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树苗,肉桂树苗多少钱一棵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4 0
一剂香料背后的“逆袭”

2020-08-04 14:08:0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8月3日电(李幸子)香料、家具、凉席、筷子……看生长在北回归线附近的肉桂如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走进位于广东省罗定市合江村的益恒桂皮加工厂,晒场上晒满了刚收购的肉桂,几个村民正在认真整理,空气中散发出浓郁的桂皮香味。

肉桂喜好温热潮湿的环境,罗定肉桂的肉桂醛含量高,香辣适中,是烹饪中必不可少的香料。

产业兴旺是脱贫、稳增收的之一步。在山多地少的合江村,素有种植肉桂树的历史,村里肉桂种植面积约2200亩。

广东省公安厅驻合江村之一书记黄文学说:“肉桂种植是合江村的传统产业,2016年我们来的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种桂的传统,但规模不大,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种植面积,免费给村民连续两年发放了近200万株肉桂树苗。”

肉桂树苗不只延续了合江村种桂传统,也是为脱贫奔富铺路。黄文学表示,合江村一直交通不便,限制产业发展,农民销售渠道不畅,扶经过贫组的调研协商,引进了一个外镇的肉桂收购企业。

合江村村民蓝远强表示:“2016年的时候,广东省公安厅扶贫组来了,成立了桂皮加工厂。他们鼓励我们种肉桂,还发了两千株肉桂苗给我们。”

据了解,桂皮厂成立以来,每年解决近20人的就业问题,从超过500吨的年销售额统计,每年基本上可带动合江村及周边群众增收达800万元左右。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完善医疗等举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30万元提升到了2019年的80万元。

黄文学说:“一共是156户贫困户,经过接近四年多的帮扶,所有贫困户2019年底已经全部退出了贫困户行列。”

编辑:陈思南

厉害了!5万亩“摇钱树”!

它四季常绿,枝叶繁盛,

能有效地改良土壤和涵养水源,

最关键的是,它还是“摇钱树”。

桂平市罗秀镇种植有5万多亩肉桂,

带动2万人就业,

助力该镇贫困户脱贫致富。

广西桂平悦达香料有限公司通过科技人员对基地种植农户进行统一技术培训和指导,产品实行由企业保价收购,与罗秀镇24个自然村的681户种植肉桂的贫困户签订《肉桂枝叶保价收购合同》,对这些贫困户的肉桂产品承诺实行保护价和市场调节价相结合的方式收购。

目前,罗秀镇年产肉桂枝叶约9.5万吨,肉桂皮约2.5万吨,村民每年平均每亩可采收干玉桂树枝叶250公斤左右。每吨肉桂枝叶市场收购价为1200元左右,肉桂皮每吨销售单价1.3万元左右,农民每年销售桂枝叶可增收约1.4万元,肉桂皮销售收入约3.2万元。

罗秀镇良石村大冲屯贫困户冯伟强,2016年被列入贫困户,原因是因病致贫。一方面,他种植有10多亩肉桂,每年有6000多元的收入, *** 和公司免费为他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他还积极发展种养业,生活条件大大的改善。同时,村里还为他提供了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1450元。2019年,他已顺利脱贫。

在当地党委、 *** 的大力支持下,悦达香料有限公司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带动了罗秀镇以及周边罗播、麻垌、中沙等乡镇的肉桂树种植。

该公司2019年通过免费发放148万株、价值465万元“官桂”牌优质肉桂种苗赠送给贫困户的方式,新增3500多亩肉桂山林,完成新垌村、良石村两个肉桂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其中10公里园区道路建设,已完成6.5公里路基建设,还把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前,助力脱贫攻坚。

该公司以入股分红的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促进企业的发展。公司与罗秀镇600多户贫困户签订合同,由公司担保,指导贫困户通过金融部门申请 *** ,每户贷款5万元用于入股,每年每户能获得分红。

据悉,2019年该公司给罗秀镇各村屯1300多户村民发放肉桂种苗,既促进了当地村民就业,还帮助村民增收。

不了解这三类主要虫害,肉桂的种植难度便会大大加强!

肉桂是药用植物,全身是宝。近年来由于肉桂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苗调运频繁,不断发现新害虫严重为害。为害肉桂的主要害虫有三种:一是泡盾盲蝽,农民称之为“桂瘟”;二是肉桂双瓣卷蛾;三是肉桂木蛾,钻蛀肉桂枝茎,其余局部发生为害的有象鼻虫、尺蠖(桂蚕)、介壳虫等。

一、三类害虫的生物学特性

1.泡盾盲蝽:是盲蝽科的一个新种,在广东每年发生6个世代以上。在20℃左右时,每世代平均历期41~45天,每雌虫能产18~35粒卵,卵散产,一年中有两个盛发高峰期,之一个高峰是4~5月份,此时正是春梢大量抽出生长期。第二个高峰是6月底至10月上旬,是肉桂夏秋梢不断抽出,食料丰富的时期,11月气温下降,密度逐渐减少。泡盾盲蝽用刺吸式口器吸食肉桂青绿的茎部桂皮,成虫每日吸食平均能造成6个伤口,若虫平均5个伤口。从研究得知,泡盾盲蝽在取食危害时携带球二孢和拟茎点霉两种病菌,使伤口很快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大成水渍状的溃坏斑,干枯后表皮开裂,枝茎的输导组织破坏、枝叶干枯死亡,形成“桂瘟”。

2.肉桂双瓣卷蛾

在广东每年发生6个世代,在27℃时,每世代平均历期26~30天,每雌虫能产卵最少5粒,最多53粒,平均16粒。每年4月份之一代幼虫出现,第二代是在5~6月初,第三代是在6~7月,每年6~8月份为此虫大量盛发期。此虫有趋嫩梢产卵习性,每次抽嫩梢在5厘米以下,是此虫入浸重要防治时间,嫩梢转浓绿后,初孵幼虫便不能入侵。一般林场或大面积连片种植的桂地发生严重。

3.木蛾

在广东每年发生1代。3月中旬在肉桂茎内化蛹,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是产卵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为幼虫盛孵期,幼虫历期达300天以上。幼虫体大,破坏力大,蛀入枝、茎,可使枝条或整株肉桂枯死。木蛾主要发生在四年生以上的桂地。

二、综合防治 ***

肉桂病虫防治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时合理用药,保护和释放天敌相结合,控制主要病虫不成灾”的综合措施。

1.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选用无病虫苗作种苗,泡盾盲蝽的卵、木蛾的幼虫和蛹均在枝、茎中越冬,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结合冬春收桂枝和桂皮,斩除有病虫害并已枯死的肉桂枝、茎,搬离桂地较远处集中烧毁,可大大减少下一年的虫口密度。

2.适时用农药防治

研究出的广谱性有机磷复配杀虫剂桂虫灵(又名灭虫宝)乳油,毒性中等,具有优良的触杀和胃毒作用,药效迅速,效果良好。该药每瓶250毫升,兑水1500~2000倍使用。每年4月底、5月中旬、7月底、8月中旬和9月中旬各喷1次药,重点在肉桂新梢抽出3~5厘米时用药,可防治泡盾盲蝽、双瓣卷蛾、木蛾及象鼻虫、尺蠖等害虫,防治效果可达90~96%。

武夷山那6棵大红袍母树,投保了1个亿,本文就来解密到底值不值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武夷山核心区内有叫得出名的36峰、99岩,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由于茶树是多年生异花授粉木本植物,在漫长的岁月,茶树不断的异花授粉,自然杂交,孕育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种资源,武夷山先民从中选出的单株也称单丛,再好中选优为名丛。最闻名遐迩、牛气冲天的名丛,莫过于九龙窼内那几株看似平淡却充满传奇的“大红袍母树”。

建国初期,3株大红袍仍为永乐天心禅寺所有,没看错,早年就是只有3棵。当时任天心土改小组组长的傅志美老人说:“因大红袍名气太大,如果继续由僧人管理,恐怕保护力度不够。几经周折,大红袍茶树于1963年划归崇安县综合农场管理。”

当时的县 *** ,已把大红袍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由专人负责采、制茶事宜。采制等初加工环节,由陈礼乐负责。焙茶等精加工环节,由陈渭书负责。闲杂人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采制、繁育大红袍。

当时九龙窠大红袍的年产量,大致为400g~500g。制好后由农场负责人检验包装,盖上场长、技术员、制茶师傅、焙茶师傅四个人的封口印章,派专人送到县 *** ,用于上供、招待贵宾。彼时大红袍并未作为商品销售,即使有钱也买不到。

出于茶树品种资源科研的需要,1962年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杭州)科研人员,从武夷山九龙窠那3株大红袍茶树剪取枝条,带回所里扦插繁育, 作为“引种”种在品种园内。

1964年春,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谢庆梓等二人来到武夷山,他们带着省里的介绍信,向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前生) *** 申请剪大红袍枝条进行扦插、繁育等试验,以作科研之用。

这时,一个对后来的武夷山茶叶有着举足轻重的年轻人出场了,他叫陈德华是谢庆梓的校友、学弟 。1963年,陈德华从福安农校茶叶班毕业,分配在崇安县茶叶研究所(简称茶研所);时值“大跃进”期间,崇安县研科所处于无人具体负责、荒废的状态,初出茅庐的陈德华便与同事一边动手整理荒芜了一年多的旧房,一边管理崇所里留下的一块茶园,总算是把茶研所这块牌子重新立了起来。

在陈德华陪同下,谢庆梓到县 *** 办公室和大红袍管理单位综合农场办好手续,然后前往九龙窠;经看护人验证同意,他们攀上大红袍茶地剪穗,从3株大红袍母树上各剪下10根小枝条,带回所里(在宁德福安县社口)分别扦插繁育。一年后成活了14株,活下来的主要是中间那株的枝苗,正因如此,才有了后续的奇妙因缘。

当时剪下枝条后,出于好奇的陈德华便开口向学长要几支用于扦插,没想到竟被婉言拒绝;谢庆祥说:“没有上级的指示,任何人都不能动这里的枝条和叶子。”

尽管没能拿到大红袍母树枝条,但陈德华并没太在意,总认为大红袍茶树就在那里,有人看管着,以后有的是机会,还有当时崇安县也没把繁育九龙窠大红袍当成急事、大事来办。

1964年,茶科所之一次按传统方式采制春茶,陈德华也之一次参加了岩茶的初制工作,开始认识了水仙、肉桂等品种的品质特征,从此,陈德华终生与茶再也分不开了。

接下来的“文革”十年,茶研所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不过,九龙窼崖壁上的那3棵大红袍母树还是看管严密,不容许出现丝毫差错。其产制出来的茶叶可谓是宝中宝。大红袍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其条形壮结、 匀整,色泽深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 ,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毛主席赠送他四两大红袍母株茶叶,不明就里的尼克松私下觉得主席好小气,就这么一小捧茶叶也好意思当作国礼。周总理把大红袍的由来告知了尼克松,并说这大红袍茶叶一年只产8两左右,非常珍贵!送他四两,相当于把“半壁江山”都送给他了。尼克松听了肃然起敬,此后一直把这四两茶叶视为至宝。

文革结束后,百业待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开展了对武夷名丛的挖掘、整理以及繁育工作。当时,武夷山茶界有非常著名的四大名丛: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

其中,水金龟原茶树位于武夷山牛栏坑和杜葛寨峰的半崖上,茶地面积约2.2平方米;白鸡冠茶树原产武夷山隐屏峰蝙蝠洞,它本身很是独特,嫩叶淡黄色时间长达50天左右;铁罗汉生长在慧苑岩之内的鬼洞,两旁是悬崖峭壁,茶树生长于小溪涧旁一狭长地带,树高达3.3米,而大红袍就是生长在九龙窠崖壁上的那3株。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肉桂树苗,肉桂树苗多少钱一棵-第1张图片-

陈德华等人在那段时间里,在岩茶产区天心大队大队长全程陪同下,逐村、逐户进行调查,对有关国营农场及众多前辈、茶人也是多方了解,其中关于在天游岩、珠濂洞(或水濂洞)或马头岩的磊石、盘陀等处是否还存在传说中的大红袍茶树,没有人表示曾看见过。因此九龙窠崖壁上的那3株大红袍算是独种了,显得异常珍贵。

1981年,茶科所在元代御茶园旧址建立了名丛选育圃,种植从各生产队挖掘整理出来的单丛、名丛,有160多个品种,然而却独缺大名鼎鼎的大红袍,这成了陈德华的一块心病。

还有,茶科所在建名丛圃时,经过层层特批,在九龙窼那长着3株大红袍台面的东侧,依地势砌了两级小梯台,每台各植一株分别由母树1号、2号株压条移栽的小苗,也就是现在的5号和6号株;至于4号株,不知何时何人栽种,现已无法考证,于是,九龙窼就变成了如今的六株大红袍母树。

那几年,对肉桂情有独钟的陈德华,在新开垦的茶园里,种上了之一批肉桂茶苗,后逐年增加育苗数量,并积极推广。如今,肉桂也已然是武夷岩茶主要的当家品种之一,而鲜为人知的是,目前武夷山所种植的肉桂,其种源几乎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当年的崇安县茶叶研究所。提起这段历史,陈德华谦虚地说:“当时我是在茶科所工作,研究肉桂是我的分内之事,是我的本职工作,不能说我有多大的功劳。”

不过,陈德华更大的贡献不是在肉桂上,而是大红袍这边。

时间来到了1985年11月,时值福建省茶叶研究所五十周年所庆,他们打 *** 邀请陈德华参加。当时陈德华已离开县茶叶研究所,到星村镇上班1个多月了,但省里说让他以'老所长'名义去参会(1972~1985年陈德华一直在县茶叶研究所工作),

会议期间,陈德华从农校老同学、省茶科所培育研究室主任黄修岩处得知,1964年从大红袍母树插仟移植过来的大红袍长势良好,便私下向老同学提出,希望能够带几株大红袍茶苗回“娘家”武夷山种植。

黄修岩说:“你已不在茶叶研究所工作了,管理方便吗?”

陈德华说:“没问题,我会把它当作一件大事办好的。”

也许是出于同学情谊,黄修岩说:“那好吧,等你坐车回去时,我会把茶苗送到车门口给你带回。”

第二天,在福安社口车站一角落里,黄修岩主任将包装得很隐蔽的五支正本大红袍茶苗偷偷给了陈德华,还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它种好!

陈德华稍微打开看了一下,发现才5株,并且都是同一个品种,他不解地看着老同学,当年不是从九龙窼的那3株分别搞了去栽培吗?怎么就给这几株?

不用多说话,黄修岩就知道老同学陈德华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解释道:根据初制比较鉴定,还是这个品的大红袍口感更好,但也只能给五株,这已算是破例了。

陈德华如获至宝,唯恐路上出差错,他恨不得一下子飞回武夷山,将这5株宝贝苗子种好。还有一点,陈德华多年后才知道,这五株大红袍是被“秘密”引回的,省所里的领导根本不知道,否则,同不同意引种还很难说。

3天后,也就是11月17日,陈德华将那一路颠簸弄回来的5株正本大红袍茶苗,秘密种植在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御茶园名丛观察园里,并嘱咐武夷山茶科所技术工人李秀华精心管理、繁育,不得外泄任何消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后来的1992年夏秋之交,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杭州)科研人员又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名丛观察园中剪取很多武夷名丛,单丛等夏梢带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红袍,还特意标明来自武给山市茶叶研究所编号***号85年11月17日种,可见这5株苗的珍贵,起了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之传承作用。

武夷山大红袍在1964年神秘地走出九龙窠, 20年后,绕了一大圈,又秘密回到武夷山,爱茶成痴的陈德华,现在回顾这一艰辛历程,仍然禁不住感慨万千。

好在有上天眷顾,引种回来这五株大红袍长势很好,还不断进行了插仟繁育;2年后,陈德华试制出第1批的大红袍茶叶,数量还不到2斤;大红袍的 *** 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更高、最复杂的茶类,其基本 *** 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陈德华将制好的茶叶弄成小包装,拿在香港市场高价试销,结果一炮走红,被一抢而光。民间一直流传的大红袍有“杯中过3香(盖杯香、水中香、挂杯香)、口中有3变(齿颊留香、唇舌生津、回甘润喉),果然不同凡响,让港台茶客直呼太过瘾了,纷纷求购。

这让茶科所、陈德华他们异常兴奋,他们看到了大红袍的美好大前途。

不过,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纯种大红袍树苗生长周期长、数量少,产量很低,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陈德华带领大家一边加快纯种大红袍的繁育,一边动起了“拼配大红袍”的脑筋;陈德华想到,武夷山有许多好茶,其中有些品种的质量并不亚于大红袍,比如肉桂,它的香气甚至比大红袍更浓郁;比如水仙,它的茶汤之醇厚,堪称岩茶之一

陈德华将大红袍、肉桂、水仙及奇种等茶的优点综合起来,不断实验,终于拼配出好茶来。经鉴定,用纯种大红袍与数种优质岩茶拼配出来的茶,香好汤好,岩韵感极强,与纯种大红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拼配大红袍自此之后,一直是武夷岩茶中最有代表性的商品茶之一。

与此同时,纯种大红袍繁育工作进展顺利;1989年,陈德华将繁育的茶苗分出800株,种植在星村龙懂坑的马面排(岩)茶园里,并由此不断育苗,推向武夷山各地茶区;可以说,如今武夷山所种植的大红袍茶树,都是直接或间接(更多的是间接)从这五株大红袍发展起来的。陈德华因此被尊称为“大红袍之父”。

如今,有不少茶商,一直标榜出“二代大红袍”、“三代大红袍”等概念,从实际上论起来,这些枝条插仟繁育而来的大红袍都是复制出来的兄弟,而非叔侄,更不是爷孙,他们都是无性繁殖的产物,都要遥尊九龙窠上的那几株茶树为母树(其实是“老大”)。

1991年,成绩显著的陈德华重新回到茶科所上班,重点进行茶苗推广、茶叶研制等工作。1994年,茶科所在元代御茶园遗址上新建了一座约1000平方米的武夷岩茶初制厂,并修复了通仙井、喊山台等遗迹,这些算是对元代御茶园的敬意和其功能的延续。

1994年,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大红袍岩茶无性繁殖及加工技术研究》通过福建省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确认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持了母本的优良特征特性,该品种春茶开采期迟,比福建水仙迟6-8田,幼年期生长快,芽梢生长整齐,叶质柔韧,持嫩性特强,适宜机械化采摘,产量高,适制乌龙茶,品质优异,香高而悠远,汤色橙黄,味醇而益清,喉底回甘味,品具岩骨花香之岩韵;短穗扦插与种植成活率高,耐寒、耐旱性强,抗病虫性强,适宜在福建省乌龙茶茶区种植。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就有市政协委员提出保护大红袍母树的提案。武夷山市 *** 终于在1995年5月29日发文,明确将大红袍母树委托市茶叶研究所进行全程的保护、管理、采摘和加工。百年来,大红袍母树产权、管理采制权,按照从寺庙一农场一市茶叶研究所这样的一路走了过来,着实不易。

1995年6月5日至9日,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叶专业组在武夷山市茶科所召开“稀有茶树品种资源研讨会”,实地查看并专题研究提出保护大红袍母树的技术措施,省财政厅当年还特意拨了八万元专款作为保护大红袍经费。省农科院专家们鉴定认为,那六棵母树三个品种(奇丹、雀舌、北斗)的香型、口感基本一致(其实并非如此,后面有详述),在闽北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可以大面积推广。

此后,大红袍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产量快速提升,由于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比较稳定,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认可,消费者的好评如潮,其商业化之路也越走越宽。

拼配大红袍的出现、繁荣,更是进一步的推动着武夷岩茶,或者说“大红袍”的发展。“拼配”听起来是简单,但不是随便拿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茶混在一起就能叫作拼配,拼配师傅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茶叶审评能力,在原料上严格把控,原料火功要一致,香要融合,水要兼容,按一定比例调和,把每一种茶叶的价值更大化,这样拼配出的茶喝起来才会让人觉得自然、舒服。

武夷山 *** 为了更好的推广武夷岩茶,将其统一命名为“大红袍”,推向市场,同时号召茶农们广泛种植纯种大红袍。大红袍的声誉与日俱增,武夷岩茶(大红袍)多次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就这样,大红袍走进了千家万户。不过,从事后来看,这一统称举措也导致了如今大红袍这一品牌的混乱不堪和良莠不齐,让很多商家摸鱼浑淆,同时也把世人给整晕了,搞不清各种武夷岩茶和各类大红袍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1996年,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开辟了九龙窠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这让九龙窼的那6株大红袍母树真容更好地昭示于天下。2000年,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成功后,武夷山九龙窠的那6株大红袍母树被国家绿化委员会列入中华名木古树名录,依法加以重点保护。其实,后来种的那3株可不是古茶树,只是顺带沾了这个大光

沾光的还有其他“聪明人”,当“武夷山大红袍”这个茶名逐渐打出名气后,却被别人给抢注了商标。后来,迫不得已的武夷山市 *** 动用关系,据说出资50万从江西那边给买了过来。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申报为证明商标,2002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 注册后,给当地茶企共同使用,所以现在于武夷山市境内生产、由武夷岩茶工艺 *** 的,都可以叫大红袍。不得不说武夷山市 *** 还是很责任感的,值得点赞。这一系列操作,让同处武夷山区的其他也产岩茶的县市(包括江西的)一直愤懑,搭不成“武夷岩茶(大红袍)”这趟便车了。

2003年,武夷山市 *** 向保险公司为现有大红袍母树,投保一亿元人民币产品责任保险。此事一时轰动全国,那6株母树特别是早期的那3株成了史上最珍贵的树种,风头无两,力压黄山迎客松。

2006年5月,武夷岩茶(大红袍) *** 技艺入选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 *** 技艺是手工技艺中唯一的制茶工艺。从事武夷岩茶名枞品种研究长达50多年,尤其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与 *** 技艺做出了决定性杰出贡献的陈德华,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起,武夷山市 *** 颁布通知,决定对大红袍母树实行 “停采养护”。从此不允许再使用这6株母树来生产 *** 茶叶。从此,大红袍母树茶叶成为了历史,市场上再无大红袍母树茶叶了。

2007年10月10日10时10分,“乌龙之祖 国茶巅峰—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举行。武夷山市人民 *** 将2005年5月最后一次采摘自母树大红袍的20克茶叶,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这不仅说明了大红袍的珍贵,更是茶叶营销史上的经典案例。

2010年,由张艺谋策划、投资1.5亿元的大型茶旅互动项目《印象·大红袍》建设完成。夜晚观看《《印象·大红袍》》成了众多游客“武夷山游”的必须项目,节目是精彩,但有点过于冗长、拖沓,岩韵、水韵、精神韵不够充足。

2009年至2010年初,大红袍茶叶遭游资炒作,价格暴涨,每斤达到更高10万。大红袍自身的神秘玄妙,加上不菲的价格,让人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随着市场的逐步调整,以及大红袍独有的地域限制保护,大红袍价格才回归正常。

直以来,很多人一度以为六株大红袍母树中,既有北斗,也有奇丹、雀舌。为确定大红袍母树的真正种源,对大红袍母树、北斗、奇丹等热议的茶种进行“滴血认亲”,2009年春,武夷山委托福建农林大学作茶树基因分析,他们从以下有代表性的地点采集了14个品种(品系)的春梢,作为试验材料,进行RAPD-PCR分析。

采样点和品种分别是:

天心岩九龙窠大红袍母树1号株、2号株、3号株、4号株、5号株、6号株;御茶园大红袍,御茶园北斗;上梅乡下阳村翁有英茶园北斗;星村镇前兰村陈起茶园大红袍、星村镇黄村林士忠茶园的奇丹、星村镇曹墩村邱卫东茶园的北斗;福安市社口镇福建省茶科所茶树品种资源圃的大红袍(正本)、大红袍(副本)。

研究人员用UPGMA法聚类得到聚类树状图,结果表明:这14份茶树种质样品可分成六个类群。

之一类:九龙窠大红袍母树1号株和5号株,为同一品种;

第二类:九龙窠大红袍母树2号株、6号株,和福安社口镇省茶科所大红袍正本株、星村镇前兰村陈起茶园大红袍、星村镇黄村林士忠茶园奇丹、御茶园大红袍、它们基因组成一致,为同一品种;其品质略优于其它4颗母树。

第三类:九龙窠大红袍母树3号株。

第四类:九龙窠大红袍母树4号株;

第五类:福建省茶科所大红袍副本株;

第六类:御茶园北斗、上梅乡下阳村翁友英茶园北斗、星村镇曹墩村邱卫东茶园北斗,它们都有共同的基因组成,属于同一品种。

基于上述分出的六类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而为长期以来存在的疑问与争议做出定论:

1、闻名于世的九龙窠6株大红袍母树,实为4个品类,1号株和5号株同类;2号株和6号株同类,3号株单独一类,4号株也是单独的一类。

2、福建省茶科所大红袍(正本,1985年引种)与武夷山御茶园、星村镇前兰村生产茶园的大红袍确实来自大红袍母树,它们与九龙窠大红袍母树中的2号株、6号株同源。这应该是最正宗的大红袍了

3、福建省茶科所大红袍(副本,1964年引种)与九龙窠各株母树均没有遗传相似性,它的枝叶形态性状和芽期上与武夷山九龙窠六株母树比对,确定它们之间无缘;有可能是后人搞混了,这个所谓的大红袍副本根本不是当年从九龙窼那3株母树引种过来的。

4、大红袍与北斗有遗传距离,并非同种同物。而奇丹与大红袍有相同遗传组成,系异名同物。另外,有人说雀舌也是母树之一。但根据《武夷名丛录》记载,雀舌大概是80年代才从母树后代中选育出的,后代并不等于母树,所以雀舌不是母树之一。

所谓的奇丹,是因为它在早春萌发的嫩芽呈紫红色,远远望去,茶树一片红艳,因而得名“奇丹”。“大红袍”从字面上理解,非常接近奇丹,据说天心寺僧因担心真正的大红袍母树被人破坏,曾经也将大红袍称为奇丹。因此可以说,真正的大红袍就是“奇丹”中的更优质者,单独归类或归于奇丹类,也都说的过去。

大红袍母树2#株繁育出来后 *** 而成的茶叶,应该算是最正宗的纯种大红袍了。由“奇丹”种 *** 成的茶叶冠以大红袍之名也未尝不可;而以纯种大红袍为基底,把武夷山的不同品种按照一定比例拼配而成的“大红袍了”,只能说是搭便车的市场化行为,纯属于“商品大红袍”。

——本文结束,谢谢阅览——

说茶|轻火肉桂,丢失了当家茶的精髓

现在茶界流行一个比较奇怪的词“全肉宴”怎么有一大推茶叶爱好者都都集体变成了吃货?原来这并不是可以吃到的肉,而是茶界新贵肉桂,说到肉桂以牛栏坑肉桂为首,说起全肉宴风靡,在2015年已经炒的如火如荼。

肉桂主要分为三坑两涧,其实武夷山的山场非常多,各大山场都拥有自己的小气候。不同山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品种特种。土壤和微地域小气候的差别造就不同山场特征。

市场上火起来各种各样不同的“肉”,这些肉究竟怎么区分呢?

市场上常见肉桂

  • 牛肉 - 牛栏坑肉桂
  • 马肉 - 马头岩肉桂
  • 龙肉 - 九龙窠肉桂
  • 猪肉 - 猪仔洞肉桂
  • 鬼肉 - 鬼洞肉桂



武夷山慧苑坑

肉桂之主

1、武夷菜茶

起初武夷山的茶树只有菜茶,所谓菜茶可以理解为土茶。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用茶籽进行有性繁殖的茶树树种的统称,属野生种。武夷菜茶是武夷山茶树品种的基因库,没有菜茶就没有今天各类武夷岩茶的优异品质。

茶树品种母体名丛有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就是从菜茶中选出的珍稀单丛群体。因此,人们把武夷菜茶视为茶树品种的母体,也正是因为如此,菜茶才理所当然的成为武夷岩茶的始祖。

2、武夷名枞

在漫长的岁月里后代会有不确定性、多样性的特征,某些特征明显,品质优异的菜茶被人民发现,进行单株采制,进行无性繁殖。单枞中更为优异的品种称为名枞。

3、小结论

肉桂选自武夷菜茶,肉桂为武夷名枞之一



武夷山茶园

肉桂之兴

1、清代

据《崇安县新志》记载,清代便有肉桂其名。当时名叫玉桂。在清代时肉桂已是名丛之一,但肉桂茶没有引起特别的重视。

2、新中国成立后

建国初期肉桂仅有数株,满山遍野主要都是菜茶。60年代开始,各种名枞的价值有了新的认知(出口创汇)开始无性繁殖。

3、真正发展

80年代是肉桂发展的黄金年代,肉桂种植的数量开始节节攀升。从1980年起进入较大面积的繁育培养阶段,目前栽植面积已达百亩以上。1985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了武夷肉桂这个品种为省级优良茶树品种。武夷肉桂开始扬名天下。

4、小结论

肉桂虽享有盛名,但在武夷岩茶之中,是后起之秀。


肉桂茶汤

肉桂之乱

1、由少变多

起初武夷山肉桂种植近百亩,年产在千斤左右。从1982年开始 *** 鼓励大规模种植肉桂,种植肉桂的,在当时平均一亩可以贷款60元(外资低利息)利润为大。从此开始,肉桂逐步占领武夷山场。现如今的武夷山,肉桂占了总体种植面积的80%以上。还有其余少量品种茶,品种茶一般种在比较偏远的坑涧当中。

2、独霸武夷

武夷山原本花色品种极多,类的丰富性是武夷的一大特点。现如今过分推广和炒作武夷岩茶中的肉桂,形成肉桂在武夷山一大独大的局面,而这个局面越来越明显。现如今坑涧中大量的品种茶乃至于水仙茶都被大量砍掉,全部都种上新的肉桂树苗。市场经济,导致一切向“钱”看。肉桂已成为武夷岩茶绝对的当家品种。

3、肉桂之思

肉桂为何如此火爆,肉桂香气浓郁辛锐有一种桂皮香,滋味强烈 *** ,入口难忘。现如今肉桂市场为了突出强调香气特征,采用轻或轻中焙火,提高肉桂的香气,从而吸引顾客的注意。

降低焙火的程度问题也随之而来,茶汤的辛烈感提升了势必会降低温润醇和的口感,口感醇和,茶香自然才是岩茶的魅力所在。长期饮用轻或轻中焙火岩茶容易引起身体肠胃不适。

另外一个是保存问题,焙火程度较轻的岩茶,茶叶水分含量相对较高,活动成份比较活跃。在密封储存的条件下,茶品本身带有一定的水分,受热或时间过长,其内部水分会慢慢的溢出表面,导致岩茶返青。所以焙火程度较轻的岩茶不适宜长久保存。

武夷岩茶将面临的是灭顶之灾,闽南观音之灾,闽北肉桂之乱可能再次重蹈覆辙!

此文章为岩茶帝 *** 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有任何问题直接留言或私信交流!

如何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武夷岩茶? 不忽悠,不做作,帝哥教你选茶!

喝茶不是一种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会自然的懂你。

欢迎关注公众号——岩茶帝

点击下方,了解岩茶帝精选

兰屿肉桂的栽培及管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旅游观光业及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众多普通植物的种植效益日渐衰弱,而一些观叶、观花、观果植物、盆景植物、艺术造型植物等特色观赏植物备受人们的青睐。

兰屿肉桂树形端庄,树皮黄褐色,株高可达10m~15m,小枝黄绿色,光滑无茸毛。它既是优美的盆栽观叶植物,又是非常漂亮的园景树。

1. 栽培技术

(1)繁殖技术

兰屿肉桂繁殖方面多用播种法育苗,所以此处重点阐述种子育苗法。

①采种

兰屿肉桂的果实果卵球形,成熟期一般在9~10月,果实成熟的特征是紫黑色时果实成熟,此时便可采种。采种时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或枝条上成熟的果实。

②种子处理

果实采集回来后,清水洗去果皮、果肉等杂质,捞出沉于水底、饱满的种子,摊放于阴凉处晾干,即可播种。如天气或其它原因不能立即进行播种,要将种予进行湿沙贮藏,放在阴凉处,注意防止种粒发霉,待种粒裂口露白后,下地播种或袋播。

③播种

兰屿肉桂播种以点播为主,以9~10月为宜,种子晾干即播,播种前用0.3的福尔马林溶液浸种30min,密封2h,再用清水冲洗去附着于种粒外皮上的药液,随即用清水浸种24h,可提高其发芽率。若不进行种子消毒,可直接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种子后再在苗床上播种。播种苗床须整平且土壤疏松肥沃、细致。苗床经充分消毒后再播种,播种时将种子与细土拌合均匀,然后按株距5~7cm,行距20~25cm的规格点播,覆土厚度1.5~2cm,最后用干草覆盖苗床保湿,然后按照常规的育苗床管理 *** 如正常遮阴、浇水、除草等 *** 管理苗床。

④幼苗期管理

兰屿肉桂种子播种后20~30天后即可发芽。保持苗床湿润,种粒出土1/3后分2~3次揭去覆草。初出土的幼苗细小、娇嫩、抗性差,易产生日灼,应用遮光度为75%的遮光网遮阴。待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可每月追施一次液肥,秋后停施,做好防寒工作,以不低于5℃左右的棚室温度越冬。

⑤移植

由于兰屿肉桂植株须根较少,移栽要及早进行,或实行沙床催芽,芽苗移植袋栽。

(2)栽培技术管理

①温度

兰屿肉桂性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喜光又耐阴,喜暖热、无霜雪、多雾高温之地,不耐干旱、积水、严寒和空气干燥。因此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宜为其创造一个暖热湿润的环境。宜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酸性沙壤。生长适温为25~30℃。小树不耐低温,冬季均应维持不低于5℃的棚室温度,方可使其叶片始终保持碧绿之美态。当气温超过32℃以上后,要进行遮光和叶面喷水处理,借以增湿降温,使其能维持旺盛的生长势。

②光照

兰屿肉桂需要较好的光照,但又比较耐阴。它的需光性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幼树耐阴,3~5年生植株,在有蔽荫的条件下,株高生长快,5年生后的植株,则要求有比较充足的光照。盆栽植株进入夏季后,可将其移放于树荫下或遮光40%~50%的遮阳棚下,生长较好。光线太强,会造成叶片发黄,降低观赏价值,在室内陈列时间过久的盆栽植株,夏季搬放到室外进行恢复性养护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先放在遮光40%~50%的环境中进行养护,切不可操之过急,极易造成叶片灼伤。另外,春末夏初遇到久雨初晴后的天气,也应及时做好遮阴工作,否则同样会造成叶片灼伤,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其叶片碧绿油亮的原状。

③水分

兰屿肉桂要求有湿润的环境。为此,盆栽植株应经常保持盆土湿润,但又不得有积水,环境相对湿度以保持80%以上为好。在夏季高温季节或秋天空气比较干燥的时间段,包括冬季搁放于室内期间,都应经常给叶面和周围环境喷水,为其创造一个相对湿润的局部空间环境,促进其健壮生长。入秋后应控制浇水,冬季则应多喷水,少浇水。如果盆土内有积水,易导致植株黄化,下部叶片发黄后脱落,严重者会造成植株烂根死亡。

④土壤

盆栽或袋培兰屿肉桂,宜采用疏松透气、排水通畅、富含有机质的肥沃酸性培养土或腐叶土。盆土板结或pH值高于7.5,也会造成植株叶片黄化、严重生长不良和萌芽力下降,并影响到萌芽更新,甚至缩短其栽培寿命。为此,小株应每年换盆一次,大株可2年换土一次,生长季节每月松土一次,特别是大雨过后要及时检查花盆,发现盆内有积水要尽快倒去,并更换疏松的盆土。盆栽植株,每年的翻盆换土时间,更好安排在春季出圃后至萌芽前进行比较合适。

⑤肥料

兰屿肉桂植株丰满,叶片硕大,生长较旺,因而需肥量也较大。盆栽兰屿肉桂除要求培养土肥沃外,自仲春至初秋,可每月追施一次稀薄的饼肥水或肥矾水等。入秋后,应连续追施2次磷钾肥,如0.3%的KstrongPO4溶液,可以增加植株的抗寒性,促成嫩梢及早木质化,使其能平安过冬。冬季应停止一切形式的追肥,以防肥害伤根,导致叶片黄化或枯焦脱落,否则很难恢复其植株原貌。

病虫害防治 1. 炭疽病

主要危害苗期及成株叶片。在叶上,首先在叶尖、叶缘处出现褪绿小点,后扩展成半圆形、圆形或不规则斑,发病组织呈黄褐色或褐色,后期出现小黑点,为子实体,有时呈轮纹状排列,遇潮湿环境,则形成污白点、橙黄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湿度大时孢子萌发侵入叶片或幼苗进行危害,在连续阴雨、阳光不足、土壤黏重或棚室内空气不流通时易发病,2~4月最为流行。防治 *** :发现病叶,及时摘除烧毁;生长季节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发病初期,用25%的炭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喷洒,每隔10天一次,连续3~4次。

2. 褐斑病

主要危害植株的新叶,开始叶片出现小黄斑,以后不断扩大,后渐变为黄褐色到灰褐色,病斑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并在叶片正面病斑内出现较多的黑色小点粒,病斑背面呈紫色,以致全叶黄化而凋萎,使植株大量落叶。防治 *** :结合修剪,仔细摘除植株病叶,清除地下病落叶,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然后用1∶2∶100~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喷洒,每7~10天1次,连续2~3次:或用50%代森铵600倍液稀释液喷杀,每隔7天喷杀1次,连续2~3次。

3. 褐根病

褐根病主要是感染寄主的根部,导致丧失输送水分及养分的功能,病株地上部的病状开始表现,树势开始无生气,叶片呈淡鳇色,树冠因水分传导功能受阻,导致叶子掉落而开始稀疏,枯枝渐多,再生之叶片变小,有时枝梢不抽顶芽。传播途径是由病根、种苗带菌或病区土壤等接触,一般为单株发生。防治 *** :重病株及因病枯死的植株,要把根全部挖掉并烧毁,挖除后的根穴可加入尿素+药剂后淹水,促使病菌快速死亡;发病初期,喷洒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的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



4. 卷叶虫

卷叶虫每年于夏秋间危害,它将数枚新叶卷缩成巢,并躲藏在内蛀食叶肉,防治 *** :发现卷叶及时把它剪除,集中深埋,减少虫害,或在虫害卷叶前,或卵初孵期用80%敌敌畏乳油600~1000倍液,进行喷洒,每5~7天一次,连续2~3次。

5. 蚜虫

蚜虫主要危害叶片,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虫分泌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和招来蚂蚁危害等,影响到植株的生长和陈列观赏。防治 *** :植株上撒布草木灰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或用10%的毗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杀。

应用范围 兰屿肉桂是被称作“平安树”的观叶植物,为樟科樟属的常绿小乔木,多产于我国台湾的兰屿岛,其别名尚有红头屿肉桂、红头山肉桂、芳兰山肉桂、大叶肉桂、台湾肉桂等。除观赏外,兰屿肉桂的树皮可以入药,有祛风散寒、止痛化瘀、活血健胃之功效其植物体内富含桂皮油(主要成分为肉桂醛),是很好的香料及药品原料;另外,兰屿肉桂植株活体能自然散发出矫正异味、净化空气的香味,非常适合人居环境、办公环境及公共场所盆栽摆放。

肉桂价格上涨这么大?竟然让肉桂之乡发生了林地争抢

前些日子笔者突然刷到一条新闻,内容是广东省罗定市连州镇高垌村下,一自然村所植肉桂树数次遭邻村村民砍伐,涉及面积超过50亩。初看到这个新闻时,笔者还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肉桂栽在那里,也没有听说栽肉桂树有什么危害,怎么说砍就砍了,还砍了这么多。


揣着这个疑问,笔者进一步的搜集了相关新闻,最后整理了一下,大致摸清了一些头绪。据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报道,连州镇高垌村下的公榕坑村自然村的村民及生产队所植的肉桂树,曾于今年1月29日、3月15日、3月25日及4月底遭到多个外村村民大面积砍伐。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关人士分析,可能与今年的肉桂价格大涨有关。公榕坑村本身就存在着林地纠纷的问题,以肉桂交易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民们,在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时,不免有些躁动,以往压抑的矛盾,一下子被利益之火重新点燃,展开了抢夺林地的争斗。


——林地抢占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肉桂抢占的过程。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肉桂的价格产生了好奇。


肉桂为什么价格会上涨这么多?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肉桂本身的情况。

肉桂又名玉桂、玉树、平安树、中国桂皮。树皮芳香,可做香料、味与产自斯里兰卡的桂皮相似,但较辣。不及桂皮鲜美,但较桂皮略厚。肉桂皮从茎和枝条剥取,搁置干燥后,卷曲成卷。有似桂皮的芳香和肉桂皮的甜辣味,可用于食品调味。

此外,肉桂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等主治功能。且肉桂还可以与其他药材搭配,形成处方药,具有更大的治愈范围。

......传说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一次在抚琴吟唱自编的《梧叶落》时,忽感咽喉疼痛,逐用很多清热泻火的药,但都效果不佳,最后遇一名医,名医以肉桂为药,最后药到病除。

由此可见,肉桂是有着多样化价值的,这也难怪在其他苗木价格都受到挫折的情况下,肉桂价格还可以大幅度上升。

事实上,在笔者之前与苗木人的一些交流中,也有苗木同行们提到过多功能树种的价值。

他们认为苗木的培植时间是很长的,因此我们很难把握市场的变化、跟紧市场的脚步,于是多功能树种的种植就成了一个应对风险相对较好的举措。

现在想想这位木友倒是有几分明智的。

罗定:打造肉桂优良种苗繁育及品种选育基地

记者近日获悉,罗定市大力推进云浮市南药(罗定肉桂)产业园建设,作为园区子项目的肉桂优良种苗繁育及品种选育示范基地建设顺利推进,目前位于榃滨镇和龙湾镇的两个繁育基地已开始进行种苗繁育工作,两个基地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培育优质桂苗250多万株。

记者走访位于榃滨镇思理村石龙喉的繁育基地,该基地位于一个山丘上,从省道到基地已建成硬底化道路。在基地,只见一个个大棚整齐排列,大棚下长满了嫩绿的桂苗,一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日常的除草工作。该基地由罗定市中树康药业有限公司打造,主要进行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由广东药科大学提供技术支持,该校的专家团队不定期到基地察看,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广药大的专家还在该基地进行田间试验、施肥技术试验和肉桂造林技术试验等一系列科研工作。基地日常维护由公司聘请当地有种植经验的村民负责,在进行除草工作的同时,定期将桂苗生长情况拍照发给广药大专家,及时获得技术指导。“我们下一步将推进基地互联网化,将基地与大数据平台对接,育苗和肉桂生长的情况可以实时反馈到大数据平台上,为各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以及专家学者研究肉桂提供之一手资料。”该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总规划面积共90亩的榃滨繁育基地首期已建成20亩,位于龙湾镇的基地已建成15亩,两大基地均已开始进行种苗繁育,全部建成后预计共可培育优质桂苗250多万株,所培育的优质桂苗将在当地推广种植,逐步提升罗定肉桂的产量和品质。



云浮融媒中心

记者:梁湛华

责编:杨再佳

编辑:黎雅欣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com

桂皮来自于什么桂花树?

桂皮又称肉桂、官桂或香桂,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肉桂或川桂等树皮的通称。本品为常用中药,又为食品香料或烹饪调料。商品桂皮的原植物比较复杂,约有十余种,均为樟科樟属植物。各地常用的有8种,其中主要有桂树、钝叶桂、阴香及华南桂等其他种类多为地区用药。各品种在西方古代被用作香料。中餐里用它给炖肉调味,是五香粉的成份之一。

基本种类

肉桂

肉桂(学名:Cinnamomum cassia,异名Cinnamomum aromaticum)为樟科常绿乔木,又名玉桂、牡桂,高达10米以上,树皮灰褐色,树皮厚可达13毫米,具强烈辛辣芳香味。叶互生或近对生;长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长8-20厘米,宽3-5.5厘米;顶端急尖,叶基宽楔形;全缘,具离基三出脉。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径5毫米,花被裂片椭圆形,长3毫米。果椭圆形,长10毫米,径7-8毫米,熟时紫黑色。

植物各部,如其树皮、枝、叶、果、花梗都可提取芳香油或桂油,用于食品、饮料、香烟及医药,但常用作香料、化妆品、日用品的香精。树皮出油率为2.15%,桂枝出油率为0.35%,桂叶出油率为0.39%,桂子(幼果)出油率为2.04%。树皮被叫作桂皮。

肉桂原产中国,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云南等湿热地区,其中尤以广西最多。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地亦有分布。肉桂大多为人工栽培,且以种子繁殖为主,这样可使其后代保持亲本的特性,以获得枝下较高的树干,有利于剥取桂皮,因此在生产上很少用无性繁殖 *** 培育苗木种植。多于秋季剥取,刮去栓皮、阴干。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油板桂、桂通等。生用。

锡兰肉桂

锡兰肉桂(学名:Cinnamomum verum,异名Cinnamomum zeylanicum)是双子叶植物药樟科樟属植物,原产斯里兰卡,在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南宁、台湾均有栽培。其树皮,亦称锡兰肉桂。在欧美,英文所称 Cinnamon 多指此类。

阴香

阴香(学名:Cinnamomum burmannii)属樟科,为常绿高大乔木。叶不规则对生或散生,革质,卵形至长卵形,长6-10厘米,宽2.5-4厘米;叶顶短渐尖,基部阔楔形;具明显离基三出脉,脉腋无腺体,以此与香樟区别。圆锥花序生枝顶或叶腋,花被长5毫米,内外均被毛。果卵形,长8毫米,果托齿裂,齿顶端平。

其叶可作芳香植物原料,亦可入药(味辛,气香,能祛风)。此树也提供木材,常在园林作绿化树、行道树。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福建、云南等地。

阴香皮乃阴香的树皮,又名广东桂皮(《中国树木分类学》、坎香草、阴草《生草药性备要》、山肉桂、山玉桂、香胶叶《岭南采药录》、胶桂、土肉桂、假桂枝、山桂、月桂、野玉桂、鸭母桂、香胶仔、潺桂。

细叶香桂

细叶香桂(学名:Cinnamomum subavenium)属樟科,为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50厘米;树皮灰色,片状剥落。叶互生或近对生;叶片椭圆形,卵状披针形,长3.5-13厘米,宽2-6厘米;叶全缘,三出脉明显。圆锥花序腋生,花淡黄色,长3-4毫米;花被片近椭圆形,长3毫米。果椭圆形,长7毫米,径5毫米,熟时蓝黑色。树皮含芳香油,作食品加工调料。

天竺桂

天竺桂(学名:Cinnamomum pedunculatum),又名普陀樟,星散分布于中国东部沿海的狭窄范围,因种子间歇结实,加上人为干扰频繁,林下很少见到幼苗幼树。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浙江、新竹、台北等。

化学成份

天竺桂的树皮含挥发油约1%,中含水芹烯、丁香油酚、甲基丁香油酚。叶含挥发油约1%,中含黄樟醚约60%,丁香油酚约3%,1,8-按叶素等。

细叶香桂的树皮含挥发油约1%,鞣质12.8%。叶含挥发油约1%。种子含脂肪油40%。

药理作用

桂皮中所含桂皮醛、丁香油酚的药理见肉桂及丁香条。

一种品种未注明的桂皮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 *** 用,水浸剂比煎剂作用强,醚及醇浸出液比水浸剂作用强。故其有效成分可能是挥发油类,是否即是丁香油酚未见报道。

鉴别 ***

性状鉴别

(1)天竺桂皮树皮为筒状或不整齐的块片,大小不等,一般长30-60cm,厚2-4mm。外皮灰褐色,密生不明显的小皮孔或有灰白色花斑;内表面红棕色或灰红色,光滑,有不明显的细纵纹,指甲刻划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气清香而凉略似樟脑,味微甜辛。

(2)川桂皮不规则块片,厚1-3mm。外皮褐色或棕褐色,粗糙,皮孔呈点状或椭圆形突起,或有灰棕色花斑;内表面灰棕色或棕色。质硬,断面浅棕色或棕色。香气弱,微有樟及气,味辛凉、微辣。以皮薄、呈卷筒状,香气浓郁者为佳。

显微鉴别树皮切面

(1)天竺桂皮层细胞稍小,排列不整齐,壁普厚,类方形,内含小方晶;中柱鞘部位石细胞2-10成群稀疏散在,不连成环,石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8-40μm,壁多数较薄,厚约6-8(-12)μm。韧皮部石细胞少,有分泌细胞及含棕色内含物细胞散在;射线细胞含小方晶及砂晶。

(2)川桂皮层细胞较小,方形或类三角形,排列整齐,壁增厚或内壁增厚,有纹孔,含棕色内含物及草酸钙小方晶;有石细胞群散在,石细胞类圆形者,直径20-40μm,椭圆形者长24-72μm,宽20-30μm,壁厚6-10(-14)μm。中柱鞘部位石细胞少。韧皮部石细胞类圆形。射线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直径4-6μm,长方形结晶,宽4-12μm,长达28μm。

化学鉴别薄层层析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时时振摇,冷浸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液。另取桂皮醛加乙醇制成每毫升含1μl的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液10-15μl,对照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5:15)展开,取出晾干,喷0.1%2,4-二硝基苯肼试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营养功效

食疗作用

桂皮味辛甘、性热,入肾、脾、膀胱经

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脉止痛和止泻的功效

主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腰膝冷痛、经桂皮(侧面)闭?瘕、阴疽流注、虚阳浮越之上热下寒等症。

1. 温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亦可用于肾不纳气的虚喘、气逆

2. 温中祛寒:用于脾胃虚寒的胃脘冷痛,以及腹痛腹泻,常与干姜、附子同用

3. 温经止痛:能温通血脉、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痛经、肢体疼痛。

该品辛甘大热,纯阳燥烈,善暖中下二焦而散寒止痛,色赤入血又能鼓舞气血生长,故为脾肾阳虚、寒凝诸痛、气血虚寒等症之要药。

桂心:苦辛,无毒(或作甘大燥)。<功用>补阳,活血

桂枝:辛甘温,无毒。<功用>温经,通脉,发汗

食疗价值

樟科乔木植物天竺桂、阴香等的树皮。天竺桂又称川桂、土桂皮,分布于中国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阴香又称山肉桂、连粘树,分布于中南及福建、浙江、贵州、云南等地。秋、冬季采取,阴干用。

<性能>味辛,性温。能开胃进食,温中散寒,止痛,活血。

<参考>天竺桂含挥发油,其中有水芹烯、丁香油酚等。阴香亦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桂皮醛、丁香油酚、黄樟醚等。

天竺桂和阴香均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气体。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抑 *** 用。

<用途>用于脾胃虚弱,食欲减退,或脘腹冷痛,呕逆;妇女产后血瘀腹痛。

<用法>作调味品,煎汤。

<注意>孕妇不宜。

<附方>桂皮红糖汤:桂皮6~9g,红糖适量。煎汤服。

本方用桂皮温经活血;红糖和血行瘀,并有温养脾胃作用。用于妇女产后血瘀腹痛,或见胃寒少食。

另:在四川方言中,“桂皮”是指一个人很“二”,有点傻的意思。

宜忌人群

宜食

桂皮适宜腰膝冷痛、阳虚怕冷、风寒湿性关节炎、四肢发凉、胃寒冷痛、食欲不振、呕吐清水、腹部隐痛、肠鸣泄泻、妇女产后腹痛、月经期间小腹冷痛和闭经、慢性溃疡、心动过缓、脉象沉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症者食用,也适合肾虚、遗尿患者食用,每次5克左右即可。

忌食

内热较重、内火偏盛或阴虚火旺者忌食,舌红无苔之人亦忌;患有干燥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者忌食;平素大便燥结或患有痔疮者忌食;患有出血性疾病之人忌食;孕妇期间忌食;春夏之季忌食。此外,受潮发霉的桂皮不宜食用。

孵化“高桂虾” 打造“新引擎”

高要获得“中国肉桂名县”称号,将与中国经济林协会携手推进产业化发展和产品延伸应用。陈彦成 摄

近日,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肇庆市高要区“中国肉桂名县”称号,并与高要区签订共建协议,将在高要的肉桂产业化发展和肉桂产品的延伸应用开展合作。

近年来,高要区不断发展壮大高要肉桂产业,依托省级南药产业园提升肉桂种植品质与规模,同时创新探索与罗氏沼虾的有机融合,起草发布《高要罗氏沼虾——“高桂虾”养殖技术规范》,推动高要罗氏沼虾——“高桂虾”产业迈上新台阶。

●王焌鑫

热销海外

肉桂年出口占全国50%以上

香飘千年、热销海外的肉桂全身都是宝。

在高要区禄步镇,肉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支柱产业。每年自春分时段起,禄步镇的桂农们都会抓紧时间采收肉桂,砍桂木、削桂枝、剥桂皮、晒桂皮……“前阵子才听说村里有人卖了6万元的桂皮,还有人卖了2万元。”禄步镇平水村村民张洪湛说,正是因为平水这个“开门见山”的好地方,才能出好货,卖上好价格。

地大物博、山林较多的高要,作为全国肉桂主产区之一,种植高要肉桂面积40多万亩,种植户超10万人,肉桂产品出口欧美、中东、非洲、印度及东南亚等地区,年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主要分布在禄步、小湘、河台等地,早在2014年就获得“中国肉桂之乡”称号。

高要肉桂不仅可以做成桂皮、桂油、肉桂醛、苯甲醛等加工品,还可以利用独特香气做成肉桂咖啡等特色美食,可口可乐公司也会使用高要肉桂制成香料添加剂。走进肇庆宏志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肉桂产品被一一摆放在展示区。笔者了解到,该公司通过建立健全从种植到采收、加工、管理、溯源、检测的全流程标准系统,去年年产值达3000万元,销售南药300-500吨,联农带农近千名农户。

该公司负责人李纯透露,海外客户中,欧洲和日本地区的客户往往对肉桂产品的品质要求更高,但收购价格也会比东南亚地区高出一倍。种植户张洪湛告诉笔者:“高要摘牌‘中国肉桂名县’将有利于高要肉桂品牌推广,在全国主产区中提升影响力。”

肇庆市自然资源局高要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高要区不断发展壮大肉桂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拥有肉桂种植专业合作社、桂皮厂、桂油加工厂等30多间,桂皮经加工包装以“帆船”牌商标出口欧美、中东、非洲、印度及东南亚等地区,桂油产品则主要供给欧美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效果明显,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肉桂之乡”,是远近闻名的“中国肉桂名县”。

科学种植

江北片区肉桂走廊逐步形成

“种好一棵树、管好一片桂”。

高要区为了让肉桂林可持续性增收,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要求,围绕“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产业得发展、林区更和谐”的林业产业发展目标,积极引导高要肉桂向集约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与广东省林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高要分局每年都分期分批对肉桂林农进行种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培训,提供种植肉桂的技术服务,使肉桂种植更科学,尽早产生经济效益。

2018年,高要获得首批建设广东省级南药产业园资格,一大批专业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因此崛起。高要区董福行农林高新科技种植管理有限公司作为重要实施主体,通过科技创新、组织创新、流程创新、机制创新以及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回购及加工等措施,形成了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产量与品质得到保障与提升。

不止于此,高要区南药产业园还打造了从肉桂种植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带动了种苗、加工、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核心区禄步镇的8家肉桂加工厂,通过优化布局、整合资源,为全区或周边地区提供了集中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物流等全流程服务,推动着南药产业链向深加工和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延伸发展。

“村民手里的肉桂等中药材大部分被送到这里,这8个加工厂均设有专门的出口链条,为种植户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禄步镇副镇长张建晔说,禄步共种植15万亩肉桂,桂皮年产值1.6亿元,桂枝年产值1.125亿元。

如今,高要区南药产业园已经建成,核心区禄步通过中心镇辐射作用,带动江北片区以南药为主的农业产业高速发展,小湘—禄步—水南—乐城—河台公路两旁连片的肉桂走廊也已逐步形成。

品牌培育

肉桂加本地沼虾擦出新火花

除了高要肉桂,高要罗氏沼虾也是当地极具特色的产业。一个是岭南中药材,一个是肇庆本地沼虾,二者的产业合作能擦出什么火花?

近日,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高要区农业农村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共同起草的《高要罗氏沼虾——“高桂虾”养殖技术规范》正式发布。

高要区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介绍,该养殖标准基于高要肉桂与罗氏沼虾产品特性与产业基础,创新探索全新品牌“高桂虾”,即养殖过程中与肉桂树共栖共生,采食高要肉桂物质的罗氏沼虾,该种虾可达到体色鲜亮、肉质紧致、口感清新、富有弹性的效果。

“肉桂皮可以提取出肉桂醛,而肉桂醛对于细菌来说有抑 *** 用,可以保护鱼虾免受许多常见病原体的侵害。”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肇庆分中心谢主任介绍,若高要能通过肉桂醛代替农业药物,将有利于罗氏沼虾绿色养殖。

目前,高要区正立足罗氏沼虾、丝苗米主导产业,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战略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培育为核心,打造全国罗氏沼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要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高要肉桂与罗氏沼虾的有机融合,有望形成“1+1>2”的双赢局面,这一全新探索是高要区创建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最新成果。

接下来,高要将不断开拓创新,发展壮大高要肉桂产业,孵化“高桂虾”品牌成长,加快创建国家级产业园步伐,推动高要成为引领带动区域乡村产业振兴的平台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

标签: 肉桂 树苗 多少 钱一棵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