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状元之乡安庆,以及大别山有个状元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安庆有哪些名人
【何如宠】【何如申】——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兄弟同中进士,前者更是明末一代重臣,官至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
【张英】【张廷玉】——中国封建时期唯一父子宰相。后者获清代 *** 更高爵位。
【何其巩】——著名的爱国 *** 将领、北平市首任 *** 、和平解放北京的功臣、中国大学校长。
【 ***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 *** 的主要创始人,中国 *** 一到五届的更高领袖。
【赵朴初】—— *** 副 *** 、 *** *** 副 *** 、中国 *** 协会会长。
【章伯钧】—— *** 副 *** 、中 *** 盟 *** 副 *** 。
【 *** 】——原中顾委 *** ,曾任 *** 部长、 *** 副部长,被誉为“将军外交家”。
【王步文】—— *** 安徽省委之一任 *** 。
【 *** 】——现任四川省委 *** 、四川省 *** *** 会主任、四川省 *** *** 委 *** 。
【储波】——原 *** 自治区 *** 。
【罗世谦】——原上海市委 *** 。
【赵雯】——上海市副 *** ,九三学社 *** ***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安徽安庆人。
【蒋作君】——原 *** 副部长,安徽怀宁人。
【方兆祥】——原 *** 安徽省委 *** ,原安徽省 *** *** ,安徽安庆人。
【江泽林】—— *** 陕西省委 *** ,安徽安庆人。
【詹夏来】—— *** 安徽省委 *** 、省委 *** 。安徽怀宁人。
【倪岳峰】——国家 *** 副局长,安徽岳西人。
【陈樱宁】—— *** ***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祝义才】——中国雨润集团总裁、江苏首富。
【王文银】——中 *** 营 *** 协会常务副会长、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董事局 *** (现任)。2004年被评为“亚太更具创造力的华裔领袖”。
【桂四海】——安徽桐城人。 *** 远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义芳】——新加坡维信集团董事局 *** 。
【梅家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
【潘功胜】——安徽安庆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 *** 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
【左延安】——安徽枞阳人,JAC(江淮汽车)汽车现任董事长。
【方洪波】——现任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 *** 兼总裁、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000418)董事长。1967年出生于安徽枞阳县。
【阎焱】——-安徽安庆人。软银 *** 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软银 *** 信息基础投资基金总裁兼董事总经理。
【汪建中】——北京首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省建中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秦升益】——安徽岳西人。北京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
【王荆柏】——中国 *** 粉彩陶瓷业协会会长。
【孙超】——中国 *** *** 之一个民营外贸经济的先驱者。
【方履中】——中 *** 间首次争回英商矿山泾铜公司总经理。
【邓稼先】——安徽怀宁人,中科院院士,两弹元勋、中国 *** 之父。
【叶笃正】——安徽安庆市人,国家更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1940年获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43年获浙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
【慈云桂】——安徽桐城人,中科院院士,中国电子计算机之父。
【 *** 】——安徽望江人,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方精云】——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长江特聘教授,生态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
【徐南平】——安徽桐城人,工程院院士、江苏省 *** 助理,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鲸】——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信息 *** 专家。1940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6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任低截获概率信号重点实验室学术 *** 会 *** 。现任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杭生】——中科院院士,低温物理学家。安徽桐城人。
【汪旭光】——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业 *** 与 *** 技术专家,人称中国的 *** 大王,安徽枞阳人。
【杨石先】——( *** 7~1985),中国化学家。中科院化学学部 *** (院士)。蒙古族。原籍安徽怀宁。
【孙德和】——冶金学家,钢铁工程设计专家。中科院技术科学部 *** (院士),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原籍安徽桐城。
【陈俊愉】——工程院院士,园林植物学家。安徽安庆人。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园艺系副主任,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兼园林系主任,中国园林学会之一届副理事长,中国梅花腊梅协会会长,中国牡丹芍 *** 协会会长, *** 学位 *** 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胡之璧】——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中 *** 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代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转化得率更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先后承担国家级和上海市级重大研究课题2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2001)、国家中医 *** 管理局一等奖等8个奖项。
【陈新民】——(1912.11~19 *** .12),中科院学部 *** (院士)男,汉族,安徽省望江县人(原籍),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汪德昭】——中科院院士,原籍安庆,物理学,中科院声学所。
【汪德熙】——中科院院士,原籍安庆,核化学,中国原子能研究所。
【汤中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安庆人(出生地),地质矿产勘查、矿产,甘肃省地质矿产局。
【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桐城人(出生地),大地测量学,武汉大学。
【汪旭光】——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枞阳人(出生地), *** ,北京矿冶研究院。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桐城人(出生地),经济地理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三国时期中国著名古代 *** ——【大乔】【小乔】
宋代中国之一画家——【李公麟】
中国书法篆刻家、中国书法篆刻 *** 人物——【邓石如】
明末中国四公子之一——【方以智】
清代中国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方苞】
清代中国散文家、桐城派 *** 人物——【刘大魁】
清代中国散文家、桐城派 *** 人物——【姚鼐】
清代中国散文家、桐城派 *** 人物——【戴名世】
清代中国散文家、桐城派 *** 人物——【方东树】
清代中国文家、桐城派 *** 人物——【姚莹】
清代中国散文家、桐城派后期 *** ——【吴汝纶】
【程长庚】——中国京剧鼻祖、创始人。
【张恨水】——中国“新 *** 派”文学 *** 人物, *** 作是:《 *** 》《啼笑因缘》《八十一梦》,中国著名的通俗小说家。
【方东美】——新儒家的 *** 人物之一,现代著名美学家。
【 *** 】——新儒家的 *** 人物之一,当代著名学者。
【朱光潜】——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之父。
【夏菊花】——中国世纪之星之一、中国杂技皇后。
【胡一虎】——中国 ***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
还有很多......请移步安庆论坛查看。
二、安庆市太湖县的风土人情
传统主食是籼米干饭。麦类、豆类、玉米(俗称五谷)、高粱(俗称)、山芋等均视作杂粮,间或配搭食用,以求饭食多样化。建国前,贫困户或逢灾荒年景,大麦、山芋等充作主食。传统习惯是一日三餐,早餐用小麦面食,建国前只富裕家庭偶或为之,建国后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部分城镇居民中已成习俗。
素菜分蔬菜和豆制品两大类。传统蔬菜品种繁多,但有季节 *** 。春有白菜苔、豆芽、芥菜、蓬篙、菠菜、春笋、藕等;夏有黄瓜、瓠子、南瓜、冬瓜、茄子、辣椒、豌豆等;秋有豇豆、黄豆、豆芽、丝瓜、茭瓜、扁豆等;冬有萝卜、白菜、冬笋、藕。调味菜有大蒜、葱、韭菜、生姜。建国后外地传入不少新品种,如花菜、马铃薯、梅豆、包心菜、菜笋等。加上用暖室培育,不少蔬菜突破了季节界限。常年供应的豆制品有豆腐、白干、酱干;节日还加制千张、豆皮(腐竹)、生条。荤菜分肉类、禽蛋、水产三大类。肉类以猪肉为主, *** 肉很少,传统习俗不食狗肉。禽蛋类以鸡和鸡蛋为主,鸭、鹅次之;建国后少数人饲养鸽子,尚未推广。水产类有鲤、鲢、青、草、鳊、乌、鲇、大头鱼,东南乡泊湖还盛产银鱼。另外还有黄鳝、白鳝、甲鱼、虾子。至于野味,建国前有猎户专门捕猎,山区尤多,猎物有野猪、兔子、雁、山鸡、 *** 等。山区腌野猪肉和东南乡腌 *** 是建国前民间传统佳肴。群众普遍有腌制食品习惯,蔬菜类大部均有腌制;荤菜有腊肉、咸鱼、咸鸡、咸鸭、咸鸡鸭蛋等。冬末,几乎家家都用豆腐 *** 腐乳。
(1)茶:县内山区历来产茶,建国后又向县东南丘陵地区推广。对尊贵客人或喜庆节日来人,除奉茶外,还加奉糖果点心招待。解渴无定时,需要保温。建国前传统保温 *** 有二:一是在木制或棕编暖壶桶中铺上棉絮或稻草之类,将盛茶的茶壶放入其中,壶嘴露在外面,以便倾倒,可保温约6小时。二是将茶壶置放锅台上留有热水的座罐中,或放进取暖用的大火桶内,有的干脆放进尚有余热的灶膛内。建国后,热水瓶进入千家万户,普遍采用现冲泡现饮用的方式。
建国前,贫困户连劣质茶叶都买不起,便用山楂叶代替,勉强可用。为方便行人途中解渴,交通要道还建有茶亭(又名凉亭),山区更多,义务供茶多由集体负担。
汽水、咖啡、果汁等饮料,建国前只在官绅富户中偶见。建国后市场均有供应,还增加麦乳精、益寿精等营养饮料。夏季,县城、徐桥等地还有冰棒厂生产冷饮,用西瓜解渴也很普遍。
(2)酒:是佐餐饮料。县内建国前无酒厂,只有少数私人酒坊,生产量少。农村中等以上家庭大都是请酒匠上门,或独户或联户酿酒。以白酒为主,兼及糯米甜酒。外地输入的瓶子酒量少价昂,群众多买散酒,以斤两计量,家庭都备有酒壶,作盛酒、斟酒用。建国后县有酒厂,外来瓶酒品种繁多,啤酒、香槟等新品种也为群众普遍接受。
县内传统设宴必备酒,尤其是喜庆筵席还有敬酒、陪酒、猜拳行令习惯。
下述传统食品,有些虽非本县独有,但具有一方特色。
(1)豆把:用籼米加绿豆或黄豆、荞麦,添水磨浆,在热锅中烫成面盆大薄饼,切成条状,晒干收藏备用,食时可煮可炒。用肉片、青菜炒的鲜豆把是群众极喜食的传统食品。
(2)挂面:将小麦粉加盐和水搓成条后,悬木制架子上拉长晒干,长4尺左右。它比机制面条柔软鲜美。用肉丝及青菜等蒸炒的面条是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
(3)状元糕:将籼米、糯米掺合,用石碓舂成粉,加水,放进固定模子中蒸熟,形同方印,底边稍大,中以少量芝麻粉作馅,面上用圆筷印几个红点,讲究的加印“状元及第”4字。此食品多用于新女婿或外孙上门时作回敬礼品,以示吉祥。
(4)籼米粉发糕:籼米加水磨浆发酵后,加糖或糖精,放进蒸笼中蒸成不同形状的粑类:置茶盏中蒸熟者叫“黄糕”;散置笼中形同饼子者叫“发粑”;铺满笼中形成整块蒸熟,面撤芝麻粒,食时切成小块者叫“封糕”。
(5)糯米圆子:糯米或略加籼米磨浆晒干备用,食时略加水和,用糖拌黑芝麻作馅,作成饼状蒸熟。它与外地年糕各呈特色。多用作喜庆礼物,馈赠亲朋邻里。
(6)贯香糖、泥铺糖:均用籼米熬的饴糖(俗称板糖)和芝麻为原料。贯香糖以板状质硬的饴糖卷成长约一寸、直径约八分的筒状,中实黑芝麻,外洒白芝麻,食时香脆。泥铺糖以泥状饴糖作成长三寸左右条状,中略加黑芝麻粉作馅,外洒白芝麻,食时甜软。建国前,县城及各乡镇均有私人糖坊做此类食品 *** ;建国后,贯香糖还作为本县传统食品外销。
(7)爆米糖:将糯米蒸熟晒干,再放入铁锅中炒熟,体积增大,成为爆米,然后将饴糖(或加红白糖),在锅中加热溶化后,再倒入爆米揉压成条状,切成长方形米糖。此物可充饥,可作礼物,原料现成,农村春节前几乎家家皆 *** 。建国后爆米机出现,用生米直接制成爆米,更为简便。
质料:建国前广大群众以家织土布为最主要衣料。县东南乡产棉花,农户家家纺织。徐桥地区盛产的“桥庄布”能染成青、蓝、黑、绿、黄、紫等不同颜色,为全县群众普遍采用。机织布(旧称洋布)如龙头细布、竹布、哔叽、府绸、斜纹单双面卡叽等,市面也有供应,但只有中等以上人家才添购一些,以应作客或喜庆节日所需。至于丝绸和细麻制品(夏布、香云纱)、皮毛等,只有官绅富户使用。毛线和机织棉成衣(俗称卫生衣)也是如此。
建国后家织土布逐步淘汰,机织布大为普及,并增加灯芯绒、平绒、华达呢布、派克布等不少花色品种。丝绸、呢绒、皮毛也开始进入工农家庭。70年代,特别是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产化纤、呢绒产量日增,到80年代已成为服装主要质料,有取棉布而代之的趋势。
样式:建国前男式(包括儿童)上衣普遍采用对襟式,裤子是叠腰便裤,长袍多用于老年人。至于夏布、丝绸、皮毛等质料的长袍,只有公职人员和富有人家使用。长袍外面加罩的马褂, *** 战争前就少见,建国后绝迹。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服装的主要样式为衬衫、中山装、 *** 、西装、夹克,冬春还加披大衣。建国后衬衫、 *** 等样式逐步向工农推广,形成普遍样式。
建国前,女式(包括儿童)上衣普遍采用大襟式,裤子亦系叠腰便裤。旗袍,秋冬季还在袍面加西式外套,只青年女 *** 和富家 *** 穿用。裙子有长短之分,长裙拖至脚面,中老年妇女喜庆日期穿一穿;短裙也要长至膝盖,系青年女 *** 和富家 *** 专用。建国后,旗袍一度绝迹,大襟上衣逐步向对襟转化。建国初 *** 部和女 *** 还盛行 *** 装、春秋衫。
进入80年代后,服装传统观念大为改变,加上外地城市甚至港澳的成衣大量涌入,不但样式新颖,品种繁多,花色也突破男女界限,并迅速向本县城镇和广大农村普及。
鞋:建国前,群众普遍自家 *** 。春、夏、秋着尖口或圆口浅帮布底单鞋,冬季着蚌式棉鞋。妇女还喜欢在鞋面上绣上花卉,老年妇女则绣(寿)字图案。儿童还穿 *** 鞋,意在避邪。雨鞋有两种:一是用布作成夹棉鞋式样,鞋底钉满铁钉,再涂上桐油,可防潮。二是半截高底木屐,套在布鞋外面,使布鞋底不接触地面。长途旅行或劳动时则着麻制或稻草制的草鞋。当时市场也有胶鞋、皮鞋、皮底布鞋、力士鞋、球鞋(运动鞋)供应,但 *** 昂贵。
建国后,家制布鞋逐步减少,桐油雨鞋绝迹。城乡人 *** 要是购鞋穿用,鞋类品种也繁多。
袜:从 *** 初年到80年代,袜子质料和样式的演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30年代以前,主要是用布缝制的长袜,有单夹之分;冬季,部分男子还用布片将脚先包起来,再套上袜子,以利于御寒。从30年代到60年代,主要是棉纱(或丝)织袜,有长短之分,也有厚薄之别。70年代以后,卡普龙袜、尼龙袜、绒毛袜大量上市,棉织袜趋于淘汰。
帽:建国前劳动群众大都是夏、冬两季才戴帽。夏季为草帽,帽沿窄者形同礼帽,宽者形同斗笠。冬季防寒主要有毡制平顶瓦罐帽、棉线或毛线编织的尖头帽,能将长帽边放下护住耳朵和颈脖的马虎帽。老年还有棉织的风帽,两边护住耳朵,后拖一尺左右的长方棉片,可护后颈脖和背脊心。公职人员和商人主要戴礼帽、瓜皮帽( *** 帽)。 *** 有单棉 *** 帽。博士帽也偶有所见,只限于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或公职人员。
妇女春、夏、秋三季一般不戴帽子,劳动妇女在室外劳动则用布片或毛巾盖住头顶及两耳遮阳,叫做头巾。冬季中老年妇女防寒多用头箍(两块半月形黑绒布片,一端缝结并饰圆珠或嵌彩色玻璃圆片,置前额正中,布片朝后护住两耳,另一端缝短带,束于脑后)和包头(长四五尺软纱,叠缠脑部),也有少数知识妇女用毛线织成的平顶帽。儿童多戴棉纱或毛线钩织尖头帽、狗头钵帽,还有形同风帽的虎(狗)头帽,上绣虎(狗)头形,拖片下系有小铃。
建国后原有帽式一部分淘汰,如瓜皮帽、马虎帽、头箍、包头等;礼帽一度绝迹,80年代又兴起。保留式样,在质料和样式上也有所改进。另外,还有大量新式帽子出现,如八角帽、干部帽、鸭舌帽、风雪帽、太阳帽等,还改变了建国前妇女一般不戴帽子的习俗。
头饰:妇女的头饰与发型密切相关。建国前成年妇女的发型大体分三类:一是蓄满发后梳,在脑后挽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髻巴,俗称“馒馒头”。为固定髻巴须用丝网、夹子簪子。簪子呈条状,银制、铜制或木制 *** 在发髻中间。有的还在髻巴上加 *** 几根泡针装饰(泡针为二寸来长铜或铁针,一端有彩色圆球)。逢喜庆日还在两鬓或髻巴上 *** 上绢制或绒制花朵。有些中老年妇女,不挽髻巴,将头发叠在脑后,用一大发夹罩住,俗称“乌龟壳”。青年妇女还喜在额前留一排短毛,长及眉际,称为“留海”或“坎毛”。二是梳辫子,这是妇女婚前的普遍发式。 *** 以前大都梳一根长辫拖在后背,上扎彩色头绳,有的还加系彩带或花夹子装饰。 *** 后梳双辫风气兴起,直至建国后。三是剪齐耳短发,是青年女 *** 和女公职人员发式,除需用夹子外,不加饰物。女 *** 头部饰物还有耳坠,或称耳环。
建国前男子发型有光头、平顶头、西式头三类。平顶头顶毛留得较长,约一寸左右,故又称“鹅头”。西式头的顶毛有中分式、边分式、后梳式,这是 *** 和公职人员的普遍发型。小孩发型与成年男女无大区别。
建国后至70年代男女发式变化不大。80年代受港澳及国外发式影响,男青年喜蓄大鬓角,俗称“大包头”。女青年花样更多,烫发也在逐步推广。
胸饰:妇女胸饰主要是项链,胸针只在知识妇女中流行。小孩则有项圈和项链,项链下坠一长命锁或八卦图金属片,以示吉祥,建国后项圈被淘汰。
手饰:有金、银、玉手镯和金、银戒指。男 *** 只戴玉手镯和戒指。建国后,佩戴首饰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作风,曾一度消失。80年代,佩戴戒指、项链、耳环等又在城镇兴起,但在农村尚未形成普遍风气。
建国前农村主要是聚族共居的整体式住宅,屋向大都朝南,正中为三重堂轩(住户少的村庄只有两重),属全庄公有,为祭祖和办理婚丧喜事公共场所。二、三重堂轩前有天井,两边开有边门,朝东西方向各抽一条长弄(巷)。弄尽头设有边大门。各住户沿弄两边建房,彼此相连,家门都开在长弄内;采光靠明瓦或天窗;屋多人家也有内天井的。这种住宅光线不足,空气也不流通。一座整体住宅即是一个村庄,内住几代以内同族,晚间关上堂轩大门和东西弄口边门,即成一个整体,对防范盗贼很有利。如果人口增长,有些住户便在整体建筑外另建住宅,采取横连几间的平房形式,也有少数富户建自成格局的单户住宅。
城镇商家沿街道两旁建筑的住宅都是采取前店后宅形式,之一重或一二重,两开间或三开间作营业场所,有店堂、柜台、帐房(俗称银房),后面紧接的二三重是店主住宅和厨房等。也有些富裕商户,在店堂附近另建住宅,有院落,内含连三或连五一进两重或三重的住房。一般居民住房在街道后面(俗称后街)或巷道两旁兴建,根据地形安排,无一定格式。
建国前,房屋大多是土坯小瓦房,富裕户则四周墙用青砖(红砖,大瓦在建国后才出现)。富裕户的住宅也有楼房,都是木板楼。钢筋水泥结构房,只县城有一栋,为一方姓军官(师长)所建。
建国后,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住宅观念的变化,民间住宅情况也大有变化。从50年代至80年代,建筑质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土坯小瓦平房——红砖外框室内土坯瓦房——红砖水泥结构的平房——钢筋水泥结构楼房。从住宅形式角度看,农村绝大多数村庄突破了整体住宅框框,经过拆、迁、改建,多数户是独门独户住宅;少数村庄还统一规划成一排排的机关宿舍式住宅。城镇改建和新建的平房、楼房更多。
建国前在建筑新宅过程中由于房主的祈福期望,加上传统习惯影响,其中不免夹杂一些迷信因素。
择基:选择房基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认为风水与家庭吉凶祸福有关,除此,还看住宅是否背风朝阳,地基是否干燥结实,邻居是否相近能互保安全等。
确定门向:风水先生选择门向有其迷信的“风水理论”,有些人家斜开大门就是受此影响。一般门向都讲究朝南,冬暖夏凉。东西向或北向的住宅也有,原因是受地形 *** 或为其他因素所致。
奠基:是平整地基,地基松软还得夯结实。也有人家在平整地基后,立即将墙脚砌好,并认为更好经过一次雨淋,使垫脚石块更好地落实。为图吉利和表示祝贺,开始平基或砌墙脚时房主要鸣放鞭炮。
兴工:动工之日称为“起首”,鸣放鞭炮。山墙砌好后要择时上梁,除鸣炮外,房主还要准备饼子或糖果、花生等食品由木工在梁上往下抛撤,任人抢拾,以示欢庆和吉利。梁两端要系红绿布条,还有的在梁上写“上梁大吉”等吉利语,屋面瓦已铺齐叫做“出水”,表示建筑基本竣工,也要鸣炮祝贺。旧例,在“起首”、“上梁”、“出水”当天,房主要备办酒席招待砖木工和帮忙杂工。
建国前至50年代,群众无烧煤习惯,作饭一律砌落地土灶,加烟囱的灶烟可外溢,平头灶则烟漫厨房。相应的炊具有铁锅、座罐(砌在铁锅周围烧水)、菜刀、锅铲、案板、火钳、瓢勺、盆钵、碗盏、筷子等。中等以上人家还备有酒壶、酒杯、汤匙、蒸笼等。60年代以后城镇居民开始烧煤(先煤饼后蜂窝煤),使用煤炉或另砌煤灶,烧饭菜多改用钢精锅。煤油炉也开始被群众采用,作为补充。还有少数人家用沼气作燃料,锅灶亦相应改制。80年代电饭煲、电炒锅、高压锅、电炉、燃气灶等进入了城镇居户,并逐步普及。
传统习惯是饮用河水或塘水,用木桶挑回贮存于陶制水缸内;少数人用井水;山区有自然条件的地方饮用山泉水。饮用的开水热水用土灶上的铁锅、座罐烧。较富裕人家还备有铁皮“催子”(中间烧火、周围盛水,省柴火又加热快)。80年代城镇开始兴建自来水厂,电水壶、电热杯也被极少数人采用。
火柴在20年代本已普及,但部分贫困户还沿用古老的火镰刀击石取火。汽油打火机建国前已出现,使用人极少。80年代又出现气体打火机。
传统照明 *** 是用菜油、梓油、棉油点灯,光线微弱,山区贫困户还燃松节照明。县内生产的土蜡烛和外来的矿蜡烛(俗称洋蜡烛)也有供应,大都是喜庆日或祭祀时用。建国前煤油在各乡镇也有 *** ,普通群众只点“洋油鳖”,火小、省油、烟大。中等以上人家才有玻璃罩子灯。商人还用体积大、光线强的煤油吊灯,悬在店堂内晚间营业;少数富商大店还点汽油灯。县城、徐桥建国前曾有私办电灯厂,时断时续, *** 战争期间长期停办。建国后用电灯照明已由城镇向农村普及。
行路照明建国前有灯笼、马灯、手电筒,山区群众习惯用火把,还可避猛兽。建国后手电筒普及,城镇街道都安装了路灯。
群众传统取暖用具有手炉(陶制或铜制)、单梁脚炉和能坐人的木制火桶,富有人家还有火盆。有人还将铜制手炉置被窝中晚间取暖。热水袋建国后较普遍,80年代又出现电热毯。
建国前去暑用具除手摇蒲扇、芭叶扇、纸制折扇外,商店和大户人家还自制一种人力大风扇,扇面长三四尺,宽二尺多,用麻袋或布棉等制成,悬于梁下或楼下,加上长绳和滑轮,用人力拉送,扇面前后摆动幅度大,可供多人同时纳凉。县城、徐桥商家采用较普遍,由学徒做劳力。70年代电扇出现,80年代普及。
卧具:传统卧具是木板架床。 *** 时期农村大户还有一种祖遗的特大木床,床周围和上顶均用薄木板铺满,正面两边还向前伸出三四尺,床前铺满踏板—两头有柜,内盛衣物,上摆茶具、油灯等,小孩摇篮可放踏板上,前有一门可开闭,一张床占半间屋,除木床外,还有夏季用的竹床,或在木床上加的竹、草席。结婚必置新床,上面还要饰以雕花。有钱人家还讲究外来样式,20年代流行苏州式,30年代以后流行宁波式,并用棕绷代替木板。建国后工字床广泛流行,大众化.70年代后,出现的有高低床、钢丝床、沙发床等。
盛物家具:不外橱、柜、箱三大类。它们的演变大致是:橱由双扇木门古式橱到上下两层叠橱到五斗橱、大衣橱、高低橱等;柜由木制小方柜、长方柜、双合连柜(可盛衣物或粮食,两柜并拢可当床用)到床头柜、站柜等,箱子由木制、皮制到帆布制、人造革制等。80年代还开始流行组合家具,集橱、柜、箱作用于一体。
农户还有专贮粮食的桶壅、屯子和 *** 等。
其他家具:坐的长凳(板凳)、杌子、椅子(木或竹制)、春凳;放置物品或办事用的有方桌、圆桌等。建国后兴起的有折叠椅、沙发、小圆桌、办公桌、三角架等。
80年代,缝纫机在城镇干部家庭基本普及,电冰箱和洗衣机也开始进入富裕家庭。
建国前,民间私人使用的箫、笛、京胡、二胡、口琴和留声机等数量很少,锣鼓大多是集体公有。到70年 *** 始普及收音机,80年 *** 始普及黑白电视机,录音机、彩电、照相机较少。
建国前,读书人家大都有书箱(形同木箱,立式,前有门)盛书,书架少见。当时毛笔字流行,毛笔、墨、砚台民间很普遍。
建国前,贫民大多不用牙刷,洗脸时用面巾擦几下口腔。刷牙多用牙粉或淮盐。建国后才普遍使用牙刷牙膏。面盆质量变化是由木盆到铜盆、搪瓷盆再到铝盆、塑料盆。澡盆基本上是传统木盆。建国前,贫困户洗澡洗脸用土布片,建国后改用毛巾。
室内排便妇女多用马桶,男子用便壶,农家还在室内置放便桶。其他卫生用具有扫把、簸箕、鸡毛帚等。
群众有吸自产土烟(丝状、俗称黄烟)传统,还用以待客。即使不吸烟人家也大都备有烟具应客。烟具分水烟袋、旱烟袋。水烟袋,竹或铜制;旱烟袋,用细竹根一端裹上铜制烟窝。
建国前,代步的有独轮车,可坐人或载物。软篮限官商大户使用,用竹制成长四五尺、宽二尺左右、深尺许的椭圆形篮,内铺被条,可坐可卧,二人抬。20年代县城还有小轿行,租给官绅出行代步。建国后,自行车从城镇到农村逐步普及,80年代还有少数人购置摩托车。出门遮阳有草帽、纸伞、布伞;防雨有斗笠、蓑衣、雨伞,建国前雨衣极少。
三、太湖县状元之乡
1、太湖县,坐落在山水之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才辈出的辉煌历史,被誉为"状元之乡"。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众多的科举人才,其中状元有三人,黄信一在元朝元统年间以状元之名脱颖而出;赵文楷和李振钧在清朝嘉庆元年和道光九年分别考取状元,备受瞩目。科举佳话不断,如李振翥、王廷元、李长蓁在嘉庆七年同榜三进士,传为一时佳话。
2、 *** 时期,许多太湖人留学欧、美、日本,如刘王立明和社会活动家,以及著名诗人朱湘等,他们的成就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太湖县更是人才济济,如 *** 副 *** 赵朴初,中国 *** 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还有林业学专家马大浦、京剧演员叶春善和戏曲教育家孔凡礼等,他们为国家的各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3、太湖县民风淳朴,教育氛围浓厚, *** 本科达线率在安徽省乃至安庆市始终名列前茅,显示出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众多状元和知名学者,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太湖县引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北纬30°09'-30°46'、东经115°45'-116°30'。东临潜山县、怀宁县,南连望江县,西南接宿松县,西邻湖北省英山、蕲春两县,北毗岳西县。东西相距 *** 千米,南北相距23千米,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2007年)。
关于本次状元之乡安庆和大别山有个状元乡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