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吃豆类和菌类一样,有很大的好处,民间有“每天吃豆三钱,何须服药连年”、“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的谚语,说明豆类在日常饮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体就可以减少脂肪含量,增加免疫力,降低患病的概率。
但是吃豆子有一个麻烦,就是要额外 *** ,红豆粥、绿豆粥、或者黄豆豆浆,今天跟大家说的这个豆子,是“化血栓之一豆”,却无需额外 *** ,只需要添加在日常菜色种即可:豆豉。
“溶栓之一豆”
试验证明,豆豉的营养几乎与牛肉相当,豆豉含蛋白质为39.3%而牛肉为22.7%,脂肪含量豆豉为8.2%,牛肉为4.9%,最重要的是它对血栓的作用。
豆豉最早记录在我们中国,后来海外。我国台湾人称豆豉为“荫豉”,日本人称豆豉为“纳豉”,东南亚各国也普遍食用豆豉。
豆豉是用黑豆或黄豆作原料,经过一番洗净、蒸煮、冷却后放入缸中发酵、盐渍,最后晒干而成的,按加盐与否分成咸淡两种。
血栓患者多进食“溶栓之一豆”
老年人因脑血栓会造成老年痴呆症,现代医学尚束手无策。
最近,日本医学家发现,中国人用黑豆制成的豆鼓,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更使人惊奇的是,豆豉所含的细菌能产生大量维生素 B 和抗生素。因此他们认为老年人多吃豆豉能有效地预防脑血栓形成。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豆豉中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素,能有效地预防脑血栓的形成。总之,吃豆豉对改善大脑的血流量和防治老年性痴呆症很有效果。
豆豉:40倍防冠心病的力量
豆豉中钴的含量是小麦的40倍,有良好的预防冠心病的作用;钼的含量是小麦的50倍,硒的含量比高硒食物大蒜、元葱还高,而钼和硒两种元素虽然不能治疗癌症,但是都具有极强的抗癌作用。
食用 *** 做菜配食,不要矫枉过正
但是要提醒老年人注意的是,豆豉随好,也不能多吃,每日以50克内为宜。
可加入豆豉的菜色:豆豉蒸排骨、豆豉回锅肉、豆豉蒸鱼、豆豉鸡丁,鸡、鸭、猪肉、牛肉都可以加入豆豉。
而且豆豉加工中会加入很多盐分,所以如菜肴中已加入豆豉,则应减少烹调用盐量,以免摄入盐分过多,从而降低患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豆豉蒸排骨,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菜,属于粤菜系。
By 秋天的红叶_67398
用料- 主料:
- 排骨 250克
- 豆豉 1勺
- 配料:
- 姜片(腌排骨) 3片
- 细砂糖 半勺
- 小葱 1根
- 小米椒 1个
- 蒜 2瓣
- 姜(切未) 2片
- 米酒汁 1勺
- 淀粉/清水 各1勺
- 用具:
- 蒸锅 1个
1、排骨泡去血水,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
2、排骨中加入半勺细砂糖。
3、加入姜片。
4、拌匀后盖保鲜膜放入冰箱冷藏2小时。
5、大蒜,姜,小米辣,葱切碎备用。
6、锅放入适量的油,放入切好的蒜末和豆豉,全程小火,煎制葱蒜变黄关火。
7、往蒜蓉酱里倒入一勺生抽和一勺蒸鱼豉油拌匀。
8、排骨从冰箱中拿出来加入,2克盐,2克胡椒粉拌匀。
9、然后加入蒜蓉酱拌匀,腌制15分钟。
10、加入1勺米酒汁拌匀。
11、淀粉勾汁,浓度为1:1(粉:水)
12、把淀粉水倒入排骨中拌匀。
13、水沸后,放入排骨,全程大火隔水蒸15分钟,关火后焖2分钟出锅。
14、色香味具全的一道粤菜系。
小贴士1、干豆豉用刀略切碎再进行腌制,会使排骨更加入味; 2、将所有调料加入排骨中后,更好用手将所有调料与排骨彻底抓匀以便入味; 3、蒸制的时候一定要将排骨均匀的铺开,避免重叠,以免成熟度不一致。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豉汁蒸排骨,原汁原味,比炖排骨香, *** 还简单,难怪大家都爱吃大家好,我是北京的鑫雨霏霏,大家都爱叫我霏霏姐,爱美食爱分享,请大家多多关注呦。
说起排骨,大家通常会怎么吃呢?十个有八个人会说去红烧,而且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有没有一种比较简单的做法呢?答案是肯定的,排骨除了炖煮,广东有一种做法就是蒸排骨,相信大家基本上都吃过。许多广式酒楼,都有卖豉汁蒸排骨的。它非常受欢迎,我每次去酒楼基本上都会点它。
豉汁蒸排骨可以很好地保留排骨原有的味道,还能让排骨融入豆豉的味道。而且做起来非常简单,只需简单几个步骤,把握好要领,这样排骨更能入味儿,还能保持适中的口感。今天大家就来看看我 *** 的豉汁蒸排骨吧。
【豉汁蒸排骨】
【食材原料】猪肋排、豆豉、姜、蒜、料酒、盐。
【烹饪 *** 】
1.首先要把猪肋排用清水清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为了让猪肋排充分干燥,我使用厨房纸将所有水分吸干。
2.首先向猪肋排中加入盐,然后再加入姜丝。
3.加入适量料酒。豆豉先用水泡软一下,然后再用刀将豆豉拍一下,这样更容易入味儿。将豆豉放入猪排,用手将猪排和所有配料抓匀,充分混合在一起。
4.腌制猪排的时候更好用一个保鲜膜将上面罩起来,这样猪排就不会变得很干。为了充分入味,更好腌制五六个小时。可以将猪排放入冰箱腌制,这样更有助于保鲜。腌制入味这个步骤非常重要,绝对不能凑合,成功与否也取决于此。
5.猪排下面更好铺上一些芋头,这样可以很好的吸收猪排析出的油脂。将芋头切成小块儿,铺在碗的底部。
6.将腌制好的猪排拿出来以后,拌入拍碎的蒜末。把蒜末和猪排抓匀入味即可。
7.将猪排放入铺好芋头的碗内,放入笼屉用中火蒸大约半个小时即可。
这样蒸出来的豆豉排骨,味道香浓。排骨的软硬适中。做好的排骨肉有一些硬度,而且咀嚼起来很有弹性,不像炖煮出来的排骨那么柔软,口感非常好。芋头也蒸得软软的,吸收了猪排的香味儿还有油纸。味道同样的诱人。
这样一道蒸排骨基本不用花费太多的心思,只要腌制的时间充分,让排骨入味即可。这是我最喜爱的排骨做法,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也喜欢吃蒸排骨呢。也许你也有不少 *** 排骨的小诀窍,也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鑫雨霏霏,美食名博,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每天分享健康、简单的美食,关注我,之一时间掌握美食资讯!如果你喜欢,欢迎转发,点赞,收藏,让更多爱美食的人一起分享。
By 半岛冰茶
用料- 排骨 650g
- 豆豉 100克
- 大蒜 5颗
- 姜 两片
- 料酒 2勺
- 老抽 1勺
- 蚝油 2勺
- 食用油 适量
- 生粉 1勺
- 盐 适量
1、主料:肋排、豆豉备用
2、将排骨泡10-15分钟,后斩块备用
3、将豆豉和蒜米剁成碎末,倒入排骨内,依次放入料酒、蚝油、老抽(2:2:1),再加适量盐充分搅拌均匀,
4、排骨腌制30分钟左右,
5、将排骨平铺在盘子,
6、在锅里隔水大火蒸15-20分钟,即可
7、豆豉蒸排骨就好啦~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湖湘地理|没有扁扁的略带黄色的小黑豆,做不出浏阳豆豉年关将近,浏阳豆豉销量数据出来时,我们发现一千多吨豆豉,绝大部分流向湖南人的餐桌。由小黑豆做成的浏阳豆豉,是湖南人的饮食日常。
豆豉是百搭的,煮鱼放些豆豉去腥,蒸排骨撒几颗豆豉增味,做蘑菇汤用豆豉提鲜,炒大白菜加几颗豆豉显色,没什么可配时,那就用豆豉炒辣椒当下饭菜,诱人的香也可让人食三大碗白米饭。豆豉,这一湖南人的家常小食,从西汉长沙国时代至今,跨越了几千年时光,仍在调和着人们的口味。越是素朴的,越不容易被遗忘。
腊八那天,我们来到浏阳市集里街道太平桥社区,这里是浏阳豆豉的恢复地。在两家豆豉厂里,一粒粒小黑豆,散发着时间与人情的神奇力量。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说:“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更佳途径就是通过他的肚子。”浏阳豆豉,是理解湖南人家常里精细功夫的切入点。
<挑豆>“拖泥豆不见了,浏阳人差点丢了这门手艺了”
冬日清晨,穿透阴霾的浏阳天马山隧道,到达太平桥社区。这里,以“天马山”“太平桥”著名的浏阳豆豉分别散在两家豆豉厂内。天气过于寒冷潮湿,豆豉厂内工人放假,只有霉房和发酵间的豆豉还在与严寒抗争。
77岁的豆豉非遗传承人黄迪全不放心这些豆豉,他来到霉房,看着豆子长霉情况不错,有的制曲已经完成,便将门不同程度地敞开。他护豆豉的模样,如他37年前浏阳恢复豆豉工艺时。“那一次,找回了浏阳豆豉的原材料——小黑豆。”
浏阳豆豉千年风味依旧,讲究原材料是秘诀之一。黄迪全总是不厌其烦地提起那段历史,“拖泥豆不见了,浏阳人差点丢了这门手艺了。”拖泥豆是浏阳当地土生土长的小黑豆,常常在收完早稻后种在“排田”里。拖泥豆形状小而扁,可以发酵彻底,最适合做浏阳豆豉。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民种的“一季稻”都换成了“双季稻”,“排田”被改造,本地失去种植拖泥豆的土壤,拖泥豆渐渐失种。加上其他原因,浏阳豆豉工艺曾断代几十年。
直到1982年,浏阳科委和蔬菜公司一起恢复浏阳豆豉工艺,选择太平桥试点,浏阳豆豉才渐渐回归到人们的餐桌。那时,刚刚高中毕业进厂的王金山也参与了浏阳豆豉恢复的工作,“没有拖泥豆,我们就到处找它的相似品种,用各地的小黑豆做实验,后来找到了河南洛阳专门种来喂马和驴子的‘马拉扁’小黑豆”。那时,黄迪全是太平桥豆豉厂业务员,他记得找到小黑豆后调回来两万多斤。为了恢复当地小黑豆种植,又用马拉扁小黑豆试种,可那时种的豆只长苗,豆的产量太低。
尽管失去了本地的拖泥豆,但浏阳人仍从小黑豆里挑出了适合浏阳豆豉的原材料。小黑豆的挑选是非常有讲究的,做了三十多年豆豉的王金山说,小黑豆没选好,接下来的制曲发酵都会受到影响,豆豉的口感也会打折扣。所以,学做豆豉,需练眼力劲——挑豆。有经验的手艺人一般会从形状和豆的内里来挑选,“豆子要扁,做出来的豆豉才会窠心、好看”。王金山说,还要看内里,做浏阳豆豉的小黑豆肉体要选择黄色的,这样的豆子蛋白质含量高,发酵时间更短,更彻底。而偏白的豆子淀粉含量更高,不适合发酵。
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生活条件改善,河南洛阳的马拉扁小黑豆也鲜有人种植了。豆豉手艺人只能再到更北的地方碰碰运气,于是才有了现在的宁夏和内蒙古的小黑豆。“现在几乎都是用这两地的小黑豆,它们适合浏阳豆豉。”
千挑万选的小黑豆做出的豆豉,除了味道鲜美独特外,还有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豆豉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息,两脚疼冷”。黄迪全还记得九芝堂曾经来收购过浏阳豆豉,其出品的银翘解毒丸,便用到了豆豉这一原料。
小黑豆挑好,就是手上功夫了。黄迪全家的天平桥食品豆豉厂内,仍沿用浏阳古法做豆豉。柴灶、木甑在霉房旁边,小黑豆要在这里蒸制两遍才能送入霉房与微生物携手。他演示着豆子的蒸制过程,之一遍先蒸干豆,下甑后再将蒸过的豆子浸泡一段时间,等它们喝饱水,再上甑蒸制第二遍。这一遍,豆子要蒸透才能下甑。怎样才算蒸透?“最直接的就是吃豆子,可以当饭吃,豆子绵了、香了就行。”
适合浏阳豆豉的小黑豆,它颜色是黑的,颗粒比黄豆小,扁扁的,黑豆内里略带黄色。图/卢七星
<制曲>用脸感觉温度的变化
凭感觉,是浏阳豆豉手艺人的秘诀。手艺人凭借娴熟的经验,调动着空气、水、温度、阳光,让豆子达到更佳状态。他们不依靠现代化加工技术,遵循古法,将一切拿捏得恰到好处。
制曲,是豆子变成豆豉的关键一步,谁都不敢马虎。蒸制完成的豆子冷却后装入圆形篾盘,工人们端着篾盘,小心翼翼将其送进霉房,关好房门,像进行某种仪式。而另一边霉房里,黄迪全推开门,探头进去,用脸感觉温度的变化,察觉到暖意扑来,他把门半开着,“再等两三天制曲就完成了”。这时他快步走进另一间霉房,装满小黑豆的篾子一个个整齐地垒在架子上,豆子表面都结着一层细细的绒毛,随着空气的流动微微发颤,像正在呼吸着的小生物,正是这些绒毛让豆子内核慢慢变得柔软。他用手掰开结块发霉的豆子,大拇指和食指磨了磨,上了霉的豆子干了,“已经制好曲了,门可以全部打开了”。
制曲在豆豉的 *** 过程中是极难操作的一步,温度和湿度都影响着制曲的效果。如何把握更佳的制曲环境不单要掌握技术,更要“凭着感觉走”。王金山是恢复浏阳豆豉的手艺人陈代国的关门弟子,他也是浏阳豆豉的非遗传承人,做了近四十年豆豉,在制曲环节,他也只能“靠脸感”。“每个制曲师傅心中都有一杆秤,这环节我们没有精确的温度湿度数值。”制曲考验师傅们对环境的敏锐感知,若非不断尝试,很难把控。尤其在之前,霉房还没有这样完善时,装豆子的篾盘送进霉房后,师傅们不能走开,他们要根据室内室外温度来调整霉房温度,若是脸上感知的温度太低,就要用炭火升温。霉房温度太高也不行,这时又要开点门缝来散热。由于一天中的气温也会变化,师傅们每天都要去霉房看两次,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门,将脸探入室内,保证环境是制曲更佳状态。“脸感”就是霉房的温度计。经验越丰富的师傅感受越准确,作为太平桥豆豉厂的生产厂长,王金山的“脸感”是非常敏锐的,他还借此改善了霉房装备。在他的霉房里,为了让长霉的豆豉更好地保有温度和湿度,装豆子的篾制簸箕装上了纤维袋底盘,“以前是蔑制的簸箕,长霉的豆子容易坏,现在用纤维袋的底盘,它保湿效果好,豆子更容易制曲”。
霉房里的豆子每天都在变化,它的速度和颜色都跟当地的季节、气候密切相关。王金山总能从季节中得出灵感:每个季节长霉的速度不同,冬天的霉房一般两三天还没开始长霉,而夏天,第二天早上探头进去就能看到豆子上有一层白色的霉。霉房里的霉在他眼里也变得调皮起来,它们在不同的月份都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每到春冬两季,霉房里的豆子长出黑色的霉,但又不完全黑色,它还有白色的霉做点缀,而农历四至八月,是做豆豉更好的时节,这时候霉房里的豆豉长出黄色的霉。而当小黑豆表面的绒毛长到大概一厘米高的时候,他再次根据“脸感”将温度调低,适时把门打开一点,让霉变老。“制曲更高温度不能超过42度,热天在35度左右更好发霉。”
怎样才算制曲完成,没有绝对的标准,不同的师傅会有不同的说法。王金山的经验仍是感觉,长霉的时候豆子是湿的,等它结块开裂之后放置两三天,豆子变干燥了,制曲完成就可以洗霉了。“在我们的霉房,师傅们根据霉的变化开门还有自己的口诀,什么时候开门开两指,开个拳头大小或者全开,他们都能根据温度和湿度感觉出来。”黄迪全的儿子黄明达说道。
<洗霉>“真正做豆豉的人没有胖子”
制曲环节之后需要洗霉,这必须要力气大的汉子挑着豆豉拿着特制箩筐去河流小溪洗尽才行。
洗霉是 *** 豆豉不可逾越的一环,很多时候做豆豉的作坊也会选择靠近水流的地方。明朝浏阳豆豉被列为贡品,规定逢端阳、重阳两节进贡皇室时,浏阳河两岸做豆豉的作坊都会挑着豆豉去浏阳河里洗霉。尤其到了清代,浏阳豆豉最盛,1885年,还有“无豉不成店,处处豆豉香”的美名,那时候县城和浏阳河沿岸集镇,到处有豆豉作坊,大作坊有58家,年产豆豉四万多担,浏阳河两岸挑豆豉洗霉的场景很是壮观。
在没有引进洗霉设备之前,黄迪全和王金山的豆豉厂都是人工洗霉。工人们挑着已经制好曲的豆子,拿着双耳箩筐,就在旁边的小河里洗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里的水非常干净的,我们经常四个人一组去完成洗霉。”王金山记得,他们四人一组,经常有一个人要轮着蒸豆豉,其余三人打赤脚穿着草鞋去河里洗霉。制好曲的豆子霉灰很大,经常呛得他们眼泪水都流出来了。不仅辛苦,洗霉也需要技术,洗霉工人带着特制的双耳箩筐防止摔跤,人站在箩筐中,不能将脚垂直下去踩,而是要换成八字型斜着搅拌,不然,稍微掌握不好不小心一摔豆子就跑了,功亏一篑。只有这样在溪水里反复踩洗,豆子才干净、好看。洗霉是极辛苦极累的工作,一年四季都要做豆豉,于是即使到了寒冬也要去河里洗霉。南方的冬天,寒冷刺骨,水里温度更是极低,王金山感慨:“以前打着赤脚,套鞋都没有,脚被冻得通红,这样的活现在没有人再愿意做了。”如此辛苦的劳作,一点不像《汉书·食货志》记载的“豉樊少翁、王孙大卿为天下高訾”那样光鲜。
好在,现在的豆豉厂在没有改变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引进了洗霉机器,制曲完成后,豆子直接通过机器就能完成洗霉。这样更省力,豆子也更卫生。“真正做豆豉的人没有胖子。”王金山一语中的,即便有些环节用上了机器,豆豉手艺人仍要使出力气。他170厘米的个头,只有60公斤,而他的十几个工人也同样很瘦小。虽然一包豆豉经历那么多道工序,也只能卖到七块钱,而且豆豉作为调味品,消耗不多,大多数人一年一包就够了,但每到需要使力气的洗霉环节时,大家仍干劲十足。
豆豉取下来洗霉,再发酵4天,转入泵桶后又发酵3天。图/彭红霞。
<发酵>两次发酵是豆豉师傅使出的“秘密武器”
聪明的浏阳人对微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而发酵,则是一场时间与味道的密谋。豆豉在经历制曲和洗霉环节后,它们散发出来的大多是“霉”味。如何将其转化成浓郁的酱香味,豆豉师傅们使出“秘密武器”——两次发酵。
在黄迪全的豆豉作坊内,发酵房的十几个水泥池子里都放满了洗霉后的豆子,木板上用粉笔记录了豆子入池的时间,从2018年10月一直排到2019年1月。黄明达根据标明的时间,打开了标注2018年11月的池子门。“这里的豆豉已经发酵好了。”他从工具房取过专门用来挖豆豉的锄头,在一堆黑如煤炭的豆豉堆里挖了几锄头,豆豉便分成了块状。这时候,拾起一块闻一闻,豆豉的酱香便溢出来了。黄迪全还不放心,又拾起一块,用手指摩挲了几下,豆豉已经化芯,用力一磨,一整粒豆豉就这样摊散在手指上,老人笑了笑,很满意地说道:“发酵很彻底,就等有太阳晾晒了。”
如果说制曲是微生物的分解,那么发酵便是豆子成分的转化。在此期间,蛋白质和淀粉转化成氨基酸,豆子的平实味道转化为浓郁的酱香,这需要漫长的等待。“一般而言,一粒小黑豆到一颗豆豉成型至少半个月以上,如果碰上恶劣天气,需要更久。”浏阳豆豉的 *** 过程遵循着老工艺,和自然同步,被自然限制。王金山说,最近这持续的阴霾天,很多已经发酵好的豆豉还不能晾晒,还有很多豆子因为天气原因发酵缓慢。
老工艺 *** 的浏阳豆豉需要两次发酵。之一次是在洗霉之后,将豆子放在大簸箕里用围子围起来发酵。这次时间较短,最多只能三天左右,它需要适当加水,让豆子既不至于太干,又不至于过分潮湿,达到更佳状态。对于豆豉手艺人来说,这是极难的一步,只有经验丰富的师傅才能判断好加不加水,加多少水。这时的小黑豆已没有了毛茸茸的外衣,吸饱了水分鼓胀着。在大簸箕中放了三天后,豆子饱满而不过分湿润,再将他们放入木桶发酵。这时候,撒一些盐,既充当防腐剂,又可以用来调味。“老木桶里发酵大概十天左右就能完成了。”但现在不一样,木桶换成了大型发酵池,之一次发酵直接在洗霉后静置一晚上,让它保有温度和湿度,再放到池子里进行第二次发酵。虽然改变了容器,甚至还减短了之一次发酵的时间,但是第二次发酵时间延长,豆豉的酱香随着时间的磨炼愈加浓郁。发酵仍然分季节,若是夏天,豆豉20天完成发酵,到了冬天,时间要延长,有时候一个月之久。“第二次发酵放了丁点盐,温度会更低,豆子里的成分转化更慢。”
池子里的发酵仍然凭感觉进行把控,发酵好不好,看看池子里的豆豉体积是不是发生变化。王金山有时候还是会用师父传授的技巧,用手抓一抓豆豉有没有化芯。“现在我们看池子变化,一百斤黑豆能做出七十斤豆豉,一个池子放入五千多斤小黑豆可以收获两吨多豆豉,根据这个规律,我们也可以把控好发酵环节。”当然,他们更在意时间,因为每个池子里的小黑豆也需要打磨一个月左右。
一个个大瓦缸装着的都是正在发酵的豆子,王金山揭开薄膜看看是否发酵完成。图/彭红霞
在太平桥食品豆豉厂内,黄明达将已经发酵好的豆豉装入箩筐。图/卢七星
<晒制>和太阳赛跑
经历了蒸豆、制曲、洗霉、发酵的小黑豆,已经变得粒小皮皱,软糯飘香。但最后要变成美味的浏阳豆豉,还需要逾越障碍,把握机缘。它第二次蜕变,是在太阳底下完成的。只有在大太阳底下经过不停翻晒,小黑豆才能散发浓郁的酱香。
不巧的是,持续近一个月的阴雨阻碍了这一工序。那天我们到黄迪全的豆豉厂,所有池子里发酵好的豆豉都需要晾晒了,太阳却迟迟不肯出来,他们只能慢慢等。他家的工具房里,篾制的竹垫已经一卷卷准备妥当,他们反复查看天气,依然是雨天,工具房的门一次次被失落地关上。这是 *** 豆豉的扫尾工序,容不得半点着急。
有太阳的时候,晾晒是在院子里进行的,黄迪全家的院坪有两千多平米,宽敞平整,风来去无碍。若是晴天,头顶就是南方清丽的天空,无遮无掩。豆豉师傅们会将黑漆漆的豆豉铺满整个院子,时不时用耙翻一翻,如同晒谷一样让它们被太阳充分烘烤。晒豆豉时,技艺高超的师傅能保证每一粒小豆豉都能晒过太阳,呈现出干爽的外皮。
晾晒豆豉,王金山将其形容成“靠天吃饭”“和太阳赛跑”,这是浏阳豆豉的一个瓶颈。在室外晾晒,就意味着不是每天都能 *** 豆豉,特别到了多雨水的季节,需要等上好几天有太阳的日子再开始工作。手艺人最喜欢的天气也无非是四到八月,那时阳光正好,湿度适宜,他们每天都有事做。但手艺人是矛盾的,他们一边固执地坚守自然天成的老工艺,多点晴天晒豆豉,一边又期盼着技术更新,就算没太阳也可完成晒制。“现在我们还需要靠天吃饭,明年我们搬到新厂,有烤房了,就可以每天烘干豆豉了。”王金山说道。
老的手艺,同自然总是有些许隐秘的联结。豆豉被阳光烘烤了几天后,老师傅用手抓一抓,小黑豆不再软糯,而是变得坚实有力,一粒一粒颗粒分明,这时候浓郁的酱香就会从晒场飘到外面的街道。当有人闻到这味道感叹一句“又在晒豆豉”时,豆豉的 *** 就基本完成了。但这时候豆豉到餐桌还需半个月的等待,它们需要一个缓冲,来囤积香味。待这个过程完成,它就可以打包卖出了。
豆子从自然中来,手艺人再借自然之力让它们获得新生,每一粒豆豉都是自然的产物,都沾染着天地灵气。当拿到那包精心 *** 的浏阳豆豉时,我们的等待也是值得的。
经过多天发酵清洗后的豆子在太阳光下一晒,一阵香味迎面扑来。图/彭红霞
浏阳豆豉和湘菜相互成就
浏阳豆豉浓郁诱人的特殊风味,是湖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食味。它既能单吃,又能配搭。
湘菜离不开浏阳豆豉,浏阳蒸菜亦如是。在当地,浏阳豆豉的名气可以跟鞭炮媲美,民间流传着“鞭炮响,豆豉香,一对兄弟走四方”。在浏阳,现在仍在 *** 豆豉的厂家有7个,光太平桥社区就有两家。“从1982年恢复浏阳豆豉工艺后,豆豉销量逐年增加,到2018年底,浏阳豆豉总销量已有一千多吨。这些豆豉绝大部分销售到长沙,只有小部分出省,去往湖北和江西。”浏阳豆豉协会会长黄明达说,豆豉的传播少不了美味的湘菜。在浏阳豆豉的历史中,早在唐朝中叶,全国各地僧侣都来朝拜浏阳道吾山、石霜寺,寺院为他们准备的餐席间就有浏阳豆豉,僧人们品尝后,因其鲜香味美,促人食欲,都赞叹不绝。此后僧侣们云游都带着它,浏阳豆豉也因此传遍八方,盛名远扬。
一颗小小的豆豉,征服了整个美食界,人们被浏阳豆豉激发出了无穷灵感。豆豉加花生油或菜油爆炒,再加上胡椒、辣椒等调料即为油豆豉;若与鲜肉同炒,味道甜香,生津开胃。豆豉在美食中的运用还创造出豆豉姜、豆豉蒸鱼头、豆豉排骨等名菜。豆豉本身不光可以调味,还能生产出调味的“副产品”,“有的人不吃市面上的酱油,嫌里面有添加剂,就买很多豆豉回去蒸,蒸出来的汁收集起来就能当作酱油,它是纯天然的。”黄迪全说道。湘菜大师许菊云提及“做好湘菜”,总会提到豆豉,他甚至在很多场合接受采访时都会告诉大家,他每次去国外做烹饪表演,都会带上浏阳豆豉、醴陵辣椒、茶陵大蒜,只有这些地道的调味品做出的湘菜才会出彩。
浏阳豆豉也是浏阳蒸菜的必备品,如今浏阳蒸菜馆遍布全国,人们的味蕾都被那小小一钵鲜香蒸菜所吸引,而蒸菜上例行撒上的几颗豆豉,把蒸菜的形色衬托得恰到好处。
到底是浏阳菜成就了豆豉,还是豆豉成就了浏阳菜,已无法回答,也不重要。浏阳豆豉早已成为了我们味觉里的“故乡”,成为家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剂佐料。当我们试图了解这一看似朴实的小黑豆,追溯他们的成长史,发现里面包含的不止是繁复严苛的 *** 工艺,更是浏阳人对味道的坚守。
经过多种程序制出的豆豉成为了桌上一道美味的菜肴的配料。图/彭红霞
传承 “想做出年轻人都爱的浏阳豆豉”
作为浏阳豆豉的市级非遗传承人,56岁的王金山和77岁的黄迪全都想为豆豉做点什么,他们不希望延续千年的豆豉工艺在自己这一代断层。
黄迪全从太平桥豆豉厂退休后,在隔壁开设了新的太平桥食品豆豉厂,继续传授技艺。他沿用浏阳豆豉的古法技艺,遵循蒸豆、制曲、洗霉、发酵、晒制等工序。他的豆豉厂古朴厚重,有时间磨砺的味道。“我年纪大了,对环境的敏锐度没那么高了,但我带出了两个徒弟,他们现在基本都掌握了所有的流程工序,我希望他们在我的基础上创新。”
一直负责豆豉生产的王金山也着力于豆豉工艺的传承工作,豆豉于他而言不仅仅是技艺,而是深入骨髓的责任。农历腊八,当我们走进他的豆豉厂,他已经着手搬厂。“我要增加一条深加工豆豉的生产线,这个37年的老厂场地太小了。”这些年,虽然豆豉的销售量逐年增多,但是繁琐的工序,微薄的利润始终留不住人。他带过几任徒弟,但大家都是因为家中有田土需要照料,在这里打临工。“这里工作的工人一年也只有四万块收入,比起其他的产业太微不足道了,他们离开我能理解。”王金山去过很多地方找寻浏阳豆豉的出路,跟浏阳豆豉工艺类似的广东阳江豆豉靠出口,他也尝试过,“浏阳豆豉属于干豆豉,品相半边的豆豉不要,脱皮的豆豉不要,要求太严苛了”。
王金山想到的出路是赢得年轻群体的市场,浏阳豆豉现在几乎都是调味专用,属于豆豉半成品,他想尝试深加工,做出年轻人喜欢的浏阳豆豉。“现在的浏阳豆豉仍是老口味,很少创新,但年轻人不知道用它来做什么。”深加工之后的豆豉,可以直接食用,符合年轻人快速简单的生活方式。他开辟的新生产线就打算研发新口味。在他看来,要将老手艺延续下去,是需要创新的。除此之外,品牌也很重要,而今,浏阳豆豉虽然还有7家工厂,但是哪家豆豉能代表浏阳豆豉品牌,谁也不能确定。“人们只知道浏阳豆豉,但是浏阳豆豉到底选哪家的,它们好在哪里,无人知道。”他始终认为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品牌才能让更多人知道浏阳豆豉。“这是我琢磨的方向。”他笑着说。
王金山现在有自己的徒弟,他将传统的豆豉 *** 技艺传授给他。现在他徒弟可以帮他查看霉房,进行发酵的掌控,而他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钻研浏阳豆豉的新产品。
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 实习生徐鲁青
豆豉,一种神奇的食材一粒豆子的故事
豆豉,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是以大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一般用大豆或黑豆蒸煮以后,经发酵制成(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 *** ,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
很多人以为豆豉是近代以来发明的调味品,殊不知豆豉约创制于春秋、战国之际。在屈原《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的记载,根据注释大苦即为豆豉。
当然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先秦文献无豆豉,真正出现是在秦汉之际。因为《史记.货殖列传》就有了有关豆豉的记述。《齐民要术》载有 *** 豆豉的技法,到了东汉开始,又将其用作药物。以后历代食籍、药籍均有关于豆豉的记述。至今仍为重要调味料之一。
以上几种说法都是根据豆豉见于古文献记载来判断的。由于人们对文献的认识不同,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论。不管是在先秦还是秦汉,它总归是我国独创的特色。
直到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豆豉的 *** 技术先后流传到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现在发展成了各国当地的特色产品,如日本的“滨豆豉”,“拉丝豆豉”,印尼的“田北豆豉”等。
其实豆豉在古代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名为“幽菽”。宋周密在 《齐东野语·配盐幽菽》记载,江西有一人去求见当时的大诗人杨万里,此人非常的自负,认为自己才华不在杨万里之下。到了杨氏府上,等了几天,杨万里约见此人,只简单问了一句:‘听说您从江西来,可有赠与老夫一些“配盐幽菽”?’
此人听完,满脸茫然,不知道此为何物。连忙尴尬地请教道:‘先生,我读书不多,实在不知这配盐幽菽是什么东西。’杨万里笑笑没有答话,拿来《礼部韵略》,以‘豉’字示之,注云:‘配盐幽菽也。’众人才恍然大悟。
为什么要叫做这名字呢?一来是豆豉可替换食盐,作为调料;二来豆豉常年盛在瓮盎中,所以被称为“幽菽”。(菽本身就是豆类的古称谓)
古代如何 *** 豉汁?
豆豉是“无味调和须之而成的重要调味品”。《齐民要术》中豆豉用于烹饪的记载就有70多条,而传统的“酱料”用于烹饪记载仅有7条。三国时期曹植的诗中曾经提到:“煮豆持作羹,豉汁以为汁”。古代豆豉用于烹饪,都作为豉汁使用。
豉汁的 *** 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先将各种豆类制成豆豉,再漉豉以为汁。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有造豉汁法。所谓“十月至正月,用好豉三斗。清麻油熬令烟断,以一升拌豉,蒸过,摊冷,晒干。拌再晒,凡三遍。以白盐一升捣和,以汤淋三四斗,入净瓮。下椒、姜、葱、桔丝同煎。三分减一,贮于不津器中,香美绝胜也。”
另一种是直接用大豆制成豉汁。唐孟诜《食疗草本》中有陕州豉汁制法:其法以大豆为黄,每一斗加盐四升,椒四两。春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即成。
这些豉汁逐渐演变,正是发展成了今天的酱油。
那么古代人是怎么食用的豉汁和豆豉的呢?
豆豉主要是增味作用,遍见食谱记载。东汉《释名》的脯炙:“以饧、蜜、豉汁腌之,脯脯然也。”这是一种烤肉干,麦芽糖浆、蜂蜜和豆豉汁腌渍肉片,烤后晒干。
衔炙:“细密肉,和以姜、椒、盐、豉,已乃以肉衔,裹其表而炙之。”肉片蘸裹姜末、花椒粉、盐和豆豉汁烤熟。
贾思勰偏爱豆豉,《齐民要术》收录了大量豆豉调味的肴馔,许多看上去味道不坏,令人想寄张嘴过去拜托贾叔喂喂。木耳菹(凉拌木耳):“细缕切。讫,胡荽、葱白,下豉汁、酱清及酢,调和适口,下姜、椒末。甚滑美。”木耳用酸浆水洗过,加入芫荽、葱白、豆豉汁、酱清、醋、姜末和花椒末拌匀,爽口开胃。
芋子酸臛:猪肉、羊肉,点缀切碎的葱白煮熟,起锅之前,投入蒸熟的小芋头、粳米、盐、豆豉汁、苦酒(醋)、生姜。
猪蹄酸羹(凉拌猪蹄):三副猪蹄煮烂,抽掉大骨,浇淋葱、豆豉汁、醋、盐,美味呼之欲出。贾指导说以前吃这个还要加糖,那就是糖醋猪蹄的先驱了。
菹肖(酸菜肉丝):猪肉或羊肉或鹿肉,切作韭叶宽的肉丝,只用盐和豆豉汁炒熟,出锅后,与切碎的腌菜、腌菜汁混拌,极其下饭。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的酥骨鱼:鲫鱼洗净,批鳞剔腑,内外涂抹食盐腌渍。葛蒌填充鱼腹,煎至两面焦黄,放冷。莳萝、川椒、马芹、桔皮细切,同糖、豉、盐、油、酒、醋、葱、酱、楮实、水,调汁,下鱼,慢火熬熟。
清代《随园食单》的黄鱼:黄鱼斩块,酱、酒浸两小时,炒至变色,用金华豆豉一盏、甜酒一碗、秋油一小杯,熬沸,加糖、酱瓜、姜,大火收汁,起锅。
除了拌菜,豆豉居然还有医药作用。
豆豉自古就纳入药中,历代医书中均有记载,明代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说:“诸大豆皆可造豉,以黑豆入药,有咸豉,淡豉两种,入药只宜淡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故能升能散。得葱发汗,得盐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病,得蒜则止血,得炒熟又能止汗。”
今日之豆豉,依然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今天豆豉依旧存在于全国各地,因为它物美价廉,而且具有一种特别的鲜香。用豆豉做出来的调味品能烹饪出的菜别具风味,目前豆豉所用范围之广:拌菜、烧菜、蒸菜、煎菜等。
在河南、湖南、陕西等地都保留着 *** 豆豉的习惯,经济繁荣的市场上也能看到多种品类,其中由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等地除颤的风味豆豉系列也最为有名。
少数民族食用豆豉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唐代时期建立的渤海国以大豆为主粮,因为渤海王朝所在地盛产大豆,能做出当时相当有名的“栅城之豉”。比如哈尼族和阿昌族都善于 *** 豆豉,哈尼族饮食习惯爱好麻辣味,家里煮菜喜爱放豆豉、辣椒,他们说:“宁可三天不吃油,豆豉顿顿不能少”、“不吃豆豉,不会唱山歌”。可见哈尼族人对豆豉的喜爱程度,他们家家种黄豆,户户做豆豉,豆豉是哈尼族人的主菜。
在汉族的餐桌上,豆豉大多用来做下饭菜。如我们常见的豆豉炒肉、豆豉蒸排骨。
多吃豆豉是对身体有益的。豆豉在酿造过程中,由于微生物酶的作用,消除了大豆中的营养抑制因子,提高了营养素的利用率,增加营养成分。
如大豆本身含有皂苷,有一丝丝的苦味,是大豆制品产生不良气味的主要原因,经过发酵呈味性发生变化,消除了苦涩味。又在复合酶的作用下,使得产生豆腥味的醛、酮降解成醇和酸、去除了豆腥味。
而且大豆中本身含有嘌呤,就是痛风人士谈“嘌”色变的元素,这种物质会增加肝脏的负担,不利于肝肾疾病人食用。但是发酵过后的豆豉,在酶的催化下,嘌呤碱能和戊糖合成核苷,这种物质反过来又是治疗急慢性肝炎、肾炎的作用。
这正是豆豉神奇的地方。
豆豉不仅味美,而且有生理保健功能,重点是它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中重要的一粟,爱吃,就对了。
豆豉看着不起眼,却有6大好处!做菜加一点,健康又美味我们常说“每天吃豆三钱,何需服药连年”,豆类营养丰富,经常食用有很好的养生功效。其中有一种豆,它不仅是调料,也是一味“良药”。
1
一颗豆豉,6大好处
豆豉,是用黄豆或黑豆发酵制成的,适量食用有6大好处。
1营养更丰富
豆豉是用黄豆或者黑豆泡透蒸熟,冷却后发酵而成的。不仅豆子中的卵磷脂、大豆异黄酮等营养成分都被充分保留下来,而且经过发酵后,维生素B12等营养素比发酵前更多,也更容易消化。
2解表去寒
豆豉有解表的功效,轻度的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都可以用豆豉来缓解。轻度的感冒用淡豆豉和葱白煮水可以缓解。
3补肾、和胃、利肠
黑豆具有补肾的功效,用黑豆制成的黑豆豉也有补益肾阴的功效。而且制成豆豉后,其性味偏温,有和胃功效;又会产生益生菌,对肠道也有好处。
4清热除烦
虚烦主要的表现就是莫名的烦躁感,失眠难以入睡,舌苔薄呈黄白色。《伤寒论》中用淡豆豉和栀子搭配成汤剂,很适合更年期心神烦躁的女性。
5帮助消水肿
豆豉可以与多种食材搭配,比如排骨、鲫鱼等,有补肾、利水、利尿的功效。年龄大的人,血液循环不好,下肢容易肿,适当食用有消肿的作用。
6辅助改善血液循环
豆豉中富含能溶解血栓的溶栓酶,有助于改善大脑血流量,辅助预防脑血栓和老年痴呆症。
2
在家简单 *** 豆豉
有些人喜欢直接在超市购买豆豉,也有些人喜欢尝试自己 *** 豆豉,不妨试试在家 *** 简单的豆豉:
①将黄豆加水煮5小时,捞出后放入保鲜盒,密封盖好;
②在暖气上放一天,等黄豆发黏拉丝后放在阴凉处晾干;
③加入少许食盐、花椒粉、辣椒粉,撒上一层薄薄的面粉;
④倒入适量老抽,将黄豆腌制三天即可。
3
豆豉做美食,健康又美味
豆豉排骨汤
食材:咸豆豉,排骨,笋,生抽,料酒,八角
做法:排骨洗净焯水,笋切滚刀块同样焯水备用。在炖锅内放入排骨、笋块、生抽、八角、料酒,倒入足量的水,开火炖煮,直至炖制入味即可出锅。
除了炖排骨汤之外,咸豆豉还可以用来炖鸭子、炖鲫鱼等等,也都好吃又养生。不过在烹饪时大家要记得少放一些盐哦!
龙腾豉香带鱼
蒸制:豆豉+陈皮碎+花雕酒混合,上锅蒸制15分钟。
煎制:带鱼通过撕扯的方式去掉背鳍,打上花刀。少油大火下锅煎制后取出备用。
调味:锅中下入葱姜蒜、豆瓣酱炒香,烹入料酒、酱油,放入带鱼块,再加入清水烧制。
出锅:待汤汁收浓,倒入蒸好的豆豉,烧至入味即可。取带鱼骨煎炸后,可做龙腾造型装饰摆盘。
关注@CQTV健康到家,带你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好吃到模糊的豉汁蒜香蒸排骨,怎么都吃不够排骨味道鲜美,肉质细腻,用蒸的方式来做更能突出它的原汁原味,这道豉汁蒸排骨,让排骨吸收了豆豉独特的酱香,让美味锦上添花。
By 婧家小厨
用料- 排骨 300克
- 豆豉 5克
- 蒜 3瓣
- 姜 2片
- 干淀粉 6克
- 盐 2克
- 糖 2克
- 鸡精 3克
- 蚝油 5克
- 料酒 8毫升
- 生抽 8毫升
- 食用油 适量
1、提前将蒜拍碎,姜切姜末。
2、炒锅中倒入适量油,烧热后倒入蒜蓉,姜末,豆豉炒香后关火备用。
3、将第2步中炒香的食材和油倒入洗净切好的排骨短段中,拌匀。
4、接着加入糖,盐,鸡精,生抽,蚝油,料酒充分拌匀。
5、再加入干淀粉充分拌匀。
6、拌匀后腌制10分钟。
7、腌制好的排骨倒入盘中摆开,蒸锅中倒入足量的水,大火烧开后,将排骨放入,中火蒸40分钟至熟透。中间记得看一下锅中水量以免烧干。
8、蒸好后可以撒上一点香菜或者葱花做装饰。
小贴士豆豉可切碎再炒,这样味道会更浓郁。
排骨的营养功效1.补钙
猪排骨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粘蛋白等,可为幼儿和老人提供钙质。
2.补肾养血,滋阴润燥;
主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肾虚体弱、产后血虚、燥咳、便秘、补虚、滋阴、润燥、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和止消渴。
3.补中益气
中医认为,排骨可以补中益气,无论是酱排骨,还是排骨汤,无论是红烧,还是爆炒,排骨都有着补中益气的作用。
4.滋养脾胃
排骨可以滋养脾胃,合理食用排骨,可以保健脾胃功能。
5.改善贫血
排骨可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6.强健筋骨
排骨富含铁、锌等微量元素,可以强健筋骨。
7.增强体力
排骨有着丰富的肌氨酸,可以增强体力,让人精力充沛。
8.补充营养
排骨富含蛋白质和脂肪,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
9.滋阴壮阳
中医认为,排骨可以滋阴壮阳,对于女性男性,都是极佳的食疗材料。
以上内容由最懂您美食态度的【豆果美食】提供。美食是美好生活的起点,一日三餐吃点什么?做点什么?豆果告诉您。
来豆果美食,轻松踏上美好乐活时光。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食材分享|罗定豆豉,很多名菜里,都少不了它今天又和大家见面啦!我是明哥——李睦明。请关注我,每天与你分享更多的美食<干货>
欢迎关注“抖(dou)音(yin)”:1220759251明哥教路,一起互动沟通
想必大家对豆豉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吧,
豉汁排骨,豆豉鸭,这些都是超级美味的菜式。
可能很多人听得比较多的是阳江豆豉,
嗯,阳江豆豉之所以出名,正如沙县云吞能遍布全国一样,
都得到当地 *** 的支持,以及品牌推广做得比较好,
但其实在广东,论豆豉的 *** 历史,
罗定豆豉早在明末清初已享有盛誉而成为罗定特产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北京领导曾在罗定视察时,就品尝过这罗定船步豆豉,
大赞好味,并从船步购买了部分豆豉回京品尝。
然而曾经的辉煌并不代表市场化运作的成功。
阳江豆豉作为后起之秀,论历史论品质,
相信每一个罗定人都会说:阳江豆豉只能算是徒弟啦。
但“徒弟”不仅在市场零售上创立了“阳江豆豉”的名牌效应,
更与国内许多大型豆豉鲮鱼罐头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而“师傅”则十几年来没能像阳江那样迈出打开市场的一步,
一切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老去,
甚至有许多罗定师傅在加工阳江豆豉,
因为在那里,这些师傅才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罗定的船步镇船东村,是远近闻名的“豆豉村”。
走进这条村时,阵阵“豉香”扑面而来,
加工户正在忙碌着,
有的在蒸煮豆豉、有的在晾晒豆豉,有的在加工姜片,有的将产品进行包装,
还有的在熬制豆豉膏、 *** 酱油。
罗定豆豉的美味秘诀
罗定的豆豉保留着传统的蒸煮、发酵、冲洗、晾晒、和味等传统 *** 工序(在2013年,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豉酿制技艺”的称号。)
加工出来的豆豉具有质地松软、豉香浓郁、味道鲜美、油而无渣、适口开胃的特点,
除了工艺之外,美味的秘诀在于黑豆的选料上乘,
罗定出产的黑豆皮薄肉多、颗粒适中、皮色乌黑油润。
在浓缩发酵时,其它种类的豆豉很快就会成为糊状,而罗定豆豉依然颗粒玲珑、豉味浓香。
所以,其它地方生产的豆豉都会含有粘糊的手感,而罗定豆豉却是干身的,粒粒分离,因此才能称为“原粒豆豉”。
黄豆豉
黑豆豉
而且 *** 罗定豆豉的水也很讲究,一定要采用由山川汇流而来、清冽甘美的泷江矿泉来发酵。这样做出来的豆豉才是配制豆豉鸡、豆豉鲮鱼、豆豉排骨等菜色的上好调味品。
罗定豆豉主要有黄豆豉和黑豆豉,以及味道更好的“姜豉”,
姜豉
姜豉是的 *** 手法与普通豆豉 *** 并无太大差别,只是在里面加入了姜,但是吃起来有股清香,而且相对普通豆豉,姜豉口感比一般豆豉要硬一点,咸味也淡一些,但是多了一些微辣和爽口。对于口味清淡的人们来说,姜豉是很好的选择。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今天先分享这么多,明天再见啦,BYEBYE!
请点击“关注”,就可以每天获取本头条号发布的最新鲜的食材资讯!坚持无干货,不分享!
PS:你如果想知道当季食材有哪些,或者想知道如何挑选“靓食材”,请留言,我会尽快回复你的哦!
又或者关注“抖(dou)音(yin)”:1220759251明哥教路,一起互动沟通
本人编著的《广东食材广东味》回复即可购买本书,更多食材资讯与大家分享。
豆豉蒸排骨,这个菜式大概是去茶楼一定会点的把,特别是在广东,豆豉的鲜加上爽嫩的排骨,我一口气能吃十份!
By 和鲜美食厨房
用料- 排骨 500克(一斤)
- 三标有机豆豉 50克
- 青红椒 5克(约一段)
- 小葱花 5克(约一段)
- 蒜蓉 20克(约三瓣)
- 干葱茸 20克(约2段)
- 生粉 5克(约一勺)
- 生抽 10克(约一勺)
- 糖 5克(约一勺)
1、准备好切好的排骨一斤
2、阳江豆豉50克
3、小料准备: 青红椒 5克(约一段) 小葱花 5克(约一段) 蒜蓉 20克(约三瓣) 干葱茸 20克(约2段)
4、调味汁准备: 生粉 5克(约一勺) 生抽 10克(约一勺) 糖 5克(约一勺)
5、排骨让老板切块,买回来用冷水浸泡1-2小时
6、泡出血水,拿厨房纸或毛巾,擦干水分备用
7、切好蒜蓉、干葱;起锅热油,加入准备好的蒜蓉干葱,炒制微黄
8、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放入豆豉一起小火炒香
9、加入准备好的生抽、白糖,煮化之后做成腌料
10、腌料倒入备好的排骨中,加入生粉用手一起抓匀
11、装盘,腌制半小时(30分钟)
12、锅中烧开水,放入豆豉蒸排骨,盖上盖子;大火隔水蒸20分钟
13、拿出蒸好的排骨,将准备好的青红椒碎和葱花撒在排骨表面
14、铛铛铛铛!大功告成,手机先吃,准备开动!!?
小贴士新鲜的排骨颜色鲜亮,散发着正常的猪肉味,友友们选排骨的时候注意哦!
排骨的营养功效1.补钙
猪排骨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粘蛋白等,可为幼儿和老人提供钙质。
2.补肾养血,滋阴润燥;
主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肾虚体弱、产后血虚、燥咳、便秘、补虚、滋阴、润燥、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和止消渴。
3.补中益气
中医认为,排骨可以补中益气,无论是酱排骨,还是排骨汤,无论是红烧,还是爆炒,排骨都有着补中益气的作用。
4.滋养脾胃
排骨可以滋养脾胃,合理食用排骨,可以保健脾胃功能。
5.改善贫血
排骨可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6.强健筋骨
排骨富含铁、锌等微量元素,可以强健筋骨。
7.增强体力
排骨有着丰富的肌氨酸,可以增强体力,让人精力充沛。
8.补充营养
排骨富含蛋白质和脂肪,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
9.滋阴壮阳
中医认为,排骨可以滋阴壮阳,对于女性男性,都是极佳的食疗材料。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