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及发展历史,端午节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2 0
【 *** 中国节?端午】 端午节的起源与风俗


五月初五 端午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农历的“五月五日”除了叫“端午”,还有“重午”、“端阳”、“浴兰节”等名称。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广为人知的传说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

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即如此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由此可见,最初的习俗是用竹筒来贮米投到水中,和后来包粽子的方式不太一样。那么如何由“竹筒贮米”演变到以菰叶包粽的呢?《续齐谐记》记载道,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到有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对欧回说:“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这个自称屈原的人说,投下的竹筒中的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掉,因此他建议用菰叶将竹筒堵上,用彩丝绑好,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惧怕的。这就是后代用菰叶包粽子的雏形。


端午节的风俗


我国民间端午节的庆祝活动隆重又丰富,形式温情又有意义:

1

祭祀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礼在华夏五礼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礼典、正史礼乐无不依正朔周制将祭祀之吉礼列为首位。在端午这天祭祀爱国先贤屈原,是示敬,是感怀,也是追忆。

2

赛龙舟


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3

舞龙


舞龙又称“玩龙灯“,源自人们对龙的崇拜,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在古代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舞龙,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动。到现在,人们还会在端午以舞龙的形式来祈求平安和吉祥。

4

端午食粽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很多人爱在粽子里包红枣,谐音为“早中”,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据说吃五月端午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5

佩香囊

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心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可做成不同的形状。香囊在古代还作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

因香包都是手工缝制,一针一线蕴涵了很多的深情挚意,把它当做礼物送人,是一份很真切的心意。如今香包成为了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6

插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时值仲夏,南北气候湿热,蛇蝎出没、疫病流行,人们受到恶劣生存环境的威胁,期盼生活的顺利与平安是每个人的心愿,这也是端午节被凸显的最初原因。

在端午节,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悬于堂中,还可制成花环做佩饰,用以僻邪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点朱砂,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7

点朱砂


在端午节给孩子额头上点上朱砂,寓意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在孩子额头画”王“字,其寓意着为孩子驱除灾害、瘟疫,象征着喜庆、吉祥。

8

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之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编辑:陈宁

来源:网信云浮

编审:荣宣 晓玉

云城发布投稿箱:ycmtxx@126.com

端午节的起源及过端午的意义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遗产。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民都会举行一系列传统的庆祝活动,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怀念之情。

传统的端午节庆祝活动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其中,赛龙舟是最为流行的一项活动。百余条彩舟争先恐后地划动着船桨,隆隆的鼓声震耳欲聋,让人们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此外,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特有的庆祝方式之一,粽子是一种以糯米为主要食材加入肉、豆沙等馅料包裹而成的传统食品,糯糯的口感和香浓的味道吸引着人们的嗜好。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的精髓,而端午节正是中国这一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传统节日中,人们不仅仅是在庆祝一个具体的事件,更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让这种文化在从古到今的历史长河中继续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的一份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和传承。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从而让这一文化传统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与思想之中,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端午刚过,这些习俗的起源故事你都知道吗?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大小新闻客户端讯(YMG全媒体记者 张洁) 端午节,是夏季的之一个节日,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吃粽子、划龙舟、祭祀屈原……各类端午节习俗在民间广泛流传。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在胶东又有哪些传统习俗呢?记者就此采访了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兰玲,邀民俗专家一起,“盘点”端午民俗。

说起源

“一般说来,端午源于古代的避‘恶日’,传说这一日恶疠病疫多泛滥,古代人有‘躲午’(躲五)的习俗,以祛病避邪。后来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是在五月初五这天自沉汨罗江,人们在这天纪念他,表达了对爱国诗人的敬仰怀念之情。”

兰玲告诉记者,因为端午是夏季之一个民俗节日,此时阳气最为旺盛,蚊虫渐多,容易滋生和传播疾病。所以,这个节日的许多民俗活动都与辟邪祛病、祈福求安有关。

说节俗

兰玲介绍,在胶东地区浴兰、插艾、剪纸都是端午节的传统民俗。

在乳山的端午习俗里,一直有用月季、蔷薇、藁木等带香气的花草及艾蒿心、桃树心、柳条皮、蜡条皮等泡水洗脸的习俗,据说可以在夏天防蚊虫叮咬。栖霞等地则在端午当天日出之前往山野“抹露水”,寄托了“眼清目明”的美好愿望。

除此之外,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插艾蒿。兰玲告诉记者,其实这也是民俗中祈福求安的一种表达 *** 。除了插艾蒿外,有的地方还加插桃枝、“瞌睡草”(铃铛草)、麦穗和大蒜等,为的是祛病避邪与不瞌睡(有精神)。长岛人会在门上挂艾棵,艾棵需在过节前一天的黄昏后在黑暗中到山野中拔取,俗名“摸艾子”。

祈福孩子健康平安是端午节俗一个主要内容。人们会给孩子戴绣有剪五毒图案的肚兜,佩戴香包等佩饰,最常见的是在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系五色的丝线,等到端午后下之一场雨时,把五色线抛到水里随水流去,寓意着让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说文化

说起更具烟台地区特色的端午民俗,当属与烟台剪纸文化融合发展而来的端午节民俗剪纸。

五月初一,蓬莱、龙口、长岛等地称之为“小端午”,在大门门槛上贴一对用黄纸剪的牛。五月初五,称“大端午”,门窗上还要贴剪五毒剪纸或贴艾虎、葫芦、黄牛、桃、狮、鸡等剪纸。这些民俗意象在民间都是取驱灾避邪之意。

说饮食

“端午节,胶东地区饮食中的黄色黍米包粽子、鸡鸭鹅蛋中的蛋黄以及雄黄酒都是以黄颜色为主。”兰玲介绍,就像在春节家家户户喜欢以红色为主一样,端午节一般以黄色为主,民间认为黄色有祛病辟邪之意,同样表达了祈福求安的美好寓意。

端午节这天,山东几乎都吃粽子,包制粽子的叶子一般是竹叶或苇叶。但山东境内还用一种特殊的粽子叶材料,即槲栎树的叶子。槲栎树,民间俗称“桲椤叶”。桲椤叶的生长规律是“新芽不发旧芽不落”,因此在民间包含着家中香火代代不绝的寓意。过去,胶东一带因为糯米稀有昂贵,因此粽子大多是用大黄米(黍米)包制的,叫角黍。

在老一辈的习俗中,端午节还要吃鸡鸭鹅蛋。这些食物不仅增加营养,还能增强抵抗力,强身健体。兰玲告诉记者,以前农家的生活条件不如现在,这些蛋类要从过完年就开始积攒,农家即使再困难,也要各式各样的都准备一些,节前馈赠亲朋、孝敬两边的老人,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也在这些习俗中得到了传扬和巩固。

过去在端午还有饮雄黄酒的习俗,人们认为雄黄酒可以祛病辟邪;小孩子不能喝酒,大人们通常会用手指蘸着酒在额头眉间点画一个“王”字以示象征,祈福平安。

现如今,端午节的继承和发展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与顺应,对平安健康的祈福都在传统习俗中得以继承和保留,人们也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辛勤的忙碌为平淡艰难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责任编辑:张洁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端午节的来源及传承发扬

#情满端午#

“端午”一词的来源


端午安康

“端”字,于古语中有初始之意,古人把五月初始以端来称呼;以古代天干地支来推算,五月为“午月”故端午也称为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作为主流称呼流传至今。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又有不同的称呼:苗族称之为龙舟节、越南谓之正阳节等,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


赛龙舟

端午节的来源

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之时的迎夏防疫观念。夏商周朝时,临近夏天会有许多节俗活动,由于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至节”,在此日要进行各种驱虫、洒扫、祛暑等传统习俗,来迎接夏天的到来。到了战国时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为不吉之日。“恶”在最初主要体现在仲夏湿热,又多汛期, 疫病易生, 在此日会插菖蒲、艾叶以驱鬼,喝雄黄酒以避疫。中国古代讲究阴阳调和,端午是阳极阴衰之时, 五行中 “水”属阴性, 所以为了调和阴阳又加入了许多与水有关的活动,如龙舟竞渡和祈雨等,来达到阴阳协调的状态。

目前端午节起源的主流看法是来自“历史人物纪念”,即起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在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其他人物的,如:伍子胥。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夫差将其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屈原


伍子胥

2021年端午节内涵的传承与发扬

端午节寄托了古人对身体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在新冠肆虐的2021年,更是中国人对于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美好愿景。从事呼吸内科相关工作的钟南山院士,在2002年非典和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率领伟大的医护人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病毒做斗争,守护着国家,守护着身后的百姓。

端午节前,两位国士先后陨落,而今年五月初五也是纪念为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二位国士的端午节。袁隆平先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开创三系杂交水稻,后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终身投入到消除饥饿的斗争中,让中国人吃饱饭;吴孟超先生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更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袁隆平先生(左)吴孟超先生(右)

端午节延续千年,不仅仅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埋头苦干,爱国,为国奉献精神的延续。吃一口粽子,嘴里是甜的,肚子里是充实的,身体是温暖舒服的,心里念的,则是他们。

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活动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四大节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之一。起源于祭祀活动,是祖先用于拜祭龙祖,祈福避邪的节日。后来因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便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由于端午节历史悠久,开展的活动十分丰富。

1.龙舟赛。为纪念诗人屈原开展的活动。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项活动,龙舟赛是一项多人集体划桨的比赛。

2.吃粽子。屈原诗人投江后,百姓因找不到诗人的尸体担心河中的鱼虾吃掉诗人的身体,便将饭团投入江中,喂饱鱼虾。后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3.拴五线球。用红绿黄黑白五种颜色拴成的线球,系于小孩的手臂或颈上。或者在端午节最后一天,把五线球扔在水中,祈求五线球将瘟疫疾病带走,并迎来福运。

4.喝雄黄酒。端午节这天喝雄酒,寓意杀菌消毒,驱除病魔。

5.挂艾草和菖蒲。这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艾是具有重要消毒药用价值的植物。五月的艾含油最多,功效更好,具有治病、防蚊、辟邪的功效

此外,端午节还有放纸鸢、洗草药水,拜神祭祖、跳钟馗等很多活动。

了解端午节起源与意义,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节日,也是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起源历史悠久,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278年,秦国白起攻下了郢都,楚襄王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不思进取,只会狼狈不堪地逃难。在极度苦闷、无法忍受愤懑、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为了缅怀这位爱国诗人,那些纪念者在他的三生之水之旁撒了黄豆和菖蒲,同时也投入了粽子,希望屈原的魂灵能够安息,后来人们又加入了用菖蒲菜、艾叶、龙舟、云腿等物祈求平安健康的习俗,这些原本只是纪念者的方式,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庆祝活动。

人们最初只是为了纪念屈原,后来五月五日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习俗,并在全国流传。

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的故事有关,但它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反映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介绍端午节的意义和传统文化魅力,下面先为大家介绍一些主要的风俗,以及其文化内涵。

1、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已经存在了很久,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不忍腐败,又无力振兴国家,最终跳入江中自尽,他的爱国精神和悲悯情怀被人们铭记。

在当时,人们为了保护他的尸体,纷纷下船捞尸,并在江里丢进大米以让鱼虾吃掉,以避免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和怪兽吃掉。而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会把大米捆绑成三角形,象征屈原的遗体。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豆沙、肉类等食材制成的食品,用竹叶包裹而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粽子风味,如南方的甜粽子和北方的咸肉粽子等。

在中国各地,吃粽子司空见惯,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不同口味的粽子,而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和风味。主要吃粽子的地方有江浙地区、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地。

2、赛龙舟

划龙舟也是为纪念屈原,人们把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爱护精神追忆再现。

据说屈原的追随者为了追捧他,划龙舟下水,打算寻找屈原的遗体。他们摇铃、吹箫,以此表达对屈原的纪念。现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

龙舟是一种传统的船只,通常有20-80人划船。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举办的,也是一种宣扬团队合作、勇敢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活动。

赛龙舟主要在江南、华南一带盛行。其中,江浙地区的龙舟竞渡历史悠久,一些城市如苏州、杭州、宁波等都有着悠久的赛龙舟传统。广州、香港、澳门等南部沿海地区也都有着丰富的龙舟文化和赛事活动,举办有着悠久历史和规模较大的大型赛龙舟比赛。此外,在内地的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份也举办有赛龙舟比赛活动。这些赛事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展现地方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3、饮雄黄酒

端午节饮用雄黄酒这一传统活动,是中国古老的习俗之一。雄黄酒原本是一种中药,其主要成分是雄黄素,这是一种可以驱蚊的天然杀虫剂。

中医认为雄黄素有驱邪驱毒、祛火明目、清热解毒、防骨质疏松等作用,因此人们饮雄黄酒的同时也会祈求身体健康,远离疾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雄黄素被认为能够驱邪避瘟、驱蚊等,可以保佑家庭平安,所以在饮用雄黄酒的过程中也希望平安顺遂。看过《新白娘子传奇》的人都知道,法海就是让许仙在五月五日这一天,让白素贞喝下雄黄酒现出原形,这虽然有点神话色彩,但也是中国文化民俗的一种体现。

其实五月五日饮用雄黄酒也是纪念屈原的一个传统活动。

据说,在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纷纷驾舟捞他的尸体,在水中放入雄黄酒,以驱赶毒虫。此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以示对屈原精神的纪念和缅怀。

4、贴艾叶

端午节时,还有一项特别的习俗是贴艾叶。

艾叶拥有一定的药用成分,就像雄黄酒一样,可以驱邪避瘟、祛蚊蝇。人们会在门口、窗口或墙上贴上艾叶,希望家人平安、健康。

5、穿香囊

香囊里面放的物品因地而异,但一般都是一些芳香类物质,如艾草、香附、龙涎香、白芷等,具有驱虫消炎等功效。

在南方一些地方,香囊还会装上各种饰品,如小铜鼓、金钱蟾、元宝等。

在福建地区,还会把香囊做成绣花囊,颜色多为红色、彩色,上面绣着各种吉祥图案。

香囊的主要目的是防疫除虫和避邪辟瘟,因为端午节正值炎热的夏季季节,很容易滋生疾病和害虫,而香囊里面包含的物品可以起到消毒、驱蚊等作用。

另外,香囊的 *** 也有一定的讲究, *** 香囊需要在端午节前几日准备好材料,把香料放在绸布里面包好,用线缝起来固定好,制成后按需佩戴。

端午节穿戴香囊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如江南、福建、广东等地区,虽然在不同地方有所差异,但不管在哪里,都体现了人们祈祷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也传承着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 *** 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

端午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久远的历史,一个民族走过的漫长道路,也是历史文化的展现和魅力的体现。在这个节日里,形形 *** 的活动和庆典,都在诠释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间智慧,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文化。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它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从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端午节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中,已经逐渐被认为是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特色和文化魅力能够吸引外部文化的人士,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总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从古至今,它一直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和发展,展现了最真实和最丰富的传统文化魅力。

让我们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缅怀先人,珍惜今时今日,让端午节永远走进我们的心中。

标题:端午节真实来历之谜:穿越历史的长河,揭开神秘的起源

标题:端午节真实来历之谜:穿越历史的长河,揭开神秘的起源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五月五”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然而,关于这个节日的真实来历却一直充满争议和谜团。穿越历史的长河,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神秘节日的起源之谜。

据史书记载,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纪念屈原。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因忠诚于国家而遭贬谪,最终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这一节日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饮雄黄酒等。

然而,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更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献,让我们对端午节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有证据显示,端午节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可能与古代夏至节有关。此外,还有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地区的龙图腾祭祀,用来祈求风调雨顺、驱邪避祟。

这些不同的说法使得端午节的真实来历变得扑朔迷离。在这个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多种文化元素的交织与融合。无论端午节的起源如何,它都已经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

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包括爱国、忠诚、团结、牺牲等民族精神。人们在庆祝这个节日的同时,也在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是为了祈求平安顺遂,端午节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综上所述,端午节的真实来历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谜团。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庆祝和传承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端午节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伟大的文化传统,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6):端午节—起源于何时?是为纪念屈原吗?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唐代诗人殷尧藩这首关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美诗,不仅引起背井离乡之人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强烈共鸣,也勾起我研究端午节起源的浓厚兴趣。

端午节是一个最有历史文化渊源、深受中华民族广泛重视的节日。端午节有很多的别称,如端阳节、小端阳(午)、头端阳(午)、龙舟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天中节、五月节、五月五日节、初五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菖蒲节、浴兰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等等,数不胜数,别称数量是所有传统节日里最多的。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不少,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百越说……等等,其中,“纪念屈原说”似乎是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普遍认同的观点,认为之所以设立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上传说都不是端午节的真正起源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端午节的真正起源,是远古时期在每年进入夏季、天气转热时的一种驱疫祛病仪式。

原来,远古先民发现,随着寒冬过后天气的逐渐转热,疾病、瘟疫也在不断增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先民们在设计干支历法时,把一年四季划分为12个月,分别叫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其中把容易发生瘟疫和疾病的仲夏(仲夏是第五个月——即五月),叫做皋月恶月

“五”也因此成为不吉利数字,所以五月五日就成为“恶月恶日”,是一个特别不吉利的日子,先民们还把在五月因气温升高而易生的病叫“皋疾”。既然不吉利,就必须有消除不吉利的办法,所以远古先民有在恶月恶日这天照惯例举行祭祀仪式的传统,以吓退病魔、驱疫祛病。这种祭祀仪式经过乐师的改造,逐渐演变成一种边嗥叫呼唤、边做粗狂之舞动作的“皋舞”。日本至今还依然把五月叫皋月。注意,此处皋字读音为háo,是号呼、呼告之意,不是读“gāo”音。


西周?周公旦撰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五《春官?小祝》 载于《四库全书》


据《周礼》中《春官·小祝》的记载,在西周国家礼制中,设立春官类小祝一职,专门掌管小祭祀,配备中士八人、下士十六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负责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弥灾兵、远皋疾等祝事,同时在国家进行大祭祀时,要协助大祝的工作。其中“远皋疾”就是预防和处理仲夏(五月)的鬼疫和疾病。


西汉 司马迁撰《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收录于《四库全书》


据《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期齐国宰相孟尝君田文,出生于五月初五,当时的观念认为这个日子适合生小孩,男孩会冲害父亲、女孩会冲害母亲,父亲田婴命令田文的母亲不许让孩子活着(即生下就立即掐死),而田文的母亲却偷偷把他生下来并养大,田婴知道后勃然大怒……可见到春秋战国时期,依然还认为五月初五是很不吉利的凶日


南朝宋 范烨编 唐 李贤注《后汉书》卷十五 志第五 礼仪中 收录于《四库全书》


据《后汉书》卷十五《志第五 礼仪中?仲夏》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该记载表明,古人认为到五月,万物开始茂盛,随着日子一天天酷热,阴气、邪气开始发作,疫鬼、疾病抬头,需要一些特定的东西挂在大门上用以辟邪祛病:夏朝用苇茭(一种竹子)、殷商用螺首、周朝用桃木,而整个汉朝,使用红绳穿上荤菜(古代指有辛味的绿植,如艾蒿、菖蒲等)、用弥牟朴做蛊钟、用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写上五色符文,于五月初五,挂在大门上当作装饰,以抵御疾病、疫鬼和邪气。这就是五月五日节

所以,驱疫防病、抵御邪气才是五月五日节的真正起源!这也是现在端午节有人在大门上挂艾蒿、喝雄黄酒以祛病防邪的原始由来。这种在五月五日进行祛病防瘟的习俗自远古开始至今,延续至少超过4000年历史


那么,五月五日节是如何与屈原等历史名人联系起来的呢?


其实,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些忠君爱民、正直善良、讲究孝道、精神崇高的士大夫仁人志士,总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尤其他们为此承受屈辱或毅然赴死,世世代代更会记住他们的忌日,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忌日纪念他们,他们的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被世世代代继承、崇尚。

历史上众多的仁人志士当中,传说忌日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的,就有:割股肉奉君而不求荣华富贵的春秋时期晋国随从介子推(公元前636年,介子推被到处寻找他的晋文公重耳误烧至死)、忠贞贤能却遭嫌弃而被令自杀的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伍子胥(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胸怀理想与治国之才却受到疏远排挤而殉国投江的战国末期楚国左徒屈原(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沿江寻求父死尸未得而投水溺亡的会稽上虞孝女曹娥(公元143年,曹娥投水而死,该江后来改叫“曹娥江”)等等,他们的忌日与传统阴气萌、人易死之凶日重合,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有意为之。

总之,人们在凶日进行驱疫祛病的同时,顺便就把这些士大夫仁人志士一并纪念。当然,这些纪念的起始年份有先有后,不是在某一特定年代一起形成的。客观上,这些纪念活动极大丰富着五月五日节的节日习俗,也极大拓展了节日的普及程度。由此可知,五月五日节不可能是专为纪念屈原而设的节日


而最早提到五月五日节源于屈原的文献,是东汉时期东汉泰山太守应劭编撰、成书于汉献帝年间(公元190年至220年)的《风俗通》。《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此部分文字已经失传,这里是引用自唐代欧阳询编撰的《艺文类聚》卷四中对《风俗通》的引录)。”这个记载说明,在东汉时期,五月五日节主要习俗,除传统的驱疫祛病外,已有纪念屈原的内容



事实上,士大夫阶层崇拜屈原从西汉初期就已经开始。西汉汉文帝刘恒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对屈原的被世人崇拜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没有贾谊,后世对屈原不一定有这么高的评价(贾谊因梁怀王坠马死而深感歉疚,抑郁而亡)。

西汉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一心营职写史,以求亲媚于主上,不料却惨遭宫刑,便从屈原境遇中汲取精神力量,身负屈辱继续编撰史记,最终于汉武帝刘彻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完稿,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屈原大加褒扬。经过贾谊、司马迁等人浓墨重彩地不断渲染,屈原逐渐成为天下士大夫阶层的人格楷模和精神寄托。这就是屈原之所以在东汉成为标志性人物的政治与文化基础

随后,在东汉中期,朝廷出现外戚擅政、宦官弄权的混乱局面,忠诚正直的官员士大夫们普遍对现实不满,而屈原的忠君爱国便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同时天下百姓也急切盼望结束社会动乱、实现屈原在诗词中所描述和追求的那种王道乐土。所以,东汉时期,在五月五日节祭祀屈原,已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共识,很快得以在全社会普及并成为重要习俗。


南朝梁 宗懔(lǐn)撰《荆楚岁时记》载于《四库全书》史部十一 地理类八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五月五日节逐渐发展成为民间共庆的重大节日,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已涵盖南北方各地习俗和道教等宗教节庆,并开始称作“端午”。根据南朝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五月五曰,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浴兰节又称端午;是曰,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夏至节曰,食粽是曰,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

在南方的荆楚大地,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有很多禁忌,如禁暴晒床被、禁铺席子、禁盖房屋等;五月五日,又叫浴兰节,百姓要出门踏百草,看斗草比赛,采艾草送人,并将艾草挂在门上,以驱疫祛病,用菖蒲泡酒喝,五月五日也叫端午;五月五日节,要赛竞渡采杂药,赛竞渡相传是因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当地人哀伤屈原,让舟楫争相去拯救他,后来结合吴越习俗演变成赛龙舟,采杂药相传是越王勾践的做法,认为此日采杂药储存效果好、可以抵御瘟毒;在手臂上系五彩线,叫长命缕,可以防止人身伤害,不得瘟病,同时用线编织小香囊送人,还适宜教八哥说话;夏至吃粽子(当时是用竹筒装的糯米,还不是用粽子叶包的),当日把菊花焙成灰,可以用来防止小麦生虫,等等。

吃粽子原为夏至的习俗,后来也讹传为五月五日节纪念屈原而将粽子投江这个时期,民间已经开始有人把五月五日节叫端午节了,最早出现端午两字的文献记载是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但原文已经遗失。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把五月五日节叫端午?传说中的原因比较多,但大多都比较牵强附会,与实际不符。其实,真正原因很简单,“五月初五节”叫起来很麻烦,民间就把它简称为“初五节”或“五月节”。同时,民间认为,“五月初五”是个凶日,需要换个吉利的雅称来冲压一下邪气。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可知,“初”、“始”、“端”等字字义相同,而恶月是一年之中的第五个月,用“端”字代替“初”字,用“端五”作为“初五”的称谓,字面上就有了“吉祥如意”之寓意。

就这样,“五月节”“初五节”就顺理成章演变成“端五节”。同样的道理,“五”字也不吉利,而在古代汉字当中,“五”与“午”两字自古就有可以“互借”的先例,所以“端五节”也就自然地演变成了“端午节”。还有,南方一些地区把端午叫“端阳”亦同此理。事实上,在我国古代文献史料和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不少将端午节称作“初五”“端五”或“端阳”的例子,如晋代周处(公元236年-297年)编撰的《风土记》中有“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的记载,角黍就是现在的四角糯米粽子。


唐 張九齡等撰《唐六典》卷二:唐代官员端午节放假一天 收录于《四库全书》


到唐代中前期(最晚公元738年),“端午节已经成为国家正式的全国性节日,端午节的各种习俗、节日内容也都基本定型。据唐代开元宰相張九齡等撰《唐六典》记载,唐代官员在端午节放公假一天。


唐?欧阳询编撰《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收录于《四库全书》


唐代早期大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在《艺文类聚》中,将五月五日节的各种传说、风俗来源,引自的典籍如《琴操》《后汉书礼仪志》《风土记》《四民月令》《会稽典录》《抱朴子》《风俗通》《荆楚岁时记》《大戴礼记》《楚辞》等一一列出。根据《艺文类聚》卷四的记载,纪念屈原已经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

五月五日节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地腊节,这是道教的节日称谓。道教诞生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完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道德家学派即道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与儒家思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道教的节日和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紧紧相随。

《道藏》第十一册之《赤松子章历》卷二“五月五日地腊”


根据南北朝时期编辑、唐代成书的道教书籍《赤松子章历》卷二记载:“五月五日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这段文字大意讲的是天腊之辰,东、南、中、西、北五老上帝在五月初五这天,要对天下之人的官职大小、后代运势、对外影响、自身延续寿辰等等重大事项进行检查、校核,要详细记录受到褒奖之人的名字。因此这一天,宜斋戒沐浴、朝真行道,可以多做谢罪、祈求改变官爵职位、祭祀玄祖老子等等事宜;不宜伐树、食用带血食物,可以行气炼养身体、修养四大重要窍穴,自然获福无量。


北宋 张君房著《云笈七签》卷三十七 斋戒 载于《四库全书》


端午节的起源及发展历史,端午节的起源及发展历史-第1张图片-

根据北宋官尚书度支员外郎张君房在宋仁宗赵祯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前后写成的《云笈七签》卷三十七“斋戒”中也记载:“正月一日名天臘(元正)、五月五日(端午)名地臘、七月七日(乞巧)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寒衣)名民岁臘、十二月节日(臘日)名侯王臘,此五臘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规定这五个日子均为“臘日”,道教信众要集中吃斋食、做法事、举行祭祀等活动,其中明确记载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地腊节。《云笈七签》是受宋真宗赵恒之命、由张君房主持编撰的大型道教百科全书——《大宋天宫宝藏》的简缩版,专门为进献宋仁宗赵祯而编,书中记载比较全面、严谨。可见,地腊节是道教的一个重大节日。


宋代 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收录于《四库全书》


宋朝是如何过端午的?根据宋代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记载,在北宋都城汴梁,端午节的应节物品有:五色线穿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甜瓜等;用紫苏、菖蒲、木瓜捣碎,和香药拌匀做成香饼,装在梅红匣子里;从五月一日到端午前一日,街上有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市民都买回家铺陈在门前,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一起供奉着,还有人将艾草钉在门上,以驱邪祛病;士绅、百姓相互宴请并互相鉴赏节日陈设。

北宋过端午节的热闹情形,有苏东坡的词《六幺令?天中节》为证:“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宋?吳自牧撰《夢梁錄》卷三《五月重午》收录于《四库全书》


南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卷三中,记载着南宋临安过端午节(浴兰节)的情形:

皇城要搭建彩山——用菖蒲或通草编组成天师骑虎像放在中间,四周围一圈染的五色菖蒲叶穗,披上红纱、撒上彩金,再编织一些昆虫,用葵、榴、艾叶、花朵等簇拥着放在上面;内廷更以百索彩线、细巧镂金花朵,还有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编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等,分赐给各位阁分、宰执和亲王;各道观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作为礼物馈赠给贵宦之家,一些在街上给人看经做道的,也会分送这些给施主和香客家里用,这些经筒、符袋,都是《抱朴子》所讲的消灾避害之道,端午节作为赤灵符佩挂在胸前的,现用钗符佩带,也是这个意思。

杭州都城的风俗:从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都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还买一些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摆供在门前;从前夜五更起,沿街挨户的唱卖之声,满大街不断;用艾蒿和百草编织成天师,悬挂在门额上,有的挂悬虎头白泽;有的士宦之家,用红色油漆在午时,写上"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等字,挂在门上;这一天采制的百草或泡制的药品储存,用作辟瘟治病之用,特别有效;不知何故,杭州城人家,不论大小贫富,都点午香一个月;端午节也正是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之日,显得绚丽多彩。这些都不是富豪大户特有的节日之景,普通家庭也一样,即使再贫困,也得认认真真过好节。两宋时期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已延续至今没有间断。


石溪久住思端午“,唐、宋时期,官员士大夫文人骚客咏诵端午节的诗词很多,其中不少诗词透着一种怀念故乡、想念亲人之情,原因除文人骚客多情善感之外,还与当时的官僚体制有关。中国自秦汉以来,都不同程度实行公务员“回避制度”。这种制度在唐朝进一步得到规范,宋朝更加严格。在宋朝,官僚回避制度被细化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其中重点是籍贯回避和亲属回避,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衙门公务人员不得在本地、必须离开原籍实行异地任职,除“一把手”外其他人一律不得携带家眷。

这样,在朝廷官员、全国各级衙门的公务员群体中,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每到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来临,这些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的官员士大夫文人骚客们,或借酒浇愁,或通过诗词文赋来回忆家乡节日风俗人情,以抒发浓烈思乡、思亲情感。这些美妙绝伦的诗词歌赋,和借纪念屈原表达忠君爱国、痛斥腐朽、抑扬抱负的文学作品一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文化的一部分。


端午节日文化在世界的影响也是很广泛的,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端午节举行庆典活动的传统,其中韩国,竟然将“端午祭”以已在韩国盛行1500年为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进行申遗。2006年5月,我国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古代有关端午节的诗词非常多,这里给大家介绍伟大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屈原创作的宏大诗篇——《离骚》(选段),以预祝大家节日安康。

屈原,姓芈,屈氏,名平,字原,在《离骚》中屈原又自云字正则、名灵均。大约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贵族出身,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熊槐的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是楚国诗人、政治家,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忧国忧民,后因遭贵族排挤诽谤,先后被流放。公元前278年因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传说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屈原的忌日



屈原一生写下过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 *** ”二体,对后世诗歌和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产生积极影响,其中最耀眼的代表作就是《离骚》。《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熊槐二十四、五年(公元前305—304年)间,即屈原被流放汉北的两年之间。汉北就是现今湖北省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一带。据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记载,年轻得志的屈原,因遭到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而被楚怀王疏远,他在心怀理想却苦闷彷徨、忧愁幽思的现实心境之中,创作出不朽的鸿篇巨作——《离骚》。


西汉 司马迁撰《史记》卷八十四《屈原列传》收录于《四库全书》


《离骚》是一首充满 *** 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全诗以叙事为脉络,章节分为被贬反思再试彷徨归宿五部分,共计188句375小句2494字。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 *** ,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诗中描绘出两重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用龙马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交通工具,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

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描述自己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愿望,抒发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心情,表现自己同情人民、为国献身、与国家共存亡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勇于追求真理光明、坚持正义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精神,同时也深刻揭露以楚国怀王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最后诗人在审慎思虑后决定西去,但充满憧憬的西去还是因为眷顾楚国而中途放弃,结果只能选择以死殉国。

《离骚》在艺术上的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完美结合,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

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司马迁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却惨遭宫刑,便从“屈原放逐,著《离骚》”的事迹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最终完成《史记》的编撰;晋代陶渊明把屈原的旨趣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唐代李白豪迈地宣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并大量模仿《离骚》的艺术风格;杜甫声称不仅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文采,还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思想内涵;南宋词人刘克庄在金人入侵的形势下,写诗颂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自己决不投降敌国的坚定信念:“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离骚》中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吟唱,成为2300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离 骚

(节选)

战国?楚 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

长顑頷亦何伤

擥木根以结茝兮

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

索胡绳之纚纚


朝发轫於苍梧兮

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

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

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朝发轫於天津兮

夕余至乎西极

忽吾行此流沙兮

遵赤水而容与

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注一:木兰:一种生长于我国中、南部的落叶乔木;坠露:露滴;落英:落花;苟:确实、只要;信姱(kuā):诚信而美好;练要:心中简练合于要道、坚贞之意;长:外形、形象;顑颔(kǎn hàn):因饥饿而面黄肌瘦;何伤:何妨;掔(qiān):持取、拿;茝 (chǎi):一种香草;贯:拾取;薜荔:一种常绿植物;矫:举起;菌桂:一种香木;纫蕙:编织蕙草;索:草有茎叶可做绳索,此作动词搓绳;纚纚(xǐ xǐ):长而下垂的样子,好看。

注二:发轫(rèn):出发;苍梧:舜所葬之地;县圃(pǔ):神山,在昆仑山之上;灵琐:神所在之处;羲和:神话中的太阳神;弭节:停鞭慢行;崦嵫(yān zī):日所入之山;勿迫:不要靠近;路漫漫:路途遥远;修远:长远;求索:探求真理。

注三:天津:天河的渡口,在东极萁斗之间;西极:西方的尽头;流沙:指西极,其处流沙如水;遵:沿着;赤水:出昆仑山;容与:缓缓,悠闲自得;仆:赶车的人;怀:感怀;蜷(quán)局:卷屈不行貌;既莫足:既然不能;为美政:实现理想政治;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屈原的意思,如果不能实现理想,他也效法彭咸去投江;居:住所,这里是指所选的道路和归宿。

本《离骚》选段的大意:

清晨我喝着木兰的露滴啊,晚上用菊花残瓣充饥!只要我的理想信念坚贞不变啊,形同枯槁又有什么关系!我用树根编结茝草啊,再把薜荔花蕊穿在一起!我拿菌桂枝条编织蕙草啊,胡绳搓成绳索又长又好!

清晨我从南方的苍梧(舜所葬之地)出发啊,傍晚就到达了昆仑山上!我本想在灵琐(神所在之处)稍事逗留啊,夕阳西下已经暮色苍茫!我命令羲和(太阳神)停鞭慢行啊,莫让太阳迫近崦嵫(日所入之山)山旁!前方的路又远又长啊,我将上下而求索(探求真理)!

清晨我从天河的渡口出发啊,傍晚我到达西方的尽头!忽然行走于流沙之中啊,只好沿着昆仑赤水缓缓前行!我的车夫悲伤、我的马也感怀啊,退缩回头不肯走向前方!既然不能实现理想和抱负啊,我将追随彭咸投入江水就是我的归宿!



端午节里,可以听听这首由2300多年前诗人政治家屈原作词、现代音乐人伍林发作曲、歌唱家于文华演唱的《离骚》选段,气势宏伟的诗词、古韵悠扬的音乐、磁性十足的歌声,伴着软糯的棕香,以寄托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再预祝朋友们节日幸福安康!


程彦林 端午节前?北京

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是“初”的意思,而古人常把五写成“午”,所以“初五”也可以写成“端午”。古人把午时当做阳辰,于是“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有他一些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2000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这些活动许多至今盛行于我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如今,随着国外的一些节日在我国的流行,如圣诞节等,许多年轻人对于自己的传统节日反倒有些冷落,但是传统节日充满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值得我们关注。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有多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

*** 中国节·端午 |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呢?估计大多数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二、端午食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三、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 *** ,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四、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五、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六、挂荷包和五彩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之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之一场大雨或之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

七、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八、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人们在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

五毒图是为了让虫子们看见后会认为是同类,直接走开,不会再靠近这一家。

小编给您介绍之后,您是不是更清晰了呢!但据统计,端午节的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标签: 发展历史 端午节 起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