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道茶之乡,以及红茶之乡是哪里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茶叶之乡”安化-茶马古道
1、“茶叶之乡”安化县有多条茶马古道,而其中的洞市茶马古道尤具特色。春末的一天,我们来到洞市,见识了神奇的茶马古道,也耳闻目睹了它的变迁。
2、洞市地处雪峰山系东端,西南部与新化的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相依偎,一条发源于大熊山的小河―――麻溪穿越其境,直达资江。麻溪河有个暗流奔涌、深浅难测的“三门洞”,“三门洞”附近有繁荣的集市,洞市因此而得名。它历史上是一个大乡,几年前在乡镇合并时才并入江南镇,现为该镇的一个管区。
3、从安化县城驱车20多公里到洞市境内,一路水泥路面,车辆畅行;一路青山绿水,景色迷人。陪同我们采访的,是退休老教师、当地“博士”陶稳固和洞市管区资深负责人陈建文。他们的翔实介绍,我们的实地察看,让洞市茶马古道的历史和现状一一凸现。
4、车到洞市的金田村。河水清澈透底的麻溪穿村而过,溪边有 *** 古寺“钟灵寺”。此寺与南岳山的寺院一脉相承。历史上,这里是茶马过往之地,茶客路过此处,往往要进香拜佛,因而寺里香火旺盛。与金田相邻的茅坪村,有个曾接待过路茶客的“陶氏宗祠”。紧靠此祠的干溪村,有清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的祖坟。陶澍在任期间曾来这里祭祖并会见宗亲、视察茶叶产业,其护卫官刘龙、李豹曾在此展示神奇武功。眼下,祠堂和陶澍祖坟基本完好。
5、从金田南行至锡潭村,离公路100多米处,有一座壮美的风雨廊桥横跨麻溪。飞檐翘角、画栋雕梁的桥头,镶嵌着“永锡桥”3个正楷繁体大字;桥长80余米,桥墩由青石浆砌,桥身全由木材构成,桥身上方盖着古朴的青瓦,可避雨雪风霜。此桥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建成,旨在方便来自新化的运茶人马和其他人过河、歇息。工程历时6年,耗资巨大,牵动安化、新化二县九乡百姓,可谓当时的“重点工程”。如今,此桥已列为安化县的重点保护文物。其建筑质量之优、桥身之长、保存之好,在全省罕见。只是,由于附近就有公路,这里已不是交通要道,显得有点“门前冷落车马稀”。但守桥老人说,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开发,这里已开始“热”起来。
6、展现在眼前的洞市村,原是洞市乡 *** 所在地。村里的洞市老街,有一条长达一华里的青石板路。这里曾是新化县多个乡镇的人们来安化的必经要道,是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新化的茶马是通过三条山道进入洞市乡境内的,而洞市老街是“三道归一”之处。远近茶客到了这里,肯定要餐宿;要根据市场行情,决定自己所运茶叶是在此抛售还是继续外运;如果继续外运,是雇请竹筏通过麻溪水运,还是继续陆运。这样,加上其他商贾,洞市老街就热闹了。据传,从明朝至解放后一段时间的数百年里,这里商贾云集,店铺如林,运输茶叶和其它商品的竹筏最多时达两百多条。而老街上的贺家祠堂,有时竟也作为临时客栈和茶叶仓库使用。在这里,我们巧遇到某 *** 茶厂的吴厂长。他父母一辈子在洞市老街工作,他本人在老街长大,后来当上了国营大茶厂的厂长,前些年辞职,开始经营国内外闻名、安化独有的“千两茶”,干得有滋有味。他加工“千两茶”,就在贺家祠堂。据他和其他知 *** 介绍,上世纪80年代的洞市乡,乡里有茶场,村村有茶场,茶园总面积有两万亩左右;而现在,只剩下了寥寥数亩。那么,“千两茶”的原料从何而来? *** 是:“千两茶”正好需要野茶、荒山茶,废弃的老茶园可为“千两茶”提供原料。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7、高城村,是洞市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更神奇的景点。何以叫高城?当地人说,大概是它处于半山腰、又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歇脚点”的缘故吧。高城的关山,既是树种的宝库,也是探险的好去处,其峡谷之险,阴风之凉,令人既紧张又兴奋。过了关山进入村寨,是一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民舍临溪而建;一条简易公路通向外面的世界。从村里往西南方向望去,可以望见新化的大熊山。大熊山与该村之间,有气象万千、神秘秀美的“川岩江”。这条峡谷里,有“中国南方最后的原始次生林”和多种珍禽异兽,近年引来了众多境内外游客。正因为如此,有位港商决定在高城投下巨资,开发旅游。如今,益阳市一位主要领导在这里办联系点,雄心勃勃地发展旅游业,简易公路很快会变成水泥路。高城有载客进山游览的“最后的马帮”,我们到这里时却未见有马载客,只看到有好几个村民用马驮东西上山种地。为什么?是因为外面正在赶修水泥公路,汽车暂时进不来,游客自然也难来。游客来了用马载客,没有游客用马干其他事,淳朴的高城人做到了物尽其用。
8、整个洞市的茶马古道上,如今已无运茶的马;因有公路、有汽车,也不再需要马来运茶。它将有的是愈益增多的游客。这里已经有直达长沙的客班车,只需3个多小时,就可以把游客从长沙载到洞市来。
9、茶的起源茶的历史茶道文化中国茶道日本茶道茶道知识茶文化知识
二、中国茶之乡在哪里
1、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这里的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福建的茶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如铁观音、大红袍、高山乌龙等,都是享有盛名的茶叶品种。这些茶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深受国内外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2、福建省的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安溪、福鼎等地。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岩茶产区,这里的岩茶以岩韵花香著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安溪则是中国乌龙茶的故乡,这里的铁观音茶以清香、甘醇、回甘强等特点闻名于世。福鼎则是白茶的主要产区,这里的白茶以色泽银白、汤色浅黄、口感鲜爽等特点备受推崇。
3、除了茶叶品质优良外,福建省的茶叶文化也十分丰富。福建人热爱饮茶,茶文化深入人心。在福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可以看到茶馆、茶楼等茶文化场所。福建的茶艺表演、茶道礼仪等也是独具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三、中国茶叶之乡
举世闻名的黄山座落在安徽省黄山区境内,巍峨奇特的山峰,苍劲多姿的劲松,清澈不湍的山泉,波涛起伏的云海,号称黄山"四绝",引人入胜。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把黄山推为我国名山之冠,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言。
黄山地区,由于山高,土质好,温暖湿润,"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云雾缥缈,很适合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黄山茶在400余年前就相当著名。《黄山志》称:"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黄山云雾茶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徽州府志》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
黄山毛峰茶原产于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扬村、长潭一带,其中桃花峰、布水峰、云谷寺、慈光阁、岗村、充川等的品质更好。
黄山毛峰分特级和一、二、 *** ,特级黄山毛峰在清明前后采制,采摘1芽1叶初展芽叶,其他级别采1芽1、2叶或1芽2、3叶芽叶。选用芽头壮实茸毛多的制高档茶。经过轻度摊放后进行高温杀青、理条炒制、烘焙而制成。
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显露,色似象牙,鱼叶黄金。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黄山毛峰的品饮,冲泡时水温也以80℃左右为宜,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均可,一般可续水冲泡2-3次。
“太平猴魁”中国极品名茶,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区新明乡,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更优,特称“猴魁”。外形两叶抱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翘,不曲;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叶面色泽仓绿匀润,叶背浅绿,叶脉绿中藏红;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悬在明澈嫩绿的茶计之中,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杯中对你伸头缩尾,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的特色。其滋味鲜绿醇甘甜,香气高爽持久,汤色清绿明净,有爽口、润喉、明目、提神之效。
祁门产茶可追溯到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留下:“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的记载,当时的祁门就隶属歙州。
祈门产红茶,事出近代。当时的英国、法国、 *** 、丹麦等国家都有着巨大的红茶市场。公元1875年前后,祁门人士胡元龙借鉴了外省的红茶制法,在祁门加工出了红茶。
英国是世界上饮红茶最多的国家之一,而饮下午茶更是一种高雅的社交活动。在英国,人们在进下午茶点时,茶要点点润饮;点心要细细品尝;着装要典雅入时,人们将饮茶视为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而当时的祈门红茶是下午茶中的极品。
祈门境内,海拔600米左右的山地面积占 *** 以上,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早晚温差大,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祈门红茶的采摘季节,是在春夏两季。茶农们只采鲜嫩茶芽的一芽二叶,然后,经初制、揉 *** 、发酵、等多道工序。红茶的加工与绿茶相比,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发酵的过程,揉 *** 细碎的嫩芽发酵后,由绿色变成了深褐色,还要经过人们细心挑选、将茶梗剔除,加工一千克上好的红茶,一般需要六千克鲜嫩的芽叶。
一百多年过去了,祁门红茶早已走红了世界。而祁门百姓以茶待客的习俗,也由绿茶改为了红茶。人们闲暇相聚,谈今论古,海阔天空,一杯红茶伴着老人们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
由于祁门所产的红茶有一种特殊的芳香。外国人称祁门红茶为“祁门香”;“王子香”;“群芳最”。早在公元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祁门红茶”曾获得了特等奖凭和金牌。所以,英国纬氏大辞典中收录“祁门红茶”这一词组,也就不足为怪了
布水峰脚下,是黄山高山绿茶优质产区之一,主要产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
关于道茶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