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桥梁之乡,福建古代桥梁建造的特点主要如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福建桥梁之乡,以及福建古代桥梁建造的特点主要如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福州主要的桥的资料
  2. 中国五大古桥是什么
  3. 泉州最有名的桥的资料

一、福州主要的桥的资料

桥是工程的实体,也是文化与科学的物质体现。它融生活实用 *** 、观赏艺术 *** 、人文纪念 *** 为一体。桥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渊源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福州地区自古以来水网稠密,河道纵横,沟壑如织,悬崖壁立,桥梁记载,不绝于书。清朝以前,福州地区有古桥797座。由于历史变迁,到1994年底仅存398座,其中名古桥39座。①仪态万千的福州古代桥梁,显示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巨大的文化创造力,也体现出闽中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

我国现存最古的桥梁是河北的赵州桥。它约于隋朝大业初年(605年后)建成。②福州地区的桥梁建筑在唐代也已崭露头角,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当是闽侯县鸿尾乡龙泉桥,它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石拱桥,桥长3.3米,为整块巨石凿成。还有建于唐大历六年(771年)的福州“连坂桥”,它位于南郊城门镇连坂村前,甘泉山北麓。石构平梁建筑,单孔,全长15米,面宽1.41米。两岸边的桥台呈长方形,均用条石叠砌在木桩上,木桩直径约40厘米。两桥台之间架两条大石梁,石梁上阴刻:“当境连满与妻林十六娘为所生父母造桥一所,愿家国平安,同沾利禄。上元辛亥八月三日造”。上元辛亥即唐大历六年。③位于闽江口下游闽安镇邢港出口处的“迥龙桥”,又名“飞盖桥”、“沈公桥”,也始建于唐代,宋郑 *** 之重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和1 *** 2年曾修缮过。系石构多跨伸臂平梁建筑,南北走向,全长65.65米,宽4.46米。5墩6孔,桥墩呈船形,每两墩之间均铺3根巨大石梁。桥面两边设石栏杆,栏柱截面为方形,柱子雕饰狮子、莲花、圆球等。桥南有玄帝亭,亭为木构4角,边竖2通石碑,一为郑 *** 之书刻“飞盖桥”,一为康熙年间士民题刻“沈公桥”。桥北有圣王庙,庙为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庙前有跨街亭,亭把庙、桥连成一体。亭内有3通石碑,记载“迥龙桥”的历史沿革。④

福州古桥造型多样,仪态万千,主要有浮桥、石磴桥、石构平桥、石拱桥、木构桥、亭桥(屋桥)等。小桥玲珑,大桥壮观,深涧之桥,险峻恢宏。如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的“午桥”,俗称“五门桥”,宋元佑四年(10 *** )造,南北走向,石构平梁建筑,4墩5孔,桥墩为船形,桥墩上部采用悬臂墩办法,层层重叠,出挑5层,桥墩之间架以巨大石梁,全长34米,面宽3.25米。桥面两旁设栏杆,栏柱有“黄州八娘”等楷书题刻。 *** 《福建通志》记载:阳岐午桥“每石俱有刻字,笔势似蔡君谟”,今字已磨损。⑤又如“多亭桥”亦名“店板桥”,位于晋安区日溪与罗源县霍口乡交界处,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于飞水溪上,相传为清朝雷姓书生朝思所建,是福州市保存较完好的大型单孔瓦廊木撑式风雨桥,桥亭屋脊上装饰有别致的双龙戏珠。再如“护国桥”,位于罗源县起步镇护国村。建于宋元丰二年(107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毁于水灾,次年乡人募捐重建。据建桥石碑记载“清光绪九年(1883年)九月桥折,十 *** 监生郑元朗 *** 修造。 *** 5年(1916年)董大宇、郑梦珍重修。桥、塔、庙、路均告成功”。该桥为石梁平板桥,4墩5孔。

建于闽侯县白沙镇联坑村南山涧上的“远济桥”,又名“石陌桥”,为古时福州通往京都必经之路。桥为东西走向,全长23米,宽5米。廊屋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高4.5米。两旁有木栏杆,桥梁构架采用斜撑式,头尾分落在两岸 *** 上。桥身离涧底水面约20米,悬空而立,若似琼楼玉宇,蔚然壮观。桥亭上悬挂一全块酸丝板木匾,长193厘米,宽63厘米,匾上镌刻“远济桥”三个隶书大字,并阴刻方寸行书跋文,其中曰:“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然则远济又岂独为建桥言哉”的命名含义。该匾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进士、邑人陈景韶所撰书,书法笔墨酣畅,丰姿潇洒。

在福州地区造型多样的古桥中也有不少古为今用,被改造成现代桥梁,兼具文物桥和交通桥作用。如位于福清市新厝镇桥尾村的“桥尾桥”,又名“上洋桥”、“兴化江口桥”,是福清市与莆田市的分界桥,建于宋元佑五年(1090年)。现在在石桥原墩上改建为公路桥,长97米,宽4.8米,9墩10孔。又如位于连江县蓼沿乡朱公村的“朱公桥”,始建于宋嘉佑三年(1058年),系知县朱定所建,故名“朱公桥”。桥北有小塔,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1977年原桥拆除,在原桥址上改建成双孔石拱桥,原“朱公桥”古迹留下的仅有桥栏柱上石狮两头。古石桥改造为现代桥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福州地区古代桥工技艺的高超。

为了适应福州地区山水沟壑多如网织的特殊地理环境,古代桥工遁道自然,精心巧思,所建人工之桥融于自然环境之中,为自然山水又添美色。如“合浦桥”又称“下浦桥”,位于闽侯县南屿镇合浦村,始建于宋代,桥长20米,宽2.5米,南北走向,石砌4墩5孔,石板桥梁,全桥植有3株古榕,枝壮叶茂。尤其中桥墩上长着盘根错节的古榕一株,树龄300多年,树根粗壮,蜿蜒20多米,活似地龙,贯通全桥,与桥面石板和石墩紧紧合抱,融为一体,坚固异常,世为罕见。另两株古榕经历数百年风霜,苍翠葱郁,枝干纵横交错,似结连理。桥旁松、竹、梅“三友”一丛,岁岁枯荣,于今依然茂盛。树下建一座小庙宇,中祀闾山狮公仙师。庙亦有数百年历史,传说明代尚书黄镐当年晋京 *** ,路经此桥,受神明点化而高中进士。观此桥,人在树下,树在桥上,桥在水中,人、桥、树、水浑然一体,如入天人合一之境界。

位于闽侯县南通镇苏坂村的“榕荫桥”,始建于宋隆兴二年(11 *** 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 8年),里人邮传部尚书陈璧重建,全长27米,宽3.5米,石构梁桥,船形墩,酾水三道,桥两端数株 *** 古榕,枝叶繁茂,参天蔽日,桥两旁有石块栏杆,桥栏板上镌刻陈璧书“榕荫桥”。书法苍劲圆润,古朴简远。精美的建桥工艺与清沏的碧水、参天的古榕、绿色的田园,天然融合,掩映生姿,秀色迷人。

在两岸悬崖峭壁建桥,是福州桥梁一大特色。位于罗源县鉴江石笏里的“坦桥”,又名“险桥”。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建造,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马淮倡修,为单跨石板桥,两端以悬崖峭壁为基,砌有桥档,桥面跨峡谷6米,用2条各宽1米、厚0.5米、长8米的巨大花岗岩条石架成。现仅存1条,桥高13米,无桥栏。又如“鼓响桥”,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关中村鼓响自然村。据桥头附近的三峰寺石碑所刻“时大元延佑七年”(1320年)考证,该桥与三峰寺应是同时建造。现桥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为石构单孔石拱桥,长约21米,宽3.2米,高20余米,跨度9米,桥顶面厚0.35米,桥从两岸悬崖峭壁向中间砌半圆形石拱,从溪而望,高崖峭壁,溪流直泻而下,与高高的拱桥相交融,气势磅薄,雄伟壮观。溪流经桥而下,两岸悬崖峭壁,溪潭深邃,溪水形成高30余米的落差,急流把石潭冲击成直径各1米多的3个石洞,急流冲泻洞中,发出“轰咚咚”的鼓响声,桥上行人闻此鼓声,心中陡增 *** ,故石拱桥亦名“鼓响桥”,被称为福州地区最为壮观的古代石拱桥。

在福州地区的各种古桥中,屋桥(也称亭桥、风雨桥)别具一格,即在桥上建有桥屋、桥廊。正如清代周亮工《闽小纪》所载:“桥上架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闽地多雨,欲便于憩足者,两檐下类覆以木板,深辄数尺,俯栏有致,游目无余,似畏人见好山色故障之者。”⑥如“三溪亭桥”,位于闽侯县大湖乡六锦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单跨石墩木梁廊屋古桥,全长32米,宽3.8米,桥亭高4.5米,横跨雪溪东、西两岸半山悬崖峭壁间,似飞虹悬空,奇峻非常。建桥者在两岸距涧10米高处劈削悬岩为桥台,斜支圆木呈“八”字形,向跨孔中间伸出,以顶托大梁。桥面横铺木板,上建廊屋4柱3间,纵深12间,让行人休憩或避风躲雨。又如“西塘桥”,位于永泰县东洋乡西塘村。始建年代 *** ,清乾隆十九年(1784年)重建,石拱单孔跨径20.3米,全长29米,宽4.2米,高11米。桥上加盖木亭,两边双排木柱40根,坐倚栏杆,两端石砌石阶连接古道。再如“合拢桥”,位于闽清县省璜乡省璜村,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清康熙三 *** (1699年)重建。桥长53米,宽3.2米,砌石为墩,架木为桥。桥面铺设红色地砖,两旁用46根立柱分里外两行,构成11个亭架。亭顶有5个亭翼,盖以青瓦。两旁红漆扶栏和木板坐椅,造型古朴,典雅大方。行人歇息于廊桥,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合拢桥”是福州地区现有亭桥中最长的一座。

福州古桥作为人文景观,体现出中国古桥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福州地域文化艺术意境,也展示出中国古桥建筑上的高超技艺和具有福州地域特征的古桥建筑风格。可以说,古桥既是一座通行的物质载体,又是一件耐人观赏的艺术品,古桥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福州地区古代桥工善于总结运用先进的桥梁技术,并把它和传统艺术巧妙融合在一起。如桥的附属建筑和石雕工艺,形式丰富,艺术精湛,桥上往往用石雕、碑记、亭、塔、扶拦等艺术品来装饰,具有很强的观赏 *** 。所以,清代周亮工在《闽小纪》中说:闽中桥梁“最为巨丽”⑦。福州“万寿桥”,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万寿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佑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 *** 寺。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刻‘万寿桥’三字于右”。⑧“万寿桥”前身是浮桥,始建于宋元佑八年(1093年),时为知州的王祖道征集工匠以楞严洲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1座。北桥江面宽154米,用船20只,南桥江面宽约785米,用船100只,以粗大藤缆紧固于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盖木板,作为桥面,高与沙洲平,宽3.4米,两旁设有栏杆。两座桥总长为1000米。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桥口还留有两个高门。整个建桥工程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完成。宋崇宁二年(1103年),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又出现一个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为3条水道,因之浮桥也相应改建为北、中、南3座。北桥(今小桥桥位)用船16只,中桥(万寿桥位)用船73只,南桥(江南桥位)用桥13只,共用船102只。⑨陆游《渡浮桥至南台》诗云:“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⑩由于江阔水急,浮桥无力抵御风浪的袭击,时多损坏,两岸交通经常为之中断,元代时改建为石桥,即“万寿桥”。{11}“万寿桥”于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更大的建设工程,它与后建的江南桥合称为大桥。全长570多米,29孔立28个舟状石墩,承托石梁。桥上铺石板,砌以石栏。桥栏石柱雕有形状各异的石狮。桥南北各建有风雨亭。“万寿桥”在桥梁技术上的一个创新,就是对桥梁基础采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笼填石为基。先在桥墩处下木笼,然后,在笼内密填石块为基。“万寿桥”建成后,历代都曾对大桥进行修葺。1930年为适应汽车行驰,由日本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对“万寿桥”进行全面增高拓宽,改称“解放大桥”。{12}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始建于唐,重建于宋的台江区新港街道河口尾的“路通桥”,桥为西南至东北走向,花岗 *** 砌建,2墩3孔石拱桥,形如玉带。全长30.7米,宽3.6米,两端为台阶踏步。两侧护栏的望柱、寻杖、阑版均按宋《营造法式》规制建造,是福州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桥。{13}民谣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14}

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的“十四门桥”,又称“榕桥”,是闽侯现存最长的宋桥。宋元丰二年(1079年)始建,东西走向,石构,平梁式,全长102米,有13个舟形石墩,两墩相距4~6米不等,各用两条石板平架成桥面,面宽1.8米,拱跨溪源溪之上。桥多次损坏,历经重修。桥面石板上刻有造桥、修桥者的姓名及年代。其中,之一孔北向桥面石板条上,铭刻“元丰二年十一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毕,石匠张保”。{15}“十四门桥”是建筑技术别具一格的石墩石板桥,古代桥工根据淤泥沙质松软的地质特点,采取了“睡木沉基”法建筑工艺,用数层纵横交错编排而成的木筏,固定在建桥墩位置的水面上作为桥基,然后在水面上垒石砌墩,随之木筏沉到水底,基础与石墩受力均衡牢固。“十四门桥”融于山水树荫之间,一幅水乡美丽画卷。明代郑元韶写有“十四门桥”诗:“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16}

处于台江区八一七南路小桥头的“沙合桥”,因“万寿桥”俗称“大桥”与之相对应,“沙合桥”俗称“小桥”,建于元代,明成化六年(1407年)由知府周纯重建。跨径7.2米,拱圈厚度仅0.2米,比现代桥梁设计理论的计算值还要小得多,拱顶离路面极近。已历600多年,现在每天经过桥上的车辆超过千辆,有的还是载重汽车,石桥仍然完好如故。“沙合桥”被现代桥梁专家视为奇迹的“薄拱桥”。{17}

在福清市海口镇龙江入口处的“龙江桥”,又称“海口桥”,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守思等倡建,宣和六年(1124年)竣工。初名“螺江桥”,后改名“永平桥”,绍兴三十年(1160年),又改名“龙江桥”。桥用花岗岩砌建。先以巨石填基,再砌桥墩。墩作舟形,两端出尖,以分水势。墩间架巨石为梁,上铺石桥。全长476米,宽4.2~5.2米,桥面两侧设扶拦。桥墩原有41座,现存39座,间距11米左右。桥南端建两座镇桥佛塔,各7层6面,实心,高6米,浮雕有佛像、侏儒、莲花、狮子等纹饰。明万历、清顺治、康熙、乾隆及 *** 时期屡有修葺,并在桥头竖碑记事。{18}“龙江桥”是福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至今仍保持完整的结构,也是福建省四大古桥之一,加上小桥总长700多米,横跨龙江下游,气势雄传壮观。

耸立于闽侯大湖乡六锦村的“三溪桥”,其廊屋系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不仅结构科学,布局严谨,技艺精湛,而且桥廊24对梁柱,每对均撰书有楹联。有赞风物景致的,如:“鳌梁高架仿疑虹见空中,鸟路斜临却讶龙邻井上”。“潮朝朝朝朝朝朝朝朝升,目见见见见见见见见见退”。有借景咏史的,如:“此地疑文王避雨处,前溪忆子路问津时”。“慧眼逢人,斯能效圯桥进履;迮心下士,曾知道渭水推车。”有颂人文奇观的,如:“再行数武算庄村,处处家家极乎快极乎快;一望三山遮草木,高高下下如此奇如此奇”等,更增添了桥的诗情画意。

桥,它经历了人间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它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它有补天济世之材,有利物济人之德。古语说:“天下有道津梁道”。{19}

位于鼓楼区杨桥巷口的“双抛桥”,原名“合潮桥”,又称“会潮桥”,因桥下河水一头通元帅庙河,一头通白马河,两河在此汇流而得名。该桥始建于唐代天宝十二年(754年),石构单孔拱桥,有桥亭,桥边环植三株古榕树,树荫蔽天,是百姓乘凉的好去处。据民间传说,明末时桥边有刘、陈两家,刘 *** 子欲强娶陈家女为妾,陈女不从,与新婚夫夜逃,不幸 *** ,双双被绑抛入河里溺死。有民谣云:“双抛河里不分离,夫妻结成连理枝。豪强刘家欠血债,世代合潮声凄凄”。从此,“合潮桥”改名为“双抛桥”。

建于唐代的鼓楼区八一七北路中段的“安泰桥”,为当时罗城南关的利涉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桥。“宋宣和中,郡守陆藻建亭其上,旧有《重修津渠记》,掌 *** 陶岳撰,在利涉门。《闽都记》:亭废,碑亦不存。《榕城景物考》:唐天复初(903年),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 *** 。曾子固《出利涉门诗》:‘红纱笼竹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船明月一溪潮’”。{20}表现当时安泰桥日夜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一派繁华景象,不禁使人将安泰桥下的安泰河比作金陵的秦淮河。

立于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的“林桥”,单门石板桥,桥以巨石为梁,上铺石板,两旁设石柱石栏,柱顶雕有石狮等,建于宋咸平年间(999~1003年)。另有断桥,建于宋绍兴三年(1133年),原结构不详,残存的桥身长22米,宽2.8米,3个桥墩,5条石梁,靠岸1孔保存完好。桥面由4条长石梁构成,中门石梁长9米,临江1门已毁,只有桥墩沉在水中。顶部面积14平方米,盖有一座小庙宇。据《宋史》记载,宋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大元兵至皐亭山”,宋恭宗赵显“遣监察御史杨应奎上传国玺降”,二月“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诏谕郡县使降”。{21}元军占领临安(今杭州)都城,宋恭宗赵显被俘,其两个弟弟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大臣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护卫下,领着仅余的30多万兵马乘船南下,在闽江口的林浦停泊。当年11岁的赵昰,被大臣们扶着在福州的大都督府(今省府路附近),于5月登基,“以为宋主,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22}11月元军从陆路逼近福州时,宋端宗赵昰和他的大臣们从林浦绍岐码头离开,退往广东。南逃前,文武官员在“林桥”下马候旨,前往帝王行宫晋见。赵家王朝在林浦匆忙而悲怆地降下纬幕。出生于林浦,明朝曾任过吏、兵两部尚书的林瀚在《平山怀古》一诗中曾掬过一把感怀之泪:“王气销沉天地老,胡尘溟漠古今愁。伤心最是濂江水,还绕行宫山 *** ”。{23}林浦,历史上曾称为濂浦。闽江流出福州市区,到了濂江地段,江面一下子宽阔起来,在古帝王行宫右侧为濂江书院,因朱熹及其 *** 黄干等在此讲学而声震四方。

始建于明代的台江区三保的“彬德桥”,清光绪丙申年( *** 6年)重修,桥长33.1米,宽2.7米,2墩3孔,为平梁与拱形相结合的石构桥。1997年当地民众集资盖了桥亭,在桥的东端北侧重建有“十八将军”小神龛,神龛内供奉镇守该桥的“琉球国十八将军”塑像,表明福州该河港早年就与琉球等国有着密切的海上来往关系。

台江区南公村的“河口万寿桥”,俗称“小万寿桥”,以别于闽江上的“万寿桥”。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鼓山成源和尚和里人柯应采募银二千余两建造,桥为东西走向,石构,2墩3孔梁架式。全长35米,宽3米,桥面由12块条石铺就,两侧有石栏杆,桥头望柱上端各盘踞一石狮。桥头两侧各植一株榕树。桥东有万寿堂,桥西有万寿庵,庵外墙嵌有清道霈和尚立的《万寿庵》碑。{24}庵前原立有康熙九年(1670年)鼓山方丈写的《河口万寿桥记》碑,今已移至于山碑廊,该碑为清初“三藩”的重要史料。“小万寿桥”所在地河口港,历史上曾经是琉球等诸蕃国贡船集中泊地,桥附近有许多相应的古建筑,如“河口天后宫”和著名的“柔远驿”(俗称琉球馆)等,是福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遗迹,从中可以看出数百年前河口万寿桥附近河面千帆竞发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繁华场面。

位于台江区义洲街道白马河上的“白马桥”,清代福州木帮商会集资建筑。石构平梁桥,3墩4孔,跨度不等,现留下3孔,全长71米,宽3.1米,东西引桥各12米。该桥见证了福州是中国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的历史。

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福州古桥见证历史,承载传说,展示出丰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一座“沙合桥”竟与出将入相关联,《挥尘前录》曾记载,当初闽 *** 传一个民谣:“南台沙合出宰相”。据《榕城考古略》云:“章得象相时,沙涌可涉。政和六年,沙复涌,已而,余深复大拜;方务得帅福唐,南台沙忽再涌,已而朱汉章,叶子昂相继登庸”。{25}一座“十四门桥”楹联则饱含人生哲理,“榕荫坐可论古今,桥上行须让往来”,借景抒情,以物喻理,论古今,谈做人,富有哲理 *** 。行人、河流、石桥、榕树、古镇、山川融为一体,相映成趣,一派水乡田园风光。

福州古桥文化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展示出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又体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福州与泉州、漳州等地,建造了大量石桥梁,达到了建桥热潮的高峰,形成了明王世懋在《闽部疏》中所说:“闽中桥梁甲天下”的黄金时代。

二、中国五大古桥是什么

五大古桥分别是:安澜索桥(四川-,绳桥或竹藤桥、赵州桥(河北赵县-石拱桥)、洛阳桥(福建泉州-跨海梁式大石桥)、广济桥(广东潮州-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卢沟桥(北京-石造联拱桥)。

1、安澜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2、赵州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石拱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的校河上,为隋 *** 皇大业年间(公元590一608年)李春创建。桥梁全长50.82米,桥面宽约10米,跨径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由28条并列的石条组成,弧形平缓,上设四个小拱。新中国建立后按最初桥样进行了全面的修缮。

3、洛阳桥:洛阳桥一称“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约10公里的洛阳万安渡口,为著名的梁式古石桥,始建于北宋皇桔五年(公元1053年),历时六年零八个月,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修建。桥原字长约1200米,宽约5米(现长834米、宽7米),有桥墩46座、扶栏500个,栏上精楼石狮28米,有石亭7座:石塔9座(现存石亭1座、石塔3座),其规模宏大。

4、芦沟桥:芦沟桥一称“卢沟桥”,位于北京至周口店的公路与永定河的交汇处,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 *** 年)。该桥全长265米,宽约8米,由11孔石拱组成。桥旁建有石栏,其上共有精刻石狮485个。“芦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芦沟桥又以中国 *** 战争的爆发地而载于史册。

5、广济桥:湘子桥又名广济桥,坐落在潮州城东,横跨韩江,全长500多米,因传有韩愈的侄孙韩湘子手书“洪水止此”的石碣竖于桥畔,故名。湘子桥始建于南宋,历时57年建成,东西两段共18墩,桥墩用花岗岩块铆榫砌成。东西桥墩之间江水湍急,未能合拢,只能用小舟摆渡。到明代中期增筑一墩,缩短了未合拢部分的距离,改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贯通东西,便成了“十八梭船扩四洲”。浮桥能开能合,随潮升降,为我国最早的一座开关式石桥。明代此桥大修过五次,并在桥墩上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望楼,遂出现了“广济桥上甘四楼”的景致。清雍正时又在浮桥两端桥墩上置铁牛两只,牛背上镌“镇桥御水”四字。道光时洪水毁东岸桥墩,墩上铁牛坠入江中。1958年大桥改建,加固日桥墩,新建十九孔钢筋混凝土“T”字形梁,中间原浮桥部分增建三孔钢桁架及两个高桩承台式桥梁,广济桥自此成为通衢大桥。1976年又进行过扩建,原7米宽的桥面全部作车行道,另在桥两侧会拓宽2米作人行道。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上。“湘桥春涨”为潮州八景之一。

三、泉州最有名的桥的资料

晋江上"一桥"到"多桥"跨江飞虹见证城市发展

“闽中桥梁甲天下。”自唐宋以来,泉州一带兴建了大小桥梁数以百计,既有蔡襄打造的“天下之一桥”——洛阳桥,也有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一座座桥梁的诞生、繁荣,见证着泉州从荒蛮到繁华,从万商云集、千帆竞发的古港到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的崛起。

*** *** 以来,在泉州母亲河晋江上,陆续架起了好几座桥,一座比一座长,一座比座美,设计车速越来越快,通车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些桥的建设,饱 *** 泉州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元素,见证了泉州城市的壮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新桥横跨晋江两岸。

福建桥梁之乡,福建古代桥梁建造的特点主要如-第1张图片-

对于泉州城来说,泉州大桥是一座具有标志 *** 意义的大桥。

在市公路局编纂的《泉州桥梁文化》一书中,时为 *** 大公报记者的黄必贤提供了一张拍摄于1984年的通车典礼彩色照片。照片中,庆典仪式盛大无比,参与的人们不计其数,靠近大桥西侧(今市区一侧)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这张照片的时间定格在1984年9月30日——泉州大桥建成通车之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泉州大桥建设者之一的杨建国工程师依旧心潮澎湃。1980年11月28日,泉州大桥在顺济桥下游400多米处破土动工。而此前,大桥选址前后变更了三次。新华路南端浦口和第六码头都曾经是大桥选址的考虑对象,但由于造价等原因,最终才确定现在的 *** 。

“大桥的建设充满艰辛,但许多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了下来。”许多参与者对当年的建设情形仍记忆犹新。由于建筑设施和施工条件的 *** ,当时运载水泥全靠人力板车,铺水泥也是靠人力一点一点慢慢抹平。一天下来,施工人员个个灰头土脸,“加班加点是常事,根本没有夜晚和周末”。

建桥之前,晋江上的旧浮桥和旧顺济桥起着连接两岸的作用。由于旧顺济桥就在南门边,所以走旧顺济桥的车要比走旧浮桥的车多。交通繁忙时,旧顺济桥两头就会有人拿着红、绿两面小旗负责指挥交通。每当有车开到桥头,都得仔细看看“旗语”:绿旗表示可以通行,那得赶紧开过去;举起红旗的时候,就得等桥对面的车先开过来。

“看旗过桥”的现象随着泉州大桥的建成而改变。1984年9月,历时3年10个月建设的泉州大桥竣工通车。在当时,泉州大桥可是很现代化的一座大桥:由22孔、23座墩台、157根灌柱组成,长848米,桥面宽16米,大桥两侧栏杆上有花岗岩雕狮子326只和石雕白莲花328朵,大桥两端各有2座六角凉亭。建成后的泉州大桥为当时全省最长的城市公路桥。1984年12月1日,泉州大桥开始征收通行费,这也是福建省之一个交通收费站。

“顺济新桥、笋江大桥哪座先建好?”这个问题也许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容易混淆。事实上,笋江大桥、顺济新桥诞生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为了缓解当时桥梁“老大”泉州大桥拥堵而建设的,而它们通车时间相隔半年。

笋江大桥建设之前,泉州大桥因为过境车辆多,经常造成堵塞,有时候一堵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下游的旧顺济桥虽然修修补补后还能使用,但是通行能力日渐式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新桥建设迫在眉睫,笋江大桥于1997年建设,1998年通车。在2004年撤消收费站之前,笋江大桥日通行量2万多辆次。2004年,为满足日益增多的跨江车辆需求,笋江大桥由15米拓宽至32米。目前,笋江大桥已成为跨江重要通道。

顺济新桥位于泉州大桥上游530米、旧顺济桥上游80米处。顺济新桥建设之前,随着时间流逝,有着800年历史的顺济旧桥开始走向落败,丧失了通行功能。而泉州大桥的拥堵让新桥建设的想法浮出水面。“当时的桥位选在新门街尾,要建的桥也不叫顺济新桥,而是叫‘新门大桥’。”市交通局总工程师郑宗仁说,由于规划的建设资金2亿元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加上建设周期长,这个方案最终未能实施。而较为经济、简便、实用的顺济新桥于1998年9月开始动工,并在10个月的短时间内建成通车。

大桥施工高峰工人最多达800多人;仅脚手架就用掉8000多吨;主桥、北引桥工程标段用掉的钢筋有5万吨……这样一组数据,来自于泉州的新地标——泉州晋江大桥。

“再过两个月,车子就可以在晋江大桥上驰骋了!”大桥建设者之一的黄太成兴奋地告诉记者。黄太成是湖南人,2005年5月从芜湖长江大桥工地上调任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泉州晋江大桥项目部 *** 总支 *** 。作为晋江大桥的建设者之一,爱好摄影的黄太成同时也是大桥建设的纪录者,泉州晋江大桥建设的每一步,都被他收录在影像里:

2005年7月28日,泉州晋江大桥开始水上施工;

2005年9月19日,泉州晋江大桥之一桩封孔;

2005年11月20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墩第18号钻孔桩成功灌注;

2006年11月12日,泉州晋江大桥主桥梁浇筑成功,大桥从地下隐蔽工程转为地面施工;

2007年3月27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浇筑突破百米;

2007年7月31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成功封顶;

2007年8月25日,泉州晋江大桥东海立交工程6座匝道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2008年2月6日,我国之一座“开”字形斜拉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建成。

2008年4月30日下午5时,泉州晋江大桥全线成功实现大合龙,宣告大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目前,泉州晋江大桥工地正在进行主塔104根斜拉索悬挂调整、主桥引桥栏杆、东海互通立交匝道及接线路基、亮化绿化等工程。

“泉州晋江大桥是泉州的骄傲,建成后将成为泉州又一座地标。”黄太成说,能参与它的建设,值得骄傲。相信两个月后,相机纪录下的将是繁忙有序的车流和人们满意的笑脸。

作为全省首个BOT项目,刺桐大桥从诞生之初便备受瞩目。BOT项目是指 *** 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者,承包者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 *** 。目前,刺桐大桥已成为泉州市过境车辆和市区、晋江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

朱荣华,刺桐大桥收费站站长。1996年2月起,开始参与刺桐大桥建设。“由于是之一座BOT项目,大桥建设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短短2个月的时间,就盖完了建设工程所需要的200多个公章。”朱荣华说,这离不开当时 *** 部门的支持和12名首先入驻员工的通力配合。从1995年5月18日大桥动工建设,到1996年12月28日大桥竣工通车,仅用1年半就完成了预定3年的建设任务。

刺桐大桥通车后的1998年,跨越晋江的另外两座桥梁顺济新桥、笋江大桥相继通车。在2004年7月1日之前,刺桐大桥与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高速路沉洲桥段五站进行收费“博弈”时代时,刺桐大桥的车流量一度与泉州大桥相当,名列前茅,成为连接晋江两岸的主要桥梁。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全面取消收费。当时规定,市区东边过境货车、2吨以上车辆从笋江大桥通行,西边的则从刺桐大桥通过,此举避免了所有车辆从免通行费的3桥通过,刺桐大桥得以继续生存。

2006年下半年,桥南片区改造,泉州大桥实行只进不出的通行管制,刺桐大桥迎来长达一年的车辆过境高峰阶段,更高时一天通过的车辆达3.8万辆,是设计通行能力2.5万辆左右的1倍多!

目前,市公路局正在编纂《泉州桥梁文化》。据介绍,泉州自唐宋以来,在乡间、沿海、繁华街区,偏僻角落,建设的大大小小桥梁数以百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晋江上陆续建成的泉州大桥、刺桐大桥、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晋江大桥,更是见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壮大。

横跨长江的大桥有30多座,闽江上的桥梁也有近10座。桥梁之于城市,犹如手脚之于人,手脚长可以取到更远的东西。

*** *** 以来,每隔几年晋江上都能矗立起一座新桥。这时,在建设桥梁上考虑的不再是战胜天险,而是为了便捷过江、美轮美奂。于是,桥越建越大,越建越长,越建越宽,越建越美。“新桥变得长、宽,也更加先进,设计时速更快,通车量更大。”市交通局总工程师郑宗仕如此概括现代化桥梁建设趋势。在技术上,旧桥与新桥也不可同日而语。如,新建成的晋江大桥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60米,是泉州大桥的2倍,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通车能力在高峰时达到日通行量8万辆,而功能相较于以前的桥梁更是先进,基座可抗8级 *** 。

桥梁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行。桥梁的建成影响着城市的路网结构、交通格局。

国道324线上的泉州大桥,在高速公路没有建成之前,是过境车辆必经通道,更高峰时日通车在5万辆次,无疑对泉州交通环境起着很大的作用。建成泉州大桥,相当于打通了一个枢纽,通行效率由此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财政收入有限,公路设施建设要靠收费。泉州大桥是全省更先在公路桥上设立收费站的大桥,运营近20年来,为泉州路网铺就做出巨大贡献,如后来的顺济新桥、笋江大桥、江滨路、后渚大桥和许多高速路、桥梁、普通公路,建设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此。笋江大桥、顺济新桥、刺桐大桥,不仅大大缓解了泉州大桥的拥堵现象,也成为连接市区与晋江南岸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城市路网的规划中,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泉州大桥等几座大桥成为重点节点,而晋江大桥更是省道201沿海大通道中的节点工程,将晋江、石狮、鲤城、丰泽的距离拉得更近。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每一座桥都是有‘生命’的。”老交通人这样说,每一座新桥的诞生,在让两岸联系得更紧密的同时,也带来了商贸繁华、贸易兴盛,一座大桥见证了城市发展的一段步履。

泉州大桥的建成,让华洲、浮桥一带连接温陵路,通往市区。大桥建成前,桥南一带人烟稀少,当时热闹的只有华洲一带,许多小商品在这里流通买卖。温陵路拓宽了,桥南也发展起来了,来往泉州大桥的车辆越来越多;2002年,鲤城区 *** 迁至江南;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三桥收费正式取消;而为改善泉州大桥拥堵状况而建的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更是泉州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加快晋江南岸新区开发建设的基础保障。而现在,得益于泉州大桥一侧桥南立交桥的启用,桥南片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

刺桐大桥建设以少量的国有资金引导大量的民营企业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投资模式,开创了福建省民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10多年来,BOT被广泛运用于泉州一大批公共设施建设,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泉州民营经济的无限活力。

泉州晋江大桥的建设也具备了里程碑的意义。大桥将连接泉州、晋江南北两岸,并且和沿海大通道、省道连接,实现泉州市过境交通“东进东出”,中心市区与晋江、石狮、惠安、泉港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便利。“泉州晋江大桥作为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起泉州湾大城市框架。”市 *** 发展研究中心综合调研室、助理研究员游孙权认为,晋江大桥的建设势必缩 *** 州各区域空间距离,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加快环泉州湾一体化发展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建桥 福建 桥梁 建造 古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