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蜗牛防治,非洲大蜗牛防治知识小科普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4 0
保景观护游客,公园消杀“大蜗牛”

6月30日,我们《新闻在线》报道了南宁部分小区和广场公园在大雨过后,出现非洲大蜗牛的事情。非洲大蜗牛是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它不仅能传播疾病,还会对花草树木以及农作物产生危害。最近,南宁市南湖公园出手了,对公园里的非洲大蜗牛进行撒药消杀。

从6月开始,南湖公园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养护时发现,园区里的非洲大蜗牛明显增加,部分区域的植物遭到啃食。

南宁市南湖公园园容管理科科长 吴慧琨:它啃食我们的植物叶片还是挺多的,对环境、对整个园林景观的破坏还是挺大的。

有关研究表明,非洲大蜗牛体内携带很多寄生虫和病原菌,它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能引起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如果在公园和小区绿地看到这种蜗牛,大家千万不要触摸,更别把它带回家当宠物或者食用。针对非洲大蜗牛雨后出来活动的习性,南湖公园工作人员在每次降雨过后都会施撒低毒药粉,分区域分时段进行日常消杀防治。目前,防治效果已初步显现。

南宁市南湖公园园容管理科科长 吴慧琨:我们也是选择在清晨,还有傍晚的时候来施撒这个药粉。游客进来游园之前,这个全面地清扫。我们会提前在要喷施的区域树立一个温馨提示,然后就希望游客不要触摸那些花草。看到有这个温馨提示的话就尽量避开这些区域,可以先去其它的区域进行游园。



来源 |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在线》

记者 |韩健 祁闻

编辑 |雪纷飞

非洲大蜗牛防治,非洲大蜗牛防治知识小科普-第1张图片-

恐怖杀手?人间美味?非洲大蜗牛真相大揭秘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一些非洲大蜗牛实物图,其实就是个头大点儿的蜗牛而已,实在害怕的读者慎点噢~)

近年来,我国南方许多地区的居民常常会在夏天雨后看到巨大的蜗牛成群结队,在路边“横行霸道”,同时,也有不少人注意到,童年时期随处可见的小蜗牛好像都没了踪影?其实,这要归结于一种很多人可能已经有所耳闻的入侵生物——非洲大蜗牛。
作为一种如今在中国南部较为常见、更大可以长到20厘米的大型蜗牛,非洲大蜗牛时不时会以非常惊悚的方式出现在各种新闻或者热搜之中,就像——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有时它可以化身为浑身携带病菌的可怕杀手,似乎人一碰就会生病甚至死亡;有时它被传说喜欢同类相食,所到之处片甲不留,甚至连水泥都能吃;而有时它又以白玉蜗牛的身份成为桌上佳肴,或者在宠物市场上成为受欢迎的新奇宠物。

那么,关于非洲大蜗牛的这些种种说法,到底是真还是假呢?

成人巴掌大的非洲大蜗牛(图片来源:? R. Zimmerman, USDA-APHIS)

爬到中国的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在大陆的标准中文名是褐云玛瑙螺,“非洲大蜗牛”是来自于台湾的称呼。它属于软体动物门,真有肺类Eupulmonata,玛瑙螺科Achatinidae,它曾经属于玛瑙螺属Achatina,不过最近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非洲大蜗牛和玛瑙螺属关系较远,应当归类于滑胚玛瑙螺属Lissachatina,所以如今的学名是Lissachatina fulica

左边是贝壳近20厘米的个体,右边是普通个体的非洲大蜗牛 (图片来源: *** )

世界上更大的蜗牛,是非洲大蜗牛在西非的亲戚真玛瑙螺,目前没有入侵国内,壳长可接近30厘米,软体长达40厘米,重900克(图片来源:pinterest)

正如其名字所显示的,非洲大蜗牛来自于遥远的非洲东部以及马达加斯加。实际上,非洲大蜗牛是最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之一,如今几乎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然而没有翅膀、也不会游泳的蜗牛之所以可以这样到处入侵,和人类或者有意或者无意的帮助密不可分。
非洲大蜗牛在国内的之一例发现记录是在1931年的厦门,据研究,很可能是当时的归国华侨从新加坡带来的热带植物中混杂了蜗牛的幼体或卵。之后这种外来蜗牛就以燎原之势一路在福建、两广、海南扩散,此外这种蜗牛还从别的路径潜入了台湾和云南两地,逐渐在一些地方泛滥成灾。除了意外引入,养殖逃逸野化也是非洲大蜗牛反复入侵南方各地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于恐怖杀手的传说

作为一种热带蜗牛,非洲大蜗牛无法熬过平均温度低于5度的冬天,因此它在国内的入侵范围目前只能局限于南部。然而由于其极其广泛的食性和超强的繁殖能力,在它可以生存的区域几乎没有本地蜗牛可以是它的竞争对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常见说法,说非洲大蜗牛什么都能吃,甚至会同类相食,连水泥都吃的下去,真的有这么恐怖吗?

实际上,非洲大蜗牛基本上还是素食者,但是相比很多其它蜗牛,它的牙口胃口超好,从各种瓜果蔬菜到观赏植物、甚至到橡胶树、胡椒藤、茶叶、榕树等行道树的叶片……这种蜗牛都来者不拒,每天可以吃掉超过体重十分之一的食物,其巨大的食量导致了很多地区种在户外的经济作物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非洲大蜗牛的确可以说是植物的恐怖杀手,其强大的竞争能力也使得很多本土特有的蜗牛物种逐渐消失。

啃食坚硬的青木瓜的非洲大蜗牛 (图片来源: *** )

另一方面,非洲大蜗牛也有超强的耐饥饿能力,据研究,非洲大蜗牛可以缩在壳里完全不吃不喝长达8个月。它有广泛的植物性食谱和超强的忍耐力,不过,也有不少人观察到其吃同类尸体的行为(比如被车压死的非洲大蜗牛就经常成为同伴的美餐)。

至于所谓的“吃水泥”现象,其实很可能是来源于它被观察到会有啃食墙壁表层的行为。其实,这在很多其他蜗牛中都有出现,因为所有有壳的蜗牛都需要摄取钙质来构造自己的贝壳,在野外,碳酸钙石灰岩是最常见的矿物质来源,而在城市里各种没有刷漆、 *** 着的外墙则是各种蜗牛们常见的选择,包括本地蜗牛。

还有一些说法声称,非洲大蜗牛是牙齿最多的生物,足足有2.5万颗牙!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蜗牛的用来磨碎食物的“牙”是一种叫做“齿舌”的特殊构造,一般是角质而不是钙质,类似一条长满密密麻麻一排排牙齿的舌头,蜗牛可以用这条“舌头”刮取食物的表面。不过“舌头”上每一排的齿舌的确可以像牙齿那样单独取下,其形态、数量也是各种软体动物分类中的重要依据。

齿舌在蜗牛的一生中会不断磨损不断生长,因此数量一直在变化,常见的蜗牛可能从几千枚到2万枚不等。另外,非洲大蜗牛远不是齿舌数量最多的软体动物,据研究,中华伞螺Umbraculum umbraculum一生可以累计生长过超过75万枚这样的齿舌。

蜗牛齿舌的工作示意图。这张图显示了蜗牛的口腔截面,蓝色的是食物,深红色部分是齿舌周围的肌肉,淡红色部分是所谓的“舌突起”,上面布满了一片片细小的齿舌,通过用肌肉控制布满齿舌的“舌突起”运动而将食物刮下 (图片来源 *** )

所以能吃吗?

对于如此个大肉厚的非洲大蜗牛,许多人不免要问一句:能吃吗?好吃吗?

很多文章都声称这是绝对不行的,甚至连碰一碰都会非常危险,表示它“携带了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寄生虫、会导致结核病、脑膜炎等等疾病”。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就和我国另一种著名入侵生物小龙虾(克氏原螯虾)一样,非洲大蜗牛也有野生和养殖两种情况,而养殖这种蜗牛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食用

养殖的非洲大蜗牛大部分是经过人工选育的黑色素缺乏品种,肉色雪白,所以被称作“白玉蜗牛”。这种白玉蜗牛有时候甚至会被染色,出现在宠物市场上。不过被染色的个体很容易死亡,不建议作为宠物购买。

实际上,国内很多餐厅的烤法国大蜗牛用的都是这种白玉蜗牛,而不是法国那边常用的散大蜗牛Cornu aspersum或者盖罩大蜗牛Helix pomatia。一般而言,只要是出自于规范的养殖场和餐厅,食用这种养殖的白玉蜗牛是非常安全的。

白玉蜗牛(图片来源:wiki commons)

一些餐厅的爆炒白玉蜗牛 (图片来源: *** )

既然这种非洲大蜗牛在南方野外这么常见,那可以像摸螺蛳那样自己捡一些炒来吃吗?答案是绝对不建议。

非洲大蜗牛本身和野生的田螺之类一样,一定会携带一些细菌。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它会传播结核病之类的细菌性疾病,但这并不意味这我们就能掉以轻心。真正把非洲大蜗牛和可怕杀手联系起来的是所谓的“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广州管圆线虫入侵人类脑部导致的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为主要特征,症状有头痛、发热、颈部强硬、面部神经瘫痪等,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这种寄生虫的最终宿主主要为各种鼠类,主要寄生在老鼠的肺部,但是它的幼体必须在软体动物的体内才能发育成功。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非洲大蜗牛是这种寄生虫最主要的中间宿主之一,感染率从10%到40%不等,相比之下其他的蜗牛和田螺、螺蛳感染这种寄生虫的概率都非常之低,只有零星记录。

广州管圆线虫的生活史 (图片来源:Spratt, 2015)

虽说这种寄生虫并不耐高温,但是由于非洲大蜗牛个头儿比较大,短时间内很难完全炒熟,而炒的时间长又会如同橡皮,对烹饪 *** 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食用野外捕捉的非洲大蜗牛是一种风险极高的行为。

此外,直接接触这些大蜗牛如果不及时洗手也有沾染上寄生虫的风险,食用了被蜗牛污染的生菜或者淡水虾蟹蛙类也可能会感染。

因此,生活在广州管圆线虫疫区(主要是福建、两广、海南、台湾)的朋友一定要避免食用任何野生蜗牛或者野生淡水虾蟹蛙,与其一边吃一边担心自己会不会中招,不如安安心心买正规养殖场的白玉蜗牛并彻底熟食。

撒盐有用么?

非洲大蜗牛作为一种在我国严重危害当地植被作物以及本土蜗牛的入侵物种,无疑是需要尽量控制消灭的,其中撒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消杀 *** 。

蜗牛的皮肤本身保湿能力很弱,会在体表分泌一层粘液进行保湿和辅助爬行,一旦在上面撒上大量的盐,粘液就会变成浓盐水,从而在蜗牛脆弱的皮肤周围形成了一个高渗透压环境,从而导致蜗牛体内的水分被大量抽出,最终脱水而死。不过虽说撒盐的确是控制蜗牛数量的有效 *** ,但这种 *** 更适合对付小型蜗牛,想要完全杀死非洲大蜗牛这样的大型蜗牛无疑需要不少盐,这会对植物土壤等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很难大范围使用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使用对环境安全性更高、效率更好的各种杀螺药剂对非洲大蜗牛进行毒杀,如磷酸铁、 *** 铝、四聚乙醛等等,并且一般会人工大量捕捉统一杀灭。所以,要想真正想有效清理一个区域的非洲大蜗牛,还是需要当地有关部门进行专业、规范、大面积的消杀。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就转发分享这篇推文向更多人科普吧!

作者:张乐嘉

(本文于2021年9月8日首发于科学大院,此处略有修改)

国门生物安全|软萌的杀手——非洲大蜗牛

转载请注明来源“12360海关热线”

注:部分图片源自 ***

供稿单位:济南海关





国门生物安全|一篇读懂 *** 共患病

国门生物安全|走进COP15 共建生态文明

国门生物安全|“林木破坏分子”——辐射松幽天牛

国门生物安全|科普园地——沙漠蝗

国门生物安全|昆虫怕怕——新型昆虫宠物应严拒门外

国门生物安全|将“水果杀手”拦截于国门之外

国门生物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 海关履职在国门

国门生物安全|战斗力max的蚂蚁——红火蚁

国门生物安全|带您了解病媒生物

国门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法要施行了

国门生物安全|快来看!!红火蚁摊上事了

国门生物安全|海关提醒:这种行为将入刑!

国门生物安全|国门显微镜之看不见的“偷渡客”

国门生物安全丨筑牢三层防控体系,严保国门生物安全(视频版)

国门生物安全丨抵御蝗灾 守土有责(视频版)

维护国门生物安全 共建美丽生态家园


<

在广东,每个人都有机会被蜗牛绊倒

每个在广东见到蜗牛的人,都感受过一些真实的压迫感。


一般的蜗牛跟它们相比,最多就算粒芝麻。



它们和小时候课本里描述的那些不太一样,头一回面对这类粗壮身躯所带来的生猛观感,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会流露出一丝惊慌,乍一看还以为是蜗牛成精。



在广东,没有拳头大的都不好意思叫蜗牛,把犁套在它们身上可以直接用来耕地。


当你称呼那是一只蜗牛时,已经是种不尊重的表现了,得说一头蜗牛。


“说实话,我在广州真被这玩意绊倒过”


其他蜗牛的重点在蜗,这个东西显然重点在牛。


有人形容两者之间对比起来的感觉,就像精神小伙遇见黑道大哥,或者鹌鹑蛋一头磕在了恐龙蛋上,以前见过的蜗牛叠在一块也没有这玩意大。



“之前去广东,觉得广东的海螺很神奇,居然可以在地上跑,后来才知道,那是蜗牛。”


“南方确实不一样,空气里都自带放大镜效果”


虽然确实还是蜗牛,但不少人认为它蕴含着更多遐想空间,从体格上就展示出了自己的实力。


一些民间生物学家因此开始怀疑西游记的严谨性,他们坚信驮着唐僧过通天河的那只根本不是乌龟。


要是真有尼斯湖水怪,八成也得是个带壳的软体动物。



很多到这出差的人通常还没来得及跟当地朋友深入交流,就已经确定了对方拥有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


他们说这片土地对人类的考验是不会结束的,就算你顶过了蟑螂的洗礼,也会很快再次遇到新的惊喜,路边每只蜗牛都在提醒你身处何地。



它们能让无数外地人从多角度体验到热带风情,也能让人回忆起家乡的温暖,就差当场买票回家了。


“之一次见到这个东西时,我吓得尖叫了一分钟,伊藤润二的《漩涡》自动在脑海中浮现,当时只想呼叫奥特曼。”


恐怖片的绝佳题材


不过也有人从中得到哲学上的启发,在物极必反的传统智慧指导下,为这种生物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


他们把这里称为巨物恐惧症的圣地,毕竟对于想要康复的朋友来说,出门都属于是脱敏治疗。



“小时候在乡下最喜欢找蜗牛,来广东之后不用找了,满大街都是。”


“雨后在小区随便走,五十米的路上可能有十几只,花坛里多到让人头皮发麻,有次晚上出去骑自行车,十米一爆浆。”



有本地朋友透露,只要下雨,路边大蜗牛就会到处爬,传说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跟板砖差不多大的。


如果到了植物更多更潮湿的地方,平均一平米就能有五六只,再大的眼睛也会被填满。


比如他曾带着外地同学去爬白云山,结果对方压根没看风景,就记住了蜗牛的个头够大。


“以前住的某小区的一楼有快递柜,周围的墙上经常爬好多,取快递堪称噩梦”


作为能与飞天蟑螂并驾齐驱的高手,这种蜗牛基本确立了自己在城市中的地位,街头早已被它们接管。


道上的规矩不能破,抢下来的地盘也不能丢,那就得熟练掌握蜗海战术。



根据媒体报道,这都是纯正的外籍蜗牛,出身于东非和马达加斯加,人们称其为非洲大蜗牛。


本名褐云滑胚玛瑙螺,身为世界著名入侵物种,业务能力相当强,能生又能吃属于这一行的基本素养。


它们雌雄同体,异体交配,能当爹又能当妈,经验丰富的也可以爹妈一块当。


有时在交配过程中双方会相互授精,讲究高性价比生育,一年起码生个两三窝,一窝生上几百个,并且可以储存 *** 两年,两口子分居了也不耽误生孩子。


受精一次生两年,比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狠多了


蜗牛们深谙丛林法则,在自然界中讨生活,机会都是抢出来的,事业都是干出来的,量变总能引发质变。


要知道当你发现一只的时候,很可能早就已经被几百只包围了。



行军速度快,势力扩散猛,不止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港澳台等地都有它们的地盘。


想吃饱就不能挑食,食谱范围够广才不会饿死,它们能吃500多种植物,腐肉算硬菜,急了的话别人家的饭也可以尝尝。


“我们学校教学楼的柱子上爬满了,吃树叶,吃苔藓,吃同类尸体,最近还看到蜗牛偷吃猫粮。”



明确的作战方针带来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但其他方面的事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云南有过一份关于非洲大蜗牛的防治研究,其中提到曾有地区因为蜗牛过于能吃,导致田地颗粒无收,不得不改种了其他农作物。




而在2019年《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它被列入一级恶性入侵类,跟福寿螺的量级差不多。



“这个东西在我们那就叫菜螺,因为偷菜特别厉害。”


“我小时候大人们看到了就要打死,一锄头一个,我们也学着打,不然会祸害蔬菜,大人都恨死这东西了。”



虽然自身无毒,但它是很多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爬过的地方就可能有病原残留,不用化妆即可出演生化危机。


公开资料中显示,它身上可能带有鞭虫、蛲虫、线虫等狠角色,其中最狠的是广州管圆线虫,能寄生在人体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引发脑膜炎。


广州管圆线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终宿主主要是鼠类,1933年由我国学者陈心陶在广州发现


从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一只蜗牛很可能就是一个军团。


在广州,大蜗牛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概率为27.3%,感染后一只蜗牛体内平均有72条,而这个数字在深圳有可能直接翻倍,凑满一部水浒传都富裕。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这类的都不用提了”


当然,一般来说,100度以上众生平等,高压锅内一视同仁。


但有位狠人表示,等把寄生虫煮熟了,肉早就煮老了,没人爱吃,而一旦火候不到家,那就有可能变成归西套餐。


比如台湾酱油大王钟秋桂,在到日本旅游时误信了偏方,认为生吃蜗牛可以补身体,回家之后开始自己养。


之后拿生的非洲大蜗牛凉拌了一盘沙拉,吃完就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一家五口死了四口,只剩当时人在国外的三儿子幸存。



“野生的更好别碰,不小心碰到一定要认真洗手消毒,消毒前千万别摸眼口鼻,不然就真成了有只蜗牛在追杀你。”


“虽然寄生虫不能穿过皮肤,但如果感染了线虫的蜗牛,排出粪便时粘到了它自己的壳上,你又摸了它,又不洗手接触了嘴,还是有一定几率感染的。”



“之前有个得皮肤病的朋友,就是因为喜欢这种大蜗牛,常在路边捡着玩导致的。”


“真喜欢蜗牛可以选择它的白化品种,有些法式餐厅卖的就是这种,也有人当宠物养。”


百度百科显示,白玉蜗牛是我国科研部门从野生褐云玛瑙螺中变异选育出的,又称中华白玉蜗牛,是食用蜗牛中首屈一指的佼佼者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非洲大蜗牛就已经入侵了。


据说之一只是从厦门大学校园里发现的,1930年有位新加坡华侨运货时无意间带回了一些幼体和卵,而它们占领福建后开始向外进军,没过几年就把周边省份都打下来了。


因此这种蜗牛是中国首批16个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可以说资历相当老。


“过去跟着爸妈去捞过这个东西,然后捶碎了喂鸭子吃,这蜗牛喂的鸭子鸭蛋特别香,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后怕。”


美国佛罗里达州遭遇过几次入侵,第二次治理花费了2800万美元,耗时10年


但它们也面临着全面溃败的危机,因为更够劲的部队已经抵达战场。


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很多蜗牛都已经被偷梁换柱,似乎变得又有点不一样了。


如今广东更多的是无斑滑胚玛瑙螺,也来自非洲,前辈有的它都有,长得类似,战术相同,只是威力更进了一步。


以前的非洲大蜗牛腹足边缘是灰黑色,新来的是棕白色,深色的比较罕见


没人知道这一批部队具体是什么时候登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蜗牛拥有更大的体格和更大的食量,不挑食,偶尔还能吃点水泥。


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们从遥远的非洲出发,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好比展开了一场新的殖民征程。


福建有关部门编写过更准确的鉴别 *** :以前的大蜗牛螺轴为灰白色,新来的那些螺轴都发红


很难推测未来有多少地方会继续被它们占领,这个过程仍在进行当中。


它们给当地生活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影响,又不受规则管辖。


难免有位广州朋友说,最让人讨厌的入侵物种,就是那些不能吃的。


非洲大蜗牛,生存能力极强个头又大,非洲人喜欢烤着吃

不管我们去哪里旅游,当地美食一定是要体验的,一个美食至上的人,只要有美食的地方,就会有他的足迹。国内的美食相信大家几乎都吃过了,但是国外的一些美食你们都了解并且吃过吗?

例如正宗日本的寿司和鳗鱼饭,韩国的泡菜和烤五花肉,法国的鹅肝等等,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很有食欲。

?而在炎热的非洲,这里的美食可能会让你望而却步,因为非洲十分炎热的气候和独特的地理条件,这里的动植物给人感觉都十分凶猛狂暴,也就导致非洲人的食材总会让人感觉到十分古怪,鳄鱼肉,鬣狗肉,羚羊肉以及一些看起来十分生猛的昆虫。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种几乎能“毁灭一切”的非洲大蜗牛。非洲物种在中国活得很自在,连水泥都吃,吃货们搞不定了。

作为非洲独有的物种,非洲大蜗牛的个头要比普通蜗牛大很多,更大的能达到一个巴掌那么大,而且数量不容小觑,具有超强坏力的它们啃食几乎所有的农作物,甚至水泥也是它们的食物之一。而众所周知的是蜗牛的生存能力极强,更别提如此个头的了。

所以在非洲,当地人解决非洲大蜗牛更好的办法就是一个字:吃。你还别说,非洲大蜗牛的营养十分风富,非洲人吃东西不比其他国家,他们不擅长调味,不讲究各种各样的烹饪方式,大多数的烹饪食材都是简单的用火烤一下,当然这种大蜗牛估计要烤很久,是名副其实的“火刑”,但这种烹饪方式却完好地保存了非洲大蜗牛的营养价值,深受非洲人喜爱。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非洲大蜗牛由于某些原因已经遍布世界各地,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如今的非洲大蜗牛在我国南方很多沿海城市都能见到,可能是因为潮湿的气候更适合它们的生存吧,真不愧是生存力极强的物种,不论炎热还是潮湿,都能大量的繁衍生息。这种蜗牛能够传染细菌,进食可能会造成脑膜炎,一些传统的结核疾病等,毕竟它们什么都吃,个头大,所以是很多病菌还有寄生虫的优选宿主。

不过大家也不用担心国内会产生非洲大蜗牛的大规模种族入侵,因为常用的农药就能防治此物,要是大家在生活中见到了非洲大蜗牛,千万不要用手去摸,因为病菌和寄生虫都是十分容易传播到体内的!


病原体、寄生虫……如何防治非洲大蜗牛?

雨后街头出现的非洲大蜗牛是一些病原体和寄生虫的病媒体,会传播鼠肺线虫,感染人类造成一种脑膜炎。那应该如何防治呢?

1、机械防治:可利用黎明、黄昏、夜间或雷雨后,蜗牛活动觅食的时机,进行人工捕杀,还可利用其习性,用食物诱杀。

2、农业防治:利用农业栽培措施,改变生态环境。

3、化学防治,在这一方面可以使用防治蜗牛的药剂四聚乙醛,有人担心药剂会污染环境,其实是不用担心的,由于四聚乙醛的特性,农作物是不会吸收掉他的。

4、生物防治:已发现许多生物可寄生或捕食蜗牛,如细菌、线虫、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哺乳动物等。积极保护利用蟾蜍、青蛙、蚂蚁、鸟类,提倡饲养鸡、鸭、鹅,来控制非洲大蜗牛,已收到较明显的效果。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大量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困难重重 如何有效防治?

记者 张守坤

前不久,拱北海关所属中山港海关在中山港口岸的进境原木中截获拉丁蠊属蜚蠊种,引发社会关注。

蜚蠊,俗称蟑螂,目前已知的种类有4000余种,是海关口岸监测的重要病媒生物之一,具有极强的适应力、繁殖力。作为外来物种,蜚蠊很容易在入侵地定殖,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还可能携带未知病原体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有71种已经对入侵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实质性危害,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还有219种已经入侵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这些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物种构成威胁。数据显示,入侵物种对我国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2000亿元。

《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主要有三种:自然入侵、有意引种和无意引种。自然入侵指通过自身繁殖扩散和风力、水流、动物等途径进行的自然扩散;有意引种指人们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观赏等目的有意引进某些物种,失去控制导致逃散;无意引种指某个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地方。在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中,许多入侵物种是人为引种导致传入的,理论上可以进行防治,但因为防控意识欠缺、执法力量薄弱、司法认定困难等多方面原因,使得防治效果甚微。

我国为何有如此多的外来入侵物种?如何才能有效防治外来入侵物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展开调查。

由于缺乏防控意识

引进物种成入侵者

来自广东省佛山市的王言(化名)是一位B站UP主,平时会分享许多和外来入侵物种有关的视频,比如红火蚁、水葫芦、福寿螺、巴西龟等。在他的印象中,从2000年前后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外来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就在身边。”王言说,比如庄稼地有很多红火蚁,人们经常会被咬到;村里的小溪旁甚至城市的池塘里,到处都有福寿螺的身影,有些区域密布福寿螺产的亮粉色卵块,远远看上去十分显眼。

同样发现身边有各种外来入侵物种的,还有来自福建省厦门市的凌越。由于厦门气候原因,一到下雨天,凌越所在小区楼下的空地上和草丛里就会出现一大堆非洲大蜗牛,小区里的孩子们也不懂,看到就抓起来玩。

“非洲大蜗牛身上全是细菌和寄生虫,之前还有人因食用大蜗牛导致死亡的。小区物业公司清理过好几次,就是杀不完。可如果任由它们繁殖生长,那么给居民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凌越说。

凌越的担忧不无道理。据了解,非洲大蜗牛此前作为经济物种引进国内,散逸野外后,由于繁殖能力极强,数量越来越多,在一些地方已处于失控状态。

同样因人为引种后失控的,还有水葫芦、巴西龟等。前者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同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被推广种植,后逃逸为野生状态,无法控制;后者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30多年后,本土龟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

福寿螺失控后造成的影响更甚。其一次产卵可达200颗至1000颗,一年产卵次数高达20次至40次,一只雌螺经过一年两代繁殖可达30余万只。和普通田螺不同,福寿螺食性甚杂且食量大,田里的水稻还没长好,就被其啃食完了,还会上岸啃食其他植物,甚至吃昆虫、小鱼,给水产行业带来严重破坏。且福寿螺身上充满病菌,是大量寄生虫的宿主。2006年5月,北京160多人因食用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造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原本好意引进的外来物种,为何会失控演变为外来入侵物种?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从官方到民间,从学界到公众,都缺乏生物入侵防控的意识。比如基于农业生产、观赏、作为伴侣动物、解决本土生态问题等原因,一些地方或部门会有意从国外引入物种,但因为早先人们对生物安全的认识不够,缺乏对其危害程度的评估,导致一些外来物种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并且数量多、分布广、发展快、危害大。

有数据显示,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更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物种中,我国就有50多种,其中最严重的有11种,这11种给我国造成每年大概600亿元的经济损失。

入侵物种未被禁售

随意买卖增加风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危害性的外来入侵物种被不少人当成了“异宠”。

记者在网上商城看到,有大量店铺正在进行“异宠”买卖,包括鳄雀鳝、巴西龟、罗非鱼、大口黑鲈、长戟大兜虫、澳洲彩虹锹等。在各类社交平台,如何购买、饲养“异宠”的讨论持续火热。

线下,一些外来入侵物种同样在商店中“游走”。今年8月,江苏省南通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在商超查获数条被作为观赏鱼售卖的鳄雀鳝。

《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披露,中国养宠人群分类中,养爬行类动物的占比达5.8%,超过养啮齿类动物的4.5%以及养鸟类宠物的3.6%。

受访专家介绍,“异宠”未经过人类驯化,在属性上仍属于野生动物,当一些饲主将“异宠”随意遗弃后,其攻击性、毒性以及携带的多种病原微生物可能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异宠”被伪装打包后通过跨境电商等渠道非法寄递入境。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店铺都提供包邮服务,不允许七天无理由退款,死亡或出现问题补发。有 *** 告诉记者,他们和快递公司长期合作,不会出现发不出货的情况,也不会被监管部门查扣。

杨朝霞认为,鳄雀鳝、巴西龟、蜥蜴等“异宠”的网上交易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立法对交易环节尤其是网上交易的规制不足。

“根据生物安全法、《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我国对外来物种的禁止性规定主要是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对交易环节的执法监督特别是对网上交易执法不力,认识、目录、设备、技术、协同等跟不上。此外,网上交易隐蔽快捷,客观上说,执法具有一定难度。”杨朝霞分析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高利红介绍,我国目前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制上游的进口、引进、携带以及下游的丢弃、释放为主。中游的购买行为不属于法律禁止的范围,主要是考虑到买家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判断能力不足,如果将其纳入法律禁止的范围,对主观故意较难判断。但一旦发生私自释放行为,则进入“非法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的打击范围,可能产生刑事责任。

广泛分布难以根除

依法治理仍存障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受访者都表达了“外来入侵物种主要侵害的是农村、森林等偏远地区,城市中因为较少见到外来入侵物种所以受侵害少”等看法。事实是否如此?

杨朝霞告诉记者,有研究发现,在我国已入侵的100多种外来害虫中,入侵城市生态系统的害虫有50余种,其中7种是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14种中更具威胁的入侵昆虫。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外来入侵物种都会对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活构成严重威胁。”杨朝霞说。

既然存在严重威胁,那么治理就刻不容缓。然而,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不少人吐槽称,遇到外来入侵物种向相关部门反映,却不能及时得到回应;还有人反映,目前依法治理外来入侵物种存在一定的障碍。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副所长朱炳成说,在实践中,如果发现疑似外来物种,或者外来物种被违法释放、丢弃,可以根据不同情形分别向所在地农业农村部门、林业草原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等反映。如果负有行政管理职责的部门没有依法履职,就可能构成行政不作为,在此情况下可以依法向所在地人民 *** 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反映。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曹明德说,生物安全法规定,国家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和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是目前有关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更高位阶法律,也是首次明确将外来物种入侵纳入法律规制范围。但除法律上的原则性规定外,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则散见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种名录》等部门规章,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从整个立法体系来说,我国在生态法领域缺乏防范生物入侵的立法理念,也缺乏全面防范野生生物入侵的科学思维。

“此外,执法力量薄弱,加上涉及外来物种入侵的违法行为普遍具有隐蔽性强、查处难度高等特点,对于基层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不少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治部门缺少青年骨干,技术人员捉襟见肘。”曹明德说,执法技术手段也有待完善,当前部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主要依赖人工实地巡查,不具备配备现代科技 *** 技术的条件,在山区陡坡、林地茂密区域难以有效勘察。

“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绝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事,需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推动部委协作、省际联动,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全面排查,加大防治经费保障,确保防治工作常态长效。”曹明德说。

在高利红看来,司法规制外来入侵物种同样存在多重障碍。

“在外来入侵物种的认定上存在滞后性与不全面性,不同规范、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对于外来入侵物种的范围界定不一,导致司法认定困难。‘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按照目前的解释,其范围与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等系列法律法规中‘外来入侵物种’的定义有别,刑法的规制对象只包括我国已发布的几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的动植物,而不包括微生物。”高利红说。

她提出,外来入侵物种的复杂性使得有关证据难以固定,除了海关等部门在执法时当场查获外,多数外来入侵物种无法溯源。由于“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属于新设罪名,司法实践缺乏内在统一的司法指导。整体而言,司法上本罪的入罪、出罪标准以及程序性的证据问题、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都处于初步探索中。

部门联动防治入侵

群众参与综合防控

2020年7月4日,云南省大理市人民 *** 发布关于在洱海流域全面开展福寿螺防控工作的通告:凡在流域范围内的全体干部职工和群众,只要主动将采摘的福寿螺卵交属地镇 *** 及街道办事处,将按每公斤螺卵40元的价格给予补助奖励。

贵州省遵义市也曾鼓励市民在天然水域捕获巴西龟、鳄龟、“清道夫”等外来入侵物种,上交执法部门,可获得5元至100元的奖励。同时,鼓励市民举报非法交易、放生此类外来物种的行为。

在杨朝霞看来,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办法,值得推广。

“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人人参与的事业,但应当注意的是,鼓励老百姓消灭外来入侵物种的同时,应当加强科普宣传和安全防范,避免公众因此受到细菌危害和动物攻击。”杨朝霞说,奖励的同时还要防止造假,否则可能助长外来物种入侵。

为聚焦重点管理物种、提升外来物种侵害防治水平,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近日联合制定《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在科学评估物种侵害风险基础上,将草地贪夜蛾、鳄雀鳝、加拿大一枝黄花、红火蚁、福寿螺等59种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列入。

名录所列物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重点。名录实行动态调整原则,后续将在加强物种发生情况信息收集和危害风险研判的基础上,进行物种的适时增减。

“从立法层面而言,我国尚无专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项法,可以考虑在条件成熟时纳入立法体系。同时更新刑法体系相关罪名和罪责的内容,现有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也应当尽快健全和完善。”曹明德说。

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对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的管理水平与面临的生物安全危机严峻形势不相称,应当尽快构建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评估、跟踪监测、生态预警、检疫、许可、危害消除、生态恢复、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等完备的制度体系;强化科学评审和论证,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制度;以分类管理为基础,健全外来物种引进和放生许可证制度;建立物种引进和放生后的跟踪监测和应急反应机制;严格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责任。

在执法层面,高利红建议,参考“河湖长制”的协同模式,通过构建跨部门联席会议、信息通报、线索共享等机制实现行政执法部门的联动,同时司法机关作为列席成员,及时提供法律咨询、证据保全等,优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实际上,《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已经明确了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目前的主要路径在于建立各级、各地方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信息发布制度、监测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

“此外,释放、丢弃外来物种,根据生物安全法,行政机关将责令行为人‘限期捕回、找回’,这一点实现的可能性较低,因为对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后果补救,即使是专业职能部门也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在实践中,应当探索如果无法找回、捕回,则要求行为人到有关的生态司法修复基地进行与其造成的后果相等的反向修复。”高利红说,司法层面,可以考虑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司法修复基地,开拓生态修复责任的承担形式。

“积极发挥公益诉讼的多元功能,监督行政机关履职,同时依法追究以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公共利益的个人或单位的责任。尽快整理、发布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司法指导性案例与典型案例,规范各地办案。此外,对故意放生、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的,可以考虑提起刑事附带民事环境公益诉讼。”高利红说。

在杨朝霞看来,长期以来,快递行业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过程中存在被忽视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快递行业的相关法律也应当关注行业行为对预防外来物种入侵发挥的作用,建立检查和预防外来物种的相关制度,加强对交易环节的规范和约束,明确规定禁止非法销售、购买外来入侵物种等,并完善相关责任体系。”杨朝霞说。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随着近段时间的大量宣传,不少群众现在一提到外来物种,唯恐避之不及。

杨朝霞说,应当正确看待外来物种,无需谈之色变。“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根据规定,外来物种成为外来入侵物种,需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外来物种进入一个地区后在可预见的将来能长期生存繁衍形成种群,二是会对传入地区的生态环境、农林牧渔产业发展乃至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或者危害。实际上,像我们常吃的马铃薯、胡萝卜、辣椒、胡椒等都不是中国本土物种,都属于外来物种,但并非外来入侵物种。”

来源: 法治日报

非洲大蜗牛:长着25000枚牙齿,肩膀一抖,“嘴”里就吐出个蛋

非洲大蜗牛体长约7-8厘米,最长可达20多厘米,最重的有750克,体型是中大型的陆栖蜗牛,外观和本土的蜗牛很像,但体积更大,外壳的螺纹不明显。我们所说的褐云玛瑙螺、东风螺、菜螺、花螺和法国螺说的都是它。它是杂食性动物,会吃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饿极时纸张和同伴的尸体也会啃食。非洲大蜗牛昼伏夜出,是群居性动物。它一般生长于潮湿温暖的地方,杂草丛、农田、菜园、房屋墙角它都可以生存。平时躲在阴凉的地方,为了保持身体的水份,它就会在壳口上做一层白膜,只留一个呼吸的小洞,把整个身体缩入壳中。

  • 奇特的产卵方式

非洲大蜗牛生长速度非常快,到5个月就已经性成熟,可以进行交配,它是雌性同体、异体交配,每只非洲大蜗牛都可以进行产卵,它一年可以产4次卵,一次可产150到300粒,一年最多就可以产1200粒,一般的蜗牛是寿命只有2-3年,但非洲大蜗牛的寿命可达5-6年,所以它这一生产的卵是个非常庞大的数量。

很多人以为非洲大蜗牛是用嘴把卵给吐出来,在动画片《极速蜗牛》里还特意给它们画上了大大的嘴巴,其实当它匍匐在地上爬行时,你是看不到它的嘴巴,除非给它喂食,才能看到它进食的部位。非洲大蜗牛的生殖道开口在它身体比较前端位置,嘴和生殖道开口位置很接近,它每产一次卵肩膀就抖一抖,就像“嘴里吐蛋”,这让很多人产生了误会,取食和排泄在同一区域这也是没谁了。

  • 有着众多的牙齿

非洲大蜗牛食性广而杂,草本植物以及菌类基本都爱吃,有时甚至能吃下水泥。它是摄食量很大,每天都要吃至少自己体重十分之一的食物,它取起食来可是很彻底的,干干净净,一点都不剩下,这可多亏了它有着大约25000枚牙齿,非洲大蜗牛的牙齿极为细密,连它的舌头上也长着“牙齿”,吃起东西来可是十分的利索。

非洲大蜗牛取食时,是靠齿舌刮取食物,就像锯子一样把食物割锯下来。锯下来之后,它的众多的牙齿会快速的将这些食物粉碎,即便是非常硬的食物,对它来说也没什么问题。非洲大蜗牛牙齿多但也磨损的快,牙齿主要是由多糖几丁质和蛋白质组成,要重新长起来也是非常的快,不会因为牙少了就耽误取食的。

  • 足迹分布全世界

非洲大蜗牛分布的范围很广,它最早出现于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一带,现在全世界都有它的足迹,它爬行的速度比乌龟还慢,能分布这么广都靠人类。在我国最早是由一位华侨从新加坡携带植物回国时无意夹带了非洲大蜗牛的卵和幼螺,至此之后非洲大蜗牛就在闽南一带生了根,逐步向广东、广西、云南、海南、港澳台等地方扩散,现在基本南方地区都能看到它。

早在2003年,我国就将非洲大蜗牛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非洲大蜗牛在成功进入我国后,对本土的物种有了很大的威胁,就单云南省,非洲大蜗牛已经对当地200多种物种产生了破坏,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扩大。非洲大蜗牛食性广,被称之为“田园杀手”,它取食范围可达500多种植物,农作物、经济苗木、园林植物被它啃食后,不仅产量降低甚至整颗植物死亡,它爬行过后留下的白色粘液也会使观赏作物降低使用性。

  • 曾经是热门菜肴

在非洲这种蜗牛可是热门菜肴,白白胖胖的,肉质鲜美又富含优质的蛋白质,在富裕的非洲人家基本上每天都要吃它,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家来了亲戚朋友,非洲大蜗牛也是一道必上的菜,所以名叫非洲大蜗牛的蜗牛在非洲是根本不够吃的,有时还要通过人工饲养。在很多社交平台上都能看到非洲人花式烹饪非洲大蜗牛,看他们吃起来也是极香的。

但当它进入中国后,号称“吃货”的中国人却放过了它,一点都不吃它,准确的说是不敢吃它。因为非洲大蜗牛是线虫和吸虫等病原体的中间宿主,人食用了容易导致人体嗜酸性脑膜炎。它栖息的环境大多是各种鼠类频繁出没的地方,它们在觅食时会食用带有鼠肺线虫的粪便,自身就非常容易被感染,但它没事,人要是吃了非洲大蜗牛就不行了,包括它爬行过的水果、蔬菜和水源都可能带有鼠肺线虫,所以这些食物和水人也都不能再食用。为了身体健康,中国人对非洲大蜗牛还是保持着深深的敬畏。

目前我国已经对非洲大蜗牛实施严格的检疫制度,并采用人工捕杀、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式来治理。如果你在户外遇到了非洲大蜗牛不要觉得它软趴趴的很可爱就带回去当宠物养了,为了自身的安全,千万不要乱碰。在家中发现了它,可以利用食盐,非洲大蜗牛被撒食盐后软体部分融化成水而死。

END

更多知识请关注我的账号:毛毛虫科普,说点你感兴趣的科普知识。看完文章,记得点个赞和关注~

一次可产700粒卵,非洲大蜗牛能吃?摸它就可致命,它到底有多毒

大家应该还记得“红火蚁”吧,这是一种全球性入侵物种,在我国也有分布。红火蚁的影响力非常强,对生态系统破坏极其严重,但是要想“彻底清除”红火蚁可以说比较困难,红火蚁对人叮咬——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带来致命影响,所以这小小的入侵物种,对我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威胁。



而近些年来,对于生物入侵的数量还在不断攀升,除了自然迁徙、贸易无意携带等入侵物种之外,更多的人工引入外来物种事件也是越来越多,所以我国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对这方面的打击很大,但是“养宠物的风”很难消除,所以如今生物进入我国依然存在很大概率事件。在前面我们也才介绍了,大连截获了100余只活体动物——鼠妇,其中包含了两个非本地物种群,一旦进入我国生态系统破坏都会很大,这就是人工引入被截获的。

当然,这是属于生物入侵的新事件,本身我国的外来物种也比较多了,在《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之中,我国公布的外来物种情况数据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所以非常多。而接下来我们就要说一种在如今雨后经常出没的物种,大家需要警惕。

雨后“非洲大蜗牛”出没,警惕触碰

随着降雨的增加,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非洲大蜗牛又在“蠢蠢欲动”了,这种生物也被称之为“露螺 、东风螺、菜螺、花螺、法国螺”等等。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可能遇到这种巨型蜗牛,在降雨之后,它们经常出现在路边或小区的绿化带里,所以很多人看到这些生物的时候,非常容易将其拿来玩耍。这个季节时段它的足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



因为我国这个时候就是属于“雨季”时段,由于已经入侵我国陆地区域,所以我们就非常容易看到它们。一般来说,出现的时候也是夜间为主,但是白天的时候,只要适合气候条件,也会出现只是相对来说较少。平时躲在阴凉的地方为主,而如今我国降雨多起来了,所以雨后“非洲大蜗牛”出没,也让不少人感觉很新奇。



但是,这种入侵蜗牛对我们来说,并非是好事情,也不应该让我们作为玩耍的工具,因为这种“非洲大蜗牛”非常的毒,这并不是之前很多人想得那样——还能吃,如果你真的吃了,可能就完蛋了,因为摸它就可致命,为何这样说我们来看看情况。



非洲大蜗牛到底有多毒?

非洲大蜗牛听一下这个名字,大概也知道并非是中国本土物种,该生物最初是分布在非洲东部,不过如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它包含了5个亚种,1个变种,而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南方地区,华南地带稍微比较普遍。该生物属于杂食性物种,对环境破坏极强,长江的农作物,水果,蔬菜等等都是它“啃食”的对象。



更加可怕的是,按照部分介绍,在非洲大蜗牛饥饿的时候,纸张都会成为它食用对象,同时同伴尸体都是食用,还能啃食和消化水泥,所以相当的可怕,大约统计了一下,它可危害500多种作物,所以完全是一种害虫,我们能够更早根除就根除,同时该生物的繁殖能力也非常的强,一次可以产下30到700粒卵,所以繁殖很快,这也是它分布范围广,威胁较大的原因。



那我们说非洲大蜗牛很毒,到底是什么毒?按照深圳专家介绍,非洲大蜗牛除了威胁生态之外,该生物能够携带很多寄生虫和病原菌,所以大家看到的时候,千万不要触碰,并且更不可食用,它的黏液或粪便里,是携带很多寄生虫,病原菌的主要渠道,其中包含了“广州管圆线虫”。



如果是这些寄生虫。病原菌进入到了人体之中,那么就可能存活在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严重可致死或致残,所以非常危险,这就是它的最毒的地方。它的毒素能力可以说并不比我们说的“红火蚁”差,严重的时候也是致命,所以这并非是什么好物种。完全是威胁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的物种。但是一旦外来物种在野外生存,并且蔓延了,那要想清楚,这个就比较困难的,世界那么大,任何的一次躲避,我们可能都难以发现。



总结

从上面的生物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入侵对我们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不仅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很多入侵物种对人都是致命的影响,同时进入到野外之后,还会对本土的生物种群带来影响,严重会导致区域性的物种灭绝 。所以还在购买“异宠”的朋友,你们真的应该醒一醒了,一旦你们拿到手中,不再现养殖的时候,释放到野外,这将可能带来一次生态系统的毁灭性影响。



大家可以看一则数据——2021年的之一季度,海关截获外来物种居然高达710种、1749批次,并且这仅限于邮件、快件、旅客携带物渠道截获,截获次数同比增长27.8%,什么情况?这种数量还在上涨,所以这真的是令人担忧。



这说明大家对外来物种的进入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还很低,根本没有注意这些问题,所以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管理吧,大家也别为了一时间的高兴,引进这些生物,不高兴的时候,你可能就随意丢弃了。

如今“宠物潮”引入外来物种真的是太多了,这不是说不让大家养殖宠物,是希望养殖本土的物种,不要引进外来物种。

提醒!公园小区里见到这种大蜗牛,别碰更别吃

公园小区里见到这种大蜗牛,别碰更别吃

南湖公园对近期园内出现的非洲大蜗牛施撒药物开展消杀防治工作

南湖公园绿化养护工人正在对非洲大蜗牛开展消杀预防工作。南宁晚报记者 程勇可 摄

南宁晚报讯(记者彭媛媛 实习生陈春伲)逛公园或者是在小区的路边、草丛、树干看到“个头很大”的蜗牛,请不要轻易触碰,因为这些大蜗牛有可能就是被称为“田园杀手”的非洲大蜗牛。近日,南湖公园对公园内出现的非洲大蜗牛施撒药物开展消杀防治工作。专家表示,不要轻易碰触非洲大蜗牛,更不建议食用。

今年进入6月以来,南宁也进入了高温雨季。南湖公园在对园区园林开展巡查和日常养护工作中发现,公园内的部分植物,如海棠、凤仙、鸡冠花等花、叶、茎被啃食的情况,经公园技术人员诊断,是遭受了非洲大蜗牛的啃食。

非洲大蜗牛是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在湿度大、温度高的季节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喜欢在雨天及夜间出没,食性非常广泛,包括各种植物的叶片、花朵、树皮等。非洲大蜗牛对园林植物危害极大,被称为“田园杀手”,被它们啃食过的植物千疮百孔,容易诱发软腐病,导致植物死亡。

消杀和预防这种非法入侵的物种,公园技术员有着又快又狠的招数。针对非洲大蜗牛喜阴暗潮湿、昼伏夜出的生活特性,技术员选择施撒高效低毒专门针对非洲大蜗牛的6%四聚乙醛颗粒。在清晨和傍晚时分对南湖名树博览园、滨湖广场、雾森、十八湾等区域进行消杀。截至目前,已开展两次消杀工作,防治效果良好。

如果在小区草地或人行道上发现这些非洲大蜗牛该怎么办?记者了解到,目前,南宁市很多小区也会针对这类有害物种,如蟑螂、老鼠、非洲大蜗牛等开展不定期的消杀和预防工作。专家提醒市民注意,非洲大蜗牛是人畜寄生虫和病菌的中间宿主,它可能会传播一些疾病,比如这种蜗牛爬行后留下的黏液里极有可能存在病原体和寄生虫等。因此,建议市民不要轻易触碰或者将这类蜗牛带回家当宠物养,更不建议食用。除此之外,红火蚁也是外来入侵物种,市民游客在公园绿地或者小区里看到可疑的蚂蚁窝时,不要轻易去踩踏。

据悉,下一阶段,南湖公园还将继续加强防治,确保公园植物景观效果良好。

■知多点

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学名:AchatinaFulica):中大型的陆栖蜗牛。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更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夜行性,杂食性,大多是在潮湿环境中活动,喜欢在下雨及夜间出没。平时躲在阴凉的地方,且在壳口上做一层白膜(假口盖),只余一个小孔呼吸,将螺肉缩入壳内以防脱水,等到环境转好后再出来。

非洲大蜗牛的食物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饥饿时也取食纸张和同伴尸体,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作物。该物种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食用则危害极大。非洲大蜗牛一次可以产下30至700粒卵,繁殖很快。

非洲大蜗牛是中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极大,系中国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作者:彭媛媛 陈春伲

来源: 南宁晚报

标签: 非洲 蜗牛 防治知识 科普 防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