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不合法或过量添加主要会导致的危害
为了提高食品的口感、色泽和香气,许多制造商会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然而,不合法或过量添加这些添加剂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本文将介绍几种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危害。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保鲜维持食品保存期限。虽然二氧化硫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安全的,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如哮喘等。过量摄取二氧化硫也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因此,在购买含有二氧化硫的食品时,一定要查看标签,严格控制其摄入量。
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防腐剂,可以防止食品腐烂。然而,苯甲酸钠过量摄入会导致肝脏、肾脏和其他器官损害,甚至会引发癌症。并且长期摄入会导致血液中钠离子含量过高,引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因此,在购买含有苯甲酸钠的食品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摄入量,减少偏食或随意添加的情况。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一种常用于调味、染色的添加剂,可以使肉类更加色泽鲜艳。然而,亚硝酸盐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过量摄入会导致人体血红蛋白结构改变,影响氧气的运输,引发急性脆性红细胞危害,甚至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导致癌症等不良症状。因此,在食用肉类时,要注意其添加剂成分,尽量选择不含亚硝酸盐的食品。
在购买食品时,消费者应该认真查看产品标签,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减少过量食用或不合法添加的食品。消费者应该尽量选择天然、无添加的食品,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
常见问题解答:
柠檬水中含有添加剂二氧化硫吗?
柠檬中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硫,但只要适量饮用,是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
如何避免摄入亚硝酸盐过量?
可以选择天然的食品,如鲜肉、新鲜蔬菜等;同时注意肉类的烹饪方式,尽量不要加入调料。
我在网上购买的食品,如何判断其食品添加剂是否合法?
可以查看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查看食品生产厂家的授权证书、检测报告等证明文件。
“儿童食品”三大问题:噱头大于实质、价格过高、配料不科学“六一”儿童节到了。电商促销活动正在进行,“儿童食品”是其中非常畅销的品类。儿童酱油、婴幼儿低钠盐、儿童营养面条、宝宝山楂条……打着专为儿童研发名义的儿童食品真的都是健康的吗?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4名家有0-14岁孩子的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平时给孩子买食品,80.2%的受访家长都倾向于购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噱头大于实质、价格过高、配料不科学是“儿童食品”三大问题。
我国目前对“儿童食品”没有精准定义,也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内蒙古的两岁宝妈董欢介绍,她给孩子买的食品中,90%都是“儿童食品”。“除了水果、酸奶我常在超市购买,不会特意讲究以外,其他孩子入口的食品我都尽量在母婴店购买,比如主食的小面条、小馄饨,调料的酱油、橄榄油,零食的果泥等。”
魏依在河南新乡某行政机关工作,目前孩子上幼儿园了。她平时给孩子买吃的,很注重看是否有“儿童食品”的标识,“其实我知道现在市面上很多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成分和成人普通食品差别不大,但还是会‘花钱买个心安’。”
平时给孩子买食品时,80.2%的受访家长都倾向于购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进一步分析发现,孩子在3-6岁的受访家长这一比例更高,为83.8%,其次是孩子在0-3岁的受访家长(82.6%),孩子在13-14岁的受访家长(56.9%)比例相对更低。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我国现在对“儿童食品”尚没有精准的定义,也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前只有0-36个月的婴幼儿配方食品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现在‘儿童食品’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处于一个监管盲区。” 对于市场中的“儿童食品”,朱毅指出,这其实只是商家宣传的一个概念和噱头,是“出于营销角度考虑”。
谈及很多家长购买时认准“儿童食品”标识的行为,她解释,依据《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其实是不允许在食品标识上使用“儿童食品”的文字或图案的,“现在的‘儿童食品’只是在包装上把它做得像儿童食品,比如比较卡通。也因为目前没有严格去规范这样做是否可以,所以很多商家是在打擦边球”。
“儿童食品”三大问题:噱头大于实质、价格过高、配料不科学
林鑫是一名高校教师,也是二孩宝妈。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非常关注儿童食品安全问题。“小孩的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全,抵抗力还不高,家长肯定要多操心些。”平时上网,看到儿童食品安全相关的内容,林鑫都会点进去看一下。“如果有人讨论我也会去关注一下。” 她身边的家长朋友对儿童食品安全问题也都比较关注,“大家在一起也会聊”。
本次调查显示,91.8%的受访家长平时关注儿童食品安全问题。
“我总光顾儿童食品店,里面的商品售价要比一般超市贵出很多。但我有次特意查看比对了配料表,其实同类食品中成分都差不多。”董欢说,她能接受儿童食品价格高一些,但要品质匹配价格。“有的食品说是‘儿童食品’,但其实成分与普通的成人食品没有什么不同,‘挂羊头卖狗肉’。”
董欢感觉,配料表不科学、添加剂太多,也是“儿童食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儿子6个月大时,开始吃辅食,我给他买了溶豆零食,但后来发现配料中添加了白砂糖、麦芽糖精,马上扔掉了。‘儿童食品’质量参差不齐。”
她还指出,很多“儿童食品”都没有明显的年龄分段,“经常翻了几遍外包装也没找到在哪里标着产品适合多大的孩子食用,让我很纠结到底买还是不买。平时带孩子还碰见过几次,倡导3岁以上小孩才能吃的零食,1岁多的宝宝家长就给吃上了”。
儿童食品中哪些问题严重?数据显示,噱头大于实质排在首位(58.2%),其次是价格过高(52.8%),配料不科学甚至有害健康(46.1%),成分与普通食品无差(40.9%),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39.9%),没有明确年龄分段(37.5%)等。
“儿童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一定要低于成年人的食品”
魏依经常在超市的“儿童食品”专区采购。挑选食品时,她倾向选择大品牌、海外进口品牌,添加剂、防腐剂含量越少的越好。“像果泥、乳制品,如果是勾兑的或者原料不是生牛乳,我肯定不会买。”魏依表示,平时家长聚到一块儿,也会讨论哪些食品孩子喜欢吃、对小孩身体好,互相推荐。
董欢说,看着网上不断曝光的儿童食品安全问题,让她更坚定在正规渠道购买,“去线下母婴店或者线上大平台的旗舰店”。她很喜欢看一些儿童食品相关的测评,“他们会把同类产品做对比,从配料成分的安全性,到宣传的真实性,都有详细专业的解说。我经常想买什么了就去看对应测评,测评推荐什么就直接买”。
董欢给孩子买食品,会重点查看配料表、营养成分表,“配料表要干干净净的,上面的东西越简单越好。也会看看钙、铁、锌这些元素的含量。肯定不买含有反式脂肪酸以及钠含量过高的食品”。
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含量,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提醒家长,儿童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一定要低于成年人的食品。为孩子选购食品时,要优先选择大品牌。“尤其上市企业,具有更加雄厚的科研力量,行业自律性、企业责任感更强。”
为了能给孩子选到营养健康的食品,家长们都是怎么做的?67.9%的受访家长会查看生产日期、生产许可证等基本信息,65.7%的受访家长会从正规销售渠道购买,57.1%的受访家长会仔细研究营养成分及配料表,其他还有:购买知名品牌(46.6%),在网上查找测评推荐(41.2%),了解家长中的口碑产品(29.5%)。
谈及“儿童食品”行业的未来,朱丹蓬指出,要让整个行业进入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对于儿童食品,不能放任市场野蛮生长,监管一定要跟上。一方面,要制定儿童食品的标准体系,按门类明确食品安全、营养添加、 *** 工艺等标准,为儿童食品的生产提供遵循标准。另一方面,要建立儿童食品认证制度、标识制度,出台儿童食品生产、销售监管办法,提高儿童食品生产与市场营销的准入门槛,杜绝引人误解的营销宣传,规范市场竞争,引导行业进入注重品质的健康发展轨道。”
受访儿童家长中,孩子在0-3岁的占33.1%,3-6岁的占43.0%,7-12岁的占19.0%,13-14岁的占4.9%。(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丁香雪钰)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三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公开征求意见来源:【中国食品报】
本报讯 日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公开征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品种2’-岩藻糖基乳糖、扩大使用范围的食品添加剂L-丙氨酸和海藻酸丙二醇酯三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意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介绍,2’-岩藻糖基乳糖申请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新品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盟委员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食品标准局等允许其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等食品类别。该物质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是母乳中含量最丰富的母乳低聚糖。其用量、使用范围及质量规格要求,按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关于公开征求聚天冬氨酸钾等10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意见》中食品营养强化剂 2’-岩藻糖基乳糖的征求意见稿内容执行(附录C用于生产 2’-岩藻糖基乳糖的生产菌信息除外)。该营养强化剂新品种的生产菌来源为谷氨酸棒状杆菌。
L-丙氨酸作为增味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允许用于调味品的食品类别,本次申请扩大使用范围用于果蔬汁(浆)类饮料(食品类别14.02.03)。欧盟委员会、日本厚生劳动省等允许其用于食品。该物质作为增味剂,用于改善产品的口感。其质量规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L-丙氨酸》(GB 25543)。
海藻酸丙二醇酯作为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允许用于生湿面制品、生干面制品、果酱、含乳饮料等食品类别,本次申请扩大使用范围用于粉丝、粉条(食品类别06.05.02.01)和粉圆(食品类别06.05.02.04)。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本厚生劳动省等允许其作为增稠剂、乳化剂用于淀粉制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结果,该物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70毫克/千克体重。该物质作为增稠剂,用于改善产品的口感。其质量规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海藻酸丙二醇酯》(GB 1886.226)。
(杨晓晶)
《中国食品报》(2023年08月28日06版)
(责编:杨晓晶)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科学选购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小心食品标签里的那些“坑”!全麦面包里没有全麦?蟹 *** 里没有蟹肉?“无糖饮料”里也有糖?今天就来扒一扒,食品标签里的那些“坑”。
“小麦面包”伪装成“全麦面包”
全麦、全谷物面包在市场上走红后,就有商家钻起了空子。例如,某品牌山型全麦吐司,配料表中只有小麦,没有全麦,而包装上却赫然写着“全麦面包”,实际上还是“小麦面包”这样的精制谷物。消费者如何避免买到这样的“伪全谷物食品”呢?最重要的是仔细看配料表,列在之一位的食材必须是全谷类,如“全麦粉”(建议选择全麦粉含量>50%的产品)、“黑全麦粉”、“全玉米”等字样。按照国家法规要求,加工食品的各种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都必须在配料表中标示并按递减顺序一一排列(加入量少于2%的配料除外),即加入量更大的配料应当排在之一位,加入量少的配料排在后面。即使食品包装上写着“全麦面包”“五谷杂粮”“粗粮饼干”等字样,也并不一定是全谷物食品。包装上的产品名称不一定与配料表相符,消费者在选购时要仔细甄别。
某品牌“全麦吐司”配料表中只有小麦粉,没有全麦粉。
“蟹 *** ”里没蟹肉
绝大多数蟹 *** 、龙虾丸等产品的配料表显示,其中并不含螃蟹肉、龙虾肉。其主要成分是鱼肉糜和淀粉,有些还加入了大豆蛋白或蛋清,通过调味,呈现出螃蟹、龙虾等口味。而且即便使用鱼肉糜 *** ,也有品质区别。
某品牌“蟹棒”配料表中是鱼糜、淀粉等。
当产品风味仅来自所使用的食用香精香料时,就需用“XX味”来命名,严格来说,这类产品应该称为“蟹肉风味棒”“龙虾风味丸”。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要求生产企业更准确地为这类产品命名,包括将“蟹 *** ”更新为“蟹味棒”“蟹味柳”,“龙虾丸”更新为“仿龙虾风味鱼丸”等,市场上有部分产品已更名。同理,仅使用草莓香精但是没有草莓成分的蛋糕,食品名称仅能标注为“草莓味蛋糕”,而不能标注为“草莓蛋糕”。消费者看到类似产品时,一定要仔细查看配料表中是否出现了相关原料。
目前已有商家将“蟹 *** ”更名为“蟹味棒”。
“无糖饮料”不是真无糖
无糖饮料里往往只是没有蔗糖,而不是真的没有糖。例如,在某款广受年轻人青睐的饮料包装上,印有“0糖0脂0卡”的字样,但其配料表中却清楚标明含有赤藓糖醇和三氯蔗糖。该饮料正是用代糖来替代传统糖类,并不是真正的无糖。如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都叫做“代糖”,在食品和饮料中被广泛用于替代蔗糖、葡萄糖、果糖等传统甜味剂。而大多数甜味剂不止比蔗糖更甜,还有可能干扰胰岛素的分泌。想获得健康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自觉远离甜食,用甜味剂来代替蔗糖只不过是自欺欺人。
“无糖饮料”里没有蔗糖,但有代糖。
“含乳饮料”不是“乳制品”而是“饮料”
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牛奶味饮料、活性乳酸菌饮品、酸奶冻干块等“含乳饮料”都是饮料,而不是真正的乳制品。虽然配料表中含有发酵乳、乳清粉、脱脂奶粉、乳杆菌、双歧杆菌等配料,但“含乳饮料”的本质是饮料,不是乳制品,不可与牛奶、酸奶相比。
某品牌“酸奶冻干块”也是饮料,而不是乳制品。
含乳饮料执行的是国家标准GB/T 21732;而牛奶的执行标准是GB 19645;酸奶的执行标准则是GB 19302。此外牛奶和酸奶还有以Q打头的行业标准等。细心一点的消费者,可以通过查看包装上的执行标准来区分含乳饮料和真正的乳制品。
看到“反式脂肪”要多检查
反式脂肪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氢化/部分氢化”“人造黄油/酥油”“人造奶油”“代可可脂”“植脂末”都是反式脂肪的别名。
“植脂末”是一种反式脂肪。
“代可可脂”也是反式脂肪。
可有些食品包装上明明配料表中出现了上述原料,但在营养成分表上的反式脂肪一栏却标注为0。这是因为目前植物油氢化工艺不断改善,氢化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也在逐步降低,一些完全氢化的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几乎检测不出来,因此,部分预包装食品中虽然使用了氢化油,但反式脂肪酸含量很低,甚至为“0”。国家标准规定,如果100克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0.3克,可以标示为“0”或“0.0”。敢标“0”,是食品企业为消费者做出的承诺,但到底有没有反式脂肪?有多少反式脂肪?还需要市场监管局的抽检和老百姓的口碑来检验。
因此,配料表中但凡出现上述原料,购买时就要多留个心眼。不仅要检查配料表还要检查营养成分表,查看是否含有反式脂肪。消费者应尽量从正规渠道选购大企业的产品,避免被广告和营销忽悠买错产品。
栏目主编:任翀 文字编辑:任翀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白璐
营养食品介绍#秋日生活打卡季#营养食品是指通过特殊的配方和 *** 工艺,经过科学调配的食品,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求。它们通常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等营养物质,可以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对于改善营养不良、增强机体免疫力和促进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营养食品的种类非常多样,涵盖了各个阶段和特殊人群的需求。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营养食品和它们的特点。
1. 婴幼儿配方奶粉:婴幼儿配方奶粉是为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需要而设计的,其中包含了适宜比例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它可以作为母乳的替代品,满足婴幼儿营养需求。
2. 蛋白粉:蛋白粉是一种提供高纯度蛋白质的营养食品,常用于增肌和修复肌肉。它可以作为运动后的补充,帮助肌肉恢复和生长。蛋白粉可以来自动物或植物,如乳清蛋白粉、大豆蛋白粉等。
3. 谷物麦片:谷物麦片是一种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食品。它常用于早餐,可以提供能量和营养,有助于提高饱腹感和稳定血糖。谷物麦片的种类繁多,如燕麦片、玉米片等。
4. 膳食纤维补充剂:膳食纤维补充剂是一种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的食品,可以帮助促进消化和排便。它常用于缓解便秘、调节血糖和降低胆固醇。膳食纤维补充剂可以来自谷物、水果、蔬菜等。
5. 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是为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和矿物质而设计的食品。它们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常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D、钙、铁等。
营养食品的选择应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健康状况来确定。在选择和使用时,建议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并注意食用 *** 和剂量。此外,营养食品不能替代均衡饮食,应与健康的饮食习惯结合起来,以达到更佳的营养效果。
总的来说,营养食品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补充营养的选择。它们可以满足人体不同阶段和特殊人群的需求,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对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正确选择和使用营养食品很重要,应结合个人情况和专业建议来确定。
我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2亿吨,森林都产哪些食物?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9月8日上午,国家林草局召开2023年国家林业重点展会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森林食物年产量已超过2亿吨,年产值超过2.2万亿元。
森林食物是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国家林草局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司副司长苏祖云介绍,我国34.64亿亩森林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其中近7亿亩的经济林提供了干鲜果品、木本油料、饮料调料等森林食物,核桃、油茶、苹果、柑橘、桃、李、柿、枣、咖啡、茶等森林食物深受消费者喜爱。
苏祖云表示,目前,我国木本粮油规模不断扩大。核桃、油茶、油橄榄等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超过2亿亩。板栗、枣、柿子、松子、仁用杏等木本粮食种植面积1亿亩左右。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等为主,提供食用菌、林畜、林禽、蜂蜜、山野菜、浆果等绿色食品的林下经济利用面积约6亿亩,年产值超过1万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如何扩大森林食物供给?苏祖云告诉记者,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必要的生产道路、生产管护设施、储藏仓库等设施,改变人种天养局面,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要大力推广良种良艺良法,积极推进集约化经营,加大低产低效林更新改造,采用高接换冠等管理措施提升质量和产量;在木本粮油生产优势产区集中连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建设一批木本粮油基地和相对集中连片、类型齐全、带动作用强、区域特色鲜明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在强化科技支撑上,要重点选育推广高产、抗逆、稳定的木本粮油、林下种植和养殖品种。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尽快突破轻简化栽培、精深加工产品生产工艺、先进适用种植、采收机械等关键核心技术。
此外,还要加强市场和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充分利用节庆展会、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及各类新零售模式,推动优势产地、产品加工基地与各大销售平台对接,大力发展冷链贮运、连锁经营、直采直供等现代物流和新型营销方式。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
"一探究竟!厨房必备万能配料揭秘,让你做出比面馆还好吃的餐点"以下是一篇关于巨好吃的万能配料的详细文章
1. 综述:巨好吃的万能配料的介绍
2. 酱油:提升风味的必备神器
3. 蒜蓉:增添香气和调味的绝佳选择
4. 辣椒酱:辣而不失风味的调味佳品
5. 花椒粉:为菜肴增添麻辣风味
6. 香菜:提升口感和美食视觉效果的必要元素
7. 葱姜蒜:调味的基础三巨头
8. 醋:平衡口味与提鲜的万能食材
9. 酱料组合:巧妙搭配出绝妙味道
10. 蜂蜜:为食物增添自然的甜度和光泽
11. 油脂:调节口感、提升风味的关键要素
12. 调味粉:让菜肴更加美味多样的秘密武器
13. 小结:巨好吃的万能配料的总结和应用建议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提供关于巨好吃的万能配料的详细指导和使用建议,让大家在家也能轻松做出美味的餐点,不再需要去面馆。
天下无糖①“无糖饮料”真不含糖吗?看看41款饮料配料表给出的答案【编者按】近年来,随着“无糖”概念的产品兴起,“无糖”食品、饮料以及其宣传的“健康生活”正逐渐取得消费者的认可,不少食品、饮料也以“0糖0脂0能量”作为卖点。那么,为何要减少糖的摄入?什么样的产品才算真正的无糖食品?当下市售的这些无糖食品,对健康会有怎样的影响?无糖饮料给饮料行业及代糖产业链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日益风行,市面上的“无糖”概念产品层出不穷,尤其到了夏季,“无糖”“0糖”“0蔗糖”“减糖”“低糖”近几年也成为越来越多饮品的宣传点。这些产品,名副其实吗?
41款饮品到底有都有哪些“糖”?
澎湃新闻记者通过线下商超和电商平台梳理了41款涉及“无糖”“低糖”概念的饮品,包括市面上常见的碳酸饮料、气泡水、茶饮料及其他饮品。
百事、可口可乐两大巨头几乎占领了“无糖”碳酸饮料市场,大多将“0糖”“0脂肪”“0能量”作为卖点。以元气森林苏打气泡水为代表的气泡水饮品,则强调“0卡糖”“0卡路里”。三得利茉莉乌龙茶、东方树叶乌龙茶等茶饮料,几乎都没有添加甜味剂,主打“无糖”概念,而像康师傅无糖冰红茶添加了多种甜味剂。简醇酸奶等其他饮品,则一般标注“无蔗糖”“0乳糖”等。
除了一部分茶饮料,大多数宣称“无糖”的饮料都至少含有2种以上的甜味剂,甜味剂添加最多的是无糖脉动,配料表里13种成分里就用上了5种甜味剂。
市面上的无糖饮料,多用三氯蔗糖等传统合成代糖,或是赤藓糖醇这类糖醇类代糖。消费者常喝的无糖可乐里,主要是三氯蔗糖、安赛蜜和阿斯巴甜在提供甜味。由于三氯蔗糖甜度高、成本低,也常用来和其他甜味剂搭配使用。赤藓糖醇本身甜度比蔗糖低,相对而言成本较高,但胜在口感更好,也是无糖饮料中常见的甜味剂。
制图:张泽红
制图:张泽红
0糖?无蔗糖?套路迷人眼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无糖”主要目的就是健康,“(无糖)至少比有糖的健康。”但也有消费者认为,所谓“无糖食品”只是商家的营销策略,“(商家)有可能玩了文字游戏,所以我不信任那种‘无糖’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饮料的包装会凸显“0糖”“健康”等概念字眼,如“喜茶巨峰葡萄无糖气泡水”,在包装上用大字号标注“纤”,并宣称“零糖”。
但是,仔细查看喜茶这款饮品的配料表可以发现,这款饮料添加了红葡萄浓缩汁(≥0.1%)、紫胡萝卜浓缩汁(≥0.1%)以及三氯蔗糖。喜茶在线 *** 宣称,喜茶气泡水“0糖0卡0脂”“控糖人士必备”,没有加任何添加糖,甜味主要来自代糖赤藓糖醇。
喜茶巨峰葡萄无糖气泡水 澎湃新闻记者 齐晓 拍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翟天昶近年来关注糖的消费与营养健康领域,他向澎湃新闻记者指出:“浓缩果汁理论上属于添加糖,除非控制里面的果糖等游离糖成分的含量,达到规定的无糖标准,才能称为‘无糖’。”
世界卫生组织曾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 s and children)中建议限制游离糖的摄入。游离糖,指的是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双糖(如蔗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
喜茶在线 *** 回应称,因产品中添加少量的果汁,会带入一点点果汁的天然果糖,包括果汁中带入的果糖及代糖在内的总含量低于0.5g/100ml的国家标准,所以按照国家标准标识为“零糖”。
一位有控糖需求的消费者也向澎湃新闻记者反映,“乐纯零蔗糖风味发酵乳”的产品包装上,大大的“0”占据近一半瓶身,仅看到包装上大大的0,以为是无糖,但仔细看,会发现仅仅是无蔗糖,如果再仔细看配料表,尽管没有添加蔗糖,但添加了结晶果糖(>5%)。
乐纯零蔗糖风味发酵乳
上述消费者认为,类似这样的产品包装,很明显是在利用消费者“无糖更健康”的心理,在不仔细看产品包装或配料表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误导。
“不少企业都是为了自身利益更大化,营销策略不断调整。之前的‘无蔗糖’写‘无糖’,现在的假‘减糖’其实道理都一样,是偷换概念。”翟天昶向澎湃新闻记者指出,宣称减糖35%的“每日咖啡师减糖拿铁咖啡饮料”,也玩了一招文字游戏。
尽管相比该品牌同系列产品的糖含量减少了35%,但这款饮料减的是乳糖,而非游离糖。翟天昶解释道,被“减”掉的乳糖,甜度较低,单位质量的热量值相对于蔗糖等添加糖而言并不算高,并且乳糖还具有促进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调节肠道功能等功效。对于当下大部分追求低热量饮料消费的人群而言,真正需要减的,其实应该是乳饮料成分中的添加糖。
每日咖啡师减糖拿铁咖啡饮料 澎湃新闻记者 齐晓 拍摄
“欺骗消费者,利用消费者的心理,蹭‘减糖’热度,把产品重新包装,减的不是真正需要减的糖。”翟天昶表示,目前,我国对“无糖”食品的标签没有严格规范,出现了诸如名为“无糖”实际上只是“无蔗糖”、“减糖”饮料实则减的是乳糖而非蔗糖等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无糖饮料相对健康,但任何食物都有过量摄入带来的风险隐患,需要科学认识无糖饮料。
添加了甜味剂的无糖饮料如此常见,相较过去的含糖饮料热量的确更低,但其背后的健康风险也日益受到关注。多个权威医学杂志曾发表论文称,长期喝代糖饮料同样影响血糖,甚至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系。
揭秘老师傅总结的4种香料配方,了解搭配技巧助力香料应用提升卤肉作为一种大众喜爱的美食之一,其中的香辛料则是卤制出美味肉质的关键。在中式烹饪中,香辛料是非常重要的调味品,香辛料是指那些能够给食品增添香味和口感的植物性调味品,通常为干燥的植物部位,如果皮、果实、种子、茎、叶、花、根等。而不同的香辛料之间也存在着搭配的重要性。在卤肉的 *** 过程中,香辛料的搭配可以让肉质更加鲜美,口感更加丰富。这些香料可以分别或者混合着使用,让肉质的卤制更加入味,口感更加鲜美。
香辛料的搭配不仅要考虑到口感的丰富性,还需要考虑到不同香料之间的协调性。有些香辛料具有较强的陈味,而有些则具有比较鲜明的香气,因此在搭配香辛料的时候需要有所斟酌。同时,在搭配香辛料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肉质的特点,以及肉质与香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香辛料之间合理的组合搭配,不同的香辛料组方能使卤肉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分享给大家四组香料组方搭配,帮助香料发挥出更大的功效,提高香料应用。
一、香茅草+小茴香+香菜籽
香辛料在烹饪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加食物的香味,还可以增强肉质的新鲜口感。香茅草、小茴香和香菜籽这三种香辛料组合可以起到很好的增强肉质新鲜口感的作用。
1.香茅草可以增加肉质的清新感。它含有丰富的挥发油,这些挥发油能够让肉质散发出清新的香气,去除肉质中的异味,增强肉质的新鲜口感。
2.小茴香可以增加肉质的鲜味。它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和芳香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增加肉质的鲜味,让食物更加美味可口。同时,小茴香还能够帮助消化,缓解胃肠不适。
3.香菜籽的挥发油和芳香物质含量丰富,这些物质能够增加肉质的口感,让食物更加柔嫩可口。
二、肉蔻+山奈+陈皮
肉蔻、山奈和陈皮是常用的卤肉香料,它们的组合可以使卤肉更加软糯。
1.肉蔻它可以让卤肉更加入味,同时也能使肉质更加软糯。肉蔻中含有丰富的酚类化合物,帮助分解肉类食材的胶原蛋白,使肉质变得更加软糯,口感更加细腻。
2.山奈也是一种常用的卤肉香料,它可以增加卤肉的鲜味和香气,并且具有温补的作用。山奈中含有一种叫做丁香酸的物质,使肉质更加软糯。
3.陈皮也是一种常用的卤肉香料,它具有解油腻、促进消化的作用。陈皮中的有效物质可以促进肉质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使卤肉更加软糯,同时也能降低卤肉的腻味。
三、陈皮+积壳+草果
香辛料在卤肉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加食物的香味和口感,还可以改善卤肉的油腻感。积壳、草果和陈皮这三种香辛料具有较好的改善卤肉油腻感的作用。
1.积壳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它富含挥发油和鞣质等成分,可以促进肠胃消化,缓解油腻感。
2.草果在卤肉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消积化食,解油腻。草果对于调节肠胃功能和改善油腻感具有一定的作用。
3.陈皮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从而改善油腻感。
四、红蔻+香砂+香果
红蔻、香砂和香果是常用的三种香辛料组合,它们可以增强麻辣香感
1.红蔻的是重口味食材卤制的必备香辛料,红豆蔻的味道丰富,特别是在烤肉和烤鱼等菜肴中,红蔻可以带来独特的风味。
2.香砂在烹饪中主要用于调味和增强香气,香砂入口有一些辣,口感清凉,它可以使菜肴更加鲜美,尤其是在火锅和炖菜中,香砂可以增加麻辣感。
3.香果在烹饪中可以给食材或者汤带来回甘,增强麻辣口感的层次。
香辛料搭配是一门学问,香辛料对于卤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在合理的搭配下,才能将卤肉的美味和口感发挥到极致。
小编每日为大家分享香辛料知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们的账号,对于香料使用出现问题的情况,可以咨询小编,对于大家的提问,小编会尽自己的所能为大家答疑解惑。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