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作为中华民族医学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被太多古方典籍赋予了神秘面纱,而就在2019北京世园会上,将以“前无古人”之势创立“百草园”。首次大规模集中为这些济世良方搭建“舞台”,让我们在一睹其真颜的同时,聆听它们前世今生的传奇。
亲爱的“会”员们,如果你热爱美,更重视健康,就从本期与我们一起,在《百草园》栏目中诵传世经典,循百药真颜,吮仙草珍味,品健康人生吧!
怀牛膝
Achyranthes aspera题 bcde
牛膝(亦称怀牛膝),苋科,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山苋菜、对节菜、积名牛茎。根呈园柱形,茎有棱角,节部膨大,状似牛的膝盖,故称牛膝。
怀牛膝因产于历史上的怀庆府而得名,位于今河南一带。怀牛膝的特点是:条子粗壮、明亮、色泽鲜艳、油性多。
生长
分布
主产地河南温县、武陟、博爱、沁阳,旧称怀庆府,故称怀牛膝,为享有盛誉的"四大怀药"之一。而主产于四川的雅山、乐山和西昌等地的称为川牛膝。但怀牛膝质量更佳,数量也居全国之首,1959年曾占全国总产量的46%。
药用
价值
1、怀牛膝药效高,李时珍说它:“滋补之功,如牛之力。”牛膝气味苦酸平,主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久服轻身耐老。
2、活血散瘀,祛湿利尿,清热解毒。治淋病,尿血,妇女经闭,症瘕,风湿关节痛,脚气,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痈肿,跌打损伤。
3、煎剂在人体体内显抗肿瘤的治疗作用。
·养生食谱推荐·
牛膝杜仲汤
1. 用原只鸡或有新鲜鸡脚煲成汤。
2. 将黑豆、红枣洗净,用沸水烫一下。
3. 用清水六杯将牛膝、杜仲煲成二杯水左右。
4. 再用鸡汤六杯左右煲已烫过水的黑豆及红枣。
5. 待黑豆、红枣煲烂时再加入杜仲及牛膝水,以文火再煲,即可。
·慧眼辨草药·
牛膝的分类
1、野牛膝:根茎呈圆柱状,长1~3厘米,直径6~10毫米,灰棕色,上端有茎基残留,周围着生多数粗细不一的根。根长圆柱形,略弯曲,长约15厘米以下,径可达4毫米;表面淡灰棕色,有细密的纵皱纹。质稍柔软,干透后易折断,断面黄棕色,可见成圈状散列的维管束。气微,味微甜。
2、柳叶牛膝:又名:苏木红、荔支红、透血红(《纲目拾遗》),红牛膝、牛克膝。根茎短粗,长2~6厘米,径1~1.5厘米。根4~9条,扭曲,长10~20厘米,径0.4~1.2厘米,向下渐细。表面灰黄褐色,具细密的纵皱纹及须根除去后的痕迹。质硬而稍有弹性,易折断,断面皮部淡灰褐色,略光亮,可见多数点状散布的维管束。气微,味初微甜后涩。
3、粗毛牛膝:根茎短圆柱形,灰棕色,周围着生众多圆柱状细长的根,长约6~10余厘米,粗约2~5毫米,略弯曲。表面灰棕色,有细浅的纵皱纹。质坚硬,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灰青色至灰白色。味淡无臭。
相信通过今天的介绍大家对于这种药材已经非常了解了。持续关注“北京世园会”官方微信,下一期的《百草园》嘉宾”故事更精彩哦!
历史文章推荐
最全的《文征明小楷》按年序图解文徵明-小楷《落花诗册》
一、文徵明小楷评价
1.文徵明的小楷造诣更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
——佚名
2.文徵明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小楷和行书。他的小楷师承晋唐各家,主要学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不仅精细工整、法度严谨纯熟,且笔锋劲秀、风格俊雅。至八十岁后的小楷尤见功力。
——佚名
3.古无真正楷书,即锺、卫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自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国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明·谢在杭
4.文徵明在小楷书法上的造诣为明代中后期的书法“中兴”开启了先河,并有推波助澜之功,其从赵孟钤犊粕裨,一改“台阁体”束缚的时代积习,在痴守法度的前提下,于绳墨中寻求书法的逸趣,以此追寻小楷书法至真至纯的神化的境界。
——齐观闪《以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为鉴—谈毕业创作(小楷书法)体会》
5.高远《文徵明小楷书风及价值研究》:
文徵明小楷书法于统一风格中又有微妙变化。以其为官为界:
早期:泛学众家,风格多样,但却牢守法度。用笔尖利外露,较多棱角。
中期:少波磔,多温润。一面受“台阁”时风的影响尚工整。一面受欧体影响,谨严劲健,却又失之紧密板滞。
晚期:回归晋唐,主宗二王,在对“法”的实践认识中升华:
用笔从板滞工整趋于超逸灵动;
章法布白由紧密峻峭趋于宽展舒和,于方正平稳中寓多变体势;
温润精良的文氏书风至此独立与成熟。
6.赵岩《文徵明小楷研究》:
纵观其(文徵明)小楷艺术的发展可分为前后四个时期:
之一阶段(50岁前),属于广博学习的时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第二阶段(50-60岁),为风格渐成的时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第三阶段(60-80岁),是日臻成熟的时期,书写风格趋于稳定;
第四阶段(80-90岁),乃炉火纯青的阶段,达到人书俱老的更高境界。
二、文徵明小楷图谱
(以下图片多数为作品局部、或选页)
(一)之一阶段(50岁前)
属于广博学习的时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早期:泛学众家,风格多样,但却牢守法度。用笔尖利外露,较多棱角)
003–文徵明–小楷跋人日诗画图
–(1505年36岁,上海博物馆)
009–文徵明–小楷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
–(1510年41岁)
015–文徵明–小楷铁崖诸公花游唱和诗
–(1514年45岁,江西省博物馆)
018–文徵明–小楷落花诗
–(1516年47岁)
020–文徵明–小楷跋湘君湘夫人图
–(1517年48岁,辽宁省博物馆
(二)第二阶段(50-60岁)
为风格渐成的时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中期:少波磔,多温润。
一面受“台阁”时风的影响尚工整。
一面受欧体影响,谨严劲健,却又失之紧密板滞。)
025–文徵明–小楷跋深翠轩图卷
–(1519年50岁)
030–文徵明–小楷千字文刻本(采真馆法帖)
–(1520年51岁)
036–文徵明–小楷跋观音变相图
–(1523年54岁)
042–文徵明–小楷跋十七帖
–(1525年56岁)
052–文徵明–小楷琴赋(蕉石鸣琴图跋)
–(1528年59岁,无锡市博物院)
057–文徵明–小楷跋猗兰室图卷(猗兰小景图卷)
–(1529年60岁,北京故宫博物院)
059–文徵明–小楷跋古木苍烟图
–(1530年61岁)
(三)第三阶段(60-80岁)
是日臻成熟的时期,书写风格趋于稳定
( 晚期:回归晋唐,主宗二王,在对“法”的实践认识中升华:
用笔从板滞工整趋于超逸灵动;
章法布白由紧密峻峭趋于宽展舒和,于方正平稳中寓多变体势;
温润精良的文氏书风至此独立与成熟。)
063–文徵明–小楷赤壁赋
–(1530年61岁)
064–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册
–(1530年61岁)
066–文徵明–小楷跋斗鸡图
–(1531年62岁)
073–文徵明–小楷跋松下高士图(停云馆言别图)
–(1531年62岁)
081–文徵明–小楷跋祝允明临兰亭序
–(1532年63岁)
089–文徵明–小楷跋关山积雪图卷
–(1528-1532年59-63岁,台北故宫博物院)
095–文徵明–小楷跋烹茶图
–(1534年65岁)
096–文徵明–小楷跋品茗图
–(1534年65岁)
099–文徵明–小楷跋西斋话旧图
–(1534年65岁)
101–文徵明–小楷跋祝允明草书赤壁赋册
–(1534年65岁)
112–文徵明–小楷跋张即之书汪氏报本庵记册
–(1535年66岁)
113–文徵明–小楷千字文
–(1535年66岁)
126–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1537年68岁)
128–文徵明–小楷老子列传
–(1538年69岁,天津艺术博物馆)
131–文徵明–小楷赤壁后赋卷
–(1539年70岁,上海博物馆)
134–文徵明–小楷王涯宫中词扇面
–(1540年71岁, *** 立历史博物馆1983年展出)
141–文徵明–小楷跋赵孟钍榧橱龃
–(1541年72岁)
142–文徵明–小楷宫保白楼先生吴公传册刻本
–(1541年72岁)
151–文徵明–小楷修竹赋(修竹仕女图款)
–(1542年73岁)
158–文徵明–小楷琴赋册
–(1543年74岁,无锡文苑2006秋拍)
171–文徵明–小楷前后赤壁赋册 刻本
–(1545年76岁)
175–文徵明–小楷孝经(仇英画)
–(1546年77岁)
(四)第四阶段(80-90岁)
乃炉火纯青的阶段,达到人书俱老的更高境界。
202–文徵明–小楷千字文(选自四体千字文)
–(1547-1550年78-81岁,朵云轩)
207–文徵明–小楷归去来兮辞
–(1551年82岁,北京故宫博物院)
208–文徵明–小楷后出师表 刻本
–(1551年82岁)
209–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记
–(1551年82岁,台北故宫博物院)
225–文徵明–小楷盘谷叙
–(1553年84岁)
235–文徵明–小楷离骚经册
–(1554年85岁)
241–文徵明–小楷后赤壁赋
–(1555年86岁)
242–文徵明–小楷离骚经册
–(1555年86岁,憨斋吴南生
245–文徵明–小楷泥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1556年87岁)
252–文徵明–小楷跋万岁通天帖
–(1557年88岁)
附一:文徵明–小楷落花诗册
附二:文徵明–小楷四山五十咏
分享:
农村的池塘里面生长着一种奇怪的“牛角“,没见过的人往往会因它的外表而惊讶不已。这种”牛角“沉在泥中,呈黑褐色,外形酷似牛角,熟悉它的人看到却是满满的回忆。
这种奇怪的植物就是菱角,又叫菱,可以食用。菱角富含大量的淀粉与蛋白质,味道鲜美,皮脆肉嫩,村里人经常用菱角熬粥,也被很多村里的小孩当作零食来吃。
说起菱角,老一辈人满满的都是回忆。小时候,村里的小孩最喜欢的就是菱角了,吃菱角的时候特意用牙签一点一点掏出肉来吃,只剩下一个菱角外壳,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口哨,陪孩子们度过了很长的快乐时光。
菱角原产于欧洲,现在在中国南方种植最多。菱角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成为了村民眼中的珍宝,《本草纲目》中有提到,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菱角不含脂肪,有抗癌减肥的作用。老年人多吃菱角有益健康,但食用菱角也有禁忌的地方。
吃菱角不宜过量,尤其是生菱角,多吃容易让人腹胀,腹痛,引起消化不良就得不偿失了。不能与猪肉一起吃,容易引起肝痛。
玉器王国----几千年间的动物玉雕新石器时代的动物玉雕,雕琢线条简洁明了,仅具轮廓,风格古朴,造型憨掬。
新石器时代 玉鹰形佩
新石器时代 玉龙
新石器时代 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 玉玦形龙
新石器时代 玉玦形龙
玦形龙是从玉猪龙发展到C形玉龙的中间环节,恰好说明了玉龙连续演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猪龙慢慢首尾分离,头上长出了鬣或角。首尾衔接如环形的玉猪龙,属于早期;首尾刚刚分离的玉龙属于中期;三星他拉C形玉龙首尾已分离很大,属于晚期。至此,一条真正的原始的龙被创造出来了。
玉猪龙——玦形龙——C形龙演变示意图
新石器时代 玉龟
新石器时代 玉鱼
商代动物玉饰大量出现,品种更加丰富,大部分为扁平状线雕或浮雕,圆雕作品很丰富。
商代 片雕玉熊
商代小屯发现的两件玉鳖,开创了中国巧色玉雕的先河。在玉器上把玉石上的天然色彩运用得很恰当很绝妙,这在玉器行业里称之为巧色。仿真意趣极佳,活灵活现。
商代 玉鳖
西周时期动物玉雕,多以片雕形式出现,以细阴线刻划,或以“一面坡”琢法,线条委婉流畅。
商代 玉龙
西周玉鹿更具特色。鹿角分岐,似小树状直立头上,长角往往呈不对称形。
西周 玉鹿
春秋战国常用极薄的光素小玉片镂雕成成对的龙、虎、兽形饰片。
西周 玉兔
战国 玉龙
汉代出现的动物圆雕,躯体劲健,线条粗而准确,整体已基本趋向写实,反映出受当时雕塑艺术的影响。
西汉 玉辟邪
这件玉仙人奔马器物中,奔马足踏流云,羽人背有双翅,骑在马上作遨游状,整体的构思和雕工皆已相当成熟。
西汉 玉仙人奔马
西汉 玉鹰
汉至魏晋时期,玉异兽多作为玉镇用。 从这些汉代动物性玉器上可发现,精细器物上都有刻线细如毫发的“游丝毛雕”。
南北朝 青玉异兽
唐代的玉器雕琢 *** 的一个特点,大量地使用阴刻线,例如表现动物的腿毛、鸟的羽毛喜用较密集的阴刻线装饰,无论是粗线或是细线,刀法均纹丝不乱,在造型上注重起伏,能表现出内在美感,强调突出动物形体的肌肉、动态、力量和体积感。
唐代 青玉鸟衔花佩
宋代的动物玉雕,向富丽繁密、精巧秀雅的方向发展。最常见的题材是龙凤,还有孔雀、鹦鹉、鹭鸶、鹤、雁、鹊、雀等。
宋代 白玉鸭坠
宋代 青玉鱼佩
北宋 青玉卧鹿
辽金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喜欢打猎,玉雕中出现了海东青(鹘
金代 白玉镂雕鹘攫天鹅饰
元代玉雕动物有鹿、虎、螭虎、鹤、龟、龙、凤、雁等,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尤以描写北方民族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最为突出。雕刻技法中既有粗又有细,粗的雕琢刀法浑厚,颇有仿古风味,细的器物又确实是细得出奇。
元代 白玉雁
明代动物雕刻略显粗壮,雕饰简洁,不大注重细部造型,一般兽头较小,头部、面部棱角较多。
明代 青玉异兽香薰
清代动物形体合乎自然比例,琢制细腻,所用题材大都具有吉祥寓意。
清代 和田青玉卧马
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羊交泰”为一年开头的吉祥语。三羊纹饰在清代较普遍应用,取吉祥意。
清代 和田白玉三羊
清代 和田青玉立象负双童
"鹰"大写意常画题材象征精神 | 欣赏·八位大师笔下雄姿英发的鹰清 石涛《秋鹰图》1702年作
人们常说,做人要有鹰的心态,做事要有鹰的精神。世界上最长寿的鸟类是老鹰,可以活到70岁,但是要想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类似重生一样的艰难抉择。
所以,鹰常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历代丹青妙手更是画鹰喻鹰以高瞻远瞩、坚强刚毅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今天就给大家带来历代名家笔下的鹰,感受不一样的王者气质!
八大山人 枯木双鹰图
读八大山人笔下的鹰,就像读八大山人笔下的鱼一样,必须注意眼睛。双眸如刀,令观者其寒入脾。这就是八大山人的鹰!一瞬便向人们展开了一个充斥着不妥协,独善其身与清高孤绝的八大。
朱耷 鹰
八大山人(款) 双鹰
八大山人 松下双鹰 1698年作
八大山人 双鹰图
八大山人 枯木鹰图
八大山人 巨石苍鹰
齐白石 画松鹰体现着力量,有时还洋溢着对英雄的渴望颂美之情。但老人笔下的松鹰,从来不一味强悍,而总是在强悍中含着清峻、飒爽,和某种程度的孤独感。老人也很少画雄鹰窃视松鼠鸟雀,或者捕捉与躲藏的种种状态。这与他画小鸡捕食、螳螂举刀一类有情有趣的画面相当不同。画雄鹰有肃然景仰之意,画鸡雀草虫则有亲切爱怜之情
齐白石 鹰
齐白石 鹰
齐白石 鹰
齐白石 鹰
齐白石 鹰
齐白石 鹰
齐白石 鹰
齐白石 鹰
齐白石 鹰
齐白石 鹰
齐白石 鹰
齐白石 鹰
齐白石 松柏苍鹰 260×100cm 1946年作
齐白石 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
黄胄 擅长中国人物画和动物画,尤以画新疆人物和驴著称。他画了很多小动物,他用灵动的笔墨将它们跃然纸上,蹦跳而出。他认为:“中国传统笔墨技法在历代的花鸟画作品中体现最为充分”。
黄胄 鹰
黄胄 鹰
黄胄 松鹰
黄胄 鹰
黄胄 鹰
李苦禅 先生画得最生动的是鹰的眼睛,在他的笔下,鹰的眼睛棱角分明,洋溢着一种逼人的英武之气。因此,李苦禅先生画的鹰,被公认为是难得的画中精品。
李苦禅 松鹰图
李苦禅 双鹰远瞻图
李苦禅 远瞩
李苦禅 远瞻河山新
李苦禅 远瞻
李苦禅 鹰
李苦禅 鹰
李苦禅 松鹰
李苦禅 群英图
李苦禅 画鹰
李苦禅 红石雄鹰图
李苦禅 高瞻远瞩
李苦禅 碧崖白鹰
李苦禅 昂首之鹰
徐悲鸿 画鹰,以没骨与勾勒相结合。他用有力的墨线及大笔的提顿、皴擦,着意表现突出雄鹰敏锐的眼睛、尖利的双爪及振翅翱翔的雄姿。徐悲鸿生性刚强,喜写猛禽猛兽,而此时鹰在画家徐悲鸿笔下,更是自由翱翔,极目千里的精神寄托。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徐悲鸿 鹰
潘天寿 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鹫、八哥、蔬果及松、梅等。潘天寿还擅作指画,意在追求变化和指墨所特有的韵味,他笔下的许多鹰鹫图就是其指墨画的杰作。
潘天寿 鹰石图
潘天寿 鹰石图(指墨画)
潘天寿 鹰石山花之图
潘天寿 雄视图
潘天寿 雄视图
潘天寿 雄视
潘天寿 雄视
潘天寿 小憩图(指墨画)
潘天寿 松竹鹰石图
潘天寿 松鹰图
潘天寿 松鹰图
潘天寿 双雄图
潘天寿 山花秃鹫
潘天寿 鹫石图
潘天寿 鹫石图(指墨画)
潘天寿 健翮欲翔
潘天寿 高瞻远瞩图
刘继卣 先生在走兽、人物画领域取得极大艺术成就之外,由于刘继卣画路很宽,禽鸟、草虫画也相当可观。
他的大写意老鹰可称得上是其花鸟画中的代表,用大泼墨法挥写翅羽,用笔相当豪放劲爽,刘继卣的自作题画诗句“横飞墨雨写苍鹰”正是对其 *** 洋溢的画鹰状态的如实描述。
刘继卣 鹰
刘继卣 鹰
刘继卣 鹰
刘继卣 鹰
刘继卣 鹰
刘继卣 鹰
刘继卣 鹰
刘继卣 鹰
刘继卣 鹰
?刘继卣 鹰
刘继卣 鹰
推广艺术新势力 | 主攻学术·引领收藏·私人定制
尊重版权·有侵权联系删除
严禁图片运营商业
版权归作者所有
突然爱上长着特别球形的龙王球,这龙王球是仙人掌科长钩球属,特别的是它较薄的棱角向左向右呈螺旋状,而且棱上长着直或稍有弯曲的刺,真配得上左右旋这个称呼。喜欢上它不仅仅是她别具一格的外表,还有它大而漂亮的花朵,它的花是日开夜合,并且花香在2米内都能闻到,不过单朵花期只有两天的时间,盛花期在炎夏,能开花到10月份哦。我还爱它花后光滑红色的圆果实,绿色的球体上镶嵌着红果特别美丽,龙王球的果实可以从结果那天一直挂到来年开花都不落,真不愧是仙人掌类花卉中的佼佼者,观球观花又观果,真是美的不要不要滴。
龙王球是夏季开花的植物,原生长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南部和墨西哥北部,那地方的气候夏季炎热不说,阳光强烈,而且干旱期长;并且到了冬季夜间还有霜,野外生存的龙王球练就了超极耐高温干旱又耐寒的本领。今天我就说一下怎么养一盆开花漂亮的龙王球?
①、温度的要求:
龙王球是仙人掌科多肉植物的一种,生命力很强,耐热耐旱又耐冷,冬季能耐0度的温度,但是得注意保暖工作,生长温度在15∽40度,更佳生长适温为20∽30度,不过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龙王球可以全年生长。
②、充足的阳光:
龙王球对阳光需求大,从野外到居家盆栽,我们要保持龙王球一年四季都有阳光的环境中,特别是开花期,环境过于荫蔽不易孕育花苞,盛夏温度达35度以上时我们还是给它遮当一下中午时的光照,利于龙王球花色鲜艳。龙王球耐在北方寒冷地区,要温室养,可以套个塑料袋保暖,或放到背风向阳处,控水养护。
忌:盛夏遮去中午的阳光能提高花色观赏价值,但是不能全天遮阳,上午下午龙王球还是需要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促进孕蕾开花的,毕竟夏季是它的盛花期。
③、选择合适的盆土:
想要龙王球开花挂果美丽,盆土也很重要,花盆大小适户,并且要求盆底带排水孔,虽然龙王球对土质要求不严,盆栽以疏松肥沃透气透水的沙壤土,建议用腐殖土、园土、煤渣或河沙混合的沙质土壤,上盆时加入少许骨粉或饼肥作基肥,促进土壤肥沃利于龙王球孕蕾开花提高观赏。
忌:龙王球属仙人掌科耐旱性强,不宜栽培在粘土中,吸水性强不易干,土壤容易板结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影响开花。而且,花盆不可用不漏水的盆,容易积水导致烂根。
④、合理给龙王球浇水施肥促进生长开花:
龙王球原生长在贫瘠的地方,耐干旱怕水涝,浇水过多导致积水会黑腐烂根,春秋生长期浇水间湿间干,并且每月施一次液肥或氮磷钾丰富的肥,薄肥勤施利于生长,夏热盆土不干去浇冰,浇水避开炎热的中午,防止土壤温度升高灼伤龙王球根系,以早晚凉爽时浇水佳;冬季气温达10度时控水,达0∽5度时完全断水,防止冻害。开花期每半月追施一次磷酸二氢钾水肥,冬不施肥。
忌:给龙王球施肥,不要用生肥、浓肥,腐熟的有机肥或多元素生长开花肥,有机肥每月一次即可,氮磷钾半个月一次,开花前每隔10天浇灌一次磷肥,按1:1000的磷酸二氢钾或花多多2号兑水稀释浇灌。切记,生肥会二次发酵灼伤根系,施肥时不要溅到球体上,防止留下肥烧印。
⑤、凉爽通风的环境
不要以为龙王球耐高温不怕晒,但是它喜欢干燥通风的环境,除了盆土浇水干透浇透外,空气环境不能潮湿,特别是盛花期的夏季,保持环境通风良好,利于龙王球生长孕育花苞,才可以逐渐开花。
忌:龙王球在生长期或开花阶段,如果环境通风不好,导致潮湿、闷热,龙王球会得根腐病的,烂根枯萎。
备注:龙王球是非常好养殖的开花植物,花是昼开夜合,单枝花期只有2天,但是它的花开的大而漂亮,并且还有香味。但是,龙王球要在球体直径达5厘米以上才能开花,球体越大开花越多,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每月能开4次以上花,并且同时可以开放2∽3朵花。十月花残后,龙王球的果实鲜红,光滑又明亮,螺旋的球体上镶嵌通红的园果,也是冬季室内客厅、书房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这漂亮的果实可以挂到来年植株再次开花都不脱落,彰显了龙王球一身的靓丽。
点个赞再走吧,谢谢关注和转发,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不同观点评论区留言,图片来自 *** 侵权告知删除!原创首发!
减脂期,尽量清淡,还要保证每天摄入营养均衡,三大营养素碳水、蛋白质、维生素,缺一不可哦 今天的碳水是蒸南瓜,没有拍照。这道丝瓜酿鲜虾,去壳去头后重量100g,用了半个鸡蛋,一顿饭的蛋白质够啦。 丝瓜清热去火热量低,不过丝瓜和虾都属于寒性,中医讲阴阳调和,寒凉调和嘛,塞完虾后剩余空间装满了蛋羹液,鸡蛋属于温性,最后调料汁的时候加上小米辣,蒜末,姜末,与虾和丝瓜的寒凉相中和,啧~完美 内附两个菜谱哦
By 爱吃爱健身的囡囡
用料- 丝瓜 1条
- 虾 100
- 姜末 适量
- 蒜蓉 适量
- 鸡蛋 1个
- 小米辣 2个
1、早上买了三斤活海虾,自己大概能吃上一星期,冰箱里冻上好剥壳,拿出来十几个,剥壳后100g刚好,去头去壳无虾线,留小尾巴装饰,加入一点盐,料酒,两片姜抓匀,放入冰箱冷藏腌制一会。
2、早上买来的丝瓜,嘎嘎,比较粗壮。这种丝瓜南方多见,也叫六角瓜,北方常见的丝瓜没有棱角,圆圆的,也叫水瓜,买那种都可以,不过北方没有棱角的丝瓜削皮后容易氧化变黑,所以削皮切好后要泡水里,不然影响菜品颜色。这种有棱角的丝瓜就不怕氧化不会变色。
3、削皮切段,大概四厘米左右吧,太薄了后面不好塞虾。 嗯~切的不太均匀
4、用小勺子把中间瓤挖出来,不要挖破底哦
5、虾冰箱拿出来,开背去虾线腌制之前,我在虾背上划开一个洞,虾尾巴从洞中掏出,成一个虾球,这样就可以很容易放到丝瓜窝窝里啦
6、放好虾,打散一颗鸡蛋,加温水,水量大概是鸡蛋的1.5-2倍,加点盐打匀。然后用小勺子将蛋液倒倒丝瓜窝窝里,填满剩余空间。 期间锅中烧水,水开了把盘子放到锅中,盖盖子,开小火蒸10分钟。
7、???时间到啦 好漂亮,不过还没有完成啊 下面插入番外音↓↓↓
8、番外音:剥下来的虾头虾壳没有扔,炒了点虾油煮了一锅汤。
9、捞出虾头虾壳还有两片姜和两段大葱
10、回到主题,留出一勺虾头汤做丝瓜酿虾的汤汁,当然用清水也可以哦
11、汤里加入蒜姜末,小米辣,小火烧开,再放些盐和一点耗油调味,根据自己口味调啊,最后薄薄的加入水淀粉勾芡。一定要薄薄的芡,不然会翻车,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12、jiangjiang~~淋上芡汁,出锅
13、撒上香葱末,好看又好吃 ↓↓↓↓↓在做这道菜的同时,为了能够不浪费,还用虾头汤煮了一道酸辣汤,看下面↓
14、两道菜其实同时出锅哦,盛出汤后做的芡汁,时间掌控的刚刚好。
15、汤比较简单,熬的虾油汤真的很鲜,舍不得扔掉,撇出去飘上来多余的末和一部分油脂,里面下了胡萝卜丝,干豆腐丝,火腿丝,调料是盐,一大勺白胡椒粉,和三勺白醋,勾芡后打入蛋花,韭菜段点缀,简直不要太美味。
小贴士做饭其实很简单,选择喜欢的食材,自由搭配,只要每一餐能保证三大营养素充足,尽量少油少盐,少加工,减脂减肥的时候,动动小心思也可以吃到色香味俱全的食物。 开开心心吃饭,开开心心减肥
丝瓜的营养功效1.润肤美白
保护皮肤,消除斑块,防止皮肤老化,是皮肤细嫩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丝瓜藤和茎的液汁既有保持皮肤弹性的特殊功能。能美容去皱,因此丝瓜有“美人水”之称。
2.健脑
有利于小儿大脑发育及中老年人大脑健康,而且丝瓜提取物对乙型脑炎病毒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3.活血通络
有止咳化痰、凉血解毒的作用。外用可以止血消炎、女性多吃对调理月经有帮助。
4.解毒消肿
丝瓜藤味苦性凉,有通筋活络,祛咳镇痰的作用。丝瓜络味甘性平,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
丝瓜的饮食禁忌丝瓜性寒滑,多食易致泄泻;不可生食。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清代 一级白 和田美玉雕、摆件(十三件)回流 和田白玉灵芝耳活环盖炉、和田白玉质、器型精美、呈海棠形、线条优美、腹圆润饱满、两侧镂空雕灵芝耳、携活环、内外雕琢光滑细腻、包浆润、全品相、尺寸:16.5**8.7**11.3厘米、重494.5克!
旧藏 和田玉籽料竹报平安玉壶、取新疆和田玉籽料精雕、玉质细腻莹润、局部留皮、油性足、器型精美、雕工娴熟、玉壶圆形盖钮、子母扣合、口沿深邃、壶身圆润饱满、薄胎、外壁雕饰翠竹、喜鹊图案、纹饰生动精美、寓意好、内堂干净、执手舒服、底处可见皮色、包浆润、全品、尺寸:14.3**9.3**8.0厘米、重175.5克!
旧藏 羊脂白和田玉地藏佛像,尺寸:高17.5cm 宽10cm 厚5.5cm 重863克、顶级白玉料子,带皮色,羊脂级成色与油性,脂粉突出,饱满迷人,雕工精美,造姿端正,收藏供奉传世精品。
回流 和田玉高足双耳团寿纹盖炉、和田白玉质、整料精雕、玉质温润、白度佳、器型精美、玉炉带盖、子母扣合、雕瓜棱盖钮、腹圆润饱满、两侧系耳、装饰回形纹、雕团寿纹、几形底、雕饰西番莲纹、器型精美、全品、尺寸:19.5**7.9厘米、重568.5克!
回流 和田玉提梁壶、仿生梅花提梁壶、和田玉整料精雕、梅枝提梁、雕刻梅花、腹微扁、流乖巧、胎厚实、盖钮雕喜鹊登梅造型、局部微沁、全品,尺寸:13.3**11.8**4.3厘米、重319克!
旧藏:新疆和田玉瑞兽摆件,尺寸:高6.8cm 长13.8cm 重417克,羊脂级极品白玉,脂白油润,顶级的细度与油性,早期苏工精雕,雕工精湛,收藏传家精品器件。
回流 老和田玉圆形盖罐一对、器型圆润饱满、十分乖巧、琢磨光泽、满工雕刻花卉纹饰、将军帽盖、胎体均匀、全品相、尺寸:高7.6厘米、腹径8.3厘米、重366.7克
回流、羊脂白和田玉籽料雕瓜果形凤纹鼻烟壶观赏器,尺寸:高19.5cm 宽9cm 重576克。 整器硕大,整料精雕,整体以瓜果为形,雕凤凰于侧,镂空刀法精湛,刀工老辣,顶级白玉料,脂粉极佳,油性超级棒,收藏陈列赏玩珍品器。
清代 螭龙和田玉水滴,尺寸:长19cm 重:1346g
旧藏 和田白玉【释迦牟尼佛】摆件,尺寸:净高9cm 重:202g
回流 和田玉籽料 瑞兽 大摆件,规格:高9.7cm 宽5.2cm 长11.9cm 重826克,大料整雕,费工费材,上手出油,瑞兽开脸霸气,体态健硕,四肢矫健,比例协调,栩栩如生,皮壳包浆厚重。。
回流 和田玉壶、精致白玉壶、和田玉整料精雕、玉质细腻紧密、器型圆润、线条流畅、玉壶圆柱形盖钮、腹圆润饱满、雕竹节形执手、底浅圈足,内堂干净、多孔流、胎匀称、包浆润、全品相、尺寸:14.8*9.0**8.3厘米、重305.5克!
回流 和田玉双灵芝耳活环四方炉、玉质缜密、整料精雕、盖子镂雕、饰云纹、蝠纹、器身呈四方形、棱角圆润、两侧镂雕灵芝耳、携活环、外壁浮雕五童子、造型各异、手持如意、环抱鲤鱼、面露喜色、内壁雕琢光滑、器型精美、全品相、尺寸:7.3**6.5**9.1厘米、重301.7克!
豆角一般是我们对市场上一大部分豆科植物果实的统称,包括菜豆、豇豆、扁豆等等。豆角家族的神奇之处在于成员众多,长相相似,风味却各有千秋。
菜豆、豇豆、扁豆、荷兰豆、刀豆......同一种豆角在不同地方可能有着不同的名字,叫相同名字的豆角在不同地区也可能长得不一样。反正小编是“永远叫不准它们的名字”。
所以,今天就带大家认一认,看看谁是谁。
菜豆
豆科,菜豆属。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四季豆,它的别名也多的令人难以置信:芸豆、芸扁豆、豆角、敏豆、玉豆、油豆等,又可特指江南的“清明豆”。不仅名字多,形状也有好几种,扁圆形、圆棍形、扁条形。
▲菜豆(圆棍型)
菜豆原产于美洲中部和南部,16世纪初传入欧洲,16世纪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把它带到非洲、印度和中国。目前,菜豆已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
豆荚瘦长似棍,表面光滑,质感圆润,豆籽不突出。软嫩有嚼头,以豆籽不饱满者为佳。适合煸炒、烧烩,咱们常吃的“干煸四季豆”,就是用它做的食材。
▲干煸四季豆
未成熟的菜豆豆荚鲜嫩好吃,但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其中含有植物源红细胞凝集素,如果不彻底煮熟破坏,那么一道美味的四季豆菜肴就变成了毒药,会使人有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所以,食用菜豆时一定一定要煮熟!可用清水(或加盐水)浸泡二十分钟后再烹调,烹调时须熟透再食用。
豇豆
豆科 ,豇豆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长豇豆,也叫长豆角、带豆、裙带豆,起源于非洲。栽培种豇豆有三个栽培亚群,普通豇豆和长豇豆常做蔬菜栽培。
1、普通豇豆
荚果长10~30厘米,幼荚初期向上长,后期随籽粒灌浆而下垂。一般将嫩荚当做蔬菜,或者直接食用成熟的豆子。
普通豇豆籽粒颜色和花纹比较丰富。根据花纹分为眼型、小斑点型、大斑点型和纯色型。
▲大斑点型豇豆
2、长豇豆
植株高2~4米,荚果长30厘米以上,有的甚至能长到1米多。
豆荚细长似管,粗细均匀,颜色有淡绿色、绿色,也有白色、紫色、杂色等,表皮光滑细韧,脆而有韧性,以籽粒饱满者为佳。
▲紫色和绿色豇豆
另外一个栽培亚种为短豇豆。
3、短豇豆
为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植株高20-40厘米,豆荚长度10-16厘米,豆荚能够“举起来”而不会下垂。
▲短豇豆
我们一般食用它的种子,可以掺入米中做豆饭、煮汤、煮粥或者磨成粉。
▲短豇豆的种子
▲眉豆糕
扁豆
豆科 ,扁豆属。扁豆是北方最常见、最普通的品种,又叫峨眉豆、眉豆、沿篱豆、肉豆、龙爪豆、鹊豆。原产于印度或东南亚。
它的荚果长5-7厘米,形状像一把扁平的镰刀,顶端还有个小尖尖,很容易和其它豆角区分开来。颜色丰富,有绿、绿白、浅绿、紫红和深紫色。
▲扁豆
嫩荚可炒食、煮食、腌渍或做干菜,常见的有扁豆炒肉,但种子中含有微量具有毒性的氢氰酸,鲜荚一定要炒(煮)熟。种子可煮食,还可作豆沙馅。此外,它的花和种子还可以入药,有消暑除湿的功效。
荷兰豆
豆科,豌豆属。荷兰豆其实属于豌豆的一个变种——软荚豌豆,豆荚扁平,较扁豆短,表皮嫩绿透亮,常向腹部弯曲或稍直。按照豆荚结构分为硬荚和软荚两类。
豌豆很早就登上了人们的餐桌,尼罗河三角洲一带最早发现的豌豆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一开始人们主要食用的是“硬荚豌豆”,这种豌豆的豆荚特别硬,主要吃里面的豆子,我们平时常吃的“蒜香青豆”,大部分使用的就是这类青豌豆。
由于人们习惯将青豌豆简称为青豆,所以时常会跟另一种绿色的豆子弄混,那就是菜用大豆,也就是还未成熟的大豆,它俩虽然都是青绿色的小圆豆,但只要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还是很容易分辨的,青豌豆更加的圆,而菜用大豆则多为椭圆形,且形状偏扁。
▲青豌豆(左)青大豆(右)
后来经过选育,出现了“软荚豌豆”,这类豌豆豆荚内层的“保护膜”消失,使得口感变得更嫩,可以连同豆荚一起食用,这就是我们平时常吃的荷兰豆了。
有趣的是,虽叫“荷兰豆”而不产于荷兰,在荷兰反叫“中国豆”,实则最早产于泰国—缅甸一带,由荷兰人传至各地。
▲荷兰豆
豆子和豆荚都能吃,后来吃货们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豌豆的其他部分上。比如,豌豆为了攀援而不断长出的卷须和新叶,细嫩透光,看起来非常的诱人,于是豌豆尖很快就进入了人们的食谱中。
▲豌豆鲜嫩的卷须
随着豌豆产量越来越高,刚发芽的豌豆也被吃货们盯上了。和黄豆、绿豆发芽不同,豌豆的子叶不会跟着出土,而且人们在收割豌豆苗时不会带上下面的豆子,所以豌豆苗的口感更加清脆,而且没有太多豆子的味道,即使不爱吃豆子的人也可以接受。
▲豌豆苗
刀豆
豆科 ,刀豆属。又称为大刀豆、关刀豆、洋刀豆。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西南地区,以及江苏、浙江等地。
刀豆荚果是弯曲的带状,长20-35厘米,宽4-6厘米。它的特征是在离缝线约5毫米的地方有一条棱,所以也很好区分。嫩荚可以炒食或腌渍和脱水加工,干豆粒可煮食或磨粉。
刀豆
▲刀豆
另外,生活中常见的豆类蔬菜作物还有鹰嘴豆、四棱豆、蚕豆、菜用大豆、藜豆、莱豆、多花菜豆等等,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鹰嘴豆
别名桃豆、鸡头豆、 *** 豆等,因其面形奇特,尖如鹰嘴而得名。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重要的五谷之一,在欧洲食用鹰嘴豆也十分普遍,也是 *** 尔医常用药材。我国甘肃、青海、陕西、宁夏、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地少量栽培。
▲鹰嘴豆
在豆荚基本饱满时采收嫩豆荚,嫩种子和叶片均可炒食、做汤料;老熟种子可煮食、炒食、做豆沙和膨化食品、它的淀粉具有板栗味。
鹰嘴豆嫩豆荚
四棱豆
又叫翼豆、翅豆、四角豆、四稔豆、杨桃豆、热带大豆等。豆荚成四面长柱体,有四条棱角,棱带皱边,形状如翼。
▲四棱豆
种子、嫩叶、花和块根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嫩荚可以炒食(不宜生食)、腌渍;嫩叶和花可炒食、作汤料;块根可炒食或制干淀粉,干种子可榨油、烘烤或加工成豆制品。
四棱豆
四棱豆种子
蚕豆
蚕豆为豆科、野豌豆属植物,又称为罗汉豆、胡豆、兰花豆、佛豆等。是粮食、蔬菜和饲料、绿肥兼用作物。鲜嫩种子可煮食、炒食。
大豆
大豆又称为黄豆、毛豆、菜用大豆等,为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菜用大豆是专门鲜食嫩豆粒的蔬菜用大豆,也就是毛豆。
这不禁让小编想到了夏季烧烤摊上的盐水毛豆花生。
藜豆
又叫猫猫豆、毛毛豆、毛胡豆、毛狗豆、小狗豆、狸豆、狗抓豆。这名字也是多到眼花缭乱。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广西、贵州、湖南、湖北、安徽等地。中国栽培的除了藜豆外,还有黄毛藜豆,黄毛藜豆在四川等地栽培较多。
藜豆味甘、微苦。主要食用嫩荚和老熟种子,但是嫩荚和种子有毒,需要经过水煮或者清水浸泡、漂洗2-3天后,才能炒食、煮食。
藜豆
藜豆
是不是感觉能分清这些豆角了?菜市场上还有哪些您分不清的蔬菜呢?欢迎留言
正月里是新春,过了年,开工了,也就是开年了,接着就是耳熟能详的一句老话: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当然离不开老黄牛,今儿咱们就以博物馆里的牛文物为话题,说说牛文物的那点事情。
现代牧牛图
博物馆里的牛文物,从质地上来说,有玉的、石头的、青铜的等等,但老李今天要说的是陶、木质地的牛文物,为什么呢?因为陶、木从材质上说,更有普遍性,更接地气,也更有考古特色吧。
陶器发明之后,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生活用的器皿,同时,由于其胎为粘土所 *** ,比起石、玉、铜等常见的材质,具有显著的材质优势,这个优势主要体现在陶在烧纸前具有非常好的可塑性,可以给当时的工匠和艺术家们以很好发挥的空间,可以做出更为生动和饶有兴趣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人们的思想和寄托。木材与石头相比,硬度软,相对也容易成形,对于塑造艺术形象也是非常有利的。
咱们先看看这些陶、木的牛都是些什么形象,不同时代的陶、木牛文物在当时有什么含义?对于学者们来说能透过这些陶、木牛文物,又能够洞察到哪些当时的历史信息呢?
1、牛形象
这件西汉红釉陶牛。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以模制、捏塑而成。整体呈奔跑状,头上仰,牛角向外弯曲,双目圆睁,前肢前伸扒地作用力状,后肢微曲向后蹬,短尾后伸。臀部有一圆孔,通体施红釉。表面由于使用了红色釉,十分接近黄牛的毛色,身体姿势相当有动感。
西汉红釉陶牛
灰彩陶牛。现藏于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直接以真实的牛为原型,按比例缩小而制,原本安插有木质的抵角和尾巴,腐朽无存。作为畜牧业繁荣代表的陶牛,以真实的牛为原型,按比例缩小而制,通体饰灰色彩绘。头面部棱角分明,腹部圆滚敦实,四肢、后背直挺有力,造型十分生动。但是和上一件相比,此牛有显得安静温顺,皇上身边的就是不同啊。
灰彩陶牛
东汉时期的带犊陶卧牛。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红陶母牛跪卧回首,伸出舌头舔卧在身旁的小牛犊的嘴,小牛仰头依偎着母牛,相顾相盼,母子之情,表现得相当生动。
东汉小憩陶牛。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两大牛反方向紧挨跪卧,一牛仰首,一牛回首,舌头外伸,两牛中间有四只小牛似在玩耍。一派悠然自得的感觉。
小憩陶牛
南朝灰陶牛。现藏于长沙博物馆。陶牛呈直立状,质地为灰陶,四足、躯干及牛角均被修补过。如果仅仅看这件牛文物,似乎没太多可说的的,但您往下看。。。
南朝灰陶牛
北齐彩绘陶牛。现藏于中国农业博物馆。陶牛呈站立状,体态浑劲有力,当为一犍牛。牛头辔饰革带交结处共有六枚圆泡饰。牛身络以横三竖四的革带,其交结处亦附有圆泡十二枚,竖带一端有流苏下垂,综合判断当为牵引牛车之牛。这件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是北齐雕塑艺术的杰作。与南朝的牛相比,是否应当给北齐的这头起个名字,唤作北齐的威武牛。南北朝对峙同时,而南北方的艺术家或匠人有着各自对牛性格的认识与表现。
北齐彩绘陶牛
唐三彩卧牛。甘肃省博物馆。陶胎,全身施褐色釉。牛呈伏卧状,抬头前视,短角横伸,双目圆睁,颈粗短。左前腿前伸,其余三腿后蜷。牛身肌肉发达,体态雄健,生气盎然,是唐代三彩雕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出土于秦川,怎么看着和秦川牛辣么像呢?
唐三彩卧牛
秦川牛历史悠久。公元前八世纪,古籍中就有关中地区“择良牛献主。的记载,主要是作食用,并开始用于耕田。再来一件立牛。老李将它唤作唐朝霸气牛。
唐三彩立牛
2、耕田牛
中国是农业传统深厚的国家,因此牛的艺术形象当然也离不开耕作和拉车。
西晋太康七年酱褐釉陶犁耙田模型。现藏于韶关市博物馆。平面呈方形;中间有一田埂纵贯分成两部分;各有一俑一牛,牛行在前,颈部套有绳索;人跟在后,手持绳索、农具,作犁耙田状。田的右后角处有漏斗状设施,旁有一俑作排水状。人畜神态自如,造型生动。简直就是水田耕作图。
西晋太康七年酱褐釉陶犁耙田模型
南朝陶犁田耙田模型。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模型作长方形。四角各有一漏斗状设施,中间纵贯一田埂将耕地分为两块,一块田里有一人使牛犁田,另一块田里有一人使牛耙田。人与牛形象古朴粗犷。耙属锄耙类,下有六个较长的齿,上有横把,这才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锄耙实物模型。城里人可能不太了解犁田耙田的区别,犁田是为了让土疏松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耙田是用耙进行的一种表土耕作,通常在犁耕后、播种前或早春保墒时进行,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温等作用。还是很有科技含量的。
3、引车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还得加上一句,拉车靠老牛啊。
东汉彩绘木牛辎车。现藏于(甘肃)高台县博物馆。由辕牛和辎车组成。木牛圆雕,头身部位一体,在身两侧开槽,装有牛腿,牛呈站立状抬头弓背,在头顶凿两眼,卯两牛角,臀部凿一眼,插卯牛尾。木辎车则由两辕、车舆、车轮和帷盖组成,两轮由横轴相连,车舆呈长方形,四角有立竿,车舆周身以黑色绢帛为帷盖。车舆前后各开有门,门上饰土红色直线条,上饰以黑点,并设以左右开合之轨道,车轴及车辋用黑色涂饰。依汉制,当为郡守级别官员方可乘坐。此木牛辎车 *** 精巧,充分体现了汉代木雕的高超技艺。喜欢模型的朋友,有没有惊叹的感觉啊?
东汉彩绘木牛辎车
西晋灰陶牛拉车。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由车和牛两部分组成,车平顶棚,长方形车后门,前方敞口,两车辕呈圆柱状,车辐为12根,一牛立于两辕之间作拉车状,牛弯角,双目圆睁,阔嘴微张,肌肉发达,牛尾贴于臀后,四肢站立。想复原那时候的牛拉车,看这个模型就是了。
唐代的这件模型更是豪华,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现藏于新疆吐鲁番博物馆。
唐代木牛车模型
4、什么含义?
这些陶、木之牛牛,都是墓葬中出土的,都是冥器。古人事死如事生,在冥界,也要打造一个和生前相似的世界。将体现日常生活的场景融入到陶器中用以随葬,是对古代陶器的种类、用途等的展示,为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证明了我国古代牛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之后,用于这些冥器的牛牛和车子,都改为纸糊的了,也不埋入土中了,都是烧,就算是发往冥界了。年长的一些朋友应当小的时候在农村还见过这些冥器,早些时候是纸人、纸马;改革开放后,有一段时间还烧冰箱、彩电,现在如果烧的这些冥器应当是别墅、汽车和手机电脑之类的了吧。
5、神话牛
牛年一定要说到十二生肖中的牛。
十二生肖在中国开始得很早啊,最早不知道,但是,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竹简中发现一部《日书》中就指出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动物的对应关系。这是秦代的简牍。
又是考古材料告诉我们十二生肖俑在墓葬中作为随葬品发现于南北朝时期,山东临淄北朝崔氏墓群中的10号墓就出土了十二生肖俑。唐宋时期比较流行。咱们就称它为神话牛吧。
唐十二生肖俑
这套十二生肖陶俑,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生肖中牛首人身陶俑是宋代的,现藏于邛崃市文物局。表情有点搞怪。
十二生肖俑,最常见的作用是用来辟邪、保护墓主人安宁的;也有些墓葬出土的单个生肖俑代表墓主人的生肖属相或故去的纪年。
结束语
陶牛、木牛说了不少,归根结i底,这些牛文物,或者是六畜兴旺、或者耕作、或者拉车,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特别是这些耕作引车的牛牛形象,受人喜爱,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老黄牛。题目中的老黄牛,指的是一种精神,说话牛年春节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临,拿出咱们的牛劲来,投入到咱们自己的人生或者事业的春耕中去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