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配方,补中益气汤配方各是多少克-百科-

补中益气汤配方,补中益气汤配方各是多少克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5 0
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不足,配合理气法,常能增加疗效!

中气下陷有一些比较有特征性的症状,比如内脏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等,但其实有一些人有中气下陷的证候,但不一定会出现内脏下垂的现象,而会出现身体感觉气往下坠的情况,比如四肢痿软无力、经常困倦没有精神、说话无气无力,面色憔悴疲惫,脉象虚弱无力。

治疗中气下陷证,需要采用升提的 *** ,黄芪是一个非常主要的药物,用补中益气丸等都是主要用黄芪,另外再配合如升麻、柴胡等药物能够使中气上提,防风、羌活等解表药物,多数也有升提的作用,在治疗此类中气下陷证候,可以酌情加入解表药物。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体内中气不足不足而兼有气滞的情况,气滞拥堵不通,单纯使用补法,会加重气滞不通的现象,反而对病情不利,这时候可先疏理气机,使气机顺畅,再酌情增加补气药的用量,或者补气理气并用,在使用补中益气丸等方药的时候,可以酌情加入枳实、青皮、木香等药物,疏理肝胆脾胃气机,使气血周流,也有利于补气药物的作用正常发挥。

更多中医养生文章内容,关注我头条号内,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中医方剂-补中益气汤

歌诀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组成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甘草(灸)各五分(9g),人参(去芦)三分(6g),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2、古代用法: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义

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之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运用

1、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加减化裁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升阳益胃汤、升陷汤、举元煎三方与补中益气汤立意有相同之处,即重用补脾益气药物,配伍举陷升提之品。其中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升陷汤重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阳举陷;并以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桔梗载药上行,用为向导,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对脾肺虚极者,可酌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举元煎用参、芪、术、草益气补中,摄血固脱,辅以升麻升阳举陷,适用于中气下陷,血失统摄之血崩、血脱证。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2、方论选录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凡脾胃一虚 ,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每日一膳 | 食物中的“补中益气汤”,取材、烹煮便捷,健脾益气,还能缓解眼疲劳~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今日推荐


今日推荐

材料:

小米75克,南瓜300克,陈皮1瓣。(2-3人份)

做法:

(1)小米洗净,提前浸泡一夜;南瓜洗净去皮、囊,蒸熟,蒸熟后用铁勺子压烂或用搅拌机搅拌成泥。

(2)锅内加适量清水,把陈皮、小米放入煮粥。

(3)待粥煮好后,把南瓜泥倒入小米粥中,充分搅拌混合即可。

专家点评:

↑点击进入,望舌问膳


福利


“每日一膳”栏目由广东省中医院携手《南方日报》联合推出,每天在“广东省中医院”官方微信、南方日报、“南方+”APP同步推送。


<

引文-补中益气汤详细解析

《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补中益气汤各组成及 中药的功能与主治

处方组成解析:

一、黄 芪

味甘,性微温。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水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主妇人子脏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四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补中益气汤配方,补中益气汤配方各是多少克-第1张图片-

《日华子本草》:“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癖,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芪,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芪;赤水芪,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芪治烦,排脓力微于黄芪,遇缺即倍用之。”

《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二、甘 草

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一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

利血气,解百药毒。”

《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珍珠囊》:“补血,养胃。”

《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痈,降火止痛。”

《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三,人 参

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经。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萎,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衰,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名医别录》:“疗肠胃中冷”乙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秽,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痈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

《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气。”

《本草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闽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渚病。”

四、升 麻

性凉,味苦辛微苦。入肺、脾、胃经。升阳,发表,透疹,解毒。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毒。

《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

《名医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矗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矗。”

《汤液本草》:“《主治秘要》.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本草纲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五、柴 胡

味苦,性平。入肝、胆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主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

《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

《名医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赢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

《备急千金要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

《四声本草》:“主痰满、胸胁中痞。”

《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

《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

六、橘 皮

性温,味辛苦。入脾、肺经。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亦解鱼、蟹毒。

《本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

《名医别录》:“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

《药性论》:“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

《奉草拾遗》:“去气,调中。”

《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癥瘕痃癖。”

《医学启源》:“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

《本草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阂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

《随息居饮食谱》:“解鱼、蟹毒。治噫噎,胀闷,疳疟,泻痢,便秘,脚气。”

七、当归身

味甘,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等功效。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癥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潜入皮肤,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

《名医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

《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妇人沥血腰痛,疗

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瘕。”

《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

李呆:“当归梢,主癥瘕,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

《本草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八,白 术

性温,味苦甘。入脾、胃经。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于,除热消食。”

《名医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利,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酐,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唐本草》:“利小便。”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

《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能消虚痰。”

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

王好古:“理中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

什么是补中益气汤?3大功效不容小觑,尤其适合气虚者

补中益气汤为中医方剂名,是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汤的主要作用是补充气血,对于气血虚弱的人来说,适合饮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里面含有多种中药材,通过药物的作用能够改善体虚和气虚,起到补益作用。因此,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的人适合多饮用补中益气汤改善身体。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有哪些?

1、补中益气汤可以治气虚。气虚患者容易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等,这些状况都会大大影响到日常的生活,精神不振是生活质量的阻碍者。饮用补中益气汤能够提升气息,恢复身体的活力。

2、补中益气汤可以提高免疫力。补中益气汤根据所配用的功能药材,有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如果使用了抗肿瘤或者化疗药物,可以多饮用补中益气汤改善,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补中益气汤可以帮助改善状态。补中益气汤能够消除疲劳感,日常生活中大便稀溏、饮食减少、体倦肢软等症状,都可以通过饮用补中益气汤慢慢调理。将身体的机能器官恢复元气,提升生活质量,补充精气神。

补中益气汤的做法是怎样的?

1、在煮汤之前,之一步就是要准备好需要的药材,一般在市场或者药店可以购买。所需的药物包括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9克,陈皮6克,升麻6克,当归10克,柴胡6克,炙甘草9克。同时,可以添加化湿补脾的豆类,例如扁豆、刀豆、豌豆、豇豆等。

2、补中益气汤一般是用水煎服,准备一个常用于煎服的锅,将药材洗干净,加入生姜还有适量的水煮,待水有味道的时候,就能够饮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孕妇的身体状况会比正常人敏感,特别是饮食方面,会直接影响到宝宝。虽然说补中益气汤是补品,对于身体是好,但是有一句话叫虚不受补。孕妇如果真的出现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 *** 下坠等状况,建议到医院咨询专业医师,不要盲目地饮用药物或者服用药品。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高建忠详解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这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本来面目。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更大,各用5分,不足2克。劳役病热甚者始用1钱,3克多。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等量,各用3分,不足1克。1剂药的总剂量是10克左右。

用补中益气汤,1剂药10克,对现在的临床通常是不可能的。

当然,咀、顿服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药材质量对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有剂量渐增趋势。赵献可在《医贯》中说:“古方只有黄芪一钱,其余各三分。薛立斋常用参、芪各半钱,白术一钱,当归一钱,陈皮七分,升麻、柴胡各五分,进退加减,神应无穷。如病甚者,参、芪或三钱五钱,随症加用。”

现在的临床,不可能用如此小剂量的补中益气汤。但原方这种用量,至少对我们肆意加大剂量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在我们不能肯定大剂量确实比小剂量疗效好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使用小剂量。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值得注意的是,补中益气汤所治证表现为:发热、头疼、气喘、口渴、脉洪大,有误辨为白虎汤证的可能。面对这样一个病人,可以说既重又急,所用补中益气汤的剂量又如此小,但疗效极好,一服即愈。伤之重者,才需二服。

原方服法是早饭后温服,而不是空腹服。

下面是补中益气汤的方解。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

饮食劳倦是病因。

《难经·四十九难》中有“饮食劳倦则伤脾”之说。

饮食劳倦引起脾胃虚,即土虚。五行关系中,火生土,土生金。土虚则相对火亢,故李东垣说“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

土虚则金虚,易受邪侵,故李东垣说“其次肺气受邪”。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

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太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

“肺主诸气”,肺气虚可致“五脏之气皆不足”,“阳道不行”,因此方中以擅长补肺气之黄芪为君,“用黄芪最多”。而补脾胃之气的人参、甘草“次之”。

《汤液本草》中记录:“东垣云:黄芪、人参、甘草三味,退热之圣药也。《灵枢》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芪即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耳……”

“退热”是基于治疗“阴火”为病而言。黄芪之功重在“补三焦”之气,“实卫气”。而三焦之气、卫气皆源于肺气的布化。简言之,黄芪之功重在“补肺气”。

《汤液本草》黄芪条下:“气温,味甘,纯阳。”“《象》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入皮毛,泻肺中火。”“《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可供参考。

人参,《汤液本草》中记录:“气温,味甘。”“《象》云: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能补肺,气促,短气少气,补而缓中,泻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之使。”

人参之功,重在补脾胃之气。同时,上可补肺气,下可补元气。

《神农本草经》中说,人参“主补五脏”。

人身诸气,来源于元气,充养于脾胃之气,布化于肺气。人参“补五脏”是基于其补脾胃之气、补元气而言;黄芪“补五脏诸虚”是基于其补肺气而言。

甘草,《汤液本草》中记录:“《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象》云: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

炙甘草甘温,功在补脾胃之气。当然,缓急止痛也是其长。

需要指出的是,生甘草泻火,而炙甘草是没有泻火之功的。方书中多言甘草甘平,其实,临床所用,生甘草甘寒,炙甘草甘温,无平可言。

炙甘草不泻火,人参、黄芪也不泻火,因甘温之药是不可能泻火的。而书中所说甘温泻火热,是指甘温之药通过“补其中”而可以治疗由中虚(气虚)引起的阴火内生的病变。事实上,阴火盛时,必需在甘温补中基础上加入“甘寒以泻其火”才可以治愈。

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

苦甘温之药,怎么能除热?

也许通过苦燥、甘补、温散,使湿去正复,阴火自去(或助益于治疗阴火)。

白术可“利腰脐间血”,笔者始终不能理解。但在临床上,笔者常用较大剂量的白术为君治疗腰困、腰痛病变,取效良好。

《汤液本草》中记录:“本草在本条下无苍、白之名,近世用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

反复阅读这段文字,体悟到白术诸般功用在于苦温去湿。《汤液本草》中引用洁古的话为“除湿利水道”。湿去则脾运胃升(我们现在多用“脾升”一词),阴火自散。湿去则腰脐间气畅血通。

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

升麻,《汤液本草》中记录:“阳明经本经药。”“《心》云:发散本经风邪。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气上行。”“《象》云:……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

柴胡,《汤液本草》中记录:“少阳经、厥阴经行经之药。”“东垣云:……能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是也。”“海藏云: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盖以少阳之气,初出地之皮为嫩阳,故以少阳当之。”

《脾胃论》中说,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后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升则万物生。应象于人可以说:一身之计在于少阳,少阳升则生化不息。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记录李东垣的言论有:“少阳用事,万物方生,折之则绝生化之源,此皆奉生之道也。”补中益气汤所治证为内伤脾胃致脾胃之气不足,不能上升而反下陷。在黄芪、人参、炙甘草补不足的同时,加用升麻、柴胡引脾胃之气上升,恢复胃中精气“上输于脾”、“上归于肺”之能。

应该说,升麻、柴胡之用是本方中点睛之笔,没有升麻、柴胡也就不成其为补中益气汤。

也就是说,在补中益气汤的加减中,原则上是不可以去掉升麻、柴胡的。

需要注意的是,李东垣在构建内伤学说时,在传统脏腑虚实补泻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了“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法”。

《医学启源》中有“五脏补泻法”、“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脏气法时补泻法”,可参阅。

李东垣在构建内伤学说时,所使用的药物学理论,是在传统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等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张元素所创制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和“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理论”。从《汤液本草》中可以看到,李东垣曾著有《药类法象》一书。所谓“法象”,应该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应象”之意,高士宗解释说:“天地之阴阳,应象于人身;人身之阴阳,应象于天地。”在《药类法象》一书中,有“用药法象”、“药类法象”等。

只有明白“易水学派”的药物学理论,才有可能明白“易水学派”的制方用药。

学习“易水学派”的药物学理论,王好古所著的《汤液本草》是一本很重要的著作。

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

脾主运化水湿,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则脾运不及,水湿易停,故用白术去水湿;脾胃虚则升降失司,气陷气滞,故用陈皮散滞气。

《汤液本草》陈皮条下:“《心》云:导胸中滞气,除客气。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胃。然勿多用也。”

《脾胃论》中说,橘皮“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

方中橘皮苦温,功在理上、中焦气机,一有助于脾胃生化,二有助于清气上行。

方解中没有提到当归。《脾胃论》中说当归身“以和血脉”。

《汤液本草》当归条下记录:“易老云:用头则破血,用尾则止血,若全用则一破一止,则和血也。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

方中所用酒洗当归身,功不在补益,而在和血脉。当归当与橘皮对等,一以和血,一以理气。气血畅行,有利于清气升发,有利于气机升降的恢复。

这样分析下来,方中当归是不可以用补血之白芍药代替的。

当然,也不可以用赤芍药等活血药代替。因病属不足,当归不伤正而赤芍药等其他活血药伤正。

补中益气汤方中8味药,用“东垣先生药类法象”分析: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6味属“湿化成”类;升麻、柴胡属“风升生”类。方中没有出现“热浮长”“燥降收”“寒沉藏”类药物。

可以这样说,原方8味药,是在治疗脾胃本脏的基础上加用了“春升”的药物。没有涉及到“夏浮”“秋降”“冬藏”的药物。

当然,在临床实际用方过程中,有时需要作对应的加减,也许会加用到“夏浮”“秋降”“冬藏”的药物。但是,我们在加减过程中,一定要有“升浮降沉”这套理论在指导,才可以真正会用、用好补中益气汤。

上文中我们讨论过原方中当归可不可以用白芍药代替,或赤芍药代替,从“药类法象”中分析也是不可以的。因为当归属于“湿化成”类,白芍药、赤芍药属于“燥降收”类。那么,能不能用川芎代替?不能,川芎属“风升生”类。

实际应用中,有学者喜欢常规加用茯苓利湿健脾。茯苓属“燥降收”类,不利于清气上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10月30日

《古今名医方论》:看古今名医点评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发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


组成:黄芪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生姜 大枣

柯韵伯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是以建中、理中的治法为基础的。肝风内动压制脾胃中气,用炙甘草、饴糖、大枣培土以御风,用生姜、桂枝、芍药驱风而泻木,所以名曰“建中”。脾胃虚寒,内生寒水,欺凌于脾胃中气,用人参、白术、炙甘草补土以制水,佐以干姜生土以御寒,所以名曰“理中”。


如果是因为劳倦引起机体中气不足,阴虚(这里应该是气虚)而生内热,这种发热和外感表证发热比较相似。在李东垣之前,很多医家会把这种发热当做外感发热,只有李东垣知道这不是外感发热,而是因为饮食劳倦导致损伤脾胃,脾胃中气不足,阳气下陷于下焦,引得下焦相火上浮,这才导致发热。治法应该为补中益气。


李东垣认为,外感风寒侵袭人体,机体的气血是没有被伤的,但是脾胃受伤引起的内伤病,人体的气血是虚的,遵循《皇帝内经》说虚劳的人应该用温补之法、虚损的人应该用益气之法,一定不能用苦寒的药物,这样会更加损伤脾胃。应该选用甘温的药物,使得脾胃阳气得以生发。


凡是脾胃受伤虚损,脾土生肺金,肺气一定会首先衰败。所以补中益气汤中用黄芪补肺气,肺气一足,皮毛腠理开合有司,自汗自除;元气不足,少气懒言,气喘,用人参补之;炙甘草的甘味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脾气。这三味药是治疗气虚发热心烦的圣药。


佐以白术健脾;当归和血养血;中气下陷,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胸中之宗气逆乱,用陈皮疏通,并且陈皮可以行补药之滞腻;脾气不升,用升麻、柴胡之药,引脾气上升,回到自己原本的位置,行使原本的职责。


补中益气汤,用来补益脾气,使得脾土厚实而脾气上行;也可以用来补心肺,肺有虚损者补其气,心有虚损者调其营卫;也可以用来补肝木,使肝木调达而不郁;唯独不宜用来补肾,一般肾阴虚不宜再用药往上升,而肾阳虚更不能用药升之。


但凡李东垣治疗脾胃的方子,都是补气为主。补中益气汤中,去当归、白术,加苍术、木香,就是调和中焦化湿健脾;加麦冬、五味子等,又可以用来清暑。这不正是医生开药没有成方,但又是名方化裁吗?


赵养葵


脾胃乃后天之本,一定是需要秉承先天之肾气而赖以生长的。补中益气汤治疗的病证,是因为饮食劳倦导致中气下陷于肝肾,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所以方中用升麻、柴胡辅佐人参、黄芪,是补益后天中的先天之气。


而脾土喜甘甜之味,而恶苦味;喜补益而恶功伐;喜温暖而恶寒冷;喜通畅而恶壅滞;喜升浮而恶下降;喜干燥而恶湿浊。补中益气汤正好对应了这所有的功效。


陆丽京


补中益气汤治疗的病证,是中焦清阳下陷,而不是因为下焦虚损导致的下焦清阳不升。如果是患者两手的尺脉微弱,那也许是肾阴不足,或者是肾阳亏虚,这个时候要是用补中益气汤这样提升之药,恐怕就像是巨大的树木已经开始松动,而用力将它连根拔起一般。


周慎斋


如果是下焦虚损,肾气不足,不能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一定需要用八味丸治疗。但凡是内伤病引起的泄泻(不是外感邪气引起的腹泻),用附子加上白术治疗,可以补益中焦脾胃而止泻。

没想到这个补脾胃之气的秘方,竟也是治疗发热的良方!

补中益气汤,光听这方名就知道它治疗的是脾胃方面的疾病,而且重点应该还在补上面。没错,补中益气的含义就在于补气,但又不单单只用在补气,在补气的同时还能升提下陷之气,从而达到治疗因气虚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的效果。比如气虚升降无力所导致的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除了治疗气虚下陷以外,它还可治疗因中气虚、清阳下陷、阴火上乘土位所导致的气虚发热。

全方一共8味药,包括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黄芪为君药,人参、炙甘草为臣药,当归、白术、陈皮为佐药,升麻、柴胡为佐使药。黄芪性温为甘,入脾肺,肺合皮毛,因此黄芪既可补中气,又可固表气,还能升阳举陷。人参大补元气,炙甘草补脾和中,三药合用,则黄芪补表气,人参补里气,炙甘草补中气,可大补一身之气。

白术可补气健脾,以助脾的运化功能,可资气血生化之源。气由血生,血为气之宅,不仅如此,气血还是相互依存的,气虚则血易亏,那么要想补气就需要补血,所以方中用当归补血。当归为血中气药,补血而行血,使得补血而不凝滞,这样一来则气有所依附,也有产生的来源。补药多黏滞,陈皮理气和胃,专注行气,和当归使所补之气血得以活动。

关于升麻和柴胡这两味佐使药,《本草纲目》曾记载:“升麻引阳明之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逸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大概的意思就是,升麻和柴胡都为升阳举陷之药,只不过升麻专升阳明胃经的清气,柴胡专升少阳胆经的清气,使得下陷之气得以上升。诸药合用,既可补中焦脾胃之气,又能提下陷之气;既可治标,也可固本。

本方还有个更大的特点,补中益气汤来自《脾胃论》,这本书为李东垣所写。而此方又体现了李东垣所首创的“甘温除热”之法。具体的意思就是气虚也能导致发热,但这种发热不能采用苦寒清热的治法,需要采用药性甘温的补法进行治疗。

补中益气汤(补益之剂)

补中益气汤是李杲为治气虚发热而立,谓其证乃由“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即病由饥饱劳役,损伤脾胃,中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阴火则上乘土位,泛溢肌腠,故而发热。其热为劳役内伤所致,故李氏明确指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至于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亦皆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所致。所治之脾胃气虚证,当与四君子汤证同类,惟其虚之更甚。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及久泄、久痢等症。是方治证虽分三端,然脾气大虚之机属异中之同,故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乃取法之本。中气下陷者,理当升阳举陷;气虚发热者,当尊东垣独创“甘温除热”之法。

汤头歌诀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木香苍术易归术,调中益气畅脾神。

学院解释

【来源】《脾胃论》。

【药物】黄芪(蜜炙)一钱五分(二至三钱) 人参一钱 甘草(炙)一钱 白术(土炒)五分(二钱) 陈皮五分(一钱半) 当归五分(二钱) 升麻三分(八分) 柴胡三分(八分)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用法】用水煎成浓汁,分两次服。

【功效】补中益气,调补脾胃。

【适应证】① 劳伤气虚,四肢倦怠无力,不耐劳动,劳则气喘,懒于言语,欲食无味,脉虚大无力。② 气虚,身热心烦,白汗,畏寒,口渴,不欲饮水,懒言,不思饮食,头痛或作或止,脉象洪大,按之虚软无力。③ 身体虚弱,脱肛,或子宫脱垂,或气虚血少而经闭,或虚痢、泄泻日久不止,或疟疾久发不愈,或气虚下陷,小便失禁,或气虚不能摄血,而致崩漏、便血等症。

【禁忌】阴虚火旺,咽干少津,盗汗,失眠,或肝阳上升而头晕胀,目眩,甚或吐血、鼻血,以及其他上实下虚的病人,都忌用本方。

【方解】本方重用黄芪为君,其性甘温,入脾、肺经,而补中气,固表气,且升阳举陷。臣以人参,大补元气;炙甘草补脾和中。君臣相伍,如《医宗金鉴》谓“黄芪补表气,人参补里气,炙草补中气”,可大补一身之气。李杲称此三味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佐以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其气既虚,营血易亏,故佐用当归以补养营血,且“血为气之宅”,可使所补之气有所依附;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更加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益气之品升提下陷之中气。正如李杲所说:“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内外伤辨惑论》卷中)且二药又为“脾胃引经最要药也”(《本草纲目》),故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既补益中焦脾胃之气,又升提下陷之气,且全方皆为甘温之药而能治气虚发热证,即所谓“甘温除大热”之法也。

中药辞典

黄芪(补气药)升麻(发散风热药)柴胡(发散风热药)

名医医案

《续名医类案》:“某患头痛累月,苦不可忍,咸用散风清火之剂。诊其脉浮虚不鼓,语言懒怯,肢体恶寒。此劳倦伤中,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故汗之反虚其表,清之益伤其中。其恶寒乃气虚,不能上荣而外固也,与补中益气汤升清降浊,加蔓荆为使,令至高巅,一剂知,二剂已。”

经典古籍

《内外伤辨惑论》:“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调经论》:“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古今名医方论》:“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胰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你可能不知道的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李东垣擅长治疗虚劳性疾病,提倡以脾胃为中心,成为后世补土派的祖师。坊间有云:外证遵仲景,内证法东垣。当然不懂《伤寒论》精髓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言论,但李东垣确实创造性的制出了许多方剂,如普济消毒饮子、升阳益胃汤等。普济消毒饮子是治疗大头瘟疫的方子,因为效果神奇,被刻录在石碑上供后世参考。当时人不知道是李东垣的方子,以为是神仙普济黎民,因此命名为普济消毒饮子。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名扬千古的方子——补中益气汤。

从方子的名字来看,就知道它是补益中气的方子,现代很多人运用此方也是补益中气,竟然忘记了立方之初李东垣的意图。补中益气汤由炙黄芪、人参、炒白术各四钱,当归三钱、陈皮、炙甘草各二钱,柴胡、升麻各一钱组成。原来是治疗:“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治疗气虚发热是本方的最初意图。

气虚发热的病人经常见到午后发热,短期乏力,气不足以息,劳后亦甚,舌淡苔白,脉搏洪大无力。脾虚和发热现象同见,为什么脉象会洪大?因为气虚不能内敛,导致浮动于外,从而引起发热,所谓阴不敛阳,也可能见到浮脉。

内脏下垂也是本方治疗的一个突出症状,所谓脾气主升,不升则内脏下垂,临床上可见到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 *** 下垂等等。只要是见到短期乏力,气不足以息,劳后亦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或者微弱的都可以使用。

麻疹不透。麻疹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病毒性感染,是儿科四大症(麻、痘、痉、疳)之一。临床上的麻疹大多是以发汗的 *** 治疗,即《黄帝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医生见到麻疹往往可以想到升麻葛根汤、银翘散等解表的方剂,能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此病的可谓是有真知灼见。气虚不能托麻毒外出,导致疹出不畅,补中益气汤补足中气,透邪外出,但需要见到麻疹脉不浮反沉而力量不足。如同许叔微治疗乡人伤寒,尺脉弱者一直使用小建中汤十几天,直到尺脉应指。

标签: 益气 配方 多少

上一篇酸甜猪脚汤的做法大全,酸甜猪脚汤的做法

下一篇计算机存储单位(详解计算机存储容量量词及其转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