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外游玩的时候,有没有在湖边、桥墩上、植物根茎上发现一团团粉红色的颗粒状物体,它颜色还挺好看。可你知道吗?这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繁殖能力很强,对水生植物有很大的破坏力。
这种外来入侵物种叫福寿螺,这团粉红色的物体就是福寿螺产的卵,一个卵块能繁殖200多个小福寿螺。跟常见的田螺相比,福寿螺外壳纹理特征更明显。
福寿螺
福寿螺产的卵
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董立坤介绍,田螺看着跟福寿螺不一样,田螺的凹槽没有这么凹,都是宝塔型的螺旋,而福寿螺每一层之间的线都是凹下去的。
福寿螺是水下生活,岸上产卵,卵发育成小福寿螺后就掉进水中。跟田螺不同,生活在水中的福寿螺对水生植物有很大的破坏力,在武汉园林科学研究院试验田里,被福寿螺啃食后的莲叶处处可见。
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董立坤说,“福寿螺主要是取食水生植物的叶片,或者是幼嫩组织。比如睡莲的叶片很多位置就被咬残缺了,荷花的嫩叶出水的时候也会被啃食。其他水生植物的茎秆、幼嫩部分它都会吃的。农田里的水生植物比如稻子它也会吃。”
那么,福寿螺是从何而来呢?董立坤介绍,最开始福寿螺是作为食物引进养殖,但因其体内有线虫等寄生虫,再加上口感不佳,最终流向野外。 由于是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没有有效天敌, 也就是说,没有专门吃它的物种,各地多采取喷洒药剂和人工清除的方式治理福寿螺。目前,湖北省林业局正在对全省外来入侵物种进行普查,福寿螺位列其中。
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董立坤表示,“我们先摸清楚情况,下一步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我们现在常用的方式就是用药剂防治,用杀蜗牛或者田螺的药剂,药效确实不错,但是也有个问题,会对其它的一些脊椎动物如鱼、蝌蚪可能也有一些影响,如果是在农田、或者可控的公园、湿地的池塘,用药是没有问题的,它是一个可控的范围。”
据了解,福寿螺多出现在江滩、湖泊、公园、湿地,市民如果见到红色虫卵,也可随手清除。
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董立坤说:“看到红色卵块的话,随手可以把它弄到地上踩死就可以了。”
来源: 湖北经视
五种鳉鱼鱼卵!济南邮局海关在对进境邮件查验过程中发现鱼卵7袋近日,济南邮局海关在对进境邮件查验过程中,发现某纸盒包装的邮件X光机图像异常。关员实施现场开箱查验,发现邮件内为封装完好的鱼卵7袋,重125克。
经鉴定,上述鱼卵为黑珍珠鳉鱼、阿氏珠鳉鱼、法欧瑞鳉鱼等五种鳉鱼。私自进境未经检验的活体动物及动物产品,会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安全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
目前,该批次鱼卵已做灭活处理。
来源: 海关发布
30张活久未见的照片,蚊子产卵的过程好像打字机,这效率太高了一条鲸鱼(蓝点)在智利安库德湾游动的轨迹,可以看出它一天的游动范围,尽可能多的避开人类的船只。
车门是这样贴膜的,过程让人极度舒适。
中国Vs印度
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切割屋顶会出现什么问题?真是看着都痛。
有些人真的不适合驾驶车辆。
战斗民族喝酒时都玩什么游戏,真是相当 *** 。
一个神奇的玩具。
为什么不要买玻璃桌子看看就知道了,它会给你惊喜。
乐极生悲希望她的腿没事。
世界上大约一半的拉链是由一家名为 YKK 的日本公司生产的。看看你的一些拉链,我敢打赌其中一些上面写着 YKK!
一只走了狗屎运的斑马,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
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在打雪仗后停下来拍照。一些雪球中含有岩石,1893 年 1 月 12 日
草莓的延时摄影
大力神运输机收起起落架的方式
90 年代,Harold Burgess 在田纳西州克罗斯维尔建造了世界上更大的树屋。他花了 12 年才完成。这座建筑有五层楼、80 个房间、教室、厨房和卧室。在2019 年,这栋建筑物15 分钟内就被烧毁了。
地中海隐藏的宝藏:土耳其梅尔辛的“人岩”,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
标枪投掷机,原来他们是这样练习的。
假对真
1882 年,威廉詹宁斯拍下了有史以来之一张闪电照片。虽然这不是自然力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但总的来说,这对于摄影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F-117加油的瞬间。
二战期间,一头大象在印度将补给品装载到 C-46 飞机上
全球肤色分布图
男人永远长不大
70 年代豪华轿车,可以在上面打麻将了。
这是一具英国海滩上的抹香鲸尸体,上面有与乌贼战斗过的痕迹。
Blaise Pascal 的计算机,巴黎,1642 年。历史上之一台计算机。
蚊子产卵的过程好像打字机,这效率太高了。
被冬季风暴袭击后的生命之树。树根悬浮在空中。
纹身迷花费了超过10万美元在他的整个身体上。
法国的一块 132 吨重的花岗岩块,由于它的位置,任何人都可以移动一点。
?
鲱鱼籽
拼音Fēi Yú Zǐ
来源药材基源:为鲱科动物太平洋鲱的鱼卵。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upea pallasi Cuvier et Valenciennes
采收和储藏:产卵前捕捞,捕后,剖腹取卵,焙干。
原形态太平洋鲱,体侧扁,长25-35cm,冻中大,头顶有一浅凹,吻长大于眼径,眼中大,侧上位,有脂眼睑,眼间隔浅凹。口小而斜,前颌骨小;上颌骨宽,长方形,并有辅上颌骨两块;下颌较上颌略长。下颌、犁骨及舌上均有细牙,上颌及颚骨无牙。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20+36,细长而扁。圆鳞中大,纵裂鳞52-54,无侧线,腹侧具弱棱鳞(25-28)+(12-13)。背鳍15-17,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臀鳍17-18,胸鳍17,低而短,不伸达腹鳍。腹鳍9。尾鳍深叉形。体背侧蓝黑色,侧上方微绿,两侧及腹部银白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为冷水性中上层鱼类,食沲游生物,栖息于水深80m左右的海区,一般于第2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产卵,山东产卵块在荣城、威海沿海,粘性卵,卵径1.3-1.6mm,怀卵量1万-2万粒。
资源分布:分发布于渤海、黄海。
功能主治补虚;平喘。主脚气病;喘息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每次2.5-5g。
摘录《中华本草》
各位鱼友大家好,我是养鱼老道,和大家一起轻轻松松养水、宽宽松松养鱼,敬请鱼友们关注!
鱼友们养鱼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想要它们繁殖的,等上个大半年,一点动静也没有。
越是不想让它繁殖的,那就来吧,指不定哪天就给我们整出来一缸鱼卵,而且呢,只要是一开始繁殖,那就没完没了,十天半个月就来一次,整的鱼缸内乌烟瘴气。
关键问题是,有些观赏鱼,产卵了也是白搭,我们还需要处理。
最令人讨厌的就是鹦鹉鱼产卵,根本孵化不出小鱼
特别是一些根本对此不知道的新鱼友,经常前来询问关于血鹦鹉鱼产卵的问题,有些鱼友,还在那里很是期待,能不能出小鱼啊,需不需要单独隔离孵化啊?
别想好事了,那是不可能的,至少我是来来 *** 实验多次了,一开始也是不信邪的,结果最终都是失败。
不但如此,鹦鹉鱼的产量还很大呢,一窝鱼卵千八百的也不算什么稀奇事,然后,就是在鱼缸内不断地护卵和打斗,把整个鱼缸整的乌烟瘴气。
因为鹦鹉鱼是人工鱼,至于它们的前世今生,至今还是个迷,但肯定是一些南美慈鲷杂交的,以至于它们产卵后,根本孵化不出来小鱼。
建议直接清除为佳,或者被其他鱼吃掉也是可以的
因为鹦鹉鱼的产量大、鱼卵的个体也很大,只要是孵化不出小鱼,很快就会霉变,鱼卵上就开始长白毛了,所以更好是看到后,立刻清理掉。
当然了,更好的处理方式还是想办法让其他鹦鹉鱼吃掉。
这个倒是简单的很,只要有块隔离板,把已经产卵的那一对,和鱼卵隔离开来,不让它们去看护鱼卵,其他鹦鹉鱼或者别的中大型热带鱼,很快就把鱼卵消灭掉了,省时省力。
而且,这个隔离板也不会白买的,以后还会用到。
再者就是使用其他工具直接剔除,更好在鱼卵尚未发白的前期,这样其他观赏鱼还可以吃掉,要不然的话,清理起来可就会污染水质了。
如果不想其再次繁殖,也是需要把雌雄鱼隔离一段时间的,否则它们就会周而复始的繁殖来、繁殖去……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韩国黄鱼成群产卵 场面壮观当地时间2018年3月13日,韩国束草英湖,湖水上游出现大量“黄鱼群”。(图片署名: 东方IC) "
场面无比壮观。(图片署名: 东方IC) "
据了解,这些黄鱼是为了产卵。(图片署名: 东方IC) "
所以向上游移动。(图片署名: 东方IC) "
韩国束草英湖,黄鱼成群产卵。(图片署名: 东方IC) "
场面壮观。(图片署名: 东方IC) "
图文欣赏:名副其实的小杂鱼—?子5种,原生观赏鱼—鳑鲏14种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在鱼类中“知名度”很高,让人很是头疼的小杂鱼,当数?子和鳑鲏这两种鱼,?子鱼是名副其实的小杂鱼,鳑鲏鱼现在已经将它归属于土著观赏鱼的原生鱼类了。
一、?子
白?,俗称?子或鲹子,大多称为白条鱼,人们普遍称之为餐(?)条鱼或又可为鲹子。餐(?)条鱼的“餐”字是一个替代字,原字是要把“餐”字下部的“食”改成“鱼”,即"?"或"鲹"字。鲹是特音字,普遍读音为人参的“参”,但此处读“餐”。但这些字电脑里很不容易打出来,于是只好模仿 *** 语言,叫“餐条“鱼了。
1?条 鲤科
中文名:?子
学名:Hemiculter Leucisculus
俗名:白条、?子、白漂子、浮鲢、苦槽仔、海鰱仔、克氏鱎、白鱎、奇力仔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属
体延长,侧扁。头后背缘稍凸。自胸鳍基部至 *** 均有腹棱。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成一个角度,直至臀部基部复又向上弯折。沿尾柄中线直达尾臀基部。背部青灰,腹部侧呈银白色。尾鳞边缘青灰色。鳃耙15~18,侧线鳞48~57。背鳍具有光滑的硬刺。
行动迅速,常成群游大于浅水区上层。杂食,主食无脊椎动物。在长江5~6月产卵,产卵时有逆水跳滩习性。分批产卵。粘附于水草或砾石上。
小型鱼类,一般体长l0至14厘米。最长达24厘米。数量较多,具一定的经济价值。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几乎是有水就有?条鱼。?条可鲜食,其味鲜美,肉质细嫩。
为什么很多人称呼它为白条呢?因为它能“发白光”。白条鱼“发白光”的原因至少有三点:一是天气的关系;二是水的关系;三就是鱼的关系了。白条鱼在水里游,游着游着,鱼翻了个身,恰好被太阳照着了,那本来银白色的鱼鳞就银光闪闪了,加上水的清澈,这就是那一团白光。
2油? 鲤科
中文名:油?条
学名:Hemiculter bleekeri
俗名:油?、白条、鳝子、贝氏?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属
体长,扁薄。腹棱自胸鳍基部直至 *** 。鳃耙18~24。侧线在胸鳍基部上徐缓向下弯折,侧线鳞40-48。背鳍具光滑硬刺。
小型鱼类,喜集群,行动迅速,常在浅水区觅食。杂食,主食水生昆虫和浮游动物。雌鱼体长80毫米左右性成熟。5-7月产卵,产卵时亲鱼集群于流水表面溯游,并有跳跃现象,卵为漂流性。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3四川半? 鲤科
中文名:四川半?
学名:Hemiculterella sauvagei Warpachowsky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半?属
体较扁薄。自腹鳍基部至 *** 具腹棱。口端位。下颌前端中央有丘突与上颌前端中央的凹陷相嵌合。侧线鳞50~55,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背鳍无硬刺。
中上层鱼类,个体小,一般体长为6-13厘米,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珠江水系。
4伍氏半? 鲤科
中文名:伍氏半?
学名:Hemidulterella wui
俗名:蓝刀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半?属
体较低,扁薄,背、腹轮廓较直。腹鳍基至 *** 具腹棱。头大。口端位,下颌前端突起与上颔凹陷嵌合。无须。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下弯。背鳍无硬刺。
中上层鱼类。个体小,常见体长8~14厘米。分布于浙江、广西等地。
5南方拟? 鲤科
中文名:南方拟?
学名:Pseudohemiculter dispar
俗名:蓝刀、白条鱼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拟?属
体长、扁薄,背部稍平直。自腹鳍基至 *** 具腹棱。头尖。口端位,两颌前端有相嵌的突起和凹陷。无须。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下弯。背鳍刺后缘光滑。头背部和体侧上部青灰色,下部银白色,腹部白色,各鳍浅灰色,尾鳍灰黑色,边缘黑色。
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游动迅速,喜集群活动。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是一种小型鱼类,一般体长8-14厘米,在产区数量较多。食物较杂,常摄取藻类、高等植物碎屑、水生昆虫成虫及幼虫等。繁殖期在6-7月。
二、鳑鲏
鳑鲏(páng pí,读音"旁皮")是我国淡水水域中一种常见的小型鱼类。在生物学分类上,鳑鲏是鲤形目鲤科鱊亚科(鳑鲏亚科)所属鱼类的通称,这种鱼类的体型比其它常见鱼类都小,体型多呈卵圆形或菱形,更大体长也不超过15厘米,体重不超过50克(1两)。
鳑鲏的繁殖不是直接交配,而是必须借助淡水河蚌(Anodonta)进行繁殖。雌鳑鲏会将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入水管中,将长圆形的卵产到河蚌的鳃腔内,而雄鱼会紧随其后在河蚌的入水口附近 *** ,当河蚌呼吸时便可将雄鱼的 *** 吸入鳃腔促进 *** 与卵子结合。而随后受精卵会移到河蚌的鳃瓣上快速发育,并且精卵很好地利用了河蚌呼吸进出水流的翻滚产生的充分的溶解氧,从而大大提高了孵化率,而孵化的幼鱼大约3-4周才离开河蚌自由生活。
1中华鰟鮍 鲤科
中文名:中华鰟鮍
学名:Rhodeus sinensis Gunther
俗名:鰟鮍、彩石鳑鲏、彩石鮒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鲏亚科、鳑鲏属
体侧扁,头小。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平滑。侧线不完全,仅前面的3~7片鳞:上具侧线孔。生殖季节雄鱼色彩异常鲜艳,吻部及眼眶周缘具珠星。雌鱼具长的产卵管。
中华鰟鮍根据分布地的不同又有南、北两种表现类型。南中华鰟鮍身体较高且颜色艳丽,北中华鰟鮍较为细瘦,颜色也没有南方类型鲜艳。
中华鰟鮍属于1龄性成熟。其据对生殖力一般为200-300粒,繁殖期具有领地观念,繁殖期为5月。卵产于蚌壳的鳃瓣中。
个体小,更大体长8厘米。食藻类。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尤其喜欢淡水湖泊和浅水有水草的地方。
2刺鳍鰟鮍 鲤科
中文名:刺鳍鰟鮍
学名:Rhodeus spinalis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鲏亚科、鳑鲏属、刺鳍鰟鮍
体侧扁,菱形。头小,略呈圆锥形。吻短,背面隆起。口小,亚下位。唇薄。无须。侧线不完全,仅有侧线鳞7~8枚。背、臀鳍具硬刺,基部长且相对;臀鳍分枝鳍条14~15;背、腹鳍起点相对;尾鳍深叉。生殖期雌鱼具产卵管。
小型鱼类,体长10厘米以下。无直接经济价值。分布于元江下游、广西、海南岛等。
刺鳍鰟鮍与高体鳑鲏非常相似,以至于很容易误认,最容易的判断 *** 是高体鰟鮍腹鳍之一鳍条是白色的,而刺鳍鰟鮍的不是白色的。
3高体鰟鮍 鲤科
中文名:高体鰟鮍
学名:Rhodeus ocellatus
俗名:火片子、土扁屎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鰟鮍属
体高而侧扁,卵圆形。头小,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吻短而钝,其长短于眼径。眼中大,上侧位。口小,端位。口角无须。鳃孔较大。鳃盖膜与颊部相连。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4-6片鳞上具有侧线孔。
背鳍分枝软鳍条11-12根,臀鳍分枝软鳍条11-12根,尾柄条纹蓝绿色带珠母光泽,尾鳍中部具一红斑,鳞框明显而清晰,背部闪耀金色或金属绿色光泽,出水后腹侧反射蓝色光芒,眼上部红色。
雄鱼臀鳍边缘有红色条纹,外镶细黑边或黑边不显,不同产地臀鳍的红色,条纹宽窄不同,色泽浓淡也不同。繁殖季节的雄鱼体色绚丽,鳃盖后方有虹彩之斑,尾柄纵带纹浅蓝色。背鳍起点前缘金黄色,眼虹膜上半圈红色呈充血状。臀鳍外缘具很狭的黑边。吻端、眼眶骨处具珠星。鳃盖后上方雌雄鱼均无银蓝色斑点,而具2条垂直暗色云纹。雌鱼背鳍鳍条前部成体无黑斑,幼体具黑斑,体色近金黄色,产卵管呈粉红色。
个体小,更大者体长9厘米。繁殖期在4月底5月初。雄鱼具鲜艳的婚姻色,在吻部及眼眶周围具珠星;雌鱼有一长的产卵管,将卵产于蚌类的鳃瓣中,鱼卵在河蚌的瓣鳃上孵化。
常栖息于我国南方各省的湖泊、池塘以及河湾水流缓慢的浅水区。食物以藻类为主,兼食水底碎屑。
高体鰟鮍以及其近缘种刺鳍鰟鮍非常相似,区别在于高体鰟鮍腹鳍之一鳍条有白边,刺鳍鰟鮍没有。
4大鳍刺鰟鮍 鲤科
中文名:大鳍刺鰟鮍(大鳍鱊)
学名:Acanthorhodeus macropterus
俗名:五彩片、石光皮、猪耳鰟鮍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鲏亚科(鱊亚科)、鱊属
雄为蓝色,雌为白色,体扁像片树叶。
口亚下位,略呈马蹄形,口裂宽阔。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细齿。唇厚,上下唇联合于口角处,唇后沟不连续。须4对,均较长。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外侧颏须可达胸鳍基。眼中等大,位于头背侧,眼间宽较平坦。鼻孔分离,后鼻孔距眼前缘较距前鼻孔为远。鳃孔大,左右鳃膜联合但不与峡部相连。背鳍刺较弱,后缘光滑无锯齿。胸鳍刺发达,长于背鳍刺,前缘具小锯齿。后缘具粗锯齿。腹鳍扇形,末端远不及臀鳍起点。脂鳍甚长,约为臀鳍基的3倍,其起点接近背鳍,末端不游离,与尾鳍基相连处为缺刻。尾鳍凹彤,上叶稍长于下叶。 *** 近腹鳍基部,而远离臀鳍起点。体 *** 无鳞。侧线完全、平直。体侧灰黑色,侧线以上体色较深。腹面白色。部分个体体侧具深褐色斑点。
小型鱼类,但在鰟鮍鱼类中属更大的一种,大者体长13厘米,更大体长可达17厘米。嘉陵江的个体1龄体重约30克,3龄体重约119克,5龄体重约280克。
在静水或缓流、水草丛生的环境栖息。杂食性,以高等水生植物的叶片和藻类为主食。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也食小鱼。多在夜间觅食,无明显季节变化。
雄性体重30克,雌性约100克以上一龄鱼即达性成熟,生殖期4-6月,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繁殖期间雄鱼在吻端及眼眶上缘有珠星;雌鱼有一长的灰色产卵管。卵大,椭圆形。卵径呈多峰状分布,绝对繁殖力在1101.6~4470.2之间。
分布于朝鲜以及自广东、安徽直至东北黑龙江流域等。
5寡鳞刺鰟鮍 鲤科
中文名:寡鳞刺鰟鮍(寡鳞鱊)
学名:Acanthorhodeus hypsefonotus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鮍亚科、鱊属、寡鳞鱊
体扁薄,极高,几近圆形。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侧线鳞31~33。背、臀鳍具硬刺。生殖时期雄鱼吻部有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为生活于江湖中的一种小型鱼类,一般常见体长为5-7厘米,更大体长可达16.5厘米。分布于长江水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6多鳞刺鰟鮍 鲤科
中文名:多鳞刺鰟鮍(多鳞鱊)
学名:Acanthorhodeus polylepis
俗名:多鳞鱊
英文名:Duolincipangpi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鮍亚科、鱊属、多鳞鱊
体较长,扁薄。须1对,长度小于眼径之半。下咽齿9行,齿面具锯纹。侧线完全,侧线鳞38-39。背、臀鳍具硬刺。生殖季节雄鱼吻部有白色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栖息于溪流缓水区,以藻类为食。为小型鱼类。体长13厘米以下。分布于浙江、湖南等地。
7越南刺鰟鮍 鲤科
中文名:越南刺鰟鮍(越南鱊)
学名:Acanthorhodeus tonkinensis
英文名:China redtail bitterling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鮍亚科、鱊属、越南鱊
体较高而扁薄,外形呈长卵圆形,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腹缘浅弧形。头短小,三角形。吻稍突,吻长大于眼径。口小,亚下位。须1对,其长度约为眼径之半。背鳍位于身体更高处,具有2根硬刺,胸鳍末端达到腹鳍基部起点。臀鳍具有2根硬刺,其起点位于背鳍第6根分支鳍条的垂直下方。尾鳍分叉深。腹腔膜灰褐色,体背部深灰色,腹侧面灰白色。鳃盖后缘上方有1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1黑色纵带,向前延伸至背鳍起点的下方。背鳍及臀鳍硬刺末端柔软分节,背鳍具11-14根分枝鳍条。体长为体高的2.2-2.4倍。侧线完全,成浅弧形下弯。侧线鳞32-35枚。沿体侧中轴自背鳍中部之前下方至尾鳍基部有一条蓝色条纹。
常栖息于湖泊及河流的浅水区。每年4月为繁殖期,产卵于蚌类的外腔中。生殖季节雄鱼的吻端及眼眶前缘有珠星,而雌鱼有产卵管。
栖息于泥沙底质,多水草的湖泊或河流的浅水区,常集群活动。以水生植物为主食。
个体小,常见体长为6-10厘米。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体。
8兴凯刺鰟鮍 鲤科
中文名:兴凯刺鰟鮍(兴凯鱊)
学名:Acanthorhodeus chankaensis
英文名:Xingkai bitterling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鮍亚科、鱊属、兴凯鱊
体扁薄,呈椭圆形。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背、臀站有硬刺。
生殖期在4~5月,雄鱼吻部具珠星,雌鱼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卵粒大,椭圆形。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生活于“江湖浅水区。主食藻类和植物碎屑。
9峨嵋刺鰟鮍 鲤科
中文名:峨嵋刺鰟鮍(峨眉鱊)
学名:Acanthorhodeus omeiensis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鮍亚科(鱊亚科)、鱊属、峨眉鱊
模式产地:峨眉山
体扁薄,呈椭圆形。口须1对,长度大于眼径。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背、臀鳍具硬刺。
生殖期间雄鱼的吻部出现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常生活于山涧溪流的缓水区。个体小,体长不超过9厘米。国内分布四川峨眉山的溪流,长江水系部分支流,四川岷江水系。
如何在众多鰟鮍中快速区分大鳍鱊、峨眉鱊和高体鰟鮍(95%以上准确率,前提,有且只有这三种的时候):
1、俯视,峨眉鱊较宽,即较肥厚。大鳍鱊、高体鰟鮍体窄。
2、手感,峨眉鱊、高体鰟鮍较光滑,大鳍鱊较硌手,即表面不光滑。
综上所述:
峨眉鱊:肥且滑。
大鳍鱊:瘦且粗。
高体鰟鮍:瘦且滑。
从鱼类分类学、鱼类形态学角度来分析,三种鱼的鉴定 *** 如下(有且只有这三种鱼):
1、看侧线鳞,高体鳑鲏侧线鳞不完整。
2、看口角须和背鳍分支鳍条,峨眉鱊口角须较长,背鳍分枝鳍条在15根以下;大鳍鱊口角须极短,背鳍分枝鳍条在15根以上。
10黑龙江鰟鮍 鲤科
中文名:黑龙江鰟鮍
学名:Rhodeus sericeus
俗名:葫芦籽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鮍亚科(鱊亚科)、鳑鲏属
体侧扁,轮廓略呈椭圆形。口小,端位。下颌略比上颌短,无须。背鳍及臀鳍均无硬刺,背鳍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侧线不完全。
雌、雄鱼外形有明显的区别,雄鱼个体小,吻较短,腹鳍较短,尾柄较高;生殖季节雄鱼眼球上方具鲜艳的红色斑,吻部和眼眶上缘具白色珠星。
生活于水草茂盛的缓流或静水中,为草食性鱼类。分布于欧洲及我国黑龙江水系。
11彩石鳑鲏(彩石鰣) 鲤科
中文名:彩石鳑鲏(彩石鰣)
学名:Pseudoperilampus lighti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鮍亚科(鱊亚科)、鳑鲏属
体高而侧扁,体稍肥厚,头后背部隆起,腹部较圆,身体外形呈卵圆形,与高体鳑鮍很相似。头较小而短,吻短而尖。口端位,口角无须。眼较大,位于体侧中线偏上方。鼻孔位于眼前缘上方,离眼前缘较近。鳃耙短小,排列较密。
背鳍外缘略向外凸起呈弧形,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最后一片鳞片稍远。胸鳍较长,末端后伸接近腹鳍起点。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前,后伸更接近臀鳍起点,至胸鳍起点较至臀鳍起点为远。臀鳍无硬刺,其起点位于背鳍第三根分枝鳍条正下方。尾鳍深叉形。鳞片较大。侧线不完全,仅在鳃孔上角后方有3-6片。
生殖季节雄鱼吻端具有两簇白色珠星,隆起较高,臀鳍边缘有较宽的黑色饰边,在最末一个侧线鳞处有一条不十分明显的淡绿色横斑。生活时体色鲜艳,雄鱼体色较艳丽,眼球上方为桔红色。鳃孔上角之一个侧线鳞上有一个蓝黑色大斑点。尾柄中部有一条黑色纵纹,向前延伸至背鳍起点的正下方,或超过背鳍起点。背鳍、臀鳍和腹鳍均呈浅黄色。幼体和雌鱼的背鳍前部有一个灰黑色大斑点,雄鱼不明显。尾鳍上下叶之间还有一条桔红色的纵条纹。
生殖期雄鱼的吻部具珠星,色泽鲜艳。之一次性成熟为1龄,生殖季节在4-6月,怀卵量小,一般为300--500粒。产卵于瓣鳃类的鳃水管中。
常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溪河、水沟、池塘或稻田等水体中,喜集群。其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碎屑、藻类、周丛生物和水蚤等。
个体小,更大不超过6厘米。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12绿线鳑鲏(彩副鱊) 鲤科
中文名:彩副鱊
学名:Paracheilognathus(Acheilognathus) imberbis
俗名:石包鱊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鮍亚科(鱊亚科)、副鱊属、彩副鱊
身体呈长椭圆形,甚恻扁,上下缘呈弧形。头短小,略呈三角形。吻短,前端圆钝。口端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颌等长。唇薄,光滑。无触须。眼大,位于头前半部。鼻孔小,位于眼前缘至吻端中点略偏后方。鳃耙短小,排列稀疏。下咽齿稍侧扁,齿面有锯纹。背鳍基部长,外缘平截,末根不分枝鳍条软,不呈硬刺,其起点位于体前半部分,胸鳍小,末端稍尖,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小,末端尖,后伸超过臀鳍起点。臀鳍基部长,外缘平截,无硬刺,其起点与背鳍第5-6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尾鳍分叉深,上下叶约等长。尾柄稍细长。鳞片大。
侧线鳞完全,在体侧中部略向下弯曲呈弧形。
生殖季节雄鱼吻端和眼前上方有白色珠星。雌鱼具长的产卵管。体色为灰白色,背部灰黑色,鳃孔上角后方有一黑色斑块。体侧从背鳍下方直达尾柄中部有一明显的黑色纵带纹。生殖季节雄鱼体色艳丽,背、腹和臀鳍呈粉红色,外缘为白色。
喜集群,生活于静水或缓流水域,以浮游动物为食。生殖期间,雌鱼具淡灰色产卵管。体色鲜艳,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河北、山东等地。
13革条副鱊 鲤科
中文名:革条副鱊
学名:Paracheilognathus himantegus
俗名:台湾石鮒、牛屎鯽、副彩鱊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鮍亚科(鱊亚科)、副鱊属、革条副鱊
身体侧扁,呈长圆形。头短且小,吻钝圆而短。口角有1对,侧线完全。雄鱼的体色较亮丽,体侧鳞片之后缘都有黑边,体侧中央有一条黑色纵带,背鰭末缘红色,臀鰭末缘则维黑色和红色带并排,甚为鲜明;雌鱼除尾部具黑色带外,全身均为浅黄褐色。一般体长约8厘米。
以藻类和水生昆虫为食。常可见其与高体鳑鮍混杂成群觅食於沟渠间。在繁殖季节可看到雌鱼细长的产卵管,雌鱼将卵产在蚌的鳃瓣上,使鱼卵可以受到蚌壳的保护,又可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
14广西副鱊 鲤科
中文名:广西副鱊
学名:Paracheilognathus meridianus
俗名:绿鳑鲏、广西鱊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鮍亚科(鱊亚科)、副鱊属、广西副鱊
小型鱼类,一般体长5~10厘米。体略长,侧扁,呈纺锤形。头短小·吻短,稍尖。口亚下位。口角具须1对。侧线完全·背、臀鳍无硬刺;背鳍基长,起点略后于腹鳍起点;臀鳍分枝鳍条8~9,其起点与背鳍基中部相对,胸鳍末端后伸距腹鳍起点1—2枚鳞片。侧线完全,下弯不明显,与腹鳍起点相距4枚鳞片;侧线鳞36—39枚。生殖期雄性体色鲜艳,在灯光下呈现出绿色荧光,雌体具产卵管。
喜居于底质多砾石、水质清澄的江河缓流处。我国特有种。分布于广西各主要水系。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之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奇妙的动物##水产品##鱼##品种#
长江鲟天然水域自然产卵,万里长征的之一步?在四川宜宾的养殖场内,周亮抱着长江鲟。受访者供图
今年3月底,长江鲟23年后首次实现野外自然繁殖的消息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简称长江所)牵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等机构参与的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在四川宜宾展开,试验中,人工培育的长江鲟在自然江水中产卵受精,并长成幼苗。
研究表明,2000年以后,长江鲟野外繁殖停止;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长江鲟野外灭绝。
4月16日,“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成果鉴定会”在四川宜宾市江安县举行。据报道,与会专家认为:此次试验的成功,证明了人工培育的长江鲟亲本具备自然繁殖的能力。
但争议的声音也随之传来,有专家质疑这次试验掺杂了过多的人工干预,难以被称为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此次试验以及长期进行长江鲟保护及研究的专家学者,热心保护的民间力量,力图还原近年来人们为恢复长江鲟野外种群做出的努力。
未进行任何激素 *** 条件下产卵
3月19日,长江宜宾江安段,竹岛内侧夹江水域,20尾长1.2米至1.4米的长江鲟亲鱼(指发育到性成熟阶段,有繁殖能力的雄鱼或雌鱼)被放入空间大小45立方米的预制网笼产卵巢内。
江安长江协助巡护队队长周涛和他的队员们负责将产卵巢放置在2米深的江底,在产卵巢东侧底部,顺着水流的方向,安置了四个口径1米呈圆锥形的采卵网,采卵网口子大开,受精卵会顺着水流流入采卵网内。在人工产卵巢底部,铺设了鹅卵石,用于营造适宜长江鲟受精卵孵化的环境。一同放置在水下的还有四台可以调节水流的潜水泵,参与试验的四川省农科院水产所副所长周波解释,水流加快,有助于 *** 亲鱼产卵排精。
这个45立方米的人工产卵巢以铝合金材料焊接而成,长宽高5X3X3M,底部被固定于河床底部,涨潮时,江水淹过,退潮时,一部分结构露出水面。
之所以要使用45立方米的人工产卵巢,周波说,一方面是因为长江中水体过大,不便监测,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有限的空间中,使长江鲟达到一定的种群密度,雌鱼与雄鱼能够得到充分的接触。
3月19日,周涛的同事们在江上安装人工产卵巢。受访者供图
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现同时为四川省水产研究所基地)为实验提供了亲鱼,周亮告诉新京报记者,试验之前,杜浩、周波和同事们用B超机圈定了一百来条亲鱼,“B超机能确定鱼是不是有卵,是雌的还是雄的,但成熟度是看不出来的”,周亮带着几个同事下池子挑选亲鱼,“我们用手来感受它腹部,要柔软而有弹性,还有通过泄殖孔的颜色来判断鱼是否成熟。”
长江所助理研究员 *** 程告诉新京报记者,这次试验中的长江鲟,是在未进行任何激素 *** 的条件下产卵的。
在正式试验之前,长江所研究员杜浩曾带队对长江鲟进行过仿生态繁殖,据新华社报道,在人工模拟的产卵场,参与实验的4尾雌鲟和6尾雄鲟自由感受多样性的水流环境、类似自然的河床质环境10余天,最终顺利产出受精卵,并获得健康成活幼苗。
周波也曾参与过仿生态繁殖实验,他介绍,在占地面积6平米大小的人工水池中,引入附近水库中的水,用水流对鱼进行 *** ,模拟自然江水流动,模拟自然河床底质,最终的成果是,雌鱼排卵,雄鱼排精,并收获受精卵。
人工控制下的自然繁殖
3月21日,长江鲟开始产卵,周波记得,他看到了长江鲟亲鱼雌雄伴游的场景,之后,雌鱼排卵,雄鱼排精,在水中形成受精卵。
周涛与队员们每天一早用捞卵网将黑色的受精卵捞起,四川省农科院水产所的杨飞和同事们挑选出健康的受精卵,为下一步实验做准备。
受精卵在长江的自然水体中孵化成鱼苗后,工作人员再将鱼苗转移至岸边的水箱中。
据人民网报道,首批长江鲟幼苗活性良好,体长已从原来的三四毫米成长到四五十毫米,通体呈黑色。试验投放的20尾长江鲟亲鱼中雌鱼8尾、雄鱼7尾完成了繁殖活动,繁殖率为75%,产卵量超50万粒,受精率为54%。
在4月16日农业农村部组织的“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成果鉴定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表示,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成功,是人工控制下的自然繁殖,是推动长江鲟恢复野外种群的一次进步。
这次试验从放长江鲟下水到被农业农村部验收,只花了不到一个月,但对周涛来说,前期工作的准备则在2020年前后开始,他和团队在长江上游为试验选址,几个人坐船跑了七八百公里,在一些被列入备选的江段,除了测量水流水温之外,他穿着潜水衣下水,观察水底的结构。要找的地方是水底鹅卵石和河 *** 较丰富的水域,水流较缓,水质清洁,关键是,也要便于管理和观察,最终,试验地点定在了四川宜宾江安夹江江段,此地符合实验的所有需求。
2021年,周涛在长江流域为试验寻找场地。受访者供图
杜浩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他们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在不同的地块铺上沙,铺上石头,有的地方什么也不放。结果发现,长江鲟喜欢往沙里钻。“这就是它们的生活习性,沙滩上的水蚯蚓、钩虾等水生昆虫给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它们一方面是为了觅食,一方面是为了栖息。”
长江宜宾江安段属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等珍稀鱼类的传统栖息地和产卵场。
在接受宜宾当地媒体采访时,杜浩认为,这次实验的成功打消了大家对长江鲟不具备野外繁殖能力的顾虑,证明了只要给长江鲟创造好的水流、产卵环境,它是可以在江里实现自然繁殖的。
争议
该试验被多家媒体报道为“长江鲟23年后实现野外自然繁殖”,但野外自然繁殖的说法也引来了不少争议。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鲟鱼专家组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认为,长江鲟实现了野外自然产卵的说法不够准确,“仍然是人工干预下的产卵。”危起伟说,这项实验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在欧美和中国,中小个体的鲟鱼都有比较多的先例。“我们都盼望着长江鲟能够早日实现野外自然产卵,但就目前来看,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危起伟提到了自然繁殖的概念,“自然繁殖是指自然种群中的鱼在自然条件下自主性地选择栖息地和交配对象,并且成功交配、受精、产卵、孵化。而此次试验虽然是在天然水体下进行,但这些长江鲟并非自然种群中的鱼,而是人工养殖的个体,并且,实验进行了大量的人工干预,无法认为这是长江鲟的野外自然产卵。”
危起伟说,自然繁殖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长江流域里有足够多成熟的长江鲟;二是在合适的时间,例如春天3-5月份,是长江鲟的繁殖季,有合适的水温和底栖条件,能够让它们实现交配和孵化。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曾在2014年至2017年之间担任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他认为,本次在宜宾的试验证明,长江鲟可以在长江水体中产卵,“说明这个环境是没有问题的,这个试验的成功,让我们之后进行长江鲟保护更有信心了。”
原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亦认可本次试验在长江鲟保护中的进步,但也坦言,这只是长江鲟恢复野外种群的一小步,常剑波认为,由于之前对长江鲟保护不够重视,“一些对长江鲟的基础研究工作甚至都并不到位,它们现在是否还有洄游习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江鲟不再野外自然繁殖,这些东西我们提出了很多设想,但现在还是没有一个清楚研究的。”
3月19日,周涛、周亮和周波(从左至右)为试验选鱼。受访者供图
人工繁殖与增殖放流
长江鲟曾是长江重要经济鱼类,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宜宾江段长江鲟的春季捕捞量就达到5吨。1984—1996年,在长江上游泸州及宜宾段共调查到长江鲟151尾,到2000年只有零星误捕。2000年以后未见野生仔鱼。
据新华社报道,长江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多年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岸坡硬化、挖砂采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种群规模急剧缩小,2000年左右野外自然繁殖停止。
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长江鲟列为极危级保护物种。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长江鲟野外灭绝。
长江鲟的保护可以追溯到1983年,当年,国家明令禁止长江鲟鱼类(包括长江鲟)的商业性捕捞利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第二十七条写明,国家规定禁止捕捞的珍贵水生动物应当予以保护。1989年,长江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建立长江上游合江至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鲟也是主要的保护对象之一。2018年5月,农业农村部印发《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
1976年,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率先开展了长江鲟的人工繁殖,当年成功催产了江中捕捞的成熟长江鲟,获得1300余尾鱼苗。随后,开展了长江鲟池塘驯化繁殖研究,于1976年-1980年完成了从受精卵到成鱼再产卵的全人工繁殖驯化过程。
但因为一些历史原因,重庆及四川当地的一些研究所没能再继续对长江鲟进行人工养殖。
1993年,四川宜宾的周世武牵头成立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周世武的儿子周亮说,1997年前后,该研究所收集到近百尾野生长江鲟幼鱼,至今仍有18尾长江鲟原种存活,占全国长江鲟原种数量的90%以上。
周世武、周亮父子在1998年首次成功实现长江鲟的内塘人工繁殖,2004年,其繁殖数量达到万尾以上。
2023年春,长江鲟人工繁育出苗,周亮检查育苗活力。受访者供图
多位受访的专家表示,目前,长江鲟的人工繁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周波说,仅四川农科院水产所,就具备每年产100万尾以上长江鲟苗种的能力。
早些年,紧随人工繁殖之后的工作是增殖放流,常剑波告诉记者,人工繁殖解决了长江鲟物种保存的问题,增殖放流的目的,是为了恢复长江鲟的野生种群。
2007年,宜宾市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首次对长江鲟进行放流。此后近二十年,增殖放流工作在多个机构多有展开。
周波说,2017年之前,被放流的长江鲟大多是尚未进入“成年期”的“孩子”,2017年之后,亲鱼放流才开始多了起来,“这几年各单位放的亲鱼加在一起,差不多有600尾。”
据2023年《水产科学》上的论文《长江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据统计,自2017年起,各科研机构开始重视亲鱼和后备亲鱼的放流,在2017—2022年宜宾珍稀水生动物保护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与四川省水产研究所放流亲鱼分别为94、70 和10尾,向家坝增殖放流站、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四川省水产研究所人工放流后备亲鱼分别为115、463和20尾。2019—2020年“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项目组在长江上游开展了2次长江鲟自然繁殖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增殖放流的长江鲟个体在放流后主要集中于宜宾三江口以上江段,部分放流个体已观测到摄食,能较好地适应放流后的水域环境。
但也有专家提到,一部分放流的长江鲟因为个体太小,容易被其他鱼类吞食,还有一些无法适应野外生存环境,再加上2020年之前长江尚未全面禁捕,长江鲟易遭到渔民误捕。
周波回忆,他们曾在2022年监测到一条2019年放流的长江鲟,放流时的体重是26公斤,但再见到它,体重只有13公斤。
为何23年未发现长江鲟野外自然产卵
《长江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中提到,在全流域65个固定站位的监测中,2017—2020年共记录到长江鲟350尾,所有记录个体均为增殖放流个体。
危起伟曾用各种办法试图监测长江鲟野外繁殖的踪迹,但始终没有发现野生长江鲟的踪迹,“我们放流的长江鲟都在5厘米以上,如果出现一条5厘米以下的小鱼,我们就肯定知道,这是放流的鱼产卵孵化了。但遗憾的是没有。”
这也意味着,所有放流的长江鲟并未实现野外自然繁殖。
“它能通过人工进行繁殖,仿生态繁殖也成功了,它们是有产卵天性的,但为什么放了那么多鱼却监测不到有进行产卵呢?”周波告诉记者,这也是困扰科研人员多年的难题。
长江鲟究竟为何23年未发现野外自然产卵,危起伟认为,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因为原来的产卵地已经不适合产卵,或是这些养殖的鱼还未能适应天然水体环境,另外,目前放流的数量可能也还不够。
“现在长江的水体环境与上世纪70年代比起来可以说有天壤之别,目前的长江环境是否适合长江鲟繁殖,这些基础的工作我们还没有做到位”。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衣艳荣在今年2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坦言,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还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是长江水系连通性较低。长江流域闸坝数量众多,阻隔了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这“三场一通道”完整性,对水生生物的繁衍、生存有不利影响。
周亮曾算过一笔账,“放流下去的鱼,存活率算50%,亲鱼产卵后,又有9成的鱼是坏卵,或者被其他鱼吃掉,剩下的一成,还要算受精率,我们这回的试验大约是50%,在野外,数值肯定到不了这么大,之后,还要再算50%的孵化率,即使孵化成功,又有9成的鱼苗被吃掉,这么算下来,长江鲟产卵后再长出新苗的概率甚至不足千分之一。”
时隔23年后,长江鲟在长江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产卵。一颗颗绿豆大小的鱼卵在江水中漂流。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万里长征的之一步
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中科院印发《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实施期限2021年到2025年,方案提出要加强资源监测能力建设,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和栖息地保护修复工程,推动长江江豚、中华鲟、长江鲟等珍稀物种拯救行动有关保护工程项目落实落地。
今年2月28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表示,珍稀物种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自然种群规模、基数过小,珍稀物种栖息生境质量也不高。
在发布会上,马毅指出,实施长江鲟自然种群重建计划,加大增殖放流和监测力度,恢复长江鲟自然繁殖。推进构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方专业科研力量协同配合、重大科研专项平台支撑的保护研究格局,加大对长江珍稀物种保护研究机构和团队的扶持力度,扩大保护研究队伍,全面系统提升长江珍稀物种的保护研究水平。
李彦亮告诉记者,他在担任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时曾推动过《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5年)》的发布,长江鲟的拯救行动计划紧随其后提出,但对于计划的被执行程度,李彦亮并不乐观,“我们的行动计划写得很漂亮,政策是好的,因为始终缺乏资金,在落地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周波坦言,因为缺少经费,一些设想的研究和实验只能一拖再拖。
周波回忆,水产研究所曾在四川省青衣江干流城东电站-千佛岩电站之间约12公里的河段,开展野外放归实验,当时共放流了亲本20组,且全部安装声呐装置和建立遗传档案。
“比较遗憾的是,当时遇到了洪水,鱼都被冲走了。由于声呐装置的监测范围在一公里内,这次实验以失败告终。”
安装声呐装置是目前研究长江鲟活动范围的更佳方式,但成本不菲,周波说,在一条鱼里植入设备需要大约四五千块钱,其电池续航能力也只有两年。
危起伟说,从物种保存来说,长江鲟已经脱离了危险,长江十年禁渔是个很好的窗口期,希望能够建立起长江鲟的自然种群,让它们自然繁殖。
周波认为,长江鲟在长江水中实现产卵孵化,是万里长征的之一步,“这些孵化出的小鱼能在野生条件下存活吗?明年繁殖季,我们的鱼还能孵化吗?能不能在把长江鲟放流之前,先对它们进行一些野化训练呢?”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表示,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务实措施,实施中华鲟的“陆-海-陆”仿生活史接力保种,开展产卵场江段自然繁殖实验,防止野外种群灭绝。实施长江鲟自然种群重建计划,加大增殖放流和监测力度,恢复长江鲟自然繁殖。发布川陕哲罗鲑保护行动计划,实施历史栖息地种群重建行动。
新京报记者 李冰洁
编辑 胡杰 校对 李立军
春三月是鱼类繁殖季节 鲤鱼鲫鱼怀有满腹鱼籽 少买点吧“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这是一句流传很久的古老劝善谚语。春季是万物复苏季节,也是繁殖的季节,我们春季在菜市场经常看到大腹便便的鲫鱼和鲤鱼,这些被捕捞起来的鱼类还没尽到做母亲的职责就被渔民给捕捞取来了。图为菜市场出售的鲜活鲫鱼,个头不小,10块钱一斤。
在野生捕捞的淡水鱼中,大多数都是母鱼,很多鱼腹中都有鱼籽,特别是鲫鱼和鲤鱼。一条鱼腹中的鱼籽很难知道具体数字,几千上万是有了,如果这些鱼籽有十分之一哪怕是百分之一的成活,捕捞一条成年鲫鱼,也有几十上百条幼小的生命没机会出生了。
这是菜市场商家将鲫鱼养在水箱中供顾客挑选,在春季鲫鱼半斤以上的价格在10块钱左右,一条鱼也就是不到10块钱,在鲜活海鲜还很少的时候,还是有不少市民购买这价廉物美的淡水河鲜。(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头条号“鱼眼看人间”)
这是小编在菜市场露天摊位上发现的一条鲤鱼,还是鲜活的,因满腹鱼籽还未被顾客买走。现在鲜活的鲤鱼价格是8块钱一斤,这一条鲤鱼最起码4斤左右,需要30多块钱,也有可能太大普通人家一次吃不完而没被人买。
与上图同病相伶的还有另外一条鲤鱼,也是满腹的鱼籽,摊贩从养在车上的水桶中捞出来摆放在地上供顾客挑选。这些鲤鱼都是水库野生捕捞的,不知道水库的主人为什么在这个季节还会打捞这些带籽的鲫鱼和鲤鱼。
在摊位鱼的旁边,就有一个塑料袋子装有不少鱼籽,这些鱼籽是摊贩为顾客清理购买的淡水鱼时扒出来的,顾客没要,摊贩就放在一个塑料袋中集中存放,顾客有需要的也可以单独购买,具体价格小编没忍心再问了。
这是黑鱼,15块钱一斤,价格是鲤鱼的近2倍,也都是鲜活的。黑鱼也是一种非常疼爱小鱼仔的鱼,在小鱼仔还小时,鱼妈妈会一直围绕在小鱼的身边,直到小鱼渐渐长大。有经验的渔民只要发现有小鱼仔聚集在一起,就知道附近一定有大鱼。
黑鱼也还有这种金黄色的,价格也是15块钱一斤。黑鱼鱼皮较厚,皮下有丰富的脂肪,单独红烧有油腻感,适合与茄子等耗油蔬菜一起炖煮,两全其美。
这是一种叫嘎牙子的鱼,也叫黄辣丁,味道鲜美,是淡水鱼中价格较高的鱼,市场价格23块钱一斤。嘎牙子背部和两侧鱼鳍各有一根锋利的鱼刺,扎到人时有酸性物质进入人体,非常疼痛,但有一种非常好的解决 *** ,那就是撒点尿冲洗一下被扎部位,用尿中的碱性中和一下,疼痛即可减轻。不知有木有小伙伴知道这个偏方呢?
工蜂产卵,0.282立方厘米中的生死较量,诠释什么是物竞天择俗话说“猫有猫道,狗有狗道,牛鬼蛇神,各有各道”,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奇特之处,比如令人毛骨悚然的毛毛虫,经过吐丝作茧,把自己包裹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宛如一场闭关修炼,当它们再次离开那个小小的空间的时候,又犹如凤凰涅槃,最后蜕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叶甲虫不用圆规,也没有学过几何却可以在树叶上咬出面积更大的圆洞。
其实要说什么,可能我们最熟悉的昆虫中,给人类留下秘密最多的要数蜜蜂,蜜蜂不但是给人类留下太多的秘密昆虫,还是无脊椎动物中社会化群居程度更高的昆虫,可以说蜜蜂的整个生活过程都充满着神秘,比如椭圆形的蜂巢、正六边形的巢房,四处展现高深莫测的几何知识,整个生活中也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谜。
今天蜂部落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问题同样来自于蜜蜂,而且是发生在蜂群中一个巢房中的事情,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发生在0.028平方厘米(西方蜜蜂工蜂巢房的大小,中蜂的大约为西方蜜蜂的80%)的空间里面,而且是一个生死较量,也真正的把物竞天择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工蜂产卵。
什么是工蜂产卵?
既然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与工蜂产卵有关的,在这里蜂部落小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工蜂产卵。
在人类的生活中,一般把人分为男性和女性,很多动物我们也分为雌性和雄性,最多就是通俗一点雌性和雄蜂说成公母。蜜蜂的分类不同,对于雄性来说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一个蜂群中只有一种雄性,所以对于雄性来说,我们可以说是雄蜂或者公蜂,但是对于雌性来说则分为两种雌性,一种是生殖器发育完善的正常雌性,我们把这种雌性叫做蜂王,另外一种雌性是生殖器发育不完善的雌性,我们把这种雌性叫做工蜂,简而言之,蜂王就是一个蜂群中主要的产卵着,可以更标准的说成是蜂后或者母蜂,而工蜂则是蜂群中专门工作的蜜蜂。
很显然,蜂王作为蜂群中正常的雌性,她会像很多昆虫一样进行交配,繁衍,而工蜂是一个蜂群中不正常的雌性,所以并不会进行交配,但是蜜蜂比较特别,蜜蜂是我们熟悉的昆虫中会进行孤雌生殖的昆虫之一,而且还可以进行有性生殖,比如蜂王在交配的情况下,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主要就是通过临时受精的方式来实现。
蜂王的临时受精,主要是通过存储雄蜂的 *** 来实现的,而工蜂是没有经过受精的雌性蜜蜂,所以并没有临时受精的能力,但是工蜂也是雌性蜜蜂,同样具备正常产卵的能力。
虽然说工蜂具备正常产卵的能力,但是由于正常的蜂群中工蜂的卵巢发育受到蜂王物质和幼虫物质的抑制,正常情况下工蜂并不会产卵,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工蜂是会产卵的。
一般来说,如果蜂群中失去蜂王,蜂群中又没有幼虫和蜂卵的情况下,则工蜂不受蜂王物质和幼虫物质的影响,而且工蜂体内的蜂王浆会大量剩余无法消耗,导致工蜂卵巢发育,出现产卵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工蜂产卵现象。
为什么工蜂产卵会一房多卵?
东倒西歪、一房多卵是工蜂产卵的典型特征,这里面充满了神秘,但是又体现了残酷的斗争,直到今天工蜂产卵的时候为什么是一房多卵也还是个秘密,在曾志将主编的《蜜蜂生物学》中提到了关于工蜂产卵的时候为什么会东倒西歪的原因。
主要是工蜂产卵的时候,由于巢房的大小是供蜂王产卵的,工蜂虽然产卵了,但是身体除了尾部长了一点之外,其他的并没有变化,导致工蜂不能像蜂王那样正常的把蜂卵产在巢房底部,而是把身体靠在巢房壁上,导致很多蜂卵都产在了巢房壁上,出现东倒西歪现象,至于一房多卵的问题,目前似乎还没有确切的说明。
虽然说关于工蜂产卵为什么会出现一房多卵和东倒西歪目前并没有比较清晰的解释,如果我们联系蜜蜂的行为和国外的研究,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工蜂产卵实际上是一个残酷而血腥的竞争,这里面之一个是事实,第二个是猜测。
之一:巢房中的竞争
很多朋友只关注到工蜂产卵的时候巢房中是一房多卵,东倒西歪的现象,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工蜂产卵虽然不是一种正常的卵,但是却是一种可以正常孵化的卵。
工蜂产卵的时候,并不分工蜂巢房还是雄蜂巢房,每个巢房里面都是一房多卵,虽然说工蜂产卵孵化的雄蜂比较小,但是具体是因为营养问题还是巢房问题影响的还是本来工蜂产下的蜂卵孵化的雄蜂就比较小,这个问题并没有相关的研究,但是就算工蜂产下的蜂卵再小,见过的朋友都知道,不管是蜂群中的工蜂巢房还是雄蜂巢房,一个巢房中都无法供两只雄蜂成长羽化,这里有一个比较血腥的竞争。
工蜂产卵的时候会出现一房多卵现象,根据蜂部落的观察,一个巢房出现七八粒蜂卵也正常,多的可以说看起来一个巢房里面像一个装满鼻毛的鼻孔,所以说一个只能容纳一只幼虫发育的巢房,里面容纳了大量的蜂卵,最后留下的一只幼虫,必须是一个巢房中生命能力最强的。
从工蜂产卵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巢房里面的小雄蜂,只要出房了,他们在幼虫时期就已经干掉了一个巢房中的所有“老表”(工蜂与是受精卵发育而成,雄蜂是未受精卵发育而成,关系是同母关系,雄蜂没有父亲,一房多乱的雄蜂,并非来自同一只工蜂。)
第二:产卵工蜂间的竞争
首先申明一点,这个不是结论,仅仅是根据实际的蜜蜂养殖发现和一些理论结合的猜测,发出这个猜测的理由有下面四个。
①严重工产的蜂群中出现过正常王台,目前有两种猜测,一种是工蜂产下的蜂卵中有非常少量的受精卵,二是工蜂从其他蜂群中偷了蜂卵培育王台;
②工蜂产卵确实有一定概率出现受精卵。根据美国养蜂专家郎斯特罗什在其著作中的一些介绍,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工蜂产卵有1%的概率会出现受精卵,海角蜂的工蜂产卵有大量受精卵。
③蜜蜂产卵的繁殖中的特殊现象,在关于蜜蜂的研究中,其实二倍体的雄蜂、雌雄嵌合体的蜜蜂、外形像蜂王但是拥有工蜂特征的蜜蜂,外形像工蜂却有蜂王功能的雄蜂等等这些情况都是被证实的,我们不能否认工蜂绝对不会产下受精卵这种说法。
④蜜蜂之间也讲究关系,比如培育蜂王的时候,往往被选作新王的蜂卵,占据蜂群中同胞“兄妹”最多的一个亚家族。
假设我们上面产卵工蜂间的竞争成立,也就是说,工蜂产卵有可能会产下正常的受精卵,那么一房多卵或许是产卵工蜂之间的一种竞争方式,只要产卵的工蜂就拼命产卵,然后看谁先产出了受精卵,因为工蜂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产下受精卵,毕竟概率太低,所以产卵的工蜂只有大量的产卵才能提升蜂群中出现受精卵的概率,这是一个竞争的结果,而这个结果符合蜜蜂的生活方式,牺牲一切来让蜂群延续下去。
很显然,工蜂产下的卵越多,蜂群延续下去的可能越大,按照这种推测,工蜂产卵一房多卵,实际上是产卵工蜂竞争的结果,而且不是为产卵的工蜂竞争,而是为自己的女儿竞争,看起来有点像一场宫廷大戏哈,至少蜜蜂是母系氏族社会而已。
好了,以上就是蜂部落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工蜂产卵时蜂巢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老规矩,喜欢的朋友点个赞,没有关注的朋友关注一下。另外根据蜂部落小编的观察,在蜂部落小编的点赞粉丝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校生物学教授或者从事与生物学相关的大咖、专家,在这里感谢各位前辈的支持,还望各位前辈多多指点,如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