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每年这时候大家都会遵循着传统习俗,吃上几个粽子,也祈愿大家幸福安康~
为了学会包粽子这事,我家不知道浪费了多少苇叶~今年决定换个做法——糯米切糕,一样的香甜软糯,也有粽叶的香味,味道不比粽子差哦!
家里有糯米的都快试试吧!一口下去满满的馅料,糯叽叽的,绝了!!!
做法可比包粽子简单多了,哈哈。其实粽子好吃的关键是煮熟之后,渗透到米里面的粽叶的香味,趁着还有几天时间,想要在家包粽子,赶紧囤点粽叶吧!
用不完也没事,粽叶还可以用来做其他菜,比如说,糯米鸡,糯米排骨,加了粽叶味道更棒!
食材:粽叶、蜜红豆、红枣、蜜枣、糯米做法:
1·红枣洗净对半切开,蜜枣用开水洗一遍对半切开,糯米用水泡一晚上
2·找个模具,铺上粽叶,先放一层薄薄的糯米,摆上红枣,再铺一层糯米,再放上红豆,再撒层红豆,再铺一层糯米,再摆上蜜枣,再铺一层糯米,包起来,用盘子压住,上锅蒸1小时左右,关火焖半小时即可。
自己在家做,放的各种配料足足的,甜味也能根据自己口味调整,可比买着吃实惠多啦~
红豆蜜枣粽子
材料准备
做法
1
准备食材
2
红豆,糯米提前一夜泡水,蜜枣只需提前1个小时泡水就可以。
3
泡好水的糯米洗净备用
4
粽叶用开水焯水三分钟,在用冷水洗净备用
5
粽绳提前泡软,洗净备用
6
取两片叶子
7
打成一个漏斗状
8
先放糯米,在放蜜枣
9
然后放红豆
10
再用糯米盖住
11
把叶子往前盖下来
12
再把多余的叶子,往内收(人的方向)
13
绑上粽绳
14
把多余长出来的叶子,剪掉
15
高压锅中,注入适量清水,把包好的粽放下去
16
大火煮开上气后,小火一个小时,关火不要急着开盖,闷半个小时
17
蒸好的粽子
18
成品图
小贴士
粽子包法根据各地不同,形状按自己喜好包,粽子不加陷料可以用水煮,我这个加蜜枣,怕煮出来太过黏贴,所以改为蒸,煮熟时长,也是根据自己包的大小掌握时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一个多月就到春节了,有多少人在等着春节假期与家人团聚。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节日就应该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而具有节日特色的美食,会加深这份情感。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春节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吃饺子...
虽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这样的风俗,但中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很多美食都是就地取材,形成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节日美食。
就拿端午节来说,有些地方的粽子是甜的,有些地方的粽子是咸的,还有些地方的粽子是没有粽叶的。
南方水多,到处都有粽叶,而甘肃等西北地区,水少不产粽叶,于是勤劳聪明的人们就想到用油饼代替粽叶,最终诞生了油饼子卷糕这种特色美食,也被称为“北方粽子”。
油饼子卷糕
油饼子卷糕,虽然经过油炸,但是吃起来一点也不油腻,外面的油饼香软酥脆,里面的糯米糕软糯香甜,好吃又解馋。之一次吃油饼子卷糕的时候,我认为口感比粽叶包的粽子还要丰富好吃。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油饼子卷糕的详细做法和步骤,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 油饼子卷糕 -
< 食材 >
糯米 350g
葡萄干、枸杞、蜜枣、红糖适量
中筋面粉 450g
开水 260-270ml
食用油 30ml
< 食谱 >
1.350克糯米,提前用温水浸泡一个小时。
2.准备好配料,洗净的葡萄干、枸杞,蜜枣切成小块,再准备适量红糖。
3.泡好的糯米淘洗干净,倒入电饭煲中,把葡萄干、枸杞、蜜枣和红糖都加进去,翻拌均匀。
4.拌匀以后摊平,加入比平常煮米饭多一点的水,把糯米饭做软一点,放入电饭煲中煮。
5.现在开始做油饼,碗中加入400克面粉,用260-270ml的开水烫面,边倒边搅拌,搅至絮状以后晾至温热。
6.然后加入30ml食用油,下手揉成面团,面团揉光滑以后,盖上盖子醒10分钟。
7.把醒好的面放案板上揉成圆形,然后多撒一点干面粉,擀成约5mm左右厚的大圆饼。
8.利用一个圆形的模具,压出一个个小圆饼,剩下的面揉在一起,继续擀薄压出圆形,全部都做好备用。
9.锅中加油,油温烧至筷子放进去冒大气泡,放入小饼,这一步油温要很高,高油温可以让小饼很快就鼓起大泡。
10.底面炸至金黄以后翻面,炸至两面金黄就可以出锅了。因为饼很薄,全程大概炸一分钟就熟了。
11.把炸好的油饼放入大碗中,用盖子盖起来,这样能让油饼变得柔软。
12.糯米饭也煮好了,用铲子再翻拌一下,这样可以让糯米更黏更糯。
13.油饼已经变得很柔软了,把糯米饭夹到油饼里,压紧实就可以了。
这样我们的油饼子卷糕就做好了,是不是比包粽子简单很多,全部做好以后摆盘,香甜软糯,好吃不腻,每次做我都要吃好几个,真的非常香。
不会包粽子的朋友,可以试试做一顿这个哦,比粽子还好吃!
谢谢您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端午节到了,不会包粽子的朋友试试这样做,软糯香甜,简单又好吃端午节快到了!不会包粽子的朋友试试这样做,媲美商用的蜜枣甑糕,软糯香甜,夹着粽香味,比包粽子简单又好吃,不怕夹生和漏米,厨房小白也可以在家轻松做出来,一大盆成本不到30元。一起来看一下是怎么做的吧!
1、首先准备的食材有:2斤的圆糯米,7元,
300克的红芸豆,3.5元
1斤的新疆灰枣,7元
1斤半的蜜枣,6元
几片粽叶,还有很关键的要准备一个这种不锈钢漏盆或者蒸锅里带圈的蒸屉也行。
做甑糕首选这种圆糯米,会更软糯Q弹,先加入清水,把表面的灰尘清洗一下,再重新加入清水,浸泡5个小时以上。
下来下来把新疆灰枣倒入淘米水中,搓洗一下表面的灰尘,灰枣的特点是:皮薄、肉厚,口感香甜,做出来的甜蜜蜜的口感更好。多清洗几遍,再加入清水浸泡。
甑糕里比较关键的配料还有这个红芸豆,它是比较难煮的,也要洗净,再浸泡5个小时以上。
2、第二天,食材都泡发好了,糯米已经完全吸足了水分,皱巴巴的红枣也是吸足了水分,个个圆鼓鼓的。
红芸豆也完全泡涨了,下来把这些食材清洗干净。
把红芸豆倒入电压锅中,加入清水,没过豆子,加入60g白糖,让红芸豆入个底味,选择豆蹄筋键,压30分钟,或者用普通锅煮一个小时。
接下来锅中水烧开后,把糯米倒在屉布上,整理平整,再用筷子在上面戳几个洞,方便上气
使其受热均匀,更容易把米煮熟煮透,上面再放上篦子,倒入红枣,整理平整,开大火,上锅蒸三十分钟。
接下来,把蜜枣处理一下,直接把蜜枣撕开就行,处理好后,备用。
把泡好的粽叶洗净,用剪刀剪去较硬的一边,处理好后,备用。
30分钟后,红芸豆煮熟了,用手轻轻一按,特别绵软,然后把豆子过滤出来,备用。锅里的汤水不要倒掉,有健脾去湿的作用,可以留着给家人喝。
这会红枣和圆糯米也蒸好了,把红枣取下来,备用
把蒸好的糯米倒入盆中,分次倒入1000克的温开水,再次让糯米吸足水分,这是商用甑糕会更加的黏糯好吃的诀窍,这种 *** 比生米蒸会更好熟,也不怕里面有夹生的现象。
3、准备一个直径30cm的不锈钢漏篮,底部铺上一层蒸好的红枣,因为甑糕主要是通过蒸汽对流把它蒸熟,所以选择这种有眼的容器,比直接在盆子里蒸熟,要更好吃。
四周放上粽叶,可以增加它的香味和口感,然后放上糯米,整理平整,再按压紧实。
铺上一层红芸豆,整理平整,压一压。
然后把蜜枣盖在红芸豆上,让红芸豆可以更好的吸收蜜枣的甜味,铺好后,再压一压。
在蜜枣上,再铺一层糯米,同样把他整理平整,压紧实,然后把剩下的红芸豆铺在糯米上,继续铺上一层蜜枣,压一压,这样蒸好吃起来会更加的香甜。
压紧实后,把剩下的糯米铺在蜜枣上,由于糯米是蒸熟的,每一层都要压紧,最终成品Q弹软糯的口感,才能更好,整理好后,用筷子插上十几个洞,这样的目的是,让蒸汽对流,让受热更均匀。
最后在上面铺上蒸熟的红枣,用这种 *** 蒸甑糕,不但节约了蒸煮的时间,吃起来也会更加的粘糯好吃。
4、下来锅中水烧开后,锅里放入一个三角架,再把盆子放入蒸锅中,上面铺上几张粽叶,不仅可以增加口感,还可以防止水蒸气积在红枣上,影响口感。然后盖上盖子,开大火先蒸一个小时。40分钟左右,锅里添入开水,防止把锅烧干,大火蒸一个小时后,转中小火再蒸两个小时,中间记得再添两次水,蒸好后,关火,取掉粽叶。再焖上一夜,出来的口感比买的还要好吃。
第二天,焖好后,红枣的颜色发黑,整盆甑糕还是温热的,现在就可以把红枣压成枣泥,这层枣泥在甑糕里头是很珍贵的。
软糯香甜的甑糕就蒸好了,这样蒸的甑糕,枣香味浓郁,口感既筋道又软糯,比街上一般卖的甑糕还要好吃,用这种 *** 蒸,不但可以节约蒸煮时间,也比包粽子会更简单,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起来,在家也试试吧!
感谢您每一次的关注、点赞与转发,咱们下期视频见!
敦煌壁画中的节气之美——《敦煌岁时节令》编后【编书者说】
作者:杜娟(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编者按
千百年来,敦煌的画师们将自己的日常生活画进壁画,其中“岁时节令”的内容更是丰富多样,它们与飞天花雨一起,沉睡在喧嚣的黄沙里。近日,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将“敦煌”与“岁时节令”两相结合,编写并出版了《敦煌岁时节令》一书,重现敦煌古代生活图景,使古老的、看似遥远的敦煌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
清明游春,夏至祈雨,处暑纳凉,小雪饮酒,“敦煌岁时节令”是从古至今敦煌地区的风土人情,也是历朝历代敦煌人平凡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敦煌岁时节令》,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编者们想要传达的态度:古人最想传递给子孙后代的信息——诗意与生活。
《敦煌岁时节令》
赵声良主编杜鹃赵晓星田舒源王芳芳著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长河里,立春祈年、雨水春耕、七夕乞巧、中秋团圆……人们在岁时里祈愿和美安康,在节令中守候万物生长。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岁时节令的更迭往复里,中国人的浪漫智慧与生活意趣也于此间生生不息。
《敦煌岁时节令》是一本由敦煌研究院编,赵声良主编,杜鹃、赵晓星、田舒源、王芳芳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人文读物。以“传承、人文、诗意、生活”为核心理念,在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深厚内涵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令和敦煌文化相结合,把中古民俗引入现代人的视野当中,重现敦煌古代生活图景。
文化传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四季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孟子·梁惠王上》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荀子·王治篇》也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事,故五谷不绝,而民有余食也。”先民们很早就认识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迎来农业上的丰收。在生产实践中,古代的劳动人民逐渐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从立春、雨水、惊蛰,直到冬至、小寒、大寒,一个个节气串起了一年四季的变幻,也串起了中国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除此之外,中国还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它们不再表示着季节与气候的变换更迭,而是更多融入了各类文化活动的内涵,将其中与农业的关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二十四节气一起构成了“岁时节令”。就这样,岁时节令融入了农业、民俗、艺术等诸多内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莫高窟现存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保存了大量与岁时节令有关的内容,涉及传统民俗、礼俗与佛俗,并融合丝绸之路与敦煌独特的自然风貌与社会环境,形成了大量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岁时节令”文化。莫高窟第285窟中,威武的雷神挥椎击鼓,春雷阵阵,百虫惊动,这便是惊蛰时节的物候;莫高窟第35窟的十一面观音像中描绘了人们想象中的月宫与图景,那月里有着蟾蜍和月兔,是古老敦煌人对于中秋圆月的想象。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文献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岁时节令内容。同样是惊蛰时节,敦煌文献P.2624《咏廿四节气诗》中写道:“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短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敦煌文献P.2838《咏新月》也讲述了敦煌人崇敬拜月的习俗。在敦煌石窟之中,既保存了形象的古代壁画,又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料,两者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具体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岁时文化的真实状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芒种时节,农人收割和扬场的情景。扬场莫高窟第61窟(五代)选自《敦煌岁时节令》
数字人文
2018年,敦煌研究院开展了“敦煌岁时节令”项目,“敦煌岁时节令”是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创立的数字媒体品牌,旨在以互联网为载体,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敦煌壁画、彩塑和藏经洞文献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平台,以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将传统的岁时节令再现于世人眼前。自敦煌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之一篇关于敦煌岁时节令的文章以来,这个系列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得了2000万次点击和100多万条留言,将敦煌文化带给了数以千万的读者朋友。通过互联网平台,古老的敦煌文化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数以万计的读者完成了一场“双向奔赴”。作为“敦煌岁时节令”的唯一主创团队,敦煌研究院一直在持续着创作并发布与其相关的延展内容,包括数字产品、纸质出版物、展览等相关线上线下产品的授权合作。与此同时,《敦煌岁时节令》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9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读掌上精品庆百年华诞——百佳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献礼建党百年专栏”。
2022年,在敦煌研究院赵声良书记的牵头下,敦煌研究院与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合作,将《敦煌岁时节令》由数字出版物变为了实体的纸质出版物。本次出版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重新与各位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校订了《敦煌岁时节令》的内容,确保了知识的准确性、严谨性。同时,书中增加了200多幅与内容相关的壁画、彩塑和文献的图像资料,帮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岁时节令和敦煌文化。
诗意栖居
2017年的冬天,敦煌下了一场大雪,银色的雪花纷纷扬扬地洒落在鸣沙山上。恍惚中,那些洞窟里的图景好像就这样穿越过千年的风雪,走到了所有人的面前。词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哪怕相距千里,相隔千年,我们仍能与古人共同拥有一些事物与风景,体味着生活中的诗意情怀,让一个个平淡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八月十五中秋节,敦煌人有崇敬拜月的习俗。月光菩萨莫高窟第384窟(中唐)选自《敦煌岁时节令》
敦煌研究院将“敦煌”与“岁时节令”两相结合,终于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敦煌岁时节令”,它迸裂出灿烂的火花,使古老的、看似遥远的敦煌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将古人的生活智慧融入现代城市的生活中。编者们以诗意的语言,重现了千年之前先民们的生活,传承了以敦煌文化、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所迸发出的人文光辉。它借助鲜活的、生动的语言,让丰润厚重的敦煌文化走进年轻读者的视野中,让传统文化缓缓流淌进现代的城市生活中。
与同类型的读物相比,《敦煌岁时节令》中最独特的部分,是敦煌文化与传统岁时节令的融合。以端午节为例——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有纪念屈原之说,也有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之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还属纪念屈原之说。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南方的人们戴花绳、吃粽子、赛龙舟……可是,敦煌地处西北,没有可以赛龙舟的大江大河,人们怎么去度过端午佳节呢?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献S.5448《敦煌录》记载:“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至晓看之,峭崿如旧,古号鸣沙,神沙而祠焉。”端午这天,敦煌城中的青年男女,相聚鸣沙山顶,同时一哄而下,沙子随着人群发出雷鸣般的声响!现在,去鸣沙山滑沙已经成为一项独特的娱乐项目,大家坐在滑沙板上,从高高的沙丘上一跃而下,就像在海浪里冲浪一样。
在这里,“敦煌”这两个字不再仅仅意味着我国茫茫大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镇,也不再仅仅代表着浩如烟海的壁画艺术与文献记录,它更多代表着敦煌这个地区自古而今的风土人情,以及历朝历代敦煌人的喜怒哀乐。
赠扇相贺,古代敦煌端午的重要习俗。执团扇女供养人莫高窟第116窟(中唐)选自《敦煌岁时节令》
生活美学
千百年来,敦煌的画师们将自己的日常生活画进壁画,它们与飞天花雨一起,沉睡在喧嚣的黄沙里。我们经常研究壁画画面的艺术价值或意义,无形中,也许忽略了那些古人最想传递给子孙后代的信息——生活的美学。
敦煌的五月十分炎热,赠扇相贺便成了古代敦煌端午的重要习俗。各样扇子不仅是一种消夏的用具,更是一件艺术品。敦煌文献S.5636《应用文范》中“端午日贺扇”记载:“蕤宾膺候,端午今晨,伏蒙鸿恩,各赐团扇,愿扬仁风。某乙等无任惶悚。”在莫高窟第196窟的壁画中,便绘有晚唐时期的精致团扇。
由于敦煌本地不产包粽子的箬叶,所以人们把糯米先煮成熟饭,然后放在一个浅浅的容器里摊平,还可以撒一些红枣之类的配料,最后加以重压,当地人称为“粽糕”。敦煌文献S.5636《端午相迎书》中记载:“达(幸)逢嘉节,端午良晨(辰)。有慰同僚,何以申展,空备团粽,辄敢谘邀,状至幸垂过访。谨状。”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同事们端午佳节来访,主人非常开心,虽然没有备下丰富的酒宴,但团粽一定管饱!
这些有趣的内容,就像是一串散落的珍珠,藏在《敦煌岁时节令》的各个角落,有些在壁画里,有些在彩塑里,有些在文献里。读者们看着看着,便会发出这样的惊叹:原来上元节的“燃灯”习俗是这样来的!莫高窟里竟然藏着“雷公”和“雨师”!古代的清明节和寒食节连在一起放假!在深秋季节里,古人们的穿搭真是好看极了!原来在沙漠深处的石窟里,还有游泳、捕鱼的壁画呢!
敦煌文献《咏廿四节气诗》选自《敦煌岁时节令》
走近《敦煌岁时节令》,敦煌文化的磅礴气韵与生动气息迎面而来。清明游春,夏至祈雨,处暑纳凉,小雪饮酒,在四季岁时、春秋节令中,与古人一同探寻岁月的奥秘。在此间,邂逅属于中国人的清朗与壮阔。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9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网红粽子糕,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牢记4点小技巧,一次成功不翻车端午,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以往家里都是包腊肉粽和花生粽,但今年家里小朋友都吵着要吃甜粽子,所以今年“革新”一下,甜咸粽子双飞。说来,从小到大吃惯了肉粽子,还真不敢尝试太甜的粽子。那该怎么包大人小孩都能接受的甜粽子呢?
思来想去不知道如何下手,最后还是刷手机时看到了一款网红粽子糕的做法,让我灵感大发,决定蒸一个不用加糖也能微微清甜软糯的粽子糕。粽子糕,不是粽子又有粽子香,说是粽子却又像蛋糕,做法简单无难度,每次蒸一蒸上桌,软糯又香甜,就连南方人也能吃得香。
那么,如何做网红粽子糕呢?粽子糕虽然看似简单,但很多网友跟着做都 “翻车”了,因此我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一下成功的“秘诀”。网红粽子糕,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牢记4点小技巧,一次成功不翻车。
【甜甜的粽子糕】
【食材】:粽子叶适量、紫薯1个、小米半碗、红枣1把、糯米200克。
【菜谱呈上】
1、糯米、小米提前1夜浸泡,浸泡至用手一捏就能捏碎,捞出冲洗干净,沥干。之一个小技巧:要想粽子糕糯叽叽的,那么一定要浸泡到能轻松捏碎,不然蒸出来很容易夹生或是散开。
2、紫薯削去外皮,冲洗干净切成小丁,红枣淘洗干净备用。
3、新鲜的粽子叶放在流水下冲洗干净,然后一一铺在臻米脱糖饭煲的甄子中,围成圆形。接着,舀入浸泡好的糯米,铺满整个锅底。
4、撒入黄米、红枣、紫薯丁,用手整理整理,铺匀。不喜欢吃紫薯的,也可以不加。
5、把剩下的糯米撒入甄子中,把小米、红枣和紫薯丁充分覆盖住。然后,折叠好粽叶,放入饭煲中,加1大碗清水,并在粽子糕上面放入1碗清水压紧实,盖上盖子。第二个小技巧:要想蒸出粽子一般的质感,那么蒸之前一定要用东西把粽子糕压紧实,不然蒸出来和普通的糯米饭一样,没有那么光滑密实的粽子感。
6、选择“营养蒸”模式蒸1小时,关火,晾温。第三个小技巧:要想一次成功,蒸的时间不能太短,用高压锅亦或是蒸锅蒸,更好不要少于40分钟,不然糯米的成熟度不够,也并不容易凝结在一起。
7、取出来,打开粽叶,切一切就可以直接吃了。第四个小技巧:蒸好以后别急着取出来,一定要等晾凉后再脱模再切,不然容易散开不成型。
【小煮叨叨】
粽子糕里加入了紫薯和红枣,吃起来带着淡淡的清甜,如果喜欢吃甜度高的,可以增加红枣的量,或是蘸着白糖吃。
蜜枣粽子的做法和配料我是煮菜婆,用美食记录生活百味,用文字与你分享一日三餐。恰若我的美食与文字,能激起你心中的屡屡涟漪,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按钮,关注我评论我,让我们一起切磋交流,烹饪出更多温暖的舌尖美味!图文原创,一菜一文皆不易,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盗用、洗稿必究!
蜜枣粽子大家都熟悉,蜜枣粽子就是其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粽子,它的味道香甜可口,软软糯糯的,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欢,很多人都会喜欢吃蜜枣粽子,下面介绍给大家蜜枣粽子的做法和配料!
蜜枣粽子的做法和配料
蜜枣粽子是一道美食,主要食材是糯米和金丝蜜枣。首先,食材,新鲜苇叶、江南糯米、金丝蜜枣,这样的组合,一切取自自然,从源头上保证粽子质量。其次,加工流程,做到“半两糯米一颗枣、三片粽叶两股绳”。从粽叶的长短、枣子的大小,到糯米浸泡的时间、米和枣搭配比例,每一个环节,精益求精、用心求完美。再次,煮粽子更考验功力。多一分钟米软,少一分钟味淡。
做法
1.将粽叶400克洗净,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煮软,捞起沥水,备用。
2.将糯米淘洗干净,沥水,备用。
3.将蜜枣装入碗内,蒸软取出,趁热去核,葡萄干洗净,沥水。
4.取3张粽叶,毛面相对,先放入1/3糯米,加入蜜枣和少许葡萄干,再放入2/3糯米包成三角形粽子,用绳子扎紧。
5.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用旺火煮约2小时,再用小火焖约3上时,即可食用。
蜜枣粽子煮多长时间
煮蜜枣粽的时间就比较讲究,不过也看你是用什么煮,要是用高压锅的话就比较快煮烂,一般只要4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这个是高压锅煮的方式,要是用一般的大锅煮又不一样了,一般的大锅正常煮个3-4个小时,看上去是不是很夸张,但是确实是这样的,煮这粽子还跟它本身的大小也有关系,一般小个的煮短一点的时间,要是大个的就会要煮比较久才熟。
以上内容就是介绍给大家蜜枣粽子的做法和配料,喜欢吃蜜枣粽子的朋友可以按照以上的做法做蜜枣粽子,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火爆休闲食品招商网【6888.TV】!
可以和粽子媲美的糯米枣糕,做法就是这样简单!大家好!我是布谷姐
放假了,今天都在家吃早餐!我一大早起床,蒸了全家都爱吃的糯米枣糕。
虽没有粽叶的清香,但枣香浓郁,另外还加入的葡萄干和红糖,也黏糯好吃!
下面就看看我是怎么做的吧。
糯米枣糕的做法
1、糯米提前浸泡(泡了一夜),泡至用手一捻就碎的程度。
2、红枣清洗干净,浸泡一会。
借助吸管将红枣核取出。
将去核的红枣一部分切成两瓣,其余的剩余部分都切碎。
葡萄干也切碎一点。
3、取一个合适的容器,底部及四周都刷上油,先将较大的红枣摆入
再铺上一层糯米
撒上一层葡萄干、红枣碎
再一层糯米、一层葡萄干红枣碎、一层糯米,最后依据个人口味撒入一层红糖。
4、加入漫过食材的清水
5、上锅蒸,锅开上汽后,将火稍微调小一点,连续蒸50分钟,出锅即可。
用小刀沿容器的边缘划一圈更易脱模。
6、将容器倒扣脱模。
切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就可以开吃了!
敦煌古代端午习俗雅趣十足:操舟弄潮最热闹 互赠团扇最文艺布谷姐美食日记,感谢阅读!期待您的关注!一起分享美食!
“一人摇橹晃扁舟,两人撑篙水上漂。”图为莫高窟第323窟《摇橹帆船》(初唐)。 敦煌研究院供图
“一人摇橹晃扁舟,两人撑篙水上漂。”图为莫高窟第323窟《摇橹帆船》(初唐)。 敦煌研究院供图
中新网兰州6月14日电 (记者 冯志军)6月14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操舟弄潮最热闹、粽糕入口最香甜、互赠团扇最文艺、饮酒闻香最安逸、登高滑沙最痛快、佩戴彩绳最平安……敦煌研究院当日梳理发布了“丝路重镇”敦煌古代丰富多彩、雅趣十足的端午习俗。
“一把小扇在手,笑对仲夏酷暑。”图为莫高窟第468窟《执团扇女供养人》(中唐)。 敦煌研究院供图
端午节,也叫重午节、端阳节、天中节、浴兰令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据敦煌研究院介绍,古时端午,孩子们戴五彩绳吃粽糕,大人们喝雄黄酒插艾草,热爱户外的或水上弄舟、或登高滑沙,喜欢文墨的则饮茶制扇、思忖扇面儿上描一番怎样的景色……节目良多,各得其乐。
在敦煌壁画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舟船图像。从公元六世纪至十三世纪,时间跨度近七百年,船的款式由简入繁,多达十余种。单是这些水上操舟画面,就可以串起一部丰富有趣的舟船史。
6月13日,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举办滑 *** 赛。 张晓亮 摄
“一块粽糕香糯,共叙端午良辰。”古人也不例外,敦煌文献开卷可见香甜弹牙的粽子。由于敦煌不产菰叶,亦不产可以包粽的竹叶。每年端午便把糯米先煮成熟饭,然后放在一个浅容器内摊平,还可撒些红枣之类的配料,上面加以重压,使其黏结成型,当地又称粽糕。
“一把小扇在手,笑对仲夏酷暑。”在被风扇、空调霸占后的夏天,团扇也好、纸扇也罢,仿佛都成了古物。赐扇相贺,是古代敦煌端午的重要官方仪礼。每到端午节前,衙府作坊忙于制扇,多是绘有图画的木柄纸扇。端午一早赠予僚属,以示慰问,弘扬仁风。
“屋内有酒味,门户有艾香。”古人认为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佩带则鬼神不近,入山林而虎狼伏,涉川水毒物不伤。雄黄酒因此成为辟除疾疠的“端午定制”,并将雄黄酒涂在小孩额头、耳根用以辟毒。
“一根五彩绳,百病随雨走。”端午节的前一晚,大人会在孩子熟睡时,将五彩绳系在小孩的手腕和脚腕上。戴好之后不能随意乱摘乱丢,要等到端午后的之一场大雨,摘下来扔进河里随雨水冲走才行。(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营养师带你改进民勤油饼粽子,不忘美味传承文化还带来健康刘军 注册营养师(RD),在陕民勤人
今年闰四月,将端午推后了近20天。作为民勤人,没有油饼卷粽子的端午是没有灵魂的。营养师教你 *** 既保有家乡风味,又健康好吃的油饼卷粽子。
——题记
眼看着五月快到底了,一般往年的端午假都是在六月初的。
前几天问老妈,今年哪天的端午。
老妈说,今年闰四月,一听心顿时灰了很多。
因为肚里的馋虫早开始呼唤油饼卷粽子了。
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粽子并不需非要等到端午才可以。
但毕竟油饼属于高糖油炸,而粽子又是高血糖指数的食物,二者加在一起再美味也是热量霸王,每次吃之前,都需要摸摸日渐滚圆的肚皮。
现在身边肥胖糖尿病中风多得触目惊心,吃饭实在是不敢由着性子来。总是尽量克制、克制,但如果碰到端午节,或者家里来了客人,就有了正大光明要炸油饼蒸粽子吃一顿的理由。
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我们的民勤米糕为何要叫粽子。外地如陕西等地都叫晶糕,或者是叫甑糕。但后者里面是加了红豆用的也是蜜枣。因为西安是旅游城市,加上《那年花开月正圆》孙俪的“带货”,甑糕早已经成了网红食品,但我们民勤更健康美味的粽糕却依然深藏闺中,更多只是民勤人民自己的至爱。
可民勤的粽糕,实在是和粽子沾不上一点边儿,可能是民勤不产粽叶,我们都是大铁锅把米枣一蒸,出来包了油饼来吃,大名为油饼卷粽子。
小时候在老家,大米都是稀罕物,每年父母都要在端午前专门去粮站购点大米,糯米就更是少见。所以很多时候,妈妈和外婆做粽子,都是用大米,红枣也不丰富,这样,蒸出的粽糕无论黏度还是甜度都不够,颜色也发白,没有那种诱人的枣泥深红色。
蒸熟后我妈都需要化点红糖水撬进去,这样才能让大米蒸出的米糕看着有点黏性和颜色,有时候红糖也不是太方便,就用白糖水,即使这样无色无香的粽糕,依然是每年热切期盼的美食,毕竟在缺衣少食的岁月,油炸食品本身就是自带光环的奢侈品。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家庭境遇的不断改善,我结束了超长久的学业,有了自己的家庭,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对家乡的美食文化进行传承和经过现代营养学改造使之更为健康,好在几年下来,有了相当多的心得,要与大家分享。
精华一:上好的东北糯米和糙米互混,降低血糖指数
粽子的精华之一在于要用上上好的糯米,好糯米粘度大,蒸出的粽子晶莹剔透。但正是因为糯米结构里面支链淀粉含量很高,结构上有很多个头,因此热糯米非常容易消化吸收,血糖指数比大米和白米还高,达到了惊人的87,也就仅次于直接吃几种纯糖了。
但如果在粽子配米中加入一半糙米,糙米50多的升高指数,既降低了糯米的黏度,又基本不影响口感和卖相。
糯米糕变凉后,黏度会上升,加上糯米糕更紧实,所以凉下来就会很难消化,导致有些人吃了凉粽子胃部有饱胀感,但加上糙米后,粘度和血糖指数同时降下降,美味也要健康。再说了夏天的油饼粽子哪能少了放凉再吃啊,要知道热粽子并没那么香甜,这是没有灵魂的粽糕。
红枣肯定还是要用薛百乡的,皮薄甜度大,自然就无需再用任何纯糖,白糖红糖冰糖都不要加,保护健康,远离纯糖。
一碗米两碗枣三碗水,老妈一直用的黄金比例,但糙米往往更吸水,因此,需要提前浸泡或者适当增加水量。
精华二:烫面油饼不添加任何东西,油要少量多次添加
油饼的精华在于烫面的技巧。要把面烫透,还不能在烫过的面上面重复浇水。
一般是烧一壶滚开的水,旁边备好面盆和筷子。水开后将盆里的干面粉依次汤成面团,烫过的就扒拉在一边,不要重复浇水,否则容易出现“伤水”面,擀起来粘手,炸起来溅油,放锅里不起泡,当然,如果因为粘案板和手,放面粉太多,咬起来就会太死,不酥,而且饼上的浮面入油锅也容易糊了油。
因此,烫过的面团,从盆里扒拉出来,可以放案板上稍稍一晾,出出热气,这样也会防止面团出汽漏水,但也不能放太久,否则面团容易皴裂。
待凉一下的面团没热气也不烫手,轻揉面团成条状,按自己期望的大小做成面剂子,擀薄成圆形,待炸。
炸油饼的油,花生油菜籽油胡麻油和麻籽油倒都是可以,但这些油都不太适合高温煎炸,另外,更好使用正规油厂的精炼油,油坊的粗炼油虽然你用了自家种的麻籽胡麻葵花籽,但因为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太差,没有脱色脱味,也没有正常的清洁抗氧化的措施,所以是不太建议吃这种粗提油的,烟大色浓味重不卫生,更谈不上营养。
还要注意一点,家庭油炸更好不要使用太大的油锅,油锅直径和油饼大小相宜更好,这样可以避免油炸时用油太多,油也可以分多次加入,以控制油温。
因为面食在油温超过140℃时容易产生丙烯酰胺,而且随着油温升高,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破坏的可能也就越大,自由基产生也增多,对身体危害越大。
因此,更好的办法是除了控制火候之外,在油炸过程中可以分次将新油兑入,以保持油的健康,最后也不太有剩油,否则,炸过的油是吃没营养,倒了可惜。
老家很多人家的做法,都要在烫面或者油饼出锅后,撒一些白糖。按利于身体健康的角度,我们应该基本避免直接摄入这些纯糖。如果面烫的好,本身油饼入口就有清甜的味道,根本也不需要白糖提味。
如果口味较重的,倒是可以按老家传统,放上苦豆粉、薄荷叶粉、琐阳粉等 *** 不同品味的油饼。
但不管怎么 *** ,一定要色香味俱全。现代改良,一定要保持传统的风味。
不知道老乡们是否GET到油饼卷粽子的精华?
吃,我们是美味,且一定要保持健康的。
也唯有这样,我们老家的美食才可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
在此,也祝愿看到此文的老乡们,今年都能 *** 出更健康的油饼卷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