糌粑
精选青稞,麦香浓郁
糌粑(青稞炒面)因其极高的营养价值,作为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已逐渐从雪域高原走向普通大众的餐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下面就推荐几款简单易做的糌粑食谱。(PS:糌粑主要是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制成,故又称为青稞炒面)
糌粑粥(青稞炒面粥)
舀适量糌粑粉置碗中,冲入开水或者奶茶或者牛奶,一碗非常有五谷杂粮清香的糌粑粥就OK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白糖或者葡萄干等。
糌粑饼(青稞饼)
1.糌粑粉(青稞粉)加水和糖,揉面光滑面团
2.温暖处发酵1个小时
3.取75克左右面剂,搓圆,按压扁,中间粘上一些黑芝麻。
4.平底锅放少许油,放入饼,小火煎,2分钟后,翻面,再2分钟,起锅
5.放入烤盘 ,200度,中层,15分钟,即可食用。
糌粑面条(青稞面条)
将糌粑粉(青稞粉)、中筋面粉和好,搓成圆形面条,有长搓和短搓两种,长的约尺余,短的三四寸,然后热水煮熟捞起,沥干水分,佐以绿菜、蒜泥、油泼辣子、芥末等,吃起来滑爽可口。
编辑:章粒 / 审核:完么吉
部分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VIEW
往期回顾
科普
“原生夏河”是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委、县 *** 全力打造的全县域、全品类、全产业链公共品牌,凡冠有“原生夏河”标识的特产和服务,品质可靠,产品正宗,放心消费!
↑↑↑点击上方图片了解更多
养生美食,青稞炒面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 *** 简单,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食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用手在小碗中把茶汁,酥油与糌粑,奶渣拌匀并捏成小团而食。
糌粑能够有用的抵抗冰冷,由于糌粑外面还有大量的蛋白质,能够有用的按时补充人体内所需要的能量,因此还特别的方便,简单携带,外面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一些钙铁锌硒的多种微量元素,特殊是在冰冷的时候吃一些糌粑可以有效的起到御寒的效果。
糌粑是藏族同胞的主食,当然也是公认的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生长在高原上的青稞虽然产量不是很高,但是收成后研磨成粉的糌粑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 *** 族。
公元7世纪,藏王经常带兵打仗。但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军队给养十分困难。为此,藏王日夜忧虑。一天晚上,在天的格萨尔王给藏王投了一梦:何不将青稞炒熟磨成粉,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藏王醒来,恍然大悟,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磨麦,筹集军粮。青稞炒麦飘香,其加工 *** 很快传遍了雪山草地。
糌粑,藏语音译,意为“炒面”。糌粑像炒面,但不是炒面,是由一种炒熟的青稞粒磨制而成,是藏族民间传统食品。
糌粑的 *** *** 是将青稞晒干炒熟后,经过水磨加工即成糌粑。根据口味,磨成粗细不等,也可去麸皮磨成精制糌粑。糌粑又分青稞糌粑,豌豆糌粑和混合糌粑几种。以青稞精糌粑为上品,一般是过节或招待客人食用。
糌粑的食用 *** ,先将少许酥油茶倒入碗内,再加些酥油、细奶渣和白糖,最后将糌粑盛入碗里,随即用左手拿碗,右手在碗里不断的来回抓拌,拌匀后捏成小团即可食用。糌粑具有营养丰富、携带方便等特点,是生活在高原藏族人民的一种最方便的食品。出远门时,只要怀揣木碗或糌粑口袋,带上糌粑、酥油和干奶渣等,无论走到哪里,不用生火煮饭,仅以清水代茶,就能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糌粑美餐。
青稞糌粑,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糌粑,意为炒面,名宇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 *** 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特色小吃,也是 *** 族的传统主食之一。如果你到藏族人家去做客,好客的主人一定会给你端来香喷喷的酥油茶和糌粑。
糌粑的 *** ,不需要起火做饭,用少量的酥油、酥油茶、奶渣和糖等混合,并将其用手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食用,特别方便。另外糌粑营养丰富,热量也很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藏族同胞们出门放牧时只需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带一点茶水就行。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是藏族牧民们出门必带的食物,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
糌粑食用 *** 一
食用糌粑时一般用酥油茶和糌粑面搅拌后即可,有条件时可再加白糖和奶渣,这样可以增添美味,增加食欲感;汉族食用糌粑时,如果没有酥油茶,可用猪化油或熟清油代替,再加开水和白糖搅拌即可食用。无论采用哪种 *** ,搅拌后的糌粑面均含有大量脂肪,不宜食入太多,应少食多餐,这样才有利于消化吸收。
糌粑食用 *** 二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糌粑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
*** 边境农民致富路:“主动干”吃上“小康饭”图为洛桑旦增销售的青稞糌粑等特色农畜产品。 张伟 摄
图为洛桑旦增销售的青稞糌粑等特色农畜产品。 张伟 摄
中新网 *** 隆子7月22日电 题: *** 边境农民致富路:“主动干”吃上“小康饭”
作者 张伟
“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肯定舍不得,对全新的生活也有过担忧,但我还是坚决主动要求搬出来。”隆子县是 *** 山南市四个边境县之一,三年前,该县雪沙乡普卓村村民群培离开生活了近四十年的故土,成为该村之一批搬迁至县 *** 所在地隆子镇的易地扶贫搬迁户。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以前的生活太苦。”群培说,普卓村到隆子县城有4个小时的车程,且高寒缺氧。群培种青稞,养牛羊,妻子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约在7000元(人民币,下同)上下。但由于群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还要抚养两个孩子,一家人的生活有些捉襟见肘。
图为群培(左)为青年职工进行技术指导。 张伟 摄
2016年,普卓村将群培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但生性要强的他心里不是滋味。听说周边村民搬迁到县城后勤劳致富,他主动找到普卓村村委会表达了要搬迁的意愿。2017年9月,一家四口从失修漏雨的土坯房搬出,住进了隆子镇叶巴村近100平方米的独家小院。
“生活便利了太多。”群培说,以前孩子想吃苹果,要等着搭顺路的摩托车到县城去买,现在周边就有超市、茶馆、饭店,即便有个别买不到的东西,坐班车去山南市也方便得很。“但我不敢轻易消费,缺少一技之长还是没有稳定收入。”
图为群培和妻子在新家的客厅里。 张伟 摄
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干”,借助隆子县产业扶贫项目--“菜篮子”工程提供的就近就便就业机会,群培和妻子走上了一条学习农业技术,改善生活的致富路。
“与其羡慕别人过得好,不如自己多学多做。”群培说,当内地农业专家来培训时,虽然很多名词听不懂,但他会仔细记下专家的每一步操作过程,反复揣摩,“嫁接、育种这类技术不好掌握,我会请人帮忙把相关要点翻译成藏语,遇到难题就及时找懂的人求助,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
图为洛桑旦增为自家青稞产品设计的商标与特色包装。 张伟 摄
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凭着浓厚的兴趣,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劲,今年已经42岁的群培“后来居上”,成为了隆子县“菜篮子”工程种植基地的农业技术员和负责人之一,每月工资涨到5000多元,妻子每月也有3500多元。“现在全家一个月的收入比之前一年的还要多。”
在隆子县热荣乡,同为42岁的洛桑旦增很早就实现了致富梦,他畅想着要把以自己名字注册商标的“洛旦”牌黑青稞糌粑卖到全中国。
图为2015年,隆子黑青稞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张伟 摄
17年前,作为全乡为数不多有初中学历的农民,洛桑旦增靠着借来的2000元钱,从开小商店起步,走出了他的致富路。
2015年,隆子黑青稞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直寻找创业机会的洛桑旦增主动联系申报了热荣乡扶贫产业项目,建立了以黑青稞、白青稞、蓝青稞糌粑等为特色的农畜产品加工合作社,并在 *** 帮扶下,把销售门店开到了隆子县城。
图为洛桑旦增介绍青稞的功效。 张伟 摄
为了提升产量和竞争力,洛桑旦增一边将传统水磨升级为电磨,扩建加工厂,一边积极丰富产品种类,注册商标。“要让我的产品有辨识度,商标必须有特色。借鉴了很多同类产品之后,我有了大概的想法,然后自己画出草图,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设计完成。”
“现在知名度有了,销量还得再上一个台阶。”2019年,洛桑旦增的合作社年销售额超过百万元,但他没有停步,于当年年底入驻隆子县电子商务中心,开了 *** 店,并在微信朋友圈做起了微商。虽然2020年因为疫情,销售受到影响,但洛桑旦增把 *** 黑青稞糌粑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内地8个省市。
图为群培新家外景。 张伟 摄
看到洛桑旦增的成功,有些村民也加入他的合作社。对于这些新合伙人,洛桑旦增选择在不收取入股资金的情况下,先让他们享受分红。“经营上的风险由我来承担,只为坚定大家的信心,把事业做大做强,共同吃上‘小康饭’。”(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方水养一方人,藏族主食——酥油糌粑藏族同胞一天三餐离不开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习惯吃的主食,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南粉北面”一说:北方人特别会做面食,各式各样的面条、馒头、花卷、饺子数不胜数;南方人擅长 *** 米粉,桂林米粉、柳江螺蛳粉、海南粉、南昌拌粉,也是无数南方人家最熟悉的味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生活的藏族同胞,一日三餐的主食则是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居住的地方并不固定,生火做饭也多有不便。而糌粑抗饿又携带方便,藏族同胞们出门放牧时只需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带一点茶水就行。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不用生火做饭就能饱餐一顿。
有客人来到藏族朋友家,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酥油糌粑,以示款待。过藏历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里面装着的便有糌粑。亲朋好友来拜年,主人会端来竹索琪玛,此时客人就会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酥油糌粑,让人好奇的食物
藏族同胞如此离不开的酥油糌粑,到底是什么?“糌”音同“簪”(zan),糌粑在藏语里是“炒面”的意思,这种炒面的原料是高原所特有的农作物——青稞。将青稞炒熟后磨成粉,便是糌粑。糌粑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 *** 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藏族朋友吃糌粑时,会用到一个木制的小碗,如果条件好的人家,会在木碗外镶上银边,碗内也有金子做的装饰图案,但主要材质一定会选用木质的。
糌粑的吃法是先根据自己食量舀一勺青稞粉在木碗里,然后加一勺酥油,这酥油是从高原特有的牦牛奶提炼出来的。
随后在碗中倒满奶茶,将奶茶、酥油与青稞粉满满搅和成面团。可以用勺子搅拌,但藏族同胞通常是用手直接拌匀,认为这样做最为地道与虔诚。一只手拖住木碗,另一只手用中指不断将青稞粉向碗底轻捣,慢慢地把碗边的面压入奶茶中,并防止奶茶外溢。当食材可以用手捏成团时,一份糌粑就做好了。
用手拿去糌粑,再在木碗中倒入茶水,这就是藏族同胞最喜欢的早餐。看着藏族朋友 *** 糌粑,仿佛眼前看到了当年他们骑着马,赶着牛羊的放牧生活。
热闹非凡的青海糌粑节
关于酥油糌粑的来源,有着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大家不妨一听。
其中有一则是说,早在公元7世纪,藏王经常要带兵打仗,但因为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非常不便,因此军队的给养问题十分棘手。当藏王备受困扰之时,藏族传说中神的化身格萨尔王,给藏王托了一梦:教他用青稞炒熟磨成面团,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
藏王醒来之后,立即命令部下按这个 *** 筹集军粮。青稞炒制后飘香四溢,军粮充饥顶饱,深受士兵与 *** 们喜爱,于是糌粑的 *** *** 很快便传遍了整个雪域高原。
在青海, *** 还会热热闹闹地举办糌粑节。首先会举行祈福仪式,祈愿新的一年村庄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谐安康。随后开启疯狂的“糌粑大战”:人们会提前准备上好几袋糌粑粉,当宣布节日开始之时,村民们打破年幼之分、尊长之别,所有人都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糌粑粉,互相泼洒打闹,嬉笑在一起。满身的糌粑粉,真是大家最虔诚的祝福,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越嚼越香,雪域高原的独特风味
许多到青海旅游的游客,初见酥油糌粑都十分好奇,但尝一口往往都不适应这个味道。但只要习惯了,糌粑就会越嚼越香。如果将糌粑裹住一块风干牛肉,牧区风味加倍,对于藏族同胞来说简直是神仙搭配。
为了让酥油糌粑更容易让大众接受,大家在尝试的时候可以添加一些白砂糖、奶酪等,让糌粑的口感更丰富;或是多加一些奶茶或酥油茶,让糌粑泡着吃;更有糌粑蘸辣椒、蘸肉酱的吃法,将自己家乡的滋味与青藏高原的风味“一网打尽”,看着都很有食欲。
如今,低脂、报复感强、无添加的糌粑,也成为了许多健身养生人士的好选择,大家不妨可以选购一些来尝试,品味雪域高原的独特风味。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高原青稞糌粑在藏区,可以说,有种喜欢是把糌粑点在你身上。有种祝福是吧把糌粑撒在你身上。
青稞面,每一粒青稞都是从农田采购,晾晒,甄选,碾磨,包装,没有任何有害的加工过程。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严格把关,就是为了确保产品的品质。因为掌控所有过程,所以有我们有能力做的得到“诚实”。
精选优质颗粒,好品质看得见。正品青稞面粉低糖低脂粗粮面。关注杂粮,关爱健康。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青稞虽然营养价值高,但口感太硬了,不好吃!”正是这个原因,让很多人对青稞望而却步。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纪凤娣博士想了个办法——让青稞发芽,这样不仅解决了青稞不好吃的问题,而且还提高了青稞的营养价值。
纪博士介绍,青稞的营养特点就是“三高两低”的特点,即高纤维、高蛋白(低于燕麦和小麦,高于其他谷类作物)、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还含有β-葡聚糖(青稞中的含量高于燕麦)、多酚类物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在降低胆固醇、控制血糖与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我国以青稞为主食的地区,他们常将青稞做成糌粑,配酥油茶一起食用,热量比较高。但是,如果直接吃青稞米,口感粗糙,不好吃,而且消化率较低;将其加工成青稞粉,因其面筋蛋白含量低,很难单独用它直接做面条,应用的场景并不是很多。
“有一次,我喝到一种燕麦酸奶,很爽口,咬到的燕麦很有嚼劲,口感很丰富,那时候我就想如果能把硬硬的青稞也能做到这种状态就好了,当时想了很多方案,再造米、膨化等,最后发现还是发芽的效果更好一些。”纪博士开始带领团队进行发芽青稞的研究。
纪博士发现,与未发芽的青稞相比,发芽青稞的口感非常好,而且饱腹感很强,另外还测定了一些营养成分后发现,青稞萌发后总酚、黄酮等功能性成分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增加,各种酶活力显著增强,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 成的发芽青稞米是一种“完全的全谷物食品”,保留了青稞的全部种皮,各种B族维生素、矿物质元素、β-葡聚糖等营养成分都被留了下来,并且γ-氨基丁酸(有助于调节血压、提高肝肾功能、辅助治疗糖尿病、改善睡眠质量等)非常丰富,可以达到41.45毫克/100克。这些结果都让纪博士很兴奋,并很快研发出了相关产品——小袋装的发芽青稞米,方便携带,打开直接吃,或者倒一袋放到酸奶里,又或者加到沙拉里,体验都不错。
另外,纪凤娣博士及团队还研发了发芽青稞茶、富含γ-氨基丁酸的青稞粉(8.308克/100克)、富硒发芽青稞、增香发芽青稞粉等,让青稞更好吃、更健康。
本文由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纪凤娣进行科学性把关,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全谷物频道乔靖芳亦有贡献。
把每一粒青稞吃干榨净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记忆中的青稞能做成很多的主食。青稞馍、青稞擀面、青稞糌粑,老旧的青稞“黑面”与细腻的小麦“白面”相裹而成的“砖包城”……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青稞这一青海人的传统口粮一改往日容貌,以新姿态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浓香醇厚的青稞饼干、香辣酥脆的青稞小麻花、营养丰富的青稞麦片……在我省各大超市和青海特产专卖店,都能看到以青稞为原料的土特产品,这些拿得出、叫得响的“青字号”招牌,不仅展示了全省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最新成果,更让我省特色农产品走上了绿色、品牌、质量的新兴之路。
西宁一土产店:一天卖出近二百袋青稞饼干
8月15日,在西宁莫家街一家土特产商店,来自深圳的几位游客挑选了青海麦片、青稞饼干等青海特产并直接邮寄回家。店主屈先生告诉记者,随着健康养生的兴起,青稞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保健作用,受到消费者青睐。
“我这一天能卖出近二百袋青稞饼干,不光是饼干受到消费者争相购买,其他青稞产品也都销售火爆。”屈先生说,在西宁市区大小超市,不难发现摆在最显眼位置的都是青稞特色食品,这些产品也成为人们送亲朋好友的抢手货。
青海作为我国青稞作物的主产区,2018年,青稞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青稞产量约占全国藏区青稞总产量的20%以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青稞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青海的青稞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青稞米、青稞挂面、青稞饼干、青稞速食面等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生活理念的转变,让青稞加工业不断发展,青海是藏区青稞加工转化率更高的省份,青稞商品化率高达83%以上。”青海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说,目前,青海省从事青稞生产加工的企业有16家。而青海互助青稞酒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得不说,青稞加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深加工企业:青稞产品越来越丰富
一粒小青稞如何挑起特色产业发展大梁?答案是提升价值链在精深加工上找突破。在青海新绿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青稞生产线上,青稞挂面经过压延、切条成型、烘干、排湿等工序被 *** 出来。对于青稞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青海新绿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宪铭有着他的理解:“只有在精深加工上寻找突破点,才能做强产业,提升产业价值链。”
除了青稞挂面和青稞麦片,朱宪铭还有更大胆的想法:把每一粒青稞“吃干榨净”。“原先青稞初加工后剩余的麸皮很多都被用于饲料加工,其实青稞麸皮中的麦纤素含量很高,是代餐产品的主要成分,如果将麸皮开发好,它的附加值会远远高于青稞挂面、麦片等产品,还能解决青稞加工过程中的浪费问题。”朱宪铭坦言,青海通过提升科研技术、选育良种等多项措施,力推青稞产业精深加工转型升级,青稞产品越来越丰富。
推进青稞产业转型升级,力促青稞精深加工产业再迈一步。为此,我省青稞生产加工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今年年初,青海汉和(格桑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的“非米富集γ-氨基丁酸”生产线全部采用日本标准设计施工,整套设备的科技含量及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相当高。青海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计划一期精深加工青稞7000吨,可精深加工营养粉5000吨;二期达到30000吨产能,可精深加工营养粉20000吨。
科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让青海初步形成了科研、种植、加工和销售的青稞全产业链条,并开发了青稞酒、速食面、饼干、陈醋等多个系列的青稞产品。
*** :重点扶持青稞产品高端精加工企业
青稞作为青海的特色优势资源产业之一,如何更好打造这一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品牌,成为我省青稞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新课题。去年年底,青海省 *** 制定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扶持具备一定精深加工能力、科技含量高、产品研发能力强的青稞精深加工企业,着重研发生产具有高原特色和保健康养功效的高端青稞产品,拓宽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力争到2020年实现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8万吨以上。
不仅如此,青海还将大力实施青稞产业品牌打造行动,对青稞产品品牌、市场营销展开全面企划,强化品牌推介,突出有机、绿色、无污染特色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形象。按照“扶精、扶优、扶强、扶大”原则,投资4600万元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的青稞产品高端精加工企业,新(扩)建青稞制品生产线5条以上,主要用于设备购置、高科技生产线、质量监测等。创建青稞品牌2至3个、制定青稞生产加工标准12项,着力拓宽青稞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从田间生产到精深加工的青稞全产业链条,提升青稞产业化发展水平。
舌尖上的中国1,青稞做的糌粑更佳搭配是酥油茶和奶渣!{"rich_content":{"text":"舌尖上的中国1,青稞做的糌粑更佳搭配是酥油茶和奶渣!","spans":null},"video":{"vid":"v028b0g10000c1r5r6sca11rgb8e697g","duration":51.595,"width":720,"height":406,"file_size":437,"thumb":{"web_uri":"tos-cn-p-0000/f5b047afb98e4137a1bddc9af30a3903","width":638,"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high":{"duration":51.595,"file_size":3841607,"w":720,"h":404},"normal":{"duration":51.595,"file_size":3358057,"w":638,"h":360}},"is_encrypted":null,"sp":null,"md5":"","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