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又叫什么鱼,黑鱼又叫火头鱼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5 0
亚洲黑鱼在美国泛滥,疯长近1米,体肥如猪,为啥不能靠吃解决?

黑鱼,学名乌醴,又叫乌鱼或蛇头鱼,在中国,你要说起黑鱼,人们脑子只能想到红烧还是水煮。


但是就是这样一条人吃人爱的美味鱼跑到美国,食材的尊严却受到极大侮辱,成了人见人怕的入侵物种,泛滥成灾,人送外号淡水恶势力,人间“鱼斯拉”。国内要花钱才能吃上的黑鱼,咋到了国外还泛滥成灾了呢?

黑鱼为什么在美国泛滥成灾?

2002年,几个美国精神小伙正在马里兰州克罗斯顿一个小湖里悠闲地钓着鱼,突然他们扯上了一条从未见过的怪鱼。

这鱼长51厘米,样子就像是被砍了半截的蝮蛇,满嘴尖牙,身上还有诡异的黑色斑纹,仿佛咒印一般。鱼虽怪,但小伙们当时也没太在意,简单拍照留念后就把鱼给放了。


几个月后,其中一个小伙把照片传给了当地的水产部门,水产部门的官员们仔细辨认后,花容失色,如临大敌:oh,No!这压根就不是美国鱼,这是来自亚洲的可怕入侵物种,黑鱼!你可能会想,哎呀,不就一条酸菜鱼吗,这美国人怎么慌成这样?

其实我们眼中的酸菜鱼是真正的淡水之王,顶级掠食者的存在,其凶猛残暴程度堪称天花板级别,平时黑鱼会躲着水草丰茂的水底,一旦有鱼虾经过,它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口将鱼虾吞入腹中,渣渣都不剩。


1斤的黑鱼一口就能解决掉一条150克的鱼,事实上只要体长不超过黑鱼一半的,不管你是鱼虾蛙,还是鼠鸟禽,通通难逃黑鱼的干饭突袭。而且黑鱼能长得很大,最长能长到约1米,体重20斤。如果是米级黑鱼,那战力更加不容小觑。

所以看到小伙发来的照片后,水产部门的官员们也是瑟瑟发抖啊,如果这些黑鱼的入侵美国各大水域,那后果不堪设想,用不了多久就会风卷残云般把本土鱼吃个精光。

于是官员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到湖里扑杀黑鱼,当场擒获匪首大黑鱼7条,小黑鱼上千。不过官员们还是不放心,他们担心要是有漏网之鱼在暴雨时被冲到附近的小河,到那时这些黑鱼可真就是鱼龙入海。


于是他们果断地又向湖里泼洒了毒药,确保杀死湖里所有的鱼。这还没完,当年美国还宣布将黑鱼定义为有害物种,禁止28种醴科鱼类入境,以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美国对黑鱼玩极限打压,但少了我国酸菜这个宿敌后,入侵美国的黑鱼犹如神仙附体,高歌猛进。

它们不但凶猛残暴,而且生命力顽强,腮腔内的腮上器能让它们在空气中自由呼吸,即使在潮湿的陆地凉个两三天也没事。加上它们精通的蛇行之术,可以在潮湿的陆地完成短距离滑行,池塘水有毒,不怕,其他池塘不向它们走来,它们可以向其他池塘爬去。

而且每当久旱无雨,湖水干涸时,黑鱼还能将自己深埋泥底,只留嘴巴露在泥面上呼吸,俗称坐遁,当雨水再次来临时,它们就像干枯的吸血鬼得到了新鲜血液,再次恢复活力,破土而出,大杀四方。


更可怕的是,黑鱼还是带娃能手,它们会筑巢产卵,一次产卵上万枚,幼鱼出来后,亲鱼会一直守护幼鱼左右,直到幼鱼长至4~5厘米并能主动摄食时,亲鱼才离开鱼巢,这极大增强了黑鱼幼鱼的成活率。

所以果不其然,几年后,美国人还是不得不面对残酷事实,一边是亚洲鲤鱼泛滥成灾跳起拍脸问题还没解决,而另一边黑鱼又紧随其后开始出现在各大水域频频现身,佛罗里达州、马萨诸塞州、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等地相继沦陷,而且从钓获数据来看这些黑鱼条条都是庞然大物,2018年美国一位钓手更是钓获了一条体长89公分,体重9公斤的黑鱼。


目前,美国人还在为如何赶走这些鱼斯拉伤脑筋,他们也计划出台一些措施,比如搞捕鱼大赛,杀黑鱼给补贴,或者在某条黑鱼上放置芯片高价悬赏等等。

为什么不能靠吃解决黑鱼泛滥?

那么多那么大,真的是那么多那么大的黑鱼就不能无害化处理吗?比如水煮,红烧啥的。可人家老美不敢吃啊,美国进入发达国家以前,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工业化阶段,水体重金属超标,污染严重,本就不爱吃淡水鱼,更别说这种怪怪的蛇头鱼了。也对,并不是谁都拥有印度人喝恒河水的勇气的。


唉,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十分焦虑,为了防止世界被破坏,为了守护世界的和平,有谁看到我的路亚竿吗?

财鱼:长得吓人,凶猛又爱吃鱼,离水3天不死,却是“鱼中珍品”

导读:因文身而成吉祥鱼,却是水中“杀手”,专吃活鱼,离水3天不死

我国的淡水鱼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其中有家喻户晓的“四大家鱼”,也有许多个头不大的野生鱼类。

而在这些众多的鱼类中,把它们如果按照食性来划分,可以分为草食性的鱼类,杂食性鱼类和肉食性的鱼类。

一般而言,肉食性的鱼类,它们的肉质都是不错的。而在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就有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它们专门捕食活鱼来吃,有着“水中杀手”之称。

可是因为它的肉质鲜美,且刺少的缘故,再加上它身上自带文身,而成为了一种“吉祥鱼”,甚至还被誉为“鱼中珍品”,如今野生的少见了,而养殖它的人也不多。

这种鱼就是财鱼,你们认识吗?

财鱼的简介

多数人之一次见到财鱼了,都会被它丑恶的怪样子所吓倒。因为这种鱼实在是太丑了。

不少人还会把它误认为是一条水中的蛇,财鱼长得确实很像蛇,只是身体更为粗壮、短小而已,但是在有些地方就因为它的长相而把它较为“蛇鱼”、“蛇头鱼”。又因为这种鱼通体基本是乌黑色的,所以也有了“乌鱼”、“黑鱼”的外号。

而它的学名叫乌鳢,是鳢科鳢种的一种淡水鱼类。在我国民间多叫它为财鱼,是因为这种鱼自带文身,而且它身上的文身还不一般,长得很像古代的铜钱一样,所以就有了“财鱼”这个俗称,意味着这种鱼会带来“财运”,是一种自古以来就很受欢迎的“吉祥鱼”。

在南方有些地方,当父母在六十六岁生日的时候,出嫁的女儿都会特意去集市购买一条财鱼送给父母,就是因为当地的习俗认为六十六岁是老人的一道坎,吃了女儿送的财鱼,就能平安度过财鱼。并且关于财鱼,在民间还有一种雅称,那就是“孝鱼”,给父母送财鱼,就是表达孝顺之心。

财鱼的生长习性

财鱼不光是长得丑陋,而且它还是一种异常凶猛的鱼类。这种鱼的头部很像蛇头,在水里面可不是善茬,这是一种专门爱吃活鱼的鱼类。

虽然财鱼的个头不大,一般也就是20CM左右,体重在1-2斤左右,但是它在水中却很凶猛,同时它的生存能力也是很凶猛的。

财鱼的幼鱼时期会有父母的保护,常常围绕在父母身边。甚至在遇到危险了,还会游到父母的嘴巴里去。所以民间认为财鱼很孝顺,其实这只是财鱼的一种保护方式,父母并不会吃掉自己的孩子。

原因之一就是财鱼是肉食性的鱼类,它们主要爱吃活鱼,所以养殖的成本偏高,投入太高,养殖周期又长,所以敢于尝试养殖财鱼的渔民并不多。

最厉害的一点在于,财鱼不仅很凶猛,并且生存能力极强,即便是在陆地上也能长时间不死。如果把财鱼扔在草丛中,只要没有阳光的直接照射,一般存活三天都不会死。最厉害的就是即便将财鱼丢到陆地上它也不会死。

财鱼的价值参考

不过,财鱼长得丑,但是却肉质鲜美,营养也很丰富。财鱼的食用价值很高,它的肉多刺少,可食率可以达到70%以上,自古以来财鱼就有着“鱼中珍品”的美称。

在《神农本草经》中早就对财鱼有记载了,并且还把它列为了上品,可见当时的人就已经发现了财鱼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而明朝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财鱼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鳢首有七星,形长体圆,头尾相等,细鳞、色黑,有斑花纹,颇类蝮蛇,形状可憎,南人珍食之。”

财鱼不光是可食率高,食用的口感也特别好,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这种鱼的肉多且刺少,很鲜美。它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铁、磷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它所含有的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成分,这也是其他的鱼类不能比拟的。

在民间一直把财鱼视为一种吉祥鱼,并且非常的滋补,当有人大病初愈,特别是做过手术之后,就会捕捞财鱼来对其进行滋补,因为民间认为财鱼对于促进伤口的愈合和身体恢复有很好的作用,这一点医学上也是早就证实了的。

结束语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财鱼基本都是以野生的为主,一些野外的河流、湖泊和水库里面就有财鱼。但是农民却很少养殖它,如果在鱼塘发现它了,还会想方设法把它捕捞上来,就是因为这种鱼爱吃活鱼,在鱼塘里有财鱼,大量的鱼类会被它们吃掉。

可是近些年野生的财鱼已经很少见到了,尤其是电鱼流行以后,财鱼更是稀罕了。但是它在市场需求量较大,价格也不便宜,可是养殖财鱼的农民却并不多。

原因之一就是财鱼是肉食性的鱼类,它们主要爱吃活鱼,所以养殖的成本偏高,投入太高,养殖周期又长,所以敢于尝试养殖财鱼的渔民并不多。

目前市面上对于财鱼最常见的吃法就是 做成酸菜鱼了,这种湖南地区可是一道名菜。也有些火锅店,用财鱼做火锅吃,一样美味好吃,且营养价值很高,都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温馨提示,虽然财鱼美味又有营养,是不少人垂钓的目标鱼之一,但是如果垂钓的话,可不要钓刚孵化宝宝不久的鱼类,因为它们虽然凶猛,但是在幼年期间却也常被其他的鱼类和动物吃掉。没有了鱼妈妈和爸爸的保护,这些小鱼很难存活的。

各位朋友们,你们爱吃这种长得丑,且凶猛的鱼类吗?


朋友们,你们爱吃这种长得丑,且凶猛的鱼类吗?

黑龙江鱼类之“三十二杂鱼”图谱

民谚曰:野冷鱼,格外香,吃鱼就去黑龙江。三花五罗十八子,白鱼马哈加鲟鳇,“三花五罗十八子”请参阅上回书黑龙江鱼类“三花五罗十八子”名实图考(最新修订版),本篇继续探索,简单介绍包括“白鱼马哈加鲟鳇”之内的各种“杂鱼”。抱歉,没凑够“七十二杂鱼”,与前文也略有重复。

1、达氏鳇

图1 达氏鳇

达氏鳇/Huso dauricus,分布于黑龙江中游以及乌苏里江、松花江和嫩江下游,终生生活在淡水中,不作长距离洄游。体型巨大,身长两三米乃至更大,最终达1吨,自白鲟远遁之后稳坐国内淡水鱼之头把交椅;口下位,形如半月,吻突出呈三角形,体被五列菱形骨板,其状可怖。肉味鲜美,体内“软骨”洁白爽脆,鳇鱼卵更是上等佳品,被誉为黑色黄金。

2、 *** 哈鱼

图2 *** 哈鱼

*** 哈鱼/Oncorhynchus keta,英文称Chum Salmon,洄游进入黑龙江、图们江和绥芬河等水系,乌苏里江数量较多。体侧扁呈纺锤形,长1米左右,上下颌不相愈合,各有向内弯斜的锐齿一列,永远合不拢嘴,面相极凶恶;体侧有10至12条橘红色婚姻色斑纹,入河洄游时体色呈黄绿色,逐渐转为青黑,产卵前为至暗时刻。肉和卵均为珍品。

3、马苏 *** 哈鱼

图3 马苏 *** 哈鱼

马苏 *** 哈鱼/O. masou,英文称Cherry Salmon,俗名奇孟鱼,国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有陆封型和降海型之分,前者即日本之“山女鳟”,外貌气质不像 *** 哈鱼那么剑张弩拔,体态匀称、体色优雅,终生保有幼鲑斑(parr)。此鱼肌间脂肪含量和肌肉嫩度值较高,且有丰富的鲜味氨基酸,为鲑科鱼类中口感更好的种类之一,目前已有规模化养殖。

4、驼背 *** 哈鱼

图4 驼背 *** 哈鱼

驼背 *** 哈鱼/O. gorbuscha,又名驼背鳟,英文称Pink Salmon,仅见于绥芬河、图们江水系。体背部青黑,体侧及腹部银白,有时粉红色,雄性在繁殖期背部隆起成佝偻状,故名“驼背”,雌性变化不大。名贵经济鱼类,在北太平洋的 *** 哈鱼属中资源量和渔获量最多的种类,在我国境内本来已经很少见,后经有关部门主导增殖放流后数量大增。

5、细鳞鱼

图5 细鳞鱼

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也叫细鳞鲑,黑龙江、嫩江及牡丹江等水域分布较多。形态略似哲罗鲑,体侧有不规则黑斑点,体色则因环境不同而异。终年生活在山间溪流的呈红褐色,腹部较暗,渔民称“山细鳞”;冬季游至大江越冬的呈黄褐色,腹部银白,俗称“江细鳞”。味道极鲜美,号称黑龙江更好吃的鱼之一,目前已有规模化人工养殖。

6、乌苏里白鲑

图6 乌苏里白鲑

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俗名雅巴沙、兔子鱼、大眼白,乌苏里江分布最多,黑龙江、松花江和兴凯湖等水域也有。体侧扁,背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总体上其貌不扬,没什么突出特点。肉质细嫩、脂肪含量高,味鲜美。p.s. “兔子鱼”俗名存在异物同名现象,后面会有涉及。

7、池沼公鱼

图7 池沼公鱼

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俗名黄瓜鱼,产于黑龙江、图门江下游。小型鱼类,成鱼个体仅8-9厘米,体细长稍侧扁,头小而尖,背部草绿稍带黄色,体侧银白,乍看有点像“沙丁鱼”。肉质鲜美,具黄瓜清香,目前我国南北均有养殖。此鱼生长和繁殖周期短,又有食鱼卵的习性,在某些地区已成入侵物种,曾致云南、新疆等地的土著鱼濒临灭绝。

8、湖鱥

图8 湖鱥

湖鱥/Rhynchocypris percnurus,《黑龙江鱼类》书中载其俗名“柳根池”,实际上人们可能叫它“红翅子”,国内仅见于黑龙江和图门江水系。小型鱼类,身长不过10厘米,体纺锤形,背部和体侧为灰黑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部黄白色,鱼鳍暗红色。食用价值不大。p.s. 有人认为“红翅子”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二者相比,还是湖鱥更合理。

9、银鲴

图9 银鲴

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俗名黄姑子,属冷热不惧的广温性鱼类,分布于珠江、长江、黑龙江等水域。体长而侧扁,头小呈锤形,背部灰黑色,腹部及体下侧为银白色,无腹棱,鳃盖有鲜艳的橘黄色斑块,胸鳍、腹鳍和臀鳍呈杏黄色。在黑省产量不小,有一定经济价值,南方养殖较多。

10、细鳞鲴(板黄)

图10 细鳞鲴

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俗名板黄,分布于黑龙江、长江、珠江等水系。体较高,侧扁,头小吻钝,背部灰绿色,两侧和腹部银白,隐约可见黄 *** 彩,此即“板黄”之名的由来。在鲴类中个体更大,可重达6市斤,经济鱼类之一。p.s. “五罗”中的铜罗,少数人认为是“板黄”,也有人认为是与“板黄”相类似的鱼类,但具体指认不清,现在多认为是梭鲈。

11、鳡鱼

图11 鳡鱼

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俗称干条,我国自北至南的平原地区各水系皆产,黑省境内亦有。凶猛的大型掠食性鱼类,最长达2米,重60公斤。体细长如棒,头部锐三角形,背部灰黑或灰绿,体侧银白而有金色光泽,头后部金色尤为显著,腹部灰白。肉质佳,大型上等食用鱼类,但因大量吞食其它经济鱼类,又被视为养殖害鱼之首。

12、马口鱼

图12 马口鱼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除 *** 、新疆和台湾等地外,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的东部江河中均有分布。小型鱼类,体延长侧扁,银灰带红色,具蓝色横纹;口大,上下颌边缘凹凸,形似马口,故名“马口鱼”。p.s. 《黑龙江鱼类》收录黑龙江马口鱼/O. uncirostris amurensis,而无本种,未知何故;另有信息显示,黑省尚有同科中华鱲/Zacco sinensis

13、唇?

唇?/Hemibarbus labeo俗称虫虫、重唇,闽江、钱塘江、长江、黄河等直至黑龙江水系均产。体长形,略侧扁,唇厚且下唇发达,体背青灰色,腹部白色,成鱼体侧无斑点,小个体具不明显的黑斑。一般体重1~1.5kg,含肉率较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民谚曰“鲤鱼头、鲶鱼尾、鳊花肚子、虫虫嘴”,侧重点就在其“烈焰红唇”上,据说肉质极佳。

14、翘嘴鲌

图14 翘嘴鲌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曾用名翘嘴红鲌,俗称大白鱼、白鱼或岛子,分布甚广,珠江、闽江、长江、黄河、辽河、黑龙江等水系均产,吉林“三花一岛”之“岛”即指本种。体长150~431毫米,长形侧扁,口上位,典型的“地包天”,腹部在腹鳍基至 *** 具腹棱,体背侧灰黑色,腹侧银色。肉嫩味美,最宜清蒸,在鲤科鱼类中算是庸中佼佼,唯恨刺多尔。

15、达氏鲌

图15 达氏鲌

达氏鲌/Culter dabryi,过去叫青梢红鲌,俗名青梢、青桔子、偻锅鱼,全国各水系均有分布,大兴凯湖数量较多。体长形侧扁,形态特征与翘嘴鲌近似,然个体较小,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重150~300克左右;背部隆起更为显著,形如驼背,口半上位,口裂斜,容易与翘嘴鲌区别。有人撰文论证“兴凯湖大白鱼”即指本种,但多数更认同是翘嘴鲌。

16、蒙古鲌

图16 蒙古鲌

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即蒙古红鲌,俗名红尾、红梢子,全国广布,黑省境内各水系均有,以镜泊湖数量最多。体长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口端位,口裂稍斜;体背部及头部呈浅棕色,腹部银白,背鳍灰色,胸鳍、腹鳍、臀鳍及尾鳍上叶均为浅黄色,尾鳍下叶为橘红色。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口感近似翘嘴鲌,但不如翘嘴鲌细嫩鲜美。

17、拟赤梢鱼

图17 拟赤梢鱼

拟赤梢鱼/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俗称红尾巴梢、尖嘴或鸭罗,分布于黑龙江及其附属湖泊中。体细长侧扁,背部隆起,头细长且尖,口小,背部灰绿色,体侧银白色,腹部白色,腹鳍、臀鳍和尾鳍的下叶鲜红色,胸鳍灰黄色。产量不高,因外形、颜色略似蒙古鲌(拟赤梢鱼的尾鳍分叉明显比蒙古鲌浅),在渔获物处理时常混同为一类。

18、三块鱼

图18 三块鱼

三块鱼/Tribolodon brandti,俗称滩头鱼,鲤科唯一海水鱼,繁殖期洄游至绥芬河、图们江等淡水水域。体纺锤形,头部略呈三角形,成鱼呈现艳丽的婚姻色,体侧有2条橘红色纹带,唇部和鱼鳍亦呈红色。溯河时期不同,体色亦有不同,之一批纹带色彩浓艳,最为煊赫,称金滩头,第二、三批则分别叫银滩头、黑滩头。味美,为绥芬河主要捕捞鱼类。

19、犬首鮈

图19.1 犬首鮈

图19.2 疑似大头鮈

犬首鮈/Gobio cynocephalus,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和嫩江等水域。体长侧扁,吻较尖,鼻孔前方凹陷;口下位,口角须一对;头背部黑色,背部和体侧灰黑色,体侧有8-9个黑斑点,背部有6-7个较暗的黑斑点。在鮈类属于个体较大者,有一定的食用价值,俗语中将其和大头鮈/G. macrocephalus等近缘种统称为“沙姑鲈子”。

20、棒花鱼

图20 棒花鱼

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俗称爬虎鱼、花里棒子,分布于我国东部各水系,南至珠江北至黑龙江皆产。小型鱼类,长不过10厘米。体稍长粗壮,口下位,呈马蹄形,有口角须一对,吻部向前突出,背部和体侧棕色或黄褐色,具黑色斑点及大斑块,雄性个体体色鲜艳,雌体色较深暗。个体太小,无经济价值,实在想吃的话,据说味道也不错......

21、麦穗鱼

图21 麦穗鱼

麦穗鱼/Pseudora *** ora parva,俗称“麦穗子”,南至广西、云南,北达黑龙江,西达甘肃,此区域内几乎所有淡水水域都有其踪迹。体细长稍侧扁,体背侧银灰色,腹侧灰白。雄鱼在繁殖季节,吻部有明显之追星,雌鱼及幼鱼体色较淡,体侧中央有一条黑色纵带。个体小,没有人穷凶极恶到吃麦穗鱼的程度,大多作为家禽饲料。

22、泥鳅

图22 泥鳅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俗称泥勒钩子,全国广布。体长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吻尖,须5对;体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一显著的黑色大斑。肉质细腻,号称“水中人参”。另有黑龙江泥鳅/M. mohoity北方泥鳅/M. bipartitus等近缘种,都是灰不溜秋滑不留手的德行,外行难以辨识,不提也罢。

23、须鳅

图23.1 董氏须鳅

图23.2 疑似直隶须鳅

须鳅/Barbatula toni,又名董氏须鳅,俗名扁担钩或河石榴鱼,黑龙江各水系均有分布。体长,头与胸下方平扁;口下位,口裂弧形,须三对;体灰棕或褐色,具多数黑色斑纹。p.s. 须鳅属分类复杂,争议颇多,东北还有北方须鳅/B. nuda吉林须鳅/B. kirinensis直隶须鳅/B. pechiliensis等种,外观差相仿佛,民间不加区分,故不赘述。

24、花斑副沙鳅

图24 花斑副沙鳅

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俗名花豆角鱼,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体呈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13一15条深褐横斑纹,尾鳍基部有一深褐色斑点,背鳍、尾鳍只有多行褐色斑点组成的纵纹。我国特有鱼类,肉味鲜美,颜值上佳,经济价值较高,但天然产量很少,已有规模化人工养殖。p.s.《黑龙江鱼类》收录“东北薄鳅”,疑即本种。

25、土鲇

图25 土鲇

土鲇/Silurus asotus,俗称鲶鱼球子,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体长,后部侧扁;头平扁,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状斑块;成鱼须2对,上颌须长,下颌须较短。黑省主要捕捞鱼类,产量较高,夏季产卵后的土鲇尤为贪食,常于傍晚在江滩觅食,最宜下夜钩捕之。东北民谚曰“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足见其深受群众喜爱。

26、怀头鲇

图26.1 怀头鲇

图26.2 怀头鲇

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又名黑龙江六须鲇,俗名怀头、怀子,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和乌苏里江有分布,东北地区淡水养殖的主要种类之一。体长,尾头侧扁,灰黄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暗色斑块,腹部白色。外观和土鲶近似,但本种个头硕大,据说能长到100厘米以上,且有须3对,成体土鲶是2对。

27、乌苏里拟鲿

图27 乌苏里拟鲿

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曾用名乌苏里鮠,俗名牛尾巴,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松花江、珠江等水域,洪泽湖、太湖也有。体长,吻钝圆,外形略似牛尾巴,体背侧灰黄色,上部深于下部,腹部白色。据说此鱼出了黑龙江不值钱,南方还有人拿来冒充野生黄颡鱼出售。

28、圆尾斗鱼

图28 圆尾斗鱼

圆尾斗鱼/Macropodus ocellatus,俗称扑了鱼、江兔鱼,过去在黑省也曾叫太平鱼,珠江至黑龙江均产。体侧扁,呈长椭圆形,鳃盖骨后缘具一蓝色眼状斑块,尾鳍圆形;体侧暗褐色或暗灰色,有不明显黑色横带数条,雄鱼常比雌鱼体色鲜艳,背鳍和臀鳍后部鳍条更为飘逸美观,生性善斗,故名“斗鱼”,养着玩玩还不错,不比叉尾斗鱼逊色多少。

29、江鳕

图29 江鳕

江鳕/Lota lota,产于黑龙江及额尔齐斯河流域,头大扁平略似鲶鱼,夏季常游至山间溪流避暑,故名“山鲶鱼”。体色变化很大,暗褐色或灰褐色,秋季灰绿色,体侧和鳍上常有许多不规则的黑黄斑。珍贵经济鱼类,尤以其肥大的肝脏和雄鱼精巢的味美而著称,鱼肉褒贬不一,《黑龙江鱼类》书中明表:其肝脏味美食佳。可是肉质不鲜美,不受欢迎......

30、乌鳢

图30 乌鳢

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又名乌鱼、黑鱼或才鱼,东北俗名“黑鱼棒子”,分布于中国各大小水系,唯新疆 *** 未见报导。体呈长棒状,头部扁平,体色背部灰绿色,腹部灰白,体侧有明显黑色条纹,头部有三对向后伸出的条纹。鱼肉细嫩厚实,通常处理成鱼段或鱼片后烹调,本砖家唯一一次吃淡水鱼刺身即出自此鱼,“生吃才鱼片”。

31、黑斑狗鱼

图31 黑斑狗鱼

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俗称狗鱼棒子,高纬度寒冷地区水域的特产鱼类,分布于黑龙江各水系,数量较多。体延长如筒状,头前部扁平,吻似鸭嘴(也叫鸭鱼),背部青铜色,散布许多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一般体长在600 毫米左右,体重在1-2公斤之间,更大个体体重达16公斤以上。肉食性凶猛鱼类,且贪吃成性,实属水中饕餮,对渔业有一定危害。

32、七鳃鳗

图32 日本七鳃鳗

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现在改叫东亚叉牙七鳃鳗/Lethenteron camtschaticum,俗称七星子,分布于黑龙江各水系。体呈圆柱形,光滑无鳞,头两侧各在眼睛之后有一行7个分离的鳃孔,与眼睛排成一行共8个点,又称八目鳗。民间传说七鳃鳗有毒不可食,其实是假语村言,完全不必理会。此物不但能吃,而且很好吃,日韩尤嗜之。

OK,加上最后似鱼非鱼的七鳃鳗,黑龙江“三十二杂鱼”凑齐,虽然距离民谚中“七十二杂鱼”尚有四十之遥,但个人认为较重要的种类差不多都涵盖在内了。就这样吧。

关于我们平时所吃的黑鱼,你了解多少?

黑鱼相信是很多朋友都吃过的一种鱼类。因为一个是它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南北两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再一个是虽然成熟的黑鱼体型比较大,但是却不会影响它肉质的鲜美以及口感,因此黑鱼也成为很多人餐桌上的常客。在我的家乡,逢年过节餐桌上一定会有黑鱼,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种鱼类的,当然这跟我吃鱼的特殊爱好有关,因为我一般都喜欢吃体型比较大的鱼类,肉比较多。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有一样的爱好呢?

黑鱼的做法有很多,不过大多数人选择的 *** 一般都是清蒸,因为这样能更大限度保留黑鱼的原汁原味。当然其他做法也不是不可以,拿来炖汤的话在冬季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缅甸,因为当地人很喜欢把各种各样的鱼肉 *** 成鱼干,黑鱼自然也不例外,黑鱼干也是缅甸当地更受欢迎的鱼干,在世界范围内也比较有知名度。不过我们国内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吃新鲜的黑鱼。

虽然黑鱼是一种比较常见也受很多人欢迎的鱼类,但其实很多人对黑鱼并不了解。所以今天就粗略地为大家介绍一些这种个头比较大的食用鱼。

黑鱼因为一般喜欢栖息在水草茂盛的湖泊、河流和池塘中,所以很多人以为黑鱼是一种比较温顺的鱼类,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黑鱼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还有“淡水霸主”的称号,水域湖泊生态链的顶层。黑鱼一般潜伏在湖泊或者池塘的底部,只有要觅食或水中比较缺氧时才会来到水面。同时黑鱼符合大多数人所想的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的鱼类,对不良水质、水温异常和缺氧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很多人经常看到黑鱼会将头伸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那可能是因为水中比较缺氧,所以它用它的另一个辅助呼吸器官鳃上器辅助呼吸。黑鱼虽然体型比较大,但是很好动,善于跳跃,在遇到惊吓、注水以及投饵等情况,往往跳出水面,这一点是不是跟肆虐美国的亚洲鲤鱼有点相似呢?

刚才说到黑鱼其实是一种肉食性动物,只要掰开他的嘴就知道了,那两排尖牙可不是白长的。黑鱼的食物一般是随着鱼体的大小而变化的。刚出生不久的黑鱼会以河中的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再长大一点则会吃湖泊中的小鱼小虾还有青蛙幼虫。等到长成成鱼了食谱也变得更加多样,像是杂鱼、虾、青蛙等都会进入其中。黑鱼捕食时会隐藏在水草或其他隐蔽物附近伺机而动,只要看到有鱼虾蛙类等经过,便迅速跃出泥地吃掉猎物。

很多人都觉得黑鱼长得非常快,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比如说生长的环境和食物的充足度。一般情况下只要半年到一年就可以捕捞成年黑鱼了。

以上就是关于黑鱼的一些简单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国黑鱼:又一个外来物种,“亚洲鲤鱼”泛滥的伤痛还能痊愈?

1、 黑鱼出没

2002年的夏天,美国佐治亚州自然资源部的工作人员接到 *** ,报警者惶恐不安,磕绊中描述道:“池塘里出现一种从未见过的鱼,蛇头、灰黑色、身体强壮,牙齿细小、锋利,异常凶猛”。

事发地是佐治亚州格温内特县的一个私人鱼塘,经专家确认这条外形怪异、异常凶猛的鱼,英文是snakehead掠食性鱼,典型的外来物种,多栖息在俄罗斯、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专家建议立即捕杀,防止它游窜至他水域,影响到本地鱼种。

几个月后,同样是在佐治亚州,距离之一次发现黑鱼仅仅2公里的一个小型水库,再次有黑鱼出没。这条黑鱼体积硕大,足足有七八斤重,把钓鱼人的鱼竿生生折断了。原来私家鱼塘和水库之间由一条小河沟连通,只是中间一道渔网阻挡鱼的游窜,显然它并未阻止黑鱼的活动。

问题似乎就这么过去,但实际情况远比预想的复杂、严重。

2003年马里兰州的钓鱼爱好者,在克罗夫顿的鱼塘里,再次斩获一条黑鱼,但这条黑鱼似乎有些“营养不良”,仅46公分、皮包骨头。2005年托马克河发现了黑鱼出没的痕迹,这令自然资源部的专家恐慌不已。和私人鱼塘、水库这种封闭的水域不同,托马克河发源于弗吉尼亚州,全长610多公里,中途与上百条支河连通,鱼虾丰富,完全可充当黑鱼的“粮食”。一旦黑鱼进入成长、繁殖期,不需要多长时间,本地鱼种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威胁?自然资源部一边密集组织专家深入调研;一方面呼吁群众:遇到这种相貌丑陋的黑鱼,立即杀死。

不幸的是,2005年作为美国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也被钓友钓获一条黑鱼,专家为其他四大湖是否也被黑鱼染指,担心不已。除了上述几个地方,佛罗里达州、马萨诸塞州、加州南部均发现有黑鱼活动的身影。黑鱼到底是如何出现在美国的?详尽的答案恐怕难以调查了,据说是纽约的观赏鱼爱好者,从其他国家通过特殊手段运送至美国。起初黑鱼幼小,作为观赏鱼霎时漂亮,只是它极高的生长速度,很快霸占了整个鱼缸。最后不得已将其放生在附近的河沟里。

2、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黑鱼

黑鱼的身体呈圆筒形,侧面像古代侠客使用的砍刀,头略呈三角状,前部轻微平扁,后部微微隆起,与蛇头相似,这也是黑鱼常被称作“蛇头鱼”的原因。黑鱼属于肉食性鱼,鲫鱼、麦穗、白条、翘嘴,包括鲤鱼等等,几乎湖泊里的所有淡水鱼,都是它的食物,毋庸置疑黑鱼占据了食物链的顶尖位置。因此黑鱼所到之处,水底顿时“鸡飞狗跳”,鱼群纷纷逃窜。专家们担心黑鱼称霸美国水域,不无道理。

另一个优势是它顽强的生命力。黑鱼在0-40℃的水温下均能生存,其中16-30℃是发育、繁殖的最适宜水温,而美国绝大部分河流、湖泊满足这一条件。黑鱼繁殖能力超强,一次怀卵量高达2万枚,孵出的鱼籽仅4毫米,形似小蝌蚪,直至幼苗、稚鱼,黑鱼常守护左右。稚鱼阶段黑鱼已有10-15公分的长度,这时在脱离危险性大减。

水质恶劣的水域,黑鱼也能适应、生存。湖泊干涸、完全缺少的情况下,暴露地面更高还能保持3/4天的活性。不同于其他鱼的呼吸方式,黑鱼的鳃部有个小囊,由褶皱的组织细胞组成,起到类似肺的作用,当黑鱼上浮至水面后,小囊可吸入空气。湖泊干涸、缺水的情况下,暴露地面,黑鱼可呼吸小囊里的空气,更高可保持3-4天的活性。黑鱼的皮肤分泌黏液,河流极度缺水时,黑鱼钻入坑塘里的淤泥,释放出大量黏液,形成一层屏障,与外界空气隔绝,而洞穴里非常的湿润,这样一系列的骚操作,黑鱼可存活1-2年的时间,充足的时间等待下雨、河流涨水。

正是因为黑鱼的这些特性,美国专家如临大敌,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对策,到底何去何从,还在商讨中。

3、 黑鱼泛滥,恐怕难以解决

外来物种入侵,以至于泛滥成灾的现象众多,但真正控制、解决的案例,最近几年却很少。活跃在澳大利亚的野钓,更高时数量一度达到100亿只,绿色植被严重破坏,汽车行驶中时常碰到飞速横穿公路的长毛兔。澳大利亚采取了枪杀、毒害、细菌传播,多数情况是:一时有效,等兔子获得免疫,又会“死灰复燃”。早已称霸美国多个河流、湖泊的亚洲鲤鱼,自然资源局与其斗争多年,依然束手无策,不得已只能将它们“圈禁”在现有的水域,严防死守避免幼苗窜入其他水域。

黑鱼又叫什么鱼,黑鱼又叫火头鱼-第1张图片-

那么黑鱼是否还像上述例子,数量极具增长,甚至泛滥成灾?美国专家曾做过预测,如果不将黑鱼控制在一定范围,将重走亚洲鲤鱼的老路。外来物种混入新的生态系统,时间越长、融入得越充分、彻底。采取的任何措施,不可能“丝毫不影响”本地物种。

美国科学家曾试图向湖泊投放化学制剂,但仅仅在小范围实验阶段,便匆忙制止。为何?化学试剂的针对性值得商榷,往往“杀敌一百自损三千”,甚至造成本地物种的消亡。即便是化学试剂准确率极高,只针对黑鱼、鲤鱼,不需多长时间,它们定会产生抵抗力。接着再研究新的试剂,只能使得黑鱼的抗药性增强。

那么有没有完全有效控制外来物种的呢?还真有,且就在我们中国。严格意义上讲,小龙虾也是外来入侵者,起初几年活跃在南方水域,大面积的繁殖,甚至引得相关部门出台文件。后来因为偶然的机会,厨师师傅将小龙虾置入锅中油炸,味道却出奇的好。似乎霎时打开了一扇门,小龙虾各种做法纷至沓来,红烧、清蒸、闷煮等等。原本无人问津的小龙虾,如今需求量连年递增,小龙虾养殖成了一个发财致富的行业。

到底如何控制黑鱼,考验着美国专家智慧,未来将呈现什么样的态势,无人能预测。

原创:老高

再说常见的淡水鱼-乌鳢,乌鱼、黑鱼,生鱼

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乌鳢 (Channa argus)又叫乌鱼、俗称黑鱼,蛇头鱼,财鱼,孝鱼。英文名Northern Snakehead,广东人则习惯叫它“生鱼”,作为中国最常见的食用鱼之一。

1头似蟒蛇,身披迷彩

乌鳢属鳢科鳢属,原产于中国、俄罗斯和朝鲜半岛。成年乌鳢体长一般在40~80厘米之间,身体呈圆筒形雄性大于雌性,不过有些大型乌鳢的体长长达80厘米以上,目前为止发现更大的乌鳢有接近1.5米之长,重达7公斤左右;体色多为黑灰色、棕黄色,背部和头顶颜色较深,腹部为淡白色,身体两侧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两侧各有两行黑色斑纹;背鳍很长,几乎与尾鳍相连,尾鳍呈圆扇形;头尖而扁,口宽大,和蟒蛇有几分相似,因此唤作蛇头鱼。全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并且有大量人工养殖。雄性大于雌性。

乌鳢

我国长江以南水系还分布着一种与乌鳢同属不同种的斑鳢(Channa maculata),俗称豺鱼。两者外形相似,所以经常混淆。主要区别有:乌鳢体形更修长,体色较暗,斑块大且轮廓清晰;而斑鳢体形较短,斑块小而杂乱。但更大的区别在头部,乌鳢的头顶有七星状斑块,而斑鳢的头顶为汉字“一八八”形条纹,并且尾鳍有两道弧形斑纹。

2水中霸王,打不死的小强

乌鳢栖息于湖泊、河流及沟渠中以及常潜伏在水草茂盛处,喜好生存于底部为泥土、有水生植物与水流缓慢平静的湖泊、河川、池塘、水库以及运河等水域。乌鳢是肉食性动物,并且食量非常大,食物种类有蜻蜓幼虫、蟑螂、甲虫、小龙虾(螯虾)、蛙类、鲂、鲤鱼以及其他淡水鱼等等。可吃 *** 型一半的鱼。 尤其喜欢在水面捕食。

乌鳢对水质、水温和水溶氧量的适应力极强。它们不仅可以在0~35℃水温下存活,而且与大多数鱼类不同的是,乌鳢的鳃具有小囊(腮上器),起着类似肺的作用。乌鳢能游到水面直接呼吸空气,在水下时吸收小囊空气中的氧。这种空气囊使乌鳢能够在氧含量很低的水体中存活,而体表覆盖着一层粘液,只要保持湿润,自带“氧气瓶”的乌鳢甚至能离开水在空气中存活长达4天。

乌鳢凭借超强的生命力成为了北美著名的入侵物种。图片:USGS

乌鳢曾在美国的纽约、休士顿、奥兰多、圣路易等城市有大量贩卖,但因有部分乌鳢逃跑,在野外大量繁衍,成为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2007年7月29日,美国当局禁止了乌鳢的进口。

3古称孝鱼,实则护仔

乌鳢又俗称孝鱼,因为坊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黑鱼产卵后便会失明,无法自己觅食,幼鱼则会成群结队争相游进雌鱼嘴里,以身饲母,所以把黑鱼又称为孝鱼”。事实恰恰相反,其实这是鳢科鱼特有的护幼行为。

每当繁殖季节,乌鳢和斑鳢将产卵地点选择在水草丛中的浅滩或岸边。亲鱼共同衔取水草和植物碎片构筑环状鱼巢。产卵后,一对亲鱼或仅雄鱼潜伏于鱼巢附近守护鱼卵,不让其它生物靠近。刚孵出的仔鱼,卵黄囊仍有残留,通常浮于水面,亲鱼则守护在仔鱼下方。随着卵黄囊消退,仔鱼争相游向亲鱼寻求庇护,所以“以身饲母”只是一种错觉,而且乌鳢没有口孵的习性。

乌鳢的护幼行为会十分猛烈,在野外遇见可别轻易招惹它们。孵出的仔鱼会在亲鱼的庇护下生长,直至长到4~5厘米,体色由黄绿转成墨绿,各鳍出现鳍条,有较强游泳能力后,才开始分散、独立生活。

(备注:本文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 *** 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本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鱼类##品种##土著鱼##原生鱼##淡水鱼#

如何养殖黑鱼呢?它究竟适合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

黑鱼,是乌鳢的俗称。乌鳢属鲈形目、鳢科,是鳢科鱼类中分布最广、产量更大的种类,又名乌鱼、生鱼、财鱼、蛇鱼、火头鱼、黑鳢头等。

不同水域的乌鳢成熟年龄有差别,长江水系2龄成熟,

黑鱼

黑龙江水系3龄成熟。产卵期南方水域在5-7月份,北方水域在6-7月份。乌鳢的产卵场通常会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1)水草丛生的场所,底质通常为淤泥;(2)避风的浅水,静水或水流缓慢的地区。生殖季节,亲鱼会成对地活动于产卵场,非常活跃,常常会跃出水面,在水草丛中营助产卵巢,此间雌鱼和雄鱼均腹部向上排卵和排精。乌鳢属于1次产卵类型,产卵后一对亲鱼或仅雄鱼潜伏在产卵巢附近守护幼卵,不让别的鱼类或蛙类靠近,以免子代受到伤害。鱼卵孵化后,当幼苗长至3厘米左右时,活动范围开始扩大,此时亲鱼与幼鱼群聚在一起,成鱼在鱼苗周围跟随保护。经历20天左右的守护,仔鱼发育到稚鱼阶段开始散群,亲鱼才停止其护幼行为。

乌鳢绝对怀卵量约为1~3万粒。卵浮性,卵粒油黄色,具有游球,无粘性,卵径约为2.0~2.2mm。刚浮出的仔鱼全长约为4.1mm,全身遍布黑色素细胞,油球使得身体前端显著膨大,类似蝌蚪状,常卧于水面。孵化后38h,全长长至6mm左右,胸鳍、鳃裂和口此时已经出现。孵化后5昼夜,仔鱼全长到达7.4~7.5mm,卵黄囊也几经消失,开始游动摄食。孵化后32昼夜,稚鱼全长达到15.5mm,此时稚鱼的背鳍、胸鳍、臀鳍已具有鳍条。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用户2149794967371、科普中国、豆果美食参与编辑。

黑鱼别做老一套了,教你一个新吃法,好看又好吃,营养又解馋

大家好,我是美食达人潘哥。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舞灯表演, *** 部分是"鳌鱼衔珠", 即舞珠人席地而卧,鳌鱼紧带龙珠,衔珠不放,各鱼灯环绕四周,随波逐浪,场景十分令人震撼,可以说是蔚为壮观。突然深受启发,完全可以将舞蹈的寓意融入美食之中,做一道既有深度又有内涵的美食。

在准备食材的时候,自然就想到了用最传统的鲤鱼,古有"鲤鱼跃龙门"之说,鲤鱼逆水上游、水中吐珠、一跃成龙。这道菜最适合给那些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来用,可寓意他们金榜题名、状元高中!哈哈~不过,今天家里没有鲤鱼,只有前两天潘哥和朋友去鱼塘玩儿,钓回来的黑鱼。黑鱼更好哦,黑鱼营养价值高,刺又相对较少。

黑鱼又称乌鱼,属于淡水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黑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以及人体必需的钙、磷、铁等。特别适合身体虚弱、营养不良、贫血的人食用,女士生完宝宝坐月子的时候,也特别适合喝黑鱼汤,因为黑鱼还有催乳的功效。

黑鱼的做法有很多,可以做酸菜鱼、水煮鱼、或者清炖熬汤,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道新做法,特别适合小孩子,小朋友们看了都很喜欢。

【黑鱼新吃法】

【所需食材】黑鱼、肉末、蚝油、蒜蓉、葱花等

【 *** 步骤】

1、 首先把黑鱼处理一下,先用刀打掉鱼鳞,然后从尾部向鱼头部切开,取下鱼肉,鱼头留着备用。在切的过程中,可以用干净毛巾包着鱼头部分,这样就不会那么滑了。

2、 鱼片开后,小心取下鱼骨,斩成小段,备用。再将鱼片分别片成片儿。注意之一刀不要切断,第二刀切断,两片为一组,一会儿好用它来夹肉末,切好后装入大碗中。

3、 碗中加入一点盐、一点蚝油,少许料酒(料酒不仅可以去除鱼腥味,还可以使鱼肉变得更加细腻、嫩滑),用手将调料均匀抹在鱼肉上并抓匀,腌制10分钟。

4、 腌制鱼肉过程中,我们来剁点肉沫,中间停一下不用装盘,直接加点盐,再继续剁,剁好再取一干净大碗,将肉沫放入,加点生粉,抓匀。把肉末在碗内反复摔打,直到肉末上劲儿。

5、 锅中加少许油,把斩好的鱼骨放入锅中煎一下,倒入水中,水开后小火熬煮5分钟。汤熬好后加点盐,倒出来备用。

6、 取一圆盘,将鱼头摆放在盘子中间,将鱼片夹上肉沫,摆放在鱼头周围,再撒上提前剁好的蒜蓉。

7、 蒸锅加水,放入鱼盘,大火蒸8-10分钟,蒸好后取出,将鱼骨汤浇在上面,撒上葱花,再在鱼嘴中放入一个樱桃,一道颇有寓意又味道鲜美的"飞鱼衔珠"就做好了。

小贴士: 平时我们做这道菜时,还可以选用鲈鱼、鲤鱼。但不管选用哪种鱼,在处理鱼肉时,一定要注意将鱼刺去除干净,这样在吃的时候口感才会更佳,才会更吸引小朋友食用。

明天继续更新家常菜,请关注乡村潘哥,潘哥每天都会发布视频及图文,喜欢的朋友可以每天来看看,感谢支持!

这鱼看到就要买,免疫力差者要常吃,生肌补血高蛋白,儿子的更爱

菜市场是我们每天一定要去的地方,菜市场的菜基本都是新鲜的,平时去菜市场买菜,有一种是我必买的,对身体极好,今天介绍给大家。这鱼看到就要买,免疫力差者要常吃,生肌补血高蛋白,儿子的更爱,这鱼就是黑鱼。每100克黑鱼中含有蛋白质18.5克,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黑鱼中还含有丰富钙、铁、硒、维生素等物质,非常适合身体虚弱、免疫力差者食用,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补血、催乳、延缓衰老、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下面教大家一款榨菜清炒黑鱼片,快快学起来吧,别错过。

榨菜清炒炒白黑鱼片

By 1239710

配料:

潮白黑鱼 1条、榨菜 适量、辣椒 适量、精盐 适量、料酒 适量、胡椒粉 适量

烹饪步骤:

1.将买来的潮白黑鱼清洗干净,切片;辣椒切丝。将黑鱼用细盐水泡洗,再控水备用。

2.热锅加油下椒丝炒香。

3.再将带骨鱼块下锅煸炒。

4.炒至出味后,再将榨菜丝下锅同炒至出味。

5.再加入开水,并加适量料酒及细盐调味,汤底大开后加入黑鱼片。

6.微烫一下即可关火,并加适量胡椒粉提味,就完成了。

烹饪小贴士:

选购技巧1、观鱼形:优质的黑鱼体态均匀,鱼鳞完整,鱼身无损伤,鱼体细长,亚圆筒形,头尖长,不畸形。污染重的鱼,形态异常,鱼肚膨胀,畸形严重。2、看鱼眼:优质的黑鱼眼睛饱满凸出、角膜透明清亮;劣质的黑鱼眼球不突出,眼角膜起皱或眼内有淤血。3、嗅鱼鳃:优质的黑鱼鳃丝呈鲜红色,黏液透明,具有淡水鱼的土腥味;劣质的黑鱼鳃色变暗呈灰红或灰紫色,黏液腥臭。4、摸鱼体:优质的黑鱼表面有透明黏液,鳞片有光泽且与鱼体贴附紧密,不易脱落;劣质的黑鱼表面的黏液多不透明,鳞片光泽度差且较易脱落。5、看鱼尾:优质的黑鱼鱼尾翼强劲有力,自然平滑不下垂。6、看鱼腹:优质的黑鱼的腹部不膨胀,肛孔呈白色、凹陷;劣质的黑鱼肛孔稍凸出。7、看活力:活力好的黑鱼反应灵敏,游动迅速,鱼身挣扎时强劲有力

大家喜欢吃这个吗?

喜欢美食杰的文章请点赞、关注、分享!你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在下面踊跃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

超强入侵物种,亚洲黑鱼“大杀四方”,为何让美国人束手无措?

亚洲黑鱼入侵美国泛滥成灾搅乱生态,搞得老美头疼不已。但在地球另一边的我国,肉质鲜美的黑鱼却是餐桌上的明星产品,被吃到需要人工养殖。

那么黑鱼是如何在美国的本土生物圈中“大杀四方”的,肉质鲜美的黑鱼又为什么没能征服美国吃货的味蕾呢?本期子牙童趣知识局就带大家来了解黑鱼的美国之旅。

美味的黑鱼

黑鱼学名乌鳢,是一种性情凶猛,底栖生活的肉食性淡水鱼,黑鱼主要生活在水草丰茂的浅水区,以小鱼小虾为食。

按照咱们中国吃货的经验,性情凶猛还喜欢运动的肉食性鱼类都是不可多得的珍馐,黑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黑鱼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深受老饕们喜爱。黑鱼肉在中医上还有滋补调养、生肌补血的食疗功效,并且同等重量的黑鱼肉的蛋白质含量比鸡肉、牛肉还要高。

黑鱼肉做成的酸菜鱼、水煮财鱼等菜品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可谓是食用鱼中的豪杰。

中国人食用黑鱼的历史悠久,汉代著名农书《神农本草经》就将黑鱼誉为鱼虫上品,由于黑鱼有着遇到危险会让幼崽进入口中避险的习性,我国古人误以为小黑鱼是在“以身饲母”。

这一美丽的误会又让尊崇孝道的中国人更加青睐黑鱼,我国很多朝代都将黑鱼称为孝鱼,专门提供给孕妇和德高望重的老人食用。

味道鲜美的黑鱼对于中国这个“吃货大国”来说,它产生的经济价值自然十分可观。黑鱼生存能力强,繁殖量大,并且在我国除了西北地区以外的各大水域都有广泛分布。

因此黑鱼养殖在我国十分发达与分布广泛,为吃货们的餐桌上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美味,也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做出着贡献。

那在我国被当成宝贝的黑鱼,怎么一去美国就变成了令人唾弃的入侵物种了呢?

凶悍的黑鱼

2002年,美国一名垂钓客在河边钓鱼时,突然钓起一条体型硕大的黑色怪鱼,这名垂钓客还从来没见过这种鱼类,于是他联系了美国的鱼类学家来咨询这种奇怪的大鱼。

在经过美国专家的研究后居然发现这是一种亚洲鱼类,这一下让美国的许多专家神经一颤,毕竟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引入美国的,大名鼎鼎的亚洲鲤鱼可把美国的水域折腾得不轻。

泛滥成灾的鲤鱼已经让很多美国人心有余悸,现在居然又有人在美国水域里发现了亚洲鱼,这让很多美国人对此表示担忧。

事实证明,美国人还真没白担忧一场,黑鱼和它的亚洲老乡鲤鱼一样,在美国河流里来了一场“大闹天宫”。

很快黑鱼和鲤鱼这对亚洲大鱼组合就充斥在美国各大河流里,将美国本土鱼的生态位生生挤掉,过起了让美国人为之头大的逍遥日子。

出现这种情况不禁让咱们国内的吃货满头问号,要知道黑鱼在国内的超市里可不便宜,它居然在美国成了泛滥的入侵物种,美国人难道就不去尝一口吗?还是说美国人吃鱼的速度跟不上黑鱼的繁殖了呢?

其实美国人并不是没有想过去吃黑鱼,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亚洲鲤鱼,就是因为美国本土河流鱼类被过度捕捞,美国人为了满足吃鱼和净化水质的需求才将其引进的。

结果却成了泛滥成灾的入侵物种。黑鱼最早出现在美国是21世纪初,具体的引入原因已不可考,但美国人肯定是吃过黑鱼的。

只不过一个物种在生态环境中的泛滥,原因肯定不仅仅与它的味道有关。

我们之前提到过,黑鱼性情凶猛,以小鱼小虾为食,不挑水质,并且还是底栖性鱼类。这就使得整个美国的河道都成了黑鱼的游乐园。

它在美国没有天敌,河道中丰富的鱼虾成了它的自助餐,并且和前任入侵物种亚洲鲤鱼还能和睦相处。

亚洲鲤鱼是大型草食性鱼类,黑鱼是底栖肉食性鱼类,两者不是被捕猎关系,也不直接参与生态位竞争,这下食物充足的黑鱼还有了老乡助阵,就在美国更加畅行无阻。

至于美国人吃黑鱼的尝试,就和曾经的亚洲鲤鱼一样,它不对美国人的胃口。我们喜爱的淡水鱼鲜味,在老美的味觉里是一种奇怪的土腥味。

并且以油炸、油煎为主的美式烹饪又难以将黑鱼做的好吃,黑鱼就这样在美国人的食谱里难得一席之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鱼,黑鱼到达美国后,体态和习性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入侵美国的黑鱼甚至在个头上长得比中国正版黑鱼更大,体重能达到九公斤。

随着体型一起增大的还有它的食欲,这对美国河流中的小鱼小虾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一些体型巨大的黑鱼甚至将未成年的牛蛙也列入了捕猎对象。

这对于本就因为过度捕捞而元气大伤的美国本土鱼类又是雪上加霜。

美国人眼见原本引进来吃的黑鱼变成了大爷,就决心人为控制黑鱼的种群数量。既然吃货们不买账,那美国人对付黑鱼就只能使用大规模捕杀的办法了。

美国的一些州 *** 曾向黑鱼泛滥的河道中投放毒药来杀死黑鱼,希望借此 *** 将区域内的河道一网打尽。

但黑鱼的生命力实在太过顽强,即使在无水环境下,黑鱼也能存活最长三天时间,毒药对它们的影响实在有限。

等到投下毒药后河里的鱼一条条都翻了肚子飘上来时,美国人发现被毒死的鱼里,无辜的本土鱼远比黑鱼要多,并且黑鱼凭借自己强大的繁殖能力,面对些许的损兵折将也很快就能补充回来。

并且黑鱼肌肉发达,鱼鳞顺滑,这使得黑鱼的游泳速度极快。黑鱼爱护幼崽的习性又让它们的后代成活率很高。

高迁移速度和高成活率让黑鱼开始了它们在美国水域的病毒式扩散,几乎所有能找到食物的水域,黑鱼都不会放过。

就这样,黑鱼作为入侵物种开始破坏美国本土水域的生态环境。大家可能觉得美国人大惊小怪了,不就是河里有很多黑乎乎的大鱼嘛,这有什么可怕的?

但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更甚。

“危险”的黑鱼

任何泛滥的入侵物种都会挤掉本土的一个或多个生态位,拿我们本期的主角黑鱼来举例,黑鱼在我国的生态环境中有六须鲇、桂鱼等鱼类参与生态位竞争,让黑鱼的种群不至于一家独大。

人类和一些掠食动物也会作为天敌限制它们的数量。但到了美国,能够和黑鱼参与竞争的肉食性鱼类屈指可数。

缺乏天敌和竞争对手的黑鱼在食量上越发肆无忌惮,这可能导致美国一些淡水鱼虾的灭绝。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对于我们的生态环境来说都无疑是一大遗憾。

我国也曾经遭遇过多种生物入侵的事件,无论是有心引入的清道夫,还是无意偷渡的果蝇,对于我国本土物种的生存都造成过严重的威胁。

现在美国也在对付黑鱼的手段上有了更高科技的选择,生物绝育技术就能很好的对某个特定物种进行绿色无公害的消灭,它的大致 *** 就是人工选育出无法生育的雄性物种。

然后在野外环境大量投放,借此来抑制物种的繁殖量。这种控制生物种群的办法我国也在一些泛滥物种上使用,并且成效可观。

一个国家面对生物入侵,除了入侵后的治理,更重要的其实是预防。我国的海关每年就会从进口蔬果、肉类甚至是木材中检查出很多生物入侵的隐患。

从根源上抵御着生物入侵的威胁。假如美国当年面对食用鱼缺乏的情况更慎重一些,选择去保护本土鱼类的生存环境,黑鱼泛滥的情况或许就不会发生。

大家看完了黑鱼在美国的“发家史”后有什么感想呢,对生物入侵的防范又有什么建议呢,欢迎进行评论留言。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内容的动力。

标签: 黑鱼 火头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