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赜韬
转眼九月,东海即将全面开渔,沪上老饕们可能只要点一下手机,便能在家心大啖之一网“透骨新鲜”。
抚今追昔,在100年前,没有互联网的海鲜吃货们又如何品尝到东海的鲜美滋味?
对于这个问题,时人给出了明确答案:“一般开鱼行的,大都是宁波人,且不论在他们的本地,就如上海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鱼行(包括鲜咸的),又哪一家不是‘阿拉’人?!”
1933年,上海市立渔业指导所统计显示,当年市民共消费了82150担鲜带鱼及9934担咸带鱼。巨量带鱼需求完全仰仗宁波等渔场支撑,上海“本市渔轮捕获者,仅占六百分之一”。沪上海鲜姓“阿拉”的现象贯穿近代。1950年,新华社记者目睹的数据还是“上海鱼市场往常每年成交鱼货一亿二千万斤以上,其中海鲜占八千多万斤,大部分来自舟山群岛”。
上海人不仅爱吃宁波鱼,对宁波渔业动态也颇为关心。早至1901年,上海《集成报》就曾报道过“宁郡所辖洋面鱼汛放洋”的消息,赞叹宁波“同乡以捕鱼为业者甚众,船共一万数十艘”。可以说,海鲜是近代上海连结宁波的又一重“亲缘纽带”。
1935年沈家门渔港全景,这里被时人誉为近代东海“之一渔业根据地”
自然鱼汛是近代东海渔民的“衣食父母”。1935年,《新人周刊》如此描述近代甬舟渔场的鱼汛分布:“之一期在冬末春初的时候,叫做带鱼汛;第二期是在仲春,是墨鱼(乌贼)汛;第三期是暮春到初夏的当儿,则是黄花鱼(小黄鱼)汛。”在近代东海,还有针对鱼种的鱼汛命名。1942年《时事公报》介绍,衢山黄大洋海域盛产大黄鱼,多数年份会出现“花水”(农历四月中旬)、“正水”(端午节)、“五月半水”(农历五月中旬)等前后相衔的三波黄鱼汛(“三水”)。
近代上海的海鲜大多来自宁波,那么海鲜又如何“宁波制造”?
1936 年摄于浙江,师傅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一条冰鲜渔船
近代靠东海鱼汛吃饭的渔民群体非常多元,甬舟渔场可谓“千帆竞渡”。1931年《时事公报》记述,在近代宁波海域里,各地“渔帮”划区作业,多数时间井然有序。本地的奉化帮、东门帮、定海帮,一般会自清明鱼汛开始,捕捞至立秋前后,与外来台帮在端午前后即收网归乡的习惯明显不同。共享东海渔船的温州帮较特殊,立足虾脑、清滨一带,“专捕墨鱼,在海面或沿海各地渔网张挂,触目皆是”,是“一枝独秀”的专门户。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且不论恶劣海况与高风险作业流程,单是乱世的海洋秩序失控,就已令近代东海渔民苦不堪言。1920年代,吴淞口外不时有海盗骚扰向上海运输海产的浙江冰鲜船。虽然江浙渔业事业局等主管单位亦曾派出警卫舰艇护航,但收效甚微。同样,海盗也威胁着出海打鱼的船只。仅1933年,宁波出海的渔船就有四五十艘惨遭海盗打劫,至少70名渔民惨死于海贼枪口。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将魔爪伸向东海,渔民更加坠入水深火热之中。1938年,日伪在舟山群岛屠杀、驱逐渔民,随后将日式渔船引入独霸渔场“侵蚀渔利”。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日军暴行,旅沪宁波鱼商恪守民族大义,“伪上海鱼市场成立之日,到敌轮鱼货六百余箱,幸鱼贩深明大义,不去贩卖,情况萧条”。
1934 年上映电影《渔光曲》剧照,这部在宁波象山东门村取景的“中国首部获得国 际荣誉的电影”,生动演绎了近代东海渔家的不易艰辛。
1930年代靠泊甬江埠头的宁波冰鲜船
除常规渔船外,近代东海洋面上还航行着为数不少的“特种渔船”。譬如对乌贼、海蟹等“喜光”水产,渔民会在夜间驾驶“烧火船”吸引目标“见光麕集”,见机下网。那时舟山群岛的渔获主要是大黄鱼、鲳鱼、鳓鱼、螃蟹,所有海产都有直接对接上海、宁波城市市场的专门渠道:“渔船归港,即售予冰鲜船转销沪甬”。
运往上海的东海海鲜在哪里上岸?1936年,《生活星期刊》指出:“以前上海人吃的鱼,以十六铺一带为集中的市场”。1933年11月《上海宁波日报》对十六铺鱼市全盛期的景象记写道:天还没亮,零售的鱼贩们就会聚集在码头,争抢从宁波运来上海的新鲜海产。这些前一日捕捞出水的鲜货,被宁波船工码放进专门的“鲜鱼桶头”里,经一夜航行抵沪后仍能保持相对新鲜。刚刚装满担子,小鱼贩们便要快马加鞭赶赴市场,否则“过此时间,不但不易出售,鲜鱼有即行腐败之势”。堆放在上海码头的那些“鲜鱼桶头”会在当天下午三点左右陆续装船,由执行上海-宁波的客轮运回,以便翌日再次使用。
1937年上海鱼市的“海鲜竞卖场”
1936年拍摄的上海鱼市场外景
1936年5月,杨树浦定海桥附近新开的上海鱼市场建成投用,全上海零散的海鱼、淡水鱼及其他海产交易统一集中至此。杨树浦上海鱼市占地约47亩,配套建有办事处、拍卖场、临时仓库、冷藏库、岸壁、浮船码头、经纪人办事处。《新少年》杂志的一篇评论指出,新市场相较十六铺码头的更大优势是“有冷藏库保持鲜味,以免渔民多受损失”。
1936年人潮汹涌的上海鱼市
由于鲜鱼保鲜成本高,也因旅沪宁波人众多带来的风味嗜好,近代上海的鱼鲞消费亦很旺盛,墨鱼、黄鱼、贝类“无所不鲞”,饭桌上“无鲞不香”。鱼鲞如何制成?这门手艺的精细程度似乎远超多数人想象。
以黄鱼鲞为例。1933年,一份水产加工实习留下了珍贵的“制鲞工艺录”。做黄鱼鲞的之一步,雅称“三刀头”,往细里说,是在制鲞者坐在长板凳上,另一头用线拉出方形框,把鱼头朝人,背鳍向右嵌入框内固定,随后划“三刀”:之一刀,从背侧头后划至尾部,要做到“深可通腹”。随后,制鲞者要顺势把鱼身翻个面,紧接着沿“胸鳍后臀鳍前,自背至腹”这条线,补上第二、第三刀。接下来,制鲞者要借着手腕巧劲完好无损地抽出黄鱼胶,随后通过刀孔,将食盐塞入鱼体,再把大量盐均匀地涂抹在鱼身表面。盐渍好的黄鱼会堆叠在盐桶内并压以重石,就像腌雪里蕻咸菜一样。三四日过后,就要进入干燥环节,晴日下的晒场铺满席篾或稻草,制鲞者把盐腌过的黄鱼整齐排开,同时顺手将朝上的鱼鳃揭开,隔半天翻个面。如此暴晒三四日后,黄鱼鲞才算大功告成。
1930年代舟山岛上的晒鲞景象
近代东海渔场频繁受到日本等国外来渔船侵蚀,本地渔业既要克服时局动荡引发的市场混乱,又要努力抗衡外国渔获倾销恶化的上海鱼市价格起伏,诚可谓万分艰难。由此联想,上海人饭碗里的海鲜,又何尝不是中国海权发展与海洋强国崛起的见证呢?
1939年10月在上海鱼市倾销货物的日本拖网渔船“岚山丸”
1947年上海鱼市一景,境外渔获输入对本土渔业的冲击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 孙善根、白斌、丁龙华:《宁波海洋渔业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2> 李爱丽、罗家辉:《全球视野下的近代宁波渔业——1880年柏林渔业博览会上的宁波展品》,《国家航海》,第2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责任编辑:朱喆
校对:刘威
我国各海域都出产什么海鲜中国水域广阔,水产资源品种繁多,总产量较高。
中国的水产资源大致可分为:①鱼类,②甲壳动物类,③软体动物类,④藻类,⑤哺乳类。其中鱼类是水产资源中数量更大的类群。全世界约有3000种鱼类,中国约有2400多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3/5,余为淡水鱼类。
中国大多数海、淡水鱼类种类多、性成熟早、繁殖力强、生长快、补充能力大、适应性广,奠定了中国渔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海洋水产资源 海洋水产品产量约占水产总产量的57.72%,其中鱼类的数量占绝对优势。中国海洋鱼类有1700多种,经济鱼类约300种,最常见而产量较高的经济鱼类约60~70种。此外,沿海藻类约2000种;东海、黄海、渤海的虾蟹类共有近300种;经济软体动物有200多种。
①黄海、渤海区。共有鱼类250多种,主要的经济品种有小黄鱼、鳕鱼、太平洋鲱等,另外有对虾、毛虾、海蜇、海带等其他水产资源。捕捞产量占中国海洋捕捞产量的27.9%。
②东海海区。共有鱼类440多种,是带鱼、大黄鱼、小黄鱼、乌贼4大经济种类的更大产区,东海、黄海的浅海渔场是世界上较大渔场之一,素有“天然鱼仓”之称。东海带鱼产量占中国带鱼总产量的85%左右,其他3种亦均超过一半。此外,尚有质量较高而单一品种数量较少的品种,如鲳鱼、鳓鱼、真鲷、海鳗、鹰爪虾、梭子蟹等。捕捞产量占中国海洋捕捞产量的51.8%。
③南海海区。水产资源品种繁多,而单一品种的数量较少,仅鱼类即近千种,主要经济品种有鲷鱼、蓝圆鲹、沙丁鱼、金线鱼等。此外,南海尚盛产金枪鱼、鲣、旗鱼、鲨鱼等大洋性鱼类,其他贝、虾蟹类、藻类资源亦丰,西、南、中沙群岛附近所产海龟、海参、玳瑁等亦著名。捕捞产量占中国海洋捕捞产量的20.3%。
朋友用鳓鱼去红烧,卖鱼多年的老师傅看一眼就说:外行人经常有朋友让我带海鲜,他们说舟山的海鱼在他们那边吃不到,我也经常推荐一些海鲜给他们。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又让我推荐海鲜,说螃蟹,鲳鱼,带鱼,足节虾都吃腻了,让我给他推荐一些其他不常吃的鱼。正好那天我手头上有些鳓鱼,我就把鳓鱼通过快递的形式给他发了过去。
鳓鱼出货
鳓鱼是东海一种常见的经济鱼种,鳓鱼一般30厘米左右,半斤到一斤大小,颜色鲜白,很多人都将它做鱼鲞。鳓鱼的鱼刺很多,都说鱼刺多的鱼肉质才嫩。鳓鱼应了这句话,它的肉质很细嫩,味道也非常的鲜美,最重要的是它有一股鳓鱼香,入口回味特别足。因为刺多,所以家庭主妇买它的人不多,毕竟家里一般都上有老下有少,因此市场上还是鲳鱼,螃蟹,蟹等少刺海鲜更受欢迎。
因为朋友已经吃过很多种的海鲜,我发过去以后就没过问。第二天,朋友发了一张图片给我,他将鳓鱼做成了红烧鳓鱼,做法如同红烧鲳鱼。我旁边卖鱼多年的老师傅恰好看到这张照片,老师傅对我说,“你这个朋友是外行人,鳓鱼红烧是外行的做法。鳓鱼不是带鱼,也不是鲳鱼。红烧鳓鱼,让整条鱼失去了鲜味,掩盖住了鳓鱼本来的味道。”鳓鱼,蒸一下味道更好,红烧鳓鱼就是浪费了鳓鱼的香味。
*** 配图
鳓鱼的肚子里有一块白色的物质,很多人叫它鱼白,类似于一种鸡肝,牛肝等动物内脏一样的东西,这是其他鱼所没有的。这块鱼白,宁波著名作家,曾任宁波文化局局长的周时奋老先生曾经很喜欢吃它,形容这块鱼白的味道是嫩如猪脑,回味如嫩腰花。此外,鳓鱼的腹部也就是肚皮上的那块脂肪味道也交关惬意,堪比鲥鱼,而它身上的鱼肉味道就一般。
鳓鱼清蒸更佳,尤其是加上咸齑(也叫雪菜)一起清蒸,那个口感才叫清爽。做法非常简单,取一条新鲜鳓鱼清洗干净后放入大小适中的盆中。将咸齑切成小段,加入盆中,有条件的话浇上一些咸齑的汤,在鱼身上放上姜片。淡口味的无需放盐,咸齑本身就带咸味,如果是口味比较重的,可以放上一点盐或者事先将鳓鱼腌制十分钟。将鱼放入开水锅中蒸熟,记住蒸鱼要用热锅,要等锅煮开了以后再放入。蒸熟完成后,我们将姜片去掉,撒上葱花,就可以出锅了。
咸齑烧鳓鱼,汤汁鲜美,鱼肉鲜嫩这才是比较适合新鲜鳓鱼的做法。当然最适合鳓鱼的是舟山的三抱鳓鱼,三抱鳓鱼做法繁琐,要做好三抱鳓鱼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有机会再和大家细说。
"鳞"和"鱼"在我们的文化和认知里是密不可分的。
言语文学中,不仅用“鳞”以形,更用“鳞”指代“鱼”。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鱼儿身上的这层铠甲——这件锦衣,是多么有趣。
大多数鱼类的全身或局部着生有鳞片,是皮肤的衍生物,对鱼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鱼的鳞片,有的很大,如大曹白鱼的鳞片有5厘米宽,在所有硬骨鱼的单层鳞中几乎是更大的。有的鱼本身就不大,其鳞片当然更小了,还不到1毫米宽。
▲鳓鱼,俗称曹白鱼,图为长鳓,Ilisha elongata
图源:台湾鱼类资料库
鱼的鳞片有许多形状,一般硬骨鱼如石鲶、蓑鲉等的鳞片大多又圆又小,稍具弹性,以单层排列,称为“单层鳞”。
▲左:鲶,Silurus asotus;右:蓑鲉,Pterois volitans
图源:台湾鱼类资料库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鱼鳞
鱼鳞根据其外形、构造及发生特点,可分为盾鳞和骨鳞两大类型。
▲鱼鳞的类型,A.盾鳞(鲨鱼);B.硬鳞(雀鳝)
C.圆鳞(鲤鱼);D.栉鳞(黄鲈)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按近似对角线排列,可有效减少水体阻力。
软骨鱼类中的鲨鱼,全身披着形似盾牌的“盾鳞”。每一片盾鳞有一个埋在皮肤里的骨核(基板)和一根向后伸展的倒刺(鳞棘)。如果用手以反方向抚摸它,会把皮肤搓伤。
▲电镜下的鲨鱼鳞片,图片来源于 ***
硬骨鱼类具有骨鳞,完全由真皮形成。骨鳞可细分为硬鳞、圆鳞和栉鳞。
具有硬鳞的典型代表是鲟鱼、雀鳝和多鳍鱼等,其鳞质十分坚硬,呈菱形,鳞片与鳞片之间由纤维连接,排列紧密。
▲美洲鲟,Lepisosteus osseus
图片来源于台湾鱼类资料库
▲长吻雀鳝,Acipenser oxyrinchus
图片来源于台湾鱼类资料库
圆鳞和栉鳞存在于较高等的硬骨鱼中,均在鱼体表呈覆瓦状排列。圆鳞呈圆形,前区埋入真皮,后区游离部分光滑无棘,鲱形目、颌针鱼目等鱼类具有这种鳞。
▲太平洋鲱,Clupea pallasi
图片来源于FishBase
▲有“四大家鱼”之称的青草鲢鳙,多具有圆鳞
图片来源于 ***
栉鳞后区有许多小棘,用手摸鱼体一般有粗糙感,鲈鱼、大黄鱼和小黄鱼等有这种鳞。现存的盲鳗目和头甲型纲鱼类都没有鱼鳞。
▲日本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图片来源于台湾鱼类资料库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图片来源于台湾鱼类资料库
鳞片的功能
皮肤的衍生物
鱼鳞对于鱼类有多种功能。首先,鳞片为鱼体提供了一个防御层,可阻止微生物侵入机体,有助于抵抗疾病和感染。
外骨骼 其次,鱼鳞还起着外骨骼的作用,能帮助鱼类维持体型。对于较高等的鱼类而言,这一功能并不重要,因为它们的鳞又软又薄。 防御敌害 再次,鱼鳞还可以起伪装的作用。鱼腹部的鳞片能反射和折射光线,如果水下有凶猛的敌人游过,看到那晶莹发亮的腹部,很难把它们同波光闪闪的水面区分开来。另外,有些鱼的鳞片还是防身的武器。刺鲀身上的棘刺是鱼鳞慢慢演变而成的,每当敌害来袭,它的肚子就变得鼓鼓的,棘刺也竖了起来,像一只刺猬,敌害见此情形,觉得无法下嘴,只好放弃吃它的念头。
▲图为密斑二刺鲀,Diodon hystrix
图来源于台湾鱼类资料库,右图来源于 ***
鱼鳞可以怎么吃?
鱼鳞的形状、大小、数目和排列位置,对于各种鱼来说是相对固定的,因而常被用作鉴别种类的主要依据。
另外,与树木年轮相似,由于水温、饵料等因素的影响,鱼类一年四季的生长并不均衡,相应地在鳞片上形成宽窄不同的轮带,经验丰富的渔民可据此测定鱼类的年龄和生长情况。
▲鱼类的鳞片表面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于 ***
鱼鳞是鱼类学家研究工作的重要参考。
与侧线平行排列生长的鳞片数,被称为“列数”,由背部向腹部排列的鳞片数,被称为“行数”。
每种鱼身上鳞片的列数、行数是不一样的,这是鉴定鱼类的一个重要依据。鱼鳞也是鱼类学家推断鱼类年龄的一个依据。
鱼类在生命开始的之一年,全身就长满了鳞片,这些小薄片中间厚、边缘薄,形似一个截去尖顶的矮锥,鳞片上面有许多如同树木横断面一样的同心环纹。
了解鱼类的年龄,可以计算出鱼类的年平均生长率和死亡率,从而帮助水产工作者们推定鱼群的年龄组成,做到捕捞适时、捕大留小,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的目的。
除了用鳞片推算年龄外,我国东北产的大马哈鱼,可以用鳃盖推断年龄;我国沿海产的比目鱼,还可以用脊椎骨推断年龄。
除此之外,鱼鳞也是可以吃的,只不过吃的不是一片片鱼鳞,而是熬出来的冻,即鱼鳞冻。
将草鱼或鲤鱼的鱼鳞洗净,与葱姜一同放入锅中水煮,待胶原蛋白熬出后捞起鱼鳞,汤汁晾凉凝固成冻,拌上料汁,Q弹爽口。
▲鱼鳞冻,图片来源于 ***
鱼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其中包括大量的生胶质,这便是鱼鳞熬冻的秘密。
目前鱼鳞最主要的用途是提取胶原蛋白和作为禽畜饲料粉使用。胶原蛋白被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如制成新型心脏生物瓣膜、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减轻病人痛苦等。
另外,科研工作者们还成功地从鱼鳞中提取出明胶、胶原小肽、纳米生物羟基磷灰石(HAP纳米粒子)、硫鸟嘌呤等具有重要食用、医用价值的有机质。
转载声明
本文转载自AGCT与鱼,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刺少肉鲜好消化 这些鱼适合做给孩子吃和其他肉相比,鱼的肉质比较鲜嫩,也更容易消化吸收。鱼类还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优点,是非常健康的食品。但是有些家长因为害怕鱼刺,不敢让孩子吃。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几种鱼刺少、肉质鲜嫩的鱼类,非常适合做给孩子吃。
我们常说的小刺其实是鱼的肌间刺,一般来讲,海鱼除鲱科(鳓鱼等)以外,都没有肌间刺,以下几种尤其值得推荐。
龙利鱼,比目鱼中的鲽形目舌鳎科海鱼,又因身形扁平似舌头而得名“牛舌头”,肉质细嫩洁白、鱼腥味淡。该鱼烹调 *** 多样,既可整条清蒸或红烧,亦可剥皮后处理成鱼片再烹制。
银鲳鱼,又称镜鱼、平鱼,体侧扁平,近似菱形。该鱼刺少内脏小,体表无鳞,因此烹饪起来很方便,常清蒸或红烧。
鲅鱼,学名马鲛,体长侧扁,呈纺锤形,肉质坚实细腻、味道鲜美。常见两种,分别是“鲐鲅”和“燕鲅”,前者体积较小,适合红烧、焖炖;后者体积较大且刺更少、肉质更细,适合做鱼丸或饺子馅。
沙丁鱼,是细长的银色小海鱼,肉质鲜嫩,但不易保藏。其烹调 *** 多样,红烧、焖烧或香煎均可。
养殖的大宗淡水鱼大多有刺,如鲤鱼、鲫鱼、鳊鱼、青鱼、草鱼等。常见的刺较少的淡水鱼有以下几种:
罗非鱼,又名非洲鲫鱼,外形类似鲫鱼,肉质相对较粗。以红烧、清蒸更好,也常用来煎烤。
黑鱼,又称财鱼、乌鳢,体形长,呈圆筒形。鱼肉细嫩厚实,通常处理成鱼段或鱼片后烹调。
鳜鱼,又称桂鱼、鳌花鱼,身长扁圆,头尖嘴大,鱼肉呈瓣状、口感细嫩,可做松鼠鳜鱼、臭鳜鱼等。
鲈鱼,体长侧扁,下颌长于上颌,肉坚实呈蒜瓣状,常清蒸食用。
综合 ***
买鱼时,别错过这6种海鱼,鱼贩:人工养不了!冬天是正肥的时候#生活有温度#现在已经正式进入了冬季,气温虽然有些下降,但是离真正的“数九寒冬”还有段时间。海水在这个季节正在逐渐转凉,鱼为了积蓄能量越冬,也是肉质最丰腴肥美的时候。
“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一条腿的,一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这句话道出了牲畜类的味道不如家禽类,家禽类不如菌菇类,菌菇类不如鱼。因此这个季节趁着渔船还能出海,鱼肉也是最美味的时候,不妨给家人多做点鱼吃。
海鲜市场上这个季节的海鱼品种比较多,主要分为养殖鱼、远洋捕捞的冻货和近海渔民近海捕捞的鱼。近海捕捞的鱼因为新鲜度高,加上都是非人工喂养的,自然味道上要好过远洋捕捞和养殖的,卖鱼时,如果遇到这6种海鱼可以多买点,因为都是人工喂养不了的,而且现在正当季,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1,辫子鱼
辫子鱼在山东地区也叫“摆甲子”或“牛尾巴”,大连地区也有管它叫“辫鲢子”的。
辫子鱼的鱼刺比较硬,头比较大还没有多少肉,主要还是食用它鱼头后面的肉。不过别看辫子鱼的肉少刺硬,但是它的肉都是蒜瓣状的,吃起来有韧劲,还有点蟹肉的味道,并且一点鱼腥味都没有,因为价钱便宜所以特别受沿海居民的喜爱。
辫子鱼比较适合的做法就是红烧和焖炖。山东和大连地区喜欢用它跟萝卜或粉皮一起搭配炖,这样炖出来的鱼萝卜或粉皮里都有辫子鱼的鲜味,吃起来非常的下饭,关键是辫子鱼鱼皮上的胶质比较多,凉了以后会凝结成鱼冻,冬天吃特别的清凉解腻。
粉皮炖辫子鱼
2,小黄花鱼
小黄花鱼是中国“四大经济海鱼”之一,它不像大黄鱼现在基本已经捕捞不到野生的,市场上卖的大多都是养殖的,而小黄花鱼的价钱便宜,因此也没有必要养殖,所以市场上卖的小黄花鱼都是妥妥的野生鱼。
小黄花鱼别看个头小和价钱便宜,但是它的鱼肉特别细腻,刺也不多。用小黄花鱼可以烹制很多的美食,不论是煎炸和炖煮都非常美味,尤其是沿海一带喜欢用小黄花鱼汆鱼丸和包饺子,这都是比较有特色的吃法,并且吃起来鲜香嫩滑特别过瘾。
挑选小黄花鱼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眼睛明亮,鱼鳃鲜红,没有破肚子和无异味的来购买,因为只有这样的小黄花鱼吃起来才鲜。
家常焖小黄花鱼
3,鲮鲫鱼
鲮鲫鱼是冬季非常常见的海鱼品种,也有人管这种鱼叫做“青皮子”。
鲮鲫鱼的售价从来就没有超过10块钱的时候,因为它的个头不大,而且产量也特别高。
鲮鲫鱼身上的小细刺非常多,但是它的皮下脂肪含量特别高,因此鱼肉吃起来特别香,还一点腥味都没有。很多人喜欢这个季节晾点鲮鲫鱼,留着天冷的时候煎着吃。
鲮鲫鱼最适合的做法就是煎、烤和炸,这样把它的小细刺都弄酥以后再吃,光是鱼的鲜味和香味,也不用吐刺了!不过给孩子吃这种鱼时,还是要小心一些为好。
鲮鲫鱼在处理的时候,切记要把它腹内的黑膜刮洗干净,这样做出来就不会有多少腥味;挑选的时候如果眼睛是红的,那就更好不要购买了,因为很可能已经变质或不新鲜。
香煎鲮鲫鱼
4,刀鲫子鱼
刀鲫子鱼也有人管它叫“油扣”,山东人管这种鱼叫“黄鲫子”,这种鱼的个头基本跟小黄花鱼差不多,但是要比小黄花鱼薄上很多,而且身上都是小细刺。
刀鲫子鱼在每年的冬春季节都非常常见,也是普通老百姓特别喜欢吃的鱼,因为这鱼熟的快,简单一腌一煎就滋啦冒油,把刺煎酥了整个鱼身都能吃,尤其是用来下白粥和馒头,非常的下饭。
刀鲫子鱼在购买时要选择无异味,浑身透亮,鱼鳃鲜红的购买,如果是不新鲜的和有味的就不要购买了。
5,针亮鱼
针亮鱼也叫做“针亮杆子”,这种鱼其实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海鱼,游泳人如果遇到这种鱼被它的尖嘴扎到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针亮鱼的鱼刺是绿色的,鱼肉特别的嫩,加上脂肪含量比较高,因此这鱼吃起来要比一般的海鱼要香一些。
针亮鱼更好吃的 *** 我觉得就是炖萝卜,把鱼剁成小段,然后葱姜蒜爆锅后把鱼入锅,多放点汤,汤开以后加入萝卜一直咕嘟到汤汁浓稠调味出锅即可,这味道又香又鲜非常下饭。
6,老板鱼
老板鱼的学名叫“鳐鱼”,因为长相怪异也有人管它叫“魔鬼鱼”。
老板鱼全身都是软骨,肉质是一丝丝的,记得以前这种鱼特别多,当年没有冰箱的时候都是晒干做成鱼干,过年的炸老板鱼干和把老板鱼干蒸了以后撕成丝拌白菜芯,这是山东和大连地区的下酒好菜。
现在老板鱼的价格一般在20元左右,新鲜的老板鱼用来炖萝卜或豆腐都是美味的家常菜,老板鱼的鱼肝味道也特别鲜美,如果是新鲜的老板鱼鱼肝一定要保留好。
油炸老板鱼干
分享几个挑选新鲜海鱼的妙招
1.看鱼身上的粘液:新鲜的海鱼身上都有黏滑的体液,尤其是无鳞鱼更加的明显,只要鱼身上有粘液的一般新鲜度都比较高。
2.看鱼的 *** :鱼只要经过冰冻或不新鲜以后, *** 处就会有渗出物或破裂,只要鱼的 *** 没有破裂和没有渗出物的,一般都是新鲜的海鱼。
3.看鱼的眼睛:鱼的眼睛明亮不浑浊,而且没有凹陷的,这样的鱼新鲜度都比较高,如果鱼的眼睛变红和浑浊的,并且鱼的眼球凹陷的厉害,说明这鱼已经极其不新鲜了。
至于看鱼鳃的鲜红度和鱼鳞的完整性,这也是看鱼是否新鲜的关键,但是现在鱼贩有很多的 *** 可以把鱼伪装成这样,因此挑选时还要结合以上三种来查看鱼是否新鲜。
山海绘|既有鳓鱼之鲜 又有沙锥之香趁着现在天气还不是太冷,大家在海鲜市场上遇到以上6种鱼可以多买点,冷冻起来或晒成鱼干,等到数九寒天时享用是非常不错的,而且以上这6种鱼都是人工无法喂养的,冬天也是正肥的时候。
2019-03-27 13:58 | 温岭日报 | 陈祥胜 文 整理 毛军波 绘图
泥猛鱼又名褐篮子鱼,俗名篮子鱼、臭肚、象鱼、雉鱼、羊婴、娘呙(闽南叫法),是辐鳍亚纲鲈形目篮子鱼科篮子鱼属的一个种,为温岭沿海常见的一种海鱼。因其喜食海藻、海中浮游生物和附着物,故肉质有独特风味,既有鳓鱼之鲜,又有沙锥鱼之清香。
形态特征 〉〉
泥猛鱼体侧扁,椭圆形。头脸似兔,故又有兔鱼之称。腹鳍两侧有硬刺,中间为软条。尾鳍后缘弯入。体长达40厘米,重可达l千克。头小,口略突出。体黄绿或黄褐色,密布白点及小黑斑。背鳍、腹鳍与臀鳍的硬棘强大且皆具毒腺,尾鳍略凹。与长鳍篮子鱼相似,但后者鱼体上的白点较小且密集。
趣闻逸事 〉〉
泥猛鱼腹内有一股藻食鱼特殊的臭,这也是一般藻食鱼类之共通特性。四季皆可钓得此鱼,而以冬季时所钓获之鱼体较大。泥猛鱼也是最守时的鱼类,日出而食日落而息,早年钓友以面粉加鱼精粉和水揉粒钓之。
泥猛鱼的游泳技术很好,一般都是围着饵啃,所以用大钩穿整个小虾(去头去尾,但不剥皮),让钩尖微微露出,这样泥猛鱼会优先选择钩尖有肉的位置下口,提钩就容易中鱼。泥猛鱼咬钩一般不会拉沉浮漂,都是稍微沉下去就浮上来,所以要抓住这个机会,提竿。提竿要用巧劲,轻轻一敲,如果感觉挂中了,就可以慢慢拉上来,如果没中,继续钓,如此反复。这样泥猛鱼不容易把饵吃掉,装一次饵可以钓长一点时间。因此,钓泥猛鱼的技巧是——勤提竿。
由于泥猛鱼的刺不但锋利而且具有毒性,被刺时如蜜蜂蜇到般痛楚,所以抓鱼时要特别小心,更好用脚踏着再解钩。若不慎刺到,可用热水敷,温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准,越热越佳,烫约半小时左右,毒性得以解。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热可以破坏毒素,这也是为什么煮熟后就没有毒了。
由于泥猛鱼的鳍有毒,所以在广东等沿海,常使用泥猛笼来捕捉。泥猛笼是由铁丝网包成的一个笼,设有一个“有入无出”的入口,结构由鸡笼变化而来。笼内放泥猛鱼爱吃的食物,如油条或面包皮之类。一人可以同时操作多个泥猛笼和捉鱼的据点,本小利大,操作简单,可免鱼身受伤。劳工手套及剪刀是捉泥猛鱼之必要工具。在清理鱼体过程中,切不可将鱼肠管弄破,以免污染鱼肉。
泥猛鱼曾经算是下等的食用鱼,难登大雅之堂,即不会出现于喜庆宴会的菜单之上。而泥猛鱼粥是香港美食之一,名扬日本及东南亚,因为新鲜的泥猛鱼肉十分鲜美,清蒸加酱油和熟油已经很入味,或者煮汤加姜片,也很醒胃。澎湖的烤臭肚鱼干和酸瓜臭肚是当地著名的食品。
经典吃法 〉〉
①香煎泥猛鱼
1.将泥猛鱼清洗干净,沥干水分,下适量盐抹匀腌半小时入味;
2.姜切丝,蒜头拍碎,葱切粒待用;
3.热锅,注入适量食用油,放入泥猛鱼;
4.将泥猛鱼两面煎香,把姜丝和蒜头放锅边与泥猛鱼同煎;
5.出锅前撒上葱粒,即可装盘。
②红烧泥猛鱼
1.将泥猛鱼洗干净,鱼身用刀划两下,以便入味,晾干备用;
2.小火将油加热到80度左右,放入鱼双面煎炸,煎至两面略金黄;
3.加入事先准备的葱段、姜片、小米椒;
4.中火焖两分钟,然后大火收汁。
生活习性 〉〉
泥猛鱼是广盐、广温、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礁石和珊瑚中。
泥猛鱼生活于1~50米深的海域,幼鱼常在潮池中被发现,成鱼栖息于海藻茂盛的礁石平台、缓坡或礁沙混合区。杂食性,以藻类及小型底栖动物为主。4至6月份(水温22~25℃)为泥猛鱼繁殖时间,产黏性卵,多黏附于海藻丛中。仔鱼孵化后,以海藻为食,对海藻养殖特别是江蓠养殖危害较大。
文字:陈祥胜 整理 绘图:毛军波
赵鹏|谷雨和鳓鱼今日谷雨,忽然想起鳓鱼来了。因为按南通古代的习惯,渔民就是在谷雨这天开始出海捕鳓鱼的。
鳓鱼在明清时是南通的贡品,并且上贡数量号为百尾,可缘例只送九十九尾。如万历《通州志·贡赋》记岁进云:“鳓鱼九十九尾,相传初进百尾,上以其一赐渔者。”这个缘故,此志的遗事部分有所记述云:“葛原六者,魁梧豪侠人也,以布衣诣阙下,献鳓鱼百尾。时国初法严,众为危之,则笑曰:‘尔不上食父母耶?君犹亲也,庸何伤?’及至,高皇帝大悦,问之曰:‘鱼美何如?’匍匐前顿首对曰:‘鱼美,但臣未进,不敢尝耳。’又大悦,及命大官赐酒食,仍选一尾还之,曰:‘劳汝劳汝。’其后岁进鱼九十九尾,著为令。”
清代姜长卿的《崇川竹枝词》有一首诗云:“谷雨开洋遥网市,鳓鱼打得满船装。进鲜百尾须头信,未献君王那敢尝。”其附注谓:“摇网船以谷雨时放洋,只打鳓鱼鲞。明初渔人顾原六献鳓鱼百尾于太祖,问如何味,对以不敢尝。后进鱼必赐一尾。”也是用这个献鱼的事为典,只是可能是“葛”“顾”音近的原因,而把献鱼者的姓氏写错了。
鳓鱼的头骨可以拆装成仙鹤形状,名之为“鲞鹤”
作者:赵鹏编辑:任思蕴
春天吃鱼,聪明人专挑这4种!黄花鱼只能排第四,鲜美健脾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很多人都知道“咬春”,因为春天到了,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季节,这个季节也是最适合养生的。
大家都肯定知道春天都喜欢荠菜、菠菜、韭菜等等清淡的蔬菜,想尝鲜的小伙伴也别忘记了它——鱼,春天也是吃鱼的好季节!鱼中的蛋白质含量是排肉类里面的第三位,有国外的研究表明:经常吃鱼的人,对人体的脑血管有好处。
春天到了,经过冬天的蓄养,鱼儿体内积蓄了大量的营养,非常的鲜美。
立春过后,聪明人专挑这4种!“心脑血管保护剂“,鲜美健脾,做法简单!
●排名第4:黄花鱼
春天,黄花鱼大量上市,也被称为”报春鱼”,无论是营养价值还是口感,正是食用的好时节!
推荐菜谱:糖醋黄花鱼
准备食材:黄花鱼、小葱、生姜、大蒜、生抽、糖、醋、淀粉
*** 方式:
1、 将黄花鱼表面的鱼鳞都刮干净,洗去肚子里面的内脏,用清水多冲洗几次,沥干表面的水分;
2、 葱清洗干净打成结,生姜切成片片,大蒜去皮用刀拍碎;
3、 准备一个碗,里面倒入适量的醋,一点生抽,一点醋,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
4、 锅内倒入一点点油,将黄花鱼身上粘一点淀粉,放入锅中两面煎一下,煎至金黄;
5、 黄花鱼全部煎好之后,往锅里倒入调好的酱汁;
6、 接着将葱结和大蒜放入进去,继续大火收汁,出锅前撒上一点葱花即可。
●排名第3:鳜鱼
鳜鱼,有的地方又叫它桂鱼,数百年以来独占”春令时鲜”的榜首!春季的这种鱼就是最鲜美的时候!
推荐菜谱:红烧鳜鱼
准备食材:鳜鱼、生姜、大蒜、青红椒、生抽、老抽、豆瓣酱、料酒、糖
*** 方式:
1、 将鳜鱼处理干净,内脏全部拔掉,然后在背部斜着划上几刀;
2、 葱切碎、生姜切成细丝、大蒜切成片;
3、 锅中加入适量的油,油热将鳜鱼放入进去煎至两面金黄,放一旁备用;
4、 锅中留下少许底油,放入葱姜蒜炒出香味,然后放入豆瓣酱炒出红油,接着将煎好的鱼放入进去;
5、 往锅里倒入适量的料酒,加入生抽、老抽上色入味,再加入一点糖,用铲子轻轻推一下;
6、 最后加入水,大火煮,煮到汤汁变少之后,就可以大火收一下汁水,出锅撒上一些葱花。
●排名第2:鲤鱼
春季要健脾,鲤鱼就是首选。古典有记载“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推荐菜谱:糖醋鲤鱼
准备食材:鲤鱼、淀粉、番茄酱、糖、醋、盐、生抽、料酒;
*** 方式:
1、 将鲤鱼清洗干净,内脏扣去;
2、 然后在鱼的背部打上花刀,在肉多的地方用盐腌制一会,更好入味;
3、 在一个碗里面加入适量的淀粉,用水调成淀粉糊糊,将鱼放在淀粉糊里面,让鱼肉上面挂上淀粉糊;
4、 然后锅中加入足量的油,烧热然后将鱼放入进去炸至金黄,且定型;
5、 另起一口锅,里面倒入适量的水,加入番茄酱、生抽、盐、糖和醋,搅拌均匀,接着倒入焯好水的胡萝卜丁和豌豆丁,大火烧开,接着淋入适量的淀粉溶液;
6、 最后将调好的酱汁淋在鱼上面。
●排名第1:鲳鱼
渔谚中有记载“三月鲳鱼熬蒜心,四月鳓鱼勿刨鳞“,各种食材都有着自己的”黄金赏味期“,春天正是品味鲳鱼的绝佳时机。
推荐菜谱:椒盐鲳鱼
准备食材:鲳鱼、小葱、生姜、椒盐、料酒、淀粉、
*** 方式:
1、 先将鲳鱼清洗干净,沥干水分,接着在肚子上打上花刀;
2、 生姜切成片;小葱切成小段;
3、 然后将鱼放在盘子中,加入料酒、盐、小葱腌制一会;
4、 锅中倒油,油热将鲳鱼沾点淀粉,然后下入锅中煎一下,直到鱼变的金黄酥脆;
5、 出锅趁热撒上一些椒盐即可。
(丹丹)
鲌鱼10种:地包天的翘嘴,柳叶形的身材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鲌”字是近代鱼类学者引入西方近代鱼类分类系统后造出的新字,用以作为Cutler和Erythrocutler等一大类群鱼类的汉译名,但是很多电脑打不出"鲌"这个字出来,因故常用“白”字替代。鲌(同"鲌",下文同)鱼有很多种类别,但以翘嘴鱼(翘壳鱼)即翘嘴红鲌为代表种类。
(翘嘴,地包天)
鲌鱼类一般鱼体细长,侧扁而薄,多呈柳叶形,额部低于背部。口在上位,下颌突出而上翘,所以多称为"翘嘴"。主要特征是地包天的翘嘴,柳叶形的身材。鲌鱼属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钓鱼人喜爱的鱼种之一。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以小型鱼类、虾和水生昆虫为食,人工养殖时利用配合饲料就能很好的生长。
1-翘嘴红鲌
学名:Erythroculter ilisaeformis(Bleeker)
俗名:翘壳、大白鱼、翘嘴、翘嘴巴、白丝、兴凯大白鱼、翘鮊子、鮊刺鱼。
分类: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红鲌属。
翘嘴红鮊体型较大,常见为4~5斤,更大者重达20~30斤。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小。侧线明显,前部略向上弯,后部横贯体侧中部略下方。侧线鳞80~93枚。腹鳍基部至 *** 有腹棱。背鳍有强大而光滑的硬棘,第二棘最甚。胸鳍末端几达腹鳍基部。臀鳍长大,不分支鳍条3,分支鳍条21-25。尾鳍深叉形。体背浅棕色,体侧银灰色,腹面银白色,背鳍、尾鳍灰黑色,胸鳍、腹鳍、臀鳍灰白色。
翘嘴红鮊生活在敞水区的中上层,行动迅速,善跳跃。性凶猛,捕食其它鱼类。6-7月产卵,产卵场多在近岸水区,卵粘附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上。
翘嘴红鮊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以湖北、安徽和黑龙江省产量最多。每年6-7月份和10-11月份为捕捞旺季。东北地区以冬季捕捞为主。
翘嘴红鮊肉洁白鲜嫩,营养价值较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8.6克、脂肪 4.6克,唯多细刺,故有淡水鰳鱼之称,鲜食和腌制均宜。
目前养殖翘嘴红鮊成鱼已成常态。
2-红鳍鲌
学名: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l
俗名:短尾鮊、黄掌皮
分类: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
红鳍鮊为小型鱼类,肉食性,主要捕食小鱼,亦食无脊椎动物。常见体长10-20厘米,最长达30厘米。栖息于湖泊水草茂盛处或江河缓流区,幼鱼喜集群在浅水区觅食。
体延长,侧扁。头小。眼大。口小,上位,下颌向上翘,口裂和身体纵轴几乎垂直。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被细小白色薄鳞。自胸鳍基部至 *** 腹棱完全。背鳍短小,具粗壮的硬棘。胸鳍末端接近腹鳍。尾柄较长。尾鳍深叉形。背部青绿,微带黄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体例上半部鳞片后缘有小黑斑。尾鳍、胸鳍呈浅黄红色,臀鳍橘红色。
红鳍鮊分布极广,全国各主要水系均产。生殖期间雄鱼头部出现珠星,产卵期5-7月,在静水湖泊中繁殖,卵粘附于水草上。在北方水库一般7-8月份汛期后即游向河口索饵,为主要生产期。
3-蒙古红鮊
学名: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
俗名:红梢子、尖头红梢、红尾巴
分类: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红鲌属。
蒙古红鮊为中上层鱼类,平时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的中、上层,游动敏捷,活动较分散,冬季多集中在河流深水处或湖泊的深潭越冬。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蒙古红鮊体中型,常见者为0.5-1.5斤,更大达6斤。体长侧扁,头稍尖。头背面平,头后背部斜平。下颌比上颌长,口斜裂,后端伸至鼻孔后缘正下方。鼻孔下缘与眼下缘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侧线直,侧线鳞73-79。腹棱自腹鳍基部至 *** 。背鳍第3根不分支鳍条为光滑硬刺,最长鳍条比头短。胸、腹缩短。臀鳍不分支鳍条3,分支鳍条18-22。尾鳍深叉形。身体上半部浅棕色,下半部银白色。背鳍较暗,胸、腹鳍和尾鳍上叶浅黄色,尾鳍下叶鲜红色。
蒙古红鮊5-7月集群繁殖,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及胸鳍布有珠星。在流水中产卵,卵粘附在石块或其它物体上。性凶猛,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则以小鱼为主食。
蒙古红鮊肉质鲜嫩而不腥,其蛋白质含量为15.3%,脂肪为5.0%。
4-青梢红鮊
学名:Erythroculter dabryi (Bleeker)
俗名:青梢子、青餐、撅嘴鲢。
分类: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红鲌属。
青梢红鮊个体小,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重0.3-0.6斤,更大约1斤。体侧扁,较薄。头部较小。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的前方。眼大。侧线明显、平直。被细小圆鳞。背、腹鳍均具强大而光滑的硬棘。腹棱从腹鳍基部到 *** 处。胸鳍末端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臀鳍长,不分枝鳍条3,分枝鳍条23~29。尾柄粗壮。尾鳍宽大,呈深叉形。背部青灰色,前部较淡,后部较深,两侧及腹部银白色,各鳍略带浅黄色,尾鳍边缘青绿色。
青梢红鮊栖息于静水湖泊的中上层。肉食性,主食小虾。生殖季节以5月最盛,在水草丛生的湖汉或河湾中产卵,卵粘附于水草上。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青梢红鮊肉质细嫩,富含营养,但骨刺较硬。
5-拟尖头红鮊
学名:Culter oxycephaloides
俗名:鸭嘴红梢,尖头红梢。
分类:鲤形目、鲤科、鮊亚科、鮊属。
拟尖头红鮊体长而侧扁,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头小而尖,头背面扁平,形似等边三角形。口半上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较上颌为长,后端不达眼前缘垂直线的下方。无须,眼较大,鳞细小,从腹鳍甚至 *** 有腹稜。背鳍具硬刺;臀鳍长,臀鳍条3,23~26;尾鳍深叉。体背部灰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胸鳍、腹鳍及臀鳍均为灰白色,尾鳍为桔红色,镶以黑色边缘。
拟尖头鮊多栖居于流水或较深的静水水体的中上层,以小鱼和虾为主食,亦吃水生昆虫。体长60厘米,体重4斤的5冬龄鱼始达初次性成熟,生殖季节为5-6月间。
拟尖头鮊分布于长江上、中游支流及其附属水体。是一种中型的经济鱼类,在长江流域分布广泛,生长较快,更大个体可重达6斤以上,肉嫩味美。
6-短臀近红鮊
学名:Ancherythroculter wangi (Tchang)
俗名:麻尖
分类:鯉形目、鲤科、鮊亚科、近红鲌属
短臀近红鲌又名汪氏近红鲌,俗名麻尖,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上游流域重庆市的北碚、合川等地。
短臀近红鲌体长形,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腹部自腹鳍基部至 *** 具腹棱,尾柄长。头长而尖,头长为眼径的4倍以上。吻尖,吻长大于眼径。口亚上位,下颌略长于上颌。眼较小。眼间距大于眼径。
短臀近红鲌鳃孔向前伸至眼后缘的下方。鳞中等大,背部鳞片较体侧鳞小。侧线鳞59-64,围尾柄鳞18-20。侧线前部略下弯,后部平直。第1鳃弓外侧鳃耙15-18。鳔后室末端圆钝。背鳍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部的中点,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刺长短于头长。臀鳍具17-20根不分枝鳍条。胸鳍短,末端后伸不到腹鳍起点。体长可达24厘米。体背侧呈灰黑色,腹侧银白;背鳍灰色,尾鳍暗红色,其边缘为黑色。
短臀近红鲌生活于流水环境,数量不多。体长15厘米以上的雌性个体就可成熟产卵。
7-黑尾近红鮊
学名: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
俗名:高尖、高肩、黑尾鲌、黑尾、黑尾刁等。
分类:鯉形目、鲤科、鮊亚科、近红鲌属。
黑尾近红鮊,又名黑尾鲌,另外,"高尖"或"高肩"的称呼在民间很普遍,为中国的特有物种。它和短臀近红鲌一样,分布于长江上游流域重庆市的合川等地,主要生活在长江上游干流支流缓水区的中上层,喜水草基质。
黑尾近红鮊身体侧扁,外形似戴氏红鲌(青梢红鮊、青梢)。眼较小,吻长大于眼径。口半上位,下颌比上颌稍长,口裂斜,后端伸至鼻孔后缘下方。鼻孔位于吻端至瞳孔的中点。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腹部于腹鳍基部略向内凹。侧线位于体侧中部略向下弯,侧线鳞65-70。腹棱自腹鳍基部至 *** 。背部灰黑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为近。胸鳍未端达到或超过腹鳍其部。臀鳍条3,23-28。各鳍带灰色,尾鳍上下叶的边缘尤为明显。它与青梢红鮊的主要差别在于尾柄较长、个体较大。
黑尾近红鮊性情温和,适温范围广,耐氧能力较其它鲌鱼强。个体个大,常见者体长15-30厘米。一至二龄的黑尾鲌生长最快。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龄鱼可达0.2斤以上,二龄鱼可达1.8斤以上。
8-高体近红鮊
学名:Ancherythroculter kurematSui (Kimura)
俗名:大眼刁、圆大眼
分类:鯉形目、鲤科、鮊亚科、近红鲌属。
高体近红鮊体长形,侧扁,头后背部稍向上倾斜。自腹鳍基部至 *** 前有明显的腹棱。头较高,上下颌等长。口端位,口裂倾斜,后端伸达鼻孔后缘下方。唇薄。眼大,眼径约与吻长相当,眼间较窄,稍圆凸。鼻孔距前缘很近,位于眼前缘上方,几与眼上缘平行。鳃耙细长,排列较稀疏。下咽齿略呈圆锥形,尖端钩状。侧线鳞57-63。背鳍较长,约与头长相当,其起点在吻端至最后鳞片的中点,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胸鳍较短,不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起点的前下方,其末端后伸不达 *** 。臀鳍基部长,外缘内凹呈弧形。鳞片排列整齐,较薄,腹鳍基部有三角形的腋鳞。侧线在体侧中部向腹部微弯曲呈弧形,延伸至尾柄中部,性成熟的雄鱼在生殖季节其头部及胸鳍1-5根鳍条上有许多白色珠星。体背部灰白色,体侧下部和腹部银白色,背鳍和尾鳍灰白色,其余各鳍为白色。
高体近红鮊分布于长江上游。个体不大,一般体长为10-20厘米。3-4月产卵。天然数量不多。
9-大眼红鲌
学名:Ervthroculter hypselonotus ( Lin)
俗名:大眼、凹颈、翘鼻
分类:鯉形目、鲤科、鮊亚科、近红鲌属。
大眼红鲌体侧扁,头背面平,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腹棱自腹鳍基至 *** 。口上位,下颌突出并且翘,口裂与体纵轴近垂直。眼大,头长约为眼径的3倍;无须。侧线微下弯侧线鳞60-66。背鳍硬刺光滑、粗壮;臀鳍基部甚长。
大眼红鲌栖息在江河缓流的中上层。性凶猛,以小鱼为食。分布于珠江水系。
10-海南红鲌
学名:Erythroculter pseudobrevicauda Nichols et Pope
俗名:翘嘴鱼、拗颈、昂石包
分类: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红鲌属。
海南红鲌体长,侧扁。头背面平,头后背部微隆起。腹棱自腹鳍基至 *** 。口上位,口裂与体纵轴框直,下颌厚,上翘。眼大。鳞小。无须,侧线微弯,侧线鳞72-76。肯鳍硬刺光滑。臀鳍基部长。
海南红鲌生活在开阔水体的中上层。游动迅速,以掠捕鱼、虾为食。中型鱼类,为产区食用鱼。分布于海南岛及珠江水系。
三种容易误辨而又常见的鲌鱼:翘嘴红鲌与青梢红鲌、蒙古红鲌
其一区分尾巴:尾巴是鲜红色的就是蒙古红鲌;尾巴呈黄白、灰白的称之为翘嘴红鲌;尾巴呈青色的称之为青梢红鲌。
其二区分侧线鳞:翘嘴红鲌侧线鳞在70以上;青梢红鲌侧线鳞在70以下。
其三区分它们的背与嘴:高背小嘴的是青梢;平背翘嘴的是翘白。
青梢鱼和翘嘴鱼的主要区别
翘嘴鱼:头和背之间比较平整,鱼口呈现“地包天”的姿势,下唇肥厚结实 ,上唇相对薄弱 ,尾鳍两叶尖长度一样,体型比较瘦长。
青梢鱼:头显得小,体型没有翘嘴鱼那么长,尾鳍上叶略比下叶的短。青梢鱼有些“驼背”,向上隆起 ,肩形似很高,也有和黑尾鲌一样称为“高肩(尖)”的,而翘嘴像“弯刀”。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之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鱼##水产品##品种##头条创作挑战赛##中国地道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