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运河之乡金乡,以及大蒜之乡金乡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金乡县县域简介
金乡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于济宁市,总面积886平方千米,人口约为62万(2010年数据),县治设在金乡镇,邮政编码为272200,行政区划代码为370828,区号为0537。境内交通便利,有京沪、京九、陇海、石新铁路和京杭运河穿越,附近还有济宁曲阜机场,距离省会济南约185公里。
气候上,金乡县属于暖温带季风型 *** *** 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旱多发,夏季湿润炎热,7、8月暴雨频繁。秋季秋高气爽,适合农作物收割和种植,冬季则寒冷干燥,以蒙古高压为主。年平均气温13.8度,降水量694.5毫米,风速平均3.1米/秒。
地形地貌复杂,地势东高西低,主要分为低山丘陵、山前平原和湖滨洼地,形成了“一半山水一半园”的特色。土壤类型多样,包括褐土、棕壤土、砂姜黑土和潮土。金乡县的河流多源于东部山区,如东渔河、薛城大沙河等,总计17条,总长175公里,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如煤、铁、铝、大理石等3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约2.6亿吨,石灰石9亿吨,磷3.2亿吨。
农业方面,金乡县盛产大蒜、花生等土特产,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综合来看,金乡县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潜力。
金乡县位于山东省南缘,邻接江苏省。总面积8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7万亩。总人口62万人(2010年)。金乡县录属孔孟之乡济宁市,地处风光秀丽的微山湖西畔,北依东岳泰山,南临重镇徐州,西连牡丹之乡,东傍孔孟故里。金乡县是驰名中外的大蒜之乡、圆葱之乡、金谷之乡、长寿之乡。金乡县辖9个镇、2个乡:金乡镇、胡集镇、霄云镇、羊山镇、鸡黍镇、王丕镇、马庙镇、司马镇、高河镇、化雨镇、兴隆乡、卜集乡。共8个居委会、653个村委会,1226个自然村。
二、金乡护城河的历史有谁能说下
1、金乡护城河为汤和在此建城置卫前挖掘。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故造城墙之前,就先挖护城河,以连接江南运河,再挖城内河,解决粮食的运输问题。从金乡大仓桥的碑文,可以看出大仓桥建于洪武十七年(1384)。可见那时已有城内河。而城墙则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比造大仓桥晚了3年。在城墙建造之前,粮草就可以直达城内。护城河上原来还有吊桥,平时可通行,战时可吊起断绝陆上往来。
2、原来在城内只有一条从南水门至西水门的主干河。依次是马槽河(在定远桥北);心衣河(在张家桥北);里河(在木桥北);仓河(在大仓桥北)。想当初,人们曾从中所庙前的里河乘小船,经过仓河,再经过魁星阁前的大河,穿过西水门到城外的护城河,再至江南运河。
3、金乡城内河,除主干外,还有一些分支。金乡的蓄水池有三个,一是局河(现为坎池),今尚存;还有两个是鹅池和蝗池,均已殁。上世纪80年代后,城内河道大多成为地下暗沟。但魁星阁至吴衙桥西的大河仍在,可通过魁星阁下的西水门与护城河相连。现在这条大河,四周有石栏杆,已与魁星阁共同组成金乡的一大休闲景点。
4、据 *** 夏克奄手抄本《金乡志》介绍:“护城河:东濠深三丈,左阔四丈,右阔六丈(左右以桥为界,下同);南濠深四丈,左阔八丈,右阔四丈;西濠深四丈,左阔八丈,右阔五丈;北濠深三丈,左阔十丈,右阔五丈。”护城河当时在军事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说是城墙外的“城墙”。濠底还有深至两丈多的沟渠,在大干旱时,亦无 *** 之忧。除了军事上的特殊意义,亦是江南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像金乡城外这样四四方方、宽阔完整的护城河,也许在全国已不多见了。
5、2002年底,在苍南县人民 *** 公布金乡镇为县历史文化保护区前后,金乡镇 *** 曾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对金乡环城公路外面的护城河进行历时两年的疏通整治,并花大力将《金乡志》的重要内容镌刻在沿河石栏杆中。
6、沿河石栏共有1000多块碑文。东门桥边之一块序文曰:
7、吾乡濒海,四围绿水青山,实乃 *** 。云闲天淡,城环九斗之玑;物阜民丰,地扼渔盐之利。至宋时已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明代汤和,奉旨筑城,抗击倭患,名垂青史。城防格局,依然如故。泉列七星,巷分八卦。狮球两屿,遥遥相对,望沧山之云烟,观东瀛之晓日。宽阔之护城河,波光粼粼,川流不息,像母亲般护佑故土,是沧桑岁月之见证。
8、鉴濠道淤泥厚积,不堪其污!本届镇委 *** ,倾其心力,断流疏浚,砌石固岸,改浊水为清流,置护栏以美化。刻《金乡志》于其上,让观者游目骋怀。
9、天地悠悠,沧海茫茫,史事如烟,贤德炳彰。愿与乡民,鉴史明志,缅怀先辈之丰功,勇拓未来之伟绩。是为序。
三、苍南金乡的历史
金乡远古时称瀛州。瀛洲系三国时代周瑜训练 *** 的“横屿船屯”范围之内,属“回浦地”。“小金乡”浮起于唐末。 *** 年后,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建置了金舟乡,隶属于平阳县。至于为什么叫金舟乡,有人说是金舟乡从海面浮起时,有沉船之骸附金银珠宝;有人认为是因为金舟乡南面有金字山和复船山,各取一字而得名。从涌泉寺的兴衰、黄泥岙的石马、石翁仲陪葬饰物及梅岭的摩崖石刻,可知唐末至宋期间已商贾云集,逐渐繁荣。
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在金舟乡置卫筑城,改称金乡卫。明代的金乡卫,统率平阳县所有的水陆关寨,南至蒲门、壮士千户所;北至沙园(现属瑞安)、宁村(现属于瓯海)、海安(现属乐清)千户所。
十一寨为:庙后寨、屿门寨、巴艚寨、大岙寨、炎亭寨、大镬寨、小镬寨、石塘寨、石坪寨、大渔寨、小渔寨。
十五堠为:半塘堠、尖山堠、白崎堠、马迹堠、凤凰堠、猴头堠、上洋堠、毕湾堠、东冈堠、岭门堠、东山堠、蒙湾堠、兰头堠、巴艚山堠、奠山堠。
堠下还有许多墩。如现存的 *** 墩山古烟墩,位于大渔镇小岙村墩山巅,海拔约 *** 米系明代抗倭的报警设施,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高约7米,极目海天,颇为壮观。现保存基本完整,是明代抗倭斗争的珍贵实物。1988年列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金乡卫城墙周长9里30步,计1420余丈,墙高1.9丈,趾厚2丈,堞1650口,窝铺43座。有城门四座,东,迎旭门;南,靖海门;西,来爽门;北,望京门。各设城楼。水门原有四座,现剩两座。城体结构用不规则条石垒迭,内夯黄土和砾石。因历史变故,今仅存部分城基、北、西城门和南、西水门及西水门之上的魁星阁。城墙外有完整的30至50米宽的护城河围绕。城内小河通过水门与护城河相通。护城河上有吊桥。
卫城内卫厅前面有广济大仓和小仓,计廒二十余间,收支卫所俸粮。卫厅在卫山(即狮山)上,设有了望台,既远眺海防,又近廒仓。仓前仓后还设土地庙,意为土地公公保佑仓储大事,平安无恙。(2)八卦乾坤布局
信国公汤和设计的卫城有两大特点:一是军卫化;二是按刘基建南京紫禁城设计的“八卦乾坤布局。”
八卦中有“一卦六爻”,从北而南东西方向平行排列。金乡现称的第八巷为六爻中之初爻,第三巷为六爻中之上爻。爻有连续或断开。连为阳爻,断为阴爻。巷的建筑有续有断,阴阳相间,与卦中之阴爻阳爻对应。六爻组成了六十四卦中的一卦。根据《易经》取象比类手法,可以了解到刘基设卫的宗旨。譬如,如是《晋》卦,讲的是战备战术的问题。但由于年代久湮,世事沧桑,现已无法辨认哪一巷是属于阴或阳,所以也无法断定六爻巷当初是属于哪一卦,但卫城是八卦乾坤布局则是肯定无疑的。
按六爻巷:金乡该只有六条巷,为何有八条呢?事实上是六爻巷加马巷、牛巷(另称墨林巷)。这两巷是建城以后的事,牛巷为戍卒进卫后,屠宰 *** 之处;马巷是将士砺兵秣马之场所,或为马厩之所在。牛巷与横街头平行,自鲤河街至天灯巷;马巷 *** 在文昌阁西首。至于现在民间称的南门之一、第二巷那是 *** 以后的事,以前并无此巷。四城门的命名也有文王后天八卦的痕迹:如震为东、为春,五行属木,日出东南隅,所以东城门为迎旭门。兑为西,为悦、为秋五行属金,所以西城门为来爽门。至于北望京门、南靖海门分明又渗入了后人的主观意识。
卫城除四门外,分别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设四水门,构成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卦八门九宫格局。如西南方为死门,即现在甘溪义 *** 地之方位,是古代沙场遗址。此处是置敌于死地的更佳位置。如 *** 从大渔、小渔方向来犯金乡,守城将士从南门出击,必将 *** 直逼到甘溪沙场。此处两面环山别无它路,必将敌置于死地;如 *** 往西逃窜,那就将其诱入腹地,成了瓮中之鳖。
卫城东北、西北,八卦中属生门与开门,正北为休门。因金乡北门外至巴艚、麦城,当时是一马平川,正是我军将士休养生息的好地方。现在是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江南百姓赖以生存的一片沃土,子孙代代生生息息繁衍于这片故土上。
以此看来,当时在金乡置卫,选择如此符合八门九宫格局的地理位置,不能不说是匠心独俱。
朱洪武建国后的定国方针是刘基的“高筑墙、广积粮、稳称霸”九字战略国策,也是朱元璋命令汤和“并海置卫”,在全国沿海置五十九卫的历史背景。南京紫禁城的布城格局与金乡的格局如出一辙,也就是刘基的八卦城格局。南京有“玄武门”、“玄武湖”,就是采用八卦中的“青龙、朱雀、 *** 、玄武”作为城门称谓的命名方式。
所以,金乡“掘田河”已巳年改建成池,金乡中学教师夏守安命名为“坎池”也是取八卦中“南离北坎”之义,又暗含消防之意,亦遵循了金乡是八卦城的宗旨。
与其说,金乡的布城格局是出乎阴阳风水的需要,还不如说是出于刘基的军事防卫之必要。六爻巷,严格地说,当时是六排军营,不为居民而设。阴阳爻,间隔断续,是军营的内部通道,便于相互接应,巷阔仅二、三米,两匹马不能并行而驰。这种布局最适合于巷战,可攻易守。一旦城门失守,还可利用自己熟悉地形与敌人展开搏斗,使敌人进入 *** 阵中。金乡卫的最中心为大仓桥和小仓桥。是部队屯积军粮之所在。三国曹 *** 皆将粮草屯积在重兵把守之中。大仓桥、小仓桥的屯粮方式正是借鉴于这种军事策略。出于刘基的用兵之道,建城前为了运输储粮的需要,早于1384年就把南运河从河头延伸到金乡的大仓桥,现在大仓桥的桥石(洪武十七年建)、西水门的魁星阁,以及其他遗迹都可作历史的见证。
鲤河的设计不是为了排污,而是出于运粮的需要。当时四城门的吊桥在军事危急时是吊起不通的。粮草主要是通过水门运到卫城腹地屯积。
七水井也是出于军需。不单是解决平时饮水,主要是防止在被围困的紧急情况下军民没有 *** 之虞,所以水井的挖掘都选于狮山之阳,便于城墙上守卫战士的饮用。诸多方面的考虑皆出于军事需要。汤和设卫于金乡可见刘基之用心。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