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丸越吃越寒,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治五寒-学知识-

附子理中丸越吃越寒,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治五寒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3 0
空调吹出来的“阳虚”,4个中成药就能搞定,补阳、祛寒一步到位

空调吹出来的“阳虚”,用4个中成药就能搞定!今天贾医生来教你1招,补阳气、祛寒湿一步到位!

夏季炎热,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开空调,但这个空调吹出来的冷风啊,在我们中医看来是不属于这个季节的“虚邪贼风”。当我们在户外的时候,这个毛孔受热张开,阳气浮于体表,如果突然进入到空调房里,毛孔来不及关闭,空调吹出来的这股“虚邪贼风”就会趁机入侵身体,耗损阳气。并且,很多人晚上睡觉也喜欢开空调,睡觉的时候阳气是处于收敛的一个状态,就更无力对抗空调的寒气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阳虚的情况。

所以一到夏天,很多人会觉得疲惫,没有精神,干什么都嫌累,还很容易生病,动不动就打喷嚏、流鼻涕,感冒、发热等等,这其实都是阳气太虚弱了。那下面我就来跟大家分享4个中成药,补阳祛寒一步到位!

之一个,附子理中丸。如果你是脾胃受寒,比如说吃多了凉的,或者睡觉的时候不盖被子,腹部着凉,导致腹痛、拉肚子,大便溏稀,这就属于是脾阳受损,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参考附子理中丸了。

第二个,心宝丸。这个主要是补心阳的,如果你平时比较怕冷,并且呢还容易感到心慌、心悸,胸口这一块总是闷闷的,像压了块石头一样,甚至还会出现刺痛感,晚上睡觉还容易失眠,那这可能就是心阳不足了,可以参考这个心宝丸。

第三个,小青龙颗粒。如果你平时很容易感冒,咳嗽的时候呢会吐白痰,晚上睡觉的时候咳嗽会加剧,平时面色也比较苍白,那就可能是肺阳虚了,可以参考这个小青龙颗粒来温肺化痰。

最后一个,桂附地黄丸。如果你除了怕冷之外呢,还经常感到腰酸腿疼,后腰和膝关节的位置总是凉飕飕的,精神也比较萎靡,晚上起夜次数也比较多,早上容易窜稀,那这个就可能是肾阳不足所导致的了,可以参考这个桂附地黄丸来温补肾阳。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了,涉及到用药的部分呢,建议大家还是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参考使用,切勿随意乱用。感谢大家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腿凉是脾,腰凉是肾,背凉是心,一个中成药,暖一身阳气,除寒气

大家好,我是李医生!转眼间已经到了末伏,一年中最热的四十天马上就要圆满结束,那么在这个三伏天里,有很多人反应说即使是三伏天,也时常感觉自己身上凉,有的说是腰腿寒凉,有的说是后背发寒,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么咱们首先把这三种问题归归类,首先腿凉呢,多半跟我们的脾有关系,而如果是腰部寒凉,那就跟咱们的肾有关系,而背凉的话就要去找心,但是这些问题又殊途同归,其实都是因为阳气不足才引发的寒邪入侵脏腑,进而又反映到身体的这些部位,那么今天咱们就分享给大家三味中成药,帮助大家补足脾阳、肾阳和心阳。

首先之一个就是腿凉“找脾”,当脾阳不足的时候呢,我们身体里的脾气也很虚弱,那么这个时候体内就会更加容易滋生寒湿,而中医说,脾主四肢,那么对外可能就表现为:时常感觉双腿沉重发凉,并且还伴随着腹胀腹痛,稍微吃点凉的,还会拉肚子,那么这个时候咱们就应该以温中补脾为主,咱们可以参考一个附子理中丸。

其次就是腰凉“找肾”,中医常说,腰为肾之府,那么肾阳又是咱们人体阳气的根本,所以当肾阳不足的时候,更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咱们的腰部,腰部得不到阳气的温煦滋养,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感觉腰部发凉,甚至严重的时候还会带着一种冷痛的感觉,白天的时候精神不振,晚上的时候欲望低下,那么咱们这个时候可以以温补肾阳为主,可以参考一个五子衍宗丸。

最后一个就是背凉“找心”,可能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背部问题咱们去找心呢?首先咱们说背为阳,而心是阳脏,可通全身阳脉,所以当心阳哀虚的时候,咱们的背部就无法得到阳气的温煦,所以会出现后背发凉、不停冒冷汗或者心慌心悸的问题,那么咱们可以参考一个参附强心丸。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给大家的内容了,我是李医生,我们下期再见!

附子理中丸越吃越寒,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治五寒-第1张图片-

阳气是更好的免疫力!有四样东西最伤阳气。

阳气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像小太阳一样温煦着全身。有四样东西最伤元气了。

之一个是寒邪

寒在中医上说,寒是阴邪,和阳相克。如果人体气血,遇到寒气,就会凝滞,导致淤血。所以,不要在热天的时候贪凉,冬天的时候,不要只要风度。

脾胃有寒,参考附子理中丸,肝有寒,参考茴香橘核丸。

第二个是暑邪

暑是暑天的邪气。具有发散的特点。中暑后,一直出虚汗,会伤津液又耗气。藿香正气水来可以去暑邪。

第三个是湿邪

湿属阴,伤阳。湿粘滞,重浊,容易头重。困倦,四肢酸痛,没食欲,恶心,呕吐等。参苓白术散来渗湿

第四个是气伤

气属阳,气伤,阳伤。表现为声低,虚弱,懒,乏力,等等的现象。如果脾气虚了,可以参考补中益气丸,来补脾气。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见。

脾虚的人请注意,搞清楚自己是哪种类型脾虚,不然会越补越虚

广东的一位妹子这样问朋友:我是典型的脾虚人群,用了很多中医 *** ,吃过健脾丸,用过参苓白术散,还吃过归脾丸,可是身体还是几乎没有改善。中医不是说,虚则补之吗? 我是脾虚,用的都是补脾健脾的 *** 呀,为什么就是没效果呢

朋友也很困惑,如果真是身体脾虚,用了这么多种 *** ,按理说多少有点效果。为什么她就没效果呢

后来我就问了她一些深入的问题,发现她还真的是脾虚,从小就脾虚。后来朋友推荐她吃一段时间小建中汤看看。一个月后她来反馈,说这次终于找对 *** 了。原来调理一个脾虚都这么不容易,要找对适合自己的 *** 这么难。


这位广东妹子身体脾虚,为什么用了那么多 *** 没有效果呢? 是因为没有认清脾虚的本质,不知道自己是属于哪种脾虚。

脾虚还分为很多种类型的,如果没有对上自己的号,自然就无效。

脾虚还有不同种类型吗? 估计很多朋友是之一次听说。

是的,今天就从深层次把脾虚的本质跟大家讲明白。

先跟大家谈谈一个工作中常见的事情吧。

小张最近工作总是心不在焉,总是消极怠工,一点工作状态都没有。如果你是小张的上司,你会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好的管理者,我想你会去找小张谈话,去了解小张为什么消极怠工。

小张怠工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身体原因没有精力工作,也可能是因为晚上熬夜玩游戏,白天没有精神工作,也可能是因为早上没吃早餐没有力气工作,还有可能是同事排挤他,他觉得这个工作干起来没劲,还有可能是他已经找了新工作,准备跳槽了。。。可能还有一大堆原因。

你作为小张的上司,如果不找到是什么原因,你只是要求命令下属好好工作,你说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我想啊,我们每天都在处理这样的事情。这件事跟我们今天谈的脾虚有啥关系呢?

我们通常说的脾虚,实际上就是脾脏不能好好工作了,它没有尽到该有的工作职责。

那脾脏为什么不好好工作了?

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就跟小张为什么不好好工作一样,有十万个为什么。如果我们不去深挖,只是要求和命令,很显然最终是解决不了问题。

脾虚的人,咱们中医通常有2种思路去解决。

一种是补脾,另一种是健脾。

很多人就傻傻分不清楚了,什么叫补脾?什么叫健脾?自己到底该补脾还是健脾?

所以,这些概念性的东西一定要弄懂,否则天天吃药天天养生,还是解决不了自身的健康问题。

所谓的补脾,就是往里面去加东西。小张早上没吃早餐,所以没有力气工作,你就给小张一大碗米饭,他吃饱了就有力气工作了,这个就叫“补”。

所谓的健脾,就是去改善脾脏的工作环境。小张在办公室总是被同事挤兑,导致他不能好好工作,你要做的是改善工作氛围,同事都喜欢小张,小张就自然卖力工作。这个就叫“健”。


所以,身体是脾虚人,要想让脾脏功能恢复,要从2方面去寻找思路。

一方面原因是脾脏本身的问题,脾脏缺什么就补什么。

另一方面是去改善脾脏的工作环境,有湿就祛湿,有寒就驱寒。

而如果你没有找到这个深层次的原因,脾虚这个问题是真的很难解决的。

小张是因为同事关系不好而消极怠工,而你总觉得小张是饿了,不停地喂小张吃东西,你觉得你能让小张回到正常工作状态吗?

要解决脾虚的问题,是同样的道理,找到深层次的核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身体脾虚到底有哪些类型呢?

如果按照我们书上说,分为脾阳虚,脾阴虚,脾气虚,脾虚下陷,寒湿困脾这些。估计大家一定会云里雾里,就算你听懂了到了自己身来来用的时候发现一个都对不上。那我们就简单点说,


在我们的身体里,脾胃是属土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土”吧。

土有“厚德载物”之美誉,土是承载一切生命,我们吃的一切食物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土”。

好土壤能孕育生命,不好的土壤寸草不生。对应于人体,脾胃功能好的人身体各方面都会好,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百病丛生。

那土壤不好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之一,土壤太寒了,寸草不生,对应脾寒证。北极圈的土上面都是厚厚的冰雪,土里面能长出生命来吗?几乎不能。脾寒的人,你就可以去想象一下这天寒地冻的气候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脾土能好好工作吗?

脾寒的人,会有这些表现:

1.脾寒的人,稍微吃点冷的,就拉稀,吃什么拉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脾本来就寒,就更受不了寒凉的食物,寒凉食物一进来就让脾脏死机了,这些食物在身体里运化不了,只能从肠道排出。

2.脾寒的人,小肚子冰凉。中医观念里,脾主少腹,脾里面有寒,所以脾寒的人小肚子摸上去冰凉的。

3.脾寒的人,总是容易肚子痛。中医观念里,寒则凝,凝则不通,不通则痛。所以脾寒的人容易肚子痛,一开始痛就要上厕所,上完厕所就不痛了。因为大便把寒排出去了,压力释放掉了,就不痛了。

4.脾寒的人,容易五更泻。有些男性是一过性生活就容易腹泻,也是说明脾肾里有寒湿。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早晨的时候,人的阳气要从底下往上升起来,而你的脾脏里都是寒气,没有阳气来往上升。升不起来,肠道里的浊物就要往下降,所以就腹泻了。


那很多朋友会问,那这种脾寒的人该怎么调理?

既然是脾有寒,我们去把脾的寒气去掉,这就是在健脾啦。你把脾脏的寒气去掉,就相当于是在改善脾脏的工作环境,脾脏工作环境改善,就会卖力工作啦,脾的功能就会恢复了。

那用什么方子最合适呢?

最推荐的就是《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是温脾散寒更好的方子了。

附子理中丸: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

来简单拆解下这个药方。


既然是有寒,就要散寒。这张方子里的附子和干姜辛温大热,用来散脾寒。

脾脏有寒,还往往有湿。就好比北极那么冷,地上就一定有冰雪,这冰雪的本质就是水湿。所以还要兼顾祛脾湿,这张方子里的白术就是用来燥湿健脾的。

要把脾脏的寒湿去掉,就一定要有能量补给,也就是要补气。在这张方子里的人参和甘草用来补脾气,用来治本。

所以,有脾寒的人,用附子理中丸这张方子是最为合适的。

第二,土壤里水太多了,庄稼被淹死了,对应脾湿证。

养过花的朋友应该有感触,很多花不能浇水太多,浇水太多就把花养死了。

在我们身体里面,脾脏是喜燥而恶湿,就是脾脏喜欢干燥的工作环境,讨厌潮湿的工作环境。

我们大家经常喜欢说的“脾虚湿重”,实际上他们互为因果。

脾虚运化不掉水湿,就会导致身体湿气重。脾脏里水湿太多,脾脏不喜欢在这样潮湿的工作环境下工作,脾脏不工作就表现出来脾虚证。

脾脏里面水湿太多的人,表现出来是这样的:

脾湿重的人,嘴巴里总是感觉乏味,不想喝水。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脾里面有很多水湿,身体不需要水,自然也就不会想喝水。

脾湿重的人,身体容易浮肿水肿。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脾主肌肉,脾主运化水湿,脾脏自己都被水淹没了,这肌肉层的水湿运化不了,这些水湿就容易留在肌肉,出现浮肿水肿。

脾湿重的人,容易肚子胀。为什么呢? 因为脾被水湿掩盖了,脾脏的气机都流通不起来了,气就会堵在里面,气堵住了就容易肚子胀。

脾湿重的人,还容易头晕,有种病叫做美尼尔氏综合征,也是因为脾里面水湿太多的缘故。为什么呢? 因为脾主升清,升上来的清气供头部的能量。如果脾脏被水湿掩盖了,这清气就上不来,就容易犯晕,就会出现所谓的美尼尔氏综合征。

脾湿重的人,舌头还胖大有齿痕。为什么呢?我们已经知道了,脾湿重的人,肌肉里面的水湿就多,这舌头也是肌肉的一种,舌头里面的水湿也就多,舌头就胖大。舌头跟牙齿形成挤压,就会形成齿痕。

那很多朋友会问,那这种脾湿很重的人,该怎么调理呢?

最推荐苓桂术甘汤。

既然是脾脏因为太多水湿导致的脾虚,首要任务就是改善脾脏潮湿的工作环境,把水湿去掉,脾脏的工作环境就改善了,脾脏就能正常工作了。

祛湿健脾的方子有很多,苓桂术甘汤最为推荐。

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如果不想喝汤药的话,还可以用艾灸。

艾灸祛湿三皇穴:地机,三阴交,阴陵泉。

第三,土壤太贫瘠了,庄稼长势不好,对应脾精不足。土壤要适当施肥,才能长出好庄稼。而如果脾胃本身吸收营养的能力差,就自然没有能力转化出气血来。

这种脾胃功能差的人,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能吃能睡但是就是不长肉,气血也不足。

就像广东的那位妹子,从小脾胃就不好,就是土壤一直是贫瘠状态。要解决土壤贫瘠的问题,要去施肥,而那位妹子用的 *** 都是在改善土壤环境,所以没效果。

很多朋友说给土施肥啊,那是不是吃点补的东西啊,吃大母鸡吃鱼吃肉啊。不是这样的,吃这些基本没啥用。因为这些有营养的东西,要经过脾胃吸收才行。我们讲的这种土壤贫瘠,是土里吸收不了营养。

那要怎么办呢?

小建中汤最为推荐。

小建中汤:白芍,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麦芽糖。

脾胃虚气血不足的人,最为推荐的就是这个方子了。

而且这个方子很好喝,跟饮料一样好喝,老少皆宜。

除此之外,这种人还建议每天喝山药水。山药是补脾之一药,补脾阴还补脾气,气阴双补相当于是在给脾脏补充能量和营养了。

第四,土壤板结了,庄稼长不出来,对应肝郁脾虚。

在农村里干过锄地这活的人就清楚,土要经常翻要松土,松过土之后再种庄稼才能长得好。如果土太紧了,很多庄稼都长不好。

在我们人体也是这样,脾胃这块土也要松。

脾胃土壤板结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肝郁脾虚的人。就是中土板结了之后,肝木就不能从土里长出来了。

肝木郁了之后,土就更紧实了,表现出来脾就更虚了。

那要怎么来解决呢?

要健脾松土的同时还要疏肝,用逍遥丸加减最为合适。

逍遥丸: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白茯苓,炙甘草。


第五,土地下沉,庄稼下陷,对应气虚下陷。

我们身体里的气有升有降,有出有入,升降出入正常,人体就正常。

而如果气机下陷,就好比那个土地崩塌下去一样,土地陷下去了,长在地上的庄稼肯定都要受到影响了。

中气下陷的人,通常有这些表现:

这种人往往各种脏器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胸下垂。为什么呢? 因为脾气要升起来,这些脏腑在脾气的升举作用力下,能保持位置固定。而现在中气下陷了,脾气没有力量来升举了,这些脏腑受重力影响就会自然往下掉。

这种人还是全身乏力,少气懒言的这类人。为什么呢? 因为中气不足啊,脾胃是能量中心,脾胃没有能量了,全身就没有力气。

那有朋友会问,那该怎么办呢?

去补中气,然后把气提上来就行了。用什么方子呢?

最推荐的是: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生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现在这个方子有中成药,叫做补中益气丸。去买成药来服用会更加方便。


好啦,关于脾虚这个问题,我帮大家把表面的东西扒开,帮助大家认清深层次的本质。

脾虚常见的原因,大概就这么5种。

脾里有寒的,我们就去散寒;

脾里有湿的,我们就去祛湿;

脾精不足的,我们就去补脾;

肝脾不和的,我们就去疏肝健脾;

脾虚下陷的,我们就去补中益气。

请问,现在大家知道自己是哪种类型的脾虚了吗?


理中丸与附子理中丸功效比较

处方来源>汉·《伤寒论》理中丸加味。
?药物组成>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

<方解>本品为脾阳素虚,脾胃虚寒证而设。以附子、干姜温运中焦,祛寒散邪,使脾阳来复为主药。党参补气健脾,振奋脾胃功能为辅药。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功。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阳虚火衰,脾胃虚寒。症见胃脘冷痛、腹痛、呕吐泄泻等证,兼有食少腹满,四肢欠温,面色白,身倦乏力,舌淡白,脉沉缓者。对比鉴别:

理中丸与附子理中丸均为脾胃虚寒而设,皆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之证。所不同的是,附子理中丸增加了一味辛甘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正如程应旄所说:“若水寒互胜,即当脾肾双补,加以附子,则命门益,土母温矣”。所以因脾胃虚塞,又受风冷所致脘腹冷痛,霍乱吐利转筋者,附子理中丸更为适宜。
?

痰多化不完,体内必有寒,3个中成药,补阳气,散寒湿,挖出老痰

大家好,我是沈医生,俗话说“痰多化不完,体内必有寒”,当你总觉得嗓子有痰,痰多的好像永远也吐不完时,并且用了些化痰药都不管用时,那就需要考虑补补阳气,把体内的痰湿寒邪给清一清了。

因为痰是水湿凝聚在一起形成的,而阳气就像太阳,可以把体内多余的水湿蒸发掉,那痰就无法生成了,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天气太热时,地面上绝对会有积水,这是一样的道理,积水就相当于痰,所以,接下来给大家分享3个中成药,补阳散寒,解决你体内的老痰!

之一,附子理中丸,可以补脾阳,“脾主运化水湿”,脾阳可以把我们身体里多余的水湿给排出去,一旦脾阳虚,阳气不足了,那水湿就会停留在身体里,聚集在一块形成痰,那这时你就会经常吐痰,感觉痰很多,但是不难咳,另外还会感觉四肢困重,胃口不好,平时大便软,不能喝凉的,不然就窜稀,到了冬天手脚就像冰块,根本暖不热,那这时你就可以用个附子理中丸,补阳散寒,健脾化痰。

第二,金匮肾气丸,可以补肾阳,肾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如果把人比作火炉,那肾阳就是最关键的一把火,只有肾阳充足,那人体才会阳气满满,因此一旦肾阳虚了,体内水湿无法被蒸发,那就会形成痰,这时你就总感觉嗓子有痰,但每次咳痰都没劲,所以痰总咳不出来,另外生活中会很怕冷,尤其是腰跟腿好像泡在了凉水里,嗖嗖冒寒气,当然有的人,还会尿频,总起夜尿尿,甚至是出现水肿的情况,那这种人,就得用金匮肾气丸,来补阳利水了。

第三,通宣理肺丸,补肺阳,散寒邪,因为“寒伤阳气”,所以当外界寒邪侵袭人体时,也会损伤到自身阳气,同时肺主呼吸,通过呼吸道跟外界相互联系,因此一旦寒邪侵袭,主要伤到的就是肺,肺主行水,可以调节水液代谢,因此一旦肺阳受损,人体水液代谢失常,那就会产生痰湿,肺为了把痰排出去就会咳嗽,那这时你就会咳嗽,咳痰,并且痰颜色发白,质地行气,有时还会流鼻涕,鼻子不通,那这时就需要用通宣理肺丸了。

总之,当体内阳气充足,痰湿就无法形成,但需要注意,上边这三个药都适合寒痰,什么是寒痰呢,就是白痰,那些体内有热,咳黄痰的人,就不要用了,如果还有不懂的,可以留言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龙胆泻肝丸虽可以解决两大问题,但这些人却不能用,看看有没有你

大家好,我是贾医生,龙胆泻肝丸这味药啊,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正因为熟悉,所以很多人在使用他的时候啊,就容易放松警惕,这要是用对了啊,那倒是皆大欢喜,但是要是用错了啊,很可能不但没用,还会加重症状,所以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龙胆泻肝丸,它到底是干什么的,什么人不适合用它。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拆解一下这个药。

此方在之一梯队上选取了胆草、黄芩、栀子这三味药,这三味药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性寒,其中龙胆可以清热泻火,黄芩可以清热燥湿,最后加上栀子可以清三角之火,还具有凉血的作用。

第二梯队由泽泻、木通、车前子这三味药组成,他们更大的共同之处还是性寒,此组合可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可以让体内的湿热有效的排出去。

最后呢,加入了生地黄、当归、柴胡和甘草,其中柴胡微寒,生地黄性寒,甘草性平,仅有一个当归属温,此组合可以让龙胆泻肝丸完美的发挥清肝胆、利湿热的效果。

我们总体来看啊,这个药成分有十,其中八味属寒,是一个大寒的药方,具有很强的清肝胆、利湿热的作用。像你如果出现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小便黄,尿频尿急,或者下半身有湿热、湿疹,等症状,如果伸出舌头一看啊,发现舌头红,舌苔黄,这个时候就可以参考龙胆泻肝丸了。但如果脾胃虚寒、或者属于阴虚火旺,这两种现象,是绝对不能单用龙胆泻肝丸的。

比如你出现了平时容易胃部隐隐作痛,一喝凉的就加重症状,拿热的一敷就会减轻,容易肚子胀或者拉肚子这些情况,多半是由脾胃虚寒引起的,如果这个时候你还直接服用龙胆泻肝丸,很可能会加重你的症状,因为龙胆泻肝丸是用来清肝胆,利湿热的,这个时候很可能会损伤你的脾胃,比如出现胃痛、腹泻、呕吐等现象。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来温中散寒了,可以先参考一个附子理中丸。

那如果你出现了手心脚心热,胸闷烦躁,颧骨潮热,盗汗耳鸣等阴虚火旺的症状,这个时候也是不能直接用龙胆泻肝丸的,因为阴虚的人体内阴液不足,如果这个时候在来利湿很有可能会加重阴虚火旺的症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先滋阴降火,可以参考一个知柏地黄丸。

以上呢,就是我说的,龙胆泻肝丸虽可以解决两大问题,但脾胃虚寒、阴虚火旺的人不能用,你学会了吗?关注贾医生,健康生活不迷路,我们下次再见。

附子的的毒性限制其应用,研究中对多种病有效,具体用法是什么?

附子是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克星,却亦药亦毒,如何正确高效运用?

有临床研究表明,由各种病因导致的脾胃病中,以虚寒型最为多见。因此在用药方面,临床上许多医家善用附子来治疗脾胃病,并取得良好疗效。

附子作为回阳救逆之一药,其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将附子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已距今有数千年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周代。至东汉时期,张仲景将附子用于治疗“腹痛”,创立“附子粳米汤”以治疗“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这是记载将附子应用于脾胃病治疗的最早文献资料。临床上附子受到各代医家的重视,并将附子称为“乱世之良将”。

一、历史渊源

附子在脾胃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有数千年历史。由《神农本草经》开始,首次记载了附子具有“温中”的功效,古代医家据此逐渐累积形成了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学术思想及证治经验。

东汉时期张仲景创立了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等方剂以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后世医家由此展开了对“腹胀”、“腹痛”、“呕吐”等疾病的认识。

唐代孙思邈创立温脾汤,其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该方中附子与大黄同为君药,所发挥的效用功不可没。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载录附子理中丸有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等疗效。

明代医家张景岳主张从肾论治脾胃病,在治疗“胃反”时认为无火是“胃反”的根本原因,故创立人参附子理阴煎大补命门之火以达治疗“胃反”之功。

清代黄元御认为附子能够“暖水燥土,泻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定腰腹之疼痛……能回哕噫,提清阳下陷,善止胀满”,其在治疗疾病时莫不以顾护中焦为主,故常用附子来燥除脾经之湿。

民国时期张锡纯认为附子善补命门之火而可治肠冷泄泻,为后世医家治疗腹泻提供了临床指导。

二、附子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1、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常以节律性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属中医“胃痛病”范畴。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可见脾胃虚弱为胃痛发生的根本因素,治疗时当以“补”为主。

“胃者以通为用”,故在治疗时也应以“通”为主,而《医学真传·心腹痛》中提到:“虚者助之使之通,寒者温之使之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因此在治疗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时,当以温补为法以达“通”之目的。

2、糖尿病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其与神经病变、胃肠激素紊乱等相关。中医学认为本病证候变化多端,寒热错杂为其主要证型之一。

郭晶等治疗2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其中1例辨证为寒热错杂,以附子泻心汤加茯苓、陈皮治疗,服药1月余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另外1例辨证为寒热错杂与肝气郁滞并存,用附子泻心汤加柴胡,患者连服1月余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3、顽固性呕吐

癌症化疗后,严重的恶心呕吐为其常见副作用,常使患者痛苦不迭而失去治疗信心,而临床上发现中医药干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患者呕吐症状。

郭志涛等观察温中和胃法改善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中医组50例患者服附子理中丸加味,西医组50例患者服昂丹司琼,相比较下,中医组除在疗效(中医组总有效率90%,西医组总有效率72%)上具有显著优势之外,尚无毒副作用,且用药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4、腹痛

黄连汤是仲景为“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所设,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常用方。袁红霞治疗患者脘腹痛,辨证为上热下寒,以此方加减治疗半月,症状明显减轻。

其认为脾胃病多气机失调,寒热交杂,调和寒热法是论治脾胃病的更佳 *** ,故常用黄连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治疗腹痛,疗效颇佳。

在阑尾炎的治疗上,西医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中医则重在调理。中医认为阑尾炎多表现为局部之热,临床上治疗时在清局部之热的前提下加入附子以补其虚,常常可获良效。

路 *** 等用大黄附子汤治疗单纯性阑尾炎20例,治愈15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疗效显著。

陈四清等治疗慢性阑尾炎1例,方用大黄牡丹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前后服药30余剂,疼痛减轻,腹部肿块基本消失。

5.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中医认为“久病伤阳”,故腹泻经久不愈常出现“虚寒”一类证候。

有医家认为治疗慢性腹泻当清补兼施,至形寒肢冷时加用附子使阳气通达;张云鹏认为用附子之必要条件即在振奋人体脏腑机能之衰沉,其治疗的慢性腹泻患者同时伴有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脉细等症状及体征,处方以附子为基础用药,用药2月后症状缓解。

康宜兵>治疗直肠癌术后反复腹泻案,患者表现为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投以四神丸合干姜附子汤合理中汤,服2剂,大便即止。

杜平治疗8例慢性腹泻患者,部分患者除反复腹泻外,还伴有舌苔白腻,予以附子理中汤加味,服药20剂后,5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其余3例临床症状改善。

王自立以四神丸加附子理中丸治疗本病,患者表现为四肢不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共调理3月,病情基本痊愈。

6、肠易激综合征

黄贵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时,认为邪偏下焦应注重温补肾阳,可与四逆法或寒湿风扰法加减治之,二法皆以附子、干姜之属为基础用药。

7、克罗恩病

陈锦锋认为治疗克罗恩病培补中气、促进吸收是关键,而对于脾肾阳虚型克罗恩病在治疗关键的基础上要加以温肾健脾,多选用人参、白术、附子、肉桂等药。

《中医消化诊疗指南》指出对于脾胃虚寒型克罗恩病应予以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丸加减进行治疗。

8、肝功能异常

谢波观察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非传染性肝病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选取38例非传染性肝病肝功能异常患者,运用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用药3个疗程后患者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4.7%),肝功能指标明显降低或恢复正常。

说明茵陈术附汤确有能够改善肝功能异常、遏制肝损伤、延缓肝纤维化这一复杂进程的功效。

9、肝硬化腹水

赵小琴治疗肝硬化合并腹水1例,证属脾肾阳虚,方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减,共服药25剂,腹水消失,随访2年未再发。临床上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时,西医常采用利尿 *** ,而利尿的同时常可出现低钾、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

因中医治疗具有能够使腹水消失时间明显减少,且不易出现并发症,并可使肝功能恢复等优势,因此在临床上可能会成为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理想选择。

三、附子应用剂量讨论

附子在2020版《中国药典》中的法定用量为3-15g,此约束性指标对临床用药安全起到积极作用。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临床用药实际与法定附子更大用量并不完全相符。

文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附子使用量≤15g时,治疗的常见脾胃病为中虚脏寒型腹痛,以腹部怕凉为主要表现,其阳虚程度较轻。

附子使用量为15-30g时,其治疗的常见脾胃病为肾阳虚衰兼脾胃虚弱型泄泻,以便溏、畏寒等为主要表现,阳衰程度较轻。

附子使用剂量为30-60g时,其治疗的常见脾胃病为瘀血停胃兼脾胃虚寒型胃痛,以胃脘刺痛、面色晦暗、怕冷等为主要表现,此时阳衰程度较重。

附子使用剂量为60-120g时,其治疗的常见脾胃病为肾阳虚衰兼脾胃虚弱型泄泻,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形寒肢冷、稀水样便等,此时病情较为危重。

由此可见,≤15g附子可用于轻症温养,15-30g附子常用于大病阳衰,30-60g、60-120g附子常用于久病重症、危症。附子一药,亦药亦毒,临床用药时应注意先煎或炮制后应用。

四、使用附子方药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色

附子方药中药物的五味以甘味、辛味、苦味药物为主,少用涩味、咸味药物。本研究已经论述使用附子方药治疗的脾胃病以虚、寒为主,兼有水湿、气滞、瘀血等。故治疗时以温补为先佐以利湿、理气、活血等药物。

甘味有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润养的作用;苦味具有泻火、燥湿、通泻、坚阴的作用。因此附子方药中佐以辛、苦药符合附子方药治疗的脾胃病的发病特点。

附子方药治疗的常见脾胃病以泄泻为主,多以温、补为治则,通过温肾、健脾、利湿,稍加或不加涩味药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而咸味药具有软坚、泻下作用,与治疗相违背,故不予应用。

使用附子方药治疗脾胃病时以温性药物使用最多,寒性、凉性药物使用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使用附子方药治疗的脾胃病以虚、寒为多,“虚者补之”、“寒者热之”,故治疗以温补为主,佐以利湿、活血等 *** 。

补益药中又以补气药居多,可见气与阳关系密不可分。寒性、凉性药物虽使用较少,但体现出附子方药中的“反佐”特点:稍用寒凉以制约附子等温补药物的辛温燥烈之性;同时在患者“寒热错杂”征象明显时温清并用,以达疗效。

结语

含附子方药中药物的配伍应用体现了现代医家对扶阳学术思想的传承。含附子方药中用药以入脾经最多,体现了现代医家治疗脾胃病“重视后天脾土”的思想。

通过对含附子方药治疗脾胃病的文献进行挖掘,总结出部分脾胃病以“虚”、“寒”为发病基础。在用药方面复杂多样,以寒热并用为用药特点;在治疗上多法并存,以温清并施为主要治疗 *** ,同时兼顾各脏腑间关系。

脾胃虚寒,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参桂理中丸到底该怎么选择呢?

大家好,我是李医生,日常中有很多朋友别看年纪小,但是就是不能吃凉的,一吃凉的胃就不舒服,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胀痛,严重的时候还会拉肚子,如果你有这种情况,多见就是脾胃虚寒,那对于脾胃虚寒,中医上常用的中成药分别有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参桂理中丸了,但是这三个中成药到底该怎么选择呢?今天我来告诉你。

那首先来看理中丸,理中丸其组成分别有干姜、白术、人参和甘草,其中干姜味辛可温中散寒,人参补益后天脾胃之本,白术健运脾胃以燥湿利水,甘草益气和中,由此诸药合用,这个药就有了补气健脾、温中祛寒的作用,可以用于经辨证为脾胃虚寒,偏气虚的人群,这样的人通常就是因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身体水湿无法被脾胃运化,而出现气短乏力、不想说话、食欲不振、没有胃口、腹胀或便秘,那这就很适合参考理中丸。

其次则是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它主要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多加了一味温阳中药附子,由此增加了温阳之效,可以用于脾胃虚寒很严重的人群,这样的人通常是因为久病伤胃或过食生冷,导致脾胃阳气不足,以至于温煦能力减弱,而出现一系列寒症,所以如果说你出现了腹部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大便溏稀,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胃口不佳,容易呕吐,看舌象舌苔淡白等症状,那这时参考附子理中丸就很适合。

最后就是参桂理中丸,这个中成药是在附子理中丸的基础上多加了一味肉桂,而肉桂我们知道它可以助阳、散寒、止痛,由此参桂理中丸就有了温中散寒,祛湿定痛的作用,可以用于脾胃虚寒兼有脾气虚弱的人群,所以如果说你除了不能吃凉的,一吃凉胃就痛、就拉肚子这些症状之外,同时还伴有经常感觉到累,没什么精神,不爱说话、头晕这种,那这时候就可以参考参桂理中丸。

那么讲到这里,如果说你有脾胃虚寒的情况,那你知道该怎么选择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参桂理中丸了吗?好了,那今天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身体不适请线下找专业医生指导用药,喜欢的话请长按点赞三秒,关注转发收藏一下,我是中医李小娟

长期吃金匮肾气丸、舒肝丸、附子理中丸等,对身体有什么副作用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中药比较安全,副作用较小,所以长期吃也吃不坏,这种说法对吗?大家都知道,中药材分为上、下、中三品。

上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中药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下药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上品中药多服久服不伤人,日常保健是没什么问题的,比如人参、枸杞子等等;但很多中品、下品药材带有毒性,巧用可调理治病,乱用久用就会有毒副作用。

包括我们常吃的中成药,有的组方中含有“特殊成分”,虽然经过炮制和配比达到了安全的标准,但长期吃也可能对身体产生影响!

含川乌、草乌和附子的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大活络丹、小活络丸、追风透骨丸、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等

久服副作用:长期久服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全身麻木,呼吸困难,心率紊乱、二便失禁等问题。

川乌、草乌和附子让人又爱又怕,爱的是它们独一无二的草本妙效,怕的是它们都有毒性。虽然中成药经过炮制降低了毒性,要是对症调理身体,吃一段时间没啥问题,就怕有人把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当成日常保健药,未经过医生的指导天天吃,常年吃,实在是没必要。

含雄黄的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局方)、麝香牛黄丸、六神丸、小儿化毒散等

久服副作用:雄黄类中成药如果长期大量服用,会引起慢性中毒,最明显的是引起皮肤的变化,有人曾表现为皮肤发黑,此外,雄黄中毒还会损伤神经、血管,并可引起肝、肾、脾及心肌多脏器病变。

注意!任何含有雄黄的中成药,都需要注意服用时长的问题,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它遇热会产生会分解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如果长期服用,砷的成分慢慢在体内累积,会导致慢性中毒!

含朱砂的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安宫牛黄丸、天王补心丸、补肾益脑片等

久服副作用:这类药物长期服用会对消化、心血管、泌尿系统、神经造成一定损伤。

朱砂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常用来治疗由于心火亢盛所导致的心慌、失眠、多梦等症状,但朱砂也是有毒性的,所以不要长期过量服用。孕妇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禁用。

含罂粟壳的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强力枇杷露、咳喘舒片、小儿止泻灵颗粒、小儿止泻片、消炎止咳片等

久服副作用:容易出现头晕烦躁、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四肢冰冷、抑制呼吸等休克症状。

含罂粟壳成分的药一定要注意用量,谨遵医嘱,避免滥用。如果是一般的感冒,服点止咳药没什么的,有的人咳嗽长期不愈,也不查病因,一咳嗽就拿这类药顶上,容易成瘾。此类药物一般服用不会超过一周。

合理地使用中成药,安全副作用小,如果不分清症状、不看成分乱吃药,甚至长期吃,再好的中药也禁不住!那么,服药的时长该怎么把握呢?

服药时长参考

之一,很多含有雄黄的中成药,都是治急性病的短期药,一般1-2天就会起效,3-7天已经是较长时间了。如果3天还没啥效果,别硬吃下去了,应该及时停药或换药。

大家也可以看说明书给出的参考,其他治疗慢性病的中成药多数一个疗程为15天,可以先吃一个疗程看症状是否有好转,再决定是否继续服用。

第二,如果是连续服用,一般3个月就已经算是长期了。除非医生嘱咐继续用药,否则都该停一停。

第三,若出于治疗需求,医生嘱咐你长期服用某类中药,比如治疗治疗中风后遗症、心脏病等,那么你遵医嘱就行了。

标签: 理中丸 附子 中成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