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鼎的成语典故的问题,以及和与鼎有关的典故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你知道哪些与鼎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1、拔山举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2、拔山扛鼎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3、尝鼎一脔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4、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指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5、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6、刀锯鼎镬刀、锯:古刑具,也指割刑和刖刑;鼎镬:古炊具,也指烹刑。指古代刑具。也泛指各种酷刑。
7、调和鼎鼐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8、鼎铛有耳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9、鼎铛玉石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10、鼎成龙去《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11、鼎鼎有名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12、鼎镬刀锯鼎:古代烹用的青铜器物。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
13、鼎镬如饴饴:麦芽糖,糖浆。受酷刑像吃糖一样。形容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14、鼎鼐调和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15、鼎食鸣钟亦作“鼎食鸣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豪侈。
16、鼎食钟鸣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17、鼎新革故旧指朝 *** 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掉旧的,建立拳的。
18、鼎鱼幕燕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19、鼎 *** 符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20、鼎折覆餗《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21、鼎足而居〖解释〗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22、鼎足而立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圆形有三足两耳。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 *** 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23、鼎足而三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24、鼎足三分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25、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26、负衡据鼎谓身居高位,肩负重任。
27、革故鼎新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 *** 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28、瓜分鼎峙〖解释〗比喻国土 *** ,群雄对立。
29、海内鼎沸鼎沸:比喻局势不 *** ,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30、击钟陈鼎〖解释〗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31、击钟鼎食打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
32、禁鼎一脔 *** 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
33、九鼎不足为重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
34、九鼎大吕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35、九鼎一丝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36、举鼎拔山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37、举鼎绝膑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38、扛鼎拔山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39、扛鼎抃牛扛鼎:把鼎举起来。抃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40、匡鼎解颐《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41、力能扛鼎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42、列鼎而食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43、龙去鼎湖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
44、鸣钟列鼎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因用“鸣钟列鼎”或“鸣钟食鼎”形容古代贵族 *** 生活的豪奢。
45、幕燕鼎鱼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后遂以“幕燕鼎鱼”比喻处境极危,即将覆灭。
46、牛鼎烹鸡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47、群情鼎沸形容群众的情绪异常激动,平静不下来。
48、染指于鼎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49、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50、三分鼎立〖解释〗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51、三分鼎足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52、三牲五鼎旧时形容祭品丰盛。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
53、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54、商彝夏鼎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55、商彝周鼎〖解释〗彝、鼎: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商周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56、笙歌鼎沸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57、四海鼎沸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 *** ,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58、问鼎轻重〖解释〗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59、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 *** 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 ***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60、夏鼎商彝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61、言重九鼎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62、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63、彝鼎圭璋“彝”念yí;“璋”念zhāng。比喻典雅出众。
***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65、重裀列鼎喻指生活富贵,位居 *** 。
二、鼎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国的 *** 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译:毛先生一到楚国,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钟名。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士兵军士。我不敢再小看相士。
1、一诺千金[ yī nuò qiān jīn ]
【解释】: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译文】: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到季布一句承诺。
2、一言为定[ yī yán wéi dìng ]
【解释】: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出自】:元·纪君祥《赵氏 *** 》第二折:“程婴,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拼音:来 sān zú dǐng lì简拼自: szdl
近义词:鼎足之势、鼎足三分反义词:不打自败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三方对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投降曹 *** 。刘备 *** 南撤,孙权派鲁肃去联络刘备,诸葛亮认为可以联吴抗曹。孙权多谋善断,分析曹 *** 犯了用兵之忌,于是与蜀军在赤壁大破曹 *** 号称80万大军,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言九鼎:比喻量大,能说话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
公元前290年,秦兵 *** 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援,楚王犹豫不决,平原君的食客毛遂执剑上殿,为楚王分析时局,楚王这才派兵救赵。事后平原君称赞毛遂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拼音】: yī yán jiǔ dǐng
【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举例造句】:你若是专家或者要人,一言九鼎,那自当别论。朱自清《很好》
【近义词】: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
【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指重信用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三方对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投降曹 *** 。刘备 *** 南撤,孙权派鲁肃去联络刘备,诸葛亮认为可以联吴抗曹。孙权多谋善断,分析曹 *** 犯了用兵之忌,于是与蜀军在赤壁大破曹 *** 号称80万大军,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 *** ,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 *** 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 *** 。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问鼎中原: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 *** ,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 *** ,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 *** 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 *** 称为“问鼎”。
战国时,秦国的 *** 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在就成了信守诺言了!
战国时,秦国的 *** 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九含有鼎字的成语故事。写三个。
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 *** 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唐·张锐《唐中书令梁国公姚崇神道碑铭》:“夫以革故鼎新;大来小往;得丧而不形于色;进退而不失其正者;鲜矣!”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提出了平分土地,男女平等的主张。
三、与鼎相关的的成语和典故
1、分类:教育/科学>>学习帮助
2、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传,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 *** 中国各地)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藏金(青铜)献给夏禹,而各方国的酋长,也把他们各族的图像进奉。夏禹于是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
3、夏禹所铸的九个大鼎,后来便成为夏商周三代相传、作为国家 *** 象征的「九鼎」,而「定鼎」、「问鼎」、「鼎迁」,都是指国家 *** 的确立或变革,这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4、这九个鼎后来流传至春秋时代的东周王室,并出现楚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这一故事发展到汉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据说九鼎后来被秦昭王夺走,搬运途中一只鼎掉进了泗水。秦始皇时派人打捞,刚拽出水面,被龙咬断绳索又落入水中——因为秦朝无德,不该保有九鼎。
5、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问鼎三甲、问鼎中原、问鼎拳王宝座等等,其实问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时代楚庄王向王孙满问鼎的历史故事。楚庄王故意在洛水附近边界驻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就向王孙满打听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很有技巧地回答说:天子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他有德行而非因为有鼎,并历举夏商朝君主为例,以说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虽大亦轻。周室虽渐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 *** 者,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可随便问的。楚庄王问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这就是鼎对国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6、古代的贵族通常用鼎来煮肉,把不同类的肉分用几个鼎来煮,熟后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说法。
7、另外,到商、周时代,常以青铜铸造鼎做为祭祀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过程较陶器困难得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冶阶级才有能力铸造,因此鼎也就成为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所以又以“钟鸣鼎食” *** 贵族的生活。
OK,关于关于鼎的成语典故和与鼎有关的典故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