 是仅次于种植业的农业经济部门,畜禽品种齐全,大家畜有马、牛、驴、骡、骆驼,小畜禽有猪、羊、鸡、兔等,有28个优良畜禽品种,其中河曲马、山丹马、岷县黑裘皮羊、合作猪、静宁鸡、甘肃双峰驼等是闻名中国的优良畜种。随着多种经济的发展,利用2万余公顷宜养鱼水面发展了渔业生产,共养殖100多个鱼种,其中红鳟鱼、细鳞鲑、大鲵、甲鱼、黄河鲤鱼、鸽子鱼、石花鱼为名优特水产品。依靠省境森林资源和宜林土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业生产,形成了以用材林、防护林、特用林、经济林、薪炭林为结构,以冷杉、云杉、油松、华山松、栎类林、杨桦林等为优势种的林业生产体系,活立木总蓄积量1.74亿立方米。工业是甘肃 *** 经济的主导产业,利用丰富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了基础工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协调配合,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化学工业、建材、森林、食品、纺织、造纸等十几个部门在内的生产体系,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和建筑材料的重要基地。

二、甘肃文化·丝绸之路的西陲孔道·河西走廊的著名关隘

甘肃文化·丝绸之路的西陲孔道·河西走廊的著名关隘

河西走廊雄关漫道,古代关城遗址甚多,其中最著名的关隘是嘉峪关、玉门关、阳关。

嘉峪关距酒泉三十五公里,筑关前,就是丝绸大道的途径之地。据文献记载,在五代甘州回鹘时期,在这附近就有天门关(有人说遗址在嘉峪关外黑山湖附近),明代又在这里修筑嘉峪关。它是明代修筑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是明长城的西端,南连祁连山,北倚嘉峪山、黑山,因建在嘉峪山西麓的一个地势险要的 *** 上而得名。

明代洪武五年(1372),明代的开国勋臣、征西大将军冯胜、傅友德等奉命追歼元朝在河西的残余势力,攻取甘州、肃州,平河西。河西战役结束后,以“嘉峪关为中外巨防,西域入贡路必由此”(《重修肃州新志·边墙》)为由,在此修筑了一座关城。城高一丈八尺,周长二百二十丈,当时无关楼,并不雄伟。明正德元年(1506),修起了东西两座城楼和官厅、夷厂、仓库等。明世宗嘉靖 *** (1539),兵部尚书翟銮巡视西北边防,登嘉峪关,看到这里濒临西境,“为河西之一隘口”,但墙壕淤损、守备单弱,于嘉靖十九年(1540)修筑了关城,又令肃州兵备李涵监修了南至卯来泉(今北大河边),东北至野麻湾北一带的长城,与嘉峪关相连,每五里设墩台一座,此后又增兵添将,设游击员一名,步将数百名驻守,嘉峪关才逐渐成为名符其实的雄关。

嘉峪关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在明代进出关口的商人、使臣都要注册登记,商人要写明驮运何物、来自何方、前往何地。守关人员白天点烟,夜里举火,将商人来到的消息传知酒泉,守关人员还可得到是否立即放行的信息。喜峪关是古代军事建筑的雄伟之作,这座总面积达3350余平方米的关城,有内城、外城、瓮城,形成了重城并守之势。城垣上高达三层的柔远门、光化门城楼,飞阁凌空,气势壮观。城内墙垣严整、雉堞环绕,有敌楼、矢楼、角楼,角楼的楼顶有砖砌的垛口,犹如高耸的碉堡,远处有烽火台。1842年,林则徐谪放新疆,途经嘉峪关,遗诗一首:“严关百尺界天西, *** 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峭摩肩立,翰海苍茫入望迷。谁道淆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林公诗中描叙了嘉峪关的雄险。

嘉峪关不仅雄伟而且建筑质量高超,具有高超的施工技巧和质量。当年雄关的匠师们不仅提出了精巧的设计,而且还准确计算了用料,雄关建成后只多了现在重关上放的这块唯一的砖。关城的正门两侧,及瓮城北侧的墙角,投石叩墙角或两石相击,能引起啾啾之声如燕鸣,谓之燕鸣墙。总之,嘉峪关的修筑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光辉,体现了古代匠师们高超的技艺和无穷的智慧。嘉峪雄关,巍然屹立,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2)闻名遐迩的玉门关与阳关。玉门关、阳关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两个重要关隘,是由敦煌出西域的必经之地。它们是汉武帝为抗击匈奴,联络西域,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而设置的。两关都在汉敦煌郡龙勒(今敦煌)县境。出玉门关,经伊吾、鄯善、龟兹北行,即丝绸之路的天山北道(隋唐时期的中道);出阳关,经鄯善(今新疆若羌县北)、且末(今且末南)、精绝、扦弥(在今于田东)、于阗向西行,即丝绸之路上的南道。玉门、阳关雄踞于两道的咽喉之地,相距约七十公里。两关是丝绸之路在甘肃的最后的大型停息站,出两关后西行就到西域地区。

自唐朝以后,汉玉门关址究竟在何处,无人能说得清。到目前为止,对玉门关址之所在有五种观点。之一种观点认为,关址在唐代寿昌县旧址(今敦煌县南湖乡境内)西北一百一十八华里处。唐代以来的一些地理书如《括地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均这样记载。第二种观点认为,关址在唐代寿昌县西北一百六十华里处。敦煌石窟保存的唐《沙州都督府图经》和后晋天福十年(后晋天福无十年,实为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写本《寿昌县地境》就持此论。第三种观点认为,关址在敦煌西北的大方盘城,这是清代人陶保廉《辛卯侍行记》中的看法。第四种观点认为,在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第五种则认为在千秋燧附近。这是甘肃省考古研究所1979年以来对敦煌境内的汉长城、烽燧进行大量考察、发掘后提出的最新看法。在没有最后确定真正的汉玉门关址之前,我们暂且把小方盘城当作玉门关址。

由敦煌西北行就到了玉门关,玉门关遗址在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县城西北九十公里处。遗址呈方形,四垣保存较好,西和北各有一门,北门下部现已堵塞。遗址现残存面积六百平方米,城墙东西长24.5米,南北宽4.9米,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内女墙厚0.85米,外女墙厚1.5米,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0.83米的走道,靠东墙向南转上,直达顶部。城北大路旁,距城八十米处,有烽燧遗址。1907至1915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曾在离小方盘城不到90米的一座大驿站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文书,他根据汉简和文书判断,认为这是玉门关遗址。1944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夏鼐、阎文儒先生,对小方盘城以东的敦煌汉代烽燧遗址进行了考察 *** 试掘,获汉简四十三枚,这些简牍经过沙畹(E·Charannes,法国教授)、王国维、罗叔言等先生的研究考释,根据小方盘城附近遗址出土的“酒泉玉门都尉……”等字的简牍,多数人认为小方盘城即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后的玉门关址。但也有人认为玉门关址还应在小方盘城之西。1978年10月,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在离小方盘城西十一公里的马圈湾烽燧遗址进行科学发掘,共获简牍一千二百余枚,还获得了珍贵实物三百三十七件,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许多简牍,有关于玉门关址、玉门关候及其管辖范围、玉门关候所属的屯戍活动方面的资料。考古人员根据上述资料,结合长城考察情况,认定汉玉门关不当设于小方盘城,而应设在马厂西侧。虽然这次考察并没有直接发掘到预想中的玉门关遗址,但这是迄今人们对玉门关的最新认识,为这个问题的最后解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

唐玉门关自宋以后因陆路交通的日益衰落而倾圮,现已找不到遗迹。人们根据唐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所描绘的情景,与双塔堡附近实地对照,发现正与双塔堡南的苦峪城(俗称锁阳城,在今安西桥子乡南)遗址相合,猜测此城也许是唐玉门关遗址。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在瓜州问路的记载,唐代玉门关应该在苦峪城北数十里,即现在的双塔堡附近。

甘肃丝绸之乡 丝绸之路甘肃-第1张图片-

阳关遗址也在今敦煌县境内,距县城七十公里,其地称古董滩,又作葫芦滩。古董滩茫茫荒沙,随处可见汉代遗物,但并无遗址。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时,在古董滩西部发现了上万平方米的板筑遗址,经试掘,房基排列整齐,还有宽阔的 *** 墙基,还发现有五铢钱、铜箭头、汉代陶片,以及耕地、窑址、水渠遗迹,总分布面积达十平方公里。文物工作者根据文献记载和遗址,初步断定这里才是阳关关址。阳关遗址与玉门关遗址相距一百四十里,近年甘肃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阳关至玉门关之间的长城,每隔数十里有烽燧墩,古董滩南北均有烽燧,从整个布局看,阳关遗址正座落在南北烽火台群之间。

阳关的隐去是生态平衡遭到 *** 的结果,自然条件的变化,历代战争的 *** ,大规模的开荒屯垦, *** 了这里的植被和水源,大自然失去了生态平衡,从而造成风沙逐渐侵移,出现了严重沙化。人们抵挡不住风沙的暴虐,离开这块世居之地,向东迁徙,大约在宋辽以后,当阳关人全部撤离之后不久,历史上曾一度赫赫有名的阳关就被流沙吞没了。阳关的消失,是历史上盲目屯垦开荒及战争造成生态不平衡所产生的恶果,实际上这是一场人被大自然所驱逐的悲剧。

三、为什么甘肃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之乡”

1、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庆阳北石窟寺、武威天梯山、安西榆林窟、张掖马蹄寺……这些自魏晋以来不断营造、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大大小小的石窟,如同佛陀撒落的串串珍珠,历 *** 而不毁,既是 *** 、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路历史的见证,为甘肃赢得了“中国石窟艺术之乡”的美称。

2、甘肃石窟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而且各个时代的洞窟都有不同程度的保存,构成了一部相对完整的 *** 石窟艺术史,在中国 *** 史和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各地现存石窟170余处,其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有l处(敦煌莫高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处。其分布按地理位置来看大体可分为河西、陇中、陇南和陇东四个区域。在古代河陇文化的发展中,上述区域之间既相互关联,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共同构成了甘肃石窟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局面。

3、本版今天着重介绍我省的四大石窟,希望以此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甘肃石窟文化的窗口。

4、敦煌莫高窟“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更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莫高窟是世界现存 *** 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5、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莫高窟壁画富丽多彩,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 *** 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6、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县麦积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北支小陇山前山区的孤峰,相对高度142米。峰顶呈圆锥状,红色砂砾岩层略近水平,因岩体形如农村麦垛而得名。

7、石窟创建于十六国姚秦时期(约384年),大兴于北魏太和元年(477年)以后,西魏再修崖阁寺宇,北周造七佛阁,隋初建舍利塔,又于七佛阁下雕出高达15米的摩崖大石佛,石窟高峻惊险,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星罗棋布,层层相叠。有崖阁、摩崖窟、摩崖龛、山楼、走廊及不同类型的窟形与窟龛等,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 *** 、经济、文化、 *** 及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重要依据。石窟以精美泥塑艺术著称于世,还有少量石刻像和像碑,反映出中国历代雕塑艺术特点。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甘肃 丝绸之路 绸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