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什么节日呢,重阳节是什么人的节日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5 0
*** 中国节·重阳节|九九重阳节,风俗习惯知多少?

登高今夕事,久久是天长。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习·俗

登高望远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菊花酒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还有白菊花酒。

遍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更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观赏菊花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来源:卧龙融媒公众号

今日重阳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二九相重,亦称“重九”

“九九”谐音“久久”

重阳因此有了长长久久之意

自古以来

登高就是重阳的传统习俗

唐代诗人王维曾写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金秋十月,云远天清

在枫红叶黄的时节里

和朋友一起外出踏秋

登上高处空气新鲜

让人愈发心旷神怡

“菊月”是农历九月的别名

聚会宴饮、赏菊赋诗

也是重阳节重要的活动

古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如今各地也会举办菊花节

秋夜赏菊、对饮望月

远在他乡的游子

向着皎洁的月光

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重阳节传承至今

又增添了敬老的内涵

尊老敬老,陪伴尽孝

不只是这一天的主题

更是我们平时应自觉做到的事情

我们最美好的心愿是

我已长大,您尚未老

我有力报答,您仍然健康

但时间不等人

在重阳节

请记得问候家中长辈

家人们期待的

可能只是一声轻轻的呼唤

趁着秋韵正浓

趁着年华未老

与家人朋友

一起浅酌登高

共享重阳之乐

今日重阳节!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

#头条创作挑战赛#今天是2022年的10月4日,星期二。壬寅年(虎年)农历九月初九,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老年节、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等。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组成了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一提到这个节日,很多人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关于敬老感恩与登高赏秋的节日。那么关于重阳节的来历、习俗、意义,你又了解多少呢?

下面,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资料,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最早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是由秋季丰收祭祀活动演变而来。

因为数字“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又因日与月皆逢九,故也称为“重九”。

源于民间有着“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的说法,所以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个吉祥的日子,值得庆祝一番,可以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

拜神祭祖: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在古代民间就有着拜神祭祖的传统。

祈求长寿:在民俗观念中“九”是数字中的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重阳节这天祈求长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于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登高赏秋: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与此同时,农历九月份,也到了秋意最浓的时候,人们常常习惯于登上高处,去欣赏一下整个秋天的美景。

当然了,由于地域上的不同和文化间的差异,在重阳节这一天里民间还有着辞青、九皇会、插茱萸、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


重阳节的意义

根据相关历史考究,重阳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个节日,但凡能够在经历了千百年以后,依然被人们认可和传承,肯定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从古至今,全国各地在重阳节期间举行的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表达出人们希望生命长久、长寿的美好愿望。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尊老、敬老、爱老的内涵,也表达出人们对于老年人的一种关爱和感恩。这种优良的传统,值得我们继续去传承……


(图片来源于 *** )

插茱萸~过重阳

重阳佳节,登高望远。这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想起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中的茱萸是一种植物,茱萸有山茱萸、吴茱萸,都是常用的中药。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把茱萸插在头上,或是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能起到驱灾治病的效果。古时九月九日有插茱萸的习俗,因此也叫茱萸节。宋书《太平预览》中有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佩戴茱萸成为了一种习俗,茱萸也像端午的艾草一样,成为重阳节特有的主要标志。

虽然都叫茱萸,但是吴茱萸和山茱萸可不是一家人哦。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属,山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吴茱萸在每年5-6月枝头会开满小白花,而果实则有点像它的亲戚花椒,具有辛辣刺鼻的气味。

山茱萸在每年3-4月会开出黄色小花,熙熙攘攘挤在枝头,甚是烂漫。每年9-10月红色的果子则会长满枝头,就像枣子一样,所以也有个俗称叫枣皮、肉枣。由于果实可以挂在枝头三个月之久,山茱萸盆栽也是大受欢迎。

不仅具有颜值,这两种茱萸还都是中药材,将果实晒干之后还可药用,可谓“才貌兼备”。虽都能入药,但是药效也是大不相同。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温阳止泻的功效,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的功效。大家可不能随意用药,要根据医生指导进行食用。

在重阳节,和家人一起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望远,享受这秋高气爽的好时光。

素材来源: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宣传教育中心

部分素材来源于 ***

【 *** 中国节?重阳】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重阳节快乐!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呢,重阳节是什么人的节日-第1张图片-

节日简介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历史演变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重阳节”之名称记载,始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出现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不断延展丰富。

发展至近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 *** 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民俗活动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佩茱萸

古代还有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来源:泗县融媒体中心

九九重阳节的特殊含义 重阳节的有什么寓意

<闽南网>

重阳节是什么意思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因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

重阳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在这一时期,重阳节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具有祭祀祈祷风调雨顺的意义。

在我国的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节,还与“久久”同音,且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还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寓意“久久”长寿之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九九”在婚姻上也有“长长久久”的意思,所以很多人也会选择在九九重阳这天结婚。既然选择“久久”的爱情,怎么能缺少一枚乐维斯真爱钻戒呢?乐维斯代表的不仅仅是钻戒,更是一辈子的承诺。爱情旅途中,用一枚实名定制、一生只送一人的乐维斯钻戒,去见证美好的幸福时刻和诚挚的爱情誓言吧。乐维斯钻戒会在你们长久的爱情岁月里,一直相伴如初。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

正是菊花盛开时:每逢重阳节,正是一年菊花盛开之时,这个时候是更佳的赏菊时期。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所以,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据说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赏菊之风盛行:在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我们的节日·重阳

10月4日,北湖街道桂门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桂门岭社区计生协、妇联联合南雅山庄业委会,举办"九九重阳,浓浓敬老情”老人团聚会,邀请辖区老人共度重阳佳节。

辖区100多名老人欢聚一堂,75岁的志愿者曹和语现场挥毫书写祝福语。83岁的老人李冬林,9年来每年参加团聚会,他说:“一到重阳节我就特别高兴,晓得你们会搞活动,在这里比老家热闹,还是社区关心我们。”

9年的坚持,老人团聚会已经成为桂门岭社区的品牌活动,活动不仅让老年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向辖区的孩子们弘扬了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也让社区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

编辑:黄慧

重阳节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何又叫“重九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尽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古人便在此时祭祖、推行敬老活动。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也都是流传已久的习俗。

不过,重阳节究竟是怎么来的?

它为何又叫“重九节”?

重阳节还有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按照汉代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

资料图: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 本文图片 中新网

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重阳节的内涵进一步发生变化。《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祈求长寿也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唐代,它被定为正式节日。此后,重阳节的习俗内容不断扩充、丰富,流传至今。

重阳节由来的另一种可能

有意思的是,重阳节的由来还有其他说法。在《重阳节民俗漫话》一文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萧放曾提到,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这里,“大火”指的是大火星。《夏小正》称“九月内火”,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令将其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严寒、漫长的冬季,就要来了。

古代的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严冬往往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当大火星隐退,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祀仪式。

此类祭仪的具体流程,如今已经几乎不可考。但仍可寻觅到蛛丝马迹。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宣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灶神”即是家居的“火神”。

萧放表示,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已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葛洪《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秋冬交接的“界标”

岁月流逝,由于历法变化等原因,九月祭火的仪式逐渐衰亡,登高等习俗却依旧保留下来。以时间来说,重阳在生活中成为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是重阳习俗的中心内容,大概萌芽于汉代。晋代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文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可见此时,酒、菊花均已齐备了。

佩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一样,都是为了消灾远祸。茱萸香味浓郁,本身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人们便选择佩戴茱萸辟邪求吉,所以重阳节又称“茱萸节”。

若论“舌尖上的重阳”,那必有重阳糕一席之地。“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含义。

萧放说,重阳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儿回家吃重阳糕,是重阳的另一节俗,俗谚说“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所以重阳如端午一样,被称为“女儿节”。这犹如社饭,都体现着生命的意义。

现代社会,重阳节有哪些积极意义?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也仍有积极意义。

在几乎人人忙碌的现代社会,重阳节呼唤人们去亲近自然。这正是秋高气爽的秋游时节,人们可以离开喧闹的都市,体会古人“登高望山海”的胸怀。

萧放认为,重阳又是传统的祈寿之节,它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以其特定的人文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重阳节有尊老、敬老的内涵,可以借此机会组织一些活动,表示对老人的关爱。”萧放建议,在敬老活动上,可以请老人讲一讲传统文化的故事,年轻人也能从中得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有益影响。

在《重阳节民俗漫话》结尾,萧放则总结道,“籍野饮宴”的啸咏高歌远胜于吧厅的浅斟低唱,祈寿的菊花酒香过美味咖啡,杜牧九日登高所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虽然情调有些低沉,“但未尝不可以作为我们秋节登高的勉励”。

(原题为《漫话重阳节:它由古代祭祀“大火”仪式而来?》)

9月9重阳节,记得“4大习俗,2大禁忌”,为家人祈福,添福增寿

#秋日生活打卡季#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2大保健节日:一,端午节。端午节讲究的是驱除“五毒”,为迎接炎热的夏天做准备;二,重阳节。重阳节也被称为“孝心节”,这个节日讲究的是长寿养老,以及驱除因为季节转换带来的不适,使家人能够顺利地度过秋冬。

重阳节在农历的9月9日,这个时候全国很多地方已经进入深秋时节,天气变得越来越冷,草木开始枯黄凋落,菊花开始盛放,因此这个时节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防止悲秋和受季节更替气温变化的影响。

重阳节是两个“9”重叠在一起的节日,“9”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这是数字中更大的,所以又有着长长久久和幸福长久的寓意。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其中这“4大习俗,2大禁忌”要记牢,为家人祈福纳吉,祝愿家里的老人能够添福增寿人长久。

9月9重阳节,记得这“4大习俗”

一,登高望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流传千古的重阳节诗句,说的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登高望远。

进入农历九月,由于气温的变化,草木开始呈现一片秋色,这个时候很多人因为看到草木枯黄和大雁南归,心情会感觉到郁闷,感觉一年又将过去,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悲秋”心理,而登高望远则可以缓解这种郁闷的心情。

重阳登高望远,在古时候也叫“辞青”,因为这时候登高可以看到草木逐渐变得枯黄,最主要的是这个时节山上的草木经历了春夏秋的生长,草木中都会释放出一股成熟的天然香气,这种香气会令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而且高处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其中的负离子含量也高,这个时候多呼吸这样的空气,可以使肺部感觉到特别舒服。

二,探望长辈尽孝心

重阳节就是尽献孝心的节日,这天也是游子返乡探望长辈的日子,所以才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

重阳节探望长辈时,更好是多陪长辈和父母唠唠嗑,跟父母和长辈在一起吃上一顿饭,并且为长辈们带上换季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礼物。

三,饮菊花酒或菊花茶

黄花开时近重阳”,重阳节也是菊花开始盛开的日子,菊花也被称为“延寿客”,用菊花酿酒饮用也曾经是重阳节的一大习俗。

因为“”和“9”谐音,加上重阳节已经到了颗粒归仓的时候,重阳酿酒至今也是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比如茅台酒就有端午取水和重阳下沙的酿造传统,所以重阳节饮菊花酒也是期盼健康长久的一种习俗。

不过现在人们已经很少饮用菊花酒,而且酒喝多了对身体未必有益,所以重阳节也有用菊花茶代酒的习俗,菊花本身性凉润燥,用菊花泡茶饮用也比较适合秋冬干燥时补水润燥。

四,打扫卫生

重阳节跟端午节一样,也是一个“全民卫生节”,因为即将换季,很多夏秋的生活用品和衣物都要归纳整理起来,而冬季的被褥和衣物,因为放置了很长时间,到了重阳节也要拿出来趁着天气晴好,进行清洗和晾晒,以便可以应用时卫生洁净。

重阳节也有佩戴香囊驱除病邪,其中茱萸就是一种很好的中草药,它跟端午节的艾叶有着类似的作用,不过现在茱萸除了药店有售,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很难找到。

不过重阳节可以用其它替代品来代替茱萸,为家里的空气做一个净化,比如在家中摆放几株养眼的绿植,出门登山时携带点防虫的药物等。

9月9重阳节,记得这“2大禁忌”

一,家中不要摆菊花

菊花虽然是重阳节应景的花朵,但是作为盆栽的菊花是不适合摆放在家里的,因为菊花本身开放的时间就短,开败后容易招小虫子;还有菊花现在大多都是祭祀用的花朵,这摆在家里显得不太合适,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摆上一盆菊花会招老人厌烦。

二,忌宅家不出门

重阳节按照古人的认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万物不遂,不通不顺。所以重阳节跟端午节一样,并不是一个喜庆祥和的日子。

重阳节是走出室外感受大自然气息的日子,因此重阳节是不能宅在家里不出门的,可以趁着天气晴好多出门走走,即使不登山,也去室外的高处观望远处,感受一下深秋的景色,多呼吸一下室外的新鲜空气,这对于修养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在里面,重阳节能够流传千年,也是因为有着众多的习俗和禁忌,这样才使我们的节日显得特别有意义,所以重阳节记得“4大习俗,2大禁忌”,为家人祈福,添福增寿也是很有意义的。

金风飘菊蕊 佳节又重阳

作者:刘齐

今天是重阳节,时值国庆假期,可谓“佳节又重阳”。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所以叫“重阳”,是因这一天为农历九月初九,《易》以“阳爻为九”,故九为阳数。因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中国人自古就有九九归真,一元肇始的说法,因此,这一天是十分重要的日子。

重阳,是可以“食”的日子。《礼记·月令》:“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在先秦之时便有了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以谢恩德的活动。农历九月,金秋时节,蟹肥菊黄,正是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我们刚刚经历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正是对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因此,重阳既可以看作是秋收冬藏的结束,也是春耕夏种的起始。在这一天里,人们自然也要做出美食来犒劳一下辛勤耕耘一年的自己。《玉烛宝典》记载:“食饵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食饵”就是我们今天的“重阳糕”。有的地方,还要将糕做成九层,上面还捏出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这样一来,就是尝新庆丰收,高升祝吉祥了。

重阳,是可以“观”的日子。无论是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眺山川”,还是李益的“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亦或是岑参的“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等,不少古诗词都描述了重阳要登高远眺。在古人看来,阳春“踏青”,重阳“辞青”,也象征了一年的有始有终。同时,由于这一时期“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于是重阳登高,以畅享清气也就成了一项重要活动。《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这也体现出古人对山川的敬畏与崇拜。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会去登高山、登高楼、或是登高台,这是我们欣赏自然、赞美自然、崇拜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情感的隆重表达,也是新时代人们在绿水青山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动写照。

重阳,是可以“思”的日子。一个重阳,心绪百结。多少高人韵士,在选胜登临之时,难掩相思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对于远离故土的人来说,月总是故乡明,季羡林先生曾写道,“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但今天,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到新的地方求学深造,求职工作,在一片新的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这既是新一代人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梦想。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平凡中国人,不凡中国梦。因此,对于身处外地的人们来说,重阳虽不能与亲人团聚,但飒爽的秋风,能够将对家乡的思念带到远方。而一个个出彩的追梦故事,也在这金秋时节,成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重阳,是可以“敬”的日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九”是数字中的更大数,九,又取长久、久远之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便含有天长地久、长长久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在里面。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又因在秋季,百物肃敛,惟菊花傲霜独放,因此也备受世人尊崇,故有“松菊延年”“杞菊延年”等祝寿语,这也体现出对长者的尊重。《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又《荆楚岁时记》:“四民并籍野饮宴。”时至今日,摆敬老宴、饮宴祈寿风俗仍在一些地方流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是家庭的根,是远行时村头默默凝望的眼神,是夜归时窗口永远亮着的灯火。老人也是国家的财富、社会的宝藏,是经验的沉淀、智慧的结晶,是促进和谐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重阳定为老人节。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从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到“以人为本”做好老龄工作应对“银发潮”,近十年来,我国已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秋风词更远,窃抃乐康哉。

(作者刘齐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标签: 重阳节 节日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