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蛋糕、甜饮料……有些人贪恋甜甜的感觉对它们欲罢不能,也有不少人坚信“吃糖不健康”而与它们刻意保持距离。那么,糖吃多了到底有啥不好?要安全和健康是否必须戒糖?日常饮食中又该如何与糖打交道?看看食品科学领域的专家如何说。
糖吃多了会怎样?
一次喝下一瓶500毫升的“肥宅快乐水”,有些人感觉根本“不过瘾”,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糖摄入指南来看,这样的喝法已经达到“糖超标”的警戒线。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一杯甜饮料的含糖量一般在8%—15%之间,一次喝500毫升,可以摄入50克左右的糖。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糖摄入指南推荐每天吃糖的量不超过50克,如果可以,更好控制在25克以内。我国2022年4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遵循了这一标准。
能给很多人带来愉悦感的糖,到底有啥不好呢?
阮光锋解释说,从目前研究来看,过量摄入糖会增加龋齿和肥胖的发病风险。首先,如果吃完甜食、喝完甜饮料没有注意刷牙,残留在口腔内和牙齿上的糖分会吸引大量细菌生长繁殖,从而产生大量腐蚀牙齿的酸性物质,从而导致龋齿、蛀牙。其次,如果糖摄入量较多而运动相对较少,那么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而且还专挑人们不喜欢的地方储存,比如肚子、臀部等。而肥胖又可能会增加患其他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的风险。
同时,糖提供的是一种“空能量”,即不含其他必需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的能量。这种能量多了,就会影响膳食中其他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从而带来营养不良的风险。
糖本身虽然“无罪”,但是如果不加节制的摄入,的确有可能成为“健康杀手”。因此,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倡广泛开展以“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重点的专项行动。健康中国行动同样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
有必要戒糖吗?
多吃糖虽然对健康不利,但并不是说不能吃糖甚至戒糖。
阮光锋解释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糖摄入量,主要还是指添加糖,即额外添加到食物中的糖,包括蜂蜜和果汁中的糖。而天然食物中存在的糖,比如新鲜水果中的糖、奶类中的乳糖、粮食和薯类中的淀粉等,则不在此列。
虽然吃多了糖有健康隐患,但糖同时也是人类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作为碳水化合物的一种,糖具备多种维持身体机能的必要功能,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糖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多种重要作用,而提供能量则是糖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权威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比小于40%和大于70%的饮食模式,都会增加死亡风险。换句话说就是,糖吃得太多或太少都可能会减少寿命。
阮光锋分析说,从物质代谢角度来看,糖、脂肪和蛋白质都属于能源物质,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一般情况下,人体优先利用能源物质的次序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主要是肌肉蛋白),所以供能以糖及脂为主,并尽量节约蛋白质的消耗。
但是,人在饥饿或者摄入高脂低糖膳食时,身体缺少糖分,就会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这种行为虽然减脂,但却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因为糖的不足,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草酰乙酸也会相对不足,脂酸分解生成的过量酮体就不能被分解掉,从而造成血酮体升高,产生高酮血症。而如果以蛋白质为主要能源物质,蛋白质的脱氨分解代谢方式同样会产生有毒物质氨的大量生成。因此,以糖代谢为主要提供能量的方式是最有利于机体生命活动的。
所以,虽然糖吃多了不好,但绝对不吃糖甚至戒糖,就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如何避免摄入“隐形糖”?
相对而言,目前我国人均糖摄入量其实并不算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中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摄入9.1克糖,目前糖的供能比,低于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
因此,阮光锋认为,虽然日常生活中大家的确应该注意含糖饮料的摄入,但无需对糖恐慌,更不要把糖妖魔化。同时,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严格控糖。
阮光锋提醒消费者,以下一些美食或者烹饪方式,可能更易混入“隐形糖”,对于需要控糖的人来说,应格外留意:
一是焙烤食品和面点。市场上卖的面包、甜饼干,含糖量通常都在15%—20%左右;很多中式点心如小馒头、小包子、奶黄包之类,也都添加了糖。
二是甜饮料,包括各种碳酸饮料、果汁、乳酸菌饮料等。市售很多果汁饮料,包括纯果汁饮料,含糖量也很高。即便是红枣浆、蜂蜜柚子茶等所谓健康饮料,同样也都有糖的参与。
第三个方面则是家庭烹调中的糖。如红烧肉要加糖,糖醋排骨要加糖,熬八宝粥要放糖,红豆沙、绿豆沙要加糖,喝菊花茶要加冰糖等。
因此,阮光锋建议消费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减少“隐形糖”的摄入:一是日常尽量少喝甜饮料。包括各种碳酸饮料、茶饮料、乳酸菌饮料、果汁饮料、红糖水、蜂蜜水等;二是尽量直接吃水果,少喝纯果汁。榨果蔬汁时尽量多放蔬菜,少放水果;三是尽量控制焙烤食品的食用量。尽量少吃面包、甜点、饼干、曲奇等甜食,自己做面包点心尽量少放糖。
此外,平时自己饮食或者烹调食物,都要养成尽量不加糖的习惯。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看营养标签,特比是那些号称“零脂肪”“低糖”或“无糖“的食品,要注意看它的成分和营养素含量。一些看起来和糖关系不大或者“很天然”的成分,如玉米糖浆、麦芽糊精等,其实也都是糖。(记者李建)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一文告诉你,果汁、果汁饮料、果味饮料的区别近年来,果汁类饮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如影随形的必需品,尤其是受到小朋友和年轻朋友的喜爱。面对市场上销售的鲜榨果汁、复原果汁、果汁饮料等各种各样的果汁类饮品该如何选择呢?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一、100%果汁≠原榨果汁
很多饮料包装上标明“纯果汁”或“100%果汁”,而配料表中却写着“水”、“浓缩果汁”等,这种果汁实际上属于“复原果汁”。
依据GB/T31121-2014《果蔬汁类及其饮料》和GB/T10789-2015《饮料通则》,复原果汁是在浓缩果汁中加入其加工过程中除去的等量水分复原而成的制品;非复原果汁(原榨纯果汁),以水果为原料,采用机械 *** 直接制成的可发酵但未发酵的、未经浓缩的汁液制品;鲜榨果汁,采用非热处理方式加工或巴氏杀菌制成的原榨果汁(非复原果汁)。
非复原果汁(NotFrom Concentrate,NFC果汁,又称非浓缩还原果汁、原榨果汁)和复原果汁都属于果汁,含量为100%。但标注100%果汁的复原果汁不等于原榨果汁,只是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和其他辅料;非复原果汁,其口感、风味和营养更接近新鲜水果,是消费者热衷的最主要原因。
二、果汁≠果汁饮料≠果味饮料
果汁:果汁含量要求100%,且只有果汁含量符合100%的要求,标签上才可以标识100%不允许添加糖、色素等食品配料及食品添加剂。口感上因为不允许添加甜味剂,甜味相对较淡但果汁营养素最丰富。
果汁饮料:果汁饮料是指在果汁(或浓缩果汁)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的清汁或浑汁制品。成品中果汁含量不低于10(m/V),如橙汁饮料、菠萝汁饮料、苹果汁饮料等。
果味饮料一般来说和果汁并没有什么关系,大多数是通过人工添加剂来营造出水果的味道,通常含糖量很高,并且没有水果所含有的丰富营养和维生素,这样的饮料并不健康。
了解了以上关于果汁的小知识后,小编还是要在此提醒:果汁虽好喝,但不能完全替代每日水果,蔬菜的摄入,各种果汁、果汁/果味饮料,都不可过度饮用,更不可将饮料替代日常饮水哦!
还有一种含有花青素的饮料美吒,原花青素是黑枸杞提取出来的,也算是果汁饮料。
吃糖还是戒糖,你一定要知道这些糖果、蛋糕、甜饮料……有些人贪恋甜甜的感觉对它们欲罢不能,也有不少人坚信“吃糖不健康”而与它们刻意保持距离。那么,糖吃多了到底有啥不好?要安全和健康是否必须戒糖?日常饮食中又该如何与糖打交道?看看食品科学领域的专家如何说。
糖吃多了会怎样?
一次喝下一瓶500毫升的“肥宅快乐水”,有些人感觉根本“不过瘾”,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糖摄入指南来看,这样的喝法已经达到“糖超标”的警戒线。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一杯甜饮料的含糖量一般在8%—15%之间,一次喝500毫升,可以摄入50克左右的糖。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糖摄入指南推荐每天吃糖的量不超过50克,如果可以,更好控制在25克以内。我国2022年4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遵循了这一标准。
能给很多人带来愉悦感的糖,到底有啥不好呢?
阮光锋解释说,从目前研究来看,过量摄入糖会增加龋齿和肥胖的发病风险。首先,如果吃完甜食、喝完甜饮料没有注意刷牙,残留在口腔内和牙齿上的糖分会吸引大量细菌生长繁殖,从而产生大量腐蚀牙齿的酸性物质,从而导致龋齿、蛀牙。其次,如果糖摄入量较多而运动相对较少,那么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而且还专挑人们不喜欢的地方储存,比如肚子、臀部等。而肥胖又可能会增加患其他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的风险。
同时,糖提供的是一种“空能量”,即不含其他必需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的能量。这种能量多了,就会影响膳食中其他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从而带来营养不良的风险。
糖本身虽然“无罪”,但是如果不加节制的摄入,的确有可能成为“健康杀手”。因此,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倡广泛开展以“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重点的专项行动。健康中国行动同样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
有必要戒糖吗?
多吃糖虽然对健康不利,但并不是说不能吃糖甚至戒糖。
阮光锋解释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糖摄入量,主要还是指添加糖,即额外添加到食物中的糖,包括蜂蜜和果汁中的糖。而天然食物中存在的糖,比如新鲜水果中的糖、奶类中的乳糖、粮食和薯类中的淀粉等,则不在此列。
虽然吃多了糖有健康隐患,但糖同时也是人类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作为碳水化合物的一种,糖具备多种维持身体机能的必要功能,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糖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多种重要作用,而提供能量则是糖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权威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比小于40%和大于70%的饮食模式,都会增加死亡风险。换句话说就是,糖吃得太多或太少都可能会减少寿命。
阮光锋分析说,从物质代谢角度来看,糖、脂肪和蛋白质都属于能源物质,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一般情况下,人体优先利用能源物质的次序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主要是肌肉蛋白),所以供能以糖及脂为主,并尽量节约蛋白质的消耗。
但是,人在饥饿或者摄入高脂低糖膳食时,身体缺少糖分,就会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这种行为虽然减脂,但却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因为糖的不足,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草酰乙酸也会相对不足,脂酸分解生成的过量酮体就不能被分解掉,从而造成血酮体升高,产生高酮血症。而如果以蛋白质为主要能源物质,蛋白质的脱氨分解代谢方式同样会产生有毒物质氨的大量生成。因此,以糖代谢为主要提供能量的方式是最有利于机体生命活动的。
所以,虽然糖吃多了不好,但绝对不吃糖甚至戒糖,就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如何避免摄入“隐形糖”?
相对而言,目前我国人均糖摄入量其实并不算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中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摄入9.1克糖,目前糖的供能比,低于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
因此,阮光锋认为,虽然日常生活中大家的确应该注意含糖饮料的摄入,但无需对糖恐慌,更不要把糖妖魔化。同时,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严格控糖。
阮光锋提醒消费者,以下一些美食或者烹饪方式,可能更易混入“隐形糖”,对于需要控糖的人来说,应格外留意:
一是焙烤食品和面点。市场上卖的面包、甜饼干,含糖量通常都在15%—20%左右;很多中式点心如小馒头、小包子、奶黄包之类,也都添加了糖。
二是甜饮料,包括各种碳酸饮料、果汁、乳酸菌饮料等。市售很多果汁饮料,包括纯果汁饮料,含糖量也很高。即便是红枣浆、蜂蜜柚子茶等所谓健康饮料,同样也都有糖的参与。
第三个方面则是家庭烹调中的糖。如红烧肉要加糖,糖醋排骨要加糖,熬八宝粥要放糖,红豆沙、绿豆沙要加糖,喝菊花茶要加冰糖等。
因此,阮光锋建议消费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减少“隐形糖”的摄入:一是日常尽量少喝甜饮料。包括各种碳酸饮料、茶饮料、乳酸菌饮料、果汁饮料、红糖水、蜂蜜水等;二是尽量直接吃水果,少喝纯果汁。榨果蔬汁时尽量多放蔬菜,少放水果;三是尽量控制焙烤食品的食用量。尽量少吃面包、甜点、饼干、曲奇等甜食,自己做面包点心尽量少放糖。
此外,平时自己饮食或者烹调食物,都要养成尽量不加糖的习惯。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看营养标签,特比是那些号称“零脂肪”“低糖”或“无糖“的食品,要注意看它的成分和营养素含量。一些看起来和糖关系不大或者“很天然”的成分,如玉米糖浆、麦芽糊精等,其实也都是糖。(记者李建)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喝果汁=吃水果?流言:喝果汁=吃水果
分析:果汁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健康饮品,至少比果汁饮料强,甚至觉得喝果汁就等于吃了水果,实际上二者并不等同。
首先,水果被榨成果汁以后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就比如大家关心的维生素C含量,猕猴桃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88%,草莓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71.11%,橙子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67.24%,如果榨汁后还把残渣丢弃了,那也会进一步损失膳食纤维。
其次,果汁中的糖都是游离糖,原本新鲜水果中的糖都存在于细胞内,叫做“内源性糖”,而被榨汁后细胞壁被破坏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就成了游离糖,游离糖对血糖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升高血糖。再说了,果汁很容易喝下肚,饱腹感也不强,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去两大杯都没问题。比如,直接吃2个大苹果很难吃完,但如果是喝两个大苹果榨的果汁却很容易。
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龋齿的风险。
有研究显示:吃完整的水果,尤其是蓝莓、葡萄和苹果,能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而多喝果汁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所以,别把喝果汁等同于吃水果,从健康程度上来说:完整水果>果泥>果汁。
来源:整合自 *** 、科学辟谣
编辑:金平县融媒体中心
《金平新闻》播出时间:首播:星期一、三、五(20:00)
重播:次日08:00 12:30 17:00 20:00 22:30
提醒:转载请注明来源:多彩金平(ID:dc-jinping)
01
有一个水果现在正当时
也是很多小朋友的“心头爱”
那就是——
“橘子”
就连课本里
都少不了它们的踪迹:
冰心的《小桔灯》
和朱自清的《背影》
等等!
你还记得
学的是“桔子”还是“橘子”?
橘
桔
哪一种写法
才对?
“桔”与“橘”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橘,读jú,本为树名,即橘子树,果实红黄色,果肉多汁,味甜酸,是一种常见水果。也称其果实。桔,读jié,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也称桔梗。不过,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把“桔”当作了“橘”的“俗字”。在这个义项上,“桔”也读成了jú。
在古代文献中,“橘”“桔”两字“井水不犯河水”,使用“泾渭分明”,从不混搭在一起。
据学者研究,“橘”“桔”两字的纠缠大约始于明末清初。还有学者说,把“橘”写成“桔”也可能与民间习俗有关。在现代经典文献中,也有以“桔”代“橘”的用例。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冰心的《小桔灯》,在现代植物学书籍中,也能找到以“桔”代“橘”的例子。然而,在国家标准性文件中,被认可的还是“橘”。
在历来的国家标准性文件中,“橘”字的地位“稳如泰山”,从未动摇过。“橘”既未当成“桔”的异体字废除,也没有简化成“桔”。(1977年颁行、1986年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曾将“橘”简化成“桔”)历来的各种工具书,也都是把“橘”当成正体字,而把“桔”当成它的“俗字”。
所以,在书报刊等正式文献中,还是建议不要把“橘”写成“桔”。
02
柑橘,作为秋冬最常吃水果,非常受欢迎,它的维生素C含量通常有20~30mg /100 g,比冬天里另两个水果明星——苹果(1~5 mg /100g)和梨(4~8mg /100g)可要多多了。
在缺少新鲜果蔬的冬季,橘子绝对是很好的维生素C来源,基本上一个中等大小的橘子,就能满足孩子每天一半的维生素C需求。
而且,柑橘中还含有丰富的钾、类胡萝卜素,以及橙皮素、柚皮素等等,它们都是对健康有益的成分。
然而,果蔬“江湖”中有关橘子的“风言风语”实在太多,让不少家长对孩子吃橘子这件事儿顾虑重重。
吃橘子会不会上火?变成“小黄人”?橘子里的白瓤多吃有益?橘子和牛奶不能同食……
一起来看↓↓↓
01
吃橘子容易“上火”?
所谓“上火”,是古人对一类身体感受的归纳总结。很多人吃橘子之后就会上火,牙龈红肿,嘴巴溃疡……就说是上火。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对于橘子来说,出现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是——橘子中的糖分含量高。毕竟橘子的含糖量也有 10% 呢!
吃太多橘子, 意味着就会摄入大量糖分。高糖分会让嗓子发干发涩;有一些敏感的人,还可能因为橘子中的果酸,感到牙龈和胃部不适。如果吃完后没有及时清洁口腔,这些食物残渣、糖分就容易造成口腔内细菌滋生,引起炎症,初期可能表现为牙龈发炎,主要特征是牙龈红肿、容易出血、有胀痛。
这些是不是很像孩子吃了水果后感觉“上火”的表现?
02
吃橘子会变成“小黄人”?
橘子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如果经常吃很多橘子,人体就会摄入太多胡萝卜素,人体代谢不掉,血液中的含量过高,就会导致皮肤变黄,这种情况被称为“高胡萝卜素血症”,也叫“橘黄症”,这种症状的典型表现就是手掌、足底明显变黄,严重的甚至全身的皮肤会变黄。
不过,它只会短时间地影响颜值,并不会影响健康。只要暂时不吃黄色的橘子,过一两周就能恢复正常,一般也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
而且,除了柑橘(橘子),胡萝卜、南瓜、木瓜、芒果等蔬果中的胡萝卜素也含量丰富,如果吃很多,也会变成“小黄人”。
03
橘子里的白瓤多吃有益?
橘子上的白色丝状物叫做橘络,又称橘丝、橘筋。橘络其实也是一种果皮,成分主要是水分和膳食纤维,此外还有些植物多酚类物质。
虽然确实有些营养,但考虑到每颗橘子白瓤的量实在太少,因此如果孩子不接受,也没有必要为了追求营养强迫孩子必须吃掉。
04
吃橘子不如喝橘汁?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不喜欢吃橘子,又怕孩子维生素C摄入不够,便想要给孩子榨橘汁。
但事实上,橘子榨汁后,膳食纤维几乎都被过滤掉了,而且糖分太多,对健康非常不利。
其实不仅仅是橘子,对于所有的水果来说,喝果汁和直接吃水果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向上滑动阅览
- 果汁的营养素损失
果汁 *** 过程中往往过滤掉了其中部分的膳食纤维和营养素,其中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也受到不小的损失。
- 果汁含糖量高,还属于游离糖
水果中的糖在水果里是没有问题的。但果汁中的糖,榨汁后就属于游离糖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量控制到每天50克以内,更好是低于25克。而果汁又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喝很多,因为果汁的饱腹感要差很多,所以一不小心极容易摄入大量的能量。
大量研究显示,喝果汁有促进发胖和增加糖尿病风险的趋势。对于孩子来说,还会增加龋齿的风险,导致儿童蛀牙。
- 果汁饱腹感差,消化快,血糖上升快
水果是固体状态,需要咀嚼,饱腹感强,胃排空的速度较慢;而果汁是液体状态,不用咀嚼,饱腹感差,在胃里的排空速度很快,在肠道中的吸收速度也很快,血糖上升也快得多。
05
橘子和牛奶不能同食?
每年秋冬,橘子都会“频上热搜”:
那么问题来了,橘子和牛奶为什么不能同食?二者应该间隔多久?
据医生介绍,牛奶和橘子等酸性水果同食,牛奶中的蛋白质与橘子中的果酸维生素C相结合而凝固成块,这样会影响消化吸收,也会引发腹胀、腹痛、腹泻不适。
因此, 应在喝完牛奶1小时后再吃橘子。
而且除了牛奶之外,橘子也不能和鸡蛋、豆浆、虾蟹等高蛋白食物一起吃,原理同上,一样会使蛋白质凝固,影响蛋白质的吸收和消化。
03
了解了关于橘子的各种“流言蜚语”,想要痛快享用美味,还有个事一定要留心:橙子、橘子若遇到气球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爆炸!
不久前,浙江义乌消防救援支队做了一次实验,消防员将橘子皮挤出汁液滴在气球上,气球瞬间爆炸了。
不仅如此,刚剥完橘子的手触摸到气球,气球也爆炸了。
为什么橘子会引爆气球?
专家指出,橘子、柚子等橘子类水果的果皮中含有芳香烃类化合物,该物质对橡胶的溶解性很强,瞬间就能溶解掉。
而气球正是橡胶制品,当气球内部充满大量气体时,本身就承受着很大的压强,如果有一处被腐蚀变薄或破裂,就会让内部压强不均,从而发生爆炸。
所以,提醒各位家长:
孩子吃橘子、橙子、柚子、柠檬等柑橘类水果的时候,不要让孩子靠近气球。
孩子吃完水果后,剥过果皮的手要清水冲洗干净,将果皮扔进垃圾桶内,才能接触气球。
04
秋冬流感高发,柑橘类水果也是水果中的“抗咳神器”,如果家里有条件,平日里可以给孩子这样吃水果,帮助他们止咳润肺。
盐蒸橙子
止咳化痰
橙子洗净后用盐水浸泡20分钟,在其顶部平切一刀,形成一个盅,在露出的果肉上撒少许盐,用筷子戳几个洞,然后将切下来的“盖子”重新盖回去。
将橙子放进碗里蒸,水沸后再蒸15分钟;蒸好后去橙皮吃果肉,碗底的汁水更好也一起喝掉。
烤橘子
清火化痰、防血栓
首先将1-2个橘子洗干净,在40℃-50℃温水中浸泡约1分钟。然后将橘子擦干(至表皮完全无水分),放入微波炉内,热1-2分钟至微焦。
这样橘子皮中的挥发油、橙皮甙、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就可以渗透到橘子里去,既达到了冬季养生美容的效果,又不会上火。
冰糖柚子皮
止咳润肺
用细盐擦洗整个柚子皮,把表面残留农药清洗掉。柚子肉取出,柚子皮切薄片,放进盆里,放水、盐浸泡一个小时,中途用手抓干水,再接着泡,来回3到4次,可去除苦味。把柚子皮放到太阳下或通风好的地方晾干。
用剪刀把柚子皮加工成15毫米的小细条放入锅里,再加入300-400毫升的水、50克左右的冰糖。先用大火烧开,然后用小火煮至收干水分。用烤箱或微波炉来回烤大约8分钟。倒入碗中,待凉到不烫时就可以给孩子食用了。
来源:首都教育、消费指南杂志
买了榨汁机,蔬菜汁和水果汁可以替代蔬菜和水果吗?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烦恼,买了榨汁机,却不知道蔬菜汁和水果汁是否可以替代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我们一起来探究真相吧!
蔬菜?蔬菜汁??蔬菜?蔬菜汁???
蔬菜榨汁是一种“不加热”的烹饪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水溶性营养成分多数到了汁里,而不溶性膳食纤维会留在渣中。据报道,100g胡萝卜汁的纤维含量是0.8g,而100g胡萝卜的纤维含量则是2.8g。
蔬菜的“有益成分”中有一些植物化学物质,包括很多抗氧化物质,对氧气比较敏感,在榨汁的过程中会被充分地释放出来并被氧化。尽管榨汁是非加热方式,但因为在打浆的过程中破坏了组织细胞,使其中的氧化酶被释放出来,而打浆时的高速旋转会引入大量气泡,使维生素C“高效”接触氧气,氧化速度很快,甚至可造成80%以上的维生素C损失。
有的蔬菜汁是“打”的,而不是“榨”的,也就是保留了残渣。这样的蔬菜汁更准确地应该叫“蔬菜浆”或者“蔬菜泥”,它相当于把该由牙齿承担的工作提前用打浆机来代劳了。与蔬菜汁相比,它避免了纤维素和矿物质的损失,但依然存在氧化损失的问题。
榨汁或者打浆比烹饪更加便捷,也有很多人更喜欢它们的口味。对于不方便烹饪蔬菜或者本来不喜欢吃蔬菜的人,如果榨汁或者打浆能增加吃蔬菜的量,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蔬菜汁”是现打且没有加入其他成分的纯新鲜蔬菜汁。
与果汁相比,蔬菜汁或者蔬菜浆的味道都不是那么好。如果为了“好喝”,在里面加入糖等调味成分,那么就增加了其他这些成分的摄入。比如糖,对于多数人而言是应该限制的。市面上销售的果蔬汁中的糖含量通常在8%~10%,和果汁、甜饮料并没有多大差别。市场上还有些商业化的蔬菜汁,为了口味和保存,需要经过加工与调味,效果就更不如直接吃新鲜的蔬菜了。
在榨汁的实际操作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蔬菜,比如豆类就不适合榨汁或者打浆。此外,要注意蔬菜的卫生清洁。简而言之,作为一种吃蔬菜的方式,榨汁没有什么问题,打浆比榨汁还要好一些。但是,它们仅仅是吃蔬菜的方式,与其他吃蔬菜的方式相比,不会有多少额外的收益。健康的关键,是多吃蔬菜,吃多样化的蔬菜。
水果?水果汁??水果?水果汁???
水果里面到底哪些营养成分能进入果汁当中?水果里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果胶、纤维素、抗氧化的多酚类物质、钾元素、钙元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花青素、有机酸等。在水果的这些健康成分当中,大部分果胶和所有纤维素是不溶于水的,多酚类物质部分溶于水。易溶于水的成分,如糖、钾元素、花青素是会跑到果汁里的,而不溶性的纤维和钙、铁等不溶性元素则很难进入果汁,除非连果渣一起吃掉。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果渣的重要性,利用破壁机等,在改良了口感的同时也保存了果渣。但水果中的细胞是完整的,氧气难以进入,破壁的过程会破坏细胞结构,损失很多营养素和抗氧化物质。因此,果汁在营养成分上是不如完整的水果的。
人群研究发现,每周摄入3份水果的人和不吃水果的人相比,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大大降低。然而,摄入果汁不仅不能降低糖尿病的风险,甚至有促进肥胖和增加糖尿病风险的趋势。把水果做成果汁,即便是100%的果汁,也不能起到和完整水果一样的作用。还有研究证明,用每天1杯白水代替每天一份果汁,可以降低8%的糖尿病患病风险。
甜味果汁和甜饮料一样,都会促进肥胖发生。果汁在 *** 过程中去掉了膳食纤维和部分营养成分,其中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也会损失。同时果汁往往都很甜,苹果汁、橙汁的糖含量都在8%以上,而葡萄汁的含糖量甚至可高达15%~20%,是普通甜饮料含糖量的2倍,喝一杯纯果汁就能喝进去20~40g的糖,40g糖就相当于半碗米饭,这些额外的能量摄入会导致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
同时,吃水果需要咀嚼,胃排空的速度较慢;而果汁是液体状态,不用咀嚼,在肠道中的吸收速度快,血糖上升也快得多,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应当避免果汁。对于健康人来说,要想真正得到水果的好处,还是不要靠果汁机、料理机和破壁机,老老实实咀嚼水果,享受水果的美味和营养。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国民营养科普丛书——常见食物营养误区》
买了榨汁机,蔬菜汁和水果汁可以替代蔬菜和水果吗?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烦恼,买了榨汁机,却不知道蔬菜汁和水果汁是否可以替代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我们一起来探究真相吧!
蔬菜?蔬菜汁??蔬菜?蔬菜汁???
蔬菜榨汁是一种“不加热”的烹饪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水溶性营养成分多数到了汁里,而不溶性膳食纤维会留在渣中。据报道,100g胡萝卜汁的纤维含量是0.8g,而100g胡萝卜的纤维含量则是2.8g。
蔬菜的“有益成分”中有一些植物化学物质,包括很多抗氧化物质,对氧气比较敏感,在榨汁的过程中会被充分地释放出来并被氧化。尽管榨汁是非加热方式,但因为在打浆的过程中破坏了组织细胞,使其中的氧化酶被释放出来,而打浆时的高速旋转会引入大量气泡,使维生素C“高效”接触氧气,氧化速度很快,甚至可造成80%以上的维生素C损失。
有的蔬菜汁是“打”的,而不是“榨”的,也就是保留了残渣。这样的蔬菜汁更准确地应该叫“蔬菜浆”或者“蔬菜泥”,它相当于把该由牙齿承担的工作提前用打浆机来代劳了。与蔬菜汁相比,它避免了纤维素和矿物质的损失,但依然存在氧化损失的问题。
榨汁或者打浆比烹饪更加便捷,也有很多人更喜欢它们的口味。对于不方便烹饪蔬菜或者本来不喜欢吃蔬菜的人,如果榨汁或者打浆能增加吃蔬菜的量,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蔬菜汁”是现打且没有加入其他成分的纯新鲜蔬菜汁。
与果汁相比,蔬菜汁或者蔬菜浆的味道都不是那么好。如果为了“好喝”,在里面加入糖等调味成分,那么就增加了其他这些成分的摄入。比如糖,对于多数人而言是应该限制的。市面上销售的果蔬汁中的糖含量通常在8%~10%,和果汁、甜饮料并没有多大差别。市场上还有些商业化的蔬菜汁,为了口味和保存,需要经过加工与调味,效果就更不如直接吃新鲜的蔬菜了。
在榨汁的实际操作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蔬菜,比如豆类就不适合榨汁或者打浆。此外,要注意蔬菜的卫生清洁。简而言之,作为一种吃蔬菜的方式,榨汁没有什么问题,打浆比榨汁还要好一些。但是,它们仅仅是吃蔬菜的方式,与其他吃蔬菜的方式相比,不会有多少额外的收益。健康的关键,是多吃蔬菜,吃多样化的蔬菜。
水果?水果汁??水果?水果汁???
水果里面到底哪些营养成分能进入果汁当中?水果里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果胶、纤维素、抗氧化的多酚类物质、钾元素、钙元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花青素、有机酸等。在水果的这些健康成分当中,大部分果胶和所有纤维素是不溶于水的,多酚类物质部分溶于水。易溶于水的成分,如糖、钾元素、花青素是会跑到果汁里的,而不溶性的纤维和钙、铁等不溶性元素则很难进入果汁,除非连果渣一起吃掉。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果渣的重要性,利用破壁机等,在改良了口感的同时也保存了果渣。但水果中的细胞是完整的,氧气难以进入,破壁的过程会破坏细胞结构,损失很多营养素和抗氧化物质。因此,果汁在营养成分上是不如完整的水果的。
人群研究发现,每周摄入3份水果的人和不吃水果的人相比,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大大降低。然而,摄入果汁不仅不能降低糖尿病的风险,甚至有促进肥胖和增加糖尿病风险的趋势。把水果做成果汁,即便是100%的果汁,也不能起到和完整水果一样的作用。还有研究证明,用每天1杯白水代替每天一份果汁,可以降低8%的糖尿病患病风险。
甜味果汁和甜饮料一样,都会促进肥胖发生。果汁在 *** 过程中去掉了膳食纤维和部分营养成分,其中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也会损失。同时果汁往往都很甜,苹果汁、橙汁的糖含量都在8%以上,而葡萄汁的含糖量甚至可高达15%~20%,是普通甜饮料含糖量的2倍,喝一杯纯果汁就能喝进去20~40g的糖,40g糖就相当于半碗米饭,这些额外的能量摄入会导致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
同时,吃水果需要咀嚼,胃排空的速度较慢;而果汁是液体状态,不用咀嚼,在肠道中的吸收速度快,血糖上升也快得多,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应当避免果汁。对于健康人来说,要想真正得到水果的好处,还是不要靠果汁机、料理机和破壁机,老老实实咀嚼水果,享受水果的美味和营养。
开封后的果汁能喝一天吗?“一天一苹果 医生远离我”
很多人觉得比起吃水果
喝果汁要方便很多
无论是办公族还是学生们
每天一瓶果汁就能随时补充维C
有时候从早到晚一喝就是一天
可是,您是否曾考虑过
果汁开封后能喝一天吗?
市消保委微信团队联合上海新消费研究中心、上海迪博大数据研究所为此开展了专项调查,结果发现,在问及“喝果汁饮料时,您是否会开封后喝一天?”的问题时,44.2%的消费者表示是,55.8%表示否。近5成消费者存在一瓶果汁喝一天的现象。当被追问“您认为果汁饮料应该在多长时间内喝完更合适?”的问题时,18.2%表示6小时以内,50.7%表示4小时以内,21.8%表示2小时以内。一半的消费者认为4小时内把果汁喝完是合适的。
但也有消费者会担心:开封后的果汁能喝一天吗?
为此,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团队分别选取了20款鲜榨和预包装的果汁,涵盖了苹果、鲜橙、西瓜、椰子等常见水果,委托上海市源本食品质量检验有限公司对这些果汁产品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进行了检测。
(特别说明一下,我们这次的检测环境是模拟25℃左右的办公室空调环境,如果环境温度升高,微生物也会繁殖更多。)
结果发现:
采用浓缩复原和NFC工艺的果汁,即预包装果汁,在开封喝过2小时、4小时内,无论是菌落总数,还是大肠菌群的数量都是在国家标准规定 *** 范围内的。
而在开封6小时后,只有一款西瓜汁和一款橙汁的菌落总数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小 *** ,其余的都在安全范围内。没有开封过的果汁在环境中存放6小时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都是在国家标准规定 *** 范围内的。
以鲜水果压榨工艺的果汁,即鲜榨果汁,在开封喝过2小时后,有的菌落总数就已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 *** ,更高的一款梨汁达到了1500000CFU/mL,那些没超过 *** 的鲜榨果汁,菌落总数也随着时间大量繁殖,开封喝过4小时、6小时后,大部分鲜榨果汁的菌落总数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 *** 的范围,增长速度最快的一款西瓜汁在开封6小时后菌落总数与开封2小时数据相比增长了近586倍。
开封2小时、4小时后的鲜榨果汁的大肠埃希氏菌都在标准规定 *** 范围内,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更高的一款西瓜汁在开封6小时后达到了430CFU/mL。
有些小伙伴会问,
如果买来的鲜榨果汁不开封的话,
放到下午喝会不会好一点?
检测发现,未开封的鲜榨果汁在环境条件下存放,菌落总数和大肠埃希氏菌数也是随时间倍增的,有部分存放2小时就超过国家标准规定 *** 的范围。
从这次检测总体结果来看,市面上果汁的卫生还是很安全的,大家完全可以放心买安心喝。但是,大家在喝果汁时,应该重视外包装上的饮用时间提示。市消保委微信团队在调查中发现,近四成消费者没有注意果汁饮料包装上的饮用时间提示。在问及“一些果汁饮料会在外包装上注明‘在XX小时内喝完’的提示,您注意过吗?”的问题时64.8%的消费者表示注意过,35.2%表示没有注意过。而这些表示没有注意过果汁饮料包装上时间提醒的消费者中一瓶果汁喝一天的比例也更高。
检测机构也建议大家在选购果汁、喝果汁时注意:
无论是预包装果汁还是鲜榨果汁应尽快饮用,鲜榨果汁更好在2小时内喝完。
最后,消保委也想呼吁所有的果汁生产商在产品包装上做醒目、清晰可辨识的饮用时效提醒。这样我们的消费者也能喝得健康、喝得放心!
来源: 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公号
生活小知识:鲜榨果汁的更佳时间是早上空腹每天早晨,一杯新鲜榨取的果汁不仅能清晨为身体补充能量,还有助于改善肠胃消化功能。早上饮用果汁,可以使人体更好地吸收其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果汁中的天然果糖能使人精神焕发,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果汁含有丰富的水分,能够帮助身体排毒,保持皮肤水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新鲜水果 *** 果汁非常重要,储存时间过长的果汁会丧失大部分营养成分。因此,在家中 *** 果汁时,需使用当季新鲜水果,并在饮用前不久榨取。为了迎接新的一天,抓住早上空腹喝鲜榨果汁的更佳时机吧!
近期,草莓、西瓜、枇杷等各种当令水果大量上市。因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果一直被公认为健康食品。但水果吃得不对也会影响健康,吃水果时要避开这几个误区。
购买鲜切水果应谨慎
因即食、量小、便携等优点,不少水果店会在夏季推出鲜切水果,各色水果满满一盘,备受消费者喜爱。但切好的水果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滋生细菌,导致腐败变质,所以更好现切现吃,并立刻吃完;吃不完要尽快冷藏,冷藏时间以不超过4小时为宜,不建议长时间冷藏保存。
然而,记者发现在不少路边水果摊里,鲜切水果往往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被阳光直射。有些店家早上切的果盘下午还在卖,切开的水果被阳光暴晒多时,早已不再新鲜,却仍被不少消费者误以为是鲜切水果买回家。
如何判断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鲜切水果?
一般正规超市销售的鲜切水果会在外包装上标注切封时间,购买时间距切封时间越短越好。如果没有标注切封时间,消费者可以向店家询问,也可以观察水果表面,如果发现水果颜色氧化发黑、果肉发蔫、果盘渗汁,就说明水果本身不新鲜或切开时间较长,不宜购买。
正规超市销售的鲜切水果会在外包装上标注切封时间
另外,“水果捞”在夏季也很畅销,但有商家故意把不新鲜的水果加入酸奶中搅拌,卖不出去的水果摇身一变成了水果捞,反而身价倍增。所以,消费者购买水果捞时一定要选择可靠的商家。
果汁不能代替水果
果汁一直是夏季清凉解渴佳品,鲜榨果汁、竹筒水果茶等更一度成为网红饮品。
但事实上,喝果汁不能代替吃水果,直接吃水果比喝鲜榨果汁更健康。在把水果榨成果汁的过程中,会损失大量营养成分,如为了追求口感,果肉中的膳食纤维会被丢弃;果肉切开暴露于空气中,维生素、多酚等营养物质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榨成汁后,水果中的糖分会变得更容易被人体吸收,长期喝果汁比吃水果更容易变胖;更有不良商家专门把不新鲜的水果挑选出来榨成汁,再加入糖、色素、香精等,添加剂完全掩盖了水果的味道,消费者根本品尝不出水果到底新不新鲜。
果汁不能代替水果
因此,夏季应尽量多吃水果,少喝果汁。
烂掉一部分的水果不宜再吃
家里的水果烂了一部分,有人舍不得扔,会把水果烂掉的部位剜掉,再吃剩下“好”的地方。那么,烂掉一部分的水果还能不能再吃呢?
“烂水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腐烂、霉坏;二是斑点、少量虫蛀;三是碰伤、冻伤。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研究员许文平表示,在腐烂、霉坏的水果中,不仅腐烂密集的部位滋生了微生物,那些看似完好的果肉也会被微生物污染,只是肉眼看不到而已,也就是说烂水果中“好”的部分也残留了有毒物质,可能会引发头痛、恶心、呕吐等,危害人体健康,不建议再吃。
腐烂、霉坏一部分的水果不宜再吃
除了被微生物污染之外,水果存在其他的“小瑕疵”,仍旧可以吃,但建议尽快食用。比如,水果只是略有斑点或少量虫蛀,可以用刀削去再吃;另外,水果被碰伤或冻伤后,果肉细胞受损,有汁水溢出,被碰伤、冻伤的部位颜色也会略深,这样的水果不宜继续储存,在发现问题后当即食用完毕。
补充维C不能单靠吃水果
还有人吃水果的目的主要是补充维生素C,其实不然。除了水果,蔬菜中的“维C王”也很多。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维C含量更高的5种水果分别是:冬枣243mg/100g、番石榴68mg/100g、猕猴桃62mg/100g、乐陵枣54mg/100g、大山楂53mg/100g。而维C含量更高的5种蔬菜分别是:彩椒104mg/100g、芥菜(大叶)/盖菜72mg/100g、油菜薹65mg/100g、小白菜(上海青)64mg/100g、羽衣甘蓝63mg/100g。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成人维C每日摄入量(RNI)为100mg。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介绍了,“2000kcal平衡膳食模式中不同种类食物对膳食部分营养素的贡献率”,蔬菜对维生素C的贡献率几乎达到100%。因此,正常情况下通过平衡膳食就能获得充足的维C,不必为了补充维C摄入大量水果。
水果不能代替蔬菜
蔬菜、水果可以提供丰富的微量营养素、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但二者因各具不同的营养优势,故不能互相代替。蔬菜可分为深色蔬菜和浅色蔬菜,深色蔬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含量大都高于水果;而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芳香物质比新鲜蔬菜多,糖含量也普遍比蔬菜高,不宜过量食用。
所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蔬菜和水果都要吃。其中,餐餐应有蔬菜,成年人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300g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成年人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的新鲜水果。不同的水果甜度和营养素含量有所不同,每天至少摄入1-2种,首选应季水果。
图文:上海辟谣平台
转录编辑:林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