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之乡2008?社火简介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6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社火之乡2008,社火简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什社乡的民间文化
  2. 中国社火之乡是哪里
  3. 三道坝镇-社火之乡 *** 在哪里
  4. 榆林的社会
  5. 高抬社火的由来以及来历

一、什社乡的民间文化

文化景观亮丽独特。什社是一方艺术的热土,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出了繁茂的民间艺术之树。什社的民间唢呐源远流长,在2002年的 *** 卜连心艺术团赴庆阳演出中,被推选为唯一的民间艺术搬上了舞台。民间香包、剪纸、刺绣以其工艺精细、造型美观,深受好评。以民间艺人马秀珍为 *** 的剪纸艺术别具一格,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什社乡现已建办香包、剪纸、刺绣基地村3个,培训民间艺术能手200多人,每年可完成作品6万余件。其次什社的社火、秧歌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及体育活动蔚然成风,每年农闲之时及春节之际,各村都要组织秧歌社火演出,此外乡上每年还要组织一次全什社乡农 *** 动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什社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2008年被甘肃省 *** 授予全甘肃省农村体育先进乡镇。

二、中国社火之乡是哪里

1、这个活动村里人集体参与,全民狂欢,让人热血沸腾,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它就闻名省内外的陕西陇县闹社火。故乡陕西陇县,古称陇州,社火是跟故乡先民一同踏入这一方土地的,从春秋传承到现在,已经跨越2200余年历史。

2、社火作为先民图腾崇拜、祈天求福的一种民俗礼仪活动,不仅内容丰富,规模宏大,而且气势磅礴,极具民俗风情。如今,陕西陇县社火已经发展成有固定脸谱、服饰、道具和表演流程的群众 *** 民间艺术娱乐活动。

3、每年春节期间,各乡村、工厂和企事业单位都要装扮社火。从大年初二开始,装扮好的社火走乡串户,进行游演,向人们送去新年的祝福。到正月十五,是这项活动的 *** 。所有社火集中在县城 *** 演出,社火团队多达200多个,参与者常常达到5000多人。

4、不但吸引本县各乡镇群众来观看,还吸引到陇县周边的千阳县、凤翔县、宝鸡市、甘肃平凉市等,数十万群众到场观看。此时的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绚丽多姿,成为一大景观。

三、三道坝镇-社火之乡 *** 在哪里

1、三道坝镇-社火之乡位于新疆 *** 尔自治区 *** 市米东区三道坝镇X138。这个镇因其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根基而广为人知,特别是其盛行的社火表演,使得三道坝镇被誉为“社火之乡”。

2、社火是一种集秧歌、锣鼓、舞龙舞狮、高跷旱船、耍毛驴、大头娃娃等多元艺术于一体的民间庆祝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 *** 始在三道坝镇盛行,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同时,新疆“花儿”、快板、杂话、诗歌以及各类戏曲(如京剧、新疆小曲子、秦腔、豫剧、湖南花鼓戏)等民间艺术也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三道坝镇的文化艺术景观。

3、这些民间艺术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民间文化艺术体系,使得三道坝镇的文化魅力更加独特。因此,三道坝镇在2019年凭借社火入选了“2018—2020年度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在2021年再次被列入“2021——2023年度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

社火之乡2008?社火简介-第1张图片-

4、如果你有机会去新疆旅游,不妨去三道坝镇感受一下这里的社火表演和其他民间艺术的魅力,相信你会有一个难忘的旅程。

四、榆林的社会

2012年,榆林市市域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榆林中心城区实现全覆盖,27个路桥项目建成通车,104条巷道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6%,气化率达到83%。空港生态区、西南新区、芹河新区、东沙新区组团式开发建设拉开序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通过验收,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技术评估。锦界、东坑两个省级示范镇建设完成投资11.4亿元。振兴南部工程投入振南资金4.5亿元,投资额是“十一五”以来的总和,带动各方投资近10亿元,创历年新高。

2012年,榆林城区二级以上天数335天,比上年增加1天,其中达到一级标准天数为50天,比上年增加8天。全市各监测断面无劣V类水质,其中无定河米脂断面水质由四类改善为三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榆林地区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曾一度形成两汉时期的文化 *** 。由于榆林地理位置独特、且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榆林的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 *** *** ,经济凋蔽,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本世纪20年代,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杜斌丞、魏野畴、王森然等人的极力倡导,伴随着思想解放,榆林一扫过去沉闷的空气,文化事业出现了转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 、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进入中学课堂,进步文化社团开始出现。1942年以后榆林大部分地区在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展新文化运动,秧歌剧、墙头诗、新民歌十分活跃,文化事业充满生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受到 *** 和 *** 重视,发展迅速。在群众文化、民间艺术、文学艺术、图书、 *** 、戏剧诸方面出现了崭新局面。民俗榆林市共有12县(区),习惯上有南北6县的说法。北6县(区)是: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南6县是: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北6县有长城横穿其境,有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县皆在长城内,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之,北南风俗有明显的差异。北6县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相当比重,畜 *** 素来发达,群众住柳笆庵子、砖瓦房,喜食炒米、乳酪、手抓羊肉,喜饮白酒,爱穿皮袄皮裤,颇喜起动;南6县虽受游牧文明的影响,但以黄河文明(土地文化)为主,群众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热恋故土、不乐迁徙、以农为业、躬耕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终岁辛劳,仍怡然自乐。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2006年5月20日,榆林小曲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榆林小曲是陕西省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汉族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陕西榆林一带。据说是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它取坐唱形式,一个人单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也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 *** 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 *** 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 *** 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陕北说书的传统节目很多,其中 *** *** 的长篇有《 *** 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等,短段有《张七姐下凡》等。从20世纪40年代起,陕甘宁边区文协成立了说书组,由新文艺工作者林山等帮助韩起祥和其他艺人陆续编演了一些配合 *** 斗争的新书目,如《刘巧团圆》、《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胜利》、《翻身记》、《我给 *** 说书》等。韩起祥和刘绪旺、 *** 福祥、王进考等是富有影响的陕北说书名艺人。近些年来,陕北说书的发展陷入困境,老艺人们逐渐离世,艺术传承后继乏人,急需扶持和保护。

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 *** 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汉族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 *** 、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 *** 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汉族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 *** 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 *** 和 *** *** 的汉族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更具 *** *** 。

2008年6月14日被 *** 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边跑驴是流传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民俗社火中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的。跑驴通常尾随秧歌队后即兴表演。后经著名艺人张有万和舞蹈家孟海平加工整理,已成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舞台表演艺术。其特点是将“驴”拟人化,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 *** 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

绥米唢呐已入选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绥米唢呐是陕西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经 *** 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 *** 和生动 *** 。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府谷二人台是陕西省府谷更具特色的汉族民间戏曲品种之一,在榆林市北部与 *** 交界的神木、府谷一带,流传着一种由民歌向戏曲发展并已初具戏曲雏形的“二人台”,其语言通俗易懂,大量吸收和运用当地农民丰富的语汇,具有热情大胆、心直意显的艺术风格,富有生活情趣。“二人台”音乐具有西北人民热情豪放、粗犷强悍的 *** 格特点,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多姿,音域宽广,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气息。二人台流行地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引。榆林横山老腰鼓

横山老腰鼓于1998年和2016年两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横山腰鼓广泛流传于陕西省横山县各乡镇村落,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最为普及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腰鼓一般穿 *** 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传统腰鼓只限男 *** 踢打,20世纪60年代后,女 *** 也打,只是有别于男 *** 的动作风格。横山老腰鼓逢节必闹,遇节必舞。陕北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它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未见史籍详细记载,据横山文化馆调查及部分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推测,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横山腰鼓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尽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绥德石雕工艺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种类繁多,用途各异,据调查统计,按照不同用途可分为七大类别。其精湛的烧制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榆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山西和京津的文化影响较大。开化程度显然高于毗邻地区。榆林内,历史上南边的6县比北边6县发达。榆林最早的官办学校——儒学,唐初建干绥德,而靖、定、横儒学创建较晚。明朝中叶,随着延绥军事 *** 中心北移,榆林的教育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 时期,杜斌丞创办榆林中学。

1949年以后,榆林教育大体经历了这样3个阶段:卓有成效的17年(1949~1965),遭受重大 *** 的“ *** ”10年(1966~1976),拨乱反正和 *** 提高的12年(1977~19 *** )。到 *** 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130所,其中小学5 *** 3所,初中179所,高中26所,农业职业中学14所,技工学校1所、中专8所,大专2所, *** 学校4所, *** 高等学校3所,在校 *** 405140人,职工人数达到28775人,其中专任教师24727人。

截至2012年末,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48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217所,职业中学21所,小学549所,幼儿园542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累计招生177327人,毕业187026人,在校 *** 数576705人。在校 *** 中,小学218110人、初中107615人、高中87368人、职中(高职)35718人、特殊教育553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8766人,代课教师597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8%和99.7%。

五、高抬社火的由来以及来历

我以浪庄高台社火为例为你解释其由来,请参考!

庄浪高抬,中华人民 *** 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庄浪社火的组成部分,俗称“故事”,由农历正月初一早晨人们手执火棍、戴上 *** 开大门驱 *** 神衍变而来。清乾隆《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竟观”,后来就形成了高抬社火,为庄浪县所独有。它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庄浪高抬是一种立体空间造型艺术,它是在木台上安装铁柱,取一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中的凝固情节,用彩条、绸布扎造山水、花木、 *** 或器物,伪装铁柱,再扎绑装扮角色的儿童,执道具亮相扎势,把人物烘托起来,用夸张的手法构成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 *** 和观赏 *** 。

庄浪高抬的装扮内容,既有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也有现代的题材,如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生活故事等三个方面,20世纪末21世纪初又出现了科技兴国、高效农业、计划生育等内容,使社火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常见的有《水漫金山》《盗草》《哪吒闹海》《劈山救母》等表现惊险场面的情节。扮演人物一般2—3人,分别固定在4—4.5米高的钢筋架顶端,经过精心化装的剧中人,巧妙而牢固地附在高抬上,飘飘然凌空展现,大有从天而降之势。用以伪装和美化的纸花、假羊等十二生肖,五彩纷呈,栩栩如生。有些地方的高抬表演还伴有鼓乐、锣鼓,谓之“太平鼓”。锣鼓是高抬的灵魂,犹如饭食中的盐,起着伴奏、烘托气氛的作用。

高抬的设计,是决定它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设计者先将构思好的画面画在纸上,再用铁芯子串联画面的各主要部分,称为高架。架体分芯子和底座两部分。芯子即支撑人物、道具的钢筋,之所以叫芯子,是取“信赖可靠”之意。钢筋一般直径5—7厘米,下部两根可并焊在一起,增强负荷量。底座由方木做成,一为芯子 *** 得深,栽得稳,二为要求有相当的重量。高抬的设计绝非行家里手不能胜任。设计者应用力学原理,在对称中求稳定,以奇险取胜,他们甚至将扮演的孩子仰着、俯着、侧着、倒着扎绑上去。1986年朱店镇董湾村上演的《三打白骨精》,孔悟空凌空俯冲,双手抡起金箍棒,白骨精持剑招架。金箍棒和交叉的剑相粘,仅这一丁点儿粘连,就把孙悟空全身支撑悬挂在空中,表现了庄浪高抬奇、险、俊的特色。

高抬艺术主要集中在农村,每逢正月,乡下人都要举行盛大的“迎神”仪式,一则喜庆新春佳节、庆贺丰收,二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生活美满。

为了进一步促进庄浪高抬艺术的繁荣和发展,21世纪初,庄浪县对高抬艺术进行了抢救 *** 保护与开发,并制订了《庄浪县特色文化名县实施方案》,计划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加工和提高,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社火之乡2008和社火简介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社火 简介 2008 火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