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日至24日。
秋分之日,太阳黄经180度,
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平分,
是天气由热转凉的分水岭。
秋在四时中对应五行中的金,
故人们也将秋天称为金秋,
清代紫静仪《秋分日忆用济》写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便是"金气秋分"之象。
秋分是一年中比较重要的节气之一,
是北半球真正意义上进入秋天的开始。
此时,湿热之气已经没有了,
气候以"燥邪当令",
出现肃杀之气。
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
皮肤干燥等身体变化。
三候
秋分有三候,
初候雷始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
三候水始涸。
雷始收声,
是说雷在阴历二月阳中发声,
八月阴中收声,
实际上是因为秋分之后秋燥之气渐盛,
干燥的空气难以形成雷电,
所以雷声便消失了。
蛰虫坯户,
是讲冬眠的虫子开始储备食物、
挖洞穴,准备蛰伏过冬。
水始涸,涸是枯竭之意。
按农历来讲,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
到“霜降”为秋季终止,
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
是非常美好宜人的时节。
习俗
秋收
“白露早,寒露迟,
秋分种麦正当时”
这一时节,
棉絮、稻谷等都要抓紧收获。
黑龙江垦区建设水稻喜获丰收。新华网发 周良君 摄 来源 | 新华社
秋分不仅是收获的季节,
也是播种的关键时节。
此时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
而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
也要抢耕土地,将油菜种上。
秋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以祈求美好与安宁。
旧时的女孩子拜月,
还会期盼彩云追月之景,
以印证自己的容貌美丽。
折桂
秋分是桂花盛开的季节,
中国人喜爱桂花,
赋予了其美好吉祥的寓意。
“折桂”二字,
更蕴含着“金榜题名”之意。
吃秋菜
秋分吃秋菜。
采回的秋菜与鱼片“滚汤”,
名曰“秋汤”。
这“秋汤”正应和了中医提倡的
秋日滋补之道。
诗词
爱秋天的诗人真不少,
下面这些绝美诗词都和秋分有关,
快来品一品字里行间的浓浓秋韵吧!
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
唐·元稹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中秋对月
唐·李频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夜喜贺兰三见访
唐·贾岛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秖是君。
次韵子我秋分一首
宋·刘一止
山中秋已半,蓬荜晏方开。
不听夜虫话,焉知节物来。
紫珠犹卧穗,青蕊未浮杯。
欲射系书雁,非关烹不才。
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
宋·刘攽
秋分当月半,望魄复宵中。
难得良辰并,仍将吉戊同。
高楼连卜夜,浊酒任治聋。
注想乘槎客,何如击壤翁。
秋分后顿凄冷有感
宋·陆游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
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
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怀潘鄮屋
宋·陈允平
洛阳才解佩,过眼忽秋分。
四海一明月,千山共白云。
雁烟迷晓树,虫露湿香芹。
满纸相思字,临风欲寄君。
秋分后十日得暴雨
宋·曹彦约
负固骄阳不忍回,执迷凉意误惊猜。
倾盆雨势疑飞瀑,揭地风声敌迅雷。
阶下决明添意气,庭前甘菊剩胚胎。
可怜岁事今如此,麦垄蔬畦尚可培。
点绛唇
宋·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
吹彻昭华管。
养生
天气渐冷添秋衣
秋分过后,
气温降低的速度将会明显加快,
应注意天气变化,
及时添加衣服,
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
以防着凉感冒。
特别是老年人,
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
可适时加些厚衣服。
而患有慢性胃炎的人,
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心绪开朗莫“悲秋”
秋分时节,气温下降,
人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处于受抑状态,
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
导致情绪低落。
专家表示,
克服“悲秋”情绪,
在饮食上要有规律、口味要清淡,
在精神调养上要保持乐 观情绪,
多想开心的事。
秋分话丰收
今日秋分,
同时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2018年6月21日,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
批复发布,
同意自2018年起,
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这是之一个从国家层面,
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每一分辛勤的劳作,
都不会被自然亏欠!
农家院 芦延华 摄
来源 | 新华社
以勤劳为笔、汗水为墨
才能绘出这精彩的丰收晒秋图
江西乐安县罗陂乡罗田村民阳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农户正在采摘猕猴桃。黄煜 摄来源 | 新华社
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一直是中国人
从未改变的期盼。
请告诉孩子,
种下一颗种子,
等待一次惊喜,
四季流转、秋收冬藏,
这就是劳动的意义与快乐!
文章综合整理自 | 新华社、新华网、央视新闻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秋分:秋意浓,话丰收【 *** 中国节·诗画节气】
秋分:秋意浓,话丰收
作者:侯楠楠
风清露冷秋期半,要说更具松弛感及清冷之美的节气,当然是秋分!
在二十四节气中,秋分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之一。早在春秋以前,人们使用土圭测日影的 *** ,更先测定了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四个节气点,继而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秋分,顾名思义,有“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寒暑势均力敌,整个秋季以秋分为界,从初秋进入深秋,这么看来,秋分正是来“平分秋色”的。《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表述与春分基本一样,不同的是,秋分以后阴气渐盛,“白天短一线,夜晚长一线,一夜冷一夜”。
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这三种自然现象从字面意思上就很好理解,古人认为阳气盛,才会有雷声,因此在春分日阳气渐盛之时“雷乃发声”,秋分时这位重要的节气“意见领袖”就渐渐低下声去;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子们开始储备粮食,并急忙用细土将自己的洞口封住,保暖又安全;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天气干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河水开始干涸,这一点在北方地区尤为明显。
秋分时的民俗活动很多,除了祭月、送秋牛,各地还有吃秋菜、粘雀子嘴等不同习俗。
《敦煌二十四节气》原画出自《不可思议的敦煌·与万物共生长》创作展——更佳创作团队奖「豆荚创意」小朋友们的集体创作。动画 *** :满晨
都说中秋祭月,咋又变成了秋分?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分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古代,月神被认为是夜明之神,只有天子才能与之沟通。《礼记》中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就是指皇帝在秋季的夜晚祭祀月亮。不过,秋分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祭月无圆月,似乎是一种缺憾。所以,后来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祭月活动进入民间生活,意涵逐渐丰富,秋月澄明,在神圣之余,更添人情暖意。
除了祭月,我国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秋分时节挨家挨户送秋牛图的习俗。在古代,牛是农人最忠诚的帮手,在一张红纸或黄纸上,写上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配上农夫耕田图,这就是“秋牛图”。送秋牛图的人通常选 *** 间巧言善唱者,主要编排一些关于秋天耕种和顺应季节农时的吉利话,直到唱得主人喜笑颜开给钱为止。这些吉利话往往都是即兴发挥,妥妥的民间rapper。
更有趣的民俗是“粘雀子嘴”。每到庄稼秋收时节,也正是麻雀等鸟类的饱餐季。以前,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做汤圆吃,而且还会煮一些实心汤圆,用细竹叉串着置于田间地坎边,等麻雀等鸟类来啄食,意为粘住它们的嘴,免得来破坏庄稼,影响秋收。麻雀内心崩溃:以为是加餐,没想到是来堵我的嘴!
秋分时节,由于寒意渐浓,诗人往往情绪低落,就连李白也说“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听起来好伤感。苏轼就更不用说了,遭到贬黜的他,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好不容易与弟弟苏辙相聚,“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明明还在一起,就想到了离别,非常惆怅。但这种低落往往与诗人的境遇有关,不是秋的本意。刘禹锡就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啥好悲伤的,秋天明明是最棒的季节好吗。杜牧也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人生多些经历,才更能体悟秋之况味。
当然,也有诗人满眼都是丰收的景象,“塘南塘北九千顷,八月村村稻饭香”,如此壮观的丰收景象,陆游写着写着就饿了。
今天,我们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一到,谷场见稻”,当前正是秋粮收获的季节,人们忙着抢收、抢晒秋粮,稻香阵阵,沃野生金;华北地区收获玉米、播种冬小麦,种下新的希望。顺应天时、时和岁丰,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是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也是最深的情感寄托。
光明网×敦煌画院
来源: 光明网
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丨秋分:凝结着中国人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秋分是与春分、夏至、冬至齐名的四大节气之一,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6个节气,也是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平分秋季,也就是说,到秋分时,秋天已经过半;二指平分昼夜,此时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达黄经180°,太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昼夜均等。
中华先民很早就对秋分节气有了认知,《尚书·尧典》记录了帝尧敬受民时神话,说:尧派遣世代掌管天文历法的羲氏与和氏家族的四位成员分别去往东南西北四方观测天象以制定历法,他们寻找到了四季的中点作为制定历法的基本时间点。秋季中点仲秋(即秋分)的特点是“宵中星虚”,即昼夜等长,虚星于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的天空中。到了先秦时期,古人不仅更清晰地认知到秋分均分日夜的特点,并且总结出了秋分节气的天象、物候特征:“是月(仲秋之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干涸”(《礼记·月令》)到了秋分,基本听不到雷声,将要蛰伏的虫类在洞穴四周培土,因降水减少河湖之水开始干涸。
秋分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节气,涉及到农事、天文、人事诸多方面,集中表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和情感。
感恩自然的秋报社稷
秋分首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业节气,是秋收、秋种、秋耕的“三秋”大忙时节。
一方面,“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文子·上仁》),秋分是大多数作物的收获时节,比如东北地区于秋分时开始收割水稻、玉米、高粱、大豆和甘薯,而华北地区的秋收农事已近结束;另一方面,秋分也是冬小麦等作物的播种时间,华北地区有谚语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白露时节气温往往高于20℃,此时种小麦会造成麦苗冬前叶茎过于繁茂,越冬时容易受冻害。寒露时节气温常常低于10℃,此时下种会造成麦苗冬前细弱,既不能积累养分,也不利于返青;同时,秋分还是南方多地双季晚稻抽穗扬花,决定其能否高产的关键时刻,需要加紧田间管理。因此有农谚说:“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
经历过春耕、夏耘之后的古人,在秋分前后迎来了农业丰收。为了感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举行祭祀土地神(社神)和谷神(稷神)的隆重仪式,称为“秋社”。秋社与春社对称,春耕开始之时古人向土地神和谷神祈求丰收的仪式为春社。两种仪式合称为“春祈秋报”“春祈秋祀”“春秋祈赛”等,其历史相当悠久。《诗经》中的《良耜》就是记录秋社仪式的篇目,其中既有“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这样对丰收场面的描述,也有“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这般对准备牺牲进行祭祀的传统习俗的描写。秋社通常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无戊为秋社”(宋《岁时广记·社日》引《统天万年历》)。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纪日,干支组合遵循一定的 *** ,每两个天干日之间相差十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与立秋至少相差五十日,正值秋分前后,秋社也因此成为秋分节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些地方就在秋分当天举行秋社。
传统秋社分为官社与民社两种,后者又称“里社”。官社即官方祭祀社稷神,其仪式规范而肃穆。民社灵活热闹,不仅表达了民众在喜获丰收之时对于自然的感恩之情,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集体娱乐活动,以缓解秋收之疲乏。《东京梦华录·秋社》曾这样追溯北宋首都开封举行民社的情形:秋社举行之日,民众互相赠送自己 *** 的社糕和社酒。达官贵人、皇亲国戚等 *** 一种用猪羊肉、腰子、动物 *** 、肚肺、鸭饼、瓜姜等 *** 的豪华版“盖浇饭”——社饭,用以招待客人和充作供品。出嫁女在社日白天回娘家省亲,晚上回来时往往携带外公、姨妈和舅父赠送的新葫芦、新枣,据说会给外甥带来吉祥。教书先生们还会提前收取学费作为秋社庆祝活动的资费,主要用于雇佣餐饮服务人员和表演艺人,让他们在秋社中效力。
宋代佚名《稻田秋雀》
热爱生命的天体崇拜
秋分又是一个重要的天文节气,是古人祭祀月亮与老人星的重要节令。
秋分过后夜渐长,昼渐短,阴气日盛,阳气逐步让位于阴气,古代天子选在此日代表国家在晚上举行祭月仪式,称为“夕月”。《国语·鲁语》载:“天子少采夕月。”韦昭注曰:“夕月以秋分……少采,黼衣也。”也就是说,天子祭月要穿着一种特定的礼服,即绣着黑白斧形花纹的黼衣。唐玄宗时,天子祭月礼的规格由中祀升格为大祀;宋真宗时,西郊被确定为祭月礼举行的固定地点。甚至少数民族政权——辽与金,都举行祭月仪式。天子秋分祭月仪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代嘉靖年间,世宗下令修筑了专门用于祭祀月亮的祭坛——夕月坛,此后明清两代皇帝都在秋分时于此祭月,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
祭月行为起源于对月亮的天体崇拜。对人类来说,月亮是仅次于太阳的重要天体,对早期人类的历法、数学与生产生活等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首先,根据月相变化规律总结出的月亮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法。在此历法中,新月之日(朔日,即初一)、满月之日(望日,即十五)因肉眼清晰可辨而成为举行重要仪式和进行欢庆的时间点。直到现在,我们不少传统节日还是在农历十五日举行,比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其次,中华创世神话中早已有天帝帝俊之妻——常羲生十二个月亮,并给她的月亮孩子洗澡的神话(《山海经·大荒西经》)。为什么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可能代表着先民在月相变化规律中总结出一年有十二个月的知识,进而发现了十二进制。第三,月亮的圆缺变化会影响潮汐,从而影响在江河湖海边谋生的先民的生产生活。
但秋分祭月仪式并未能深入民间,而仅仅保留在皇家。因为节气属太阳历知识体系,体现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位置,与月相变化并无必然联系,所以秋分当天不一定能看到满月。祭祀非满月的行为并不那么令人满意,后来民间祭月之日就选在可以见到满月的八月望日,最终形成了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
虽然每年秋分不一定能观赏到圆月,但一定能观赏到老人星。老人星即寿星,学名为船底座α星,它是全天第二亮恒星,仅次于天狼星,距离地球约640光年。老人星是一颗相当吉祥的恒星,《史记·天官书》载:“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候之南郊。”位于天狼星下方,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有一颗很大很亮的星,称为南极老人星。老人星如果出现,天下就太平无事,人民就安居乐业。如果看不到老人星,天下就会战乱四起。
作为一种天体崇拜,老人星崇拜反映了天象影响人世盛衰的观念。老人星在秦汉时期被认为具有掌控国运长短的能力,后来其崇拜中逐渐增加了“寿”的含义。唐代学者张守节为《史记》作注时解释说:“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常以秋分之曙见于景,春分之夕见于丁。见,国长命,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唐人认为老人星能决定皇帝的寿数,术士为了延长皇帝的寿命,必须向老人星占卜、祈祷。祭祀老人星的寿星祠、老人庙等出现的相当早,《史记·封禅书》载,秦时“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后汉书·礼仪志》载:“仲秋之月……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对老人星的祭祀规格曾相当高,属于国家祭祀的行列,东汉明帝曾亲自主持过一次老人星的祭祀仪式。他不仅亲自奉献供品,宣读祭文,还安排了一次古稀老人参加的宴会,同时敬奉天上的老人星和人间的长寿老人。
老人星崇拜中体现了中国古人对长寿的向往,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寿是中华传统生命观的核心理念之一。《尚书·九畴》相传为天帝赐给大禹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其中提到“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康宁”“考终命”都是“寿”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寿”放在最前面,说明五福以“寿”为核心。《庄子·天地》记录了尧到华地巡视的神话。当时,华地驻守边界的人曾三次祝福他说:“使圣人寿……使圣人富……使圣人多男子。”这便是著名的华封三祝,表现了古人多寿、多富、多子的幸福观,“寿”也是“三多”的核心。
基于月亮天体崇拜的秋分祭月仪式,也体现了古人对于生命的热爱。月亮有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消失不见的变化,犹如人的生命从幼年到盛年再到年老而死的过程。但是月亮消失之后会再现,呈现出周而复始的变化,永远不枯竭,屈原曾发出“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天问》)的疑问,意思是月亮有什么特性,使它消亡了又再长起来?人类的生命能否如同月亮一般,死而复生呢?围绕着死生这一终极问题,先民展开了想象和思考,他们创造了在月宫中捣药的玉兔神话。玉兔捣药神话至晚在东汉中期之前就产生了,在安徽淮北、河南嵩山等地出土的画像石上都出现了持杵捣药的月中玉兔形象,汉乐府《董逃行》中也有“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的词句,都表现了玉兔捣制不死药的神话。相传嫦娥也是服食了不死药飞升月宫的,“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羿妻嫦娥盗而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淮南子·览冥训》)。如果个体的不死无法实现,那么能否保证种群的繁衍呢?于是先民又创造了蟾蜍为月精的神话,如“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淮南子·精神训》),多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都有月中蟾蜍的身影。因为蟾蜍繁殖时产出很多卵,被先民认为是多子的象征,由此还产生了古代女性拜月的仪式,其重要目的就是祈祷子嗣繁盛。
宋代传刘宗古《瑶台步月图》
顺应时节的秩序建构
“秋已平分催节序,月还端正照山河”(《八月十五夜待月》),秋分同时还是一个表现中国古人顺应时节建构社会秩序的节令。
秋分具有昼夜平分、阴阳均衡的特点,因此秋分时节的人事活动也要维护公平合理的原则,所以古人选择在秋分时检校度量衡,正如《礼记·月令》所载:“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均、石,角斗、甬。”秋分时检定长度单位和体积单位,使秤锤和称符合要求,使钧和石没有误差,使斗和斛符合标准。当然,秋分检定度量衡并非出于毫无依据的主观联想,相反它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因为秋分时节昼夜温差较小,气温冷暖适中,校正度量衡器具时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如温度变化)的影响,因而比较准确。
检校度量衡对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古人将度量衡制度视为权衡万物的基本准则,《淮南子·时则训》说:“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所以绳万物也。准,所以准万物也。规者,所以圆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只有准确的度量衡才能精确地权衡万物,因此在秋分检校度量衡的行为,其实是在帮助建立一种度量衡秩序。
秋分之后处决死刑犯,同样也是一种刑法秩序的建构。古代死刑日期的设定体现出则天应时的观念。古人将认知物质世界的分类知识体系——五行与四时相配,得出“春属木,木主生,夏属火,火主长,秋属金,金主杀,冬属水,水主藏”的结论,其中的“秋属金,金主杀”是古人选择在秋分之后实施死刑的重要原因。《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这是依据时令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统治手段,春夏是万物孕育生长的季节,适合施行仁德,而秋冬草木肃杀,正是用刑之时。周代的司法官司寇就以秋命名,“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周礼·秋官司寇》)。将司寇称为秋官,表明其职责是与肃杀的秋天相顺应的刑罚。唐代规定在秋分以后处决死刑犯,秋分前不行刑,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者,违者徒一年。”(《唐律疏议·断狱》)。
不仅人间在秋分之后处决犯人,相传“神界”也在秋分时节举行聚会,决定凡人的生死。宋代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卷一百五载:古人以秋分之日为秋判之日,“秋分之日,乃会九天八地众真人神、上皇至尊,三日三夕,共定万民之命,所聚议者咸多,而神尊并集故也。”很明显,“神界”聚会定凡人生死的叙事受到了秋分以后处决死刑犯的人间刑法时间安排的影响,也是一种顺应时节的秩序建构。
“金主杀”实际上是因为秋分过后,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到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导致地面热量散失加速,气温迅速降低,容易让人产生肃杀之感,因此秋气也称为杀气。“秋属金,金主杀”仅仅是秋分后处决死刑犯的逻辑而非原因。客观原因在于秋分以后农事活动渐歇,百姓有空闲时间“围观”行刑,官府可以借此达到广泛警示、预防犯罪等目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规定:“凡决大辟罪皆于市”。也就是说古代处决死刑犯是公开的,而且专门挑人多的地方行刑,北京的柴市口、西四牌楼、菜市口等交通要道都曾是元明清三代官方行刑问斩的地方。明朝权宦刘瑾就是在西市被凌迟处死的,当时“都人鼓舞称庆,儿童妇女亦以瓦石奋击,争买其肉啖之”(《震泽纪闻》)。
总的来看,秋分节气既是一个秋报社稷的重要农业节气,也发展出了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天体崇拜内涵,还表现了中国古人顺应时节建构社会秩序的努力。在上述秋分节气内涵中,我们充分领会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热爱。
到了当代,因为秋分时节处处可见累累的硕果,最能体现春华秋实的丰收喜悦,因此从2018年开始,国务院将秋分这一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之一个专门节日,既延续了古老秋社的秋报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感恩自然的情感,又能服务于当代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和幸福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明。
作者: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主任)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春祭日秋祭月 秋分习俗知多少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16个节气。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太阳在这一天直射赤道,因此地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秋分节气都有哪些习俗呢?
秋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由于月宫中的嫦娥是女子,因此有“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传统。
吃秋菜
岭南地区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送秋牛
秋分时分便会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人。“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时节,在广大的农村还有煮汤圆吃的习俗。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里做汤圆吃。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这就是“粘雀子嘴”,以免雀子破坏庄稼。
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大人们也参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国二十四节气 秋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太阳黄经180度时交节,一般是每年公历9月22~24日,今年(2023年)为9月23日14点50分。秋分具有明显的天文、农业意义。同时,本文还对今年为什么天气热、入秋晚,及其某地的入秋时间进行了分析和估算,供友友们参考、讨论。
一、秋分的含义。“分”是分开、分别的意思,秋分正好处于立秋和立冬的正中间的时刻,一分为二,故而称之为“秋分”。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时间相等。秋分时刻之后,北半球昼间开始缩短,夜间时间增长,天气转变为秋季的气候特征。
二、秋分的气候特点。我国幅员辽阔,自立秋之后就由北向南开始进入秋季,候平均气温逐渐降到22℃以下。但今年天气较热,夏季时间较长,有些地域进入秋季气候较晚。秋分时节,气温继续降低,温度日较差比较大,雨季开始结束。则进入碧空万里,秋高气爽,气候适宜的美好时节。满山遍野风景如画,正是“枫叶红于二月花”,也是野外观光的好时间。欧洲有些国家,以天文法定四季,将下半年太阳直射赤道的时间做为秋季的开始,时间正好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即秋分之时便是秋季开始了。
三、为何今年天气热的时间长。今年华北地区天气较热,而且热的时间较长,究其原因主要是:①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由于大自然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效应加强,导致太阳辐射能量留在地球上的增加,使大气温度上升。②今年很可能是厄尔尼诺年,在厄尔尼诺期间,因为太平洋东部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导致大气温度也随之上升。虽然我国离的远点,但厄尔尼诺影响东亚季风,从而也会影响我国的天气,使冷热晴雨发生变化。③今年大气环流比较异常,形成了热空气在我国北方停留时间较长的天气形势,致使气温升高,热的时间较长。④由于局地生态环境影响,如城市化的发展建筑及其热岛效应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迟迟没有进入气候学标准的秋季。如:石家庄地区多年进入秋季的平均时间是8月29日~9月2日,今年至今並没有进入气候学意义的秋天,估计距平值可达18天以上,推迟到秋分附近,大约将于9月18日~22日进行气候学温度标准的秋季。
四、秋分与中秋节的关系。秋分曾是“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由祭月节发展而来。因为秋分这天的月亮不一定都是圆月,后来人们就将“祭月节”改为月亮园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沿用至今。2018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五、秋分的物候现象。
在我国黄河流域及其附近,一般气候条件下,秋分时节三候的物候现象是:一候雷始收声,即秋分后开始不再打雷了。二候蛰虫培户,则是冬蜇小虫不胜秋风寒冷,藏入洞穴中,並用细土封闭洞口,以防寒冷侵入洞穴。三候水始涸。空气中的水分少了,干燥开始干涸。
六.秋分的农业意义。秋分正处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大忙时期,玉米、高粱、大豆、水稻已经成 熟,田野里一片金色,丰收的硕果正在收获归仑。紧接着就是播种冬小麦,冬小麦的适播期,从北向南逐渐推迟。如北京地区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石家庄地区的适播期,我们根据多年的气象资料,综合研究分析适播期为9月29日~10月5日,正是秋分时节的二候、三候。再向南的淮北地区,则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上海地区则是“立冬种麦正当时”。播种是进行农作物栽培的起点,至关重要,为取得良好效果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研究决定。秋分时期,江南正忙于收割晚稻,耕翻土地,准备播种油菜等事宜,可见秋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农业意义。
七.秋分的习俗。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习俗,如岭南地区的吃秋菜,秋菜就是一种野生苋菜。也有的地区拜神祭月、送秋牛、放风筝、煮汤园粘雀儿嘴,寓意雀儿不能再破坏庄稼等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竖蛋。每年的春分和秋分这一天,许多人们做竖蛋游戏,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因为这天将鸡蛋竖起的可能性较大。若能把鸡蛋竖起来,则预示五谷丰登,好运连连,人丁兴旺,心情愉悦。这是人们的希望。(1600字)
秋分节气已到,这两天的降雨降温让人深刻体会到“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除了带来气候上的变化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竖蛋,不知你是否已经进行了一番尝试?
民间流传“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早在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秋分立蛋的传统,当时是为了庆祝秋天来临。在古老的传说中,秋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这其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据专家介绍,秋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其次,秋分正值秋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也易于竖蛋成功。
当然,亦有观点认为竖蛋与秋分无关,鸡蛋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竖立起来。
今日秋分,你知道秋分“分”的是什么吗?“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北京时间9月23日9时4分迎来秋分节气。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过后,昼短夜长,凉意渐浓,天高云淡,露冷风清,凫(fú)雁高去,桂蕊飘香。
秋分日这一天还是“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时候,瓜果飘香,稻谷归仓,处处铺开秋收画卷,一派热闹的丰收图景。
秋分·三候
雷始收声:雷声作为夏日的常客,也在秋分后偃旗息鼓。
蛰虫坯户:为了抵御席卷而来的寒气,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住,筑成能抵御寒冷的温暖小窝。
水始涸:涸是干竭,春夏水长,到秋冬就会干涸。
解密秋分:你知道秋分“分”的是什么吗?
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昼夜时间均等。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北极附近也即将迎来一年中连续6个月的漫漫长夜与连续6个月不灭的星空。
二是,秋色平分。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因为古人把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称为四季的划分,也就是立秋到了秋天就到了。而每个节气之间是15天的时间,一个季节有6个节气,秋分节气正好是秋季的第4个节气,秋分日这天刚好把秋季平分了。
秋分·习俗
祭月
秋分还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后来,人们又把祭月节调至中秋。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
放风筝
秋分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风筝类别有王字、鲢鱼等,大的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秋分·养生
衣
“春捂秋冻”切勿冻过头。如果体质虚弱,或者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史,防寒保健尤其重要。
食
中医讲究“燥令伤肺”。饮食上应多吃清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体弱的老人还可以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
住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分宜早卧早起,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行
宜适当参加一些户外运动,不但可以养肺,还能驱除秋乏,有助于减肥。
天气渐凉,早晚添衣,
秋意渐浓,保重身体!
▲制图/桂颖
出品:《小康》影视中心
监制:张晴、龚紫陌
策划:李旭颖
视频 *** :詹佳祺
海报 *** :桂颖
中秋节的习俗与禁忌,你知道多少?中秋节的习俗与禁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盛行于唐朝。中秋节的起源源于对月神的崇拜,后来演变为庆祝家人团聚的节日。最初,中秋节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日举行,后来被移到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融合了秋季的各种习俗,已经有千年历史,是人们寄托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的重要节日。中秋节的经典传说包括《嫦娥奔月》,故事讲述了后羿和嫦娥的爱情故事。在帝尧时代,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使大地重新充满生机。后羿和妻子嫦娥感情深厚,但他不舍离开妻子,将长生不老的仙丹交给她保管。然而,这件事被后羿的徒弟蓬蒙知道了,他手持宝剑闯入嫦娥房间,威逼她交出仙丹。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丹,飞升成仙。后羿按照妻子的指示,在八月十五日做了一个圆饼,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呼唤妻子的名字,希望能让她回家。这一天,后羿果然见到了妻子,夫妻重圆。后来,中秋节成为了人们庆祝团圆的节日。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包括 *** 月饼,供奉月神。人们认为吃月饼可以让家人团圆,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中秋节的禁忌包括果饼必须是圆形的,不能乱吃月饼。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圆形象征着完美和团圆。在一些地方,还有“吃乱了月饼死公公”的说法,意思是新过门的媳妇不能在婆家过中秋节。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这会影响家庭的和睦和运势。如果婚后之一年在娘家过中秋节,那接下来的几年也更好在娘家过,以免吃错月饼。如果吃错月饼,她的公公可能会有意外。当然,现代社会可以把这当做一个玩笑话。
中新网北京3月21日电(记者上官云)“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春分,此时昼夜平分,随着气温升高,全国许多地方春光明媚、草长莺飞。在这一天,人们“竖蛋”、送春牛图,随着户外活动的增加,“踏青”的大幕渐渐拉开。
资料图:杨厚伟 摄
春分祭日 秋分祭月
春分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并非传统节日,而是一个指示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气,从它的别名中亦可见一斑。
春分时昼夜等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逐渐昼长夜短。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提到:“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明史·历一》则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由于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民间还留下了“春分无雨划耕田”“春分有雨是丰年”的说法。
古代,春分时有相当隆重的祭日仪式。《礼记》记载:“祭日于坛。”按照孔颖达的注疏就是“谓春分也”。自周代起,此习俗历代沿袭。清朝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里还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明、清两代,北京日坛成为皇帝在春分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竖蛋”“送春牛”习俗知多少?
在春分当日,民间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但却流传下来一些颇有意味的习俗和小游戏。比如“竖蛋”,也称“立蛋”。
资料图:小朋友正在手绘彩蛋。孟德龙 摄
游戏的玩法简单易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动作和缓地把它在桌面上竖起来,当掌握了一定技巧后,成功概率颇高。正所谓“春分到,蛋儿俏”。
“这是春分特有习俗。因为气候上昼夜平分,所以,只有此节气可以竖蛋分。”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民俗学专家王娟解释,另外,蛋又跟春天万物生长繁衍有关,所以其他节气没有。”
春分其时,还有挨家挨户送春牛图的。过去,送图人大抵是一些民间善言唱者,送图时,还会说着有关春耕的吉祥话。言词虽属即景生情,但也押韵动听。俗称“说春”。
另外,有的地方,春分这一天农民会按习俗给自己放个假,煮上一些汤圆食用,然后再煮上不包“馅”的十来个汤圆,放在田边地头,美其名曰“粘雀子嘴”,防止它们破坏庄稼。
郊游放风筝……踏青活动开始
春分时的天气无疑很适宜出游。例如,这个时候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机。郊外、公园……常能看到举着风筝或者抓着风筝线的游人,有时候大人也会参与其中。
风筝的类别花样百出:王字风筝、鲢鱼风筝……从个头来说,大的有两米高,小一些的也有二、三尺,还有专门供孩子们玩耍的小号风筝。
资料图:春分时节农事忙。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王娟说,进入春天是从立春开始的,而春分可以说是踏青行为的开始、清明的前奏,人们开始到郊外感受春天。
从古代习俗来看,民间花神的生日与春分十分接近。所以为了纪念花神,民间会举办“花朝节”,俗称花朝。趁着这个鲜花盛开的时候,选择举家出游赏花,别有一番趣味。
那些有关春分的小知识
有时,春分会和其他节日的时间点发生重合,比如往年曾与“二月二”巧遇。在专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历法导致,闰年比较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此外,在中亚、西亚的一些国家,春分日则是新年的开始,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习俗。在中国民间,意味着正式踏入春季,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加。
现在,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除了清明节作为节日固定下来以外,其余的都没有特别大范围的庆祝活动。
民间习俗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既有发展,也有调整。民俗学专家萧放对记者表示,春分习俗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当天昼夜平分,古人会在这天校对度量衡器具,以取公平之意。(完)
9月23日秋分,无论多忙都要吃饺子,庆丰收,祈福纳祥9月23日秋分,无论多忙都要吃饺子,庆丰收,祈福纳祥
9月23日就是秋分了,它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代表的寓意是表示秋季中间,昼夜等长,同时秋分也是我国的农民丰收节。民间传统有祭月,竖蛋、送秋牛等习俗,和吃秋菜及吃饺子的食俗!
为啥秋分要吃饺子呢?一是因为饺子的形状长得像元宝,有招财进宝的意思;二是饺子有馅,人们把各种吉祥的食物包到馅里,寄托对新一年丰收的祈望。所以,在这个丰收的喜庆日子里,不管多忙,都要记得给家人吃一顿饺子,庆丰收,祈福纳祥。
好吃不过饺子,虽然秋分时节的蔬菜种类很多,但是有一款饺子特别受欢迎,它就是酸菜馅饺子。勤劳的农民早早就把丰收的大白菜腌好了做酸菜,用它做饺子不油腻还开胃,同时秋分吃饺子也有“算财”之意,祈望新的一年好兆头,丰收年财运好。
说起酸菜馅,那是我们北方老百姓的大爱,尤其是到了秋冬时节,那更是几天不吃就想念,煮上一锅热乎乎的饺子,一口下去那叫一个开胃,再滋溜溜地喝上一口饺子汤,热乎乎暖全身,那叫一个舒坦。
酸菜馅饺子咋做好吃?作为从小吃到大的酸菜馅饺子,它和猪油渣才叫绝搭,不需要太多,只要把它往里一放,香而不腻,好吃极了。
【猪油渣酸菜馅饺子】
需要的食材:普通面粉,酸菜大半颗,肥瘦猪肉馅适量,葱姜,花椒粉,料酒,酱油,盐,植物油
详细做法及过程:
之一步,面粉里加入半勺盐拌匀增加筋性,再分次加水,用筷子拌成面絮,然后揉成光面团,盖上盖子饧面1小时,记得中途再揉面两次,做出来的饺子皮更筋道
第二步,做猪油渣。炒锅里加植物油,倒入大半饭勺的猪肉馅,中小火慢煸,煸炒到颜色变黄,呈油渣状,关火,把油渣捞出来,放在菜板上再剁至细腻。剁油渣这一步不可省略,颗粒太大口感不好
第三步,调馅。肥瘦猪肉馅里,加入少量清水搅至细腻滋润,再加入酱油、料酒、葱姜末、花椒粉、盐、植物油拌匀,再倒入剁碎的油渣,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到细腻起黏
第四步,把酸菜清洗两三遍,攥水后切成丝,再剁成酸菜馅
第五步,把酸菜馅攥水后放入肉馅盆里,搅至均匀,这个香喷喷的油渣酸菜馅就做好了
第六步,饧好的面团搓成长条,然后切或者揪成等大的面剂子,之后按扁,擀成中间略厚四周薄的圆形饺子皮
第七步,取面皮包入油渣酸菜馅,然后捏成饺子。饺子随包随留空隙码好,注意盖帘上要撒少许面粉防粘
第八步,煮锅里加水烧开,下入饺子煮熟后即可捞出,装盘上桌
吃酸菜馅饺子,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再调个蘸汁,更有味。蘸汁调法:蒜泥+生抽+鸡精+香油几滴,搅匀即可
感谢阅读!美食就是家的味道,有爱才能做得更好。我是宝妈小厨,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关注,与锅碗瓢盆交手二十多年,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美的味道!喜欢三五好友相聚,鼓捣一些拿手好菜,也会分享家里的三餐,有学生餐,面点,早中晚餐。喜欢我的美食可以动动你的小手分享出去,欢迎常来哦,我在这里等你。原创文章,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