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正经的烧杯
编辑|正经的烧杯
?——【·前言·】——?
中国民间有句老话,“蛇吃黄鳝找死”,也有的地方是“蛇吃黄鳝一起死”。那么这句话的来源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蛇毒很厉害,那么黄鳝被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呢?蛇吃了黄鳝后难道真的会死吗?
其实蛇吃了黄鳝是不会死的,这种传言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黄鳝本身的特点。
?——【·黄鳝的奇特的生理构造·】——?
把刚刚打捞上来的黄鳝对比,从体型上比较。整体是很像蛇,但其实黄鳝是一种鱼类。只是黄鳝的身上并没有鱼鳞,反而有一层异常光滑的粘膜,初次遇到黄鳝的人不仅抓不住这种生物,反而会误会黄鳝与蛇的关系。
除了难抓,最不可思议的还是黄鳝特殊的性别。这是一种雌雄同体的鱼类,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拥有雌雄逆转的特征,会根据黄鳝的体长而成为不同的性别。
黄鳝在自己体长不足35厘米时是雌性,等到身体体长超过35厘米以后开始出现逆转, 到达53厘米就会完全逆转为雄性。
所以每年的6月至8月份不仅是是黄鳝的生殖季节也是渔民捕捞的好时机。这个时候的黄鳝不仅个头都比较大,肉质也最为弹性和鲜美。
黄鳝生性比较喜欢安静,基本都会生活在水底或者其他洞穴中。昼伏夜出,只在没人的夜晚出来捕食路过的昆虫或者青蛙。
黄鳝虽然是一种鱼类,但是性格却很凶猛。就算是蛇也不随意地招惹黄鳝,特别是体型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蛇之所以不愿意招惹黄鳝,很大原因也是因为没有必要。黄鳝在死亡之后不会像其他动物一样暂时保持尸体柔软,反而是又直又硬。
我们都知道蛇类的进食方式是生吞,他们会咬住猎物的头部,从头部开始整个吞下。而黄鳝光滑的体表让蛇吞也不好吞。
而且又直又硬的勉强吃下肚,仍旧是难以消化。就好像胃部不好的人,吞了半身不熟的硬米饭,非常不舒服。
虽然黄鳝根本打不赢蛇类,更不会出现蛇吃了黄鳝就死的情况。但蛇也对黄鳝提不起兴趣,相比较于老鼠和鸟类,黄鳝实在是不符合蛇的口味。而且蛇在捕捉黄鳝时花费的力气远比老鼠之类的多,明显得不偿失。
?——【·黄鳝的自保手段·】——?
事实上,蛇和黄鳝能够遭遇的机会并不多。因为相比较蛇对环境的要求,黄鳝只喜欢生活在淤泥,池塘底部。黄鳝习惯在淤泥里打滚,作为鱼类的生活习惯和蛇类自然不同。
蛇类栖息环境要求较高,虽然蛇类能够长时间的潜水,但是本身并不喜欢在水底生活,他属于穴居生物。
平日里喜欢在丛林,洞穴,水中,如果蛇想要捕杀黄鳝的话,还需要专门跑到池底。跑到黄鳝熟悉的栖息环境的行为就像是异地作战,很容易让蛇因为大意而吃亏。
由于池塘底部都是淤泥,习惯了陆地生活的蛇在淤泥的纠缠下,自身的灵活性和攻击力根本不是陆地上的水平。
但是黄鳝的身体在漫长的时间里,早就已经习惯了淤泥的环境。甚至为了适应这种环境,表面早早进化出了一种很滑的粘液。让黄鳝即便是在淤泥里面,也能够灵活地穿行和移动。
成年的雄性黄鳝体长最长能达到一米左右,比某些小型蛇类还要长。黄鳝作为肉食动物,嘴里长着锋利的牙齿。一旦被黄鳝咬住,黄鳝就不会轻易的松口。
尤其是在每年的繁殖期,黄鳝的攻击力还会成倍增加,特别的凶猛。不管对方是否有敌意,只要发现有敌人靠近的意图就会主动进行攻击,毫不犹豫狠狠地咬向对方。
再这样的特殊情况下,黄鳝虽然无法咬死蛇,但是按照它的体型,是很容易对蛇造成威慑的。
在蛇类的捕食习惯中,他们不喜欢捕食比自己大的猎物。这并不是说蛇害怕黄鳝,只是和黄鳝缠斗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黄鳝还非常聪明的进化出了和毒蛇相似的体貌。黄鳝 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但特殊的外形和行为习性吓退了很多不了解黄鳝的人。
蛇是有同类相食的记录的,这些同类相食的记录大都来自毒蛇。所以和毒蛇相似的外表会让许多蛇类误以为黄鳝是它们的天敌。这种特殊的关系使黄鳝能够引起蛇的恐惧。它们的外表纹理和颜色斑块都与毒蛇十分的相近。
这种进化方式形成了一种神奇的“拟态保护”,由于毒蛇同类相残的习惯深深印刻在蛇类的基因中,所以蛇类对有毒物种的感知非常敏感。
一旦它们发现身边有相似外形的物体,会立刻选择跑开。尤其是蛇类作为穴居动物,眼神特别差。所以蛇很容易因为黄鳝刻意进化出的外表感到恐惧。
不仅是外形上,黄鳝的游动方式也会尽量贴近蛇类的运动规律。这种犹如蛇类的爬行,会在很远的地方就引起蛇的警觉。
对于真假的甄别问题,对于蛇是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无毒蛇。蛇的脑袋很小,脑容量也不大,面对黄鳝的伪装被蒙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如果蛇类很长时间都找不到食物。哪怕对方真的是毒蛇,很多蛇类也会尝试发动攻击,也会潜入水底对黄鳝守株待兔。只是消化的过程中,蛇类将会因为黄鳝特殊的构造非常痛苦。
相比较蛇类,人类在吃黄鳝道路上才是历史悠久。即使网上传言黄鳝的血有毒,依然拦不住各种黄鳝菜系的大受欢迎。
?——【·黄鳝是否有毒·】——?
虽然很多人认为黄鳝的血有毒,但是实际情况是并没有因为吃了黄鳝肉而中毒的例子,这种可能是由于黄鳝与毒蛇长得相近,有人一时看错也是可能的。黄鳝的血就算有毒,毒性也比较低。相比较黄鳝的血,黄鳝身上存在寄生虫的可能性更大。
由于黄鳝本身喜欢在淤泥中生存,所以和其他同类一样容易感染寄生虫。而且根据有关调查,黄鳝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很多样。
目前国内曾经报道过的,有关黄鳝感染的寄生虫的种类。其中就包括颚口线虫、颤动隐鞭虫、嗜子宫线虫等22种。
这些寄生虫的种类中,线虫和吸虫占的比例是最多的。黄鳝适宜生长的水温一般为15~30℃左右,这个温度也是生活环境相对稳定,也是细菌更好滋生的温度。
当然,目前在市场流通的黄鳝并不是野生黄鳝。并不生长在淤泥,水底而是经过了精心的人工养殖。
人工养殖会更加注意黄鳝的生存环境,所以本身存在的寄生虫会大幅度减少。黄鳝的营养价值很高,做成菜肴更是鲜美。黄鳝肉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只需要在烹炒时注意完全炒熟,就能有效解决寄生虫的问题。
而且根据相关研究发现,黄鳝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19%。这个数值在整个淡水鱼类中都算很高的存在。
蛋白质可以有效的促进细胞更新,对美容养颜有极大的好处。最为重要的是黄鳝肉中脂肪所占的比率很低,不需要担心引起脂肪肝,肥胖等问题。虽然黄鳝是一种雌雄共体的生物,但所含的营养物质不会因为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改变。
?——【·结语·】——?
黄鳝目前的养殖技术正在进行不断的发展与革新。目前已经中国十大经济水产品之一,每年的国内消耗量就有五千万吨以上。因为巨大的消耗量,国外市场也在逐渐打开。有关人士推测,黄鳝将会成为养殖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而且由于黄鳝本身养殖成本低,产量足且节省空间。是目前很受欢迎的新兴产业。
黄鳝一生怀孕一次,产后“萝莉变大叔”,为何在农田越来越少见?黄鳝做成美食人人都喜欢,以前在农村稻田十分常见,晚上打手电筒就可以抓到很多。但现在黄鳝却越来越少见,甚至夏天晚上都不见它们活动,这是为何?
先来了解一下黄鳝。
黄鳝又叫鳝鱼,主要栖息在河流、稻田、池塘等淤泥里,除了西北和东北北部,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
鳝鱼以水中有机物、其它小鱼小虾、水蛭等动物为食,体长大约在20到60厘米,更大可以长到1米左右。
黄鳝有非常独特的性别和繁殖方式。
它们在出生时都是雌性,一生只怀孕一次,分成三批次产卵,产后性别逆转,从“萝莉变成大叔”。
这是因为鳝鱼出生时有两套生殖系统,但是幼体会优先发育卵巢,等到发育成型并产卵后,卵巢又会退化发育成精巢,黄鳝就完成性别的转换。
这种性别转换是不可逆的,所以鳝鱼一生只可以当一次妈妈,不过这不是鳝鱼越来越少的原因。
因为鳝鱼受孕之后,会分成三批次产卵,每次数量在300到800枚,繁殖能力比大多数动物都要强。而且黄鳝6个月性成熟,就可以加入恐怖的繁殖大军。
农田黄鳝数量减少的原因有两个,之一是人为过度捕捞,第二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鳝鱼的肉质非常鲜嫩,经过烹饪可制成特色美食。鳝鱼还是一种食补药材,具有补气血、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所以鳝鱼非常受食客的欢迎。
养殖的鳝鱼近40元一斤,即便如此市场仍供不应求。而且人们更钟爱野生鳝鱼,一斤野生鳝鱼是养殖鳝鱼的两倍以上。
有市场需求就会有捕捞,大量人员到乡下捕捞鳝鱼,甚至还带火抓鳝鱼的直播,一场直播多达几十万人观看,抓鳝鱼的视频的播放量,一条就可达100多万甚至更高。
这些是比较文明的捕捞方式,而有的人却进行“断子绝孙式”捕捞,比如电捕、下地笼、甚至是药渔。
电捕非常好理解,就是利用高压电流将水里的鱼电晕,这种方式非常高效,但对电捕人员也非常危险。
2019年,在安徽肥东县马湖乡,一名村民电鱼时触电身亡,留下孤儿寡母极其可怜。
什么是药渔呢?简单说来就是用农药毒鱼,农药里面的鱼藤酮和甲氰菊酯,可以损害鱼类的神经系统。
投入一定浓度的农药,基本上连鱼苗也一锅端,比电捕的效率更高,同时危害性也更大,该水域的所有鱼类都不能幸免,人食用后也会有一定危害。
所以不管是电捕还是药渔,在我国都是违法行为,轻则罚款重则判刑几年,但有的人偏偏不信邪。
2021年,安徽省舒城县一男子嘴馋,带着自制设备到田沟电鳝鱼,刚电到5条鳝鱼就被警察抓个正着,最后被没收工具被罚款2000元。
无独有偶,2019年,贵州省德江县的田某某,他向当地某河流投放3瓶甲氰菊酯,共毒死105条河鱼,最后被判处拘役三个月。
过度捕捞只是一个方面,最根本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前面讲的电捕和药渔,因为有法律的约束,只是小打小闹。而农田鳝鱼数量减少,罪魁祸首是农药化肥的滥用。
除了前面讲到的鱼藤酮和甲氰菊酯,其实化肥的危害也不小。化肥富含氮元素,使水里的藻类植物快速生长,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让水质恶化,大量水生物因此死亡。
氮离子在水里会形成硝酸盐,它会让水的口感变得干涩,水垢也特别多,大量摄入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总之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百害而无一利,所谓的提高粮食产量,也只是短期内的效果,大量使用化肥会使土地盐渍化,过几年就会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
如何判断一块农田有没有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呢?很简单,就看这块田里有没有鳝鱼、泥鳅、蚂蟥等等。
望月鳝的传说有依据吗 鳝鱼与望月鳝怎么区别于望月鳝杀人的故事,很早以前就在杂志上见过,内容大同小异: 农夫偶然捉到一条巨大的黄鳝,拿回家去让妻子烧了给他做下酒菜。想不到吃完之后七窍流血而死。农妇被当做谋害亲夫的嫌犯押解死牢侯斩。 结果大清才子纪晓岚翻阅古籍知道有一种黄鳝唤做望月鳝,剧毒无比,吃了必死。因为这种黄鳝喜欢在月亮升起的时候昂首望月,故有其名。 为了给农妇昭雪,纪晓岚收购大量黄鳝,细细观察,终于找到一条望月鳝。于是当庭将这条望月鳝喂食土狗,土狗当场毒杀。 这个传说当然是没有依据的。人们杜撰这个传说,可能是因为黄鳝既像蛇,又有着一身滑腻腻的粘液,无论是长相还是手感,黄鳝都有着让很多人厌恶的因素。 事实上,在铁锤认识的人里面,就有很多人不愿意吃黄鳝。 望月鳝的故事虽然虚假,但是黄鳝的确是一种非常古怪的动物,它可以自动变性。黄鳝在小时候都是母黄鳝,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可是这还不是终点,等到黄鳝体长长到36到48厘米时,有一半的公黄鳝又发生一次性逆转,这时候雌雄个体几乎相等;等到黄鳝继续成长到53厘米以上,绝大部分都变成了公黄鳝。所以你们在新闻上看见的巨大黄鳝,全部都是公的。 黄鳝还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休眠,休眠不是冬眠,而是随时随地可以处于假死状态,一旦黄鳝发现周围环境发生变化,缺水,干燥等等,它们就会钻到地下深处,处于不吃不喝的冬眠状态,极端状况下,可以假死几十年! 所以不仅仅是千年王八万年龟,黄鳝也有可能活到非常长寿的岁数。著名媒体人吴伯凡先生在《冬吴相对论》中曾经讲过一位奇人的故事,这位奇人听说黄鳝有休眠的特性之后,用几包香烟从老人嘴里问出了当年围湖造田的位置,在那里挖下深洞,灌满水,没过多久,洞里面就爬进去大量超长的瘦黄鳝,他把这些黄鳝饲养一段时间养肥之后,个个都是巨型大黄鳝。这个绝招让他赚了之一桶金。 实际上,黄鳝有毒的事例从未发生过。在淡水里面,真正有毒的常见淡水鱼,是下面几种。 一、黄颡鱼 有的地方叫昂刺鱼。听名字你就知道,它的刺很厉害。昂刺鱼在江淮和江南都很常见,味道鲜美,无论做汤还是红烧都很棒,但是它脊背上的鱼刺是有毒的,被扎破之后会引起中毒症状,剧痛难忍。 二,鳜鱼。 这个很多人可能没想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好吃,但是你看看它的长相,就知道它脊背上的鱼鳍有多厉害了。 三,河豚。 这个不用多说,拼死吃河豚,有人为了这一口,丧了命,这可是真的毒了。
为什么有人说“蛇吃黄鳝比长短”?蛇真的不能吃黄鳝吗?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句歇后语:“蛇吃黄鳝——比长短”和“蛇吃黄鳝——找死”,大致都指向一个意思,就是蛇不能轻易吃黄鳝,如果吃了很可能把命搭上。
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两句俗语到底对不对呢?蛇真的吃不了黄鳝吗?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1、蛇吃黄鳝会死说法的由来
一句俗语不会空穴来风,必然有其依据,“而蛇吃黄鳝会死”说法的由来,跟黄鳝的身体结构有关。
黄鳝也就是鳝鱼,在农村地区的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水渠等淤泥质水域中都比较常见,钓黄鳝是很多人儿时的乐趣。从黄鳝生活的环境来看,它们与蛇是有交集的,蛇吃黄鳝绝对不是关公战秦琼。
认为蛇吃黄鳝会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之一,黄鳝的身体跟蛇差不多,又细又长,长度约20~70厘米,最长的可达可达1米。如果蛇把黄鳝吞下后,黄鳝细长的身体会占满蛇的消化道,而且黄鳝死后会变得僵硬,那么吞下黄鳝的蛇就不能弯曲爬行了,最终也会笔直的死掉。这就是“蛇吃黄鳝比长短”说法的由来,谁的身体更长,谁就占优势。
第二,黄鳝虽然是鱼类,但它们是肉食性动物,性情凶猛,而且全身黏滑。我们知道,蛇进食的时候都是整个吞下,那么当蛇把黄鳝吞到肚子里后,黄鳝会到处乱钻,最后把蛇钻死。这就是“蛇吃黄鳝等于找死”说法的由来。
但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因为上述两种蛇进食的说法非常片面,是明显的断章取义。黄鳝性情凶猛、浑身黏滑不假,蛇整个吞食猎物也不假,但却忽略了蛇类进食的关键过程。
2、蛇类吞食黄鳝的过程
黄鳝是昼伏夜出型鱼类,它们白天躲在洞穴里不出来,到了晚上才出来捕食水域中的小鱼、小虾,这也是人们大多在夜间钓黄鳝的原因。
事实上,除了人类能威胁到黄鳝外,黄鳝更大的天敌就是蛇类了,不过能够捕食黄鳝的蛇类并不多,毕竟只有水游蛇科才会生活在水里或者水域附近,当然了,一些眼镜蛇科下的蛇类也会捕食黄鳝,比如金环蛇、银环蛇等。
所有捕食黄鳝的蛇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属于有毒蛇,因为无毒蛇很难捕获黄鳝。无毒蛇捕猎小型猎物时,依靠突然袭击,一口咬住猎物将其吞下。但它们面对大型猎物时,需要将猎物缠绕致死才能吞食,而黄鳝浑身的粘液让无毒蛇无法使出绞杀绝技。
不过有毒蛇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它们捕猎靠的是毒液,不需要与猎物纠缠,那么黄鳝一旦被毒蛇咬伤,身体黏滑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因此能够捕食黄鳝的只能是有毒蛇类。
眼镜蛇科下的品种大多毒性剧烈,咬人尚且一口致命,咬死一条黄鳝轻而易举。你可能会问,水游蛇科似乎并没有毒性,怎么也能捕食黄鳝呢?
其实水游蛇科被认为无毒主要是因为它们对人类的危害不大。水游蛇科下的成员大都是后沟牙,也就是它们的毒牙位于上颌后面,而且向后弯曲,它们必须将猎物含在嘴里,才能更大程度的注射毒液。
而且水游蛇科成员的毒性不大,对人类这种大型猎物的威胁很小,但对水中的鱼和黄鳝来说,它们的毒液是致命的。
这些有毒蛇在捕猎黄鳝时,会咬住黄鳝注射毒液,致其死亡之后再进食,这种捕猎方式根本不会给黄鳝留下反击的机会。
3、蛇吃黄鳝不会死的原因
蛇类其实是黄鳝的天敌之一,一些有毒蛇专门在水域中捕食黄鳝和蛙类,它们吞下黄鳝根本不会死,也不用跟黄鳝比长短。具体原因如下:
1、蛇吞食黄鳝之前会把黄鳝杀死
很多人对蛇类进食都有误解,认为它们不会咀嚼,都是直接活吞。但其实蛇类不会吞食活物,它们在吞咽猎物之前都会将其杀死。无毒蛇捕猎时通常先咬住猎物的头部或者咽部,然后开始缠绕,直至猎物窒息,但这种攻击手段对全身湿滑的黄鳝不起作用。
有毒蛇捕猎就简单多了,它们直接咬伤猎物,注射毒液,不会跟猎物过分纠缠,哪怕黄鳝身体湿滑,也难逃毒蛇的攻击。
蛇类有一个特殊的能力,它们能够感知猎物微弱的呼吸和心跳,无论是无毒蛇绞杀,还是有毒蛇注射毒液,它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让猎物彻底死亡,之后才开始吞食。
2、蛇类消化能力强大
大部分哺乳动物进食的时候,都会通过多种手段对食物进行切割、撕咬、咀嚼,直至食物变成适合吞咽的大小,然后依靠肠胃里的消化液消化食物,吸收养分。
蛇类既然直接将整个猎物吞食,没有切割和咀嚼的动作,那么它们想要吸收猎物的养分,只能通过强大的消化能力。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蛇类进化出非常强大的消化能力。
当蛇吞食较大的黄鳝之后,会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消化黄鳝,蛇的胃部会分泌大量的胃酸,腐蚀黄鳝的身体,差不多三四天的时间,蛇肚子里的黄鳝基本上就成为易于吸收的流质物体了。
3、黄鳝在蛇肚子里并非呈直线形态
“蛇吃黄鳝比长短”,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黄鳝被蛇吞食之后,还是呈直线状态,当黄鳝身体僵硬后,也会让蛇的身体变得僵硬。但是,黄鳝在蛇的肚子里,并非呈直线形态。
蛇虽然将整个猎物吞下,但是蛇的消化道并不是从头到尾,而是集中在腹部,蛇身体中间的位置。也就是说,蛇类吞食黄鳝后会通过自身的肌肉蠕动,把黄鳝推送到腹部。如果黄鳝身体僵硬,蛇还可以通过肌肉强大的收缩能力将黄鳝骨头压断。
在这个过程中,蛇的腹部会隆起,想象一下蟒蛇吞食大型猎物的画面就知道了,一条蛇连一头牛都能吞下,可见腹部肌肉的伸缩能力有多大,所以蛇的腹部完全有能力容纳黄鳝蜷缩起来的体积。
总之,蛇吃黄鳝根本不是生吞,而是先将黄鳝杀死,吞下后通过肌肉蠕动将黄鳝推送至消化道,黄鳝在蛇体内也不是直线状态,胃部分泌的胃酸也能轻易将黄鳝消化。蛇吞食了黄鳝根本不会死。
4、结语
与蛇有关的俗语很多都没有科学依据,比如打蛇打七寸,打蛇要打死之类。蛇的七寸主要是指蛇的心脏所处的位置,但很多蛇的心脏位置是可以变动的,而且人凭眼睛观察,很难找准蛇七寸的位置。
还有打蛇要打死的说法,认为不打死会遭到的报复,先不说现在打蛇可能会违法(很多蛇是国家保护动物),但说蛇会报复毫无科学依据。因为以蛇类的视力和智力,根本认不出不同人的区别,也记不住人类的样貌,那么怎么报复呢?
同样的,蛇吃黄鳝比长短,蛇吃黄鳝等于找死之类的说法,也是毫无根据的。相反,一些蛇类恰恰是黄鳝的天敌,蛇类的进食习惯决定了黄鳝根本不可能活着被吞下,也就无法在蛇肚子里钻来钻去了。
关于这个话题,你怎么看?
常见食用鱼之——黄鳝#大有学问#黄鳝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它的身体呈长条形,颜色以黄褐色或棕黄色为主,体表有光泽。黄鳝生活在淡水环境中,如河流、湖泊、池塘等等。在饮食方面,黄鳝被广泛用于食用和药用。
营养成分
黄鳝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食材。每100克黄鳝含有12克以上的蛋白质,2.2克的脂肪,200毫克的钙,1.9毫克的铁,这些营养成分使黄鳝在饮食中具有重要地位。此外,黄鳝也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B族维生素。其他营养成分还包括胆碱、脂肪酸等。这些成分有助于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
食用 ***
黄鳝是常见的食用鱼类之一,是很多家庭常备的美食。在食用黄鳝时应注意去除鱼刺和杂质,这是因为黄鳝体内的鱼刺相对较多。同时,在烹饪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卫生,避免细菌繁殖和传播。黄鳝可以煎、炒、红烧、烤等多种方式进行烹制,营养价值和口感都具有一定的优点。在食用时可以搭配各种蔬菜和调料,如洋葱、胡萝卜、青椒等,增加味道和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
除了食用之外,黄鳝在传统中药中也有重要的地位。黄鳝有清热解毒、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滋阴润燥等功效,因此应用广泛。黄鳝料中含有人体必需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肝胆疾病、甲状腺等方面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黄鳝虽然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但人们仍需要注意在食用和烹饪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问题,健康饮食理念也应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科学膳食结构下,适量的食用黄鳝能够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
黄鳝比蛇还厉害?蛇吃黄鳝后横尸泥塘,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很多人看到蛇都会被吓出一身冷汗,蛇那滑溜溜的外形与锋利的尖牙总是让人闻之色变。在自然界中,许多凶猛的动物面对蛇都要退让三分,蟒蛇那无底洞般的嘴巴能完整地吞下一整头牛和鹿,在2017年,印度尼西亚的一条网纹蟒蛇更是无情吞噬了一位超过一百斤的成年男性。
蛇类作为神秘阴狠的代名词,却不敢随意招惹黄鳝,甚至有可能打不过它们,事实真是这样吗?又是为什么呢?
黄鳝与蛇会相遇吗?
别看黄鳝与蛇看上去很像,它们相遇打架其实并不常见。
黄鳝是著名的“夜行侠”,昼伏夜出,白天它们就静静地待在自己的洞穴中,夜幕降临,黄鳝们便出来活动。它们喜欢扎在淤泥中,常常生活在稻田、池塘、小溪这些水域的淤泥质水底层,这是因为它们有“打洞”的能力,可以在腐殖质泥中钻孔,前半段身体竖起,吻段伸出水面,利用口腔的皮肤皱褶呼吸。
不同的蛇类有不同的昼夜活动习惯,喜欢在白天活动的称为昼行性蛇类。喜欢在白天隐伏,夜间活动的,称为夜行性蛇类,也有喜欢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活动的晨昏性蛇类。可能遇上黄鳝的是夜行侠蛇类,比如说金环蛇、银环蛇、烙铁头等。
蛇根据生存习惯分为两类:陆地蛇和水蛇。陆地蛇一般出没在隐蔽潮湿、杂草丛生的草丛、森林或乱石堆等地方,一般不在水域出没,而水蛇就能在水中自由活动,可能与黄鳝相遇。
如果蛇与黄鳝相遇,蛇会把黄鳝吃掉吗?
蛇是肉食性动物,喜欢吃老鼠、青蛙和鱼类等等,黄鳝作为一种鱼类,自然也在蛇的食谱之内。有些水蛇是捕鱼能手,东南亚有一种奇特的水蛇叫钓鱼蛇,顾名思义,钓鱼蛇有着高超的捕鱼技巧,它的口鼻部有肉质增生物,就像鱼饵一样引诱鱼及小虾上门,然后迅速张口咬并注入毒液。
不过,蛇虽然会吃鱼,一般却很少吃黄鳝,这是为什么呢?
蛇吃黄鳝是找死?
2018年的夏天,南方的暴雨过后,有几个农村的孩子去水库边捉黄鳝,意外看见一条红点锦蛇正在捕捉一条黄鳝。那黄鳝和蛇的大小差不多,黄鳝尽力地挣扎,虽然速度很快,但最终还是被蛇给捉住。
红点锦蛇先尖牙咬住黄鳝的身体,用柔软的肢体缠住黄鳝,耐心地等待了一会,才逐渐开始吞吃黄鳝,吃完后,它的身体比原先膨胀了整整一倍。
当他们以为这件事就此结束以后,第二天却惊讶地看到,那条蛇还在原地一动不动,有一个孩子一时兴起,用竹竿挑了挑蛇的身体,才发现红点锦蛇已经死亡,身体已经完全僵硬。
有一条俗语说:“蛇吃黄鳝——找死。”意思就是说如果蛇食用了黄鳝就会导致它们同归于尽,蛇虽然攻击性很高,但一般不会轻易去招惹黄鳝,这是为什么呢?
蛇类对生存的环境就格外挑剔,它们是冷血动物,身体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所以生存环境的温度对蛇类来说很重要,适宜蛇类生存的温度在20-30℃之间。
而黄鳝的生命力却异常顽强,只要有一片小小的水塘,黄鳝就能栖身,它们还非常抗饿,可以好几个月不进食。甚至一场大雨过后,会发现原本干涸的泥地里如雨后春笋般“长”出了许多黄鳝,这是因为黄鳝的繁殖能力与生存能力非常强,它们的籽可能留在泥土之中,一遇到水,黄鳝籽就会慢慢长大。
如果它们真如那条红点锦蛇和黄鳝一般狭路相逢,对环境挑剔的蛇到了陌生的领地,遇上顽强的黄鳝,战斗力会大大下降。黄鳝灵活的身姿和滑溜的皮肤总是令它们“神龙见首不见尾”,护崽的黄鳝杀伤力比平时更甚,所以蛇遇到黄鳝不仅不占优势,甚至可能会被黄鳝反杀。
就算蛇赢下了战斗,吃下黄鳝也很有可能遭遇生命的威胁,像那条倒霉的红点锦蛇一般惨死在泥塘里。
蛇有着非常强大的消化功能,吞吃比自己体型大好几倍的猎物后,能做到连骨头都不留下。蛇在吞食后,会不断爬行,借由肚子和地面产生的摩擦加快体内新陈代谢速度,同时使体温升高,保持消化酶的活性,帮助消化吞进体内的食物。
即便如此,蛇却很难消化和它体型差不多的黄鳝。黄鳝和蛇都是圆柱形的细长状,但黄鳝的体内有一根坚硬的脊柱,是它能运动的关键,蛇吃下后很难消化,一般的蛇类即使有勇气吞吃了黄鳝,也得难受好一阵,甚至有可能被折磨致死。
虽然蛇很少吃黄鳝,但我们不能因此断定黄鳝就是蛇的克星,或者说蛇害怕黄鳝。因为,蛇的食物链在黄鳝之上,综合实力也比黄鳝更强,尽管蛇没必要自找麻烦,但当它们相遇时,蛇仍然占据上风与主动地位。也有研究者从其他角度证明,蛇在吃下黄鳝后死亡的概率其实很小。
捕杀黄鳝的蛇一般采用释放毒液的方式,随后通过把自己的身体缠绕在黄鳝身上,直到黄鳝一动不动,确认黄鳝已经死亡。当黄鳝不再活蹦乱跳后,蛇就将黄鳝整个吞下,腔内的肌肉缓缓蠕动,挤压黄鳝的身体,黄鳝坚硬的脊柱在这过程中可能会被压缩挤断,自然也就伤害不到蛇的生命。
什么样的蛇会吃黄鳝
在全世界已知的三千多种蛇中,有15%是有毒的,恶贯满盈的眼镜蛇连自己的亲戚和老婆都吃,以凶猛闻名的澳洲内陆太攀蛇,释放的一口毒液就能轻松杀死10万老鼠或者100人。
在菲律宾南部的一个偏远村庄中,就出现过“蛇吃蛇”的奇特场景:一条三米长的眼镜蛇,对两米长的蟒蛇喷射毒液,将其毒死后,生生地吞下了它。吃下后,眼镜蛇的肚子鼓得像一根巨大的柱子一样。
眼镜蛇的毒液具有神经毒素,可以破坏对手的神经系统,使对方的肌肉麻痹,毒素蔓延后,对手就毫无还手之力。眼镜蛇遇到和自己体型差不多的蟒蛇,是利用自己更强的释放毒液的能力将其杀死,这也是毒蛇捕杀黄鳝时利用的能力。
黄鳝是这些诡异凶残的毒蛇的“专属猎物”,黄鳝体表有一层光滑的粘膜,皮肤光滑,面对滑溜溜的黄鳝,无毒蛇通常束手无策。无毒蛇类捕杀猎物的 *** 通常是将猎物死死咬住,然后缠绕绞杀,但黄鳝显然抓不住也咬不住,无毒蛇这种捕杀的方式自然也就失效了。
毒蛇就可以利用尖牙释放毒液,导致黄鳝的麻痹和死亡。毒蛇尖牙顶端有小孔,根部有保存毒液的毒囊,一咬到东西,就会挤压毒囊,从牙尖放出毒液,迅速杀死黄鳝。
有一些蛇喜欢游泳,常常在水中出没,比如常见的水蛇、泥蛇等等。这些在水中生活的蛇与黄鳝的生存空间重合,喜欢成群抱团地浸泡在水中,不存在不适应水中环境的问题。它们除了会捕食各种淡水杂鱼和泥鳅以外,黄鳝和各种蛙类也是它们的食物。
此外一些体型比较大的蛇类也能更好地消化黄鳝,因为它们的食道和胃更大,消化能力更强,遇到黄鳝,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轻松将它们解决。
所以,黄鳝是蛇的克星的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尽管黄鳝可能给蛇造成一些麻烦,但它们始终有实力上的差距,更多的时候,黄鳝与蛇都相安无事,各自守住自己的一方生存天地。
为何有人说“蛇害怕黄鳝”,黄鳝是蛇的天敌吗?蛇害怕黄鳝这个说法并不准确。黄鳝并不是蛇的天敌,而是蛇的食物之一。蛇和黄鳝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和角色,它们之间存在一种捕食关系。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蛇和黄鳝的基本特征和习性。蛇是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蛇亚纲,具有无脚、长身体和鳞片覆盖的特点。蛇的食性多样,不同种类的蛇以不同的动物为食,包括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等。黄鳝是一种水生动物,属于鳗鲡目黄鳝科,具有长而细长的身体和黄色的皮肤。黄鳝主要生活在淡水环境中,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如昆虫、蠕虫和小鱼等。
蛇和黄鳝之间的关系可以被描述为捕食关系。一些蛇种类,如水蛇和水游蛇,会捕食黄鳝作为它们的主要食物之一。这些蛇通常在水中活动,利用敏锐的嗅觉和视觉来捕捉黄鳝。它们会潜伏在水中,等待黄鳝靠近,然后迅速咬住并吞食它们。蛇的身体结构和捕食技巧使它们能够有效地捕捉和消化黄鳝。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蛇都会捕食黄鳝。蛇的食性因种类而异,有些蛇更倾向于捕食哺乳动物或鸟类,而不是黄鳝。此外,蛇的食性也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如果蛇所处的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黄鳝作为食物,它们可能会寻找其他的猎物。
另外,蛇和黄鳝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地理和生态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地区,黄鳝的数量可能很多,而蛇的数量相对较少,这可能导致黄鳝对蛇的威胁较小。相反,在一些地区,蛇的数量可能较多,而黄鳝的数量相对较少,这可能使黄鳝成为蛇的主要食物之一。
总的来说,蛇和黄鳝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捕食关系,而不是蛇害怕黄鳝。蛇捕食黄鳝是它们的一种生存策略,而黄鳝则是蛇的一种食物资源。这种捕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物种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蛇和黄鳝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人类的活动和环境破坏可能会对蛇和黄鳝的数量和分布产生影响。过度捕捞、水污染和栖息地破坏等因素可能导致黄鳝数量减少,从而影响蛇的食物来源。这可能对蛇的生存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蛇和黄鳝之间存在一种捕食关系,蛇捕食黄鳝作为它们的一种食物资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蛇都会捕食黄鳝,蛇的食性因种类和环境而异。蛇和黄鳝之间的关系受到地理、生态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的运作。
为何说“蛇吃黄鳝是在找死”,蛇真不能吃黄鳝?吃了会有什么后果文 | 神盾科普局
编辑 |神盾科普局
“蛇吃黄鳝真的会死吗”?体型相似的它们究竟谁是王者?
农村有一句俗话:蛇吃黄鳝---找死,说的就是蛇是不能够把黄鳝吃了的,在这里说的并不是说不能吃,而是说蛇吃完黄鳝之后自己也会死,究其原因大约有两种说法,之一就是说蛇和黄鳝的体型相似,都是细长的软体动物,如果蛇把黄鳝吞了,黄鳝整体僵硬在蛇的身体里,蛇不能够游走,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亡。
第二个原因就是黄鳝在被蛇吞下肚子里的时候有可能还是活着的,那么黄鳝在蛇的肚子里来回摆动,甚至有可能利用自己无氧钻的能力从蛇的 *** 逃出去,无论是哪种情况,蛇都必死无疑,所以才会有了那句,蛇吃黄鳝--找死的说法,然而这句话真的可靠吗?这两种原因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黄鳝和蛇虽然在体型上相似,都是又细又长的软体动物,但是两者的差别却是很大的,黄鳝又名鳝鱼,属于鱼类,体长大约在20到70厘米左右,最长的能够长到一米,头粗尾巴细,因为身体表面有一种光滑的粘膜保护,所以我们寻常看到黄鳝的时候会觉得它油光发亮的。
看着黏黏糊糊的,但是对于喜欢吃黄鳝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极其美味的食物,肉质非常嫩,黄鳝一般生活在稻田、小河、池塘或者是河渠内的淤泥质水底层。
在中国分布非常广泛,几乎每个地方都有黄鳝的存在,适应能力非常强,属于肉食类动物,性情非常凶猛,喜欢在夜间捕食,比如青蛙、蝌蚪亦或者小鱼都是它的目标,从小生活在农村喜欢下河摸鱼的人都知道,一根竹子,一条小虫就能够把洞里的黄鳝给引出来,运气好的话,一天能弄一箩筐。
黄鳝的生命力很旺盛,只要皮肤保持湿润,就可以让其数日不死,同样的,在田间看到的蛇也是不少的,你别说,虽然蛇和黄鳝长的非常像,但是大多数人不怕黄鳝,却害怕蛇,看到这种动物就浑身发毛,几乎没有人敢去捉蛇。
蛇属于爬行动物,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当中,比如杂草丛生、土墙或者是墓洞当中,也属于肉食性动物,比如蜘蛛、幼虫、鱼或者是蟾蜍等,都可以作为它的食物,而且蛇吃东西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这些动物都必须是活的,也就是说蛇只会捕食那些活蹦乱跳的食物。
不过这只是大多数的蛇,单单世界上就有3000多种蛇,而中国就有216种,有毒的蛇和无毒的蛇吃的东西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生存的环境也是不同的。
为何书本上说黄鳝更大的天敌是蛇类,而农村的老人会说蛇不敢吃黄鳝,否则就是找死?
其实对于蛇来说,黄鳝是非常不好捕捉的,因为蛇只吃新鲜的食物,而黄鳝只有皮肤湿润,可以几天不死,尤其是身上非常光滑,蛇发起进攻的时候,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把猎物卷起来,让其窒息后再吃,但这种做法对于黄鳝来说是几乎没用的,蛇并不太容易通过这种 *** 控制黄鳝。
还有就是蛇的攻击力虽然强,但是却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一旦远离自己的生存地,来到一个陌生的领地,它的攻击性就会损失一半,尤其黄鳝生活的地方蛇是很难适应的,所以有可能不仅杀不死黄鳝,反而被其他天敌捕杀。
其实大多人还是认为蛇碰到黄鳝的几率还是很小的,因为黄鳝都是白天躲在洞里,只有晚上才会外出捕食,而除了水蛇外,几乎很少有蛇去水中捕食的,就算是在水中遇到了,因为双方体型差不多,蛇在水中和黄鳝较量是没有赢的胜算的,黄鳝不仅凶猛,力气也大,再加上是在自己的底盘,只要遇到危险就会立马回到自己的洞里。
所以就算是不小心被蛇咬住了,它也会大力挣脱,然后迅速回到自己的洞穴,甚至有可能会把蛇带回自己的洞里,那么后果是啥,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不过如果到了陆地上,结果是啥就不一定了。
看到上面这些原因觉得蛇遇到黄鳝估计是真的不太行,但是这里说的蛇只是陆地上的蛇,如果是毒蛇或者是水蛇呢?
我们先来说毒蛇,毒蛇在捕获猎物的时候,都是先用牙齿咬住猎物,然后再将毒液注入到猎物的体内,等毒液把猎物毒死之后再进食,而没有毒的蛇只能用身体卷住黄鳝,所以黄鳝在碰到无毒蛇的时候是极有可能逃脱的,而碰到毒蛇的话,大概只能成为盘中餐。
一般来说,吃黄鳝的蛇大多都是毒蛇,尤其是生活在水中的金环蛇和银环蛇,更是剧毒型蛇类,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蛇中之王”,就是因为它们身上有很多的毒腺用来分泌毒液,无论是对人还是动物都有极大的杀伤力。
生活在水中的蛇也是分好几种的,除了上面说的金环蛇和银环蛇外,还有赤链华游蛇和腹斑水蛇等,不过后面两种的蛇毒性对人体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对水生动物却有致命的危险,浙西水中毒蛇的食物一般都是杂鱼、泥鳅、蛙类和黄鳝。
它们在控制住黄鳝之后,会迅速地把毒液注射到黄鳝的身体中,让其没有继续活动的能力,然后在其刚刚死亡的时候马上吃掉。
除了蛇喜欢吃新鲜的动物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黄鳝死后身体会变得非常僵硬,像钢丝一样,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身体是软的,而蛇如果不及时将其吞掉,等到黄鳝的身体变硬,它也就没办法再吞进自己的肚子,最后的结果就是白白忙活一场,也没能填饱自己的肚子,所以在黄鳝被毒死之后会立马吃掉。
但是因为蛇吃黄鳝的话非常费事,所以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蛇一般是不会主动招惹黄鳝的,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黄鳝十分不好捕捉,无论是毒蛇还是无毒的陆地蛇,在水里都不容易捕捉黄鳝,所以不是逼不得已的时候,蛇是不会和黄鳝对上的。
如果真到了食物严重缺乏的地步,蛇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了,但是会挑一些体型较小的黄鳝下手,如果是体型相当的话,黄鳝在水里无疑是对其有利的,再加上黄鳝比较凶猛,一旦咬上,也是死活不松口的,到最后谁吃谁还不一定呢。
那么我们前面说的那两个原因还立得住吗?蛇不敢吃黄鳝是因为黄鳝僵硬之后死亡?大家有没有看过动物世界,在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蛇吃比自己体型大的食物,难道吃比自己大的食物就要面临死亡,蛇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为了口腹之欲而自己走向死亡呢?
世界上又不是只有一种蛇能够吃的食物,蛇在吃所有猎物的时候,都会确定其有没有死亡,又因为蛇没有牙齿,所以都是整体吞进去,也就是说蛇在吃黄鳝的时候是确定黄鳝死亡了的,根本就不会存在黄鳝在蛇的肚子里来回扭动,更不会从蛇的 *** 里爬出来,这种说法是非常可笑的。
第二个说的就是黄鳝在蛇的肚子里变得僵硬,导致蛇没办法游走,只能被活活撑死,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蛇的内部结构并不是一通到底,它的消化道主要集中在腹部,也就是中间位置,无论蛇吃了什么样的食物,大的还是小的,最终的结果都是到它的消化道。
而蛇在吃比自己大的动物的时候,它身上两个独立的下颌往往会被猎物撑开,有人会问,难道不会被撑坏?答案当然是不会,因为蛇类嘴巴底下的皮肤和肌肉是非常松软的,伸展性非常强,就算被撑得很大也没有关系,可以说它的嘴巴能够张大到人们想象不到的程度。
在动物世界里,你没有看到过蟒蛇吃羚羊,那么大的一只羚羊还不是被蛇给吞到肚子里,羚羊也是有骨头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消化能力,就算是蟒蛇也不敢随意乱吃。
所以蛇类在吃这些猎物的时候,只要上下颌交替收拢,就能够像吃面条一样的将猎物送入口中,而黄鳝被蛇吞进体内的时候,则是被压缩成盘踞状,之后消化道分解出大量的胃酸包裹住猎物,慢慢的把猎物身上的骨头等全部消化,正是拥有着强大的消化能力,蛇才会敢吃比自己大的猎物,
所以说蛇不敢吃黄鳝的说法是立不住的,只不过是不太愿意招惹而已,那么屏幕前的你见过蛇跟黄鳝打架吗?看到过蛇吃黄鳝的画面吗?欢迎大家留言区共同交流。
鳝鱼审核专家:曹东义,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传统中医药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
鳝鱼,又称黄鳝、长鱼、蛇鱼等,富含蛋白质、脂肪、鳝鱼素、钙、磷、铁、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等多种营养物质,相传,古代有些大力士,之所以力大无穷,完全归功于常吃鳝鱼。鳝鱼味鲜柔美,刺少肉厚,肉质细嫩。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故有『小暑黃鳝赛人参』之说。
每100g鳝鱼含有:
水分…………78g
碳水化合物…1.2g
蛋白质………18g
脂肪…………1.4g
胆固醇………125mg
维生素 A ……50mg
鳝鱼中富含的 DHA 和卵磷脂,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经常摄取卵磷脂,会使注意力逐渐提高,因此食用鳝鱼可补脑健身。
鳝鱼中含可调节血糖的"鳝鱼素",含微量的脂肪,尤适于糖尿病人食用。
黄鳝中富含 EPA ,可预防、改善心脑血管疾病,还可抗癌、消炎。
黄鳝肉味鲜美,做法多样,如与鸡、鸭、猪等肉类清炖,其美味加倍。
●人群宜忌
【适宜人群】鳝鱼适合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者,气虚脱肛、子宫脱垂、内痔出血者,面神经麻痹、中耳炎患者,风湿痹痛、四肢酸痛无力者,糖尿病患者食用。
【不宜人群】鳝鱼动风,有瘙痒性皮肤病者,或有病疾宿病者,如支气管哮喘、淋巴结核、癌症等热证忌食,或热证初愈者不宜食用。
●健康饮食
鳝鱼体内有一种叫颌口线虫的囊蚴寄生,鳝鱼片炒得半生不熟,寄生虫未死,进入人体后会导致中毒。为避免传染上寄生虫病,更好不要吃爆炒鳝鱼,应将鳝鱼进行煮烧。
吃鳝鱼一定要买活的,吃鲜的,不可吃死鳝鱼。因为死鳝鱼体内含有较多的组胺酸和氧化三甲胺,鳝鱼死后,其体内所含的组胺酸便会分解生成有毒的组胺。而且,鳝鱼死亡的时间越长,所含毒性越重,每个成人只需一次摄入100毫克组胺就会引起中毒。
●选购储存
一般来说,健康的黄鳝在水中是不会长时间将头伸出水面,若发现长时间伸头出水的黄鳝则应将其剔出。
活的黄鳝可以放在家中水桶中,用网罩盖上,每天换水,可以保持鲜活,也可以杀完清洗干净后,放入冰箱冷冻室保存。
●怎样吃最健康
鳝鱼头骨内服可止痢,鳝鱼皮可用于 *** 胀痛,鳝鱼血可祛风通络,用于口眼歪斜等。
鳝鱼和莲藕配合食用能保持酸碱平衡,有较高的滋养功效。
黄鳝洗净切丝与小米同煮为粥,空腹食,可益气补虚,适用于气虚所致的子宫脱垂。
鳝鱼与杜仲、桑寄生、五加皮配伍煎汤,可用于风湿痹痛、腰酸腿软者。
鳝鱼含有组氨酸,死后会分解生成有毒物质,成人一次摄入100毫克以上即可中毒,死鳝忌食。
鳝鱼味淡性温,气烈质滑,多动善变,活动无常,变化多端,其性类风。息肝风,平肝气,凉肝血,柔肝体,散风除湿,活血化瘀,通脉扶阳,是其所长。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本品直达肝经,为厥阴经之本药,柔肝体,养肝血,和肝阴,平肝阳,以平肝风之用、肝阳之亢、肝火之升,滋其静而平其动,和其营而散其风。
风气内动,寒邪久留,营卫闭阻,络脉失和,肢体疼痛麻木,口眼歪邪,面肌痉挛,肢体震颤,舌强难语,此为内风之所为也,可伍天麻、皂角、胆南星、防风、羌活。重在面肌痉挛者,加伸筋草、鸡血藤。
鳝鱼
性平稍温,味淡而甘,入中焦脾胃,温经散寒,和中理脾,甘甜开胃,有较好的调理脾胃、消磨水谷、补气生血、化瘀通脉之作用。多用于胃寒气滞腹痛、中阳不振、胃寒气逆所致的呕呃,嘈杂吞酸,便溏溲清,乏力神疲,肢倦嗜睡等,均系脾虚胃寒、中阳不振消化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中虚气滞,湿邪不化,苔白厚腻者,加霍香、焦白术、茯苓皮、砂仁。脘腹寒痛,时发时止,久年不愈者,佐丁香、白蔻、砂仁、白芍、甘草。凡属脾胃纳运障碍,寒凝气滞,湿、寒、气结不通者,均可治之。
主要参考文献
张华平《食物健康营养与食疗百科》
在此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每天接收精彩内容、看到不一样的故事
在一些民间传说和警示故事中,常常会听到人们说蛇害怕黄鳝,黄鳝是蛇的天敌。这样的说法是否属实呢?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对蛇和黄鳝的生态与行为学特点及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蛇和黄鳝的生态与行为学特点
蛇作为爬行动物,属于无毒蛇和有毒蛇两大类,其中有毒蛇又分为前毒蛇和后毒蛇。无毒蛇主要以捕食小型动物为生,如鱼类、昆虫、鼠类等。而有毒蛇则有着更强的捕食能力,可以以哺乳动物为食,如老鼠、兔子、鸟类等。此外,一些毒蛇还具有较为敏锐的嗅觉和视觉,能够追踪和捕食更加敏捷的猎物。
与之相比,黄鳝作为一种水生爬行动物,生活在水草、泥沙和湖底石缝等环境中。黄鳝具有强烈的攀附能力和探寻能力,在水下可以快速游动和隐藏。黄鳝主要以鱼类的卵、稚鱼及其他小型动物为食,而在水里的黄鳝往往并不容易受到蛇等陆生爬行动物的侵袭。
二、黄鳝能否成为蛇的天敌
在上述蛇和黄鳝的生态与行为学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蛇和黄鳝生活的环境和捕食的对象有很大的不同。要判定黄鳝是否是蛇的天敌,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黄鳝对蛇有着优势吗? 黄鳝生活在水中,具有敏捷的游泳和攀附能力,能够迅速逃避陆生爬行动物的袭击,同时在水中也能够捕食到更多种类的动物。与之相比,蛇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和行动方式的局限,对于在水中生活的黄鳝并不具备优势。
2.黄鳝与蛇之间是否有天然的竞争关系? 蛇和黄鳝生活的环境和捕食的对象都有明显的差异,在自然界中很难出现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因此,黄鳝很难成为蛇的天敌。
3.黄鳝能否对蛇造成威胁? 尽管黄鳝和蛇之间不存在天然竞争关系,但黄鳝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对蛇造成威胁。在蛇受伤、疲劳或处于脱皮期等特殊情况下,黄鳝可以趁机攻击蛇,甚至直接卷入嘴里,但这并不等同于黄鳝成为了蛇的天敌。
三、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黄鳝并不是蛇的天敌。尽管在一些情况下,黄鳝的攻击可能会对蛇造成一定威胁,但由于蛇和黄鳝生态与行为学特点的不同,黄鳝并不具备成为蛇的天敌的条件。
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例如,在一些地区,人们普遍认为蛇害怕黄鳝是因为它们具有以假乱真的能力,可以将身体变成温和的黄色,与黄鳝的颜色相似,从而起到防御的作用。此外,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可能是某些地区的文化传统或者个体经验所导致的。总之,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深入研究其背后的生态和行为学因素,以便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