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圣诞节的来历,西方圣诞节的来历简短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4 0
圣诞节是怎么传入到中国的?涨知识

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耶稣诞辰,译名为“基督弥撒”,公元440年,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

那么问题就来了,圣诞节是怎么传入中国的?要知道这个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得要知道圣诞节的历史。

你知道吗?圣诞老人——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他的原型圣·尼古拉斯——其实来自亚洲。他的老家在位于安塔利亚的米拉小镇,就是如今土耳其境内的戴姆雷镇。

圣·尼古拉斯

和许多早期的圣人不同的是,我们可以确定圣·尼古拉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史料记载,他在公元325年出席了尼西亚会议。尼古拉斯在中世纪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圣人,当时的许多传统都和他有关。不过,把圣人尼古拉斯变成圣诞老人的却是荷兰人。荷兰人口中的Sinterklaas是一个留着白色长胡须的老人,头戴主教冠、手持权杖、身着长袍。他不是在圣诞前夜坐着雪橇,而是在12月6日骑着白马发放礼物。   

而我们现在熟知的圣诞老人其实是美国文化大熔炉的产物。荷兰的Sinterklaas融合了德国文化中圣婴耶稣在圣诞前夜送礼物的传统。德语中的“圣婴”是Christkindl,后来变化成Kris Kringle,也就是圣诞老人的另一个称呼。

Santa这个名字之一次出现是在1773年的一期《纽约公报》(New York Gazette)上,当时写着“St. A. Claus”。 后来在同年发布的利文顿地名索引(Rivington’s Gazetteer)上记载了一个庆祝活动,欢庆“圣·尼古拉斯也就是圣诞老人的纪念日”,这个活动充满了“欢乐和节日的气氛”。

创造了现代圣诞老人的则是三位纽约的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就是之一个把纽约市称作“哥谭市”的作家,在他1809年出版的纽约市历史一书中描绘了一个爬烟囱送礼物的圣·尼古拉斯的形象。  

 不过这个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穿得像一个荷兰水手。1821年一首佚名创作的诗Old Stanteclaus with Much Delight中的圣诞老人就有了一个驯鹿拉着的雪橇了。  

 真正标志着现代圣诞老人的诞生是1823年Clement Clark Moore创作的“圣·尼古拉斯来访”(A Visit from Saint Nicholas)这首诗。   

到19世纪初期,就有了这样的说法,在圣诞前夜,开怀大笑的圣诞老人驾驶着八只驯鹿(第九只驯鹿,红鼻子鲁道夫1939年才加入)拉着的雪橇,从烟囱下来送礼物。那时的圣诞老人是一个矮人,一个“快乐的矮人老头儿”。

1886年才问世,而可口可乐的广告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使用了圣诞老人的形象。

  1881年,德国裔美籍卡通画家Thomas Nast在他的作品里画了一个穿着红色配有白色毛皮装饰外套的圣诞老人。和英国的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一样,Nast创作的圣诞老人头上戴着冬青树花环,而不是现在我们常看到的流苏帽子。  

  1860年,卡通画家Thomas Nast到访英国,当时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名作《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刚刚出版不久。  

  Thomas Nast 1881年创作的现代圣诞老人形象

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建、利玛窦来华,开启近代天主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1807年,新教马礼逊也来华传教,伴随着的传播,圣诞节等带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也开始进入中国。圣诞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故事,就此开始。

好好一个宗教节日,是怎么传入中国的?又是怎么在中国变成全民狂欢节的?

事实上,20世纪之前,中国人并不知道有圣诞节这个节日。传入中国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多了。

之一批西方传教士在唐朝的时候就来到了中国,在西安市的一块石碑上记载着传教士在公元635年获准在中国传教的历史。而在唐朝传入中国的所谓“景教”(Nestorian)教派,比西方的覆盖了更广阔的区域,从太平洋到如今土耳其境内的一些地区,信教者也更多。

传入中国的在元朝时期最为兴盛,不过到14世纪的明朝近乎衰败。在之后的500年里,在明朝和清朝的时代,西方人极力想把带回中国,却受到了朝廷的强烈 *** 。19世纪不断扩大的殖民主义让传教士有机会传教,不过直到20世纪,圣诞节作为一个“自我放纵”的节日才在中国出现。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从圣诞节到新年的这段时间是节日派对季的 *** 时段。

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方的和消费主义都曾不被接纳。当时最接近圣诞老人的应该算是斯大林了,从下面这首发表在1949年人民日报的诗中可以看到: 当时,庆祝圣诞节是为了对外国人表示友好和慷慨。1956年的圣诞节,中国 *** 在北京市少年宫举办了庆祝活动,接待了来自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东德的孩子们。  

 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之后,圣诞老人的名字才进入中国。圣诞老人的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在世界其它地方一样,很快被人们接受,同时也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影响。

2014年,浙江省温州市的学校禁止举办任何圣诞主题的庆祝活动。温州晚报上有相关报道:“我们并不是要 *** 西方节日,我们只是希望学校可以在过洋节的问题上平衡一下。学生可以了解西方的节日,但是他们不应该对这些节日过度关注。”

不过从很多方面来看,中国应该算作圣诞老人的“礼物之乡”了,美国和欧洲销售的大部分圣诞礼物都产自中国,全世界60%的圣诞节装饰品都是在义乌生产的。


到底是怎么受到中国人喜爱的?

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教会的世俗化努力;

二是商家借机打造购物节。

民国初年,上海教会在圣诞节前后演滑稽剧、办演唱会、搞文艺 *** ,还派出圣诞老人送礼物。中国人爱看热闹,很快就参与进来。 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圣诞节,已经各国人民“普天同庆”了。

不光百姓们喜欢过节,各家公司也盯上了这个欢乐的商机。 而能做商品代言人的,自然是可爱的“圣诞老人”。 20年代的马玉山公司,从十二月初开始,就连着二十多天在《民国日报》上打百货广告。

中德商店则在《申报》上用圣诞老人吸引消费者,说送玩具给孩子,能培养小孩的好奇心,送礼物给亲友,能联络感情,对国家社会都有好处。

人人都爱买东西,从激发购物欲的能力上看,民国的圣诞节和现在的双十一差不多。 在全民狂欢和商业广告的推动下, 圣诞节的热度年年飙升。 到了四十年代,从上海、香港、桂林到重庆,到处都洋溢着欢度圣诞的喜庆气氛。 反倒是曾经习俗很复杂的传统节日冬至,被人们过得越来越敷衍。

新中国成立以后, 圣诞节有三十年的时间无人问津。 直到1979年,深圳、广州、福州、上海等地的一些教堂和大饭店才重新办起了庆祝活动。

从这以后,中国从大城市到小村镇,越来越多人爱上了张灯结彩过圣诞。

*** 洋节的荒谬||圣诞节的起源以及我们的文化自信

1、圣诞节的由来

今天是圣诞节,在西方,圣诞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大人会放假,孩子会得到礼物,整个街区、城市都有着浓郁的节日气氛,很多家庭会装饰圣诞树,挂圣诞彩灯。热闹得像我们过年一样。


温馨的圣诞节

严格意义上,圣诞节不能被称为洋节,不能被称为西方的节日。因为它的产生源自一个东方故事。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耶稣于公元元年出生于伯利恒,伯利恒在今以色列境内。

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世人都犯了罪,现世的各种苦难都因罪而来,因此世界充满苦难。将来会有一位神的儿子,为世人而死,赎了众人的罪,他将成为犹太人的王。

《圣经》记载耶稣诞生时是这样说的,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从圣灵怀了孕,要生一个儿子,名字叫耶稣,意思就是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

绘画:圣母像


公元四世纪,罗马的教会开始纪念耶稣的诞辰,并认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而东正教会则认为1月7日才是圣诞日。圣诞老人的形象则是以四世纪生活在土耳其的一名乐善好施的主教圣·尼古拉斯为基础演变而来。

1872年圣诞前夕,《申报》介绍 “Christmas”,为“西人之一大佳节,盖相传为耶稣诞日也。”.

2、 *** 圣诞节的逻辑非常荒谬

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涌入国内,圣诞节也变得越来越流行。近几年,随着圣诞节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 *** 圣诞节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最近网上流传了各种版本的 *** 圣诞节的宣言:

图片来自某著名中学微信公众号


*** 疯传的图片


看过这些信息,总结大意如下:

1、圣诞节是洋节,我们是中国人,应该过中国人的节日,不应该过外国人的节日,圣诞节是一种文化入侵。

2、圣诞节是西方侵略者带来的节日,所以侵略者带来的东西就应该抵抗,他们曾给我带来过伤痛,他们的一切都不应该接受。

这些谣言在知识上有很多错误,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而非八国联军等等。逻辑上有太多荒谬,选择火烧圆明园就是因为要过圣诞节?最关键的是,无数的国人、包括很多有较高文化知识的群体依然会选择转发这类谣言。甚至这样的话语竟出自一个著名的中学,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3、圣诞节对我们有什么直接的益处

我们不妨认真想想,圣诞节究竟带给我们什么东西。

不久前的《奇葩说》讨论过这样一个辩题:我们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美国选手星悦说:童话的快乐会留在心里,成为美好的回忆,一辈子陪着我们,带来美好。


奇葩说辩手星悦


圣诞节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美丽的梦想,让孩子永远拥有一份期待,拥有那份纯真。每当小孩收到礼物的时候,惊喜与快乐是能够渗透进每个细胞,融入以后每一天的。这样的节日是一种美好的期待。

1897年一名叫弗吉尼亚的8岁小女孩给纽约《太阳报》写信询问圣诞老人的真假,编辑部的公开回信成了流传至今一股暖流:

是的,弗吉尼亚,圣诞老人确实存在。他的存在,就跟我们相信爱、良善、忠诚是存在的一样。世界上如果没有圣诞老人该多么无聊!就跟这世界如果没有弗吉尼亚你一样的无聊......世界上最真实的事情,反而是大人和小孩看不见的......你见不到的世界里有一层幔帐,即使世界上最强最强的人也拉不开。只有我们的信仰、幻想、诗歌、爱,才能推开那层幔帐,让我们看到至高者的美丽光辉。

是啊,没有圣诞老人的世界该多无聊!人类难道不就是靠着憧憬与希望不断拥抱星辰大海吗?凡尔纳所创造的神奇的科幻世界,不正是现在无数的现实吗?

在西方文学中,如果抽掉圣诞的戏份,会让多少文学作品黯然失色!《麦琪的礼物》、《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飘》、《追忆逝水年华》等经典作品无不有圣诞节的背景。圣诞节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元素。


《麦琪的礼物》

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圣诞节是带给人希望与慰藉、引发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节日。它的存在已经融入整个人类的发展中了。

4、该反思的是消费时代对精神意蕴的遗忘

我们还要反思不只是圣诞节本身,几乎所有节日都已经被商品化、消费化了。当我们过春节不再是单纯为家庭的团聚,而成了抢红包的全民狂欢之时,年味的淡去就成了必然。


春节给我们的记忆都被抢红包占据


同理,圣诞节在国内乃是其他地区,都被当成商家赚钱的大好时机,当成促销的手段、宣传的噱头的时候,圣诞节也不是真的圣诞节。对当今的年轻人来说,圣诞节只是又一场青春的狂欢。


某酒吧的圣诞夜

一切的节日都被资本绑架,一切活动都以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这才是最可怕的现实。

5、我们还应该看清呼吁“理性过洋节”背后的非理性

这类 *** 图文风靡传播背后有一种弱势文化心态。我们从清末起,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先是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当发现西人之强大不独在坚船利炮上,而是背后的一整套思想与科学体系的时候,我们又开启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然而这一运动又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而未能持续。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杂志

所幸我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之为指导立国、发展壮大,如今中国日益兴旺。然而,在现代性的拐点,让国人产生一种矛盾心态:一是对西方的学习还没有学透,可以说,在整体上我们并未实现精神的现代化。二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势头日益隆盛,让人有一种盲目的信心,以为我们即将达到辉煌的顶峰。加之百年的受屈辱的历史,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还多少有些怀疑,这三股力量综合起来催生出一种外强中干的民族自尊心。

要知道,越是弱小的民族,才是越会被轻易煽动的民族。我们的强大来自于宽广的心胸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唐朝时期,各种外来文化涌入长安,但丝毫不影响唐人自己文化的发展,反而推动了国家的繁荣。这才是真正开放、包容自信的状态。


唐三彩中的胡人表演


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想不想让传统节日影响到世界各地?我们总不能只接受别人接受我们的节日,而我们不接受他们的节日吧?来而不往非礼也,全球化的进程中,就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小气,一定不要盲目。


春节中国红

真正厉害的是让自己的节日与文化在世界上大放异彩!当有一天,世界各国都以过春节为荣以贴春联为乐的时候,那才是中国真正强盛的时候……

圣诞老人是可口可乐代言人?你所知道的圣诞节来源,可能都是错的

【作者/西凉剑圣】本文预计阅读耗时9分钟

如今每逢圣诞节,疲惫了一年的青年男女们,便纷纷走上街头,庆祝狂欢。

不过大多数中国人其实并不清楚圣诞节的由来。

虽然包括百度百科在内的很多主流说法,会将圣诞节的起源解释为纪念耶稣诞生的宗教节日,可其实圣诞节诞生的过程远比这要曲折得多

圣诞的前身——广泛存在的冬至庆典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基督教的《圣经》中,其实从没有明确说过耶稣诞生的日期。基督教创立的最初三百多年,也不过圣诞节。

圣诞节真正的起源,其实要归结于北半球广泛存在的庆祝冬至的习俗。

这个结论可能会让读者有些错愕,但请容笔者一一道来。

西方虽然没有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但是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四个节气是特殊的天文现象,是全世界共有的。

▲图为光照图

其中冬至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之后,整个北半球的白昼都会逐日增长。因此北半球各地的民族,都不约而同的将冬至这一天,视为象征光明、春天临近的重大节日。

例如信仰拜火教的古波斯人相信,冬至后白昼增长的现象,象征着正义的光明神,在和邪恶的黑暗神斗争的过程中,占了上风。因此将冬至称为雅勒达节,作为全年最重要的节日。古波斯人会在这一天全家团聚,在宴会上享用石榴。

▲图为雅勒达节

而罗马帝国则将12月25日定为冬至日,并在冬至前的12月17日至12月24日间,举行祭祀农神的盛大庆典。

在农神节期间,罗马人纵情狂欢,可以打破平时的禁忌,就连奴隶们也被允许和主人同桌吃饭。

起源自波斯的密特拉教在传入罗马后,更是直接将罗马历中的冬至日(12月25日)定为了光明神密特拉降生的太阳节。除此之外,西欧三大蛮族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也各自都在冬至前后有盛大的祭祀活动。

可以说虽然名头各有不同,但这些节日的实质都是在庆祝冬至。只是因为各民族历法精度不同,因此这些节日的日期,有时会和实际的冬至日差上几天乃至十几天。

这些庆祝冬至的节日原本与基督教并没有关系,但早期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常常顺应各地原本的风俗,增减自己的教义

例如最初基督教禁止食用猪肉,但为了在喜食猪肉的罗马帝国境内传播,传教士们纷纷无视了这条禁令;此外他们还会将很多历史悠久的异教祭坛、圣地,改造成教堂,以便附近的居民能到最熟悉的地方继续祈祷。

▲图为教堂的窗户

冬至这样的重大节日,自然也免不了基督教的改造。毕竟古代劳动人民,忙活了一年,都盼着年末过节时享受几天,若是信了基督教就不能过节,那就没几个人愿意信教了。

于是虽然《圣经》中从未记载耶稣出生的具体日期,甚至从《圣经》中耶稣降生时,附近牧羊人将山羊散养在山谷的记录来看,耶稣出生基本不可能是在冬季。但为了顺应民众在冬至日前后过节的习惯,公元354年,基督教会还是将12月25日,即罗马儒略历的冬至钦定为耶稣诞生的日子。

从结果来看,这个策略非常成功。随着基督教文化传遍整个欧洲,圣诞节也盖过了欧洲其他宗教体系中的冬至庆典,成为欧洲最重要的节日。

也正因如此,近代圣诞节刚传入中国时,上海《申报》这类本土开化媒体,曾以“西国冬至”“外国冬至”的俗名称呼圣诞节,可谓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圣诞节的实质。

从圣徒到可口可乐代言人,圣诞老人变迁史

由于圣诞节是基督教会,为了顺应欧洲各民族原有的冬至庆典习俗,生造出来的节日,所以很多圣诞习俗的起源,都并非基督教原有的产物。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今天已经成为圣诞节象征的“圣诞老人”

现代资料常将圣诞老人最早的原型,归结于公元三世纪末的基督教主教尼古拉斯

传说他经常以匿名的方式,向当地穷人派送各种礼物。有一次圣诞节前夜,他听说有一户穷人家,正为没法支付三个女儿的嫁妆发愁,便悄悄爬上穷人家的窗户,向屋内投掷硬币,最终帮助这户人家渡过难关。

▲图为传说中主教尼古拉斯向穷人派送礼物

不过尼古拉斯主要活动于今土耳其(当时处于罗马帝国统治下)境内,当地气候温暖,传世画像中尼古拉斯的装扮,和今天身穿红色棉衣的圣诞老人差距甚远。救济穷人这个主题,也和今天的圣诞节相差甚远。

▲图为传世的尼古拉斯画像

真正和今天我们印象中圣诞老人形象更接近的,其实是日耳曼人神话中的主神奥丁

在日耳曼神话中,每天冬至前后,神王奥丁都会骑上自己的八足骏马,带着众神在人间狩猎,惩恶扬善。这几天孩子们则需爬上屋顶,在烟囱边上放置装满胡萝卜的靴子,给诸神的坐骑们享用。诸神则会赏给孩子们一些糖果或礼物。

▲图为白色大胡子的奥丁的标志性形象,这个形象后来也融入到了圣诞老人身上

随着基督教传遍欧洲,尼古拉斯的接济穷人的传说,开始和奥丁给小孩送礼物的传说融合。长着白色大胡子,穿行于夜空中,给孩子们送去礼物的圣诞老人形象,在中世纪后期初见雏形。

在尼德兰地区,出现了身穿白色长袍与红色披风,骑着白色骏马,在12月6日给家家户户送礼物的“圣·尼古拉斯”

▲图为荷兰圣·尼古拉斯庆典

这位“圣·尼古拉斯”虽然保留了尼古拉斯主教的姓名,但衣着、相貌乃至骑马出行的方式都明显带有奥丁的影子。由于欧洲北部气候寒冷,冬季窗户紧闭,“圣·尼古拉斯”送礼物的方式,也因地制宜的地改为了从烟囱里钻进去。此外北欧原始宗教中对古树的崇拜,也催生出了圣诞树的习俗。

不过在十九世纪前,“圣·尼古拉斯”还算不上一个广泛流传的形象。十六世纪英国还出现了身穿绿色外衣“圣诞老爹”,和“圣·尼古拉斯”争夺“流量”。

▲图为16世纪在英国出现的“圣诞老爹”形象

“圣诞老爹”也好,“圣·尼古拉斯”也罢,在当时都还只是在部分国家地区内流传的形象,说不上多深入人心。甚至一部分基督教教士还将他们视为异教的偶像崇拜,试图加以 *** 。

例如新教鼻祖之一的马丁路德曾提议将尼德兰地区人们送礼物的时间,从原本12月6日改为12月24日,希望利用圣诞节的名头,消磨“圣·尼古拉斯”的影响力。不过后来事情的发展,显然违背了他的初衷。

民众中只是想在年末找个由头,放松享受图一乐,比起枯燥难懂的教士讲经,肯定还是送礼物的圣诞老人更让人喜欢。因此将圣·尼古拉斯日和圣诞节合为一天的作法,非但没有让民众淡忘圣诞老人,反倒冲淡了耶稣降生日在民众心中的重要性。

19世纪,随着儿童文学和大众传媒的兴起,圣诞老人才开始为整个欧美世界熟知。也是在这一时期,作家们开始给圣诞老人增加越来越多的设定细节。例如圣诞老人出行,是乘坐带有浓厚北欧风情的驯鹿雪橇;圣诞老人长期居住在北极圈内等等。

到这个时候,圣诞老人的形象,和原本生活在今土耳其境内的尼古拉斯主教,可以说是已经没有半点关系了,到更像是基于北欧传说创造出的新形象。

不过在这一时期,圣诞老人的外套颜色还很不统一,在那个年代的画报上,你能看到穿着各种颜色衣服的圣诞老人。

▲图为19世纪黄色外套的圣诞老人

直到19世纪末期,红色的外套和帽子才成为圣诞老人的主流配色。

而在20世纪3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帮助圣诞老人完成了最终的定型

当时美国经济受到大萧条的影响,一落千丈。陷入产品滞销危机的厂商们,开始将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广告中,现代广告业趁势迎来一波大增长。

可口可乐公司便借着这股东风,利用圣诞老人,搞起了自己的促销攻势。

为了统一形象,活跃于各地的可乐推销者,开始穿上一致的红白相间服饰,在商城中热情推销商品。这种宣传还通过报纸、海报甚至广播等手段,进一步发酵。

圣诞老人的广告形象,为可口可乐引来了巨大的“流量”。尝到甜头的可口可乐公司,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间,将圣诞老人和公司形象高度捆绑,不断推出新的广告,最终让红色的外套和帽子的圣诞老人彻底留在了全世界人民的记忆中。

▲图为可口可乐公司的圣诞广告

结语

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圣诞节的初衷便是欧洲古人,在忙碌了一年后,希望通过在冬至日举办庆典,用狂欢来缓解一年的疲惫,为来年祈福。耶稣诞生只是基督教顺应这个愿望,编排出的名目而已。

同时圣诞节的风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不断推陈出新。从这个角度来说,圣诞节在传入中国后,成为情侣约会、朋友出游的另类狂欢日,也算是顺应了圣诞节的精神内核。

最后,祝各位读者圣诞节快乐。

(本文完)

本文文字内容系轩辕春秋文化作者团原创

部分配图源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欢迎读者转发分享

圣诞节为什么能风靡世界

圣诞节的来历

圣诞节是西方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每年的12月25日的圣诞节亦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据说耶稣诞生的日期《圣经》并无记载。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这一天过此节。12月25日原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日。

人们之所以选择12月25日庆祝圣诞,是因为在基督教徒的心中,耶稣代表的是正义和永恒的太阳。十九世纪中叶,圣诞节习俗逐渐传播到亚洲各国,日本、韩国等都受到了圣诞文化的影响。目前,圣诞节也成为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

圣诞节的风俗

作为圣诞节的礼物圣诞贺卡在西方世界很流行,圣诞节这天,很多人通过寄赠圣诞贺卡表达祝福之情,尤其对在孤寂中的亲人,表达亲切的关怀和安慰。

很多家庭举行欢宴,并以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增添节日气氛,已成为普遍习俗。圣诞节也成为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

圣诞节节日形象

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其原型是生活在公元4世纪米拉城的主教圣尼古拉斯。传说他一生做了很多慈善工作,最喜欢在暗中帮助穷人。圣诞老人是他后来的别号,这个名字是出自他暗中送钱,帮助三个女孩子的故事。尼古拉斯死后被尊为圣徒。圣诞老人的形象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

圣诞树

圣诞树起源于德国,通常人们在圣诞前后把一棵松树弄进屋里或者放在户外,用圣诞灯和彩色的装饰物装饰,并把一个天使或星星置于树顶增添节日气氛。

圣诞环

最早发源于在芬兰的圣诞环是圣诞节期间挂在家门口用的装饰品,通常用绿色的枝叶或藤条和银色的金属及金色的铃铛配以红色的缎带组成主色调,以绿、白、黄、红四色代表欢乐和喜庆。

圣诞节的意义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天下苍生而受难。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全世界无数人每年欢庆他的诞生。不管你是否信仰,不管你是否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喜乐圣诞的美好。

耶稣的伟大不在于他神的法力,而那些只是凡人对神的崇拜。耶稣的伟大在于,他不仅仅是善良人心中高高在上的神,更是曾经实实在在的人。圣经告诉我们,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阶下囚徒。每个人都可以被救赎,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信仰活在人们的心中,而不在神庙里的繁文缛节,更不在强权下的尔虞我诈。

在这个世界上欢庆圣诞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的明天变得更美好,而非让神明变得更高大。这才是信仰真正的意义。

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信仰,不会让你在物欲中迷失自己;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信仰,会让你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光明;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信仰,会让你相信人性中的光辉与美好;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信仰,可以让你自己,救赎自己。

这个高贵而伟大的信仰就两个字,博爱。

我们可以不信仰神,但是,我们不可以不信仰博爱这两个字。因为离开了他,这个世界就会失去美好的未来。

圣诞节之所以能风靡世界,因为他除了代表欢乐和喜庆,更蕴含了善良和博爱的灵魂之光。如果你需要公平和正义;如果你渴望善良和博爱;如果你向往自由和美好,那你就不要排斥圣诞节这个美好的日子。

圣诞节不仅仅属于西方,他属于这个世界上一切热爱自由,平等,正义和博爱的所有人。

最后,祝大家圣诞快乐。

圣诞节是罗马人发明的吗? by Suzannah Lipscomb

这是一个12月25日左右在家里庆祝的公共假日。在这一天,人们欢宴,表达善意,向穷人慷慨解囊,交换礼物,装饰树木。但那不是圣诞节。这是农神节,罗马异教徒的节日。但是,西方基督教更受欢迎的节日圣诞节是从异教的农神节衍生而来的吗?

公元一世纪的诗人盖乌斯·瓦勒里乌斯·卡图卢斯将农神节描述为“更好的时代”:着装要求很宽松,人们会交换玩偶、蜡烛和笼鸟等小礼物。

农神节见证了社会角色的颠倒。富人被要求为那些买不起房租的人支付每月的房租,主人和奴隶交换衣服。家庭成员掷骰子来决定谁将成为临时的农神节君主。萨莫萨塔的诗人卢西安(公元120-180年)让克洛诺斯神在他的诗《农神节》中说:

“在我工作的这一周,严肃的事情是禁止的,不允许做生意。人们喝酒至酩酊大醉,热闹喧哗,掷骰子,他们任命国王,宴请奴隶,裸体唱歌,鼓掌……偶尔把干巴巴的脸浸在冰水里——这就是我主持的工作。”

农神节最初是一个农民的节日,标志着秋季播种季节的结束,以纪念土星(意味着播种)。来自罗马沿海省份君士坦丁(现位于阿尔及利亚)的大量考古遗址表明,对土星的崇拜一直持续到公元3世纪早期。

农神节的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并在罗马时期逐渐推迟。在奥古斯都皇帝统治时期(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这是一个为期两天的活动,从12月17日开始。当卢西安描述庆祝活动时,它已经持续了七天。罗马历法的改变将农神节的 *** 移到了12月25日,大约在冬至的时候。

早在公元前217年,就有了公开的农神节宴会。罗马 *** 取消了死刑,并在节日期间避免宣战。异教的罗马当局试图限制农神节;卡利古拉皇帝(公元12-41年)曾试图将其限制在五天之内,但收效甚微。

多米提安皇帝(公元51-96年)可能把农神节的日期改为12月25日,以试图维护他的权威。为了遏制农神节的颠覆性倾向,他将农神节标记为在自己控制下的公共事件。诗人斯塔提乌斯(公元45- 95年)在他的诗《森林》中描述了多米提安主持的奢华宴会和娱乐活动,包括以糖果、水果和坚果为开场的游戏,以及在罗马上空放飞火烈鸟的视觉盛宴。打斗矮人和女角斗士的表演之一次照亮了夜空。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皇帝皈依基督教,结束了罗马对基督徒的迫害,开始了帝国对基督教会的赞助。但是基督教并不是一夜之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的。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古代和晚期古代史讲师大卫·格温博士说,与基督教和其他异教节日一样,“农神节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继续被庆祝”。

诗人安布罗斯·狄奥多西·麦克罗比乌斯写了另一个农神节,描述了节日期间罗马异教徒文学名人的宴会。古典主义者将这幅作品的年代定在公元383年至430年之间,所以它描述了一个在基督教皇帝统治下依然存在的农神节。公元449年左右,波利米乌斯·西尔维斯的基督教日历提到了农神节,记录“它用来纪念土星神”。这表明那时它已经变成了另一种流行的狂欢节。

和农神节一样,圣诞节显然起源于罗马,并传播到地中海东部。已知的关于12月25日纪念耶稣诞生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354年的罗马菲洛利亚历。各省的分裂很快导致了不同的基督教历法。罗马帝国东半部(拜占庭)的东正教会把圣诞节定在1月6日,同时纪念基督的诞生、洗礼和之一个奇迹。

农神节作为圣诞节的前身有一个竞争对手:“不可征服的太阳的生日”。菲洛利亚历还指出,12月25日是罗马的民间节日,纪念“不可征服的太阳”的崇拜。由于它起源于叙利亚和密特拉的一神崇拜,当然与对耶稣的崇拜有相似之处。公元274年,奥勒良皇帝(214-275)将其引入罗马帝国,他有效地使其成为国教,并将其标志印在罗马硬币上。

这一节日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能够将朱庇特和其他神的方面融入到太阳王的形象中,反映了“神圣”皇帝的绝对权力。但是,尽管后来的异教徒皇帝努力控制农神节,并将这个节日纳入官方崇拜。之一个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在太阳王的崇拜中长大。“因此,有可能,”格温博士说,“圣诞节是为了取代这个节日而不是农神节。”

格温总结道:“大多数现代学者不愿意接受农神节和基督教圣诞节的出现之间有任何密切联系。”

虔诚的基督徒将放心地了解到,圣诞节的日期可能源于犹太教的概念,将先知的死亡时间与他们的怀孕或出生联系起来。由此,早期教会的数字计算者推断出,在3月25日报喜之后,玛丽怀孕了9个月,12月25日是基督的诞生日。

西方情人节是怎么来的?怎么传到中国后就变了味

每年的阳历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这一天是青年男女互送情物,表达爱意或友好的日子。

它与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一样,都是西方的舶来品,且已悄悄地渗透到无数年轻人的心目中,成为继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重要节日。

可是大家清楚吗?西方情人节距今也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它的来历,还流传着数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起源

西方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关于它的来源莫衷一是,最为流行的说法有两种。

之一,据说在公元270年的古罗马有位暴君名叫克劳多斯,他连连征战,导致许多年轻的丈夫离开了妻子,投入战场。很多人从此一去不回,让整个罗马笼罩在绵长的相思中。

克劳多斯不通人情,他觉得国家有难,青年男女应该为大局着想,看不惯这些儿女情长,于是下令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甚至还要求已经结婚的夫妻毁掉婚约,闹得民怨沸腾。

此时,在古罗马的都城里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名叫瓦伦丁。他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就这样生离死别,于是主动为前来请求帮助的伴侣秘密主持结婚典礼。

这一消息传开,许多来自罗马各地的情侣秘密赶来都城请求瓦伦丁的帮助。

但纸包不住火,消息很快传到克劳多斯那里。他气得暴跳如雷,赶忙下令把瓦伦丁抓入大牢。

瓦伦丁被抓时,他正在为一对情侣主持婚礼。当看到暴君派来的爪牙时,瓦伦丁淡然地说道:“请让我为这对情人主持完婚礼,你们再把我捉走吧。”

最终,瓦伦丁被押入地牢,受尽折磨而死,这一天是公元270年2月14日(一说269年2月14日)人们含泪埋葬了他。

为了纪念这位勇敢与暴君斗争的人,大家就把每年2月14日固定为情人节。

还有一种说法是,身为基督教徒的瓦伦丁被暴君克劳多斯抓入牢狱,爱上了牢卒的女儿。

被处死前,人们认为瓦伦丁给他的心上人写了一封信,信中署名“你的瓦伦丁”,今天人们依然还在使用这种表达 *** 。

瓦伦丁在2月14日被处死后,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情人节。

西方情人节传入中国之后又有哪些变化?

情人节一经问世,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欧美乃至世界各国年轻人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到了情人节这天,西方国家的人喜欢在报纸上刊登一条祝福献给心爱的人。烛光晚餐也是国外情人节最浪漫的事情,包括送一些巧克力糖果、裙装、手写的贺卡,都是青年男女互诉衷肠的方式。

然而,起源于西方的情人节传入到遥远的中国时,又出现了细微的差异,甚至还变了味。

每一年的情人节几乎都处于中国春节或元宵节之间,大家还沉浸在过年的年味中,馥郁的巧克力和芬芳的玫瑰,伴随着商家推出的一系列新产品,吸引着每一个顾客。

对于咱们中国人而言,每年的2月14日情人节这天似乎变成了互相送礼物的日子。如同618、双11一样,成了购物狂欢节。

相信那些正处在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对此深有体会。

西方国家的民众过情人节时同样也会送礼物,但更多的是出于对爱意的表达。比如在美国,到了情人节这一天,人们爱谁或者想得到谁的爱,就可以给那个人寄去一张充满情趣的卡片。

这个卡片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己 *** ,还可以随贺卡附送一些巧克力或者糖果,传递爱的信息。

在西方国家,往往是借助玫瑰花、巧克力、情人卡片等不同元素,对自己所爱的人,或者已经成为伴侣的他(她)表达一份深情。

在中国,基本的巧克力、玫瑰花、蛋糕似乎都已经拿不出手。每到情人节这一天,各大商场里的贵重首饰、新款奢侈品总是会被抢购一空。

西方传过来的情人节,对许多中国人而言,最有收获的实际上不是得到了爱,或者加深了与伴侣的感情,而是那些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从商家们使出浑身解数,在情人节到来之前绞尽脑汁地推出各种商品,就不难看出,情人节在中国拥有广泛市场,却带有了明显的铜臭味。

西方情人节在中国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与其说表达爱意,不如说就是“购物节”,比拼谁给的礼物更贵重。

其中不乏商家还有媒体出于经济利益进行刻意渲染,导致情人节传入中国之后,给人性最为神圣的“爱”蒙上了一层铜臭味,这似乎不利于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

著名作家贾平凹就曾经说过:“真正的有情人是不在这个日子过的,他们会提前几天,或落后几天,和真正的情人过。”

因此,这个起源于1700多年前的古罗马传统节日,传入中国之后,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购物节”“狂欢日”。

中国人过情人节,已经淡化了其中的“爱”,大部分人是从娱乐的角度出发,为了赶时髦寻求 *** ,满足欲望,花高昂的价钱购买名贵礼物。

不乏一些“崇洋 *** ”的因素作祟。

在快节奏的今天,人们享受的是各式各样的娱乐文化。如今,人们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里,却忘记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美丽传说。

其实,爱情美好且神圣的,属无价之宝,不应该和其他附属物扯上任何关系。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能在情人节这一天有情人终成眷属。

真正爱你的人,送他(她)一张手写的贺卡,可能比什么都更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邱昱.全球化语境下中西节日文化传播的比较研究.安徽大学:2015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圣诞节的由来习俗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12月25日原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有人认为选择这天庆祝圣诞,是因为基督教徒认为耶稣就是正义、永恒的太阳。5世纪中叶以后,圣诞节作为重要节日,成了教会的传统,并在东西派教会中逐渐传开。因所用历法不同等原因,各教派会举行庆祝的具体日期和活动形式也有差别。圣诞节习俗传播到亚洲主要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日本、韩国等都受到了圣诞文化的影响。

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假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等同于我国的春节。
圣诞节除了有浓厚的节日氛围与假期,最开心的当属孩子们了,在圣诞夜临睡之前,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第二天早上,收到圣诞礼物的孩子们最是兴奋。
圣诞节的习俗有挺多,有 *** 圣诞卡、摆设圣诞树、点燃圣诞蜡烛、 *** 圣诞马槽、分发圣诞糖果、唱圣诞颂歌、挂圣诞袜等等,这些传统习俗都代表着平安祥和的寓意。

解密│圣诞节源于庆祝冬至?

澳门多元文化交汇的特色,

除了体现在中西合璧的建筑、美食上,

亦体现于独一无二的节日文化之中,

每年各式各样的精彩节庆活动

多达数十个。



近日,

大家刚度过了中国传统节日冬至,

又即将迎来西方的欢乐圣诞。


原来,

冬至与圣诞这两个一中一西的大节日,

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下面就来告诉你!


圣诞节与中国冬至近似习俗

注:「刺」,古时以竹木薄片刻写成的名片。

旧日冬节有投刺祝贺习俗。


公元前几百年,欧洲的凯尔特人和后来的日耳曼民族将冬至到12月25日视为新年,称之为耶鲁节,同样为了庆祝太阳的回归,万物勃发生机。

人们举行各种聚餐和宴会、喝酒、玩游戏、唱歌,还向诸神和寒冬献祭。如今圣诞节少不了的松树、懈寄生、花环等都是源于凯尔特人新年期间必备的装饰物品。


今天人们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但其实这天并非耶稣诞生之日,也非出自圣经,而是源于耶鲁节和罗马太阳节。

庆祝圣诞节大概自基督教成立时已开始,但耶稣的出生日期无法确定,所以,基督教早期阶段,不同地域、不同教派在不同的日子庆祝圣诞节。


圣诞节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1世纪,源自波斯、信奉太阳神的密特拉教传入罗马,特别受到军人尊崇。

●公元273年,罗马皇帝奥勒良在一次征战胜利后,将罗马历的冬至日12月25日定为太阳节,并为罗马帝国的国庆日,举办盛大庆典。

●到313年,信奉密特拉教的西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与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奇尼奥达成协议,将罗马帝国瓜分为东西两部,各自为王,同时颁布诏书,承认帝国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基督教得以合法化。

●到公元354年,罗马基督教会为了消弭异教的社会影响,将异教风俗基督教化,罗马主教指定原为耶鲁节和太阳神节的12月25日为耶稣诞生日。

●386年前后,君士坦丁堡牧首约翰一世(有“金口约翰”之称)呼吁教会统一在12月25日庆祝基督诞辰,获得大多数基督教地区响应实施,并沿传至今。

由于基督教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到了今天,全球各地纷纷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而大多数人不知道圣诞节与冬至的渊源。


Bolo Rei(左)是葡萄牙的传统圣诞食物,由于外型像皇冠,因此有“皇帝饼”的别称。在澳门,不少葡式饼店亦会于12月限时 *** 应节。

澳门是近代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基地,早于400多年前就有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庆祝活动只限于教友范围。

直至上世纪70年代,澳门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商家大力推广圣诞消费促进商机,圣诞节才成为跨越宗教范围的社会性欢乐节日。


今个冬天,

不妨到澳门这个最有节日气氛的城市,

西方圣诞节的来历,西方圣诞节的来历简短-第1张图片-

感受一下!


资料来源:《澳门》杂志

正宗的圣诞节怎么过?来瞧瞧古代西方人是如何过圣诞的

圣诞节是西方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心中,过圣诞节就像中国人过春节那么重要。如今的中国人,似乎开启了一种把任何节日都过成“逛吃逛吃”的奇妙天赋。对于圣诞节这个传入中国不太久的洋节,似乎也是如此。而最近这几年,国内似乎还兴起了将过圣诞,等同于“背叛传统文化”的思潮,似乎过个洋节,就成了“假洋鬼子”。林林总总的思潮背后,人们似乎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几个问题:圣诞节到底是个什么节?它在西方是怎么来的?西方人是怎么过圣诞的?我想,不管你选择过不过圣诞,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对这样一个西方国民级的节日,必要的了解还是应该有的。


英国人的圣诞节

一、圣诞节的传统与起源

提起圣诞节,人们往往认为那便是西方人的“春节”。同春节的时间相近、同我们提倡的“合家团圆”相近、同国人在节日间的“喜庆”气氛相近,于是圣诞节才能够被我们越来越多的接受,直至完全融入到“中国化”的节日庆典之中。那么,被我们大加炒作的圣诞节,究竟还有没有西方人过圣诞的“原始味道”?


法国巴黎圣诞夜

圣诞节的英文是Christmas,它是英文Christ’s Mass的缩略语。在拉丁语中,Christ的原型词词意为“出生”,或“日旦之节”。在希伯来语中,Christ是Messiah的翻译,汉语又称其为“弥赛亚”。直接意义为“受过涂油仪式之人”,通常翻译成“受膏者”。该词的后半段“Mas”源自拉丁语“派遣”之意。两者结合在一起意为“基督降临人间”,汉语翻译成“圣者诞生”即“圣诞”。

《圣经·新约》四福音中都记载了耶稣降生的历史。在《圣经·旧约》以赛亚书7:14中记载了刻画耶稣降生的预言:“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的意思是“主与你同在”。公元前的犹太人领袖以赛亚曾预言,上帝会为犹太民族赐下一位拯救他们的领袖,这位领袖就是日后的“拿撒勒人耶稣”。


耶稣在马槽中“降临”人间

根据《圣经》记载,人类在亚当夏娃之后,已因吃了“智慧树上之果”而获得了罪性。于是,上帝便“道成肉身”来拯救世人。从此,“三位一体、具有神性”的耶稣就成为了人类的唯一救主。为了纪念因拯救人类而必须用“肉身赴死”的救世主耶稣,基督的信徒们从古代便开始尝试在教会中建立起对“耶稣诞生日”的怀缅。

耶稣离开人世之后,他的门徒们开始从小亚细亚分散到世界各处传扬救世的福音。在那时起,各地门徒就建立起了对耶稣降生日的探讨和追忆。历史学家们根据资料考证,追溯至公元243年的埃及,就已经出现了在12月25日当天纪念耶稣降生的习俗。这比罗马皇帝所下的敕令要早了30年。


使徒保罗从小亚细亚向西传教

然而,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著作《金枝》中发表了他对圣诞节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耶稣诞生日其实是在1月6日,并非是人们关注已久的12月25日。而后续也有学者进一步研究,认为从渊源上来说,基督教对圣诞节的含义和日期的教义,是受到古埃及太阳神崇拜以及波斯人密特拉神信仰的影响。


波斯人屠牛的密特拉神

宗教教义的构建,总不可能完全是创教者自己拍脑门想出来的。其构建的过程中、传教的过程中,借鉴当时流行的其它思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那些太过久远的渊源在后来的传播中都逐渐变得模糊,毫无疑问的是,在经历了中世纪数百年的有关信仰和基督教义的探讨后,门徒们反而更加坚定了“圣诞节乃是为耶稣基督而专门设立的纪念日”的观念。

二、古人的圣诞节庆

公元1世纪时,基督徒在罗马帝国境内还在屡屡遭到迫害。但从那时起,就有着零星记录门徒们“纪念耶稣诞生”的记载出现。只不过那时的日期还不大确定,可能同某民族或地域的习俗或对确凿日期的口传不同有关。那时,基督徒们在荒野或洞穴内,抑或在帝国监狱与囚牢中赞美着耶稣基督的诞生。

早期教会沿用了犹太教唱赞美诗的传统,用清澈的歌声和奇妙的想象来赞美神,以期获得与神的“灵通”。4世纪时,米兰主教安布罗斯规定了唱诗班的组织形式及曲调,并提议在教堂中立洪钟来震慑“撒旦”的搅扰,避免教徒们在礼拜时走神。


古犹太人在旷野中献祭赞美神

古基督徒们有时会在教堂内摆放取自野外的云杉、冷杉或雪松等树枝,以增加特殊节庆时生机盎然的气氛。因古代的教堂有许多在巨大的城市之外,其周边大多是环境清幽而又密林四部的森林。故在教堂门外培植树木的习俗就此延续了下来。

而人们之间相互赠送礼物的历史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在古代罗马,人与人之间会在庆贺功绩、庆祝丰收的时候赠予好友以一定数量的礼物。因为罗马人认为带给别人好心情的同时,自己也会充满了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圣经》中也记载了东方三博士和牧羊人为庆祝“主日”而带来的礼物。是故,在圣诞节互相交换礼品的习俗也就约定俗成了。


前来面见耶稣的“东方三博士”

8世纪时,在庆祝圣诞节的环节中又增添了一个“摇摇篮”的游戏,该游戏旨在纪念于马槽中诞生的耶稣。该游戏的环节是将一位“木刻的“孩子放在教堂的祭坛上,人们围绕着祭坛翩翩起舞,老年人则跟着缓缓慢唱,人们将这个放在摇篮中的“小孩子”来回传递。

到了近代,“圣诞剧”随着城市的兴起而风靡了欧洲。现代舞台剧的艺术形式,恰好符合了人们重现“耶稣降生”画面的需要。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用方言去表演形式各异的剧作,关注点仍在“东方三博士朝拜耶稣”、“屠杀婴儿的故事”等上面。与此同时,一些幽默逗乐的喜剧元素也被大胆者加入到剧作当中。


圣诞老人的前身:米拉城主教“圣尼古拉”的模仿者

文史君说:

而我们今天更加熟悉的圣诞老人,他的原型据说是公元3世纪末米拉城的主教圣尼古拉。尼古拉在成为主教之前曾经是一位渔夫,他在长期参与出海贸易的过程中积攒了大量来自东方和西方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在他老年任教职之后,曾习惯于在圣诞夜当天把一些好玩的礼物预备给前来拜访他的人们。今日圣诞老人所具有的长长绒绒的白胡子、红色的衣服和帽子据说也是按照他的形象 *** 的。但“圣诞老人”在欧洲的出现的时间应不晚于启蒙运动时期,因为在荷兰和德国的民间资料中就已经出现了他的身影。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在沉浸于圣诞节欢乐气氛中的同时,再增加些许对“圣诞背景”的了解,是不是会使自己变得更为“明白”了呢?最后,瓷儿祝大家圣诞节快乐!

参考文献:

毕文波:《圣诞节庆文化之嬗变》,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汪振仁:《圣诞节的起源及意义》,《民族大家庭》,2004年11月刊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更好的支持!

圣诞老人的由来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在西方世界,每年12月25日,都会有一个白胡子红衣服的老人欢快地在圣诞前夜乘着驯鹿拉的雪橇到来,他从烟囱爬进屋内,留下给孩子们的礼物,并吃掉孩子们为他留下的食物,随后驾着驯鹿,消失在雪地里。对于圣诞老人,孩子们只知道他的样貌和礼物,却不知道他从何而来,住在哪里?圣诞老人何许人也圣诞老人的原型为罗马帝国时期米拉城的主教圣·尼古拉斯,他生于罗马帝国亚洲行省吕基亚的城市帕塔拉。圣·尼古拉斯所处的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基督教被罗马帝国所排斥,并在此后数十年依旧如此。幸运的是,圣·尼古拉斯在这一时期的迫害中幸免于难。此后,东部皇帝李锡尼上台,这位皇帝对基督教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宽容,基督教也在此时迅速发展。

圣·尼古拉斯

俄国大画家列宾的名画:圣·尼古拉斯拯救三个要被处死的无辜者不久,圣·尼古拉斯成为米拉教。据说当时他听闻一户贫困人家因没钱买嫁妆而嫁不出三个女儿,于是在夜晚悄悄爬上他们的屋顶,把金币从烟囱中投入他们家,之后女儿顺利嫁了出去。这件事让圣·尼古拉斯蜚声全城,因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创造了圣尼古拉节,我们熟知的圣诞老人就是它的音译。后来大航海时代结束后,美国的商业公司将他的形象用现代技术展现出来,摇身一变就成了我们现在的圣诞老人。

标签: 来历 圣诞节 西方 简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