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蛋图片真实,鸵鸟蛋图片工艺品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6 0
一爪子掏出豹子的内脏,却要把头埋到沙子里,鸵鸟真这么“傻”?

1、 鸵鸟真把头埋进沙子吗?

鸵鸟把头埋入沙子的说法最早要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名著《自然志》写到:鸵鸟遇到危险时来不及躲避,它会把头颅伸向低矮的草丛里。鸵鸟多栖息在草地、沙漠边缘,绿色植被较少,传播过程中草丛也被替换成了沙子。

然而这一说法却是彻头彻尾的谣言。鸵鸟体长180-300公分,身高240-280公分,体重130-150公斤,是世界更大的鸟。鸵鸟的肢腿发达、有力,脚爪锋利,脚趾下面配有角质的肉垫,弹性十足并隔热效果佳。凭借这套装备鸵鸟能以50公里的时速持续奔跑5分钟,冲刺速度更是高达70公里,可轻松越过2米多高的障碍物。

某纪录片拍摄的一组画面显示:一只成年鸵鸟激战两只猎豹,一只猎豹被鸵鸟的爪子当场开膛破肚,另一种吓得落荒而逃。鸵鸟喜欢聚群,善于集体行动,且性情暴躁,一言不合便开启战斗模式,在非洲大草原成年鸵鸟单打独斗少有敌手。豹子、狮子、豺狼等多选择几个合伙围剿鸵鸟,出其不意朝着一只发起攻击。

那么为何鸵鸟给人留下了把头埋下沙子的印象呢?

荒漠、草原、沙漠是鸵鸟的栖息地,其中草原和荒漠是以硬实的土质地面为主,而沙子也并非网友想要的那么松软,快速挖个容纳头颅的坑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关键的一点是,鸵鸟的喙属于典型的尖、扁、短,鼻孔大而且处在嘴部的边缘位置,稍有不慎就混入异物,埋入沙子后压根不能呼吸!

之所以产生鸵鸟把头埋入沙子的说法,源于鸵鸟有弯曲脖子、把头颅贴近地面的习惯。鸵鸟的单个眼球重60克,是陆地生物中更大的眼球,仅次于海洋的鲸鱼。结果是鸵鸟的视力极佳,最远可看清5公里处的物体,安全起见鸵鸟常会竖起脖颈、左右转动巡视四周,观察周围潜在危险物。

从事摄影的朋友清楚在天气炎热的夏季拍摄画面里常有层层波纹,实际上是水蒸气在光照下“闪闪发光”。这是由于地面气温上升的热空气与空气中的冷空气相遇而轻微“结露”,继而引发的散射现象。这对于鸵鸟而言无疑是一个天然屏障,再也无法看清远处的东西

鸵鸟此时表现得有点“躁动不安”会不停弯曲脖颈变换视角,包括将头颅贴近地面。而地面恰好有良好的传声效果,这种情况下使得鸵鸟更喜欢贴近地面。

鸵鸟有进食砂砾的习惯,这也是产生“鸵鸟把头颅埋入沙子”说法的原因之一。鸵鸟是典型的杂食性动物,像植物的茎、叶、果实、昆虫、软体动物、小型爬行类等都是它的摄食对象,但偏好植物类食物。

然而鸵鸟没有牙齿、不能咀嚼,多次进食后食物塞满了食道,在食道的蠕动下食物像一个个大团子一样进入体内,这无疑加重了消化器官的负担。承担消化食物任务的是鸵鸟的砂囊,它会不停地来回运动、磨损食物直至彻底消化掉,而这需要砂砾的配合。解刨发现容纳3斤重量的砂囊,至少有1半是砂砾。这就需要鸵鸟不断地弯曲脖颈吞食砂砾了,被人误认为把头颅埋到沙子里也属正常。

一位拥有16年鸵鸟饲养经验的管理员曾这样描述:每周都会在鸵鸟的食物里加上一次砂砾,自始至终也未曾见到一只鸵鸟把头埋到土里,哪怕是游客用枝条拍打它时。

2、 鸵鸟为了生存拼尽了全力

不管是低头贴近地面,还是吞食砂砾,说白了还是为了生存,其实鸵鸟为更好活着付出的代价远不止这些。

为更好的生存、繁衍,鸵鸟实行“父系社会”,属于一雄多雌的典范,一般1只雄鸵鸟配3-5只雌鸵鸟,而雌鸵鸟里还有一个领头的“原配”。繁殖期时,雄鸵鸟会和雌性依次交配,雌鸵鸟每隔一天产一枚直至巢穴里凑齐了25枚左右。“原配”雌鸵鸟会被其他雌性产的蛋归拢到一起:白天由原配雌性孵化,雄性负责安全;夜晚常有猛兽突袭,由雄性孵化。

鸵鸟蛋营养丰富,蛋径10-15公分,蛋长15-20公分,蛋壳厚度2-3毫米,重达1400克,是世界更大的鸟蛋之一,但这也招惹了众多偷食者。为此鸵鸟蛋进化得异常坚硬,能与瓷器一较高低,需要锯子才能破坏掉它,而且更大能承受一个成年人的重量,鉴于此许多鸵鸟蛋被开发成了工艺品,品相较好能卖到不菲的价格。

孩子在沙滩上摸鸵鸟蛋的手

刚孵化出的鸵鸟幼崽体积和农村母鸡差不多,不需多长时间就能学会走路,毛色与沙土极为相似,远处几乎不能辨识,是避免天敌侵扰的优秀保护色。

鸵鸟性情暴躁,但不会主动攻击对手,不过在繁殖交配期时警惕性高,战斗 *** 很容易被引爆。一般情况下,靠近鸵鸟它会主动逃离,如果对它围追堵截,它会转过头来发起攻击。粗大、有力的肢脚可一击把人踹成重伤。最有名的战绩是把一头刚成年的狮子开膛破肚,据说是因为这只狮子打起了鸵鸟幼崽的主意。

简单地说,鸵鸟低头吞食砂砾或者主动发起攻击,都是为更好生存、繁育进化出的结果,如果真傻到把头埋到沙子里,不用天敌捕杀,自个都会因窒息而灭绝。

原创:老高

青铜和铁器时代奢侈品之鸵鸟蛋

华丽的鸵鸟蛋早在青铜和铁器时代就受到地中海文明精英的高度重视,但迄今为止,仍然有一个关于装饰鸵鸟蛋的古老贸易和生产的5000年历史的谜团。人们对这些奢侈品背后复杂的供应链知之甚少。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鸵鸟卵中,科学家尝试揭示出鸵鸟蛋的起源以及它们是如何 *** 的,以及它们是在哪里 *** 的。通过蛋的化学成分,找出了它们的来源,并研究了它们的微小差异。

图:鸵鸟

发表在今天的期刊上古今研究人员首次描述了鸵鸟产蛋业背后令人惊讶的复杂系统。这包括关于鸵鸟蛋的来源、鸵鸟是圈养的还是野生的,以及 *** *** 如何与工匠在特定地区使用的技术和材料有关的证据。有证据表明鸵鸟被圈养,但也有卵是从野生鸟巢中取出的。这不是普通的取卵行动--鸵鸟是极具攻击性的,因此从野生鸵鸟巢穴取卵有很大的风险。

图:鸵鸟蛋

科学家还发现鸡蛋需要时间干燥才能被切割,因此需要安全储存。这非常具有经济意义,因为储存需要长期投资,还会增加风险,会增加鸡蛋的奢侈价值。这项研究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是对古代奢侈品的研究。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但在评估古老的奢侈品是如何产生的,而且还探究了它们如何被不同的民族所使用的。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社会中,同一个对象对不同的群体可能有不同的社会或象征意义。这些知识和理解有助于在一个多文化社会中培养宽容和相互尊重。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些机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以多种方式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的社会。(图片来源 *** )

生的蛋是自己体重的1/3,被封为国鸟,几维鸟为何要生这么大的蛋

这是一张x射线照片,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一只鸟体内孕育着一枚巨大的鸟蛋,它的质量大约是携带它的鸟的三分之一。如果人类在怀孕时也拥有这个比例,那么相当于肚子里要怀着一个近30斤的婴儿,图中这种奇特的鸟叫几维鸟(Kiwi bird,是新西兰独有的物种,几维鸟由于长相独特且呆萌,深受新西兰人的喜爱,是他们的精神象征,新西兰人甚至管自己直接叫做kiwi,更是把几维鸟奉为国鸟。

鸵鸟蛋图片真实,鸵鸟蛋图片工艺品-第1张图片-

呆萌的几维鸟(Kiwi bird)

几维鸟虽属鸟类,但翅膀已经完全退化,它们的羽毛细如纤细蓬松的毛发,因此无法飞行,成年几维鸟的重量为2kg左右。由于几维鸟的叫声为“keee-weee”,因为也被称为Kiwi鸟。几维鸟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夜间进行活动,以躲避猛兽的袭击。由于不能飞行,它们的骨骼不像其它鸟类一样具有中空结构,而是与哺乳动物一样拥有骨髓,它们的骨骼足够强壮,能够支撑较大的体重,并且还拥有较强的奔跑能力。

夜间奔跑的几维鸟

几维鸟的视力很差,科学家对几维鸟进行研究发现,大约三分之一的几维鸟有眼睛损伤。几维鸟有一只长长的尖嘴,并且鼻孔位于长嘴的末端,由于眼睛视力越来越低,因此它们的鼻子非常灵敏,具有很强的嗅觉,这样它们便能够用尖嘴在探刺的过程中准确的嗅到食物,从而进行捕食。它们的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虫、蜘蛛和其他无脊椎动物。Kiwi鸟寿命可达三十年,是新西兰的特有物种,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及象征。

一只肥胖的几维鸟

为何几维鸟的鸟蛋如此之大?

虽说成熟的几维鸟大小比家鸡还要小一点,但它们产出的蛋却能达到雌性鸟体重的三分之一以上,仅比鸵鸟蛋小了一点点,除了蛋的大小比较独特,几维鸟蛋中的蛋黄比例也比较高,可达到整个蛋的60%,远高于通常鸟类的30%~40%。

看见上面图片中的几维鸟你是不是觉得它们的体型都是圆滚滚的,实际这些都是怀着超大鸟蛋的雌性几维鸟。一只怀孕的雌性几维鸟必须摄入比平常多三倍的热量来喂养它体内正在发育的蛋。它毛茸茸的肚子最终会拖到地上,变得非常大,以至于在怀孕的最后几天里不得不禁食,因为肚子里几乎没有空间能够装进食物了。

几维鸟的骨架结构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这些巨大的卵是一场奇怪的进化灾难的结果。也许古代几维鸟体型更大,随着体型的缩小,它们无法进化出更小的蛋。由于这种情况下雌性仍然可以存活,所以没有必要清除巨大的卵子。

不过有科学家对此提出了不同观点,在2013年《科学》期刊的一篇论文中,他们分析了现代几维鸟直系祖先的化石残骸,发现它们与一种小得多的鸟相对应,它们的祖先只有现存最小几维鸟物种的四分之一大小。因此它十有八九是在从一种小型飞禽进化到今天这个体型。那么既然是这样,几维鸟生产一颗这么大的蛋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科学家认为几维鸟的这种进化并非偶然,这是为了让小几维鸟更快成熟。在它们出壳后,它们肚子里还含有一些未分化的蛋黄等营养物质,在生命的前两周半里,它们可以靠这些蛋黄为生。换一个说法,你甚至可以把它想象成几维鸟比哺乳动物还更会哺乳,进化出一种类似于活产蛋的机制,大量多余的蛋黄取代了母乳。所以说它们的这种繁殖方式更像哺乳动物而不是鸟类。巨大的鸟蛋使它们在出壳时就已发育充分,因此在出生的时候就具有了独自奔跑和躲避捕食者的能力,并且在孵化之后,它们的父母几乎马上就离开这些幼鸟。

几维鸟种群命运

最初在新西兰除了蝙蝠,几乎不存在本土的哺乳动物,现在那里的白鼬、黄鼠狼等其它一些猎食性哺乳动物都是水手们进入新西兰时带来的。正是由于这些人为导致的入侵物种,几维鸟曾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威胁。由于怀孕的几维鸟几乎失去了较强的行动能力,在一些肉食性哺乳动物的眼中,就是一顿躺好的午餐。

一个世纪之前,新西兰的几维鸟数量以百万计,而如今,几维鸟的种群数量估计只有35000只上下。

不过新西兰对几维鸟的保护措施做得越来越完善,几维鸟也成为了新西兰的国鸟,相信未来几维鸟的群体数量也会逐渐恢复。

参考资料

<1>Blind free-living kiwi offer a unique window into the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vertebrate vision. BMC BIOL, 2017.

这种鸟没有翅膀和尾巴,蛋大如身体1/3,嘴上自带“生命探测器”

有这么一种动物,说它是鸟它却没有翅膀,也没有尾羽,说它不是鸟儿,它的全身又覆盖着羽毛,然而它的羽毛又特别硬,看上去就像刺猬的刺一样,但如果说它是哺乳动物,它却只有两条腿,还长着一张长长的鸟喙,然而它的鸟嘴却又像刺猬和针鼹的嘴一样,是不是一种十分怪异的动物?这种奇葩的鸟就是新西兰的国鸟——几维鸟。

几维鸟只因鸣叫时发出的声音类似“几维”,所以叫做几维鸟,又因为没有翅膀而叫无翼鸟,它还被叫做鹬鸵,因体型奇特,也叫奇异鸟,其体形如梨子,浑身长满蓬松细密的羽毛,既无翅膀也无尾羽,当然不能飞翔,不过它的双腿却粗短有力,奔跑的速度很快,两鸟打斗的时候会互相踢打,能将对手踢出好几米远,它的嘴巴又长又尖,休息时嘴巴经常支在地上,当作第三条腿使用,这样它就像一个三脚架一样能保持其身体的平衡。

几维鸟野生种群只存在于新西兰,大小与家鸡差不多大,可分为三种,褐几维鸟和大斑几维鸟体形稍大,身高达35厘米左右,体重超过2千克;小斑几维鸟较小,体形只有25厘米左右,体重约为1.2千克。这三种几维鸟的长相相似。

几维鸟也是新西兰独有的多种动物之一,因为新西兰岛远离其他大陆,具有独特的生物演变发展路线,形成了独特的生命物种。但是自从毛利人和欧洲人相继来到这里以后,人为活动和他们带来的其他猪牛羊狗猫等生命物种也改变了新西兰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几维鸟的数量越来越少,某些几维鸟一度也难见踪影,另有40多种鸟类已经灭绝。

几维鸟十分嗜睡,每天可睡20个小时,主要在晚上捕食,嗅觉很敏锐,鼻孔在嘴巴上方,连在10厘米深以下的土中的虫儿的气味也能闻出并抓来吃,被认为自带生命探测器。不过它也是杂食类动物,主要食粮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虫、蜘蛛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也会在河涧觅食鳗鱼、淡水螯虾、两栖类动物,也会吃一些植物的果实。

几维鸟会挖地穴筑巢,较为隐蔽以防被天敌袭击,其交配活动主要在夜间进行,雌鸟下出的蛋特别巨大,甚至可达体重的1/3,是世界上产蛋和身体比例更大的鸟类,有些鸟蛋可达500克以上,堪比一些小型鸵鸟蛋了。

几维鸟主要的繁殖季节是在每年的6月至翌年3月,雄鸟和雌鸟之间遵循一夫一妻制,一旦选择终身不渝,而且这种鸟的雄鸟非常负责任,是典型的“顾家暖男型”,其孵卵行为就是由雄鸟完成的,因此在新西兰顾家的好男人也被叫做“几维鸟男人”。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小蛋“刻”大舞台,河北张家口五旬男子坚持蛋雕20年,技艺成熟

今年57岁的乔长贵是河钢集团宣钢公司炼铁厂一名普通职工,从小喜欢雕刻和绘画,20年前开始尝试蛋雕,技艺逐渐成熟。

乔长贵的蛋雕作品以鸡蛋、鸵鸟蛋等为原料,经过选蛋、打孔、清液、画样、雕刻、打磨等工序完成。

题材涵盖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冬奥文化等多种题材。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蛋“刻”作品让小蛋壳成为展示文化的“大舞台”。

网友:厉害!

稀罕!漯河老汉脱贫后养鸵鸟致富,一只能卖1万多元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刘广超 通讯员 刘佳 张朋祥

“牛羊我自己不好养,这鸵鸟不仅利润高,而且不容易生病,养大以后很强壮!”7月20日,家住漯河市临颍县王孟镇石拐村的脱贫户郭发安,说起自己养殖鸵鸟一事时表示,明年还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据了解,今年67岁的郭发安平日里一个人生活,年过六旬的他已经很难再通过种地来维持生活,因此早在2013年就被定为贫困户。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一项项优惠政策的稳步推进,让郭发安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

这几年,郭发安通过 *** 养殖小香猪,在2019年实现脱贫,但是这并没有让他停下继续致富的步伐。郭发安喜欢养殖一些别人不敢养的稀罕品种,今年,他通过朋友介绍和推荐,购买了十只鸵鸟幼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养殖。

据郭发安介绍,一只成年鸵鸟可以卖到一万元以上的好价钱,但是养殖周期长,养成最少也要一年多时间。“鸵鸟三天下俩蛋,一个蛋能卖两三百元,算下来比卖鸵鸟利润还高点。”郭发安说,为了可持续养殖,他萌生了卖鸵鸟蛋的想法。

郭发安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脱贫,还被评为了“最美脱贫户”,但他并不想就这么满足于现状,对于以后的生活,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心气可高哩,明年还得扩大养殖规模!”

全红婵家富裕了!哥哥疑买新车,妈妈化妆年轻十岁,爸爸吃鸵鸟蛋

俗话说得好:“出名要趁早”,这句话放在全红婵的身上简直是太贴切了。年仅14岁的她就获得了奥运会的冠军,耀眼的成绩连我们的跳水皇后郭晶晶都十分的羡慕。随着全红婵的大火,一家人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红婵的家境并不富裕,甚至可以用贫困来形容。家里的房子十分老旧,父母靠打工务农为生,2017母亲遭遇了一场车祸,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因为无钱治病,一直在拖延,此后再也没有出去打工,家里的重任都落在了父亲的身上。家里有5个孩子,全红婵排行老三。全家人的生活都十分拮据,全红婵的哥哥更是早早的背负起家庭的重担。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全红婵从小就特别懂事。我现在还记得14岁的全红婵在一次采访中说的那句话:“我得挣钱给妈妈治病” 。如今的她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改善了家人的生活条件,也让老家的经济条件好了很多,从一贫如洗到小康家庭,这就是对努力更好的肯定。

全红婵成名后,一家人都很高兴,但是并没有一味的消耗全红婵的名气获取收入。全红婵的哥哥一直在经营自家的果园,有时会直播销售自家水果,有了妹妹的加持,水果也好卖了很多,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全红婵家的院子里除了获赠的一辆车子外,还出现了一辆新车,这辆车疑似是哥哥为了做生意特意购买的。

全红婵的爸爸妈妈如今还生活在农村,依旧非常勤劳,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重新给家里装修了一翻,看起来非常漂亮。在近段时间的一个视频当中,我们发现全红婵的妈妈也罕见的化了妆,看起来年轻了10岁,也会买些衣服来打扮自己,人精神了,身体自然也就轻松多了,闲暇时在自己院子休息,和亲戚邻居聊聊天,还有什么事比女儿争气更让人开心的事呢!全红婵的爸爸也非常的可爱,还向粉丝们展示朋友送给他的鸵鸟蛋,通过视频我们发现,全红婵的爸爸准备美餐一顿!

今年15的全红婵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相信她还会创造更加优秀的成绩。而全红婵的家人也很值得敬佩,经济条件好了,并没有完全依靠全红婵不劳而获,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善生活,乐观生活,相信一家人会越来越好。

距今约四五十万年鸵鸟蛋化石在河南安阳发现

据八十年代相关资料记载:鸵鸟蛋化石,1972年9月4日在铜冶乡南庄村出土,完整无损。鸵鸟蛋化石长19厘米,直径11厘米,长周长54厘米,短周长49厘米。经鉴别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鸵鸟蛋化石在八十年代相关部门库藏文物表中有记录,类别:化石,时代:远古时期。由于是库藏文物没能拍到实物照片。(铜冶乡是现在的安阳市殷都区铜冶镇)

什么蛋?仪征卖188元!

地球上更大的鸟类我们都知道是鸵鸟,它所生的蛋也是地球上更大的蛋,不知道正在看手机的朋友们有没有看过鸵鸟蛋。就在前两天,记者在我市一家超市里看到有鸵鸟蛋正在售卖,一只蛋售价188元。

大大的两颗鸵鸟蛋,在周围日常实用的小型蛋类中显得“鹤立鸡群”,超市店员告诉记者,一只鸵鸟蛋的价格在188元,虽然售卖时间不长,买的人也不多,但却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观看。很多路过的顾客都会忍不住上前摸一摸,觉得很是新奇。

据介绍,鸵鸟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每个鸵鸟蛋一般重3斤左右,其蛋白质、钙、铁等含量要高于其他蛋类,日常烹饪法较其他蛋类差不多,一个蛋可以烧好几样菜,吃剩的蛋壳还可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蛋中的“巨无霸”,你会购买吗?

有兴趣喜欢猎奇的朋友可以尝个鲜。


融媒体记者:李月月 宰儒宇

编辑:言文

审核:赵国民

3米高的象鸟是地球上更大的鸟类,曾与人类祖先共存,不会飞且瞎


一直以来,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都未曾获得科学家们一致认可。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科普的鸟,可能说明一些问题,因为它是世界上更大的鸟,尽管已经灭绝,但依旧保持着历史上更大鸟的记录。

世界上更大的象鸟,究竟有多大?

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更大鸟是鸵鸟,身高可达2.7米,体重可达320斤,就算是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象鸟面前不值一提。

象鸟是马达加斯加更大的动物,尽管已经灭绝,但是根据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的记述,象鸟展翅有16米,羽毛约8米长。

再根据已有的化石推断,象鸟身高就有3米,体重约1000斤,鸵鸟体重只有象鸟的1/3。

不仅如此,2018年的一项研究对之前发现的化石残骸进行了重组,认为象鸟体重完全有可能长到1500多斤。

鸟大,蛋也大。

据报道,象鸟蛋直径约0.3米,比一般人的头都大,光蛋黄就有9.4升。体积是蜂鸟蛋的12000倍,是普通蛋的150倍,是鸵鸟蛋的7倍。

至今,零星几颗完好无损的象鸟蛋化石被保存在博物馆中。

2013年,一枚象鸟蛋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0万美元成交。

2014年,一枚产于非洲马达加斯加的象鸟蛋在英国被拍卖,拍出了5万英镑的高价。

象鸟

虽然是巨型生物,但是食草动物,是马达加斯加最重要的鸟类。

象鸟看起来高大凶猛,爪子很长,事实上,是非常温顺的动物,主要以水果为食。

它们吃素不吃肉的行为,对当地的植被非常重要。

科学家认为,象鸟吃植物,然后通过排便来传播生物排泄物和散播种子,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非常重要,它的消失,导致马达加斯加至今仍在遭受象鸟灭绝的影响。

鸸鹋

象鸟不会飞,和现代的鸸鹋和鸵鸟看起来很相似,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吗?

多年来,学者们认为,与象鸟关系最密切的可能是鸸鹋或鸵鸟。

这三只都是不会飞的大鸟,尤其像鸸鹋,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岛上,因此常被认为两者存在关联。

但事实上,新的研究表明,与象鸟关系最近的鸟类可能是几维鸟。

几维鸟

首先,象鸟是夜行性鸟类。

2018年的一项研究证明,象鸟是夜间活动的。

科学家认为,夜间活动的生活方式通常是一种进化反应,要么是因为白天外出太危险,要么是因为晚上吃的东西出来了。

然而,在马达加斯加,象鸟是没有天敌的,这也是它能长到巨大体型的原因之一。

那为什么象鸟是夜间活动的呢?

科学家推测,象鸟的这种生活习性,可能是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而且极有可能是和几维鸟有关的祖先。

几维鸟虽然也不会飞,体型也比象鸟小得多,但是它也是夜行性鸟类,而鸸鹋和鸵鸟都是白天活动的。

其次,象鸟可能是不会飞的盲鸟。

新的研究中,德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用数字技术重建了象鸟的大脑,进行比较后,确定象鸟不仅在夜间活动,而且有可能是一种盲鸟。

由于对光的敏感性,导致它们只能够在弱光条件下看到东西。

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的嗅觉胜过视觉,和现代动物中,夜间活动的猫头鹰夜间视觉为主的模式完全相反。

渡渡鸟

没有例外,在人类的干涉下,象鸟被猎杀灭绝,将“世界之一大鸟”的称号让给了鸵鸟。

几千年前,象鸟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由于没有天敌,逐渐长成巨型生物,直至人类踏上这座岛屿。

象鸟的命运和渡渡鸟如出一辙,一开始,人类与象鸟共同生活了数千年。

由于夜间活动的习惯,象鸟与人类共存的时间比渡渡鸟长得多。

但是后期更多的人口来到岛上,随之而来的还有猪、牛、狗等牲畜,人类的领土一扩再扩,侵占了象鸟的栖息地,再加上猎人觊觎巨型象鸟蛋和象鸟肉,象鸟数量急剧下降。

直到1649年,人类最后一次看到活着的象鸟。

?最后

象鸟的灭绝,和渡渡鸟一毛一样,也再次印证了,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一直以来,科学家认为,一旦人类对环境产生影响,捕杀动物,会使动物体型越来越小,这是一种“当代进化”,而象鸟并没有适应这种环境,因此才会走向灭绝。

在这场灭绝悲剧中,人类究竟该负多少责任?答案也是见仁见智了。

标签: 鸵鸟 图片 工艺品 真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