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一年能长多大,鲟鱼一年能长多大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4 0
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 | 中华鲟:长江鱼王,生存多艰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红外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动物邻居”。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中华鲟。

长江中更大的鱼

中华鲟是长江中更大的鱼,个体硕大,有“长江鱼王”之称,一般能长到0.4米至1.3米,体重为50千克至300千克,更大能长到5米,体重达600千克。

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头部为长三角形,有4条吻须,小小的眼睛呈椭圆形,位于头的后半部。成年后的中华鲟身体上有5行大且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幼鱼体表光滑,成鱼体表粗糙。

中华鲟面对天空部分的体色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面对水底部分的体色由浅灰过渡到黄白色,至腹部为乳白色,鳍为灰色且有浅色边缘。

寿命最长可达40岁

中华鲟寿命较长,最长者可达40岁。它们在淡水中出生,在海洋中生长,是一种溯河产卵洄游型鲟鱼,自然分布在长江上中下游和近海。

5月至6月,中华鲟喜欢群集于河口,秋季则上溯至江河上游,进江后须在江里滞留一年,至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

它们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在不同环境和生长阶段,中华鲟的食谱也不同,幼鱼在长江中上游时,爱吃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和植物碎屑等;在河口咸淡水域中,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在洄游期间,它们基本不摄取食物。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中华鲟摄食强度增大,食物以鱼和蟹为主。

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中华鲟是国宝,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它们的历史可追溯到白垩纪,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

它们是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保护好中华鲟是长江生物多样性和长江水生态保护成败的关键。它们的野外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连续5年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

为拯救中华鲟,各地近年开展了不少增殖放流活动。1981年至今全国人工放流超800万尾中华鲟,但野生种群的自然繁殖仍无法恢复。

自然产卵中断是当前最突出问题。在其繁殖季节的夜间,人们应关闭产卵场跨江大桥,禁止车辆通行和关闭灯光,避免惊扰中华鲟繁殖。

长江十年禁渔,给中华鲟野生种群的修复带来契机,放流成活率有望得到改善。

采写:刘春

制图:郑玲玲

图片: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

编辑: 白雪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人工养殖鲟鱼生长进展,以及对鲟鱼肌肉品质的研究分析

文/沐木

编辑/沐木

引言

鲟鱼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下目、鲟形目。目前分为两个科,包括白鲟科和鲟科,共计六个属,涵盖27个物种。1997年,在津巴布韦召开的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TTES)大会将鲟形目所有种类纳入公约保护物种名单中。

在我国,鲟鱼分布广泛,涵盖了8个物种。这些物种主要栖息在长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和新疆三个地区。在长江流域,主要有中华鲟、白鲟和达氏鲟;在黑龙江流域,有施氏鲟和达氏鳇;而在新疆地区,有裸腹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

在这些鲟鱼物种中,长江流域的三种鲟鱼被列为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除了人工增殖和放流活动外,禁止任何形式的经营性捕捞。鲟鱼以其个体庞大、生长迅速、适应力强以及疾病抵抗力较高等特点而著称。

鲟鱼籽酱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维生素A、B和D,以及钙、铜、镁、铁和硒等微量元素。因其珍贵的风味,鲟鱼籽酱与鹅肝、松露齐名,被誉为“世界三大美食”。

这种黑色的美味也被戏称为“黑色黄金”,在国际上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珍贵地位,因此价格昂贵。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鲟鱼产品的需求与野生鲟鱼资源逐渐减少之间的矛盾加剧,鲟鱼养殖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欧洲就开始着手发展鲟鱼养殖。而中国的鲟鱼养殖始于20世纪90年代。通过对鲟鱼的全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以及不同养殖模式的综合研究,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鲟鱼养殖技术体系。

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等多种养殖方式都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全球的鲟鱼养殖主要集中在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乌拉圭和中国等国家。截至2008年,中国的鲟鱼养殖产量达到2.14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83.3%,使中国成为全球更大的鲟鱼养殖国家。

养殖鲟鱼的生长模式

鱼类体重与体长之间的关系是鱼类生长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使用W=aLb的方程来描述体重与体长的关联,其中生长幂指数b表示鱼体重增加率与体长增加率之间的比例,反映了鱼类生长的不均匀性。

这种不均匀性源于体重和体长的非均匀增长,因此参数b可用来判断鱼类是否经历异速生长,即某一特征的生长速率与另一特征的生长速率不相等。庄平等对全人工繁殖的西伯利亚鲟仔稚鱼从出生到0~53日龄的异速生长及器官的优先发育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在西伯利亚鲟仔稚鱼的发育过程中,分别在9、28和37日龄出现全长生长的拐点,将全长生长分为四个阶段,呈现异速生长的特征,即全长生长速率快于体重增长速率。同时,在西伯利亚鲟仔稚鱼的发育过程中,许多关键器官的大小也呈现异速生长。

不同于其他器官逐渐演化的过程,消化道在这一时期会经历迅速而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简单管状结构逐渐发展为具备功能分区的复杂结构。在匙吻鲟个体早期发育阶段,体长的增长速度通常会超过体重的增长速度。

这是因为在匙吻鲟的卵黄期,它主要依靠卵黄中的营养来支持生长,而尚未开始摄取外部来源的营养物质,因此体重的增加较为缓慢。这一现象提示了匙吻鲟在孵化后的第6至9天内,逐渐从依赖内源性营养向摄取外源性营养转变的过程。

研究者发现,在鲟鱼幼鱼阶段普遍存在异速生长现象,但不同物种的鲟鱼幼鱼之间,其异速生长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一些例子:匙吻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仔稚鱼以及中华鲟野生幼鲟(体重在26~108克之间)的生长特点是异速生长,其生长幂指数 b 小于3,这意味着它们的体长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体重增长速度。

而达氏鳇幼鱼在不同体重范围内,如99.231,379.32克(何斌等,2011),以及施氏鲟幼鱼在186.29~1 245.43g克的生长情况均为异速生长,其生长幂指数 b 大于3,即体重增长速度较体长增长速度更快。

而西伯利亚鲟在不同生长阶段,如25~649 g 克,以及杂交幼鱼(达氏鳇♀×西伯利亚鲟♂)在45.5~820.8 g 克的生长特点也是异速生长,其中生长幂指数 b 大于3,表示体重增长速度远快于体长增长速度。

唯独在人工养殖环境下,达氏鳇杂交种(达氏鳇♂×天然杂交种(达氏鳇♀×施氏鲟♂))幼鱼在145.83~437.36克之间表现为等速生长。这些发现显示不同鲟鱼物种的幼鱼在早期生长阶段存在着异速生长现象,但其具体模式因物种而异。

肥满度,也被称为条件系数(K=100×W/L^3),通常用于评估鱼体的丰满程度、营养状态和环境条件。在多数研究中,发现鲟鱼在早期发育不同阶段的肥满度变化范围在0.300~0.500之间。

而1龄施氏鲟(0.289 4~0.372 9)、西伯利亚鲟幼鱼、杂交幼鱼(达氏鳇♀×西伯利亚鲟♂)(0.341~0.387)和纳氏鲟与西伯利亚鲟杂交幼鱼(10~22天的西伯利亚仔鲟的0.44~0.603以及野生环境下的中华鲟幼鱼的0.72。

在充足的水域空间和食物条件下,1龄施氏鲟的生长离散会逐渐加剧。2龄施氏鲟的生长离散变化较小。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1龄幼鱼对于天气、温度、溶氧等昼夜变化比较敏感,其抗逆性较差,而2龄施氏鲟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因此环境因素对于生长离散的影响较小。

鲟鱼生命周期较长,养殖试验时间较短,研究对象各异,以及养殖环境的多样性,导致生长阶段的表现不够明显,研究结果不一致,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张颖等对在养殖条件下13龄阶段,杂交鲟的生长幂指数b大于3,表现出强烈的异速生长。

随着年龄增长,异速生长减弱,发育趋向均匀;在5龄阶段,生长幂指数b接近3,为2.94,而在7龄阶段,生长幂指数b为2.63,稍低于3。杂交鲟的肥满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其与体重的相关性(R^2=0.94)高于与体长的相关性。

对于不同年龄的杂交鲟,立方生长方程提供了更佳的拟合效果,其生长拐点体重为28.53 kg,体长为82.11 cm,年龄为4.22龄。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鲟鱼的生长特性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同时也强调了养殖环境对于鲟鱼生长的影响。

养殖鲟鱼肌肉品质的分析

肌肉品质可以从肌肉质量和肌肉风味两个方面来考虑。肌肉质量关注的是肌肉中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的性质、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肌肉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

物理性状方面包括肉色、大理石纹、白度、色差、亮度、失水率、系水率、滴水损失、剪切值以及pH值等。而化学性状则涵盖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干物质、灰分、胶原蛋白、铁、锰、钙等物质的含量。

肌肉品质主要由蛋白质、肌间脂肪、灰分和干物质的性质、含量以及比例等因素共同决定。肌肉风味则涉及肌肉气味、味道和适口性等方面的综合感受,这取决于风味物质的性质、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肌肉的纹理、嫩度和多汁性等物理特性在感知肉味时也有一定的作用。肌肉的本身存在的风味前体物质以及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共同决定了肌肉风味的形成。肌肉品质的评价需要考虑肌肉质量和肌肉风味两个方面,涵盖了物理性状、化学性状、风味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肉类产品的食用价值和口感体验。

尽管鱼类肌肉品质研究已经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常见养殖鱼类以及一些特种养殖品种上,但对于鲟鱼肌肉品质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现有的鲟鱼肌肉品质研究主要聚焦在少数几个鲟鱼种类上,其中主要包括匙吻鲟、施氏鲟、中华鲟和欧洲鳇的幼鱼。

对于鲟鱼肌肉品质的研究仍相对有限。尚需进一步深入探索不同鲟鱼种类及其生长阶段、环境因素等对肌肉品质的影响,以丰富我们对鲟鱼肌肉品质特性的了解。这有助于更好地利用鲟鱼资源,并为鲟鱼肌肉品质的改良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肌肉常规营养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匙吻鲟年龄的增长,其肌肉水分逐渐减少,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逐渐增加。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对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至关重要。

匙吻鲟肌肉中氨基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相似趋势,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赖氨酸、亮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以及鲜味氨基酸的含量相对较高,特别是谷氨酸的含量更高。

对于匙吻鲟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研究结果显示,2龄匙吻鲟肌肉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其中赖氨酸含量明显高于FAO/WHO标准。这一发现表明,匙吻鲟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可以弥补中国人膳食中谷物食品中赖氨酸不足的问题,有助于提高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率。

在规格为722~989克和1,500克的匙吻鲟肌肉中检测到了色氨酸,且含量较低,这表明色氨酸可能在酸性条件下被分解。施氏鲟肌肉中水分、蛋白质和脂肪的变化趋势与匙吻鲟相似。虽然氨基酸含量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并未明显显示,但在多项研究中均表现出类似的特征。

谷氨酸的含量普遍更高,赖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相对较高,而色氨酸的含量较低。这些研究结果与之前在匙吻鲟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些研究对于了解施氏鲟肉质的特点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营养贡献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不同养殖环境和生长阶段可能会对肉质产生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优化施氏鲟的养殖和肉品加工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宋超等进行了对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与人工养殖中华鲟相比,野生中华鲟幼鱼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更高(p<0.05),而粗脂肪含量则显著更低(p<0.05)。

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包含18种氨基酸。谷氨酸的含量更高,其次是赖氨酸、天冬氨酸和亮氨酸,而半胱氨酸的含量更低。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的之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半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

在脂肪酸方面,野生中华鲟幼鱼肌肉中检测到了6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中检测到了9种SFA,5种MUFA和7种PUFA。

结语

鲟鱼因其卓越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潜力,正日益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中国在食用鲟鱼和 *** 鱼子酱领域已经完全依赖人工养殖鲟鱼,且中国的人工鲟鱼养殖占据了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

与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相比,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鲟鱼物种的保护生物学领域,而在养殖鲟鱼生长和肉质品质方面的研究却远远滞后。这也成为制约鲟鱼养殖业和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即便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幼鱼生长和肌肉品质分析方面,但大多数研究只涵盖某个或有限几个年龄段。

针对主要养殖鲟鱼品种,有必要系统地设计和开展从幼鱼到成鱼整个生长期的研究,以揭示鲟鱼肌肉品质变化的规律。这样做不仅能够阐明肌肉品质的生长发育规律,还能够明确更佳养殖时期,探索鲟鱼养殖、加工和肌肉品质之间的更佳点,为鲟鱼养殖和加工效益的更大化提供理论支持。

这也会为中国鲟鱼制种和种质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对鲟鱼饲料的研发也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系列研究对于鲟鱼产品的深加工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将促进鲟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完此文,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洞庭湖的“秘密”:禁渔2年鳤鱼重现,湖中更大的鱼能长到多大?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长江干流南岸呈现为巨大的“U型水袋”。长江进入中下游,首先通过“三口”和“湖口”与洞庭湖贯通,湖区蓄水面积庞大,素有“长江之肾”的美誉,对调蓄洪水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大型的过水性湖泊,洞庭湖的生态价值举世瞩目,渔业资源繁多,各类湖鲜应有尽有。上世纪60年代,洞庭湖区有一首老歌广为传唱:“千张白帆盖湖面,金丝鲤鱼装满舱”,这是对当时生态资源的真实写照。数千条渔船出湖捕鱼,场面极其壮观;船舱里装满漂亮的金色鲤鱼,资源何等丰富!

2000年以来,洞庭湖的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30多种鱼类相继消失,鳗鲡、鲥鱼等绝迹多年,四大家鱼的占比降至10%以下......为保护洞庭湖,我国在湖区设定了为期10年的禁捕期,这座“日出斗金”的淡水宝库又重新恢复生机,成了名副其实的“长江明珠”。

禁渔效果显著,神秘物种“鳤鱼”重现洞庭湖

长江中下游是国内湖泊、湿地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但由于人为原因,湿地和湖滨的退化也最为严重。过度捕捞、水源污染、围湖造田等活动给中下游湖泊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而洞庭湖也深陷其中,出现了面积萎缩、鱼种衰减的现象。

清退渔船后,洞庭湖逐渐回归平静,水下悄然发生变化,湖区的鱼儿明显增多,一些曾被认为野外绝迹的物种也奇迹般地重现。洞庭湖的禁渔究竟有何成效?禁捕前后的调查数据最有说服力。

禁捕之前,湖南省科研部门对湖区的鱼类进行了长达5年的监测,出现在文献记录中,但始终不见踪迹的鱼类有寡齿短吻银鱼、鲥鱼、刀鱼、白鲟等32种。根据捕捞量估算,这些鱼类占洞庭湖鱼类资源的22.7%,野生群体绝迹意味着洞庭湖出现了“资源危机”。

其实早在90年代,当地渔民就察觉到了异样,“一网撒下去,鱼的数量明显少了,很难再见到超过30斤的大鱼”。在渔民的集体印象中,60~70年代的洞庭湖保留着更好的面貌:芦苇遍布,鱼虾成群,时常能捕到几十至上百斤的大鱼。正因鱼产丰富,外省的捕鱼人也出现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在湖汊河沟和芦苇荡中过起“捕鱼换粮”的原生态生活。

2015~2020年,单靠渔业生活已经难以为继,因为湖里的鱼确实不多了。调查显示,洞庭湖的生命力指数于2020年降为C(0.54),水环境指数降为D(0.34)。这表明,湖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鱼类缺少休养生息的机会。

姗姗来迟的禁捕提供了更佳的机遇,水生生物正常生长,时间长到足以完成3~5个生活史过程。短短两年后,洞庭湖就呈现另外一副景象:当渔政巡查船经过时,大量鱼群跳出水面,“感觉湖面都要被鱼群占满”,有些鱼直接跳上了船板,个头还不小。

在2021年秋季的单次监测中,网捕的渔获量超过了100公斤,鱼的种类达到了60多种,平均规格都在500克以上。而这样的数据,在几年前难以想象,可见只要保护得当,坚持长期禁渔,湖区就能脱离资源困境。

最令人惊喜的是,罕见的鳤鱼也再次出现在洞庭湖,消失的“神秘物种”又出现了!据资料记载,鳤鱼曾是洞庭湖中常见的鱼种,上世纪和鲥鱼、刀鱼一样都有规模效益,但在2000年前后,洞庭湖的鳤鱼逐渐减少,2005年之后再也没被捕到过。很多渔民都认为,鳤鱼已经在洞庭湖乃至长江绝迹了。

消失10多年后,工作人员在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以及安乡水域重新采集到了鳤鱼,数量不止一条,非常难得。或许,随着长江禁渔的深入推进,白甲鱼、岩原鲤、鯮鱼、胭脂鱼等物种也重返洞庭湖,效果值得期待!

在10年的保护期内,湖里更大的鱼能长到多大?

洞庭湖的鱼类资源有多丰富?从捕捞量来看,洞庭湖出鱼量惊人,低产年份有2~3万吨,高产年份可达5~6万吨,更高的一年是1996年,全湖渔获总量达到了82836吨,其中东洞庭湖独占4万吨,南洞庭湖1.7万吨,西洞庭湖2.5万吨。

洞庭湖里的鱼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格还很大。据资料记载,1960~70年代,洞庭湖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普遍都是大鱼,鱼龄以2~4龄为主,个体通常在15公斤以上,捕获的鲤鱼也多在10公斤左右。

老渔民所说的“几十斤上百斤的大鱼”并非空谈,洞庭湖中确实存在很多水下巨物。根据洞庭湖的鱼种调查名录,除了四大家鱼外,湖区还曾存在胭脂鱼、大口鲇、鳡鱼乃至“淡水鱼之王”白鲟等大型鱼类。

在名录中,白鲟是迄今国内已知的更大淡水鱼,常见体长达2~3m,体重200~300kg,但这还不是白鲟的更大规格。目前,记录在案的“白鲟王”被发现于长江南京江段,体长超过7m,超过两层楼的高度,重量有907公斤,相当于13个成年人的体重之和。

白鲟曾活跃于长江的中游和下游,洞庭湖在长江中游与荆江南岸相连,自古至今从未建坝,所以洞庭湖出现白鲟并不奇怪。但令人惋惜的是,受长江梯级水电工程的影响,白鲟已经离我们远去,最终仍没逃脱“灭绝”的命运。

洞庭湖更大的“鱼王”因此易主,顺位变成了中华鲟。洞庭湖地理位置特殊,从城陵矶湖口到长江口一直保持畅流状态(葛洲坝下游再无拦江大坝),因此江海洄游性鱼类仍能抵达洞庭湖,包括中华鲟。至于成鱼的规格大小,则和具体的年龄相关。

2021年,科学家在葛洲坝下发现了15尾成熟的中华鲟。而根据此前的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的规格一般为9~20 龄,体重40~125kg,雌鱼为16~29龄,体重172~300kg。如果考虑到10年的禁渔期,未来洞庭湖中的“鱼王”有望长到200~400kg。

即便是放流的1龄幼鱼,十年的禁渔期也足以使其长成大鱼。根据中华鲟的生长规律,雄鱼平均每年增重5~8kg,10年可长到50kg以上;雌鱼的生长速度更快,每年增重8~13kg,10年内有望长到100公斤以上。

总之,10年禁渔为洞庭湖预留了充足的恢复时间,鱼类的储量定能再上新的台阶。再者,洞庭湖湖面广阔,平均深度6~7m,蓄水量多达178亿m3,体量巨大,众多大鱼隐匿其中也很正常。

洞庭湖的未来

洞庭湖的生态重在“保水”,反过来,“水大鱼多”也是洞庭湖渔业的基本规律。例如在1996年,湖区创下8.2万吨的巅峰产量,1998年也维持在5.1万吨的高位,这两年的高产均和水面面积相关。原因是对应年份均是洞庭湖的丰水年,汉寿、安乡等地的湖湾连成一片,水域面积增多。

长江和湘、沅、资、澧“四水”的汇入水量增多,洄游性、半洄游性鱼异常活跃,导致进入洞庭湖的鱼类增多,因而促进了资源的繁荣。

历史上,洞庭湖曾出现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现象,1950~2000年的50年间湖面减少了41.15%,导致鱼种减少,湿地萎缩。自《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洞庭湖的水面深受社会关注,平垸行洪、退耕(垸)还湖持续开展,水面不减反增,陆进水退成为历史。

为维护“长江之肾”,我国还在东、西洞庭湖开展新的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水网脉络联通,水体自净能力增强,洞庭湖未来可期。

暴雨导致甘肃百万斤养殖鲟鱼跨省流进四川 渔政部门考虑专项捕捞

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受此前强降雨天气影响,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境内大量养殖鱼被洪水冲走,其中多数沿白龙江流入四川省广元市境内的白龙湖水域,养殖户损失不小。新京报记者从广元市水产渔政管理站获悉,统计约有200万斤养殖鱼流入白龙湖水域。针对其中受伤、死亡的部分已进行无害化处理,该水域目前主要的工作集中在水质、生态环境监测。对于养殖户损失,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与文县相关部门沟通,根据情况考虑下一步进行专项捕捞。但同时他也表示,由于此次流入鱼类多为鲟鱼,考虑到其不集群、爱潜底的习性和白龙湖水域面积,捕捞难度较大。

甘肃养殖鱼上市前夕被洪水冲到四川

吴先生在位于甘肃陇南市文县的汉坪嘴水库内经营网箱鱼养殖,主要经营鲟鱼、雅鱼、鲤鱼等冷水鱼类。受此前强降雨天气的影响,水库内的网箱几乎都被突然而至的大水冲破,里面的鱼也早已不知所踪。

文县当地进行救灾工作。视频截图

据了解,汉坪嘴水库与白水江相连,后者为白龙江支流,流经甘肃省甘南州、陇南市后,在四川广元市境内汇入嘉陵江。此次暴雨洪灾中,不少养殖鱼正是被洪水从甘肃一直冲入四川广元。

据吴先生介绍,在自己的网箱养殖鱼中此前约有十五万尾鲟鱼,在所有鱼种中占比超过50%。其中,除了少量鲟鱼鱼苗外,大部分已经即将成熟可以上市销售。

“9月10月正好是卖鱼的季节,大概有70%以上都能卖了,没想到一下子都没了。”

据了解,鲟鱼养殖一是销售成鱼,二是等鲟鱼产卵后 *** 鱼子酱,后者需要的养殖周期、资金投入要更大。

吴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水库中经营网箱养殖鱼多以标准鱼出售,“1斤3两到1斤8两就是标鱼,可以卖了,一般一年左右就能长到,还有一部分是7到8斤的大鱼,像一些用来做鱼子酱的鲟鱼,前后至少得养7年,时间比较长。”

目前,当地有关部门正在帮助养殖户拆除、回收已经破烂的网箱,对于幸存下的养殖鱼进行抢救捕捞。至于如何止损,吴先生表示目前没有太多办法,“即使是到下游捕捞,能拿回来的部分也很少。”

渔政考虑专项捕捞 但难度较大

据了解,此次文县境内养殖鱼多数沿白龙江流入四川省广元市内的白龙湖水域。广元市水产渔政管理站相关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此次流入的规模预计至少有200万斤。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广元市有关部门已对白龙湖水域进行生态环境检测,主要针对此次事件中,流入的鱼类对当地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洪灾后的养殖地。视频截图

“经过专家评估,目前水生态环境和生物结构种群没有太大影响,水质情况比较稳定,由于洪水过后有部分鱼类受伤、死亡,我们已经对其进行打捞并进行无害化处置,但具体的数量还没有进行统计。”

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养殖户所养殖的鲟鱼种类为俄罗斯尖嘴鲟鱼及西伯利亚鲟,原产于国外,分别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及上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在国内已有多年养殖历史,不至于出现物种入侵的情况。目前当地已与广元市内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对于养殖户损失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县内已有部分养殖合作社、企业主动与广元市有关部门对接,沟通打捞事项,“有些鱼随网箱一起被冲走,根据网箱编号能确定归属,后续我们也会继续沟通,尽力减少甘肃养殖户的损失。”

对于打捞一事,广元市水产渔政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会考虑下一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捕捞,帮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但同时他也表示这项工作难度大、成本也比较高。“白龙湖占地有10万亩,水域面积比较大,这次洪水灾害中流入的鱼类以鲟鱼为主,这种鱼从习性上看不集群,比较分散,而且多喜欢栖息于水域底部,整体看来,这种专项捕捞难度会非常大。”

新京报记者 张羽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世辉

女老板躲进深山搞养殖,一年收入200万,根本不愁卖

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在贵州的一个深山里,有一个女老板在大规模的搞养殖,并且她养的还是鱼,没错就是在山上养鱼。也许有人就会奇怪,山上不都是该养鸡鸭牛羊吗?怎么可能养鱼呢?

大家都知道贵州不只是有山,并且山上还有很多山泉水,这位女老板非常的聪明,她利用地理优势,在紧挨山泉水的地方,建了一个大型的养鱼厂。她的这个养鱼厂主要以鲟鱼为主,当然不是中华鲟,只是人工饲养的鲟鱼而已。

鲟鱼的生长周期比较慢,一般一年能长4-5斤左右,收购的时候5斤以下的鲟鱼,收购商也是不要的。不过鲟鱼的价格却比较高,时产零售价格在30元,饭店做好之后,一般卖到60元左右一斤,也就是说,我们去饭店吃一条5斤的鲟鱼,大概要300元左右。

这个鱼厂的规模相对较大,年产量在30万斤左右,我们按照批发价20元一斤,一年毛收入就是600万,扣除掉人工饲料,以及其它饲养成本的话,一年赚200万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说在农村,只要你阳光独到,敢投资,愿意吃苦钻研,肯定是能赚到钱的。对于女老板养鱼一年赚200万,你怎么看呢?

来宁波一年多 中华鲟胖了长了 它的祖先曾和恐龙一起生活

“我就静静地看着你”或许是更好的参观方式。记者崔引摄

每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宁波海洋世界中华鲟养殖技术团队负责人董刚觉得,每个公民的点滴之举就是在为“和谐共生”而努力。比如在围观中华鲟时,不要用手拍打展缸玻璃,“别看中华鲟个头大,却经不起吓,一旦受惊,容易出现撞击同伴或缸体的现象。”他说。

来宁波一年多,中华鲟胖了长了

中华鲟来宁波“安家落户”是在2019年1月,时隔一年多,它们长胖了,之前平坦的“肚子”有了弧度;也长了,有几条大的已经长到了2.2米左右,这差不多也是中华鲟在这个展缸环境中“身高”的极限。

“你看这条叫‘依依’的,鱼如其名,和人特别亲近。每次饲养员下去喂食,它都会绕着打转,有时是讨吃的,有时就是闹着玩。”董刚说。

在董刚的印象中,“依依”刚来宁波时,持续好几天一直都趴在缸底,不吃不喝,是在饲养员一次又一次“示好”下,它才渐渐“释放天性”。

“你看那条‘靓靓’一开始压根不愿和饲养员接近。”董刚说,看在它“盘正条顺”的份上,饲养员不仅给它取名“靓靓”,每次下水都会陪它3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

不过,即便如此,在这些中华鲟中,还是有个别家伙个性实在“高冷”,至今不爱搭理人。“只要它们过得好,不理我们就不理我们呗。”董刚说。

子虽非鱼,却也可知鱼之乐

在这些中华鲟中,像“依依”这样出生于2001年的,有个共同的称呼,叫做“子一代”。简单来说,就是野生中华鲟怀卵后由人工繁育的一代。

中华鲟最长可以活到40岁,是寿命最长的淡水鱼。通常,它在8岁到14岁时就会性成熟。当然,从性成熟到最终实现交配、怀卵、产卵,还有很漫长、曲折的路要走。

如此一算,包括“依依”在内的“子一代”今年已经19岁,到了生育的黄金年龄。“中华鲟对繁殖场所的要求很高,像这样的展缸环境是无法满足的。”董刚说。

中华鲟属于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每年10月到11月,它们到长江上游繁殖。幼苗顺江而下,在长江口稍作停留,之后在海中发育,性成熟后游回长江,继续繁殖后代。

外界环境、水温、水质、溶氧……只有万事俱备,中华鲟才会繁殖。

“近几年来,科研机构一直在加大中华鲟增殖放游的力度,但至今没有野生中华鲟成功产卵的案例。”董刚说。

现在整个中华鲟养殖技术团队能做的,就是让它们在宁波生活得更加“快乐”一些。

对一个普通游客来说,如何判断一条中华鲟是否快乐呢?

董刚说:“中华鲟性情温顺,平时游得平稳、缓慢,看起来很佛系。通过它的这一行为,我们就能够知道它的心情应该不错。”

当然,如果运气特别好,也有机会看到它们突然“发力”,冲到水面呼吸后又潜回水底。这可能也是它们做过的最剧烈的运动了。

“水中大熊猫”受不起惊吓

在记者采访间隙,有游客带孩子来参观。相比中华鲟展缸附近那些色彩鲜艳的虾,自带萌点的海胆、螃蟹,中华鲟的长相只能用“朴实无华”来形容,很难勾起孩子们的兴趣。

“我们特地做了宣传片,循环播放,希望能够吸引大家更多关注中华鲟,从而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董刚说。

中华鲟种群早在1.4亿年前就已存在,曾和恐龙一起生活。穿越漫漫历史长河,恐龙早已绝迹,中华鲟却游弋至今,成了“水中大熊猫”。

虽然人工繁殖增加了中华鲟的数量,但是受环境等种种因素影响,目前中华鲟野外种群繁殖严重不足,导致野外种群岌岌可危,因此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当初,中华鲟选择在宁波“安家”,除了让游客观赏,还承担着科研任务:通过在半咸水、咸水等不同类型水质中的生存探索,让科研人员对它们的生理变化和生活习性进行研究,将来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在董刚的印象中,有些游客,尤其是孩子,看到中华鲟一时兴奋,或者觉得它游得慢吞吞,就会拍打展缸玻璃,这样很容易导致中华鲟受惊撞击同伴或缸体。

“一说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很多人总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之举,同样是在为两者和谐共生做出努力和贡献。”董刚说。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通讯员孙劼

美国黑鲈,祸乱完珠江,再入江苏“称霸”南方,成我国第五大家鱼

四大家鱼,想必大家都知道,草鱼、青鱼、鲢鱼、鳙鱼。不过,要说第五大家鱼,你知道是什么鱼吗?

四大家鱼是四种常见的淡水鱼。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全国各地餐桌上随处可见。为什么能经常吃到,主要是因为它们被广泛养殖。

第五大家鱼同样如此,仅次于四大家鱼。那么,究竟什么鱼在我国号称第五大家鱼,答案不是鳜鱼,而是从美国引进来的大口黑鲈。

目前市场上所见到的淡水鲈鱼,大多就是大口黑鲈。大口黑鲈主要在广东、江苏和浙江一带养殖。以上几地的养殖,形成了很庞大的养殖规模。2021年,我国大口黑鲈产量达到70.2万吨,其中广东一省的产量就过半。

事实上,英国、日本、法国也曾从美国引进大口黑鲈,但结局却截然不同。日本从2005年6月起,就禁止进口、运输和养殖了;英国和法国甚至不惜牺牲其他鱼种,允许采取电击和鱼药的形式将其赶尽杀绝。

同一种美国引进的鱼,在中国至今仍受养殖户和老百姓欢迎,在英、日、法却被恨之入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口黑鲈的“前世今生”

1.名字的由来

大口黑鲈并非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200多年前,法国鱼类学家首先发现这种鱼时,并没想好它的名字。从1802年被发现,到1884年被固定名字为“大口黑鲈”,足足用了82年时间。

除了大口黑鲈这个名字外,还有一个辨识度更高的名字,那就是“加州鲈”。毕竟这种鱼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然而然被称为“加州鲈”到现在。

加州鲈之所以叫大口黑鲈,望文生义便能理解,嘴大,黑色的身体,的确是这样。大口黑鲈体侧有很多黑色的纹理,嘴巴可以撑得很大。它和我国的花鲈、松江鲈区别明显。

大口黑鲈


中国花鲈


松江鲈

2.在各国的待遇

在美国

这种温暖水域生存的淡水鱼,并不是美国人民喜欢的鱼种,有网友统计过,在美国更受欢迎的十种鱼,大口黑鲈并不在其列。他们更爱的是海水鱼。

所以,大口黑鲈在美国肆意横行,美国垂钓爱好者钓到巨型大口黑鲈并不鲜见。

美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对大口黑鲈的生态危害也做了很多研究调查。

美国地质调查局把全国的水文单位分成4个等级,来调查这些区域是否有大口黑鲈,发现大口黑鲈的集中生存区只存在小片区域。

对于没有大口黑鲈分布的大片区域来说,大口黑鲈就是外来物种。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其官网上公布了大口黑鲈入侵其他水文单位造成的危害研究,认为大口黑鲈会导致原区域小型鱼种的减少或灭绝。

所以,在美国本地,大口黑鲈就有固定的生存区域,不能随意侵入别的水域。

在英法日

早前,英国、法国和日本,都引进过大口黑鲈。但没过多少年,这些国家就不再待见它。

2005年6月,日本明文规定,禁止进口、运输、养殖大口黑鲈。连运输都不可以,可见对他的 *** 程度。

还有更出乎意料的,英国、法国为了把它赶紧杀绝,甚至允许用电击和药毒的 *** 处理大口黑鲈。要知道,点击和药毒在清理大口黑鲈的同时,也会伤害到其他鱼的。这种宁错杀一万,不漏掉一个的做法,足以证明这些国家对大口黑鲈的痛恨。

在中国

同样是从美国引进,大口黑鲈在中国的待遇就截然不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省更先引进大口黑鲈。1983年,广东省开始引进,引进的是美国的北方亚种。

美国的大口黑鲈主要有2个品种,一个是佛罗里达亚种,一个是北方亚种。这两个品种不做鉴定,凭肉眼是分不出来的,只是肋骨和侧线鳞数目不一样。

1985年,引进的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在广东人工繁殖成功,此后被推广到江苏、浙江、四川等地,陆陆续续有28个省开始养殖。

一些年后,我国繁育的大口黑鲈种质退化,易生病。

为此,2009年、2020年,我国又先后两次从美国引进佛罗里达亚种和北方亚种进行人工培育繁殖,改良品种。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大面积养殖大口黑鲈,不过因为大口黑鲈喜欢温暖的环境,所以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一带。

大口黑鲈曾被多国引进的缘由

不难看出,美国的大口黑鲈,曾经也是抢手货,各国纷纷引进。这自然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优点。

1.味鲜

这是肯定的。谁都不会去引进一种难吃的鱼。大口黑鲈肉质细腻、没有肌间刺,不会像草鱼一样,动不动在肉里吃出一根刺来。

而且它容易烹制,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步骤,就能成就一盘美味,清蒸就可以上桌。

2.肯活肯长

市面上常见的鱼,多是人工养殖的。大面积的养殖才能满足大量的需求。

而大口黑鲈就是一种非常适合养殖的鱼。首先,它繁殖率高。一岁的鱼就能繁殖,而且母鱼产出的卵,雄鱼还会进行保护,等到幼鱼从卵里出来能吃食了,雄鱼才会离开。

虽然雄鱼有时可能也吃幼鱼,但比起他们对鱼卵的保护,算是影响不大。大口黑鲈的高繁殖率离不开雄鱼的功劳。

其次,是它出栏快。养一条鲟鱼动辄五六年,而大口黑鲈鱼苗一年长到1斤就达到上市规格。养一年就能卖,回本快。

一岁的鱼就能繁殖,所以等打捞起来吃时,它们已经繁殖了,下一代也不会少。而且如果一直养的话,鱼也能一直长,长个十年二十年没问题,大小也会跟着变。小鱼小价,大鱼大价。

鱼苗

这样好的养殖鱼,自然被多国引进。那么,大口黑鲈又是怎样被嫌弃的呢?

大口黑鲈被英日法痛恨的原因

1.多

物以稀为贵,多了就普通了。大口黑鲈肯活肯长是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娇嫩才显珍贵,故有娇贵。越是生命力顽强的东西越被人忽略甚至嫌弃,就如野火烧不尽的野草,吃得苦打得粗扛得摔的穷人。

2.无敌

多,顶多是被嫌弃。而无敌就是被痛恨。

除了人类之外,任何一个无敌的生物,都是恐怖的存在。大口黑鲈不挑食,还异常凶猛,比它小的鱼,它都敢吃。而且食量还特别大。它们抢夺食物异常凶猛,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甚至连同类都会吃,可想而知它们的霸道。

加上它繁殖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只要不是寒冷的水域,过不了多长时间它能们就能成为新水域的霸主,原水域里的鱼减少甚至消失。

这种入侵自然是一种灾害。

既然大口黑鲈这么厉害,难道不会破坏我国的水生态环境吗?答案在下面。

大口黑鲈成为我国第五大家鱼的原因

1.长得更快

大口黑鲈到了我国以后,生长速度比美国更快,一年就能长到1斤半,2年就长到3斤了,3年的大口黑鲈一般超过5斤了。这就是养殖户喜欢的原因。

2.味道更得我国老百姓的喜欢

比起四大家鱼,大口黑鲈的鲜美程度更胜一筹。市场上卖的鲈鱼,明显价格更胜一筹。

和其他国家比起来,我国民众也更喜爱大口黑鲈,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虽然养殖大口黑鲈的不多,却消费着我国大半大口黑鲈。

大口黑鲈在我国有很多吃法,属于中高档鱼

3.在我国活不长

曾经,大口黑鲈也从养殖池塘流入到我国的自然水域,在山西汾河、陕西南沙湖、三峡等自然水域都能见到少量被野化的大口黑鲈。但认识到大口黑鲈的危害后,我国就禁止投放大口黑鲈到自然水域。

而且,北方的水域里,像斑狗鱼、梭鲈、黑鱼、鲶鱼都不会让大口黑鲈繁殖得那么顺利,大口黑鲈幼苗想要长大成为种鱼并不那么容易。

珠江一度受到大口黑鲈入侵,还好珠江里有黑鱼、鲶鱼甚至鲤鱼会吃大口黑鲈的幼鱼。而且珠江边的钓鱼爱好者也不允许他们泛滥。

大口黑鲈可是钓鱼人的更爱,用路亚钓鲈鱼考手艺,又得劲儿,国际上更高级别钓鱼大赛,都把大口鲈鱼作为作钓对象。

不过,在我国钓到大型大口黑鲈的人不多。大口黑鲈的垂钓记录中,更高纪录是20.24斤重、73.5厘米长。这是一个日本钓鱼人保持的。

总之,在我国,养殖的大口黑鲈因为量大,单位价格不高,被普通百姓喜爱。养殖链养活了不少人,从鱼苗培育到养殖,再到水产品加工,产业链越来越成熟。这不知不觉中,就让大口黑鲈成了我国的“第五大家鱼”。

而逃逸到自然水域的野化大口黑鲈被垂钓者追着钓,我们也不担心自然水域里野化的大口黑鲈伤害我们的本地鱼。

所以,大口黑鲈没在我国泛滥成灾有许多天时地利的因素。当然,大家也不要掉以轻心,自然水域碰到大的大口黑鲈不可放生,带回家慢慢享用,既满足了口福,又平衡了生态。

宁波渔民意外捕获野生中华鲟,重50多公斤!中华鲟生存状况如何?

近日,浙江宁波余姚泗门镇万圣村的渔民沈文焕,在晚上出海捕鱼时,发现渔网异常的沉重,本想着能够收获到一只巨大的海鱼,没想到第二天收网时发现网中被捕到的是一条硕大的中华鲟,目测足足有2米多长,重量起码在50公斤以上。

在确认中华鲟没有受伤之后,沈文焕拍下视频和照片上报渔政管理人员,随后立即将这条中华鲟放生。据这位渔民介绍,这是他从事打渔行业30多年来,之一次看到过这么大的中华鲟。


由于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此几十年打渔生涯中,他非常重视对国家珍稀动物的保护,凡是捕到中华鲟,都会之一时间向主管部门报备,如果发现鱼受伤,他就会将鱼送到专门的救护站实施救助,如果鱼没有受伤,他则之一时间将鱼放生。对于这位渔民身上表现出来的正能量,众多网友纷纷点赞。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古老鱼种,距今已经有2亿3000万年的历史,与恐龙家族曾经生活在同一时期,因此被誉为“水生物的活化石”。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中华鲟的种群数量呈现出“断崖式”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长江流域中个体重量在50公斤左右的中华鲟数量,能达到400尾以上,产卵洄游的个体数量约2100尾;而到了2000年的时候,洄游群体数量已经降至340尾左右,而从2014年开始,葛洲坝截流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到2017年,在长江流域再也没有发现过自然产卵现象。这足以看出,我国野生中华鲟个体的数量,已经萎缩到何等濒危的地步。

从中华鲟的生活规律看,其主要生活在东海、南海的沿海大陆架区域,是属于在海洋中生长发育的鱼类。当雄鱼生长到9-18岁、雌鱼生长到14-26岁时,基本上就达到初次性成熟阶段,到这个时候成熟的个体就会在每年的7、8月份,从海洋沿着长江向上洄游,然后在此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以及水流的冲击,促进性腺进一步发育成熟,在此基础上,中华鲟就会在长江中寻找合适的场所进行交配和产卵。


而受精卵在长江水域中,能否顺利孵化,对水温、水流、水质、水中含氧量等因素都有很高的要求。然而,在近几十年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长江流域的上面这些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水质污染,二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三是过度捕捞。

这些不利因素,对中华鲟的性腺发育、洄游长度、受精卵的孵化、幼鲟的生长发育都会产生致命影响。比如,拿雄性中华鲟的 *** 活力看,上世纪,雄性中华鲟的 *** 在水中存活的时间大约为2600秒,而到2006年时急剧下降到160秒左右。从洄游空间来看,上世纪70年代中华鲟最远的洄游,能够到达靠近长江上游的区域,而随着很多大型水利设施修建以后,其洄游的空间急剧下降到原来的6.5%左右。


除此之外,在以人类干扰为主要原因的外界环境变化下,长江流域的生物种群数量也基本上都发生了大幅下降的问题,这也导致成年中华鲟在洄游时、幼体中华鲟在淡水水域生长发育过程中,食物量越来越少,这个问题也影响了中华鲟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中华鲟,我国从1988年开始,将中华鲟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采取严格的措施加以保护,同时制定实施了长江流域休养生息的重大战略。与此同时,三峡集团所属中华鲟研究所在成立后的30多年间,一直致力于中华鲟的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来帮助自然界中的中华鲟来延续种群,初步统计,从1984年以来,放流的中华鲟总数量已经达到500多万尾。


虽然这些措施从一定意义上延缓了中华鲟的灭绝步伐,推动其种群的延续,但是距离恢复中华鲟的野外生存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它们的自然繁殖问题。在正常情况下,雌性中华鲟每次产卵数量高达64万枚,但目前在洄游期结束以后,能够返回海洋顺利生长发育的个体,能再次回到长江洄游的个体仅仅有7尾左右,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中华鲟的自然繁殖问题,仅仅依靠增殖放流,是无法缓解其濒危局面的。

#渔民捕获一条50多公斤野生中华鲟##中华鲟#

年轻小伙养鲟鱼 寻出致富小康路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我这个鱼场现在更大的就是130多斤,有两米左右。鲟鱼的经济价值比其它鱼要高,利润空间比较大一些。”年关将至,山东省成武县渔良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昌爽正在自己的鱼塘里忙碌地为客商打包装车。

2015年,学习水产养殖专业的范昌爽大学毕业。怀揣着一腔热血,在充分考察了家乡养殖条件和水资源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范昌爽决心向银行贷款45万元,实现自己的鲟鱼养殖梦。

“它不像养殖其它的鱼类,有个池塘有水就能养,这个必须要先建水泥池,包括一些增氧设备等等,前期投资的比较多。现在想想,当时就是天不怕地不怕。我就想着我这个事业,我一定会做成,所以我敢冒这么大的风险”。

范昌爽利用专业养殖技术,将几个小鱼池打造成了集育苗孵化、培育和成鱼销售为一体的鲟鱼养殖基地,而且经过摸索,他把鲟鱼从育苗到成鱼的生长周期由一年缩短到八个月,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每到逢年过节,范昌爽养殖的鲟鱼就会供不应求。

“一般情况下就是一车走个1万斤左右,咱这一次能买卖个十几万块钱。我们这个鲟鱼是卖了成鱼再开始育苗,一批接一批,不同层次的。周边的省市,供应这一块儿。以批发为主,直接上大型的水产市场。”

鲟鱼一年能长多大,鲟鱼一年能长多大-第1张图片-

短短七年时间,范昌爽把小鱼塘变成了“聚宝盆”,每年实现几百万元的收入。一茬接一茬的鲟鱼在这里出生、安家,范昌爽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鱼塘塘主。

养殖鲟鱼效益可观,在享受到养殖鲟鱼带来的红利后,范昌爽更是干劲十足,信心满满。“育苗池里面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大概长到二两左右,就开始投放到这个成鱼养殖池里面进行一个饲养,直至长到一斤半到二斤就往外销售,就是这样一个模式。”

范昌爽的经历也吸引了不少创业者前来学习,95后青年张鲁磊现在在渔场实习,他想先从这里把养殖鲟鱼的技术学习扎实,未来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养殖天地。“现在想学点技术,后期我想着自己包一片鱼塘。也是养鲟鱼,试着看能不能自已当老板,毕竟这个方面发展空间比较大。”

依靠 *** 搭建的创业平台,带动着周边乡亲共同发展,范昌爽正在规模化鲟鱼养殖的道路上,孵化着自己的创业梦。

“趁年轻,想着为自己奋斗一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很多人问我,整天在鱼场围着鱼场转,不烦吗?不枯燥吗?我都给他们说,一,这是我的爱好,第二,这是我的梦想,对于梦想来说,整天在鱼场转,这是我非常愿意做的事情。”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人才。近年来,成武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创设载体、创优服务,大力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形成人才回引、智力回归、资金回流的“雁归效应”,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带着技术和资金返乡创业, 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李艳菊 陈妍妍)

你了解中国特有种:中华鲟吗?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的一种。中华鲟为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在全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分布纬度更低,体型更大,生长最快,为我国特有种,因具有许多原始性状成了介于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之间的中间类型,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古老的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中华鲟被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古称也叫大腊子。

中华鲟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现今仅在我国长江流域尚有分布,其他江河中均已绝迹,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

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中华”二字。

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 cm左右,又携带他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华鲟”。

形态特征

中华鲟

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

中华鲟是淡水中更大的鱼,生理结构特殊。

中华鲟体梭形,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全身无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体侧和腹部各两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软骨脊椎支撑起庞大的身躯。背鳍前骨板一般为8~16块,背鳍后0~3块,体侧为26-42块,腹侧8~16块。头大呈长三角形,头背部骨板光滑。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状,并向上翘。口在头的腹面,成一条横裂,口能够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口前方并列着4根小须。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鳃耙呈短柱状,薄而尖,14~28枚,一般为18枚左右。

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没有鳞片;成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背鳍1个,靠近尾鳍,后缘凹入,背鳍条49-59。尾鳍的上叶长下叶短,成为一个歪形尾鳍。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全身骨骼为软骨质。肠子的构造很奇特,里面有7-8个漏斗状的螺旋瓣。 *** 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2>

成鲟可达四米多长,体重近千斤,居世界27种鲟鱼之冠。据文献记载更大体重达560公斤,被誉为“鲟鱼之王”,素有“长江鱼王”美称。一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寿命长达百岁。一般雄性中华鲟生长到9岁以上达到初次繁殖年龄,鲟体长可达1.7米,体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华鲟生长到14岁以上初次性成熟,体长可达2.3米,体重120公斤以上。

生活习性 中华鲟

华鲟为大型江海洄游性鱼类,栖息于近海水域,性成熟后洄游至江河上游产卵繁殖。幼鱼随江河而下,次年5-6月间抵达河口进行生理调节、索饵育肥,8-9月入海生活直至性成熟后进行溯河生殖洄游。生长迅速,但性成熟较晚。产卵期为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产粘着性沉性卵,成熟卵椭圆形,绿褐色。

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岁,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更大、寿命最长的鱼。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第二年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

中华鲟为底栖鱼类,属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食物种类也有所不同,幼鱼在长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亲鱼洄游期间不摄食。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中华鲟摄食强度增大,通常在3~4级,食物以鱼和蟹为主,还有虾和头足类等。

《本草纲目》中对其食性的记载为:“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都误食之”。实际上中华鲟是靠口膜的伸缩将食物吸入,食物对象多数是生活于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类小型动物。中华鲟从海洋进入江河的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上不摄食。因此,中华鲟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依靠它在进入淡水前体内积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质。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个体,身体就愈消瘦。

分布范围:中华鲟是现存鲟形目中唯一跨过北回归线的种类,曾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以长江出产较多。但目前仅长江中下游及近海水域尚有发现,其他江河中已经绝迹。

中华鲟所属的鲟鱼类都是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出现的,中国曾在辽宁北票晚侏罗纪(距今1亿4千万年前)地层中发现过鲟类化石,名北票鲟。这种鲟只在两体侧有一行侧线鳞,其它体表 *** ,与中华鲟体披五行鳞者不同。

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裁,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尽管它不是中国特产,但却由于模式产地在中国而出名。后来有人根据当时的中国历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测是广州。它的分布较广,在中国的渤海的大连沿岸、旅顺、辽东湾、辽河;黄河北部辽宁省海洋岛及中朝界河鸭绿江;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宁波、闽江、台湾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开,北江达乳源,甚至达广西浔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产。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繁殖状况: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中华鲟平时生活在东海、南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中生长发育。当雄鱼长到9至18岁,体长为170厘米,重为50公斤以上,雌鱼长到14至26岁,可达到初次性成熟。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

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体重40~125公斤;雌鱼为16~29岁,体重172~300公斤据观察,中华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快,雄鱼5~8公斤,雌鱼为8~13公斤。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14年。其性成熟较晚达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了。<4-5>

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亲鲟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产出的卵为粘性,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cm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

??平均增长速度较快,雄鱼5~8公斤,雌鱼为8~13公斤。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14年。其性成熟较晚达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了。

亚种分类:世界上的鲟鱼类共有25种,它们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世界鲟科鱼类计4属24种,其中:鳇属2种,鲟属17种,铲鲟属2种,拟铲鲟属3种。中国有鲟科鱼类计3属8种其中:鳇属1种,鲟属6种,拟铲鲟属1种。鲟形目鱼类在分类学上属硬骨鱼,又因其内骨骼多为软骨,体表多被覆着硬鳞亦将其列为软骨硬鳞类。鲟形目鱼是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它们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生代三叠纪(大约两亿年前)的地层,很多种类在地球的演变的长河中灭绝了,只有极少数残存至今,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全世界已为人们认识的共有25种,其中中国分布的有8个种。在中国的辽宁和河北也曾于晚侏罗纪到白垩纪地层中发现过它们的化石。

在中国有9种:黑龙江有鳇和施氏鲟,图门江有库页岛鲟,新疆额尔齐斯河有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伊犁河有裸腹鲟,而达氏鲟和白鲟定居在长江淡水中,中华鲟为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近代分布于近海及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河等大江河。黄河、钱塘江均已绝迹,闽江口偶尔可见,珠江数量极少,仅长江的现存量较大。国外朝鲜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有记载。<6> 现今仅长江尚有发现报道。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丰富多彩,鲟形目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北自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南到珠江,以及中国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区都曾有过它们的分布记录,只是随着纬度的降低,其种类和数量都略有减少。

饲养 ***

水温: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

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更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更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1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含氧量: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升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升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

pH值: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7>

盐度: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光照强度: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底质:仔、幼鲟对底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无污染;成鲟对底质的要求不很严格,泥沙底质即可。

透明度: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在仔、幼鲟培育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40~60厘米为好,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加强日常管理;在成鲟饲养阶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满足其要求。

氨氮:氨氮主要是由养殖池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而来。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活力减退、生长不良、引起烂鳃等病症,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对于仔、幼鲟,氨氮更好不超过0.2毫克/L。

水流:中华鲟仔、幼鱼,没有明显的溯水上游的习性,较喜欢集中在流水口。面积为3~10㎡的养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为宜。

流速:中华鲟产卵时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范围内,且流态都十分的复杂,一般都是在河道转弯处且有深潭的地方进行产卵,流场都有漩涡,且有着较大的卵石块。

中华鲟现状:上世纪70年代,长江里的繁殖群体能达到1万余尾,葛洲坝截流的80年代,骤减到2176尾,2000年仅有363尾,2010年估算只剩57尾。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野生中华鲟逐渐在长江宜昌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相关科研机构开始对该江段的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展开监测。多年来,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多集中在11月中旬,少数年份会在11月下旬。

20世纪80年代的科研捕捞指标是长江水产研究所和中华鲟研究所每年各100尾,但两家机构每年各自能捕到五六十尾已很不错。

2000年后,两家每年加起来也只能捕捞二三十尾。

2008年,农业部组织专家论证,估算繁殖群体不足200尾,野生种群岌岌可危,科研捕捞就此叫停。

2013年,葛洲坝下游的野生中华鲟产卵场,繁殖季节,未监测到任何卵和受精卵,自从葛洲坝建成后截断中华鲟产卵路径,32年来头一次停止自然产卵。

2013年10月31日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就开始进入中华鲟核心保护区中华鲟产卵地附近进行监测。监测范围为葛洲坝水电站坝下15公里江段内。在为期58天的监测中,尽管几家科研单位综合采用了水下摄影、水下声呐探测、走访渔民和组织人工观察等多种途径,但始终未能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

2013年12月2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以及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救治监测中心结束了联合监测活动。结果显示,2013年仍未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迹象,这是近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

2013年9月13日,新华网宜昌电,受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开展了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专项调查,重点对中华鲟2013年自然繁殖情况及现有资源状况进行调查。记者13日获悉,调查认定:中华鲟在2013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野生中华鲟种群面临灭绝危险。

2013年10月至12月底针对中华鲟的专项调查中,专家们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而2014年8月,宜昌至上海江段也未发现野生中华鲟幼鱼踪迹,这令科研人员的心情更加沉重。如不及时加强保护,野生中华鲟将面临灭绝危险。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水电工程、航运、捕捞、污染等人为因素,被指共同造成了中华鲟的种群危机。为挽救中华鲟,长江应该进行生态联合整治,为中华鲟开辟更多“栖息之地” 。

2014年9月2日,葛洲坝截流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

2014年9月,他们再次调查确认了这一消息。这可能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华鲟这个长江旗舰生物种群面临灭绝。2014年10月底开始,科研机构已继续对中华鲟自然产卵情况进行监测,预计监测结果会在2015年1月发布。

2014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及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遗憾地结束了2014年度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的联合监测活动。监测结果显示:未能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这也是继2013年度之后,再次未能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

基础设施

研究所:自1981年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农业部采取了果断措施。对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学试验亲鲟的捕捞数量和捕捞地点、时间严格限制,保护沿江和河口区的幼鲟,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在长江上游宜宾市,每年均向长江投放培育中华鲟鱼苗,让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得以长期生存繁衍下去。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

具体措施

(1) 实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鱼,将中华鲟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国家先后投资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并帮助渔民转产转业;1983年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并严格限制科研用鱼;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严格执行了全江禁捕,从而保护了亲鲟和幼鲟洄游,更大限度的保存了产卵种群。

(2) 开展中华鲟科研,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98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取得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据统计,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1999年12月投放10万尾10cm以上大规格中华鲟苗,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鲟苗的总量。

(3) 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在沿江各级人民 *** 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保护中华鲟的意识日益提高,沿江渔民误捕中华鲟后均能自觉放生,发现不法分子偷捕能举报,市场上经营利用中华鲟的行为已绝迹。

研究表明,由于对中华鲟采取了全面保护的对策,从而延缓了中华鲟资源衰退的进程,基本保全了溯河产卵亲体,为中华鲟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础,中华鲟物种数量已开始回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1983年突破了中华鲟人工繁殖,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1984年也取得突破,有关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试验成功。。从1983年开始,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不到1万尾,多数年份几乎为零。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

保护区:中国已建立了3个中华鲟保护区,即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市级,2002年),湖北省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004年),江苏省东台市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省级,2000年)。

其中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最早建立的,该保护区是江苏省级保护区。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经国家、省专家和高官论证后,于2000年创办,设有中华鲟繁育研究中心,从2002年开始,逐年实行了放流。

省级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20°50ˊ、北纬32°40ˊ至33°15ˊ。保护区面积35.9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38平方公里,缓冲区10.2平方公里,实验区20.36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温和,资源丰饶。据统计,这一区域现有野生动物701种,其中无脊椎动物220种,脊椎动物481种。远古以来 ,中华鲟作为中国特有物种,一到春、夏季节,就游集在这块水域,栖息育肥。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海岸内有哺乳动物20多种,植物56种;海区内有黄海美人鱼(伪虎鲸)、黄海彩球(刺豚)等自然景观。这里不仅是丹顶鹤等珍禽越冬的栖息地,也是中国东部南来北往鸟类迁徙的通道,区内现有鸟类36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珍禽16种,二级保护珍禽27种。

保护状况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极危(CR);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

注意事项

中华鲟保护工作急需解决的几个的问题

之一,葛洲坝截流后出生和放流的中华鲟洄游产卵繁殖的数量极少。

第二,中华鲟放流的规模和规格过小,中华鲟增殖放流实际效果不明显。

第三,一旦三峡大坝截流,葛洲坝下的产卵场水位将降低,可能给中华鲟造成致命的威胁。

中华鲟的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当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10月份水库将大量蓄水,将水库水位从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10月平均流量从建坝前的18980立方米/秒减少到11090立方米/秒,减少了41%,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这将使本来就不大的中华鲟宜昌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使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

据统计,长江上游每年可产中华鲟2~3万公斤。但捕捞过多,加之此鱼繁殖率低、成熟期长(10年左右),其种群数量已日趋减少。为使这种中国特产的“活化石”免遭灭顶之灾,有关部门已把中华鲟列为保护对象。

生态价值

学术价值:中华鲟是地球上

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由于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现出它们既是介于软骨鱼类(鲨鱼等)与硬骨鱼类之间的类群,又是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类群,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药用价值

中华鲟为高蛋白、多脂肪性鱼类。其鱼皮可制革,鱼卵可制酱,鱼胆可入药,鱼肉、鱼肠、鱼膘、鱼骨等均是上等佳肴,鳔和脊索可 *** 鱼胶。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6.42-20.41%,脂肪为3.05-4.32%;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10.31-16.26%,脂肪为16.63-27.58%;卵粒中蛋白质的含量为24.90-29.70%,脂肪为18.06-24.00。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以测定的17种常见的氨基酸。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除因酸水解被破坏的色氨基酸外,尚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半必需的氨基酸两种(精氨酸及组氨酸,均为婴儿必需);非必需的氨基酸8种(丙氨酸、天冬氨酸、胱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酩氨酸)。在肌肉中高含量的氨基酸有谷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低含量的氨基酸有组氨酸、蛋氨酸及胱氨酸;其余氨基酸含量的高低排列各有异同。雌性个体肌肉含必需及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含量的48.54%,卵粒占48.80%;雄性肌肉占49.105。

《本草纲目》记载:“其肝主治疮疥,其肉补虚益气,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补虚下气,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小虫。”

标签: 鲟鱼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