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纵菌有毒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5 0
?吃了三朵自采毒菌!祖孙三代重症入院,一人不幸身亡

急诊室里看人生,

走进别人的故事,

思考自己的人生。


餐桌上的野生菌

虽然美味但也"暗藏杀机",

近期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

陆续接诊菌中毒患者,

病情比较危重的是

在山里自采自食了,

含鹅膏毒肽野生菌的患者

医生:“按肚子不会痛,但偶尔一下子会疼。现在在做的治疗我们叫做血液净化,就把已经吸收到血液里的毒素净化了,这样才能把她的命保住。”

32岁的冯燕来自云南曲靖,三天前她的婆婆在山里采了3朵菌子,带回家炒熟后与家人分食,导致中毒。



患者 冯燕:“中午的时候就炒了,就吃了一点,到晚上菌子冷了,我们热了一下三个人就分食了,有我女儿和我婆婆。”


冯燕的女儿12岁,是三个人当中更先出现消化道症状的,呕吐、腹泻接踵而来。

患者 冯燕:“到了晚上我女儿先出现腹泻,12点的时候我又吐又拉,我就说这个菌子肯定中毒了,我婆婆说是我们吃多了,到了凌晨2点钟我婆婆也开始腹泻了,天亮了我就和她说菌中毒了,赶快去医院。”



到达当地医院后,医生立即对三人进行了洗胃治疗。但让冯燕没想到的是,在短短十多个小时的时间里,菌子的毒素早已渗透血液。婆婆由于年纪较大,已经无法挽回生命。


患者 冯燕:“婆婆她69岁,她也吃了菌子,到县医院的时候已经救不了,去世了。”


为了更好地控制病情,冯燕和女儿转院至昆明治疗。

患者 冯燕:“我女儿现在儿童医院。”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主任 郑粉双:“她们吃的应该就是这个毛柄白毒伞,它和普通的致命鹅膏有一点区别,主要是颜色的区别,这个毛柄白毒伞帽子是淡黄色的,所以他们称为鸡蛋菌,这个也是剧毒的,白色那个鹅膏也是剧毒的。”

郑粉双介绍,毛柄白毒伞也属于含鹅膏毒肽一类的毒菌。冯燕入院时,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肝损伤,需要及时针对病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这是传唱在云南民间的歌谣,指的是野生菌的毒性威力不可小觑。每年到了菌子上市的季节,云南省卫健委都会发短信提示"头上带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剧毒鹅膏菌"千万不能吃。可即便如此,误食鹅膏菌的患者依然存在。同一周,急诊室里又来了两位误食鹅膏菌的患者。


患者 钱英:“是我儿子的女朋友从山里捡回来的,下午六七点吃的,到早上凌晨五点左右,就肚子不舒服拉肚子,我觉得那个菌长得像鸡枞。”

患者 刘海民:“我吃的那个菌有这么高,根部有很大的一块,是白色的净白色的,我们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见过那个菌,今年捡了一朵吃了就中毒了。”



经过图片辨认,医生猜测两位患者误食的毒菌应该都是剧毒鹅膏菌,身体检测化验指标也与鹅膏菌中毒相符合。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急诊内科主任 郑粉双:“食用一朵鹅膏菌就能致死,从临床来看,目前是没有特效解毒药来救治食用鹅膏毒肽野生菌中毒的患者,但是只要早期综合治疗,尤其是48小时内的救治,消化道的清理、血液净化、药物保肝治疗 ,患者生存率还是很高的。


郑粉双介绍,鹅膏菌是中毒致死率非常高的一类毒菌,大多数来自患者自采自食。其中灰花纹鹅膏菌、拟灰花纹鹅膏菌与我们常说的草鸡枞(可食用菌)长相极为相似,不少患者都因无法正确区分而中毒。医生表示,菌子在有毒的情况下放大蒜是不能解毒的,各种民间解毒的土办法更是不要轻信。今年甚至还有患者出现了菌中毒之后,盲目喝腌菜水解毒的情况。


医生提示,

不常见的菌子不能有好奇心,

更不能以身试毒。

更多关于吃野生菌的

新闻内容,

请在下面时间收看!



急诊室里看人生

播出时间:

今晚(7月24日)18:40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YNTV-2《都市条形码》


下周一(7月26日)晚21:30

云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

YNTV-6 《民生关注》


为您讲述!

记者:李婧莱 马炽韬

编辑:留墨

云南男子卖15年野生菌菇,“绝对安全”的吃了也可能中毒?

又到了吃菌菇更好的季节。

文/姜雪芬

编辑/范婷婷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直接卖痛快点行么?”买家催着下单一种名为红葱菌的菌菇 ,云南老板胡二狗开始制造“交易障碍”,在屏幕上缓缓敲下一行字:“1.你先证明自己是云南人;2.提供购买过3次以上红葱菌的交易截图 。不满足其一的话,加多少钱都不卖!”



创业十几年,这样的场景常常上演。这也不奇怪,毕竟他卖的美食是云南野生菌菇。“得保证绝对安全,不然‘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这歌不是瞎唱的,因为从小就接触, 见识过它的威力。”


不愁卖的云南菌菇


胡二狗,82年出生,云南楚雄人,家里长辈做了31年菌菇生意。从他爷爷辈开始,家里就收售菌菇 。在他记忆中,以前的野生菌菇没有现在这么抢手,松茸才10多元一公斤,鸡枞1.5元一公斤,以前本地人只敢吃青头菌、牛肝菌一类的蘑菇,现在的白葱菌、红葱菌甚至红菇,当地人都还不敢吃 。


他记得大约2012年时,当地菌菇突然值钱了。松茸在日本一直非常受欢迎,在得知云南香格里拉地区松茸高产的信息后,日本商人来到当地大量收购松茸,行情好时,能涨到820元一公斤;随着福建一些富商的加入,野生菌价格一路水涨船高,就连鸡枞都直接涨了100倍多,变成了150元左右一公斤。



“以前山上都是菌菇,等着人去捡。后来山上采菌菇的人比菌菇还多。”他介绍,每年6月—10 月,一到云南大部分野生菌大量上市的季节,当地好几万村民会上山采摘菌菇。从凌晨4点到下午2点, 一个人平均一天能采摘一两公斤,一个村寨能采摘两三百公斤。


老家的菌菇价格一路高涨时,胡二狗正在广州打工,卖服装、化妆品,月收入过万,但是吃得一般般,漂泊在外不舍得花钱,食物坏了也继续吃,结果熬了一身病。他拼了命攒钱,“广漂”了五年后,带着70多万元的存款,回到云南,打算和亲戚一起做菌菇生意。


打小他就有丰富的搞钱经验,读书时在学校附近炸土豆、租书,卖过泡菜、棉花糖,还在游戏里带着工会兄弟们打材料卖装备。他爸气到和他断绝父子关系,但他成就感满满:“那时候老家上班族一个月收入才几百元,老师工资才1000多元,我最辉煌的时候月入过万。”


回到老家后,他觉得卖从小吃到大的菌菇有啥难的?既不愁货源,也能卖上价格,买的人越多赚得越多。



但他很快发现,自己过于乐观了,因为怎么保鲜才是让人头痛的问题。“野生菌菇在土里的生长周期最多5天,贵在鲜字。”他发现,当天收来的野生菌如果不做烘烤、冷冻等措施的话,一过晚上12点,很多虫卵孵化出来,开始疯狂啃食菌菇,第二天起码损失30%。


收得越多,当天如果处理不完,损失越大。他记得最多一天,两个县城收了20多吨的野生菌菇,请了好几百个工人洗菇刮菇, 满屋子、仓库都是人,可惜最终还是没跑赢时间,损失了不少菌菇。


胡二狗拣着菌菇,心情愈加郁闷:一到这个季节就没法睡觉,天天跟损耗比赛,熬夜、通宵,一天睡一两个小时都成了奢望, 做个生意有这么多坎儿!


到了年底,他一算,几乎没赚钱。



抱怨归抱怨,他依然看好菌菇市场。他发现高端野生菌菇多出口国外;国内市场上,四川省消耗量大,“扫地灰菇(野生菌烘干的碎渣)” 也有人收购当调味料,一些当地别具风味的火锅店喜欢用它做锅底,别的地方怎么都调不出这股自然浓郁的香味;就连毒蘑菇,只要采摘了处理好了,也可以出售给一些药材厂。


总之野生菌的确不愁卖,只要解决保鲜问题。


安全是底线


接下来五六年,胡二狗一路和时间赛跑,终于在降低菌菇损耗、如何保鲜上摸索出了门道。比如红菇烘烤完必须马上放进冷库,要用密封袋而不是大方袋密封好,这样下次拿出来才能降低发霉、长虫的概率。



这期间,野生菌价格一路高涨,不少人对以前不常吃的品种也跃跃欲试。他听说有人专门做高端菌,利润高,外地收购商从老挝、泰国、缅甸等地收购松茸运到云南,和当地野生松茸混卖,行情好时一天能赚几百万元。


在高利润的诱惑下,有人用人工松茸冒充野生松茸,卖货的时候最上面一层铺上更好的,中间的等级较低,最下面有时候是烂的,还要求“一经售出概不退货”。


有同行羡慕,觉得这样做生意才能赚大钱,他不羡慕。高端菌菇价格波动大,松茸缺货了,价格能涨到两三千元;供过于求了,价格可能一下子掉到两三百元,一不小心就会亏大钱。他不想砸了父辈们的招牌,就以常见的美味牛肝菌为主打产品,踏踏实实做菌菇生意。


老一辈也常跟他说,不能啥价格高就卖啥,做菌菇生意得牢记安全。常见的可食用菌菇有90来种,咱们只卖17种“绝对安全”的,这是规矩。



多年来,胡二狗的菌菇生意做得小心翼翼,因为即便是17种“绝对安全”的菌菇,也不能来者不拒。比如老乡们常采来鸡枞菌,“鲜着呢”。但是胡二狗会问清楚是从哪儿采摘的,因为土壤成分不同,即便是能吃的菌菇,从有些地方长出来也可能会有毒,因而拒绝收购。


可老乡舍不得丢,也不相信菌菇有问题,囔着“我回家吃给你看”。结果回家吃完就送医院了。


守着安全做踏实生意的胡二狗,一年下来靠菌菇能赚几十万元。


但3年前,菌菇市场变了,受疫情影响,海外订单大幅下滑,胡二狗和同行们把目光聚焦到国内市场。



“80后空巢老人”


早前国内大多数人是不敢吃野生菌菇的,难卖,他2005年就开了网店,但15年过去了,只卖到了一个钻级别。但2019年开始,国内的菌菇市场突然起来了,网上讨论菌菇的人多了。


如何找到喜欢吃野生菌菇的人?看到直播正火,很多大主播的直播间都搞得金碧辉煌、闪闪发光。他也买了一块看着很高级的背景板挂在自家土基墙上,还配了几个补光灯。那段时间他一播就播12个小时,可最多一天只有15个人观看。


后来他拆下了金碧辉煌的布景,开始在直播间“自由发挥”,直播收购菌菇、自己吃菌菇的画面。结果这种野生原始的画面倒是吸引了不少新粉,一开播就有70多人观看,直播间也有互动了。只要有一个人问菌菇,他就把菌菇的生长环境、吃法、有没有毒、历史全讲一遍,还说收 *** 坏了就给赔偿,播了一年多时间,收获了几百个铁杆粉丝。



他为了留住这群粉丝,有求必应,在发货上没少栽跟头。比如一开始发普通快递,结果温度一高路上坏了,赔;快递经过疫区晃悠了八九天,被原地销毁,赔。


最糟糕的时候一天赔了8000块钱,赔得心痛。铁杆粉丝不离不弃,给他支招如何减少损耗,甚至还有人说要给他寄个冰箱来,鼓励他撑下去。


为了方便发货,他搬到市里,谈好了用水果专车、冷链专用快递运输。由此一来,损耗倒是低了,但是城市收购不方便,价格没有优势。他觉得还是得做一手货源,到山脚下去收购菌菇,在村里直播更符合自己的口味,于是又搬回了村里。



但是村里信号不好,水电不便,他搬到村委大喇叭下搞直播,结果直播间里混进大喇叭抗疫的新闻,违规被掐;直播扫到老大爷抽烟的画面,被掐;拍到农村年轻人干活太热直接脱衣服,被掐。从大喇叭附近到山脚下再到土房子,他的直播间半年换了6个地方。


不过直播间粉丝多了,有时一场直播有上万人观看,这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外地的土豪老板喜欢野生菌菇,甚至放话“兄弟你需要的话喊我,我给你投资个山庄,水电网齐全的那种”。看到粉丝们给力,胡二狗觉得自己今年更得支棱起来。


菌菇除了是生意,还是他活下去的动力。



10年前返回老家时,他刚被医院检查出癌症。本来以为自己会孤独走完一生,卖菌菇赚钱治病就是全部的生活,在直播间自诩“80后空巢老人”。


但如今,到了吃菌菇的季节,妻子和工人们忙着洗菇、发货,自己能在网上和天南海北的粉丝聊美食、生活,这样的日子是他十年前从未想过的。

这种菌中毒致死率更高!云南省疾控中心发布提示

记者从云南疾控获悉,6月22日,云南省疾控中心发布提醒,又到一年食菌季,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警惕误食毒菌中毒。

云南是野生菌王国,同时也是野生菌中毒较频发的省份。近5年来,平均每年因误食毒菌中毒400余起,中毒1500余人,死亡30余人,不仅直接损害中毒者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云南省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记载的毒菌(包括可疑有毒菌)有400余种,云南有200余种,常见50余种,剧毒20余种。剧毒鹅膏是中毒致死率更高的一类毒菌,误食毒菌中毒死亡90%由剧毒鹅膏所致。现知我国鹅膏科共计4属130种,鹅膏科的菌子既包括著名的食用菌,也包括有名的剧毒菌,剧毒鹅膏含鹅膏毒肽,即便经过高温处理也不能降低其毒性。目前发现我国有12种剧毒鹅膏物种,分布大江南北,从温带至热带都有,云南有6种各地都有分布,生于松树林、栎树林中。

鹅膏类中毒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症状、急性肾损害型症状、神经精神型症状。其中,致命鹅膏被称为“蘑界”的头号毒王!

省疾控特别提醒:鹅膏菌大多有毒请谨慎食用!一旦误食中毒,请立即就医。

1 致命鹅膏

致命鹅膏被称为“蘑界”的头号毒王!据报道:2000年-2014年在我国至少发生25起中毒事件,致99人中毒,其中48人死亡。2019年6月在云南省德宏州发生1起中毒事件,一家4口全部中毒死亡,其中包括两名孩子!

<别名>白毒伞

<形态特征>菌盖白色,幼时半球形,成熟后平展,边缘平滑无沟纹。菌褶白色,稠密。菌柄白色,光滑或被有白色纤毛状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基底部近球形。菌环(裙)靠近菌盖,白色,薄膜状。菌托浅杯状,白色。

<生境>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生长。

<分布> 多地均有分布。

<毒性> 剧毒,急性肝损害型症状。

<鉴别> 白条盖鹅膏与致命鹅膏非常相似,要加以鉴别!

致命鹅膏(剧毒)

白条盖鹅膏(白罗伞)

2 灰花纹鹅膏

<别名> 麻母鸡

<形态特征> 菌盖中等大小,深灰色、暗褐色至近黑色。菌褶较密,白色;菌柄白色至浅灰色,有浅褐色鳞片,基底部近球形。菌环(裙)连接菌盖,灰色,薄膜状。菌托浅杯状,白色。

<生境> 夏秋季生于亚热带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上。

<分布> 多地均有分布。

<毒性> 剧毒,急性肝损害型症状。

<鉴别> 草鸡枞(食用)与灰花纹鹅膏极易混淆,应特别小心误食!

灰花纹鹅膏(剧毒)

草鸡枞(可食)

3 黄盖鹅膏

<别名> 黄罗伞

<形态特征> 菌盖幼时近球形或半球形,成熟后近平展,黄色或污黄色,中部色稍深,被白色、污白色、淡黄色的块状、碎片状、疣状鳞片,边缘有短沟纹。菌褶稍密,白色、米黄色。菌柄白色、米色,靠近基底部膨大近球形,被有白色至淡黄色碎片状、疣状鳞片。菌环(裙)位于中上部,白色,薄膜状,易脱落。

<生境> 在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上散生。

<分布> 多地均有分布。

<毒性> 剧毒,急性肝损害型症状

<鉴别> 红黄鹅膏非常容易与黄盖鹅膏相混!

黄盖鹅膏(剧毒)

红黄鹅膏(可食)

4 拟卵盖鹅膏

<别名> 鸡蛋菌

<形态特征> 菌盖白色至米黄色,往往覆盖大片淡黄色至褐色菌幕,边缘常有白色至米黄色撕裂的菌幕。菌肉白色,稍厚,伤后色稍暗且带红色。菌褶密而短,白色至米黄色。菌柄近圆柱形,被白色絮状至粉末状鳞片,基底部腹鼓状至白萝卜状,被淡黄色至褐色的破布状、环带状或卷边状鳞片,内部实心或松软。菌环(裙)位于上部,薄膜状,白色,易破碎脱落。菌托苞状,淡黄色至褐色。

<生境> 夏秋季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分布> 多地均有分布。

<毒性> 剧毒,急性肾衰竭型症状。

▼拟卵盖鹅膏(幼时鸡蛋状)

5 假褐云斑鹅膏

<别名> 无

<形态特征> 菌盖幼时半球形,成熟后扁圆形,淡灰色、灰色至灰褐色,有深灰色突起鳞片,有深色纤丝状隐生花纹或斑纹,边缘常悬垂有白色絮状物,无沟纹。菌肉白色,伤不变色。菌褶白色,较密。菌柄白色,常被白色纤毛状至粉末状鳞片,基底部棒状、球型至梭型,实心。菌环(裙)顶生至近顶生,白色,薄膜状,易破碎消失。菌托苞状或袋状,白色至污白色。

<生境> 夏秋季在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上单生或散生。

<分布>多地均有分布。

<毒性> 有毒,急性肾衰竭型症状。

6 小豹斑鹅膏

<别名> 满天星

<形态特征> 菌盖扁圆形,浅黄色、黄色至淡褐色,被米色、白色、污白色或淡灰色的角锥状鳞片,边缘有沟纹。菌肉白色,伤不变色。菌褶白色至米色,稍密。菌柄近圆柱形,淡黄色、米色至白色,被米色、白色、淡黄色或淡灰色鳞片,基底部膨大近球形至卵形。菌环(裙)位于上部,薄膜状,白色至米色。菌托杯状,白色至淡黄色。

<生境> 夏秋季在针阔混交林腐殖土中单生或散生。

<分布> 多地均有分布。

<毒性> 有毒,神经精神型症状。

来源:潇湘晨报

你知道吗?毒蘑菇其实有五大类,但吃哪种才能看到小人跳舞呢?

转眼间,又到了云南人吃野生菌的季节。

就算你没有吃过云南的菌、没有一个云南的朋友,你也肯定听过一首云南的“歌谣”: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埋山山哭喊喊,全村都来吃饭饭,吃饭饭有伞伞,全村一起躺板板。躺板板没人埋山山,然后一起晒干干。”

作为中毒吃菌大省,云南人去年还曾因一句“吃菌中毒死亡人数超过新冠”而登上热搜,可见是在用生命吃菌了。

所以,到底是什么菌这么好吃啊啊啊啊?正经说,野生菌虽然美味,但也很危险,如果吃到有毒的菌子,轻则“小人跳舞”,重则“一命呜呼”。

“太长不看”版:

1.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大体可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中毒性肝炎型、肾损型、溶血型等,有些会导致肠胃消化不良,有的则会致命

2.虽然小美牛肝菌(又称见手青)和华丽牛肝菌(又称红见手青)都可以食用,但如果吃多了或烹调不当,也会导致小人国幻视症(即看见小人跳舞的那种)

3.依靠颜色、有无汁或断面是否变色、是否生蛆或生虫来判断菌子是否有毒的 *** 是不靠谱的

4.食用野生菌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

野生菌中毒的表现

虽然在云南,“你吃菌中毒了吧!”是一句骂人的话,但有一说一,云南的食物中毒人数确实是多年位居全国之首,而这其中,每年因误采误食有毒蘑菇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又占所有食物中毒的一半以上,难怪云南卫健委每年都要发一次“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公告,不得不操碎心啊。

我国记载的毒菌(包括可疑有毒菌)有400余种,云南有200余种,常见50余种,剧毒20余种,它们导致中毒的毒素和中毒的症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可能只是产生消化不良等症状,有的却可以使人短时间内死亡。其中主要的临床症状有以下几种:

1.胃肠炎型

多在进食后10分钟至两小时发病,临床症状为呕吐、恶心、腹痛、腹泻、粘液水样便且有电解质紊乱现象,严重者可因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致死;

可导致该症状的野生菌主要包括毒粉褶蕈、毒红菇、毛头乳菇、墨汁鬼伞、红网牛肝蕈、虎斑蘑等。

(墨汁鬼伞/图源:reddit.com)

2.神经精神型

多在进食后15分钟至两小时内发病,临床症状除胃肠道症状,还伴有多汗、头痛、瞳孔缩小、流涎等,部分病情严重的会伴有幻觉、幻听、抽搐、谵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视觉畸变(也就是小人国幻视症,能看见小人跳舞的那种)、狂躁、沮丧、焦虑、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

我国常见的致幻蘑菇有古巴光盖伞、橘黄裸伞、毒光盖伞、花褶伞、钟形花褶伞、大孢花褶伞、粘盖花褶伞、大花褶伞、粪生光盖伞、毒蝇伞等。

(小美牛肝菌/图源 *** ,侵删)

此外,可食用的小美牛肝菌(又称见手青)和华丽牛肝菌(又称红见手青),如果吃多了或烹调不当(比如没熟)也会导致小人国幻视症。

3.中毒性肝炎型

多数在进食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最早表现出胃肠道不适的症状,后出现黄疸、肝大、出血倾向与转氨酶升高;

该中毒类型可能会有“假愈期”,即在中毒1~2天后患者会有所好转,随后急性发作,出现休克、抽搐、呼吸衰竭、全身广泛性出血,甚至死亡;

(灰花纹鹅膏/图源:云南省疾控中心)

鹅膏属的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裂皮鹅膏、假淡红鹅膏和黄盖鹅膏等野生菌都可导致中毒性肝炎,此外还有环柄菇属的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盔孢伞属的条盖盔孢伞和纹缘盔孢伞等。

4.肾损型

多在进食后6小时~24小时发病,早期会出现消化道症状,随后出现急性肾损害,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生化见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少数可伴有肝损害,严重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

(拟卵盖鹅膏「幼时鸡蛋状」/图源:云南疾控中心)

常见可致该病的毒蘑菇有鹅膏属的假褐云斑鹅膏、欧式鹅膏和拟卵盖鹅膏和丝膜菌属的部分种。

5.溶血型

潜伏期较长,可达6-48小时,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随后大量红细胞破坏,出现腰部酸痛、血红蛋白尿、贫血、黄疸、急性肾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甚至死亡。

(鹿花菌/图源 *** ,侵删)

鹿花菌属具有极强的溶血性,此外,秋盔孢伞、毒红菇、大青褶伞等也含有溶血毒素。

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要预防一种食物中毒,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别吃它,但这条对云南人并不适用。

很多人都喜欢吃野生菌,但如果有中毒(甚至致命)风险,可能就不吃了,但在云南,食用野生菌已经成了一种日常和文化,换句话说,野生菌非吃不可。

既然不能“因噎废食”,那就要仔细分辨。敲重点,下面这张“云南常见毒菌图”可以保存一下,尤其是云南的小伙伴↓

(图源:云南省卫健委)

通过上面这张图,你肯定也能看出来,“以貌取菌”是不靠谱的,颜色鲜艳的不一定是“坏蘑菇”,颜色朴素的也不一定是“好蘑菇”,比如橙盖鹅膏,长得挺鲜艳,也挺好吃,而致命鹅膏看着白白净净,致死率却高达95%以上。

(橙盖鹅膏「上」与致命鹅膏「下」/图源:云南卫健委)

对此,云南省卫健委给出的预防建议是:

1.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菌子大多有毒,别吃;

2.不易识别的菌子不要吃:比如很多“鸡枞中毒”,其实是误食了形态类似鸡枞的毒菌,如剧毒的灰花纹鹅膏菌、假褐云斑鹅膏菌等,而鸡枞本身是无毒的;

3.更好不要吃杂菌:杂菌不易识别,如果同时误食几种毒菌,对身体的危害程度会更大,医疗救治也更困难;

4.“民间 *** "分辨毒菌是不靠谱的:以色彩、有无汁或断面是否变色、是否生蛆或生虫来判断菌子是否有毒的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5.菌子一定要煮熟炒透:比如见手青等牛肝菌未煮熟炒透会中毒,可能出现“小人国"幻觉;

6.吃菌子更好不饮酒:酒精可促进毒素吸收,也可能与菌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毒素;

7.吃菌子中毒必须立即就医:凡是在吃过菌子后,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都应立即就医。同餐进食者不论症状轻重,均应立刻到附近的医院进行观察诊治。

总之,如果是自行采摘,同时拥有菌盖、菌环、菌托这三种特征的蘑菇别采,不熟悉的野生菌别采。如果是在市场购买野生菌,一定要在正规的、固定的市场选购,切勿选购多种混杂野生菌。一旦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就医,立即就医,立即就医!


编辑:春雨医生

参考文献:

<1>万蓉,赵江,万青青,李娟娟,彭敏,刘志涛.2011—2019年云南省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04):1620-1624.

<2>杨秋妍,徐坤.野生菌中毒事件回顾及卫生防控管理工作开展.中国食用菌,2019,38(10):101-103.

<3>云南省卫健委,预防野生菌中毒预警公告,2021-05-11,http://ynswsjkw.yn.gov.cn/wjwWebsite/web/doc/UU162070823560717488

<4>陈鑫龙.食用野生菌需谨慎.云南农业,2018(07):84.

<5>田茂珍.30例野生菌中毒的急救与护理.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27):163+166.

<6>顾植昳.野生菌中毒的临床表现与常规洗胃治疗分析.双足与保健,2017,26(18):135-136.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天上掉馅饼!女子发现一小颗野生鸡枞菌,深挖后发现意外惊喜

女子上山采蘑菇,意外发现美味鸡枞菌,没想到越挖越心惊,就算天上掉馅饼,也不带这么玩的!

2022年9月初,云南保山一名女子,约朋友一起上山采蘑菇,两人偶然发现一小颗鸡枞菇,起初也没太在意,毕竟一颗小小的蘑菇,采回去还不够塞牙缝的。不过,当她走近后挖开土才发现,这颗鸡枞菌,好像有点不一样

天上突然掉馅饼

女子发现,地面上只有一颗小小的鸡枞菌,但旁边的泥土却非常松软,坑坑洼洼和周边山地不一样,按理说地面不应该区别如此明显。当她用小镰刀挖开表面的浮土后,才发现地下竟别有洞天

原来,周边松软的泥土下,隐藏着数量众多的鸡枞菌,简直就是一个“蘑菇窝”,它们还没来得及破土而出,就被一锅端了!这个意外发现,让女子惊喜万分,在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每挖一下女子都会发出“天哪”的惊叫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据女子介绍,她自小生活在山边,以前也经常上山采蘑菇,虽然偶尔会采到鸡枞菌,但像这次一样挖到这么多,绝对是人生之一次。这次挖蘑菇之旅,给她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以后和亲戚朋友聊天,都有了吹牛的资本。

本来只看到一颗,却意外挖出一窝,这样的好事,谁遇到都不嫌多。捡到宝的快乐,在网友之间快速传播,大家看过视频后,既被女子的欣喜所感染,又被馋得直流口水

为何好蘑菇都让别人给采了?很多人感叹,自己上山只能采点普通小蘑菇,鸡枞菇是从来没遇到过;也有网友惋惜,自己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却在云南变为现实,只恨自己没生在云南,既能爬山看景又能采到美味

对大家的羡慕之情,有一些北方网友表示不理解,不就是多挖到一点野生蘑菇吗,值得这样大惊小怪?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只能说你图样图森破啊!

《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典籍记载,鸡枞菌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丰富口感鲜美。据吃过的网友介绍,鸡枞菌鲜香肥美,丝白细腻,适合烹炸烤煎煮等各种做法,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以和鱼类肉类等搭配,做法各不相同,美味始终如一,吃一口就忘不了

当然,鸡枞菌也分很多种类,其中更好的当数蒜头鸡枞,开鸡枞和火把鸡枞次之。至于女子采到的是何种鸡枞菌,暂时不得而知,不过意外获得美味食材,依然算得上天上掉馅饼了,而且这馅饼还如此之大。

可遇而不可求的菌中之王

鸡枞菌营养美味,被当地人视作“菌中之王”,这样的好东西自然是多多益善,但实际上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鸡枞菌,根本就是可遇不可求,因为数量稀少,每公斤更高能卖到四五百元,并且还有价无市。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实在太过苛刻。鸡枞菌只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才有,它不像别的蘑菇一样随遇而安且生命力顽强,它只能和白蚁巢共生,可以说是白蚁“种”出来的,因为两者关系密切,它又被叫作“蚁巢伞”

白蚁主要以植物纤维为食,但这些东西非常坚硬,消化起来无比困难,在不断的进化中,白蚁先辈们偶然发现,鸡枞菌分泌的一种生物酶,可以帮它们很好地分解植物纤维。于是,白蚁们就如人类驯养家畜一般,开始驯养鸡枞菌,并且最终获得成功。白蚁为鸡枞菌提供生长环境,而鸡枞菌则分泌生物酶帮白蚁消化,这样的共生关系世世代代传了下来。

白蚁“种植”鸡枞菌的过程中,互相协作且分工明确,老白蚁负责外出收集枯木、落叶等原材料,而年轻工蚁则负责加工。它们把原材料吃下去,在肠道中让其和真菌孢子混合在一起,排出的粪便就变成更好的培养皿

然后这些粪便被储存到真菌仓库中,让鸡枞菌在那里快乐地成长。待鸡枞菌长大后,白蚁会吃掉富含氮类物质的老菌丝,让新菌丝继续生长直至下次食用,犹如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

所以说,白蚁和鸡枞菌之间的关系就是相爱相杀。白蚁不只是种植鸡枞菌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还帮它们抵御其他菌类侵袭,让鸡枞菌不至于因为抢不到营养而死亡;鸡枞菌则为白蚁提供氮类物质,帮助白蚁更好消化食物,确保族群繁衍生息经久不衰。

白蚁消耗不掉的鸡枞菌,就会不断地往上生长,直至冒出地面长成蘑菇状的子实体,这就成了视频中云南女子采到的鸡枞菌了。

其实,采摘鸡枞菌更好的 *** ,就是只采露出地面的部分,把地下的菌丝和白蚁巢继续留着,这样过段时间再来,依然还能有稳定收获。像女子这样一锅端的采菇方式,相当于给白蚁群带来灭顶之灾,下次再来这里,也不可能采到鸡枞菌了。

对女子“涸泽而渔”的做法,网友们也是意见不一,有人觉着完全不需要这么绝,应该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把白蚁巢留下让它们持续发挥作用;也有网友觉着白蚁属于害虫,就应该连根拔起,不但自己一饱口福,还能为山林除害,而且就算留下,这荒山野岭的下次也免不了被别人捡漏。不过网友的说法,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们也不能批评女子做的就是错的。

不过,我们在分享女子天降馅饼的喜悦之时,也一定不能忘记,野外采蘑菇虽好,挖的时候务必小心谨慎,一些不认识的野生菌类,还是少碰为妙。每一年,云南都有很多人,因为吃了不认识的蘑菇导致中毒,严重者甚至还因此丧命,这逼得警察真人出镜,唱出了红极一时的“红伞伞 白杆杆”,提醒人们不要乱采乱食。

所以,在寻求美味的同时,一定要仔细辨别,把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千万不要干得不偿失的傻事

作者:芒果很忙

见手青是啥?一种有毒蘑菇,云南人的上等野味,他们真的不怕毒?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些话说得实在是有理。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一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比如广东人的煲汤、重庆人的火锅、陕西人的馍馍、甘肃人的羊汤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美食都被烙上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标签。而作为云南人,他们的特色是什么?那就是——蘑菇。

云南鸡足山

云南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少数民族众多,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为云南人孕育出了无数的山珍野味,成就了云南这个闻名中外、名副其实的“山珍野味”王国。因此,在一般人的眼里,云南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其中的蘑菇就是云南人“山珍野味”王国中的一张“耀眼名片”。

“蘑菇”这个词在我们眼中并不陌生,因为蘑菇分为野生和人工培育两大类,所以即使没有在大山里生活过的人,至少也见过和吃过人工养殖的蘑菇,况且野生蘑菇在全国的分布地区十分广泛,相信吃过和见过野生蘑菇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蘑菇在云南人的眼里,人工蘑菇是上不了台面的。说白了,就是生活在沿海或者城市的人常吃的金针菇、茶树菇、香菇、平菇、鸡腿菇、猴头菇等等,在云南人眼里根本就不算蘑菇,他们对人工蘑菇既不感兴趣也不吃,因此,一般人千万不要在云南人面前谈蘑菇,否则就是自讨没趣,白遭鄙视。就如同跟新疆人谈羊肉,跟山东人谈大葱一样,那不是班门弄斧吗?

云南野生黄牛肝菌

在云南,蘑菇根本就不叫“蘑菇”,而是称它为“菌子”,就像长沙人称臭豆腐为“臭干子”一样。云南人所说的菌子,只是生长在大山里的野生菌子,虽然野生菌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全世界的野生菌多达几千种,而可以食用的野生菌就有2000种,但是在云南境内的野生菌种类就有几百种之多。每年从5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都是非常适合野生蘑菇生长的季节,雨水充沛、气候闷热而潮湿,为蘑菇的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云南的大小集市上,常年都有各种各样的野生蘑菇售卖,所以,真的喜欢吃野生蘑菇,还是劝你到云南去逛逛吧。

价格昂贵的野生黑松露

云南人为何那么爱吃野生菌?

在云南人眼里,野生菌虽然不是肉,但是吃它胜过吃肉,不仅营养丰富,富含优质蛋白和多种氨基酸,而且吃起来的味道格外鲜美,香气十分浓郁,因此,几乎所有的云南人对吃野生菌子都是乐此不疲,在外省人面前还以此为荣。而在多达几百种的野生菌中,云南人并不是所有的都吃,最让他们情有独钟的是:鸡枞、松露、松茸、竹荪和牛肝菌,这些野生菌是云南人家宴和待客宴上必不可少的上等野味,其做法和吃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生吃的、炒的、腌制的、凉拌的、油炸的、蒸的、煮汤的,简直让你眼花缭乱。由于种类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接下来主要说一说其中的“牛肝菌”。

云南野生鸡枞

明知见手青有毒,为何云南人却把它视作餐桌上的上等野味?他们真的不怕毒?

牛肝菌,是云南人吃得最多的野生菌之一,因为大多数的牛肝菌,其菌盖的颜色近似于牛肝,而菌体的肉又比较厚实,所以就称之为“牛肝菌”。而牛肝菌中的“见手青”更是令云南人趋之若鹜,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吃的一种野生菌。

每年夏季过后,是云南野生菌生长最快的季节,也是云南当地医院最繁忙的季节。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每年夏天一过,吃野生菌的人与日俱增,大家都知道,野生菌中很多都是有毒性的,如果对野生菌不熟悉或者说烹饪不当,都有可能造成食用后中毒的后果。即使是非常懂野生菌的云南人,由于经常吃,同样会有中毒的现象发生,常言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说的就是这个理。

用手摸见手青后,变成青色

而“见手青”就是一种有毒的蘑菇,我们经常看到有关云南人因吃见手青住进医院的报道,但是一点也阻止不了见手青对云南人的味蕾诱惑。所谓的见手青,就是用手摸一下菌体后,菌子颜色就会变成青色,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见手青”,它属于牛肝菌类。按道理说,见手青有这样鲜明的特点,很好鉴别,知道它有毒,为何还要吃呢?

见手青

因为见手青是云南当地特有的、最常见的一种野生菌,特别是每年夏天雨季过后,是见手青大量上市的季节,不但价格便宜,相比松茸、干巴菌鸡枞菌要便宜很多,而且见手青里面含有很高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和多糖类物质,其中的氨基酸含量比鸡蛋还要高,因为有这些物质的存在,所以见手青营养极其丰富、味道异常鲜美,按照当地人的话说,宁愿不吃肉,也要吃见手青。面对价格、营养和味道的三重诱惑,在云南人的眼里,一点小小的毒性早已抛之脑后,这就是云南人吃见手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胆识!佩服!

见手青

不过,对付很多具有微毒的野生菌,不是没有办法,云南人更是深知这个理,那就是通过高温长时间烹煮,让菌子彻底熟透,就可以安全享受它们的美味了,因此对于大多数的云南人来说,他们吃菌子,心里是有足够底气的,有了底气自然就有了勇气和胆识。至于那些因为吃野生菌而中毒进医院的人,毕竟是少数,要么确实不懂,要么太粗心,量大失荆州。这也难怪在云南当地常有“三熟”一说:“对菌子品种要熟;煮菌子要煮熟;对医院的路要熟”,真幽默!

见手青

而如果烹饪不当,吃了见手青中毒后,会有以下症状:轻则会头晕、昏沉、想睡觉、呕吐、腹泻或者出现幻觉;重则会昏睡不醒。而出现幻觉就是因为见手青具有致幻毒性,让人的大脑产生幻觉,看到一些奇妙而古怪的东西,比如:周围有五颜六色的小精灵在跳舞,很多色彩斑斓的小蘑菇围着自己旋转,甚至是梦见家中失火等等,反正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就是中了见手青的致幻毒性而引起的。

见手青

鸡纵菌有毒吗,-第1张图片-

为了想吃见手青而又不中毒,云南人凭借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了如下应对法则:烹饪时用的油量要多,油的温度要高,烹煮的时间要长,所用的大蒜要多;另外对于自己不熟悉的菌种不要吃,更不能凉拌和生吃,也不要饮酒吃野生菌。有了以上这些知识,相信吃野生菌就有了一道安全屏障,吃起来心里才安心,才有底气!

综上所述:云南人爱吃野生菌,一是由于他们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二是由于野生菌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口感;三是由于他们常年生活在野生菌的王国里,对野生菌有着浓厚的情感、丰富的鉴别、食用和烹饪经验,而并非是云南人天生不怕毒!

我是家常美味,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如果大家觉得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留言指导,我每天在这里为大家讨论美食相关的话题;分享美食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您的收藏+评论+转发,关注+点赞,将是我继续奉献优质美食内容的强大动力,下期再会!


狗狗也中毒?!吃菌需谨慎,这份指南请速速查收→

随着雨季的到来

空气变得湿润

很多野生菌也冒出了头

成为云南人喜爱的佳肴

然而

美味的背后却也“暗藏杀机”

近日

就连狗狗也因误食见手青

疑似出现中毒症状

↓↓↓

7月10日

昆明一女士称

自己家的狗狗

不小心吃了见手青

狗狗就疑似中毒

从客厅舔到了餐厅

一直在咬空骨头

所幸狗狗第二天就没有大碍了!

网友调侃

玩归玩,闹归闹

别拿野生菌开玩笑!!!

吃菌子中毒出现幻觉的新闻

最近随手一搜都是

昆明一大妈吃菌中毒后送往医院

“有老鼠!”

昆明大妈吃菌中毒在病床上抓老鼠

女儿笑出鹅叫

6月27日,云南玉溪

一女子打针偶遇吃菌中毒的大爷

大爷躺在床上指着天花板说

这里又是下雨又是下雪

6月初

一张令人哭笑不得的朋友圈截图火了

真正的勇士都是敢于再次尝试

对菌子不抛弃不放弃!

对菌子不抛弃不放弃的

朋友可不止一个

“爸你怎么头上有条狗?”

坐在沙发上说不想划船

在课本里看到了红色高叉泳衣美人荡秋千

看到小精灵,看到厉鬼

中毒时候看到的这些

大概都没4万块的出院账单恐怖

每年野生菌中毒、死亡事件屡有发生

食菌需谨慎!

常见的食用野生菌有哪些?

毒菌又长什么样?

如何辨别?

云南网联合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的这份最权威的吃菌手册

请收好!

什么是野生菌?

野生菌又称蘑菇、蕈,是一类大型真菌,生长在树丛或草丛中,按照能否食用,可分为食用菌和毒菌。全球已知野生食用菌2500余种,我国已知约1000种,云南有近900种,约占世界食用菌物种的36%,占全国的90%。

菌子(蘑菇、蕈)一般泛指肉眼可见、能徒手采摘的大型真菌,为长出地面的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多由菌盖、菌柄、菌托和菌环等组成,以菌盖最为明显。菌盖形状呈伞型、钟型、斗笠型、球型或半球型、扇型、漏斗型等各式各样,颜色也是多种多样。

野生菌一年四季都可生长,以6-9月最多,特别是雨后。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生长环境呈多样性,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以草丛、树林地带最为多见。如:

生于针叶林下的黄盖粉孢牛肝菌

生于掉落枯枝上的蓝革菌

生于 *** 地面上的地衣棒瑚菌

生于蝉蛹上的蝉花菌

生于蚁巢上的小果鸡枞

生于菌子上的星孢寄生菌

可食用野生菌有哪些?

野生菌子通常分为有毒和无毒

也就是吃货眼中的能吃和不能吃

先让我们认识一下常见的

可食用野生菌

青头菌

蚁巢伞(鸡枞)

干巴菌

奶浆菌

鸡油菌

松露

松茸

有毒野生菌有哪些?

现在,我们来一起

揭开毒菌“真面目”

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菌种类达400多种,云南省有200余种。

根据中毒症状和毒素的化学结构,毒菌大致分为:剧毒、有毒两大类,剧毒菌种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中毒;有毒菌种可造成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其他类型中毒。

01

急性肝损害型

此型中毒绝大多数为鹅膏菌属的剧毒种类所导致,潜伏期10—24小时,最长可达数日。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一假愈期,1—2天后中毒症状消失,进入所谓的“假性痊愈期”。1—3天后,病情又突然恶化,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表现或症状,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如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广泛性出血,肝昏迷,少尿、无尿,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抽风、休克等,病程长,病情复杂而凶险,病死率高达90%以上。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致命鹅膏(白蘑菇、白罗伞)

黄盖鹅膏(黄蘑菇)

灰花纹鹅膏

亚毒环柄菇

2

急性肾衰竭型

急性肾衰竭型中毒主要由鹅膏菌属中的有毒种类引起,中毒特征表现为误食后具有8-12小时的潜伏期,肝功能中度受损,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拟卵盖鹅膏

欧式鹅膏

3

横纹肌溶解型

横纹肌溶解型中毒由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引起。误食后发病快,在1小时内出现症状。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6-12小时出现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出现酱油色尿液。中毒严重者12小时即出现死亡。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亚稀褶红菇

4

胃肠炎型

引起胃肠道 *** 和炎症的菌子很多,主要有网孢牛肝菌属、青褶伞属、鬼笔属、鳞伞属、枝瑚菌属、红菇属等。在我省菌中毒病人中此型最为多见。潜伏期为10分钟至6小时,发病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或腹绞痛,腹泻水样便。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网孢牛肝菌

青褶伞

苦味粉孢牛肝菌

毡盖美牛肝菌

粉末牛肝菌

有毒新牛肝菌

5

神经精神型

神经精神型中毒由含有神经毒性、癫痫性神经毒性、致幻性神经毒性的毒菌引起,已知的约有60余种。一般进食后10分钟—2小时除呕吐和腹泻等胃肠炎型症状外,尚有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多汗或大汗、唾液增多流口水、流泪,兴奋、幻觉、步态蹒跚、心率缓慢、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表现。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视、哭闹无常、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小豹斑鹅膏(俗名 满天星)

红葱

中华红牛肝菌

华美新牛肝菌

白葱

斑褶菇

6

溶血型

赭鹿花菌等生食或未完全煮熟可导致溶血型中毒。误食后症状出现快,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和腹泻等肠胃症状。不久,溶血的发展导致尿液减少甚至无尿,尿液中出现血红蛋白以及贫血。溶血会导致包括急性肾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

赭鹿花菌(俗名 赭马鞍菌)

7

光敏皮炎型

此型中毒主要由叶状耳盘菌等引起。误食中毒后潜伏期较长,最快食后3小时发病,一般在1-2天内发病。表现为“日晒伤”样红、肿、热、刺痒、灼痛。严重者皮肤出现颗粒状斑点,针刺般疼痛,发痒难忍,发病过程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日光下会加重。一般4-5天后好转,有的病程4-15天。

叶状耳盘菌 (俗名 暗皮皿菌、毒木耳)

木耳

注意:

叶状耳盘菌极易与木耳混淆!形如木耳,但在水中漂洗时,水变色。与鸡蛋炒时,蛋变黑。

8

其他类型

近几十年来,在云南山区及半山区发生多起不明原因猝死事件,研究发现由食用毒沟褶菌导致。

毒沟褶菌(俗名 小白菌)

这些菌子易混淆一定谨慎

山林中的一些菌子

乍看起来往往非常相似

但其实却大不一样

甚至一个无毒,一个剧毒

一定要注意区分

不易识别的菌子不要吃

密褶红菇

火炭菌

VS

俗称“火炭菌”的亚稀褶红菇是我省中毒最严重的毒菌品种,已造成多人中毒、多人死亡事件,中毒病死率可达70%以上。

而外形极为相似的密褶红菇、稀褶红菇却是食用菌,一般人很难区分,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才能进行准确鉴别,建议这类菌子更好不要食用。

鸡枞

灰花纹鹅膏菌

VS

你听说过吃“鸡枞”中毒吗?其实,鸡枞是无毒的,中毒是因为误食了形态与鸡枞很相似的毒菌,如剧毒的灰花纹鹅膏菌、拟灰花纹鹅膏菌、假褐云斑鹅膏菌形态和鸡枞很相似。

拟灰花纹鹅膏菌

假褐云斑鹅膏菌

野生菌鉴毒

这些 *** 不靠谱

世上并没有可供准确区分

有毒菌子和无毒菌子的简单办法

民间关于鉴别毒菌的这些传说

都是不可靠、不可信的:

1、颜色鲜艳者、菌盖上有疣突者有毒;

2、不生蛆、不生虫者有毒;

3、腥、辣、苦、涩、麻、臭者有毒;

4、受伤变色的有毒;

5、煮时银器、大蒜、米饭变黑者有毒。

例:以色彩判断菌子是否有毒是错的!

部分色彩不艳、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菌子也是有毒的,如灰色的灰花纹鹅膏、拟灰花纹鹅膏和白色的致命鹅膏就为剧毒种类;

而鸡油菌和红菇等一些颜色鲜艳的种类却是美味的食用菌。

致命鹅膏—剧毒

拟灰花纹鹅膏—剧毒

玫瑰红菇—可食用

例:以有无汁或断面变色来判断菌子是否有毒不靠谱!

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但却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多汁乳菇—可食用

美丽牛肝菌—可食用

例:“生蛆或生虫的菌子无毒”的说法不可靠!

很多剧毒菌子成熟后也会生蛆或生虫。如:

被虫啃食的致命鹅膏—有毒!

正被蛞蝓食用的硫磺绚孔菌—有毒

远离毒菌记住“2个标准”

之一标准:

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菌子多有毒,尽量不要吃!

第二标准:

自己不熟知的菌子不要吃,只吃熟知的食用菌。

加工食用野生菌

注意“4不吃”

太幼小、霉变的菌子不要吃

菌子太小难识别,霉变的菌子有其他毒素也可引起中毒;

更好不要吃杂菌

杂菌不易识别,如果同时误食几种毒菌,对身体的危害程度会更大,医疗救治也更困难。

一定要煮熟炒透

有些菌种的毒素经高温加热后可被破坏,但有些剧毒菌种毒素高温依然不能破坏,所以不要误食最重要。

吃菌子更好不饮酒

酒精可以促进毒素的吸收,也可能与毒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毒素,从而加重中毒症状,因而吃菌时更好别饮酒。

吃菌子中毒怎么办?

凡是在吃过菌子10分钟后至72小时内,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首先可以采取催吐的办法进行自救,随后应立即就医。

同餐进食者不论症状轻重,均应立刻到附近的医院进行观察诊治。

1.催吐: 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按压舌根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2.立即就医: 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更好携带剩余菌子样品,以备鉴定菌子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来源: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网、掌上春城、都市时报、春城晚报、8099999等

文中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教授和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相关资料,特别鸣谢

来源: 云南网

武汉发现鸡枞菌,专家提醒:野生菌食用需谨慎!

近日,在美丽的江城武汉,一场发现鸡枞菌的热潮正悄然掀起。鸡枞菌,作为一种珍贵的野生菌,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备受美食家的青睐。然而,就在这个寻找美味的背后,专家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警告:不要随意吃鸡枞菌!

鸡枞菌,顾名思义,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鸡枞类菌菇。它通常生长在杨树、橡树等阔叶树的根部,或者与白蚁巢穴形成共生关系。鸡枞菌不仅在口感上鲜美独特,而且其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对身体有极大的补养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美食,却有可能带来致命的风险。


专家指出,尽管鸡枞菌无毒,但随意采食野生菌菇仍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无法判断菌菇的生长环境及是否与有毒菌类混生,所以市民在采摘、食用野生菌菇时需格外谨慎。同时,对于不熟悉的野生菌类,我们应保持足够的警惕,避免因误食而引发食物中毒。

在这个美食至上的时代,武汉发现鸡枞菌的新闻无疑让人兴奋。然而,专家的提醒更是让人警醒。我们鼓励人们在寻找美食的同时,也要关注安全与健康。对于野生菌菇,我们应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避免因小失大。


在这个寻找美味的同时,让我们一起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珍爱生命,共享美好生活!

这是哪里?我家在哪?云南一男子吃菌中毒,马路上“转圈圈”

又到了一年一度

云南人的“试毒大会”了

云南人吃野生菌吃得尽兴

一不小心便看到了传说中的“小人人”

上周

#云南女子吃菌后看到小人人#

冲上微博热搜榜,火遍全网

大家见识了野生菌中毒的场景

一起来听听这位 *** 姐

吃菌中毒后的魔幻经历

*** :可见

无独有偶

日前

曲靖的一名男子就因为吃菌中毒

在公路上不停地“转圈圈”

幸好遇到了派出所的民警

近日,经开分局西城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在开发区外滩三江大道公路上,有一男子在路中间拦截过往车辆,请求处理。

民警赶到现场后发现,该男子在公路中间漫无目的地走着,遇到车辆就拦截,遇到行人也拦截,拦截后就问:“这里是哪里?我家在哪里?”然后开始语无伦次。

出于安全考虑,民警迅速将该男子劝离车行道并临时安置在安全区域,试图从男子身上寻找可以帮助到他的有用线索,但该男子没有携带身份证、手机,连名字也说不清楚。鉴于现场情况,民警又通过对讲机联系警务亭视频巡逻人员,希望从该男子的来去信息中寻求突破。派出所民警多方努力,最终确定该男子系麒麟区越州镇的周某,民警立即联系周某亲属,告知周某现在位置。

民警在与周某的对答中不断观察,周某神情呆滞、语无伦次,歪歪倒倒、衣服零乱,身上沾染了很多泥土,表达交流和精神状况明显异常,民警们不停地劝导、安慰,周某的哥哥到达后,处警民警将前期观察到的周某状况详细告知,协同将周某送到医院检查。

经医院诊断、救治,周某系食用野生菌中毒。救治恢复后的周某回忆,他和几个朋友到马龙一家餐馆吃野生菌,吃完后一起回到曲靖,他在开发区外滩下车,朋友们各自回家,下车后自己做了些什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现在一点都记不起来了。

云南人对野生菌

有着“爱之深,痛之切”的复杂情感

吃菌中毒的体验,十分痛苦

小见在此劝诫大家谨慎食用野生菌

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除了会吃、懂吃野生菌

小伙伴们还需练就慧眼

一秒识别“毒蘑菇”

2019年,云南发生野生菌中毒1000余起,死亡35人!

2020年以来,云南省多个州市仍通报了多起野生菌中毒事件。

7月3日,昭通市卫健委官网披露,近期云南省部分地区发生野生菌中毒导致死亡的事件,2020年昭通市已发生3起食用有毒植物(分别为野生菌、乌头碱、野菜)引起中毒的事件,造成10余人发病。

另据玉溪网7月8日消息称,今年6月份以来,玉溪全市已接到3起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报告。

7月2日,云南媒体曾报道了一起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的案例。报道称,7月1日,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了两名玉溪华宁的患者,他们疑似误食鹅膏菌中毒。

记者从云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根据近年来的监测数据,有近90%的野生菌死亡病例是由于误食亚稀褶红菇和剧毒鹅膏菌,近期云南省部分地区已发生食用野生菌中毒导致死亡的事件,主要是误食了亚稀褶红菇。

据了解,俗称“火炭菌”的亚稀褶红菇是云南省中毒最严重的毒菌品种,近年来已造成多人中毒,病死率可达70%以上,而外形极为相似的密褶红菇、稀褶红菇却是食用菌,一般人很难区分,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才能进行准确鉴别,建议这类菌子更好不要食用。误食亚稀褶红菇后,在1小时内出现症状,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6小时至12小时会出现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出现酱油色尿液,严重者12小时后即会死亡。

省疾控中心提醒,还要特别注意“鸡枞”中毒。其实,鸡枞是无毒的,中毒是因为误食了形态与鸡枞很相似的毒菌,如剧毒的灰花纹鹅膏菌、拟灰花纹鹅膏菌、假褐云斑鹅膏菌形态和鸡枞很相似,因此捡食鸡枞要特别小心。

云南人应牢记“三熟”口诀

菌子要炒熟

菌子种类要认熟

去医院的路要熟

此外,不论是哪种菌子

都不要凉拌吃

吃完菌后如有不适

如恶心、头晕、呕吐

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

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治疗

吃菌有风险,且吃且珍惜

吃菌“见小人”,别大意,严重的危及生命

进入6月

云南野生菌大量上市

“吃菌季”来了!


而随之出现的野生菌中毒事件也不断发生。近日,一段“菌中毒”患者在病房里出现幻视幻听的视频也迅速在 *** 上刷屏。

据视频拍摄者介绍,视频中的男子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在医院接受治疗。没想到在治疗过程中,不仅出现了胡言乱语的情况,还与同病房同样因为食用野生菌中毒的病友一起来了段合唱。而视频中两名患者的症状,就与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出现的神经精神型中毒病例十分相似。

今天上午,记者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的急诊科,见到了一位因为食用“红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见手”而中毒的老人。



记者:“您吃的是什么菌子?”

患者:“红见手。”

记者:“以前吃过这个菌子吗?”

患者:“我年年都买,年年都吃。”

记者:“吃了以后,中毒以后觉得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症状?”

患者:“头晕。”

记者:“就头晕,有没有出现幻觉?”

患者:“来住院的第二天就有了,我看见那边墙上有些小人人,还看见一丛一丛的花。”



医生介绍,每年夏秋季是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期,中毒类型可以被分为7种,其中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而情况最严重的则是肌溶解和肝脏、肾脏的损伤。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主任 李洪波:“从今年五月初开始,已经陆续出现了进食了野生菌中毒的病例,主要还是以胃肠炎型的,那就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这一块的。”


“同时可能会伴有一些神经精神型的症状,主要是头昏乏力,走路不稳,还有会出现幻视,能够看到动物、植物,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看见‘小人’ ,这种是神经精神型的。

出现这样的情况积极救治,实际上愈后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严重的,比如说吃了亚稀褶红菇、或者是含有鹅膏毒素的野生菌,就会出现一个横纹肌溶解,随后出现导致肾功能不全,那么这些愈后就比较差。”

云南是全球野生菌品种和数量较多的地区,世界已知野生食用菌2500余种,云南有900余种,约占全球种类的36%,占全国种类的90%;全国已知有毒野生菌500余种,云南有200余种,其中20余种有剧毒。那我们要如何避免食用野生菌中毒呢?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主任 李洪波:“之一,不要去购买不认识的菌子,第二,不要多种混合菌子一起吃,特别是自己采摘的混合菌,因为这样的菌子,它的毒性有时候会增加。如果你没有鉴别清楚,只要有一到两朵有毒菌,特别是含有鹅膏毒素的菌子,可能就是一个严重的中毒,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器官损伤,甚至危及到生命。”


医生建议,市民一旦出现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的医院就医,以免耽搁病情,危及生命。


致命鹅膏(俗名:白罗伞)

灰花纹鹅膏(俗名:麻母鸡)

黄盖鹅膏(俗名:黄罗伞)

条盖盔孢伞(俗名:假皮条菌)

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

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

小豹斑鹅膏(满天星)


假褐云斑鹅膏(俗名:假草鸡枞)

残托鹅膏(俗名:假草鸡枞)

长柄网孢牛肝菌(俗名:高脚葱)

兰茂牛肝菌(俗名:红葱、见手青)

青褶伞


叶状耳盘菌 (俗名:假木耳)

毒红菇

毒沟褶菌(俗名:小白菌、蝴蝶菌)


中毒症状类型


急性肝损害型




急性肾衰竭型




横纹肌溶解型



神经精神型





胃肠炎型




溶血型




光过敏性皮炎型





部分来源:云南疾控

8099999记者报道

标签: 有毒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