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3000字,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3000字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3 0
心理文学:营养学

摘要

这篇文章提出了心理营养的概念,如指导人在世界中的社会心理整合的情感和社会营养的概念,以及情感饥饿的概念。这些类别是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些建议∶牙齿和精神代谢;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心理逻辑和有机同构的假设以及复杂性理论的概念。


简介

珀尔斯的作品,研究在人类发展中发现的指标·这些指标表明等价物的概念适用于心理和有机领域·指导我研究的问题是在心理动力和有机功能之间可以建立哪些组合哪些因素支持咀嚼和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是否有心理上的滋养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定期修订关于同构的文献·我倾听举报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意见·并与我的同事分享从文本解释学中获得的结论,希望继续完善心理营养的概念即本文的目标,并为格式塔治疗师的教育做出贡献∶医生、教授和研究员·

考虑到佩尔斯所概述的理论的局限性·格式塔疗法出现的背景和作者的精神分析教育(以及其他因素),本文的论点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的无概念关于复杂性的研究,以及对儿童的采访皮门特尔和佩德罗索·2004)。至于复杂性的理论·我采用了以下论点∶通过 *** 和多文化的知识;废除预先建立的边界·超越现代科学的树状知识的提议。


该研究的基础

该文本是以逻辑配置为导向的研究结果·其参考点是"其特点是研究者在一组影响面前进行理论生产,而这组影响并不表达明确的顺序,其中在每一个与经验对抗的时刻·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调查范式是本体论的,即适合我所接近的问题的性质∶关于牙齿和精神代谢的批判性反思;它是探索性的,同时我试图使Perls的研究更加深入;它旨在完善概念,使能够提供儿童、青少年和成人需求的社会心理营养物质问题化,以便日后用于发展障碍心理学的临床实践它是 *** 论上的定性。

生理和心理的同构性

Perls坚持认为结构和心理功能是相同的东西,它们共同运作如果一个发生变化,另一个也会发生变化。这一假设具有同构的特点。

同构是一个源自数学的概念。在数学中,其前提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一个系统的每个元素只对应于系统的其他元素,保留了结构,LuchinsLuchins。然而,Perls规定的格式塔疗法的同构论的基础也在Kofka、Kohler和Wertheimer的研究中。

韦特海默不仅相信与意识事件有关的格式塔理论,而且相信格式塔理论的生理学基础。中心生理过程不能被看作是元素的总和,而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因此·科勒认为它是同构主义的先导·后来,当科勒根据他对这一主题的更好的知识构建物理学的Gestalten时,韦特海默和科夫卡只是承认他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他们三个人共同的·Kohler,1920/1938ain Engelmann(2002),Luchins ELuckins保证,在心理学中,所要求的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结构的相似性。在同一篇文章中,他们介绍了科夫卡的观点,他质疑生理学是同构的基础,认为行为和生理领域之间的关系是根本的他们还介绍了韦特海默的论文,他的同构解决方案不是以分子方式看待生理过程,而是作为摩尔现象,最后,科勒关于心理物理学同构的观点。

佩尔斯的论文(1975年)是基于∶a)画面的初级形成和次级形成的想法。图片和背景是该领域的要素c)b)对有机体的整体和同构理解,以超越心理物理学的平行原则,该原则支持物理和心理功能单独行动的想法。这种想法被柏林格式塔学派的团体制度化。

Perls指出,孩子出生是人类保持生命的持续存在任务的开始,是海湾的角色,尽管依赖于母亲,执行依赖性的咬合,换句话说,是咀嚼前的主动角色当乳牙出现时,主动功能增加,孩子学会咬母亲的胸部,对这种行为达到两种可能的解决方式∶a)咬人要么经常被母亲在身体上抑制,最终形成一种病态的学习·安装一个不那么频繁的偿还创伤,或不那么严重的创伤性挫折;b)或者孩子被引导到咬人(不是母亲的 *** ),作为贯彻冲动的一种方式,这将对自我功能和边界的发展,以及健康和创造性的心理发展很重要。

Perls将饥饿本能的发展与牙齿的生长联系起来,并设想了三个训练期a)产前期∶出生前;牙齿前∶吸吮、牙齿∶门牙、咬、白齿∶咬和咀嚼、他认为,咀嚼食物的能力是健康成长的自然生物出口,也是对生物攻击力的适当利用、后者是一种负责人类与世界之间真正的情感交流的功能,这些想法让我明白,当孩子被引导着使用牙齿保持活跃,以及在咀嚼精神食物时的积极进取心时,就会出现健康的情绪和社会发展·佩尔斯并不担心定义生理和心理的同构性·然而·他划定了这些过程之间的类比,以期画出一个系统来处理心理问题。


心理学营养学心理营养学的概念

Pimentel,PedrosoPimentel ,是基于Perls中发现的牙齿代谢论·他认为,牙齿的使用和积极的攻击性对儿童的发展和健康成人的心理形成非常重要。牙齿代谢是基于格式塔主义的"同构

"原则,该原则表明物理和心理过程之间存在相似性·因此,作者提出了有机食物的破坏过程和心理食物的破坏过程之间的类比·

我们不应忘记,这篇论文始于50年代佩尔斯的实践诊所·我一直在研究儿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方式,旨在确定哪些心理食物有助于他们创造性地形成自尊和自我概念·因此·在听取了儿童的意见后,创造了心理营养这个词,这意味着构成创造性调整基础的情感食物供应。接受这些食物的孩子完成了一个心理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牙齿以其功能的质量向自我的行动致敬,也就是说,它们按比例分成几部分,切割、撕扯和三段式处理家庭教育和孩子所必文化的社会化标准中的方向和信息。

与同构的类比是有限的,因为∶当儿童6岁时,咀嚼效率增加了约40%,但直到16岁才达到成人的水平;儿童和青少年倾向于吞咽大份量的食物·因为他们的消化系统能够必理大块的食物。

因此,我认为心理营养是一个过程∶a)比有机营养慢,因为它取决于那些提供自主学习方式的人;b )变得越来越精炼,或者说更新自己,因为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和社会关系中的复杂性。

因此,为了让儿童和青少年在心理营养的动态中进行新陈代谢过程,有一个连续的联系阶段a)学习如何识别自己的需求,对收到的食物进行评价和分类,以及看护人如何提供b)意识到个人评价和选择的权力;c)选择营养物质,以获得心理独立;d)认识到主观性和异性是独立的例子,但彼此之间有关系;e)形成强大的自尊和自我概念。

尽管抽象的认知过程与青春期有关,但我认为它们应该被理解为一系列转变中的经验∶生物的、主观的和社会的。这种 *** 允许考虑认知过程与学习顺序有关,这种学习顺序从童年开始·在家里、在学校、在同龄人群体中,与重要和可靠的人一起。

孩子越是学会咀嚼、切割、吞咽和排出食物,其心理就越是健康。

营养将是。这些行动不应导致儿童的孤立和污名化·这种学习的结果可以是自我表达·不受口味标准化的压力和选择能力的影响·当选择时·孩子在语言、思想、个人关系和项目中成为主体-所有这些过程都被意图激活。因此,青少年将显示出自我肯定,能够根据每个存在的背景说是或不是·总而言之·心理营养良好的儿童可能会面临白人文化的限制,白人文化剥夺了儿童和老人的说话权。有价值的话语和生产的世界仍然属于成年人。

06

情感饥渴

防止情绪化的饥饿可以防止儿童,尤其是青少年与食物有关的病态方式的发展;一无所有的饥饿或厌食症;大量的饥饿或贪食症和强制性的饥饿,其痕迹可以在贪食症和肥胖症中看到。

饥饿和食欲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文化调节的·饥饿感来自新陈代谢的 *** ·来自周围的接收器·来自食品工业提供的广泛的有吸引力的产品(不是完全足够的,而是可口的)。饱腹感是在位于丘脑的一个区域中启动的·文化方面重申了饮食行为的互动价值的传递·也就是说·食物促使人们围着桌子聚会∶庆祝生日、结婚·洗礼等·在任何聚会中·食物都以不同的形式和数量出现·当互动出现困难或冲突时,它也是一个孤立的快乐来源。因此,食物成为人们生存中的中心。

情感饥饿是由父母或看护人在情感、教育和社会领域的家庭无视所造成的差距所调节。因此·它可以被定义为∶缺乏爱·这来自于家庭成员和他们所属社区的重要成员对个人的持续情戚遗弃·情戚饥饿有以下迹象∶a)自卑,缺乏爱、认可或钦佩;b)在人群中的孤独;c)没有能力开始和完成项目;d)缺乏感情、关注和激励;e)没有价值,自我贬低和消极的自我形象;f)和不被理解。所有这些指标都是心理营养不良的后果。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将这些迹象归纳如下·1)个人内部情感营养素∶包括自爱、自尊和自我概念;2 )关系情感营养素 ∶包括对某人的爱、尊重、钦佩、个人价值;3)职业营养素 ∶包括自我激励、工作机会和对个人职业能力的认可;4)身体营养素!照顾自己的外观和饮食,以及身体活动;无论审美标准如何,都要感到美丽∶5)性营养素∶拥有活跃的性生活·

为了说明心理营养前提的概念应用,我介绍了我在人口基金会心理学院的临床护理中指导的两个临床案例的摘录。

姨妈最初提出的投诉是担心侄子的行为,他非常安静,被评价为一个愚蠢的男孩他不接受祖父辈的照顾,也不善于与其他孩子互动。

心理诊断和干预措施是在前三次接触中同时完成的,家庭事务和自我概念更经常出现在毛利西奥的言语中,来自他的姨妈和他的绘画中,在服务开始时,男孩说他不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情,所做的一切总是很难看。

欺骗疗法使他有可能以更大的自由和轻松的方式进行表达·绘画、战争木偶(毛利西奥的更爱)、木偶、组装玩具(房子和城市)、模型、粉笔画、拼图游戏、儿童房地产银行以及字母和音节的游戏、历史书和漫画·他的家庭照片·除了口头报告·还有毛利西奥本人作为他的负责人·主要是他的姑姑和继母。

在案例二中。在2014年参加了总共14次面试·从这些1是下放的特点,以eva-luate和结束的出席。拉斐尔,9岁。

系列的小学。他的家庭在他三岁的时候失去了组织,他和妹妹一起被遗弃在他的生母身边他没有和父亲联系·他被一个母系的姑姑收养·姑姑作为母亲的角色对他们负责·她被两个孩子认可为母亲的形象,以这种方式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

在选拔中,这个孩子被描述为不服从几乎所有的要求。老师们经常给他家寄账单,说他对同学们的攻击性行为是对绰号和学校活动成绩的反应学校将他送到特殊教育部进行诊断,并对他进行了评估,将他送到诊所学校·评估的结论没有提供给诊所学校·但据养母说·他被认为是正常的·

在心理诊断和鲁德疗法中,绘画被用作患者内部世界的可视化资源这个男孩表现为孤独的男孩,生活在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里。在第二个时刻,他面对的是治疗性的,他展示了他的世界的新特征,我认为这是一种重新配置和新的感觉。

当男孩感到没有支持时,他中断了接触。他们提出了干预措施,试图让他过上他所担心的生活。他有时继续拒绝这种体验在其他时候,他似乎是在生活。可笑的存在和临床实践的行为效果是根据男孩的责任,他的负面行为(攻击性和不服从)减少了。

07

结论

我认为,孩子们必须与他们自己的情绪、感受和前压力保持联系,就像口头上的一样。与负责人一致,他们很好地 *** 了心理治疗这可能是因为向他们提供了一个没有偏见的自由表达的空间,在那里他们可以真实地、完整地参与重建他们自己存在的意义的自由·尊重和接受他们的表达能力是理解和解决他们自己的困难的其他促进性资源。

通过绘画和游戏,孩子们带来了与他们的自我概念和家庭关系有关的主题,这些特别是创造了更大的焦虑,而且更难被表达出来,甚至用可笑的程序。我认为联系的中断是在他们失去内部和外部支持时产生的。与这两个案例的负责人的报告一致·临床经验的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例如·负面行为(攻击性和不服从)的减少。我们认为Ludotherapy是一种服务于心理营养和克服情感饥渴的工具。

总结

初级预防是对抗食物失调的战略·对于厌食症和暴食症这种与发育有关的病症·家庭支持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创造集体的游戏性反思空间·使他们了解资本主义文化将意识形态·身体模型和行为规则组织起来的方式·后者包括饮食规则、着装规则和自我认同规则·

吃饭需要快乐、喜悦,以及公平分配整合食物金字塔的食物·享受健康的东西需要时间和奉献,最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关心。牙齿代谢和精神代谢;情感饥饿和心理营养是命题·其同构性是可行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同构性是一个目前需要更多研究的结构,它以复杂性理论的范式为基础·允许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对话

心理营养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1)允许创造性调整的完全新陈代谢过程;2)描述情感饥饿作为心理和社会调整的病态出口·在没有有机饥饿感的情况下进食,显示出在情感·性·姿态或语言等领域的需求,会导致一个人对自己的情绪、饮食缺乏控制,并与世界疏远。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情感饥渴时期·我们相信·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情感和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以及许多家庭系统中儿童和父母之间的人际尖系是很有用的。

举报/反馈

日本研究发现健康膳食中蛋白质的理想比例

2021年3月23日,在意大利罗马拍摄的帕尔玛火腿卷梨。(新华社记者程婷婷 摄)

新华社东京5月9日电(记者钱铮)营养平衡的膳食是保持健康的要素之一。日本一项新研究借助小鼠实验提出,要维持机体健康,饮食中蛋白质占比25%至35%可能最为理想。

早稻田大学8日发表新闻公报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三大营养素的理想比例在成长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是不一样的。该校研究人员参与的这项研究目的是寻找维持机体健康、顺利度过人生各个时期的理想蛋白质比例。

研究人员用总热量一致而蛋白质比例不同的食物连续两个月喂食6月龄和16月龄的小鼠。6月龄和16月龄分别相当于人类的青年期和中年期。食物的热量统一为每克4.2千卡,脂肪的比例按日本人的平均水平固定在25%,按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分成P5、P15、P25、P35和P45共五个组。P5即蛋白质5%、碳水化合物70%、脂肪25%;P15即蛋白质15%、碳水化合物60%、脂肪25%,以此类推。

研究显示,P5组实验鼠肝脏中存在很多脂肪滴,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都处于高位。同时,P5组和P15组的中年实验鼠甘油三酯检测值要高于青年实验鼠,而P35组实验鼠不管处于青年期还是中年期,体内甘油三酯几乎不堆积。

从血糖值来看,P25组和P35组实验鼠数值较低,P45组实验鼠血糖值较高。

综合分析实验数据,研究人员认为,不管是青年期还是中年期,蛋白质比例25%至35%的膳食是最健康的,而小鼠的实验结果为人类健康膳食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老年科学》上。

接下来怎么拼免疫力?3分钟教你全面提升免疫力

光洁的皮肤、明亮的眼睛和丰满的红唇,看到这些特征,你的之一反应是什么?

美?帅?太肤浅!研究表明,这些都是免疫力好的象征!

最近,一项研究的发布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the Royal Society B)的一篇论文指出,那些拥有更高颜值评分的人,白细胞吞噬致病细菌的能力更强大。研究人员认为,人们会被高颜值的外表所吸引,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会寻找健康的伴侣。

另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表明,免疫反应较为强烈的男性睾丸激素水平较高,魅力评比中的得分也较高。男性英俊的面容和完美的体形是他们拥有更多抗体的一种标志,而更多抗体自然意味着更为强大的免疫系统。

那颜值不高的人还有救吗?免疫力低真的是原罪?

很多人认为免疫力越强越好,要用各种 *** 增强免疫力,比如大剂量补充蛋白质、营养保健品等。其实,免疫力并不是不生病的能力。

敲黑板!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功能,可以理解为“排除异己”,好的免疫系统既不会过分激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不会太敏感,对无害的外来因素草木皆兵、如临大敌,导致过敏甚至免疫性疾病,更不会对外来的有害物质无动于衷。换句话说,稳定、正常的免疫才是更好的状态。免疫力也不用加强,只需要维持稳定运转。

那么,哪些因素决定着我们的免疫力呢?

就像颜值一样,免疫力的基调是先天决定的,遗传、性别、年龄等因素都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但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营养搭配的食物都对维持稳定的免疫力有着加成作用。

最近,你是不是正在努力运动,想要给免疫力来一个“短期速成班”?其实,运动不是强度越大越好。相反,强度过大的运动后,身体会出现“开窗期”,免疫功能减弱,各种致病因子尤其是病毒进入宿主体内的风险增加。这个过程会持续3小时至72小时不等,所以会出现大重量训练后更容易感冒的情况。

此外,年轻人习惯性的熬夜是导致免疫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数据显示,成年人连续三个晚上不能保证7-8小时睡眠,免疫系统功能就可能降低一半,一天少睡三个小时就足以降低重要免疫细胞的功能。

作为吃货们的快乐源泉,食物带来的营养也是影响免疫力的关键因素。目前,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与免疫系统的关系都已被明确。

蛋白质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的物质基础,几乎所有形式的免疫功能正常运转都离不开蛋白质,奶制品、肉类、豆制品和鸡蛋中的蛋白质都易于人体吸收。

说到维生素,目前围绕免疫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维生素C和维生素D,维生素A和维生素E也有一定免疫强化功能。大部分维生素都可以通过食物获取,而在呼吸道感染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维生素D却只能通过光照合成,这就导致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非常普遍。

相比起吃着火锅唱着歌,晒着太阳吃火锅可能要更健康一些。那么,怎样通过饮食获取足够的维生素呢?动物肝脏、肉类、蛋类、奶类中的维生素A很丰富。维生素C在多种蔬菜水果中的含量都很高,比如青椒、彩椒、枣、猕猴桃等。植物油和坚果则可以为你提供充足的维生素E。如果你觉得晒太阳会给皮肤带来负担,那可以适当用补剂来代替维生素D的摄入。

矿物质也对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运转有着重要作用,动物血制品、肝脏、禽畜肉、鱼虾等都是铁的良好来源,锌则可以通过红肉、贝类、动物内脏补充。

需要注意的是,再好的成分也不是越多越好,顿顿吃肉喝蛋白粉嚼维生素片,反而有可能造成肝肾的负担,不利于身体免疫力,甚至有中毒的风险。

此外,愉悦的心情有助于机体免疫细胞处于活跃状态,而情绪压抑低落、心情烦躁则会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看完这个视频,捧好你的免“毒”金牌,在后疫情时代守护自己的健康吧。(央视网)

来源: 央视网

“无蔗糖”不等于100%不含糖

“无蔗糖”不等于100%不含糖

警惕有些商家拿“无糖”做营销噱头引发过量消费含糖食品

含糖饮料的消费被认为是可引发死亡更大行为风险因素之一。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人在《欧洲公共卫生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显示,中国因摄入含糖饮料而导致的疾病负担显著增加。当人们普遍关注饮料、食品含糖时,有些商家打出“无蔗糖”概念误导消费者,实际情况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此举还可能因此引发消费放松警惕,更加过量消费含糖食品。

调查

网红酸奶、饮料标“无蔗糖”

商家拒绝解释是否含糖

所谓糖,因其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聚合,故也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含糖饮料的定义为,在制造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任何形式的糖,如红糖、玉米糖、玉米糖浆、果糖、葡萄糖等),且含糖量超过5%的饮料。市面上常见的含糖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汁、运动饮料、功能饮料、加糖咖啡或奶茶等等。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近年来,当人们普遍关注饮料、食品含糖时,有些商家打出“无蔗糖”概念误导消费者,实际情况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 ,而“无糖”也不见得是真的不含糖。此举还可能因此引发消费放松警惕,更加过量消费含糖饮料。

孟女士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家中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她平日购物挑选酸奶、饮料等特别注意看包装上配料表糖含量。看到某平台一款网红饮料标注“无蔗糖”,虽然价格比普通饮料贵两三倍,但因为网红推荐、营养价值高、不含糖,她还是下单购买了几盒。孩子非常喜欢喝,她就不断下单购买。结果仅几周时间,孩子明显胖一圈。直到她发现“无蔗糖”饮料中不含蔗糖,但加入了果葡萄糖浆,这种吸引孩子爱喝的饮料,并不像想象的含糖量为“零”。

北青报记者向商家询问“这款无蔗糖的产品,含有别的糖吗?”之后,商家的 *** 回复称:“这个不确定呢,建议亲收藏再购买。”在主页上北青报记者找到该产品的配料表截图,明确写着“与糖和脂肪战斗的酸奶”,配料表中显示该产品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4.5%,虽然比一般产品要低一些,但并不是不含糖。

专家

“0蔗糖”“无蔗糖”不等于“无糖”

“无糖”也不是100%不含糖

“无糖”也不是真的100%不含糖。以网售的一款粽子产品写明“0蔗糖”为例,有些消费者看到这个标签理解为这款产品不含糖,大快朵颐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实际上, ***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100克的糯米含糖量达到了15%。糯米中还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进入人体之后会转化成糖类,升糖指数也是非常的高。

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李燕菊、周林桦撰文称,所谓“无糖”没有一般人想得那么完美,例如,无糖饮料、无糖食品并不是100%无糖,喝多、吃多了一样可能长胖。如果看到饮料或食物外包装上写着无糖、低糖、无蔗糖的字样,根据GB28050-2011的标准,它们是这些意思——糖含量≤0.5g/100ml,可称无糖;糖含量≤5g/100ml,可称低糖。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无蔗糖是指不额外添加蔗糖,如白糖、红糖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在社交媒体中指出:“甜饮料的麻烦,就是让人不知不觉喝进去大量的糖(或各种糖浆)。近年来糖的使用变化尤其令人担心,因为饮料、甜食、糕点,甚至有的所谓的健康食物,都喜欢用果糖或果葡糖浆来增甜了。为什么呢?一是它们更清甜,二是可以贴上‘无蔗糖’的标志。”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商家打擦边球偷换概念的行为应该受到批评。北京大学之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郭晓蕙认为,我国的糖控制工作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食品营养标签明确标注各种糖的种类和含量,比如是蔗糖、葡萄糖,还是果糖,含多少克,而不仅仅在配料表中模糊标注。对于无糖饮料的甜味剂成分和含量,也要标注清楚。

关注

木糖醇等代糖类“无糖”食品

不能忽略食材本身含糖

事实上,除了一些“无蔗糖”食品和饮料,还有一类“代糖”类食品和饮料也备受关注。市场上有一些针对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无糖”食品,使用木糖醇等作为甜味剂的产品。相关医学人士指出,这类“无糖食品”指的是添加糖分,但也不是真的无糖。

木糖醇是五碳糖,能够补充能量,改善糖代谢。在体内的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不增加血糖浓度。如果将木糖醇加入到饼干、糕点之类的食物中 *** 成“无糖食品”,仍然需要警惕。因为糕点、饼干等食物本身含大量淀粉、油脂,升糖指数会很高,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文/记者 蔺丽爽)

相关

过度饮用含糖饮料易增加疾病负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饮料销售量从2010年的9791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17165万吨。

研究人员表示,过量摄入含糖饮料是一项重要的危害健康因素,与高BMI(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红肉摄入、饮酒和吸烟一样有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饮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传统的饮食转变为减少谷物摄入、高油高盐高糖、高肉类等。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建议应关注中国人群摄入过量含糖饮料的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更好控制在25克以下。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国际最新研究:与湿粮相比,喂食宠物干粮可大幅降低其环境影响

中新网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篇研究巴西宠物的论文认为,猫和狗的主人通过喂食干粮(由干猫狗粮或饼干等组成),而非含水量较高的湿粮,可以大幅降低宠物饮食的环境影响。这项研究发现凸显出宠物主人如何能更可持续地喂养动物,同时给宠物提供充足营养和热量。

该论文介绍,全球宠物数量正在增长,当前,美国估计有7680万只狗、5840万只猫,巴西有5220万只狗,中国有5310万只猫,但宠物饮食的环境影响尚不明确。

论文通讯作者、巴西圣保罗大学马西奥· 布鲁内托(Marcio A. Brunetto)和合作者评估了巴西618种犬类食物和320种猫类食物的环境影响,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和水使用。他们调查了在巴西主要宠物食品零售商网站上找到的商业湿粮和干粮。这些食品也和自制食物(由公司生产,或宠物主人用公司提供的配方在家烹饪的食物)做了比较。此外,他们还评估了不同食物的营养和热量组成。

论文作者表示,此次调查及评估表明,就所有变量而言,猫狗湿粮的环境影响更大,尤其是与干粮相比。自制饮食的环境影响居中,但自制猫食的水使用和干粮差不多。他们估计,一只10公斤的狗,平均每天摄入534卡热量,如果喂食干粮,每年会带来828.37公斤的二氧化碳,相比之下,湿粮会带来6541公斤二氧化碳——几乎增加7倍(689%)。

干粮提供的每克能量更高,湿粮和自制食品则提供更多蛋白质。和干粮相比,湿粮中几乎两倍的能量是由动物成分提供的(45.42%和89.27%),这可能造成了它们更大的环境影响。

论文作者总结说,他们的这项研究结果凸显出宠物食品的广泛环境影响,以及有必要使其更可持续,并指明如何实现。(完)

身体上的这6个“缺陷”反而让你更健康!很多人还不知道

“我个子不高”“我的腿好粗”“我皮肤好黑”……如今不少人存在容貌焦虑。但其实你觉得不好看的身体“缺陷”,却可能是你的健康优势。

1.个子矮——患癌风险低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期刊《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及预防》2022年刊发了一篇关于身高与癌症发病率的研究。该研究表明,高个子的人可能比矮个子的人更容易患上结直肠癌或结肠息肉,而这些息肉后来可能会变成恶性肿瘤。身高每增加10厘米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14%,患腺瘤的风险增加6%。①

为什么身高和癌症风险有关系呢?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在《癌症·防御》一书中曾谈到,最主流的是“生长激素”理论:长得高的人,很多是因为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更旺盛, *** 细胞分裂和生长,一方面青春期发育快,长得更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大的患癌风险。②

2.大腿粗——死亡风险更低

不少人以瘦长的筷子腿为美。《英国医学杂志》(BMJ)2020年发布的一篇论文分析了超 252 万成年人的健康数据结果发现,大腿围增加5厘米 ,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8%。③

健康时报图

此外,2020年一项刊发在《内分泌联系》杂志,对国内九千多名40岁以上人的调查显示,大腿的粗细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不论体重和腰围的数据是多少,大腿脂肪比例较高者更不容易患上高血压。尤其是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这种关联尤为明显:男性腿围大于 55 厘米、女性腿围大于 54 厘米,更不容易患上高血压;而当男性腿围小于 51 厘米、女性腿围小于 50 厘米时,血压则更容易升高。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大腿脂肪新陈代谢能力比较强,且分泌出的化学物质可以将血压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④

3.胸部小——脊柱压力小

很多人审美追求胸部丰满,不过,过于丰满有时却是一种压力。胸部过大,肩膀容易被内衣肩带勒到,令肩部肌肉紧张、酸疼;胸部重量还会导致腰酸背疼,长期含胸驼背可能导致胸廓变形; *** 下沿皮肤容易发炎。

浙大邵逸夫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徐法伟在该院公众号介绍,“我们门诊前来咨询缩乳的患者,有不堪肩颈负担导致颈椎疾患的,有穿不上心仪服饰的,有 *** 下皱襞经常出现皮肤湿疹、经久不愈的,甚至还有因胸太大阻挡视线导致摔骨折的,可见 *** 发育过大对这部分女同胞造成的身心伤害有多大。”⑤

4.皮肤黑——更不容易晒伤

不少人以皮肤白为美,但如果你是深色肤色,不用自卑,因为深肤色其实是身体自带的“保护色”。

无锡市疾控中心皮肤科潘晓雯2016年在接受江南保健报采访时表示,皮肤黝黑的人皮肤层黑色素较多,黑色素作为保护皮肤的屏障而不断分泌,从而达到抵抗紫外线、防护皮肤的作用,皮肤虽然晒黑了,却不容易老化。而皮肤白的人黑色素含量低,遇到紫外线会晒红晒伤,长期下去可导致皮肤老化受损。

但这并不等于说黑皮肤的人就不需要防晒,首先,皮肤黝黑的人会越晒越黑,其次,紫外线也会造成皮肤老化。⑥

5.骨架大——骨质疏松来得晚

不少女性羡慕骨架小的女生,骨架大了感觉长点肉就显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之一医院副主任医师耿硕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小个子,小骨架的人天生骨量少,罹患骨质疏松症的年龄会更早些,建议从30岁开始,多吃奶制品等富钙食品,多运动,增加骨量储备。⑦

6.腰有肉——骨折风险低

虽然我们以“小蛮腰”为美,但是腰部适当有一些肉的人,骨折风险更低。

澳大利亚悉尼加尔文医学研究所一项新研究发现,女性的腰部如果适当有点赘肉,可以降低骨折危险。这项研究对1126名50岁以上的男女参试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25%腰围更大的女性,骨折危险比其他女性低40%。女性腹部脂肪每减少1公斤,骨折危险就会增加50%。不过,研究人员在男性参试者中并未发现这一现象。

研究人员分析,较粗腰围可以为骨骼提供额外力量,在跌倒时如软垫一样保护着身体。另外腰围较丰满的女性体内雌激素较多,而雌激素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⑧

本文综合自:

①Adult-Attained Height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A Cohort Stud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22.

②中信出版集团《癌症·防御》(作者:李治中)

③Central fatness and risk of all cause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 *** ysis of 72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 BMJ. 2020.

④Large thigh circumferenc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blood pressur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individuals: a community-based study. Endocrine Connections.2020.

⑤ 2022-11-29 邵逸夫医院《胸部太大有哪些伤害?这项技术可彻底解决烦恼》

⑥2016-06-06 江南保健报《白皮肤比黑皮肤更应防晒》

⑦2019-05-10健康时报《骨头最怕“烟熏酒泡”》

⑧2016-03-07 中国妇女报《女人腰部有点肉 可降低骨折危险》

来源: 健康时报

如何提升食品凝胶专业性及营养性?科学家展开系统分析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采后加工课题组系统总结了食品凝胶的形成机制、功能特性、应用现状及未来面临的挑战。相关内容“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food gels: formation mechani *** s, functions, 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发表在国际食品领域顶级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中科院一区TOP, IF=11.208)上。

图1 食品凝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典型结构

食品凝胶是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高分子凝胶材料,在推动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智能包装、智能保鲜、新鲜度检测、营养递送、食用色素吸附、食品安全监测、饱腹产品开发等领域。食品凝胶具有可食用性、营养物质可搭配性、可再生性、低成本、生物相容性好以及生物可降解性等诸多特点,食品级材料的开发促进了新型食品凝胶的发展。

图2 食品凝胶在食品行业中的最新应用

该工作从食品凝胶的形成机制、功能特性、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等多方面全面回顾了国内外食品凝胶的研究进展。首先,总结了基于水凝胶的食品凝胶形成机制,物理、化学和生物交联是凝胶形成的主要交联方式,而且一种食品凝胶中往往存在多种交联方式,这种交叉交联体系为新型食品形态设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思路。其次,讨论了凝胶在食品智能包装、智能保鲜、营养递送、新鲜度检测、色素吸附、食品安全监测等主要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从未来新型食品设计、食品成分和基质之间的机制、食品凝胶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食品凝胶的安全性等方面讨论了未来食品凝胶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指出虽然凝胶在食品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食品凝胶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食品凝胶在人体的代谢、吸收机制以及与人体多器官、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将会是以后研究的难点和焦点。最后,提出构建更健康、更营养、更安全、更有益于人体需求的新型食品凝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此外,在跨学科研究和不同有效策略的优势结合下解决食品凝胶的关键问题(如食品成分与食品凝胶的相互作用,食品凝胶与人体的作用等),从而提高食品凝胶的专业性和营养性,将有望激发不同的创新理念,为未来食品凝胶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图3 食品凝胶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据了解,该论文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为之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邓建军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978236)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所级统筹项目(IVF-BRF2022012)的资助。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学术支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记者

宋雅娟 张蕃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

【非凡十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年奋进结硕果 凝心聚力谱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以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以学科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一体化建设,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多个方面取得新的成绩。



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


学院现有教职工137人,拥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人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际和国家级人才15人次,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科技咨询专家等省部级人才39人次,获批教育部和天津市创新团队7个以及国家和天津市教学团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绩


学院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医药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食品加工与安全和生物医药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天津市顶尖学科、天津市一流学科、天津市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核心学科。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固本强基,打牢育人主责。现有本科生1300余名,研究生900余名,本科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3个本科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连续4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2次通过美国IFT认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创新创业大赛比赛,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并先后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中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3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50余项、获得之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金奖1项、银奖1项。学院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级各类项目100余项,每年出版教材、专著多部,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


思想政治引领取得新突破


学院注重学生品德培养,涌现出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感动校园天津市大学生年度人物、标兵等优秀学生。食品创新工坊社团荣获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和天津市“青年创新创业创优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荣获“天津市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186141班团支部荣获“天津市五四红旗团支部”和“天津市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农用酶复合肥的开发及应用项目获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之一名(金奖)



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升


十年来,学院加强资源整合,新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3项,其中王俊平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合同金额3400万),新增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188项。学院积极助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与北京、天津、内蒙古等30个省市自治区的企业有密切合作,新增企业委托项目659项,合同金额达1.3亿元。学院科研到款共计3.45亿元。授权国际发明专利6件,国家发明专利218件。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30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749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文章112篇。


新增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6个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食品安全低碳制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食品加工过程控制与安全技术工程中心等11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拥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建20余个企业实践基地。学院踏实耕耘,凝练科研成果,新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及社会力量获奖71项,其中特等奖及一等奖10项,为我校农业科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四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做出核心贡献。



服务社会促发展


学院依托本学科23个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促进企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突破食品保鲜冷链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难题,通过专利许可、技术 *** 等方式,为行业提供260余项专利和技术成果,开发新产品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300余项。


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将学科人才、技术优势与西部地区产业融合,通过产学研合作、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开展扶贫工作,智力支援新疆、宁夏、青海等西部建设,获脱贫攻坚专项奖励-嘉奖集体称号。服务京津冀区域发展,促进秦皇岛、武清、承德等地区荞麦、山楂等产业升级,带动6000余名农民就业,帮扶290余个村。


参与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制定。参与 *** 中央、国务院、农业农村部和天津市市委等部门政策法规编制工作,联合发起成立“京津冀食品安全智库联盟”,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担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食品添加剂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完成31项食品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任务,为行业提供方向与技术支持。


开展科学普及、行业人员培训工作。积极对接社区、企业,开展科学普及志愿服务行动,获天津市科普基地2个、天津市优秀科技志愿者2人、天津科普大使2人;20余名教师受到中央电视台等栏目邀请进行科普和解答;开设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研修班5期,开展公益培训30余场,每年惠及百姓8000余人,推动民众科学素质提升。树立“暑期科普行”等科普品牌,与100余个社区、中小学建立科普联盟,普及3万余人。


2014年9月 *** 总理视察我院李喜宏教授师生创业团队

2020年7月焦作市校地科技合作成果对接洽谈会

2021年5月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援青合作-绿色有机畜产品研究院在黄南州河南县揭牌



图文来源/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期编辑/巴泽新

本期审核/梁影琦 崔月 张春艳 郑宁 刘绍帆 段亚欣

光明日报作品版:燕麦的精神

【中国故事】

作者:斯雄

“简历不能太简单。”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同事中的老同志语重心长地如此谆谆教导。年青的我,当时似懂非懂、将信将疑。

毕竟,假使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且能做到极致,也挺好的。

插图:郭红松

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3000字,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3000字-第1张图片-

之一次到吉林省白城市,是在去年11月。当地人特意推荐我去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看看,院长任长忠是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30多年坚守农业科研和生产之一线,取得科研成果50多项,带动了我国燕麦荞麦科研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推动了燕麦荞麦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我虽然小时候在南方农村长大,但对农作物的认知十分有限。连大豆乃黄豆,也是很晚才弄明白的,至今仍分不清大麦和小麦的区别;至于燕麦,就更弄不明白了。

不巧的是,那天任长忠正好在外地,临时赶不回来。 *** 约好,尽快到长春见面。这次先去农科院展览厅里看看,增加些感性认识。

一进展览厅,就看到各种杂粮的种子及深加工的产品像工艺品一样陈列着。最显眼的当然是25个燕麦新品种扎成的标本,麦穗连着杆,插在透明的玻璃瓶里,已脱粒的燕麦籽实装在各自品种标本旁边的容器里。

陪同的同志介绍说,这些燕麦品种,被命名为“白城燕麦”,从白燕1号到白燕25号,在任院长眼里,如同自家“孩子”一样金贵呢。

主人拿着燕麦穗指给我们看:燕麦的须根比较发达,秆直立,外表光滑,高度大约120厘米,叶鞘松弛,叶片扁平,微粗糙,圆锥花序开展,金字塔形,小穗含小花,小穗轴近于无毛或疏生短毛,不易脱落。

隔行如隔山。在我一个外行眼里,这些燕麦看上去其实都差不多。听说国内一些地方把裸燕麦叫作莜麦,我倒想起来了,北京就有好些西北风味的餐馆,都带有“莜麦”二字。

燕麦作为谷物中的全价营养食品,能同时满足人们对膳食的营养与保健两方面的需求。

燕麦中的蛋白质含量是稻米的2至3倍,富含可溶性纤维素、多种维生素以及氨基酸,具有降低血糖、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等保健功能。与小麦、玉米、谷子相比,燕麦的脂肪酸含量是更高的,硒的含量居所有谷物之首。

这些信息,很多都是之一次听说,我饶有兴趣。

好在没过几天,任长忠来长春,我们终于见上面了。个头不高、脸色黝黑,乍看上去,很难把他与国家级首席科学家对上号。任长忠自嘲说,自己的肤色,就是标准的“燕麦色”。

我们是同龄人,同一年上大学、同一年毕业,刚一见面,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一说到燕麦,任长忠的话匣子打开了就几乎刹不住车,旁人要插话都很难。本来约好聊一上午,结果意犹未尽,中午在食堂吃完简单工作餐后,又接着聊了一下午。

任长忠说,燕麦分皮燕麦和裸燕麦两种。国外的栽培种植以皮燕麦为主,主要用作饲草,少量食用。而我国作为裸燕麦起源中心,主要种植裸燕麦,多数食用,少量饲用。

燕麦在中国历史典籍中,早有记载。《尔雅·释草》中称为“蘥”,《唐本草》中谓之“雀麦”,《本草纲目》说燕麦多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

很多年前,曾有朋友送我一罐燕麦片,说是营养极好,每天早餐用开水冲一下即可食用。不过,吃完后,好像也没留下什么特别印象。

任长忠告诉我,以前中国人吃的燕麦食品,大多从国外进口,价格不便宜。过去燕麦加工出来的食品,口感问题一直没怎么解决好,很难一下子就吸引人。但其高营养价值是公认的,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把燕麦食品作为军粮,作为保健食品,保障供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育成推广燕麦品种119个。其中,任长忠用25年培育出25个燕麦新品种,带领国家团队培育出新品种57个,推动全国燕麦产区的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

起初推广燕麦时,农民并不接受。比如在 *** ,当地习惯种青稞,青稞地里长出的野燕麦,当地人叫它“白帽子”,好比“噩梦”,是最难除的杂草。听说任长忠来种燕麦,吓得直摆手,说是“引狼入室”。后来在地方 *** 的支持下,决定先试种再推广,秋收时当地人看到了燕麦的好处、尝到了甜头。农牧民用4斤青稞换一斤燕麦做种子,一亩地比青稞多产400斤草料,燕麦在 *** 一下子成了抢手货。当地人用最原始的交易方式,实物与实物交换,促进了 *** 燕麦的迅速推广。如今五十多万亩燕麦扎根在海拔3500~4500米的 *** 高原上,受到藏族同胞的欢迎,成为 *** 农牧业发展的新名片。

任长忠很自豪:新疆、 *** 、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黑龙江等10多个省、自治区现在都推广得很好,带动了我国燕麦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生产发展,目前全国燕麦种植面积已达到1200多万亩。

任长忠的家乡白城,位于吉林省西部,松嫩平原盐碱地的核心区,这里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盐碱地被风一吹,白花花一片,很多农作物都种不活。他说,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想在盐碱地上种更多作物,让盐碱地也能有好的收成。

燕麦作为贫瘠土地上的先锋作物,根系最长达2米,耐旱耐寒,不与主要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稻米争夺好地,在低肥力土壤上,比其他粮食作物效益还高。

严酷的条件,更能塑造优秀的品种。任长忠在白城贫瘠的土壤中通过不断选育,将燕麦的抗逆性进一步提升。耐盐碱能力强的白燕2号、白燕7号和白燕20号,就是任长忠在盐碱地上通过筛选发现的。

更让人称奇且充满期待的是,种植燕麦可以有效促进盐碱地改良。

“把‘狗肉地’变成‘肥肉地’,让盐碱地回归黑土地。”农业科研人员的天然使命感,让任长忠有了更大胆的构想。从2007年开始,白城市农科院尝试种植燕麦进行盐碱地生物修复改良,在一块500亩左右的中度盐碱地上进行试验,连续多年种植燕麦,土壤中的全盐量和pH值竟然逐年降低,到现在这块地已经变成良田,与黑土地无异了。

盐碱地改良 *** 很多,包括物理 *** 、化学 *** 。但最理想的是生物修复改良,比其他修复替代方案更便宜,更可持续,更能见到效益。

任长忠还在不断尝试新的改良 *** 。通过燕麦和油菜复种轮作改良盐碱地,不仅可以缩短盐碱地改良的年限,油菜花还具有观赏价值。如今每年油菜花开时,大量游客来拍照打卡,改良盐碱地之余,还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新的经济收益。

与大作物相比,燕麦毕竟小众,过去并不怎么受待见。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正是生物多样性,才使地球充满生机。

人们常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推而广之就是,如果连小众且弱势的群体都能关注到,并得到足够的尊重,这才是一个成熟社会的标志。

小众,有时候也意味着新奇和前卫,在大千世界的多样性中,不可或缺。在国内,相对小众的燕麦,境遇现在已有很大改观。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白城燕麦”正是地道的中国种子,在应对粮食安全挑战中能发挥独特作用。当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现在转而关心动物的“粮食”——饲草的时候,燕麦恰好又是高品质的饲草,同样有相当大的施展空间。

万物生长就是这样,既靠命,也靠运。

“白城燕麦”在中国大地上的出色表现,让很多国际燕麦专家都竖起大拇指。作为特色保健主流粮食品种和饲草品种,“白城燕麦”正走向中国的东西南北。

有一点,我很好奇:任长忠最初是如何注意到燕麦这个小众作物品种的?

他的讲述,令人称奇。

任长忠刚上大学,就对麦类作物产生浓厚兴趣,并有意识地以此为学术研究着力点。到白城市农科院工作不久,很快成为院里麦类作物研究课题主持人。

“我发现,燕麦在国际上是很流行的药食同源食品,燕麦秸秆还是优质饲草,适合在白城地区种植,于是我把研究方向锁定在燕麦上。”任长忠说,“当时,有限的种质资源,让燕麦研究遇到瓶颈,难以突破。中国的燕麦研究已经滑向低谷,比其他特色农作物品种研究更艰难。不过,选择燕麦研究,也算是一种‘绝处逢生’。”

瓶颈,常常是发生质变的前奏,而偶然最容易造就传奇。

转机发生在1998年,真正的“绝处逢生”开始了。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任长忠看到当年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报道《“燕麦博士”和他的“孩子们”》,文章中说,位于渥太华的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教授布罗斯博士毕生研究燕麦,他的一项研究是将中国燕麦和加拿大燕麦进行杂交,培育出一系列杂交后代,命名为“龙种燕麦”。这种燕麦不仅无壳,而且颗粒大而饱满、光泽好、品质高、容易脱粒。更可喜的是,他希望把这些含有中国血缘的种子送回中国,愿意不取报酬地到气候条件与加拿大相似的中国北部和中西部最不发达地区去,用白求恩精神帮助那里的人民脱贫。

欣喜若狂的任长忠,如获至宝。加拿大渥太华地区位于西半球的北纬45度,中国白城市位于东半球的北纬45度,农作物同纬度引种、种植,成功概率较大。任长忠觉得喜从天降,想尽一切办法与布罗斯联系上,“我要请他来中国,来我们白城”。

惺惺相惜。有情怀的科学家之间,心灵往往更容易相通。

布罗斯被任长忠的真诚打动了,1999年9月应邀来到白城。聊起燕麦,两人一见如故。第二年,布罗斯邀请任长忠去加拿大学习一年,但由于任长忠分管院里科研工作分不开身,只到加拿大学习了一个月。布罗斯说:“这些是含有中国和加拿大血源的杂交后代材料,你可以多拿一些,但需要精挑细选,需要在放大镜下一粒一粒的挑选明显具有中国裸燕麦优良性状的后代材料。”任长忠认认真真地挑选了一个多月,带“龙种燕麦”回家了。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更是果实、责任与梦想。与布罗斯的成功牵手让中国燕麦研究坐上了通往世界先进水平的直通车。

经过任长忠牵头组建的团队近10年努力,在全国范围内现在已选育出57个燕麦品种,其中主要在白城选育出的有25个。每个品种都有着“独门绝技”,有耐旱型的、耐盐碱型的、水浇型的、兼用型的;有的适用食品加工、有的适用植被恢复、有的在东北地区一年“两季双熟”……这一系列成果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使燕麦单产提高了50%,带动了我国燕麦主产区的17个省、市、区燕麦品种的更新换代。

今年7月的一天,任长忠突然打来 *** , *** 那头透着兴奋:“告诉您一个好消息,7月18日晚,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Genetics》(《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基于参考基因组揭示六倍体燕麦的起源和进化》。我们首次破译了六倍体栽培裸燕麦的基因组,并研究了六倍体燕麦的起源与亚基因组进化,破译裸燕麦基因密码,把起源于我国的六倍体裸燕麦基因组测序工作,在全世界率先完成……”

任长忠很自信:目前,在裸燕麦育种等部分领域,我们已经是国际领跑者。

燕麦科研在向前推进,燕麦产业也在同步发展。

随着大众越来越看重食品健康、均衡饮食,燕麦及其相关产品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餐桌上。燕麦深加工后产生的其他系列产品,还可用于保健食品、造纸、饲料、医药卫生、化妆品等生产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任长忠始终记得老师布罗斯的叮嘱,做燕麦研究,一定要和企业、企业家打交道。很多年以后,任长忠才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没有产业支撑,科研难以为继。

可是,“白城燕麦”在吉林,包括在白城当地,开花结果似乎并不多,颇有“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味道,虽然世间许多公认的好东西,起初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

提起这些,任长忠显得有些无奈。他说,“燕麦栽培、加工等领域,正是下一步要着力的方向,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几年,凡是家乡白城的企业和企业家要使用我的燕麦科研成果,我都全部免费服务”。那天,他还专门带我们看了几家用燕麦做化妆品、食品的企业。

在燕麦产业化研究上,任长忠早已胸有成竹。他希望实现“大、高、低”三个发展方向:“大”是指大众化的食品加工,让老百姓吃得着燕麦、吃得起燕麦;“高”是指高附加值,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燕麦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等成分,去开发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满足多元化需求;“低”是指低血糖生成指数产品的开发,燕麦属于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可以面向“三高”等人群进行“药食同源”精细加工,助益大众健康。

一个农村的孩子上完大学,又坚定地回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工作,在贫瘠的土壤上扎根。好比一粒种子,回归到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是真正的自然生长,顺应了自然规律,也符合社会规律。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50位首席科学家中,一直在地市级基层科研院所工作的,有几人?”我问任长忠。

他很羞涩地回答:“就我一个。”

任长忠头上,现在加了不少光环:国际燕麦委员会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还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但常年在田间地头奔走,始终是他不变的追求。

“人如燕麦、燕麦如人,你现在不光肤色是‘燕麦色’,连身上的那股气质和精气神,也跟燕麦很像啊!”

任长忠听后,笑了。

“燕麦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生命力旺盛,这种逆境中不屈向上的精神,确实给了我启发、信念和动力。”任长忠说,“我这一辈子也就围绕燕麦执着地做了这么一件事,而且还会无怨无悔、始终不渝地做下去。老子《道德经》中有句话,叫‘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一直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是啊!胜人,已属不易;而自胜,方是真正的强者,才更加了不起。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07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30岁就患上糖尿病!无糖饮料真的更健康?这些真相不可不知

糖摄入过量的危害很多人都知道,会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风险。

而人工甜味剂、代糖的出现,似乎帮人们规避了糖摄入过量带来的危害,同时又满足了味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无糖饮料当水喝,30岁就患上糖尿病!

2021年就曾报道过相关案例,30岁的孔先生(化名)喜欢喝碳酸饮料,但担心含糖饮料喝多了导致发胖、糖尿病,他在冰箱囤满了“无糖”或“0糖”的饮料,每天至少喝个4、5瓶。

后来,孔先生总觉得口渴,尿量也较原来增多,于是到医院就诊。经过医生详细了解患病经过、病史,结合多饮、多尿等典型症状表征,并及时完善检查,孔先生被确诊为初发——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

湖北经视视频 截图

接诊的北省武汉市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医师谭金枚表示,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像孔先生这样,年轻且无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初发糖尿病患者,多与长期劳累、高压、熬夜、口味重、喜食外卖等不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状态相关。近年来,随着“无糖”、“0糖”饮料的流行,许多人陷入饮食误区,甚至因此诱发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

谭金枚医生解释,无糖并不代表没有糖,只是不含蔗糖、葡萄糖等升糖成分,而采用形式各异的人造甜味剂代替。一旦甜味剂摄入过多,不仅会 *** 胰岛素产生,影响胰岛素受体的敏感度下降,还会反射性地增强食欲,导致热量超标。所以孔先生长期喝无糖饮料代替正常饮用水,便加速了机体代谢失控,引发糖尿病。

为避免病情恶化,医生立即为孔先生制定了药物综合治疗方案并叮嘱他纠正饮食习惯。但遗憾的是,年仅30岁的他已患上糖尿病,需要长期接受降糖治疗。

人工甜味剂的危害可能被我们低估了

目前有研究发现,长期摄入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还有可能导致腹泻等不良反应。想要靠喝无糖饮料来减肥、避免糖尿病更是会适得其反。

*** 总医院之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2022年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代糖食品尤其是很多无糖饮料,其实对人体是没有好处的。最近有很多研究发现,长期喝无糖饮料,如果它是加了甜味剂,那它和含糖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发生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相反这些无糖的、甜的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方面,可能比喝甜的含糖饮料危害更大。

有研究表明,甜味剂的甜味会让人感觉吃了含糖的食物,进而 *** 人体产生胰岛素,导致血糖下降,让人产生饥饿感,食欲增强。无糖饮料中的“甜味剂”虽然零热量,但长期摄入人工代糖会导致胰岛素内分泌失衡,反而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紊乱。

健康时报 图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2021年4月在央视新闻“医问到底”中介绍,0卡0糖的味道大多数来自商业的甜味剂。甜味剂本身是安全的,可以分为带热卡的甜味剂和不带热卡的甜味剂,它能够产生更多的甜味,甚至比蔗糖要甜200-300倍。

陈伟指出,如果单纯和含糖饮料相比,0卡0糖饮料确实对防治肥胖有帮助;但如果和水相比,由于甜味剂在大脑中会产生兴奋的作用,会引导你摄入更多的高热量食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糖饮料并不是完全健康的饮料。

除了糖尿病,还增加心脏病和中风风险

2022年9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中心、巴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医学顶尖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剂不是糖的健康和安全替代品,较高的人造甜味剂摄入量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了103388名平均年龄在42岁的参与者,通过重复的24小时饮食记录评估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钾和三氯蔗糖)的摄入量和消耗量,并分析了人造甜味剂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在平均9年的随访期间,发生了1502 例心血管事件,并得出以下结论:

1. 人造甜味剂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

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总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9%相关。在不摄入人造甜味剂的人中,每10万人每年有314人患心血管疾病;在摄入量较高的人中,每10万人每年有346人患心血管疾病。

2. 人造甜味剂与脑血管疾病风险更加显著

人造甜味剂总摄入量与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更显著,高18%。在不摄入人造甜味剂的人中,每10万人每年有150人患脑血管疾病,然而在摄入量较高的人中,每10万人每年有195人患脑血管疾病。

3. 不同人造甜味剂,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不同

对人造甜味剂分类研究发现,阿斯巴甜的摄入与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17%相关,乙酰磺胺酸钾和三氯蔗糖与冠心病风险增加40%和31%相关。其中,三氯蔗糖与冠心病风险显著相关。

世间最健康的饮品还是白开水

科学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可能存在不断推翻、得出新结论的过程。比如人工代糖,一开始被发明出来时,大家也认为它更安全,但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样发现了它的弊端。无论面对什么无糖饮料,更好都能保持适当的克制。

很多人这一生,喝过各种高档饮品,然而喝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最健康的还是那杯白开水。此前,《健康时报》新闻版曾经报道过一位心血管医生曾讲述自己朋友的真实故事:

朋友事业做得颇有起色,应酬不断,经常跟他讲述喝过的各种高档酒和饮品,平时忙时连口水也不喝,饮料、咖啡不离嘴,待客应酬全用昂贵的酒水、饮料,只要听说了什么养生、什么名贵,都想着尝一口,认为这样才与自己的身份匹配。最后因脑血管病躺在病床上,问起医生该喝些什么,医生告诉他:凉白开就可以!那时候他才悔悟:喝了那么多好酒、昂贵饮品,原来更好喝、最有用的还是白水啊。

健康时报 曹子豪 摄

来源:健康时报

标签: 营养 食品 论文 健康 3000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