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吉林省和龙林场工作人员,在长白山林区,遇到一只穿越国境公路的小兽。
黑脸黑尾巴的小兽,身穿浅黄毛衣,黑毛裤,在10米远的距离站住,警惕地盯住来人。工作人员拿出手机给它拍了张照,小兽放弃了越境企图,转身跑回林区。
小兽细长的身形有点像黄皮子,不过它的个头比黄皮子要大得多,四条腿也要长得多。它是黄皮子它们家的远房亲戚,名叫蜜狗子。
虽然是亲戚,蜜狗子的战斗力可比黄皮子要强上好几级。它能单挑猕猴,群殴大熊猫,战斗力直追鼬科家的“平头哥”蜜獾。蜜狗子战绩显赫,拥有像狼一样的围攻战略,人送尊称“鼬科之狼”。
关于蜜狗子的战斗力,我们从头说起。
蜜狗子是一只貂
蜜狗子更爱的食物是蜂蜜,这正是它名字的由来。
除了 *** 在外的鼻子和耳朵之外,蜜狗子的脸上身上全覆盖着毛发,能防住蜜蜂的攻击。有着一双利爪,树上树下都身手敏捷的蜜狗子,一只就能毁掉一个野生蜂巢。另外,它还会趁着天黑,偷偷摸进人工养蜂场,咬穿木头做的蜂箱,偷吃蜂蜜。
虽然叫蜜狗子,但它不是狗,而是一只貂(diāo)。在鼬科貂属的家族里,蜜狗子是个头更大的一只,体长45~65厘米,体重2~3公斤。另外,它也是貂族里,全身颜色搭配最鲜明的一只。黑脸白下巴,颈部到前胸是鲜黄色,学名叫黄喉貂。
貂族更大的特征是,全都披着一身厚实防寒的貂皮大衣,能抵御冰天雪地的严寒,比如紫貂、水貂。不怕冷的貂族,大多数都居住在北方,除了蜜狗子。
蜜狗子的足迹,从北一直走到南。它的分布范围,比其他貂族要广阔得多。最北的地方,分布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在我国从东北到西南,到处都有它的身影。最南的地方,分布在马来西亚的婆罗洲。
跟其他一直生活在北方的貂族兄弟相比,蜜狗子的绒毛不够厚实,针毛也不够稠密。因此,貂皮大衣的原料没有蜜狗子的份,它也因为毛皮质量不佳,逃脱了被人类捕猎的危机。
除了生活在南方之外,蜜狗子还是貂族里唯一的“社会貂”。其他貂族兄弟都是独居,而蜜狗子是群居,群居的蜜狗子也是战斗力最强的貂,不仅能单挑,还会群殴。
单体作战,群殴对战,全都在行
虽然外貌上有点像黄皮子,但是蜜狗子的战力吊打黄皮子。黄皮子钻地洞、吃老鼠。而蜜狗子不仅跑得快,还会爬树,它的食谱远比黄皮子的要丰富。食谱包括啮齿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甚至还有个头比自己大3倍以上的有蹄类,和灵长类。
蜜狗子的视力和听力都很敏锐,在白天捕猎。跟其他独居的貂族不同,蜜狗子夫妇很恩爱,雌雄终生不换。晚上上树,抱在一起取暖睡觉,白天下地,通力合作捕杀猎物。恩爱夫妇家里的孩子也很幸福,有时候,孩子成年后都不会被赶出家门,还能跟爸妈和弟妹在一起,一大家子外出活动,有人曾看见过多达11只蜜狗子的群体。
跟单体作战相比,群体捕猎可以挑战个头的猎物。蜜狗子的猎物中,个头比自己大的猎物比比皆是。蜜狗子的制敌绝招是,快速接近猎物,趁其不备,突然咬住猎物的喉咙。尖利的牙齿刺穿敌人的气管,或是扎破颈动脉。这一招毙命的手段,对付大个头的猎物有奇效。
图片上在印度的科贝特国家公园,2只蜜狗子捕杀一只恒河猴。
这张图片是在越南,2只蜜狗子,捕杀一只小灵猫。
这张图片是2020年1月,在湖北的神农架国家公园,蜜狗子猎杀小麂。小麂(jǐ)还有个名字叫山羌(qiāng),因为经常猎杀山羌,在台湾,蜜狗子的名字叫羌仔虎。
在俄罗斯的远东森林,冬天蜜狗子更爱的猎物是香獐。2、3只蜜狗子,把香獐赶到结冰的河面上,趁着香獐脚滑跑不快,一扑而上,咬断香獐的喉咙。1只10~12公斤的香獐,足够让2只蜜狗子吃上3天。
除了以上猎物外,记录中,蜜狗子还捕食过毛冠鹿、梅花鹿和野猪崽,其中,最传奇的捕猎记录是群殴一头大熊猫。2014年11月,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工作人员发现一头3岁的亚成年体大熊猫坪坪,受了严重的外伤。坪坪肚皮破裂,露出肠子。工作人员带回坪坪,紧急手术,给它缝合伤口,一共缝合了100多针。可惜坪坪手术后只坚持了1周,后来因为败血症而死亡。杀害坪坪的凶手,就是一群蜜狗子。(图片上是受伤的坪坪)
总结
自然界里,蜜狗子几乎没有天敌,在东北虎和黑熊的粪便里,偶尔会出现蜜狗子的残骸,不过次数很少。蜜狗子不怕老虎,食物稀少的寒冬,它会跟在东北虎身后,捡一点东北虎剩下的食物残渣吃。
虽然蜜狗子分布广泛,没有濒危危险,但是它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
在南方很多森林里,食物链顶端的虎、豹、熊等大型猛兽都已经消失了,体型瘦小的蜜狗子肩负着越来越重的担子,成为捕食链里,维持生态稳定的重要物种。
好了,蜜狗子黄喉貂的秘密先聊到这儿。
关注法兰西is培根,为你讲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见。
参考资料:
1、Yellow-throated Marten Martes flavigula observed hunting Small Indian Civet and chickens in Vietnam
2、Cooperative hunting in the yellow‐throated marten (Martes flavigula): Evidence for the not‐so‐solitary marten?
近些年来,我国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改造,每个省份增林和育林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之中,森林覆盖率在不断增加,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得到我们周围自然环境越来越优越了,出现了大量湿地、森林和湖泊。
生态环境变优越了,那么动物数量自然也就变多了,大家明显能感受得到,很多种极其罕见的保护动物也相继露面,例如上海出现一只二级保护动物红脚鲣鸟,云南普洱市发现一只蜂猴,泉州晋江一只鹰突然受伤落地。
而就在近日,湖北十堰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机录下一只罕见物种黄喉貂,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只黄喉貂如狐狸一般大小,头部、四肢和尾部为黄色毛发,身躯为白色,它在山林中蹦跳自如,很是可爱。
黄喉貂体长约50~60厘米,体重约2~3公斤,前胸部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耳朵短而圆,腿较短但十分有力,黄喉貂最喜欢做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喜欢偷吃蜂蜜,还吃个没完没了,“蜜狗”绰号就是这么来的。
黄喉貂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泰国、越南、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韩国、朝鲜、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
而我国的黄喉貂主要分布在海南、江西、四川、重庆、吉林、辽宁、河北、河南、贵州、云南、 ***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数量还真不少,尤其是云南,现在湖北十堰发现黄喉貂是很罕见的事情。
黄喉貂看起来分布极其广泛,但在过去的50年里,由于东南亚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总数量也在不断下降,黄喉貂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貂皮可以做成名贵的貂裘,不法商人为了得到貂皮而追杀黄喉貂。
不过随着我国的生态环境的变好,森林数量的增加,其实黄喉貂的栖息地反而在扩大,也就是说东南亚的黄喉貂数量在下降,我国反而在增加,这就是为什么湖北十堰出现了黄喉貂,说明湖北十堰自然环境很优越,大名鼎鼎的神农架就在湖北十堰隔壁。
2022年8月,设立在云南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拍到多只黄喉貂的踪影,一个地点一起出现了3只黄喉貂,它们正在林间打闹嬉戏,一边跑一边打,你咬我一口,我还你一嘴,动作滑稽可爱。
2022年9月,重庆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的一架红外相机也拍到了黄喉貂的影象,非常珍贵,一只黄喉貂出现在一处山坡上,体格健壮,身姿敏捷,一边走一边在闻地面,可能是在寻找留下的记号。
但是,黄喉貂突然向坡下跑走了,很快就消失在红外相机镜头前面,可能是发现了什么东西,然后被东西给惊到了,也许是一条蛇,也许是它的天敌,总之在2022年,我国多地出现黄喉貂,说明我国环境大大改善了。有趣有料的科学内容请关注唯一的微信公众号:有趣探索
4只黄喉貂捕猎野猪,冲上去就咬,还跳到背上攻击,直到野猪倒地鼬科动物在自然界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小小的个子,但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敢跟狮子打架的蜜獾,敢抢狼食物的狼獾,还有能捕猎加拿大猞猁的渔貂。此外,还有一个不容轻视的“鼬科之狼”。
“鼬科之狼”指黄喉貂,机警且聪明,像狼一样以家庭为单位聚居,也像狼一样擅长团队捕猎。其捕猎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拿下比自己大10倍的猎物,水陆空通吃,所以才有了这个称号。
尽管我们知道,黄喉貂是个嗜血杀手,但有时候还是会低估了黄喉貂。它不仅能围攻野猪,抓毒蛇,斗猕猴,捕小麂,竟然还敢去攻击大熊猫。难怪说黄喉貂是中国的“平头哥”!
01森林小霸王,咬合力强,趾爪可刺穿猎物皮肉
“鼬科之狼”黄喉貂,是森林里的小霸王,适应能力强,在各种类型的林区,都能生存。平时在树洞、岩洞中穴居,善于攀缘树木与陡岩。
在中国,黄喉貂分布广泛,整个东南部,东北,以及南至海南、云南都有它的身影。在国外,黄喉貂分布于东南亚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黄喉貂长得很有个性,体重不过才5-6斤左右,面部呈三角形,身体修长、脖颈长、尾巴长、四肢长。在鼬科大家族里,它算是大长腿了。
毛色也很特别,胸前有着鲜艳的黄橙色喉斑,因此得名黄喉貂。身上有黑色、白色、金黄、褐色多种色彩渐变融合。
黄喉貂的战斗底气来自先天的条件,它细长的腰极具弹力,就像弹簧一样,疏忽一下可以弹出去很远,敏捷而又轻盈。
它的牙齿很锋利,咬合力强大,是它捕猎时的首要“利器”。还有它的“趾爪”也很锋利,前后肢各有5个趾,趾爪粗壮、弯曲、尖利,攻击猎物时,可以直接刺穿猎物的皮肉。
02有4只黄喉貂捕猎野猪,冲上去就咬,直到野猪倒地不起
黄喉貂的菜单非常丰富,不管猎物的体型是什么级别的,照吃不误。就拿野猪来说,皮粗肉厚,一身蛮力,要是被它撞到,非死即残。
可是,黄喉貂却不怕蛮横的野猪,打不过体型粗壮的,那就从半大的野猪下手。4只黄喉貂一齐出动,一拥而上,将野猪团团围住。
冲上去就咬,撕咬野猪的腿部、臀部、身侧,当野猪想冲过来反击时,又能及时退避。敏捷的身手,可进可退,把野猪拿捏得死死的。
还有一只黄喉貂,一溜烟爬到树上,再从树上跳下来,落在野猪的背上,又是啃咬,又是抓挠的,野猪吃痛之下横冲直撞。
很快,一头半大的野猪,就在小小黄喉貂的围攻下,遍体鳞伤,又累又痛。最终倒地不起,因体力耗尽、流血过多而死。
因为有能耐拿下一头野猪,黄喉貂还得了个“杀猪手”的称号。要是森林里有适当数量的黄喉貂种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繁殖能力超强的野猪,说不定能阻止野猪泛滥成灾。
03抓到一条毒蛇挂在树上不吃,同伴互相撕扯争夺
黄喉貂如此围攻野猪,让人大开眼界,但没有想到的是,它还会抓蛇。在四川贡嘎山,曾经记录到黄喉貂抓蛇。
一只黄喉貂本来在树上玩耍,突然发现地上出现一条毒蛇,毫不犹豫跳了下去,直接对毒蛇发起攻击,飞快地咬住了蛇的头部。
黄喉貂一招制胜,抓了毒蛇,叼着奄奄一息的蛇,窜上树,将蛇挂在树上。黄喉貂捕蛇,难道不是为了吃?将猎物挂到树上难道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
没一会儿,另外2只黄喉貂也跑到树上,竟然对半死不活的毒蛇争抢起来,互相撕扯着,但它们并不是为了吃蛇。而是争抢、玩弄了一会儿之后,扬长而去。
专家分析,一些掠食动物存在“过杀行为”,一方面是因为本性凶残嗜血,另一方面是为了储存食物。暂时不饥饿,但撞见猎物还是会将其捕杀,留到下一顿吃,或者在缺乏食物的时候食用。
还有一个原因,黄喉貂认为蛇闯入了自己的领地,所以将其杀之。
04围攻大熊猫,捕食小熊猫,还是紫貂的天敌
大家都知道,黄喉貂敏捷,黄喉貂凶猛,黄喉貂狡猾。在生存中,还会将自己的劣势转为优势,利用体型娇小的特点,居然敢去围攻国宝大熊猫。
2014年,在四川,多只黄喉貂结群,向一只3岁的野生大熊猫发起攻击,用利齿啃咬大熊猫的腹部,把大熊猫的肚皮都咬破了。
被咬伤的大熊猫,出现在保护站附近,向人类求助。腹部的伤口很大,缝合了上百针,最终大熊猫还是伤重身亡。
在森林里,黄喉貂肆无忌惮,竟然敢围攻人见人爱的大熊猫,成了威胁野生大熊猫幼崽安全的因素。
此外,与大熊猫的名字有一字之差的小熊猫,也惨遭黄喉貂毒手。在野外,曾记录到一只黄喉貂捕杀了一只小熊猫,还叼着死去的小熊猫走上山坡。
黄喉貂是无情的杀手,生活在东北的紫貂与黄喉貂,同为鼬科的兄弟,还是难免黄喉貂的侵害。紫貂的天敌之一就是黄喉貂。
05迷之行为,抱着树干跳舞,还在地上不断弹跳
黄喉貂的菜单之丰富,超出你的想象,包括啮齿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还有个头比自己大10倍以上的有蹄类,和灵长类。此外,黄喉貂还对蜂蜜情有独钟,所以有个别名叫蜜狗。
为了捕食,黄喉貂每天可以奔走20多公里。有人调侃,说它不是在捕食,就是在捕食的路上。其实,它还时常做出一些迷之行为。
黄喉貂非常活跃,所以在红外相机的镜头前,出镜率比较高,我们会看到黄喉貂有一些奇怪有趣的行为:
有时候抱着树干跳舞,不断用身体磨蹭树干;有时候抱着石头,不断用下巴,腹部在上面涂抹;还有时候还会直接在地面上,不断弹跳,身躯柔软,仿佛在跳疯狂的舞蹈……
更奇怪的是,不止一只黄喉貂这样,当几只黄喉貂一同扭动着身体,在地上弹起身躯又落下,就像“群魔乱舞”一样。
其实,黄喉貂的这些行为,并非是在开派对,也不是在起舞玩乐,而是在用气味标记领地。黄喉貂的腹部有气味腺体,在不断磨蹭中,将分泌物涂抹在树干、石头、地面上,以此表明,这个地盘是我家的!
结语
黄喉貂在野外几乎没有天敌,厉害的食肉猛兽看不上它那小身板,而不够凶猛的动物也不是它的对手。
黄喉貂很幸运,一身皮毛漂亮有个性,但却不稠密,短而硬,毛色杂乱,在人的眼中没啥大用,所以没有招来觊觎,不像紫貂的命运那么艰难。
再加上,黄喉貂的适应能力强,食性广泛、战斗力惊人等特点,野外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
万类霜天竞自由——四川阿坝州珍稀动物增至142种这是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拍摄的藏狐(2020年7月24日摄)。新华社发(王冀川 摄)
新华社成都8月20日电(记者肖林、谢佼)金雕翱翔天际、马鹿在沼泽间悠闲吃草、黑颈鹤和牧民的牦牛和谐相处……在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已增至142种,较早期的76种增加了66种。
去年以来,阿坝州若尔盖县发现曾在我国“失踪多年”的濒危动物彩鹮,马尔康市、金川县发现新种白腹锦鸡。在这两年的本底调查中,中华斑羚、黄喉貂现身松潘,马鹿、白尾海雕现身红原,大灵猫、小灵猫出现于汶川……
阿坝州林草局野保科科长龚智强说,在新增加的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物种中,有38种是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提高了保护等级,有28种为阿坝州新发现物种。新物种的大量发现,主要得益于当地加强生态建设、群众保护意识增强、生态环境改善、动物栖息地扩大等。
这是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境内拍摄的带着幼崽的黑颈鹤(2021年2月22日摄)。新华社发(王冀川 摄)
在夏秋季节,红原县龙日坝牧民尼玛俄日不让陌生人靠近他的牧场,因为从前些年开始,每年都有黑颈鹤前来产卵孵化。黑颈鹤也感受到尼玛俄日的好意,即便他骑马经过,也不会飞走。近一年来,阿坝州有21次群众发现病饿、受伤野生动物,及时送专业机构救治和放归的情况。
“冬天冰天雪地,狼也要生存,吃了就吃了吧。”即便是对待偶尔袭击家畜的草原狼,在 *** 的宣传和适当补助下,尼玛俄日和不少牧民对这些“坏家伙”也更加宽容了。
这是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境内拍摄的藏原羚(2020年10月24日摄)。新华社发(王冀川 摄)
2020年7月,若尔盖县成立四川省首个狼生态保护监测站,今年6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来监测时,研究人员又新发现5个狼窝。狼是草原生态的“天然调节器”,20年前在当地基本绝迹,目前数量超过200只。
“党的十八大以来,川西北高原开展了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修复。我们观测到的野生动物种群,绝大多数都在恢复壮大。”长期观测高原野生动物的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说。
职业摄影师王冀川也深有同感,他在阿坝州拍野生动物已有十几年。黑颈鹤、马鹿、赤狐、黑鹳、猎隼、金雕……这几年,他相机里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
这是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拍摄的一只藏狐追击草原雕(2020年12月1日摄)。新华社发(王冀川 摄)
最让王冀川痴迷的,是动物们身上不可思议的“灵性”:护崽的旱獭冒死赶走天敌狐狸,复仇的狐狸“爸爸”追击吃了小狐狸的草原雕,保护幼鸟的秋沙鸭群故意在远离巢穴的地方上下翻飞……
一些当地农牧民告诉记者,祈愿在这片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家园,万物生灵永享蓝天净土……
“萌兽”黄喉貂现身浙江九龙山,外形软萌可爱,竟然能猎杀野猪?你肯定不知道,在动物界中,竟然有一种人畜无害的小家伙,连野猪都可以轻易拿捏,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就在2022年5月份时,浙江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检查野外监控镜头时,意外发现稀有的黄喉貂!
黄喉貂是典型的鼬科动物,个头十分小巧,仅有五六公斤重,四肢短而有力,极其善于攀爬,外形看上去有些像狐狸,通体的毛发颜色为黄色,但头、尾和四肢则是黑色的,看上去十分软萌可爱。而由于黄喉貂极爱吃蜂蜜,它们还常常被人称为“蜜狗”。
不过,如果你以为,黄喉貂就是看上去这般软萌无害,那你可就错了。
因为,黄喉貂是肉食性动物,攻击性很强,甚至还被网友赐名“鼬科之狼”,让人难以置信。
那么,黄喉貂到底有多厉害呢?
据《黑龙江旅游记》上记载,曾经有几只黄喉貂组队猎杀狍子,它们相互合作,团队分工明确,最终成功猎杀了袍子。
而且,这种攻击体型是自己数倍的动物,可不是黄喉貂偶然的行为。
比如,在2014年11月17日,四川青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就发现过一只受伤大熊猫,被认为是被黄喉貂围攻所致。
由此看来,这些黄喉貂极为擅长组队攻击大型动物。当然了,很多朋友可能会认为,狍子和大熊猫之所以会败于黄喉貂之手,是因为它们的攻击性并不强。
但你绝对想不到的是,黄喉貂还能捕杀凶狠的野猪。要知道,普通人在突然看到野猪时,都多半会吓尿,黄喉貂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要说明的是,正是因为黄喉貂是群居性动物,它们擅长配合,会互相交流经验,所以,它们的智商是很高的。
所以,黄喉貂知道成年野猪的攻击力,远超其他动物,一般也就不会浪费时间在成年野猪身上,而是转向攻击较弱的幼年野猪。最后,凭借黄喉貂超强的团队合作,它们往往都能得手。
不过,除了黄喉貂,其实还有一种动物与它有些类似,都是典型的“以小搏大”。而且,这种小家伙也是鼬科动物,它就是伶鼬。
伶鼬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北黑龙江等地,身体长四肢短,长相十分可爱讨喜,夏季背部棕色,冬季通体白毛,有了这样的毛色,伶鼬可以轻松在野外实现伪装,进而躲过天敌的袭击。
但与黄喉貂不同的是,伶鼬不是群居动物,它们捕食只能靠自己。在面对体型较大的动物,比如野兔、野鸭时,它们会想办法与对手周旋,然后找准时机一击致命。
只是,由于它们体型只有巴掌大小,捕杀这些动物后,往往一顿吃不完,所以,它们还会把剩下的猎物藏起来,下次再吃。
由此可见,在自然界里,讲究优胜劣汰,黄喉貂与伶鼬这类动物虽然体型小,但它们利用好了自己擅长的生存方式,所以才能存活至今。
不过,很多朋友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此次黄喉貂现身浙江九龙山,会引起这样大的关注呢?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现在随着森林的减少,黄喉貂生活区域被迫缩减,整体数量比较稀少,野外发现的概率很低。
而且,一些捕猎者为了黄喉貂的毛皮,会偷偷对它们进行猎杀。再加上食物减少,更造成黄喉貂种群数量的降低。在几年前,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几乎是不可能见到黄喉貂的。
所以,在这里能发现黄喉貂的存在,这直接说明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政策逐见成效,野生动物
广东河源发现“寿鸡”,身子粗笨,行踪却很隐蔽,遇危险会干傻事位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北部的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粤北九连山脉上,四周山峰连绵,溪流众多,区内植被覆盖率高。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得保护区内非常适宜各种野生动物生存,单是哺乳动物记录在册的就有20多种,鸟类53种,它们在这里得到了很好地生存和繁衍。
近日,科研监测团队在整理上半年红外相机所拍摄到的画面数据时,惊喜地发现架设在保护区核心区域的红外相机,拍到了黄腹角雉的画面。
这一发现,让当场的工作人员都兴奋了起来,因为这也是在河源市境内首次拍到了黄腹角雉这种鸟类的活动影像。只见在一处山坡上,一只黄腹角雉突然出现在了镜头前,身上的羽毛十分艳丽,但样子显得有些呆头呆脑。
它从镜头前走过,神态悠然自得。自从2021年开展野外红外相机监测以来,这次拍到了黄腹角雉算得上是一次重大的发现,因为它非常珍贵,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它在保护区内出现,说明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黄腹角雉雄鸟艳丽,有“寿鸡”之称
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等南方省份里面。它们一般栖息在海拔600-1800米的山林里面,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喜欢在温暖湿润的地方生存,尤其是林下植被茂密,拥有众多遮蔽物的地方,是黄腹角雉常出没的地区。
在雉科里面,黄腹角雉绝对算得上是最艳丽的一种,不过仅限于雄鸟。黄腹角雉的性二态十分明显,雄鸟体背的羽毛为栗褐色,有淡黄色圆斑,圆斑周边还有一圈黑缘。体腹部的毛发为棕黄色,因此得名“黄腹角雉”。
雄鸟的长相很艳丽,除了身上的羽毛华丽多彩之外,脑袋上还会长出栗红色的羽冠和蓝色的肉角,而它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脖子前面会有一面长长的肉裙。
肉裙上有翠蓝色和朱红色装饰条纹,这些条纹远看上去像是一个繁体的“寿”字,因此在广东一些地区,习惯将它们称为“寿鸡”。
又因为这一特征看上去就像是一条五彩斑斓的绶带,这种鸟在古人的眼中被视为吉祥的意思,因此也习惯称其为“吐绶鸟”。
相对于雄鸟的艳丽无比来说,雌鸟就显得非常“朴素”了,基本上就是通体棕褐色,上面有一些斑点。
身子粗笨,不善飞翔,行踪却很隐秘
黄腹角雉在鸟类里面,算是体型中大的,成年之后体长有50-65厘米。作为一种雉鸡,可能很多人也都猜到了,它们并不擅长飞翔。
黄腹角雉的身体比较粗笨,飞翔能力比较弱,所以日常它们一般多在地上跑,这也是为何它们喜欢林下植被茂密区域的原因,因为在这类环境下,更方便于它们躲藏和逃跑。
黄腹角雉的胆子很小,反应也比较迟钝,但天敌又很多,比如豹猫、黄喉貂等等,都能轻松猎杀它们,所以黄腹角雉平日里的行踪非常隐秘,轻易不露面。
平日里黄腹角雉多在地面上觅食,采食一些植物的根茎、叶子、花朵、果实、种子,也吃一些白蚁、昆虫等小动物。不过到了晚上,为了防备地上的一些捕食者,黄腹角雉会跑到树上去过夜。在下雪天或者下雨天里,它们也会多待在树上,包括在树上取食。
黄腹角雉的粗笨还体现在它们的筑巢能力上,多数的鸟类,都是自然界里的工程师,巢穴建造地一个比一个漂亮。不过黄腹角雉却例外,它们的巢穴十分简陋,而且结构松散,仅有一些树叶和苔藓简单堆积而成,很容易就遭到破坏。
比如松鸦,就会主动去破坏它们的巢穴,摔烂其鸟卵。根据一项调查研究发现,黄腹角雉的巢穴,有48%都是被其他动物破坏掉的。
“呆若木鸡”,遇到危险会干出傻事
我们常常用“呆若木鸡”来形容痴傻发愣,或者是因为太过恐惧和惊吓从而导致愣在原地的样子,黄腹角雉就是典型的“呆鸡”。
它们身子粗笨、反应迟钝,当听到周围有异常响动的时候,大多数的动物之一反应就是赶快逃走。而黄腹角雉则不然,它们会先站在原地东张西望,先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好奇心十分重。
然而自然界里危机四伏,逃生的机会往往是一刹那,黄腹角雉的这种习性,很容易就让它们被其他动物所捕食掉。
除了好奇心重之外,黄腹角雉还有一个更令人“窒息”的操作,那就是当危险逼近它们已经来不及逃跑的时候,会一头扎进草丛里面,然后身体还露在外面。就像掩耳盗铃一样,认为自己脑袋藏进去了,看不到对方,对方也看不到自己,简直傻到家了。
尽管黄腹角雉如此胆小蠢笨,但它们在“对内”的时候,却表现得很强势。它们有着很强的领地意识,尤其是在 *** 期,雄鸟会占山为王,划分出各自的领地,每天“嘎嘎”叫,宣示着自己对领地的拥有权。
雄鸟脖子前艳丽的肉裙,在求偶期的时候就会发挥出其作用。雄鸟在向雌鸟表白的时候,会面对它呈蹲伏状,把自己艳丽的肉裙展示出来。
如果雌鸟有意,就会投以炙热的目光,紧紧盯着雄鸟。而感受到被注视之后的雄鸟,会变得更加兴奋,卖力地炫耀自己,以完成整个求偶过程。
一般来说,年轻强壮的雄鸟会受到青睐,它们的肉裙也更艳丽好看。而年老体衰的雄鸟,则不会有雌鸟看上它们,更别说有能力争地盘了,因此它们会变为“流浪汉”。
关注我,交一个懂动物的朋友。
东北又发现神兽了!浑身雪白看起来像“傻狍子”,它究竟是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在东北发现的“神兽”还真不少,比方说前段时间,在东北发现了极其罕见的黄喉貂,而且还是一只浑身雪白的黄喉貂,这是基因变异后的产物,要比正常的黄喉貂还要稀有和珍贵。
近日,在东北又发现了一只神兽,这只神兽,同样是浑身雪白的,当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中的工作人员,在巡逻的时候发现它时,这只神兽正趴在草地上休息,看起来非常惬意。
那么,东北新发现的这只神兽,又是什么呢?
一开始,工作人员还以为发现了一只白色的小鹿,不过随后仔细辨认,却发现这只趴在草地上的白色神兽,看起来“傻乎乎”的,和东北的狍子很像。
最终,经过确认,这只白色的神兽,真的是一只野生的狍子,只不过,对比其它的狍子长着草黄色的皮毛而言,这只狍子却是雪白色的,这也让它显得更为特别。
那么,什么是狍子呢?这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食草动物,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在过去,狍子曾经分布非常广,只不过后来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如今在野外,野生狍子也是难得一见了。
从外形来看,狍子作为一种中小型的鹿类生物,它们的确和我们熟悉的鹿长得很像,只不过,狍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它们的 *** 是白色的,这也成为了狍子的辨认方式之一。
在2000年之前,狍子还不是保护动物,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狍子被猎杀,它们也成为了我国北方地区,被人为猎杀数量最多的动物,当然,人们去猎杀狍子,主要是为了吃肉,在20多年前,在我国北方地区,可是有着很多专门卖狍子肉的餐馆。
此外,狍子数量越来越少,还与它们“傻乎乎”的有关,在民间,人们称呼狍子,最喜欢叫它们“傻狍子”,因为狍子非常胆小,而且反应非常慢,但它们遇到危险的时候,经常会“掩耳盗铃”,就是自己将头埋进雪地里,认为自己看不到对方,对方也就看不到自己。
而这对于猎人来说,却是捕杀狍子更好的时机,所以,每年东北下了大雪之后,都会有很多猎人,专门去山里“捡”狍子,因为得来全不费力气。
同时,作为一种食草动物,狍子在自然界中,也是存在着很多天敌的,自然时间久了,再加上栖息地环境破坏、人为猎杀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原本在我国数量非常多的狍子,也就变得很罕见了。
那么,这一次东北发现的白色狍子,它又有何特别呢?
在自然界中,正常情况下的狍子,它们的外观颜色仅有一种,就是上文中我们提到过的,主要皮毛颜色以草黄色为主,但是,在自然界中,也会有一些动物存在着基因突变的情况,这就会导致一些动物,会患上“白化病”。
而这一次在东北发现的白色狍子,它事实上就是患有白化病的狍子,包括上一次在东北发现的白色黄喉貂也是如此,它们都是因为基因原因,成为了种群中的“异类”。
相对于其它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外形和同类存在着较大差异的动物而言,患有白化病的动物,除了个体颜色不同之外,身体结构等其它方面,都是没有任何差异的,而且同样具有繁殖能力,这也意味着,如果一个地方白化动物很多,那么,时间久了,是有可能会形成白化动物种群的。
比方说在我国神农架地区,就有白熊的存在,而且迄今为止已经目击到了多次,而且时间跨度很长,这些都意味着,白熊在当地,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种群。
那么,为何民间会喜欢将白化动物称作“神兽”呢?说起来,这其实是因为在过去,人们对于白化动物形成的原因不了解,看到这样浑身雪白的生物,就会觉得它们非常特别,再加上白化动物数量稀少,平时很难得一见,自然,也就会认为,这些白化动物都是“神兽”了。
当然,如今伴随着科学的发展,白化动物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已经搞清楚了,主要是因为体内基因缺陷,导致黑色素无法正常形成,一般都是因为动物体内缺少络氨酸酶导致的。
而且不止是动物,事实上在人类之中,也有不少白化病患者,形成的原因,都与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有关。
保护中华秋沙鸭给力,吉林省又上央视啦转自:央视网
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距今已生存一千多万年,被誉为“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全球现有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不足3000只。吉林长白山是中华秋沙鸭的重要聚集地。近年来,吉林长白山中华秋沙鸭保护地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举措,为中华秋沙鸭撑起了“保护伞”。
度身定做人工巢穴,解决“产房紧张”问题
中华秋沙鸭作为生物多样性旗舰物种和区域性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对栖息地生境要求极为苛刻,喜欢在水质清澈、巢址丰富、食物充沛且人为活动干扰少的环境栖息繁殖。
从每年3月中旬开始,中华秋沙鸭进入繁殖期,中华秋沙鸭不会筑巢,只能选择天然树洞当做巢穴,而树洞必须要符合中华秋沙鸭的身形,过大或过小都不行,位置又必须在水边。
现成的巢穴不好找,自己又不会筑巢,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中华秋沙鸭的“住房紧张”。近年来,在长白山中华秋沙鸭保护地,工作人员为中华秋沙鸭度身定做了71个仿真人工巢穴,解决鸭妈妈“产房紧张”的问题,目前,这些人工巢穴基本上都住进了中华秋沙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防天敌威胁 树上箍铁皮包塑料布
中华秋沙鸭从孵化到生长,经常会遭遇天敌的威胁。在鸭宝宝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除去鸭妈妈的言传身教外,长白山中华秋沙鸭保护地的工作人员也在全程暗中助力,帮助鸭宝宝茁壮成长。
秋沙鸭天敌有青鼬,还有松花蛇。青鼬上树的能力相当强,到顶上以后把母鸭子就给吃掉了,这一窝蛋就寡了。松花蛇上去以后它专门吃蛋,这窝蛋它要给吃了,鸭子今年也就白忙活了。中华秋沙鸭的天敌同样属于保护动物,如何既不伤害秋沙鸭的天敌,又能够保护好秋沙鸭,这成为了保护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护区内的工作人员,将凡是挂上人工巢穴的树木,离地1米高处,都箍上了一圈光滑的薄铁皮,或者是包上塑料布,甚至还安装了防蛇刺网,这是工作人员保护中华秋沙鸭采取的土办法。根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措施,可以对黄喉貂、松花蛇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
防止食物不足 定期向河流中投放小鱼
眼下是中华秋沙鸭幼鸭破壳的高峰期,中华秋沙鸭幼鸭在破壳后的24小时,就会在鸭妈妈的带领下,从巢洞中跳出,进入溪流中生活,这就是中华秋沙鸭的“跳巢”。
随着幼鸭的“跳巢”成功后,鸭宝宝就会跟随鸭妈妈进入附近的河流,河流是中华秋沙鸭的安全地带,也是它们的觅食场所。“下河之后,小鸭子会在鸭妈妈的带领下进入河流的浅滩,那里有一些小型的幼虫,可以让刚刚出生的中华秋沙鸭进食。等中华秋沙鸭再大一些后,鸭妈妈会教给它们如何捕鱼。”长白山中华秋沙鸭保护地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了解,中华秋沙鸭跟随妈妈100天左右,就可以自己捕鱼生存了。近年来,随着中华秋沙鸭数量的增多,为了防止河流食物不足的情况出现,工作人员还会定期向河流中投放小鱼,以保证食物充足。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于洋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凶猛!“食肉兽”黄喉貂首次现身武夷山,野猪都怕它,如何击杀?中国是世界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居世界前列。这也说明了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稳定生物种群数量或者提升更多的野生动植物的增长。
当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付出的确也不少,无论是从植树造林,还是建立自然保护地,甚至对所有的生物种群进行保护,在全球中国称保护力度第二的,可能还没有哪个国家敢称之之一。
所以,中国的野生动植物增加是必然的趋势。包括在2021年,我国云南地区发现了世界上可食用蘑菇大约有2000种,其中有600种在云南。所以,这也算是云南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成果,当然,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并不是具有“动植物王国”称号的云南,而是说的我国另外一个地区,出现了罕见物种,它被称之为“杀猪手”、“食肉兽”,到底是什么呢?哪里发现的呢?
这次发现的“杀猪手”、“食肉兽”是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地处福建省北部,与江西省交界处,该公园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该区域的野生动植物也非常地丰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植被类型,有高等植物269科2799种,有野生脊椎动物5纲35目125科332属558种。所以从这个数量来看,该区域出现大规模的野生动植物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不过这次看到的“杀猪手”、“食肉兽”物种,的确比较罕见,是首次在该地区出现,也就是之一次出现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地区,这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人员在收集鉴别红外相机数据时,意外发现的该物种,那就是我们说的“黄喉貂”,黄喉貂总计有10个亚种群体,我们也称之为“青鼬、蜜狗、黄腰狸、黄腰狐狸”等等,在我国南北地区都有分布,该生物体长56-65厘米,尾长38-43厘米,体重约2-3千克,虽然从数据上来看,该生物的确非常小。
但是这种生物的捕食能力非常地强,是一种极其凶猛的物种,“杀猪手”的名号就是因为它具有捕食野猪的能力,所以“小”而“凶悍”,并不是浪得虚名的。我们先看看这种生物到底哪里凶悍,为何能够击杀野猪?
黄喉貂主要栖息在各种林区,并且善于将巢穴修建在树洞或石洞中,以晨昏活动为主。白天也能看到,主要是自己的捕食活动问题较多。该生物更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攀缘树木陡岩,行动敏捷,它的大小犹如小狐狸一样,四肢虽然短小,但却强健有力,最厉害的无非就是它的“趾爪”了,前后肢各有5个趾,虽然“趾爪”不是很长,但是趾爪粗壮弯曲而尖利。
所以只要攻击了,它的趾爪可以直接深入其他生物的体内,甚至可以将其“锁喉”,这就是它的致命影响。
并且,这种生物本身具有行动敏捷的特点,所以完全是可以避开其他生物的影响,这就是“利器”、“敏捷”、“体小”结合一生带来的好处。从昆虫到鱼类及小型鸟兽都在它的捕食之列,除此之外,就算是大型的野鸡类,如环颈雉、勺鸡、白鹇等也是它的对象,同时,它们还可合群捕杀大型兽类,如小麂、林麝、斑羚。而最为关键的就是还能捕杀野猪,这个可能是很多人难以想到的。
野猪就不用说了,自从成为我国保护物种之后,在我国不少区域都已经出现了泛滥,什么“农民辛苦一年,野猪一夜毁完”、“打也不敢打,防也防不住”等消息是连续不断,并且近些年来,野猪对人的攻击也在不断升级之中。
例如:四川理塘一起野猪伤人致死的事件,一位藏族村支书在巡山的时候被野猪攻击因为失血过多而不幸殉职了,河北几个村民遭到了一头野猪的袭击,有一个86岁的老人情况最为严重等等。
这都说明了野猪的泛滥已经出现了。的确,野猪的实力非常强大,比大多数肉食动物都很强,是什么因素呢?
之一、体型强大,比一般的猫科动物都大,并且它的天敌也不多,老虎,狼群在野外又比较少,所以其他生物很难威胁到它,使得它们的生存能力更强了。
第二、野猪獠牙非常强大,獠牙是它的秘密“利器”,在攻击其他生物的时候,可以直接致命,所以就算是猫科动物捕杀野猪的时候,偶尔可能也会遇到被“反击”的情况,并且难免不受到伤害。
野猪这么强大?黄喉貂是如何击杀野猪的?黄喉貂被称为“杀猪手”的确也是有办法处理的。黄喉貂捕食的时候,也会出现群体活动的情况,所以也属于“群体”捕食物种。但是,黄喉貂击杀的并不是体型较大的野猪,只能击杀小野猪。不过,就算是只能击杀小野猪,也能够控制野猪的数量,对于野猪泛滥的地区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保护黄喉貂也是有必要的,如果大规模地捕杀小野猪,不让其成年,也是一个好事情了。所以不要小看黄喉貂的实力,真的围攻,大部分的物种都很难抵御它们,这就是大概的情况。击杀野猪的秘密——依靠“强大的趾爪”,敏捷的行动力,实行围攻。
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紫貂:体长约40厘米,体重约1千克,尾长12厘米,寿命8-15年左右。属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耳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犬齿较发达,裂齿较小;上臼齿横列,内叶较外叶宽;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体毛柔软,无斑纹。前后足均5指(趾);爪锋利,不可伸缩。
紫貂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在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广泛分布于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
动物学史
学者们根据形态和露骨的研究数据,认为紫貂物种起源的中心地带为俄罗斯南部远东地区,但还没有明确的化石记录来支持这一假说。俄罗斯学者Rozhnov和中国学者李波均通过研究紫貂的基因序列,以及考虑到南乌拉尔是紫貂在更新世的冰期避难所,其针叶林一直保存在更新世期,由此得出推测:乌拉尔地区有可能是紫貂物种起源到扩散的地区。李波还发现紫貂与欧洲松貂(Martes martes)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貂属是从上新到更新世期间开始分化,古生物学研究的数据表明,最早的紫貂化石记录在更新世,但没有亚洲紫貂的化石数据,学者推测可能还会有更早的关于紫貂的化石记录。
形态特征
紫貂身长约40厘米,体重约1千克,尾长12厘米,寿命8-15年左右。身体细长,四肢短健,后肢比前肢稍长,前后肢均具五趾,还具有肉垫,弯曲的利爪有半伸缩性,十分锐利。非常适合爬树。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耳缘后方分层。眼睛大而有神,尾巴粗大而尾毛蓬松,约占体长的30-40%。尾毛蓬松。
野生的紫貂全身为棕黑色或褐色(家养的紫貂有黑、白、蓝、黄等颜色);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颏部被毛色调为带橙黄色的褐色;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冬毛致密,被毛丰厚,全身毛被呈棕褐色,胸部、腹部及体侧色泽一致,白色针毛散布于全身
栖息环境
紫貂主要生活在海拔800-1600米的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地处北纬41°以北。大兴安岭和部分小兴安岭及阿尔泰山,属于亚寒带针叶林地带,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之间,山势绵亘蜿蜒,溪流密布如网,河流两岸植被丰富,林木茂盛,气候寒冷,为典型的雪林气候。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属于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海拔高度1000-1600米左右,气候因距海洋较近,比较湿润凉爽,植被异常丰富,有较大的乔木红松、白松、杉松等,还有栎、椴、桦、柞、榆和槐等树种,灌木林和其他植被也比较丰富。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种群。
生活习性
紫貂善于攀树,行动敏捷灵巧,活动于密林深处。筑巢于石缝、树洞及树根下;通常营定居生活,但因食物的丰度和气候变化而常游荡迁移,亦常住简单的临时休息的巢穴。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昼夜均能活动觅食,但以夜间居多。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活动范围在5-10平方公里之内。多在地上捕捉猎物,攀援爬树也很灵活。冬季食物短缺时,就迁移到低山地带,待天气转暖时再返回。
紫貂在地面行动时的步态主要有小步跑和跑跳步两种,行进中总是跑跑停停、边嗅边看,有时昂首向四周张望。捕食和避敌的时候则连跑带跳,一般纵跳可达30厘米左右,也有人认为它可以跳到2米远。它的足迹在深雪中为一个深窝,在略覆薄雪的冰面上可以看到清晰的爪痕。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食物以小型鸟兽为主,亦采食昆虫及松籽、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以松鼠、花鼠、田鼠、姬鼠、鼠兔、野兔、雉鸡、松鸡、小鸟、鸟卵和昆虫等为食,有时也捕鱼,采食蜂蜜、各类坚果和浆果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芬兰、日本(北海道)、韩国、朝鲜、蒙古、波兰、俄罗斯联邦。
中国仅见于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岭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的长白山和辽宁的桓仁县境内气候寒冷的林海雪原中,以及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地等,呈间断性分布。
繁殖方式
紫貂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了雌兽生育儿女时在石堆或树洞中筑窝外,其它季节都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常以石缝、石洞、石塘、树洞等作为临时住处,洞内干净、清洁,还分为仓库、厕所和卧室等,卧室呈小圆形,直径20-25厘米,里面铺垫有草、鸟羽和兽毛等,洞口常有入口与出口之别,活动范围一般在5-10公里左右。
在春季有假 *** 现象,真正的 *** 交配期是6至8月间。雌貂妊娠期约229-276天,受精卵有滞育期,至翌年2-3月间才能着床发育。紫貂每产2-4仔,但1-3仔居多。据饲养观察,3-6岁的母貂产仔率更高,7-10岁的雌貂仍有产仔能力。雄性约3岁半性成熟,雌貂要早些。寿命为16-18年。
种群现状
在动物园人工繁殖养紫貂的不多。1957年中国吉林特产研究所开始进行笼养紫貂繁殖试验,先后多次共引进野生紫貂250余只,这些野生种貂主要来自长白山区,于1965年获得笼养繁殖的后代;1963-1967年由黑龙江省横道河子野牲饲养场引进8只小兴安岭紫貂;1972年又引进2只新疆的阿尔泰紫貂,并于20世纪80年代又连续获得了阿尔泰紫貂和长白山紫貂的杂种后代。吉林特产研究所的笼养紫貂繁殖群已达500多只。
由于紫貂的繁殖力不算太强,加上长期大量猎捕,以及大面积采伐森林和喷洒鼠药所造成的污染,使其数量锐减。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貂皮收购记录的分布来看,大兴安岭紫貂产量约占总收购量的10%;长白山紫貂产量约占30%,主产区为中国吉林省抚松、长白、蛟河、敦化、安图、和龙等县和黑龙江省五常市;小兴安岭紫貂产量占总收购量的60%以上,主产区是尚志、方正、延寿、宁安、海林、林口、依兰等县及伊春市。新疆阿尔泰紫貂的产量未作统计。根据貂皮收购资料估计,若猎捕率为25%-30%,则中国东北紫貂资源储量约6000只左右。
在紫貂中国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黑龙江的呼中、汗马、诺敏河、洪河、山河、镜泊湖、丰林、龙凤湖和吉林长白山老向顶子等自然保护区。
保护措施
1、加强保护,因貂皮价值很高易受盗猎,对紫貂保护来说严格执法尤其重要;
2、加强其栖息地保护。中国虽无专为保护紫貂建立的保护区,但紫貂资源较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应列入紫貂专项管理计划,以保证紫貂种群的恢复;
3、可考虑在原有紫貂分布而且栖息条件适宜的地区有计划地进行重引回项目,以利种群恢复;
4、发展紫貂养殖事业,解决市场对紫貂的需求,并有利于野生种群的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 )一级。
致危因素
首先,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紫貂的毛皮资源,偷猎者对紫貂进行大量捕杀,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其次,由于紫貂的生境受到破坏,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影响到其生存,例如1987年中国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对东北地区紫貂的生存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经济价值
紫貂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动物,其毛皮的光泽度和柔软度都具有明显优势,其绒毛细密且丰厚,针毛长短适中,皮板坚韧且轻薄,暖和又轻便,主要用来 *** 大衣、衣领、帽子、围巾等,在世界毛皮交易中售价较为昂贵,有着“裘皮之冠”和“软黄金”的美誉。中国《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将其列入毛绒皮产品特种动物,但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禁止私人饲养。
生态价值
野生紫貂在自然界会捕食大量的鼠类,对农林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益处。
毛皮贸易
中国:古代中国曾把紫貂皮作为东北特产向中原王朝进贡。据《汉书》《晋书》《三国志》《辽史》等史书记载,乌桓朝贺东汉朝廷,便进贡大宗貂皮;辽东太守一次赠予孙权貂皮千张;渤海国以貂皮进贡唐朝,且作为礼品由使臣带给日本;辽国开泰七年,铁骊等五国部岁贡貂皮六万五千张。满族建立清政权后,明令向猎户征收紫貂皮供御用。据《吉林外记》载,一次岁贡貂皮就达二千六百张。“冬时供御用裘冠,朝廷王公大臣也服之,以昭章乐。”
俄罗斯:西伯利亚为世界著名的紫貂产地,依托西伯利亚丰厚的毛皮资源与西欧庞大的毛皮消费市场,毛皮贸易成为俄罗斯向西伯利亚拓展殖民地的重要形式。俄罗斯紫貂皮自1928年开始成为裘皮市场上的名贵品种。1941~1989年野生紫貂皮产量逐年上升,2000年后国际裘皮拍卖市场中来自俄罗斯的野生紫貂皮约30~40万张。
相关典故
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其中的“貂皮”即为紫貂皮,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紫貂资源丰富。
狗尾续貂:在中国古代,皇帝的侍从都喜欢将貂的尾巴作为帽子的装饰,但由于官职滥任、人人效仿,导致貂尾紧缺,就出现了用狗尾巴代替貂尾巴的现象,以此讽刺朝廷任意授官。也可称作“貂尾不足,狗尾来续”。
中国清朝时期,流传着一种说法:“头品玄狐二品貂、三品四品穿倭刀”,其中的“貂”指的就是紫貂毛皮制成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