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国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谓“除夕”。
晋代官吏周处《风土记》中即有“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的记载。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
苏轼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举杯互敬屠苏酒”,这一杯酒倾注了这一年来的思念,在举杯碰撞中诉出了心中的感慨,祝福来年一家人更和睦安康。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即便在交通便利的今天,还是会有很多人不能回家过年,“故乡今夜思千里”,为他们祝福。
《共内人夜坐守岁》
南北朝·徐君倩
欢笑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挑喜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来。
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除夕夜过了五更就是新的一年,所以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鹧鸪天·丁已除夕》
宋·赵师侠
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
春见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
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
归欤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爆裂发声驱逐瘟神,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除夜雪》
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或纸画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水调歌头·除夕》
宋·李处全
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
团栾儿女,
尽情灯火照围炉。
但惜年从节换,
便觉身随日老,
踪迹尚沈浮。
万事古如此,聊作旧桃符。
任东风,吹缟鬓,戏臞儒。
韶颜壮齿,
背人去似隙中驹。
杯酌犹倾腊酒,
漏箭已传春夜,
何处不歌呼。
惟愿长穷健,命酹且欢娱。
团栾就是团聚,除夕夜是全家团圆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顿年夜饭又称“团年”。
《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除夕,是遥远的思念。此时此刻,万里未归人,唯将祝福寄屠苏。
《冬除夜书情》
唐·卢延让
兀兀坐无味,思量谁与邻。
数星深夜火,一个远乡人。
雁翥天微雪,风号树欲春。
愁章自难过,不觉苦吟频。
不管走的多远,家总是我们温暖的归宿。
《除夕》
清·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之一声。
守岁达旦之时,心里萌动一股活力,明年要与时俱进,创造人生的新辉煌!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古往今来,烟花与节日,烟花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历经千年风云变幻,烟花诗词菁华荟萃,灿若星辰。
几千年来,燃放爆竹驱邪避祸的古 *** 俗炸响在千家万户,融入于传统血脉,也构成了无数文学佳作的生动意象。在唐宋诗词作品中,诗人词家以“爆竹”入题,记新春习俗,写佳节热闹,表迎新喜悦,诉亲人思念,抒家国情怀,发人生感慨,而今吟唱再三,回味无穷。
近两年,随着雾霾天气的加重,国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也许会再也看不到那美丽的烟花,听不到哪阵阵的鞭炮声,现在请在诗词欣赏那美丽的烟花吧!
早春
唐-来鹄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偏憎杨柳难钤辖,又惹东风意绪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面朝东方,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中国民间风俗画卷。
荆州
宋-苏轼
残腊多风雪,荆人重岁时。
客心何草草,里巷自嬉嬉。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
故人应念我,相望各天涯。
浣溪沙
宋-向子諲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瞳瞳晓色上林庐。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青春不染白髭须。
鹧鸪天(丁已除夕)
宋-赵师侠
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
春见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
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
归欤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一翦梅
宋-韩淲
醉倒城中不过溪。溪外无尘,惟掩柴扉。
水浮桥漾翠烟霏。一片闲情,能几人知。
留饮君家絮帽敧。爆竹声中,万事如斯。
梅催春动已熹微。尔既能来,我亦何疑。
乙亥岁除渔梁村
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除夜
宋-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逆浪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赠放烟火者
元-赵孟頫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绣衾·辛丑元日
元-邵亨贞
门前爆竹儿女喧。野人家、时序尚然。
尽说道、春来好,老来人长怕换年。
东风到底无崖岸,也殷勤、相过小园。
之一是、朱颜改,纵花开。
爆 竹
明-黎淳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习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烟火戏
明-瞿佑
天花无数月中开,五采祥云绕绛台。
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
怒撞玉斗翻晴雪,勇踏金轮起疾雷。
更漏已深人渐散,闹竿挑得彩灯回。
诗作以壮丽的画卷,揭示了烟花在华夏民俗中的核心地位。
教门新年词
清-谢文翘
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
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天安门看焰火
近代-谢觉哉
灯光灿烂照宽衢,掩映红旗舞且歌。
无数火星如网散,人间原自有银河。
今天是除夕,2019年走到了最后一天,辞旧迎新之际,总会有许多感触。
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你是否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是否还一个人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一个人度过?是否远离家乡千万里,望月思乡?……
每个人的除夕之夜都不尽相同,也许,你会在诗词中找到和自己最近的那一位。
隐娘分享9首古诗词,带你走进古人的除夕之夜。
- 除夕之夜,高适在旅馆里思乡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一年的除夕之夜,高适离家千里,当他躺在旅馆的床上时,却怎么也睡不着。家里的人一定在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吧,到了明天,就又是新的一年了。
过年意味着又增加了一岁,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于长大,已过中年的人则很可能痛感白己正在走向衰老,正如此诗中的高适。
、
- 除夕之夜,陆游在灯下写桃符
《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这个除夕之夜,北风吹雪,一直到四更天,陆游桌上放着半盏屠苏酒还没有喝完,原来,他一直就着灯亮,在写桃符。
桃符: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春节,也许是中国更具有仪式感的一个节日了。认真写桃符的陆游,也在认真的对待岁月。
- 除夕之夜,崔涂漂泊在外,备感孤独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崔涂避难巴蜀时,心情惨淡。家人远在千里之外,此时,僮仆反而成了至亲。
在除夕之夜,总有人在外漂泊,只愿岁月恒暖,让我所牵挂的人,能好过一些。
- 除夕之夜,吴文英雅趣赏梅花
《思佳客·癸卯除夜》
宋·吴文英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
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这一年的吴文英,日子颇不宽裕,无法换新衣,没钱买酒喝,怎么办呢?诗人雅趣非常,他折了些梅花,一边欣赏,一边度过这漫漫的除夕之夜。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即使没有钱,过年时,也尽量把自己打扮得整洁一新,让自己快快乐乐的。因为人生,总会有希望。新的一年,希望就在路上。
- 除夕之夜,陈师道与友人喝酒起舞
《除夜对酒赠少章陈师道》
宋·陈师道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陈师道的人生,很不顺利,一直未曾得志,生活潦倒。
这一年除夕之夜,与友人开怀畅饮,酒酣耳热之后,想起自己的遭遇,不尽感伤。
可他又对友人说,要不,我唱歌,你来起舞吧,我们一样,都这么潦倒无着。
人生的失意总是多过得意。当身处低谷时,还能像陈师道这样,自嘲一番,也是不错。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如果能这样面对再坎坷的人生,日子也会好过很多。
- 除夕之夜,戴复古洒扫庭除,燃爆竹,准备守岁
《除夜》
宋·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这是一个热闹的除夕之夜。诗人洒扫庭除,祭祀祖先,准备新年。生盆烈火放爆竹,守岁筵席开了,给长辈或祖先拜贺。
村里的老人家说,今年的收成一定很好,你看,那三冬的雪,还未消融。
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进入腊月,中国人就开始忙了。
中国人相信,热热闹闹,好好地过一个欢快的春节,是一年好运的开始。
- 除夕之夜,朱淑真感慨时光流逝
《除夜》
宋·朱淑真
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
椒盘卷红独,柏酒溢金杯。
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
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
除夕之夜,朱淑真说:不要感叹时光的流去,你看那春天不就要回来了吗?
有人惧怕冬日的严寒,可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晚吗?
不论何时,请对未来充满希望。看那火红的梅花开满枝头,看那青翠的芽儿钻出土壤。希望,永在人间。
- 除夕之夜,戴叔伦在旅馆独对寒灯
《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一年的除夕之夜,戴叔伦寄居在石头驿中,对着旅馆寒灯,感慨不已。
在万家灯火之时,家家团聚,唯有诗人,独对着旅馆的寒灯。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句,道尽漂泊在外游子的愁苦和无奈。
在外的游子呀,如果你能回家,请陪陪爸妈;如果你不能回家,请好好照顾自己,以待来日。相信,来日可期。
- 除夕之夜,白居易思念弟妹
《除夜寄弟妹》
唐·白居易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除夕,是一家人团圆的时节,可是,白居易和弟妹流离东西、分散各地,在这个最该团圆的日子无法团圆。
想到自己也日渐消瘦,旧年一去,新年又到,不禁愁思。
可白居易也是乐观的,他说,我们早晚会相聚在一起的。
兄弟姐妹,天各一方;亲人朋友,一年难得见一面。那么,不如各自保重,以待来日的相见。
正如苏轼所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除夕来了,一年走到了尽头。
过去的一年,不管你是愁苦还是欢乐,隐娘祝你来年展笑颜;
过去的一年,不论你是顺利还是坎坷,隐娘祝你顺利一整年;
过去的一年,不论是你孤单还是无人伴,隐娘祝你来年有人爱,有人诉。
过去的一年,带着不舍走了,新一年,带着希望走来了。
对未来更大的慷慨,是把一切奉献给现在。
隐忍愿你每个除夕夜,都是欢声一片,幸福万年!?
共享除夕里的美好诗篇 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佳节唯宜饮”,“聊持一樽酒”。每个节日都是一壶醇香的陈年老酒,在春花秋月的滋养中保持温暾,在诗酒年华的故事里沉淀香气。元旦刚过,学者陈树千撰写的《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一本有关中国传统节日古诗词的汇编,精选自《诗经》时代至清朝灭亡2000多年间220余位古人创作于节日期间的诗词歌赋近300首。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光明悦读版邀请本书的作者和编辑,带领读者聆听古人在节日里的慷慨之歌,品味那温暾醇香的陈年老酒。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时间在毫无温度中默默流淌,不为风月,不为悲喜;时节却有冷暖,自然万物随着时序推移而生、长、熟、落,变换着生命的色彩。“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佚名《明月皎夜光》)。当时间链条上那些与四时交替、生命轮回相关的日子印入人们心里,被拣选,被认定,于是没有温度的时间点,便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与使命,升格为人类时间轴上的节点,成为具有特殊名称、特定活动与特别情感体验的节日。
节日源于生活在漫长农耕岁月里的先民对自然的感恩、对生命的崇拜、对未知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当人的意识逐渐增强,一些历史人物渐渐融入节日,被赋予了祭奠对象的主角光环,节日也从原始崇拜的神秘走向人文精神的真实。特别是唐代以后,虽节日的古老禁忌尚在,但大多完成了世俗化、娱乐化的转向,元日爆竹阵阵、元夕烟花漫天、人日剪彩人胜、立春执鞭打牛、花朝扑蝶、上巳祓禊、寒食放飞纸鸢、清明游春踏青、端午龙舟竞技、七夕庭中乞巧、中秋阖家赏月、重阳登高饮酒、腊八赠粥、冬至拜谒、除夕一家老小围炉夜话、守岁熬年,宴饮、欢笑、祝福,节日披上了鲜艳亮丽的外衣,洋溢着生活的热情,在世代中国人的操持之下,展示着和谐、圆融的审美趣味与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人们也在节日中感受自然的力量,体验世态人情,或欣喜或叹惋,胸中涌动着的情感与眼前的景物交织,落笔成文便成了千百年浅吟低唱的辞章。
一夜连双岁,除夕不同吟
在五彩缤纷的中国传统节日中,作为春节前奏的除夕,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极为重要。除夕是旧岁、新年交接的节点,一夜连双岁,国人一向看重除夕,赋予它辞旧迎新的文化内涵。除了纪念先祖、阖家团聚、祈福迎祥等节俗,除夕还有一种诗意的打开方式,文人墨客拈韵赋诗,将岁暮之时的情绪、感悟与哲思倾注笔端。
除夕,又称“岁除”“除岁”,为岁末除旧布新之时节,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诗经·唐风·蟋蟀》中“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是有关“除岁”最早的记载。至晋朝时,已有守岁之俗,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荆楚岁时记》亦曰:“岁暮,家家具肴蔌,谓宿岁之储,以迎新年。相聚夜饮,请为送岁留宿岁饭。”由于除夕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所谓“月穷岁尽”,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节点,所以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除夕的“团年饭”“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不仅家人欢聚共宴,而且要将祖先请回团年——鬼魅逐出,天神送走,祖先请回,体现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团年饭后,长辈要给小儿压岁钱,这既是喜庆的贺岁之礼,也是长辈给予幼儿以保护力量。
除夕之夜,年尾紧接年头,既送旧又迎新,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在传统社会人们的时间观念中,更多的是时间转换阶段的危机意识,过节与度厄是融为一体的。人们以“达旦不眠”的方式,来表达对逝去光阴的留恋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早眠轻节序,垂老倦精神。半夜两年梦,孤灯千里身”(懒云上人《都门除夕》)中“半夜两年梦”句,尤见意深:只消“半夜”便做了“两年梦”,非常生动地道出了这一晚与往日夜间的大不相同之处。人们眼看一年匆匆过去,无限惜别,又期望来年,于是,既馈又别,既分又守,如此复杂的情绪融汇在当晚的活动之中。何况同处除夕,有人在家,有人在外,境遇不一,沉浮各殊,各有心事,各有感受,在此时节,自然容易触及诗人们的多端情怀。可以说,意味着生命流逝界碑的除夕晚上,最容易引发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所谓“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正是诗人们抒发感情最深最畅的时刻;“寒犹尽北峭,风渐向东生”,又值春风渐进之际,也最容易引发寂寞情怀:“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姚合《除夜二首·其一》)。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除夕诗词的更大特点是不着意雕琢,叙实写实。尽管词意平淡,但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故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徐君倩,最早将除夕守岁节俗写入诗里:“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挑喜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来”(《共内人夜坐守岁》),诗中描绘了夫妻二人甜蜜浪漫的除夕之夜。但诗人的境遇不同,诗作中守岁的场景也各不相同,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也不相同。
守岁是对新春的守望,对美好生活的守望。除夕之日,一般人家通常是放些爆竹,换上新的门帘窗帘,贴春联、门神等,并早早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锣鼓儿童声聒耳,傍早关门,挂起新帘子。炮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写就神茶并郁垒,细马送神,多著同兴纸。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明沈宣《蝶恋花·除夕》),全家高高兴兴地度此佳节,词用写实之笔,像话家常一般一气呵成,所写的即为中等或中等以下人家除夕之夜所呈现的欢忙景象。
农历过年,更高兴的自然是孩子,而老年人的欢乐,又往往通过儿孙辈的欢乐衬托出来。如范成大的《卖痴呆词》云:“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垂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信笔描绘,将节日夜间的别种欢愉,跃然纸上。欣欢之态中,反映了异常快慰的天伦之乐。
除夕是普天同乐的传统节日,达官贵人、宫廷内外也不例外。唐代诗人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诗“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表现当时豪门富室之家灯红酒绿的守岁情景。唐太宗李世民的《除夜》诗曰:“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守岁之人欢聚一堂,当杯中的酒饮尽、漏刻中的水滴尽,新的一年也随之而来。诗人按捺不住春心,看冰雪消融,看梅花飘落,眼前的景色仿佛都朗润起来。明代名臣于谦客居太原,除夕遇冷,作《除夜太原寒甚》:“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这是诗人写给自己的新春寄语,诗中难掩对春的希冀,也展示了诗人的阳光心态:春风就在不远处,待到晨光破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永怀难自问,此夕众愁兴
旧年年历上的每一个日子都镌刻着守岁人的过往,构成守岁人生命的一部分。在辞旧迎新的节点上,大多具有悲剧人格的古代文人,往往生发出诸多感慨,忆往昔,思未来,感叹人生。“士志于道”的初心与“著书都为稻粱谋”的现实、“为王者师”的豪情壮志与“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落寞,种种矛盾与落差之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古代文人较为普遍的生存状态。年终岁尾,当诗人们念起遭逢不利,难免生出愁苦、悲伤的情绪。
唐代方幹虽有清俊之才,却终不能仕,借《除夜》一诗抒发胸臆:“永怀难自问,此夕众愁兴。晓韵侵春角,寒光隔岁灯。心燃一寸火,泪结两行冰。煦育诚非远,阳和又欲升。”除了感叹世事,诗人也常在除夕诗作中感慨时间,这是除夕“岁穷日暮”的特殊性决定的。古代诗词中常以物喻时间,如流水、如白驹、如飞箭。宋代苏轼的《别岁》诗,借题发挥,堪称一首生命之歌,诗中流溢着对时光易逝的伤感和对生命短暂的困惑:“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故人如果远行千里,还要依依惜别、迟迟难行,何况人生别离一岁呢?可怕的是,人之远行尚可归来,而岁月的流逝却不能追回了。而其《守岁》诗又说:“欲知垂岁尽,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想到一年年地度过,重要的是不要将自己的心事、理想、愿望随意蹉跎。努力就从今夕开始,趁着现在自己还年轻,诗中充溢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宋代姜夔作《除夜自石湖归苕溪》,感叹人生起落:“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旧时曾作梅花赋,研墨于今亦自香。”拥有理想与气节的人,纵使遇到挫折,他们的内在精神也始终是积极向上的,诗人乐观地遵从内心,面向新春,面向未来。方岳的《瑞鹤仙·寿丘提刑》也写道:“莫道年华归也。是循环、三百六旬六日,生意无穷已也。”年复一年,最重要的是珍惜当下,不空虚度日,不蹉跎光阴,努力过好人生就从这个除夕开始。
除夕是时序自然更迭中极重要的一环,可除夕也提醒着人们年龄在不断地增长。宋代苏辙《除夜》就云:“老去不自觉,岁除空一惊。”年龄既反映时间的变化,也反映人生理上的变化。宋代梅尧臣《除夕与家人饮》有诗句“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个里催,清镜宁长好”,蕴含着时间与生命的哲学思考。伤老又是节日诗词中常见的主题,除夕过后,天增岁月人增寿,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这却是百般无奈之事,于是有“少时守岁喜蹁跹,老境衰颓只益眠”(宋姜特立《六十七守岁》)。唐代白居易《除夜》曰:“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诗人无意守岁却抱病难眠,节日与病恙的双重作用,强化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敏感体验。
故乡今夜思千里
除夕之夜,最温馨的事莫过于与家人、爱人守岁熬年。然而,人生多有离别苦,千家万户的团圆日,总有人迫于生计行走在路上,总有人沉浸于亲友至爱不能相伴。如果这时正在归途之中,却耽于旅舍;或者外出远行,而偏阻于旅店,甚至阴阳两隔,则诗人所吟,无奈心绪更为复杂。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巧妙地运用“对写法”,写出了羁旅途中的乡愁,思念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思念那个除夕夜里正在思念着他的人,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婉曲含蕴。
在《客中守岁》中,白居易也写出“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之类的诗句。还有不少诗篇,将在旅店中度过除夕之夜感受到的独、寒、思、愁等百般滋味糅在一起,绘成一幅岁末途中的守灯图。1300年前的除夕,又恰逢翌年立春,王湾正在江上舟中,新旧之日交替,新旧之岁迎送,如此难得的良辰,敏感的诗人难禁思乡之念,长夜不寐,最终撰成脍炙人口的《次北固山下》,诗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其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成为称誉千古的佳联,千百年来称誉一口。据记载,此句在当时就有“诗人以来少有此句”之誉,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就云:“张燕公手题政事堂,以示能文,令为楷式。”明胡应麟《诗薮》也称此联为盛唐典型,“妙绝千古”。
宋代秦观贬谪湘江,作《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感叹形影相吊、书信难传的悲苦:“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元末袁凯在外漂泊多年,《客中除夕》满载思乡悲情:“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节日里最怕他人“笑声转、新年莺语”,而自己只能依靠回忆取暖。宋代吴文英把思念成疾的悲戚写入《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除夕怀人,生者或许还能相见,逝者则只能放在心里,写入诗中。清代袁枚的《伤心》即是对母亲的祭奠之作:“伤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亲膝下过。今日慈亲成永诀,又逢除夕恨如何?素琴将鼓光阴速,椒酒虚供涕泪多。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
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莞枯
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流淌着家国情怀的基因,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因此,爱国就构成了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古人常以诗词的形式表达拳拳的爱国之心,即使在惨淡困窘的境遇中,仍旧能够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唐末乱世,诗人罗隐忧思动乱将倾的国家,写下《岁除夜》一诗:“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金朝灭亡。当年除夕,避祸寓居今山东聊城至觉寺的诗人元好问,写下《甲午除夕》一诗:“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已恨太官余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既感叹太祖、太宗的神功圣德,更恨近世朝廷的昏庸腐败,断送了国家,痛感国破无望,报国无期,满篇充溢着悲愤沉郁之气。南宋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丞相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被送到元大都囚于柴市兵马司。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时值辛巳,文天祥在狱中度过人生中最后一个除夕,并写下《除夜》一诗,回忆自己的戎马一生。诗人自知将死,却无所畏惧,故国已亡,诗人心中了无牵挂。“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诗人挑灯待旦,气宇轩昂;诗句非凡,浩然盖世。
明代戚继光《辛未除夕》有“燕然北望空弹剑,马革寻常片石难”,虽然诗句中透着失意与不满,但我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破虏立功、战死沙场的决心。1840年 *** 战争失败,清廷 *** 却把责任推给了林则徐。林则徐受诬陷,遭谗害,先被革职,次年又被流放新疆伊犁。1842年除夕,流放中的林则徐写了《除岁》四首,其中一首云:“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莞枯。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如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诗用爆竹迸裂比喻自己的肝肠爆裂,以晚节冰柯说明自己并不失望。“正是中原薪胆日”,呼吁全国上下在此危亡时节,卧薪尝胆,图报奇耻。词句浅近,而忧国忧民之情丝缕明晰,反映了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含冤流放期间的除夕之夜,虽身滞边疆,仍对国家命运深切忧虑。
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有枕戈待旦的英雄,也有勤勉为民的良臣。明代曹学佺赴广西上任时已是半百之人,面对瘴疫猖獗的环境和复杂的民族关系,勤政爱民的他曾作《癸亥除夕》明志:“廿年曾注粤参藩,前后趋承站主恩。岭外民生空杼轴,辽阳兵气咽关门。私忧国计无归著,屡到家书亦厌烦。半百已过弹指顷,尚留残烛照黄昏。”
除夕诗词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意蕴,是时序新旧交替的特殊时刻,诗人内心情感活动的真实写照。读着一首首除夕诗词,仿佛展开了一幅幅人生画卷。除夕是孕育希望的夜晚,无论是一家人围炉夜话,还是一个人看烛影摇红,鸡鸣破晓,又是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吉祥美好的新一年。“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宋代杨无咎《双雁儿·除夕》)。
(作者:陈虎,系中华书局编审;陈树千,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今日除夕,这几首诗词,无论你在哪,这个年都用的到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
宋代: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守岁
宋代: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宋代: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宿石头驿
唐代: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思佳客·癸卯除夜
宋代:吴文英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
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除夜
宋代: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是去除的意思;夕,指夜晚。这一天,辞旧迎新,万象更新。这一天,有人阖家团圆,有人漂泊在外,也最容易让人发生感触。
诗人戴复古在《除夜》中写道,“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尽管在腊月廿四已经“扫尘土”,但除夕的清理卫生是为“过年”作铺垫的。从前在过年的三天里,家中是不再扫地的,以免把“财运”扫走。所以在除夕一大早,“扫除茅舍涤尘嚣”,人们会将室内和院落清扫干净,迎接新的一年。儿时,吃年夜饭之前,老人会以传统的仪式祈请祖先,与子孙共享美食。这种朴素的仪式,是慎终追远,是追思、怀念,也是对天地的敬意。
春节,也许是中国更具有仪式感的一个节日。即使在外漂泊,风雪交加,陆游依然未曾忘记要写桃符,“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桃符是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我不知道当时陆游写桃符的心情,但这种仪式感是我们对年节的郑重以待。
守岁,是个古老的习俗。唐代诗人就有写守岁诗的传统,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至宋代,守岁的习俗更是在城乡中司空见惯。苏东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诗句可以看到当时的参与度之广。守岁,守的不是三十的晚上,守的是和家人的相聚。如今的守岁也在不断升级中,大年三十的晚上,吃完年夜饭,剥着瓜子,团团而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晚会、抢红包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些似乎是平凡的生活,但却是最珍贵的欢喜。
李慈铭的《临江仙·癸未除夕作》中说“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蜡鹅花下烛如银。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自写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屠苏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这首词把过年写得喜气洋洋。翠柏红梅,有了植物的点缀,年节似乎增加了一份生机。围炉而坐,钗符金胜,除夕的热闹可想而知。现在的人们记得在除夕放鞭炮,其实从前还有写吉利语用来祈福,希望百病祛除的习俗。经历了过去的一年,我们越发明白团圆的美好。
饮罢屠苏酒,又是一年,天增岁月,人长一年,小孩子欢欣于自己的长大,年老的感叹岁月的匆匆。朱淑真在除夕这时则发出了“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的感叹,春天的气息是遮挡不住的,“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心向光明,世间总是万般美好。新的一年,愿满怀欢喜,未来无忧。(王丽娜)
七绝《除夕夜五首》七绝《除夕》一
文/云飞云
除夕灯笼映火红,烟花霓彩烁长空。
春风暖意千家乐,共祝今宵万户同。
云飞云原创诗词!
七绝《除夕》二
文/云飞云
寅虎迎新暖意融,金牛辞旧夜朦胧。
厅堂相聚佳肴宴,笑语亲朋酒滿盅。
云飞云原创诗词!
七绝《除夕》三
文/云飞云
金牛辞旧耕田地,银虎迎春不夜天。
玉树花开盈火焰,踏枝喜鹊语声喧。
云飞云原创诗词!
七律《除夕》四
文/云飞云
红灯除旧寒冬去,霓彩迎新暖意来。
阵阵歌声锣鼓闹,盈盈狮虎舞高台。
踏枝喜鹊鸣春艳,玉树冰花腊月梅。
庭院佳肴亲友聚,幽香酒满共举杯。
云飞云原创诗词!
七律《除夕》五
文/云飞云
除旧金虎狮子舞,迎新锣鼓闹喧天。
红灯高挂长空漫,绿扇随风旋转翩。
喜鹊鸣春庭院暖,红梅疏影映窗前。
厅堂老少佳肴醉,笑语欢声夜不眠。
云飞云原创诗词!
新岁,辞旧,踏冬雪,折寒梅,迎新春。这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农历岁首,和家人团聚,互送祝福,这是我们的新年,那千百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迎接春节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诗词里,去感受古人过年的情怀!
1、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雪
宋 · 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四更初至,北风吹,大雪纷扬,除夕夜至,瑞雪丰年。
屠苏酒半盏,还来不及举起酒杯庆贺,因着,诗人要在灯前,赶写迎春的桃符。
一岁一除,一欢庆。饮屠苏酒是古代人们过年的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共饮屠苏草浸泡的酒,驱邪避瘟疫。
和亲人欢聚一堂共饮屠苏酒,举杯庆贺,心意暖暖,围炉夜话,一同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
宋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伴随着爆竹声声,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煦的春风送来温暖的消息,人们端起屠苏酒杯开怀畅饮。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家家户户,人们都把旧的桃符换上新的桃符。
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玉、玉律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上,用来压邪祈福,这就是最初的春联。
王安石写这首诗时,正值当朝宰相,推行新法,恰逢新年,当诗人看到新法带给人们的新气象和欢乐,难掩内心的欢快。
人逢喜事精神爽,不管是在今天还是在古代,美好的事情总能让人抒发美好的情感,寄予美好的愿望。
3、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田家元日
唐 ·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昨夜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新的一年开始了。
我已经四十岁了,虽无一官半职,但仍忧心农事。
不过大年初一,与农夫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将会是一个丰收年。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的春节,孟浩然去长安应试时的感受。
此时的孟浩然已经四十岁了,依然无官无职,难免会有哀伤之情。
但是和农人一起推测天气,共话丰年,又感到怡然自适。
诗人不写春节的热闹气氛,但将田间耕作融于过年的气氛当中,一派田园诗画。
既有隐居的恬静平淡之美,又有不甘隐居的积极入世之感!
所以,趁着新年之际,好好规划一番,说不定新年过后就有好运等着你我呢!
4、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新年作
唐 ·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思念是春节里不变的主题,新年之际,不能与家人团聚,客居他乡,思念亲人,思念故乡。
更何况,此时的诗人是被贬流放,仕途坎坷,到了老年寄居人下,新春佳节,思乡情更切,不禁热泪横流。
春归总是匆匆,只有猿猴同度昏晓,忧愁只有诉与江柳,这日子何时才能到头?
刘长卿一生仕途不顺,在他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可想见他的落魄潦倒。
所以,面对新年岁首,本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却在千里之外,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何时才能和家人团聚。
人在逆境当中的情感,不论今时古时,总是如此的相似。有人欢喜就有人忧愁。
5、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除夜宿石头驿
唐 ·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寂寞的旅店,无人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相伴相亲。
一年将尽,除夕夜至,而我还在万里之外,客居飘零,不能回家。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心生悲凉,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我已两鬓白发,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春天。
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古人和今人的感情是相通的。面对新春佳节,不能回家的孤独和寂寞
回首往事,怎叫人不心生伤感,还有很多事来不及去做,就发觉岁月已匆匆流逝,容颜渐老
人生又有多少时间,留给我们呢?所以,努力吧,在每一个我们认真生活的日子里,狠狠努力,不留遗憾,今年不能回家,明年亦有春归时。
6、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守岁
宋 ·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嘉祐七年(1062年),苏轼在凤翔签判任上,岁首至,无法回到汴京和父亲以及弟弟苏辙团聚。
写下了这首《守岁》,和另外两首《馈岁》和《别岁》一同寄给了弟弟苏辙。
诗人以蛇蜕皮暗喻了时光匆匆不可留,告诫我们要把握当下,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等到时间过半,为时晚矣。
努力,当从今日开始,不要让心中志向和抱负付诸东流。
苏轼对弟弟的疼爱素来盛名,他不仅宠爱弟弟,更是对弟弟寄予期望,苏辙少年时代不爱学习,及至青年才幡然醒悟,发奋勤读。
在这样一个新春团圆的节日里,自己不能和亲人团聚,也希望弟弟和自己能两地守岁,共惜年华,发奋努力。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为我们生动再现了古时守岁的情景,是不是像极了守岁时的我们,明明想打瞌睡却还要强打精神,一定要把这“个岁”守完。
所以,不管在今天过年,还是在古时过年,新年总能触动我们内心的情感,有对家人的思念,有对过去的回首,有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过年,是自古以来我们心中的情结。不管我们身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过年,都愿你:
新年胜旧年,年年喜乐长安宁!
虎乐平安年,鲲鹏振翅九万里!
文字由蔓秋清婉原创,禁止搬运,感谢您的关注,感恩您的支持!
除夕读美诗!古诗人除夕不为人知的情怀,尽在这十首诗中,收藏了年轮转换,岁月更新,今天是牛年的最后一天,古代常常将这一天称为“岁除”,而一年最后一个晚上,被称为“除夕”。星辰斗转,古人在除夕之夜会对社会人生进行思考,所以历代文人留下诸多关于除夕的诗篇,抒发各种情感,以寄托除夕夜这一天诗人的复杂情感。在牛年的最后一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十首关于除夕的古诗词,一起感受我国文化之精髓,体会诗人除夕夜的情感,共同肩负起传承我国文化之重任。
据记载,收录唐朝诗人关于除夕的诗有108首,宋人除夕诗39首,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对除夕是非常重视的。从古人的存世之作来看,我们可以从内容中窥探到古代除夕这一天人民的信仰、民俗以及民情风貌,直至今日的现代人,依然继承着“守岁”和各种庆祝仪式,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如此多的古代文人作品下,关于除夕的诗句都是积极向上的,更多的诗洋溢着欢快的场面,诗文内涵充斥着民族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
阖家团圆、享受亲人之间的天伦之乐是除夕绕不开的话题,此情感是神圣的,是我国古老文化人情味的展现,可以感化一切国人。当然,在古代也有很多文人因谋生等原因无法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比如:唐朝人重视功名,具有高远的志向,所以在除夕这一天,他们依然漂泊在外,因此思乡与孤独由内心涌出,诗人会将此情感寄托于诗中,侧面反映出除夕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再有,因为除夕的一年的最后一天,生命的流逝让诗人悲从心来,因而产生忧患意识,如此对生命追求的执着彰显我国传统哲学观。
历年都会有除夕,但不同时代下,关于除夕的诗,体现出的色彩与情怀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在盛世的时候,展现出来的是皇家气派与盛世气象,此类诗色彩春风得意,展现的是国家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诗文中充斥着欢快祥和的一面。但,在王朝没落时期,关于除夕的诗文展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与情感是全然不同的。诗人描写的情景是衰败的,万物是凋零的,隐喻国家即将倾倒,又因为自己身体已经开始衰败,眼看着却无能为力,一种悲凉和无奈之感油然而生。
细品唐宋诗人关于除夕的诗作,不难发现,唐人的诗更多充满豪迈与乐观的生命情感,也有多愁善感的诗人叹息生命的短暂。而宋人也不乏豪情壮志,但他们与唐人在人生哲学方面出现差异化。宋人具有理性珍惜的一面,他们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永恒规律,而不是因为怀才不遇等原因而悲叹,宋人表现出来的是阔达、超然与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在除夕这一天,除了辞旧迎新对生命的尊崇,宋人还会理性思考人生,在诗文中寄托珍惜生命,把握人生博远的人生态度,这一点是值得后辈人尊敬的。
最后来聊一下一位善于写除夕的诗人,他便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文中,充满着时间与生命的思考,他感慨时光飞逝,身体衰老,对生老病死不可逆的生命规律的感叹,流露出悲情的色彩。但是,由于人生阅历的增加,他又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一切变化,又能体现白居易阔达的一面。所以,白居易关于除夕的诗文,情感是多角度的,感怀是多层次的,人生悲剧与如何看待短暂的人生交织在一起,情感复杂,完美融合。
在牛年最后一天,我们又迎来一个除夕之夜,让我们一起向前看,期待更美好的未来。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十首关于除夕的古诗,体会我国博大的文化,同时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在这一天复杂的思想情怀,相信你会有所感触。
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
<宋> 陆游
炽炭炉中百药香,屠苏煎酒代椒觞。
明朝赖是无来客,雪後泥深一尺强。
次韵虞退夫除夕七绝句
<宋> 魏了翁
太极光阴不计年,圣贤千古此周旋。
九夷自陋吾何与,长在回瓢点瑟边。
益昌除夕感怀
<宋> 苏辙
永漏侵春已数筹,地炉犹拥木绵裘。
无心岂畏三尸诉,爱日还惊一岁休。
故国二千空醉眼,新年三十恰平头。
光阴未用相敦迫,领取衰翁两鬓秋。
除夕与家人饮
<宋> 梅尧臣
莫嫌寒漏尽,春色来应早。
风开玉砌梅,薰歇金炉草。
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
年华个里催,清镜宁长好。
又除夕绝句
<宋> 杨万里
紫陌相逢谁不客,青灯作伴未为孤。
何须家里作时节,只问旗亭有酒无。
除夕
<宋> 冯时行
峡裹江山暮,愁边日月穷。
酒浓新不饮,春近旧多慵。
岁事横胸臆,年华入鬓蓬。
明朝有王会,心与蜀江东。
除夕
<明> 文徵明
拨尽炉灰夜欲晨,不知飘泊潞河滨。
灯花自照还家梦,道路谁怜去国人。
浩荡江湖容白发,蹉跎舟楫待青春。
只应免逐鸡声起,无复鸣珂候紫宸。
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提到有关春节的诗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北宋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几乎家喻户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里出现了三样春节的标志性符号:屠苏酒,爆竹和桃符,突显了春节的节日特征。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自酿屠苏酒过节,但春节期间肯定少不了喝酒应酬。爆竹在城市市区一般是禁止燃放的,只有指定区域可以燃放,爆竹虽然有安全风险,但春节少了爆竹声似乎就缺了气氛,小孩子也少了很多乐趣。桃符如今已经被春联取代,新旧交替的传统精神不变,宋朝的年味我们也能有切身体会。
其实在王安石的《元日》出现之前,初唐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是非常脍炙人口的一首春节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五律描写了大唐王朝东都洛阳大年十五夜盛大热闹的场景。烟花灿烂,明月当空,游人如织,美女如云,歌声不绝,彻夜欢腾。此情此景尽显大唐盛世繁华,让人读了不禁心驰神往。正如苏味道所写,古时春节最热闹的是元宵节那晚,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的也是元宵佳节的盛况,只是地点换到了南宋都城临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比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写得更丰富多彩,不但写了节日盛景,还写到了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了千古名言。热闹处多了一丝寂寞凄清之感,众人的狂欢和一个人的孤单,两相映照,别有一番滋味。
以上几首写的都是城市过年的景象风物,而中国农村的年味也是非常浓厚的,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的《除夜》就写了乡村如何过年:“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乡村的年忙碌而温馨,白天大扫除清洁房屋,焚香祭拜天地,晚上生一盆暖暖的火,听屋外爆竹轰鸣,除夕守夜一家人吃年夜饭喝美味的椒酒,屋外的瑞雪未消,想着来年是个丰收年,心里别提多美了。诗中所写的情景,至今仍在很多农村地区上演,千年弹指一挥,过年的形式在乡村并没有多大改变,同样暖意融融,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充满了简单的快乐和希望。
春节的总体氛围是喜庆热闹的,但这只是大的基调,我们也不能忽视各种离愁别绪和不那么喜庆的成分,比如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除夕当晚高适出差在外没能回家和亲人团圆,独自一人住在旅馆,难免心生寂寞诸多感慨。如今也有很多人春节不能回家,有在大城市打工的人,有守卫边关的战士,有在外留学工作的人,万家团圆的节日只能独自度过,他们的内心感受都在高适这首诗里。
过年对于孩子来说是欢乐喜悦的盛大节日,对成年人来说却是压力重重的考验,年纪越大这种考验越强烈,苏东坡的《守岁》就道出了成年人过年的真实体验:“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一年到头无所成就蹉跎岁月,心里焦虑难安辗转难眠,只有自我安慰自我勉励:在新的一年继续努力加油。如今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城市中产阶级,应该都能品出东坡诗中的滋味。春节有千百种热闹,也有千百般情绪,但有句话说的没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一年是一个新的开始,无论热闹冷清,节后还要继续前行,努力尽今夕,来年会更好。本报综合
本文来自【曲靖日报-掌上曲靖】,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