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巴山成语和后来的成语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巴山成语以及后来的成语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巴的成语有哪些
1、巴高望上指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
2、巴三览四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3、巴山蜀水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4、巴山夜雨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 *** 的孤寂情景。
5、东野巴人古代楚 *** 间通俗歌曲,又称《下里巴人》。
6、鸡烂嘴巴硬比喻自知理亏,还要强辩。
7、结结巴巴形容说话不流利。也比喻凑合,勉强。
8、老实巴交形容人规规矩矩,谨慎胆小的样子。
二、巴山夜雨是成语吗
1、指客居异地时,恰逢夜雨 *** 的孤独寂寞情景。
2、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3、出处古诗《夜雨寄北》的基本信息:
4、《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这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说友人)的复信。此诗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5、诗即兴写来,写出了作者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全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6、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巴山夜雨
7、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夜雨寄北
三、巴山夜雨是什么意思巴山夜雨成语故事
1、巴山夜雨拼音 [ bā shān yè yǔ ]
2、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 *** 的孤寂情景。
3、成语基本释义: [成语形式 ] ABCD式的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感 *** 彩 ]中 *** 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巴山夜雨近义词
4、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5、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四、写几个带有山字的成语
1、挨山塞海】形容人极多而拥挤不堪。
2、安如泰山】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3、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 *** 。
4、巴山蜀水】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5、巴山夜雨】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 *** 的孤寂情景。
6、拔地摇山】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
7、拔山超海】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
8、拔山盖世】盖世:超越天下人,世上之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当代无比。
9、拔山扛鼎】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10、跋山涉水】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11、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12、半壁 *** 】半壁:半边; *** :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
13、宝山空回】走进到处是宝物的山里,却空手出来。比喻根据条件,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却一无所得(多指求知)。
14、背山起楼】靠山建造楼房。比喻使人扫兴的事。
15、逼上梁山】比喻 *** 起来反抗。现也比喻 *** 采取某种行动。
16、表里山河】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17、冰山难靠】比喻不能长久的权势,难于依靠。
18、兵败如山倒】兵: *** 。形容 *** 溃败就像山 *** 一样,一败涂地。
19、不识泰山】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20、残山剩水】指国家 *** 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21、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22、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23、出山泉水】出山:比喻出仕。旧指做了官的人,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
24、春山如笑】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25、大好河山】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
26、带砺山河】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
27、刀山火海】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28、刀山剑树】 *** 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29、倒山倾海】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
30、道山学海】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31、登山临水】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
32、登山小鲁】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
33、地崩山摧】土地崩裂,山岭 *** 。多形容巨大变故。
34、地动山摇】 *** 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
35、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36、东山高卧】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37、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38、堆积如山】 *** 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
39、堆山积海】堆积的如山似海。原形容占有的财富非常多。也比喻东西极多。
五、巴山蜀水的成语典故
萧白《晚祷》:“多少思怀在这圆圆月中,一次偶然的月下促膝,常成一生追念,于是巴山蜀水近来,洞庭湘河近来,扬子江钟山也近来……”天府之国历史悠久
在远古时代,重庆和四川为巴、蜀两个国家 *** 着,过去一般认为是在商周时期(即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建立的国家。现根据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推断,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经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华阳国志》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封,蜀与焉”。
巴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叫“巴方”,大约生活在今陕西省汉水流域,以后逐渐向东南方向迁移,进入今重庆、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东部等地。关于“巴”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有说是因川东两条河流的形状而得名;有说是川东盛产的一种植物“巴茅”而得名;还有以虫、蛇之属来解释的。
另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重庆和川东人称石为巴,因此得名。巴国建国的时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与楚国发生战争,因此都城不断迁徒,合川、丰都、涪陵、重庆都作过都城,以重庆的时间最长。
以前认为,这一记载多根据传说,不一定可信。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们才相信,蜀国的历史至少应向前推1000年。“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人四川盆地,被称为“氐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是蚕丛和鱼凫,以后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使四川地区统一于 *** 的版图之内,古代蜀国的历史就此结束。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 *** 巴蜀的更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都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地简称。因此,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
关于“蜀”名称的来历,史 *** 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态象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 *** 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汉初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三国末年,魏灭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唐玄宗开元23年(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 *** 现。
宋朝为加强 *** 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 *** 后设置西川路,开宝6年(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l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目p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广元)、夔州路(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
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
明、清时期,四川省建制未变,疆域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
*** 时期,四川形成军阀割据局面,行政建制极不统一。1935年, *** 势力进人四川后,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 *** 专员区及西康行政 *** 区;1939年,又将西康 *** 区和四川的17、18 *** 区合并为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后确定下来。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 *** 直辖市,并将涪陵、万县二市和黔江地区划归重庆。划归重庆市的土地面积共8.2万平方公里,人口3002万。
重庆市共19区15县4自治县,四川省共有21个地区(市、州)辖县(县级市、区)128个。
巴山蜀水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和四川一带的山水
好了,关于巴山成语和后来的成语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