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鼓楼风雨桥之乡,以及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的建筑特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你知道风雨桥的传说吗
进入侗乡,常常可以看到一座座很别致的风雨桥。说起风雨桥,可有一段神话传说。
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 *** ,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众人胆战心惊。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花龙下到水里翻跟头,龙尾一摆,又把螃蟹横扫下水来。这样几个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尽,摇摇摆摆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挡住花龙。可是花龙一跃而起,张口喷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龙紧紧追到水底后,浪涛翻滚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后来,在离河湾不远,露出一块螃蟹形的黑石头,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这块石头,后人称它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静之后,听见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的声音在叫唤。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几个人马上游水过去。上岸以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这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回去了,还不时向人们频频点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建成以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非常热闹。这时,天空中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又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会仙桥在渝中区民族路上,就在如今会仙楼前面那广场的中心。会仙桥消失得早,笔者伯父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来到重庆做工,也没见过那桥。不过,会仙桥的地名却存在到上个世纪80年代。
古时,重庆城内人烟并不多,大梁子(今新华路)一带还是森林。从大梁子流下一条小溪,大约是顺如今的正阳街,经大阳沟,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会仙桥就是这条小溪上的一座桥,长可能不到10米。之所以叫会仙桥,是传说有人在此遇到过神仙。不过,传说有多种版本。
一种说法是:有个老头在那桥头开了个冷酒馆,经常有个南岸老君洞的道长来他馆里喝酒。那道长便邀请老头到老君洞去耍。老头去了,道长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来,两个人总是吃不完。下午,老头回到酒馆, *** 子好惊奇,说:“你啷个好多年都不回来哟?”老头说:“你昏了哟,我才耍半天。”但一照镜子,竟然长出了雪白的长胡子。老头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长是个神仙。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人们便把这酒馆门前的桥叫作会仙桥。
还有一种说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个姑娘,经常到嘉陵江边去洗衣服。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冲跑了。江边有个单身的打鱼郎见了,划着渔船就去给她捡了回来。于是,二人就熟悉起来。有一天,姑 *** 母亲生病去世,姑娘没得钱安葬,急得去跳河。打鱼郎把她救了起来,对她说:“我网到一挑金甲鲤鱼,马上挑去卖,卖了就去买寿衣和棺材。”哪知,他挑着鱼进了城,刚走到那桥上,那活蹦乱跳的金甲鲤鱼全都死得硬邦邦的,还卖啥子钱哟!急得打鱼郎在那桥上跳起脚哭。这时,他听见土地庙里传来一个声音:“快点让路,八洞神仙来了!”他抬头一看,来的却是八个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帮忙。领头的是个拄着根铁拐子的瘸子老头,说:“我们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没吃的,哪里帮得了你的忙哟!”那身背宝剑的叫花子捡了一砣石头丢进打鱼郎的鱼箩筐里,说:“你的鱼全都活了,还不快点拿去卖?”打鱼郎一看,硬是的。把那石头丢进另一个箩筐,鱼也活了。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见了。于是,打鱼郎卖了个好价钱,安葬了姑 *** 母亲,然后和姑娘结成夫妻,在这桥头安了家。这桥也就取名会仙桥。
古时候的赵州,就是现在河北的赵县。赵州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桥,看去象长虹架在河上,壮丽雄伟。民间传说,这座大石桥是鲁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桥,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条小白龙,活灵活现,传说这座小石桥是鲁班的 *** 鲁姜修的。这两座桥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还有这样的唱词:“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 *** 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里就唱到了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
相传,鲁班和他的 *** 周游天下,走到赵州,一条白茫茫的洨河拦住了去路。河边上推车的,担担的,卖葱的,卖蒜的,骑马赶考的,拉驴赶会的,闹闹攘攘,争着过河进城。河里只有两只小船摆来摆去,半天也过不了几个人。鲁班看了,就问:“你们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桥呢?”人们都说:“这河又宽、水又深、浪又急,谁敢修呀,打着灯笼,也找不着这样的能工巧匠!”鲁班听了心里一动,和 *** 鲁姜商量好,要为来往的行人修两座桥。
鲁班对 *** 说:“咱先修大石桥后修小石桥吧!”
鲁班说;“修桥是苦差事,你可别怕吃苦啊!”
鲁班说:“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烦了。”这一句话把鲁姜惹得不高兴了。她不服气地说:“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个儿,咱俩分开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赛
鲁班说:“好,赛吧!啥时动工,啥时修完?”鲁姜说:“天黑出星星动工,鸡叫天明收工。”一言为定,兄妹分头准备。
鲁班不慌不忙溜溜达达往西向山里走去了。鲁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动手。她一边修一边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没过,就把小石桥修好了。随后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么样子了。来到城南一看,河上连个桥影儿也没有。鲁班也不在河边。她心想哥哥这回输定了。可扭头一看,西边太行山上,一个人赶着一群绵羊,蹦蹦窜窜地往山下来了。等走近了一看,原来赶羊的是她哥。哪是赶的羊群呀,分明赶来的是一块块象雪花一样白、象玉石一样光润的石头,这些石头来到河边,一眨眼的功夫就变成了加工好的各种石料。有正方形的桥基石,长方形的桥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还有漂亮的栏板。美丽的望柱,凡桥上用的,应有尽有。鲁姜一看心里一惊,这么好的石头造起桥来该有多结实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个不行,需要赶紧想法补救。重修来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盖过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动起手来,在栏杆上刻了 *** *** 、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织女、丹凤朝阳。什么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样。刻得鸟儿展翅能飞,刻得花儿香味扑鼻。她自己瞅着这精美的雕刻满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鲁班。乍一看呀,不惊叫了一声。天上的长虹,怎么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细一瞅,原来哥哥把桥造好了,只差安好桥头上最后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赌赢了,就跟哥哥开了个玩笑。她闪身蹲在柳棵子后面,捏住嗓子伸着脖,“咕咕哏——”学了一声鸡叫。她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里的鸡也都叫了起来。鲁班听见鸡叫,赶忙把最后一根望柱往桥上一安,桥也算修成了。
这两座桥,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鲁班的大石桥,气势雄伟,坚固耐用;鲁姜修的小石桥,精巧玲瑰,秀丽喜人。赵州 *** 修起了两座桥,第二天就轰动了附近的州衙府县。人人看了,人人赞美。能工巧匠来这里学手艺,巧手姑娘来这里描花样。每天来参观的人,象流水一样。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蓬菜仙岛仙人张果老的耳朵里。张果老不信,他想鲁班哪有这么大的本领!使邀了柴 *** 一块要去看个究竟。张果老骑着一头小黑毛驴,柴 *** 推着一个独轮小推车,两人来到赵州大石桥,恰巧遇见鲁班正在桥头上站着,望着过往的行人笑哩!张果老问鲁班:“这桥是你修的吗?”鲁班说:“是呀,有什么不好吗?”张果老指了指小黑驴和柴 *** 的独轮小推车说:“我们过桥,它经得住吗?”鲁班膘了他俩一眼,说:“大骡于大马,金车银辇都过得去,你们这小驴破车还过不去吗?”张果老一听,觉得他口气太大了,便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 *** 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了车上。两人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刚一上桥,眼瞅着大桥一忽悠。鲁班急忙跳到桥下,举起右手托住了桥身,保住了大桥。
两人过去了,张果老回头瞅了瞅大桥对柴 *** 说:“不怪人称赞,鲁班修的这桥真是 *** 。”柴 *** 连连点头称是,并对着才回到桥头上来的鲁班,伸出了大拇指,鲁班瞅着他俩的背影,心里说:“这俩人不简单啦!”
现在,赵州石桥桥面上,还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车轧的一道沟。到赵州石桥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桥下面原来还留有鲁班爷托桥的一只大手印,现在看不清了。
(附记:据史料载,赵州桥是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建造的。)
二、鼓楼和风雨桥是哪个民族的
1、鼓楼和风雨桥是瑶族和壮族的特色建筑。
2、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在瑶族和壮族地区,鼓楼是常见的建筑形式,尤其在广西、贵州等地的瑶族和壮族村落中,鼓楼具有重要的文化和 *** 意义。它是村民们的社交中心,也是举办各种活动和庆典的场所。鼓楼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充分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智慧。
3、风雨桥则是一种集桥、廊、亭于一体的特色桥梁建筑。在瑶族和壮族地区,尤其是广西等地,风雨桥是当地人民的标志 *** 建筑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交通设施,更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风雨桥的建筑风格独特,其设计巧妙地将桥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韵味。
4、这两种建筑都体现了瑶族和壮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鼓楼和风雨桥不仅是当地的标志 *** 建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丰富 *** 和多样 *** 。这些建筑的存在对于了解和研究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中国有哪些鼓楼中国鼓楼介绍
鼓楼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中的标配,几乎每一座古城都会有着一座鼓楼,建筑宏伟古朴,随着时代的发展,鼓楼慢慢变成了现在城市的旅游风景之一,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种城市历史悠久的 *** 。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看看现在中国还有哪些鼓楼吧!我们也看看这些中哪些鼓楼我们还没有去过吧!
又名袁州谯楼。据《袁州府志》,鼓楼系南唐保大二年,由刺史刘仁瞻建造,有“立厅堂、斋阁、谯楼总六百间”的记载。
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袁州知州腾强恕“稍新谯楼”并制 *** 壶、漏箭、影表、水海、定南针、更筹、铁板等器具,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将其建成了集测时、守时、授时于一体的天文台。
西安鼓楼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坐落于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西安钟楼的西北方向,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每边长35.5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
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以修建鼓楼,风雨桥而闻名于世。坐落在贵州省从江县城的从江鼓楼是中国目前更高的鼓楼,它占地470平方米,高46.8米,共29层重檐,双层宝顶,平面为八角形,耗资168万元。
整栋楼均采用当地的杉木建造,支撑鼓楼由32根柱子顶立,其中楼中四根大柱每根胸围两个 *** 合抱有余,整栋楼不费一钉一铆卯榫而成。楼内有环梯可直达楼顶,整栋楼内外雕梁画栋,图案精美,栩栩如生。
它耸立在都柳江河畔,蔚为壮观,享誉侗乡之一鼓楼美称。
开封鼓楼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鼓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鼓楼的台基高三丈,砖砌瓮门,通东西大道。台上建楼两层,各三间,距地面高约七丈。上层周围有游廊栏杆,登楼远望,全城在目。
楼上南间架有牛皮巨鼓一面,直径约1米,声音深沉浑厚,能传数十里。东西檐下各悬巨匾一块,西檐下额题“声震天中”,东檐下额题“无远弗届”。
河南地当九州之中,开封又在河南中部,鼓楼又在开封的中心,无怪乎鼓楼的匾额要题“声震天中”。而这里发出的鼓声,自然就“无远弗届”了。
开封鼓楼宏伟无比,只有后建的西安钟楼才可与之媲美,故有“中国的钟楼在西安、鼓楼在开封”之说。
增冲鼓楼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增冲乡增冲村,始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该楼为木质结构,形如宝塔,双葫芦顶。高2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
内有四根大柱冲天而起,旁边配以多根小立柱,往上的飞檐和斗拱,形如宝塔,最上层放置一面大皮鼓。寨中鼓楼、戏台、花桥以及环绕在鼓楼周围的吊脚楼如诗如画,非常美丽。
银川鼓楼坐落在银川市解放东西街和鼓楼南北街十字路交叉处的钟鼓楼,又称“十字鼓楼”、“四鼓楼”,俗称“鼓楼”。
36米,占地576平方米。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呈正方形,边长24米,高8.5米,用砖石砌筑。现为宁夏银川市重点保护单位。
平阳鼓楼又名大中楼,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城中心。平阳鼓楼金、元、明、清皆重修过,但楼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其基座呈正方形,周长160米,楼高43.76米,依云逼日,为中国现存更高的鼓楼。
始建于北魏,楼上存有金明昌七年(1196年)年铸 *** 0余公斤大铁钟一口,其基座乃正方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四向券砌门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平阳鼓楼以其高大雄伟著称于世,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千百年来,邑中父老引以为荣,外地游客有口皆碑,此楼实堪为帝尧故都古老文明的象征。于1948年毁于战火。
1983年,临汾市人民 *** 成立修复鼓楼 *** 会,倡议全市人民集资捐款修复鼓楼。1984年开工,1986年恢复原貌。
镇朔楼即为宣化鼓楼,坐落在古城宣化的中轴线上,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构成了宣化独特的靓丽景观,是宣化古城内更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修建于明代早期,与当时大规模的城工同时兴建。
明正统初期,宣化、张家口、大同一线时常遭受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年久失修的士城墙已经抵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冲击,边城军民苦不堪言。
正统五年(1440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罗亨信在宣府大举城工,将旧城墙加宽加高,又在城外包砌砖石,整个工程历时6年。
同时,在城内建起镇朔楼,《宣府新城之记》碑文中写道:“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镇朔楼得名于明永乐七年镇守宣化府总兵官被封为“镇朔将军”。
该楼建在墩台之上,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的建筑,通高25米。
张掖钟鼓楼又称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更大的鼓楼。
是凝聚着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 *** 建筑。张掖鼓楼是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
台平面呈方形,台底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是一座体现明代汉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南京鼓楼位于南京市中心,建于明洪武十五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乃当年击鼓报时的场所,为全城百姓昼夜报时,有时也用作迎王、接诏书等大庆,堪称
明代首都之象征。到了清代,鼓楼只遗留下城阙,直到康熙皇帝南巡时,在此登临四望,地方官才在鼓楼基座上树碑建楼,并更名为“碑楼”,故而鼓楼有“明鼓清碑”之称。
凤阳鼓楼是我国更大的鼓楼。它的结构、方向与其它鼓楼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般鼓楼大多是南北向,而凤阳鼓楼却是东西向,它与西南六里之外的钟楼,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
北京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 *** 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北京鼓楼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通高46.7米。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台上四周围以宇墙。
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 *** 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威远楼是陇上著名古建筑,它巍峨壮丽,气魄非凡,屹立于陇西大城什字中心。因其年代久远和构造精妙,成为陇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大同鼓楼是山西大同城的鼓楼,为一座三重檐十字,过街楼阁式建筑。大同鼓楼位于城区大南街南段,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修缮,是明清楼阁式建筑的 *** 。
洛阳老城鼓楼,正名“谯楼”,位于今老城东大街中段。据《洛阳县志》记载,鼓楼原建于府前街福王府。明万历四十二年,建福王府时移建于东大街。清顺治十三年与乾隆十洛阳县两次出资大修古楼。
乾隆年间,洛阳县将东门内大街改为古楼街。鼓楼上原有两层木瓦建筑,后因台上建筑长久失修,于1972年拆除。2002年,市 *** 开始回复老城明清风貌,又按原样,重新修缮鼓楼上的楼台。
鼓楼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经过数次修缮,现在的钟鼓楼已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位于酒泉城 *** ,最早创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6-353年),
是前凉 *** 酒泉郡太守谢艾主持重修的酒泉城(时称福禄县城)东城门。也叫“谯城”,即为守城戎卒打更巡逻、报时、防寇报警的地方。
现存的鼓楼,是清朝光绪31年(公元1905)重修的,基座是方形,上小下大,底部周长100米,外包青砖,有四向券门,四门额题分别为“北通沙漠”、“南望祁连”、“东迎 *** ”、“西达伊吾”。
楼台顶端的裙墙内居中处,又筑一方形土台,在此土台上方为三层方木楼,城楼东西两边二楼高悬“声振华夷”、“气壮雄关”木匾各一块,与长城西端的嘉峪关遥相呼应。
位于县城中心,又名声教楼。清嘉庆二十一年本《永昌县志》称:“晨夕考钟伐鼓,以振文教,故为声教。”始筑于明万历初年,十四年(1586)建成。楼规制仿西安钟楼呈方形,分台基与楼体两部分。
台基边宽22米,周—围87.2米,高7.2米,盘外表以明式青砖护壁,中呈拱洞,通达四街。楼体2层3檐,塔式顶,通高24.5米。下层南北正中置隔扇门,左右为槛窗,斗拱为单翘单昂,造型浑厚壮丽。
上层屋檐及檐柱向内收缩,檐下置望台,四向连通。
楼体东南西北四面各悬巨匾3块,上书:“丽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阙迎恩”;“文运天开”、“奎壁联辉”、“云 *** 香”;“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玉关通道”;“声闻四达”、“保障金川”、“
威宣沙漠”。整体建筑结构严谨,造艺精湛,是河西走廊乃至全省现存最宏伟的中鼓楼建筑。永昌钟鼓楼曾在明崇祯年间毁于战火,清乾隆年间重修。1 *** 7年大 *** ,城楼、角楼俱毁,唯其独存。
1984年,又依原样整修,使其更加绚丽壮观。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 *** 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名玉皇阁,位于县城街道中心,处建年代无考,明代万历三 *** (公元1606年)重修,清代光绪二十一年(公元 *** 5年)曾维修。
1968年曾彩绘,1986年由陕西省拨专款县文化馆进行维修,更换灰瓦为黄琉璃瓦,校正倾斜,更换腐朽,新制石栏杆,并油漆彩绘。
位于湟水河谷地的互助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互助县威远镇宋代时称为“牧马营”,明嘉靖十四年,改名为威远堡。明代中叶后,威远堡成为军事要塞,鼓楼为军事设施的地位日益显著。
霍州鼓楼,又称文昌阁,位于山西省霍州市市中心,历史悠久,遐迩闻名,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1986年霍县人民 *** 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鼓楼又称光岳楼,位于聊城旧城 *** ,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其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光岳楼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3米。
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
光岳楼主楼为木结构,4层5间,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且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 *** 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太谷鼓楼,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省保)。位于太谷县旧城十字街中心,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25),清康熙、乾隆年间均有修葺。鼓楼建在方形的砖砌台基上,台基高约8米,辟十字交
叉四个门洞,可通县城东西南北。东曰“观象”,南曰“仪凤”,西曰“眺汾”,北曰“拱辰”。鼓楼为二层三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高20米。楼身二层,面宽、进深皆三间,四面开门,每层均设有围廊。
楼内东有楼梯可达二层。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城市地标,太谷鼓楼建筑古朴大方,是晋汾地区鼓楼建筑中的 *** 作品。
襄阳鼓楼(也称昭明台)是襄阳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阳古城正中。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襄阳鼓楼为襄阳古城标志 *** 建筑。史载:“楼在郡治 *** ,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为方城胜迹。”
钟鼓楼位于古城的正中心,它凌空飞架,气势巍峨,游人登楼眺望全城风光。鼓楼为古代战争时击鼓进军、平时报更用。楼高17.2米,分为三层。内部为兴城出土文物陈列馆。
有“红山文化”时期(约五、六 *** 前)以及春秋时期的珍贵出土文物,还有一架国内罕见的由整张牛皮绷制的直径2.25米的巨型大鼓。
兴城钟鼓楼,位于辽宁省兴城古城正 *** ,建于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高17.6米,为重檐歇山卷棚顶围廊式楼阁。
鼓楼历史悠久,建筑富有特色,十分的鲜明,这个建筑在现代的都市中,很是亮眼,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不会忘记要看一些这些鼓楼建筑。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鼓楼风雨桥之乡和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的建筑特色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