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最近的小伙伴开始打第三针新冠疫苗了没有,我国累计新冠疫苗接种量已经超过25.5亿剂次,不过,这么庞大的疫苗数量,离不开一种水生生物的功劳,它就是鲎(音同后),新冠疫苗成功上市需要鲎血的检测,而因为疫苗研制的巨大消耗量,1升鲎血的价格已经猛涨到10万元级别,而且这一数字还会变得更高。
那么鲎到底是什么神奇的生物呢?它的血又有什么奇特之处,为什么说前方急需的同时,后方却被“急吃”呢?
挺过4亿年,一朝成名
在距今约4亿年的古生代泥盆纪,那个时代陆地才刚刚出现森林,没有植食性动物,海洋中邓氏鱼称王称霸,鲨鱼的祖先裂口鲨各种东躲 *** ,三叶虫数量开始退居“二线”,而鲎的祖先,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经过4亿年的风风雨雨,鲎的外貌定格在了距今约2亿年的侏罗纪,此后似乎卡在了生态位的“死胡同”中,之后再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鲎形似蟹,身披青褐色马蹄状硬甲,因而被称为“马蹄蟹”,但是它可和螃蟹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反而和蜘蛛、蝎子,以及早已灭绝的三叶虫是亲缘关系。
厚重的硬甲,缓慢的行动能力,极少的含肉量,鲎将自己进化地看起来没有用、不好吃也没有威胁的样子,估计也是它们的这种“努力”,才躲过了无数掠食者的捕杀。
如果不是上个世纪50年代那个叫做弗瑞德·邦的美国医药研究人员,今天我们看待鲎的态度,和4亿年以来所有的捕食者对待鲎的态度,估计没什么两样,除了它比较特殊的蓝颜色血液。
鲎血的特殊性被发现
1956年,弗瑞德在研究一只鲎的血液循环系统时,发现一只鲎的死状非常凄惨,它全身的血液都凝固成胶体状,检测后发现是因为大面积感染了革兰氏阴性细菌,根据以往的经验,革兰氏阴性细菌并没有让血液凝固的特殊本领,这引起了弗瑞德的兴趣。
经过多次的研究,弗瑞德发现并不是细菌有特殊功能,而是鲎血的独特能力,细菌细胞壁上产生的内毒素激发了鲎血中特殊的酶,这才导致了血液的凝固。
原来,因为鲎的生活的海床比我们想象的要脏得多,每克沉积物所含的细菌数量就能达到10亿级,而鲎并没有哺乳动物层层的防护,也就是说从硬甲缝挤进去的细菌,就可能跟随血液进入身体的任何地方。
这事放到哺乳动物身上,遨游的细菌会遭到白细胞的追杀,但是鲎这种老古董可没有这么高的“配置”,好在鲎血中含有一种阿米巴样细胞,它在遇见细菌的时候会迅速破裂,释放出的酶可以迅速凝固周围血液来包住细菌,阻断了细菌的为祸。
弗瑞德根据这一特性,研制出了鲎试剂。这种生物试剂非常的灵敏,被测溶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浓度只有万亿分之一,鲎试剂都能发挥作用使澄清的溶液变成凝胶状,这种特性让鲎试剂在医疗方面大放异彩。
任何进入人体的医疗物品,都要求无菌,这里的无菌不仅仅是没有活的细菌,连死的细菌也不能有,一旦医疗物品被细菌污染,进入人体后就会引起免疫反应,极易产生热原反应,严重可威胁病人的生命。
在鲎试剂发明之前,检测细菌毒素的 *** 一般是非常拙劣的“家兔法”,因为家兔对细菌的内毒素比较敏感,所以排排坐的家兔会被注射样品,之后3个小时检测家兔体温之后,才能判断出样品到底有没有被污染,而且家兔提前7天测量体温保证无发热状态,试验之后间隔3周才能再次注射,非常的低效。
鲎试剂的出现,让检测变得非常的高效和便捷,广泛地被应用在各种要求无菌的产业中,这也导致了鲎需求量激增,鲎本身肉就没多少,血液含量更是少得可怜,结果就是每年超过50万只的需求量。
前方急需,后方急吃
昂贵的鲎血导致了大量的鲎被放血榨干,全球鲎数量以极快的速度下降,这也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再不保护鲎真的有可能被捉干净,于是“定量采血”开始流行起来。
持续两三天大约采集30%的总血量,之后鲎就会被重新放归大海,由于其强大的造血能力,理论上被采出的血液在两周内就会被补充。
看似不再杀鸡取卵的可循环利用方式,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大约10%-30%的鲎会在采血过程中死亡,被采血的鲎还会出现活力大减,对潮汐不敏感,交配率下降的种种情况,有部分鲎在放归大海后不久就会死去。
鲎的繁殖成功率并不高,幼年鲎要经过16次蜕皮才能达到性成熟,单单成长期就长达9-12年,能成功存活到成年的不足1%。
大量的鲎因采血而死亡,后续的种群数量就很难补充,美国的特拉华湾是鲎的主要产卵地,但是2019年在这里产卵的鲎只有33万只,而20年之前,这一数字多达124万只,所剩不足30%,虽然之一个非鲎血测试盒在2003年面世,但是鲎试剂无可比拟的可靠性,让其地位无法被取代,美国就要求进口的新冠疫苗必须经过鲎试剂测试。
我国在80年代之后开始大规模使用鲎试剂,鲎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沿海海域,极大地需求量导致鲎的数量锐减,我国每年鲎试剂的需求量在1000万剂左右,这就意味着每年要有10万只鲎提供血液,鲎血成为了稀缺品。
而与前方医疗急需的同时,鲎血的特殊功能被谣传成独特的食用价值,形成了后方“急吃”的局面。
自80年代以来,一股食用鲎的热潮在主产区蔓延开来,原本丢在路边没人要的鲎,从90年代40元左右一只的价格,到2000年后涨到了150元以上,福建平潭岛是我国享誉世界的产鲎区,结果因为当地大量食用,曾在上世纪末一度难寻鲎迹。
我国将鲎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之后,紧急设立了遂溪、平潭岛、南三岛、北海湾四个鲎保护区及周边25个观测点,但是保护力度的加强, *** 了后方进一步的“急吃”,甚至发展到从东南亚国家走私鲎的程度。
好在国家对食用鲎的打击力度不断提高,加上人工育苗及海区放流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鲎的局面,但鲎冬季需回归深海越冬,导致鲎人工养殖还不成熟,未来鲎之路,依然困难重重。
4.5亿年的中华鲎,蓝色血液可做医用,却在餐桌上挣扎濒临灭绝鲎(hòu),一种在地球上生存了4.5亿年的动物,正在慢慢消失。
鲎是一种海生节肢动物,看到它就让我想起了电视剧里的尸蟞,圆盘状,扁扁的,身体上覆盖着坚硬的外壳,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
外形和虾蟹都有些像,如同马蹄一样,因此人称“马蹄蟹”;
沿海地区也会将这种生物成为“两公婆”,成年的鲎都是成对出现,而且总是雌鲎驮着雄鲎四处活动。
鲎,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比恐龙还要早,而且在这几亿年的时间中,外形几乎没有变化,因此也有“活化石”的称号。
全世界只有四种鲎:中国鲎、美洲鲎、马来鲎和圆尾鲎。
经历?时间的沉淀,仍能幸存下来,可见鲎有它不同常人之处。
不幸的是,尽管再顽强,如今,这种生物,也遭遇了物种危机。
独特的“蓝色血液”
每年的春天,成千上万只鲎都会从深海游到潮间带的沙滩上产卵,雄性趴在雌性背上,雌性负责刨坑产卵,一次产卵200-300个,雄性负责受精。
这样聚众繁殖的机会,饥饿的鸟类是不会放过的,它们会以卵为食养活自己,而有的制药公司也同样会利用这个机会,获取医学重要资源。
鲎能和制药公司扯上关系,完全是因为它那淡蓝色的血液。
和我们的血液不同,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呈蓝色,比较淡,若仔细看,还有些偏灰。
在1955年,研究人员庞博士发现,?鲎?有一种免疫机制,当机体受伤,血液会快速凝固,防止细菌感染。
由此延伸,科学家发现,鲎血液中含有特殊的细胞,能够检测出细菌,也能检测出细菌产生的内毒素。
利用这个机制,科学家从蓝色的血液中,提取并研制出了“鲎试剂”,一种可以快速检测人体是否感染细菌的医学手段。
由于鲎试剂使用更方便,更灵敏,误差也更小,时间也更快速,因此应用非常广泛。
可以说,鲎试剂对医学的贡献非常大,在确保注射、静脉滴注和任何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安全方面,鲎功不可没。
药物需求,导致数量大减
鲎试剂被认可后,由于市场对这种试剂的需求,加上缺乏更好的替代品,使鲎的血液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液体之一,标价甚至为每加仑(4.55升)6万美元。
每年春天,鲎聚众繁殖的季节,美国大西洋海滩上,制药公司就会抓捕几万只美洲鲎到实验室抽血,抽完后放生。
制药公司声称,抽血放生后的鲎的死亡率只有3%,一开始,这样的方式被大众所认可,而且当时鲎数量也比较多,人们也没有太多关注。
渐渐地,情况开始恶化了。
每年到沙滩产卵的鲎数量越来越少,而且在2010年,研究人员发现,被抽血的鲎死亡率并没有制药公司说得那么低,事实上,死亡率已经达到了30%,是制药公司对外声称3%的10倍。
在我们国家,鲎的情况也不乐观,在2019年,中华鲎已经被列为濒危物种。
中华鲎遍布东南亚,但大部分集中在中国的水域,特别是广西南部沿海地区。
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也开始生产自己的鲎试剂。
随着生物医药行业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华鲎的数量也在不断下降。
根据2015年的研究表明,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广西沿海地区有60万到70万对;到2010年,只有30万对,到2019年,预估鲎只有4万对。
虽然,对于血液的采集,从1991年开始,就有严格的规定的,相关单位必须有许可证,国家也有严格把控,但仍有灰色地带。
很多不法公司会从没有执照的渔民那里非法购买中华鲎,然后将血液抽干,把肉卖给餐馆,壳卖给了一些甲壳素加工厂。
在过去的30年,中华鲎的数量明显缩小。
沿海地区的人,可能深有感触,以前在广西沿海一带随处可见,在没有进行保护之前,很多人甚至吃过鲎,而现在,浙江沿海的渔民表示,已经有十多年没见过鲎了,在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只是偶尔见到。
活化石在餐桌上挣扎
值得注意的是,美洲鲎属于易危物种,而中华鲎属于濒危物种,是因为,在中国,鲎血的医学需求并不是中华鲎数量减少的唯一原因。
这种长相奇特的生物,是很多追求创新的食客追捧的食物。
而中华鲎之所以在餐桌上流行起来,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稀有;另一个是被认为有其他疗效。
物以稀为贵,越稀有的东西,越逃不脱人类的狂热,很多消费者甚至认为中华鲎的肉,有帮助退烧等医疗功能,吃也就成了一种主流。
但事实上,这些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相反,科学家认为,鲎的肉并不安全的。
首先,鲎体内含有致敏性物质,有的人吃了会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候会导致死亡;
其次,嘌呤类物质含量比较高,容易导致痛风;
再者,鲎的血含有重金属铜,虽然含量不高,但是重金属摄入后会在体内沉淀下来,累计到一定的量,会导致器官衰竭。
最重要的是,中华鲎是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区重点保护动物,不允许非法捕杀买卖。
最后
为了保护这种动物,人们也正在努力着,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人们已经开发出了替代鲎试剂的药物,也有很多公司开始使用替代药物,但美国相关组织认为替代药物的安全性并未得到证实,因此无法做到完全替代。
采取繁殖圈养计划,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刚孵化的鲎被放生,然而由于鲎的追踪很困难,很难确定,这样的放生中,有多少幸存下来,对种群的生存是否有好处。
鲎的养殖也有很多难题需要攻破。成熟时间比较长,而且平时生活在深海,长时间人工养殖会导致鲎出现贫血现象。
目前,鲎的养殖只能是暂时圈养,一般只能养殖一年左右,所以距离人工养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存活4亿年的“活化石”,蓝色血液拯救人类,却被吃到濒临灭绝?在地球上存活了四亿年之久,被誉为“生物活化石”的鲎,体内流经的“蓝色血液”拯救了数百万人,如今却被吃到濒临灭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大家好,欢迎来到塞斯号。
在欧洲西班牙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人们常用“蓝色血液”来形容高贵的王室,以前的西班牙人认为贵族的血液是蓝色的,但事实上,是因为贵族皮肤白皙,能清晰看见那些青绿色血管罢了。可见,蓝色血液在人们眼里,是一种神秘的存在。然而在动物界中,真的存在蓝色血液的生物,它就是鲎
鲎又称为马蹄蟹,但是它和蟹并不是一家,存在于距今3.95-3.45亿年前的泥盆纪,和三叶虫同属一个时期,在原始鱼刚刚出现,恐龙还未问世时,鲎就已经成为地球上的居民。鲎属于节肢动物,目前世界上有四种鲎,中华鲎、美洲鲎、马来鲎和圆尾鲎,虽然个体上略有差异,但整体都是圆盘状,扁扁的,外表覆盖一层厚厚的盔甲,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
一只鲎要从拇指大小,长成60厘米左右的长度,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期间它们还要经历脱壳时期,脱壳一次称一龄,雌性鲎要脱壳18次,雄性鲎则要脱壳19次。鲎经常出没在没有海浪的海湾地区,每年的春夏季,是鲎群繁殖的时期,由于雄鲎体型较小,所以在上岸时,雌鲎会驮着雄鲎,蹒跚前行,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因此鲎有“海底鸳鸯”的美称
最早的鲎化石出现在奥陶纪,距今5亿到4亿年前,到了侏罗纪时期,发现的鲎化石和现代的鲎形态几乎无异,也就是说,从数亿年前开始,鲎一直以这个外形存活至今,这让人们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随着时代的推移,和鲎同时期的生物,要么灭绝,要么进化,唯独它从四亿多年前到现在,依旧保留着古老又原始的面貌,所以也被人誉为“生物活化石”。同样都是远古生物,为什么三叶虫早已灭绝,而鲎却能在地球上存活四亿多年,难道它是“不死之身”吗?
据科学家的推测,鲎之所以能活到现在,和它的外形、栖息地、身上的某些功能有关。之一,鲎对温度十分敏感,当周围气温偏高或偏低时,它会钻到泥沙里,或者是爬到水较深的地区;第二,鲎的体型较大,加上坚硬的外壳,一般鱼类都不会把它当做食物,所以鲎几乎没什么天敌;第三,鲎对氧气含量的要求不高,由于鲎经常生活在海底泥沙中,和清澈的海水相比,这里的含氧量要少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次生物大灭绝时期,氧气含量骤降时,鲎能安然无恙存活下来的原因;第四,鲎的广盐度高,虽然鲎是海洋生物,但是它对水域的盐度没有太高的要求,即使在淡水区域,它照样能存活;第五,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鲎身上独特的“蓝色血液”,鲎喜爱的栖息地海边,是一个极其肮脏的地方,一克海底沉积物就含有约10亿个细菌,而鲎的血液中拥有一种阿米巴样细胞,这种神奇的细胞能把部分血液凝固,将病菌等有害细菌隔绝在身体之外,保护鲎的生命安全。
那么世间万物千千万,为何只有鲎拥有这珍贵的“蓝色血液”?在我们的认知里,血液一般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血液里存在大量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其中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铁元素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呈现红色。而鲎体内的血液含有铜元素,铜氧化后就会变成蓝色,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蓝色血液”,相对于血红蛋白,鲎的呼吸蛋白也被形象的称为“血蓝蛋白”。值得一提的是,鲎的蓝色血液特别之处不在于颜色,而在于它强大的抗菌能力,和大多数生物不同,鲎没有层层屏障,连血液循环系统都是开放式的,这意味着外物可以直接接触鲎的生命系统,一旦有细菌入侵,鲎随时都会死掉,加上鲎是节肢动物,没有可以对抗细菌的白细胞,所以为了不被细菌感染和吞噬,鲎进化出了有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保护机制,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阿米巴样细胞,当细菌入侵时,阿米巴样细胞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它能检测出细菌的蛛丝马迹,并且将细菌围住,使局部血液凝固,阻断疾病的传播。
鲎卓越的抗菌能力,成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于是他们开展了对鲎血液系统的研究,1956年,Fred Bang在研究鲎的血液系统时,发现了一只鲎死得很奇怪,这只鲎大面积感染了革兰氏阴性细菌,体内的血液几乎都结成凝胶状,经过多次的实验,Fred Bang最终发现了原因,原来是细菌里的内毒素激活了阿米巴样细胞里的一种酶,致使血液凝结,也因为这个发现,Fred Bang发明了一种细菌检测剂--鲎试剂。这个试剂能够快速检测出人体内部组织是否有细菌感染,它的灵敏度非常高,哪怕溶液中的细菌内毒素只有万亿分之一,它都会立刻反应,使澄清的溶液变成凝胶状。
在还没有鲎试剂之前,科学家们都是用小白鼠,兔子等动物来做实验,但是耗时又昂贵,在1970年鲎试剂被批准使用后,广泛使用于医学领域,如针剂药品,血浆用品,生物制品,以及药物研发等,可以说鲎试剂的出现,对医学的贡献非常大,但由于成本过高,鲎的血液变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血液之一,每一升鲎血价值15000美元,和黄金价格无差,每年有将近60万只鲎被“强制献血”,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将鲎的腹部和尾部弯折并固定在试验台上,然后将钢针刺进鲎的体内,下面放置有一个玻璃瓶,专门盛鲎的血液,想到这场面都觉得毛骨悚然,这个采血过程一般需要一到三天,每只鲎提取30%的血液,待鲎恢复正常后再将它送回海里
虽然没有完全把鲎的血榨干,但是对鲎的生命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据悉,每年有10%-30%的鲎在采血后死亡,这意味着,每年超过5万只鲎在“献血”中死去,即使没有死亡,被抽血的鲎也出现了行动缓慢,活力下降,交配能力低下,产卵量减少等情况。此外,有些鲎被采血后,并没有放归大海,而是将它做出肥料,或者是菜肴,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早在美国的殖民时期,数以千万的鲎被抓,并碾碎成肥料,有的则是做成猪饲料。
在中国,鲎的命运也同样悲惨,在上个世纪80年代,鲎试剂被引进我国,一时间大量的中华鲎被捕捉,由于采血不规范,人们保护意识薄弱,致使许多鲎死亡,中华鲎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沿海地区,据2015年的研究数据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里有60万对-70万对中华鲎,但是到了2019年,预估仅剩下4万对,很多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深有感触,以前在海滩上随处可见鲎的身影,如今十多年也未曾见过一只。除了采血导致中华鲎减少之外,把鲎做成菜也是使其数量变少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大多数生物都难逃被吃掉的命运,何况鲎还是流着蓝色血液的“活化石”,越是稀有的东西,越逃不过人类的狂热,很多人认为吃鲎有一定的医疗效果,可以强身健体,然而事实上,吃鲎不但不能延年益寿,反而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鲎肉里面含有一种大分子非特异性蛋白致敏性物质,会引发皮肤过敏,出现红肿,瘙痒,严重时还会出现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鲎肉还含有大量的内环酰胺嘌呤类化学物质,当这些嘌呤类物质在体内沉积时,容易引起痛风;此外,鲎血含有血蓝蛋白,据医学研究表明,这种重金属进入人类血液系统后,会在体内沉淀,当累计一定的量时,会造成器官衰竭,所以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要轻易吃食鲎这种生物。
据《新华社》2021年10月14日报道,2019年3月,我国的中华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划为“濒危物种”,2021年2月,国家新公布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把中华鲎列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为了恢复鲎的数量,我国广西北海地区尝试人工培育,放流幼鲎,从2014年到现在,北海地区海滩上出现的鲎幼仔和十年前相比,数量有所增加。为了更好的保护鲎,在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鲎专家组启动了“亚太区观测站 *** 计划”,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鲎资源监测体系,目前,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地区已经设立了25个监测站。
2003年世界首个非鲎血试剂“重组C因子”面世,虽然初期的推广还很难,不过有不少的制药企业加入了此队伍中,2020年6月美国药典认为“重组C因子”的安全性还有待考证,不能完全替代鲎试剂,但是我们相信,如今的科学技术,加上科研人员的努力,未来将会研发出能够替代鲎试剂的产品,同时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要做到不吃鲎,不买卖鲎,共同保护鲎以及它的生存环境。关于保护鲎,大家还有其他建议吗?我是塞斯,欢迎留言讨论。
海南周刊 | 长相怪异的“海怪”、“活化石”:鲎(hòu)与许多海洋生物一样,我对鲎(hòu)的认知,也是始于儿时的餐桌。福建人有吃鲎(中国鲎,也叫中华鲎、东方鲎、三棘鲎)的历史。大概到我上中学时,中国鲎的资源越来越少,成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捕捉、贩卖、食用中国鲎都是违法的行为,卤肉摊上也没有了鲎的踪迹。
儋州湾的一只中国鲎。陈正平 摄
长相怪异的“海怪”
鲎,因其外形略呈马蹄形,在英文中俗称马蹄蟹,在中国民间常被称为“夫妻鱼”,其实鲎既不是蟹也不是鱼,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的物种,现存4种,包括分布于北美东海岸的美洲鲎,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鲎、南方鲎和圆尾蝎鲎(也叫圆尾鲎)。其中我国分布有中国鲎和圆尾蝎鲎两种。
鲎的长相怪异,类似一个残留着藤蔓的大葫芦,以至于许多人误将其头尾颠倒来认知,又得名“海怪”。
鲎具有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分为头胸部(覆盖弯月形的头胸甲)、腹部(覆盖六角形的甲)和尾部(剑尾)。头胸甲的前端有一对小眼睛,只能感光,而在其两侧有一对对称的大复眼,具有成像的功能,可以加强所看到的图像的反差,人们研究了鲎复眼的原理,将其应用于一些电视机和摄像机的研发。除了这4只眼睛外,鲎还有6只眼睛;头胸甲下有6对附肢,其中之一对成为螯肢,是吃饭的“餐具”,用于捕捉食物,其他五对是步足,而在这些附肢中央是它的口,像极了系列科幻电影《异形》里的抱脸虫,这也是鲎所属的“肢口纲”名称的由来;背甲的两侧有6对缘棘,主要功能是防御;背甲的腹面是像书页一样的5对书鳃,通过书鳃的扇动呼吸,也辅助游泳,这与早期流行的叶片平扁层叠、上下窜动灵活的百叶窗颇为相似,因此厦门人将百叶窗称为“鲎百页”。尾部是一根长长的锋利的剑尾,横截面为三角形,主要的功能是防御,但是在鲎侧翻、仰倒时,此时必须依靠剑尾的支撑才能翻身。
此外,人们常常还有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即认为鲎的血是“蓝色”的。其实鲎的血液无色,因其中含有铜离子,在遇到氧气后才会显蓝色。
穿越五亿年的“活化石”
文昌会文湿地两只抱对的圆尾蝎鲎。刘毅 摄
鲎常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目前已知最早的始鲎类化石出土于摩洛哥距今约4.85亿年的早奥陶世Fezouata生物群。2008年,古生物学家在北美洲加拿大发现了距今4.45亿年的晚奥陶世“月盾鲎”化石,已经与现代的鲎一样有了三段式身体结构。此后的各个地质年代,鲎化石均有分布,一直到距今约2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鲎的外形已基本与现生种一致。
在演化早期就已找到合适的生境和生态位,演化出对应的形态和生理机能,期间演化过程一直在持续,只是早期的演化结果几乎不用大改,而且保用5亿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物种演化案例。从始鲎类起,鲎就演化出了三段式的身体构造组合(高效的呼吸、运动和进食器官)和适应性强的生理机能(应对低氧和温度跨度较大的环境),从而一劳永逸。
地质记录表明,鲎一直是浅水水域(河口、浅海和大陆架)生物,选对了合适的生境和生态位,演化就成功了一大半。其中河口是鲎的繁育区域,浅水水域(浅海)是大鲎的生活区域,而大陆架浅海则为鲎在不同河口的分布扩散提供了通道。
我国的北部湾沿岸是鲎最主要的分布区之一,从广西的北仑河口到广东的雷州半岛再到海南的西海岸,都能看到中国鲎和圆尾蝎鲎的踪迹。海南岛最早的鲎从何而来?很显然不可能是单独的物种演化事件,也不太可能是海南岛从大陆分离后才迁移过来的,因为鲎虽然有一定的游泳能力,但要跨越又长又深的琼州海峡,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在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分离之前(至少250万年前),鲎已经通过相连的大陆架通道扩散到了海南。鲎的分布也充分印证了海南岛和大陆一脉相承的历史。
海南的鲎资源
圆尾蝎鲎的腹面。黄海燕 摄
由于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研究的需要,我曾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走遍海南的红树林分布区,也在海口东寨港、文昌会文、儋州新盈湿地多次遇到鲎或其尸体。有一次在会文涨潮的红树林里开展调查,一对圆尾蝎鲎抱对从我的脚边游过,我激动得差点把相机甩到海里。
古籍志书里常有海南岛与鲎相关的记载。比如清代道光《琼州府志·土产》写到:“鲎鱼,状如面板,眼在背上,口在腹下;其血碧,皮壳甚坚,雄小雌大,雌鲎常负雄而行。”然而,很难全面回答“海南的鲎分布在哪些地方、量有多少、面临什么问题”,此前的文献也没有较全面的数据。
好在从2020年起,在海南各保护地主管单位的支持下,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以下简称“畓榃”)联合多家机构开展了海南岛幼鲎资源的普查工作,我也有幸参加了之一轮儋州新英湾的调查。根据畓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圆尾蝎鲎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东部的会文湿地和澄迈湾,在东寨港和新盈湾有零星分布;中国鲎则主要分布在儋州新英湾和新盈湾,在澄迈湾和东寨港有零星分布,其中儋州新英湾的中国鲎无论在数量、栖息密度、分布范围上,都优于其他几个分布区,是中国鲎在海南最主要的分布地,极具保护价值。
需要保护的鲎
地笼等非法渔具在海南是鲎无法逾越的鸿沟,畓榃组织的联合调查在海南各调查点均有发现。此外,养殖塘的污染排放、外来物种入侵、非法捕抓及食用等也是造成海南鲎资源减少的原因。
目前,生境破坏和过度捕捞是鲎资源显著衰退的两大原因,具体包括海岸带围垦、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海砂抽取、海水养殖、非法捕捞和过度利用等活动影响。其中填海项目和海岸基础设施建设造成鲎栖息地的直接丧失,而海砂抽取被认为是中国东南沿海鲎产卵生境退化的重要原因。
以中国鲎为例。它们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其中北部湾是中国鲎最理想的栖息地。不少国内外专家在20世纪80年代都曾在北部湾的北海沿岸滩涂见到成群的中国鲎上岸产卵,场面蔚为壮观。中国鲎也曾在我国台湾岛西岸、澎湖群岛和金门岛十分繁盛,从民间的一些俗语和词汇里也能体现。金门有句俗语:“水头鲎,古岗臭。”指的是金门的水头盛产鲎,多到臭味都飘到了3公里外的古岗。
然而,仅仅不到30年时间,中国鲎资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北部湾一带的中国鲎种群数量在近20年间下降了90%以上。
近几年,面对日益严重的鲎资源的破坏和退化,国际社会、 *** 部门、保护地管理机构、科研院校、社会公益组织等都在努力,希望扭转这种局面。2012年世界保护大会通过一项有关保护亚太区三种鲎的提议;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中国鲎列为濒危等级物种;2019年6月,第四届国际鲎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发布《全球鲎保护北部湾宣言》,将每年的6月20日定为“国际鲎保育日”;2020年IUCN鲎专家组启动了“亚太区鲎观测站 *** 计划”,该计划于2021年在中国试行,海南儋州也列入了17个鲎观测站点之一;2021年2月,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公布,中国鲎和圆尾蝎鲎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如同龟苓膏里的龟壳原料可替代一样,糟粕醋里的鲎原料也并非必需品,而且捕捉、贩卖、食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会带来牢狱之灾。希望公众能够自觉保护鲎,让它们自由愉快地在滩涂上写下一串串“川”字,绵延不绝。
愿潮汐不止,“川”梭不息,天涯海角,鲎会有期。(刘毅)
来源:海南日报
摊上事!把它当“下酒菜”,三名男子倒霉了……这种动物叫什么?
小伙伴们知道吗?
没错,它叫鲎
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近日
温州乐清市清江镇三名男子因将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鲎”
端上了餐桌而被乐清警方刑拘
4月19日11时许
乐清市公安局清 *** 出所
接群众匿名报警称
有人拿着一只疑似鲎的动物
民警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往现场,但奇怪的是没有发现报警情况。出警民警蔡吉余立即调取了周边的监控,发现一名白衣男子拿着一只黑褐色的海洋生物走进了一家店铺。民警随即找到了该店铺老板询问,得知中午有一男子拿着保护动物鲎到店里欲将其烹饪,“当我得知这奇奇怪怪的东西叫鲎,是国家保护动物的时候,我当时慌了,我就连忙告诉那个人,但是他不以为然,还把煮熟的鲎拿回家吃。”该老板说道。
民警蔡吉余立即赶赴该男子王某住处,在众人正准备享用前抓获了王某以及他的朋友金某(化名)。原来王某和金某因为“好吃”成为了好朋友,还组建了名为“吃好吃的群”的微信群。当天中午,正是群友们聚餐之时,王某和金某负责采购菜品,“我们在菜场买菜的时候,看到鲎,出于猎奇的心理买回来尝尝鲜。”王某说道。
随后,根据二人交代,派出所民警又查获了菜场摊主吴某(化名),其常年从事鱼贩生意,也知道鲎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却怀着侥幸心理进行售卖。
目前,王某、金某、吴某因涉嫌危害珍贵、濒临野生动物被乐清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还在进一步办理当中。
警方提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
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
和非法收购、运输、出售
珍贵、濒危野生动物
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
都将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
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
是我国刑法明文禁止的犯罪行为
任何无视国家法律、以身试法者
公安机关将严厉打击、绝不手软
相关阅读
鲎,是一种奇特的海洋动物,形态与相貌古怪得有点丑,人们又称之“马蹄蟹”。说来话长,别看它如此怪异,其实它是一类与三叶虫(现今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
经查阅文献,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时值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唯独只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又有“活化石”之称。
来源:光明网
防城港:食用鲎发生中毒,已致3人死亡7月1日和20日,防城市防城区、东兴市相继发生两起居民食用鲎发生中毒事件,已导致3人死亡,2人仍在医院住院治疗。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3号发布提醒,警惕食用鲎类水产品。
7月1日,防城区防城镇一黄姓居民在家食用鲎后中毒,先后送至市中医医院、钦州市医院治疗,7月5日经抢救无效死亡。7月20日,东兴市御翠园小区一家四口,食用了从市场购回的鲎后,出现中毒症状,后送至东兴市人民医院治疗,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另外3人于21日凌晨转至钦州市之一人民医院抢救治疗。23日上午,经钦州市之一人民医院诊断,其中一人已脑死亡,另外两人病情基本稳定。
目前,防城港市食品药品监督局正在组织人员,对防城港市的餐饮单位、市场进行大排查,严禁餐饮单位、市场销售、加工鲎,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警示:圆尾鲎有毒,切勿购买或食用
据了解,鲎亦称马蹄蟹,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有多个品种,外形相似,从外型上难以区分。有关实验证明,圆尾鲎成体及幼体的卵、肌肉、黄色结缔组织均富积有河豚毒素,人食用后易造成河豚毒素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为有效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餐饮单位要严格把好进货渠道和采购验收两道关,禁止采购和加工含有河豚毒素的圆尾鲎,杜绝圆尾鲎流入餐饮环节;广大消费者切勿购买或食用圆尾鲎,防控发生中毒事件。
鲎(念做hou,第四声),绝对是一个长相奇葩的海洋生物,头胸部甲壳呈马蹄形,腹部甲壳呈六角形,尾部呈剑状。其4亿多年前就已存在,和它同时代的生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唯独它依然保持原貌,所以,鲎又有“活化石”的美誉。
鲎奇葩的外形
鲎,也叫做中华鲎,生活在浅海中,在中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均有分布,而厦门作为福建省的沿海城市,自然也是鲎的主要栖息地。
省重点保护动物,却上了人类的餐桌
鲎,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5千克。最让人惊奇的是其血液呈蓝色,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造成了中华鲎的急剧减少,甚至大量的中华鲎还上了人类的餐桌。
蓝色血液的鲎
厦门岛内可见到中华鲎的地方:
1、厦门第八菜市场
厦门第八菜市场,也称作厦门八市,是厦门最有烟火气息的海鲜市场,这里聚集了很多厦门古早味美食,很多网红店都聚集在这,同时,这里的海鲜渔获物美新鲜、种类丰富。
近些年,这里逐渐成了游客闲逛的景点,因为这里有老厦门的味道。街道两侧海鲜加工店逐渐多了起来,而在一些店里,市民游客在餐桌上可以吃到鲎。
鲎,成了盘中餐(图来自 *** )
2、厦门人和路
人和路,位于厦门轮渡码头正对面,过了轮渡地下通道出口就到了,曾经一年千万级别的游客量。2015年,由于多种因素,“台湾美食街”项目撤出人和路。
如今,人和路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是生意一落千丈。现在街道两旁有一些海鲜餐厅,而餐厅的渔获一般都是直接摆在店门口的,而这个长相奇特的鲎是拿个脸盆直接放在大街上的。这也意味着这里的鲎是给食客上餐桌食用的。
3、厦门曾厝垵
曾厝垵这些年在厦门是越来越火,一个曾经的小渔村,经过改造,逐步形成了一个热门景区,出了名的美食街。一到节假日,寸步难行,几条街爆满。
在曾厝垵几条主街上也有一些海鲜加工小店,而这个鲎是直接可以在店门前看到的,很多北方来到游客,对着这个奇怪的生物不停的拍照。
鲎,成了盘中餐(图来自 *** )
4、厦门海湾公园
厦门筼筜湖经过填海围湖,逐步形成了一个内湖,而在曾经的出入口填土上修建了海湾公园。海湾公园东北处是筼筜湖海水的出入口,当海水大退潮时,会 *** 出大片的淤泥地,而在这片淤泥地里,就有很多鲎的存在。曾经看到一个人抓了一大袋估计有几十只的鲎。
5、厦门演武大桥桥下
由于演武大桥的修建,沙坡尾的改造,曾经的避风坞渔船停靠功能消失,现在渔民打渔归来,只能选择在演武大桥下的沙滩直接“开摊”。当然,在现代社会,这行摆摊售卖是违规的,2018年9月10号的一篇纪实图文《遇见厦门·渔民遇上城管,当原始生存方式与现代城市管理发生碰撞》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重点来了,捕鱼归来的渔民在演武大桥下“开摊”,而有时候就能看到,鲎也在售卖之列。
同时,演武大桥下的沙滩因涨潮落潮,有时候潮水褪去,沙滩上会遗落下死了的鲎,若有幸,还能遇到。
演武大桥下的渔民
非同寻常的鲎
中华鲎,为省重点保护动物,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濒危级别。而鲎逐渐变成濒危有两点因素:其一,鲎的医用价值。中国鲎是鲎试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被大量捕捉。二,食用价值。鲎被大量捕捉,成为人们盘中餐,加剧了其数量减少。
虽然部分国家地区有食用鲎的习惯,但是据世界各国医学界的研究表明:食用鲎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着极大危害。
厦门地区大量的鲎上了餐桌的原因
1、保护鲎的普法工作做的不深
很多没来到海边的人,一般都见不到这种神奇的生物,更不知道鲎是省重点保护动物,知识的缺乏,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了很多吃鲎的人也不知道,其实自己已经违法了。
2、经济利益的诱惑
捕捉、售卖、加工鲎的人,他们一般都知道鲎是受保护的,但是由于鲎的经济利益摆在眼前,周边大家都在这么做,在利益面前,鲎就自然而然成了人们盘中餐。
在厦门曾厝垵拍摄到的鲎
3、厦门环境保护做得好
虽然鲎被列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级别,但是在厦门,还是很容易见到这种生物的,甚至在还未了解它之前,还觉得鲎是海边很常见的一种生物。厦门这些年大力保护环境,给了鲎生长的空间,因此在厦门可以见到很多的鲎。鲎可被食用,数量多了,自然也上了普通人的餐桌。
4、管理执法力度
虽然鲎是省重点保护动物,但是从厦门目前海鲜加工店,以及海边域名售卖鲎的情况来看,商家敢直接把鲎摆在点门后,肯定和日常执法力度不严有关。不抓、不管,肯定商家都敢直接把鲎放在店门口吸引顾客了。
国家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请大家也放过鲎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这次国家动真格的了!
而中华鲎作为水生野生动物,也是在禁止捕捞、交易、食用的名单之内。希望人们在餐桌上放过鲎,不要再食用它们了。
一升鲎血卖到10万,鲎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综述
在地球长达46亿年的寿命中,诞生过很多奇奇怪怪的动物,有可爱软萌的短尾矮袋鼠,也有生性凶猛的豹形海豹,但是无论哪种动物,都是地球上弥足珍贵的生物资源。
但是要提到地球上最珍奇的物种,那一定是有着“活化石”之称的鲎,这种生物不仅在地球上生存了4亿多年,从奥陶纪逐步进化到现在,而且还拥有十分特殊的外表,就连它的血液也是蓝色的。
鲎
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我国科学院的数据记载,鲎这种生物最早出现在距今5.05亿到4.38亿年前的奥陶纪,是一种十分古老和珍惜的物种。
要知道,“前任”地球霸主恐龙,最早可见于公元前2.5亿年到2亿年的三叠纪,也就是说,当鲎在水里四处游动的时候,恐龙还没有出生。
按照时间推算,鲎在这4亿年中,至少经历过两次冰川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和它同一时期的“三叶虫”已经变成了历史,只有它顽强的活到了最后。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处于用进废退的过程中,我们人类由于攀爬和行走的原因,逐步从猿猴进化到现在,无论是体态还是形貌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鲎不一样,这4亿年来,它是一点都没变,不管是体态形貌还是行动方式,全都沿用以前的状态,完全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复古派”。
如果你仔细观察鲎的身体,就会发现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头胸部、腹部和剑尾,再加上防卫用的硬刺,整体看上去充满了攻击性。
但是谁都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攻击性的外表下,却隐藏着鲎的“小秘密”。
“四眼仔”
不同于我们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鲎的眼睛可以说是相当复杂,它拥有两只单眼和两只复眼,是一个典型的“四眼仔”,此外,它的每只复眼都由1000多个小眼睛组成,单看图片很难看出来,需要用显微镜等设备仔细观察。
不同于它的复眼,鲎的单眼是很容易找到的,单眼长在鲎中脊前端的地方,也就是胸甲的前面,大概有0.5毫米,以一条黑线隔开。
如果说鲎的复眼是用来观察世界和环境的“真正眼睛”,那么鲎的单眼就是用来感受光线和温度的“太阳眼镜”,只不过它的眼睛很小,怎么看都和另一个动物非常像。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鲎这样的“复古派”自然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在环境变化、工业废水和种种人为捕捞的恶劣环境下,鲎的数量不断锐减,现在已经成为二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
谁能想到?活了4亿年的鲎,抗过了两次地球冰期,见证了一场恐龙灭绝,好不容易“苟活”到现在,结果还是没逃出人类的魔爪。
- 鲎的“食用 *** ”
“民以食为天”,世界人民在吃的方面上,向来不会亏待自己,我国有烹炸煎煮的做饭 *** ,还有极为出名的八大菜系,按照这个系统,就算是一颗白菜也能做出32种吃法。
外国有寿司肉排,美酒汉堡,对食物的要求更是多到爆炸,在这种情况下,鲎自然而然也跳进汤锅里,成了人们的盘中餐。
在世界部分国家包括国内某些地区,有食用鲎的习惯,而且食用的 *** 也不同,有烤的,也有煲汤的,但是根据世界各国医学界的研究表明:使用鲎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着极大危害。
原因就在于鲎的血是蓝色的,它的主要成分是血蓝蛋白,而不是血红蛋白,这就导致它的体内充斥着大量的重金属有机铜。
当有机铜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加速肝细胞坏死或者肝硬化的发生,有的时候甚至会引发肾功能的衰竭,此外,这种有机铜还可引发人体造血机能障碍,影响幼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所以,鲎不是一种“美味”,而是一种变相的“毒药”,而且,鲎是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因此,吃鲎是犯法的,依据法律规定,杀害二级保护动物,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所以,鲎的保护,人人有责。
- 鲎的“使用 *** ”
195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动物学家F·Bang,发表了一篇名为《鲎的一种细菌性疾病》的论文,这篇文章让更多人注意到了鲎的蓝色血液,并试图将其血液开发利用起来。
通过长期的检验和开发,一款能检测到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试剂被人们提炼出来,而这一切的功劳,都要归功于鲎。
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人类感染性疾病的原因之一,大肠杆菌就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典型代表,在它的作用下,人类容易患上腹泻等病症,所以,只要使用鲎试剂,就能检测到人体内部的病症组织。
因为这个原因,鲎试剂成为了国际公认的更好检测内毒素的 *** ,世界各国都在采用,正因如此,鲎成了许多制药公司眼里的“香饽饽”,世界上很多医药公司都在争抢鲎的资源。
在大量的抓捕之下,鲎的数量开始锐减,这时,国际上有人提出,抽取鲎30%的血液后,再将鲎放回海中休养生息,这样一来,技能保证鲎的资源稳定,也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然而不幸的是,绝大部分的鲎在抽取血液之后,后会失去繁殖的能力,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鲎都能在抽血的过程中存活下来,有10%到15%的鲎,会在抽血的过程中痛苦的死去。
随着鲎的数量越来越少,人们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但将鲎列为二级国家保护动物,而且还发展了人工养殖,自然保护区等各种保护措施。
但是市场的呼声依旧没有停下,为了争抢鲎资源,大量的制药公司都存在着明争暗斗的情况,因此,便有了“一升鲎血卖十万”的境况。
结语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鲎这样古老的“活化石”,经历了4亿年的繁衍,见证了4亿年的历史,站在生物的角度说,它是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一环,站在医学的角度说,它是我们人类的“救命恩人”。
但是子非鱼,不知鱼之乐。或许站在鲎的角度来说,它只想做一个平平无奇的“复古四眼仔”,躲在一个静谧的角落里,看日出日落,品江花似火,平安肆意,度过一个又一个4亿年。
鲎
湛江人可能对这种生物都不陌生
这是我们会在市场看见的一种海鲜
应该也有不少朋友吃过
但是我们真的了解这种生物吗?
如今的鲎
已经是濒临灭绝的动物了
鲎是什么
鲎,音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最早的鲎化石见于奥陶纪(5.05亿~4.38亿年前),形态与现代鲎相似的鲎化石出现于侏罗纪(2.08亿~1.44亿年前)。
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共4种,见于亚洲和北美东海岸。又称马蹄蟹,但不是蟹,而与蝎、蜘蛛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鲎的价值
这种活了漫长岁月的动物
熬过了生物灭绝的考验
却在当代社会里走向灭亡
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鲎具有巨大的药用价值
这种长相特别生物
有着特别的蓝色血液
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专业委员会主任舒雨雁说:“血液呈蓝色的鲎在医学研究中有独特作用。用鲎血制成试剂,再滴入注射液,若试剂立即凝固或变色,就说明注射液内含有使人发热、休克甚至死亡的细菌类毒素。”
他们蓝色的血液中富含大量的铜离子
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
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
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
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
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
这种巨大的经济价值为鲎带来了杀身之祸
鲎的成长期长达10年
而为了满足市场对鲎的需求
人们开始大量捕捞野生的鲎
虽然只需要抽血就可以放归
但由于取血技术还不过硬、采血规范还不成熟等原因
大量的鲎在抽血过程中死亡
死亡的鲎会物尽其用
被送上餐桌、送去堆填区
随着时间流逝
鲎的数量大量减少
鲎试剂的工厂越来越多关停
而食用鲎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人们开始流传食用鲎的“好处”
鲎种群依然得不到喘息的机会
食用鲎的危害
事实上
食用鲎不仅没有好处
甚至对人的身体有害
据世界各国医学界的研究表明:食用鲎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着极大危害。
1.鲎肉内含有一种大分子非特异蛋白致敏性物质,吃鲎可引发皮肤过敏性斑疹、红肿和搔痒,严重时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中毒的死亡率较高。这种现象早在1988年《中国海洋药物杂志》第三期,由广西海洋研究所梁广耀等人报道的“广西沿海鲎类毒性调查初报”情况相一致。
2.鲎的肉质含有大量内环酰胺嘌呤类化学物质。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嘌呤类物质在体内代谢不完全或蓄积时,是导致痛风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3.鲎血浆的主要成分是血蓝蛋白,每1ml血蓝蛋白含重金属有机铜(Cu2+)在0.28~0.31mg(鲎脱离水面时间长短差异)。按每只(雄、雌性)鲎平均体重比值计算,成年鲎的血浆及肉质中含这种铜自质(Cu2+)分别在600~1300mg。据医学研究表明:这种重金属(Cu2+)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主要蓄积在肝和肾脏,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加速肝细胞坏死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和引发肾功能衰竭氨中毒等并发症。此外,这种(Cu2+)质还可引发人体造血机能障碍和影响幼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等。
看完这些研究结果
你还要继续吃鲎
奉之为补品吗?
对鲎的保护
在鲎常见的湛江地区
自然早早就设立了鲎的自然保护区
分别是
遂溪自然保护区
圆尾鲎自然保护区
南三岛鲎类自然保护区
01 遂溪自然保护区
广东湛江遂溪中国鲎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9月7日设立,是我国之一个鲎自然保护区。位于遂溪县草潭镇角头沙咀东北至西北海域,总面积1000公顷。保护区内设有面积350公顷的核心区、面积510公顷的缓冲区和面积140公顷的实验区。
02 圆尾鲎自然保护区
2001年,在徐闻县外罗海域建立圆尾鲎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珍稀濒危的圆尾鲎。
03 南三岛鲎类自然保护区
南三岛鲎类自然保护区于2003年11月20日建立,级别为县级,主要保护中国鲎和圆尾鲎等鲎类品种。
该保护区位于风光秀丽的南三岛东部下利剑沙至大王庙一带海域,面积2185.5公顷,保护区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区、试验区和缓冲区,其中核心区面积838.1公顷,试验区面积488.6公顷,缓冲区面积858.8公顷。
另外,在硇洲岛上还有鲎幼苗培育基地,每年向大海放生10万尾鲎幼苗。
近年来
作为鲎主要栖息地的广东、广西
一直在积极推动鲎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的工作
以提高鲎的保护级别
作为热爱青山绿水的湛江人
相信也不希望这种特别的生物彻底消失吧
一起为保护鲎而出一份力吧
来源|环境生态网、百度百科、 *** 整理
湛江市广播电视台德育小记者
火热招生中
吃个海鲜牢底坐穿,为啥鲎在中国是保护动物,泰国却可以随便吃?你见过这种生物吗?圆圆的大脑袋细长的小尾巴,好像听说过它是保护动物,又好像在网上看到有人吃过,那这种东西到底能不能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活了4亿年的活化石,鲎。
“活化石”鲎
鲎属于肢口纲剑尾目,是一种海生的节肢动物。因为长得很像螃蟹,所以也被叫做“马蹄蟹”。
鲎
我们认为的那个圆圆的大脑壳其实是鲎的身体。这个被甲壳包裹着的身体上长有一堆鳃片,鲎可以背朝下拍动鳃片推动身体游泳。
对了,嘴馋的朋友们可以收收心了,鲎在我国属于二级保护动物,即便是它的亚种园尾鲎也是省重点保护动物。
2021年4月,浙江乐清的公安民警接到群众举报,说在菜市场上看到有人提溜着一种没见过的海鲜进入了一家饭店,怀疑是贩卖保护动物。
鲎的生腌料理
民警听到后迅速赶到了现场,但没见找人。据这家店的老板所说,中午的时候的确有一个男子拿着鲎让自己烹饪,但饭店老板听说过这种东西。告诉了这人实际情况后,这名男子还不以为然,就把鲎拿回家准备煮熟吃了。
随后,民警同志们就在该男子王某的家里,逮到了他和他的两个吃货朋友。这三个人当时刚把鲎煮熟,正准备下酒,被逮了个正着。
后来民警又顺藤摸瓜,找到了王某购买鲎的卖家老板。法网恢恢,王某可以推脱说自己嘴馋不知情,但这个老板就难辞其咎了,简单盘问之后也把他一并带走了。
可能会有人抬杠,没准人家吃的是人工饲养的。反正截止到目前为止,鲎这种生物是无法人工饲养的。不仅是法律不允许,饲养技术也不允许。
鲎
倘若有人说自己是人工养殖的,让你放心吃。那想都不用多想,这个人一定就是非法贩卖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现在只有中华鲎有一定的暂养技术,说白了就是将受伤的鲎养好伤之后就给放生,根本没办法实现真正的人工养殖。
为什么要保护鲎
鲎这种生物在以前其实并不受人们待见,可能是因为一些传说的缘故,人们总把它和尸蟞联系在一起。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种在地球上生活了4亿多年的活化石终于在美国有了用武之地。
鲎的血液呈蓝色,含有铜离子。这种蓝色血液中可以提取出一种物质,能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感染了细菌。在食品工业上,也能对毒素污染进行检测。这种提取物也被人们称为鲎试剂。
鲎的血液
在美国和日本相继研制出鲎试剂之后,我国的一些科研单位也紧锣密鼓地加入到了鲎试剂的研究当中。
并且,在人们发现鲎这种生物还有这般神奇作用之后,对鲎的关注逐渐多了起来。抽过血之后,也就把它们给放生了。
话是这么说,美国对外宣称的是一次抽血在30%,抽血后的死亡率只有3%。但按照美国鲎试剂的产量和全球鲎的数量来看,这些鲎的抽血之后还能存活3%都成问题。
由于连年的捕捞和猎杀,鲎的种群数量减少了大半。鲎血的价格也随之上涨,曾一度买到了3.8升6万美金的价格。
鲎
为什么泰国人可以随便吃呢?可能是他们觉得反正自己也研制不出来鲎试剂,索性就过过嘴瘾。
泰国生腌料理
泰国真是太能吃了,喜欢吃生腌也就罢了,这可以说是个人喜好。可这古生物,还是蓝血的,鲎这种生物看了都觉得没食欲。如果没碰到人类,估计人家还能在海底苟几亿年。
如果你有幸来到泰国,你就会看到鲎被做成各种吃法。烤好之后把肉和卵一起搅合搅合,略带腥味,吃起来口感像蟹黄。
泰国街边烤鲎小吃
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都有食用鲎的习惯。有烤的,有煲汤的,吃法各不相同。
不过根据世界各国的研究表明,鲎的肉里含有一种大分子非特异蛋白致敏性物质,吃了之后可能引发过敏性瘙痒、红肿,严重的还会导致休克和一系列中毒反应,死亡率很高。
鲎的血液虽然能治病救人,但这些富含重金属的血液如果直接进入人体,就会积蓄在肝脏和肾脏部位,引发肾衰竭和一系列并发症。
鲎
不少中国的游客来到泰国之后也想尝尝这玩意儿,毕竟在国内是保护动物,在泰国只需要200泰铢,折合成人民币36块钱。可不少人吃了之后都出现了发烧、呕吐等中毒症状。
实在想不明白这些人到底图个啥,我们现在使用的疫苗、试剂、特效药,哪个不是人家鲎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去年浙江那仨吃货还发朋友圈炫耀,结果直接被警察叔叔逮个正着。
烤鲎
泰国人吃不吃我们管不着,人家可能不需要鲎试剂来做致病菌测试,但在咱们国家还是不要惦记这回事儿。毕竟我们刚送走了长江白鲟,可不能再让鲎重蹈覆辙。
标签: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