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跟大家说过中国人食用鱼子的最早记载是出现在唐代的烧尾宴。没错,那时候的一道“平槌鱼子”据说就是外敷鱼子的蒸饼(又有记载是鱼子做成栗子型的炸物)。有人说,那是鲤鱼子,跟鲟鱼可没关系。诶,我们今天就来考证下这烧尾宴上的鱼子是来自哪种鱼?
清朝有位学者叫陆玑,他著有一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这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里出现的动植物的注解著作,里面提到出现在《诗经》里面的鱼有10余种,其中有一种叫“鳣”(zhān)的鱼,这种鱼在《诗经》里共出现了三处。《诗经·硕人》中记载“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诗经·四月》中记载“匪鳣匪鲔,潜逃于渊。”《诗经·周颂·潜》中记载“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解释说“鳣,鯉也。从魚亶聲。”可见东汉时期人们把“鳣”归为鲤鱼同类。但据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注解“鱣出江海,三月中從河下頭來上,形似龍,銳頭,口在頷下,背上腹下皆有甲。今於盟津東石磧上鉤取之,大者千餘斤,可蒸爲臛(huò),又可为鲊,子可为醤。”这描述的还不明显吗?这不就是鲟鱼?
早在晋朝郭璞便在《尔雅·释鱼》中注“鳣,大鱼。似鲟而短鼻,口在颔下,体有邪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江东呼为黄鱼。”听到这里,大家可能意识到了,这个“鳣”还不是普通的鲟鱼,而是“鳇鱼”。啥是鳇鱼?鲟鱼的一种,体行更大。拿达氏鳇来说,普通的鲟鱼长7、8年就可以生产鱼子酱,而达氏鳇要长到15年才可以生产鱼子酱,而且鳇鱼卵做成的鱼子酱卵径是更大的。
回到《诗经》里的“鳣鲔发发”。现在大家都知道“鳣”是指鳇鱼,而同我们“春鮪”的“鲔(wěi)”是指鲟鱼,这里描述的就是鳇鱼和鲟鱼的尾巴击打水面的哗哗声。古人十分看重鳇鱼和鲟鱼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到了神话的地步。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记载“古人多云鱣鮪出鞏(gǒng)穴。渡龍門爲龍。今俗語云鯉魚跳龍門。”所以,大家明白了吧,俗语说的“鲤鱼跃龙门”并不是我们一直以为的鲤鱼,跃身成龙的实际上是鳇鱼和鲟鱼。
那么回到最开始讨论的话题,唐代烧尾宴中“平槌鱼子”用的鱼子到底是鲤鱼子还是鲟鱼子?
明代陈绛撰写的《辨物小志》曾记载——“老虎变人,烧断其尾,方化人,羊入新群,烧焦旧尾,才合群,鱼跃龙门,经天火烧没旧尾,为真龙。”“烧尾”象征前程美好,官运无忧。唐代名仕韦巨源为了庆祝自己的升迁在家中设“烧尾宴”,宴请唐中宗。这场宴会中的菜肴不仅食材珍贵,而且寓意也要好,本来就寓意“鱼跃龙门”的鲟鱼鳇鱼自然是大厨们的首选。因此,这道“平槌鱼子”中的鱼子很大程度上用的正是鲟鱼子,而非鲤鱼子。
理完这些古人的注释和记载,我仿佛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游离了一番,深深被古代文字的魅力所折服。关注我,了解更多鱼子酱冷知识。
鲟鱼全身都是宝,手把手教你“一鱼成宴”……
古人云:
“鱼之味,乃百味之味;
食之鱼,百味无味。”
鲟鱼又称鲟龙鱼、鳇鱼,
是所有鱼类中营养价值更高的一种鱼类,
早在西周时期,
就被人们当做秋冬进补的美食。
其身通体无刺,只有一根鱼骨,
鱼肉富含十几种氨基酸,
对软化心脑血管,
预防老年痴呆具有良好功效。
如今,
随着食材的丰富和人们口味的讲究,
鲟鱼的吃法也在不断创新,
鱼皮、鱼骨、鱼肉、鱼籽,
取其不同部位可做成一桌
十余种不同风味的全鱼宴,
可谓一鱼成席。
话不多说,上菜。
文/图:张思渝
?
来源: 多彩贵州网
它们曾与恐龙共同生活!黑龙江,“水中活化石”鲟鳇鱼“涅槃”在黑龙江边地,上了点儿年纪的人谁不会唱这首歌呢?
“乌苏里江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乌苏里船歌》曾以其悠扬的旋律描绘出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江”流域人鱼共处共生的美好画面,如今“船儿满江”依旧,“鱼满舱”却成了遥远的回忆。因人类的无穷索取和自然的变迁,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江”流域盛产的“水中活化石”──鲟鳇鱼产量锐减。
每年的五月,黑龙江畔的街津山下,都会有一些粗犷豪放的渔民对着黑龙江顶礼膜拜,因为,在五月之后,他们将驾着渔船在黑龙江里捕捞希望,如果能够幸运地网捕到一条雌性鲟鳇鱼的话,他们就能够获得数万元收入,为此,他们虔诚地对着黑龙江跪拜,祈求大江的施舍……
生活在祖国的东北边陲,渔人赖以生存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里,生活着两种珍贵的鱼类,一种叫着鳇鱼,一种称作鲟鱼;两种鱼的区别是:鳇鱼体态巨大而鲟鱼个头小。鲟鱼和鳇鱼相同的特点是:两种鱼的卵都如小米粒一般大小,颜色呈黑色,都可以用来 *** 鱼子酱。鱼子酱营养丰富,价格昂贵,被国际上称为“黑色软黄金”,每公斤的价格达数万元,因此,渔民都希望捕获到鳇鱼和鲟鱼。
为什么人们把鳇鱼和鲟鱼统称为鲟鳇鱼呢?这还得追溯历史的渊源。据史料记载,鲟鱼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由于其原始古朴的外形2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故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和“水中大熊猫”的美誉。
有了水中“活化石”的声望,可见鲟鱼的历史久远,在淡水鱼中,鲟鱼处于“太上皇”的地位。
接下来,再说说鳇鱼了。别看鳇鱼体态巨大,但是鳇鱼却是鲟鱼的一种。鳇鱼,是黑龙江的名产,体重可达几百斤甚至上千斤,有淡水鱼王的美称。过去是向皇帝敬献的贡品。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不仅是中俄界河,更是我国北方自然渔业的重要水域。这里特产的鳇鱼、鲟鱼等珍贵鱼类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其原始古朴的外形1亿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鱼类,能活50年以上,现仅存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之中。黑龙江省的鲟鳇鱼肉含有比其他鱼类高出3~5倍的不饱和脂肪酸和造血维生素叶酸,而且赫赫有名的鱼子酱就来自其卵,经济价值很高,出口价格每斤高达近300美元。
巨大的经济价值驱使“两江”流域渔民竞相捕捞,鲟鳇鱼的数量逐年递减。黑龙江省抚远是鲟鳇鱼之乡,捕鱼曾是抚远的富民之路。抚远市水产工作者李师傅回想过去感慨不已。他说,现在200条船的产量还不如那时一条船的产量。原先捕100多公斤的鲟鳇鱼很平常,现在捕上了一条就成新闻了。
过去,大多渔民都觉得鱼是大自然赐予的礼物,到什么时候也捞不完,打不尽。如今,残酷的现实证明,无限度的索取最终只能换来整个流域的荒凉。抚远一位研究淡水鱼的专家说:向大自然还债的阵痛,我们早晚都要承受,如果再继续无限度捕捞下去,不仅我们捕鱼艰难,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鱼可捕,到那时我们必将遭到大自然更为严厉的惩罚。
1994年,我国 *** 与俄罗斯联邦 *** 签订了《中俄关于黑龙江、乌苏里江边境水域合作开展渔业资源保护、调整和增殖的议定书》。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全世界野生鲟鱼认定为濒危动物。根据公约的要求和鲟鳇鱼的现有资源量,黑龙江省颁布实施了《黑龙江省鲟鳇鱼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建立鲟鳇鱼保护区,强制休渔,为鲟鳇鱼提供安全的生息繁衍场所。
*** 有义务保护好公共资源。近年来,国家和黑龙江省围绕鲟鳇鱼类展开了一系列涵养增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工作,各级财政先后投资近4000万元,相继在黑龙江上又建立了4个鲟鳇鱼放流站,率先成功研制出鲟鳇鱼人工繁育、幼鱼驯养、活体取卵技术。如今,全省每年能够人工繁殖鲟鳇鱼苗400~500万尾;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在黑龙江各江段举行放流仪式,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已累计放流鲟鳇鱼幼鱼845万尾。令人欣慰的是,从2003年开始,在黑龙江抚远、同江一带,每年都能捕到带有人工增殖放流标记的小体鲟鳇鱼二三百尾,这表明放流已有成果。
有一年,在黑龙江抚远的鱼类繁殖季,一场规模盛大的“鲟鳇鱼放流”活动震动了黑龙江两岸,近万群众现场观看了这一盛况。农业部渔业局、国家濒危物种管理办公室会同俄罗斯阿穆尔州、犹太州渔政局、俄滨海边区太平洋研究所的专家同时参加放流活动。在鲟鳇鱼主要栖息地──抚远、同江、萝北江段,50万尾大小不一的鲟鳇鱼幼鱼被同时放生。
抚远市教育渔民转变观念,为保护界江鱼类资源,从2001年开始向中俄界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投放鲟鳇鱼、大马哈鱼等名优特鱼类苗种,有力促进了中俄界江鱼类种群的恢复。
鲟鳇鱼、大马哈鱼之乡名不虚传。上千万投下,全国更大的鲟鳇鱼人工繁育养殖基地建成,全国80%的鲟鳇鱼受精卵和幼鱼出自抚远。鱼苗卖到广州、北京、河北等地,5000万尾鱼苗的年孵化能力,可达产值4000万元、利税500万元的水平。
被国家授予“中国鲟鳇鱼之乡”称号的黑龙江省抚远,有效地利用和保护鲟鳇鱼的资源出发,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优势开发,实现了鲟鳇鱼产业的可持续利用、经营与保护。现在,抚远人工养殖的商品鲟鳇鱼大规模上市,这标志着鲟鳇鱼在中国高寒地区人工养殖实现了新突破。
为了使抚远的鲟鳇鱼产业实现良性循环,通过学习和研究,在1998年成功实现了野生鲟鳇鱼卵人工受精、孵化鱼苗的技术。但是由于无法解决北方高寒地区特有养殖的技术难题,所以鲟鳇鱼产业形成了北方生,南方养的尴尬局面。
通过水产技术人员的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饲料和网箱养殖等技术难题。在2004年利用国内最规范的淡水网箱养殖技术,向禁区发起了挑战。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2007年冬季终于攻克了人工加氧和增加温度两项技术难关,获得了95%的越冬成活率。目前,抚远仅出售养殖鲟鳇鱼的商品鱼就可实现经济效益720万元。
经过多年的努力,黑龙江省抚远现在年生产鲟鳇鱼受精卵1000万粒,培育育苗200万尾,销售商品鱼450吨,已攻克黑龙江鲟鳇鱼及名特优冷水鱼繁育养殖技术,鲟鳇鱼在黑龙江抚远重现生机。
鲟鳇鱼在抚远人的拯救下获得了新生,用不了多少年,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又将是船儿满江鱼满仓!
(新春见闻)探访国宝“幼儿园”: 25万尾中华鲟稳定生长
中新社宜昌2月2日电 题:探访国宝“幼儿园”:25万尾中华鲟稳定生长
中新社记者 郭晓莹
2日8时,张德志把为中华鲟宝宝们准备的“营养早餐”撒进一个个养殖池,颗粒入水发出阵阵轻微水花声。
张德志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宜昌实验站站长,也是春节期间留守岗位的“鱼保姆”之一。喂食、清污、排污、测量水质、检查鱼类活动情况和健康状态,是他们每天必须要做好的基础管理工作。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素有“活化石”之称,也被称为“水中国宝”。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急剧衰退,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国际极危物种。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宜昌实验站坐落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的河心小岛上,养殖着国内数量更大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
2021年,该实验站的“子二代”中华鲟全人工繁育规模创新高,共孵化鱼苗60万尾,培育10至20厘米规格幼鱼25万尾。目前,这些中华鲟幼鱼进入稳定生长期。
流水养殖车间就是这些中华鲟宝宝的“幼儿园”。水池内,几个月大的幼鱼拖着长长的尾巴,摆着尖尖的脑袋,随着水流,自由地游弋。
“中华鲟幼鱼对水质要求很高,我们采用井水养殖,水温控制在14摄氏度。”张德志介绍,养殖车间为中华鲟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了中华鲟幼苗早期的存活率。目前25万尾“子二代”中华鲟幼鱼生长发育状况正常,更大的已经有25厘米。三四月份,它们将被放归长江,补充野外种群数量。
在张德志的家乡荆州,中华鲟被称为“鳇鱼”。小时候,他常常听大人们讲鳇鱼的故事,却没有真正见到过。从事中华鲟育种工作,源于幼年时期对中华鲟的好奇。
张德志说,中华鲟出生在长江中上游,常年生活在大海,成年后能准确无误地回到出生地婚配产子,“它们身上有太多的谜,我们人类所知道的,其实很少”。
大学毕业后,张德志进入中华鲟研究所从事育种工作,至今已27年。他还记得,最早的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以成熟中华鲟脑垂体进行催产,这种催产方式需要牺牲亲本的生命,代价之大令人心痛。
2009年,中华鲟研究所对子一代中华鲟亲鱼催产成功,世界上之一尾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破膜而出。从此,一批批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在这里出生,并踏上回归长江的旅程。
每年秋季至次年春季是中华鲟繁殖和生长的黄金季节,也是“鱼保姆”们最忙碌的时候,需要日夜查看它们的生长状态,严格控制水温、光线、进食、防病等。以前有多少个春节没有回家,张德志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2017年至今的每一个春节,他都是和中华鲟宝宝们一起度过的。
张德志告诉记者,随着“子二代”中华鲟发育成熟进入繁殖序列,中华鲟研究所宜昌实验站有望在今年使用“子二代”个体开展中华鲟全人工繁殖。
“尽管人工繁育技术在不断成熟,我们更大的愿望仍然是能够看到它们实现自然繁殖、重建野外种群,在长江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张德志说。(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推荐3种原产自国外的鱼,经过国人妙手,成为餐桌美味说到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鱼从大的分类上来讲,有热带鱼、温带鱼以及冷带鱼。另外一种分类,则可以分为淡水鱼和咸水鱼。鱼,吃的就是一个“鲜”字。因其鲜广受大众喜爱,更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而成为百姓日常必吃菜品之一。今天,小编要说的三种鱼,则是按照国籍来划分的。虽然我国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鱼,但是有几种从海外游过来的鱼,经过国人的妙手之后,也相当鲜美!
之一种,鳕鱼
作为来自一条大西洋北岸的的鳕鱼,这条鱼在我国则显得略微金贵了。鳕鱼属于深海中的冷水鱼之一,其金贵的原因在于,鳕鱼的肉质非常鲜嫩、滑爽。营养层面上来说,鳕鱼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堪比三文鱼和鲨鱼,维生素A、D、E也非常丰富,完全能够满足人体日常所需。外加商家的推荐和炒作,鳕鱼的价格略显金贵也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鳕鱼的做法,最能保持鱼的口感的,则是清蒸了,然后加入豆豉到酱汁中,一起调和,在浇上调好的酱汁的瞬间,即可以成就一道鲜美了。
第二种,淡水鲨鱼
乍一听名字,以为是凶猛的鲨鱼。其实不然,这条鱼,来自东南亚的海域,后被我国引进。这是一种硬骨性鱼,食杂草为生,胆子很小。这种鱼肉性平味甘,带有咸味。可以滋阴益气、补虚化痰。而且这种类型的鱼肉肉质比较细嫩,没有鱼刺,方便食用。因此,在我国也深受大家喜欢。
淡水鲨鱼可以红烧,鱼皮可以熬煮成汤。然而人们做的最多的是,把鲨鱼风干成鱼干,然后或出售、或自食。咸咸的鲨鱼干,经过水浸泡之后,去掉大部分的咸味,只留下香味,然后和肉或者蔬菜搭配,烹饪成菜,吃过的人简直就是齿间留香!
第三种,杂交鲟
鲟鱼,即使没有吃过,相信亦有所耳闻。这条鱼来自俄罗斯,是鳇鱼和鲟鱼的杂交品种,和中华鲟还是有所区别的。这种鱼肉同样没有鱼刺,而且生长快、抗病力强。因此被我国广泛养殖,有些还流入了海域或湖泊,如果你某天在那个湖里看见这种鱼,一点也不足为怪!
杂交鲟含有的叶酸成分非常高,人们常吃的鱼子酱就是取自杂交鲟的卵的。另外,这种鱼也可以红烧或者水煮,都非常好吃!
推荐3种原产自国外的鱼,经过国人妙手,成为餐桌美味!以上三种鱼,没有吃过的伙伴可以去买来试一下!
腾氏水产商务网报道:
宁波人的食谱中,海鲜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那么,在只能进行近海捕鱼作业的古代,宁波人能吃到哪些海鲜?
箬鳎,陆云称为 魚居 齿比目。
近日,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学者周东旭发表了一篇文章,以西晋文学家陆云给朋友的一封书信《答车茂安书》为解读对象,通过古人的记述,复原了当时鄮县(宁波)的情况,其中重点提到宁波种类繁多的海鲜美食。
当时宁波人餐桌上的海鲜很丰盛
陆云在《答车茂安书》中说:若乃断遏海浦,隔截曲隈,随潮进退,采蚌捕鱼,鳣(shàn)鲔(wěi)赤尾?(jù)齿比目,不可纪名。鲙(kuài)鰡(zhi)鳆(fù),炙鯯(zhì)鯸(hóu),烝(zhēng)石首,臛(cǐ)鮆( rú),真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及其蚌蛤之属,目所希见,耳所不闻,品类数百,难可尽言也。
周东旭表示,这封信中出现了许多古体字,字体复杂,不过我们读的时候基本按照字的右半部字发音即可。“陆云在信中提到了十余种鱼。赤尾是与比目鱼相似的一种鱼类,喜欢群聚,经常一齐浮上水面,因此还有一个称呼‘白萍’?齿比目,是银牙?(huò)鱼的古称,比目鱼就是宁波人熟悉的箬(ruò)鳎(tǎ)。至于鳣鲔,就是鳇鱼、鲟鳇鱼,据载其肉肥嫩鲜美,是稀有鱼类。”周东旭再三说明,如今鳇鱼与中华鲟、长江鲟一样,同属国家级保护动物,严禁捕猎钓取。
除了上述这些我们不太了解的鱼类,书信中还提到了现在宁波人仍在食用的海鲜,包括鲍鱼、鲨鱼、河豚鱼、黄鱼、刀鱼等。
信中还记录了宁波人烹制海鲜的4种做法:鲙、炙、烝、臛。鲙同脍,吃法类似现今的生鱼片;炙,是火烤;烝,即蒸;臛,应该是做成肉羹。周东旭表示,现在的宁波人,对于生鱼片和火烤鱼已经不太食用,而清蒸的做法则已走入寻常百姓家。
“陆云生活的年代距今超过1700年。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能吃到如此品类繁多的鱼,还有各种蚌类蛤类,我不知道陆云在写信的时候是否一边已经馋得流口水,但那句‘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却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总结。”周东旭说。
陆云为何写这封信,有个小故事
在《答车茂安书》中,除了海鲜美味,陆云还详尽介绍了当时宁波的地理、人文、风貌和风俗。在他的笔下,宁波地理位置优越,从郡城会稽到鄮县只有3日路程,水陆交通方便,西有广德湖,东有东钱湖,广纵千顷;再往东,就是横无际涯的东海。
“在农业生产的介绍中,陆云说宁波当时已经采取了较为先进的‘火耕水种’之法。百姓没有饥饿之忧,衣食丰富,仓库充实。”周东旭介绍道。
至于陆云为何要写这封信,其中有一个小故事。陆云朝中好友车茂安的外甥石季甫收到朝廷调令,要来东海边的鄮县做县令。旧时信息闭塞,交流不畅。石季甫的母亲、外婆都不是很放心,家中长辈更是整日哭泣。舅舅车茂安为安家人之心,找到好友陆云打听宁波的情况。熟知宁波的陆云很慎重很详细地给车茂安回复了一封信,不仅介绍了宁波的海鲜美味,更是将宁波的其他情况娓娓道来。据说,在收到陆云的来信后,车茂安在家中至亲面前连读三遍,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
陆云画像
转载声明
本文来源:宁波日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目鳏而小,无鳞巨且修,鼻如矜戟,头似戴兜鍪。”这便是对被称为松花江珍品的鲟鳇鱼的描述。
鲟鳇鱼到底是什么鱼?鲟鳇鱼其实是两种鱼——鲟鱼和鳇鱼。鲟鱼,就是现在的史氏鲟;鳇鱼,学名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
鲟鳇鱼可以说是地球上与恐龙列为同时代的动物。如今,鲟鳇鱼在松花江中上游已经绝迹,现代人很少见过它的尊容。
在大清皇朝,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进贡贡品册上,写着一种稀罕的鱼类,这便是鲟鳇鱼。
据记载,大的鲟鳇鱼达2000余斤,个头超过五米长,由仔鱼到成鱼需要20多年的时间。
鲟鳇鱼主要产自松花江流域。鲟鳇鱼的样子像鲶鱼,没有鳞,头如笆斗,两只小眼睛长在脑袋两边,样子是真丑。但别看鲟鳇鱼长得丑,肉味鲜美,多年来一直是大清皇家的贡鱼。
清康熙五年(1666年),吉林打牲乌拉衙门专门设捕鱼八旗。每年派700多名打牲丁到松花江昼夜下网捕捞。
在舒兰法特附近还建有“鳇鱼圈”,在乌拉街北江对岸还修建了一座专门用于存放渔网的打鱼楼,清朝廷设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此事,可见捕捞鲟鳇鱼并不容易。
历史上,康熙、乾隆曾几次来到松花江捕捞鲟鳇鱼,尤其是康熙,几次都没有捕捞到鲟鳇鱼。
皇上都没有捕捞到鲟鳇鱼,那民间百姓更是不能私自捕捞鲟鳇鱼了,违法者触犯的那是要掉脑袋的大罪。而如果捕捞鲟鳇鱼的数量、斤量不够,总管及打牲丁,都要受到革职、罚俸的处罚。
据史料记载,当年,乾隆皇帝私访京城大栅栏时,发现有人出售的鲟鳇鱼比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进贡的要大得多。
于是,乾隆大怒,立即下旨对吉林打牲乌拉衙门的总管进行革职并罚俸三年的严厉处罚。所以,每捞到鳇鱼,衙门都要入册登记,送往“鳇鱼圈”里去饲养。
等到每年入冬时节,褂上冰衣,系上黄绫,装进特制的桃木小车,一路驰驿,送往京城。护送的人员在启程之时要提前三日沐浴更衣。
当年,可以享用鲟鳇鱼的人,除了皇帝、后妃之外,必须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至今在吉林乌拉街还有这样的传说,鲟鳇鱼是宫中大年除夕团圆饭里必吃的一道菜。
鲟鳇鱼被称为鱼中之霸,外观宛如金龙。
相传从清朝康熙皇帝起,清朝的每位皇帝登基,都要脚踏鳇鱼头,象征着金龙坐金殿。
大年初一的早晨,所有的皇子给皇帝拜年后,还要登上鲟鳇鱼的头上,踩一踩,跳一跳。踩一踩,叫做踏龙头,寓意站稳了就能保太平,而跳一跳,寓意跃龙门。
随着时代的推进,吉林乌拉打牲衙门的消亡,鲟鳇鱼越来越稀少,松花江的江面上,人们再也见不到声势浩大的捕捞鲟鳇鱼的激烈场面了。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于昕
编辑:吴茗
60岁的达氏鳇鱼现身黑龙江!“身高”2米9,观察后将放归自然10 日,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长发村渔民在黑龙江正常作业时,意外捕获一条被称为 " 水中熊猫 " 珍贵鱼种——大鳇鱼。记者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了解,近年来,我省流域水质明显提升,许多与大鳇鱼一样的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回归。
经现场勘验,这条鱼为达氏鳇,雌性,体长 2.9 米,体重约 300 斤,推算已经生长 60 年以上。达氏鳇的背鳍有划伤,腮部出血,尾部还有陈旧伤。经精心救治,这条达氏鳇已经可以自由活动,达到放归自然的标准,但为确保万无一失,鱼类保护人员决定继续观察几天后再放归自然。目前,每天有专人 24 小时看护它,并按时换水、测水温,做好记录。
达氏鳇
素有 " 水中活化石 "" 水中熊猫 " 之称,是黑龙江流域的珍贵鱼种,也是淡水鱼类中体型更大的一种。它与中华鲟是同一类群,对水质和环境的要求较高,也是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
资料片
近年来,鱼类 " 指示特种 " 频繁在我省出现。
2015 年 5 月 23 日,有渔民在黑龙江抚远小河子段,捕获一条 50 多岁、重达 700 斤的雌性野生鳇鱼;
2017 年 5 月 10 日,抚远市渔民在中俄界江捕获一条重达 450 斤的雌性鲟鳇鱼;
2018 年 5 月 17 日,黑龙江省抚远市小河子村渔民捕捞一个 300 斤重的鳇鱼;
2019 年 11 月,虎林市渔民在乌苏里江捕获一条施氏鲟。曾处于濒危状态的乌苏里白鲑、大马哈鱼等在松花江流域也逐渐增多。
这印证黑龙江省水生生态系统完善,是水质好转的更好佐证。
2019 年,我省在松花江流域开展两期水生生物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内水生生物种群多样性程度较高、均匀度较好,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今年 1-5 月,松花江干流、绥芬河干流水质为良好,黑龙江干流、乌苏里江干流水质为优。与去年同期相比,松花江水系、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水系Ⅰ ~ Ⅲ类水质比例、达标比例均有上升。
记者李木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特稿|254条中华鲟背后的守护人:年近七旬,苦撑15年澎湃新闻记者 温若寒
妻子对老梅养中华鲟这件事颇有怨言,但更多的是担心。
“他快七十岁了,刚做过心脏手术,还吃着药,晚上还要熬夜巡塘,全是他一个人。他随时可能倒下。”妻子说。
可老梅觉得,即便倒在鱼池边上,甚至死在保护中华鲟这件事上,也值了,“死得其所。”生在长江,长在海里,万里归家。能长到700多公斤重、4米长的中华鲟被认为是“长江鱼王”、“国宝”、长江旗舰物种,代表着长江生态的健康状况。它曾经在长江中数以万计,现在却难觅踪迹,野外自然繁殖活动也多年不见。
中华鲟。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温若寒 摄
提起老梅,2022年1月14日,湖北省一位研究中华鲟的教授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他养了很多年了,很资深。”
浩浩长江从城边流过。距三峡大坝仅十公里的老梅鱼场,简陋、破旧、狭小,但保种了254条、十多岁、即将成年的子一代中华鲟大鱼,其数量甚至超过同在宜昌市的中华鲟保护区和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的子一代中华鲟数量,规模居宜昌市之一、湖北省第二、全国第四。
老梅鱼场。
推开窗就能看见大坝,坐在家里就能听到汽笛声,山上山下都是橘子树。
老梅是三峡移民,新家在搬迁后的县城——屈原故里湖北秭归。他可能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养中华鲟的年龄更大的人。
中华鲟贵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极危物种,不能吃,不能卖,老梅在贴钱养了15年之后,陷入困境。
受上游风景区清淤下泄的浑水、上游廊道工程施工挖断并占用中华鲟鱼池的取水渠、混凝土沟槽水、持续高温等的影响,老梅鱼场2021年已死亡十多岁的子一代中华鲟五条。
剩余幸存的中华鲟还能撑多久?
除此之外,资金紧张,“捉襟见肘”,债务如山。
十多厘米长的小鱼苗长成了一两米长的大鱼,即将“成年”;而老梅头发花白,黑瘦,年近七旬,刚做了心脏手术,每天要服药。
这些鱼怎么办,交给谁?能养好吗?老梅很担心。家人不愿意接手,鱼场主力是他一个人,夜里巡塘也是他一个人。
另一个令他烦心的问题是债务,“一千多万元,接近两千万元的外债,留给孩子还吗?”
妻子也快七十岁了,她说,“只要他把鱼交出去,债务我跟他一起还。房子可以卖掉,总还可以卖几十万元吧!”
但老梅的态度又有些矛盾,他不想放弃。“如果有资金,即便我动不了,我还有嘴,可以指导其他人养。”他最担心的是没人接手。
老梅的产业梦
鱼场的主力是老梅。水电工老鲁白天时会在这儿帮忙。炊事员经常换,工资低,留不住人。
从破旧的办公楼二楼望出去,一个个鱼池像是咕咚咕咚的泉眼。
大部分池子养的都是中华鲟,少量池子里有长江鲟、锦鲤、西伯利亚鲟、鳇鱼等。
其中一条长江鲟原本通体金黄,取名“金龙”。但六年前遭人投毒后,身上开始长黑斑。
老梅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83年入党,在秭归新县城忙碌多年后,2002年从公安岗位上提前退休。他在村里的山坳里租地方建了小鱼场,把父母也接了过去。
老梅。
2003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运行。老梅的家就是在大坝边上、坝上库首之一县。
“当时 *** 号召大家养鱼,鼓励移民‘发水财’,我和弟弟都在江里承包了网箱。后来又让网箱上岸,治理水污染,我就建了这个小鱼场。”老梅说。
老梅有个中华鲟的产业梦。他起初养锦鲤、西伯利亚鲟等商品鱼,2005年在全国考察后发现,“西伯利亚鲟、美国匙吻鲟等等,都是国外的鲟鱼,且国内仅有少量亲鱼,或几乎没有。我想发展中国自己的鱼种,中华鲟是我们特有的珍稀鱼类,性状非常好。如果政策放开的话……”“皮革、入药、食用……”
“但首先是保护!”老梅说。
无论是水产养殖、商业利用,还是增殖放流中华鲟,都需要亲鱼和大量的苗种。
秭归县人民 *** 2004年4月21日递交给国家农业部的函写道, “(老梅鱼场附近)连片500亩土地可用作三峡长江鱼类良种场建设,可确保良种场用地要求。”
秭归县发展和改革局2006年6月12日针对老梅鱼场关于三峡库区秭归县长江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件称,该项目估算总投资2000万元,企业需自筹1400万元;项目建成后,除可以上缴利税,还具有避免长江鱼类资源衰退,传播鱼类增殖技术,发挥带领广大农(移)民致富奔小康的社会效益。
2006年5月,老梅获得宜昌市水产局审核签发的《湖北省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其中明确标注生产品种:中华鲟、胭脂鱼、西伯利亚鲟、史氏鲟、锦鲤、美国斑点叉尾鮰。
受当时政策鼓励,2006年至2008年,老梅从中华鲟研究所分三批,引进了两千尾中华鲟鱼苗。他想承担三峡库区的增殖放流项目,连续三年提交申请, “当时花了二十多万元”,然而项目最终没落到他这里,但中华鲟就此养下。
中华鲟“成年”需要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此后才能考虑繁育——产卵、受精、孵化鱼苗。老梅没申请到增殖放流项目,把中华鲟养大后,怎么办?
“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10000余尾下降至目前的不足100尾。葛洲坝截流至今33年来,中华鲟繁殖群体年均下降速率达到约10%,情况令人担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中华鲟自然种群将迅速走向灭绝。” 2015年农业部印发的《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提及。
1983年,我国全面禁止中华鲟的商业捕捞利用。1989年,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保护葛洲坝坝下目前唯一已知的中华鲟产卵场及其繁殖群体,1996年,设立“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保护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群体及其索饵场,2002年,设立“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十五年过去,老梅鱼场曾经体长十厘米左右的小鱼苗,已经长成一两米长的中华鲟大鱼。黝黑的脊背偶尔露出水面,鱼尾甩过来,池壁猛地一震,让走过的人心里一惊。
老梅鱼场里的中华鲟。
中华鲟大鱼吃的饲料是黑褐色、短棒状的颗粒,带着一点腥味,含油脂和蛋白质等成分。 “9000多块钱一吨”,老梅说,他特别叮嘱厂家,不能含有特定的成分,如 *** 铜。“我们吃了几次亏才终于找到原因, *** 铜能杀菌,能消毒,它也能杀精,影响中华鲟的性腺发育。这是我率先发现的。”
老梅说,他养的中华鲟已逐步进入性成熟阶段,繁育需要设施,需要投入,但他资金紧张,只能先搁置。
小池能养出大鱼?“九死一生”中华鲟在这里蜗居
历经天灾、人祸,十五年后,2000尾中华鲟鱼苗,幸存250多尾,长成大鱼。
中华鲟可以长到三四米长、1400斤重、40龄,但老梅鱼场的中华鲟远没这么大。
跟动辄十几米甚至上百米深的江水、一两公里宽的江面相比,老梅鱼场的鱼池简直是“蜗居”、“囚笼”。
鱼场没有围墙,也没安装大门,监控有盲区。从汽车驶过的公路下来,可以直接走进老梅鱼场。再往坡下走,是有时流着浅水的河道。
从鱼场一端走到另外一端,路是鱼池的池壁,很窄,多根白色的塑料水管横亘,一不小心就会踩上,甚至踩破水管。鱼场里堆着不少破损的水管。
水从上游山谷里流下来,经开放的水渠流进鱼场,流进中华鲟鱼池。中间没有缓冲,没有检测。鱼场里除了哗哗的流水声,增氧泵24小时“嘭嘭嘭”地响,保证每个鱼池里不停有气泡冒上来,增加溶氧。
老梅鱼场的鱼池方方正正,像“猪圈”。这跟全国其他地方的中华鲟鱼池几乎都不相同。
别的地方的中华鲟鱼池大多是圆形的,便于不停游动的中华鲟转弯,减少擦伤。
湖北荆州一处中华鲟保种基地的圆形鱼池直径达38米。但老梅鱼场没那么大地方。他说,为了充分利用空间,鱼池建成了方形,大约七米乘以七米,水深不足两米。一个鱼池里最多挤了20多条中华鲟大鱼。
在江海里横冲直撞的中华鲟,在这儿只能小小翼翼地摆尾,否则一个冲刺就会撞墙。
澎湃新闻发现,鱼场里多条中华鲟的吻部有明显外伤。
一位研究中华鲟的专家告诉澎湃新闻,中华鲟一个摆尾,冲出去就是三倍体长的距离。“左一下,右一下,就是六倍体长。能建小的鱼池吗?”“水深不足,那么水压就不够,中华鲟没安全感。怎么可能长得大?”
老梅想建大的鱼池,他已经卖掉锦鲤等商品鱼,空出来四五个鱼池,想连起来,围成200平方米左右的大鱼池。但资金紧张,搁置了。
2016年,湖北秭归当地遭遇洪水,老梅鱼场的取水渠被完全冲毁。泥浆灌满中华鲟鱼池,死亡三百多条子一代中华鲟。
祸不单行。第二年,2017年,有人投毒,54条子一代中华鲟大鱼被毒死,其他鱼也被殃及。老梅差点想不开。警方立案查了好久,案子至今没破。
2021年初,上游景区清淤,浑水在夜里冲进鱼池,随后,2月份死亡一条中华鲟大鱼,5月份死亡一条,6月份死亡一条。
上游一项涉长江大保护的生态廊道工程施工,先是泡水泥沟槽的水冲下来,冲进中华鲟鱼池。2021年8月底,工程队又强行挖断了老梅鱼场的取水渠。他两次报警,还提前两年给县里递交报告预警,最终没能拦住被断渠。
“水泥沟槽的水,含碱类物质,是毒水!”老梅说。随后,多条中华鲟大鱼翻肚,西伯利亚鲟小鱼开始批量死亡。
秭归县气象台(秭归国家基准气候站)发布的气象预报信息显示,2021年9月1日,鱼场所在地茅坪镇的更高气温达34摄氏度,2021年9月2日达30摄氏度。
老梅测温发现,中午时,地面温度甚至超过40摄氏度,但他没有更多的水给鱼池里的中华鲟降温。
2021年9月26日,一条中华鲟大鱼死亡,体长近两米。五天后,2021年10月1日,又死亡一条。
2021年9月26日,老梅鱼场一条中华鲟大鱼死亡,等待渔政部门工作人员解剖、登记。
老梅请教专家,订购了药物,溶在水里,把中华鲟饲料浸泡、吸干药液,然后洒在鱼塘里。
老梅鱼场的取水渠为何被工程队挖断?2021年9月29日,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书面回复澎湃新闻称,开工前跟老梅签有协议进行“改渠”,目前正出资为老梅鱼场架设水管,“永久性解决中华鲟养殖场的水源安全问题。”
但三个多月后,2022年1月2日上午11时许,老梅向澎湃新闻表示,前述取水渠还是断的,涉事养殖场仍处于应急抽水状态。鱼场用水紧张。
老梅的难题:“他哪里有钱还?都在水里!”
“弹尽援绝,油尽灯枯。”弟弟这样形容老梅的处境。
包括儿子在内,家里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老梅该放手了。
“是要保护,但养中华鲟赚不到钱的。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能吃,不能卖,养了十几年了,可以了吧?”妻子这样说老梅。
妹妹也觉得老梅已经够辛苦了,养了15年了,该把鱼交给国家,回去安享晚年。“但他快七十岁了,还能撑几年?而且心脏不好,刚做过手术。”妹妹说。
老梅和水电工老鲁连着吃了三天的菜。
老梅的妹夫易先生告诉澎湃新闻,老梅有五个兄弟姐妹,五家人都帮老梅贷过款,也都借过钱给老梅。“他养中华鲟,这是正事!”“但他快七十岁了,还能撑几年?而且心脏不好,刚做过手术。”
易先生也认为,老梅该把鱼交给国家,抽身而退了。
两个妹妹两家人的房子现在还在银行里抵押着,帮老梅贷了六十万元。老梅还利息,到期后再贷款。老梅今年六十八岁,已经过了能贷款年龄的上限。
弟弟的房子以前也是帮老梅做贷款抵押,今年才之一次“解套”。
“如果他把中华鲟养死了,谁承担责任?”“鱼全死了这么办?”“一直贴钱,一直贴钱,什么时候是个头?”弟弟称。他觉得,老梅真的不能再继续养中华鲟了。多年前,他还借给过老梅十万元,已经好多年了,但他没办法要。“他哪里有钱还?都在水里!”妻子说,老梅跟五个兄妹的感情一直很好,但去年,他们吵翻过一次。“大家都怕他最终还不上钱,一场空,话说的比较难听!”
对于老梅养中华鲟这件事,妻子不愿意多说,但也颇有怨言。
“那些鱼是他一辈子更大的成就?笑话!是更大的悲剧吧!”“他是帮国家保护了珍贵资源,但他的困难、他的债务,谁管?”
“如果他把中华鲟交出去,不管他有多少债务,我帮他一起还。我可以卖掉房子,总还可以卖几十万吧?”老梅的妻子说。她也快七十岁了,平时住在距离鱼场十多公里外的县城里,照顾九十多岁母亲的饮食起居。
老梅却有些犹豫,也有些矛盾。他有时候说,“我也想放弃了,身体不太好了,年龄也大了,资金也成问题!”
但他又叮嘱,“别告诉别人我不想养了,会有人使坏。”
他觉得最理想的情况,是给这批中华鲟找个好的去处,找个能养好它们的机构。否则,他不放心;更好,雇他去养,“就算我动不了,也可用嘴指挥其他人!”
“如果有资金,我能改善鱼场的条件,有能力养好这些中华鲟。还可以雇人!”老梅补充说。
但更大的难题是,他没钱了!
9月26日上午,在渔政部门登记后,去冷库里冻存一条死掉的中华鲟前,老梅取了一万元现金。他说,这是去年的仓储费用。“再不结账,他(冷库)就不让我放了。”
儿子刚给他打了十万元钱。“能撑一个月。”老梅说。
刚开始养中华鲟时,老梅预料到很长时间不会有收入。他想用养商品鱼的钱,来填这个“窟窿”。
但没想到中华鲟越长越大,占据了鱼场的大部分空间, “窟窿太大,填不了了,只能苦撑。”老梅说。
“有人说我养中华鲟是为了赚钱,说中华鲟是我的护身符,是定时炸弹,说我以此要挟 *** ……这么多年,我赚到一分钱了吗?我因此花过国家一分钱吗?”老梅问,“他们可以无偿把中华鲟拉走,我总还能活得下去!”
夜里老梅给翻肚的中华鲟打针,“它们甚至能听懂我说的话,打针时游过来,让它停住,打完针拍一下游走。”老梅觉得中华鲟有灵性。“一看到它们,我就觉得高兴。”“我认识这里的每一条鱼。”
老梅测应急抽水的进水温度。
烈日当空。老梅戴着草帽巡塘。草帽上写着“中国梦”。
老梅有一个梦,起初是产业梦,后来变成中华鲟的梦:他想让这批中华鲟的后代看看长江、闯闯大海,重返家园。
要不到的补助
老梅说,养中华鲟这么多年,他只被表扬过一次。
那是湖北荆州芈月桥工程施工“震死”36条中华鲟事件发生后,湖北省农业厅2019年请他和其他中华鲟养殖户去武汉开会。
“领导说,感谢养殖户忍辱负重,为保护中华鲟作出的重要贡献。”“这是这么多年,我唯一一次被表扬和感谢。”老梅说,“无论多难,我都会撑下去!”
他本来能拿到一笔养殖补贴资金,省里下发的:一条子一代中华鲟,一年补助一千块钱。
这对他来说,本来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他鱼场幸存的中华鲟数量多,250多条,每年他能拿到补贴25万元左右。
老梅也很高兴,“上边重视中华鲟了,支持我们保护了。这笔钱至少能买点饲料用!”
但他至今没拿到这笔钱。
2019年政策下来,同时拨付资金,从湖北省农业厅连续两年下发到宜昌市相关部门之后,“甚至连不差钱的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也从宜昌市分到了这笔补贴资金”,老梅说,他却一分也没拿到。
对此,湖北省农业厅相关部门负责人非常惊讶。2021年4月1日,他向澎湃新闻表示,这不太可能!并当即致电宜昌市农业局渔政部门相关负责人。
在证实前述消息后,湖北省农业厅相关部门前述负责人在 *** 中发了火,“瞎搞!”“一千元是解决不了什么太大多问题,但表示对这个鱼的重视,是一个态度。” “这个鱼要吃东西啊!” “(老梅鱼场)是没有(中华鲟驯养繁殖许可)证,但鱼得保护!”
次日上午,宜昌市农业局一位副局长及渔政部门两位负责人从宜昌赶到老梅鱼场,座谈了解情况,中午返程。
五个月后,2021年9月份,宜昌市农业局渔政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如果老梅不办证,明年的补贴资金下来,“我还是不会给他!”
老梅说,他也问过市里两次,得到的也是这样的回复。老梅居然没跳脚。“市里说,我办到证的话,给我十万!可是省里的精神是25万,唉……”
但宜昌市农业局渔政部门前述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湖北省农业厅下发的文件中,没有写明针对子一代中华鲟每条补贴一千元,而且文件要求补贴的是合法的企业。“如果给了老梅,上级部门审计我们怎么办?”
他们要求老梅办的证是中华鲟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农业部发布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规定,驯养繁殖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驯养繁殖许可证。
老梅坦诚,他确实没有《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但称这有历史原因。
他2002年建鱼场,2006年为申请承担库区增殖放流苗种项目开始养中华鲟,当时政策宽松,宜昌市水产局审核签发给他《湖北省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其中明确标注生产品种包括中华鲟。该证盖有湖北省水产管理办公室和宜昌市水产局的公章,有效期从2006年5月8日至2010年5月7日。
当地渔政部门工作人员见证下,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工作人员对死亡中华鲟解剖。
为什么后来没有续证?
老梅说,后来申请办《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时遇到一个难题:当时给他中华鲟鱼苗的中华鲟研究所不愿意开证明了。而审批单位要老梅证明,“你的中华鲟是从哪儿引进的?”
对于老梅遇到的难题,秭归县农业局渔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要是中华鲟,(我们)马上启动中华鲟保护预案。不是中华鲟,我没必要管,死完也不用管。” “国家有成熟的预案,我(这里)现在没这个东西(中华鲟),为什么要制定预案?”“哪个人敢说它是中华鲟?”
虽然秭归县渔政部门质疑老梅养的是不是中华鲟,但该单位向澎湃新闻提供的文件显示,秭归县渔政部门2020年11月向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老梅鱼场这批子一代中华鲟在2019年已接受全国的普查登记,并进行了PIT标记。
也就是说,这批中华鲟已经上了“户口”,有了身份证,纳入相关数据库了。
“是办证重要,还是保护重要?”老梅问,“这到底是谁的鱼?”“在他们看来,我的首要任务是把证办下来,但我认为,得先保鱼。整个鱼场只有我一个人。何况现在还断水了!”
2021年9月29日,老梅告诉澎湃新闻,一位亲戚从武汉回来,帮他整理资料,拍照上传,申请《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他现在已经拿到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出具的“形态符合中华鲟”的鉴定报告,终于解决了“证明中华鲟是中华鲟”的问题,但还是没能拿到补贴资金,“他们说,钱已经分掉了!”
2022年1月14日,老梅向澎湃新闻表示,申请已经提交上去一段时间了,还在审批过程中。
老梅夜晚巡塘。
老梅还能养中华鲟多久?
从两三年前开始,老梅鱼场贷款时,就得儿子也签字同意了。
“他还不了贷款的话,我得还。那几次都是把身份证寄回家给他。”老梅的儿子说,他几乎每年都得“支援”父亲一些资金,尽己所能,支持父亲的这个“爱好”。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花20年时间去做一件对的事,”从中华鲟保护和生态保护的角度,老梅的儿子觉得父亲是个英雄,“但要牺牲整个家庭为代价,从我个人的角度,我不希望出现这样的英雄。”
责任编辑:卫佳铭
「每日社科」白鲟在古代叫什么?《山海经》里的神奇鱼类存在吗?哪些我们应该了解的鱼类呢?就让我们翻开历史文献,看看古代有什么鱼吧。
《诗经》中的现实鱼类
要说古代的鱼类,就必须要谈《诗经》了。《诗经》是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不少草木虫鱼的专名都是首次提到,成为《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诗经》里,就介绍了十二种鱼类,给后人留下它们的古称。《诗经·小雅》里有一首叫《鱼丽》的诗,里面就说了六种鱼:
鱼丽于罶(liǔ),鲿(cháng)鲨。君子有酒,旨且多。
鱼丽于罶,鲂(fáng)鳢(lǐ)。君子有酒,多且旨。
鱼丽于罶,鰋(yǎn)鲤。君子有酒,旨且有。
物其多矣,维其嘉矣!
物其旨矣,维其偕矣!
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这首诗写的是贵族飨宴宾客,不但有酒,捕鱼篓(罶)还有六种鱼在跳跃,分别是鲿、鲨、鲂、鳢、鰋、鲤。
这六种鱼,今天大家熟悉的名称可能只有“鲨”和“鲤”。不过,鲨可不是今天的鲨鱼,它又名鮀,生长在溪水、山涧中,是仅有五寸多长的小鱼,黄白色有黑斑,鳍大、尾圆、腹鳍能吸附于物体,口广鳃大,经常张着大嘴吐沙,所以又叫“吹沙鱼”,简称“沙鱼”,所以也就被写成“鲨”了,和鲨鱼这种庞然大物自然是有区别的。
至于“鲤”,确实就是今天的鲤鱼。鲤鱼是一种典型的淡水鱼类,西周时期就已经成为重要的盘中美食。有意思的是,鲤鱼因为有三十六片鱼鳞,被古人认为是至阴之物,成为沟通人间和仙界的桥梁,所以在古代有不少鱼腹藏书、鱼传天示、鱼献河图、遣鱼传信的传说。
也正是如此,鲤鱼也成为人间交往的信使,“鱼素”“尺素”“鱼书”“双鲤”这些词语,都成为了书信的别称。东汉仙传小说《列仙传》记录了仙人琴高乘鲤涉水的故事。
据说琴高是战国赵人,因为善于鼓琴,担任宋康王的舍人。修习仙术长生不老。两百多年后,他有一天跃入水中,之后又乘坐红鲤跃出。弟子把他供奉在祠堂,每天有上万人来膜拜。
他的传说一直流传至宋代。北宋时泾县东北二十里有琴溪,琴溪之侧有琴高台,传说就是他隐居之处。琴溪内有一种“琴高鱼”,传说是他炼制的药渣所化。琴高鱼作为当地特产,每年被捕捞腌制,进贡给各级官府。大文豪欧阳修还以此为题,与人诗酒唱和。
(明)李在《琴高乘鲤图》
至于“鲿”,也叫黄鲿鱼、黄颊鱼、黄颡鱼、鳡鱼,因为尾巴微黄而得名。鲿鱼是生命力最强的小鱼,不但能够飞起来,还会用刺蜇人;“鲂”,也就是鳊鱼的古称。鳊鱼在江汉一带比较多,味道最为鲜美。
“鲂”也是《诗经》中出场频率更高的鱼,周代也有不少人以“鲂”为名,比如春秋楚国公子鲂,字子鱼,名和字含义相近;以“鲤”为名的也很多,比如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孔鲤出生时,国君鲁昭公带着一条鲤鱼去祝贺,就有了这个名字。
“鳢”和“鰋”其实大家也不陌生。“鳢”也叫鲖,其实就是黑鱼;而“鰋”其实就是鲇鱼。
《诗经·周颂》中一篇叫《潜》的诗也提到了六种鱼: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zhān)有鲔(wěi),鲦(tiáo)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日)岗源凤纂辑《毛诗品物图考》:鲿鱼、鳟鲂
这是周天子在宗庙所唱的祭歌,其中的鳣、鲔、鲦、鲿、鰋、鲤,就是作为祭品的六种鱼。“鲿”“鰋”“鲤”在前文有介绍,“鳣”“鲔”“鲦”又是什么呢?“鳣”其实就是今天的鳇鱼,而鲔鱼正是今天的鲟鱼。中华鲟属于鲟科的鲟属,所以古称也就是“鲔”。至于“鲦”,就是今天的鲦鱼。
除了以上提到的九种鱼之外,《诗经》中还提到了“鳏(guān)”“鱮(xù)”“鳟(zūn)”三种鱼,都是当时人用渔网捕捞的。鳏鱼可能就是鲩鱼、鱮鱼就是鲢鱼、鳟鱼就是赤眼鱼。总之,《诗经》中的鱼类,到今天仍然非常常见。
当然,《诗经》中记录的鱼,一般都是用于食用、祭祀的小鱼,不会是鱼类的全部。在我国之一部字典——汉代的《说文解字》,“鱼”字旁的字多达上百个,据考证其中至少有六十余个是鱼类的专名。但其中有不少名字,今天已不再使用了,这就给一一考释带来难度。
(清)徐鼎辑《诗经名物图说》:鱮、鳏
《山海经》中的想象鱼类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一部博物学著作,相比《诗经》的现实主义,它的想象色彩更为浓厚,其中就介绍了不少怪鱼。有的可能是对现实观察的扭曲,而有的可能就只是凭空想象,读起来非常有趣。
《山海经》中有一种何罗鱼,长得一首而十身,声音好像犬吠一样,食用它可以治疗毒疮。有人认为它的原型可能是鱿鱼、章鱼之类头大腿多的鱼,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很多鱼聚集在一起,使观察者造成视觉错误。
不过,这种连体鱼的造型,其实在陕西西安、山西芮城等地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中,就有出现过这样的图案。所以,这些怪异的造型也许仅仅是早期人类简单的幻想,一一考证现实原型反而显得无趣了。
《山海经》中还有不少鱼,是鱼和鸟的合体。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彩绘《山海经图》:鳛鳛鱼、何罗鱼
比如有一种鳛(xí)鳛鱼,模样像喜鹊却有着十只翅膀,鱼鳞都在羽毛尖端,它发出的声音好像喜鹊,可以抵御大火,食用它就不会产生湿热症;有一种?(huá)鱼,模样像鱼却有着鸟的翅膀,飞翔会发出光芒,它的声音像鸳鸯一样,出现会伴随天下大旱;有一种长得像鲤鱼的文鳐(yáo)鱼,长得苍白的纹理而白首、红嘴,经常从西海游到东海,晚上飞翔,它的声音像鸾鸡叫,味道酸甜,食用就不会精神失常,它出现的时候就会天下大丰收;还有鸟首鱼身的魮(rúpí),等等。
鱼和鸟合为一体、互相转化,也是先民的想象。《庄子》就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认为神鸟大鹏就是神鱼大鲲变化的。
不但如此,《山海经》还有不少鱼,是鱼和兽的合体。比如有一种鮨鱼,长得狗头鱼身,声音像婴儿啼哭一样,食用就不会精神失常;还有一种飞鱼,长得像猪而有红色的纹路,带上它就可以不惧怕雷电,也可以防止被兵器袭击。狗头狗尾而鱼身的图案,在仰韶文化陶罐中也已经出现了。
《山海经》中还有不少鱼,带有人的特征。比如有一种赤鱬(rú),长得像鱼却有着人面,声音像鸳鸯叫一样,食用它就不会长疥疮;还有一种人鱼,样子像?鱼却有四只脚,声音像婴儿啼哭,食用它可以防止痴呆;还有一个氐人国,国民也都是人面鱼身无足;还有一种陵鱼,有着人面鱼身,还有手有足。最离奇的是一种半人半鱼的鱼妇,据说在北方吹过、泉水益处,蛇化为鱼之际,去世的天帝颛顼趁机托体鱼身,死而复苏。这样又是人、蛇、鱼合而为一了。
成都博物馆藏清皮影:赤鱬
颛顼化为鱼妇的故事,明显是神话传说。不过在先民原始思维中,人、神、兽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神人死亡后化为动物,动物修炼后化身为人神,这类记录不胜枚举。人鱼传说也成为后世一个经典文学母题,安徒生经典童话《海的女儿》,讲的也是人鱼的故事。
此外,《山海经》中还有一种叫鯥的怪鱼,也是各种动物的组合体。这种鱼长得像牛,又住在山上,又有蛇尾与翅膀,还能在冬季死亡而复生,服食它还能够消肿。总之,这种鱼类兼具了水、陆、空三栖的特性,还具备永生的体质,非常怪异。
神话学者刘宗迪指出,“鯥(lù)”实际上就是鲮鱼(穿山甲),穿山甲整体形态确实与鱼比较相似,又能游泳;至说它长得像牛,可能是身大头小、背部隆起的体貌特征,也与牛有几分相似。蛇尾说的是它尾巴长,有翼说的是鳞片重叠似翼。“留牛”是“鯥”的谐音。冬季死亡而复生,正是穿山甲冬眠的特征,《山海经》作者不懂生物冬眠的习性,误认为死而复生。而古人认为穿山甲能够打洞,所以穿山甲一直被作为消肿的药材使用。可备一说。
敦煌三清宫正殿彩绘:人鱼
在《山海经》之后又有不少博物学著作,有的还专门记录了鱼类等海产品,比如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明代屠本畯《闽中海错疏》、清代郭柏苍《海错百一录》等等,还有清代赵之谦的《异鱼图》和聂璜的《海错图》,图文并茂,既具备知识性,又具备观赏性。
因为古代见识的局限性,这些著作中记录的鱼类,往往也是虚虚实实、真假掺半,既像现实、又像传说;但这样读起来,也就更加令人趣味盎然、浮想联翩了。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