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胜昔
擦黑,去散步,途经学校十字路口,车来车往,人流如织。拐角巴掌大的空地上,聚集了卖水果的,玉米棒的,甘蔗的,竹制品的,衣服的,鞋子的,皮具的,图书的,五谷杂粮的,保健药材的……俨然是个小市场。这不奇怪,这里被称为最美散步路,小区相对集中,新一中校园坐落于此,人多那是自然。
你猜看到了什么?呵呵!居然看到了我的“童年”。一辆香槟金的农用三轮小货车,停在拐角显眼的位置,地上摆着十几个透明塑料袋,里面装满了我的“渴望”。白色的,黄色的,褐色的,紫色的。既有管状的,辫子状的,枕状的,米粒形的,方形的,圆形的。车尾轰鸣的柴油机声吸引着过往的路人,一位四十出头的外地小哥正埋头接着从膨化机里挤出来的“童年”, 连我掏出手机拍照也未曾发现。两手套着白色纱手套,左手牵引,右手托住,不用量,折得一样长,接满装袋,动作娴熟果断。时有围观者问:“老板,这些是什么米做的?”“哦!白的是大米,黄的是玉米,紫的是黑米,褐色的这个是山芋粉做的。”“怎么卖的?”“一块五一两”,“那好,给我称个十块钱的”。我思忖着,等回来再买吧!看着车箱前挡板搭着蓝色的雨布,下面放了两床碎花被子,明显是睡在车上过夜的。农村人农闲时外出做点小生意,赚点钱不容易,舍不得进饭馆住旅社。他是谁的父亲,又是谁的儿子?
在我们巢湖这叫“炸泡子”。炸泡子有两种,一种是手摇锅炉式,脚一踩“轰”的一声蹦出爆米花和米泡的那种,是最古老最原始炸泡子的 *** 。小时候眼看着要出炉,套袋子的时候,胆大的在旁边捂起耳朵,胆小的撒腿就跑,嫌腿长得少,躲在墙角远远地瞧。另一种就是现在的这种电动膨化机,产量大,且造型多样,基本造型还是以长筒状为主,只不过多了些杂粮而已。学名叫泡子筒或江米棍,在八十年代乡镇农村很是流行。
路上,不由想起四十年前的八十年代,那会上二三年级,生活在离镇上五六里路的农村,虽与镇子相距不远,却很少上街,也许是年纪小的缘故,亦或是穷的原因。不知从哪听说街上西门在炸泡子,于是几个馋鬼偷偷地揭开米坛子,搲了几升(过去农村搲米的容器)米,掏出崭新的压岁钱,拎个带胆的蛇皮袋,悄悄地摸出门。那时上街纯靠两条腿,自行车算是大件商品,不是寻常百姓所能拥有的,更没有电瓶车,摩托车之类的奢侈品。桥西街是柘皋镇上的几条老街之一,清一色的明清青砖木房,地面上的青石板光滑铮亮,照出人像,深深的车辙印幽远亘长。仿佛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推车的伙计肩搭白色毛巾,一边擦汗一边喊道:“哎!让一让,让一让啰!”这是心目中的大城市啊!要是能住在街上该有多好!在电影院对面找到了炸泡子的作坊,排队,称米,买糖精,交钱,插牌子,人还真多,不光光是我们这几个馋鬼啊!心里顿时安慰了许多。不敢离开,担心排到了没人给摞开了,让后来人居上,又有些轻怕别人偷吃自家刚炸出泡子的模样。那个年代炸出的泡子原料就是唯一的大米,也算是个“独生子”了,统一的白色泡子筒,根本没有其他的味道和花样可选。如此,倒也是高级的零食了,不亚于现在的雪米饼,米老头。炸好了泡子已是小中午,背着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像是要到了米的讨饭人,又像是捡破烂的野孩子,自在而逍遥!
如今,人们的食品日益丰富,谁又能时刻想起当年的欢乐,童年的美味,那香喷喷嘎吱脆的泡子呢?不是看到小哥这一幕,又怎能忆起,不容多想,加快脚步,“老板,来上两斤”!
岷江上空的鹰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老姿色份子
成都凤凰山机场的雄鹰
LH82730英姿
左二为本文作者
十年过去了,过去成为了历史,成为了故事
环宇遍心慈 爱意满人间——5.12四川地震十年回眸
《六院人在5.12》系列二
前言
往事依稀浑似梦,
都随风雨到心头。
时值四川地震十年祭,作为那次事件的亲历者,一直徘徊在我心头的一些话,终于忍不住写下来。真心缅怀那次救灾中献身的英雄,仅以此文献给他们的家人,愿你们一切都好!
飞行员列队进入机场
机组工作照:只有简陋的耳机和墨镜
战鹰展翅
岷江上空的鹰
严海
2008年5月15日,我作为首批上海抗震救灾队员,乘军用直升机空降映秀,投入到那场伟大的抗震救灾行动中。尽管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那段生死经历中的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尤其是空运我们进入震中的那架“战鹰”,时常萦绕在我梦中。
那是个炎热的下午,我们在成都凤凰山军用机场外已经等待了一天一夜。直升机繁忙地起降着,不断向灾区投送部队,将伤员转移出来。我们六院医疗队虽一再请战,得到的是“运力有限,原地待命”的回复。眼看“黄金72小时”的大限一点点逼近,焦虑和忐忑的我,被机场内不断起降直升机的轰鸣声搅得更加急躁,巴不得早点去汶川。
下午三点,终于等来了准备将地方医务人员空运进灾区的消息,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当时只觉得热血沸腾,只求早点进入现场,尽自己的一份力。首批八人被分为两组,我们一组四人被带到一架机身编号为“LH92730”的米-171型直升机前。
进入机舱,迎面除了一箱箱的方便面和矿泉水,还有一包包的尸袋,我不禁心里一沉。舷窗下墙壁上固定着两三个折叠凳,翻下来才能坐上去。飞机比我想象的简陋很多,机舱的天花板,一根根的钢缆 *** 着从驾驶室延伸到机尾。
登机不久,飞机就启动了,机舱里充满了轰鸣,说话都要凑到对方耳朵旁大声喊着才能听得见。机械师关好舱门,就坐在我旁边。当时我还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就去向他打听。他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告诉我“NIN XIU”。
巨大的轰鸣中, *** 自然没法打,只好向家里发了条略带遗憾的短信:“我上直升机了。没去成汶川,安排去宁修了”。一周多后出来,我才知道这个叫“映秀”地方竟然是是“汶川地震”的震中。
飞机很快飞出成都,我们的手机也就此没有了信号。
军用直升机与民航机大不一样:不光没有人要求你的手机关机,连飞行中窗户都是开着的。座位也没有安全带,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是头一次乘军机,大家都紧张地拉着把手。飞机上没有空调,驾驶舱里的正、副机长也只是靠头顶的两只摇头电风扇在降温。我们在机舱,只好打开窗户,在浓郁的航空煤油味中,捂着耳朵吹吹风。
起飞不久,坐在我旁边的机械师凑近我的耳朵,和我“吼”着聊起来,询问我们的来历。当他知道我们是上海的医生时,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这些大城市的娃娃们不容易,下去了就要成灾民了”。
当时的我,还有些年轻气盛,觉得这些 *** 还不知道我们的本事:我们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在上海医院里,个个都是危重创伤病人的抢救能手,他也太小看我们了。
登机前由于考虑到高海拔飞机的载荷有限,我们只带了抢救药品登机,每人裤兜里塞了两瓶水。那位机械师从背包里拿出一大包雪米饼,撕开来分给我们吃。他一边给我们分,一边招呼:“快吃点吧,下去吃饭都没时间”。我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赶快咬了两口。
飞机很快就飞抵映秀上空,整个镇子已成一片废墟。先期抵达的部队已经在河滩上建立了一个停机坪,正对着倒塌的“漩口中学”。飞机一落地,一队 *** 马上围上来,搬运飞机上的物资,另一队马上把一组担架的伤员抬过来。
临下飞机,机长从驾驶舱里拿出半箱“农夫山泉”,交给机械师递给了我们。
飞机虽然落地,但是螺旋桨并未停止转动,巨大的旋风裹挟着河沙,吹的眼睛都张不开。我只能眯着眼,很感激的向飞机敬了个礼。它卸下物资,装好伤员,不到五分钟就又起飞返回了,为还在空中盘旋的后续飞机腾出着陆场地。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投入到昏天黑地的救灾工作中。
平心而论,我发现原来的设想与残酷的现实有太大差距,我们这些大医院的医生在灾区很难施展才干:因为断水断电断通讯,也没有手术器械和消毒设施,我们最擅长的创伤复合伤手术,在废墟上根本无法开展。
我们只能为患者进行一些简单包扎,为当地群众提供一些药品,为抢救挖掘出的幸存者争取抢救时间,并且为救灾部队和消防武警提供医疗支援。
尽管食物匮乏,但那些日子里,我们并不感到饥饿。一方面是每天面对那么多的惨象,闻着熏人的腐臭;一方面是不断袭来的余震,每个人精神都高度紧张,处于应激状态,大家根本都没胃口。倒是机械师给我们的那半箱水,成为我们维以生存的源泉,每天一瓶的定额,也成为我们在那段与世隔绝日子里的动力源泉!
整个救灾期间,直升机轰鸣始终没有停歇过。这些英勇的飞行员,驾驶着简陋的飞机,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过人的胆量,翱翔在岷江河谷。
他们带去的不光是物资和人员,更是鼓舞灾民生存下去的希望。
一周后,我们徒步撤离了映秀镇。回到成都,休整一周。正当大家庆幸全体医疗队安全返回时,一个惊人的噩耗传来:5月31日,一架米-171直升机在映秀镇附近失踪。刚从灾区回来的我们,完全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只是我们都不愿相信。
经过逾万搜救人员连续10天的搜寻,于6月10日上午在映秀镇附近高山密林中被寻获,但机上18人已全部罹难。
至今,我都不知道我们当时那架飞机的机组成员名字,只记得三张带着简陋耳机,架着墨镜的黑脸,也不知道这三个兄弟是否平安,只能在心中为他们默默祈福。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时在那种生死关头,“LH92730”机组不光给了我们在灾区生存下去的水源,更给了我们在灾区孤军奋战的信心。
当年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了这次罹难的五位机组烈士的英名,我把他们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时隔十年,我忍不住再次拿起笔来,缅怀一下那五位陨落在岷江河谷的雄鹰:
邱光华、李月、王怀远、
陈琳、张鹏。
愿天佑中华儿女,
愿英雄含笑九泉。
(严海)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
灾区医疗支援(左为作者)
摘自老姿的博客——2008.6.2
向奔赴前线的勇士们致敬!
我的好朋友麻醉科医生严海是之一批到达映秀镇救灾的医疗队队员,他用他的笔,生动地记录下在那里救灾的点点滴滴,我曾经为他们担心过,现在他们都安全地回来了,想想真的很后怕的。我佩服他们的勇敢,我想这次救灾的经历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地震现场那里的情况,我觉得应该好好谢谢这些服从命令,奔赴前线的勇士们!向他们致敬!
我摘录严海抗灾日记中的一部分,发到报纸,请求他们给予刊发,我这里赶紧先发给网友们看看吧!
在四川抗震救灾的日子里
严海
机身剧烈震动着。飞行员招呼我们吃些干粮,喝些水。等飞机落地就大概没时间吃了。事后证明,这是一个万分英明的决定,因为那天着陆后就再没有时间吃饭了。
进入灾区,面临更大的问题是饮水,其次是食物和住宿。周围废墟已开始发出阵阵腐臭,大家除了带好口罩,还要在上面洒些清凉油,这样才勉强能受得住。映秀镇与外界的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均已完全中断,完全是一座孤城。各个部队都被迫专门安排人员进行找水、找食物,搭帐篷,来保障自身的生存。整个映秀只有总指挥部有一台海事卫星 *** ,能与外界沟通。
电厂招待所下的男青年是昨天被发现的,已经进行了一夜救援,但由于缺少大型设备,全拼人工挖掘,所以救援进展缓慢,但是今天这个男青年却是最有希望被挖出来的幸存者。
我们现场医疗救护队马上开始讨论,对于该男子可能发生的危险(骨折、复合伤、脱水)等情况列出各种对应措施,准备好各类抢救器械、药物,准备好现场心肺复苏急救、液体复苏的各项准备,并结合现场情况,就地取材,用门板和破椅子 *** 了担架和盐水架。在等待救援伤者的同时,我们为现场救援所有队员点了眼药水,滴了风油精,并对现场摔伤的两名人员伤病进行救治。
下午17:30,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的,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号令,我们医疗救护小分队抬着担架冲上六七米高的废墟顶端,准备接受幸存者。
“出来了!”一双双有力的手臂轻轻把幸存者托出废墟,轻轻放到担架上。医疗队对员外科主治医师狄建忠马上给他双眼蒙上纱布,保护双眼。然后整个团队小心翼翼的把患者传下来,放到现场抢救区域内。
我熟练地拿起大口径套管针,为已经严重脱水的患者开放外周静脉,一量血压,160/90mmHg,很不错。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焦志华则在一旁评估患者呼吸情况,拿着心肺复苏的设备药物准备建立人工气道;狄建忠和外科主治医师郭明高立即检查患者腹部是否有重要脏器的损伤;骨科副主任医师高洪和主治医师张涛则忙着检查患者的头颅,胸部和四肢,看是否有骨折出现。
整个小组在短短一分钟内分别高效有序地完成了对患者的初步抢救和评估,结果发现这位患者仅仅只是严重脱水和虚脱。特勤中队的官兵手拉手,建立起一条临时走廊,我们一起快速将患者运送至机场旁边的临时抢救医疗帐篷里,移交给三军大西南医院战地医院的医生。
次日,直升机将其接回成都进一步诊治。这位男青年在地震后123小时生还,而且几乎毫发未损的奇迹,在上海消防武警和我们医疗队的大力协作下,共同被创造了。
抢险现场,有两样东西最引人注目。一个是大吊车,一个是一个穿着白背心的老汉在和穿着专业制服的消防队员一起在废墟上忙碌着。这个老汉和他的儿子都是吊车司机,震前是个体户,收入颇丰,儿子在电厂开吊车,他们家就住在电厂旁边。地震发生时,他家十二口人死了十口,但是震后第二天,他主动把厂里吊车开来为救援提供支援。当时小学已经全部倒塌,家长们群情激动,都要求消防官兵按自己的指点方向去挖,现场一度混乱。
这时,是这位老汉站出来:“不要吵!我的孙子也在下面,但咱们要听人家救援队的,人家是专业的。”几句话就把现场的家长情绪镇静下来,消防队得以顺利救援。老人家还和他的儿子驾驶吊车,移开一块块预制板,终于救出了一名小女孩,而他自己的孙女,已经和其它四百多条生命永远的逝去。
半夜一点,雨越来越大,突然,队员叫了一声:“进水了!”大家掀开防潮垫一看,大半个帐篷都进水了。我马上穿好雨衣,拿上一盏应急灯(每个帐篷只有一盏),冲了出去。帐篷里其它同志纷纷也要出来,我坚持他们留在里面,我如果需要帮手,会招呼他们出来的。
山里半夜寒气逼人,加上大雨,周围山上的狗不断狂吠,我拿着手电检查了一下,发现雨太大了,我们帐篷周围的水积起来了,而且水还不浅。我赶快到营地周围转了一圈,找来一把铁锹和一把镐头,开始开掘排水沟。顺便到另外一顶帐篷转一圈,他们情况还好,我向他们借了另一盏应急灯过来。这时,高洪副队长和陈嵘也穿好雨衣跑出来,大家一起开始全力挖掘。
一阵余震袭来,大家已经顾不上了,手里的活一点没停。周围一片漆黑,我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但是告诉自己,我要坚强。
范队长闻讯赶来,也同我们一起修渠。大家忙了一个钟头,排水沟终于成形,帐篷里的同志也没闲着,把医疗药品、器材都往我们自己的行李上堆,宁可生活物资泡在水里,也要保证医疗物资安全。帐篷里的水位开始下降,救援有效果了。
在我晚上奋力掘沟的时候,旁边跑过来一个消防小战士,请我过去看看他们一个弟兄的脚,说是疼的动不了了。我丢下工具跑过去一看,那战士一只脚已经肿得老大,估计鞋子都套不上去了。看来是甲垢炎没有及时处理,加上浸透泥浆的解放鞋不透气,把那只脚给感染了。鉴于当时条件,我没敢给他切开清创。我只好给他打了一点局麻,用力挤出里面的脓液。然后用碘伏消毒,再用干净的纱布给他包好。我叫他明天不要去现场了,但是这名战士死活不同意,说是现场离不开他。
后来我也火了,我说把你们头叫过来,你不要有顾虑,我来帮你请假。开始在周围帮我劝说的战士们笑了,原来他就是支队长,我真正领会到啥叫身先士卒。不过我还是加了一句:“你一定要先休息一天,你不想叫你的战士急行军还要背你个大活人吧?!”
这句话看来点到了要害,这位队长终于不再坚持了。可当我回到自己帐篷外时,我又一次被感动了:那名小战士正蹲在地上用双手帮我们把低洼地的水往外泼。
有这样忠信勇猛的部队,任何灾难和敌人都要畏惧三分的。
----------------------
编辑:冯中秋
投稿邮箱:max14@163.com
给职工送生日蛋糕卡、开办“便民服务站”、安装咖啡饮料机......这是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以下简称“二十二冶新疆分公司”)工会从细微处着手,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的一个缩影。
抱枕送到手 温暖送到心
日前,刚刚结束加班的新疆公司市场开发部张静收到了公司工会发放的抱枕,和她一样,二十二冶新疆分公司机关的60多名员工当天也收到同样的抱枕。
10月上旬,新疆北疆地区普降大雪,乌鲁木齐的更低温度降至-2摄氏度。早来的之一场雪打乱了新疆人的生活节奏,在没有正式供暖的情况下,二十二冶新疆分公司工会急职工所急,想职工所想,购进了一批抱枕,发放给公司机关全体人员。
“这个抱枕拉开拉链是一床薄被,拉上拉链是一个抱枕,感觉很温暖、很贴心。”张静说。抱枕受到机关员工的欢迎,大家纷纷表示,公司工会以人为本、关心职工,为员工办了一件实事。
员工过生日 蛋糕甜到心
二十二冶新疆分公司市场部姚波在她过生日的前一周,就收到了一张生日蛋糕卡。“这份生日礼物和祝福,让我喜出望外。”姚波说。
从今年4月以来,二十二冶新疆分公司工会对全体员工的生日进行了统计,每个月过生日的员工,都可以收到一张生日蛋糕卡,凭卡可以领到生日蛋糕一个。
截至10月20日,该公司已有60多名员工领到了生日蛋糕卡,所有购买蛋糕的费用都从工会经费中支出。
饮品暖人心 传递关爱情
“咖啡,奶茶,豆浆……要什么样口味饮料?这里都有!”近日,二十二冶新疆分公司办公大厅里新增了一台热饮机,刚刚调试好,机关工作人员就围了上来,一尝为鲜。
10月7日,新疆北疆地区普降之一场雪,更低气温降至零下,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年轻的员工喜欢在外面购买奶茶,年长的员工则喜欢喝茶。
为了满足员工的不同口味和需求,公司工会购进了一台热饮机,购买了咖啡粉、豆奶粉、奶茶粉等,让员工在工作之余提神、添力、放松。
二十二冶新疆分公司质量技术部部长刘宗乾说:“公司现在的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了,有了热饮机,真有一种家的感觉。”
便民服务站 能量补给站
“嘀——”的一声,二十二冶新疆分公司纪检部李欣玥用手机扫了一下公司“便民服务站”货架上的二维码,支付了5.8元买了一包雪米饼和素毛肚。
她说:“繁忙的工作间隙,不用出办公室门,就买到了喜爱的小吃和零食,累了、困了,补充一点能量,很方便、很贴心。”
近日,二十二冶新疆分公司在办公大厅的一角设立的无人值守“便民服务站”正式开张,公司工会购买了面包、饼干、饮料、方便面等休闲食品,以成本价向员工销售。
早上没吃早餐……中午有点困顿……晚上加班饿了……这些以前只有员工自己解决的小需求,现在公司工会新开的“便民服务站”都会帮助解决。
“工会想得很周到,有了便民服务站,加班再晚也不会饿肚子了。” 综合管理部李振江说。
“便民服务站”货架上还专门配备了医药箱,里面有感冒药、救急药、藿香正气水、创可贴等常用药品和医疗用品,谁如果有个头疼脑热或突 *** 况,就可以得到及时妥善处置。
二十二冶新疆分公司党委书记牛锋说:“工会是我家,温暖你我他。为职工送生日祝福、开办‘便民服务站’、安装咖啡饮料机等实事是公司工会关心职工的具体行动和创新尝试。今后我们还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保护职工、爱护职工、尊重职工、理解职工落到实处。”(王锡强)(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旺旺雪饼上的雪花,到底是用什么手法撒出来的?饼干带点咸,生活乐无边啊~但近来老有小可爱说想看雪饼,前段时间买的大礼包里刚好有雪饼,我们就先来看看配料表。
最主要的配料是大米,印象里小时候都管它叫做雪米饼,很是抓住重点了。然后还看到了明胶,这是用在哪儿的,先卖个关子。今天就来研究下这小时候深爱的大礼包的旺旺雪饼,尤其是上面的雪花,究竟是怎么做的~
碾米成粉
首先把最主要的原料——洗净沥干后的大米,倒入碾米机。
碾碎、过筛后,就是雪白白的米粉了。想到另一个选题,「自热米饭 」也是得先弄成米粉,再重新做成米粒的吧
糅合米团
然后把米粉和水搅合成米团。
蒸炼后送去加工,挤出、碾压,来回反复,让米团变得更加柔韧。
成型工序
将米粉团送入机器中延展辊平,模具印切出一个个饼的形状。想要做个大点的雪饼,换个大号的模具就行了...
回收多余的饼皮,就是一个个独立分开的小圆饼了。
这个回收过程我们可以说非常熟悉了。
上层把切剩下的边角料土豆泥收走,等会儿继续压好再切片;下层出来的单片土豆泥就被送去压弯和油炸了。
要把多余的面胚回收过来,还能继续用的...
烘焙烤熟
制成的小圆饼还得先烘干失去水分,变得扁扁的,再送去烤箱烘烤。
观察雪饼发现,一面是有明显的交叉格纹,也就是上图烤架的网格形状,而另一面没啥痕迹。
烘焙的过程中,应该没有让雪饼来回翻转,而是平平无奇地一边压着平移,一边烤制。至于为啥说要压一压,下图是没有压、自由膨胀的饼的模样,表面就会出现一个个大泡泡(但是看起来更酥脆了有没有?)...
烤制成金黄色的饼饼还得在表面淋上油
附上雪花
就到了我们最重要的加雪花环节了!没有两片雪花的样子是一模一样的~
现在可以回到开始的问题,为啥雪饼的明胶是用在那儿的?其实是用在雪花上的。白砂糖和明胶按比例调配形成原料,可以均匀地喷洒在雪饼上,用的就是类似下图中的喷糖机。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喷嘴喷出的糖浆会雾化,喷在底下的饼干上。
等烘干后,饼干就会形成一个个小白点。看这一个个雪饼和传送带上的凝固雪花。此时我不由心生感慨,吟诗一首: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糖空中差可拟。
过筛与包装
在包装前还得检查下雪饼是否完整。这跳动的雪饼左上方有个筛子,碎的会落在底下。
雪饼的那个筛子可能看的不太清楚,旋转、跳跃、我闭着眼,一片片完整的仙贝( *** 过程大差不差不写了啊~)
再一包装,就可以送到各大超市、便利店和小卖部,等待有缘人前来采购了~
等等!还有话说…
有时候无聊吃雪饼时,喜欢把雪花舔干净了再吃饼= = 完全不像是一个直接咀嚼「费列罗」的人...
校对:Cast + 江小丧
截图:阳哥
文中 Gif 截取自日本 The Science Channel 频道的 《THE MAKING (242)煎餅ができるまで》、B站博主 旺旺旺仔俱乐部 的 《膨胀吧!雪饼!》、《旺旺经典广告片之旺旺雪饼新用心篇》、《旺啊旺啊旺,雪呀雪呀饼!》以及小江的实拍和公开号为 CN 205624179 U的专利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来源:有趣的制造
编辑:荔枝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