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生老茯苓,本于寒松液。
蛟蚋落其中,千年犹相恋。
远古之松,百千之岁,饱经寒雪,树干里的树脂散发出浓郁香气,招来昆虫吸食,松脂粘稠导致动物无法脱身一落地伴随松脂一齐埋入地层,最后一同变成化石。
千年古松,埋藏于地,漫长岁月,化而为石,明似水晶,亮如珍珠,色如玛瑙,真琥珀也。
琥珀
本品最早记载于《山海经》,有记载: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瑕疾。祖先们喜欢佩戴蜜蜡,并体会到具有治病之功效。
本品为古松科松属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年久转化而成。用时捣碎,研成细粉用。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写有琥珀,名江珠,甘平无毒。主镇心明目,止血生肌。别名虎珀;虎魄;兽魄;血琥珀;松珀。古代称琥珀为虎魄是因为先人认为其是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本品主要成分为C10H16O。
本品味甘性平,归心、肝、小肠、膀胱、肺、脾经,主治惊风癫痫,惊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妇女闭经,产后停瘀腹痛,痈疽疮毒,跌打创伤。琥珀质重,归心、肝经,长于镇惊安神,治疗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健忘等症。与清肝定惊药配伍可治小儿惊风。本品入心、肝血分,有活血通经,散瘀消癥之功。另本品能利尿通淋,治疗淋证、癃闭,单用即可。因琥珀既能散瘀,又能利尿,故尤宜于血淋,近年常用琥珀研末吞服,治石淋伴血尿者有疗效。
安神类药物多为矿石、化石、介类之质重沉降之物,重则能镇,重可镇怯,故有重镇安神、平惊定志、平肝潜阳之作用。
本品以脂入土而成实故能通塞以宁心,定魂魄,疗癫邪。以镇坠之药故安心神。以色赤入血分故能消瘀血破癥瘕生肌肉合金疮。以辛温入药则破血生肌。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凡渗药皆上行而后下降。以味甘淡上行能使肺气下降而通膀胱,故能治五淋、利小便、燥脾土。以淡渗药则利窍行水。茯苓、琥珀皆自松出,而所禀各异,茯苓生成俱阴,琥珀生在阳而成于阴,故可安心利水。盖之利水道,通五淋,定魂魄,安五脏。破癥结瘀血,杀鬼魅精邪。止血生肌,明目摩翳。治产后血晕及儿枕疼,疗延烂金疮并胃脘痛。
盖之,琥珀入土年久质坚色赤,入血分,消瘀利窍、清肺渗湿、镇心定魄是其所长,淡渗下行,凡湿热致成淋浊癃闭等证皆可用之。至于生肌摩翳药中用之者亦取其和营化湿耳,以其入土最久,百毒遇土则化,故能解毒耳。
凡阴虚内热,火炎水涸,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勿服琥珀以强利之,利之则愈损其阴。阴虚内热及无瘀滞者忌服。
三则抄录如下:
1.治小儿胎惊用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半钱。共研为来,以猪乳调二、三分涂入口中。
2.小便淋沥,用琥珀末二钱、麝香少许,开水送服,年老体虚之人可用人参汤送服。尿血用琥珀为未,每服二钱,用灯心汤送下。
3.坠跌伴血,刮取琥珀屑用酒送服一匙,一天服四次。
琥珀属于沉积作用的产物,主要产于白垩纪或第三纪的砂砾岩、煤层的沉积物中。中国辽宁抚顺、河南西峡盛产琥珀。目前文玩市场上大多数的琥珀都产自波罗的海沿岸,卖家所说的乌料、俄料都是产自于波罗的海的乌克兰、俄罗斯出产,另有立陶宛和波兰等地区。大料一般都用于文玩和收藏。
琥珀的形状多呈饼状、肾状、瘤状、拉长的水滴状和其它不规则形状,颜色多呈黄色、橙黄色、棕色、褐黄色或暗红色,浅绿色和黄色、淡紫色的品种极为罕见,琥珀加热到150℃即软化300℃熔融,散发芳香松香气味。
饮片有不规则块状、颗粒状或多角形,质松脆,断面平滑玻璃样,嚼之易碎无沙感。不溶于水,燃烧冒白烟,有松香气。琥珀性软,硬度为2-2.5级;质轻,比重只有1.05-1.09,可以漂浮在浓盐水中;性脆,用针一扎就能崩掉一块。当用烧红的铁针触及时可产生浓白色烟,并有松香味。对长波紫外线能发出很强的淡黄色荧光。常含有昆虫、种子和其它包裹体。
以色红、明亮、块整齐、质松脆、易碎者为佳,以药用者之鉴别,以深红明透质松脆者之血珀更佳。
后记
千年琥珀,万年蜜蜡,当然这话不一定准确,但是蜜蜡现在大热确实事实。作为琥珀的一种,蜜蜡是因其色如蜜,光如蜡而得名。琥珀按透明度来划分可分为透明琥珀和不透明琥珀,以及二者之间的花琥珀。不透明的琥珀传统上习惯称之为蜜蜡,之所以被称为蜜蜡,是因为蜜蜡本身不透明,其呈现出明黄至暗红色不透明体。市场上有用塑料或树脂材料来模仿琥珀,还有就是常是柯巴冒充蜜蜡,其是一种与琥珀非常相似的材料,但是这种材料只有几千年的时间,柯巴不是琥珀,而是更年轻的天然树脂。真正的琥珀至少有数千万年的历史。
塑料和树脂制品会沉入咸水中,相比之下,琥珀会保持漂浮。琥珀的鉴定方式有很多,简单的有放入饱和食盐水中看起是否漂浮,或者是用热探针这些 *** 对于柯巴树脂都无法区分,更好的办法是花钱去测折射率、密度。
亲,中国药店公众号长期公开征集稿件,如您欲抒发心声、记录生活、分享经验……可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将作品发送到yaodian2018@163.com(邮箱),稿费=200元+阅读量*0.01元。温馨提示,投稿时请注明联系方式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
讲一味茯苓,上可用于脱发失眠,中能补脾祛湿,下能用于尿频尿急名医岳美中曾有个医案,一位男子才21岁,就已经快“地中海”了,头顶上有大量的斑秃连接成片,而且这事还影响了他的自信心,非常痛苦。他求医岳美中后,岳老只给他开了一味大剂量的茯苓,坚持两月余,复诊后基本痊愈。
我们经常见到的茯苓是白色的,还有一种茯苓是偏淡红色的,叫做赤茯苓,一般是茯苓皮下的那部分。为了区别,前一种称为白茯苓。
古人的经验认为,白茯苓偏于健脾,而赤茯苓偏于利湿。
茯苓
茯苓是利水消肿之一药,味甘淡,中医认为“甘能补脾,淡能渗泄”,通过使用甘淡味的药物,使水湿向下渗利,从小便排泄而出,从而达到利水消肿的作用。
为什么茯苓可以用于斑秃、脱发呢?这篇黄药师跟你聊聊茯苓的几种最常见的应用。
一、传统功效与应用
茯苓主要有利水,健脾,宁心安神3方面的作用。
1、脾虚
茯苓能健脾,适用于脾虚证,尤其是脾虚有湿的情况。脾虚常表现为进食减少,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疲倦乏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等补气健脾药同用,起到健脾利水湿的作用,如四君子汤、千金养脾丸、参苓白术散等都含有茯苓。
四君子汤
2、脾虚水肿
为什么说脾虚和水肿有关呢?还是因为脾是运化水湿的,水湿运化失常,容易引起水肿。
茯苓为什么是利水之一药呢?因为它既能健脾补脾,又能利水,祛邪同时扶正,可用于寒、热、虚、实各类型的水肿。
比较有名的方子是《伤寒论》的五苓散:茯苓配伍猪苓、泽泻、桂枝、白术,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表现为头痛发热,水肿腹胀,呕吐腹泻,口渴但不想喝水,小便不利。
五苓散原料(图片来自 *** ,侵删)
回到开篇脱发的小伙子的病案,茯苓之所以能让他头发再生,是因为有一种发秃,是因为水气上泛巅顶,侵蚀发根,使发根腐败而脱落所致。
茯苓利水湿,使得身体各处水湿从小便而泻出,湿浊一去,则头发生。因为头顶之湿一般药物难以抵达,所以需要加大剂量。(友情提示:不是所有脱发都适用哦!)
3、脾胃湿盛、痰饮
古人说:“痰饮必用茯苓”,反映的就是茯苓对于痰饮的作用。中医里的痰饮,就是水湿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脾为生痰之源,茯苓既健脾又利水渗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常用于用于各类痰证及饮证。
痰证如二陈汤,茯苓配半夏、陈皮、甘草,常用于湿痰证,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易咳出,恶心呕吐,胸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厚腻。也就是我们说的“湿气重”。
二陈汤原料(图片来自 *** ,侵删)
饮证,水饮停于胃,常见呕吐,眩晕,心悸,可用《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4、脾虚腹泻
脾虚,脾运化功能失常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引起腹泻,常以茯苓配人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都有健脾止泻功效。
如果是湿盛腹泻,兼有水肿,小便不利,可用胃苓汤加减,以茯苓配苍术、陈皮、厚朴、泽泻、猪苓、白术等,祛湿和胃的同时健脾止泻。
中药苍术,功效燥湿健脾
中药陈皮,燥湿化痰
婴幼儿腹泻,现代常以茯苓粉末炒用,或用山楂茯苓煎剂口服。
5、小便不利
茯苓善利水,可以通利水道,也就是管小便不利,中医称之为淋证。
比如五淋散,茯苓配栀子、灯心草、冬葵子等清热通淋药,可以用于热淋,类似尿路感染、炎症,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短色深,淋漓不尽,或者有灼痛。
6、心悸、失眠、健忘证
茯苓可补益心脾,宁心安神,同时运化水湿,使水湿不能上凌于心,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悸、心神不宁、失眠、健忘等。
有一种茯苓是中间有松根的,称为茯神,宁心安神的效果更好。
中药茯神,中间抱有松根
如归脾汤,以茯苓配人参、当归、酸枣仁等,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健忘失眠,面色萎黄,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女子月经过多或提前,便血等。有中成药归脾丸。
图片仅供参考,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二、使用注意
茯苓部分有效成分不太溶于水,作汤剂的时候,可以适当延长煎煮时间,更好的 *** 其实是把茯苓打碎成稻米一样大的颗粒,或者切成薄片,这样更好溶一些。
茯苓也可以打成粉末,放在粥里,或者吞服。
茯苓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华临床中药学》《岳美中医学文集》《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中药学》
本文为黄药师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自黄药师健康手记。
文中涉及处方、用法,仅供学习、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需就诊,请到正规医院专业医生处辨证论治。
黄药师每日更新大家最关注的中药、中成药以及健康知识,欢迎您关注、点赞、转发、留言,我们一起长知识。
一两茯苓一两金,中医教你搭配煮水喝,健脾消肿治失眠大家好,我是武医生。我们中医上有句话叫做“一两茯苓一两金。”说的可不是茯苓很贵,说的啊茯苓的功效又很多,可以针对许多的病症,又能消除身上的痰饮还能健脾胃,那今天武医生就教大家怎么用茯苓搭配发挥他更大的功效
不知道大家平时会不会经常感觉头晕眼花,这个胳膊腿啊,总是感觉没有劲儿,然后呢,拉大便也特别容易黏在马桶上,冲好几次都冲不下。其实呢这种情况啊都是湿气重的表现,湿气呢本质上是由于我们的脾虚。因为脾的功能主要是运化水液,这个水液呢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有用的滞留在体内,没法吸收就会形成痰啊,结块这类的病理产物。首先呢,因为脾离我们的心非常的近,所以说当脾没有办法运化这些水液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被这股湿气蒙住,那心神没办法被心血濡养,人就会失眠。那像这类人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早上起来眼屎特别多,或者嗓子里卡一口痰的;那第二个,当这些无法代谢的水液流到下面的时候,我们的胳膊或者腿啊就会肿起来,看起来的那个皮像是会发光一样
那茯苓呢可以健脾利湿,把水液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体外。因为茯苓不溶于水,所以大家记得先把他打成粉再泡水喝。神农本草经里记载。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他药性还十分平和,所以很适合平时用来煮水喝。那如果你水肿的比较明显,可以用茯苓在加一个泽泻,因为泽泻只泻不补,所以他利水的功效其实是更强的,那茯苓药性比较平和,又能利湿,又能健脾,所以说他寒热虚实的水肿都可以治疗
那第二种,如果说你有失眠的问题,可以在搭配一个石菖蒲,远志。石菖蒲可以醒神开窍,把裹在心上的湿气给戳破,然后呢就是安心神的远志,这样三个药搭在一起就可以治疗失眠的问题
那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中药口红真的有药效?中医:可别这么轻易下结论人民网北京3月13日电 (高黎明)自《舌尖上的中国3》开播后,其内容引发大家热议,在第四集以“养”为主题的节目中,加入茯苓粉的中药口红成为热点话题。那么,中药口红功效如何?其安全性又如何保障呢?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了中国人民 *** 第306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王光涛和北京健泽中医诊所主治医师刘钊。
《舌尖上的中国3》节目截图
茯苓粉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从节目中可以看到, *** 者将茯苓粉加入口红,称“在用的时候它又有一个功效在”,却未明确说明有何功效。对此,刘钊表示,茯苓粉是中药茯苓的粉末,中医认为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和大家熟悉的灵芝是同一科的真菌,刘钊说,“茯苓制成粉末后不溶于水,一般入汤剂、入丸散剂,煎煮饮用或直接口服,久嚼茯苓略有淡淡的苦味。”王光涛补充道:“在过去的一些与美容相关的老方子中也会用到它,做成药膏,涂在脸上,起到祛斑、美容的作用。”
口红中若中药量少恐难发挥作用
每味中药都有不同的作用,如果将茯苓粉等中药加入口红,其本身的这些功效还会存在吗?王光涛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想要药物起作用,需要注意几个基本前提,如药量、用药途径等,“若将茯苓粉加入口红,就是想要嘴唇的皮肤吸收药物,那么从药量的角度来说,这种吸收一定是微乎其微的,想要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起到相应作用,就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 *** 来炮制药物,这样,药物才能被人体更好地吸收。能否通过口红这种载体让药物发挥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核实、研究。”
刘钊也从量效关系的角度对此进行解释,他认为,中药的用法多种多样,外用(包括与皮肤黏膜的接触)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如果药物达不到有效的剂量,即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就不会起作用。若口红中的中药含量不多,每次使用时实际接触唇粘膜的量会更少,恐怕很难发挥实际的作用。
使用自制中药化妆品需谨慎
那么,这些自制的中药口红以及延伸出来的自制化妆品的安全性如何呢?消费者是否可以购买和使用?刘钊表示,如果要购买此类自制产品,消费者就要考虑这些产品能否达到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局制定的相关卫生和质量要求,以及是否符合同类产品上市流通的基本标准。另外,他还提醒,药物是有其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的,即使茯苓粉在口红中真的有作用,它在给人体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虽然化妆品不是药物,但它也是与健康相关的产品,其在健康方面的相关检测,如药品质量、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 *** 环境等都需要达到一定标准。此外,若 *** 者想要在口红中加入一些中药成分,其所添加中药的毒副作用等也需要 *** 者进行考究。”王光涛补充。
受访专家:中国人民 *** 第306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王光涛和北京健泽中医诊所主治医师刘钊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早读一分钟 | 养颜健脾——茯苓如果你喜欢中医、文化、健康、养生,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这里有趣,不简单。
茯苓性甘、淡、平,归肺、胃、肾经。健脾益胃、宁心安神、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头身水肿;脾虚泄泻、妇女带下;痰饮咳嗽、痰湿入络、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等症。据说,慈禧太后就很喜欢茯苓,在她内服的延年益寿的补益方子中,将近一半的方子里都用到了茯苓。
茯苓性味平和而无毒,常被制成食物,名声大噪的茯苓饼即为其中佼佼者,甚至已成为北京传统特产。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制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等熬溶的汁液,外加蜜饯干果等碎仁做成馅心,其形状如满月、质地如薄纸、洁白似霜雪,甜美甘香,风味独特。相传曾为脾胃失和的慈禧太后所钟爱,还赐给大臣们食用。
茯苓净面润肌,健脾安神之功尤佳。养颜名方“三白汤”其中一白就是白茯苓。祛斑增白、润泽肌肤是每个女性孜孜以求的事,有时候,无需昂贵的化妆品,善用一点药食两用的中药,调理机体,亦可收面白如玉之效。如茯苓,或配以芡实、枸杞与母鸡、鱼等煲汤,祛湿利水;或配以薏苡仁、山药等熬粥,调和脾胃。对久病多病、身体怯弱、年老之人亦有益。
(文章节选自 *** )
别再傻傻的煮红豆薏米水啦,其实薏米还有这么多吃法前不久超人妈妈霍思燕凭一己之力成功让农产品身价暴涨,她推荐的红豆薏米水迅速走红 *** ,超市里的赤小豆和薏米经常卖到断货。现在90后也陆陆续续加入了养生大军,小编以前对妈妈转发到朋友圈的各种养生文章不屑一顾,现在看到感觉靠谱的也能打开耐下心的看完了,岁月真是不饶人啊。
吃过红豆薏米的都知道,味道总是有点“一言难尽”,那除了红豆薏米水,薏米还能怎么吃呢?本养生编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几种薏米的做法。
1薏米茯苓南瓜粥
茯苓和薏米都具有除湿的功效,南瓜是低脂肪的食物,这几样组合起来真是可以让人分分钟瘦成霍思燕啊。注意茯苓难溶于水,要用温水泡两小时。
做法:1薏米浸泡6小时备用。
2薏米放入锅内煮至8分熟时加入茯苓。
3南瓜去皮去瓤切小块放入锅内。
4南瓜熟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放入调味品就可以出锅啦。
2山药薏米粥
山药薏米粥是一道传统药膳。鲜甜绵软,山药中几乎不含脂肪而且很容易消化吸收痰湿体质、湿热体质忌食
做法:1将山药洗净去皮切块(注意去皮的时候要戴手套,不然很容易过敏哦)。
2薏米洗净泡6小时,大枣泡十分钟。
3将薏米山药放入电饭煲内,加入1000克左右的水。
4选择煮粥功能,半小时后,香喷喷的山药薏米粥就做好啦。
3冬瓜薏米水鸭汤
冬瓜薏米水鸭汤主要原料是水鸭、冬瓜。冬瓜一年四季皆有,富含维生素B,能消水肿,除了心和肺的水肿外,都有相当效力。而薏米也是的好食材。功效: 除湿、健脾、消暑、滋阴养生。
做法:1、将水鸭斩件汆水,薏米洗净,冬瓜切块,姜切片待用。
2、将净锅上火,放入水鸭、姜片、薏米,大火烧开转中火煲30分钟再放入冬瓜煲20分钟调味即成。
4薏米南瓜饼
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和钙、磷等成分,营养丰富,还有食疗作用。南瓜对肥胖者、中老年和糖尿病患者很友好哦。
做法:1将薏米洗净煮熟备用。
2将南瓜去掉皮和瓤,切薄片蒸熟。
3将煮熟的薏米和南瓜用料理机打碎加入适量水,没有料理机也可以用擀面杖。
4加入汤圆粉,搅成絮状揉光滑。
5取一部分面团压成片,放入煎锅或电饼铛。
6饼煎熟后可根据个人喜好撒上芝麻或椰蓉。
5 莲藕薏米骨头汤
莲藕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C、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薏米大量的维生素B1能够让皮肤光滑美白,还能起到抗子宫癌的作用。和骨头一起熬汤,360°无死角滋补~
*** *** :
1先将薏米放入水中泡6小时。
2将猪骨放在水中浸泡一小时并将血水洗净。
3莲藕去皮洗净切小块备用。
4将洗好的骨头、莲藕、薏米放入锅内。
5放入适量水,再放入三片姜。
6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小时。
7三小时后揭盖放入适量盐搅匀入味。
在选购薏米时,应挑选质硬有光泽,颗粒饱满的。颜色呈白色或黄白色较佳。坚实,多为粉性,且味甘淡或微甜者则为上品。薏米夏季受潮极易生虫和发霉,故映储藏于通风,干燥处,储藏前要筛选薏米中的粉粒,碎屑,以及防止生虫和生霉,少量薏米可密封于缸中和坛中,对于已发霉的可用清水洗干净后在晒干,如发现虫害要及时用硫磺熏杀。
薏米的这些做法你了解了吗,你最喜欢哪种呢,或者还知道有什么薏米的好做法,欢迎在下方留言。
1、用延胡索时,必须要加酒一起煎!
延胡索成份为延胡索乙素,不溶于水,因此开处方时,更好加上,“加白酒50ml”,不然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2、茯苓的煎煮问题。
茯苓不容易煎煮透,有时煎煮一个小时,心还是白的,因此建议采购茯苓时,更好选择茯苓片,称药时更好掰碎。
3、肉桂煎煮的问题。
此药煎煮时间过长,成分容易破坏,而且,这个玩意还不容易煎透!
更好的办法是研成细粉,后下。
4、干姜片的煎煮问题。
别小看此味药的煎煮,火神派用量50克、100克,如果不研成粉,煎1小时别想煎透!
有时煎2小时,掰开一看,中心还是白色的,干的!
所以有时我怀疑别人用干姜50克,是不是没有研成粉,不然没必要用很大量,一般用20克干姜粉,药汁中干姜味已经很浓了,效果也很不错,如果不研成粉,就算放50克,味道也不浓啊!
5、附子的煎法
附子的毒性其实很好解决,就是久煎。一个小时不放心就煮两个小时,实在还是不放心,煮附子时,加上生姜一起煮,就非常安全了!
6、白果的煎煮问题
白果采购时都有外壳,许多地方图简单,直接入药,其实这味药采购时更好捏碎看看,看里面的仁有没有霉变,很多白果都霉变过,这也是因为此药不好保管的原因。
称药时,更好将白果敲碎,这样入药效果好,不然无法将成分煎出来。同时敲碎时可以观察霉变情况。7、大枣煎煮的问题。
伤寒论上明确记载大枣要劈,为什么?
大枣不切开,煎煮时变大,发胀,但表皮不破,成分释放不出来。
很多医院抓药时,大枣随手放几个,没有切开,等于没放。那来效果哟!
8、生石膏的煎煮。
医药公司出售的石膏,均为生石膏颗粒,这种矿石颗粒,想煎煮出成分很难的!
采购回来后,及时用机器粉碎成石膏细粉,这样入药效果就好多了。
20克细粉的药力,可能超过100克颗粒的药力!
不信试试看!
9、代赭石的煎煮。
有的医药公司,出售的代赭石如同石膏一样,也是颗粒,一块一块的小石头,很难煎煮出成份。粉碎后入药,你再比较煎煮的汤药颜色,很容易知道粉碎非常有必要啊!
10、生牡蛎的煎煮。
这位药与生石膏、代赭石一样,必须研成粉入药,不然自欺欺人,效果大打折扣!
茯苓,为多孔菌科茯苓的干燥菌核。对的,茯苓是一种菌类,和灵芝是同科的。
古人认为茯苓寄生在松木上,集结松之灵气,有轻身延年,长寿的作用。茯苓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写作“服零”,后在《神农本草经》中,记作茯苓。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出现次数也较多,在茯苓白术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等中都可以见到,用作健脾,渗水利湿等。
一、茯苓分部位
茯苓最早运用的时候是将茯苓整个一起入药,后来在运用历史中,医家们发现茯苓不同部位的药效不同,将其分开使用。茯苓整个外表黑褐色,内表面白色,中间有松根。
东汉《中藏经》卷六首次记载了以茯苓皮入药的“五皮散”。在《肘后方》中有多个方剂用茯苓,而“治卒得惊邪恍惚方”等方剂中用茯神。
至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对茯神做了详细的阐述并肯定了茯神的药用价值:“其有抱根者,名茯神。茯神,味甘,平。主辟不详,治风眩......安心益智,养精神。”从此就将原药材茯苓分为茯苓(白色部分)和茯神(中间带有松木者)。
同时陶弘景提到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世用甚多。”后在唐代逐渐认识到茯苓里的白色部分和赤色部分的不同,将其分为白茯苓和赤茯苓。在唐代的《药性论》中首次提到了茯神木(真菌茯苓中带的松木)。现在茯苓这个名称一般就指白茯苓了。
现在茯苓根据茯苓药材的不同部位分为以下几种:茯苓皮,白茯苓,赤茯苓,茯神。
后代医家在不断的运用中,对各个部位药效不同的认识更加清晰。茯神主要用作宁心安神;茯苓调节水液平衡,有健脾的作用;赤茯苓入小肠经,主要用作利水;茯苓皮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由于入药部位不同,作用有不同的偏向。
茯神 宁心安神
茯苓 健脾,利水渗湿
赤茯苓 利水
茯苓皮 用于水肿
二、茯苓分产地
茯苓为真菌类,寄生于松木上。野生品主要产自云南丽江、维西和贵州盘县等地,现多个地方都有人工种植。
最早在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上有茯苓生长地的记载:“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又《本草经集注》曰:“今出郁州”;《唐本草》:“之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华山”。
茯苓在明代时期开始有种植的相关记载。《本草汇言》云:“今浙江、温州、处州等处,种植,四五年即成。”云:“茯苓,出浙中,但白不坚,入药少力。”《药物出产辩》:“以云南产者为云苓,最正地道”。
现在茯苓在全国多地均有种植。人工茯苓宜选气候温暖、通风、干燥、阳光充足的向阳山坡定植。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北、安徽、贵州、四川等地,以云南为道地产区。
需要一提的是现在种植茯苓多以砍伐树木,然后在树桩上接种菌种的方式,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是否应该寻求更加环保的方式来发展人工种植呢。
茯苓 种植过程
茯苓个以体重,质坚实,外皮色棕褐色,皮纹细,无裂隙,嚼后黏性强,粉性足为佳。前面提到茯苓为真菌茯苓的菌核,所以他的组成成分主要为茯苓的菌丝,故其切面为不光滑的平面,可以和以淀粉伪造的茯苓区分开来。茯苓的切面为颗粒状,是鉴别茯苓真假的一个重要的鉴别点。
现代研究也表明,颜色偏白,质地越坚实,无浸染的茯苓药材中碱溶性多糖(茯苓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越高,质量越好。
三、茯苓的加工
茯苓由于个较大,不易干燥,内部水分无法流出,易发霉。产地加工时常有“发汗”(将干燥过的茯苓堆置在一起,使水分流出,然后再干燥,不断地重复至内部也呈干燥状态)的过程,使茯苓内部水分流出,易于干燥。干燥完成后,将茯苓分不同的部位进行切制,形成不同的商品。
现在大家在市场上看到的茯苓大多为骰方(即切制成边长1cm的小方块)。
骰方
然而,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发现,这种规格的茯苓在浸泡煎煮时,表面水分不易进入内部。浸泡1小时后依然有干心,继续煎煮1小时后,断面依然有干心(碎裂的茯苓内部则较容易渗透水分)。
如果不浸透,成分无法溶出,对药效有较大的影响。而切成片状的茯苓水分更容易渗透进内部。
茯苓片
也有实验表明,茯苓以粗粉的形式,浸泡1小时后,煎煮1小时的成分溶出效果较好。大家在自己煎煮时先将茯苓捣碎后再煎煮,效果更好。
茯苓是一个常用药,性味比较缓和,药食两用,可作糕点(友情提示,做糕的时候,茯苓不能加太多,否则会太硬),粥类食用。
好了,就说到这里
关注老梁,学药材,买好药材,用好药材!
窗外下着雨,阳台上晾满了未干的衣服,感觉自己快要发霉了。
图片来自 ***
手上不知什么时候长出了小水泡,舌苔发白还有齿痕,疲乏打盹。
湿气就这样不知不觉在体内生根发芽,为各种病症打开了通道。
翻开黄历, 2019年五行属土,也就意味着今年湿气特别重,而湿气最猖獗的季节就是夏季,尤其是6、7月份的梅雨季。
这时,你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祛湿网红:红豆薏仁。
早上煮起了红豆薏仁粥,下午泡起了红豆薏仁水,你以为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好了。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呢?
因为使用红豆薏仁要看体质,更要讲究 *** 。
先来看薏仁,能祛湿、健脾、养心,功效看起来很让人心动,但别忘了,薏仁是寒性的!十女九寒,尤其是冬天还爱穿裙子的年轻女性和夏天吹着空调的上班族,要特别注意了。
薏仁
很多人在去年冬天就累积了不少寒气,到了来年夏天,天气炎热,因为贪凉,空调、冷饮使得体寒愈发严重,这个时候再天天吃薏仁,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首先得去寒,怎么去?
在春季的时候可以吃荠菜,更好选用整株,带根和花的荠菜,放水里煮十几分钟,荠菜水自带鲜味,可以直接喝或是用来煮汤,也可以用来煮鸡蛋,某些地方就有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荠菜是天赐的神菜,可以去寒也可以去热,适合各种体质的人群作为保健的之一步来食用。就连产后滋补前也适合来一碗荠菜水。正因为如此,它顺时生长在了之一个季节:春。
荠菜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春季去寒的机会,来到了夏季,那么可以吃生姜,尤其是从立夏到入伏前这段时间。
姜枣茶,带皮的老姜3、4片,红枣5、6颗,切片,加水煮半个小时以上,一款最适宜夏天早晨的养生茶品就完成了。
但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担心农药问题,可以先用小苏打粉搓生姜和红枣表面,冲干净后,放在面粉水中浸泡十几分钟。
二、姜枣茶要趁热喝,不能喝冷的。
三、因为红枣容易生湿,所以这里建议只喝水,不吃枣。
四、更好在11点前饮用。
姜枣茶
夏天还有大量的新鲜嫩姜上市,我们可以好好享用,仔姜炒五花肉,醋泡嫩姜,都是非常健康美味的选择。
寒气去除后可以适量吃些薏仁,但不是直接放水里煮,而是把洗净的薏仁先放锅里小火干炒,炒至变黄即可。这样既可以加强薏仁的祛湿功效,又减弱其寒性,可谓一举二得。
红豆,性平,健脾益气、利水除湿。可以放心吃,但也要注意二点:
一、用于祛湿的红豆是指赤小豆,呈圆柱形,细长,而非椭圆形的红豆。
红豆
二、红豆属于感光食物,可增加黑色素的生成,容易令肌肤更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侵害,所以食用后避免日晒,或选择在晚上食用。
其实,除了众所周知的红豆薏仁外,以下三样食物才更适合各种体质的人来祛湿:
一、茯苓,更好是云南的土茯苓。
茯苓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品,利水渗湿的药效很平和,不会对脾胃造成伤害。对心脏、肺部、脾肾等都有一定的保健效果。
真的茯苓粉是不溶于水的,可以拌在粥里或者烙饼。
茯苓
二、花椒
花椒有祛湿、通气的功效,非常适合不爱运动,湿气重的人食用。花椒籽在祛湿这方面的功效更强。直接服用花椒还能杀虫,但建议每日在7粒以内,多了会导致便秘。
花椒分为红花椒和青花椒,红花椒可以高温久煮,但青花椒不耐高温。
花椒除了食用外,还可以用来泡脚。不仅能够去除湿气,活血通络,还有杀菌的功效。
花椒
三、芡实,也叫鸡头米。
芡实,别称 “水中人参”,其性能与莲子相似,性平,涩而不滞,祛湿兼补脾肾,任何时节都适合食用。但芡实不太好消化,所以消化功能差的人容易出现腹胀等不适症状,不建议多食。
芡实
除了以上这些食疗 *** 外,想要彻底去除湿气,还有二个好 *** :
一、运动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加速湿气排出体外。但运动不是出汗越多越好,因为汗血同源,紧记“过犹不及”这四个字。
二、泡脚
睡前泡脚,既助眠又祛湿。但不可水温过高,时间过长,尤其是有高血压的老年朋友。
窗外继续下着雨,衣服还是没有晾干,但你我都已一身轻松。顺时饮食、作息、运动,身体会给你更好的回馈。
文/赛 ***
大家好,我是和医生,中药茯苓具有健脾祛湿,宁心安神的作用,但是它药性平和,所以往往需要搭配一些中药才能有更好的作用,最近我也刷到很多视频,说是茯苓如何煮水喝,以及怎么搭配才有效。
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直接用茯苓煮水喝,无论如何搭配,你都是很难看到效果的,因为茯苓不溶于水,我之前做过一个实验,就是用茯苓块煮水一个多小时,然后捞掰开发现里面还是干的,所以我们可以买一些茯苓粉煎服,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药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茯苓常用的8种搭配。
之一个茯苓可以搭配猪苓可以渗水利湿,可以适用于水肿淋热,也就是肢体水肿,小便不利、灼热刺痛。
第二个茯苓搭配薏苡仁可以健脾祛湿,适用于脾胃虚弱,常见腹痛腹泻,大便不成型,沾马桶。
第三个茯苓搭配白术可以健脾利湿,适用于脾虚脾湿,常见食欲不振,腹胀反酸。
第四个茯苓搭配酸枣仁可以养心安神,适用于心悸失眠,常见失眠多梦,胸闷气短,心律失常。
第五个茯苓搭配桂枝可以温通经络,适用于寒凝血瘀,常见感冒咳嗽,以白痰清痰为主,脘腹冷痛,小腹刺痛,月经不调
第六个茯苓搭配生姜可以化痰止呕,适用于痰饮呕逆,常见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大便糖稀。
第七个茯苓搭配黄芪可以祛湿补气,适用于气虚水肿,常见身体虚弱,脸色苍白,身体虚胖,身体按之凹陷不起。
最后一个可以搭配芡实可以健脾补肾,适用于肾虚脾虚,常见腰膝酸软,肢体倦怠乏力,女子常见白带异常,男子常见功能减退。
以上呢,就是我分享的内容了,关注和医生,健康生活不迷路,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