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马鞍 草原之花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庞大伟马鞍作品亮相2023CACE
5月26日至29日,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2023CACE)(以下简称“博览会”)将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本届博览会将着力构建工艺美术互学互鉴、共荣共进的建功立业大舞台;构建大师工匠兴业、工美文化强国的奋勇争先大平台;构建中国工艺美术声播神州、名扬世界的高光亮丽大展台。
在本届博览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庞大伟将携20件充满内蒙古草原文化特色的马鞍名作亮相博览会。走进庞大伟大师的展区,观众将感受到浓烈的草原文化气息,一件件精美的马鞍作品,再现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马鞍具发展演变的历史,呈现出“铁马金戈”与“游牧文化”相生共融的独特魅力。
庞大伟,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他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族工艺品艺术大师”“之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他倾毕生精力收藏、研究蒙古族马鞍和蒙古族家具,著作颇丰。为了掌握相关传统技艺,他走遍全国各地,拜名师学艺。在研究和复原大量传世马鞍基础上创新设计,亲手 *** 了156架马鞍精品。为了传承传统马鞍 *** 工艺,他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筹建了“马文化博物馆”和“自治区大师工作室”,现收藏各类马鞍800余架,鞍饰配件5000余件,为这一传统工艺的永续传承创造了条件。
庞大伟大师作品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评价。蒙古族创意马鞍一套(4架)在第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夏日》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被评为获奖提名作品;作品《马鞍工艺系列》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作品《蒙古族鞍饰设计》在第三届中国民族工艺美术珍品展获“神工·百花奖”金奖;作品《马鞍》获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品“飞马奖”银奖;手工艺作品《马鞍》在“喜迎十九大,草原儿女心向党——内蒙古自治区传统手工艺精品大赛”中获一等奖。
“游牧民族因为马而走向世界。人们骑在马背上,视野辽阔了,速度加快了,能够更大范围地认识世界。马鞍承载着牧人的喜怒哀乐,传承着独特的草原文化,也寄托着美好的愿望。马鞍上栩栩如生的动物、生机盎然的植物和寓意丰富的图案有着强大的艺术魅力,蕴含着游牧民族的精神与审美,是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大成的少数民族用品。蒙古族传世的马鞍凝结了一家几代人的情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庞大伟
一生只为实现一个梦想
庞大伟大师的童年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度过的,那达慕上牧民们炫耀着雄壮的骏马和华丽的马鞍,马鞍上精美的雕刻、贵重的镶嵌和复杂的璎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受儿时记忆的影响,庞大伟大学选择了雕塑专业。在4年的学习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各种绘画和雕刻技法,也创作出一些雕塑作品,但总是忘不掉心心念念的马鞍。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要设计一架属于自己的马鞍!”
为了实现童年时的梦想,庞大伟大师倾其所有收集草原上的传世马鞍。他收集到的许多马鞍已经损毁,需要寻找合适的材料、选择古老的工艺进行修补复原。在大量的修复过程中,庞大伟大师似乎在与过去的草原匠师对话,学到了他们的精湛手艺,解读了他们的审美追求,理解了他们的艰辛,惊叹于他们的智慧,为他今后的设计和 *** 奠定了基础。传统马鞍 *** 是一门包括木工、金工、皮艺、毡艺和织毯等手艺的综合技艺,其造型和装饰要符合游牧民族的审美和习惯,还要满足骑乘时的功能要求。为了完成一架完整的马鞍 *** ,庞大伟踏上了拜师学艺的漫漫长路,曾师从多位大师学习传统“蒙镶工艺”、游牧民族手工艺技艺以及蒙古族传统图案和工艺美术理论。庞大伟大师在鞍具 *** 过程中,还走遍全国各地,到云南鹤庆考察学习银器 *** ,到浙江东阳考察学习木雕技艺,到锡林郭勒考察学习毡艺,到鄂尔多斯考察学习皮革编织等传统工艺,掌握了手工木器 *** 、铁器 *** 、银器 *** 、景泰蓝 *** 、皮革 *** 、毛毡 *** 等多种民族传统工艺。拥有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
庞大伟大师对记者说,蒙古族谚语“女人有钱戴在头上,男人有钱镶在鞍上。”马鞍是男子汉身份的象征。马鞍伴随着牧人的一生,成年、嫁娶、放牧、出行、竞技和狩猎都离不开它。传统马鞍是多种材料和工艺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价值的少数民族用品。好马鞍上不仅要镶嵌贵重的宝石,还要有合适的材料、俊朗的造型、合理的结构和精美的装饰,这些都要花心思一步步地去细细研究。传统马鞍的 *** 过程十分复杂,要经历选料、裁料、烘干、熬胶、粘贴、固定、干燥、雕花、打磨、打孔、配里、刷漆、加垫、包覆、钉鞍条、配鞍韂、上蹬磨、压鞍花、栓稍绳、扎肚带、吊马镫和装饰鞍鞒等几十道工序。
如今,庞大伟大师亲手 *** 了150多架精美的马鞍,收藏了800余架传世马鞍。他终于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只是当年的马背少年已年逾花甲。
呈现独特草原之美
传统马鞍能让人产生艺术的美感,是因为在数千年的使用与欣赏过程中积淀了游牧民族的审美大成。马鞍上的装饰图案讲究对称、均衡、和谐和节奏,还蕴含着游牧民族的精神追求,表达了他们对吉祥平安的企盼,具备很高的审美价值。庞大伟大师对记者说:“传统马鞍上的一切都蕴含着文化,小到一粒鞍花都有自己的故事。马鞍及相关辅助用具构建起相互关联的整体马具系统,主要包括鞍鞒、鞍屉、鞍垫、鞍韂、镫磨、鞍花、稍绳、马镫、马绊、马鞭等,即使是很小的配件,都有独特的功能和审美。鞍鞒在蒙古族马鞍的装饰中处于核心地位,代表了马鞍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也体现了主人的审美品位和价值观念。蒙古族十分重视鞍鞒的装饰,根据鞍鞒部位装饰材料面积的大小,分为前后鞍鞒整体装饰的马鞍、局部装饰的马鞍、完全不装饰的马鞍三种类型。鞍桥边的材质有金、银、铜、铁、骨、角等。讲究的马鞍多采用双鞒装饰,体现主人的尊贵地位。”
此外,马鞍在装饰色彩上突出色彩的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和面积对比,这4种对比是马鞍装饰色彩的基本规律。马鞍常用的色彩是牧人的吉祥五色:红色、蓝色、绿色、银(白)色、金(黄)色,这些颜色被蒙古族赋予了吉祥和美好的寓意,如蓝色象征长生天、永恒、包罗万象;红色象征永恒之火、幸福和胜利;白色是吉祥、圣洁、真诚的象征。
许多从草原来到城市生活的蒙古族人会在客厅中摆放一架马鞍,它既是一种寄托和象征,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在现代社会和工业化潮流冲击下,蒙古族逐渐定居,但马鞍仍然是蒙古族文化和蒙古族精神的载体,是蒙古族人民永远的乡愁。
助力草原文化“生根发芽”
1987年1月,庞大伟大师进入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正式成为一名教师,从事基础美术、工艺美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继为产品设计本科、硕士生开设素描、色彩、素写、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造型基础、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工作期间培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24名。
自2003年起,庞大伟大师承担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开设设计立体造型基础、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为了支持学院工艺美术本科建设,庞大伟大师自费筹建了蒙古族“马文化博物馆”,建立了蒙古族马具大师工作室,现在“马文化博物馆”展出传世马鞍800余架,相关藏品5000余件。
自2016 年以来,庞大伟大师积极参与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指导12个盟市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实习6次,讲课10余次,受到学员一致好评。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推广活动中,庞大伟大师走进内蒙古农业大学附中和附小宣讲、展示蒙古族工艺美术和马文化遗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20年,庞大伟大师退休后,被聘任到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担任设计艺术学“游牧民族工艺美术方向”专业硕士实践导师,在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蒙古族马术”“蒙古族马球”传承保护工作中,担任“传统马具、设施与竞赛服饰”子项目负责人。
“‘参与即传承’。马鞍文化不只属于过去,它更需要社会的力量去关注、去发展。”庞大伟大师表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延续的最稳定场所和方式。目前,内蒙古众多高等院校与职业学校已经陆续开展各类民族传统工艺的实践教学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掌握民族技艺的同时也提高了文化素养,真正成为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后备力量。
如今,庞大伟大师又有了新的梦想。“现在‘马文化博物馆’收藏和 *** 的马鞍品类仅限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果有能力的话,我要将世界各国的经典马鞍收集整理起来,把马鞍这个特有文化发扬起来,使其从一件艺术品升华成为思想的寄托,这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庞大伟大师如是说道。
文 |本报记者贾淘文
最美女中音一首《雕花的马鞍》低吟浅唱,余音绕梁,让人耳目一新{"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870000buovl *** agebptoe1c4u0","duration":65.806,"width":854,"height":480,"file_size":4035037,"thumb":{"web_uri":"tos-cn-p-0000/b70d5a0450a44bfab9de9c17bee26217","width":64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high":{"duration":65.806,"file_size":4091335,"w":854,"h":480},"normal":{"duration":65.806,"file_size":3131217,"w":640,"h":360},"ultra":{"duration":65.806,"file_size":4091335,"w":854,"h":480}},"is_encrypted":null,"sp":null,"md5":"31e5e22403a45864a055a3cba094fca7","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一曲《雕花的马鞍》优美的旋律 磁性的歌声令人沉醉!{"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520000bvtimpijm9jdg6k48l0g","duration":206.867,"width":854,"height":480,"file_size":12421252,"thumb":{"web_uri":"tos-cn-p-0000/82429ae5e4b34b0d9b15c675d6181156","width":64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high":{"duration":206.867,"file_size":12751830,"w":854,"h":480},"normal":{"duration":206.867,"file_size":9732217,"w":640,"h":360},"ultra":{"duration":206.867,"file_size":12751830,"w":854,"h":480}},"is_encrypted":null,"sp":null,"md5":"7060d8f9afb8c5c992922e9905c2796d","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雕花的马鞍此视频是《雕花的马鞍》 *** 全过程
具有收藏价值、传播价值、教育价值……
陶格敦白乙:一生热爱 匠心守护“雕花的马鞍”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原创稿
在辽阔的草原上,蒙古族马具 *** 技艺历史悠久,绵延至今,它是草原儿女心中“神奇的摇篮”,从最初简单的一块儿皮子,发展成今天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精美工艺品。
兴趣:“我与马打了一辈子交道”
陶格敦白乙讲述科尔沁马鞍的 *** *** 。人民网 苗阳摄
“我是‘蒙古族马具 *** 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陶格敦白乙,从小我就喜欢马,小时候我的姥爷和父亲 *** 马具,我就在旁边学着做,养马、骑马、 *** 马具……就这样跟马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我已经77岁了,希望把这门手艺努力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马具的魅力。”这是陶格敦白乙对他深爱的马和马具最真挚的告白。
走进陶格敦白乙的工作室,徒弟关嘎扎布正在工作台上打磨着马鞍的前桥,身后十几副 *** 精美马鞍交错着摆放在一侧,另一侧的墙面上则挂满了马笼头、马嚼子、马鞭等马具。聊起这些马具的 *** ,陶格敦白乙老人侃侃而谈,从选材到 *** ,从黏合到抛光,从寓意到功能,语气中总是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年轻时候养上一匹高大威猛的骏马,再亲手做上一套马具,那种满足感,就像现在开上了豪车一样。”
蒙古族马具。人民网 苗阳摄
坚持:匠心独运 精益求精
*** 精美的马鞍。人民网 苗阳摄
“好马配好鞍,好鞍首先就是要选好木头。”陶格敦白乙介绍,在通辽市科左后旗,当地 *** 马鞍主要是用到榆木、柳木、桦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也会选择一些进口木料来 *** 马鞍。
对木头的处理,考验着手艺人的 *** 技艺,关系到马鞍的舒适性和耐用程度,因此十分重要。为了做好这个基础,陶格敦白乙和徒弟们亲手 *** 了很多用来做马鞍的工具,“除了老师傅们传下来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琢磨着做,我们是既当‘木匠’又当‘铁匠’。”陶格敦白乙笑着说。
木头按照需要形状 *** 完成后,还需要经过组装、粘合、打眼、串结捎绳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这样一副 *** 精良、工艺精美、装饰华丽的科尔沁马鞍才算完成。它不光拥有光鲜的外表,还要能够让骑马人和他们心爱的马驹不受伤害,陶格敦白乙的徒弟包文学说:“听老师傅们讲,好的马鞍,把它套上马以后,在鞍子底下垫一张纸,骑一圈回来,纸也是不会透的。”
传承:将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 精美的马鞍。人民网 苗阳摄
“我们这一家子可以说都是蒙古族马具 *** 技艺的传承人,我的爱人会做刺绣,我的儿子也会做马具。”陶格敦白乙说,时代快速发展,人们更多地选择驾车出行。骑马的人少了,做马鞍子、买马鞍子的人也就少了。“我现在主要就是一边教徒弟,把这个手艺代代传承下去,一边通过旗里的马具 *** 传承协会,与手艺人们开展各项活动,宣传好、守护好这门技艺。”
1988年出生的包文学是陶格敦白乙最小的徒弟,他在呼和浩特市经营着自己的工作室,“我大学时学的美术,现在毕业也10年了,一直在跟陶老师学习马具 *** 。工作室主要承接马具 *** ,还有皮雕的项目,只要有时间我就回通辽向老师继续学习,精进自己的 *** 技艺。”在包文学看来,老师跟马打了一辈子交道,最重要的是源于心中质朴的热爱,“如果没有热爱,肯定没有办法坚持到最后。无论是 *** 马具,还是传承技艺,都会面临很多困难,必须要有热爱才能坚持到最后。”
通讯:内蒙古马具 *** 传承人:让小朋友爱上“雕花的马鞍”图为小朋友展示 *** 成品。 乌娅娜 摄
图为小朋友展示 *** 成品。 乌娅娜 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3月14日电 题:内蒙古马具 *** 传承人:让小朋友爱上“雕花的马鞍”
中新网记者 乌娅娜
在内蒙古展览馆的传统手工艺大课堂上,一节特殊的手工 *** 课正在进行。
图为马鞍手工 *** 课堂。 乌娅娜 摄
授课老师是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族马具 *** 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包文学,他细心地为小朋友们讲解着“雕花的马鞍” *** 流程。
“现在大家可以为马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两颗珠子串到上面。”“在皮子上打孔要注意力道。”……
图为包文学向小朋友讲解马鞍 *** 流程。 乌娅娜 摄
经过两个多小时、14个结构的 *** ,小朋友们亲手完成了马鞍小摆件,露出了开心又满足的笑容。
蒙古族自古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鞍则是蒙古人的精神摇篮。马鞍用料色彩艳丽,花纹丰富,运用大量蒙古族吉祥图案作为装饰,其 *** 发展成立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图为包文学教小朋友 *** 马鞍工艺品。 乌娅娜 摄
88年出生的包文学已经钻研马具 *** 15年了,最早是跟着爷爷学习,他坦言:“目前在马具 *** 的领域,我算是比较年轻的,再往前都是爷爷辈的。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有天分,但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限制,比如收入和工作强度等,最终没能坚持下来。”
包文学说,手工艺 *** 很辛苦,他曾用半年的时间 *** 一副马鞍。随着社会的发展,成品马鞍除了用于牧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大部分作为了纪念品用于收藏。
“蒙古族爱马,骑马就离不开马鞍,所以在很多人心中,马鞍有很重要的地位,其造价也没有上限,可以镶嵌很多的珍贵玉石和贵金属。”包文学告诉记者。
在马鞍 *** 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掌握整体造型和案板结构。“一副好的马鞍是不会伤害马匹皮肤的,就像我们穿鞋一样,马驮着马鞍跑很远也很舒适,所以我们需要研究马体结构,这就需要经验的积累。”包文学介绍道。
两年前,包文学开始从事马鞍的展览和教学,让小孩子们亲自动手 *** ,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将这项蒙古族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朋友参与其中,其实是在心中埋下种子。”包文学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影像方志|科左后旗:马王之乡 雕花马鞍做工精细,民歌悠扬 大青沟风光旖旎CCTV-10
2020.9.15 23:2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内蒙古卷 科左后旗篇
科左后旗篇 预告片
位于阿古拉的双合尔山 *** 如削,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之中拔地而起。这座山高近百米,占地方圆百余亩,以“天下之一大敖包”之称称奇海内外。
两百多年前,一代名将僧格林沁在这里上马,因其勇抗敌军,被世人称为晚清最后一位敢于提刀上马的贵族。因此,这里还有一个更响亮的称呼——“英雄上马的地方”。
清朝建立后,皇太极励精图治,为了扩大兵源,创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蒙古语称“东”为“左”,以进军方向将蒙古分为左、右翼兵。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以位于科尔沁部中心的左后方为科尔沁左翼后旗,设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彰吉伦为多罗郡王。扎萨克,蒙古语意为执政官。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僧格林沁晋升为亲王,赐“博多勒噶台”号,逐渐称为博多勒噶台亲王旗,简称“博王旗”,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193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方便统一管理,成为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
“英雄上马的地方”
科尔沁左翼后旗博物馆,原为僧格林沁博物馆,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旗委、旗 *** 为了纪念家乡英雄僧格林沁而建。
在僧格林沁的战功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大沽口保卫战”。清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清 *** 签下了《天津条约》。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咸丰帝即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汲取之一次大沽口战役因疏于防护而导致失败的惨痛教训,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并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各项准备。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夏,英法联军打着换约的旗号,率领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的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行至天津大沽口时,蔑视中国军队的设防,不听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4艘,英军死伤434人,英海军司令何伯受重伤。最终,英法联军军舰撤走。
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之一次重大胜利。
马王之乡 雕花马鞍做工精细
马上定天下的英雄传奇在这里比比皆是,这片英雄故里亦是中国之一个马王扎那的故乡,素有“马王之乡”的美誉。
套格敦白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马具 *** 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 *** 的马具独一无二,吸引着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前来选购马具。
参加过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雕花马鞍, *** 手法细腻,一丝不苟,几乎趋近于完美,是套格敦白乙最喜爱的作品。
民间 *** 马鞍的匠人没有模具和机器,全凭匠人的眼力和经验来完成,这种绝活,正是民间手工艺的神秘性和个人风格所在。
为了将这一门优秀传统手艺代代传下去,套格敦白乙义务开班授课,毫无保留地为学生教授祖传马具 *** 技艺。
近年来,科尔沁左翼后旗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力度,蒙古族马具 *** 技艺、好来宝、蒙医正骨疗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短调民歌曲调紧凑 长调民歌旋律悠长舒缓
《雕花的马鞍》是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区流传甚广的民歌,曲调活泼轻快,歌唱着的是马背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赞颂着的是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美德和坦荡、豪爽的性格。
金钢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有名的叙事民歌潮尔史诗非遗传承人,从记事起,他便开始接触这门民族艺术。
潮尔,蒙古族民族乐器,它的音色古老淳厚,泛音丰富,具有极其多样化的音乐表现力。
科尔沁潮尔史诗历史悠久,流行于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兴安盟一带,是蒙古史诗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演述形式。其演唱形式以自拉自唱为主,它将叙事、抒情、吟诵糅为一体,风格古朴苍劲、粗犷豪放,并与草原民族特有的语言、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地维系在一起,集中地体现出草原文化的特色与特征。这种演唱形式风格独特,技艺自成体系,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科尔沁经典短调民歌《万丽》,轻快的曲调赞扬着蒙古族女孩万丽的美丽与柔情。
蒙古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较窄,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是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而长调民歌的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两种演唱形式均在不同方面反映着蒙古地区的风土人情。
大青沟风光旖旎 生机盎然
内蒙古著名的珍贵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大青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5万亩,拥有保存完好的古代残遗森林植物群落。区内由大小青沟呈“人”字形组成,放眼望去,沟外沙海,入沟春光,地貌怪异令人无法形容。
在沟底三岔口处,菊丽玛女神的塑像婀娜多姿地矗立在此,当地人们将她看作勇敢和正义的化身。
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的科尔沁左翼后旗1320万亩沙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荒凉的大清沟恢复了往日的神采:牛羊成群,夏日林木遮天蔽日,沟内泉水叮咚,溪流蜿蜒。
今天,骄傲的蒙古马又一次自由地奔腾在这片草原之上。
这里是通辽市对外开放的南大门,热情的草原人民欢迎远方的客人来听草原的故事;这里是接京津产业转移和融入东北的先遣地,交通便捷、通关达海,朴实的草原人民从此走出去,走遍祖国大地每一个角落;这里是科尔沁左翼后旗,“英雄上马”的地方。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科左后旗篇》
播出时间:9月15日 23:26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胡悦 丁丁(实习)
看看啥是“雕花的马鞍”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很小的时候。有一只神奇的摇篮,神奇的摇篮。那是一副雕花的马鞍。每当这首优美的旋律想起,不禁让我们想起美丽的大草原,蓝天白云,父辈的脊梁。雕花的马鞍是什么样的呢?1月13日上午,我们有幸来到呼伦贝尔牙克石绿健山庄,山庄的庄主一时兴起,把自己收藏多年的雕花马鞍展示给大家。虽然只是一副马鞍,却把我们带进了流金岁月、沧桑过往和大草原粗犷神奇画卷当中。
?充满岁月沧桑感的马鞍
?独具匠心的刻丝马镫
?刻丝工艺已经失传,就是将紫铜丝镶嵌于铁质的马镫之中,祥云的刻丝图案代表马背民族驰骋于蓝天白云的豪迈志向。
?银制的鞍钉代表身份的象征,同时起到长途跋涉缓解疲劳作用。
?由于现如今大型桦木的减少,如果再想 *** 这样大三元的雕花马鞍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儿了。山庄庄主介绍说,如果没有直径50厘米的原生桦木,即便是有这样工艺的匠人也是无法再现这样的马鞍了。
?
我的面前摆着蒙古马鞍一具,
两端金银丝缠绕的十分精细,
珊瑚玛瑙各色宝石在上面镶嵌,
我睁大双眼赞叹那精美的工艺。
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的民族,
成吉思汗驰骋欧亚广袤的土地。
马鞍的发明使蒙古人跃上了马背,
成就了这一切辉煌的伟大业绩。
游牧文明的历史和那些光荣,
当然要为马鞍重重地记上一笔。
草原的英雄与奔驰的骏马,
就是靠马鞍连接在一起。
在广阔草原上策马扬鞭奔驰,
充分去感受风驰电掣的 *** 。
草原上有肆意奋蹄的骏马,
也有那温顺可爱的良驹。
草原的蒙古人若失去骏马,
那就是英雄失去了用武之地。
古时候蒙古人离开了马背,
就如车之折轮鸟儿失去双翼。
匈奴的骑兵和马鞍相当精良,
就是马鞍把他们结合在一起。
马背就是蒙古民族的天下,
马鞍发挥了所向无敌的战斗力。
在历史征程中蒙元文化的精髓,
蒙古马和马鞍的地位重要无比。
蒙古马陪伴在草原人们的身边,
对马背上的民族是尊贵的期许。
马鞍和鞍具出现真是功不可没,
应当好好浓墨重彩地大书一笔。
上好的马鞍有着高贵的身价,
蒙古牧人总是表现的称心如意。
女人们有钱戴在头上显示漂亮,
男人有钱要把马儿装饰的华丽。
快马配上雕花镶银的马鞍,
主人高贵的身价立刻摆在那里。
常言道,雕鞍未解玉骢骄,
我却说,将军高鞍扬鞭起。
马鞍的优劣和装饰的华贵,
马儿也会骄傲的不用扬鞭自奋蹄。
过去想知道主人的身份高低,
就要看他马鞍的装扮和坐骑。
那些金马鞍、银马鞍和铜马鞍,
表现着等级如今流传在蒙古各地。
马鞍又被称为生命的摇篮,
马鞍的 *** 是震撼心灵的技艺。
蒙古马和蒙古马鞍在草原上,
是人们永远传唱不完的话题。
看那很细的窄条精美的图案,
鞍鞒前后是根据形状来设计。
突出蒙古民族的特点极为浓厚,
鞍板鞍座装饰地银丝鞍花缕缕。
景泰兰马鞍还有檀香木马鞍,
鞍木玲珑而光滑包裹着牛皮。
马鞍分为实用型豪华型几类,
用于赛马狩猎和战争的坐骑。
在人与马长期的磨合相处中,
形成了蒙古马精神的继续。
吃苦耐劳一往无前马的精神。
深深地融入草原人民的血脉里。
这种浓厚的氛围和悠久传统,
孕育了蒙古民族精神的真谛。
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
把马鞍文化的精髓去延续。
草原人民深爱着蒙古马,
在日常生活把这种情感转移。
作为与马关系最亲密的马鞍,
更是对马匹审美中的代替。
马鞍造型受不同时代的影响,
直接发展了 *** 鞍具的工艺。
使其有着丰富又不断地变化,
审美的习惯影响着不同地地域,
从造型上马鞍可以这样称呼,
大小三元,大小官座几个等级。
特殊的鹰式鞍、人字鞍和羊尾鞍,
这些 *** 需要耐心和高超的手艺。
用白银红铜白铜镀银材料 *** ,
漂亮精美的鞍泡采用镂空工艺。
高级的绒布留下了色彩艳丽,
在马鞍上可以看到深刻的印迹。
蒙古族对马鞍的颜色选择搭配,
装饰纹样都是民族特色的原意。
长期生活在绚丽多姿的草原上,
形成蒙古族对色彩独有的印记。
红色象征着那民族沸腾的血液,
白云和蓝天还有那草原的翠绿。
不断激发着匠人们艺术的灵感,
马鞍更偏爱同色珊瑚宝石和银器。
装饰物件用于点缀和丰富马鞍,
体会着白云和土地、草原和牲畜。
常用的纹样都是源自于大自然,
卷草纹云纹和犄纹像大自然的飘絮。
盘长纹和万字纹,以及寿字纹,
当然还代表着一些其它的寓意。
而普斯兰贺纹和兰萨纹等等,
那就代表美好的祝福吉祥如意。
在马鞍上能感受到匠人的心绪,
倾注情感全都在艺术的热情里。
就在触动着人们心灵的同时,
你看到闪烁民族精神的光辉熠熠。
马鞍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使草原的文明得以发展和延续。
马鞍的细节精致宛若一件艺术品,
透露着蒙古文化浓郁的气息。
马鞍 *** 工艺复杂而装饰精美,
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和称奇。
马鞍装饰规律离不开草原环境,
鞍马文化有着独特的美学魅力。
注:蒙古族是中国数千年北方游牧民族的继承者,鞍马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马鞍对蒙古族来说不仅是骑马的必备之物,而且是骑手和马的重要装饰物,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马鞍的 *** 和装饰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一匹训练有素的快马,配上一副雕花镶银的马鞍,一下子就抬高了主人的身价。这种浓厚的社会氛围和历史传统,缔造了灿烂多姿的鞍马文化。
作者简介 :赫连佳新,笔名秋叶。是中国北方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作品中曾以佳新、小成、赫连、秋叶署名。赫连佳新是 *** 党员,满族,共和国同龄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生于东北,成长于内蒙古,曾经在经济领域工作多年。他作品主要以文学著作和诗词为两个方向。文学作品突出的有超长篇历史小说《关东秋叶》(已出版一、二、三部,四、五尚在创作之中。整个小说为五部,四百五十万字。) 赫连佳新先生的文学作品坚持对历史的尊重,突出爱国主义,着眼于普通人的真善美,在文学作品中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他的小说涵盖三个阶段,即历史、现在和未来。《关东秋叶》(1887年-1939年),是一部超长篇历史小说,是描写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自发组织的“义勇军”,进行抗日的故事。《叶赫食府》是表现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小说努力表现中国老百姓,那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中的遭遇,和他们内心的纯真善良的品质。而三十万字的小说《翡翠公主》,是作者进行的新的尝试,介乎于历史和现在的穿越爱情故事。赫连佳新先生近期开始构思《科幻奇案系列小说》,现在已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重点推出了《电脑骑士》、《幽灵球队》两本小说集,而后面更加精彩的《贝湖魅影》和其他的故事也在创作中……。这个奇案系列,是描写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离奇案件,以及社会对向未来发展,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科技事件的科幻小说。在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方向,他以秋叶署名的诗词,已经深入人心。近几年诗人的诗作已经多达几千首,他的诗歌细腻优美朗朗上口,为很多的诗友所爱。诗人秋叶(赫连佳新)特别对古词偏爱,他的百花词是很多诗友的更爱,诗句优美,不拘泥于格式。而他的散文诗则偏于叙事,把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表达得淋漓至尽。《关东秋叶》一二三部,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 ,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小说形式,广播小说已经在中央电台《作家栏目》播出,在各省的广播电台和新媒体都已经和正在播出,反响极为热烈。
温馨提示:本文图片采用于百度昵图网,如有侵权请私信告知删除,谢谢!
难忘那《雕花的马鞍》雕花的马鞍
作曲:赵伶俐
作词:邱洗尘
演唱:德德玛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很小的时候
有一只神奇的摇篮,神奇的摇篮
那是一副雕花的马鞍
啊……嗬嗬……
伴我度过金色的童年,金色的童年
当阿爸将我,扶上马背
阿妈发出亲切的呼唤
马背给 *** 原的胸怀
马背给我牧民的勇敢
雕花的马鞍……
我成长的摇篮
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成人的时候
忘不了那神奇的摇篮,神奇的摇篮
那是一副雕花的马鞍
啊……嗬嗬……
在草原上世代相传,世代相传
孕育了多少……民族的骄傲……
编织了多少理想的花环
马背给我跳动的欢心
马背给我清醇的心灵
雕花的马鞍
啊……嗬嗬……
难忘的摇篮……
鞍马艺术是蒙古族马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在长期的马背生涯中,人们不断改进鞍具、装饰鞍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鞍马艺术。蒙古族人民爱马、饰马以拥有骏马雕鞍为荣。
鞍马用具分为三类:以马鞍为主的基本器具;马镫、肚带、扯肚等辅助器具;驾驭马的笼头、 嚼子等配套器具。
蒙古族人做好一副马鞍,是一件非常隆重且惬意的事情。
蒙古族人把小孩的长大比喻为“手及梢绳,脚及马镫”。
马镫的发明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它可以帮助人上马,在骑行时还可以支撑骑马者的双脚,更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
一副耐用、漂亮的马鞍,凝聚着草原的辉煌与变迁,聆听歌曲《雕花的马鞍》,感受马背民族独特的马文化魅力。
摄影:英春 素材来源:《草原明珠锡林浩特》官方微信
图文均为版权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严禁商用
喜欢的话,就转发到朋友圈吧~
欢迎留言与小编互动
景区/旅行社合作邮箱:
veconcyf@sohu.com
89321868@qq.com
所有来稿,请附300字以上文字说明,我们将在多平台同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