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粤菜系的蒸水蛋,最后淋上的热油、豉油交融在一起,像极了“云盖中秋月”...
不放味精、鸡精的单纯蒸水蛋,味道有点淡,如果加元贝同蒸可以增鲜提味,吃过都欲罢不能。
元贝又名瑶柱,是广东过年过节食用率相当高的食材,那是用贝类中的扇贝、江瑶贝和明贝,经煮熟将其闭壳肌剥下洗净晒干而成的一种干货。
或者用元贝拿来煎鸡蛋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元贝鲜咸,鸡蛋嫩滑,配合起来就像干将莫邪。
选用晨洲潮声的元贝口感更佳,营养价值更高,非其他各种杂贝所能比。
晨洲潮声的元贝选用当地新鲜扇贝,经过天然淡晒而成,颗颗饱满,肉厚鲜美,最主要的是没有任何添加剂,营养而健康,没有杂味,有想吃的可以在 *** 找得到晨洲潮声的元贝。
也可以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谈起扇贝,相信都是不少朋友的意中食吧,毕竟扇贝不仅外观小巧可爱,还营养价值极高,对小孩老人均有好处。
经科学证明,扇贝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有减缓皮肤衰老的速度,还能防止皮肤上的一些黑色素沉淀,除此之外,对换季皮肤带来的起皮,瘙痒也是相当有利的。
虽然扇贝又好吃又营养,秋冬交际又是吃扇贝的好时候,但不少朋友说自己的吃法单一,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扇贝的多种吃法,心动的宝宝们快学起来吧。
蒜蓉粉丝蒸扇贝
原料准备:
扇贝10只左右,食用盐1勺,鸡粉1勺,蒜1头,小米椒2个,料酒2勺,小葱一根,适量的植物油。
烹饪 *** :
然后清洗扇贝,用料酒将扇贝腌制一会,将蒜,小米椒,葱都切碎备用,之后在锅里加入油。
待油温稍热后
加入蒜泥,和油炒成黄色出锅滤油,滤油完毕后加入食用盐跟鸡粉调匀,再将粉丝用温水泡软,再用开水过一下,滤水,将粉丝盘入扇贝中成鸟巢状。
把已经腌制好的扇贝肉放在上面,紧接着再将调好的备用料均匀洒在扇贝上。
火候:大火
然后放入锅里开蒸就好了,最后把葱和小米椒粒洒在扇贝上,适量淋一些油,蒜蓉粉丝蒸扇贝就完美做成啦。
开锅后蒜香味飘溢,扇贝肉入味,入口久久不愿下咽,只想多品味一会,可谓色香味俱全。简直是神仙美味啊。各位小主是不是哈喇子都快流下来了呢?没这么吃过的宝宝们一定要试试哦。
在这道诱人的吃法之后,小编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新吃法。
扇贝蒸蛋
原料准备:
先准备4只扇贝,鸡蛋两个,一些西兰花,食用盐一勺,酱油一勺,姜适量,料酒,香油各半勺,再加适量的柠檬汁。
烹饪 *** :
清洗扇贝,同时在扇贝肉上轻切花刀但不要切断,放入容器里,加入适量柠檬汁,料酒,食用盐,轻轻弹匀,再加入少量姜丝,进行腌制入味。
再在蒸碗里倒入适量香油,碗四壁也轻刷一些,将扇贝肉放入碗底,鸡蛋打散后加入约十分之二的白开水,放少量食用盐,打匀,然后将蛋液经滤网倒入蒸碗内,滤出的蛋泡不要,最后在碗里加入些剪碎的西兰花头,修饰外观,随后放入锅中蒸即可,蒸时在蒸碗上边扣一个碟子。
在蒸的过程中,到了表面中心浮动不大的时候,就可关火出锅啦,出锅后上方淋少许酱油改色,完美的扇贝蒸蛋就大功告成了。
入口蛋香味浓郁,扇贝肉腌制入味,各种混合的味道吃起来别提多香了。
心动不如行动,宝宝们快来体验吧。
鲜贝蒸水蛋材料:白贝 500g、鸡蛋:5个、紫苏:1棵、生抽:适量;
做法:
1.白贝洗干净,沥干水分后备用;
2.将白贝和紫苏放入锅里,加适量清水,煮至白贝开壳;
3.把白贝捞出后摆盘,侧摆;
4.把鸡蛋加适量温水打散后,将表面的气泡用羹全部捞出来;
5.鸡蛋液均匀的淋到白贝的碗里;
6.放入蒸烤箱(蒸汽-温度100度-时间15分钟);
7.蒸好后 加入适量的生抽。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或者分享您的做法~喜欢的可以点赞、收藏、分享哦
欢迎关注:啤梨厨房,每周都会发布原创美食、小吃、甜品的做法~
为了进行一场不苟且的旅行,我决定做好各种准备才上路。
在路上,不管是沙滩捡扇贝还是大排档吃海鲜,我希望我既能认出各种贝壳,也能知道吃的是什么,不至于五贝不分,六鲜不识,唯有这样,写起游记才能头头是道,旅行故事才可圈可点。
因此撰写各种海鲜,包括贝类、鱼类、虾类、蟹类,详细具备,以为我的旅行服务;首先是贝类,从名字品种、外形特点、产地分布等入手,喜欢的则附上菜谱,想是在路上,露营也好,民宿也好,有机会的话,尽可能亲自料理一番,既是享受,也是乐趣。
然而,搜集资料时才发现,网上太多模棱两可或者不知所谓的解说,比如百度百科,虽然有不少正确答案,但更多是词条编辑者的瞎扯、生搬硬套,很少从生物学角度来介绍,词条也缺少严谨态度;至于秒懂百科运用小视频讲解各种贝类,本来生动、新颖,但是看了“蛤蜊和蚬子的区别”,蛤蜊样子居然画成和牡蛎差不多……又如文蛤,配音居然读成“wen ha”……感觉太误人子弟了。
……
至于知乎,不少大神写出了精彩帖子,甚至有一篇详细的写了“花蛤、蛏子、蚬子、蚶子、蛤蜊、海瓜子、贝壳都有什么区别?”跟帖也很丰富,但其实错漏百出,例如,把中国四大养殖贝类说成是蛤、蚝、蛎、蛏chēng,细心辨认的话,蚝和蛎不就是同一类吗?正确应该是蛤、蛎、蛏、蚶;另外有位作者叫碗丸的料理研究,写得就比较准确、用心,不过他多是介绍日本的贝类。
还有各种典籍,例如《中国海洋生物图集》第四册关于软体动物门,可说是出版权威,图名清晰,但没有列文释义,双壳纲排序混乱,查看殊不方便;我也根据学名搜索在线大英百科全书,却居然连文蛤的学名Meretrix lusoria也没有纪录,其他也就不必查了;另外台湾的贝类资料库搜集得很不错,不过还是不够全面,比如关于中国各种贝类的复杂称呼就无法一一记录; *** 主要是引用世界海洋物种目录(WoRMS),基本做到最新最规范,但也没有全面、详细的介绍每一种贝类;最权威的应该是 *** 生命大百科(EOL),同时也是我着重参考的,不过EOL和WoRMS经常有新名字新理论新分类,让人措手不及、应接不暇,今天还是蛤蜊类,明天也许就变成别的类了。
台湾的贝类资料库
最后,我很想拜访贝壳博物馆,以期了解更多,可惜目前只有大连、青岛,而我身在广州……多希望广州省博再来个“背着房子去旅行”的展览。
青岛贝壳博物馆
虽然渴求精准,但我毕竟不是专业学者,如有纰漏,请求指正,务必虚心领教,而自以为是的喷子,麻烦你在指正前先查好,以免贻笑大方。其实,根据科学分类法,任何贝类都有科属种,基本上早已分门划类好了,只是中国地方广袤,海岸曲折,流传叫法更是反反复复,错综复杂,要一一指正,殊难成功。
中国古代通常把具有两片相等壳的软体动物称之为蛤或蚌。
现代科学分类法:界、门、纲、目、科、属、种。
一、蛤
各种蛤蜊
蛤蜊gé lì(百度百科和新华词典标注的读音是gé lí,但汉典和维基标注的是gé lì),学名Mactridae,简称蛤,有时写成蛤蛎。一般是指可食用双壳纲帘蛤目的多个物种,例如百度百科的蛤蜊词条,介绍里蛤蜊就包括了文蛤、花蛤、西施舌等,但如果按照科学分类法,则是指帘蛤目的一个科——蛤蜊科,也叫马珂蛤科;这一科有39个属(EOL),常见的有蛤蜊属、拟心蛤属;而文蛤自成一属,花蛤又是一属,两者都是帘蛤科的成员;帘蛤科和蛤蜊科又都属于帘蛤目。
根据维基整理的帘蛤目
所以,我觉得蛤蜊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指帘蛤目各种差不多形状的双壳贝类,有点约定成俗的意思;另一种是狭义,专指蛤蜊科,常见的中华蛤蜊、北极贝就属于这一科。
各地还有一些通俗叫法:
- 福建,蛤蜊通常指泥蚶。
- 台湾,生于海水的叫蚶仔ham-á,主要指文蛤;生于淡水的叫蜊仔la-á,通常指河蚬。
- 烟台,叫嘎gǎ。
- 青岛,叫嘎啦gá la。
蛤蜊体型大小差异极大,从0.1毫米到1.2米都有;两壳之间有一束闭壳肌,用以闭壳;平时通过入水管吸水,再从出水管排出,从而完成呼吸和摄食。
构造图参考
多数蛤类栖于浅水水域,藏在泥沙中,因此体内很多沙,那食用时如何去沙呢?
Tips:把蛤蜊平铺在盆里,用盐水(30克盐1升水)养几个小时,加点香油更好;或者用大约50度的温水浸泡也能很快去沙,但要注意温度以免烫死蛤蜊。之前写薄壳时,没认真求证就说是清水,现在了解多了才知道海水贝类应该是盐水去沙,淡水贝类才是清水去沙。
加盐巴和香油帮助吐沙
海边挖蛤,可以查看中国海事服务网的潮汐表,但有时打不开,甚至提示不安全,还好小程序也有潮汐表。
http://ocean.cnss.com.cn/
潮汐示意图
文蛤
文蛤,学名Meretrix lusoria,又名丽文蛤,俗称蛤蜊、花蛤、蚶hān仔、粉蛲náo等,福建叫靑娥(福建话念qiang o),日本叫蛤(ハマグリ,hamaguri),或浜栗,英文叫Poker-chip Venus;是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的一种。
外形特点:大小一般40mm,壳厚,呈卵圆形,顶部隆起,外壳有深灰、深褐、米白、纯白等颜色,壳表平滑,没有纹理,但有斑纹,而且变化极大,有放射纹、波浪纹、点状纹和不规则斑纹等,内壳瓷白。
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中国、马来西亚等。沙滩、滩涂上的文蛤隐藏深度随水温和个体大小而有所变化,冬季时2-3cm大的文蛤潜居深度大约为6-8cm,而4-6cm的文蛤潜居深度则为12cm左右,夏季水温比较高,一般栖息在不到1cm的沙滩滩涂表层。
map_of_Meretrix_lusoria
文蛤绝少土腥味,肉厚肥美,清淡料理便能显出它的滋味,乾隆皇帝赐封为“天下之一鲜”,当然,烤文蛤也别有一番风味。
Tips:1购买文蛤时要选紧闭的;2将文蛤互敲(下图B区),有清脆声者比较新鲜。
计划料理:文蛤丝瓜饼
江苏通州做法
花蛤
花蛤的正面、侧面
花蛤,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WoRMS最新更名为Venerupis philippinarum,又名菲律宾帘蛤或菲律宾蛤仔,辽宁称蚬子,山东称蛤蜊,也叫花甲、花蛤仔、等边蛤等,日本叫アサリ(あさり, Asari),英文叫short necked clam;是帘蛤目/帘蛤科/蛤仔属的一种。
五颜六色的花蛤
外形特点:大小一般40mm,壳厚,前端圆弧,后端呈三角形,壳身多色,自然生长出漂亮的不规则花纹,每个蛤都不一样,壳表有很细的成长轮刻,细看纹理是纵向的,有别于青蛤的横向纹理,铰齿坚韧发达,内壳白色且具瓷器光泽。
广泛分布于太平洋东西部,包括美国、中国、韩国和日本等沿海,欧洲也有地方养殖;可容忍水温为0-23°C;幼贝生长到10-20mm时性成熟,一般寿命为7-10年,最长14年。
生机勃勃
花蛤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Tips:花蛤本身极富鲜味,烹制时不用再加味精,也不宜放盐,以免鲜味反失。
计划料理:火焰花蛤
燃烧很猛烈,切记
油蛤
油蛤,学名Paphia undulata,WoRMS最新更名为Paratapes undulatus,又名波纹巴非蛤或芒果螺,青岛叫蛤蜊,上海叫腰蛤,台湾叫波纹横帘蛤,香港叫花甲,海南通常叫芒果螺,也有人叫它蛤蜊、花蛤,英文叫Undulating Venus;是帘蛤目/帘蛤科/横帘蛤属的一种。
外形特点:大小一般30mm,壳薄,光线下能看到壳边透光,壳身修长,表面没有坑纹,但有交叉网状的花纹,呈黄褐色或浅紫色,壳内白色或略带紫色;因为光滑得像一层油覆盖着,所以叫“油”蛤,这也是它和真正花蛤的明显区别,另外因为看起来像个小芒果,有些地方便又叫它芒果螺。
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韩国,澳洲、中美洲也有养殖;常栖息在潮间带至潮下带0.5-44米的泥沙底。
map_of_Paphia_undulata
油蛤体积虽然不大,但味道十分鲜甜,尤其是加点绍兴酒蒸炒,十分美味,有人甚至用来蒸水蛋,因为蛤肉本身滑嫩,肉汁鲜甜,因此,水蛋吸收了肉汁也会变得十分清甜。
Tips:爆炒油蛤更好是搭配九层塔(金不换)。
金不换
计划料理:爆炒油蛤
青蛤
青蛤,学名Cyclina sinensis,又名环文蛤、赤嘴仔、赤嘴蛤、牛眼蛤、黑老婆、铁蛤、黑蛤、海蚬等,英文叫Chinese Venus;是帘蛤目/帘蛤科/青蛤属的一种 。
外形特点:大小一般30mm,壳质坚硬,壳身略圆,壳顶稍尖,并歪向一边,同时以壳顶为中心密布层纹,外壳为黄褐色或青白色,边缘有层淡紫色环,因而得名赤嘴蛤;内壳乳白色或青白色,带有细小锯齿排列,铰齿发达坚硬。
广泛分布于东亚沿海地带,包括南海、黄海、渤海、台湾、韩国等,中美洲、美国也有部分养殖,常栖息在河口或砂泥质浅水区,水深大约在4至5米;以其强有力的斧足潜行,平常将水管伸出来交换氧气并进行滤食。
map_of_Cyclina
Tips:滩涂上有孔,且孔比较多的地方一般都有蛤蜊,大一点儿的隐藏在满潮线20-50米处。
计划料理:青蛤豆腐汤
中国蛤蜊
有点粉红的就是中国蛤蜊
中国蛤蜊,学名Mactra chinensis,又名青柳蛤、中华马珂蛤,俗称飞蛤、大黄蚬,日文叫马鹿贝(バカガイ,bakagai),也叫青柳贝(アオヤギ,aoyagi);是帘蛤目/蛤蜊科/马珂蛤属的一种。
外形特点:大小一般30mm,贝壳米黄色,带有褐色纹理;从贝壳形状和颜色来看,马鹿贝和文蛤很相似,但马鹿贝贝壳薄,文蛤贝壳厚实。
map_of_Mactra_chinensis
广泛分布于朝鲜半岛、中国沿海以及越南海域,黄海浅海处最多。贝肉通常为橙色或橙红色,味道清淡,质地细腻。
Tips:有些自助餐厅会把较大的青柳贝当作北寄贝售卖,而绝大多数人分辨不出。
去了壳就更加认不出
四角蛤蜊
四角蛤蜊,学名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WoRMS已更新为Mactra quadrangularis Reeve,又名白蛤、方形马珂蛤,大连叫白蚬子,是帘蛤目/蛤蜊科/马珂蛤属的一种。
外形特点:壳身通体呈白色,略成四角形,细看或触摸能感受到横向细密的螺旋纹理,壳顶很厚并且有点发紫,肉身橙黄,近腹缘黄褐色。
分布于俄国、日本、韩国、中国沿海以及台湾诸岛,中国以辽宁一带居多,栖息于潮间带至潮下带。
辽宁双台子河
西施舌
右边贝足像极了舌头
西施舌,学名Hiatula diphos(很多标注学名Mactra antiquata,其实是指西施马珂蛤),又名双线紫蛤,俗称西刀舌,福建、江苏、浙江叫海蚌,台港澳叫西施舌,英文叫Diphos Sanguin,是帘蛤目/紫云蛤科/西施舌属的一种。
左Hiatula diphos,右Mactra antiquata
外形特点:个体较大,长度能达100mm以上,呈长椭圆形。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包括南海周边国家、中国大陆和台湾、朝鲜半岛等,福建长乐漳港一带最为著名,故又称为“漳港海蚌”;生活于潮间带下区及浅海沙滩,埋栖深度60-70mm。
map_of_Mactra_antiquata,Hiatula diphos也是
肉质脆嫩,滋味鲜美,营养丰富,是盛名远播的筵席佳肴,人民大会堂国宴膳品。
台湾曾发生西施舌中毒事件,导致2人死亡,造成西施舌价格暴跌,但现在又很贵了,例如漳港海蚌一个大概是200多元。
整理编辑自三立电视台截屏
“鸡汤汆cuan海蚌”是与“佛跳墙”齐名的闽菜;在福建等地方吃饭,如果叫西施舌这道菜,通常上的是西施马珂蛤,古代叫车螯。
据说海蚌要鸡汤从高处浇盖
Tips:西施舌Hiatula diphos和西施马珂蛤Mactra antiquata并不同科,台湾叫西施舌的中国叫西施马珂蛤,中国叫西施舌的台湾叫西施马珂蛤,港澳叫贵妃蚌。
左边是贵妃蚌,右边应该是西施吧
福建省官方说明图
北极贝
北极贝,学名Mactromeris polynyma(维基和大部分百科引用的Pseudocardium sachalinense在WoRMS查无纪录,仅EOL列为可信),又名库页岛马珂蛤、北极马珂蛤、雨波贝,日本叫姥贝(ウバガイ/ホッキガイ,ubagai/hokkigai),是帘蛤目/蛤蜊科/拟心蛤属的一种。
北寄贝,学名Spisula sachalinensis,维基、果壳都认为北寄贝和北极贝是同一种,但知乎碗丸的料理研究却说两者只是同属近亲,并非同一种,论据如北寄贝加热后颜色浅红,而北极贝则是鲜红,北极贝壳长150mm,而北寄贝壳长100mm。总之,两者极为相似。
外形特点:大小一般100mm,壳厚,椭圆形,顶端白色,底端褐色,贝足生时浅粉色或者紫褐色,熟时艳红色;壳表面有生长线,可以估算出北极贝的年龄。
主要产自加拿大沿海、朝鲜半岛和日本;栖息在近海泥沙底,壳体埋入十几厘米深,只伸出虹吸管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北极贝生长十分缓慢,需要4~6年才能上市,寿命长达30年。
map_of_Mactromeris_polynyma
捕捞船捕捞北极贝后会立刻进行清洗、去壳、煮熟和急冻处理,再经过全程冷链运输至市场,所以解冻后即可食用,无需加热,如同刺身一般。
贝足生食甘甜爽滑,而加热后会变硬。
Tips:北极贝本性寒凉,尽量避免与空心菜、黄瓜等蔬菜同食,也不要与啤酒、红葡萄酒同食。
梅蛤
梅蛤,学名Moerella iridescens,WoRMS最新定名Iridona iridescens,又名虹光亮樱蛤、彩虹樱蛤,俗称海瓜子,两广叫蚬仔,潮汕叫大头蚬,威海叫锥儿;是帘蛤目/樱蛤科的一种。
外形特点:大小一般20mm,呈长卵形,壳极薄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常潜于泥中约5至6厘米处。盛产于梅季,故叫梅蛤。主要分布于韩国、大陆沿海、台湾,尤其是北方大连、青岛的滨海滩涂。常栖息在潮间带至潮下带20米左右。
Tips:叫海瓜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北方的虹光量樱蛤,另外一种是南方的凸壳肌蛤。
计划料理:金不换炒海瓜子
彩虹樱蛤
河蚬
蚬子有明显的环状纹(同心刻纹)
河蚬xiǎn,学名Corbicula fluminea,又名亚洲蚬、台湾蚬,俗称蚬、黄蚬、蝲là仔、蟟liáo仔、沙螺、沙喇lǎ、沙蜊等,英文叫Asian Clam或corbicula;是帘蛤目Venerida/花蚬科Cyrenidae/蚬属Corbicula的一种。
2016年,WoRMS把原来只有化石种的花蚬科与蚬科合并为花蚬科,而只有化石种的花蚬属归入蚬属。
各种蛤蜊对比一下
外形特点:壳长一般20mm,质地坚硬;两壳膨胀,呈圆底三角形;壳面粗糙,有明显环状纹;外表棕黄色、黄绿色或黑褐色,壳内面瓷白色或带青紫色;韧带短,突出于壳外;铰齿发达,有3枚主齿。
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以及台湾省的江河、湖泊、池田、沟渠,全球包括俄国、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各国均有出现。
map_of_Corbicula_fluminea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欧洲以至南美洲也开始发现亚洲蚬,这些河蚬迅速繁殖,改变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令人头疼……既然头疼,那有朝一日,前往美国旅行,捞捕河蚬应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美国关于河蚬的入侵报告
河蚬生活在泥沙水底下,一般潜深2~5厘米,适宜水温9~32度,雌雄同体,3月龄便达性成熟,采捕以1-2年龄为佳。
有刻纹的贝类都不会潜底太深
河蚬还有很多亚种,比如黄沙蚬,简称沙蚬,其壳金黄,水质越好则贝壳越黄,广东、台湾等部分水域可见;新会、斗门就有一种黄沙蚬,俗称卜卜蚬,农历二月更好吃,旅游节目【美食大三通】20100608期曾前往专访,誉之为河里黄金;还有淤泥长的则叫泥蚬,贝壳乌黑。
沙蚬和泥蚬
河蚬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其中沙蚬又比泥蚬更好吃,尤其是内壳紫色者,人称上品。
准确来说,河蚬是河鲜,并不是海鲜。(……这句话只是想搞笑一下,并不是侮辱你的智商,当然,也有人真的一开始并没意识到,例如我)
Tips:有实验称“铁钉+盐水”,能加快河蚬吐沙速度,而且吐得更多,甚至吐出不洁物!试过的同学欢迎评论留言。
注意!文章写着专家不建议
鸟蛤
鸟蛤,学名Cardiidae,又名鸟尾蛤,俗称鸟贝,和蛤蜊一样,也是一个科,并且是鸟蛤总科唯一的一个科;旧属帘蛤目,今属鸟蛤目,因为鸟蛤总科与樱蛤总科已合并升级为鸟蛤目。
鸟尾蛤科有18属200多种,包括常见的滑顶薄壳鸟蛤、加州扁鸟蛤等,另外,有一种心鸟蛤,学名Corculum cardissa,台湾叫鸡心蛤,颜色 *** ,形状如心,非常漂亮,相信没有一个女孩会不喜欢的,在菲律宾捡到的机会更大。
鸡心蛤Corculum cardissa
如果去纽西兰旅行,经过奥克兰海边,务必捕捞一种叫New Zealand Cockle的鸟蛤,味道据说妙不可言,但要注意捕捞数量,例如科罗曼德每人每天不得超过50只,曾有人捕捞了1万多只而被罚款3.4万元以及没收两辆汽车;其他贝类、鱼类等当地议会都有立法限制,具体可以查看https://www.mpi.govt.nz/,里面有一份《奥克兰消遣性捕鱼条例》,或我的百度网盘下载,文件是PDF格式,中文版。
纽西兰鸟蛤
鸟尾蛤得名原因有三种解释:
- 外壳形态恰似鸟尾;
- 贝足细长,顶端有锐角,犹如鸟嘴;
- 足部肌肉发达,能从海底飞跃起跳,像鸟一样。
中间像不像鸟嘴
滑顶薄壳鸟蛤,学名Fulvia mutica,又名日本鸟尾蛤,俗称紫鸟贝,日本叫鸟贝(トリガイ,torigai),英文叫Japanese egg cockle;是鸟蛤目Cardiida/鸟尾蛤科Cardiidae/薄壳鸟蛤属Fulvia的一种。
紫鸟贝
紫鸟贝
外形特点:壳长约50mm,壳顶突出并弯钩前倾,有45-50条放射肋,细小低平,壳表有一层黄色的薄壳皮,铰合部弱,有主齿2个,前后侧齿各1个,壳内面淡红色,贝足紫黑。
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大陆以及台湾省;常栖息在暖温带水深0-57米的内湾泥地。日本已有渔民建立养殖场,中国虽有单位试图养殖,但并不成功,原因是壳薄死亡率高。
map_of_Fulvia_mutica
加州扁鸟蛤,学名Keenocardium californiense(旧名Clinocardium californiense),又名白令海鸟尾蛤,俗称黄鸟贝,日本叫蝦夷石荫贝(エゾイシカゲガイ,ezoishikagegai),或石垣贝;是鸟蛤目Cardiida/鸟尾蛤科Cardiidae/扁鸟蛤属Keenocardium的一种。中国国内最常见的鸟贝。
外壳特点:壳质较厚,有38-40条放射肋,其上无结节,表面有土黄色壳皮,并有环状同心刻纹,壳内面有相应放射肋的放射刻纹,内腹缘锯齿状,铰合部弓形,外韧带褐色,贝足颜色浅黄。
黄鸟贝
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寒温带水域,从加利福尼亚到白令海峡、日本海以至南海,包括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中国等都有。
map of Clinocardium californiense
紫鸟贝和黄鸟贝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不单止贝壳好认,贝身也是一眼就看出。
左图紫鸟贝,右图黄鸟贝
Tips:两种鸟蛤和北寄贝、马鹿贝有点相似,以贝壳、贝体和贝足作如下区分:
从左至右分别为:北寄贝-马鹿贝-黄鸟蛤-紫鸟蛤
其实,我觉得鸟蛤和毛蚶更为相似,但它们血缘相差非常远,一个是异齿亚纲下的鸟蛤目的鸟蛤科的xx属,另一个是翼型亚纲下的蚶蛤目的蚶蛤科的xx属,关系就好像是两个国家的不同省份的不同城市的不同镇……仔细看,异齿亚纲壳顶有齿,而翼型亚纲是没有的,这也是两个亚纲的区别之一。
毛蚶与鸟蛤
鸟蛤主要是吃它的贝足,常见做法是刺身、寿司,生贝足柔软可口,味道鲜甜,汆cuān烫过的贝足则轻薄爽脆,滋味难忘;当然,也可以碳烤,下图看起来也是挺好吃的。
寿司与碳烤
料理就不写了,这两种贝类估计旅行路上很少见到,有也应该是寿司店;就算去海边或者日本,也很难捞到——尽管鸟蛤生活在浅海,却是是十几米深的浅海。
河蚌
河蚌,学名Unionidae,准确来说叫蚌科,俗称河歪、河蛤蜊、鸟贝等,英文叫Mussel;是异齿亚纲Helterodonta/蚌目Unionida里面更大的科。
蚌科全球有142属600多种,但由于淡水蚌类存在趋同演化的现象,致使依靠物种间型态特征作出的分类存在许多争议,中国常见的有10余种。
河蚌的构造
三角帆蚌,学名Hyriopsis cumingii(学名混乱,这里参考维基),俗称蚌、翼蚌、水蚌、江贝、劈蚌、河蚌、三角蚌、珍珠蚌等,越南叫蝶蚌,是蚌目Unionida/蚌科Unionidae/帆蚌属Hyriopsis的一种。
Hyriopsis cumingii
外形特点:长约200mm,壳大扁平,厚而坚硬,生长轮呈同心环状,外表黑褐色,后背缘有一帆状后翼,使蚌形呈三角状;里面白色,珠母层粉红色;绝大多数用来育珠。
主要分布于江苏、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的中大型江河,洞庭湖最为常见,一般视为中国特有物种,但越南也有发现。
map_of_Hyriopsis_cumingii
褶纹冠蚌,学名Cristaria plicata,俗称湖蚌、水壳、水蚌、大江贝、棉鞋蚌、鸡冠蚌等,是蚌目Unionida/蚌科Unionidae/冠蚌属Cristaria的一种。
Cristaria plicata
分布于俄罗斯、日本、越南以及中国各地,是中国常见蚌类;一般栖息于淡水湖泊、河流、沟渠以及池塘的泥沙底里。
map_of_Cristaria_plicata
背瘤丽蚌,学名Lamprotula leaii,俗称平壳、麻歪歪、麻皮蚌、猪耳壳,是蚌目Unionida/蚌科Unionidae/丽蚌属Lamprotula的一种。
Lamprotula leai
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沿海省份以及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还有越南湄公河流域。
map_of_Lamprotula_leai
背角无齿蚌,学名Sinanodonta woodiana,俗称圆蚌、田蚌、菜蚌、河蚌、湖蚌、蚌壳、无齿蚌等,是蚌目Unionida/蚌科Unionidae/中华无齿蚌属Sinanodonta的一种,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Sinanodonta woodiana
上面所有蚌类,都是援引维基,EOL也有迹可考,而种类在WoRMS无法直接搜索到,只能通过蚌目再一层一层查看。http://www.marinespecies.org/aphia.php?p=taxdetails&id=160333。
蚌肉可食,脆嫩可口,据说是筵席之佳肴,但我并不喜欢吃,这里只是顺便介绍;它也适作鱼类、禽类的饵料;经济价值上,大多数地区主要是把它作为淡水育珠蚌。
佩戴的珍珠多数是河蚌生产的
Tips:蚌壳精舞是湖北一种民间传统舞蹈,传说古代有个小伙子穷得娶不了妻,但心地好,偶然放生一只大蚌,后来此蚌变成女子报恩,嫁为其妻。
二、蛎
牡蛎
牡蛎,学名Ostreidae,正名牡蛎科,俗称生蚝、蛎黄、海蛎子,英文叫Oyster;根据WoRMS2010年分类,牡蛎目Ostreida仅有砗磲牡蛎科Gryphaeidae(又叫缘曲牡蛎科)和牡蛎科Ostreidae,但2018年又分成5个总科。
2010年分类
全球牡蛎约有18属100多种,多数可供食用,著名品种如太平洋蚝Pacific、大西洋蚝Atlantic、法国铜蚝Belon、熊本蚝Kumamoto、澳洲石蚝Sydney Rock等,法国铜蚝主要生产于贝隆河,所以又叫贝隆蚝。中国约有20种,常见的长牡蛎、褶牡蛎、近江牡蛎南北沿海均可见到,其中长牡蛎在广东、福建较多,而大连湾牡蛎则盛产于黄渤海。
常见品种
从外观上来看,生蚝通常有凹型蚝和扁平蚝两种,凹型蚝即日常见到的生蚝,外形不规则而且有明显凸起;扁平蚝像扇贝,贝隆生蚝即为其中的代表。在口感上,又分为铜蚝与石蚝,我们经常吃的是石蚝,口感清甜;铜蚝则带有浓重的金属味,比如法国铜蚝。
生蚝尺寸示意图
生蚝贝壳形状因种类而不同,但即便是同一种,由于附着的岩石形状不一样,也常常会有很大差异。生蚝开壳便可以吃,也就是说它的所有器官我们都吃,包括外套膜、闭壳肌、消化腺等等。
生蚝内部构造
生蚝1年左右性成熟,最长可以活到100岁;雌雄同体,但就算是异体也能随环境改变而转换性别,不过一岁以下的牡蛎,90%都是雄性,一岁以上的,则有80%是雌性。
太平洋牡蛎,学名Magallana gigas,旧名Crassostrea gigas,又名长牡蛎,俗称海蛎子、蚝白、青蚵kē、牡蛤、蛎蛤、硴huā等,日本叫真牡蛎(マガキ,magaki);旧属莺蛤目Pterioida/牡蛎科Ostreidae/巨牡蛎属Crassostrea,今为牡蛎目Ostreida/牡蛎科Ostreidae/(未有中文)Magallana属/的一种。
pacific-oyster
外形特点:壳长一般100mm,更大可达200mm,外壳瘦长,呈灰白色或蓝灰色,通常有深紫色斑点,左侧阀门有6至7条粗肋,右侧扁平或稍微突起。
由于长牡蛎对环境适应能力特别强,所以被广泛养殖,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牡蛎品种,中国和日本的产量更是数一数二。
map of Magallana gigas
2013年,有研究调查了广西北部湾沿海的野生牡蛎,统计有下面这7种占比较多的品种。
- 褶牡蛎,学名Alectryonella plicatula,旧名Ostrea plicatula
- 猫爪牡蛎,学名Talonostrea talonata
- 多刺牡蛎,学名Saccostrea echinata
- 熊本牡蛎,学名Magallana sikamea,旧名Crassostrea sikamea
- 近江牡蛎,学名Magallana ariakensis,旧名Crassostrea ariakensis
- 葡萄牙牡蛎,学名Magallana angulata,旧名Crassostrea angulata
- 香港巨牡蛎,学名Magallana hongkongensis,旧名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ABC后面的字母是双名法头个单词的缩写
牡蛎有生食和熟食两种,生食在法国、美国、澳洲以及越南比较常见,一般佐以柠檬汁、辣汁或鸡尾酒酱汁等;熟食则见于中国包括台湾省以及日本、韩国等,通常是烧烤、煮汤、酥炸。
生食or熟食
据说欧洲生蚝5至8月不宜生食,因为这个时间段是牡蛎的繁殖季节,肉质较差,但其实,生蚝现在主要是养殖,不是野生的,根本无所谓。很多人都觉得生食不错,【美食大三通】里,有几集詹姆士和小乔在广西、珠海生食牡蛎的情景就让我大流口水,但潜意识里我真不敢生食,可能是即捞即食才行吧……
看起来是很美味
百度百科说电白有一种特色做法,叫蚝炸,是绝无仅有的美味,但其实和厦门的海蛎煎很相似,香港叫煎蠔饼,潮汕叫蚝洛,英语一般译作Oyster Omelette。以前经过潮州、厦门旅行时,有幸吃过几次,觉得非常美味,而自己做起来就非常难吃……
蚝洛
另外有一种岩石细蚝,细细的,布满于海滩礁石上,据说也是生蚝,但因为野生而个子比较小。在海南旅行时,经常见到妇人前往敲取,告之吾极为美味,但未为细考。
野生细蚝
Tips:如何开生蚝?
计划料理:烤生蚝(最主要是 *** 蒜蓉)
至于牡蛎的其他作用,例如调制蚝油、烧灰砌墙、生产珍珠等,这里就不细表。
美食,菜谱
给宝宝的海鲜大餐!钙锌同补,超级鲜香!最适合夏天夏天是吃海鲜的季节!但很多小宝宝不喜欢鱼类海鲜的腥味,那么不太腥、同时还很有钙、锌等多种微量元素的贝类海鲜,也是宝妈们不错的选择!
上次我们推荐给大家鲜虾贝柱蒸蛋,宝妈们都觉得很不错,今天我们用这两种食材再来做一道新的宝宝海鲜辅食——贝柱冬瓜粉丝煲,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推荐一岁以上的宝宝吃哦!
贝柱 1个 \冬瓜 100g \ 虾 1只
干粉丝 20g \ 柠檬 半个
步 骤 1:我今天用到的是冰鲜的大贝柱,直接解冻后将贝柱撕成小条;
虾仁切碎,再一起用柠檬汁腌制一会;
步 骤 2:冬瓜去皮、去瓤,切成片备用;
步 骤 3:将粉丝放进凉水里泡软;
步 骤 4:锅中倒油,先煸炒冬瓜;
再加入虾仁和贝柱翻炒;
步 骤 5:在锅中加入没过食材的水,小火煮五分钟左右,我稍微加了一点宝宝酱油调味,刚过一岁的宝宝吃,不调味也可以;
冬瓜差不多煮透后加入粉丝,等粉丝煮好后就可以出锅啦!
最后再撒上一点葱花做点缀,味道超级鲜美的贝柱冬瓜粉丝煲就完成啦!
这道冬瓜贝柱粉丝煲海鲜风味非常浓厚,不加任何调料都特别好吃!宝妈们赶紧尝试着做一下吧!
扇贝含有的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都非常丰富!特别是钙和锌的含量非常高。搭配上虾仁和鸡蛋,营养更加丰富,对宝宝补脑、明目,以及增强免疫力方面都有很大帮助!
今天这道贝柱冬瓜粉丝煲用了贝柱和虾两种海鲜,风味很足,冬瓜也特别适合夏季吃,它可以很好的清热、利尿、提升食欲。冬瓜和粉丝都是比较吸味的食材,他们也吸饱了海鲜的风味,所以这道贝柱冬瓜粉丝煲真的特别好吃哟!
1.扇贝柱作为贝类海鲜,更推荐1岁以上的宝宝吃,如果宝宝是之一次尝试扇贝柱,一定要先少量尝试,看看是否过敏。
2.这次我用的是大贝柱,所以我只用了一个,宝妈们家里如果是小贝柱的话,用2~3个就可以了。
3.切冬瓜的时候,宝妈们注意要切得小一点,不要太厚,这样后面煮的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入味
蛤蜊蒸蛋,尝起来不仅滑嫩爽口,又充分融入了海鲜独特的味道,入口即化,鲜香的味道在嘴里瞬间爆开,让人忍不住想尖叫,太美味了!
用料
蛤蜊500克、鸡蛋2个或3个、水是鸡蛋液的2倍、葱花、盐、蚝油、芝麻油、姜丝、生抽适量。
花蛤蒸蛋的做法
1、蛤蜊先吐沙后清洗干净,然后锅内放入姜丝烧开水,放入蛤蜊煮至壳张开即可关火捞出,再放入水中淘干净,煮蛤蜊的水不要倒掉,把上面漂的一层水沫捞出撇除备用。
2、根打入两个鸡蛋或者三个鸡蛋。
3、先筷子或手动打蛋器搅拌匀,成鸡蛋液即可。
4、乘着锅里煮蛤蜊的水没有凉在半温状态,舀是蛋液的两倍蛤蜊煮水倒入空碗中,把碗里加入适量的盐,用手持打蛋器或筷子把盐搅化。注意水一定要是蛋液的1.5至2倍,个人感觉2倍更好,口感又滑嫩,水少水多都会影响炖蛋的口感。
5、把刚才搅匀的蛤蜊盐水稍微凉一些倒入鸡蛋液里混合后顺着一个方向再次搅匀。
6、把蛤蜊围着盘子四圈摆好,尽量挑选张口一样大小的蛤蜊,每个蛤蜊扇贝里面放两块蛤蜊肉,多余下来的蛤蜊肉可以剁碎铺在盘底。
7、在盘子里面倒入蛋液,蛋液在盘中的三分之二处即可然后放入有水的蒸锅里。
8、盘子上面盖上一个干净无水的盘子,也可以用保鲜膜代替,这一步很重要,如果不盖,蛋液在蒸的过程中会被锅盖上掉下来的水蒸气烫成很多蜂窝孔,然后开大火蒸5分钟。
9、因为是浅的开口大的盘子,所以一般蒸不到5分钟基本可熟了。当然没有浅的盘子也可以用深的盘子,但是蒸蛋时间要长两倍才能蒸熟,蒸蛋时间如果过长也会影响蛋的口感。
10、重口味的人可以加点专门用来凉拌的生抽、麻油、葱花等。
11、开吃啦!
小贴士
1、注意把握好水和蛋的比例,水是蛋的1.5至2倍,个人感觉2倍更好。
2、蒸蛋之前,上面要盖盘子或保鲜膜,防止蜂窝孔。
今天要分享的是扇贝肉蒸蛋的做法,让你蒸出来的蛋又滑又嫩,没有蜂窝!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和收藏哦!
食材:鸡蛋4个、扇贝肉8个、小葱1根、盐0.5克、蒸鱼豉油半勺、香油半勺。
做法:
之一步: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和鸡蛋同量的温水,再加入0.5克盐搅拌均匀,打成细腻的蛋液。
第二步:将蛋液撇去浮沫。
第三步:盖上保鲜膜,扎几个小孔透气,避免水蒸汽进入蛋液中。
第四步:将打好的蛋液放入蒸锅中,开中火蒸10分钟,不要用大火,否则会蒸出粗糙的蜂窝蛋。
第五步:蒸好的蛋羹表面光滑细腻,没有蜂窝状。
第六步:将扇贝肉放在蛋羹上,再次盖上保鲜膜,蒸2分钟,焖1分钟。
第七步:将蒸好的蛋羹淋上蒸鱼豉油和香油,拌匀即可享用。
这样做出来的蛋羹又滑又嫩,口感鲜美,赶紧试试吧!
宋宋心得:蒸蛋羹要用温水,这样蒸出来的鸡蛋光滑如镜,口感更好。蒸蛋羹时加入一点盐可以促进成型,避免出现蜂窝状。给幼儿添加辅食时,可以放一点盐,再淋上香油即可。一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添加虾仁一起蒸蛋羹。
别再用老办法做蛋羹了,这种补钙补锌还好吃10倍最近很多妈妈留言说希望发些补锌的食谱——
行行行!咱们从来都是对妈妈们有求必应的,特地研究了一道补锌大餐送给大家。要知道,缺锌可是会导致宝宝食欲下降,从而影响生长发育,免疫力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啦,一般也不用特地去吃补剂,食补就可以啦。今天这道补锌餐可以说是一道豪华版的鸡蛋羹——生蚝奶酪蒸蛋羹,补锌又补钙。
做法也非常简单,只要你会蒸鸡蛋,就会做这个了,再也不会“一看就会,一做就废”啦。
生蚝可以说是食物中的补锌冠军了,锌含量远远高于其它海产品,是扇贝的6倍还要多。
蒸出来的生蚝软嫩多汁,鲜美可口,再加上奶酪的香浓,家里的娃娃再挑也抵不住这一碗的诱惑吧!
除了生蚝,各种海产品(比如龙虾、蟹、蚌肉等)和肉类(如牛肉、猪肉、羊肉)都是补锌的理想食物。如果不好买到生蚝的话,换成海蛎子、或者蛤蜊都是可以的。
另外,要提醒各位妈妈,对于生蚝、蛤蜊这类贝类食物,一定要挑选新鲜的,并且一定要确保熟透才能给宝宝吃哦。
菜名:生蚝奶酪蒸蛋羹
月龄:12月+
食材:鸡蛋1个、牡蛎1个、温牛奶适量、奶酪少许
辅料:葱、姜
工具:蒸锅、普通锅
1.食材准备:
2.生蚝清洗干净,取出“黑包”后,放入锅中,加入葱姜焯水,切成末;
3.奶酪切碎、鸡蛋打散后过筛子,使蛋液更细腻;
4.在鸡蛋液中加入等量鸡蛋液的温牛奶、少许清水、奶酪、生蚝末搅拌均匀;
5.蒸锅中煮开水,煮沸后转中小火,放上鸡蛋蒸10分钟左右即可。
普通的蛋羹早就吃厌了,这样做,补锌又补钙,味道超鲜美,大人都忍不住吃一碗。
扇贝好吃鲜美,但是扇肉没有清洗干净的话,味道就大减了,所以我会先扇贝洗净,水煮一下,让其打开贝壳,冷却后把脏的东西挤出来洗干净就行了!很简单的,手指一按就出来了额!然后备用。鸡蛋打散。打散好的鸡蛋里加入食盐,再搅匀。加入清水搅匀。放入蒸锅,再滴几滴香油。再把刚刚清洗干净的扇贝放进去,蒸15-20分钟即可。蒸好撒着葱花就可以了!宝宝辅食,10-11个月,12-23个月,4-5岁,2-3岁,母婴人群,学龄前儿童,大众人群,炖蛋,中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