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菊花蚕桑之乡和桃园镇蚕桑文化特色之乡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
1、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我的家乡地处丘陵,那里山清水秀、竹木争翠、粮果飘香,一年四季风光如画。
3、在我家的东侧有一片竹林,记得我之一次走进竹林时,感觉就像走进了世外桃源,深深地陶醉在其中。钻进竹林深处,深深地吸一口气,竹青的味道霎时渗入心脾,令我倍感清爽。放眼望去,竹林层峦叠嶂,青翠欲滴。
4、侧耳倾听,竹林间一群鸟儿放开清亮的嗓子,欢快地歌唱,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吟唱着美好生活。
5、盛夏时节,这里漫山遍野的野花:有名的,无名的,竞相绽放、朵朵艳丽、芳香四溢,沁人心脾,真是令人沉醉。如果人世间的生活能够五颜六色并散发出芳香,是否就全是温馨,并弥漫着爱的味道,让黑暗远离我们?
6、秋天来临,金色的稻田远远的望不到边际,就像一张硕大的金 *** 地毯,铺满整个坝区,呈现一幅收获的美丽画卷。
7、突然,下雨了!绵绵秋雨像以为哭泣小女孩的泪水,晶莹剔透。秋雨湿润了大地,并哺育着万物生长,雨后的空气更显得格外的清新。
8、走在乡间小路上,最使我心动的就是路旁的野菊花,亲吻她,是一种露珠与花混合的香味,驻留我心。虽然她没有公园的菊花那么可爱,那么娇艳,但她百看不厌!因为她拥有这我们乡下人淳朴的泥土气息。
9、枯黄的树叶、竹叶,在风中打转,四处飘散。成了蚂蚁、小虫的安家之所,是小生命的保护伞。记得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生命的象征啊!此时,地面上的小草也开始枯黄了,放眼望去,花儿立在其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10、冬天来临,动物们忙碌地寻找食物准备过冬,人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冬天的到来。
11、烟雾笼罩大地,万物像披着一层薄纱,迷迷蒙蒙的,不太清晰,就像孩子们在捉迷藏,等待着你的寻找。忽然,一阵凉风吹过,我不经意的打了一个寒颤。
12、渐渐地,太阳公公出来了,露出半个笑脸,通红通红的,雾也渐渐的散开了……
13、如梦如烟,色彩斑斓,这,就是我生活的田园。
14、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围绕着村子。离溪不远处,遍地都是青青的小草,那长长的毛茸茸的狗尾巴草,随风飘舞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下雨天的雨水无情地打在他们身上发出嗒嗒的声音时,溪水也唱合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15、小溪,被称作是村子里的母亲河,通常, *** 走出来,便会看到妇女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蹲在溪边的石板上,一边拍打着衣服,一边哼着小曲儿。当她们三三两两回家时,我们便坐在那儿玩‘脚丫子乐’。我们脱下鞋子,把鞋子扔到草丛里,脚丫子伸进水里,一开始冰冰凉的,后来就爽歪歪了。 *** 互相用脚把水泼来泼去,直到傍晚来临脚凉飕飕的,衣服湿漉漉的,才找来鞋子急匆匆地赶回家。
16、我非常爱我的老家。因为那是我曾经生活了整整七年的家呀!我的房间也就是 *** ,隔壁就是爸爸和妈 *** 房间。楼下是客厅与厨房。那里的木楼梯油漆斑斑驳驳的,但勤劳的妈妈总让它纤尘未染。每次上楼,我总是故意把楼梯踩得咚咚响。爸爸在时,我就像跟屁虫似的边跟着他上楼边欢快地唱着歌“小燕子穿花衣……”。
17、那些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深深地记在我脑海里,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18、我的家乡在特庸,这儿四季宜人,气候温暖,是一块 *** 。这里有许多生物,但最普遍的是家蚕和桑树了。
19、来到特庸,穿过大街来到小道上,只见数百亩绿油油的桑田展现在你眼前,这场面虽不及金碧辉煌的宫殿,但也能带给人很大的震撼了。
20、桑树的每一片叶子都青翠欲滴,难怪蚕儿们都这么“爱”它们呢!桑树不仅只有叶子,它还会开花、结果,那桑葚果可好吃啦!酸酸的,甜甜的,让人爱不释手。
21、当然,桑树主要的“任务”还是给蚕宝宝喂食。蚕想必跟很多人都认识吧!它可以吐丝,每根丝就有几百米长!而这些丝可是做衣服的上好材料,但因蚕丝暖和,大多数人则用它做起了蚕丝被,冬天盖在身上暖洋洋的,因此“蚕丝被”也成了我们家乡的一大特产!蚕要吐丝也会经过一段时间,具体是怎样脱皮、吐丝,就等你们来发现啦!
22、茂盛的桑田、好吃的桑葚、吐丝的蚕还有暖和的蚕丝被,这些都是我家乡的特产。作为镇里的一员,我欢迎您们来到“蚕桑之乡”—特庸!
23、我的家乡在牧区,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特产丰富,景色迷人,一年四季都洋溢着勃勃生机。我讴歌它,是因为他是家乡的骄傲,人民的自豪。我要用我真挚感情去描绘它。
24、我的家乡虽然没有郁葱葱的大森林,但是却有数不清高低不平的小丘,和几棵叁天大树,他们像守护家园的战士矗立在那里。羊群从这里走过,像是给无边的青草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令人心旷神怡。这儿不但景色美丽,而且牧民们也很善良,他们互帮互助,谁家有新鲜的东西,都拿出来一起分享,在这个团结的大家族中,我快乐地过着每一天,快乐的成长。
25、这的四季风景更是美丽无比。春天是绿色的,小草从土地里偷偷探出头来观看这个多彩的世界,一朵朵花儿好似“窈窕淑女”,亭亭玉立。在这个多彩的草原,处处都有花的存在:山坡上开满了花,草坪上开满了花,就连每户牧民家的门前都开满了花。总之来到这里首映入眼帘的就是——花。所以,我还给这个草原起了一个别名——花海。
26、夏天是多彩的,人们穿着各色的衣服更为夏天的草原增加了生机。早晨我和妈妈去河边散步,河水就像一条透明的带子,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的沙石,嬉戏的鱼儿。我脱下鞋子,走到河里,鱼儿亲吻着我的小脚丫。石头给我的小脚丫挠痒痒,我真太惬意了。瞧,河岸边的花丛中,有几只辛勤的蜜蜂正在采蜜,它们默默劳动着,多么像耕耘在讲台上的老师啊!咦,怎么树上的叶子现在就落下来了,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几只黄蝴蝶在翩翩起舞呢!人们说夏天傍晚的星星最漂亮,是呀!晚上,我们一家人出去观星,星星眨着眼睛,像是在向我们问好,我还看见北极星和北斗七星了呢。
27、秋天是金 *** 的,登高望去,犹如茫茫的金海,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在空中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正在轻盈地旋转。秋天是凉爽的,我和弟弟在落叶中玩耍,高兴极了。秋天更是丰收的季节,你瞧!牧民们都开打草机在各自的草场上打草,打完后再开车拉回家喂 *** ,牧民们虽然非常辛苦,但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的脸上也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28、冬天是白色的,洁白的雪花悄然地飘着,纷纷扬扬多美啊!像鹅毛,像柳絮,像一个温柔的俏女子,像纯洁的花儿,在 *** 织起了一片白网。雪停后,我和弟弟出去堆雪人,打雪仗,我们玩得高兴极了。远处的小丘,树木也换上了银装,风儿拂过,雪末迎着阳光,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我的家乡在白雪笼罩中呈现出一幅壮丽的图景。
29、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四季迷人的景色,如果你们来我的家乡做客,我一定会是你们最满意的导游。
30、我的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塞上江南这块沃土上。她就是———枸杞之乡宁夏中宁。
31、从我的家乡流过,她是人类的,是希望的'摇篮。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滋润着肥沃的土地,使我的家乡变成了金川、银川、米粮川。又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
32、黄河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别有一番美丽的景色。,良田一望无际。这里种植小麦、水稻、高粱、玉米等等。大米色泽晶莹,因光照强、生长期长,所含蛋白质高,油 *** 大,米饭粒粒圆润,吃起来香甜可口,口感极佳,令人赞不绝口。
33、我们的大米不但好吃,鱼也很好吃。
34、家乡的鱼塘星罗棋布,黄河的鲤鱼长得肥,肉质嫩,味道鲜美,让你吃了会念念不忘,怎么样?你听了是不是很馋?我们家乡黄河岸边的黄河文化城,里面养殖着各种鱼,吸引了无数垂钓者前来一显身手。更决的是这里的厨师手艺精湛,麻辣鱼、清炖鱼、糖醋鱼、还有烤鱼会让你大饱口福。
35、我的家乡不仅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还被称为枸杞之乡。
36、几百万亩枸杞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枸杞树枝头堆满的红枸杞,近看像 *** 一样闪闪发光,远看就像盖上了红棉被。家乡的枸杞色艳,粒大、皮薄、肉厚、籽少、甘甜爽口。枸杞还可以酿酒,闻名中外的宁夏红就是用我家乡的枸杞酿制的。她还可以当 *** 材用,对人的身体有很大好处。如果你经常吃我家乡的枸杞,你会永远年轻。
37、八、九月份,硒砂瓜成熟了。我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只见一个个硒砂瓜穿着一身碧绿的衣裳,躺在地上,枕着石头呼呼的睡觉。如果你来到瓜地里,吃上一口硒砂瓜,你一定会带几个西瓜回家的。
38、我的家乡很美吧!我为有这样的家乡而骄傲自豪,我爱我美丽的家乡。!你不想来看看吗?也许你的所见所闻比我所说的还多还好,快来吧!热情好客的杞乡人民欢迎您们的到来。
39、我的家乡,在山西南部的吉县,它风光秀丽,妩媚动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一不洋溢着美的气息。
40、吉县人民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锦屏山的,它有神秘的传说,精彩的故事,美化美奂的景色。
41、从山脚看,山上庙宇、楼阁半掩在绿荫中,山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山坡上嫩绿的小草铺满了。山脚下的佛阁寺更是充满了韵味,绝妙的对联,优美的景色,一尊大佛在院中的屋子内和蔼地微笑着,一片宏伟景象。
42、上到山项,走上一百零八级台阶,便到了女娲庙,晨钟暮鼓分别设在钟楼和鼓楼内,院里景色幽雅,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3、再上几十级台阶,则是求佛的地方,中间是一尊大佛,两边则全是神 *** 雕像,场面庄严。
44、吉县人,哦,不,中国人应该没有几个不知道黄河吧,更没有几个不知道壶口瀑布吧,而壶口瀑布,就在我的家乡——吉县。
45、沿着公路向瀑布走去,山下的水起初如一面铜镜,很平静,但愈后愈急,愈后愈大,终于,见到了瀑布。它豪情万丈,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激起的水雾形成一道彩虹,与周围巍峨的群山相映,再加上瀑布,其壮美真是无法形容。
46、下到龙洞,看到澎湃的黄河水就在脚下,更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涌上心头。
47、到了冬天,河面结冰了,瀑布便成了几米长的冰柱,离远了看,好一个壮观的天然冰雕啊!
48、我的家乡还有很多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不信,来吉县看看呗!
49、我的家乡,爸爸妈妈是生我养我的人,而你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是如此感激你,爱你。
二、桑麻指的是什么
桑麻指的是什么,我们都听过把酒话桑麻,其中的桑麻的意思是指桑和麻类农作物,指代农事,出自《过故人庄》,作者是孟浩然,那么具体的桑麻指的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开筵面塲圃,把酒话桑麻。”这里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话桑麻”的意思是闲谈农事。桑麻原指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这句话的意思是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中"桑麻"原意是指桑树和麻,诗中泛指庄稼。本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为:
老友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朴实的田家做客。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情况。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来好友这里观赏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描写出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 *** 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耿介不随的 *** 格和清白高尚的情 *** ,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管子·牧民》:“藏於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宋辛弃疾《鹧鸪天·春日即事题毛村酒垆》词:“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开筵面塲圃,把酒话桑麻。”这里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是桑科,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5米。树体富含乳浆,树皮黄褐色。叶卵形至广卵形,叶端尖,叶基圆形或浅心脏形,边缘有粗锯齿,有时有不规则的 *** 。叶面 *** ,有光泽,叶背脉上有疏毛。雌雄异株,5月开花,葇荑花序。果熟期6-7月,聚花果卵圆形或圆柱形,黑紫色或白色。喜光,幼时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干旱,耐水湿能力强。
麻是从各种麻类植物取得的纤维,包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皮层的韧皮纤维和单子叶植物的叶纤维。韧皮纤维作物主要有苎麻、黄麻、青麻、 *** 、亚麻、罗布麻和槿麻等。
其中麻、亚麻、罗布麻等胞壁不木质化,纤维的粗细长短同棉相近,可作纺织原料,织成各种凉爽的细麻布、夏布,也可与棉、毛、丝或化纤混纺;黄麻、槿麻等韧皮纤维胞壁木质化,纤维短,只适宜纺制绳索和包装用麻袋等。
(1)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管子·牧民》:“藏於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宋辛弃疾《鹧鸪天·春日即事题毛村酒垆》词:“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桑的解释桑ā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 ***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桑葚。桑农。桑梓(喻乡里,故乡)。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迁很大)。桑榆暮景。姓。
麻的解释麻á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袋。麻绳。麻纺。指“芝麻”:麻酱。麻油。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
中国一向被称为“丝绸之国”,丝绸业包括养蚕、缫丝和织造三部曲。
考古发掘证明,良渚文化时期,家蚕已驯化成功。据蚕业史家研究,从出土实物和甲骨文记载来看,不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早在距今三四 *** 前我们的祖先就都已养蚕,并会利用蚕丝织绢了。伴随着蚕业的兴起,人们很早就形成了祭祀蚕神的 *** 习俗。
殷代的甲骨文中,不仅有了“蚕”“桑”“帛”等字,还在一片甲骨文上发现了八月“用三头牛祭蚕神”的记载。最早的蚕神是谁,古籍上并没有点名。传说蚕业是黄帝元妃嫘祖所发明,另一是“马头娘”。
清朝 *** 一直劝谕百姓种树,原因是“桑木可以饲蚕,枣栗可以佐食,柏桐可以资用,即榛楛杂木,亦足可以供爨”。只是丝帛比较珍贵,一般百姓只有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制衣之苦,却没有穿的机会。
麻。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 *** ”、“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小时候,我与老 *** 或与二哥绕过麻绳。当然,也盖过麻帐,还穿过 *** ,在父母去世期间。觉得虽然是麻料素衣,却似乎更让人亲近,更有生活气息。
1、桑榆,一般指是桑树与榆树。但另有解释——
(1)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本指日出的地方;桑榆,本指日落的地方。
2、扶桑,位于崂山附近东海。这里流行一个传说,就是《西荫氏找蚕桑》。西荫氏会是谁?就是黄帝的元妃嫘祖。
三、养蚕是几月几旬
1、“蚕月绦桑”,说的就是应该在古历二月开始修剪桑叶饲养,从幼虫到收丝只需五十到六十天时间,下述第二篇资料说明四月是最忙的季节,由于要回收蚕丝了。
2、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开始养蚕的织造,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和浙 *** 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物表明,约在五 *** 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到了殷商时期,室内养饲养家蚕已很普遍,在甲骨文中己有“蚕”、“桑”、“丝”,等文字。目前能够看到商代的丝织品大多附着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在安阳出土的青铜器上,有平纹素织和挑织菱形图案的丝织物遗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蚕桑业生产发展的状况。
3、到了周代,蚕桑、丝织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占有显著的地位,蚕业成了当时妇女重要的副业生产。从《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原各地都有以蚕桑丝织为题材内容的诗篇。如《诗经.小雅.隰桑》:
4、隰桑有阿,(低田里桑树多美,)
5、其叶有难。(桑叶儿多么丰满。)
6、既见君子,(见着了我们人儿,)
7、其乐如何!(我的心多么高兴!)
8、隰桑有阿,(低田里桑树多美,)
9、其叶有沃。(桑叶儿嫩绿汪汪。)
10、既见君子,(见着了我的人儿,)
11、云何不乐!(怎么不心花怒放!)
12、这首诗是一个女子的爱情自白,把爱情和桑树联系起来,反映了蚕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13、《诗经·豳风·七月》生动反映当时劳动人民采桑、养蚕、纺织、做衣裳的情景:
14、女执懿筐,(妇女们拿着深筐,)
15、爰求柔桑。(去采集鲜嫩的桑叶。)
16、蚕月绦桑,(二月里修剪桑条,)
17、取彼斧爿斤,(拿起斧和爿斤,)
18、以伐远扬,(把太长的枝儿都砍掉,)
19、猗彼女桑。(拉着枝条采嫩叶。)
20、七月呜贝鸟,(七月里伯劳鸟在歌唱,)
21、八月载绩,(八月织布织绸忙,)
22、载玄载黄,(染出丝来有黑也有黄,)
23、我朱孔阳,(朱红颜色特别鲜艳,)
24、为公于裳。(给那公子做衣裳。)
25、从“载玄载黄”,“我朱孔阳”,诗句,反映出当时矿、植物染料的应用,出现了彩绘印花丝织品。《魏风.十亩之间》反映了当时出现大面积的桑树园林:
26、十亩之间兮,(一块桑地十亩大,)
27、桑者闲闲兮,(采桑人儿都息下,)
28、行与子还兮。(走啊,和你同回家。)
29、另外从《卫风.氓》诗句来看,当时丝帛和麻布已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30、氓之蚩萤,(男子满脸笑嘻嘻,)
31、抱布贸丝,(抱着布匹来换丝。)
32、《诗经》还有不少篇章反映蚕桑生产的情况,如《秦风.车粼》:“阪有桑,隰有杨”;《郑风.将仲子》:“期我乎桑中”;《曹风.鸬鸠》:“鸬鸠在桑”;《唐风.鸫羽》:“萧萧鹈行,集于芭桑”,《鸱鹗四章》:蛸蛸者蜀,蒸在桑野等,从以上诗句来看,太约现今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四川的黄河中下游流域都普遍从事蚕业。
33、战国时期用蚕丝为原料的罗纹织品风靡一时,什么罗帐、罗幔、罗衣、罗衾,轻盈霏霏,琳琅满目。古时所谓罗纹组织,指用轻纱互相绞缠,在绞缠处通以纬纱,其孔眼大小均匀,经纬线很稀的织品。楚国文学家宋玉在《神女赋卜》中赞叹“罗纨绮绩盛文章”,说精美的丝织纱罗好比那生动活泼,富有文采的文章。汉代王充论儒生之富于才学,“比犹女工织锦刺绣之奇也”。后来唐代诗人李商隐《春雨》诗中又有“ *** 云罗一雁飞”诗句,把精美的罗纹丝织品和空中云雁相比。
34、战国时期文学家荀况认真总结劳动人民养蚕的经验,写了咏蚕的《蚕赋》,在这篇赋中,指出蚕的功用,描绘蚕的形态,叙述了它的生命史、习 *** ,以及如何掌握桑蚕化育的规律 *** 。《蚕赋》是我国最早用韵文写物的作品,它的出现,说明蚕桑业极大发展,引起文学家重视,并开始认真总结这方面经验。
35、以丝为原料所进行的织造和织造品。丝织的种类很多,如锦、缎、绸、绢、绫、罗、纱等几十种。帛是一切丝织品的总称。主要由于织造技术和丝织物本身的纺织结构不同而出现如此众多的丝织品。它们或纹或素、或厚重或轻薄。
36、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发展时期,西汉初期实行一 *** 有利于农桑的政策措施,促进纺织业发展。汉代丝绸实物在考古出土中先后发现很多,其技巧高超,品种繁多,图案变化丰富,为之赞叹。一九七二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期车(大侯)利仑妻子墓中,发掘出了大量的丝织品,有绢、罗纱、锦、绣、绮等品种,有褐色、绛红、黄棕、浅黄、青、绿、白等二十余种色彩。 *** 技术有织、绣、绘等 *** 。有动物、花草、云彩及几何图案。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但重量仅49克,不足一两。这表明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缫丝和丝织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在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中有不少诗句关于丝织描写,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蚕业发展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焦仲卿妻为一般少吏的妻子,能有这样打扮装饰,可见当时丝织品生产十分发达。
37、汉代,每年有成万匹的丝织品生产出来,这些丝绸产品除供国内消费外。在我国西部地区,有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和终年积雪的高山峻岭,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和牛马,响着驼 *** ,驮着沉重的卷帛包裹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过天山南北的崎岖山路逶迤而去,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路,不断有大量的中国丝织品输出中亚和欧洲各国。元代 *** 尔族诗人马祖常诗云:
38、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39、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40、这首诗描写出古代丝绸之路上熙来攘往,与西亚诸国友好往来,丝绸贸易的情景。西行复西行,这种盛况一直继续到唐代中期。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也反映这一情况:
41、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42、无数 *** 遍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43、唐代丝织业生产分工更细,品种更多,花样更新颖精美,织造业技术更为提高。并且丝绸产区逐渐由北向南扩大,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丝织品成为社会的基本财富。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经济的繁荣达到了顶点。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对盛唐年间经济繁荣景象回忆道:
44、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
45、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46、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47、所谓“齐纨鲁缟车班班”就是说纺织出品运输不绝于道。唐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我国丝织业重心南移的转折点。在这次战乱中,北方经济遭受到极其严重的 *** ,但这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在继续发展着。唐代诗人杜牧在《授李纳浙东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制》中曾说浙东地区“机杼耕稼,提封九洲,其间茧税鱼盐,衣食天下”。到了唐代后期,太湖流域成了江南最富饶的地方。唐末诗人陆龟蒙在《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崦裹》云:
48、太湖湖畔处处堆着养蚕用的蚕箱,家家用渔筌(捕鱼用的竹器)捕鱼,这不是当时江南经济繁荣的写照吗。
49、南方的蚕业以越州(今浙江绍兴)的缭绫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红线毯最为名贵。据唐大中年间曾任浙江台州刺史的李肇《国史补》记载,唐初薛兼训为浙江东道节度使,募军中未娶妻的人,多给财物,到北方娶配织妇回来,每年有数百人,从此越州缫丝技术迅速提高。
50、越州出产的缭绫是一种精美绝伦的丝织品。唐代诗人杜甫屡屡称道。白居易则将它比为天台山的瀑布。白居易咏《缭绫》诗:
51、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52、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53、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 *** 簇雪。
54、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55、去年中使宣口赦,天上取样人间织。
56、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57、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58、异彩奇纹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59、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值千金。
60、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61、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平常缯与帛。
62、丝细缫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63、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 、这首诗真实地记述了唐代缭绫花样之美,品质之精,织造之难,价值之贵。同时这首诗把缭绫制衣的织、染、裁、熨的工艺过程写活了,缭绫用来做宫廷舞衣的,所以它需要的丝特别细,丝特别细,缲和织就特别费工和艰难。不仅如此,它花样图案是要按照“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诗人用“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等句描写它的巧夺天工的工艺水平。这首诗中提及多种丝织品的名称,如"罗绡"、"纨绮"、"缯"、"帛"等,足见盛唐时的丝绸品种之多。
65、绫是采用斜纹组织或斜纹地提花织物。缭绫上的花是织花,唐代诗人元稹《阴山道》诗说:
66、挑纹变镊力倍费,弃旧从新人所好。
67、越毂缭绫织一端,十匹素缣工未到。
68、所谓“挑纹变镊”就是指拨动提花机,以经线或纬线变化,织出复杂的花纹图案来。白居易说缭绫花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是说从不同角度去观看缭绫,呈现出不同的异彩。这并非夸张,《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景龙二年,安乐公主“有织成裙,直线一亿。花卉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
69、宣州的红线毯是一种丝织地毯,它大多数是为皇宫里歌舞场所织造的。白居易也有一首咏《红线毯》诗:
70、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71、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
72、披香殿广十余丈,红线织成可殿铺,
73、彩丝茸茸香拂拂,绒软花虚不胜物。
74、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秀鞋随步没。
75、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76、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77、在这首诗中,把红线毯从择茧、缫丝、煮茧、拣线、染线、织造的过程写的丝丝入扣。首句说,织红线毯要挑选上好的蚕茧,放在清水里煮了抽出丝来,这就是古代发明的煮茧缫丝的 *** 。关于红线毯的质量,诗中用“彩丝茸茸香拂拂,绒软花虚不胜物”来描绘,红线毯彩丝茸茸、绒毛轻柔、经不起物体的放置压力,走在线毯上鞋袜也会埋没在毯绒中的特点,写得栩栩如生。诗中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红线毯的另外两个优点:太原毛毯硬涩,四川绵花褥又太薄,不如宣州红线毯“温且柔”。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丝织品所达到的惊人水平。
78、白居易在极力描绘丝织品精美绝伦的同时,不忘同情劳动人民痛苦,揭露 *** 者的奢侈浪费。诗中说,织造这种十丈多的地毯,要用丝一万多两。然而这种精美的地毯只是为了“美人蹋上歌舞来,”缭绫是织妇“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也只是作宫女的舞衣。唐玄宗曾得到一件织造得很精巧的丝织背心,其费百金;同时送予他的织成“兰亭集”的文字锦,和雷公锁、犀簪,暖金等珍藏在皇宫里。唐中宗更能在奢侈上赶超前辈,安乐公主出嫁时向四川勒索一条“单丝碧罗笼裙”,系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织成花鸟,鸟雀很小,但织出眼、鼻、嘴、甲,“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后来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奢糜成风。
79、蜀锦是四川著名的丝织品,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成都蜀锦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即形成重要产业。汉代官府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锦城”之称。
80、锦为多彩织花的高级丝织品,在丝绸织品中最为名贵。锦,是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的多重织物,既利用经线,纬线组织的变化,又利用经纬色彩的变化来显现花纹。蜀锦是纯真丝织品,质地柔软,色彩艳丽。早在扬雄的《蜀都赋》中就有“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的文句。西汉初期,寓居成都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擅长作赋,朋友向他请教作赋的技巧,相如就用“织彩为文”的道理来启发人家。他说:“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一经一纬”是指图案的交错纹理,“一宫一商”比喻色彩协和如音乐的协调。蜀绣是蜀锦的孪生姐妹,西汉末年文学家扬雄专题写了《蜀都赋》赞美蜀锦蜀绣:“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福。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转代无穷。其布则细都弱折,锦茧成衽,阿丽纤靡,避晏与阴,蜘蛛作丝,不可见风。”
81、三国时期,诸葛亮积极推行奖励耕织,发展蚕桑政策。他把蜀锦作为国家进行统一战争的主要财政收入。他在颁布教令中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并且积极向南中地区少数民族传播织锦技艺。南中地区人民亲切称为诸葛美锦。人们还作一首《诸葛锦》诗来赞颂诸葛亮的功劳:
82、魏晋时期蜀锦大为兴盛,魏晋诗人左思《蜀都赋》用“机杼之声彼此相闻”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来形容当时锦江两岸锦绫生产之兴旺和色泽花纹之鲜艳。唐代蜀锦的织造技艺达到新的高度,绚丽生动的自然花鸟图案融入蜀锦之中。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锦》诗云:
83、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84、 *** 剪下 *** 锦,将向空中定晚霞。
85、你看,江边鲜花、 *** 鸟、天际的彩霞织成自然图案纹饰。唐人张何的《蜀江春日文君濯锦赋》对唐代蜀锦纹样作了相当细致的描述:“布叶宜疏,安花巧密,写庭葵而不欠,拟山鸟而能悉。……言濯春流,呜环乃出。于是,近深沉,傍清此。朱颜始映,珍箧方启。其始入也,疑芳树映落涧中,少将安焉,若睛霞色照潭底。……稍辨回鸾,全分舞凤。戏蝶时绕,娇鹦欲弄。……青为禁柳,红作宫花。”
86、张何赋说,锦上疏叶密花,布局恰当,蝶飞凤舞,栩栩如生,在濯于锦江中时,好象芳树映落涧中,晴霞色照潭底。青的好象“禁柳”,红的好象“宫花”。
87、丝织生产的发展和蚕桑交换贸易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宋代成都“蚕市”很兴旺。蚕市上交换蚕种、桑条、饲养用具,还设有专门的茧馆。每年蚕市从正月开始到三月结束。蚕市时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热闹异常。宋代张仲舒《蚕市词》写道:
88、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遨灯火上红楼,
*** 、柳叶正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
90、文人把蚕市当作“夜放笙歌”“春遨灯火”的 *** 游乐之地,但劳人民却把一年一度的蚕市看作蚕桑交换贸易的好机会,正是“闲时尚以蚕好市,共忘辛苦逐悲欢”。
91、五、太湖流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 、长江以南,尤其是太湖流域,长期以来,社会比较稳定,自然条件又比较优越,那里的蚕桑业在唐代中期已经赶上并超过黄河流域,成为全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到了宋代就更加突出了。北宋末年诗人柳永著名的《望海潮》一词曾描绘杭州的秀丽的景色和繁荣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丝绸生产之富足发达,词中有“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句。在丝织物中,北宋时期主要发展缂丝和织锦二项品种,其中尤以定州生产的缂丝最为名贵。缂丝与织锦、刺绣不同,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织法,就是在织造时,以各种彩丝制成纬线,沿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使图案一块块盘织出来,所以纬线不贯穿全幅,而经线则贯穿织品。缂丝的组织从织造的角度看,是比较简易的,但是因为是断纬,却可以随心所欲地织造,可以织出十分细致的图案。当时织制的大都是唐、宋名画家的书画,多表现山水花鸟人物,反映丝织工艺由实用向欣赏方面分化。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进一步成熟,还发展成和画卷几乎没有分别的缂丝画,宋代,缂丝盛行,主要产地在苏州。技法精湛, *** 精细,名家辈出,尤以朱克柔最为有名。她的缂丝作品,技法传神自然,艺术巧夺天工。她所织就的工笔花鸟画卷,与绘画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意境。后世人赞叹他说:“精巧疑 *** ,工品价高……其运丝如运笔是绝技,非今人所得 *** 也。”朱克柔缂丝成为当时文人官僚争相抡购对象,甚至连皇帝也派宦官到江南搜刮索取。宋徽宗赵佶亲手在一幅《碧桃蝶雀图》缂丝上题诗:
93、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缂)丝难,
94、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95、南宋建都杭州后,江南更成了 *** 阶级和富商巨贾集中的地方。他们奢侈的消费,大大 *** 这一地区的蚕桑生产。直至十六世纪的清代,江浙一带地区成了国内唯一优质的蚕丝之地,至今仍被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南宋诗人范成大住在吴县的石湖镇上,他在《田园杂兴》诗中,多次描写当时蚕桑缫织的情景:
96、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97、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98、养蚕时节,家家闭户,人人养蚕,人们没有闲暇往来,只有在晨曦晓露,走向桑园路上,偶尔相一逢。
99、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100、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101、蚕忙时节,人们多么忙碌,养蚕才完毕,又立即采收蚕茧,通宵缫丝,上机织绢。
102、位于江浙两省交界处的盛泽镇,原只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明代中叶以后,这里的蚕丝业随着南方地区的繁荣而迅速发展起来,远近的丝绸商都到这里来采购,成为一个重要的丝绸集散地,后来有“天上云锦盛泽绸”说法。明末诗人周灿咏《盛泽》诗云:
103、清代初期,江浙地区蚕桑生产更加兴盛, *** 农田都栽了桑树。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先后多次坐船到江南游玩巡视,途中经过嘉兴、湖州等地时,看到运河两岸桑林一望无垠,都曾赋诗称颂。《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寿所作,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康熙曾为《耕织图》的题词。
104、古代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最为突出。这二者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占有如此独特的地位,丝织品从实用的角度看,是衣被万家,泽惠四海。中国汉代的织锦,曾令罗马人倾倒。但古代的丝织品难以传世至今,主要通过考古发掘而得到。正因材料稀少,最初自然缺乏研究者。至本世纪时,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新发现的古代丝织品逐渐增加,一些具有近代纺织科学知识的人员也更多地投入到古代丝织品的研究之中。到了八十年代,更建立起浙江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江苏苏州的苏州丝绸博物馆。这两个专门博物馆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的研究,已开始有了自己的 *** 。
105、我对丝织品是外行,本文只是从诗歌的角度反映中国古代丝织品发展过程,孤陋寡闻,以偏概全,敬请原谅。
106、即便有描写养蚕的诗歌,也一定是“愁曲”,而且,多半是时节过后的追唱,旁观者的感叹,或者,干脆就是对这种小心翼翼生活的描绘。像“桑歌”那样一边劳作,一边 *** 吟唱是断断不可能的。以下选录的几首就属于这种 *** 质。
107、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晒蒿草。
108、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
109、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
110、新妇拜蔟愿蚕稠,女洒桃浆男打鼓。
111、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
112、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113、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114、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115、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
116、三眠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117、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
118、三姑祭后今年好,满蔟如云茧成早。
119、檐前缲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120、守过三眠大起时,全在七日费心机。
121、老蚕正要连连喂,半刻光阴莫教饥。
122、①三眠:在古代蚕诗中,大量提及“三眠”。是指蚕最后一次蜕皮前的“眠”,也称“大眠”。此后,蚕的食桑量大增,是蚕营养积累的主要时期,也是养蚕过程中最繁忙,蚕农最担心缺叶的时期。
123、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古代的蚕品种是三眠蚕,而不是现代的四眠蚕。在现代蚕品种中,“四眠”才称为“大眠”,因为多了一个龄期,食桑量和蚕茧产量当然都比古代的蚕品种多得多。详见“神奇篇”。
124、卷帷看蚕蚕尽起,求食纷纷曲薄里。
125、青青采得新叶归,缘枝食叶疾如飞。
126、须臾边筐食更尽,从头添叶宁令饥。
127、饷蚕粗了到门前,偶值邻姑采叶归。
128、闻道市头叶大贵,只论有叶不论钱。
129、东家典衣还去买,西家新妇耳无环。
130、归来絮语问夫婿,细数侬家蚕叶计。
131、不愁叶少便欢然,留得银钗长压髻。
132、这首诗是少有的直接描写养蚕生活的蚕诗之一,即便如此,作者还是把诗的表现重点放在了一个“愁”字上。大眠饷食,正是蚕吃叶最旺盛的时候,这时,蚕娘自己的辛苦已不在话下,桑叶能否供应得上才是更大的问题。市场上叶价飞涨,只问桑叶不问价,为了买叶,邻居们把衣服、耳环都典到当铺里去了。幸亏自家桑叶够了,银钗还 *** 在自己头上。
133、饷蚕,也称饷食,是指蚕眠后开始新一龄的进食。
134、清代文人沈秉成编了一本《蚕桑辑要》的蚕书,书后还附了描写蚕丝业各环节的乐府诗二十首,这便是其中的一首。
135、他在书的自序中说,某年蚕月,他为避喧嚣到了乡下,见邻居们都忙于养蚕,蚕眠则祭神。他便问乡亲,祭神要有祭辞,怎么没听你们念呢?乡亲回答说,祭神的歌谣都不文雅,你何不替我们写一些呢?于是,他便写了这些诗。
136、除了文人因为感叹于养蚕之愁苦而抒发的幽室愁曲,民间百姓自然也有自己的歌谣,毕竟,这是属于他们的生活。当然,歌谣的主旋律依然是一个“愁”字。
137、如流传于江苏无锡一带的《养蚕歌》虽然唱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但它所表现的主题显然与“桑歌”大相径庭。
138、一只蚕匾圆溜溜,十只蚕匾十层楼①,
139、三眠蚕起吃大叶,养蚕娘子日夜愁。
140、背箩采桑桑叶歉,侍候蚕宝宝蚕勿眠,
141、刮掉蚕娘一身肉,结着半蔟薄皮茧。
142、蚕吃桑叶沙沙响,四月里来养蚕忙,穿绸哪知养蚕苦呀,我梳得头来脚还脏。
143、白龙龙②,白龙龙,条条茧龙白龙龙,手勿空,脚勿空,白龙白弄③一场空。
144、①十层楼:指养蚕时蚕匾层层叠在架子上。②白龙龙:过去上蔟最常用的是用稻草做成的长长的蚕蔟,像条长龙,俗称蜈蚣蔟。蚕上蔟营茧后,雪白的蚕茧结在蜈蚣蔟上,便像条白龙了。③白弄:吴语指白辛苦。
145、相类似的如《蚕娘苦》,以四季歌的形式,唱出了蚕 *** 辛酸血泪。
146、春季里来养蚕忙,蚕娘个个到蚕房。日夜勿困多辛苦,廿四分①收成喜洋洋。
147、夏季荷花透水长,蚕娘个个做丝忙。木头丝车吱吱叫,做得蚕娘手脚凉。
148、秋季里来菊花黄,蚕娘卖丝到街坊。雪白细丝卖勿起,东讨西逼两手光。
149、冬季里来过年忙,蚕娘出外做相帮。清早做到黄昏头,还是一身破衣裳。
150、①廿四分:江浙蚕区形容蚕茧大丰收为“蚕花廿四分”。
151、旧时养蚕时,至蚕三眠称“出火”,因为这时蚕体渐大,气温渐暖,一般在此时撤掉火盆。“出火”后有给眠蚕称重的习俗,叫做“称出火眠头”。过去蚕茧收成的计算 *** 就是按一斤“出火眠头”将来产几斤蚕茧来确定的,产几斤茧就是蚕花几分,一般“蚕花十分”已经是大丰收了,所以,廿四分收成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152、养蚕虽然愁苦,但世代相传的谋生手段并不会因愁苦而作罢,倒使百姓在长期的困苦中磨练出超凡的乐观精神,学会了苦中作乐,愁里 *** 的本领。所以,尽管“愁”字当头,但仍能从民间找到愁中取乐的蚕歌。流传于浙 *** 州的《三月清明过》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
153、三月清明过,霎眼谷雨到,看蚕娘子嘻嘻笑。红米饭,还嫌糙,笋烧咸肉白米饭,外加猪油浇。男人家,想讨好,红酒里面白糖泡。甜迷迷,辣暴暴,三杯浑汤嘴里倒;吃得头重脚轻走路摇晃晃,迷迷糊糊我把蚕种上烘灶。青炭加得蛮蛮高,一个瞌,啊呀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