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青阳腔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池州青阳腔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青阳腔唱腔特色
1、青阳腔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观众,其唱腔风格鲜明,充满了乡土气息。它以其原始而刚健的特质,无需管弦乐的陪衬,仅依靠锣鼓的伴奏,营造出一唱众和的热闹氛围。青阳腔的演唱方式多样,杂白混唱与腔滚结合(滚调)并存,使得曲调既清秀又婉转,语言通俗易懂,深受百姓喜爱。
2、在艺术形式上,青阳腔源自南戏高腔体系,继承了古南戏的脚色传统,包括生、旦、净、末、丑、外、贴等7个角色,后来又增添了小、夫两个角色,扩展了表演的丰富 *** 。其表演风格注重"文戏武唱",充满了娱乐 *** 和趣味 *** ,常常穿 *** 各种技艺表演,如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和跳火圈,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3、在声腔方面,青阳腔遵循南曲五声 *** ,其显著特征在于:完全依赖锣鼓伴奏,而非管弦乐器;在演唱中,独唱与帮腔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一唱众和"效果;滚调则是其歌唱技巧的亮点,通过这种结合,青阳腔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音乐魅力。
4、青阳腔在舞台表现上,尤其是纸质 *** 的运用,为舞美增色不少,增添了深厚的艺术底蕴和地方特色,使其在众多戏曲流派中独树一帜。
5、青阳腔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宋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 *** 戏剧"目连"(俗'还愿戏')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
二、青阳腔的剧种起源
1、青阳腔形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这一新起的声腔突破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发展了“滚调”,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将中国戏曲声腔的演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青阳腔包罗甚广,就其某些组成部分而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以前,甚至更远一些。宋代,东南沿海出现南戏,入明以后进入安徽南部。其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都先后在池州一带流行过。然南戏四大声腔中,海盐腔、昆山腔趋于精致高雅,得到士大夫的赏识,余姚腔、弋阳腔较为通俗粗犷,为劳动群众所喜爱。青阳腔吸收其精髓,采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为之和“错用乡语,融合土调”的做法,将多种民间艺术(如九华民歌、包括道士做道场、和尚放“焰口”的音乐舞蹈等)熔为一炉,演出剧目以改编南戏老本和文人传奇为主,“改调歌之”,唱时声调高昂,一唱众和,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尤为平民百姓所喜。不仅在皖南广为传唱,“俳优四出”,还随着商路、兵路等等而传遍天下,为众多当地剧种结合青阳腔、借鉴,产生积极影响。
2、佛俗说唱是青阳腔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青阳区位优越,山水灵秀,不仅兵家之争,也是道家、 *** 建立道场、传经弘法的好处所。 *** 的兴盛,是青阳腔在青阳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特别是 *** 祭祀、九华山 *** 活动,目连戏的上演,助兴了青阳腔的发展与传播。据专家考证:南陵、青阳目连戏的唱腔即是古老的青阳腔。“以古老的青阳腔为主要唱腔的目连戏,反映了皖南农村民间风俗、生活习惯、 *** *** 和口传文学。”由于目连戏中充斥着 *** 神形象和 *** 内容,因此它的演出场合也渐由单纯的祭祀 *** 神扩展到民间祈福禳灾,驱疫避邪等各个方面。戏剧是佛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青阳腔所产生的嘉庆、万历年间,恰是九华山佛事最为繁盛、兴旺之时, *** 文化、 *** 文化直接支配作用于戏曲艺术。青阳腔正是由南戏声腔在池州一带融会佛俗说唱、歌曲等多种民间艺术,经过冶炼而成。
3、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持续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时调青阳》、《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青阳腔由皖南发展到省城安庆,赣、鄂、川、湘等地。明代万历年间,青阳腔红遍全国,影响了目连戏、徽剧、黄梅戏、川剧、赣剧、京剧等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并与中国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产生和发展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
4、明末清初,青阳腔影响了全国各地许多高腔的唱法。岳西高腔、江西湖口高腔,均为青阳腔的遗脉。目连戏的唱腔,即是古老的青阳腔,同时,目连戏的上演也助兴了青阳腔的发展和传播。
5、青阳腔滋养了黄梅戏,又哺育了徽剧。黄梅戏是青阳腔融合湖北黄梅采茶调、徽调发展而形成的戏曲艺术。明代嘉靖年间,池州、徽州青阳腔兴起,它吸收了徽调、目连戏、昆山腔等曲调的精华,便形成徽剧。又因青阳腔曲调清秀高雅,池州、徽州盛兴,故又有徽池雅调之称,从而青阳腔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因此,青阳腔是徽剧的前身,徽剧又是京剧的前身,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故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青阳腔又被誉称戏曲的活化石,它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战争、瘟疫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原因,青阳腔日渐式微,基本上已从舞台上消失,濒于灭绝,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
三、青阳的发展
1、青阳腔哺育了第二代走向全国的徽调,也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清乾隆年间,史称“花部”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纷纷兴起,青阳腔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在各流行地区入乡随俗,生根开花,结合当地的民歌俗曲,繁衍成当地的戏曲剧种;自咸丰三年(1853)始,由于青阳县为太平天国战争的主 *** 之一,青阳腔艺人纷纷弃家外流谋生,黄梅戏等剧种的引进,汉族民间歌谣的兴起等多种原因,青阳腔剧种在发祥地青阳县日渐式微,而在江西湖口县却一直兴盛到前些年。
2、经专家研究得出结论:青阳腔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发源于安徽青阳县,与当今由 *** 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 作”称号的昆曲并列为明代“时尚雅调”,赣剧、清戏、徽剧、黄梅戏与青阳腔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徽剧由青阳腔演变而来,是青阳腔的一个支流,四大徽班晋京产生了京剧。青阳腔,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青阳腔在明代万历年间由皖南经水路流传到江西鄱阳湖一带。1956年,戏剧史专家黄芝冈和武建伦意外地在湖口发现明代青阳腔遗响——湖口高腔。这里“乡乡村村都有青阳腔业余班社,其势炽热,如火如荼”。至1987年,该县青阳腔业余剧团发展到37个,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2000年, *** 授予湖口“中 *** 间艺术(戏曲)之乡”称号。由于青阳腔只限于“口传心授”,加上艺人老化断层,各种手抄剧本资料逐渐散失、损毁,青阳腔孤脉濒临绝响。
4、在县委县 *** 的关心指导下,青阳县一直努力青阳腔的抢救工作,并多次派员前往江西湖口县进行考察,先后恢复上演《送饭·斩娥》、《夜等·追舟》、《百花赠剑》、《思凡下山》等多出青阳腔传统折子戏。在青阳县成功召开“全国青阳腔学术研讨会”,结集出版《古腔新论》 *** 集和《青阳腔剧目汇编》。2004年2月,拟定《关于抢救珍稀古老戏曲剧“青阳腔”的议案》在池州市之一届之一次 *** 上提出,得到市 *** *** 和市领导支持,列为池州市重点议案进行办理。6月, *** 《华夏文明》栏目组来我县拍摄“青阳腔”并在 *** 7台播放。近年来,县文化局组织人员深入乡村调研青阳腔在我县的历史和现状,并指导杜村乡长垅村青阳腔业余剧团开展活动。得知青阳腔在我县并未“绝响”,民间还有多处遗响,群情振奋,于2005年初步建立“青阳腔艺术陈列室”,并向 *** 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经评审批准公示。
5、目前,我县青阳腔研究、挖掘、整理工作仍在积极开展。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