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GB 31654-2021)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2,4-滴丁酸钠盐等112种农药更大残留 *** 》(GB 2763.1—2022)将于今年5月11日实施。记者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标准规定了2,4-滴丁酸钠盐等112种农药在各类食品中的290项更大残留 *** ,进一步突出了高风险农药管理,同时丰富完善了相关配套检测 *** 标准,将作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更大残留 *** 》(GB 2763-2021)的增补版配套使用,对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选药、合理用药,为加强食品安全源头监管、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更加充分的技术依据。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于1月1日开始实施。作为我国监管食品中农药残留唯一强制性国家标准,该套标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对贯彻落实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保证“产”出安全食品和“管”出安全食品具有重要意义,对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记者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为做好国家标准的宣贯和实施,加强检验检测和监管人员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日前广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所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在线上线下举办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宣贯培训班,广州市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检测机构共10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上,广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所副所长张卫锋对标准进行了专业的解读,要求检测机构做好标准宣贯工作,及时依规采用新标准,同时关键岗位人员要清楚标准的更新事项,调整技术文件中涉及本标准的内容,做好新旧标准的有效衔接。现场还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了新标准判定依据、新旧标准的衔接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水果蔬菜判定分类等热点问题。此次培训及时为基层监管部门和检测机构掌握好、使用好新标准提供技术指导。
据介绍,作为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单位,广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所始终牢记肩负的“为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的使命,强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贯和执行工作。该所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向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讲清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了“禁止做什么”“应当做什么”“鼓励支持做什么”,讲清楚权利、义务、责任、后果。同时,结合平时的抽样工作,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宣传,把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名录清单发放到千家万户,让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知晓相关规定。近年来国家、广东省对广州市产地农产品的例行监测合格率均达100%。新的国家标准的应用实施,对全面提升广州农产品的安全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国家卫健委发布“十四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规划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记者顾天成、李恒)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四五”规划》。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监测评估与国民营养工作的发展目标、保障措施等做出系统设计和具体部署。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以提升卫生健康系统基层食品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为重点,发挥好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在“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规划还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15项重点工作任务。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根据规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制定修订部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修订食品中污染物 *** 、致病菌 *** 、食品相关产品等通用标准;制定、修订辐照食品加工卫生规范等。
国民营养健康,离不开合理膳食。规划还提出,建立中国居民的食物成分、人群营养健康、食品标签等相关数据库,动员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促进平衡膳食。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投入、营造有利环境、加强效果评价评估等四方面措施,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实和目标实现。
来源:新华网
(医卫)我国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55项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董瑞丰、顾天成)记者日前从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国家卫生健康委主题日活动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55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覆盖我国居民消费的340余种食品类别、覆盖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覆盖从生产到消费全链条、覆盖从一般到特殊全人群。
为重点解决食品安全“标准一大堆、不知用哪个”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近年来组建了含17个部门单位近400位专家的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并依据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牵头将原来分散在15个部门管理、涉及食品的约5000项相关标准进行了全面梳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司长刘金峰表示,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等工作是践行“最严谨的标准”要求,贯彻大食物观理念的重要工作。卫生健康系统食品安全领域将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继续完善制度机制,加强体系和能力建设。
主题日活动上,围绕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四五”规划贯彻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也专门面向公众做了讲解。
此次活动主题为“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结合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四五”规划,展示创新思路,助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举措,同时就公众关心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问题开展专家访谈,传播科学信息,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氛围。(完)
食品安全 | 这些食品安全知识要了解什么是
食品安全五大要点
世界卫生组织提示食品安全五大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生活中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一、保持清洁
1.勤洗手。加工、制备食物之前,制备食物过程中,处理生的肉、禽、海产品、蛋和菜之后,如厕之后,接触宠物、处理垃圾之后,以及处理熟食之前和吃饭前,都要洗手。洗手时要使用流动安全的水,然后用纸巾或干净的毛巾擦手。
2.餐具和厨具要清洁。清洗餐具和厨具时,用流动安全的水冲洗、晾干,并经常蒸煮消毒。
3.厨房环境要清洁。保持厨房空气流通,地面、洗菜池和冰箱内外要清洁;洗碗布、抹布用后,要及时彻底清洗,并经常更换。
二、生熟分开
1.生熟食物要分开。生的肉、禽、蛋、海产品、蔬菜等要用塑料保鲜袋、纸袋或适宜的容器装好后放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底层;可以直接食用的乳制品、熟肉制品、罐头、饮料和水果等要放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的上层;冰箱中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2.加工食物的厨具、容器要生熟分开,处理食物的案板、刀具要分开使用,用后要分别清洗干净。
三、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
1.烹调要煮熟、烧透。正确的烹调 *** 和适当的温度,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有害微生物,烹调食物的温度达到70℃有助于保证食用安全。因此,加工肉、禽、蛋、海产品等食物时要煮熟、烧透,尤其是烤肉、肉馅、大块的肉和整只鸡等。如果用小火,由于温度低,就必须延长时间,即“小火慢炖”。
2.再次食用要彻底加热。熟食室温放置后再食用,要二次加热;从冰箱里取出的生冷熟食,特别是剩饭剩菜,也不能直接食用,一定要彻底加热,蒸、煮、热透。重复加热剩菜剩饭,更好不要超过一次。
四、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安全的温度是指不适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温度。在5℃以下,60℃以上的条件下,绝大多数微生物可减缓生长繁殖的速度,或者停止生长。即5℃-60℃,是食物不安全的危险温度。
1.室温不安全。在室温下,熟食存放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熟食和易腐败变质食品应冷藏存放(5℃以下);烹调好的食物在食用前要保持在60℃以上。室温放置时间越长,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风险就越大。从安全角度考虑,食物出锅后应立即食用。
2.食物冷却后再放冰箱存放。如果把温热的食物直接放入冰箱冷藏室,会导致冰箱超负荷运转,食物中心温度无法快速下降,致病菌可能会趁机大量繁殖达到足够引起中毒的数量。因此,要待食物冷却至室温再放入冰箱冷藏室存放。
3.生肉类不要反复冻融。畜肉、禽肉、海产品等,在放入冷冻层之前更好先分割成小块,分别包装。每次加工前取用小包食物,避免反复冻融而加速腐败变质,或造成营养素的破坏和丢失。
4.定期清理冰箱。“冰箱不是保险箱”,无论是冷藏,还是冷冻,食物都不要存放过久。时间一长或包装破损易造成交叉污染,或食物腐败变质,失去更佳食用价值。家庭自制食品在冰箱冷冻室的存放时间不要超过1个月;预包装食品即使在保质期内,更好也不要超过3个月。先买的先吃,时间过长的食品更好不要食用。
5.不买、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五、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1.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没有霉变的主粮、豆类和花生等,适当清洗、削皮,降低风险。
2.食品 *** 的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包括清洗果蔬、加工食物、清洁烹饪用具和餐具,以及洗手。
3.不用未经处理的河水、雨水和雪水加工食物,避免因环境污染引起食源性或水源性腹泻等。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五大要点”覆盖了从人到物的食物加工关键环节,精炼地总结了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有效经验,适用于食品加工、餐饮单位,特别是家庭厨房。
垃圾食品知多少
<新冠防控科普>:防控新冠病毒食品安全相关知识问答
Q食品及其包装材料会被新冠病毒污染吗?
A:
食品及其包装材料若由新冠病毒感染者生产、加工、搬运等,有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可能性。这是因为新冠病毒感染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时,可能会污染周边所接触到的物体表面如操作台面、水龙头、门把手、食品、食品包装材料等,从而造成食品及其包装材料的污染。
新冠病毒污染食品及其包装后,在食品或其包装材料上不能繁殖,常温存活时间有限,但在低温环境下新冠病毒会存活较长时间。此外,海鲜加工厂、畜禽屠宰加工厂、生鲜市场等场所低温潮湿、环境相对封闭、人群密集,这些都有利于新冠病毒传播。因此冷冻食品及其包装表面被严重污染,并在低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搬运、加工或销售时,可能会成为新冠病毒的载体。
Q食品从业人员如何预防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
A:
为了避免和预防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在疫情期间特别要强调食品从业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食品生产经营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一定要严格遵照执行我国已经有的食品生产经营管理措施和规范标准,并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食品生产加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相关指南,做好食品加工经营环境(包括食品包装材料)和设施的卫生消毒。
食品从业人员还要加强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时,要立刻离岗就诊并报告,千万不能带病从业。对于集体食堂、餐饮企业等重点场所的工作人员,工作期间除穿戴必要的工作服(帽)、口罩,还要勤洗手(接触食物前、加工食物前及加工过程中接触其他物品、便后等都要洗手);要及时清洗公共环境物品(如水龙头、门把手、冰箱冰柜、各种电器开关按钮等)表面并进行消毒,保持食物加工操作间接触台面、刀板等加工器具和容器的清洁干燥,及时清理厨余垃圾。
我国针对冷冻食品的生产经营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相关的标准规范,作为生产经营的企业,一定要遵照执行,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组织制定关于冷链食品的生产经营卫生规范,对食品冷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都提出了具体的食品安全的规定。这个规范的制定不仅是对新冠肺炎的预防有重大意义,对全面提升食品冷链的卫生状况和预防疾病,也是极其重要的。
Q消费者在处理食品时如何做好食品安全?
A:
消费者只要按照正确的方式处理、加工怀疑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食品,通过食品及其包装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极低。
与平时处理加工食品时一样,消费者要牢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处理食物和包装(尤其是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的冷冻水产、肉类等)前后的过程中要勤洗手,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
(2)食物加工前要认真清洗,清洗的时候注意防止水花飞溅。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防止溅洒污染(若确实需要清洗,可将肉放到盛有清洁的水的盆中清洗)。
(3)烹调加工过程中,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台面和厨具。加热蒸煮是有效的消毒 *** 。
(4)储存和处理食物的容器、刀具、案板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特别是处理生肉、生水产品等食品时,避免交叉污染。
(5)食物要烧熟煮透。冠状病毒不耐热,正常烹饪温度(70°C,5分钟)即可杀灭病毒。
(6)做好的食品尽快食用,常温下放置时间不超过2小时,不能及时吃的食物要冷藏或者冷冻存放。剩饭剩菜吃前要充分加热。
(7)购买新鲜的肉、水产品等食材,清洗和加工食物、清洁烹饪用具和餐具、洗手时均应使用清洁的水
主管| *** 平南县委宣传部
出品| 平南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 健康中国
编辑| 林钆伶
责编| 林玉卉
审核| 韦挺松
签发| 余世昌
【转载需征得出品单位同意,转载时不得删减和更改原文内容。所有媒体平台首发权属于原作者】
裁判要旨
经营者销售无中文标签的预包装进口食品,误导消费者判断,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同时经营者未完全履行进货查验义务的,构成食品安全法之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的“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可依法向其主张十倍价款赔偿金。
【案情】
2021年2月24日,雷某某在谭谭酒庄购买了红酒3瓶,共计4140元。后认为所购红酒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九十七条的规定,遂起诉请求法院判令谭谭酒庄退还雷某某货款4140元,并依法支付价款十倍赔偿金41400元,合计45540元。经查,案涉红酒系进口食品,产地为法国,红酒包装上没有中文标签和中文说明书。庭审中,谭谭酒庄认可案涉红酒于2016年进口,并提供了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卫生证书。
【裁判】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之一款规定,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第九十七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依法应当有说明书的,还应当有中文说明书。案涉红酒无中文标签,谭谭酒庄亦未提供购货单等证据证明红酒的来源合法和质量合格,违反了前述规定,谭谭酒庄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安全法之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法院遂判决,谭谭酒庄返还雷某某红酒购买价款4140元并支付赔偿金41400元,雷某某退还3瓶红酒。
宣判后,谭谭酒庄不服,提起上诉。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食品安全法之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案涉产品属于预包装进口食品,产地为法国,包装上却没有以中文标签标示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经销者名称等内容,一般消费者不可能对产品安全性作出正确判断,无疑将置消费者于危险中,不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相关规定,案涉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另外,谭谭酒庄在进货时有能力查验却因自身原因未能履行法定查验义务,其行为属于“经营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雷某某主张十倍赔偿有法律和事实依据,一审法院认定并无不当。重庆四中院遂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本案争议焦点在于谭谭酒庄应否承担十倍价款赔偿责任。
1.案涉无中文标签进口红酒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依法应当有说明书的,还应当有中文说明书。而且《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第4.1.1条规定,一般要求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预包装食品标签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及其他需要标示的内容。这些内容密切关系到食品安全。本案中,案涉红酒属于进口产品,但没有中文标签,对于经营地的一般消费者而言无法辨识产品来源、产品成分构成和保质期限,将误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判断。加之谭谭酒庄未能提供购货单原件等证据证明涉案食品有合法来源且质量合格,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无疑将置消费者于危险之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2.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进货查验义务。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可见,检验预包装食品的标签是经营者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本案中,中文标签作为产品外在标志,谭谭酒庄在进货时有能力查验却因自身原因未能履行查验义务,符合《更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安全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六条第四项规定的情形,构成食品安全法之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的“明知”,雷某某作为消费者可以主张谭谭酒庄承担十倍价款赔偿责任。
3.消费者可就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张十倍赔偿金。食品安全法之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该规定意在惩罚生产者或经营者的过错行为,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赔偿金属于惩罚性赔偿,其适用以经营者“明知”为构成要件,赔偿范围不以侵权赔偿一般原则“填补损失”为限,消费者可以同时主张赔偿损失、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赔偿金,也可以只主张价款十倍的赔偿金。本案中,雷某某诉请十倍赔偿金,于法有据。
本案案号:(2021)渝0240民初1536号,(2021)渝04民终915号
案例编写人: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 黄 飞 魏国君
来源: 人民法院报
我国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55项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29日在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上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55项,包含2万余项指标,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从过程到产品各环节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保障包括儿童老年等全人群的饮食安全。
在打造最严谨的标准体系的同时,我国还着力强化风险监测评估能力。李斌介绍,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两大监测 *** 以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已覆盖99%的县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已覆盖7万余家各级医疗机构。
“这些措施使得重要的食品安全隐患能够比较灵敏地得以识别和预警,不仅为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服务 *** 风险管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和守护公众健康提供有力支撑。”李斌说。(光明日报;阿法)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明明含糖,这些饮料为何能打“无糖”标签?标准是怎么定的“糖含量小于等于0.5g/100g,糖含量符合GB28050声称无糖的要求。”
细心的消费者可能会发现,包括无糖饮料在内,部分无糖产品包装有这样的声明。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食品中糖的含量≤0.5g/100g或100ml,就可以标注为“无糖食品”。
从字面上理解,无糖,似乎应该意味着饮料中糖含量为0,但明明有微量的糖含量,国标却允许其宣称无糖。如何理解国家标准中的“无糖食品”仍然允许含糖呢?又该如何看待这类饮料普遍打上“无糖”标签的现象?
宣称无糖的标准是什么?
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陈晓明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当年起草时,“无糖食品”的标准是跟着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国际标准来的。
CAC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3年联合设立的 *** 间国际组织,专门负责协调 *** 间的食品标准。
CAC在1997年发布了Guidelines for Us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laims(CXG 23-1997),最新一次修订在2013年,其中对糖的含量宣称条件是,“无糖”指每100g(固体)或每100ml(液体)中含糖量不高于0.5g。
来源: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我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于2011年10月发布,并于2013年1月1日实施。
澎湃新闻记者向CAC发送邮件请求采访,截至发稿暂未获回复。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100%无糖是不可能的,国标是一个浮动值,这是合理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翟天昶认为,国家标准中对于食品中糖的含量≤0.5g/100g或100ml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误差范围的问题。“从技术上来说,不可能要求一点(糖)都没有,允许存在一些误差,其实这个含量已经很低了,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没有。”翟天昶说。
“无糖”之后,饮料的甜味从哪里来?
“无糖”之后,各类饮料如何保证它们的甜度?那就得靠添加各式各样的甜味剂,尤其是代糖。
“饮料的发明首先是为了享受它带来的快乐。”某知名食品饮料公司相关人士指出,其公司研发了一些完全不添加糖或代糖的茶饮料,也有一定市场,但仍在不断调整口感和浓度,试图让消费者喝起来觉得“好喝”,而不是强迫自己喝“健康”饮料。
以无糖可乐为例,尽管标注“无糖”,喝起来却依然甜的原因是,阿斯巴甜、安赛蜜与三氯蔗糖(也称“蔗糖素”)这类合成代糖在“欺骗”味蕾。
甜味剂又分为营养性甜味剂与非营养性甜味剂,前者包括蔗糖、果糖、乳糖及各种糖醇类甜味剂,这些甜味剂含有能量;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代糖属于非营养性甜味剂,甜度超高且产生能量少。
某知名食品饮料公司经理级别人士何磊(化名)向澎湃新闻记者指出,三氯蔗糖的甜度是蔗糖的约600倍,安赛蜜、阿斯巴甜的甜度则约为蔗糖的200倍。
来源:国金证券研报
代糖健康吗
据翟天昶介绍,最早的时候,规范“无糖食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食品中不含游离糖,食品饮料加工过程中添加的糖就属于游离糖,热量比较高,“糖在游离状态的时候,与非游离状态还不太一样,游离状态的糖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而且(吸收)非常快,一下子(产生)特别多热量就可能会引起脂肪堆积。”翟天昶解释称。
代糖因为能量少、价格合适,又能保证甜度,并且不属于游离糖,添加后仍符合国家标准对包装标注“无糖食品”中糖含量的规定,成为不少企业的“香饽饽”。
翟天昶指出,尽管目前代糖也存在争议,但代糖的热量较低是确定的,“代糖至少在等量的情况下,比糖还是要好一些的,至少热量就低,而大家买无糖饮料最主要的目的是因为它热量低。”因此可以说,合规的“无糖食品”比有糖食品更健康。但需要指出的是,代糖等甜味剂本身是否健康,目前尚未有定论。
“(甜味剂)里面可能也有利益炒作的问题,但单纯拿两瓶等量的饮料来说,目前还是认为‘无糖饮料’比有糖饮料更健康一点。”翟天昶强调,超量摄入代糖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
如何规范“无糖”标签
那么,国家标准对“无糖食品”标签的界定,是否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国家现在也在规范这一块,但是国标这一块还没有完全落实,虽然说未来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是发展的一个方向和路径。”朱丹蓬认为,设立国家标准能建立消费者的信任,整体来看,“无糖食品”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端整体也并不是非常成熟,政策端也没有太多加持,消费端又存在重度消费人群的刚性需求,里面存在很多矛盾,矛盾背后就是乱象。
在“无糖食品”有待规范的同时,产品中添加代糖宣称“无糖”成风,是否需要有关部门细化营养标签的规定呢?
翟天昶认为,代糖不属于游离糖,关于代糖摄入会给健康带来风险的问题,目前的科学证据还比较弱,所以一般情况下还是认为代糖相对健康,摄入代糖不会带来热量超标并增加肥胖风险。如果代糖摄入会给健康带来较大风险的证据较强,相信世卫组织会出台相关建议。(记者 齐晓)
来源: 澎湃新闻
端午特辑|这些食品安全知识你知道吗?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
吃粽子,蘸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食品安全小提示
端午节到了,大家在购买粽子时要注意去正规的商店够买,注意查看标识与说明,应仔细检查包装有无漏气或鼓胀现象。购买粽子后要注意按照标签所示保存方式、储存条件合理保存,并按照标签指示的食用 *** 加工食用,在保质期内食用完毕;散装粽子要尽快食用。
端午消费小提示
端午节买粽子
遇到食品消费纠纷如何 *** ?
1.保留证据
大家在购买食品时,尽量选择正规的商店够买,并保存相应购买凭证。只要是能够有助力于证明食品安全问题的证据,要保存好。常见的证据包括:超市小票、消费发票、外卖订单、问题食品的照片、问题食品本身等等。
2.协商理赔
根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接到消费者赔偿要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先行赔付,不得推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经营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经营者追偿。
3.举报 ***
如果协商未果,或者对方故意推诿,拖延时间,及时拨打工商12315、质监12365、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投诉(申诉)举报。
4.举报公益诉讼线索
广大消费者要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之一时间向相关行政监管部门投诉 *** 。如果发现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线索时,可以在房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服务e站小程序上留言反映。
食品安全法律知识
1.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0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或者没有依据前条规定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148条第2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一百四十三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一百四十四条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之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文字|车梦遥 景宏晨
编辑|张小雪 张梦轩 陈瑜
审核|马艳霞
建立符合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来源:【健康报】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并提出了15项重点工作任务。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完成基于社区人群调查的全国食源性疾病调查,建立可用于食品安全评价的食源性疾病负担指标体系,掌握重点食源性疾病现状和趋势,测算食源性疾病负担情况;要加快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 *** 建设;到“十四五”末,绘制完成我国100种以上重点污染物的食品污染地图,建立常见健康风险数据库和预测预警模型,及时开展健康危害预警。
《规划》要求,要对现有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开展系统分析研究,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契合国际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和我国发展实际,打造更高质量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食品中污染物 *** 、致病菌 ***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签标识等方面的通用标准,补充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规范标准,更新增补理化、微生物和毒理检验 *** 标准,完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等标准;打造食品安全标准便捷化查询系统,探索企业标准备案管理新路径,完善企业标准自我声明的企业标准公示和社会监督制度。
《规划》明确,完善监测报告机制,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功能;建立多点触发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着力提升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警示能力,加快推进风险评估工作向省级延伸;开展全国总膳食研究、食物消费量调查、毒理学研究,完善毒理学及食物消费量数据库,开展现代风险评估技术研发;持续开展食物成分监测,建立中国居民的食物成分、人群营养健康、食品标签等相关的数据库,构建全国油、盐和肥胖率等营养健康评价指标分级地图并推动属地应用,建立基于中国人群数据的营养特膳标准评价模型。
《规划》指出,要提升营养监测评估、营养干预和筛查诊断及营养检验鉴定能力,逐步构建我国营养评价技术与监测 *** 体系;强化地方各级营养健康工作协调机制,推动营养健康纳入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和健康单位、健康社区等健康细胞建设;组织实施对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指标的监测评估,推动国民营养计划实施情况纳入 *** 绩效考核。
文:健康报记者 杨金伟
编辑:于梦非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来自【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