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篇的文章出来以后,引起了大家广泛的讨论,也让我了解了各地对不同食物的叫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么打铁不如趁热,我又找到了几个非常容易念错名字的食物,大家不妨来看看自己是否能正确念出以下食物的名字。
豆豉(dòu chǐ)
豆豉是由黄豆或黑豆经过发酵 *** 而成,在我国多地均有生产 *** 。广东人对豆豉应该并不陌生,零几年的时候,几乎每次广告时间都能看到甘竹牌豆豉鲮鱼的广告,尤其那句广告词“甘竹罐头,甘香可口”到现在还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因为粤语“豉”的读音为“si”,所以广东地区很多人都以为豉的读音为shǐ或shì。我不知道其他地区的人会不会念这个字,但是很多广东人是念不准这个音的。
甘竹牌豆豉鲮鱼
豆豉
鱼鳔(yú biào)
鱼鳔也是鱼肚、鱼泡,是鱼通过使其膨胀或收缩,达到上浮下潜效果的器官。干的鱼鳔,广东这边称之为“花胶”,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这个叫法。鲜鱼鳔外层口感软糯,内层爽脆,往往用来做小炒或者干锅。干鱼鳔味道鲜美,肉质粘稠软糯,用来煲汤,汤也会有浓稠的胶质感。小时候,家里人都是念鱼biāo,直到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突然提到这个词纠正我们的读音,我才发现我念错了这么多年。
鱼鳔是帮助鱼上浮下潜的器官
花胶
醪糟(láo zāo)
醪糟是将糯米蒸熟以后加入酒曲酿造的米酒,又叫甜酒和酒酿。醪糟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以用来做甜点酒酿丸子。我记得以前在湖北,冬天的时候,我姨就会将醪糟加热,往里面放煮好的水煮蛋,然后端给我们吃。加热后的醪糟酒精微微蒸发了,只留下淡淡的糯米发酵后的香气。冬天来一碗这样的糖水,令人直暖到心窝子。不认识醪糟二字的人,可能会将它念成liáo糟,通常是之一次接触醪糟的人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
醪糟
粳米(jīng mǐ)(gěng mǐ)
粳米是我国主要主食之一,东北是其主要产地。粳米煮熟后的口感和大米不一样,粳米的油性和粘性都比大米强,大米吃起来是颗粒分明的口感,粳米则是软糯的口感。粳这个字的读音存在很大争议,民间坊间多读“jīng”,新华字典也标注其读音为“jīng”,但是水稻界专家们主张这个字读“gěng”。于是在2011年9月,以张启发为首的185位水稻界专家联合起来,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递交了《关于修订梗“gěng”字读音的建议书》,要求在新版的新华字典中将粳字的读音改为“gěng”。那么你们那里是怎么念这个字的呢?
粳米
蛤蜊(gé lì)
《爸爸去哪儿》里刘畊宏的女儿小泡芙非常喜欢吃蛤蜊,在一次饭桌上她奶声奶气要刘畊宏给她喂蛤蜊。在节目中里,小泡芙和刘畊宏的蛤都是念第三声,应该有不少人都是这么念的,包括花蛤,但是实际上蛤蜊的读音和格力一样,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啊。另外蛤字是多音字,它还有另一个读音“há”,癞蛤蟆、雪蛤都是这个读音。
蛤蜊
结语:这次的食物比上次常见,字也比上次的简单,主要是读音容易混淆。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其他容易念错的食物名字,也可以在评论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感谢观看。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各种各样的食材应有尽有,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爱吃的那些食物。但正如有好吃就有不好吃一样,有些食材因为名字太过于奇怪,常常被人念错,有些还被人张冠李戴摁上另一种食材的名字,着实让人无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被叫错名字,或者叫错名字的食材里,有什么你喜欢的吧!
1.荸荠(bi qi)
荸荠这个东西清热去火,甜甜的,削掉皮就可以吃,是大家爱吃的水果之一,但是许多人从小到大,都把这个东西念成“波奇”,这个波奇的读音也许是来自一个方言,也许是大家口耳相传都念错了,不管如何,这个读音比起它的本名“必奇”来说,传播的更广,有时候到菜市场买荸荠,念出错误的“波奇”,神通广大的摊主们依旧会熟练的给你装上三五斤荸荠,哈哈,真的很有趣的。
2.醪糟(lao zao)
其实醪糟就是大家常说的酒酿,米酒,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他们一直以来对于醪糟的读音是错误的!醪糟读“劳遭”,有多少人读成“料槽”呢,读成料槽的人非常非常的多,这是因为许多人看字就习惯性的看半边,有些汉字读半边是没错的,但对于醪糟这两个字来说,加了偏旁就是不一样的读音了,千万不要读错,如果还是记不住的话,继续叫它米酒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3.豇豆(jiang dou)
这个豆子的名字,是不是乍一看觉得很陌生,但是读出来的时候,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它!这就是豇豆,豇的读音是“江”,就是市场上很常见的长条豆子,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们叫它长杆豆,想到豇豆长长细细的一条,这个名字还是很贴切的啦。
4.芫荽(yan sui)
这是一种大家评价两极分化的食材哦!是不是乍一看不知道这是什么?答案是香菜!这个是香菜的学名,读音“盐岁”,后一个字读轻声。香菜也是一种大家又爱又恨的食材了,既然又爱又恨,就一定要记得它的读音呀。
5.蚬子(xian zi)
这个东西也是一看名字不知道它是什么的,但是读出来之后,“险子”的读音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是它!
除了以上这些,其实还有个更搞笑的。有个硬盘的牌子叫希捷酷鱼,有些人居然以为它叫希捷醋鱼,还打听是哪里的特产呢,把它当成是醋鱼,可要笑掉大牙的啦!
西北人的夏天,究竟有多甜?夏天有多火热
大西北就有多甜
如果四季有味道,那么西北的夏天一定是甜味儿的。
这甜味儿,一半来自瓜果,一半来自糖水。瓜果的甜,是昼夜温差和独特的地理赋予的,而糖水的甜,却是西北人自己创造的。土地贫瘠、物产单一,使得西北糖水“先天略有不足”——品类不多,颜值也不高,与盛产糖水的南方不可同日而语。
牛奶鸡蛋醪糟,温热的甜蜜。 图/图虫·创意 摄影/雪太白
但,这也正是西北糖水的迷人之处。当你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喝下一碗后,就再也放不下,那一碗简单的糖水里,装满了西北才有的粗犷风情。
西北糖水,最“网红”的到底是谁?
西北到底哪款糖水最更好喝?把这个问题同时抛给一个西北人,以及一个去过西北的人,得到的答案通常是一样的:甜醅子和杏皮茶。
甜醅子,来自唐诗的味道
喝下之一碗甜醅子,夏天就来了。这是甘肃兰州、临夏、天水和青海西宁一带人的共识。为了迎接夏天,清明一过,兰州人就开始 *** 甜醅子。
甜醅子甜,老人娃娃口水咽。 摄影/严肃
选取莜麦或青稞做原料,去皮后用簸箕簸去麸皮;清水淘洗干净,大火煮到它们表皮开裂后捞出晾凉;加入酒曲搅拌均匀,装入坛中发酵三到五天,喝的时候兑上水,甜醅子就做成了。
甜醅子看似简单无奇,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发酵的温度一旦掌握不好,这坛原料就只能倒掉了。以前,没有保温技术,西北人全靠经验,将坛子放在炕上或灶台上捂严实,以确保温度适宜。
青稞,大麦的一种。 图/视觉中国
虽然它们都叫甜醅子,但各地味道还是略有区别的:兰州、西宁两地的甜醅子,汤多麦少,为了避免味道寡淡,基本都会加一两勺白糖,尝起来甘甜适度又清爽。兰州往南,临夏地区也将甜醅子称为甜麦子,汤少麦多,有轻微的酒糟味和酸甜味。
兰州特色——放哈甜醅子奶茶。 摄影/严肃
醅,实际上是一种未经过滤的酒。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中的“醅”,说的就是它。这份古老的糖水里,深藏时间之味,炎热的夏天喝一口,西北人的心里就踏实了。
杏皮茶,遥远的西北味道
杏皮茶之于西北人,犹酸梅汤之于老北京。
杏皮茶,也可以小清新。 图/图虫·创意 摄影/Petrrgoskov
杏皮茶也叫杏皮水,凡在西北一尝其味的人,回家必得“相思病”,即使买不到杏皮茶,也要千方百计买来李广杏的杏皮干自己熬制。近些年,随着西北餐厅遍地开花和商家的包装售卖,杏皮茶这种原本“养在西北人未识”的糖水,也逐渐走上了各地人民的夏日饮料清单。
李广杏,名称源自“飞将军”李广的传说。 图/视觉中国
李广杏是敦煌特产。这种杏树最早生长于新疆和田地区,引入敦煌之后,经过长期自然驯化和人工培养,结出的杏子比李子还大,果皮薄而金黄油亮,果肉厚且味美多汁。
敦煌一带的人,在炎热的夏季,将李广杏晒成杏皮干,切成小块倒入清水,在锅里熬煮成汤汁,自然晾凉后,滤去杏皮残渣,加入适量冰糖,酸甜爽口的杏皮茶就制成了。如果再在冰箱里冷藏一下,那简直就是琼浆玉露,就着西北燥热的天气喝下去,怎一个爽字了得。
杏皮茶,古老的消暑饮料。 供图/酒泉文旅
到底谁才是西北的糖水大省?
西北各省区都有自己的“度夏三件套”:陕西人有凉皮、冰峰、肉夹馍;宁夏人有羊蹄、烧烤、西夏啤酒;青海人有凉粉、酿皮、酸 *** 。他们固执地沉浸在自己的美食世界里,糖水在这三省大多数时候是被忽略的,于是甘肃、新疆挺身而出,挑起了“西北糖水”的重担。
三泡台,起源于盛唐时期。 图/图虫·创意 摄影/Ventricular
那么,甘肃和新疆,到底哪个更甜呢?
甘肃,从东一直甜到西
其实,在甘肃兰州,除了前文提到的甜醅子,还有灰豆子和牛奶鸡蛋醪糟。
灰豆子,风味独特,吃过的人才懂。
摄影/严肃
灰豆子,是真·灰+豆子。灰是蓬草烧制而成的蓬灰,牛肉面里就有这种东西,实际上是一种食用碱,很多人已经在不经意间领教过了。豆是豌豆,清水泡涨后控干,炒出豆香,熬至水变成褐色时加入蓬灰,等豌豆绵软时,放入红枣慢火熬成糊状,喝的时候加一些白糖,绵绵的、沙沙的、甜甜的,有说不出的香味。
而牛奶鸡蛋醪糟,则以其美味与“颜值”秒杀甜醅子与灰豆子。
牛奶鸡蛋醪糟,西北糖水颜值之一。 摄影/严肃
这种美味最早由临夏人发明,没想到却被兰州人发扬光大。醪糟放在牛奶中烧开,打入鸡蛋花,撒入葡萄干、枸杞、花生、白糖,成品黄白相间,干果星星点点,奶香混着米香,叫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熬制牛奶鸡蛋醪糟。 摄影/严肃
兰州往西,武威一带还有一种视觉上比牛奶鸡蛋醪糟更有冲击力的消夏饮品——三泡台。
三泡台,是一种内容非常丰富的茶,除了上等的春尖茶叶,还有各种配料:葡萄干,来自新疆;枸杞、杏干、核桃仁,来自宁夏;武威的邻居们也纷纷慷慨解囊,临泽县贡献小枣;永登县贡献玫瑰。一碗三泡台,囊括了西北的精华。但这还不够,还必须有来自遥远南方的桂圆干,再加上几块冰糖,开水一泡,五彩缤纷。
三泡台,西北人独特的喝茶方式。 图/图虫·创意 摄影/疆图
在喝三泡台这件事上,武威人一反西北的“粗糙”,变得异常讲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是上等茶,只有鲜、甜、爽、活齐备,才是三泡台中的佳品。大概,它就是西北汉子对抗粗糙人生的法宝了。
杏仁茶,跨越地域的风味。 图/图虫·创意 摄影/炖炖蛋
兰州东南方,天水人的“标配早餐”除了冒着热气的呱呱和黄馍,还少不了一碗杏茶。敦煌人做杏皮茶,用的是杏皮,天水人做杏茶,用的则是杏仁,而且是苦杏仁。苦杏仁煮过后,放在清水中泡透去皮,当天吃当天磨,否则容易变质,影响口感。磨好的杏仁汁再煮一遍,喝的时候加一些白糖,再撒一层茴香粉,口感柔滑,清香四溢。
铁锅熬豆浆,香气十足。 图/图虫·创意 摄影/视觉朔州
再往南,陇南成县人则将大米加入豆浆中熬制,做成甜浆。一碗甜浆端上桌来,米粒稀稀拉拉散在豆浆中,加一勺白糖,爽滑甜香,口感独特,解渴还管饱。
新疆,糖水里的西域风味
与甘肃接壤的新疆, *** 尔族度夏也有三宝:沙朗刀克(刨冰酸奶)、恰依朵拉(药茶)、沙枣汤。
沙枣,又名桂香柳,来自大漠的风味。 摄影/严肃
沙枣汤的 *** 极其简单,沙枣煮熟后压出原汁,撒一些炒熟的麻籽粉末,即可饮用。早先 *** 尔族人夏季赶巴扎(集市)时,将随身携带的馕泡在沙枣汤里边吃边喝,既解渴又顶饱。如今,多将沙枣打成粉,喝的时候开水一冲就行了。
沙朗刀克 *** ,重点是一气呵成。 摄影/卡卡在新疆
药茶各地也略有不同。真正值得一说的,是沙朗刀克(也叫沙朗多合)。
沙朗刀克,被新疆人称为“新疆的哈根达斯”。炎夏里,与大乌苏一样深受新疆人喜爱。冰凿斩下半碗碎冰,加入几勺酸奶,放少许糖稀、沙枣花蜜,木勺搅匀后像玩杂耍一样,将碗中刨冰高高抛起,使其与酸奶充分融合,一碗沙朗刀克就做成了。
沙朗刀克 *** ,绝对的炫技法宝。 摄影/出发吧奈奈
沙朗刀克的做法简单,但原料可不简单。冰,是上一年冬天用泉水浇制的,而酸奶必须是牧区上等的马、牛、羊奶,放在悬空通风的木板上发酵而成。
以前,沙朗刀克盛行于南疆,不加蜂蜜,只有酸奶和冰块,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后来,人们在刨冰酸奶中加入糖稀,吃起来解暑又美味,便戏称之前吃刨冰酸奶的人为傻子( *** 尔语发音为沙朗),沙朗刀克的意思,便是傻子吃的刨冰,这是新疆人的幽默。
甘肃平凉,小朋友们正在品尝甜醅子。 图/视觉中国
也许,正是因为西北环境艰苦,所以西北人才格外珍重这份甜,在物资有限的情况下,发明了各类糖水。日子嘛,总是苦着苦着就甜了。
文 | 郑礼
文字编辑 | 水水
图片编辑 | 鲸鱼
头图、封图摄影 | 严肃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我们的古蜀文明|南充蛴蟆节:正月十四的狂欢夜/风俗档案/
风俗名称:蛴蟆节
风俗释义:蛴蟆(各地方言不同,念作qíma或qiéma或kéma),青蛙和蟾蜍(癞蛤蟆)的统称
浩浩荡荡的人潮在山间小路蜿蜒游走。樊俊 摄
举行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
流行地域:川北地区的遂宁、嘉陵、顺庆、西充、南部等多个乡镇
举办地点: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
风俗历史:起源于清朝初期,至今300多年
风俗内容:文艺演出、街头民俗展演、送蛴蟆祭祀祈福等
传扬情况:由民间自发举行转为 *** 主办。从2012年起,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已连续举办六届,2018年3月1日(农历正月十四日)将举办第七届
风俗民谣:
①蛴蟆蛴蟆呱呱呱,蛴蟆蛴蟆你莫叫,我们送你很热闹。蛴蟆蛴蟆你莫喊,我们大家都勇敢。蛴蟆蛴蟆你不跑,一脚把你踢到你外婆家吃酸醪糟。
②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
/特别预告/
2018年3月1日(农历正月十四日),封面新闻将在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现场直播蛴蟆节盛况。
绵延数公里的送灯队伍十分壮观。吴茂嘉 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农历正月十四日。天色渐渐暗下来,在仍沉浸在春节气氛中的大地上,一场盛大的狂欢活动即将开始。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人们手拿蛴蟆灯三三两两地汇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一条长长的人龙。夜幕降临,锣鼓声敲起,人龙开始 *** 狂欢,一路上灯影晃动,密集得像漫天繁星,甚为壮观……
度过这个狂欢之夜,意味着春节正式结束。尽管在其他地方还有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但对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元宵节”,就是头天晚上欢庆的蛴蟆节。
蛴蟆节,作为诞生在川北地区的一个独特的农耕文明节日,自从清朝初期以来,在300多年里,历经世事沧桑而始终扎根活跃在民间,显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由于 *** 的介入,这个民间自发举行的活动,成了 *** 主办的节日,并越做越大,影响力剧升。
烟花助阵蛴蟆节。冯勇 摄
节日由来:瘟疫流行,祈求平安
正月十四送蛴蟆,是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风俗,主要流行在四川省南充市的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西充话)地区,以及附近地区(如嘉陵、顺庆、西充、南部等)。经过300多年的演变,如今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在南充当地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中,蛴蟆节的由来时间,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
清军入关灭掉南明政权后,派兵进攻四川。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不到两年的张献忠,面对强敌压境,处境艰难,决定放弃成都,北上迎击清军。
1646年农历十一月,张献忠率军来到川北嘉陵江支流西河流域一带。很快,大西军与清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张献忠中箭身亡。
双方激战后,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又无人打扫战场,导致西河流域瘟疫流行,户户有人死,家家做丧事,百姓苦不堪言。
时值正月开春,万物复苏,田间地头出现了冬眠后的蛴蟆。
在四川,蛴蟆更多时候指的是满身疙瘩的蟾蜍(俗称癞疙宝、癞蛤蟆)。人们喜欢青蛙,但讨厌蛴蟆,觉得它丑陋、肮脏,是不祥之物。
蛴蟆本是无辜的,只是它们出现得太不是时候了。
瘟疫流行,人们找不到原因,认为是蛴蟆导致了瘟疫,把瘟疫称作蛴蟆瘟,蛴蟆成了最可怕的瘟神。
但那么多的蛴蟆,又怎么能消灭得掉呢?
一个云游到这里的道人得知此事后说,瘟疫流行,都是因为战乱,秽气浊血触怒了河神,河神降蛴蟆来祸害人间。
那该怎么办呢?道人又说,在正月十五月圆之夜的前一天,将蛴蟆送走,祈福消灾去百病,家家户户才能从正月十五开始平安无事。
经过道人一番指点,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正月十四这天,大家用竹子做成蛴蟆灯。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点起蛴蟆灯,敲锣打鼓,自发地朝河边走去,把蛴蟆灯插在田边或放进河里,祈祷求告送瘟神。
把蛴蟆灯插在田边祈福。廖兰 摄
说来也怪,这么一搞整后,瘟疫果然渐渐消去。由此,每年正月十四,形成了送蛴蟆的习俗,并流传到方圆近百里的乡镇,一直延续到现在。
对蛴蟆节的由来,三会镇党委书记廖天元在尊重当地习俗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在四川很多地方,青蛙和蟾蜍等蛙类常被混为一谈,蛴蟆就是对它们的统称。
廖天元认为,蛴蟆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崇拜物,在远古时期的蜀地古羌部落中,有的部落就把蛴蟆作为图腾。
蛴蟆繁殖力强,是生育文明的象征之一。古人崇尚多子多福,蛴蟆正是暗合了古人的心思。所以,蛴蟆节的诞生,不排除是古人祈求多子多福的内在因素。
有专家认为,蛴蟆节诞生在明末清初,正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兴起之时。尽管川北一带在战乱中人口损失没有川南、川东等地惨重,但仍有不少移民迁居到川北。
移民带来了新的习俗与风气。蛴蟆节,有可能是移民原住地的风俗与本地习俗相结合的产物,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从蛴蟆灯上可窥见一斑。
蛴蟆灯的形状为纺锤形,这种形状的灯在四川并不多见,但在川东、川南沿江地区仍有零星存在,如珙县的送灵灯、合江的点天灯等。
在福建的南平、江西的婺源、湖南的凤凰、湖北的麻城等地,也有临江的村镇在扎纺锤形灯。这些地区,历史上大都是移民输出地。
舞台上的蛴蟆灯。范吉涛 摄
节日内容:做蛴蟆灯,送蛴蟆瘟
传统的蛴蟆节,主要包括四大内容:做蛴蟆灯、送蛴蟆、摇嫩竹、吃年夜饭。
川北农村盛产一种叫做慈竹的竹子,农家用的竹制品,大都以此为原料,蛴蟆灯也不例外。
正月十四一大早,乡民们把头年才长出来的慈竹砍下来,截成竹棍,短的一尺多长,长的有一米多。
用锤子把竹棍最上面的一节敲破,剖成7-9片小竹条,把剖开的竹子往下挤压,竹节成纺锤状。用一根嫩竹篾条编成竹环,把竹篾环编扎进纺锤状的竹节中,蛴蟆灯的骨架就做成了。
再在竹节中间放上泥巴,插上蜡烛,在外面糊上一层白纸,留一个小孔以便点灯,蛴蟆灯就基本做好了。整个过程耗时不多,工艺也不繁杂。
这是最传统的蛴蟆灯的做法,现在的样式增多了,工艺也有所不同。从外观来看,有灯笼形的、四方形的、葫芦形的、心形的、五星形的等,有生肖灯、鸡灯、鱼灯、飞机灯、飞弹灯等,小的一个人就能拿走,大的则需要多人抬起走。
灯纸除最常见的白纸外,还有红纸、绿纸、黄纸等,或几种颜色拼在一起。以前的灯纸,是用米汤糊上去的,现在则用胶水粘贴。
蛴蟆灯做好后,不能拿进屋里,只能放在屋外,一是为了晾干米汤或胶水,二是避免将蛴蟆瘟带进家里。
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点燃蛴蟆灯,敲着锣鼓、抬着彩龙、挥舞火把,在乡间小路上浩浩荡荡地朝小河或指定的水田走去。
到了目的地,祭祀完毕,人们把蛴蟆灯插在田边或放进河里,寓意送走蛴蟆瘟。这时,漫山遍野灯影晃动,像夜空中的闪闪繁星,景象十分壮观。
灯火燃尽,人群渐渐散去。在回家途中,小孩子们要跑到竹林里,找准心仪的嫩竹,一边摇一边唱:“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摇嫩竹的目的,是祈求自己快快长高。
大人、小孩玩得差不多了,回到家里吃年夜饭,送年,蛴蟆节落下帷幕。
这四大内容,因各地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一些新内容被添加进去,更显蛴蟆节的丰富多彩。
三会镇上出售的蛴蟆灯。吴茂嘉 摄
节日盛况:活动丰富,人龙 ***
“城里人过元宵节,乡下人过蛴蟆节。”每年正月十四那天,川北西河流域的金宝、积善、车龙、三会、双桂、盘龙、七宝寺、多扶、莲池、会龙等10多个乡镇,都要举行送蛴蟆灯的活动。
为更好地引导这个活动,2012年,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镇 *** 将其转为 *** 主办的蛴蟆节,后升级为嘉陵区 *** 主办,三会镇成为蛴蟆节的主会场,2018年正月十四(公历3月1日)将举办第七届蛴蟆节。
蛴蟆节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2014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发了蛴蟆节的报道,称之为“另类送瘟神的狂欢夜”。
为把蛴蟆节搞得更加丰富多彩,正月十四当天,三会镇从上午开始就举行文艺演出、街头民俗展演等活动。同时,还有滚铁环、打陀螺、踢毽子等游戏和征文赛、摄影赛、评选最牛蛴蟆灯等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
傍晚时分,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响起,在镇上的人们拿着蛴蟆灯,纷纷涌入蛴蟆节场地。周边村民也不约而同地从家里出发,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形成一条长长的人龙。
在成千上万盏蛴蟆灯的簇拥下,人们抬着巨型的青龙灯、蛴蟆灯等,排成长队,唱着民谣,走出场镇,沿着公路,走向目的地——青家嘴村的10多块水田(三会镇没有河)。
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犹如一条火龙,照亮了山岭和田间地头。锣鼓声、唢呐声、歌声、笑声混合在一起,充满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到了目的地,队伍停下来,人们把蛴蟆灯插在田边,在灯光照耀下,闭上眼睛,或双手合什,或握拳作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健康等。
然后焚烧巨型的青龙灯、蛴蟆灯等,漂亮的烟花随之燃放,炸响夜空,欢呼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
这时,漫山遍野都是晃动的灯影,星罗密布。有些人并没有在此地停留,仍举着蛴蟆灯,沿着公路走得更远,逐渐消失在起伏的山峦中。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本版图片由三会镇 *** 提供)
巨型蛴蟆灯。刘泉 摄
有意思的蛴蟆节
□廖天元
很奇怪,连续3年,作为承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我都没感受到蛴蟆节的壮观和磅礴。眼前虽然是人山人海,街上是水泄不通。
我还是从文友写的文章和摄影大师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蛴蟆节的气势非凡和美丽绝伦。有人写道:眼前闪现的是灯笼组成的长龙,它们依山顺势,蜿蜒绵长,若隐若现,似乎没有尽头;耳畔掠过的是,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冲天而去的烟花舞,以及人们兴奋的尖叫声。
有个老师也兴奋地写道:“傍晚时分,蛴蟆灯点起来了。纸糊的蛴蟆张着豁大的嘴,笑盈盈地雄踞在队伍前面,像奔赴战场的将军。送蛴蟆的队伍,像一条跳跃的、灵动的长龙,蜿蜒在小镇上,横亘数公里。”
我明明就身在其中啊!是的,虽然身在其中,心里却无时无刻在牵挂着方方面面。这数万人的到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真真切切拨弄着我的心弦。
风险和利益齐飞,挑战与机遇共存。蛴蟆节的举办,让三会镇创造出了新的资源。但密密麻麻的人群,数不胜数的火把——稍有不慎,踩踏,火灾……谁敢保证万无一失?在宏伟壮观、呼啸狂欢的背后,往往是组织者胆战心惊、如履薄冰的心跳。
这样的压力可想而知。前两年,当最后一辆车离开场镇,我立即感觉天旋地转,身体因放松而支撑不住,必须输液。
每一年都觉得是在迎考。幸运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勉强及了格。
晚上9点10分,场镇开始空旷起来。不时有鞭炮响起,那是街上的年轻人在挥洒春节最后的 *** 。
走过一家锅盔店,老板娘正收拾东西。朋友上前问:“今天卖了多少?有没有500个?”她说:“没计数,可能差不多吧。”旁边一个男人说:“我们还是卖4元一个,没涨价。”
传授 *** 蛴蟆灯的技艺。吕万里 摄
黑暗中,有人朝我跑来,一把把我抱住,极度兴奋。我说:“看样子,你赚欢了!”
他今年做蛴蟆灯笼销售。后来我听说,他做了5000个,到后来卖成20元一个还供不应求。没有卖的了,老婆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喊做多点就是不听。
很有些感叹。前两年面临巨大商机,老百姓有些将信将疑。我让镇村干部去发动,一些人说,做的东西卖不完, *** 兜底还差不多!
有同事埋怨说,真没意思,我们累死累活,他们还阴阳怪气。
这个有意思还是没意思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做什么才有意思?怎么做才长久有意思?
被人猛然一抱,我觉得一切都有意思了。用市场的 *** 解决问题有意思,让老百姓小小赚一笔有意思,让民俗文化传承起来,更有意思!
一路都是欢声笑语,灯火通明的小镇沉浸在难以言说的喜悦中。零星的鞭炮声中,我听见一个声音在喊:“书记,明年还要搞哦!”
(作者为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党委书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运城人笑谈山西方言……把篮叫成搓,把狼叫成罗……不用纵观全国,就是在山西,每隔几里地,人们在语言发音上也都存在细微的差别。如果跨地区的话,那差别可就大了。
下午,碰到一大同同事,聊起了孩子的教育,他说孩子喜欢听故事,昨天他给孩子讲了“七个小奶人”的故事。我知道他说的是“七个小矮人”,故意逗他:“小奶人?真色情啊!”。他奇怪,但马上明白了都是方言惹的祸,笑着骂我才“色情”,我连喊冤枉,说他明明说的就是“奶”嘛,且男人的奶才不色情呢,由于太小, *** 着也没人看,一直打不开市场。大同发音的特点是:说话时,鼻子不要出气,就是大同话。以此引申出:大同话的“我爱你”就是“我奶你!”
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掌握的倒是运城话了,运城与陕西相连,所以运城话比较接近陕西话,是前鼻音发音,经常把en发成ei的音,所以说“门”是“没”。有个笑话:一个外地人拿一张50圆的票子,在售票员面前晃着:见过没?见过没?……卖票的傻了,干脆拿出一张100的Show了一下:你见过没?最后才搞明白,那人是想去“建国门”!大笑之后,我就知道此人肯定是个运城人。只有运城人才能把“春天”说成“吹天”,才能把“人民”说成“rei民”。一运城同事说:“刚才我看见一群老太太们在打煤球。”左权人纳闷:煤球怎么打?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老太太们打的是“门球”。运城方言中有几个发音是非常难的,国际音标中也找不到这种读音,比如牛、奶奶、桌子等的方言,其他地方的人是很难读得来的。所以外地人调侃运城话:把奶叫成ni@#,把篮叫成搓,把狼叫成罗……
虽然运城话接近普通话,但是运城人的普通话发音都不怎么准。一个永济人来介绍产品,在文件中搜索“锅炉”,来回切换输入法,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他把“锅炉”的拼音拼成了“锅楼”。运城人的口才好,但是普通话说不好,不能不说是遗憾。
与运城话相对应的,就是榆次话了,是后鼻音发音,把en发成eng的音,sh发s的音。比如吃“焖面”会说成吃“蒙面”,“做甚”说成“做僧”,“人民”说成”仍名”。当然,如果掌握不了技巧,榆次话也是很难学的,比如“脖子”的发音,我就不敢轻易用榆次话来说,害怕对方误会我在骂他。
榆次话有一典型的特点,就是尾音会拐弯。一次携夫人回运城,下了火车,说喝碗醪糟汤吧,和摊主说了两句话,摊主就问:“你们是榆次人吧?”我们还奇怪,直赞摊主有眼力,摊主说:“榆次人反问话时音调总往上扬。”后来我一想,的确如此。比如你讲了一个天大的新闻,一般人出于惊奇,会问道:“是吗?!”。榆次人不会,就一个字——“是~~~?”,但就这个是字会拐三个弯,就像韩语发音一样,拖得很长。难怪北京人说他们喜欢听山西人说话,就像唱戏一样,其实指的就是榆次人说话。
在晋中一带,祁县、平遥、介休人讲话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声母f发成h的音,而把h发成f的音,颠了个个。比如“吃饭”说成“吃换”,“西红柿”说成“西逢柿”,“虎皮豆腐”说成“腐皮豆虎”。所以你不要让他们念类似于 “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这种绕口令,否则他们会杀了你。这种发音特点延续到了吕梁的局部地区。
在晋中的榆社,口音可以算是比较另类的了。声母x会发成s的音。比如:“洗脸”会说成“死脸”,所以如果去榆社老乡家做客,老乡端了一盆水,说:“死吧”,你可千万不要害怕,其实他是说“洗吧”。榆社人会把“鸡”说成“资”。一榆社同事小时候很郁闷的一件事就是为什么老师每个月都要领“公鸡”。直到后来才明白,其实每个月是领工资,而不是公鸡,只不过二者发音相同罢了。
山西方言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长治话了,把“肉”说成“又”,把“人”说成“银”,就像刚会说话的幼儿一样,听起来也觉得可爱,但是冷不丁的给你来一句“侃吊来~~”,你会瘁不及防。长治人爱说吊,说你是“小吊”也可以算是昵称吧。当年在漳泽电厂实习时,一同学看到师傅经常被同事称为“小吊”,就以为他姓刁,在一个很严肃的场合中叫道:“吊师傅——”,这一声,就像引发了地震,大家大笑不止,可羞煞了这个“吊师傅”了~~
何为“油醪糟”?
醪糟(读音láo zāo),是中国民间比较广泛喜爱和常见的传统食品,又叫“米酒”、“酒糟”、“糯米汁”等。
油醪糟其实类似中国各地广为普及的“醪糟汤圆”,但它区别外地的做法之处就是更加精细和讲究,而且它不是水煮,而是油煮。
别看到有油字就觉得很油腻,没有想的那么夸张,其实味道是很香甜可口的,纯正扑鼻的酒香,香醇可口。
在南川,原产地来自涪陵的油醪糟也备受南川人的喜爱,当小汤圆遇上油醪糟,就是一碗冒着热气,泛着油香的可口小吃,就是舌尖与味蕾最 *** 的碰撞,让人欲罢不能,停不下嘴来。
无论是作为特色小吃,还是营养早餐,还是清晨一碗温暖的油醪糟荷包蛋,这碗用料丰富的油醪糟你一定不能错过。
如何 *** “油醪糟”?
关于油醪糟的基本材料,可多可少,最基本的芝麻,核桃、花生、枣子、枸杞呀这些还是要保留起,其他的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自己搭配了。
之一步:就是把所有的坚果类的都要炒香,花生、芝麻、核桃仁通通打成小碎,这样油醪糟的香味才会出来。
第二步:把猪油熬制成滚烫的化油,油要熬制至金黄发亮,千万不要熬糊了,油一定要多熬,因为整个熬制过程不会加水,猪油必须要把所有配料覆盖完,才能成为一锅合格的油醪糟。
第三步:就比较简单了,先下醪糟,注意的是从现在起就要一直不停的搅,然后把配料加进去,一直搅拌,喜欢吃甜一点的可以多放一点糖。
最后:油醪糟做好以后,直接装瓶放置就行,不用特别放冰箱,因为猪油是天然的保鲜剂,装罐后,油醪糟会渐渐凝固。
顺便说一下,油醪糟的吃法是先把汤圆或者荷包蛋煮好,然后再舀一勺放进里面搅拌,顿时各种坚果的香气扑面而来,在冬天吃上一碗热滚滚的油醪糟真是太惬意啦,特别是女孩子大姨妈来的时候,更是要吃一碗油醪糟,缓解疼痛有奇效。
油醪糟不仅是传统的民间美食,受食客追捧,在很多年以前油醪糟还被当做男方女方婚配的爱情信物。
如果男方到女方家中相亲,如果对方父母同意这门亲事,会煮一碗油醪糟给男方。若是没有吃到,则表示女方父母不同意。这一传统习俗,也成了当时男女双方婚配的判定方式之一。
“油醪糟”建议食用人群
1、孕妇、产妇;
2、术后身体虚弱者;
3、儿童;
4、商务应酬人士在酒后食用;
5、正常成年人群。
注:不建议“三高”人群食用。
油醪糟作为天然滋补食品,因它旺气血、旺身体、驱风去寒、去风湿,是妇女生小孩产后的必需营养品,对产妇和小孩以后的身体打下强健的基础。
由于吃了它人的气色好,所以也是爱美人士美容的极品,是中老年人、妇女、儿童更佳的保健食品,一年四季均可食用。
很多人已经忘了怎么做了,现在的营养品也多了,但是还是可以学学,毕竟这个是营养无添加的!如果有实在吃不惯猪油的南川老乡,可以把猪油换成橄榄油或者其他。
(以上配图均来自于 ***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南川掌中宝
又到大学新生们报到的时候了,
你们家乡的方言难不难?
寝室方言大战又来了!
说起读大学,
你的室友是不是来自五湖四海?
他们之一次用方言跟你打招呼的时候,
你还好吗?
这个时候,
你如何介绍镇安方言?
且听团团给你讲一段吧!
↓↓
一、 镇安方言种类汉语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北方方言分为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四个次方言。
镇安的方言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本地话属中原官话秦陇片。
二是下河话(也叫下湖话)属江淮官话黄孝片镇柞小片 。分布在西部乾佑河、旬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包括回龙、铁厂、柴坪、达仁、枫坪、东川、云盖寺、关坪河、余师、文家、杨泗、黄家湾、庙沟、双庙、结子等地。
三是蛮子话(又叫江南话) 属赣语(江西话),分布在西南部的木王等地。
二 、镇安方言由来镇安方言的形成是复杂多变的。这与镇安的历史密切相关。明代镇安县城在今天柞水下梁镇夜珠坪。当时镇安县人口锐减相当严重。成化六年(1470),起义军刘通、王彪占据镇安。成化十二年,朝廷率兵40万屯镇安县镇压刘通、王彪,百姓纷纷逃离,到成化十五年,镇安编户只有15里74甲。
崇祯十三年(1640),李自成率起义军几经县城,屡屡燃起战火。镇安因战乱频繁,人口外迁,全县缩编为2里18甲,丁民仅有8038丁。
清顺治七年(1650),知县胡明垣配合清军围攻起义军,全县农民深受其害,逃亡者达七千余人。
据康熙志载,镇安县明末共折下下丁8083丁,据顺治七年统计,逃亡7342丁,只存645丁,后又招回15丁,审出遗漏27丁。乾隆七年镇安县实有560丁。若按四口人推出一名成丁估计,其时镇安人口不过2200多人。
长期的战乱,给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破坏,农村中“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大量的土地荒芜无法耕种,导致“官无可役之民,役无可派之丁,赋无可税之田”。
王廷伊在《续修商州志》中,记述兵荒叠困之后的商洛社会经济悲心惨目的状况时,不无痛心地写道:“崇祯癸酉而后,剧寇繁滋,兵连不解,燹焰六百里,剪屠二十年,以致户口凋伤,土田榛芜,山泽塞闭,生理鲜稀,二三孑遗,穷入骨髓。而下有万不垦之荒,上有必不可缺之额,所由赋日益,民日罢,以至惝惘靡徒而不可支也。清兴以来,议裁议除,官其土者蔬薪不继,厕于公者衣食维艰,上取下供,竭尽无余”。
《镇安县志》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52)清 *** 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恢复农业生产,镇安招抚流民,但回籍很少,继从鄂、湘、皖、赣等省招客民,下湖人之一次大量入镇安落户。”“乾隆十九年(1754),清 *** 颁布迁海令,迫迁长江下游灾民来陕西各地山区定居。这是下湖人第二次大批入镇安”。 据调查,下湖人来镇安(包括柞水)定居者的原籍大体是:广东梅县、平远等;江西吉水、兴国、丰城等;安徽怀宁、潜山、安庆、太湖、宿松、黄梅等;湖北黄冈、大冶、蕲州、竹山、咸宁、宜城、通山等。他们为镇安带来了丰富的语言金矿。
诚如流传在川陕各地的一首《竹枝词》所描述的:
吾处乡音听不得,一乡风俗最难齐。
嘈杂乡音入耳中,掌家籍贯半川东。
楚语吴歌相遇处,五方人各异乡音。
摇唇故作齿音扬,轻薄成都有别腔。
分别乡音不一般,五方杂处应声难。
楚歌那得多与许,半是湖南保老官。
气候不齐连六诏,土音错杂半潇湘。
三 、镇安方言词典很多镇安方言,外地人很难听懂其发音,也难以理解其含义,甚至成语词典和所有的字典、辞书上也难以查出它的音标,有的甚至连汉语拼音也拼不出来,所以在文字表述上存在很大困难。它表现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体现地方语言特色方面主要有如下类例:
时间类:上昼(上午),下昼、后晌(下午),粉粉亮、麻麻亮(黎明),煞黑、打麻子影儿(傍晚),先门、才将(刚才),三天两后晌(不经常),明儿(明天),一哈哈儿(一会儿),前儿个(前天),昨儿个(昨天),突猛子(突然),刻利马查(快速),帮间(差不多),黑更头(天黑的赤手不见掌);新正上月(正月天),牛年马月(时间长),五季(夏天),青黄不接(春天)。
方位类:罢罢尾儿(末尾),方圆团转(左邻右舍),半中拉腰(中间),灶屋、灶伙(厨房),房檐坎儿(房周围的台阶),茅坡(荒草坡),哪合儿(哪儿),山垴上(山顶),沟垴(水的发源地),坡脚下(山根儿),四方路转(四面八方),屋当头、屋头梗(屋上首),墙拐拐儿(墙角),扒里(山上),扒山(柴山),河扒(河里),茅厮(厕所),屹崂弯(偏僻地方)。
饮食类:浆水(酸菜),麻食子、搅团、拌汤(面疙瘩类汤食),扁食(水饺),干饭(米饭),糊汤(玉米糊糊),打尖(正餐前的小吃),干果子(各种油炸食品),席口(席位)、席面(宴席),甜酒(醪糟),酒水(白酒),锅巴阄儿(锅底),禾连片子(杂烩面食的一种),荞麦角子(用荞面粉包做煮、蒸、煎的饺子),汤元(元宵),煎馍(煎饼的一种),蛤蚂鼓豆儿(用淀粉作的凉鱼),猪首(猪头肉),火烧馍(锅盔),闷把子米汤(干稀匀和的米粥),石硷儿馍(石子馍),洋桃(猕猴桃),五粒子(五味子),一铺拉子(馄饨),座席、吃席面(参加宴会)。
生活用语:咋块(怎么样),谁块(哪个),稀溜(开玩笑),耍歪(逞强),缺簿(说话尖刻),啬皮(吝啬),争见(斤斤计较),搬扯(拿架子),百不咋的(没关系),啜拐(惹祸,出问题),莫念喘(不要吭声),细法(节省),没传教(没教养),打搅(麻烦),难为(谢诚),莫耳视(不理踩),一努起(连续、一块、不停顿的意思),冇、冇得(没有),编圈(借钱),放俩儿(撒娇),却人(日弄人),贱骆驼( *** ),忽拉海(马虎大意),二凉子、凉凉子(冷娃),瞅视人、瞅鳖(欺负人,欺负老实人),过事(办丧事),做事(人死后的祁祷念经),搁火匣子(简易装殓),妯娌伙的(兄弟媳妇之间),鬼火(坟地磷火),鬼剃头(夜间突然脱发),醒动(清醒),经纹(事情),麻眼(遭糕),扫把了儿(最后),没腔手(说不准),没哈数(心中无数),扯球淡(胡址),溜耍、麻利(快)等。
形容词:形容味道的:如抿(min)甜的,喷(peng)香的,滂(pang)臭的,肥腻称酿(niang)人的,(nga)酸的,滂膻(pang shan)的,辣乎乎的,苦伤心的,涩(chua chua)的,淡(bia bia)的,细柳细柳的等。形容颜色的,如绯红的,青昝昝的,森黄的,溜黑溜黑的,黄(pia pia)的,鸟不溜湫的,绿昂昂(ngang)的,白渗渗儿的,兰融融的。还有如光歘歘(chua chua)的、鸟不择眼的,冷秋秋的,洋不采采的,干不脓松的,嫩(she she)的等等。
在称谓方面:本地人把父亲称为“爸”、“爸爸”,母亲称“妈”,祖父称“爷爷”,祖母称“奶奶”,舅父、舅母称“舅、妗子”,外公、外婆称“魏爷、魏婆”等,而下河人此类称呼繁杂而奇特,除将父母统称为娘老子、大老汉、碎老汉外,多有把父亲称“爷”、称“伯”,称“贝(平声长三拍)”,称“爹”,称“嗲(dia)”,称“大(平声长三拍),”称“伢(ya)”,称“答(四声)”。把母亲称“娘”、“姨(平声长三拍),”“妲”、“姑娘(二声长三拍)”、“麦”、“姨(第四声)”等,不成才的人叫“暴结子”。
?
水苋菜拼音Shuǐ Xiàn Cài
别名水泉(《陆川本草》),水瓜子菜、红眼猫(《南宁市药物志》),水马桑(《贵阳民间药草》),肉矮陀陀(《贵州民间药物》),水指甲、水串(《四川中药志》),水豆瓣、红格草(《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出处《草木便方》
来源为千屈菜科植物圆叶节节菜的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下部伏地生根,常成丛。茎高5~30厘米,秃净,微带红色。叶对生,无柄或具短柄,圆形、倒卵形至阔矩圆形,长5~10毫米,全缘。花极小,长不及2毫米,近无柄而单生于苞片内,为顶生、稠密的穗状花序,此花序1~3个,长1~4厘米;苞片(即花叶)卵形或矩圆形,长约与花等;萼管钟形,裂齿4,三角形,短尖;花瓣4,倒卵形,淡紫红色,长约为萼齿的2倍;雄蕊4;雌蕊1,子房球形而微扁,花柱短,紫色,柱头头状。蒴果椭圆形,长甚于宽。花期4月。果期6~7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水田中、池沼或极潮湿地方。分布长江以南各省区。
化学成分含酚类、氨基酸、黄酮甙。
性味甘淡,凉。
①《陆川本草》:"甘,寒。"
②《南宁市药物志》:"淡,凉,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味涩,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消肿,解毒。治热痢,水臌,淋病,痛经,痔疮,牙龈肿痛,痈肿疮毒。
①《草木便方》:"利湿,清热,消痈肿,解热毒,一切火毒。治汤火伤,淋病,痢疾,痔肿。"
②《贵阳民间药草》:"治咳嗽,水服病。"
③《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通便,消肿。治牙龈肿痛,痈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水撒病:水苋菜一两,石菖蒲五钱。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火淋:水苋菜,醪糟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乳痈:水苋菜、侧耳根、鲜薄荷。捣绒外敷。(《四川中药志》)
④治咳嗽:肉矮陀陀五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⑤治水毒疮(手脚发热):肉矮陀陀煎水洗。(《贵州草药》)
⑥治月经不调,痛经:水豆瓣、茜草、益母草,煎汤服。(《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摘录《中药大辞典》
这几道容易念错名字的传统美味,老外看了更蒙圈,都读对的厉害了
说起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我们祖国绝对是首屈一指,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别的不说,就在“吃”上的学问那就是所有国家比不了的。前几天有朋友从西安回来,说起来让人难忘的“biangbiang面”,这个面不仅仅是好吃,免得名字到现在输入法仍旧打不出来,只要去网上复制,一个字里就蕴含了太多的故事和学问。
其实这个好吃的面的名字难写,还有好多可以写出来难读的,很多人会读错或者不认识,要是来个懂点汉语的老外,一见到绝对蒙圈。
我们来看看这几种让人容易读错,还让老外发蒙的美食都有啥!
一、饸饹面
饸饹面晋冀鲁豫陕五省的传统特色面食之一,很多老百姓赶嘴就读“合罗面”,谐音,也接近,省事了。这道面食是纯手工 *** 的,不过不是手擀,是有专门的 *** 工具:饸饹床子。这种传统独特的 *** 方式,不知从我国的哪个朝代开始的,一直延续至今;在现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这种手工做面真的是太难得了。吃起来特别的有嚼劲,辣椒油,葱花,羊肉必不可少,面条有特有的清香味,汤汁爽口,一定要试试!
二、莜面栲栳栳(栲栳栳kǎolǎolao)
虽然这是山西高寒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名吃,但现在已经享誉全国了。大部分地区都有它的存在。是莜面的手工制品,因为它的形状像笆斗,所以在民间就被称为是栳栳,能读懂“栲栳栳”这三个字的,很多小伙伴都是烤着这字样的误打误撞来的。
不过这个莜面栲栳栳是真的好吃,尤其是浇上土豆羊肉做的浇头,在撒上一勺红油,那美味绝对带劲儿,不吃一次绝对形容不出来它的爽!
三、藠头
这种南方的专利食材,从前北方很少见,现在倒是有了,但是它的外形和大蒜非常相似,很多人都把它误认成了大蒜,以为是糖蒜呢。同时要是看到“藠”这个字,真的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读。藠头的口感吃起来脆脆的,还有一丝甜甜的味道。
是不是已经有了好奇之心,看看哪里有卖一定要买回来尝尝看。
四、醪糟
曾经我就把这个醪糟“láo zāo” 给读成了“liao zao”,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的。其实这个是我们很常见的食品,不是单纯的米酒,正确地说应该是酒酿,它有酒的香气,还有糯米的香甜,有助消化、解暑的功效,用它来做一些小甜点极美,是很多人喜欢的吃法!
五、盬子鸡
这道已经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名菜,曾经因为这道传统美食的名字还引起了争议,说这个“盬”字是错别字,后来有专家证实,这个的确是错别字,但在输入法的限制下,真正的“gu”字无法拼打出来,再加上考评要求以老百姓沿用的字为准,因此最后还是选择了‘盬’”字。
虽然不认识,但是有朝一日咱们去吃的时候,可以菜单点菜就指它,来一份就行了,哈哈!
好啦,这些道绕口的美味,小伙伴们你们都吃过吗?欢迎分享!
“汉语八级”也难念出的中国菜名,不知道的别乱念,容易懵逼掉“汉语八级”也难念出的中国菜名,不知道的别乱念,容易懵逼掉!
我国是一个流传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是被世界认为最古老却还仍然流传的国家,我们的“中文”也是号称世界最难学的文字,打个比方:称呼一个老人,也可以老者、您、老人家、尊长、家父等等,不同的身份等级都会有不同的说法和含义。
中国除了文字的魅力无穷,还有最出名的就是来自于中国的“美食”了,除了更具经典的八大菜系外,还有很多的地方小吃,有的小吃名字还特别的难读,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可能“汉语八级”你都不一定读的出来,中文号称世界最难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小编也都认不全,太难了,不知道的话,建议不要乱念,不然你可能会陷入无限循环里,容易懵逼掉!O(∩_∩)O哈哈~
一起来看看这些美食的名字有多难念,你们可以读对几个呢?
1、饸饹面
这个是我国晋冀鲁豫陕五省的传统特色面食之一,是用荞麦面、高粱面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挤轧成的面条,配上好吃的臊子,吃起来非常的美味,是西北地区的风味名小吃。
可是,它的名字特别的不好懂,刚开始小编还以为是叫“疙瘩”,感觉好像(┳_┳)...,看着挺眼熟,就是不知道叫什么,搞得自己懵逼了(*/ω\*)捂脸!
2、醪糟
这个看起来也很眼熟,喜欢喝米酒的人应该都知道怎么读的吧,这个即叫做“醪糟”又叫酒酿,是汉族传统的特色米酒,用糯米酿造而成,因为,酿造工序的简单,口感香甜可口,乙醇的含量也少,因此,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
这个你知道怎么读吗?有没有感觉乱糟糟的哈,只认识一个字的感觉,(*^__^*) 嘻嘻!
3、荸荠
这个算是一种水果和配菜了,看到这两个字你知道怎么读吗?是不是没看图片,就会感觉自己应该不认识这是两个字的,其实,它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名字,就是“马蹄”了,以前小编还真不知道这个居然叫“荸荠”的,总是马蹄、马蹄的叫,(/≧▽≦)/
4、栲栳栳
这个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小吃,做法比较的复杂,不过味道绝对是一流的美味,在山西当地很多人喜爱吃,但是,这个名字就有点奇葩了,小编闺蜜看成了“烤姥姥”,我天是我疯了,还是她疯了,差点没有笑死我,大家知道这个怎么读吗?
不认识字的话,千万不要乱读,尤其是你妈和你姥姥在的时候,不然万一出现“烤姥姥”的车祸现场,那不要怪小编.....ε = = (づ′▽`)づ溜了溜了!
5、盬子鸡
这个可能比较简单一点,就是最前面的那个字不认识,其实,这个“盬”字和鸟叫的“咕咕”声是一样的读音,在古代史盐池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其实指的是一种烹饪鸡肉的特殊烹饪工具罢了,这个是四川重庆的特色菜,是一种世代相传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
大家出去玩,看到这些菜名会读吗?要是不会说,还有指给服务员看,或者说来一个那个什么什么子鸡,不就特尴尬了!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有非常多的生僻字,很多可能你看到都会两眼一蒙圈,根本不知道怎么念,以上的5种菜名,大家读的出来吗?(*^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