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龙泉青瓷之乡简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龙泉青瓷铁胎简介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龙泉的历史和美景特产
龙泉原名为龙渊,为避李渊的讳,改渊为泉。
出土文物证明, *** ,龙泉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东晋太宁元年(323),属永嘉郡松阳县,建置龙渊乡。
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建立龙泉县,县治地黄鹤镇(今龙渊镇)。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诏天下县镇凡有龙字者皆避,因改名为剑川县。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县。宋庆元三年(1197)年,析龙泉之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
明洪武三年(1370),庆元县并入,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庆元县。
1949年5月13日龙泉解放。1958年11月,庆元县并入。
1973年7月,复建庆元县,至1975年8月,龙、庆二县始分署办公。
1990年12月26日,经 *** 批准,撤销龙泉县设立龙泉市(县级),仍属丽水地区行政公署。
产品简介:龙泉青瓷以其清丽的釉色、优美的造型而久负盛名。
产品历史:龙泉窑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窑址分布广,是享誉中外的名窑。根据文物普查和考古调查资料表明,龙泉古代窑址为350余处。自宋代起就远销亚、非、欧三大洲和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龙泉也因此闻名中外。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龙泉青瓷为中国的陶瓷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产品特 *** :坚韧锋利、刚柔并济、寒光逼人
产品简介:龙泉宝剑有着坚韧锋利、刚柔并济、寒光逼人和纹饰七致四大特点而驰名于世,龙泉宝剑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苑中一朵绚丽的鲜花。
产品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铸剑名匠欧治子在今龙渊镇剑池湖古迹,铸成龙渊、太阿、工布三剑,龙泉剑遂名扬天下。剑在古代为兵器,春秋点国以来,宝剑渐渐变成官员的佩饰和 *** *** ,成为权力的象征。近代,宝剑成为武术器具,道教法具,舞台道具和观赏工艺品。千百年来,人们对龙泉宝剑有着美妙的传说和赞誉。
二、龙泉特产有哪些
1、2006年5月20日,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经 *** 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龙泉有宝剑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有国家级 *** 及高、中级职称铸剑师30多人,宝剑产业已成为龙泉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龙泉市生产的龙泉宝剑,相传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民间广泛流传着欧冶子铸剑的故事。龙渊也是龙泉剑最初的名字。据传有一次欧冶子汲水淬剑,忽然出现了“五色龙纹”,七星斗像,人们就将铸剑的地方称为“龙渊”,把剑称为“七星龙渊剑”。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
2、龙泉宝剑,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历代铸匠的钻研,精益求精,在产品的质量上形成了四大特色:之一,是坚韧锋利;"削铜如泥"。1978年,在我国工艺美术界两次全国 *** *** 上,龙泉宝剑的 *** 艺人曾当众表演。他用一把龙泉宝剑,不费力地将叠在一起的六个铜板劈成两片,而剑刃不卷。第二,刚柔相济。古代的龙泉宝剑用生铁铸造,现在则用中碳钢铸造,加之淬火工艺恰到好处,使中炭钢具备了弹簧钢的特 *** 。如将一把薄型宝剑卷成一个圆圈,束在腰中,像系裙的腰带。解开后,宝剑挺直如故。第三,寒光逼人。龙泉境内有一种名叫"亮石"的磨石。在这种石头上磨制出来的宝剑,寒光闪闪。龙泉宝剑全靠手工磨光,从粗磨、细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数日甚至数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第四,纹饰巧致。剑身上刻有七星标志和飞龙图案。在剑身上刻花,也是龙泉剑的一项绝技。剑工们一不用彩笔,二不照图样,只用一把钢凿在宽不盈寸的剑身上刻凿,刻好后浇上铜水,经铲平加磨,飞龙图案,生动自然,永不消失。龙泉宝剑在古代大都无鞘。现在,用当地特产的花梨木 *** 剑鞘及剑柄。这种花梨木,质地坚韧,纹理秀美,古色古香。再饰以银、铜,更使龙泉宝剑锦上添花。
3、龙泉青瓷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2006年5月20日,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经 *** 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龙泉已经有130多家青瓷企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龙泉当地有130多家青瓷企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涌现出了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4位国家级青瓷 *** (3位中国工艺美术 *** 、1位中国陶瓷工艺美术 *** ),10位省级工艺美术 *** 和28位高级工艺美术师。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弟窑中的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更高境界!龙泉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至清代逐渐衰落。建国后,在 *** *** 关怀下恢复生产,龙泉青瓷重振雄风,再度辉煌,终于在当代迎来了一个续南宋的又一新高峰!
5、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釉、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6、龙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 *** 海、红海和东非沿海!在欧洲,龙泉青瓷有“塞拉同”(Seladon)之美名。+(或称雪拉同)!在 *** 国家称为“海洋绿”,波斯哲学家爱尔托西神秘地宣扬青瓷:如果在青瓷餐具里盛放有毒食物,青釉就能起作用,变为无毒;青瓷碎片碾成碎末,还可以医治牙病,能抑止鼻血。 16世纪龙泉青瓷传到欧洲,身价竟和黄金一样贵重,一般人不敢问津,王公贵族都以摆设和供用龙泉青瓷作为炫耀华贵之物。欧洲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不惜重金购买龙泉青瓷,还特地建造一座宫殿,专门珍藏中国青瓷,其邻国普鲁士王威廉的妃子亦珍藏有大量瓷器,公元1717年4月19日,双方经外交谈判,达成协议,萨克森国王以600名强壮士兵换来普鲁士的127件中国瓷器,包括龙泉青瓷花瓶。欧洲各国文献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将龙泉青瓷的色泽风韵与欧洲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男主角雪拉同的美丽服饰媲美。世界各地博物馆和陶瓷收藏家都将龙泉青瓷视为珍品,以拥有龙泉青瓷为荣。记录西方对中国瓷器贸易情况的《葡萄牙王国记述》一书,称龙泉青瓷“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可爱”。
7、南朝:龙泉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龙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永初元年”(420)墓葬品中有青瓷“鸡首壶”、“鸡冠壶”、“莲瓣碗”等8件青瓷,皆灰胎青黄釉,为龙泉青瓷的创始年代提供了可靠例证。此时的龙泉窑业规模不大, *** 作简单, *** 粗糙。宋代: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业已初具规模,大窑、金村、安福等地已发现当时窑址49处,仅大窑(琉田)村就发现北宋中后期窑址12处。金村窑址最下层为北宋早期产品,皆淡青色釉青瓷。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该时期以烧制民间用瓷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宋代庄季裕《鸡肋编》谓:“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出于此。”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兼理龙泉窑务。元?七年(10 *** )龙泉至青田的大溪大规模疏浚整治。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沿大溪从南区向东区延伸,为龙泉青瓷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宋:全国 *** 、经济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窑、定窑遭战争 *** 和越窑、婺窑、瓯窑相继衰落,南宋 *** 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外贸,因之龙泉窑进入鼎盛阶段,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窑场达260多处,遍布县境南区和东区沿溪一带。窑场最多最密、产品质量更优为大窑、金村与查田溪口一带,仅大窑村周围已发现南宋窑场28处,大窑村后有土名“官厂”地,民间传当时有“京官”住此监造青瓷。城东梧桐口村至武溪村有南宋窑址40余处。其时.龙泉青瓷产品远销国内外。元代:青瓷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产品品种增多,器型增大。从南 *** 新安沉船及非洲发掘证明,此时龙泉青瓷外销量比宋时大幅度增加。龙泉境内瓷窑发展到330多处,大窑村仍为龙泉窑系中工艺造诣更高之地,是龙泉窑的支柱和骨干;在东区上严儿等村的元代窑址,还发现仿“哥窑”产品。从元大都遗址发现的元代龙泉青瓷和琉田(大窑村)、绿逸、源口、安仁口等窑址的元代残器釉下刻划纹饰中,有元代官府用文字“八思巴文”,说明除了大量的民窑外,已有部分官办或半官办窑场,烧制供奉朝廷器皿。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 *** 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其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品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明、清:明代,上述诸窑中的多数仍在烧制。洪武年间,《格古要论》载:“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盛产处器(青瓷)。”当时供奉皇宫、贵人用的器皿仍由“饶(景德镇)、处(丽水龙泉)等府烧造”。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正统年间(1436~1449)以著名匠师顾仕成为 *** 的作品,形制端正,釉厚色青,不少大型瓷品仍为国内外艺术鉴赏家所收藏。成化、弘治(1465~1505)以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海盗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大窑村、溪口村一带瓷窑纷纷关闭,大白岸村至安仁口村一带瓷窑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窑数减至160多处。清初,窑场所剩无几。清中叶,仅剩南窖、瀑云埠头村、青溪孙坑村等地70余座窑。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唯孙坑村范姓窑技艺家传,坚持烧制至 *** 初期。盛极几个朝代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 :清末民初,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罗古青瓷,继之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一方面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另一方面一批民间制瓷艺人开始研制仿造古青瓷。时有县城廖献忠、宝溪乡陈佐汉、张高礼、李君义等。 *** 24年,陈佐汉曾将仿制弟窑产品“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此时宝溪一带民间窑厂虽能仿制 *** 泉青瓷,但人数不多,工艺落后,成品率极低,釉色优劣不稳。
8、拜祖师爷在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师父榜”。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建窑建窑首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和黄道吉日才能开工建窑。开工时,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器。建窑日严禁儿童、孕妇人窑地,也不许有人挑粪桶从窑地前经过,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祭窑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日,俗传这一天是哥窑祖师章生一“窑变瓷器”制成的日期。届时窑匠要沫浴斋戒,在祖师爷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窑头师父榜前设祭,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窑场用膳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入窑入窑要择三、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师、山神、土地。在人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语,要严禁秽物经过,防止秽气入窑,影响烧窑。做窑福在龙泉不管是建瓷窑、瓦窑、炭窑时,在窑旁都要立“窑公”。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即做窑福。
9、据考证,浙江丽水的龙泉、庆元、景宁三县人民早在八百多年前就掌握了人工栽培香菇的技术"砍花法"。而据传发明这一技术的是南宋龙泉龙溪乡龙岩村人的吴煜(因排行第三,民间尊称为吴三公)。文献最早记载"砍花法"技术是1200年修记的《龙泉县志》。几经转折,后由日本当时的林学家和菇类学家佐藤成裕转录于他写的《惊覃录》中,从而该技术传至海外。砍花法栽培这是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特有的技术。日本国称为铊目法。其历史已达八百多年。直至1970年前,全 *** 干香菇几乎全部由该三县菇农所生产,但地域遍及南方11省、区。利用孢子的自然繁殖,获得相对稳定的产品,技术精髓在于“砍花”。中国称其为砍花法栽培。日本称为“铊目法”, *** 有人称为“刀目法”。所谓砍花法,即在树木休眠期,将适宜生产香菇的阔叶树伐倒,用特制的斧头在树干两侧砍上疏密、深浅均有严格要求的疤痕,使空气中的香菇孢子自然落入其间,萌发菌丝,长出香菇来。砍花法技术十分深奥,皮层厚薄、材质软硬、树种不同、树龄长短、林地干湿、气流强弱、伐木倒向等等的差异,在砍花深浅、疏密、 *** 上均有不同。以深浅而论,所谓“枫树半粒米,橄榄洋钱边”,可谓差之毫厘而全凭经验亦即手法所致。深了,树液流失太大,孢子难以定植;浅了,孢子不能进入形成层;砍花不慎,可造成一菇不出。后在实践中又发明惊蕈术,只要用斧头敲击木头香菇产量就能提高不少。菇民掌握其中奥秘,传媳而不传女!菇民们有特定隐语,俗称“山寮白”,一进菇山必用隐语!所以,中国之香菇栽培队伍长期局限于三县之内,值到 *** *** 香菇栽培才由段木栽培向袋料香菇全面转变,继而向全国推广!
三、龙泉窑的简介
1、龙泉窑是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2、它的产品畅销于 *** 、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3、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
4、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更高境界。
5、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6、“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
7、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
8、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 *** 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
9、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明代生产规模不减,但质量下降,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仅有少数窑口从事仿古生产。
四、龙泉市简介
龙泉市有“处州十县好龙泉”美称,具体简介如下:
龙泉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丽水市代管,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历来为浙、闽、赣毗邻地区商贸重镇。龙泉森林覆盖率达84.2%,总面积3059平方千米。
龙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唐乾元二年(759年),始置龙泉县。因春秋,欧冶子于此铸就三柄宝剑,其一称“龙渊”,因而得名,后避唐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
龙泉市是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也是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中华灵芝之一乡,龙泉宝剑被誉为“剑中之魁”。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龙泉曾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浙江省生态市和浙江省园林城市,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
国家AAA *** 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其主峰黄茅尖海拔1 *** 9米,为江浙之一高峰。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与云贵高原相似,形成了高原湖泊、高山草甸、云海雾凇等众多高原特有的自然奇观。目前已 *** 龙泉大峡谷、凤阳湖、绝壁奇松、七星潭、黄茅尖、瓯江源等六大景区。
2、龙泉宝溪景区为国家AAA *** 景区
位于龙泉市宝溪乡境内。景区核心区域在溪头村。古村散落其间,民风淳朴,生态一流,被誉为“天然氧吧”和“用矿泉水洗澡的地方”。宝溪乡先后荣获了“全国环境优美乡”、“浙江省卫生乡”、“浙江最美生态乡”、“治水美镇”等称号。
是国家4 *** 旅游景区,依山而筑,傍水而兴。有400余米长的红军老街。位于龙泉市西北浙闽边陲,是当年挺进师浴血奋战的地方,素有红色井岗之称。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3.7%,素有浙江西南 *** ,“山水美景养眼,清新空气养肺”。
关于龙泉青瓷之乡简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