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乐之乡新绛?绛州鼓乐简介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6

大家好,关于鼓乐之乡新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绛州鼓乐简介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鼓乐之乡新绛?绛州鼓乐简介-第1张图片-

  1. 荀子故里的新绛说
  2. 绛州鼓乐流行于我国哪个省
  3. 山西新绛县绛州鼓乐的来历

一、荀子故里的新绛说

《国语》卷十四:“窃以郇之得氏,实以灭郇赐采之故“郇一则猗氏地”。《雍正猗氏县志》对郇的记载为:“考猗邑本禹贡冀州之域,其在唐虞夏商皆为旬服。在周为郇伯国,郇伯文王第十五子也。为州伯,治诸侯有功,故春秋传曰:毕原丰郇文之昭也,诗曰:四国有王,郇伯劳之。”“郇国,在今临猗县南铁匠营村一带。董国与郇国曾与曲沃小宗结成联盟,后因 *** 形势逆转又都背叛曲沃而依附周王,晋武公时已被消灭。”

而关于荀氏的记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解》“成周之会……唐叔、荀叔、周公在右、太公望在左”(桓王)十三年“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成化《山西通志》,对绛州的解释为:“禹贡冀州之城,古荀国也。春秋晋武公灭之,以赐大夫原氏焉。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荀,姬姓国,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二十五里有临汾故城,即古荀国。”

其次,郇国与荀国相距在100公里以上,“诸侯之地百里的惯例是西周礼制所规定的”,且两国之间尚隔闻喜之董国,万荣、河津的韩、耿之国,解州之魏国,地理位置上也不相邻。

《春秋·国都爵姓考补》“郇灭于春秋之前,荀于春秋初尚存,别而为二。”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郇和荀都是两个 *** 的侯国。

公元前678年“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左传》僖公九年《传》正有“荀息”亦称“荀叔”之文,所以原氏黯即为荀息无疑。荀息本为晋武公时的大夫,食邑“原”地,称“原氏黯”。晋献公九年(公元前668)命士为城绛后,即把晋国的首都从翼城迁至荀息所封的荀国都城。此时,荀息就 *** 到现新绛县三泉镇的席村另建荀邑;晋文公重耳返国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635年“晋城荀”,“荀城,在(正平)县西十五里,即重耳所居之所,清康熙九年《绛州志》地理志:“荀氏邑,晋公族在城西十五里”。光绪《直隶绛州志》, *** 版《新绛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古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这就清楚地说明两个问题,其一,荀息本为原氏黯被封荀国后,以地为姓与原来荀国的国君没有任何血缘上的关系;二是绛州西十五里之荀城与绛州东北25公里之荀国国都、战国时的临汾城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地方。

*** 版《安泽县志》对猗氏的记载:“冀氏则汉之猗氏也,与毂远同隶上 *** 郡”。刘延福 *** 按照 *** 37年再版的《辞海》对“猗氏”的解释为(一)旧县名。汉置陭氏县,东汉改陭为猗,晋废。故城在今安泽县东南。……以此为依据,作者把荀子称为陭氏人,又以荀子又称孙子,荀、孙通假,得出“荀子的生地应在属于卫国的山西东南部一带(包含今安泽县)”的结论。对于此说,刘志轩 *** 考证后已予以否认。

其实,临猗之猗氏县,始于秦终于与临晋合并称临猗县,安泽县原为西汉陭氏县无疑,仅东汉称猗氏县。即使安泽之陭氏和临猗之猗氏有牵联,荀国与郇国不同,荀子之祖先与临汾故城之荀国的荀姓尚无血缘关系,皮之不存,毛将何焉?遗迹传说为证

《元和姓纂》载“晋有荀林父生庚裔荀况”,荀氏的传承为荀息生逝遨,遨生荀林父,林父生荀庚,庚生荀偃,偃生荀吴,吴生荀寅。荀寅在与赵鞅的斗争失败后,“鲜虞纳寅于柏人,即伐及于鲜虞,穷兵搜讨,必灭之而后已。大兵称兵境内,干戈不息,韩魏为之请,而遂归于晋。”“范氏,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山西省历史地名通检》中说,古荀城“故治在新绛县西北十五里席村。”席村现属三泉镇管辖,4630人。村落南北长800余米,东西宽850米,占地约一平方公里,据探访考证,古荀城境域为内、中、外三道城墙,内城墙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50米,现仅东南城角留残缺墙一处(长5米),其它四周仅留遗址或遗迹。内城墙内有南北向两条大路,东路名城门路,西路名楼门路,两路南北端各有一门,东路门名城儿门,西路门名楼子门。东路门因荀城而得名,西路门因有一石牌楼而得名。现四门仅东路南门有残缺门半边,其它三门无遗迹。荀城中轴线中心地建有一岗楼(俗称席家楼)高约30米,面宽6米,进深4米,荀城南城墙 *** 处建一铁门,可往北穿越三个院落直达岗楼,这里便是荀城的首府。

中城墙距内城墙200米左右,东西长600余米,南北长400余米,四周均筑城垣,南北两面城垣各置东、中、西三门,城门楼约高6米,门洞高3.6米,进深4.5米,面宽2.8米。东、西城垣上各建南北二门。在内城墙和中城墙之间建有大量的古建筑,主要古建有九庙、两观、一寺和荀塾,荀城除设南、北、西、东(石坡)、中(八甲内)五个甲外,中城墙外还有两个关:东关、东头关。

外城墙矩中城墙还有110米左右,此间建筑甚少,外城墙既高又厚,高约8米,顶宽2米,底宽4米,北城墙直至解放后还保存完好。不少六十岁以上的人还登高玩耍,但四面仅剩遗址。

据《新绛县志》记载,席村原名荀城,汉代席氏由湖广迁入,改称席村至今。席村75岁南卫棍居民回忆,席村席姓原来不姓席,而姓荀,后改成席了。不论哪种说法,汉代以前席村称荀城无疑;而且这里的老百姓代代相传,这里不但是荀城,而且是荀子出生的地方。1991年在新绛龙兴寺地下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发现石匾时,石匾断为三块,但茬口可对接。“荀子故里”匾额长约60厘米,宽30厘米,厚10厘米,质地为青石(泛红)。“荀子故里”四字为双钩正楷,每字为12厘米见方,上款残缺,下款疑有“临(顺)州”等字样,后将一小块丢失,现残缺。从石匾的大小尺寸来看,应为席村之物。

席村位于鼓水中段(一说古水)之西侧。鼓水来源于位北三公里鼓堆泉。鼓堆泉亦称鼓水泉,形成于公元前466年晋南发生的一次大 *** 。经冯古庄、三泉、李村、南北王马注入汾河。泉区天河蜿蜒而下,苇稻藕田,分布两岸,一派江南景色。

中们仅从荀子《劝学》篇里随便寻几处就可以知道荀子的童年时代是从水乡度过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等等。 *** 版新绛县志《物产略》:“靛,为蓝色之染料,故又名蓝靛亦蓝叶以其蓝色素皆存于叶中故也。沿河一带多种之,获利甚钜,除为本地染房收买外,余皆运售于邻县,亦一大宗之出产也”;“毛绿柴,俗名为毛柴皮可染绿色,河南商人多来绛采买乃姑射山中之特产也”;“苇,多于渠岸水滩中种之,如泽掌蔡村及鼓水上游各村中皆有,惟出自泽掌者为最良,俗名老滩苇,土人多编为苇箔以卖之”;“麻,有青麻线麻二种,皮皆纤维,质可作绳,索水田及井地中,多混种之所产极甚妙。种之获利颇钜,亦绛地大宗之出生产也”;“苇 *** *** ,苇滩中有之,其声 *** *** 然故名”;查同期《安泽县志》“芦,即苇织席草也, *** 宜下温地,种之者利倍耕畴。”“麻,随在皆有种,但所种不多,惟北乡差胜且佳。”“蓝,染草也。有大蓝小蓝二种,大蓝叶如蒿苣而胆厚,小蓝茎赤叶绿皆可为锭。沁河过安泽境,安泽亦可算作水乡,但两者相比较,新绛席村一带的芦苇粗,系自然生长,而安泽的芦苇细且小属种植类,芦苇中是不全有苇 *** *** 的,而苇 *** *** ,是方言土语,普通话名曰蒙鸠,没有亲临其景的人是没有这种感 *** 认识而描写出如此细致语言的。诚如沈长云所言:(但)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形成来说确实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只这两点就可以将安泽排除在外。

新绛县,周为荀国为晋所灭;晋献公九年(公元前668年)至晋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年)为晋国国都故绛,战国始先后称汾城、临汾;后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改称绛州; *** (公元1912年)废除州治,取“咸于维新”之意,又别于绛县,改称新绛。“春秋末期,在农业发达、人口集聚的河谷平原地区,已兴起了如绛邑(新绛)、平阳(临汾)、晋阳(太原)等著名的城市。”晋献公在这里拓疆开土,给晋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晋文公在此成就一代霸业。汉书曰:“参与晋星,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宋朱熹唐风传曰:“其地土瘠民贫,俭勤质朴,忧深思远,有唐尧遗风。”这里是晋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为 *** 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拥有文物古迹155处,国保8处、省保8处,县保139处;今建于隋开皇十六年的绛守居园池为中国北方仅存最早的隋代花园,唐代篆刻碧落碑以笔法奇古而著称于世,四大名帖《绛帖》、四大名砚绛州澄泥砚,四大歌特式教堂、华北之冠文庙、木版年画之祖,皇家产品七珍丹、梅花点舌丹无不反映着古绛州的辉煌。这里不仅产生了三家分晋的魏斯、战国名儒荀况,唐代诗人王之焕、宋代龙图阁大学士薛奎、宫廷画家高克明、元代杂剧家李行甫、明代冒死进谏的兵部侍郎韩重与被称做“陶三杠”廉吏的陶炎及陶家五进士,清末 *** 初流行甚广的《 *** 规》的作者李毓秀。挺进高雅艺术殿堂屡获国家金奖,遍访欧、亚、非、美四大洲被誉为世界鼎足而立的绛州鼓乐艺术团。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三项(绛州鼓乐、绛州澄泥砚、面塑),省级保护项目两项(赵氏 *** 传说故事、云雕)。为此,新绛县被授予中 *** 间艺术之乡,中国鼓乐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县,并拥有“荀子故里”石匾。《山西日报》1975年7月22日刊登的《荀况小传》也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省新绛人),尤其是荀子葬身之地的山东省苍山县 *** 文史委张 *** *** 也撰文认为荀子祖籍为今山西省新绛县。

诚如沈长云先生所言:“人们在赞颂这些思想家深邃思想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对于培养他们这块土地上丰厚的文化意蕴的挖掘。” *** 版《安泽县志》中并没有提到有关荀子的蛛丝马迹,而高“文”仅凭:曾被《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称为“少有高行,莅事明理,博后神君”的荀子第十一世孙荀淑,载入康熙《安泽县志》:“唯念困难于豪杰之兴,而文以荀淑先圣之教则”和 *** 版《安泽县志》金代:“荀植立朝有政声,乡居多义行。事绩官爵俱佚”的只言片语,而断言荀子是安泽人。且不说自言有颖川人之说“安泽”战国时称猗氏,属上 *** 郡,上 *** 为韩地等自相矛盾的逻辑,请问,荀子是安泽县哪乡哪村人呢!

二、绛州鼓乐流行于我国哪个省

1、绛州鼓乐,流行于山西省新绛县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据《直隶绛州志》载:“岁时社稷,夏冬雨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新绛县志》:“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等等。”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地”、闻声十里”之誉。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

3、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新绛县申报的绛州鼓乐经中华人民 *** 国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2021年12月绛州鼓乐被 *** 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

5、绛州鼓乐以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于观众的视听,并可演绎一个完整故事。

6、绛州鼓乐有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两大类,其中赛社锣鼓是绛州鼓乐风格的主要 *** 。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社火锣鼓,它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在赛社锣鼓中,花敲鼓和穿箱锣鼓更具特色。

7、绛州鼓乐常用的乐器主要有扁鼓、小鼓、大鼓、花盆鼓、战鼓,以及拍板、梆子和铜制响器镗锣、大锣、大钹等,表演时依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往往对乐器做出不同的组合。

三、山西新绛县绛州鼓乐的来历

1、山西新绛县有着深厚的鼓乐文化历史,其根源可追溯至古代的绛查都够活达钱假州,也就是今天的绛州。这里的鼓乐传统源远流长,尤其在民间文艺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当地社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绛州鼓乐以其独特的花敲干打技巧而闻名,演奏者巧妙地运用鼓面、鼓槌和鼓架,创造出宏大的音效,声韵激昂,展现了粗犷而有力的风格。

2、其中,《秦王破阵乐》是更具 *** *** 的曲目,据说源自唐武德三年,为庆祝李世民击败刘武周的胜利,民间鼓乐家们创作了这首乐曲。经过历代的整理与传承,到了贞观元年,它在宫廷中被盛大演奏,乐队阵型严谨,表演形式生动。《秦王破阵乐》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绛州鼓乐更是得到了发展,如《秦王点兵》和《夏坡滚核桃》等新曲目应运而生,并在省级艺术节上崭露头角。

3、最引人注目的是,1988年,新绛县农民业余鼓乐队在北京“全国龙年音乐周”上凭借《秦王点兵》和《夏坡滚核桃》的精彩演出,赢得了国内外赞誉。他们的演奏充满了震撼力和鼓舞人心的旋律,展现了绛州鼓乐在民间的深厚根基和独特魅力。

4、总的来说,绛州鼓乐不仅是新绛县的文化瑰宝,更是民间艺术的生动体现。它扎根于民间,以其热烈的节奏和振奋人心的旋律,激励着人们,成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鼓乐之乡新绛和绛州鼓乐简介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鼓乐 绛州 新绛 简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