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朱婷婷
4月,是富有生机的时节,草木萌发,柳细风斜。在崆峒区白水镇高沟村雷晶家的院门口,雷晶刚和猪贩谈完卖猪的事。院中除了猪舍,还有用数十根木桩围成的围栏里,放养着5只成年鸵鸟,它们扬起脖子后,约有2.5米高。
据雷晶介绍,2020年5月,在快手上无意间刷到的鸵鸟养殖的短视频,勾起了她的好奇心。经初步了解,她得知饲养鸵鸟比较简单,鸵鸟对食料没有过多要求,蔬菜、野菜叶或粉碎后的秸秆均可成为鸵鸟的食料,而这些食料在高沟村遍地都是。于是,她开始给自己“充电”、探路,与邻居高宏玉结伴到庆阳以每只800元的价格购买了20只鸵鸟。
对雷晶来说,她养殖鸵鸟毫无经验。由于家里地方小,只能容纳几只,无法形成规模化养殖,加之院里土质湿软,鸵鸟爱乱吃石头、玻璃渣之类的东西,刚开始雷晶的5只鸵鸟受损,这让有着6年养猪经验、早有心理准备的她信心受创。
“想着容易,做起来难。我没想到鸵鸟没有想象中好养,损失几只后,心里不是个滋味。多亏了我家掌柜的支持,他说咱们既然能把猪都能养得这么好,肯定也能把鸵鸟养好!”雷晶说。
从此,她更加细心照顾鸵鸟,饲料、饮水、清理圈舍……大事小情她都亲力亲为,不敢马虎。
日复一日,过去的不止是日子,还有她日渐提高的鸵鸟养殖技术。
“长着黑色羽毛的是雄性鸵鸟,长着灰色羽毛的是雌性鸵鸟。一个圈里,雄鸟和雌鸟的比例2:3最为合适。仔细观察,鸵鸟的双腿粗状有力,近1米高,每只脚上长有两只脚趾,其中一只脚趾状似鹰爪,但比鹰爪大且厚。”雷晶以一个专业人士的口吻给记者介绍。
看到有人靠近,几只鸵鸟伸出长长的脖子,吓得记者连忙躲闪。
“不要怕,鸵鸟攻击人不是用嘴啄,而是用爪踢。”雷晶说,鸵鸟一般不主动攻击人,除非有人抢它的蛋。据了解,鸵鸟其实很胆小,哪怕前面只有一根线拦着,它们也会停下来。因此,不能干重体力活的老人和妇女都可胜任鸵鸟养殖工作。
如今,不到一年时光,雷晶圈里的鸵鸟已从10来斤长至110斤左右。“再有8个月时间就可以产蛋了。如果卖肉的话,无骨肉每斤可卖50元,带骨肉每斤可卖35元。比起前几年务工,养殖畜禽不仅能照顾家里的学生,还能把农活打理好,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雷晶乐呵呵地说道。
有了小产业加持,就有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致富自然就有了基础。而今,产业富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举措。据了解,近年来,崆峒区白水镇大力扶持“一村一品”产业工程。通过产业扶贫、大户带动、鼓励农户自行发展等措施,推进特色养殖,鼓励农户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和市场销路,改变传统种植养殖模式,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以此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养殖10只鸵鸟需要多少成本?能赚多少钱?鸵鸟养殖,既可观赏,又可吃鸵鸟肉及鸵鸟蛋。目前在我们农村还没有普及,只有少数专业户养殖鸵鸟,那我们大家一起看看养殖10只鸵鸟的成本需要多少钱?能赚多少钱?
1、鸵鸟养殖场地,只需要选择租地1亩,四周拦铁网,连租地费、材料可能1100元左右。
2、购买种幼鸵鸟,目前市场价650元/只。一般都是广东、海南一带买幼苗,10只也就6500元
3、鸵鸟饲料以青草为主,可以适当喂些玉米,麦麸,稻谷等等,大约每只鸵鸟要吃320公斤粮食,平均按1.5元/斤计算,640斤x1.5元X10只元=9600元。粮食不够,自己准备草料,满足鸵鸟的需求。
4、预防医药费及疫苗费,主要是雏鸵鸟呼吸道感染和软脚病,大约每只20元,10只也就200元。
5、人工工资:养10只鸵鸟一个人来说,有点少,按30只鸵鸟的人工来算,大约每只鸵鸟100元,10只也就是1000元。
10只鸵鸟的成本:场地费1100元+种苗6500元+饲料9600元+药费200元+人工工资1000元+=18400元。
总收入:鸵鸟肉10个月可达100公斤以上,按45%的出肉率计算,每只可达90斤,市场价30一40元/斤,按30元计算,每只鸵鸟肉可卖2700元。10只鸵鸟肉27000元。
鸵鸟皮,市场价格每张皮可卖1500元一3000元,平均每张皮按2000元计算,10张鸵鸟皮20000元。
纯收入:鸵鸟肉27000元+鸵鸟蛋20000元一总成本18400元=28600元,鸵鸟利润那么大,怪不得我同学自动离职也要回家养殖鸵鸟,
如果按鸵鸟蛋来算价格更高,一只鸵鸟一年可产50一80枚蛋,市场价一枚鸵鸟蛋130元/枚,按60枚计算,一只鸵鸟每年可得7800元,10只鸵鸟也就是78000元,减去总成本18400元,每年纯利润:59600元。
鸵鸟利润相当大,不过我提醒大家:鸵鸟并没有在农村普及,不要闷头闷脑地向前冲,迟早要摔大跟斗,很多鸵鸟养殖户养殖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比如说销路小,大批死亡,如果你没有承受能力,亏了就要死要活,我劝你更好不要养。要么养不好,要么养了亏本。喜欢就关注我互相学习,了解农村更多养殖知识,欢迎留言,谢谢大家!
近日,记者走进察右中旗阿令朝村郭建永家,只见围栏内的一大群鸵鸟正在阳光下悠闲地散步觅食,看到有人过来,它们便伸着长长的脖子,跟着来回走动。如今,郭建永一家通过不断摸索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养殖新路子。
饲养员在给鸵鸟喂食。
几年前,郭建永听说养鸵鸟效益不错,鸵鸟以食草为主,生长快、易饲养、抗病力强,属于新兴养殖行业,市场前景非常好,便萌生了养鸵鸟的想法,先后去往多个鸵鸟养殖基地考察调研。他从2022年开始尝试养殖鸵鸟,通过不断的摸索,从起初的20只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只。他还经常去山东、河南等地去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认真学习钻研鸵鸟疫病防治,并自学了给鸵鸟接种疫苗的技术,为扩大鸵鸟养殖规模打下了基础。
据郭建永介绍,成年鸵鸟有两米多高,最重的达150公斤,市场上鸵鸟肉每斤大约在50元。鸵鸟全身都是宝,肉、蛋可以食用,皮和羽毛都很值钱,仅一斤鸵鸟毛就价值1千多元。由于鸵鸟是特种家禽,不需要办理相关屠宰手续,不仅能销售肉、蛋等鸵产品,将来还计划增加 *** 羽毛、蛋壳、油等深加工产业,拉长鸵鸟产业链条,增加鸵鸟的附加值。
鸵鸟在围栏里悠闲散步、觅食。
察右中旗阿令朝村建永合作社内100多只鸵鸟。
郭建永还是阿令朝建永合作社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目前饲养有鸵鸟100多只,走地鸡100多只 ,孔雀火鸡10余只。通过销售鸵鸟肉、蛋,鸵鸟幼雏,鸵鸟毛等增加了收入。待技术更成熟后,还想引进孵化设备,探索自繁自养,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成品包装鸵鸟肉、鸵鸟蛋。
如今,走上鸵鸟养殖正轨的合作社,还大量收购周边农户的玉米、苜蓿用于饲养鸵鸟,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共同致富。郭建永凭着勤劳的双手和十足的干劲儿,带领乡亲一起发家致富,特色养殖也给村民带来了致富新希望,让村民发展的信心更足,致富步子迈得更快。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郭奇男
察右中旗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晓冬
新闻编辑:托雅
农大博士的“鸵鸟经济”:农户年均增收9万元中新网石家庄3月17日电(记者 王天译)“每只鸵鸟10个月左右能长到90公斤,售价2400元以上,除去各种成本,利润在千元左右。”谈起养殖鸵鸟的经济效益,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村民张永杰不假思索。
今年33岁的张永杰是平山县南甸镇雁子头村村民,2012年,不甘在家种田的他来到石家庄市寻找商机,意外接触到了鸵鸟养殖。“主要饲料是花生糠和菜叶,只打一次预防针,而且极易适应环境。”张永杰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带回了96只雏鸟。
由于初次养殖,张永杰的雏鸟死了30多只,即便这样,这批鸵鸟还是给他带来了4万多元的收益,第二年,他把养殖规模扩大到了450只,第三年1150只。这个原本只在动物园才能看到的动物,突然成了农户饲养的家禽,而且还能挣钱,一时间,张永杰名声大噪,慕名而来的村民络绎不绝。
“到现在,仅在我们南甸镇,养殖鸵鸟的农户就有37户,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采用统一的养殖模式,不仅鸵鸟的成活率越来越高,抗风险能力也越来越强,效益越来越好。”张永杰说。
南甸镇解家町村村民吴文波一家7口人的收入主要靠种田,生活困难。在学习了张永杰的致富经验后,他借钱买来了100多只鸵鸟,当年见到了收益,“现在我从当地农商行贷了款,养了300多只鸵鸟。”吴文波说,他对今后的生活信心满满。
吴文波和众多鸵鸟养殖户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刘福辰的支持。
今年54岁的刘福辰是石家庄市赞皇县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专业,长期在兽药和动物饲料领域搞科研、生产,曾获得河北省十佳杰出青年、石家庄市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
“2003年,保定市一位鸵鸟养殖户找到我,当时,因为鸵鸟孵化率低、成活率低,养殖成本居高不下,濒临破产。”刘福辰说,那是他之一次接触鸵鸟养殖,为了帮助养殖户,他开始研究鸵鸟习性及养殖技术。
这一研究,刘福辰发现,这个原产南非的物种,浑身都是“宝”。“鸵鸟肉为红色,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并含有人体必需的21种氨基酸,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媲美牛肉;鸵鸟全身羽毛为绒毛,且不带静电,是一些高档服饰原料,亦可用于擦拭高级精密仪器。”刘福辰说,鸵鸟皮和鳄鱼皮、蜥蜴皮、蟒蛇皮等被共同列为稀有皮具,在欧美地区广受欢迎,也是高档皮包的原料之一。
此后,刘福辰开始将工作的重点放到鸵鸟养殖技术的改良上,并在石家庄地区开辟了总面积2000多亩的鸵鸟养殖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将鸵鸟的孵化率和成活率都提高到了90%以上,并申请了鸵鸟专用育肥料的国家专利。
“鸵鸟的抗病力极强,经过品种改良后,鸵鸟的一生只需要防疫一次,饲养中不需要任何添加剂,主要以花生糠和青菜叶为主,而且在40℃至-30℃的环境下均可露天饲养,饲养成本低,肉品绿色环保。”刘福辰说。
刘福辰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培育、改良,他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产品销路也越来越广,“每年出口香港数十吨‘鸵鸟扒’,鸵鸟皮销往欧美日韩,鸵鸟毛做成的掸子几乎在全美的沃尔玛超市都有销售。”
刘福辰说,随着“鸵鸟经济”的市场不断扩大,来自全国各地的养殖户也开始慕名而来,他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养殖技术倾囊相授。十几年来,由他培育出来的鸵鸟已经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饲养数量100只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户600多户,户均年增收9万余元。
“很多扶贫工作组的同志找我考察鸵鸟养殖,实施鸵鸟养殖扶贫。”刘福辰说,面对贫困户,他不仅给予长期的技术指导,而且签订保价收购合同,确保贫困户能够增收、脱贫。(完)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甘肃黄土塬小伙林下养鸵鸟 带领村民致富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显胜乡显胜村青年农民袁博给鸵鸟吃杂草。 盘小美 摄
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显胜乡显胜村青年农民袁博给鸵鸟吃杂草。 盘小美 摄
中新网甘肃庆阳6月7日电 (盘小美)夏日午后,在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口,沿着狭窄的小路盘山而上,曲径通幽处,一大片葱郁的树林跃入眼帘。林间,一群体型巨大的鸵鸟有的扬起长脖子东张西望,优哉游哉撒欢奔跑。
“鸵鸟浑身都是宝,它的皮质地柔韧、透气性好,是很好的皮革材料;羽毛可以做羽绒服和装饰品;鸵鸟肉和蛋营养价格高,在市场上很畅销……”33岁的袁博兴奋地介绍着他的“宝贝”们。
袁博是显胜村人,原本边做铝合门窗生意,边在家里小规模养殖土鸡。“这几年,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畅销, *** ‘着力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很重视种养殖业,所以考虑搞生态养殖。”于是,袁博到处寻找适合林下养殖的“宝贝”。
钱永旭在收拾鸡蛋。 盘小美 摄
费了一番功夫后,去年6月,袁博和比自己小3岁的朋友钱永旭共同投资15万元,在毛寺村流转50亩林地,建设养殖场,成立庆阳翠翔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分两批引进5000只鸡苗,同时购买了40多只种兔,进行自繁自养。
“兔子繁殖很快,45天产一次仔,一窝有七八只,饲养2个月就能出栏,一只兔子能挣10多元。”去年年底,袁博和钱永旭两批鸡全部出栏,加上养兔子,共收入了10多万元。
谈起养鸵鸟,袁博说,通过一档电视节目了解到,人工饲养鸵鸟效益很可观,便和钱永旭商量试养鸵鸟。袁博很快付诸行动,到陕西、河北等地的养殖场考察取经,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在陕西学习鸵鸟养殖技术。
今年4月份,两人投资8万多元,从河北石家庄引进28只鸵鸟进行养殖。平日里,两人分工悉心照料这批“致富鸟”。
“鸵鸟的环境适应能力、抗疫能力很强,不易生病,比其他牲畜好养,对食物要求也不高,苜蓿、树叶、杂草、麸子等都可以用来当饲料。”袁博说,鸵鸟每天需要3斤草料、3斤精饲料。为了让鸵鸟的肉质好,羽毛光滑,产蛋率高,合作社种植了20多亩苜蓿和玉米。
鸵鸟养殖场一角。 盘小美 摄
他算了一笔经济账:鸵鸟养殖22个月后开始产蛋,之一年可产50枚左右,从第三年开始,每年能产80至100枚,目前食用蛋一枚市场价是130多元,鸵鸟的寿命长达七八十年,产蛋高峰期在15-20年,鸵鸟蛋可以孵化小鸵鸟,每只能卖到600元以上,按每只鸵鸟每年孵化30只小鸵鸟计算,可收入1.8万元,除去养殖成本,养殖效益至少在1万元。
“西北地区雨水少,环境和气候很适合鸵鸟生长,现在还没成年就有2米多高了。”袁博介绍说,有10只鸵鸟明年四五月份就进入产蛋期,预计总共能孵出200只小鸵鸟。
“我们和外地的屠宰场达成了合作协议,销路不成问题,接下来,合作社准备新建鸵鸟养殖基地,将来每年利用生产的鸵鸟蛋进行孵化繁殖,扩大养殖规模。”袁博自信地说,自从引进鸵鸟后,陆续有人来养殖基地考察、咨询。下一步,他们将结合国家的扶贫政策,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订单养殖,向农户提供种苗,回收商品鸵鸟,让更多村民参与鸵鸟养殖,实现共同脱贫致富。(完)
大庆有人养鸵鸟?农民靠它变成"小老板"一年收入60万东北网8月19日讯在肇源县新站镇富泰鸵鸟养殖场里,近百只个体健壮、长势喜人的鸵鸟在养殖区内悠闲觅食,养殖场负责人辛力刚正忙着为鸵鸟打扫圈舍。在养殖鸵鸟前,辛力刚是一名地道的农民,现在在当地,他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辛老板”,正是鸵鸟“托”起了他的致富梦。
“鸵鸟属于节粮型草食动物,饲料就以玉米秸秆、青菜、萝卜等为主,而且鸵鸟适应性强,不容易生病,饲养起来也相对简单。不仅饲养方便、成活率高,市场利润也非常丰厚……”说起鸵鸟,辛力刚滔滔不绝。
“鸵鸟浑身都是宝,鸵鸟肉可以食用,营养价值高;鸵鸟皮韧性好是高档皮具的原材料;鸵鸟蛋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食补首选。鸵鸟不到两年就可以产蛋,一枚鸵鸟蛋有3斤左右,目前鸵鸟蛋市场价是200多元一枚,鸵鸟蛋可以孵化,幼雏也是供不应求,蛋壳还可以做工艺品。”辛力刚告诉记者,鸵鸟4月就开始产蛋了,一天能产10余枚鸟蛋。由于鸵鸟蛋供不应求,目前库里的鸵鸟蛋已经全部售空了。除了周边的市民购买,辛力刚还通过 *** 销售,将鸵鸟蛋远销到了长春、深圳、广东等地。
记者了解到,辛力刚养殖的是非洲鸵鸟,成年能达到300斤左右。这个鸵鸟养殖场是他2018年创建的,当初只有30只鸵鸟,经过前期不断摸索、学习鸵鸟养殖技术、总结经验,眼下鸵鸟总数已发展到了近百只,且产生了可观的收益,目前,养殖场年纯利润近60万元。
看到辛力刚尝到了特色养殖的“甜头儿”,周边的许多村民都来他这儿“取经”,购买幼雏,发展特色养殖,增加收入。“下一步,我打算继续扩大鸵鸟的养殖规模,新建了4个鸵鸟圈舍。除了鸵鸟,我目前还在学习鸸鹋的养殖。我希望通过发展特色养殖来拓宽增收渠道,并带动周边的人一起发展特色养殖业,携手增收致富。”辛力刚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业农村发展】鸵鸟也能养?又是一条致富路2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庄里镇陶墟村,在妙晴养殖场里,大小鸵鸟在基地里跑得正欢,有的还在进食。
据养殖场负责人介绍,从2015年开始,他就从河北石家庄引进50余只鸵鸟,从此开始了他的养殖鸵鸟之路。他表示,目前一共养殖了70余只鸵鸟,每年养殖的鸵鸟销往全国各地,年收入30余万元。下一步,他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为庄里镇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据了解,鸵鸟雏鸟从出壳到3月龄为育维期,育维期的饲养管理是养鸵鸟成败关键的一环。当鸵鸟长到4月龄时,已能适应各种自然条件,应改喂育成期饲料。
鸵鸟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鸵鸟肉有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高铁、高钙、高锌、高硒的优点。鸵鸟皮具有柔软、坚韧、透气性好以及毛根部自然形成的美丽图案等特点,用鸵鸟皮制成的皮具,其价格高于鳄鱼皮。鸵鸟蛋被称作 “百蛋之王”,每枚重约 1.5公斤,其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实习生 陈嘉慧
过去的两年里,31岁的王强和妻子苏韵在章丘南曹范村经营着一家鸵鸟养殖场。2020年,王强辞掉了银行的工作,回到老家章丘的村子 *** 养起了鸵鸟,致力于“探索小而精的绿色生态养殖”。近两年来,从最开始的五六只,到现在的百余只,他的鸵鸟养殖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利润增加了,一切渐渐步入正轨。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看到:山野之间,他用身体力行的劳作,诠释着新农人的理想与坚持。
返乡
2010年,王强离开章丘老家,前往烟台读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4年毕业后,他回到了济南。
当时,他和许多同龄的毕业生一样,不外乎寻求一份生活上的稳定。他进入市中区的一家银行工作,一待就是5年。
期间,王强在济南成了家。妻子是高中同学苏韵,她现在是一名小学教师。
2019年末,新冠疫情开始肆虐。因为疫情防控,回老家过年的王强和苏韵在章丘老家待了“三四个月”,“哪也去不了”,心里开始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不能光在家待着,开始思考怎样搞点副业”。
“野生鸵鸟是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那段时间,我国鸵鸟养殖放开了,允许饲养了。了解到这个事之后,一开始也没打算当做主业,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养了”,王强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说。
“南方的鸵鸟养殖比北方要早一点。”2020年,王强从湖南引进了“五六只”鸵鸟,圈在村里自家的小院里,自称是“养着玩”。他告诉记者,此前他已多次抽空前往南方考察,如湖南、广东等,此外也去过石家庄等地学习养殖经验。然而毕竟是副业,上班忙碌之余便交给父母照料。
苏韵读大学时所学专业是会计。她告诉记者,2020年疫情缓解后,她也常在下班后以及周末等假期时间里,参与到丈夫养鸵鸟的“副业”中来。自去年(2021年)来,随着不断的学习,二人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开始研究大规模做这件事,重新规划场地的建设等问题”。
“如果成规模的养殖,利润还不错。”经过一番考量,王强辞掉了在银行的工作,回到村里“买了一块地”,建起了鸵鸟养殖场。当初的一份“副业”,便这样逐渐成了他的“主业”。
创业
资料显示,鸵鸟以非洲鸵鸟为代表品种,是目前世界上更大的鸟类之一,不会飞,但奔跑起来速度奇快,如今在世界诸多国家广泛驯养。
王强告诉记者,鸵鸟的抗病能力强,比较好养,平时食草,而且“长势不错”,具有“肉质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满一年出栏后,一只成年的鸵鸟重量可达“200斤左右”。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比较难,父母和周围的人都不理解。”那时,王强的心里憋着一股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
2021年,王强饲养的60多只鸵鸟销量不错,“基本都卖出去了”。之后,他趁热打铁,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占地三亩地的养殖场里,养了“100多只”鸵鸟。
据王强介绍,出栏的鸵鸟经屠宰后先运往冷藏厂,然后进行分销。“网上零售价每斤60-80元左右。”平时家人会来帮忙,只有屠宰的时候需要雇人。
两年多养殖鸵鸟的创业历程,对王强来说,是一个饱含汗水的劳动过程。4月28日,济南下了一场雨,王强对记者说,“雨下的有点大,圈舍忙着排水”。
“每天早上、中午各喂一次。”平时,早晨6点起床后,王强便要开始着手为时两个小时的拌草料的活儿,然后投喂。“喂完后,鸵鸟需要一段时间奔跑。”等到吃过饭,他就要开始准备中午投喂的草料。
“下午主要的工作是‘接蛋’。鸵鸟一般下午下蛋,下蛋的时候需要人悉心盯着,不然个别鸵鸟是站着下蛋的,蛋就容易摔坏。下午六七点左右,天渐渐黑了,鸵鸟就趴下睡觉,一天的工作就基本结束了。”
“其实,最初鸵鸟养殖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养家糊口的一份工作,后来时间长了,就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份事业”,王强对记者说。
新农人
“整个养殖区,除了我们,一个年轻人也没有了。”
南曹范村周围多山地,可耕用的土地较少,村民多以养殖业为营生,“基本都是父母辈的人在做养殖”。
王强的养殖场就建在村东边的山上。“整座山上划了一个养殖区,养殖户汇集在一起,现在有各类养殖场三四十家。”“村里给通了水、电、网,修了路,现在正在建设一个大型冷库。”
他告诉记者,他希望“同行越多越好,这样大家可以抱团发展”。例如,冬天,村里有的养殖户不知道从哪里采购青菜,他从 *** 平台找到价格公道的菜源,给大家捎回来,或者“一起开车去拉”。“就这样,大家互帮互助,交流越来越多。”
当初,王强希望“探索小而精的绿色生态养殖”,“寻找一种健康的肉类食材,一种绿色有机食材。考察了很多,最后选择了鸵鸟。”
“平常喂的都是农村山坡上长的青草、青菜,几乎没有污染,肉质口感、营养价值等比较好一点。”他表示,等到养殖场的主体逐步完成建设,后面还会规划生态旅游等项目。
电商渠道成为王强推销产品的重要方式。他“在各个电商平台都开了网店。”他介绍说,如今,随着各大电商平台惠农举措的实施,村民们的销售渠道也在拓宽。
苏韵主要负责一些宣传、财务工作,平时经常在短视频平台分享一些养殖鸵鸟的经验和知识,如“刚满月的小鸵鸟吃什么”“鸵鸟场地为什么不能用水泥硬化”“鸵鸟分辨和圈舍的清理”等,受到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王强说,从一开始的满腔热血,到创业过程中体会到的艰辛,“一定要做好坚持的准备”。“做农业、养殖业,周期是比较长的,要积累的东西很多,并非一个短期内实现盈利的行业。”
今年,王强的养殖场成功自主孵化了之一批鸵鸟幼鸟。他告诉记者,“去年收入不多,才5万左右。今年估计能翻一倍。”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强、苏韵为化名)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编辑 刘庆英
两鸵鸟“离家出走”在柳州街头狂奔,目前一只已寻回,还有一只在流浪......来源:南宁晚报
4日中午,广西柳州市民报警称,有两只一米八左右的鸵鸟在柳州博园大道园博园附近的道路奔跑。
从市民拍摄的画面看,两只鸵鸟一前一后跑在机动车道上。当鸵鸟跑到园博园附近的路口时,一辆黑色的越野车从它们左侧横过路口,跑在前面的那只鸵鸟急停下来,失去平衡摔倒在地,跟在鸵鸟后面的车辆立即刹车。鸵鸟摔倒后,很快就站起来继续奔跑。
考虑到鸵鸟的安全,一些开车路过的市民立即拨打110报警。当天上午11点多,柳州市公安局柳洛派出所民警赶到博园大道园博园附近,并在博园大道东风柳汽附近发现了其中一只鸵鸟的身影。由于担心它影响交通,民警将其从机动车道赶到了路边。
柳州市公安局柳洛派出所民警苏景勋介绍,鸵鸟比较高大,大概有一百来斤,有一米九到两米左右,民警不敢轻易靠近,跟了它一两公里,这种情况还是之一次遇到。
最终,民警和热心市民一起控制住鸵鸟,用面包车拉回派出所。下午两点多,失主罗先生来到派出所把鸵鸟领回。
罗先生表示,这两只鸵鸟养了一年多,买来时只有10斤,现在长到了100多斤,每只市场价约5000元。鸵鸟每天吃草和玉米等食物,虽然不难养,但却耗费了他不少心血。这次跑出来可能是农庄忘了关门,天气太热了,鸵鸟才会跑出来。
6月5日下午,记者拨打罗先生的 *** 得知,仍有一只鸵鸟没有寻回。
来源 | 广西新闻频道、南国今报
甘肃黄土塬小伙林下养鸵鸟 带领村民致富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显胜乡显胜村青年农民袁博给鸵鸟吃杂草。 盘小美 摄
中新网甘肃庆阳6月7日电 (盘小美)夏日午后,在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口,沿着狭窄的小路盘山而上,曲径通幽处,一大片葱郁的树林跃入眼帘。林间,一群体型巨大的鸵鸟有的扬起长脖子东张西望,优哉游哉撒欢奔跑。
“鸵鸟浑身都是宝,它的皮质地柔韧、透气性好,是很好的皮革材料;羽毛可以做羽绒服和装饰品;鸵鸟肉和蛋营养价格高,在市场上很畅销……”33岁的袁博兴奋地介绍着他的“宝贝”们。
袁博是显胜村人,原本边做铝合门窗生意,边在家里小规模养殖土鸡。“这几年,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畅销, *** ‘着力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很重视种养殖业,所以考虑搞生态养殖。”于是,袁博到处寻找适合林下养殖的“宝贝”。
钱永旭在收拾鸡蛋。 盘小美 摄
费了一番功夫后,去年6月,袁博和比自己小3岁的朋友钱永旭共同投资15万元,在毛寺村流转50亩林地,建设养殖场,成立庆阳翠翔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分两批引进5000只鸡苗,同时购买了40多只种兔,进行自繁自养。
“兔子繁殖很快,45天产一次仔,一窝有七八只,饲养2个月就能出栏,一只兔子能挣10多元。”去年年底,袁博和钱永旭两批鸡全部出栏,加上养兔子,共收入了10多万元。
谈起养鸵鸟,袁博说,通过一档电视节目了解到,人工饲养鸵鸟效益很可观,便和钱永旭商量试养鸵鸟。袁博很快付诸行动,到陕西、河北等地的养殖场考察取经,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在陕西学习鸵鸟养殖技术。
今年4月份,两人投资8万多元,从河北石家庄引进28只鸵鸟进行养殖。平日里,两人分工悉心照料这批“致富鸟”。
“鸵鸟的环境适应能力、抗疫能力很强,不易生病,比其他牲畜好养,对食物要求也不高,苜蓿、树叶、杂草、麸子等都可以用来当饲料。”袁博说,鸵鸟每天需要3斤草料、3斤精饲料。为了让鸵鸟的肉质好,羽毛光滑,产蛋率高,合作社种植了20多亩苜蓿和玉米。
鸵鸟养殖场一角。 盘小美 摄
他算了一笔经济账:鸵鸟养殖22个月后开始产蛋,之一年可产50枚左右,从第三年开始,每年能产80至100枚,目前食用蛋一枚市场价是130多元,鸵鸟的寿命长达七八十年,产蛋高峰期在15-20年,鸵鸟蛋可以孵化小鸵鸟,每只能卖到600元以上,按每只鸵鸟每年孵化30只小鸵鸟计算,可收入1.8万元,除去养殖成本,养殖效益至少在1万元。
“西北地区雨水少,环境和气候很适合鸵鸟生长,现在还没成年就有2米多高了。”袁博介绍说,有10只鸵鸟明年四五月份就进入产蛋期,预计总共能孵出200只小鸵鸟。
“我们和外地的屠宰场达成了合作协议,销路不成问题,接下来,合作社准备新建鸵鸟养殖基地,将来每年利用生产的鸵鸟蛋进行孵化繁殖,扩大养殖规模。”袁博自信地说,自从引进鸵鸟后,陆续有人来养殖基地考察、咨询。下一步,他们将结合国家的扶贫政策,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订单养殖,向农户提供种苗,回收商品鸵鸟,让更多村民参与鸵鸟养殖,实现共同脱贫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