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一带的海鲜很多,尤其是一些小海鲜,是最为好吃的。比如泥螺,血蛤,跳跳鱼等。其中泥螺这种小海鲜春天最为肥美了,而且价格也是比较贵的。
今天我去菜场逛菜场的时候,看到有龙山泥螺在卖,1斤要80多元了。这龙山的泥螺是宁波一带更好的泥螺了,尤其现在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此时的泥螺最肥,又被称为桃花泥螺。
泥螺虽美,但是因为它的长相有点奇怪,看上去有点像鼻涕虫,所以很多外地游客初来宁波时,这种美食是不敢碰的,很少会有外地的游客敢吃这种小海鲜。觉得这种小海鲜长得太奇怪,不敢吃。但是你只要尝过泥螺的味道就会爱上它。泥螺虽然长得不怎么样,但是味道却很鲜的,让人越吃越爱吃,尤其是用泥螺做得醉泥螺,很是下饭。喝粥的时候来上一两个醉泥螺,很开胃,比任何小酱菜都要鲜美。
泥螺除了好吃之外,它的营养也是很丰富的,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而且特别容易消化,它的壳子也是很软的,吃起来比吃螺蛳要省事儿。
泥螺的吃法很多,可以做成葱油泥螺,泥螺梅干菜,醉泥螺等,干菜泥螺汤等。以上的这些做法,很好地保留了泥螺的原本的香味儿。但是以上经典的吃法,经常吃的话也会吃厌的。我今天就把买回来的泥螺做成了香辣泥螺,虽然没有葱香那么好吃,但是味道也不错的。喜欢吃辣的朋友,可以试一下,不喜欢吃辣的,就算了吧。
香辣泥螺:香辣可口,营养丰富,做法简单,一看就会!
所需食材
主料:泥螺半斤
配料:郫县豆瓣酱1勺,香葱适量,大蒜适量,干辣椒适量,花椒适量
*** 步骤
1:先将买回来的泥螺放在盆子中养上半天,待它们吐净泥沙之后,把它们用清水多冲洗几遍。冲洗掉泥螺表面黏糊糊的东西,清洗干净之后放在一边备用。
2:锅中放入适量的油,油热后放入大蒜爆香,然后放入干辣椒和花椒油炸出香味儿,再放入郫县豆瓣酱,炒出红油之后,把清洗干净的泥螺放到锅中翻炒,然后再加上适量的水,稍微炒一下,大概炒个1分钟左右,再美味的香辣泥螺就做好了。【注意事项:这道菜放了郫县豆瓣酱,所以炒的时候就不用放盐了】
这样做出来的泥螺,香辣好吃,很是开胃。如果你吃了太多的葱油泥螺,茄子烧泥螺等清淡吃法的话,可以试下这种香辣的吃法,换个不一样的口味儿。
好了,今天宁波这个小海鲜的做法就分享到这儿了,如果你对这道菜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家里做一下,我们下次再见,拜拜!
休渔期来了!各地海鲜价格如何,新一轮的涨价要来了?5月1日开始,我国四大海区同步实施伏季休渔。休渔期间,各地水产市场货口充足,冰鲜水产品和养殖鱼类仍将持续供应,保证市民餐桌供应。现在卖什么海鲜?价格如何?
01
杭州
5月1日,东海进入休渔期。
浙江沿海渔船带着鱼虾满仓,陆续回港。
在杭州新农都水产市场,水产批发商凌晨开市,交易最后一批海捕水产的日子,已不多。
市场经营户江云福主做带鱼、黄鱼、鲳鱼、墨鱼批发,客户是杭州菜市场里的水产摊位。
最近每天,他家出货在500-600斤,货源都是舟山码头直发的,更受欢迎的,还是带鱼和小黄鱼。
这些海鲜,都是码头冰鲜发货的,发货前放在-2℃到0℃的冷库里,上岸后可以存放7-10天。
也就是说,最后一波海捕水产,菜市场里还可以卖10来天。
大家比较关注的东海梭子蟹,现在母蟹已经产卵,膏蟹早已下市,市面上卖的是公蟹(肉蟹)。
卖完最后一波海捕水产,经营户们就要开始卖冷冻水产了。
虽然是冷冻的,但也是码头近期海捕水产速冻后出的货,虽然不及现捕的,但口感也不差,售价是鲜货的7折左右。
02
台州
台州是浙江海水养殖之一大市,休渔期间,人工养殖的大黄鱼、青蟹、蛏子、南美白对虾、毛蚶、血蛤、海瓜子等海鲜以及库存冻品供应充足。
“这阶段,海鲜应该当饭吃。”在椒江永安亭综合市场附近的一家水产店里,老板张先生说,现在的海鲜肉质紧实、鲜美,想吃得抓紧。“这几天风大,有些渔船出不了海,能出海的船渔获也不多。再加上休渔期即将到来,届时鲳鱼、鳓鱼、娇娇鱼这些小网海鲜就没得卖了。”
由于风大,渔获少了,海鲜价格也有小幅上涨。“鲳鱼、虾蛄这些海鲜的市场价是要比前段时间高点。”张先生以不到2两重的小鲳鱼为例,“这种小的鲳鱼价格在20元一斤左右,前阶段只有10元一斤,更低甚至只要5元一斤。”
浙江松门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工作人员也说,近阶段海鲜价格上浮了10%至15%左右。
03
大连
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加和休渔期即将到来,大连市场海鲜价格一路看涨。
在三兴早市经营海鲜摊位多年的粱波自养渔船,每天海鲜价格他是最清楚的。他说,海鲜价格从半个月前逐渐开始涨价。以一条重量在750克的野生 *** 鱼为例,价格为40元/公斤上涨至50元/公斤;巴掌大一条的小嘴鱼价格从30元/公斤上涨到36元/公斤;小手臂长的海鲶鱼价格从40元/公斤上涨到50/公斤;手掌宽的黑鱼价格也从30元/公斤上涨到36元/公斤。“近日价格上涨很凶,也和风大船出不了海有关。”粱波猜测。
在金三角海鲜市场,不仅海鱼的价格上涨,虾爬子和夹板虾价格上涨更多。目前,市场上虾爬子价格为90元/公斤,而一周前,价格为70元/公斤。虾爬子价格涨幅是海鲜市场更大的。另外,夹板虾价格也从一周前20元/公斤上涨到30元/公斤。“大花虾前几天更便宜的时候24元/公斤,现在40元/公斤。”市民王女士也表示,近日海鲜价格明显上涨。
04
南宁
在广西南宁,一些海鲜摊主告诉说,5月1日进入休渔期后,海鲜的价格上涨了不少,来购买海鲜的人也不多。目前养殖的海鲜涨幅不是很大,每斤也就涨了一两块钱左右,像石斑鱼、带子螺、扇贝等这些货源还是是比较充足的,野生出海捕捞的货源是比较紧张,有的稀缺海鲜每斤甚至涨了30—40元,斑节虾进货价都80元。
一些来购买海鲜的市民说,这会儿的价格的确有些高,只能偶尔买来解解馋。
海洋伏季休渔是我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渔业资源养护管理制度,是保障渔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随着全国实施最严格的伏休制度、 最严格的伏休管理,或还将迎来一 *** 涨涨涨。
来源:齐鲁网、农财宝典、大众网
编辑:李众
责编:康轩山
“李大蛤蟆”们突然火了!但“濒危物种”成了摇钱树,森林生态谁守护?林蛙俗称雪蛤,民间传说有药用价值,2008年被纳入国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因其在山林中捕食危害树木的害虫,而有了森林卫士之称,它是森林生物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年关将至,东北的一些地区居然把林蛙当做了走亲访友的礼物。不仅在实体店购买的人群不少,每天通过 *** 、快递向全国售卖的量更是大得惊人。
如此大量地贩卖林蛙究竟是否合法呢?
林蛙竟成“补品” 网上大肆销售
近期,央视财经记者发现在抖音、快手售卖林蛙干、林蛙油的视频多起来,而用微信朋友圈售卖的也不少,写着顺丰快递发货、包邮等信息。
*** 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已然成为一些人销售林蛙的主要渠道,并以野生林蛙、养颜大补等字样吸引眼球。
图上的这位李先生当地人送外号“李大蛤蟆”,是吉林省珲春市的林蛙养殖大户,声称年产林蛙500万只,他经常在 *** 上发布自己的视频,售卖林蛙。
吉林省珲春市林蛙养殖户李富:林蛙供不应求,我一天早上一直播,哗哗全卖出去了。
名为“李大蛤蟆”的店,店面外表看上去很是气派,店内公开售卖林蛙,地板上摆满即将发出的快递,有林蛙油、林蛙干等等。记者就碰到几位到店现场购买林蛙的人。
顾客:合同到期就不允许再承包了,以后这东西就越来越难买。
活林蛙在一斤100元以上,干林蛙售价在500元左右一斤。如此多的林蛙货源从哪里来的呢?
据店面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山林里有养殖基地。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这位养殖大户李某的养殖基地,准备一探究竟。
在原始林区里的一条自然河流上,拦截出的一段水域,四面用一米高的围挡拦住,看守基地的人员称这就是李大蛤蟆的林蛙养殖基地之一。
李大蛤蟆养殖基地工作人员:都在河里捞出来的,那能不赚钱,不赚钱能干这个。
就在核心区内沿这条河上行,记者随巡山队员又发现了一处非法捕猎工具。
在森林里的小溪上有一个地笼,用来捕猎野生林蛙的,地笼非常长,里面还有活着的林蛙。
地笼里放了石头沉在水底,过往的林蛙都会被拦截在此,工作人员费了不少工夫才收缴了猎捕工具,将解救的林蛙放归河中。
珲春东北虎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平:林蛙是森林里植物的卫士,森林里不能没有林蛙。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个所谓的养殖基地竟然就在东北虎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狩猎、捕捞等。禁止科研以外的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而根据《吉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每年9月1日至10月15日为林蛙狩猎期,记者采访的时节正是林蛙禁猎期。无论国家法律还是地 *** 规都不允许有这样的捕猎行为。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根据国家的刑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规定,在禁猎区、禁猎期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工具和 *** 进行狩猎的,达到情节严重,比方说林蛙非法数量达到20只以上,是可以构成非法狩猎罪的。
养殖野生难分辨 繁殖许可证乱发放
打击力度不足原因何在?作为重要的东北虎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年将正式设立首批国家公园,为何这些人能在这么重要的保护区内,而且还是核心区捕猎林蛙?吉林珲春的林蛙产业为何如此公开和火爆?
在吉林省珲春市,为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系统完整性,并有效防止野生动物被非法盗猎,冬季还要特别开展清山清套的工作。然而当地的养殖大户李大蛤蟆,生意却依旧红火。
珲春林蛙养殖大户李富: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这个必须得有,五年一审,没有这个证不行。这两年林业局不给审了,涉及到保护区了。
从驯养繁殖许可证上可以看到,2009年由珲春市林业部门颁发,李富曾与林业部门签订了林蛙养殖承包合同,可以在几条自然沟系里养殖林蛙。
原本每年进行一次年审,但近些年珲春林业部门不再给他年审,林业部门称几次想收回该证,但是因为合同期限限制都未果。
珲春林蛙养殖大户李富:承包期没到,还剩9年。
李富说自己开始养林蛙时投入了不少资金,并且担当着挽救林蛙物种的重任。有了许可证这个尚方宝剑经营林蛙产业,似乎看上并无不妥。
这里所说的养殖林蛙,就是春季向山林投放林蛙卵,在秋冬季林蛙下山越冬之时捕猎。事实上,养殖与野生的林蛙在捕猎时根本难以分辨。一位常年在林业工作的知情人道出了实情。
“要是我包这个山了,雇老百姓给收蛤蟆籽,所说的人工养殖的,整不成功,本身林蛙就是大森林里的东西,你给它整家里能行吗?林蛙自然生长的,还用你喂?”某森林公安工作人员说。
原本是森林里自然生长的林蛙,却成谋取暴利的资源。每年森林里捕猎数量巨大,生态难以平衡。北师大教授冯利民认为,打着养殖的幌子实质上是对当地生态的极大破坏。
北师大教授冯利民:这是个伪命题,假设你不去干扰林蛙,不去捕捉和养殖,它的数量会非常大。
走访中,记者发现,在吉林珲春,林蛙已发展成为一条产业链。从捕猎到加工,再到网上销售。
在珲春市的春化镇,记者发现街边的不少土特产店都有售卖野生林蛙的情况,这些野生林蛙从这里以零售、网店等方式销往全国各地。
在东北林区不只是吉林珲春,在黑龙江一些林区,记者也同样看到了捕杀和售卖林蛙的情况,打出的招牌仍然有纯野生的字样。“驯养繁殖许可证”和“林场承包合同”成为很多地区林蛙产业繁荣的推手。
许可证不是“钱扒子” 小林蛙有大作用
大多数养殖户都以拥有“驯养繁殖许可证”和“林场承包合同”为由,每年在林蛙下山越冬产卵之际将其捕获,而所谓的养殖池、养殖方式仅是一个摆设罢了。
对于这样直接向自然截取资源的所谓的养殖行为,发放证件的部门是否应该重新考量发放许可证的意义呢?
“针对这样的情况,林业部门可以主动撤销掉驯养繁殖许可证。如果林业部门没有主动撤销掉,根据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可以对他提起检察建议,让他撤销驯养繁殖许可证。检察机关还可以根据《行政诉讼法》对林业部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定他撤销掉驯养繁殖的许可证。”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说。
针对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林蛙生产经营行为,法学专家给出了答案,但同样也适用生态脆弱和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
北师大教授冯利民:实际上林蛙虽然小,但是它起的作用非常的大,它也会成为很多动物的食物来源。同时它又可以控制昆虫的爆发,因为它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假设你把这个关键一环拿掉之后,它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林业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原本是让林蛙重获生机的保护伞,但在某些人手里变成食品、药品产业链的推手。上百元一斤的林蛙,成为商家谋取暴利的手段,这也让森林卫士之称的林蛙遭受着灭顶之灾。希望有关部门能尽早引起重视,提升对生物链中的基石物种——林蛙的保护级别。
东北年货特产雪蛤油,1800元一斤,贵不贵?你在家这样做可好吃了{"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g10000c61bc7rc77ucovao0c3g","duration":125.922,"width":960,"height":540,"file_size":9893176,"thumb":{"web_uri":"tos-cn-p-0000/0b3ef551846647c9b9a0f7864adf0a04","width":64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normal":{"duration":125.922,"file_size":6864167,"w":640,"h":360}},"is_encrypted":null,"sp":null,"editor_project_id":null,"md5":"66c464daf58c052abd0ac2f96b686c87","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国内很贵的6种顶级食材,家里有矿才吃过,网友:只能远观物以稀为贵,使我们都知道的道理,很多食材因为它获取比较难,总量比较少,所以价格非常的高,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吃到的。这些食材,有的营养价值非常的高,有的味道非常鲜美,各有各的特点以及价值所在。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中国六种顶级的食材,它们数量非常的稀少,所以价格也非常昂贵,有些甚至卖出了天价,让人直呼买不起,像我这种并非土豪之人,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
国内最贵的6种“顶级食材”,家里有矿才吃过,网友:只能远观
第1种就是乌鱼子。这种食物生产于台湾,是由雌乌鱼的卵巢经过加工而成,由于原料的价格昂贵以及食材的珍贵,而且做出来的乌鱼籽营养价值非常的高,尤其是其中的蛋白质的含量以及质量。当然它的吃法也非常的多,很多人都非常喜欢。
第2种就是黄唇鱼。这种鱼类非常的珍贵,稀少,而且关于它的鱼瓢,甚至有赛过黄金一说。它本身数量不多,鱼瓢更少,现在数量也急剧下降,已经被国家名列为禁止捕捞的鱼类了,所以市面上基本已经看不见它了,更别说它的鱼瓢了。
第3种是雪蛤。如果要说前面两首你没有听说过或者见过,那情有可原,这种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它的珍贵。这种食物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寒冷地区,通常要经过5个月以上的冬眠。现在随着全球气温提升,雪蛤的生产环境越来越少了,野生的雪蛤越来越少,通常野生的雪蛤更加的滋补。购买一斤的花纸上要花上上万元钱。
第4种是亚东鲑鱼。它有“血管清道夫”之称。这种三亚东独有的鲑鱼,味道的鲜美程度在鱼类中数一数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的苛刻,必须在完全无污染的水源里才能生存繁衍下来。但是现在污染进一步加重,危及到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数量逐渐减少,现在已经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更难吃到了。
第5种长江刀鱼由于它只生存在长江流域,因此而得名,它口感细嫩,味道鲜美。但一经人们发现以后就被大肆捕捞,数量急剧下降,现在野生的刀鱼已经非常的少了,大多吃到的都是养殖。
第6种就是挂绿荔枝了,首先给大家说一下,它一颗的价格就曾曾经炒到50万元,这种外形和普通荔枝没什么区别的荔枝,价格可以称得上是天价了,很多人都纷纷表示自己更愿意吃普通的荔枝,而不愿意一掷千金去尝试一小颗。
如果未来大家有机会尝到任何一种中国的顶级食材,那我相信你必定是舌尖上的一种顶级盛宴。希望大家吃到以后也能和我分享一下它的味道。
中国林蛙流入市场,野生蛙被滥捕,注定走上“不归路”?中国林蛙在民间也被称为哈士蟆、红肚田鸡、雪蛤等,分布在长白山一带的林蛙尤其出名,林蛙油量高质优,皮、骨、卵、肉及其制品都很受国际市场的欢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林蛙的市场持续走俏,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欧洲的发达国家都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
东北林蛙被活生生晾干
然而,极大的经济价值也给林蛙的野生种群带来了灾祸,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捕捉林蛙的队伍中,对野生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用地不断扩张,东北山区的大片林地被开垦破坏,林蛙的栖息地也在不断萎缩,野生数量大幅减少。
野生的林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存状态和大熊猫相同,均属于易危物种。如何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对野生林蛙进行保护,俨然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生态难题。
中国的林蛙有多重要?
林蛙是我国重要的野生药用动物资源,同时也是非常名贵的山珍,在清朝时就被誉为“八珍”之首。时至今日,林蛙的头衔又增加了不少,在东北和人参、鹿茸一起称为“东北新三宝”,在吉林当地则被称为“吉林三宝”。
中国林蛙
对人类而言,林蛙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食用和药用价值上,尤其是林蛙油。营养学研究表明,林蛙油除了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外,还具有甲状腺素、雌二醇、睾酮、雌酮等4种激素。中医学认为,林蛙油具有增强体质、补肾益精、软化心脑血管的功效。
目前,林蛙和林蛙油所制成的食品和保健品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市场热度居高不下。据统计,东北地区林蛙的养殖人员已经超过50万,每年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120亿元。林蛙资源对东北特色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谓不卓著。
野生林蛙
林蛙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生态价值上。林蛙属于广食性动物,研究人员曾在林蛙的胃中发现60余种不同的昆虫,范围涵盖6纲13目。一只林蛙每天可捕食50~120只昆虫,最多的捕食纪录多达300只,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有害昆虫,如苍蝇、蛞蝓等。
研究发现,林蛙的数量和昆虫呈正相关。每当林中的昆虫大量繁殖时,中国林蛙也恰好处于活跃期,对消除森林虫害、保护树种、维持生态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也有人将林蛙称为“森林卫士”、“农业良友”。
中国林蛙的困境
东北三省是中国林蛙的主要分布区。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的长白山区有9万多平方公里,其中90%以上的土地都被森林所覆盖。在大大小小相互交错的沟川中,有80%以上都长满了阔叶林,植被繁茂,落叶的厚度可达20公分。
东北阔叶林地
长白山林区每年的降雨量高达800~1000mm,相对夏季的相对湿度可达85%,这些条件给中国林蛙提供了绝佳的栖息环境。当地蛙农也反映,每当林区降水充沛,林蛙的数量就会爆发性增长,一口养殖池塘的产量甚至能达到150斤,产值上万元。
悲哀的是:由于长期无节制的过度捕捉,加之原产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中国野生林蛙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被捕获的野生林蛙
在2007年时,国内的两栖类专家曾对东北的林蛙资源进行过一次考察,这次考察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的野生的林蛙大约有3.76亿只,辽宁省有1.78亿只,吉林省则有2.94亿只,东北三省的林蛙总量加起来共有8.48亿只。
对林蛙而言,8亿多只的数量并不算多。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东北三省的林蛙总量预估在10~13亿只左右,这一数据来自于当时的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普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纵向对比来看,林蛙的数量总体上正在减少,20年间至少减少了1.5亿只,考虑到林区依然存在滥捕、偷捕的现象,林蛙资源的衰退趋势很有可能还在持续。
市售林蛙价格超100元一斤
从林蛙的市场行情来看,每斤活林蛙的售价一般都超过100元,行情好的时候甚至能卖到150元/斤(尤其是个头较大的母林蛙,价格更是不菲),这在东北已经成为常态。至于林蛙干制品,每斤的售价就更高了。
林蛙注定要走上“不归路”?
中国林蛙的处境,和业已濒危的黄唇鱼颇为相似。
黄唇鱼同样也是我国的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但是其濒危程度比中国林蛙还要严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定为极危物种。如今,野生的黄唇鱼早已是一鱼难求,处境堪忧。
黄唇鱼的“原罪”,在于鱼鳔。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黄唇鱼的鱼鳔就被认为是难得的滋补佳品。经过几十年的商业炒作,鱼鳔已经被炒成了黄金身价,一条野生的黄唇鱼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趋之若鹜、争相收购。
鱼鳔干制品
比如在福建宁德,一条50多公斤重的野生黄唇鱼曾被卖到了300万元的高价,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诸如此类事件的 *** 下,针对黄唇鱼的非法捕捞现象也日益猖獗,转折就此出现。
在上世纪70年代,珠江口海域单网还曾捕捞过1500公斤重的黄唇鱼,创下了历史纪录。然而到了1988年,黄唇鱼就被捕成了保护动物。新世纪以来,黄唇鱼的数量越来越罕见了,在多个海域均已绝迹。
上世纪90年代捕获的巨型黄唇鱼
那么回过头来看,中国林蛙是否又会陷入同样的处境呢?这一问题引人深思。
林蛙油和黄唇鱼的鱼鳔一样,多多少少都有商业炒作的成分。不过相比之下,林蛙还算比较幸运——因为林蛙还可以通过半人工养殖补充野外数量,并且养殖历史已有40多年,人为可控性更强。
林蛙蝌蚪
在20世纪80年代,沈阳农业大学在海城县首次尝试了林蛙的半人工养殖,顺利通过了省级鉴定。如今,半人工养殖的林蛙已经成为市场主力,减轻了人们对野生林蛙的捕捉压力,但是根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人工繁殖。
国内养殖的林蛙,大多来自于野外
目前,国内并没有推广林蛙的全人工繁育技术,相关的专业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主要原因还是难度太大、效率太低。
首先,人工修建的产卵场和林蛙的天然产卵场有很大区别,而且人工养殖环境下林蛙的密度很高,种蛙容易受到高密度胁迫,不愿意在产卵场内产卵。
林蛙卵
其次对于林蛙养殖户而言,省时省力才最重要。养殖户更常见的做法是,在每年的4月份直接到河沟里捞取野生蛙卵,省去了培育种蛙的过程。这种方式劳动成本更低,效率却更高,因此受到了很多养殖户的青睐。
林蛙幼体
最后,人工养殖的林蛙和野生林蛙在外观上别无二致,很难区分,这就导致了市场的混乱局面。于是,有些农户便对林蛙展开了灭绝式的捕捉,将其当做养殖蛙拿到市场上售卖,从中牟取暴利。
总之,只有规范了市场,消费者才能明晰林蛙的来源,否则野生林蛙就会成为“替罪羊”,陷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
关于林蛙的处境,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女子子宫肌瘤10年没管医生取出109颗!什么样的子宫肌瘤会恶变?近日,陕西西安。50岁的张女士10年前体检发现子宫肌瘤,体态逐渐变圆润,以为是上了年纪发福了,并未重视治疗。可近2年,张女士渐渐出现尿频、月经量增多、头晕乏力等症状,到医院检查才发现,隆起的腹部是一个4斤多重的子宫肌瘤,如孕6个月胎儿般大小。经过4小时的手术,医生成功取出肌瘤组织,粗略估计子宫肌瘤共109个。目前张女士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作为育龄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子宫肌瘤经常出现在体检B超单上。它们在子宫中悄悄生长,大多因为没症状而被忽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成年女性的子宫肌瘤平均患病率约为30%,其中,30~50岁女性高达60%~80%。究竟什么样的子宫肌瘤需要切除?
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器肿瘤之一
在上述新闻病例中,这位50岁的张女士十年前体检发现子宫肌瘤,但未重视治疗。10年来,张女士逐渐体态圆润,腹部增大;近2年还渐渐出现尿频、月经量增多等症状。
直到近期因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时,才查出隆起的腹部并非发福,而是巨大的包块。经手术后称重肌瘤组织约2.02Kg,粗略估计子宫肌瘤共109个。
其接诊医院西安市人民医院发文提示:子宫肌瘤多无自觉症状。但短期内生长速度过快,肿瘤过大伴重度贫血,则要警惕恶性子宫肉瘤的风险,需要尽早就医手术治疗。
年龄>30岁的妇女,平时应留意观察身体上出现的明显变化,如月经过多、腹部自觉包块、腹围增大,伴腹胀、尿频、便秘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陈学军曾形象地表示:如果子宫是一个房间,宫腔内光滑平整;肌瘤就像子宫墙面上大大小小的石头。凹凸不平的子宫失去了弹性和收缩功能,月经就会淋漓不尽。
体检查出子宫肌瘤怎么办?
陈学军表示,90%的子宫肌瘤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仅在妇科检查、盆腔B超时偶然发现。
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主任段华曾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称,各类子宫肌瘤若生长迅速,可致肌瘤血供不足发生变性、坏死,出现急性腹痛症状。
体检查出子宫肌瘤,该如何科学应对?
没症状,每年体检一次即可
段华认为,大多数子宫肌瘤是伴随人体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癌变几率较低,如果没有症状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即可。
子宫肌瘤如若引起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贫血或不孕不育、尿频、便秘等临床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首选手术治疗。
很多人认为,子宫肌瘤变大意味着肌瘤恶变。实际上,子宫肌瘤的恶变跟肌瘤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
但是,对于绝经前后的年长妇女,如果肌瘤生长过快,要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4个饮食风险因素
中国人民 ***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营养科营养师关阳表示,除了性激素水平、遗传、情绪和环境等因素,子宫肌瘤还与饮食密切相关。
高脂饮食
当机体内的脂肪较多时,脂肪中的雌酮更容易被转化成具有活性的雌醇,而且血浆中雌激素与球蛋白结合能力也会下降。
在这两条途径的共同作用下,机体出现高雌激素水平状态,导致子宫肌瘤的发生率随之增加。
高糖饮食
高糖饮食容易引起热量超标,增加肥胖和性早熟的风险,进而增加子宫肌瘤的患病风险。
过量摄入酒精
酒精会提高女性的血清雌激素水平,增加子宫肌瘤的风险。
滥用补品、保健品
功能性保健食品、丰乳剂、美体营养液等均含有一定的雌激素,达到嫩肤效果的同时也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增加子宫肌瘤的发病率。
做好5件事远离子宫肌瘤
专家们提醒,防治子宫肌瘤,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定期体检是关键
女性一定要定期体检,如果有不孕症、月经异常等情况,需及时就诊,排查病因。
陈学军建议,无论有无生育、有无性生活,25岁以上的女性都应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注意合理运动、控制体重、调节情绪,有助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或延缓其生长。
慎吃补品、慎用雌孕激素制品
预防和控制子宫肌瘤的生长和发展,应注意避免长期服用激素类药品或使用含雌激素的化妆品;
富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如蜂王浆、雪蛤、胎盘制品等,应谨慎食用。
每日蔬果量要达标
关阳建议,尽量保证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果蔬含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叶酸和膳食纤维等,能抑制雌激素的肝肠循环,降低其活性,有助减少子宫肌瘤发生。
果蔬的足量补充也有助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能力。
适量吃豆制品
关阳表示,豆制品中的植物雌激素不仅可以与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阻止雌激素对高敏感组织发挥 *** 作用;
还可促进性激素结合蛋白的合成,降低体内游离雌激素水平,进而降低子宫肌瘤的风险。
需要提醒的是,饮食调整只是一个辅助预防和控制子宫肌瘤的手段,不能代替药物等治疗 *** ,如有明显不适,应及时就诊。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陕视新闻、生命时报
责编 | 刘欣宇 实习生 廖晞冕
编辑:刘欣宇
毛蚶价格多少钱一斤?血蚶的区别在哪?有哪些优质产地?毛蚶俗称毛蛤、毛蚬子,是魁蛤目魁蛤科毛蚶属的一种,属于海产品的食用贝类,肉质细嫩、口感鲜甜、营养丰富,很多人都爱吃。那么毛蚶价格多少钱一斤?一起来了解下吧。
毛蚶价格多少钱一斤?
辽宁大连市长海县毛蚶9.55元/斤;辽宁丹东市东港市毛蚶10.3元/斤;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毛蚶10.15元/斤;广东潮州市饶平县毛蚶11元/斤;广西北海市海城区毛蚶5元/斤等。
备注:以上毛蚶价格均来自惠农网产地行情批发报价(非市场零售价格),仅供参考。
毛蚶和血蚶的区别在哪?
1、个头:与毛蚶相比,血蚶个头更加小巧。
2、外壳:血蚶壳是白棕色的,而且壳上也没有扎手的短毛;而毛蚶外壳覆盖着一层深褐色绒毛,壳面和壳内均为白色
3、肉质:毛蚶的肉质粗放,不如血蚶细腻嫩滑。
4、颜色:血蚶里面肉的颜色呈紫赤色,且打开后还有血水,煮出来的汁液也是红色;毛蚶则跟普通的贝类食物一样,肉质是黄白色的,需要煮熟透后再吃。
毛蚶有哪些优质产地?
1、金州毛蚶
金州毛蚶产于大连市金州区区杏树街道、登沙河街道及大李家街道所辖部分海域。其具有海产贝类明显的鲜美品质,味道鲜美,清爽可口,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2、黄骅毛蚶
黄骅毛蚶是黄骅市的一大特产,它虽个头较小但味道更为鲜美。每年秋末冬初,黄骅毛蚶大量上市,此时味道也最为鲜美。
3、锦州毛蚶
锦州毛蚶,当地人俗称红蚶子,是锦州湾海域最著名的优势水产品种。2016年,经农业部审批,锦州毛蚶正式成为锦州水产品的地理标志。
4、寿光毛蚶
寿光毛蚶肉味鲜美,高蛋白,低脂肪,且含有丰富的钙质,每千克含钙超过596毫克。是寿光著名的地标产品。
5、丰南毛蚶
唐山市丰南区是镶嵌在渤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盛产毛蚶,肉嫩味鲜,且个大、体肥、内赤、膏满、无沙,在全国享有盛誉。
总的来说,秋冬季节很多海鲜都趁鲜上市了,很多家庭此时都会买一些回来腌制咸鱼和晾晒鱼干,也会购买或囤上一些贝类小海鲜,等入冬食用,其中毛蚶就是很受欢迎的一种。
千只才能出一斤油,前年还卖6千一斤,今年惨遭禁养,损失谁赔?今年对于很多特种养殖户来说,算是十分难受的一年了,因为开年还没多久,“禁野令”就来了,为何要出这个禁野令,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个是为了安全考虑,另外一个就是保护野生动物。
于是有很多特种养殖品种都被列入了禁养的黑名单,惨遭禁养。如竹鼠、豪猪、果子狸等。被列入禁养的黑名单之后,这些特种养殖品种不仅不能养了,就连以前养大的也不能卖了,要么放生,要么就地埋掉。这让很多养殖户无法接受,损失太大了,尤其是一些名贵的养殖品种,如林蛙。
林蛙又叫雪蛤、哈士膜,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独有的一种两栖动物,同时也是一种十分有利于农业及林业的益兽,有专家说,野生林蛙每年可不是3万只以上对农业及林业有害的昆虫,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卫士。然而就是这么一种有益的动物,却差点濒临灭绝。
那么是谁让林蛙走向灭绝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原因。我国一直有着吃野味的习惯,而林蛙就是其中之一。在明清年年间,林蛙就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成为贡品,被列为宫廷八大山珍之首,而到了现代,因其肚子里的“油”价值十分高,使得林蛙遭到“灭绝式”猎捕。
林蛙肚子里的“油”叫做林蛙油,也称雪蛤油,是一种价格十分昂贵的食材和药材。有资料记载,在前年,也就是2018年的时候,一斤上等的林蛙油今年的价格是6000元左右,而制成一斤上等林蛙油,需要大约1000只2到3年左右的鲜活成蛙,也就是说要千只才能出一斤上等林蛙油。
也是因为林蛙油十分昂贵,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许多人就打起了野生林蛙的注意,在冬季是组队去山里或者森林的溪流里大量猎捕冬眠的林蛙,导致林蛙濒临灭绝。
要知道,在80年代之后,林蛙就几次出现过这种危机,为了保护野生林蛙,我国在2008年的时候就将林蛙列入了红色濒危物种名录,明令禁止猎捕林蛙,但另外市场需求量大,因此自那之后人工养殖林蛙逐渐形成,且养殖技术也日益成熟,按理说应该不会出现这种事情了,为何到现在依旧会这样?
养殖林蛙不容易,其成本也十分的高。养殖林蛙至少需要2、3年的市场才能上市售卖,并且根据产地、大小、季节、性别不同,价格也不同。至于林蛙油,其需求量更大,但是养殖的林蛙产量有限,鉴于这些原因,很多养殖户就搞起了“以抓代养”。
也就是去森林里捕捉野生的林蛙,放到养殖基地,过几个月之后,冒充成养殖的拿去售卖,这样不仅没起到保护林蛙的目的,反而还变相的伤害了林蛙,于是在这次“禁野令”出来之后,林蛙就直接被拉入禁养的黑名单了。
林蛙禁养禁食是好事吗?笔者个人认为是好事,这样更有利于林蛙的保护,但同时对于很多正规养殖户来说却又是坏事,毕竟他们从来没有猎捕过野生林蛙,这一刀切了之后,他们的损失谁来赔?
各位朋友,你们如何看待林蛙禁养这件事?欢迎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终于掉价了,春节60元一斤,个大肉足,养殖户:哭了?因情况特殊,近期以来除了大米之外的各种农产品出现市场低迷已经开始掉价。菜市场的蔬菜促销喇叭一整天地喊着,买菜的来来 *** 没几个人,卖菜的人都着急了。去年海鲜产品,活虾一斤90元供不应求,血蛤最贵卖到30元一斤,顾客买回家还得自己清洗。今年的行情却完全不同,受特殊情况影响,活虾等海鲜产品销量低迷,根本卖不出去。昨日笔者在菜市场了解到,当下活虾一斤仅卖50元,个头大鲜活,血蛤已清洗干净一斤只卖15元,价格全部都夭折了。
不仅是活虾价格便宜,连平时都是高价产品的花螺,价格也卖上不去。
大家好,这里是“农看农”,每天分享农村新鲜事,探讨农村养殖/种植新项目,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终于掉价了,春节60元一斤,个大肉足,养殖户:哭了。
很多养殖户、很多小生意贩子,在年前都有一个打算,趁着春节喜庆的节日多赚点钱,结果谁也没有想到遇上了这特殊时期,希望都破灭了。拿花螺来说,平时的市场价钱在45~60元之间,实际个头大的价钱好一些,个头小的便宜一些。以以往过年的行情,花螺的价格可卖上百元一斤,实属稀罕货中的稀罕货。据一位花螺养殖户介绍,在过去过年期间花螺价格高,销量也完全不用愁。每年临近过年之前半个月都要储备一定量的花螺供春节市场,可今年储备的花螺到现在依旧没动,市场走量缓慢。据批发商户说,菜市场卖货的很多,买货的却见不到几个,都躲在家里不出门了。
花螺在俗称“花螺”、“东风螺”、“海猪螺”和“南风螺”。通俗一点讲就是生活在海里的蜗牛了,只是外表上艳丽了一些,花花点点看似非常干净又有些繁杂。花螺主要价值体现在其壳内的肉,韧劲十足,味道也鲜美,是当下非常受欢迎也是市场前景极好的海产。除了口感之外,花螺也有营养丰富,它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还能为身体补充丰富的微量元素。在业界,东风螺被认为是当今最有开发前景的海产养殖良种之一。据笔者了解东风螺养殖发展仅仅20年时间,如今已在海鲜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据笔者了解本地花螺行情,春节期间花螺的价格与平时相差无几,多数鱼贩子都以60元一斤出售,算得上是这些年来更便宜的一年了。市场上每一个花螺都是个头大肉足,根本没得挑。于是有消费者感叹,这波影响实在太大了,连平时吃不起的海鲜都能跌价了,平时舍不得吃的花螺,居然在过年期间不涨价,甚至有地方还掉价了,趁此机会来一次大饱口福。
对于这样的市场行情,消费者乐了,养殖户却表示哭了。有养殖户表示,花螺养殖本身就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养殖项目。花螺一直以来价格很贵就是这个原因。如今春节走货量少,价格也低,根本就没赚钱,甚至养殖场里的大量存货可能还会导致亏本。特别是大规模养殖场的情况,遭遇了春节这波市场冷淡,可能要亏损不少了。
图片来自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