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话:疙颤
昨晚看一电视新闻,说的是洛阳的事儿,因大黄狗吓着了小男孩儿,胳膊摔断了,官司持续了好多年.....电视台采访大院里一位老太太说:恁大一条狗,猛然遄出来,吓哩俺一疙颤。看到这儿我笑了,因为电视台打的字幕是:颤抖。这就是年轻记者听懂不会写洛阳话儿的问题,这次我告诉你们是:疙颤。
疙gē:这个字在山西、陕西、河南西部经常使用,如:疙蹅蹅(象声词。敲击器物的声音);疙皱(蹙眉。表示烦恼、发愁);疙颤颤(抖动摇晃的样子;颤巍巍);疙秃(头上突起的疮疖)。洛阳人说的:疙挤眼儿。脸上出了骚疙瘩儿;身上出了毒疙瘩儿等。咱洛阳晚上喝的“面疙瘩汤”,炸的丸子叫:丸子疙瘩儿。西部山区有土语:疙颤颤,说的是:抖动摇晃的样子。
颤chàn zhàn:双音字,发音不同、意思一样,都是:物体振动:颤动。颤抖。颤音。前面这几个组词都使用颤chàn,这个没毛病。到了洛阳就得是:疙颤zhàn(战音),太冷了,冻哩我直疙颤(也有说:冻哩直赫撒)。
前面记者采访的老太太说的是她受到了惊吓,吓得一疙颤zhàn。普通话就是:吓得一哆嗦。人家其他地区说发冷;打寒颤chàn,打冷颤。到了洛阳就是:寒颤zhàn,冷颤zhàn。
洛阳地处中原,很多家的先辈来自山西,发音、饮食相互交融这就不奇怪啦。不知道的年轻人查阅一下明朝的十八次大迁移就明白啦。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这个“疙颤”单词,远比那个“颤抖”有趣,因为,“疙颤”既有吓得出了一身“鸡皮疙瘩”又有惊吓身体抖动的双含义。
会说普通话不会讲洛阳话儿的年轻人,看看咱洛阳话地道吗?内涵很深啊,平时咱更好不要把写不出来的字说成:念转音啦,那样就太随便,太不负责任啦。
上了年纪的人,哪个还盼年!不过,盼与不盼,年,到时即来,过后便走,无视你的感受。无论你愿不愿意,过年都给每人普调一岁,一视同仁,这大概也是上年纪的人,不盼年的原因之一吧。
过去的人们,儿时盼年,是因为过年能改善生活,起码吃顿饺子。现在只要愿意,天天可吃饺子,顿顿可吃饺子,吃饺子、改善生活与年无关。
年纪大了,生活节奏慢了,慢慢悠悠地起居,慢节奏生活,断续思维,没想到年至眼前!年既来了,辞旧迎新过大年!
我依年俗,吃了团圆饭,送出压岁钱,看了如昼的夜景和"春晚“,没感到年的喧闹,年又悄然离去。上了年纪,味觉淡了,年味也觉得淡了,大餐、饺子吃过,我只想吃顿疙瘩汤。
我的厨艺惨到了家,出锅的东西有时就是笑话。实践了几年,这疙瘩汤总算有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自己吃,还有一种成就感呢。不过,大疙瘩里时有干面,吃起来味道可以想见;而那小疙瘩倒是入了味,顺心顺意。
吃疙瘩汤倒让我联想起人生。谁的命运那么好,人生一帆风顺!我的人生虽不坎坷,但也不很顺畅。生在贫困家庭,兄弟姐妹多,选择学校、选择职业都受到限制。我人简单,性格直率,善良总被利用,宽容被视为无能,认真工作,坦荡为人,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肩上留下的是人家的脚印。努力学习,人家说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就是说不问政治走白专道路;潜心教学,人家又说你“只顾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方向有问题;不站队,人家又说你不明大事大非,等等,等等,总之不如意常八九,内斗、内耗,分散、消耗了我的精力,我的情商又极低,穷于应付。回首过往,有收获的喜悦,也有痛苦的历练,有温暖,也有无助,一路走来,也如这疙瘩汤,大大小小的疙瘩铺就了我的大半人生路。今吃着疙瘩汤,回忆着人生路,又联想起结绳记事…
今上了年纪,老了身躯,职场成了回忆。是非功过,自己评说!沉淀美好,积累智慧,解开人生路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疙瘩,做个明白人。
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生活还要继续。不能 *** ,不能躺平,夕阳的美好也可期。目视前方,不忘初心,活到老,学到老,做个跟潮人。
上了年纪,老了容颜,形象要十分注意。不能只盯着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能只想着自己,德高为尊,做个优雅的老者。
如今,我正迎着春光走在人生夕阳路上,享受着生活的美好。时间打磨,纠结已不再;前行,只着眼于人生的诗意与美好,我以为前景仍可期!风骨依旧,只要身体尚可,就守住初心,留得清欢度余年。
(图片取自 *** )
为什么谌龙的“谌”读chén,而谌利军的“谌”读shèn?东京奥运会进行得如火如荼。
在观看电视转播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男子羽毛球男子单打银牌获得者谌龙,在播报其新闻时读作“谌(chén)龙”;男子67公斤举重金牌获得者谌利军,在播报其新闻时读作“谌(shèn)利军”。“谌”作为姓氏,为什么一个读chén一个shèn呢?
查《汉语大字典》之一版,“谌”只有一个读音,读作chén,其本义为相信,《尔雅·释诂上》:“谌,信也。”《说文·言部》:“谌,诚谛也。”《尚书·奭(shì)》:“天命不易,天难谌。”引申为真诚、忠诚,《诗经·大雅·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谌?”毛传:“谌,诚也。”郑玄笺:“天之生此众民,其教道之,非当以诚信使之忠厚乎?”又引申作副语,相当于“诚然”“确实”,《楚辞·九章·哀郢》:“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王逸注:“谌,诚也。”“谌”还有一个义项为“姓。《通志·氏族略五》:‘谌氏,《姓苑》陶侃母谌氏。今南昌多此姓。望出豫章。’”《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读音“shèn”,释作“姓”。
现汉五“谌”字释义
现汉七“谌”字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谌”条则作“(chén,也有读shèn的),姓。”到了现汉六、现汉七,则把 shèn单独列了个词条,可见“谌”作“姓”讲时,有些地方一直读的是shèn音,所以《汉语大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词典才将这个读音吸纳进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诗》曰:天难谌斯。《大雅》文。今《诗》作忱。毛曰:忱,信也。按谌、忱义同音近,古通用。今《诗》:其命匪谌。《心部》作天命匪忱。”“谌”与“忱”的语音和语义全部相近,实际上就是一组记录同一个词语的异体字,故在字书和官话系统中,“谌”一直读作chén。谌龙家在湖北荆州,那是长江中游的大码头,南来北往的人多,读音也比较与时俱进,所以他们的“谌”姓读chén。
而此次东京奥运会上夺冠的谌利军,老家湖南益阳安化,产白沙溪、怡清源黑茶的地方,地处僻远,方言中保留较多古音也是正常的,所以他们那里作为姓氏的“谌”读作shèn。有趣的是,《人到中年》的作者、著名女作家谌容是汉口的,她的名字读作“谌(chén)容”;武汉江岸区有个地方叫“谌家矶”,“矶”为水边的小高地,长江两岸的矶非常多。称为“谌家矶”是因为早年有谌姓人家在此捕鱼和生活,时间长了便慢慢出现了以谌姓命名的矶,当地人称为“谌(shèn)家矶”。同属武汉三镇,一读chén 一读shèn,这说明在官话和文言系统中,“谌”读chén,而在方言和口语中,“谌”读shèn,这应该属于文白异读。湖北为南北交汇之地,语言属北方官话区,所以两种读音并存的现象并不稀奇,江西、湖南等地则读shèn,没有chén音。“谌”读chén或shèn其实跟“禅”读chán或shàn差不多,也就是中古所谓禅母字,普通话今读平声时一般声母为ch,今读仄声时一般声母为sh。而在一些南方方言的口语中,禅母字不论平仄声母都为sh。
方言多是古汉语的遗存,黄县西汉时即置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建置历史既久,又僻处海角,语言受外界影响较少,保留更多古音。在黄县话里,也有几例姓氏的读音与普通话不同的,值得探究。“盖”作“姓”讲时,读gě,“盖”原为古地名,战国齐有盖邑,汉置盖县,北齐废。故城在今山东沂源县。《孟子·公孙丑》:“王使盖大夫王欢为辅行。”赵岐注:“盖,齐下邑也。”后以邑为姓,《广韵·盍韵》:“盖,姓也。汉有盖宽饶。”《古今姓氏书辩证·盍韵》:“盖氏,出自齐大夫食采于盖,以邑为氏。”黄县境内有“盖”姓,但在黄县话里,“盖”姓却读作gài(京剧演员“盖叫天”的“盖”读作gài,这只是他的艺名,当时有个很红的艺人叫“小叫天”,他取名“盖叫天”是要超过、盖过“小叫天”的意思,此与姓氏无关),不知是误读还是古音的遗存。
“葛”作“姓”讲时,读作gě,《通志·氏族略二》:“葛氏,嬴姓,夏时诸侯,子孙以国为氏。又《风俗通》云:葛天氏之裔。又贺葛氏改为葛氏,虏姓也。”北魏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葛荣(鲜卑族)就是由贺葛氏改过来的,我曾经有个同事姓葛,虬髯深目,我开玩笑称他为“最后一个鲜卑”。黄县境内也有“葛”姓分布,但黄县话读作gǎ。这种读法在黄县话里比较常见,“蛤(蛤螺)”“佮(交佮人)”“胳(胳肘窝儿)”“疙(疙瘩汤)”都是读作ga。
“郝”作“姓”讲时,读作hǎo。《广韵·铎韵》:“郝,姓也。殷帝乙时有子朝封太原郝乡,后因氏焉。”但在黄县话里,“郝”作“姓”时读作huǒ,这与也黄县话保留的古音韵有关。《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有众利侯郝贤。”唐颜师古注曰:“郝音呼各反,又音式亦反。”“呼各反”今音读作hè,在黄县话里,“河(河水)”“贺(祝贺)”“合(合作)”“和(和平)”“荷(荷花)”“盒(触灯盒儿)”“貉(貉儿)”都读作huo,所以黄县话里“郝”姓读如火,也是符合黄县话的音韵规律的。
部分图片引自 *** ,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圪< gē > :圪是典型的入声字,发音短促。当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消失后,却恰恰在晋语方言里保留了下来,尤其在怀庆方言中,做为构词前缀非常突出,构成了许许多多生动形象的原生态词语。“圪”字在不同的形态中会有不同的写法,如:圪、疙、仡、虼、屹、纥等,既有通用又有小区别。
我们就从常见的词语来一一分析吧。
圪瘩:原意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也写做圪垯、疙瘩。由此派生的词可不少:泥圪瘩、面疙瘩、肉疙瘩、老实圪瘩、榆木疙瘩等等。
例句:这泥和的还不中,泥疙瘩太多。
例句:面疙瘩汤真好喝,我吃了两碗。
例句:这汤卤不赖,肉疙瘩真多。
榆木疙瘩指的是榆木长的树瘤、根块,纤维纠结难解。引申某人愚笨、老实、不开窍。与老实疙瘩同意。
例句:你真是个榆木疙瘩。
还可以表示地方。
例句:你老家是哪疙瘩哩?
还表示绳打的结。活疙瘩、死疙瘩。也引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结。
例句:恁俩中间那疙瘩该解开了。
圪蹴:蹲下。不仅表示形态,也表示动作。
例句:过去的人们都喜欢圪蹴着吃饭。
例句:去给我圪蹴那儿。
圪台:小土丘、小高地。如:土圪台、砖圪台。
圪登:怀庆方言中有两层意思。一是一条腿跳着走;二是台阶。
例句:你咋圪登着腿过来了?
例句:这有个圪登,你注意脚下。
圪挤:拥挤。
圪节:有三层意思。一是竹子等植物的自然节段;二是物体的一段长度;三是节日。
例句:给我拿圪节绳过来。
例句:过圪节哩,我来看看你。
圪肯:往一边挪动。
圪疔:非常小的疙瘩或很小的东西,一圪疔点,也通常会说“一星大点”。也表示路面、物体表面不太平整,有小的疔点。
例句:这段路不好走 ,骑车老圪疔荒。
圪皱:布、衣服、纸张不平整。
圪弹:乱动弹不安生,也指四肢抽搐。
例句:这猪乱圪弹,估计快不中了。
圪崂:角落。也叫圪角儿。
山圪崂:偏僻的山沟。
黑圪崂:黑暗的角落、地方。
野圪崂:贬义词,很荒凉、偏僻、落后的地方。
圪针:枝条上长的刺,也指带刺的树枝。鬼圪针,菊科野草,春季嫩叶可食,全草有清热解毒、降血压的功效。
圪星:很小的雨。
圪糁:颗粒稍大的面,玉米圪糁。
圪丝:菜切的细丝,萝卜圪丝。
圪坑:很小的坑。
圪毛:少量的絮状物,羊圪毛,花圪毛(棉花毛)。
圪吭:打嗝,引申语言表达不连贯,说话吭吭吃吃。
例句:这会发言不错,没有一点打圪吭。
圪渣:原意垃圾,引申很脏,不卫生。
例句:把那堆圪渣倒了。
例句:你多少天没洗脸了,鼻圪渣有多厚!
圪痂:伤口结的痂。
例句:伤口结圪痂了,快好了。
圪疤:饭食结的锅巴。
例句:我可好吃饭圪疤。
圪在做为小动物的前缀构词时常用“虼”字。
虼蚤:跳蚤。
虼蚪:蝌蚪。俗称蛤蟆圪蚪。
圪在做为身体部位前缀构词时常用“肐”字。
肐肘:胳膊肘。
肐膝盖:膝盖。
肐腮:腮帮。
圪嗒:说闲话,引申背后说别人坏话。怀庆俗语“说闲话捣圪嗒”。
圪吵:双方低声的拌嘴。
圪囔:一层意思是一个人低声的埋怨、嘟噜;一层意思是胃里不舒服,多是女人用词。
扢捞:用工具从下往上打捞或从外往里划拉东西的动作。
扢搅:原意是用工具搅拌,引申对某件事情进行搅扰。
例句:这事与你无关,你胡扢搅啥,竟制造矛盾。
圪桩:树桩。
圪别:不顺畅,别扭。也指某些人性格执拗,不听话。
例句:你圪别啥哩?道理都讲透了,还想不通?
圪牴:公羊头上长的两只角。老圪牴,就是老公羊。
圪拱:表示动作的连续。
例句:你从哪圪拱出来了?
圪壕:小槽,小划痕。
圪棒:短小的木棒或草棒。
圪杈:树杈。
圪塄:田埂,又叫土圪塄;梯田的边塄。
圪里扁弯:材料不直,弯弯曲曲。也叫曲里扁弯。
圪里缝道:狭仄的空间,曲折的路线。
例句:你可不简单,这个城市圪里缝道哪你都能摸到。
圪档:玉米的俗称,甘蔗叫甜圪档。
圪弯儿:小弯。
圪颤:颤抖,
例句:真冷啊,浑身打圪颤(怀川方言念zhan)。
圪泡:皮下起的水泡。手掌脚掌磨起的泡,烧烫伤起的泡等。
圪眯:小睡。
圪噫:恶心、嫌弃、讨厌、反感。
例句:你真圪噫人!
从以上列出来的词语可以看出,“圪”做为前缀构词,没有太具体的意思,一般读音较轻,仿佛是个万能字,据说可以组成几百个词语,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亲切、生动、形象、具体,能流传千百年,说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不可否认,在推广普通话以后,这些方言词汇仅仅运用在老年人的口中,年轻人大多听不懂,更别说会写了。了解和熟悉这些方言词语,对传承和丰富民族语言文化,有百利而无一害。
围场方言大全十九(G1)轧gā、gá:①结交。~朋友。这个意思实际是从山东来的。原字应该是 “葛”,葛在山东读作gā;②查对、核对。~账。民间念白了,念成yà账。
轧东儿gādōngr:打赌。咱们轧个东儿,她今天不会来。也说关东儿guāndōngr。
轧乎儿gāhur:结交、往好了处。你得会~人。
轧伙gāhuǒ:结为伙伴、结对做事。你跟谁~呢。
轧邻恋产gālínliànchǎn:与邻居相处、与邻居财产往来。~的,不能太耍奸,要相互让着点。
轧朋友gāpéngyou:结交朋友。他厚道,能和他~。
轧亲gāqīn:结为儿女之亲。老王和老李~了轧亲家gāqìngjia:结成儿女亲家。
旮旯儿gālár、gǎlá(à)r:①角落。犄角~;②狭窄而偏僻的地方。山~。
旮旮旯儿旯儿gā ga lá(à)r lá(à)r:①所有的角落。~找了,都没有;②冷僻。什么~的典故他都知道。
疙瘩gāda:不读gēda。作为方言其意思为:①包。他脑袋上起个大~;②结。系个~;算母~,即盘制的衣服扣;③地方。这~、那~。也说疙儿gār;④用于线状、块状等的很小的一部分。一~纸。⑤嫌隙、芥蒂。他俩的~解不开。
疙瘩白gā da bai:卷心菜。
疙瘩鬏儿gādajiūr:也说疙瘩鬏子。抓髻,即绕在一起形成团状的头发。
疙瘩榔子gādalángzi:物体上的块状凸起。那个木棍有个~。也说疙瘩榔儿gāda lángr。
疙瘩喽嗖gādalōu sōu:满布疙瘩的样子,借指表面不光滑、不顺滑的样子。你看他的脸,~的。
疙瘩娄子gādalóuzi:①冬天人鞋底或马蹄子等粘上的坚硬的冰雪块儿;②路上起伏不平的坚硬冰雪。③木棍、树木等上的凸起物。
疙瘩汤gādatāng:面疙瘩汤。
疙疙瘩瘩gāgadādā:①不平滑、不顺利。这阵子办事都~的;②别扭、不和。他俩一直~的。也说疙里疙瘩gāligādā、疙了疙瘩。
疙儿gār:①里、地方。附在这、那、哪后表示地点。哪~都比不上我们家那的山药蛋;②段儿、块儿。一小~糖。
割gā:围场方言不读ge。割草读gācǎo。
嘎gā:立刻、马上。~一下子就结束了。
嘎巴儿(1) gābār:①特别。~新;~脆;②十分干燥的样子。那个面包干得~~的。
(2)gābar:①(黏的东西)凝固附着。~锅了;②取笑人、挖苦、奚落。看他那小曲样,我把他好个~。
(3)gába:脏东西或糊状物干燥后所形成的块状物。锅~,鼻子~。
嘎巴锅gābāguō:①烧干附着在锅上。扒拉扒拉,菜~了;②打双调时,底牌没有所亮的主。
嘎巴叮当脆gā bā dīng dāng cuì:直截了当、干脆、爽快、不拖泥带水。他讲话~。也说嘎巴溜丢脆gābāliūdiūcuì。
嘎巴嘎巴的gā bā gā bā di:①寒冷的感觉。这天,~;②特别的意思。天~冷。
嘎巴溜秋gābāliūqiū:衣着、面容不整不洁、布满嘎巴的样子。也说嘎巴溜哄gā bā liūhōng、嘎巴哄哄gābā hōng hōng、嘎巴溜星gā bā liūxīng、嘎巴扯曳gābāchěyè。
嘎叭儿gābār:立刻、马上。你咋不~就死了。也说嘎锛儿 gābēnr。
嘎锛儿(1)gā bēnr:①迅速地、很快地。他咋不~一下就死了;②特别。~新;~脆。
(2)gā benr:死。他早就~了。
嘎蹦脆gābēngcuì:①很脆。那个麻花~;②直截了当、干脆。他说话办事~。
嘎蹦豆子gābēngdòuzi:小孩儿,最小的小孩。还是个小~呢。
嘎得儿gāder:段儿。一小~。
嘎叽gāji:①嚼。你在那没完没了的~啥呢;②吃(零食)。你一上午嘴也没闲着,一直~零食儿。
嘎搭gáda。①勾引、搭葛女性。与异性他没事儿就跟女的瞎~;②连续快速铰。一块布让你给~瞎了;③用刀刃滚动剁。~点老虎菜吃;④拿剪刀空剪的声音。别老~剪子,多兴影人。
嘎搭牙gádayá:①闲聊、男女调情;他俩在那~呢。②吃零食、磨牙。没是得弄点瓜子~。
嘎儿嘎儿gár gár、gār gār:①非常。~硬、~新、饼干得~的,咬不动;这天~冷,都伸不出手来;这衣服~新;②寒冷。这天~的。
嘎拉gála:①多指不正当的勾引女性。你瞎~啥呢;也说嘎搭gáda。他没事儿就跟女的瞎~;②吃(零嘴儿)。她没事儿就爱~零嘴儿。东北说摡搂gáilou。
嘎儿gár:钱。兜里没~。
嘎渣儿gázhir、gázhar:①痂;伤口定~了,定~:结痂;②食物粘在锅上的部分或烤焦烤黄的硬皮;③鼻涕结成的硬块儿。鼻子~。
尕gǎ:吝啬、小气的意思,用于说小孩。那孩子真~,他手里的东西谁也要不出来。
尕逼ɡǎbī:①吝啬、小气。你咋那~呢;②吝啬的人。他是个~。也说尕逼豆子ɡǎbīdóuzi。
玍古ɡǎgu:性情乖僻。那人真~。
玍其混子ɡǎqíhùnzi:在街面上胡混的人。他是个~。玍其混,北京方言狗鸡混的变音。
玍七码八gǎqīmǎbā:杂七杂八、非常混乱。那些~就别要了。
玍瞎ɡǎxiā:无能、不成器、不通事理、不务正业的人。他是个~还能好得了。
玍牙ɡǎyá:难缠、难以相处。那家伙太~,没法相处。
玍杂子ɡǎ zá zi:二流子,不三不四的、爱耍无赖的人。吃喝嫖赌什么都干,真是个~。
蛤蝲ɡǎla:蛤蜊、文蛤、蚌等带壳的软体动物。
嘎腚gǎdìng:擦 *** 。过去~都用石块或拔棍子。
嘎啦gǎla:尿渍、汗渍形成的斑痕 . 快把床单洗洗,上面都是~ 。也说嘎啦圈儿gǎlaquānr。
嘎啦哈gǎlahà:一种用羊骨节做的玩耍用品。也叫骨头节儿。
嘎码儿的gǎmǎrde:某种东西、钱物等。上街一趟,~的没少敛落。也说嘎了码子的gǎlemǎzide。
嘎牙gǎyá:刁蛮、难缠。这娘们儿太~,你惹他不是找麻烦吗。
嘎球混子gǎqiúhùnzi:不三不四、不务正业的人。他就是个~。
尬gà:阻拦、阻挡、干扰。把他~,别让投篮;~三四年没提上去。
尬巴gàba:嘴一张一合。干~嘴说不出话来。
尬撒gàsa:摇动。你别老~椅子。
尬着gàzhe:阻拦、干扰。(打篮球)~他不让上篮。
嘎(干)gà:就是干,围场大多读gà。你~啥。
嘎(干)蛤gàhá:干啥,“干啥”的变音。口语常用。你~呢?
嘎(干)嘛gàmá:就是干嘛的变音。
嘎(干)嘛吃的gàmáchīdi:表示对不负责任的人的斥责、质问。你是~,这点事都干不好。也说嘎(干)啥吃的gàsháchīdi。
嘎蛤恰gàháqia干啥去的变音。~,玩!
嘎嘎窑儿gàgayáor:指圆状或柱状物体表面出现环绕凹痕。锄把用久了,出了~了。
嘎悠gàyou:①摇摆着慢走或慢驶;那么慢得啥时候~到啊;②来回晃动。把孩子放摇篮里~~就不哭了。也说逛悠gàngyou、哈悠hàyou。
该gāi:活该、应该承受的(后果)。~,看你还欠手不;你这么胡作,~。
改常gǎicháng:和平常不一样,尤指人要死前的行为异于平时。他这几天就~。
改刀儿gǎidāor:将大块肉切成小块。他在饭店~呢。
改桄子gǎiguàngzi:改变原来的说法、主意、主张、约定等。都说好七点走了,你又~!
改饶gǎ ráo:告饶。你一胳肢她,她就~了
盖顶gàiding也叫盖挺gàiting。
盖帘儿gàiliánr:一种放饺子面条等,用高粱秸穿成的圆形炊具。
盖盖儿摇gàigàiryáo:暗中做某事而不公开结果。啥事拿到桌面上,别老~。
盖帽儿gàimàor:极好。那球打的,~了。
山西的婚庆方言喜称
鞭炮响起来了,唢呐吹起来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欢腾了,娶媳妇的花轿进村了!衣着鲜艳、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在人群中挤过来钻过去,等待着热热闹闹的婚庆进入 *** 。
娶媳妇,在山西有不同的说法。晋中榆次、清徐、祁县等地,说“娶婆姨”,外地人听起来,就好像说“擦玻璃”。“婆姨”是山西中部很多地方对妻子的称呼,虽然在省城太原,结婚娶妻的说法,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改称为“娶媳妇子”了,但在当地老年人口中,也还对妻子保留着“婆姨”叫法。
在晋西的离石、临县、隰县、石楼等地,娶媳妇说“引素子”或“娶秀子”。乍一听,这种说法有点奇怪,其实,这“素”和“秀”都是方言里的同音代替字,其读音应是“媳妇”两个字急读的合音。因为“媳妇”两个字总是连在一起说,天长日久,两个字的读音渐渐凝固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音,听起来就像“素”或“秀”了。到后来,当地人也不知道这种说法的由来了。为了表示新婚的喜庆和新娘的女性特征,有人又给“素”字左边加了个女字旁,于是“引媳妇子”在很多地方,也常常被写作“引嫊子”。
在晋南的临汾一带,娶媳妇说“唤媳妇”,似乎一声呼唤,美丽聪慧的新娘子就会来到眼前。而运城、万荣一带,娶媳妇说“生媳妇”或“色媳妇”,这里的“生”读的是“生萝卜”里的那个音。与“素”、“秀”一样,“生”和“色”也都是同音代替字,至于本字,有学者认为是“索”,这其间语音的变化颇为复杂,至今在学界尚未形成定论。其实,不管这媳妇是“娶”、是“引”、是“唤”还是“生”或“索”,在老百姓心里,只要进门来的媳妇勤劳贤惠,孝敬老人,全家就皆大欢喜了。
嫁姑娘,在山西各地的说法也不同。晋南运城一带和晋中多说“嫁女”或“嫁闺女”,临汾一带多说“改女子”,晋东南有“出女”的说法,晋北多数地方说“聘闺女”。不管怎么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结婚的喜筵一吃,女儿就是人家的人了。对于女方的父母来说,这喜洋洋的婚事里,也不可避免地带了几分伤感。旧时在山西很多地方,都有“哭嫁”的习俗,新娘子出阁离娘之时如山洪迸发般的哭诉,抒发了对亲娘养育之恩的感念和对人生重大转折的惶恐和不安。为了使悲切的哭诉与喜庆的气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人们创造了“女儿哭,娘家富”、“不哭不发,越哭越发”的俗语,流传至今。不过,在今天山西民间各式各样的婚礼上,已经见不到新娘子大哭大诉的场景了。
祥谚
旧俗中的嫁娶,遵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今的青年男女,已经打破了这些老规矩,“我的婚姻我做主”了。但是在嫁娶的过程中,仍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讲究。例如男女双方的“八字”是否
相合的问题,就
是双方结亲遇到的之一件重要的事情。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属相相克的俗语,如“白马怕青牛”、“鸡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锉”、“虎兔双泪流”等等,这些俗语透露出人们对婚姻破裂的恐惧感和规避心理,同时表达了民众对和谐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和祝愿。随着婚姻自由程度的大幅度提高,这类对属相相合还是相克的讲究,在众多事实面前,也渐渐隐身消退。
在山西各地,都有女儿出嫁“不带娘家土”的习俗。俗语说“带了娘家土,丢了娘家福”。由于有这样的讲究,女儿出嫁时离开娘家炕头,去往夫家时,脚是不能沾地的,要穿上新鞋,由兄长或舅舅等抱出门,送到马上、轿上或者车上。也有的富裕人家以红毡铺地,一路搀扶着新娘踩着红毡走,以避免双脚沾上娘家的土尘,带走娘家的福气。这种习俗来源于中原大地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在传统观念里,“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土结黄金子,地开白玉花”,“树要有根基,人要有田土”,“有人就有土,有土就有财”,土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即便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也不能让其沾走一点尘土,以免动摇自家的根基。
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婚姻的谚语,深受群众喜爱: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瓜好吃不讲老嫩,人对眼不说俊丑。
会嫁的嫁人尖,不会嫁的嫁门楼。
……一些流传甚广的歇后语,也传递出欢乐、喜庆和诙谐的意味:
新媳妇到了家——喜气盈门新女婿迎亲来——喜上眉梢八月十六娶媳妇——喜出望外……这些俗语,都是民间婚俗文化中的瑰宝。
吉物
在婚庆大喜的日子里,应用最广泛的是形形 *** 、丰富多彩的实物谐音民俗。在众多表示吉祥的物品中,石榴、棉花、红枣和花生是山西婚嫁礼俗中最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几种。
石榴多籽,象征着“多子多福”,这是华夏传统婚嫁习俗中常用的吉祥物。由于“石榴”是“实”和“留”的谐音,有些地方又赋予它更丰富的含义。晋南稷山、临猗、万荣等地盛产棉花,当地习俗在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三五十斤棉花,叫“黏亲花”。在送“黏亲花”的时候,有一个特别的讲究,就是棉花里一定要放一对石榴。这一对石榴,除了祝福新人多子多福外,还有一层含义,即希望娶来的媳妇是实实在在过日子的,并且永远留住。
棉花的吉祥在于它的暖度和厚度。在晋南,旧时女子出嫁时,不管这大好日子选在暖秋严冬,还是阳春酷暑,也不管这日的天气是雨雪冰霜,还是艳阳高照,新娘子都必须穿一件红棉袄。厚厚的棉袄,寄托着娘家对闺女新生活的厚望,预示着将来的日子家资丰厚,远离贫寒。
红枣花生,几乎是家家都要用到的吉祥物,谐音“早早生”和“花着生”。在传统的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生子是人生更大的事情;在婚庆的喜悦中,老人最期盼的也是新人进门,尽快添丁加口,传宗接代。因此,婚礼中最多的祝福用语是“婚姻美满”、“早生贵子”、“有男有女”。
艾叶因为谐音“爱”,在婚庆中也颇受欢迎。给姑娘陪嫁的被子里缝进去几根香和几枝艾叶,是祝愿夫妻“相亲相爱”;新娘子身上插一枝艾叶,是“带艾有人爱”;参加婚礼的亲友们,常常互相赠送一些艾草缝制的香包,这是把浓浓的爱意传递给大家,让所有人分享新人的欢喜,同时也规避了一些不期而来的不洁或不祥之物的侵扰。
在晋南方言里,麸、黍两个字和“福”的读音相近,因此,在一些婚庆活动中,麦麸和黍子承担了送“福”的重任。万荣、临猗等地旧俗,结婚当天,新娘要给长辈举行“暖被窝”仪式。在唢呐鼓乐的伴奏声中,新娘隆重地向老人呈上崭新的被褥,并将其展开在老人面前的长桌上,然后拿着黍子篾做的笤帚在被子上扫七下,最后再给被子的四个角各放上一些麦麸。“黍”“麸”“福”,一组谐音字,表达了新进门的晚辈对长辈晚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在晋南话里,“发”和“刷”同音,所以“刷子”常常成为“发家”的吉祥物。万荣有一种习俗,新婚三日后,新娘要回娘家“住十”,十满回婆家前,要用高粱篾编两把锅刷子。这两把刷子一把留在娘家,一把带回婆家,意思是祝愿两家人财大发。
福谣
在婚庆的整个过程中,诵读歌谣是必不可少的。晋中一带旧俗,女儿出门前要吃离家饭。这离家饭是不能吃蔬菜、喝汤水的,以免路途中出现紧上厕所的尴尬。一般的离家饭是吃几个熟鸡蛋,不但营养耐饥,而且具有“团团圆圆”的含义。当地一首歌谣记录了这种现象:古代婚礼陶俑
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闺女走了莫想家,过年生个小子娃。
布置洞房铺床时也常常伴随着念诵歌谣,有些地方叫做“唱喜歌”。各地铺床时所诵有所不同,但意思大体相似:
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再生姑娘;
铺床铺床,富贵堂皇,金钱满地,米粮满仓;
铺床铺床,龙凤呈祥,夫妻恩爱,地久天长。
晋中平遥等地,洞房之夜新娘子要喝疙瘩汤,俗称女儿汤。疙瘩汤里要放上枣儿和花生。新娘子喝之前要一边搅拌疙瘩汤,一边念诵:
左手拌疙瘩,儿女一不沓,小子会念书,闺女会纺花。
喜气洋洋的婚庆结束了,在浓浓的乡情乡音中,一对对幸福的新人,开始了他们人生新的旅途。
(作者:吴建生)
来源:黄河新闻网
山东话属于北方话,在发音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以北京话和东北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差异较大。
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区: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
山东话,是山东人独有的文化遗产。在今天说普通话的时代,保持方言的纯洁性显得更为重要。
山东方言
许有的人会说:“山东话,各地差异很大,根本就没什么统一的标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山东方言自鲁西到胶东是慢慢过渡的,山东人的发音习惯以郯城县、临沂市、蒙阴县、沂源、莱芜向北,以东的所有地区(包括东部临沂,整个潍坊市、日照市、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的各县市)在发“r”这个音时,均为“y”,例如:“人,日头,热”发音为“银,易头,耶”,以西,特别是鲁西南地区(枣庄市、济宁市、菏泽市、聊城市、泰安市、临沂市的费县、平邑县)“shu”音发为“f”,例如“水”、“睡觉”、“说话”、“树”等发音为“非”、“费觉”、“佛话”、“富”。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但是淄博市的博山、东营市的广饶,潍坊市的寿光,青州,临朐北部,济南市的章丘有个特例,“人”“热”等发音为“len”“le”。这在山东省是最为奇特的。
归属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等主编)的最新汉语方言分区结果,山东省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省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
境内有冀鲁、中原、胶辽三大官话
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
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临沂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
中原官话
指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及该省鲁南、鲁西南包括菏泽、济宁、枣庄、临沂费县及聊城莘县南部等近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
胶辽官话
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其中该省有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40个县,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分区
山东方言内部存在不少差异,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钱增怡、高文达等学者根据各地方
山东方言
言特点,把山东话分成两个大区:西区、东区;四个小区:西齐区、西鲁区、东潍区、东莱区。
西区69个县市。其中
西齐小区4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平阴、济阳、沾化、利津、广饶、博兴、桓台、淄博、邹平、高青、滨州、庆云、无棣、乐陵、阳信、惠民、商河、泰安、莱芜、新泰、新汶、肥城、临邑、德州、宁津、陵县、平原、禹城、武城、齐河、夏津、临清、高唐、茌平、东阿、聊城、阳谷、梁山、莘县(县城和县城北部乡镇)、冠县。
西鲁小区27个县市:
临沂、郯城、苍山、费县、平邑、枣庄、滕州、微山、泗水、曲阜、鱼台、邹城、宁阳、兖州、济宁、东平、汶上、郓城、巨野、嘉祥、金乡、成武、单县、鄄城、莘县南部、东明、菏泽、定陶、曹县。
东区40个县市。其中
东莱小区15个县市: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烟台、牟平、海阳、长岛、蓬莱、龙口、福山、招远、栖霞、莱阳、莱西。
东潍小区25个县市:
莱州、平度、即墨、青岛、崂山、胶州、高密、昌邑、寒亭、寿光、潍坊、青州、昌乐、临朐、安丘、诸城、胶南、五莲、日照、莒县、莒南、沂水、沂南、蒙阴、沂源。
以上大致是西齐区归冀鲁官话,西鲁区归中原官话,东莱和东潍归胶辽官话。
语音特点
概况
本章在标注山东方言语音时,尽量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无法用汉语拼音标记的就采用国际音标,并一律加方括号< >,以示跟无括号的汉语拼音方案相区别。
山东各区方言语音特点仍按上文所述二大区四小区来分别介绍。各地读者可以在自己所属的方言区里,查考自己的方言语音跟普通话语音之间究竟有哪些不同。
西区·西齐小区
1.声母
(1)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的字“熬袄欧呕沤安俺岸恩昂”等,多数市县读ng声母。
(2)普通话 r 拼合口呼的字,多数地区读 l 声母,如“如入褥软荣熔”等。(此条不准,这些字在济南泰安一带发音同普通话一样)
2.韵母
(1)“街解鞋、矮、崖涯”等字方言读.街jiai, 鞋xiai,矮yai,崖yai,这几个字都是比较特殊的发音,同样是拼jie,姐的发音就同普通话一样,街却不同,同样拼ya ,压就同普通话一样,崖却不同。
(2)“责策色”等字靠河北省的地方读ê,其他地区读ei。济南泰安一带老土话读责就为zei,读策为chei,读色为shei。
3.声调
(1)淄博、莱芜、博兴、高青、无棣等地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类。
(2)利津、章丘、邹平、桓台等地“接国铁册”等字读入声。
(3)多数地区“接国铁册”等字读阴平。
(4)去声多读低降调31或21。
西区·西鲁小区
1.声母
(1)“袄安恩”等字读舌根浊擦音>声母。
(2)大运河两岸地区无zh ch sh r声母,合并到z c s
(3)“双书水”等发“shu-”的字多数地区读“f-”。
(4)普通话j q x声母字部分地区读两组(即区分尖团音),如:精≠经、清≠轻、修≠休。
2.韵母
(1)“飞肥肺”多数地区读i。
(2)“责策色”等字读ei。
(3)“街解鞋、矮、崖涯”多数地区读iê。
3.声调
(1)“接国铁册、业律麦”等字读阴平。
(2)去声调值多数地区为前高降后低升的降升调312或412。
东区·东潍小区
1.声母
(1)普通话的zh ch sh,方言分两类,如:争≠蒸、师≠失。
(2)普通话的j q x,多数地区分两组,如:精≠经、清≠轻、修≠休。
(3)普通话的r,方言读齐齿呼或撮口呼的零声母。
(4)“袄安恩”等字读ng。
2.韵母
(1)环胶州湾地区把普通话的eng—ong、ing—iong分别合并,如:灯=东、英=拥。
(2)“责策色”等字读ei。
(3)“街解鞋、矮、崖涯”读iê
3.声调
(1)青岛、崂山、即墨、平度莱州只有三个调类。
(2)阴平调为低降升调213型。
(3)“接国铁册”等字读上声。
东区·东莱小区
1.声母
(1)普通话的zh ch sh,方言分两类,争≠蒸、师≠失。
(2)普通话的j q x,方言分两组,精≠经、清≠轻、修≠休。
(3)普通话的r,方言读齐齿呼或撮口呼的零声母,如“染软”。
2.韵母
(1)“对算寸”等字方言丢失u韵头。
(2)“歌科河”等字读uo。
(3)“街解鞋、矮、崖涯”读iai。
3.声调
(1)烟台等地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类。
(2)多数地方“南”和“男”等字分归两个调类。
(3)“接国铁册”等字方言读上声。
(4)阴平调值多为降调41或31。
亲属称谓
山东方言属于官话方言。作为齐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山东方言的亲属称谓重秩序、重亲情、
山东方言
重礼仪、分亲疏、别内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
重秩序
秩序,是政治统治和家政管理的根本。山东方言亲属称谓以父系称谓为中心,长幼有序,老少分明,具有严格的秩序性。
突出辈份,老少分明。如,对长辈,称父亲为“爷”、“爹”、“爸”、“大”,母亲为“娘”、“妈”,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其上每长一辈,前加一“老”字以示区别: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曾祖母为“老奶奶”;高祖父为“老老爷爷”,高祖母为“老老奶奶”。对晚辈,称子为“儿”,女为“闺女”,子之子为“孙子”,子之女为“孙女”,其下每下一辈,加一“重”字以示区别:重孙子、重孙女;重重孙子、重重孙女。
注重排行,长幼有序。如,称祖父的兄弟姐妹为大爷爷、二爷爷等、大姑奶奶、二姑奶奶等;称父亲的兄弟姐妹为大爷、二大爷等、大姑、二姑等;
对同辈,称自己的兄弟姐妹为大哥、二哥等、大姐、二姐,二弟、三妹等。对他们的配偶,也加排行称为:“大嫂”、“大姐夫”、“二弟妹”、“二妹夫”等。
有的地方如胶东,次序更为齐整,称父亲为“大”、“爹”、“爸”,称伯父则为“大大”、“大爹”、“大爸”,叔父则为“二大”、“二爹”、“二爸”。有的家族四服五服之内的同代人,全按一个顺序排下来,显得人丁非常兴旺。
对于晚辈,最普通的现象是,在乳名和称呼中强调其次序性,如“老大”、“三份里”、“四儿”、“二闺女”。在处理家庭问题上,长者说了算,老大说了算,长辈和老大为尊,显示了秩序性的权威。
山东方言
宗亲、外亲各成体系。沿袭父系家族为中心的旧俗,以“宗”和“亲”为标准,形成了四大亲属称谓体系:一是父系亲属称谓,二是母系亲属称谓,三是夫系亲属称谓,四是妻系亲属称谓。这就囊括了一个人血缘、婚姻所涉及的一切宗族和亲族对象。同时,每个体系各自独立,各成系统,互不交叉,秩序性很强。
重亲情
“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山东方言亲属称谓的重亲情特征,表现在对非血缘关系亲属的当面称谓上。
亲属称呼
对直接姻亲,当面称呼要用血缘关系的称谓。对于妻子来说,称呼丈夫的一切亲人,一律随丈夫,也就是说,如同称呼自己的亲人一样。如,称公公为“爹”、“爷”、“大”、“爸”,婆母为“娘”、“妈”,夫哥为“哥”,夫弟为“兄弟”、“弟弟”。
对于丈夫来说,称呼妻子的亲人也一律随妻子,如,称岳父为“爹”、“爷”、“大”、“爸”,岳母为“娘”、“妈”,妻哥为“哥”,妻弟为“兄弟”、“弟弟”。对于夫哥夫姐(大伯哥、大姑姐)来说,称呼弟弟的妻子也像自己的妹妹那样,称为“二妹妹”或者“二弟妹”。对于姐妹的丈夫来说,称呼妻哥、妻弟的子女,也一律像称呼自己的兄弟姐妹之子女一样,称为“侄子”、“侄女“。
对于干亲,当面称呼完全同嫡亲,而不像其他地方有“妈”、“娘”的区别,或“大”、“干大”的区别。
对于同族姻亲,称呼同辈人的妻子和同辈人的丈夫,一律同嫡亲兄弟姐妹。如,称同辈人的妻子,年龄比自己大的,一律叫“嫂子”、“大嫂”、“二嫂”;年龄比自己小的,一律叫“妹妹”或“弟妹”、“大妹妹”、“二弟妹”。称呼同辈人的丈夫,年龄比自己大的,一律叫“姐夫”、“大姐夫”、“二姐夫”;年龄比自己小的,一律叫“妹夫”、“大妹夫”、“二妹夫”。
此外,称呼同辈人的母系亲属也一律同称呼自己的母系亲属称谓,如“姥爷”、“姥娘”、“大舅”、“二姨”;自己的配偶称呼这些人时,也这样称呼。
对于庄亲,即同村异姓的人,之间的称谓也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突出乡亲的亲情。
邻里称呼
对于同村而不同姓的人,一般规则是:1 有直接亲戚关系的,优先喊亲戚称谓,比如“表叔”“二舅”之类。2 没有直接亲戚关系的,一般参照自己同姓人中和对方的亲戚关系,或者老一辈延续下来的关系,加排行称谓,比如“三叔”,“四哥”等。对方没有兄弟的,一律称呼 “大XX” ,比如:“大叔” “大哥”
对陌路人,也根据其年龄、性别特征,称之为“大爷”、“大娘”、“大哥”、“大嫂”、“大兄弟”、“大妹妹”,只不过一律用“大”而不用“二”、“三”、“四”之类的排序词罢了。
但在鲁西南地区,除亲属称谓外,忌称“大哥”,见面应叫“二哥”,“二哥”是尊称。据说,起因于武大郎与武松的传说故事。武大郎是个三寸丁,妻子与人通奸,是个“乌龟”、“绿帽子”;而武松武老二,英雄豪气了得,成为山东大汉的典范。而在鲁东南地区,见面须称“三哥”,俗以为“大哥王八二哥龟,就数三哥是好人”。
分亲疏
一:宗亲方面:
在宗亲称谓中,山东方言按亲疏远近的不同,区分为不同的亲疏层次。
山东民间流行的五服,出五服,大致关系如下:由上到下的排列次序为:高祖辈、曾祖辈、祖父辈、父母辈、自己(至此为上五服,自己及以下为下五服)、子辈、孙辈、曾孙辈、玄孙辈,共计九代,是为本宗九族,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宗亲,俗谓“五服,在这九代中的任何一代,只要往上数超过五代,不是一个高祖,就算出五服了。
山东一些农村流行的“五大院”、“四大院”,也指在五服、四服之内的宗亲,分别 *** 同上,院:院子、支股的意思。
也可以这样区分亲疏:一个林地里的(墓地)、一个老林地的、一个支股的(即宗族有同一历史来源的)、一个发源地的、一个姓的。
以上这些宗亲范围,都要在族谱中出现。表现在称谓语中,在叙称时往往前加“亲”来强调,如:亲兄弟(同一父母的兄弟)、“亲叔伯兄弟”(同一祖父的兄弟)、“叔伯兄弟”(同一曾祖的兄弟或一个老老爷的兄弟,有地方称为堂兄弟)、“五服内的兄弟”、“一个林地的”等词语。
在红白事上也区分亲疏,目前大部分山东农村,红事基本只聚合三代以内的宗族商量办理,白事才聚合五代以内的宗族商量办理。除此以外的同姓人或村民也可参加,却只能算帮忙,没有参与商量或决策的权利。
二:姻亲方面:
在对姻亲的面称(当面称呼)里,山东方言靠称谓词前加“表”字来区分亲与疏,即俗谚所谓“一表三不亲”。这种情况,主要是对同辈的妻系、母系、祖母系亲属而言。如,称同辈的岳父为“表大爷”、“表叔”,岳母为“表大娘”、“表婶子”,妻哥妻弟为“表哥”、“表弟”。
对姨、姑丈夫的亲属,也冠以“表”字,如,称姨、姑夫下一辈子侄,称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但对姑夫、姨夫的亲生子女,往往称为“亲姑舅表哥”、“亲姨娘表姐”等,以区别和突出亲疏关系。
对姨、姑其公、婆称为“表爷爷”、“表奶奶”。
对姐、妹之丈夫的亲属,也冠以“表”字,如,称姐、妹丈夫的兄弟姐妹也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婚姻双方的父母,即“亲家”,相互称谓也用“表”:“表哥”、“表嫂”、“表弟”、“表妹”。
在背后称呼上,山东方言也专有一套区分亲疏的称谓词。
1:对夫系和妻系的粗俗称谓。如,称夫之父为“公公”,母为“婆婆”,祖父为“老公公”,祖母为“老婆婆”,夫哥为“大伯子”,夫嫂为“大伯嫂子”,夫弟为“小叔子”,夫弟媳为“兄弟媳妇子”,夫姐为“大姑子”,夫妹为“小姑子”;有时为了稍微表示礼貌,冲淡不敬色彩,在其后再缀上嫡亲称谓词,如“公公爹”、“婆婆娘”、“大伯子哥”、“大姑子姐”。
对妻系亲属背称更粗俗。如称岳父为“丈人”,岳母为“丈母娘”,妻子的哥为“大舅子”,弟为“小舅子”,姐为“大姨子”,妹为“小姨子”;也可后缀嫡亲称谓词,如“丈母爷”、“丈母娘”、“大舅子哥”、“大姨子姐”。而称呼妻之姐妹的丈夫,则用“连襟”、“割不断”,“一肩挑”、“两乔”、“连桥”谑称。
2:有一种说法,叫“灭亲不灭祖”,可以六亲不认,但不能不认宗族。比如,亲姐妹或堂姐妹嫁给了对方叔侄两个,在男方家庭对外是婶、侄媳妇的关系,但姐妹二人之间仍旧按姐妹称呼,绝不能按婶侄称谓,这种情况在男方家庭中知道她们关系的,也会含糊其辞,不会以此为难。
这说明,齐鲁文化“亲疏”的区分标准是血缘,姻亲是第二位的。
三:远亲方面:
对于远亲,即亲戚的亲戚,或祖先的亲戚,山东人称之为“老亲”,一般不再深交,所以在称谓时也用前加成份强调出来。如“姥娘门上的”、“姑奶奶门上的”、“老亲戚”、“庄亲”等。
山东方言以对嫡亲特有的直称表达亲情,以示远近。对嫡系亲属,长辈可以直呼儿孙辈的“小名儿”(即乳名),儿女有的已到半百年龄,父母仍以乳名面称。乳名是长辈称呼儿孙辈的专利,其他人不得面称,直接面称具有詈言性质。
对于嫡亲兄弟姐妹来讲,哥、姐也可直接称呼弟、妹乳名,但仅限于弟、妹儿童时期。
面称儿孙辈的已婚者,还可以排行称呼,如“二份里”、“三份里”;称呼其配偶,则为“二份里的”、“三份里家”。
同辈哥、姐也可以排行称呼已婚弟妹,但用语不同,以“第二的”、“第三的”或“老二家”、“老三家”称之。
在鲁西南广大地区,因用“老二”、“第二的”婉指男性生殖器,故除非亲生父母和同胞兄长,不得面称他人为“老二”、“第二的”。
山东方言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拉开亲情距离的称呼方式。在嫡亲中,长辈的名字属于家讳,不得直称;但是,对于三代以外的宗亲、庄亲,则可以用亲属称谓前加上被称呼的人的名字的形式称呼,如“庆堂叔”、“正法大爷爷”、“光同姑奶奶”。
别内外
“外甥是姥娘家的狗,吃饱了就走”
家庭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姻亲则为外亲。“外甥向外”、“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意为不亲。这种内外之别,表现在称谓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对外亲称谓体系作简单化处理。对母系亲属称谓体系,最为突出的是对姐妹、女儿、孙女的后代子孙,不加细致区分,不分女儿之子或孙以及姐妹之子或孙,一律用“外甥”、“外甥闺女”称之,“外”者,与“内”之子孙相对也,以示有别。
面称姻亲则特别讲礼仪,如称女婿为“客”、“新客”、“贵客”,尊称为“姑爷”;而其则背称妻系亲属为“丈人”、“舅子”、“姨子”,非常鄙俚,具有詈言性质。,
用独特的形式称呼已嫁的女儿、姐妹,即以她们所嫁丈夫的姓,或者所嫁村庄的名称呼她们。如果女儿姓黄,便称女儿为“老黄家的”;如果女儿嫁到刘庄,便称女儿为“刘庄的”。
在对待所有姻亲关系中,也是也不同地位关系,舅为大,基本是汉族传统,山东也不例外,比如有红白事把所有姻亲请来,在座次上绝对是舅坐上手,并尽量避免年轻的舅和年老的姑夫姨夫同桌,否则年轻的舅坐上手,年老的姑夫、姨夫坐下边,又不符合山东人尊老的习俗。如果年龄都差不多,那舅必须是上手。
如果家中有事,要请亲戚商议的话,舅是首选,特别是母亲、妻子或孩子辈的事,娘舅或孩子舅必须知道或当家做主。平常来往中,姑夫也比姨夫要多,因为姑夫虽然是姻亲,可姑是宗亲,而姨和姨夫都是姻亲。有很多红白事,往往是舅和姑夫必来也该来,姨夫则不然。
重礼仪
“礼多人不怪”
尊称,俚称分明。面称用尊称,叙称可用尊称,也可用俚称,这是礼仪规范的要求。
他称、直称讲究。所谓他称,即降自己一辈或两辈,站在下一辈人的角度上称呼,这是山东方言的“尊敬体”。使用尊敬体要注意在称谓词前加“恁(您)”或“他”,以示区别。
尊敬体只为自己是长辈或平辈,称谓小自己一两辈或比自己年龄小的平辈,如,当面称呼侄子侄女为“恁哥”、“恁姐”,意指自己孩子的哥姐,当面称呼孙子孙女也是“恁哥”、“恁姐”,意指自己孙子的哥姐,当面称呼自己的弟和弟媳为“恁叔”、“恁婶子”,指自己孩子的叔叔婶子。却不能称呼大哥大嫂为“恁大爷”“恁大娘”,这不尊重年龄大的人,失去了尊敬体的意义,应该直喊哥或嫂子。
用尊敬体对小辈背后称呼则为前面加他,比如:“他哥”、“她姐”、“他嫂子”“他姐夫”之类。
而对自己的长辈或年龄大的平辈,一律用上面的直接尊称,这一点在很多电视剧中往往会犯错误,现实生活中,没有当面称呼长辈为“恁爷爷”“恁奶奶”的,都是直接喊爹妈或大爷大娘或叔婶。
在山东很多地方,夫妻私下之间对于父母也用他称,称为“他爷爷”,“他姥娘‘”,意指自己孩子的爷爷或姥娘,而夫妻面对老人的时候,绝不会这样称呼,都是直喊爹或娘。
对晚辈的配偶,尊敬体当面称呼为“恁嫂子”,“恁(您)姐夫”或者以孙子辈身份称呼为“恁婶子”、“恁姑父”。也可前加孙辈子女的乳名,如称儿媳妇为“燕燕他妈”,称侄女为“红红她姑”。背后称呼则为把“恁” 变为 “他(她)”
词汇举例
人称代词
我,我们,我们的=俺an,个别地方发音为nan
你,你们,你们的=恁
他=他(te)
时间
昨天=夜来,夜儿,夜门,决里,夜儿里
今天=今儿,几们,今个,今子,今日,几没儿
明天=明个,明里,面里,赶明儿,明子,明日
前天=前儿没,前日(yi)
后天=过明,过明里,过明天,过面里,后日
去年=年时
年初=散过喽年
早晨=清起来,大清早
中午=晌午,晌午头里(临沂日照青岛读做"shangwan)
以前=早里霎(sha),以前霎(sha),,那霎(sha),早先霎(sha),早先先
很久=老时届了儿(带儿化音)
下午,傍晚=下晚儿,黑天(傍晚),夜抹黑(傍晚)
下午=过晌,过(ge)晌午,过晌午
晚上=烘晌,后晌,往晌,哄航,黑家,后横,黑夜
半夜=午更(jing)头里,午更(jing)里,半日(yi)五更(jing)
一段时间= 一爿子,一阵子,一绷(beng)子,例如:那个事老长一爿子了,他得病有一绷子了(东营,临沂,泰安一带最常说)
较短时间=一霎,一崩,一时半霎,一霎霎,么曾赶儿
刚才=将才霎,将才,将末,将将,才忙给儿,
什么时候=多咱,多近,啥(去声)时候,多大
称谓
奶奶=婆(胶东话,鲁西话一般还称奶奶,不过之一个“奶”为大声调,发音快速,第二个为降调的二声,拖长),喃喃,mama(高密)
小女孩=小妮,小嫚(胶东一带),小闺女,小姑娘
伯父=大爷,大爹
伯母=大娘,大妈,娘娘
叔叔= 叔(发“夫”音),小爸爸,小爹,大大
姥姥=姥娘
自己老婆的姐夫或妹夫=两桥,连桥,亮条,连襟(去声轻声,烟台话)
客人=kei (山东通用经典,无字可以表达)
女婿=闺女家,新女婿称谓“新kei”
阴阳人, *** 过的人=二椅子,二叶子,
小男孩=小子,小小子,
小青年=小年轻地,小伙子,小末子
年轻女人=闺(gun)女,大妹子(长辈或平辈中年长者对年轻女子的称谓)
小时一起长大的好友=依巴连子
邻居=邻室,邻室家,邻室百(读“bei”)家,挨(读yai)门
动物
壁虎=蝎虎子,蝎虎帘子(济南方言),蝎虎溜子,蛇虎溜子(淄博话),尿虎子 蝎鳖狐子(临沂市沂水话)
猫头鹰=夜猫子
鸭子=呱呱,扁嘴,老崴(wai)
蛇=长虫
狼=麻虎,毛猴子
田螺=旮旯油子(济南方言),巴拉油,卜拉油,菠萝油,波罗牛子,无楼牛子,蜗了牛子
蛤蟆=介蛤蟆,气蛤蟆,癞蛤蟆,和睦头,气鼓儿(阴平上声轻声,烟台福山土话),河蟆娘,外八子
螳螂=刀螂,当螂,砍刀
麻雀=小小虫,家雀,家翅儿(儿化音),家臣子,家chei,小chua,老家陈子,家晨滋(临沂市沂水县话)
乌鸦=老鸹,黑老鸹
鹰=老雕,老老雕
蝉=喋撩,胡介撩(泰安一带)嘟啦龟,节六,烧前猴(济南、章丘方言),知了,嘟了,神仙(济南部分方言,章丘,淄博等地),消息儿(儿化音),少捞钱
蝉的幼虫=喋撩龟,龟,猪了龟,基拉猴,爬爬猴,吉了猴,jie liu guei
母蝈蝈=乖乖子 叫掴,咬怪,叫叫奥
公狗=牙狗
公羊=臊虎子
鸽子=鹁鸽(这是山东最经典最统一的一种叫法),布鸽,布噶
蜥蜴=长虫狸子,地出溜子,蛇触离子(发音近似),马蛇子,长虫连子,气门子
蜻蜓=光光听、听听、蚂愣
百足虫=蚰蜒 草鞋底
鼠妇=潮虫子
跳蚤=蛤蚤,虼蚤,锅蚤(zao)
蝙蝠=燕巴虎子(济南方言)棉田呼子,绵绵呼子(泰安一带),燕儿蝙蝠,盐白胡
蚂蚁=米羊(济南方言)马几阳儿(上声轻声阳平轻声,烟台福山土话),蚁痒
蚯蚓= 出溜船(泰安一带),蛐蟮,地蛆,哧溜串
蝌蚪=蛤蟆捻子、蛤蟆阔dei 、蛤(he)蟆阔星子、咕(guo)咕荡子
喜鹊=妈嘎子,野巧儿,侠zha子
戴胜=花和尚
蜘蛛=恶朗朱子
蚜虫=密虫子,溺虫子(去声轻声轻声)
鲫鱼=曹鱼,曹鱼板儿(小鲫鱼)
草鱼=厚子
黑鱼=火头,火头橛(小黑鱼)
泥鳅=拧(平声)直钩(泰安一带),泥狗,迷狗,米了狗子,,泥(临沂市沂水话念mi)溜狗子,米兰够(烟台),迷了狗儿(去声轻声去声轻声,烟台福山土话),泥乔
小鲤鱼=鲤鱼管儿
黄鳝=血(xie)鳝(泰安一带)
狼=老马猴子(泰安一带)
小一点的蝉=金金子(泰安一带)
母猫=女猫
植物
南瓜=囊瓜
长在地上的爬藤,能给人划破腿的东西=喇喇秧、喇狗蛋子
向日葵=朝阳花,长阳花,早早葵,长瓜杆子(泰安一带)
土豆=地蛋,地豆子,山芋(沂水县夏蔚镇一带)
花生=果子(泰安一带),,落(一声)生
瓜子=长瓜秆子(泰安一带),长艳花种子(沂水县夏蔚一带)毛嗑(不常说)
蘑菇=毛菇
松菇=莪子
西红柿=洋柿子
红薯=地瓜
动作类
突然=悄默声地(泰安一带),猛地,好木声
忻(xin):含义1:娶,如“忻媳妇”;含义2:嫁给,如“她非忻他不可”。 <1>
修、治=扎裹,一般指修理某物品,亦有地区称给人治病为扎裹病
慢(形容人)=迂磨,黏持
享受,舒服=愉(平声)贴(泰安一带),愉适,资饮
笑、高兴 = 欢气(欢一声),恣,你看你恣的那个样
真的吗=真个里,正裹dia,真事儿的吗
舍得=割捎,过少(例如:不过少滴=舍不得)
估计=怎摸,砸摸,眉摸
顶嘴= 犟嘴、翻皮打脸,呀犟
调皮=狗毛易哆嗦,羊毛炸风
比划=眉画,迷画,
绊倒,倒=张咕噜,跌轱辘
不太高兴=跌斜脸、耷拉脸(泰安一带),脸莫跌些,薛招脸,当啷照脸
讨厌=恶应(泰安一带)膈应,恶(wu)酥
形容一件事或一个人不好= 呲毛,例如:你办的这事忒呲毛了。那个人忒呲毛。
拍打=打破(轻声),扑(二声)拉,例如:你后背有土,我给你扑拉扑拉
用脚踢开,用脚踢着走=驱拉,例如:你把那个椅子驱拉到一边
故意=得(dei三声)为,得易,得意哩,精(去声)心,知(一声)为(四声)的
出头=上前,例如:你想替他上前啊(你想替他出头啊)
有空=迭哩,例如:明天下午迭哩吗?(明天下午有空吗) ,隆果(如:明天有空吗?赶明隆果包?)
干什么=揍么哩(泰安一带),组(zu 四声)啥(去声)/ 干啥、干啥嘞(菏泽方言 <2> )
睡觉=困觉
饿=饥困
懂了,知道了=顿(三声)了
蹲=股dei gu
东张西望=撒么,撒木,抽心,搂候
扔=拽,楞,料,横,讧,撇
聊天=拉呱,唠麽
挖苦,身体发痒=刺挠
抖一抖=合丝,合撒
动弹=轱涌(清平),故应,故拥
饮,喝=哈(胶东方言)
推=拥(济南方言),晕,忒(去声,烟台话),勜wěng
手轻触=绰击,戳急(济南方言)乖
脱掉=扒(济南方言)抹(例如:抹帽子)
擦=马(上声,烟台话),骂(淄博话,例如“骂桌子”)
丢(人在生气的时候猛烈丢向另一个物体的动作)=歇,夯,诊,写(上声,胶东话及鲁西话一部分),拽(二声)
挠=浍(kuai,三声)例:浍痒痒
躺=歪斜(泰安一带),惬(qie,一声胶东及淄博方言)
修理=饰维(济南泰安方言都读一声),扎固(胶东方言),捣鼓
很=杠、忒、想、楞
踢、揣=派(三声)(淄博话章丘话常见,鲁东方言)
打=揍(鲁西话,济南话为主)毁,砸(烟台话)
用巴掌打=呼
用巴掌打脸=加耳、多耳巴
踹人=跺人
蹲下=鼓得(dei,济南方言)、古及(济南以西)
追=躖,撵(济南方言,中国北方代表)
去=弃,kv(“科”和“於”,入声,烟台土话)
过来=各来(济南及附近方言)
嫌人脏=溢歪,夷赖、夷外夷乃(“乃”发轻声),癔歪
做=揍,例如:你揍声么弃(你做什么去)
惹祸=作业,作落(含贬义)
卖弄=“谝弄”(pianlong)(上声和轻声)谝亮(鲁西方言,济南话),烧包,骗吃,扎煞
自以为了不起=精爽
泼=豁
斥责=熊
不要、别=白(胶东话,鲁中淄博话)
骗=糊拢(泰安一带),熊(烟台话)唔隆,糊隆,熏(骗人=熏人),寻呼,愣(一声)
玩儿=咱(轻声或阳平,烟台话)
形容词 植物萎了=淹油(经典山东话之一),叶阉
开心,高兴=恣(zi,zei)(济南地区加儿化音)
见到某种东西感到心情不快或欲呕=各应,饿应,饿养,恶影
傻=憨,嘲,表 尔锅(章丘)
聪明=精
巴结人=舔摸
犹豫不决-二呼(烟台地区),二思(青岛地区),欣思(济南地区)欣思是思考 犹豫不决也是“二思”
为人厉害还吝啬-扣,割(ga)骨
干活干净利落=麻利
翻白眼=白楞,瞅(济南泰安一带瞅是翻白眼的意思)
清楚=嘹亮,村亮,qunliang,群(一声)
说话不着边际=到三不着两
拖拉,说话或者办事不利索=劳么,遇么
想吐但吐不出来=干哕(yue)
把=蛮【蛮卓杭奥来放聂开撵奥(把这东西放到那里)】
担心=挂心,挂挂着,
得瑟=抖擞(sou),癫(轻声)痫(四声)
毛愣=野咕(gu)
对折=哈起来,馈(kui)起来
干什么=奏什么(临沂市沂水话)
人的身体称谓
额头=夜拉盖(经典山东话之一),耶了盖(烟台话)月了该,恶啦盖子
喉咙=活通眼奥
牙龈=牙花
膝盖=格拉掰(经典山东话之一),拨拉盖,各了败子,播了盖(烟台话)
颈椎=脖拉梗,脖梗,脖子梗,各啦绷子,脖儿梗,格拉beng(轻声)
脚=爵(jue)(gue,入声,山东土话)
拳头=皮锤(青岛烟台方言)
肘=胳膊zhu子,胳膊曲子
山东方言
胳膊=噶帮,嘎巴,国破
手腕=手脖子
脚腕=脚(jue)脖子
胳肢窝=胳拉肢
手背=手面子
背=脊央,脊江
睫毛=眼眨毛,眼子毛
自然界及各种事物
太阳=日头(有的地方发音为:易头,如烟台,yi,发上声)鲁西南还有"天拦地"、“老老地”,老爷
面汤(疙瘩汤)=固扎汤
马扎=唔扎,杌栅子,交叉子
尘土=步头,步(二声)土
泥=囷(qun济南附近),米(去声,烟台话)
屋=屋大常奥
闪电=打闪
打雷=打呼雳(青岛)打刮拉(泰安)
雾=雾露
毛毛雨=雾露毛
土块=坷拉,卡拉头,坷垃蛋,土卡拉
小石子=石巴蛋子
门槛=门嵌子,门式嵌子
坡=崖(yai二声)头(泰安一带),野(一声)头
肥皂、香皂=胰子
厕所=茅房(房,轻声)毛子,茅厕(济南读音为maosi),栏
碎布块=铺陈
蘸酱(食用水饺蘸食的一种用醋和香油混合物)= *** ,忌(阳平)讳(轻声)(烟台)
土坯的灶台=锅阔郎子
水桶=捎
炒菜用的铲子=锵锅刀子,抢不刀子
铁锹=锨
锅盖=盖顶
特色方言
毛病=才坏(经典山东话之一),才歪
炖(汤之类)=库察
变质=丝挠,丝囊
食物长毛=捂列
潮湿=腊八湿
玩具=航航,耍物
干嘛呢=干什(hong,鼻音)么呢,忙什么呢,做(zou)什么的(dei)
你说什么=啥高(啥三声)
就是=可不含
正经=正了规价
黏糊糊=黏差糊堵
乱七八糟=糊只狗油
歪门邪道=巧了咕咚
水饺=扁食、饺子,包子,锄印,固扎(诸城一带)
稀饭=黏珠,啥哈
一点=丁丁个,丁旮旯点
还=莱芜以东读作“含”
死=老了,山东大部说一个人老了就是去世了,使、煞,例如:“俺娘,使煞俺咧”,走了。
滚=拔腚(经典山东话之一,济南地区通用)
忙、修理=饰维(均轻平)
做事特别与众不同,故意给人难堪=蜿蜒,个硬
脾气非常不好,乱打骂无赖人=恶儿烂。瞎仗
骗人骗事=乌龙
形容不结实 == 瓤摆、 瓤翻,例如:这自行车太瓤摆了;这架子有点瓤翻;
山东方言
1.这孩子真膈应人。“各应”是指:
A烦人、讨人厌B招人喜欢C天真活泼D呆若木鸡
2.白弄了,造死银(人)了。“白弄了”是指
A没有效果B刷房子C别折腾了D小白被人砍了
3."耶楼盖"(或"夜拉盖""夜了盖")是指身体的哪一部分?
A、膝盖B、 *** C、额头D、下巴
4."波拉盖"(或"各拉拜子)是指身体的哪一部分?
A、膝盖B、 *** C、额头D、下巴
5."俺适心里刚(很)阿砸了"其中阿砸是什么意思?
A、心绞痛B、郁闷\窝囊C、被东西砸了一下D、痛彻心扉的
6."俺得(dei)为的"其中得为是什么意思?
A、为了理想B、故意的C、必须的D、这句话没说全
7."听说这个事以后,我恣(zi)的不行了"是什么意思?
A、巨伤心B、巨高兴C、肆意妄为的D、精神崩溃了
8.我有个亲戚称呼为"两乔",他是谁?
A、我老婆的兄弟B、我老婆的父母C、我老婆的姐姐的丈夫D、我儿子的老婆的父母
9."俺家的林地就在那儿"其中林地是什么意思?
A、私家树林B、农村的耕地C、泛指家里的树木和田地D、祖坟
10."麻(一声)虎"(有的也叫帽猴子,老毛猴子)是什么东西?
A、小的老虎B、一种类似麻花的食物C、狐狸D、狼
11."铺衬"是什么东西?
A、形容词,铺垫的意思B、衣服的内衬C、碎布D、火炕
"你在顾拥什么"中"顾拥"(或"顾应")是什么意思?
A、搂搂抱抱的意思B、动词,指乱动C、左顾右盼的意思D、小孩打滚
12.山东人都习惯给" *** "称呼什么
A、腚 B、股 C、尻 D、臀
13,山东人习惯上给"百"念什么?
A,bai B,bei, C,bo D,bu
14,在山东东部的青岛,烟台,威海等地方言中的"你真彪"的"彪"是什么意思
A,放荡B,手表C,傻D,好运
15,在济南,临沂,济宁,泰安等人说的"俺看你这人有点才坏"中"才坏"指什么
A,毛病B,人坏C,东西坏了
16.你买的黄瓜蔫(yan)油了中“蔫油”是指
A不新鲜B作成咸菜C作成泡菜D做面膜
17.“咱家没有 *** 了”中“ *** ”是指(青岛,临沂等地)
A生日PARTYB醋C***分子非法聚集D反战 ***
连线题
"下晌" 晚上
"后晌"(瞎崴) 下午
"夜来" 前天
"前日"(前里) 早晨
清晴 昨天
阅读理解
夜来,俺二嫂来连,俺一看快上屋来半。俺问她饥困不,二嫂恩,叫俺几她滚点啥哈,俺作摸家里木家糊渡面连,就带几她酷差郭茄奥。过了老时节还木弄好,俺二嫂不得劲了,说光叫俺呆着站着半,几俺找过戊扎不行昂,俺找奥半天,啥也木找着,木办法就红她说,不行你上墙夹由聂哈拉那股得股得半。
请翻译成普通话,尽量贴近原作。
四、临沂地区部分
(一)、听力题。
1.甲:“Nen看俺这荒子管吧?”
乙:“管么!沾一故拥就毁了!”
问:乙的意思是()
A、甲的土地很早就荒芜了。B、拒绝为甲照看即将荒芜的土地。
C、不同意甲的观点,认为不耐用。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甲:“外头天晴木有?”
乙:“下的雾露毛。”
问:乙的意思是()
A、外面已经晴天了。B、外面有露水和雾。
C、外面的雨下的很密集。D、外面雨下的很小。
3.女:“你揍绳么地?”
男:“我在屋顶上凉快地。”
女:“你作业!”
问:女的意思是()
A、让男的快去写作业。B、认为男这样很危险。
C、问男是否在写作业。D、以上说法都不对。
4.甲:“Nen多咱来地?”乙:“俺夜来来地。”
问:乙何时到来的()
A、深夜的时候。B、没人看见的时候。
C、昨天。D、今天凌晨。
5.甲:“你找死啊?”
乙:“俺又不得为地!”
问:乙的意思是()
A、自己不是故意的。B、不怕甲的恐吓,并要动手打甲。
C、表示深深的歉意。D、甲的行为已经不是之一次了。
五、青岛方言部分
翻译下面对话:
甲:哎要,怎木是嫩?嫩带上哪来??
乙:俺刚从利群出来,寻思子起(去)看看鞋,莫有好地~~
甲:安娘来,哈带要绳么好地?能穿子走路不就行了?俺同事biang前天卖了双华伦天奴,好几北,洋相省摸?哈不一样穿?
乙:就是就是。哎,改天上俺家玩七吧?俺家刚买了个DVD,木是群亮……俺和俺老头成天带家来唱歌。
甲:多钱?
乙:不贵。也就四北拉块钱儿吧~
甲:好。下个礼拜上嫩家唱歌七杭~~~
乙:好。等子给哦打 *** 行了昂~~~
甲:好,好,好。我带走了昂,百叫俺同事等急了,特哈带利群肯德基等子我来。等给你打 *** 行了~~
乙:好,走了昂。哎,等一块儿,叫子嫩老头出来玩儿昂~~~
甲:好好……
历史痕迹
词语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社会上出现了什么事物,就会有相应词语来反映这一事物。一般而言,事物
山东方言
消失了,记载该事物的词语就会消失,但有时却不然。因此,某些特殊的词语往往就成为研究某些社会现象的活化石。在山东方言里,就有几个与社会历史文化有关的非常特殊的词语。
“坐红椅子”的尴尬 新泰、济南、利津、金乡等地称考试最后一名叫“坐红椅子”,荣成叫“坐红漆板凳儿”,莱州叫“坐小椅子”,意思大同小异。旧时考试完毕后,一般按考试成绩排列学生名次,并张榜公布。榜上的名字写完后,用红笔打一个红钩儿,表示到此为止。这个红钩正好落在最后一名学生的名字上。由于红钩儿的形状类似椅子的拐角,故以此戏称。尽管是戏称,“坐红椅子”还是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排名最后者”的尴尬。《镜花缘》第六十七回:“紫芝把脸红一红道:‘舅舅还说不屈,单单把我考在红椅子上!我还要同舅舅不依哩。’”《李宗仁回忆录》第二章:“现在考试又两次坐红椅子,使我分外觉得难为情。”《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为北京大兴人,李宗仁为广西桂林人,看来在近百年前,该词的通行范围还是较广。而到如今仍然如此活跃的,恐怕只有山东方言了。
笑骂入骨的“三本”
在博山方言里,人们管汉奸叫“三本”,外地人听了往往莫名其妙。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在博山方言里,“日”字的读音跟“二”字相同,“日本”读同“二本”。日本侵华期间,在博山一带作恶多端,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老百姓痛恨不已,而那些汉奸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老百姓自然也是恨之入骨,乃据“日本”之谐音“二本”,称汉奸为“三本”,将其丑恶嘴脸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倒颇具蒲松龄先生“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笔法。
山东方言
饶有情趣的“识字班”
在诸城、安丘、沂水、临沂等地方言里,对姑娘有一个饶有情趣的称谓,那就是“识字班”。这个称谓可以说是一块活化石,记载着一段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村大众的文化水平极其低下,因此,解放初期,在全国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更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扫盲运动早已宣告结束,而“识字班”这个对姑娘的专称,由于其形象生动且深入人心,仍然存活在人们的语言中,鲜活地记载这段让人难忘的历史。
合阳民间俗语里的民俗
史耀增
社会生活民俗
有钱没钱,灶火门儿朝南
合阳农村人习惯把烧火做饭的炉灶称为“灶火”,填柴搭炭的灶口则叫“灶火门儿”。“有钱没钱,灶火门儿朝南”是合阳一句民间俗语,除非是个别家庭因灶房里的地形限制,不得不作一点变通之外,绝大多数农家的灶火门儿都一律是朝南的。这是何故?按照中国古老的五行观念,把五行、五方与十天干搭配起来,便是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南方是火位,灶火门儿朝南,炉膛里的火肯定很旺,也象征着家业的红火。人们还认为,从南方吹来的风是带有财富的薰风,让灶火门儿接纳这从南方吹来的风,就会增加家中的财富。灵泉村南城门上的匾额题着“财阜南薰”,旧日和阳村南湾巷南头的梢门上方大书“薰风自南”,井溢村张家南城门上砖刻的“化被薰风”,都是取这一层意思。
火的发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由生食改为熟食则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巨大飞跃。在合阳人过去的观念中,认为数代人同住一院,同在一个灶火吃饭是家庭兴旺的一种标志,所以在族谱等地方史料中,常常可以发现某村某家弟兄几人子孙数代不析爨的记载。儿子长大成人,都娶了媳妇,便要分开生活,另起炉灶,叫做“分火”。新的灶房里灶火盘成之后,要从老灶火里分出烧得通红的炭块或木柴,放到新灶火里,添上柴或炭,拉动风箱,让灶膛里的火烧得更旺,预示着这个小家庭新生活的幸福美满,红火向上,也寄托着老人对后代兴旺发达的美好祈盼。
两个不撇火
农村里有些人为了些许小事闹得不合,平时见面不搭话,碰到红白喜事也不往来,旁人说到他们时便会说,两个不撇火!
撇火,是合阳农村人过去获取火种的 *** ,许多家庭妇女烧火做饭时也会拿火镰撇火,甚至有的人能熟练到摸黑撇火点灯,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的抽旱烟的老人仍使用火镰,而不习惯使用农村人称为“洋火”的火柴。
撇火的工具有火镰、火石(学名为“燧石”)、媒纸(农村人俗称“媒头子”)、棉绒以及装媒纸的竹筒。火镰是月牙形,刃薄,加上好钢;上端与皮制的用来装火石的小袋连在一起,袋上有盖,盖下端有扣子,可以开合。有的火镰做得十分讲究,皮袋上镶着白铜皮制成的图案,经过长期手的摩挲,明光锃亮,现在已成为极为难得的收藏品。火石是乌黑的小石块,过去在地里锄地时经常可以碰到。人们见了便拾回去放在窗台上备用。媒纸即农村人抽水烟用的火纸,从外地运来,据说是用竹子制成的。不过撇火用的媒纸不像抽水烟的媒纸捻得那样只有筷子粗细,而是有拇指粗细,10厘米左右长,平时装在一个小竹筒里,以防揉烂。小竹筒的下端是竹节,上端则削成马蹄形。棉绒一般是旧衣服里拆下的烂套子,弄蓬松了,便于着火;有的人还将嫩灰条菜捣烂了,挤出汁液浸润这引火的烂套子,然后晾干使用,因为灰条汁里含有硝质,更易燃。
撇火时把媒纸从竹筒里稍往出拉一点,贴在马蹄形部分,按上一小团棉绒和火石,用火镰在火石上由里向外撇,火石上冒出的火星溅在棉绒上,引燃棉绒,再引燃媒纸,这时用口轻轻地吹,使媒纸着得更旺以至腾起火苗,便可以用来抽旱烟或点燃灶膛里的柴火了。
两个人不说话,便不会进行语言交流,更不会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这就跟火镰不在火石上撇(击打)便不会冒出火花一样,所以农村人说两个人不说话是不撇火,实在是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可惜对于从未见过火镰撇火而用惯了各种新式打火机的年轻人来说,是不会理解这种比喻的贴切性的。
紧说捞饭,汤都上来咧
捞饭是合阳人过去的日常饭食之一,原料是用谷子碾成的小米。将米下到锅里后煮上两三滚,到米七成熟时用笊篱捞出——“捞饭”大约即由此得名——放到箅子上。如果是用荻子棍缚成的箅子,米粒漏不下去;如果是铁箅子,则需铺上一层干净的笼布,以防米粒漏到锅里。然后再用文火蒸熟,箅子下面的米汤也熬好了,就可以开饭。米粒捞出后,通常是给里面拌些盐末和调和面,蒸出来即可食用。也有的人家另外漤些葱花或炒些臊子,拌入捞饭中。剩下的捞饭晾凉后还可以倒一点油炒来吃。捞饭多是早饭时吃,家庭主妇发现馍不够吃,而又来不及蒸新的,便用捞饭来补充。捞饭是干饭,比米汤耐饥,俗话说,“忙时吃干,闲时吃稀”,适宜于在农忙时食用。
蒸“捞饭”时如果火太大,锅里的米汤就会溢上来,把箅子上的米弄得粘乎乎地,不像干饭又不是米汤,当媳妇的脸上无光,说不定还会遭到阿家(合阳人对婆婆的俗称)的一顿数骂。在生活中,人们在干某件事时总要反复强调要如何如何,要注意哪些方面,但往往由于意想不到的原因,得到的却是另外的结果。每到这时,人们就会叹一口气说,紧说捞饭,汤都上来咧!也有时候就某件事反复向人叮咛时,对方显得有些不耐烦,会说:“你再甭说咧!我晓得!”说的人就会无限感慨地说:“甭嫌我絮絮叨叨,紧说捞饭,汤都上来了,还敢大意!”
赶紧把“策”拔了
农村人过去磨面用的是石碨子。石碨子是两扇,上面的一扇凿有两个碨眼,粮食就从这碨眼里漏下去,通过石碨扇的转动磨成面粉。为了控制粮食(开头是粮食,磨碎后把面罗过再搭上去的便是麸皮了)漏下的速度,便在碨眼里 *** 一些细竹棍(从竹扫帚上折下,比筷子细,却又比香股粗些),人们把这些细竹棍叫“策”(弄不清这个字该如何写,且以此代替,方言念cei)。碨眼里插的“策”多,挡住了粮食(或麸皮)下漏的通道,便下得慢;“策”插得少,速度自然加快,把“策”完全拔出,那就是最快的下漏速度。把磨面时插策和拔策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当遇到某件事需要加快办理,甚至碰到那些说话啰啰嗦嗦的人,旁边的人就会催促道:“赶紧把‘策’拔了!”
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
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这是旧日合阳农村流行很普遍的一句俗话。由于人们头脑中封建思想作怪,认为媳妇是自家掏钱买来的,“娶下的媳妇买下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同时认为女人是贱皮儿货,“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而妇女们对此无休止的打骂则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顶大到娘家哭诉一番。实在受不了的,跳井上吊,了此一生。更为可悲的是,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后,同样容忍、怂恿甚至唆使儿子打媳妇。现如今在农村打媳妇的现象极少,但并没有绝迹,不然“家庭暴力”这个新名词就不会产生,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中反对家庭暴力也就不会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对这个话题不多说,只说说在合阳民间饮食民俗中极为重要的揉面。
北方人的日常饭食主要是面食,但无论是蒸馍还是擀面,揉面都是关键的一环。蒸馍时先起酵面,酵面发好后掺入面粉和好便开始揉面。这是个力气活,一大块面要揉好并不容易,各家都有很大的起面盆,在盆里把面和好,切成块,放在案上一块一块地揉。妇女们把浑身的劲都集中在两条胳膊上,身子也随着揉面的动作上下左右运动。冬天天冷,面硬,揉时更得使劲。只有面揉好了,蒸出的馍才会表面光洁,形状好看,暄腾虚软,口感极佳,不然就可能成为扁平的柿饼,表面像麻子脸,不中看又不中吃。
做面条(包括麻食、馄饨等花样饭)时同样要把面揉到。在小盆里把面和好(关键在于掌握面粉和水的比例),然后反复地揉。过去的妇女手腕上都戴着银镯子,随着揉面的节奏撞击盆边,发出清脆的响声,奏出家庭的美满和谐曲。能干的妇女讲究面揉好后“三光”:面光、盆光、手光。只有把面揉到了,才能“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挑到筷子上戏秋千”,吃到嘴里光滑筋道,越嚼越有味。相反地如果面揉不到,要么硬的擀不开,要么软的粘擀杖,下到锅里随了汤,甚至煮成一锅浆子。自家吃还可勉强凑合,碰到招呼客人,可就太丢面子,所以婆婆总是叮咛儿媳妇,“甭心慌,把面揉到!”
端上老碗说放心
放心的放,还有放下的放,在合阳方言中都读fō。“放心”,是老碗的又称。老碗又叫“大碗”、“大磬”、“磬磬”、“磬碗”、“钵钵”,都是因其硕大而得名。“碗比盆大”也是“关中百怪”之一。地处渭北高原的合阳,黄土厚重,民性淳朴,老碗在过去是各家必备之物。为何叫“放心”?昔日的合阳十年九旱,粮食老是歉收,三五年便有一个年馑,“借的吃,揭的还,跟上碌碡过个年”的民谣是穷苦人家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即就是中等人家虽不至于吃了上顿没下顿,也是“糠菜半年粮”。早饭烧米汤,午饭擀面条,锅里的东西都有限,所以拿个老碗一下子舀满,肚子差不多也就吃饱了,不须跑第二次,心自然就放下了,因之便从用老碗盛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出发,给它又起了个名字叫“放心”。仔细思之,这个名字在戏谑的成份之外,又含有庄稼人多少心酸!从春到冬,每天把太阳从东山背到西山,一个汗珠摔八瓣,临完还要为填饱肚子发愁。且不说碗里盛的内容是什么,只要吃饱,便可“放心”,昔日农民的生活是何等地悲惨!
在农村中,当有人对不涉及自己利益的事发表不着边际、不关痛痒的“高见”时,旁边人听得刺耳,便少不了奚落一句:“你那是端上老碗说放心哩!”
时代发展到今天,老碗已经变成了收藏品,在城里人的博古格子上常常会发现它的身影。在农村,端上老碗圪蹴在大槐树下吃饭的场景已永远消失,青年人嫌老碗其貌不扬,把它塞在墙角里,再也不愿派上用场,只有经历过粮食困难时期的老人,有时才会静静地仔细地品咂那把老碗叫成“放心”的岁月。
拾到篮篮里都是菜
农村里有的年轻人好高骛远,大钱挣不来,小钱又看不上,每当这时,巷院中好心的老年人总会善意地规劝他:“好娃哩,一镢挖不出个井,一口吃不成胖子,甭嫌挣的少,总比坐着强。拾到篮篮里都是菜,拾上个总比遗上个强!”
还有些乡间文人,把自己为别人撰写的对联留存下来,见到旁人写得好联,也一一抄下,用他们的话说,“拾到篮篮里都是菜”,日积月累,居然辑成了一大册。
这里说的“拾到篮篮里都是菜”,只是个比喻,来源于农村妇女的挖野菜。
合阳是传统的农业县,解放前的粮食产量一直不高,小麦亩产也就百十来斤,加上十年九旱,缺粮现象极为严重。“糠菜半年粮”,这里的“菜”即指野菜。每年春荒时节,天长活路重,有限的馍(绝大部分是杂粮馍)和面条先尽干重活的男人吃,妇女和孩子们则以各种野菜来填饱肚子。除了少数富裕人家,一般的家庭都是如此。从荠儿菜(俗称“地菜”)在返青的麦行子里露出头、苜蓿冒出嫩芽,妇女们便提着小笼笼在田野里游走了。白蒿芽、油勺儿、斜蒿、圪奴(蒲公英),小蒜、苦苣,沟里的藤花(紫藤的花苞)、树上的洋槐花、榆钱,只要能下口的,拾到篮篮里都是菜,回到家里再分别派上不同用场。地菜剁馅可以捏包子、包饺子;苜蓿芽是做菜糊糊(俗语所谓“黄鼠狼拉鸡娃”)的理想材料,掺少许面粉捏成菜疙瘩,上笼蒸熟,吃起来也不错;洋槐花、藤花、榆钱、白蒿芽等都可以用来蒸麦饭;圪奴清热败火,虽然有点苦味,但人们仍十分喜欢;小蒜则调上盐、辣椒和醋作为下饭菜,其味鲜美,俗话说,“二八月小蒜,香死老汉”。野菜帮助人们度过春荒,在穷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永远难忘的记忆。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野菜作为不上化肥不施农药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又重新被人们重视,尤其在旅游区“农家乐”的餐桌上大受青睐,一盘菜疙瘩的价位常常和一盘炒菜不相上下。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农村妇女传承了千百年来挖野菜的风俗,不过如今已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米面不缺的富足生活增添一些色彩。
光的跟鱼鱼子一样
鱼鱼,是合阳民间常见的饭食之一,俗称“鱼鱼子”,金水沟以西有的地方也叫“圪蚪子”,是因为鱼鱼外形极像涝池中的蝌蚪,而民间将蝌蚪俗称“圪蚪子”的缘故。
做鱼鱼的原料是粉面(过去是绿豆粉、扁豆粉,现在是红薯粉)、玉米面、糜子面,也有用麦面的。用麦面、玉米面、糜子面做鱼鱼时,先在大锅里的沸水中不断倒入面粉,再不停地用勺子搅动,待稀稠差不多时,用文火煮熟,即成“搅团”,是农村妇女特别喜欢的饭食。舀入碗中,倒上酸醋油辣子和成的醋水,便是人们戏称的“水围城”。把搅团趁热舀到漏鱼盆中,一人两手端盆,一人用勺子背使劲搅动,同时带一种向下压的力量,使之漏入凉水中冷却,即成鱼鱼。漏鱼盆是陶制的,口沿有两个对称的平耳,便于漏鱼鱼时两手端平。盆底整齐地钻着无数小拇指头粗的洞眼,搅团从洞眼中漏下,成了两头尖细中间粗圆的鱼鱼。吃鱼鱼一般都是吃凉的,调上盐、醋、油辣子,撒一撮葱花或韭菜花,有的人还加点蒜泥,清热败火,酷暑炎夏时节是极为理想的饭食。合阳靠黄河、靠金水的东南乡和南乡,春天有个“跳河节”,是妇女和孩子们春游的节日,与古代的上巳节颇有些类似。节前妇女们都要漏鱼鱼,祈祷当年庄稼丰收。
鱼鱼光滑爽口,用筷子拨拉到嘴边,稍一吸气便可咽入肚里,所以农村人说那些四方讨好、八面玲珑或躲奸溜滑,什么责任也不想担的人是“光的跟鱼鱼子一样”。
蒸馍省,烙馍费,疙瘩吃的卖了地
蒸馍,合阳人平时单称一个“馍”字,是合阳民间的主食,直至今天仍然如此。不光早饭与喝汤(晚饭在合阳称为“喝汤”)时以馍为主,即使中午饭(俗称“晌午饭”)吃的是面条,吃毕后也还要“压两口馍”。只要有馍吃,人们就感到满足了,所以过去在巷院里常常可以听到老人教训年轻人说,“一顿馍馍一顿面,你还嫌不滋润,还想到天上摘的吃星星呀!”合阳人到外地出差,感到更大的不方便就是吃饭时买不到馍,任你再说大米的营养丰富,他就是觉得吃了不顶饥,吃了好像没吃。有的人早上起来下地前,先从馍笼里抓一个“冽馍”,边走边吃。出门支差拉炭,最不能忘记的是要装上一布袋蒸馍。平日赶集上会,到外村看戏,怀里也少不了揣两个蒸馍。刚出锅的白虚软馍,夹上红油辣子,在合阳人眼里,那就是天底下最美的饭食了。有民谚曰:“白虚软馍夹辣子,一口一个月牙子”,大有给皇帝都不坐的满足感。
合阳人蒸馍用酵坨发面。酵坨用糜子面或玉米面做成,拍成圆饼状,晾干备用。用酵坨蒸出的馍有一种麦香味,口感极佳,掰一块馍含在嘴里慢慢咀嚼,那应该是一种享受,有不少人都喜欢这样品尝馍香,所以又有了一句俗语:“合阳一大怪,吃馍馍不就菜。”改革开放以来,城里人也晓得合阳的酵面馍好吃了,逢年过节总要设法从合阳弄些馍回去吃。有的人瞅准了这个商机,专门蒸制酵面馍,还特别仿照民间过喜事时的馄饨馍,给馍里包上盐、清油、芝麻、小茴香、椒叶,既好吃,又有圆满、浑全、幸福、吉祥的寓意,大受欢迎。馄饨馍在合阳饭店酒楼的餐桌上也是少不了的主食。
要蒸出好馍,对家庭主妇的厨艺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酵面大了,馍会发酸;酵面小了,馍发不好,蒸出来梆硬,农村人形容说“像脚后跟”;泛馍也是关键的一环,馍泛不好,外形不好看不说,还死磁,泛过了,又成为一扑踏,摆不到人前头。火功也十分要紧,火功不到,馍容易“麯心”,在夏天特别不耐放。馍在合阳民间饭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所以人们夸赞某个好媳妇时总会说:“蒸的好馍,擀的好面。”
烙馍在合阳民间饭食中只是作为一种搭配偶尔见到,并不经常吃。只有在蒸馍吃完了,还来不及蒸新的,而地里的庄稼活又比较紧时,家庭主妇才会采取临时的应急措施,舀一瓢面烙成饼,以填饱家人的肚子。这种烙馍叫“死面饦饦”。当然还有用发面的,那就是为了给老人备一点零食或走亲戚时作为礼物。烙馍里放上油盐调和,慢火烙熟。
疙瘩,即“疙瘩汤”,用苜蓿、地菜、红白萝卜丝等拌上面,加水和成稠糊涂状,用筷子夹起,一疙瘩一疙瘩地放入滚水中,煮熟后调上盐醋辣子,即可食用。这种饭食做起来简单,节约时间,因之农忙时节不少人家的晌午饭便是疙瘩,一碗饭里面、汤、菜全有了,便当又实惠。
为什么要说“蒸馍省,烙馍费(合阳方言中读xi,系),疙瘩吃的卖了地”呢?蒸馍是平日每天都离不了的主食,可以说是更大限度地发挥了面粉的价值作用;而烙馍由于油香可口,不只吃饭时会多吃一半个,可能还会在不到饭时便顺手取出一个当零食,这在讲究俭省光荣传统的合阳人看来,不是整顿的吃饭便是一种浪费了。至于疙瘩汤,其 *** 程序便是一种速成法,不光可能抛撒点面粉,汤里剩的小面块也可能随汤一起倒掉,这自然是一种浪费,所以只可偶尔为之,如果长期如此,便会浪费粮食,以至接不上口,只有卖了地来度春荒了。
馍不吃总在笼里哩
在合阳民间,当某人应该得到的某件东西没有及时去取,旁人催促他时,此人便会说一句:“没事,馍不吃总在笼里哩,迟早都一样!”
馍,民间也称“蒸馍”、“馍馍”,是合阳人的主食。平时自己食用的叫“条条馍”,也有的地方称“麻糖馍”;招待客人的叫“圆馍”、“小馍”,还要点上红。在过去的合阳农村,差不多每家都有用来拾馍的“馍馍笼”。此处的拾,是收拾、拾掇的意思。馍是入口之物,所以馍馍笼必须保持洁净,就是拾馍这一项用途,不作他用。馍馍笼亦简称“馍笼”,用细竹篾编成,做工相对细致,样式也相对美观。农村人蒸馍过去用大锅,一次就蒸六、七箅子。出锅后晾凉,拾到垫着白袱子的馍馍笼里,上面再用袱子盖严,然后挂到房梁上。这样一来,既透气又保持一定湿度,馍既不会发霉亦不会干硬。家庭主妇做饭时卸下馍馍笼取出几个,仍将袱子盖严挂回原处。不吃的馍总在笼里,不会跑到别的地方去,因此合阳农村人就会用它来打比方了。
馍馍笼平时挂在小房里,从不抛头露面,但是也有在人前风光的时候。合阳有拜年和麦收后看忙罢的风俗,这是两个“小看老”的节日。结婚后女儿之一次回娘家和看忙罢的时候,当婆婆的总要请人蒸好又大又白的调和馍,且必须拿九个(俗称一碟子),这样平时走亲戚用的小竹笼便不能胜任了,必须改用馍馍笼,还要盖上红袱子。如果女方长辈多,带的调和馍数量大,有时还分装两个馍馍笼,用扁担挑着去。
农村人碰到那些手脚笨拙的娃娃,干活老干不到地方上甚至帮倒忙时,便会有些嗔怒地说一句:“这是个馍笼子!”意思是能吃不能干。
作者简介:史耀增, *** 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作品代表:《走进古莘》、《合阳风情》、《合阳民间俗语里的民俗》、《和阳村柳条簸箕》等。先后被评选为“陕西省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先进个人”,“渭南文化领军人物”。获“全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贡献奖”。所著《合阳风情》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优秀奖”。
文章转载来源合阳虹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阳”了吃什么好得快?饮食建议快收藏感染新冠后,吃什么好得快?最近相继脱销的黄桃罐头、电解质水、柠檬管用吗?
此刻,谁都想让身体的战斗力更强一些,但不少朋友却因为喉咙疼痛,能咽得下去的只有粥和水。都说提高免疫力要多摄入蛋白质,但在这种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到底吃什么能加速恢复呢?一文了解——
问题一:只喝粥行吗?答:不行,更好以碳水为打底再补充蛋白质
发烧、咳嗽其实非常消耗体力,按理是要在日常饮食的基础上增加热量摄入的。粥(不论什么粥)的营养成分里碳水化合物居多,没法补充你正在被病程消耗的蛋白质及由蛋白质参与的各种抗体。
推荐食物:牛奶、豆浆、鸡蛋搭配碳水
这三种食物都富含优质蛋白质,尤其是鸡蛋和牛奶,这两种食物的蛋白质生物价值在常见食物蛋白质中位居冠亚军,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率是更高的。换句话说,用它们补充蛋白质是最有效的。豆浆的蛋白质含量和消化吸收利用率比牛奶稍低一点,但对于不爱喝牛奶的人也是个有效替代。
病程期间,一定要以碳水打基础,而不是只吃高蛋白食物,否则会大大浪费蛋白质。因为它们会首先发挥提供能量的作用。阳性期间,比较适合大家食用的碳水来源主要是各种主食、糖、水果。
饮食提醒:
1.没有乳糖不耐受的朋友(即喝牛奶后不会出现腹胀、腹痛、排气、腹泻等问题),一天500毫升甚至1000毫升都没问题,但更好搭配一些主食,比如面包、发糕、馒头、燕麦、粥,或者在米糊、芝麻糊里加奶,也可以用牛奶泡面包、发糕、馒头,绝对比喝粥的补给效力更强。
2.有乳糖不耐受的朋友,就用牛奶泡面包、发糕、馒头、燕麦,或者在粥里加入牛奶试试看,另外酸奶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想用豆浆代替牛奶的朋友,豆浆的进食 *** 跟牛奶无异,但注意温度不要高,否则会加重喉咙不适。
3.如果想吃的花样丰富些,则推荐鸡蛋面、蛋花疙瘩汤、小馄饨、蛋花面片汤、松软的小蛋糕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4.鸡蛋更好是以鸡蛋羹、蛋花粥、疙瘩汤里打入蛋花等形式,方便吞咽。民间流传的生病不能吃鸡蛋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除非你对鸡蛋过敏。鸡蛋向来都是营养学上用于患者的优选蛋白质来源。
5.有的朋友会问,如果喝蛋白粉是不是也可以达到补充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食用蛋白粉类产品的前提还是先尽可能保证膳食热量摄入充足,不要只喝蛋白粉。
蛋白粉更适合于吃不下肉蛋奶豆制品,但是吃得下馒头稠粥烂饭的朋友们,也适合牙齿不齐全、肉类摄入差的老年人们。
问题二:能吃黄桃罐头吗?答:喉咙难受时可以快速缓解,但不要贪多
发烧时,摄入跟不上消耗,带添加糖的食物可以快速补充能量,帮助升高血糖;它们不是热食,冰冰凉的糖水有帮助红肿咽部“凉爽”的效果,且罐头果肉软滑,不会制造吞咽过程中的不适,进食舒适度很高;而且,对于一部分朋友来说,糖水罐头是“小时候的味道”,也是生病期间的心理安慰剂,吃起来还能给大脑奖励中枢愉悦感信号;当日常固体食物摄入不足时,添加糖也是最经济、迅速、有效的碳水来源之一。
推荐食物:各种水果罐头
岂止是黄桃罐头,任何甜甜的水果罐头都行(除了山楂,因为有可能让你的胃不舒服),比如糖水梨罐头、番茄罐头、杨梅罐头……糖饮料也可以,蜂蜜也可以,冰淇淋酸奶等都可以。任何有添加糖的都可以,当然是有前提的——只要你没有血糖问题,没有糖尿病。
饮食提醒:
1.对于有糖尿病的朋友,或者已经出现腹泻症状的朋友,糖水罐头、糖饮料、蜂蜜水、冰淇淋等其实都不太友好,里面的“果糖+蔗糖”分解后产生的物质有可能加重腹泻症状。
2.需要说明的是,黄桃罐头也好、蜂蜜也罢,除了前面提到的作用之外,并没有对新冠病毒的治疗效果,请勿“玄化”它们的效果。
3.这些高糖食品,仅限于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时期来食用,不能无限制食用,生病期间用来抚慰自己是可以的,但不能无节制纵容自己,等到“吃饭能力”渐长,还是应该逐渐恢复到正常的低添加糖饮食。
问题三:能喝果汁或果蔬汁吗?答:必须能
有人可能会问:榨汁不是会损失维生素C吗?没错,维生素确实会损失一些,但并不会全部损失。而且能通过它们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化学素、膳食纤维,比吃不下要强很多。它们并不比口服补液盐差。
推荐食物:外购或者自制的果蔬汁
如果你根本咽不下切块或者切丝的蔬菜或水果,任何外购的或家人帮忙 *** 的果蔬汁都是非常好的补充。
饮食提醒:
需要注意的是,有腹泻症状的小伙伴请慎用,或者来点儿就够,别只喝它,别当水喝。
问题四:能补充维生素C吗?答:快速恢复免疫力不能只靠维生素
首先,并没有证据证明大量补充维生素C可以对抗新冠病毒感染。其次,人体的免疫力真的不是靠维生素C这一种小小的营养素孤军奋战支撑起来的。
推荐食物:复合维生素补充剂、全营养配方粉
1.要想让你的身体在吃不好喝不好、大量消耗的情况下快速“支棱”起来。比起食物中的维生素,吃点复合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才是最靠谱的选择。
2.除了复合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体弱人群或完全吃不下半流质及固体的朋友,还可以考虑全营养配方粉。它们看上去像奶粉,但比普通奶粉营养丰富得多,它已经按照健康成年人每日营养需求配比好了所有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哪怕全天只喝它,喝够量就完全不用担心营养摄入供不上消耗。
饮食提醒:
1.过量补充维生素C有可能导致腹泻症状,如果你非要使用,一定要认真读一下用药说明。
2.任何 *** 平台输入关键词“全营养粉”或者“全营养配方粉”,只要是正规品牌的都可以(产品外包装上会有“蓝帽子”保健食品标识)。这类产品特别适合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的瘦弱患者。如果整个感染病程比较长,饮食摄入非常差,用全营养配方粉来替代日常食物是非常有效的选择,也是医院常用的营养支持措施。此类产品外包装上往往会标识有“特殊医学用途全营养配方食品”或“特殊医学用途全营养配方粉”字样。需要注意的是,按冲调说明冲调,不要擅自改变浓度。
问题五:需要口服补液盐吗?答:如果腹泻、呕吐症状严重的话需要
如果腹泻症状严重,甚至伴有呕吐,口服补液盐可以有,帮助补充液体和钾钠电解质。避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饮食提醒:
1.腹泻期间还是要保证吃喝,腹泻症状严重的朋友,需要避免太多含乳糖的牛奶、豆浆和高糖食品。
精米精面(没错,不是粗杂粮)、舒化奶、低糖酸奶、鸡蛋、瘦肉、豆腐(南豆腐北豆腐都行)、瓜茄类蔬菜(去皮)、口感不太硬的叶菜(比如白菜叶子、菠菜叶子等)、不容易胀气的根茎类(比如胡萝卜、山药等),你的肚子都是可以胜任的。当然,前提还是:你咽得下去……
2.感染期间吞咽不怎么受影响的朋友,以及食欲已恢复的阳性朋友,你们并不需要“大补”,除非你想经历“阳一次重10斤”,只需要正常饮食、营养均衡即可。
(都市报道综合)
浓香疙瘩汤,做法零难度,小盆友也能轻松搞定哦!原创 可欣 非药而愈 2023-08-31 09:05 发表于湖南
做成食谱的,都是好吃的,发出来就是希望大家动手做做,尤其是刚刚转素的朋友们。
今天要隆重推荐这种十分钟就可以搞定的香浓疙瘩汤给宝妈们,是端端更爱吃的。
味道鲜香、营养全面、简单快捷、百吃不厌的香浓疙瘩汤,只要掌握 *** ,随时随地都可以让孩子快速地吃上一顿营养丰富的餐食。
当然最想告诉宝妈们的,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尝试做,这样即便我们不在身边,他们也可以吃好吃饱一顿饭,让下厨房不再是难事。
疙瘩汤的两种做法:一种是我和女儿刚刚吃低脂纯素时的做法,用西红柿裹面团疙瘩;另一种是女儿学会了独立操作,她自己用西红柿做汤底的做法,两种 *** 各有特色,大家可以都试试哦。
妈妈版疙瘩汤
食材:
全麦面粉80g(两人份)、西红柿、香菇、裙海带、蔬菜(白菜、油菜、菠菜均可)
调料:
八角、姜片、香菜、醋
做法:
1.西红柿去皮切碎,白菜撕碎,香菇切片;
2.把全麦粉倒入西红柿碎中,搅拌均匀。这样做就是非常简易的疙瘩做法,而且出锅时,疙瘩的效果会很好;
3.锅中加入足够的水,把八角、姜片、香菇片、海带、香菜根放入锅中熬开煮熟;
4.待食材煮出香味,放入包裹全麦面粉的西红柿碎,不要过度搅拌,中火熬开;
5.西红柿熬出红汁,疙瘩煮熟,放入蔬菜;
6.待蔬菜变软,把八角和姜片挑出去,放上香菜叶,淋点醋汁,即可出锅。
懒人做法的全麦素疙瘩汤就做好了。
碎碎念:
1.全麦面粉80g两人份略微多了一点点,可以减少到60g;
2.八角、裙海带和香菜的提味,让汤汁有天然的素海鲜的味道,可以不用加盐;
3.适量的醋汁可以大大提升胃口;
4.如果有准备好的番茄南瓜香菇酱汁,可以放两勺,汤汁颜色会更加诱人的;
5.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喜好选择合适的食材,做法给大家了,可以随意创作,非常适合孩子吃。
端端版疙瘩汤
做法详见视频
,时长02:07
-END-
【作者简介】
耿可欣:吉林通化人,现居河北廊坊,是一名 *** 妈妈。2020年开始素食,2021年5月参加非药而愈平台举办的21天健康挑战,之后开启低脂全蔬食生活,得到了家人的认可与支持。平时热爱各种美食 *** 和分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到更多人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