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鸭由法国引入我国,原野生于南美。其体质健壮,体形前宽后窄,体躯与地面呈水平状态,翅长达尾部,头大颈粗,头部长有不规则的红色、黑色肉瘤,腿和胸肌发达,体羽有纯黑纯白或黑白杂色。现将其关键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场址选择
平原地区选择地势高燥、坐北向南的地方;山区、丘陵地带应选择山坡的南面或东南倾斜的地方建场。土质以砂壤土为好以利雨后排水。鸳鸯鸭舍应通风,光照和排水好,能避西北风,冬暖夏凉。
(2)饲养方式
鸳鸯鸭雄雌比例为1:(3~5),混养、圈养、放养均可,可因陋就简,圈内设有水池和有适当的运动场,舍内设有产蛋窝。
(3)饲养管理
①雏鸭(0~6周龄)雏鸳鸯鸭出壳后1~3日内对温度敏感,喜温好睡,应保持温度不低于30℃,3天后逐渐降温。出壳18~24小时后可开食,把饲料放在大浅盘里让其自由采食,每天喂5次,白天4次,夜间1次。出壳16小时后饮0.02%的高锰酸钾水。1~2天,然后再直接饮用清水。饲料配方:玉米面56%、豆饼18%、麸皮10%、米糠10%、骨粉2%、鱼粉2%、酵母粉1.5%、食盐0.5%,另加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1~3周龄夜间人工补充光照,光线要充足,4周龄后采用自然光照。注意勤更换垫草,2~3周龄后可去掉垫草。
②中鸭(7~10周龄)分群:每群为100~300只,密度为每平方米5~8只。饲料配方:玉米面45%、豆饼10%、麸皮15%、米糠15%、草粉9%、骨粉2%、鱼粉1.5%、酵母粉2%、食盐0.5%。
③成鸭(11~24周龄)选留体大健壮的公母鸭留种,公母比为1:(3~5)。后备种鸭应限制饲喂,降低饲料营养含量,适当控制体重,防止偏肥而影响繁殖力。种母鸭体重控制在2.3~2.8千克,公鸭为4~5千克。每只日采食量均为100-150克,每日可喂25~50克青料。饲料配方:玉米面54%、豆饼17%、麸皮18%、草粉3%、鱼粉3%、骨粉3%、酵母粉1.5%、食盐0.5%,另加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4)防疫灭病
入舍前要将舍内及用具进行1次彻底消毒。用生石灰配成15%~18%的石灰水对鸳鸯鸭舍的墙壁、地面、用具等进行1次彻底消毒。日粮中不定期加喂抗菌药防疫灭病。
“百鸟天堂”开园了。
2月1日,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首家湿地公园、广东十佳观鸟胜地”揭牌,并举行百鸟放飞、万鸟腾飞活动。星湖国家湿地公园全新打造的“百鸟天堂”旅游项目正式开园迎宾。
“百鸟天堂”项目是在原有的丹顶鹤、火烈鸟、各种水禽鹭鸟、鸬鹚等160多种禽鸟外,新增加引进了黑天鹅、斑头雁、鸳鸯、鸿雁、鸳鸯鸭等近500只大中型飞禽。经过自然环境适应和人工驯养,每天放飞禽鸟,使星湖国家湿地公园形成了视觉震撼的大型禽鸟、丹顶鹤编队飞行的壮观景象。
春节期间,每天将分上、下午两场放飞禽鸟,这些鸟儿将会成群结队以蓝天、白云为幕布,在山清水秀的星湖景区进行“飞行表演”。(全媒体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谢有锦、梁小明摄影报道)
去年一颗种蛋卖到6块,今年一颗6毛,养殖户:养的越多赔的越多导读:去年一颗种蛋卖到6块,今年一颗6毛,养殖户:养的越多赔的越多
农村有句养殖业的老话,叫做家有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也直接的说明了养殖业的风险是非常高的。除了养殖期间的疾病发生之外,行情更是尤为的关键,好的行情到来,养殖户才能够赚的盆满钵满,但如果行情低迷,养殖户很容易就出现养的越多,赔的越多的局面,而且行情很难掌握,有的时候去年还是火的一塌糊涂,今年却就遭遇滑铁卢,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
在笔者的家乡,河北的南端,这里从前几年开始,就有很多村民投身于鸳鸯鸭的养殖,鸳鸯鸭是番鸭的一种,肉质紧密带有独特的香味,也被叫做麝香鸭,是集肉用药用为一体的鸭类。笔者这里的村民养殖鸳鸯鸭,主要是以出售种蛋为盈利,鸳鸯鸭产蛋周期长,产蛋量大,种蛋按照标准有人专门来收购,前几年的时候,种蛋的价格一直在三四块钱一颗,按照养殖成本,这样的价格已经有不错的收益。
去年的时候,鸳鸯鸭种蛋开始飙升,秋季的时候一颗上涨到了6块钱,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养殖户老李说按照养殖投入和成本,养殖2000只鸳鸯鸭,蛋价能够维持在2块钱一颗,就能够保本,一颗卖到了6块钱,这样的价格已经属于暴利,无一例外的是去年养殖鸳鸯鸭的都赚了个盆满钵满,按照养殖2000只计算,一年下来,除了卖种蛋之外,到时候清栏卖掉鸭子,最少能够赚到十几万,这样的价格让很多村民在寒冷的冬季,就开始进行养殖,或者是大量的进行补栏。
今年的鸳鸯鸭种蛋的价格,从疫情开始之后,就逐渐的低迷,去年的行情一去不复返,从三块钱慢慢跌至2块,现如今的种蛋一颗已经跌至了6毛钱,这样的价格根本就不是去孵化鸭苗,而是直接做成了咸鸭蛋,种蛋的养殖成本是2块钱一颗,如今收购价是6毛钱,等于是养殖的越多,亏损的越多,面对这样的行情和价格,很多养殖户也是非常的无奈,有的养殖户不甘心就这样赔下去,直接就把种鸭出售,鸭场清空,等待好的时机再入手,也有的还在维持观望,等待行情的好转。
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一来是今年疫情的原因,让种蛋的行情跌至历年来更低水平,二来是去年的好行情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从去年秋季到冬季,新增的养殖户数量过于庞大,产量一下子暴增,种蛋价格也就出现了骤然的下降,而且由于去年行情好,很多养殖户购买的鸭苗价格,也是这几年更高的,所以说投入非常的大,但这样的行情让很多养殖户都赔了不少的钱。
前几天还遇到一个熟肉老赵,老赵说由于去年行情好,赚了不少钱,所以就扩大了养殖规模,谁料到行情却是这般,还说有时间给我送一些鸭蛋让我腌着吃,种蛋当作咸鸭蛋,这样的情况过去是不敢想也是舍不得的。今年却已经实现,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
什么是鸳鸯鸭?养殖技术要点是什么?养殖收益如何导读:关注《禽病百科》免费咨询,私信了解更多养殖技术,疾病诊断预防,每天分享!轻松低成本养殖!
鸳鸯鸭是世界上更优良的大型廋肉鸭,通过旱禽野鸭与中国健鸭进行基因培育而成,可旱养、圈养、牧养等,为节粮、低耗、高产的药肉兼用型珍禽新品种,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耐高温、抗严寒、抗病力特强等特点,适应于全国各地饲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鸳鸯鸭养殖技术。
什么是鸳鸯鸭?养殖技术要点是什么?养殖收益如何。
鸳鸯鸭具有体型大,体质健壮,生活力、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生长快,易肥育,产肝性能好,公鸭所产肥肝个体大,可在无水池条件下饲养等优点,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瘦肉型、肝用型、滋补型优良禽种,是’97全国养殖业科技扶贫的推广项目,也是农村短、平、快致富奔小康的好项目。
鸳鸯鸭养殖场址选择
平原地区选择地势高燥、坐北向南的地方,山区、丘陵地带应选择山坡的南面或东南倾斜的地方建场。土质以沙壤土为好,以利雨后排水。鸳鸯鸭舍应通风、光照和排水好,能避西北风,冬暖夏凉。
鸳鸯鸭养殖饲养方式
鸳鸯鸭雄雌比例为1:(3-5),混养、圈养、放养均可,可因陋就简,圈内设有水池和有适当的运动场,舍内设有产蛋窝。
什么是鸳鸯鸭?养殖技术要点是什么?养殖收益如何。
鸳鸯鸭养殖饲养管理
①雏鸭(0-6周龄)雏鸳鸯鸭出壳后1-3日内对温度敏感,喜温好睡,应保持温度不低于30摄氏度,3天后逐渐降温,出壳18-24小时后可开食,把饲料放在大浅盘里让其自由采食,每天喂5次,白天4次,夜间1次。出壳16小时后饮0.02%的高锰酸钾水1-2天,然后直接饮用清水。
饲料配方:玉米面56%、豆饼18%、麸皮10%、米糠10%、骨粉2%、鱼粉2%、酵母粉1.5%、食盐0.5%,另加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1—3周龄夜间人工补充光照,光线要充足,4周龄后采用自然光照。注意勤更换垫草,2-3周龄后可去掉垫草。
什么是鸳鸯鸭?养殖技术要点是什么?养殖收益如何。
②中鸭(7-10周龄)分群:每群为100-300只,密度为每平方米5-8只。饲料配方:玉米面45%、豆饼10写、麸皮15%、米糠15%、草粉9%、骨粉2%、鱼粉1.5%、酵母粉2%、食盐0.5%。
③成鸭(11-24周龄)选留体大健壮的公母鸭留种,公母比为1:(3-5)。后备种鸭应限制饲喂,降低饲料营养含量,适当控制体重,防止偏肥而影响繁殖力。种母鸭体重宜控制在2.3一2.8千克,公鸭为4-5千克。每只日采食量均100-150克,甸日可喂25-50克青料。饲料配方:玉米面54%、豆饼17%、麸皮18%、草粉3%、鱼粉3%、骨粉3%、酵母粉1.5%、食盐0.5%,另加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什么是鸳鸯鸭?养殖技术要点是什么?养殖收益如何。
鸳鸯鸭养殖疾病防治
入舍前要将舍及用具进行1次彻底消毒。用生石灰配成15%—18%的石灰水对鸳鸯鸭舍的墙壁、地面、用具等进行1次彻底消毒,切断病菌。日粮中不定期加喂抗菌药防疫灭病。
选择鸳鸯鸭养殖的优势
该鸭饲料利用率高,自由采食条件下即使在产蛋高峰期每只鸭每天吃干料不超过150-160克,在100-110日龄以后每天饲料消耗不超过90-100克,料肉比2.7-3:1。性成熟期较晚,母鸭约在150-180日龄开产,年平均产蛋150-180枚,蛋重70-100克。自然交配,公母鸭配比1:5-6,种蛋受精率90%以上,受精蛋孵化率达85%以上,孵化期34-37天。肉用仔鸭成活率达95%以上。
什么是鸳鸯鸭?养殖技术要点是什么?养殖收益如何。
产肉性能好。生长旺盛期在10-11周龄左右,成年公鸭活重可达4-6公斤、母鸭可达2.5-3公斤,80-90日龄可宰杀取食。屠宰率半净膛公鸭为82%,母鸭为85%,全净膛公鸭为74%,母鸭为75%。
该鸭肉(肝)质细嫩、肉味鲜而香,骨质脆软,有野禽独特风味,营养丰富、瘦肉多(瘦肉率占80%以上),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是出口创汇的好产品。
滏河人家 | 邯郸这里的水鸟会说话结语: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禽病百科》免费咨询,私信发送“在”,免费获取更多养殖技术,疾病诊断预防。轻松低成本养殖!收藏转发帮助更多的人!
生态好不好,看鸟就知道。鸟类是反映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更是更好的“环评师”。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的开展,让母亲河再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吸引来众多鸟类栖息繁衍。这些美丽的鸟儿们,也成为了摄影爱好者镜头中重要的元素。今天的滏河人家就带大家认识一位峰峰矿区的摄影爱好者——杨元杰,看看他镜头里滏阳河的蓝天映碧水、草丰鸟欢鸣。
这是杨元杰镜头下滏阳河畔的“水精灵”。每天沿着滏阳河拍摄水鸟,是杨元杰退休后的生活日常。
74岁的杨元杰是重庆人,20多岁来到邯郸,如今已经40多年了。年轻时就爱好摄影,但那个时候他拍的大都是人,很少有景,更难见各种鸟。
在杨元杰看来,与自己的老家雾都重庆相比,邯郸四季分明,更适合摄影。特别是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滏阳河越来越美,河边的各种鸟儿越来越多,自己每天都有拍不完的素材。
从2008年开始,15年的时间,杨元杰拍摄的各种水鸟照片有五万张左右,特别是这两年,各种珍稀鸟类纷纷闯入他的镜头。
被誉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监测鸟”的白鹭,群居滏阳河;被誉为“吉祥鸟”的海鸥,以及优雅夺目的鸟界“超模”黑翅长脚鹬,“鸟中屠夫”伯劳等纷纷安家滏阳河;还有白头翁、翠鸟、珠颈斑鸠、鸳鸯鸭、鱼鹰、夜鹭、苇莺、树猴、戴胜等,杨元杰记录下的滏阳河畔各种鸟类不下几十种。
现在74岁的杨元杰和老伴两人生活,老伴喜欢在河边湿地公园跳舞,杨元杰喜欢每天骑着自行车沿着滏阳河“追鸟”,从峰峰追到磁县溢泉湖,再一路追到了主城的南湖公园……,老年生活充实并且快乐。
如今,杨元杰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滏阳河拍鸟向导,很多摄影爱好者都跟着他加入了追鸟行列,他的影友已不下几十位。40多年的时间,邯郸成为了杨元杰的第二故乡,滏阳河成了杨元杰生命里的一条河。
农村这种黑色水鸭子,售价比普通鸭子高1倍,养殖效益可观鸳鸯鸭,又名法国番鸭,是世界上更优良的大型廋肉鸭,原产于南美洲,是旱禽野鸭与中国健鸭进行基因培育而成。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那么鸳鸯鸭肉营养价值和功效有哪些?鸳鸯鸭养殖前景如何?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鸳鸯鸭肉营养价值和功效
1、鸳鸯鸭肉蛋白质含量高
鸳鸯鸭肉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的肉类食材,它的营养价值特别高,它含有的蛋白质易于人体吸收和利用,能提高人体组织细胞活性,也能促进身体人代谢,提高人类的身体素质。
2、鸳鸯鸭肉能预防神经炎
鸳鸯鸭肉这种食材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的含量特别高,这些物质进入人体以后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神经系统,能有效预防神经炎和多种炎症的发生,另外平时人们多吃鸳鸯鸭肉还能预防脚气病和多种皮肤病的发生。
3、鸳鸯鸭肉能预防三高
鸳鸯鸭肉是一种在低脂肪高蛋白质的健康食材,它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一些烟酸,这些物质进入人体以后可以清理身体内的胆固醇,而且它们也能转化成酶类,能提高人类的心脏的功能,平时经常食用可以预防三高,也能减少心脏病和动脉硬化等常见疾病的发生。
二、鸳鸯鸭的养殖前景
鸳鸯鸭体型扁宽、前后较窄、呈纺锤型、站立时体躯与地面平行,啄短耳濡目染窄、啄基部和头部两侧有红色皮瘤,型似鸳鸯。 鸳鸯鸭属水路两栖禽类,可旱养、圈养、牧养等。善飞翔,杂食性,水生植物、野草、菜叶、无毒树叶及各种昆虫都是其食物,是节粮、低耗、高产的药肉兼用型珍禽新品种。
成年公鸭的体重大约3.5kg~5kg,母鸭2.7~3.5kg,年产蛋二百枚左右,蛋量72~100g。它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耐高温、抗严寒、抗病力强等特点,耐粗饲且肉质细嫩鲜美,皮可制革,绒保暖性好,市场需求量较大,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其他禽类,很有发展前景。鸳鸯鸭适应于全国各地饲养,养殖鸳鸯鸭不失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养殖前景广阔。
以上就是对鸳鸯鸭的介绍,鸳鸯鸭肉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喜爱。养殖鸳鸯鸭也具有较多的优势,养殖前景广阔,效益可观。
文|木木
编辑|观星
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家禽番鸭,在生物学上通常称为疣鼻栖鸭,为雁形目鸭科栖鸭属的鸟类,与家鸭同科异属,原产于中南美洲。
古代印第安人驯化了番鸭,早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玛雅人便猎食番鸭,并在后古典晚期(1200—1524)将其驯化饲养以供食用。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番鸭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于清中期开始陆续传入中国,逐渐成为南方农村常见的家禽。
如今,番鸭已被培育出许多地方特色品种,如福建永春白番鸭、贵州天柱黑番鸭、海南嘉积番鸭、湖北阳新番鸭、云南文山番鸭等,丰富了特色家禽品种资源。
一、番鸭的传入与推广
关于番鸭初传中国的时间,学界尚未形成明确的认识。有的学者以为番鸭在明代就已传入中国。
如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认为明代的家禽中就有番鸭,常世英则说据同治《石城县志》记载,明代洪武年间石城县就有人饲养番鸭。
笔者未能搜阅到同治《石城县志》,一些学者认为:“本志(即同治《石城县志》)未见著录且存疑俟考。”且道光、光绪、民国三版《石城县志》中,均无关于番鸭的记载。
即使同治《石城县志》中记载洪武年间有人饲养番鸭,但那时西方人还未发现美洲大陆,更未将番鸭带回旧大陆,故而彼时中国人也不可能饲养番鸭。
《中国家禽品种志》曾指出番鸭“引入的准确年代尚待考查”,目前这仍是尚待解决的问题。清代黄叔璥(1680—1757)的《台海使槎录》可能是最早提到番鸭的笔记文献。
其中载:“番鸭,大如鹅,足微短,两颊红如鸡冠,雄者色更赤。畜之常飞去。人每载入内地,然褷褷唼唼无足充玩。”
黄叔璥曾奉命巡访台湾,《台海使槎录》正是其考察台湾后所著。康熙时期 *** ,设置巡台御史,任期一年,黄叔璥担任了首任巡台御史。
其于雍正元年(1723)任满,则康熙六十一年(1722)便已登台,而任满后又留任一年,则留台时间共计两年,即1722年至1724年。
此间,黄叔璥应是接触并认识了台湾的番鸭,故将其写入《台海使槎录》。这说明在1722—1724年之间或之前,番鸭便已传入台湾。
查阅各地方志,目前所见关于番鸭的最早记载出自康熙《平和县志》:“鸭,家凫也。近有番鸭,色白额红,如鸭而大。”
“近有番鸭”说明番鸭传入福建平和县的时间距修志之时不远,在修志之前应当已有传入。
据该志“序”及“凡例”中记述,该志的纂修始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月,终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四月,则番鸭至晚在1719年便已传入福建平和县。
另外,乾隆年间余省、张为邦摹绘蒋廷锡《鸟谱》,其中绘有雌雄洋鸭(即番鸭)。
一般认为蒋廷锡的《鸟谱》绘成于康熙晚年,这与康熙《平和县志》修纂时间大致相同,也表明康熙末年番鸭就已传入中国。
综合来看,明代尚无番鸭传入,番鸭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清代康熙末年即18世纪初期,具体传入时间至晚在1719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台湾学者林其泉认为:番鸭原产地在台湾,最早由高山族饲养,因台湾过去被称为东番,故这种家禽被称为番鸭,并且内地的番鸭系由台湾传入。
虽然番鸭在台湾饲养较早,也曾从台湾传入内地,但其并非台湾原产,而是来自域外,“番鸭”之称更与“东番”无关。
中国番鸭的来源地既有西洋,也有南洋(东南亚),既有洋人载来的,也有华侨带回的。其一,由西洋商人以商舶从西洋载至中国。
历史文献中多载番鸭“种出海洋”“种出西洋”“种自泰西来”“来自外洋”等。其二,由华侨或国人从南洋一带引进或带回。
清代民国时期,许多东南地区的人们下南洋经商,在回国的过程中,可能便将南洋的番鸭带回国内。
早期传入中国的番鸭应多来自西洋,由欧洲商舶载来,而后期传入者则可能主要来自东南亚,由华侨带回国内。
东南沿海地区是历史上中国与外洋联系的重要场域,西洋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多在此区域开展,西洋商舶载来的番鸭亦最早被饲养于东南沿海地区。
福建、台湾、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海南等东南沿海地区的番鸭多系海路传入。而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的番鸭可能也有从陆路来的。
清代民国时期,海外番鸭持续不断地传入中国,中国沿海地区的番鸭经繁衍培育又传入内地多个省份,此时番鸭便已推广于中国南方及部分北方地区。
总的来看,清代民国时期,经过二百多年的传入与推广,广大南方地区和部分北方地区均有番鸭的饲养分布。
其中,东南地区的福建、台湾、浙江、江西,中南地区的广西、广东、湖北、湖南、海南,西南地区的贵州、重庆、四川为当时番鸭的主要分布地点。
江苏、安徽、云南等省份当时或许也有番鸭传入,但目前尚未见到详实的史料。
谢成侠曾指出:“番鸭原是热带禽类,性喜湿热,早已适应中国南方的生态环境,推广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广大农村。”
番鸭适应中国南方的自然生态环境并推广至广大农村的过程,至民国时期便已大致完成。
二、国人对番鸭的初步认识
清代民国时期番鸭传入中国,各地便形成了多样化的称谓,并了解了其基本的物种特性,反映出人们对番鸭的初步认识。
番鸭传入中国后,各地产生了不同的称谓,形成“同物异名”的复杂情况,概括如下:番鸭、蕃鸭。
“番鸭”是最常见的称呼,在文献中记载最为普遍,有时也写作“蕃鸭”,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载:“蕃鸭又名洋鸭,种出西洋。邑人多畜之,小榄乡尤夥。”洋鸭、西洋鸭、阳鸭。
“洋鸭”之称也十分常见,因其来自西洋,亦被称作“西洋鸭”,民国《陆川县志》载:“西洋鸭,有黑白二种。”
洋鸭有时也写作“阳鸭”,如光绪《靖州乡土志》载:“阳鸭,又名干鸭,似鸭而较大,黑质白章,头有赤冠。”
西鸭。民国《蓝山县图志》载:“西鸭,似鸭而大,鼻孔间有红色平皱之冠,翼不甚强,仅飞及三四丈,卵能自孵。”按描述可知西鸭就是番鸭,今川渝及湖南等地仍有人称番鸭为西鸭。
可能因番鸭自西方传来,故称为西鸭。凫鸭、湖鸭、胡鸭,主要见于东南地区。同治《兴国县志》载:“又一种冠帻鲜红,重至五六斤,名曰凫鸭,乡人亦偶畜之。”
同治《南城县志》载:“鸭不甚肥大,又湖鸭大于鸭,味少差,又湖鸭与家鸭合而卵生者名鸳鸯鸭。”
光绪《高州府志》载:“有胡鸭,家畜,大五六斤,俗呼飞飏鸭,又呼番鸭,头多疙瘩,其尤巨者曰鹜鸭,皆自抱卵,能远飞。”从描述可以辨识引文中的凫鸭、湖鸭、胡鸭均为番鸭。
而凫、湖、胡三者混用可能是因其在东南方言中同音之故。交趾鸭/交址鸭、交鸭、蛟鸭,见于广西方志。雍正《广西通志》载:“交趾鸭,临桂出,红喙翠掌白羽。”
嘉庆《广西通志》中作“交址鸭”。从该记载不好判断交趾鸭就是番鸭,但在乾隆《柳州府志》的类似记载中则将交趾鸭置换成洋鸭,说明交趾鸭就是洋鸭,亦即番鸭。
交鸭应为交趾鸭的简称,而蛟鸭则为交鸭的异写,民国《罗城县志》载:“又有交鸭一种,身毛青黑色,头部脸毛带红,色如鸡冠,重可四五斤。”
民国《容县志》载:“蛟鸭雄大如鹅,雌较小,黑羽白章,老而斑驳,亦有纯白者,面生肉冠如蛟螭,好斗善怒,怒则冠毛竦起。”由描述亦可看出交鸭、蛟鸭即为番鸭。
建鸭。川黔地区也称番鸭为“建鸭”,同治《会理州志》载:“建鸭,头有肉冠如鸡冠状,赤红色,能自翼其卵,不入水。”或说因其传自福建,故称建鸭,今也作剑鸭或箭鸭。
花鸭。光绪《遂昌县志》载:“花鸭,一名番鸭,毛兼五色。”斑鸭。民国《来宾县志》载:“又有斑鸭,一名番鸭,毛深黑或纯白,鼻上有红冠,能食蛇,惟畜者无多。”
干鸭、旱鸭。番鸭因喜居干燥陆地,故也俗称干鸭或旱鸭,“干鸭”见于光绪《靖州乡土志》,“旱鸭”见于民国《思恩县志》《荔波县志稿》。
呆鸭。民国《上杭县志》及民国《凌云县志》均载有呆鸭,以指番鸭,可能因为番鸭驯扰行缓,故被称为呆鸭。
除上述诸称谓以外,还有泥鸭、木鸭、火鸭等不常见且含义模糊的俗称。
民国时也有一些学者以番鸭的英文名moscovy的音译称之,如吴德铭称为“莫斯科维鸭”,冯焕文称为“墨司可凡”。
番鸭异称众多,有的反映了其来自域外的地理特征,如“番鸭”“蕃鸭”“洋鸭”“西洋鸭”“西鸭”“胡鸭”“交趾鸭”等。
这些称谓被冠以“番”“洋”“西”“胡”“交趾”等词缀,表明番鸭来自外国,并非本土物种,有的反映了番鸭的外形特征。
如“花鸭”“斑鸭”等,有的反映了番鸭的生活习性,如干鸭、旱鸭、呆鸭等。这些称谓不光是简单的符号,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番鸭的认识方式。
虽各地称谓有异,但以“番鸭”“洋鸭”使用最为广泛,这符合明清时期人们对于外来物种的普遍命名方式。
三、番鸭的物种特性
清代民国时期,番鸭作为一种新奇的外来家禽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逐渐认识了其基本的物种特性,如番鸭的品种以及其与家鸭的物性差异。
野生番鸭即疣鼻栖鸭无亚种分化,而驯化为家禽后,则被培育出多个品种或品类。
中国的番鸭,通常依据其羽色差异划分为黑羽、白羽、花羽三个品类,如道光《辰溪县志》载:“洋鸭,面红冠赤,毛色有青碧、纯白、杂花者,行缓能飞而善斗。”
民国《上杭县志》亦云:“番鸭,类鸭而大,或白或黑,或黑白相杂。”白羽番鸭一般羽色纯白,康熙《平和县志》载:“近有番鸭,色白额红,如鸭而大。”
当时传入福建平和县的番鸭属白羽品系。黑羽番鸭则羽色纯黑,民国《恩平县志》载:“洋鸭其种来自海洋,形如鸭而大,红冠黑羽。”广东恩平县当时饲养的番鸭为黑羽品系。
花羽番鸭的羽毛特征是“毛白间黑”、“黑羽白章”,《鸟谱》中记载和描绘的洋鸭就属于花羽品系。
其文载:“洋鸭雄者头黑白花色,颈、项、臆、腹纯白,膊、翅黑白相间,青黑尾,盖尾有白羽洋鸭雌者纯黑顶,黑白花颊,颈、项、翅、腹毛色与雄者略同。尾稍狭长,有二白羽盖尾,近尾腹毛黑白相间。”
当然,花羽番鸭由于黑白羽色的不规则分布性,未必都是像《鸟谱》中描述的形象。
美洲番鸭与中国家鸭同为雁形目鸭科的禽类,但番鸭属于栖鸭属,家鸭属于鸭属,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由于番鸭在美洲被驯化为家禽,故也被称为美洲家鸭。
番鸭属于鸭类,既与家鸭相似,又与家鸭不同,人们往往将家鸭作为参照系来认识番鸭的物种特征。外形特征方面,番鸭似家鸭而大于家鸭,且面部长有肉瘤。
番鸭与家鸭同属鸭类,外形有相似之处,不过番鸭“似家凫而较大”,甚至能够“大如鹅”。而番鸭最显著的外形特征是其面部长有红色肉瘤,这也是番鸭与家鸭更大的外形差异。
文献记载番鸭“额红”“鼻红”“瘤红”“红努肉”“顶多肉瘤”“红面赤冠”“冠帻鲜红”“夹脑有红肉”“两颊红如鸡冠”等,皆谓其鼻额间的红色肉瘤,由此番鸭也被俗称为红冠鸭、红面鸭或瘤头鸭。
家禽的寻亲之旅:鸡鸭鹅的祖先们,至今还跟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鸡、鸭、鹅作为传统的家禽,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各色各样的美食,还在很多其他方面造福了人类的生活,例如把羽毛填充进衣服和被子里保暖、 *** 各种装饰物和艺术品、体育用品(羽毛球),很多地方还使用大鹅看家护院,甚至制定了“鹅防”的治安策略。
我记得小时候在某本百科全书上看到一篇文章说鸡的祖先是原鸡,现如今已经灭绝了。
作为家禽界的半壁江山,鸡是我们最熟悉的鸟类几乎没有之一,它的历史也早早跟人联结在一起。
根据化石考古发现,距今一万年前,鸡就已经跟我们人类的祖先生活在一起了,它们随着人类文明的扩展遍布了全世界。但是要说鸡的祖先已经灭绝那就不准确了,它们现在也依旧生活在地球上。
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原鸡Gallus gallus是家鸡的直系祖先,又叫红原鸡。它们生活在南亚地区的热带雨林之中,在我国海南、广西等地也能看到红原鸡金灿灿的身影。
红原鸡体型较小,雄性的颜色跟农村常见的大公鸡类似,但是你仍然可以通过红原鸡特有的后腰部白色羽毛来对原鸡和家鸡进行分辨。雌性红原鸡的颜色呈深棕色,尾羽比家鸡略长。
除此之外,红原鸡的脚是深灰色或黑色的,而绝大部分家鸡的鸡爪是黄色的(乌鸡之类的特殊选育品种除外),大家吃鸡爪的时候应该也深有体会。
原鸡Gallus gallus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家禽界的第二把交椅,非家鸭莫属。
北京烤鸭、南京板鸭、广东烧鸭、湖北卤鸭……中国人对于鸭子的爱涌动在舌尖,不同的烹饪和食用方式,也孕育出了五花八门的家鸭品种。
而鸭子的祖先自古也是人们追寻的美味,人们为了捕获野鸭甚至还培育出了诸多种类的水猎犬和寻回犬,例如新斯科舍诱鸭寻回犬、拉布拉多寻回犬、金毛寻回犬等。
家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a
家鸭的祖先,是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和笨拙的家鸭不同,野生绿头鸭是一种相当善于飞行的鸟类,春去秋来,它们迁徙的时候飞行距离往往会超过数千公里。成年的雄性绿头鸭在繁殖季节会换上自己“爱的礼服”,一头泛着金属光泽的绿色羽毛十分显眼。
而雌性绿头鸭则十分低调,终身保持着斑杂的灰棕色羽毛,这有利于雌性绿头鸭更好地伪装自己,安心孵蛋、育雏。
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近些年我们经常能见到另外一种怪模怪样的鸭子,它的个头更大,脸上长满了红色的肉瘤,很多人称之为“番鸭”或“鸳鸯鸭”。
这种鸭子驯化于南美洲的疣鼻栖鸭Cairina moschata,由于它的体型更大,产肉率更高,食物转化率更强,所以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逐渐取代了由绿头鸭驯化而来的家鸭,成为新的主流家禽种类。
其实野生疣鼻栖鸭的肉瘤绝大多数是黑色的,我们见到的红色肉瘤是人工选育的结果,因为红色比较扎眼,也比较有观赏性,所以这一特点在人类对其定向选育中被保留下来。
疣鼻栖鸭Cairina moschata
和鸡鸭三分天下的,便是鹅。
鹅的饲养历史同样十分悠久,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便有着圈养鹅以及培育鹅肝的详细记载,古罗马帝国的神庙还曾经供奉着帮助他们发现入侵者的“神鹅”。
国内也有很多关于鹅的典故:
晋代王羲之喜欢欣赏鹅鸣声,听说某地一老妇家有只善鸣的鹅,于是前去观看,结果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把大鹅宰了炖肉款待王羲之,令后者扼腕叹息(肉可能也没少吃);
唐代的骆宾王七岁时观察池塘中戏水的鹅,写下流传千古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时间来到现在,如今的 *** 上关于大鹅的段子更是层出不穷,例如“鹅的战斗力约等于1.5个肥宅”,鹅俨然已经成为了战斗力的计量单位,更是令我们时常回忆起童年被邻家大鹅支配的恐惧。
亚洲家鹅Anser cygnoides domesticus
但是大家知道吗?欧洲人饲养的家鹅,与咱们亚洲地区(主要是中国)人们饲养的家鹅,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
咱们中国人印象中的大鹅,几乎个个都有一颗大钵儿头,看起来雄赳赳气昂昂,跟老寿星似的(见上图)。
而欧洲家鹅却没有这个特征,只是单纯看起来呆头呆脑不太聪明的亚子(见下图),但是战斗力跟亚洲大鹅一样不可小觑。
二者外表迥异的根本原因,是两种家鹅其实分别驯化自两种不同的雁科动物。
欧洲家鹅Anser anser domesticus
亚洲家鹅的祖先,是鸿雁Anser cygnoides。
是的没错,就是那种每年成群结队秋天划过天际,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排成“人”字,翱翔在我们头顶的“大雁”。
和家鹅相比,鸿雁的身体更加结实紧凑,淡褐色的腹部与暗棕色的翅膀在枯黄的草地中是完美的伪装,黑色的喙在额头前微微隆起,昭示着它们与亚洲家鹅相通的血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野生鸿雁的头顶只有微微隆起的脑门儿,有些个体甚至一点都不突出。中国家鹅极端突出的大脑门儿,跟疣鼻栖鸭的红色肉瘤一样,是人工选育的结果。
鸿雁Anser cygnoides
再说说欧洲家鹅的祖先,它们是生活在欧洲及西亚地区的灰雁Anser anser。
野生灰雁的颜色与鸿雁其实十分接近,但灰雁喙部呈明亮的橙黄色,而鸿雁的喙部呈黑色,这是两者最显著,也是最直观的分别,一眼看过去就能分清楚。
还此外有一个区别,就是有些鸿雁个体拥有突出的脑门儿,驯化成中国大鹅后人们还选育特化了这一钵儿头结构。而灰雁的额前并没有突起,所以由灰雁驯化而成的欧洲家鹅,头上也一样没有亚洲家鹅那样的疙瘩蛋儿。
灰雁Anser anser
冬日里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和村间小道流向远方!(图片来自东方IC)
四位姑娘漫步在蜿蜒的湖面步道上,犹如湖上仙子一般!(图片来自东方IC)
两对鸳鸯鸭在小河里游来游去,仿佛它们的世界只有彼此!(图片来自东方IC)
由法国引入的鸳鸯鸭养殖 *** ,看看老外是怎么做的鸳鸯鸭由法国引入我国,原野生于南美。其体质健壮,体形前宽后窄,体躯与地面呈水平状态,翅长达尾部,头大颈粗,头部长仃不规则的红色、黑色肉瘤,腿和胸肌发达,体羽有纯黑、纯白或黑白杂色。现将鸳鸯鸭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生活习性
1、喜水性。鸳鸯鸭属水禽,寻食、嬉水和求偶交配可在水中进行,在水中游泳洗澡,能保持羽毛整洁,有助于体热散发,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身体健康,但不喜欢长时间在水中。
2、合群性。鸳鸯鸭合群性强,只要有比较适宜的饲养场所和条件,它们就能在采食和繁殖等方面合群生活得很好。性情温驯,不怕人,耐粗饲,善觅食,可小群放养或大群圈养。
3、耐寒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强,耐寒不耐热。只要饲养条件较好,冬春季节温度较低时,并不影响产蛋和增重。对炎热气候适应性较差,往往在夏秋季节休产换羽。
二、场址选择
平原地区选择地势高燥,座北向南的地方,山区、丘陵地带应选择山坡的南面或东南倾斜的地方建场,土质以沙壤土为好,以利雨后排水。鸳鸯鸭舍应通风、光照和排水好,能避西北风,冬暖夏凉。
三、防疫灭病
鸳鸯鸭入舍前要将舍及用具进行1次彻底消毒,用生石灰配成15%~18%的石灰水对鸳鸯鸭舍的墙壁、地面、用具等进行1次彻底消毒,切断病菌。日粮中不定期加喂抗菌药防疫灭病。
四、饲料喂养
鸳鸯鸭嗅觉和味觉不发达,对饲料和香味要求不高,能吞咽较粗大的食团并贮藏在食道膨大部,肌胃内压高,经常存留砂砾,能很好地磨碎食物,所以肉用鸳鸯鸭一次食量较多,且食性颇广,能广泛食用动植物饲料。为了让鸳鸯鸭更好的成长,我们可以在进食的食物中,加入一些如金养殖复合剂,可以改善鸳鸯鸭的胃口与品质。
如金养殖复合剂作用:
1、增强畜禽类抗病力、免疫力,有效防治鸡白痢、球虫、大肠杆菌、肠毒综合症及呼吸系统疾病,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节省用药开支60%以上;
2、提高饲料吸收率,降低料肉比,促进生长,可使肉鸡提前出栏;延长蛋鸡产蛋高峰期,减少输卵管炎的发生,改善蛋黄质量,增加蛋重;
3、除臭、驱蚊蝇,改善饲养环境,抑制消除氨气味,氨气浓度降低70%以上;
4、减少药物残留,改善肉质,提高畜禽产品竞争力,达到绿色有机产品的出口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