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这种食物相信大家都吃过,很多人非常喜欢吃饺子,却不知道饺子是谁发明的。今天来和大家说说饺子的由来,它是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为了治病而发明的。据说最开始的时候,吃饺子是为了防止冻耳朵,所以很多地方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和习俗。
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饺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食,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一千八百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他发明饺子的目的是为了治病,但经过时间的演变,它成了中国的一种传统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吃饺子的习俗。而且饺子这种食物,本身就十分的美味,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这十种更好吃的饺子馅,学会了之后绝对让你一饱口福!
在民间有很多关于饺子的传说,现在来和大家说说饺子的由来。饺子在最初的时候叫做“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流传甚久。医圣张仲景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医者,他医德高尚,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他都认真施治。
相传张仲景在长沙担任太守的时候,就因为经常为百姓治病,而深受长沙人民的爱戴。在他告老怀乡的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的时候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见到很多穷苦百姓忍受着饥寒,连耳朵都冻烂了,当时的伤寒冻死了很多人,他看到后心里非常的难受。
在他回到家中之后,虽然找他求医的人非常的多,他也是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他的心里还总是挂记着那些耳朵都冻烂的百姓。之后他发明了一种药,取名为“祛寒娇耳汤”。“娇耳”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
据说将“娇耳”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吃了之后就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也变得暖和起来了。有很多地方从冬至开始吃“娇耳”,一直吃到除夕,这样就能抵御伤寒不冻耳朵。有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水饺的习俗,各地的说法也各不相同。
一张图看完饺子发展史:别看我只是一个“团子”饺子最早原名"娇耳"
相传是由东汉时期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其做法是把羊肉和药材一起丢进锅里煮
然后捞出来切碎,再用面皮一包,下锅再煮
连汤带馅儿地分给大家吃
刚开始的“饺子”也不叫“饺子”
汉末三国时,因为形似月牙
人们叫它”月牙馄饨”
南北朝时期,摇身一变升级成“馄饨”
和汤一起盛在碗里吃
到了宋代,小家伙还不负众望
翻山越岭地传入了蒙古和世界各地
到处可见其娇俏的身姿
也有了个新名字:“角儿”
明清时候,“饺子”的称呼才慢慢定型
除夕吃饺子就是取"更岁交子"之意
寓意着新旧交替,辞旧迎新。
新春佳节,无论贫富
家家都要吃饺子
以图往后一年的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
“春节吃饺子”也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一直延续至今
喜欢的话,点个关注
小年和爱的人一起吃饺子,一篇文章告诉你饺子的由来和小年的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北方地区的民众要过小年,这一天人们祭灶神,大扫除,还要沐浴、理发等,而传统食物中有一样是饺子,那么小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小年为什么吃饺子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隆重程度跟春节相似,北方人在小年这一天,饭桌上一定会出现主食——饺子。有些人会以为这是对小年节日敬重的表现之一,事实上,这还和我国民间信仰的灶神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因为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吃饺子就是为了给上天述职的灶王爷送行,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饺子的由来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张仲景从长沙太守任上告老还乡时,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
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见此情景,张仲景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于是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这副药方,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数百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
病人们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这“祛寒娇耳汤”喝下去以后,令人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于是当地受冻的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小年来历传说
传说一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传说二
民间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
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个人的包饺子手艺
上图是女儿学校放假期间办活动、几位同学的作品。
这种包饺子手艺是典型北方式的,所以笔者一眼就能认出,波兰人的包法同中国北方地区大体相同。
饺子的叫法从古到今名目繁多:水饺、煮饺、水点心、水包子、交子、角儿、时罗角儿、角子、粉角、煮角、饺饵、娇耳、焦耳、牢丸、汤中牢丸、扁食、馄饨、月牙馄饨、偃月形馄饨、煮饽饽、子孙饽饽、箍扎……
山东滕州春秋墓葬出土的三角状食物,被认作最早的饺子食物
上图食物出土于山东滕州一春秋墓葬的铜簠内,被认作是最早的饺子,但有人疑为残食裹烂泥,所以还不好确定。
目前更流行的一种说法饺子是东汉末年南阳人医圣张仲景发明的,“祛寒娇耳汤”这样的汤剂概念都弄了出来,但笔者广征文献,却没发现一处有关饺子源自张仲景的记载,非但如此,就连正史上也不见有关张仲景其人的记述,仅唐代甘伯宗在《名医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显然张仲景“包”饺子仅是一厢情愿、美丽传说而已。
三峡博物馆藏东汉女厨俑
上图是三峡博物馆所藏东汉女厨俑,面前案子上有类似饺子的刻制,这算是比较早的饺子的图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饺子,发现于吐鲁番鄯善县三个桥墓
上图发现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三个桥墓葬,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饺子,是目前确定了的饺子最早的考古实物,距今1700余年。
部分民俗文化学者认为饺子既交子,我国传统文化中大年除夕必吃饺子,因除夕子时是一天之交、一月之交、一年之交,天地阴阳交替于此,因此称为交子。笔者看来这种说法未免有嫌穿凿,谁能确定这种食物最早就叫交子?它还叫馄饨、角子、饽饽……哪种称呼更早呢?三国魏张揖《广雅》最早记载了馄饨:“馄饨,饼也。”(当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饼,古时泛指面食。)南北朝时颜之推《颜氏家训》明确记载了现代意义的饺子,但那时不叫饺子,叫馄饨。因此笔者认为从饺子的内涵着眼,并不能准确反映饺子的起源。
饺子的 *** ,冷面圆皮,中间包馅,然后两皮交合——这是饺子含义笔者的解读,也是笔者认为饺子之谓交子的来源。
汉语的进化是一个口语化过程,桌子、椅子、杯子……有如桌儿、椅儿、杯儿,这时的“子”是一个词尾缀字,那饺子的子,是名词缀字还是词根呢?如果是名词缀字,其含义就可能接近笔者的解读,是指面皮相交,捏合成饺。如果“子”是词根,就可能是指子时,就可能是指“相交于子时”,然“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证之?”
过春节吃饺子大吉大利是取饺子的什么寓意 过年吃饺子的来历 古代人吃饺子吗每到过春节的时候,我们都会煮上一锅饺子,因为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那么这是取饺子的什么寓意呢?下面八宝网小编带来:蚂蚁庄园2月8日答案。
过春节吃饺子大吉大利是取饺子的什么寓意
正确答案:更岁交子
解析: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按民间说法饺子正宗的吃的时间是在年三十晚上子时时刻,也就是大年三十半夜辞旧迎新之际吃饺子,代表”更岁交子”,所以饺子寓意着新旧交替,象征新的一年来到,旧的一年过去。
春节的时候,很多人会煮上一锅热腾腾的饺子与家人共享。饺子美味,家人团圆,一派祥和的景象。
过年吃饺子的来历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饺子的 *** 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涵。
古代人吃饺子吗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小编。
来源:八宝网
饺子的前世今生,一起听故事,吃饺子喽大家好,我是爱菠萝蜜蜜,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道美食“饺子”,相信大家是吃着饺子长大的,基本上每年都要吃几次饺子,不知道你们知道饺子的由来吗?那今天就来说一说饺子的“前世今生”。
有一种传说呀,饺子是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是东汉河南南阳人,相传张仲景在做官期间,有一年冬季,天特别的冷,当时由于天气原因呢冻死了很多的人,当时的人们由于贫困穷乏,没有多余的闲钱去购置保暖的衣服,所以每个贫困穷乏的人都冻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冻得烂掉了,当时张仲景是父母官,且他熟读医书,在当时社会也算的上是一个出名的医学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在受苦,心有不忍,就想办法想去帮助这些百姓,他用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煮熟后切碎,把他们包入面饼中,再放入水中煮熟,因为包出来的形状像人的耳朵,所以张仲景把他取名为“娇耳”,也就是今天的饺子,把这些“娇耳”分发给受冻的穷苦人,当时人们吃完娇耳、喝完驱寒汤后,浑身都很温暖,耳朵气血也流通了,耳朵冻疮也好了。从那以后呢,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每年冬至都包饺子吃饺子来纪念张仲景。
饺子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每年年三十一家人都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守岁。我们当地还有一句俗语叫“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中国人对饺子是有深深的情感在里面的。
饺子是中国更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但它的做法并不难,且有多种做法,我本人比较喜欢的馅料是韭菜和牛肉馅的。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韭菜馅的饺子。
主料:面粉(适量)
韭菜(约500克)
粉丝(一小把)
虾米(一点点)
辅料:盐
油
蚝油
五香粉
鸡精
做法步骤:
- 面粉中加入适量温水和成光滑的
面团备用(不会和面的也可以买现成的饺子皮)
2.粉条提前泡软切碎,虾米泡软备用,韭菜切碎备用。
3.韭菜,粉条,虾米放入盆中,放入盐,油,蚝油,五香粉,鸡精拌匀备用。
4.和好的面切成小剂子,杆成圆薄皮,把馅料放入包好。包好的饺子下过煮熟。
饺子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食物,他是家家户户在过冬至或春节时,必吃的一种食物。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其实饺子的由来是跟古代的一个医生有关,就让各位看官跟随小编的脚步,看看饺子是怎么来的?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更爱吃的食品。
想必各位看官已经了解了饺子的由来,心中不禁感慨,原来吃了这么多年的饺子,竟然是伟大的医圣张仲景发明出来的。
饺子的由来,饺子为什么有馅?饺子和女娲、张仲景有什么关系?饺子是北方人非常喜欢的食物,过年要吃饺子,冬至要吃饺子,头伏也要吃饺子,还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等说法,那么饺子还有哪些说法,你知道关于饺子的故事有多少?本期弯逗历史,将为你扒一扒饺子的故事。
在中国,南米北面的饮食特点,是农耕文明在上百年的繁衍中,流传开来。中国南方多水,适合种水稻,吃米类食物更多。北方适合种麦子,古人蒸煮麦子发现不好吃,又不消化,开始把麦子磨成粉,做成各种面食,比如面条、大饼、馒头、火烧、还有带馅的包子、饺子、回头、烧麦等等。以后,我们将一一为大家讲述其他的面食文化。
今天咱们重点讲一讲饺子。好多外国人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对饺子情有独钟?在中国人看来,好多场合吃饺子就代表团圆和热闹。比如过年时候,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成为过年的一个特有习俗;有喜事或者重要节日,冬至、头伏等还保持着吃饺子的习俗。那么饺子有着怎样的来历?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据说饺子的原名叫“娇耳”,是医圣张仲景更先发明的,距今有千年历史。传说,张仲景辞官返乡,是一个十分寒冷的冬日,途中发现家乡的百姓营养不良,面黄肌瘦,而且很多人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见这么多人在冬日里受苦,当即决定搭上医棚,支上大锅,发明“祛寒娇耳汤”治疗百姓的冻疮。他用驱寒的药材和羊肉,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药物和羊肉等切碎,包上适合一口一食大小的面皮,做成耳朵样的形状。再经过热煮之后,给每人两只和一大碗热汤。百姓吃完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治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娇耳”的样子做食物,慢慢把“娇耳”叫做“饺子”或“扁食”。传说张仲景医治百姓这一天是冬至时节,为了纪念他,人们便在冬至这天吃饺子。
故宫里有这样的记载,说冬至这一天是 *** 开天地,分开混沌世界的日子,皇帝要带着满朝文武在天坛祭天,并且这一天都非常冷,皇帝请满朝文武吃“馄饨”。因为馄饨与饺子相像,皇帝和大臣吃的是比较精致的馄饨,而百姓要吃更加“实惠”的大饺子。
关于过年和初七吃饺子,还有关于饺子里面有馅的趣事,据说和女娲有关。当时,女娲补天时,剩下一些泥,从初一开始,捏出了马牛羊鸡犬士,初七捏出个人,泥人的耳朵老掉下来,女娲想了一个主意,弄一个线在泥里把两头的耳朵拴起来。所以饺子有馅是因为这里的“线”,为了纪念女娲和人日,过年和初七要吃饺子。
当然民间还有关于饺子的俗语,比如“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中国人重要的场合一般会想吃口饺子,心里会觉得很喜庆,为了讨口彩,有些地方的人,把饺子寓意为元宝,用各种馅来赋予美好的意义。比如芹菜,寓意勤财,勤勤恳恳来财,香菇寓意鼓财,钱包鼓鼓;酸菜,寓意算财,韭菜寓意长久有财等等。饺子经过流传,不断演变,已经成为中国人餐桌上不了缺少的重要饮食之一。
今天弯逗历史,给大家介绍了古代饺子的趣事,大家有什么样的想法,请留言告诉我!弯逗历史,为您讲述历史故事,记得一定要关注我,咱们下期再见。
《冬至》
冬至大如年,
人间小过年。
清早吃饺子,
严冬能祛寒。
饺子,又名水饺,原名“娇耳”,是中国的古老传统面食,源于中原宛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后,在家乡白河岸边见百姓捱饥受寒,耳朵冻烂,在冬天,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附近搭棚派药,用羊肉、驱寒草药煮熬成“祛寒娇耳汤”,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据说吃后身体会发热,两耳很快就痊愈了。张仲景派药持续到年三十。年初一时,人们开始仿娇耳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称之为“饺耳”、“饺子
张仲景去世的那天正好是冬至。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就在冬至这天包饺子吃。现在的“祛寒娇耳汤”已经很少有人吃到了,但是吃饺子这个习俗却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节气故事:冬至的3个之最+冬至吃饺子的来历明天就是冬至了,今天来讲一讲关于冬至的故事。
1.冬至的三个之最
(1)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2)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的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3)冬至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普通老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2.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谚语说:“冬至到,吃水饺”“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指的是在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这一习俗主要保留在我国北方,目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有吃饺子的习俗。
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它是因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流传下来的。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为当地百姓访病施药,在大堂里行医。
后来,张仲景毅然辞官回乡,为自己的乡亲们治病。当张仲景返回家乡的时候,正好是冬天。张仲景看到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尤其是很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很心疼这些乡亲们,就让自己的徒弟们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发放“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张仲景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片儿包成耳朵样的“娇耳”。
等这些“娇耳”煮熟后,张仲景就分发给前来求药的人们,每人发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感觉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就治好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模仿“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这就是今天的“饺子”。
更多故事,敬请关注本头条号“长短故事”,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